犍为郡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00:42:17

点击下载

作者:罗家祥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犍为郡记

犍为郡记试读:

献词

谨以本书献给犍为建郡2150年(公元前135-2015年)

本书是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科研项目:编号2015SYZF0058“汉唐时期西南夷历史地理研究”(以犍为郡为中心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和运用)的研究成果

本书的出版得到

犍为县人民政府专项出版经费资助

益州以蜀郡、广汉、犍为为“三蜀”——常璩《华阳国志》

犍为古佳郡,山水宜不恶——《全唐诗续拾》

犍为江山,为两蜀最——李章《嘉望亭记》

犍为邈在西南之隅,

江山秀丽,草木钦荣,号两蜀佳处——任熙明《万寿寺碑》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邵博《清音亭记》(嘉定)州倚三峨而带二江,山川之胜,为蜀冠冕——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犍为山水冠巴蜀——骆成骧《尔雅台》

内容简介

犍为郡存在于中国历史上的汉武盛世——盛唐时期。它是汉武帝于公元前135年(实际应是公元前134年)为开发“西南夷”而设立的第一个郡,囊括了广为人们关注的夜郎国,距今约有2150年。它的面积十分广阔,横跨云、贵、川各一部分,及重庆、湖南、广西小部,达中越边境线。这里山川秀丽,自然和人文景观甚多,在中国历史特别是文化史、民族史、经济史、交通史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本书全方位地记载了犍为郡的情况,包括历史大事、地理交通、旅游景观、经济特产、社会发展、文学艺术、历史传说、人物传记等,内容丰富,值得品味。

本书引用了上千部图书,使用了200余幅图片,史料十分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史料性,纠正了诸多古籍和长期以来人们对犍为郡的错误认识,在中国西南历史地理变迁的研究上有新的突破。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关心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地理学)、西南文史和犍为发展的朋友。

Brief Introduction

Qianwei County existed from HanWu prosperous time to Tang Dynasty in Chinese history,it was the first county in Southwestern Minority of the Han Dynasty in135B.C.(Actually it was founded in134B.C.).Qianwei County was founded2150years ago which included the famous kingdom-Yelang.The area of Qianwei County was very broad,crossing Parts of Yunnan,Guizhou,Sichuan,it also included small parts of Chongqing,Hunan,Guangxi and reached the Sino-Vietnamese border.Qianwei County was a beautiful place with many natural scenerie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which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history,especially in the history of culture,nation,economic and transportation because of the rich resources.

This book introduces many parts of Qianwei County,such as the historical events,geography,transportation,tourist attractions,economic specialty,social development,literature and art,historical legends,biographies and so on.It is worth reading.

This book references over a thousand of books,200pictures,which has the richest historical materials,with great academic and historical value.What's more the book corrects many books before and the misunderstanding that people have had on Qianwei County.it is a new breakthrough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southwest China.

This book is written for the read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Chinese history,especially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Chinese,literature and history in southwest and the ones who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Qianwei.

出版说明

历史是民族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

地记古已有之。地之有记,犹如国之有史。作为一种文史皆备的作品,地方史志的最主要特点,就是结合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因而是一个地方的本源和灵魂。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策导引下,经过8年艰苦独撰的地方文史作品《犍为郡记》出版了。它和一般编撰的当时尚存的行政区划的地方志书不同,是以今天已经不复存在的“犍为郡”为研究对象的。可以说,它的许多内容是属于历史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即历史地理学的范畴,但它又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地理学。

犍为郡(最初写作“楗为”)是“西南夷”第一郡。首先,是指它面积最大,它甚至囊括了备受人们广泛关注的夜郎国;其次,它设立最早,其来历也具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再次,犍为郡的设立对于中国大西南的开发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实际上,犍为郡不仅有传奇的历史、悠久的文化、繁荣的经济、秀丽的山水,而且也是中外交通的要道,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要津。“五尺道”的开凿,世界上最早的茶市和白铜的出现,中国内地佛教最早的传入,东汉崖墓重镇,国之重宝《石门颂》的开凿,“汉赋三大家”之一的王褒,李密《陈情表》,李白《峨眉山月歌》里的“清溪”……所有这些历史人文底蕴,都决定了犍为郡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犍为郡有着辉煌的过去,所以东晋的常璩在其《华阳国志》里高度评价:“益州以蜀郡、广汉、犍为为‘三蜀’。”四川能够成为天府之国,犍为郡功不可没!

但是,两千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犍为郡基本上没有深入的研究,即使有一些研究成果也是零敲碎打、不成系统的,有的还有不少错误,如新版《中国古代史》(安徽师大等十院校《中国古代史》编写组编,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第282页载:“汉武帝时,西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联系与日俱增。汉武帝曾派唐蒙为中郎将,率千人,经筰关(四川汉源县境),进入夜郎。夜郎及其附近的许多城邑相约归附汉朝。汉朝在那里设置犍为郡(治今四川宜宾)。”短短91个字(含标点),竟然有两处错误:一是唐蒙所经的是符关,在今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而非筰关;二是汉武帝初置的犍为郡,第一个郡治(鄨县)是在今贵州省遵义市,而不是在今宜宾市——作为高校教材的教本尚且如此,其他一些图书的疏漏就可想而知了。当然,这并非编者水平不高,而实在是这一段历史变化很大,而史料奇缺,又极其缺乏梳理和研究的原因。

无疑,这是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地理,尤其是西南、四川地方文史研究的一个重大遗憾。因此,梳理犍为郡历史,对犍为郡做一个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很有必要。这不仅是对祖宗功业的最好纪念,也是留给子孙的一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这是一份严肃的责任。

本书本着“宁失于繁,毋失于略”的原则,对于涉及犍为郡的史料尽量收齐,内容翔实,共约110万字,图片200多幅。它是以古体志书为骨架,融合今体志书的血肉而成的,其正文分十编:

一、概说。说明犍为郡大概情况。

二、大事记。记载自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犍为郡存在期间的各种大事。为了方便读者,设了【中国大事记】,作为时间坐标。

三、地理记。记载犍为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疆界大小、名山大川等。其中三点比较重要:(一)犍为郡最初的疆界是从蜀郡、巴郡各一部分地,合唐蒙招附夜郎国(夜郎地区)后的全境而成;它没有从广汉郡划入的土地。(二)初设犍为郡时的疆界不仅仅是《汉书》所载的12县,还包括《汉书》牂柯郡绝大部分,和从牂柯郡划入益州郡的部分地区。(三)夜郎国(夜郎地区)的疆界基本不过长江(四川省屏山县一带稍微超过)。但是,在过去的研究中,这三点往往遭到研究者的误读。

四、交通记。记载犍为郡的水路、陆路交通和作为“西南(南方)丝绸之路”一部分的“文化走廊”“经济走廊”“军事走廊”的形成过程,其中包括著名的“五尺道”。

五、政治记。记载犍为郡内的太守、县令(长)等官职的设置及历代人选;人才的选举方式;封爵在犍为郡的人员等。

六、军事记。记载在犍为郡疆界上发生的多次军事行动及军事要塞等。

七、食货记。大体是犍为郡的经济总述,包括特产、商业、农产、手工业、货币等。其中许多东西如“犍为五铢”、白铜、生姜、朱提银、堂琅铜洗等在中国经济史,甚至世界经济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

八、社会记。包括诞生在这里的古代民族、古代小国、婚丧习俗、人口与教育、日常生活等。

九、人物记。包括传说人物如杜宇,文化人物如王褒、李密等本地人物,以及诸葛亮、李严、李白、杜甫等外地人物留下的史迹。

十、艺文记。包括《陈情表》等本地人物留下的作品,以及大量外地人物留下的诗文作品;也包括犍为郡人在外地留下的作品,如在陕西省汉中市的国宝《石门颂》等。这些都是犍为郡具有厚重历史人文内涵的见证。

附录和索引。包括17篇不同研究者的考证文章和5篇主要参考资料,共计22篇,里面有的文章是罕见的作品。其中本书作者所著的《西汉犍为郡、牂柯郡、夜郎国疆界考》是在历来考证夜郎国疆界的基础上,大量征引地方志文献而成,基础史料更加扎实;同时书首配有《犍为郡全图》(示意图),方便阅读。

本书编写上的特点,主要有:

一、旁征博引,史料比较丰富,先后采纳了上千种古籍和今人研究图书,仅附录里录名的就超过了500种。

二、编写方式上,采用【史载】+【谨按】的顺序,先罗列相关的古籍原文,再加作者按语。这样不仅言必有据,能保持史料的原汁原味(方便大家引用),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或长或短地进行分析、阐释或辨误等。

三、大量使用地方志和金石史料,这样在论证时论据更加充分。

四、大量使用图片,包括各种拓片、照片等,图文并茂。

五、对地方史志的编撰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它吸纳了古体志书史料丰富和今体志书论证翔实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古体志书一般缺乏清、民国之后的史料,论述过于简略,重艺文轻经济,以及今体志书重经济轻艺文的缺点。从普遍上看,流传下来的某一个地方最重要的史料,就是人物和艺文。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历史上,既有“犍为郡”,也有“犍为县”。但是人们常常把犍为郡和今天的犍为县混淆。其实,犍为郡存在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间,而犍为县建于隋文帝开皇三年(583)至今,虽然二者同时存在过一段时间,但这二者并不是一回事。简单地说二者的关系,就是:犍为县的地域一直在犍为郡之内,犍为县的名称源于犍为郡,隋唐时犍为县两度作为犍为郡的属县。唐玄宗时改嘉州为犍为郡则相反,是因犍为县先在嘉州之内才改为犍为郡的(郡以县得名)。至今“犍为”这个地名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活跃了两千多年。成都市新津县崖墓《两车图》(图据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石》)

2015年是犍为郡建郡2150年,本书的出版也是对它的祝贺。笔者希望本书能够对以“千年古郡”为名片,以“文旅成就犍为”的乐山市犍为县文化旅游事业、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地理和西南、四川地方文史的研究有所帮助。

虽然本书在编撰过程中下了不少的功夫,也得到全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暨南大学郭声波教授及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罗开玉研究员等人的真诚指导,但由于本书作者只是业余研究者,水平有限,所以错误、疏漏一定很多,欢迎读者批评、指正。本书的各种地图,都是示意图,仅为方便读者而用,不能作为划界依据。

序言

[1]郭声波

犍为古郡,“江山秀丽,草木钦荣,号两蜀佳处”。山水钟毓,所以文人辈出。前有王褒、李密,古已闻名;后则更有三苏、沫若,皆为博学鸿儒、文史巨擘,蜀学由是而兴,由是而盛。吾观乎蜀学之中,理学而外,史学尤为人所称道。三苏、沫若之精于史论固不待言,宋李焘之《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朝野杂记》,亦为彪炳史册之名著。凡此诸人,虽分处嘉、眉二州,然在汉晋皆属犍为古郡,是则犍为分野亦为人杰之渊薮、地灵之奥区乎!

据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犍为地区最早的方志为唐宋嘉、陵、眉诸州《图经》《嘉州志》《通义志》《仁寿志》等,惜乎早已不存,斯诚为中国地方文史之不幸。今有犍为秀士罗家祥君,探幽访古,乐此不疲,呕心沥血八载,编撰成皇皇文史巨著《犍为郡记》,自成断代地方史著(汉——唐),以犍为郡之建置沿革、历史发展大事为经,以交通、军事、经济(食货)、社会、人物、艺文为纬,全方位记载犍为郡情况,不厌繁复,有载必录,仿古方志而创新篇章,拾唐宋志乘之坠绪,力求纠合古今志书之长,功莫大焉,值得称赞。

是书虽以史事叙述为主,亦有考证见解穿插其间,打破了志书“述而不作”的传统,是为创新点之一。如对“武阳旧属大夜郎国”成说之辨正,对“犍为”一名来源之考证,提出犍为郡初领县数不止十二,“西顺郡□苻则车山官”铜板文字之“苻则”乃王莽所改符县名等观点,均十分精彩;对“南安、僰道先由蜀入广汉,武帝时才属犍为”之说,对“新道县为严道县更名”之说的质疑等,均颇有见地,还连带理清了犍为郡、犍为县与乐山市、宜宾市的关系。诸如此之类甚多,因此说本书带有研究性质亦不为过。

是书广搜博采,资料翔实,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较广,经史百家、诗词歌赋、古今篇章、金石考古,无所不包,且多为原文转载,实为犍为古郡之百科全书式资料汇编,可供文史学者研究古代西南地方文化,以及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之参考,免了许多翻检之劳。

是书不仅图文并茂,而且缘于作者善写作文学作品之故,在文字上经精心加工润色,使其通俗易懂,具有较强可读性,可供大众了解乡土知识,培养爱乡爱国主义情操。

汉武帝所开犍为郡境土辽阔,纵贯今川、滇、黔、桂、渝诸省(市)等地,先后在其南部析出牂柯、朱提、江阳等郡,犍为郡境土缩小为岷江中下游及南广河地区。到南北朝时期,又屡经迁移侨置而废,原境分属戎、青、眉等州。隋并戎、恭二州为犍为郡,青、眉二州为眉山郡,至唐,复郡为州,眉山郡裂为嘉、眉二州,玄宗改嘉州为犍为郡,至肃宗天下改郡为州,犍为郡从此才不复存在,可见历史上之“犍为郡”境土复杂多变,盈缩剧烈,难以一言蔽之,故古来研究者多有迷茫。而本书以域土最大时之武帝犍为郡作为地理空间范围加以叙述,兼有成都平原、盆地丘陵、云贵高原等多个地理单元的文化,并汉、羌、蛮、獠、濮等多个古代民族,时间跨度自汉至唐长达八百多年,这就增加了不少难度。作者条分缕析,用功甚勤,溯及沿革,粗具条理。

但汉唐文献流传至今者不多,尤其是关于犍为地区者,故而对于僻处葺尔小城的本书作者来说,收集整理史料尤属不易。缘于此故,本书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其一,内容以史学规范观之,似稍欠严谨。如文中附有不少神话传说及附会之辞,文献征引注释也偶有疏漏。一些考证亦略显武断,如作者据《后汉书·公孙述传》所载述封其两子为王,“食犍为、广汉各数县”,遂断定其一子所封为“犍为王”;按古人食某郡邑者,未必即以此郡为名,如晋武帝子司马颖食邑十万户在蜀郡,但所封王名“成都”而非“蜀”。又如刘宋少帝时曾废宁州犍为郡入宋昌郡,作者考此“犍为郡”为移治在宁州境内之侨郡,然宋初宁州治所已从云南晋宁移治曲靖,更靠近犍为,故当时犍为郡一度被割入宁州,也非无可能,未必非侨移不可。

其二,体例略显芜杂,史料取舍略欠严格。如作者在正文中已设有“史载”栏目,以摘录史料,有“谨按”“辨析”栏目,以发表作者意见,而附录又再次大量摘录史料,并撰专篇对一些问题进行考证,致使附录字数多达上十万,几占全书四分之一,显得重复累赘,自乱其例。刘勰《文心雕龙·镕裁》云:“骈拇枝指,由侈于性;附赘悬疣,实侈于形。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词重句,文之疣赘也。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是之谓乎!书中事件、人物、艺文的入选标准亦不够严格,有细大不捐之嫌,或与其采信史料“宁繁勿简”的思想有关;时空观念也有欠精严,如作者在附录中撰专篇讨论汉代牂柯郡“疆界”,地理坐标不选今地图,而是选用清代的府州厅,殊难理解,或与其自我列为今人所编的古代地方史志有关。

以上所举,有些从专业的历史学来看可能是一些缺点,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有的未必不可以说是充满了山野之性,或者说是属于“见仁见智”的问题,至少显示这些问题,可以促人深思。家祥君以一非专业草泽人士,出于对家乡发自内心的热爱而撰成是书,艰辛异常,而后自为一说,诚属难能可贵,不仅可为地方文化灌注新鲜血液,对于有点凝迟自闭的史学殿堂也是一种冲击,于学术或有所补。史学、史志学是开放的,我们非常欢迎任何有兴趣的朋友来研究、来创新,方不负皇皇中华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呼唤创新的时代,故而山野之性也是一种美。屈原这样美化飘游于野林间的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教授曾称赞尚处茅庐的青年学者的论著为“山野妙龄女郎”,大概典出于此。

我等受传统史学影响既久,故而难免对山野之作横加挑剔,幸而嘉州古犍为郡南安县之家祥君不以为怪,虽素未谋面,却以吾本泸州古犍为郡江阳县之邑人,多次来函求教,并敦请作序,足见家祥君之为谦谦君子。吾何德何能,岂敢拂其美意!有感其勤奋、执着,为鼓励后学,加之读罢厚厚之书稿,不由顿起日暮乡关之思,故勉为此序云尔。2013年2月28日于广州暨南大学暨南花园【注释】

[1] 郭声波:暨南大学历史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凡例

1.本书是一部今人所著的古代行政区划(犍为郡)断代地方文史作品,其断代自汉武帝——唐肃宗。因为历史本身的不可割裂性,适当追叙到上古,唐之后根据情况适当述及。

2.本书对有关史料的选择,以当时当地的标准为主。对发生在建郡以前的简单记叙;对当时发生在犍为郡时的,不论以后是否在犍为,均以详记;对已从犍为郡分出去的地域上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一般不载。

3.因为地理、山川等情况较为稳定,故这方面以最早的犍为郡(含牂柯郡大部、益州郡部分)地域为范围。

4.本书的【史载】全部采用包括正史、各种地理专书、地方志等古籍史料,为了醒目,以“楷体字”印刷;一些古诗、谚语,则以“仿宋体”印刷。

5.本书采用的古籍里,本属原注、原按的加“[]”;凡是本书所加的简单的注,均加“”;对于较多内容的加注,采用页内注形式;对于需要展开的专题,以附录形式附于书后;缺字以“□”代替;本书对他人已经做出的“注”而进行的再注是“罗疏”。

6.本书在编排上,一般采用“编、章、节”的顺序。

7.本书的一般记叙方式如下例:

①书楼山

②【史载】郭璞《记》云:“犍为县北百里,书楼山,是孔子背书楼。”(《蜀中名胜记·卷十一·上川南道·犍为县》)

③【谨按】以上诸山,均在宋、明之犍为县。

其中,①是本段讲述的小标题或中心内容;②是有关犍为郡的史料摘录;③是对采用的史载加以简单注释、说明和阐释,以及辨误等。

8.本书在记年份时,属公元前的,加“公元前”,简称“前”,如“前135年”;在公元后的,一般不加“公元”二字(但公元年份在100以内的以无歧义为准做取舍)。

9.“夜郎国”的概念。古代有多个“夜郎国”,所指不一。为了区别,本书分3种层次叙述:(1)“大夜郎国”,它是指包括犍为郡武阳、南安、僰道等广大巴蜀旧地在内的“夜郎国”,以《通典》为代表。但因夜郎国疆界极少越过长江,所以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说法,本书不从,引用它仅为存史。在地理上,它实际是指未分出牂柯郡的最初的犍为郡地。(2)“夜郎国”,它是指包括第三种夜郎国(夜郎侯国)、且兰国、句町国等方国在内的“夜郎地区”,基本上指南夷地区。此第二层次的“夜郎国”并非一个政权实体,夜郎侯国之外的方国就是“旁小邑”。(3)“夜郎侯国”,它是夜郎侯(后升为王)能够管理的疆界,“夜郎自大”即发生于此。在唐蒙入夜郎设犍为郡后,它即是最早的“夜郎县”(“唐蒙夜郎县”),但它后来被分割成为多个县,这些县都被列入了《汉书·地理志》,其中的夜郎县(“《汉书》夜郎县”)比“唐蒙夜郎县”小。因“唐蒙夜郎县”存在的时间较短,故本书一般的“夜郎县”均指“《汉书》夜郎县”。因第三层次的“夜郎国”(侯国)在南夷最大,所以经常被用来代指第二层次的“夜郎地区”,导致后世常常混淆,所以需要辨别。

10.“于我有益者,均为我师。”但为行文简便,本书正文一般不加“先生”“教授”等字样。

11.本书尊重引文,一般均依照原文(个别明显的错讹则在不影响文意的情况下酌改)。

12.今之县级市,一般是由省辖,某地级市代管。但为简洁起见,有时也用“辖”。第一编 概说第一章 犍为郡小史[1]

犍为郡,是西汉在“西南夷”设立的第一个郡,属益州刺史部[2][3],它是于汉武帝(见图1-1)建元六年(前135)建立的。

这是一段历史的奇迹:因为东越(一作“闽越”)国王“郢”进攻南越,南越国王赵胡向汉武帝求救。在汉武帝派出大军进攻东越时,东越王的弟弟馀善杀了国王郢投降。接着,西汉番阳县令唐蒙奉令出使南越,在其国都番禺(今广州市)见到只有蜀地才产的枸酱(或称蒟酱),品尝后觉得十分味美,问得是从牂柯江(今北盘江及下游红水河)运来的,就带回首都长安献给汉武帝,汉武帝也很欣赏这种美味。唐蒙询问了蜀地的商人后,才得知从蜀地经夜郎国走牂柯江到南越有一条秘密的走私商道。

因南越时叛时降,唐蒙就以敏锐的眼光向汉武帝建议:打通经夜郎国到南越的通道,作为将来进攻南越的奇兵之道。汉武帝同意了,就派唐蒙从巴郡的符关去见夜郎邑君。附近一带有多个聚邑,夜郎最大,但在唐蒙的恩威并用之下,夜郎邑君名叫“多同”的(史称“夜[4]郎侯”)同意归服西汉中央,于此设立夜郎县(即“唐蒙夜郎县”);这一带的其他小国如且兰、句町、漏卧等也纷纷跟从,也陆续设县。于是汉武帝就以全部夜郎国(夜郎地区)地域为主体(含荆州武陵郡少许未设县之地),加上从蜀郡分割的5县、巴郡分割的2县,共计35县之地为犍为郡。它的第一个郡治就在鄨(今贵州省遵义市)。图1-1 汉武帝像

犍为郡的设立,是中国历史的一件大事,具有非同一般的历史意义。它是西汉在这里设立的第一个郡,也是开发西南夷(含南夷、西夷)的第一步,它拉开了西南开发的序幕,这是汉武帝开发西南夷的第一个高潮。不久,因为西汉的主要敌人是北方的匈奴,而开西南夷之道耗费极大,所以开发一度受到挫折;但到了元狩元年(前122),在大夏得到蜀布和邛竹杖的张骞回国,因他之言,汉武帝又掀起了西南夷开发的第二个高潮,汉武帝不仅派人从犍为郡等地多处寻找通往身毒国的道路(即今“南方丝绸之路”,或称“西南丝绸之路”),而且还灭了且兰国,分犍为郡之地为牂柯郡(也作“牂牁”)。随后西南又有益州郡、越嶲郡等先后建立。

以和平手段设立的犍为郡,对于今天中国地域的形成、国防建设、民族和睦等各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最初的犍为郡地域,不仅仅是《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所载的[5]12县,它横跨中国云、贵、川和重庆、湖南、广西六省(区市),以及今越南北部一小部,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约与今天排名第八的云南省面积相当。犍为郡建郡仅25年后,就划出部分土地设立牂柯郡。以后它的地域就越来越小,先后还有犍为属国(后改朱提郡)、江阳郡、朱提郡、南广郡等划出。犍为郡(本郡)在历史上曾经三立三废一改名,如果加上四次侨郡(三次云南,一次四川省成都市辖崇州市附近),则是七立七废一改名。犍为郡可查的有五个治所(六地),除了首治鄨,此后还有南广(四川高县、珙县、筠连及云南盐津一带)、僰道(四川省宜宾市区,共四次,但其中一次是犍为侨郡,[6]所治僰道县在四川省成都市辖崇州市附近,名同而地异)、武阳(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龙游(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都做过它的郡治。

犍为郡的地势,主要包括三种:平原,在成都平原东部和南部一带;丘陵,在川中和川南一带;山区高原,在四川盆地边缘和云贵高原大部。犍为郡的原巴蜀所割部分,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宜宾县一带四时霖淫不绝,人们称之为“大漏天”“小漏天”。犍为郡是水稻的发源地之一,资源丰富,盛产盐、铁、金、银、铜等矿产,生姜、枸酱等自古闻名中外,经济发达,因此犍为郡与蜀郡、广汉郡并称“三蜀”,为历个割据巴蜀的王朝所倚重。中国最早提到的茶市、中国最早的地名钱“犍为五铢”也出现在犍为郡。这里自古有酿造的历史,枸酱堪称始祖,由于水质优异,气候适宜,所以当今茅台、五粮液、郎酒、董酒等众多国家名酒诞生在这里,成为今天“中国白酒金三角”主体,实在是天地造化。[7]

犍为郡自古处于交通要道。岷江、长江是主要的运输线;陆路交通则有著名的“五尺道”等。这里还是沟通中外的著名“南方丝绸之路”“蜀——身(音元)毒道”必经之地,是沟通古代中国与西亚、南亚交往的紧要之地。同时,乐山、彭山崖墓里发现的石刻佛像说明它也是可查最早的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交通线枢纽;它也是道教最早的传播地之一。

犍为郡山川秀丽,景色众多。古代地理名著《舆地纪胜》等称“犍为江山,为两蜀最”“犍为邈在西南之隅,江山秀丽,草木钦荣,号两蜀佳处”。其下辖各地,可谓十步一景,不可胜记,如唐宋的嘉州(今乐山市,西汉属犍为郡南安县),古人即称“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郡内著名的景点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1996);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2007,共3处里的云南路南石林)、“中国丹霞”(2009,共6处里的贵州赤水丹霞地貌);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2000年,犍为是侨郡时)。此外还有遵义娄山关、黄果树瀑布、四川金口河大峡谷、犍为县桫椤湖等众多名山佳水。

犍为郡自古名人辈出,传说中的古蜀王杜宇及妻子、活了800岁的彭祖就诞生于此。这里曾经诞生了西汉“辞赋三大家”之一的资中县人王褒、忠贞不屈的武阳县人张纲、写《陈情表》的武阳县人李密等。中国著名的不朽汉隶文化杰作《石门颂》就是为纪念犍为郡人杨孟文(杨涣)而作的。这里也是名流寓居的地方,诸葛亮等在这里留下遗迹,李白、杜甫等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诗篇,海通法师在这里开凿乐山大佛……所有这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由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天下废郡,犍为郡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犍为郡改成了嘉州,嘉州及其后身嘉定府、嘉定州、乐山专区、乐山地区、乐山市等,上千年一直延续存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犍为郡至今存在,只是换了个名而已。

犍为郡在历史上的地位十分辉煌,在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的总结语中写道:“曰:蜀之为邦:……故上圣则大禹生其乡,媾姻则黄帝婚其族,大贤彭祖育其山,列仙王乔升其冈。而宝鼎辉光于中流,离龙、仁虎跃乎渊陵。开辟及汉,国富民殷,府腐谷帛,家蕴畜积。《雅》《颂》之声,充塞天衢,《中和》之咏,侔乎二《南》。蕃衍三州,土广万里,方之九区,于斯为盛。固乾坤之灵囿,先王之所经纬也。”在这赞颂蜀地之语中,居然大部分都是因犍为郡的风物而为依据:大贤彭祖、仙人王乔,彭山区宝鼎、犍为太守李严所见黄龙、代表仁义的白虎见于犍为郡,超过了其他郡,由此可以想见犍为郡在蜀中的地位之重。

犍为县是隋文帝开皇三年(583)设立的,它承袭了犍为郡之名,上千年不曾更改。因此,它是犍为郡仅存的地名遗产。这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值得后人永远珍视、爱护。

21世纪初,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提出了打造新犍为的三张名片,“犍为古郡”即是其第一张。因此,犍为郡的光辉历史和重要价值再度被人们所重视,引起世人广泛的关注。【注释】

[1] “西南夷”可以分为南夷和西夷两大部分。其中夜郎、且兰、句町、漏卧等地属南夷,邛、筰、冉駹、斯榆、滇国等地属西夷。西夷是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派司马相如第二次出使巴蜀所通,迟于南夷所开。汉武帝以邛都为越嶲(音“髄”,也写作“巂”)郡、筰都为沈黎郡、冉駹为汶(文)山郡、广汉西的白马为武都郡的时间是在南夷的且兰国亡,牂柯郡从犍为郡分出的当年即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司马贞《索隐》引晋灼注:“南夷谓犍为、牂柯也。西夷谓越嶲、益州(郡)。”此益州郡是在滇国的基础上建立的,属于益州。

[2] “益州刺史部”,简称“益州”(与“益州郡”是不同的概念)。九州本有“梁州”,在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改“益州”。元封五年(前106),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西南即“益州刺史部”(又简称“益州部”“益部”)。开始益州仅是监察区,汉末灵帝时改行政区,辖诸郡,郡辖诸县。益州辖益州郡(后改建宁郡)。

[3] 犍为郡的建郡时间,主要有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和元光五年(前130)二说。相比较而言,“建元六年(前135)说”更接近史实。但考虑到建郡过程中往返、筹建等各种因素,犍为实际上的建郡在元光元年(前134)比较现实(详参本书附录三《犍为建郡时间考》)。但为了与诸多史籍衔接,本书依然采用“建元六年(前135)说”。

[4] “夜郎县”,根据大量的史籍和出土文物可以证明,唐蒙时以夜郎侯辖地(夜郎侯国)而设立的“夜郎县”(简称“唐蒙夜郎县”)的地域比《汉书·地理志》所载的牂柯郡17县之“夜郎县”(简称“《汉书》夜郎县”)地域大。最初的“唐蒙夜郎县”在后来进行了分割,应该包括“《汉书》夜郎县”及附近的平夷、谈指等多个县,一些地方志如咸丰《安顺府志·卷三·地理志》提到:“元鼎六年,且兰君反,是年讨平之,遂置牂柯郡,领县十七……其七曰‘谈指’,盖分夜郎以置。”《史记》《汉书》等所称的“旁小邑”,当指且兰、句町等小国,但是“小邑”不一定等于“小国”。因分割前的“唐蒙夜郎县”存在时间很短,故本书若非特别说明,“夜郎县”一般均指“《汉书》夜郎县”。

[5] “最初的犍为郡地域,不仅仅是《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所载的12县”,《汉书》里牂柯郡绝大部分(除了毋敛1县)也是犍为郡所割,而《汉书》所载犍为郡12县只是分出23县新设牂柯郡后剩余之地,非刚刚建郡时的地域。详见本书附录五《西汉犍为郡、牂柯郡、夜郎国地域考》。

[6] “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在南朝梁时改为犍为县;今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地在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三年(563)时设沉犀郡,治武阳县(新的)。二者地名互有交叉,应注意辨别。原彭山县于2014年12月26日正式改为眉山市彭山区。

[7] “岷江”,今天的岷江,在明朝以前被视作长江的正源,故称“大江”“江”等。本书所载“大江”“江”等,除非特别说明,均指今天的岷江。第二章 犍为郡名来历【史载】①犍为郡:孝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置。时治鄨。其后县十二,汉户十万。鄨,故夜郎地是也。鄨有犍山,见《保[1]乾图》。(《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②犍为(县):本汉郡,因山立名。(犍为县)旧属戎州(今四川宜宾)。(唐高宗)上元元年(674),改属嘉州(今四川乐山)。(《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嘉州》)【谨按】“犍为”的地名,因这个“犍”字而极其罕见,它究竟是怎样来的呢?犍为郡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第一说,来自郡内的犍山(或称“犍为山”),如《旧唐书·地理志》。郡因犍为山而名。犍山约在今天贵州遵义一带,有说为今天绥阳县牛心山,也有说即大娄山。

第二说,本地产地方品种的牛曰“犍牛”。但古代的“犍”字为木旁“楗”,故此说不成立。

第三说,以笼子的名“楗”得名。山西学者胡元树《犍为含义新解》云:“汉武帝开西南蛮夷时,每打下一地,手下人均请他取名,如打下成都平原,汉武帝命其为‘广汉郡’,意为广泛地开辟汉地。打下西昌以北地区,武帝即命其为‘越西郡’(按:“西”当作“嶲”),因当地有一条河,叫‘西水’,因之意‘越过西水,建立郡县’。汉武帝不愧为政治家,每取一名均带政治意见。他派唐蒙灭掉夜郎国后,为什么命名‘犍为郡’?实际上,‘犍’字,古体上为‘楗’,为蜀地人治水,用竹篾编的像猪笼子一样的篓子,放到河边,然后再往里边装进鹅卵石,用以筑堤阻水。这种笼子当地人把它叫作[2]‘楗’,即屏障之意。实际上,汉朝灭掉夜郎国,建立‘犍为郡’,汉武帝当时就认为是在汉王朝的国土边上修了一道城墙,因之命名为‘犍为’。‘犍’是名词,即拦河用的竹笼子;‘为’是动词,‘爪’从‘象’,意为‘牵’,引申为牵制、控制、钳制。”此说颇有道理,因为李冰治水就是采用的此法。图1-2 《石门颂》里的“楗”(犍)字

目前关于“犍为郡”最早的实物是居延汉简里的“出穈大石三石六斗始元二年八月己已朔以食楗为”(《居延汉简释文合校》557.2),是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之物。《石门颂》等诸多汉隶碑刻,及清朝的冯云鹏、冯云鹓兄弟合撰的《金石索》第五卷中“犍为太守”的封泥,均作“楗为”(见图1-2)。《说文解字》云:“楗,限(制)门也。”这是说明,当初汉武帝设立犍为郡的目的,是为了把它作为屏藩,以捍卫大汉的。

综上所述,犍为郡名来自山名。而以“犍”名山颇有深意,一是控制,二是门户。【注释】

[1] "《保乾图》”,即《春秋保乾图》,是东汉初的一部纬书。

[2] “楗”,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一·剑南道上·导江县》记载“楗尾堰”(都江堰在唐朝的称呼):“李冰作之,以防江决。(方法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中,累而壅水。汉成帝时,瓠子河决,王延(世)塞之,用此法也。《汉书》所谓‘下淇园之竹以为楗’。”第三章 犍为郡的兴废

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开始设立,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最终被废,犍为郡一共断断续续存在了892年,在历史上曾经三立三废一改名,如果加上四次侨郡(三次云南,一次成都市辖崇州市附近),则是七立七废一改名。

1.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犍为郡第一次设立【史载】①建元六年,(东越攻南越,)大行王恢击东越,东越杀[1]王“郢”以报。(王)恢因(利用)兵威,使(豫章郡的)番阳令唐蒙风指晓(赶去通知)南越。南越食(献食唐)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然亦不能臣使也。”图1-3 唐蒙入南越、入蜀及西南夷图(符关在长江之南)(绘图:罗家祥)

蒙乃上书,说上曰:“南越王黄屋左纛(指僭用帝制),地东西万余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国王)也。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南)越一奇也。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上许之。乃拜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3]符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县)令。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自己)[2]也,乃且听蒙约。(唐蒙)还报,(汉武帝)乃以为犍为郡。(《史记·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汉书·卷九十五·西南夷传》几同,暂略)

②天下既定,高帝乃分巴、蜀置广汉郡。孝武帝又两割(巴蜀)置犍为郡。故世曰:“分巴割蜀,以成犍、广”也。(《华阳国志·卷一·巴志》)

③犍为郡:孝武建元六年置。时治鄨。其后县十二,汉户十万。鄨,故夜郎地是也。鄨有犍山,见《保乾图》。(《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谨按】汉武帝刘彻(前157——前87)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帝王。其祖汉文帝和父汉景帝所缔造的“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的极盛打下了基础。汉武帝上台之初,继续“养生息民”政策,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设立刺史监察地方;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盐、铁”官营,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也采用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

汉武帝时期,随着国力和军事力量的增强,他先后派卫青、霍去病等对匈奴等宿敌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打击,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

汉武帝对异域有着异乎寻常的好奇。建元六年(前135),东越(今浙江省东南部、福建省北部一带)攻打南越(今岭南一带,国都番禺)。南越向汉朝求救。武帝派大行(官名,后称大鸿胪)王恢和大司农韩安国分兵两路去讨东越,东越人杀了自己的国王郢以服从西汉。王恢又派时任豫章郡番阳县令的唐蒙出使南越要其服从汉朝。唐蒙在南越国都番禺(今广州市)吃到蜀地所产的枸酱,得知是从西北方向的牂柯江而到番禺城下。因此回去后,唐蒙就上书建议通夜郎道,并置官吏,准备作为奇兵将来攻打南越之用。汉武帝同意了,就以唐蒙为郎中将(一说中郎将),带领一千士兵和负粮的一万余人,从巴郡的符关(在今四川省合江县)而入南夷,去见夜郎侯多同(见图1-3)。在恩威并施而招抚成功后,因夜郎国最大、影响大,其他且兰、句町、漏卧等各小邑纷纷服从(它们合称“夜郎地区”,有时候也合称“夜郎国”),建立了“西南夷”开发的第一个郡即犍为郡,其第一个郡治在鄨(今贵州省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

综合《史记》《汉书》《华阳国志》等史载,犍为郡是汉武帝以在汉朝统治之外的夜郎国为主(28县),配上本属蜀郡的5县、巴郡[4]的2县辖地共35县之地而成。僰道(今宜宾)及其以北是从蜀郡,江阳(今泸州)及其以东一带是从巴郡割来,其余就是夜郎国地。

北宋《元丰九域志·附录:古迹·卷七·嘉州》载:“《郡国志》:龙游县(今乐山市市中区)有二石阙,即汉武帝使唐蒙通夜郎所置。”这是当时的设郡一个证明。可见唐蒙的南下,是沿今天的岷江南下乐山、宜宾入长江,到巴郡的符关后,再入夜郎的。

关于犍为郡的设立时间,《史记》《汉书》等持建元六年(前135)之说;还有一说是在元光五年(前130),《汉纪》(东汉时期的荀悦著作)、《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领衔编撰)等持此说,详见本书附录三《犍为建郡时间考》。本书赞同公元前135年之说(实际上的建郡时间应该比它略迟,宜在前134年)。

2.犍为郡的历次废立、改名情况

犍为郡(本郡)在历史上曾经三立三废一改名,如果加上四次侨郡(三次在今云南省,一次在成都市辖崇州市附近),则是七立七废一改名。可查的有五个治所(六地,其中一地僰道名同而地异),其废立情况见表1-1,表中侨郡不计入正式的废立次数。表1-1 犍为郡废立情况表【注释】

[1] “郢”,人名,东越国王。

[2] “夜郎侯多同”,“多同”是人名,是当时的夜郎国首领,“侯”是汉朝人对他的称呼,其自称并不如此。

[3] 犍为开郡一段,《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记载有所不同:“武帝使张骞至大夏国,见邛竹、蜀布,问所从来,曰:‘吾贾人从身毒国得之。’身毒国,蜀之西国,今永昌徼外是也。骞以白帝。东越攻南越,大行王恢救之。恢使番阳令唐蒙晓喻南越。……”此载有误,因唐蒙开犍为是公元前135年在先,张骞出使大夏是公元前122年在后。其叙述颠倒。故不列在【史载】。

[4] “僰道”:“道”有二义:一是道路;二是古代设在边疆和夷人(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接界的县级行政机构,大体上相当于一个县。《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载:“(县)有蛮夷曰‘道’”。第四章 犍为郡的郡治

自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正式设立犍为郡后,犍为郡的郡治经历了鄨、南广、僰道、武阳、龙游等地多次变更。蜀汉时,李严“欲徙郡治舍”,未果。

1.鄨县(西汉武帝时,见《犍为郡全图》①)【史载】①犍为郡:孝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置。时治鄨。(《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②鄨县:故犍为郡城也。不狼山出鄨水,入延。(《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谨按】鄨县,是犍为郡的第一个治所,在今天贵州省遵义市。郡名有说因境内的犍(为)山而名。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因平郡内且兰国之反,分犍为郡内原属南夷的那一部分为牂柯郡(原南夷仍有5县留犍为郡),鄨即脱离犍为而属于牂柯郡。

2.南广县(西汉武帝时,见《犍为郡全图》②)【史载】(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郡移治南广。(《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谨按】元光五年,唐蒙开道至此设南广县(四川高、珙县、筠连、云南盐津一带),因此地为僰道南往朱提等地的交通枢纽,所以设南广县是为了方便修路。元朔三年(前126),“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秏费无功”(《史记·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因西汉的主要敌人是北方的匈奴,所以在御史大夫公孙弘的力阻之下,决定撤销西夷,保留犍为郡,但放弃了部分南夷原夜郎地区郡土的管理,只[1]设犍为南部都尉,治在汉阳县,保留了“五尺道”上的交通要地汉阳和产银的朱提,即“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因乱,故迁郡治于南广县。

这是犍为郡的第二个郡治。蜀汉属南广郡,西晋属朱提郡,东晋属南广郡。

东晋的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南广郡》称其是西汉太初元年(前104)所置。治所在今四川筠连县西南至云南盐津县一带。度其历史,应是修路时即建,故取在公元前130年迁郡治之前。

有史书认为犍为建郡于此时,当误,此时的主要任务是修路,非建郡。

3.僰道县(西汉昭帝时,见《犍为郡全图》③)【史载】孝昭(帝)元年(始元元年,前86),郡治僰道……(《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谨按】这是犍为郡的第三个郡治,也是僰道县第一次做郡治。僰道在今天的四川省宜宾市。据林剑鸣《秦汉史》言,西汉政府在吕后六年(前182)于僰道和青衣(今四川雅安名山县一带)设关市,管理贸易。

4.武阳县(或王莽时,见《犍为郡全图》④)【史载】孝昭元年(前86),郡治僰道,后遂徙武阳。(《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谨按】这是犍为郡的第四个郡治。武阳县是秦所置,南朝梁时改为犍为县(即今眉山市彭山县,与今天的乐山市犍为县不是同一县,后者在南,为隋置,两地直线距离约120千米),西魏改为隆山县,唐改彭山县。2014年12月26日彭山县改为眉山市彭山区。

唐《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二·剑南道中·彭山县》:“犍为故城:在(彭山)县西北五里,汉犍为郡也。”《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四·剑南西道三·眉州·彭山县》云:“故武阳城:在(彭山)县东北十五里,相[2]传云秦惠王时张仪所筑。”

犍为郡自僰道(第一次)徙武阳(第一次)的时间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汉昭帝时期,以《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为证。但从众多的文物看,似乎没有汉昭帝时刚刚从南广县迁徙到僰道很短的时间后就又迁到了武阳县之理。或是王莽前后所迁,因为1962年在四川省彭山县双江公社发现了一件王莽“新朝”时期的西顺郡铜板。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则认为是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分置犍为属国之后。

5.二治僰道县(南齐时,见《犍为郡全图》⑤)【史载】犍为郡:僰道。南安。资中。冶官。武阳。(《南齐书·卷十五·州郡志下》)【谨按】古代《地理志》若无特别说明,均以第一个县为首县,即郡治。可知南朝萧齐时,犍为郡治地由武阳迁还僰道,领5县。

6.三治僰道县(侨县,西魏犍为郡是侨郡时,在原来的江原县,见《犍为郡全图》⑥)【史载】①崇庆府:建制沿革:……在汉为蜀郡之江原县。……晋因之。李雄据蜀,分为汉原郡。晋穆帝改晋原郡。南齐为晋康郡。西魏平蜀,移为犍为郡理,立多融县。后周废郡,以县入蜀郡。(《方舆胜览·卷五十二·崇庆府》)

②(晋康郡在梁朝)更名江原(郡),领县三:江原、临邛、晋乐。西魏废江原、晋乐,移(侨县)临邛还(回去)治故县,即其(空)地置犍为郡。因省晋原郡以并(入)之(犍为郡)。同时,并置多融、僰道二县,属犍为(郡)。(民国《崇庆县志·方舆第一·沿革》)【谨按】《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释“僰道县”:“②西魏置,为犍为郡治,治所在今四川崇州市东南三十里江源场东。隋大业二年(606)废。”

此时,犍为郡是侨郡,位于西汉的江原县地(今崇州市),治此僰道县(侨县)。此时犍为郡的辖县有4:僰道、多融、晋原、青城。

这是犍为郡第三次治于僰道县,但这个僰道县(侨县)不是在今宜宾市,而是在今崇州市。

据南宋晁公遡撰《嵩山集·卷五十四》的《江原张君墓志铭》记载,南宋时江原县地还有“犍为乡伏筒里”,这是犍为侨郡的历史遗迹。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五十二·崇庆府》所载犍为侨郡是后周废,但这与《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一·剑南道上》所载:“唐兴县:……本汉江原县地,后魏于此立犍为郡。隋开皇三年(583)罢郡”不同,因《元和郡县图志》是唐作,故从《元和郡县图志》。

此外,尚有多个犍为侨郡,郡治均不详。详见本书附录十二《犍为“遥领”和“侨郡”考》。【辨析】新津县是否犍为郡治?

宋《舆地广记·卷二十九·蜀州》载:“新津县:本汉武阳县地。后周置新津县,以为犍为郡治焉。”据此,后周当有新津县作为犍为郡治。但查唐《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一·剑南道上·新津县》:“周闵帝元年(557)于此设新津县,(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割入蜀州”,其中并没有新津县作犍为郡治的记载,当从《元和郡县图志》之无。

把新津县作为犍为郡治,可能是因为新津县与崇州市东南三十里的江源场不远,而且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废(侨)僰道县入新津县之故。

7.四治僰道县(隋炀帝时,见《犍为郡全图》⑦)【史载】(1)犍为郡:梁置戎州。统县四,户四千八百五十九。僰道:后周置,曰“外江”。(隋炀帝)大业初改曰“僰道”,置犍为郡。……(《隋书·卷二十九·地理志上》)(2)大业三年,置犍为郡。(同治《高县志》、光绪《珙县志》沿革表)【谨按】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戎州为犍为郡,这是犍为郡第二次设立,治僰道(今四川省宜宾市),这是第四次治于僰道县,也是第三次治于今宜宾市。

8.龙游县(唐玄宗时,见《犍为郡全图》⑧)【史载】嘉州中:隋眉山郡。武德元年(618),改为嘉州,领龙游、平羌、夹江、峨眉、玉津、绥山、通义、洪雅、丹棱、青神、南安,(分后面的)五县置眉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为犍为郡。(《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谨按】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眉山郡改嘉州,龙游也是首县。龙游即今四川乐山市,亦即古之南安治所。今乐山市也曾经做过犍为郡的郡治,是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嘉州又改为犍为郡时,直至唐肃宗时全国废郡改州。

南宋乾道九年(1173),陆游摄嘉州(代理嘉州刺史),他在《跋岑嘉州诗集》里写道:“今年自唐安别驾来摄犍为”,其中的“犍为”是犍为郡,亦代指当时的嘉州。

在犍为郡的历史变迁中,与今宜宾市和乐山市的关系尤其密切,特别是僰道县,四次做了犍为郡的郡治(其中一次是设于今崇州市的侨郡),加上历史上曾经不止一个犍为县,容易混淆,所以制出《犍为郡、犍为县与乐山市、宜宾市关系表》,见表1-2.表1-2 犍为郡、犍为县与乐山市、宜宾市关系表

注:1.两汉梁州即益州,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改。

2.南朝萧梁无犍为郡,在眉山市彭山区一带有犍为县(改古老的武阳县设,非今乐山市犍为县);但西魏在今崇州市一带侨置犍为郡及僰道县。

3.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天下罢郡,以州统县。

4.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

5.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郡为州。

6.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

7.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郡为州,天下罢郡。

8.隋开皇三年(583),设犍为县,至今不改。时属戎州(在今宜宾市),后属犍为郡(在今宜宾市,另乐山地有眉山郡)、戎州、嘉州、犍为郡(在今乐山市)、嘉州。它于唐高宗上元元年(674),由戎州划归嘉州(在今乐山市)至今。【注释】

[1] “犍为南部都尉”,古代一郡的地域大,为了有效统治,根据政治需要和人口增长,就会将其分为两三个部分,设都尉。如犍为郡内有南部都尉,还有枝江都尉,后者在江阳县一带(后演变为江阳郡)。

[2] 武阳是“张仪所筑”,一些研究者认为张仪修筑成都、阆中和武阳三城是附会的,张仪没有时间参与,如《成都通史》第二册(罗开玉、谢辉著),第6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一版。第五章 犍为县的建立

犍为郡和犍为县都有“犍为”二字,历史上二者多次废立,且存在的时间有交叉,容易混淆,所以在这里特别辨析。历史上,犍为县先后有三个。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先后为:(1)南齐置。当在云南境。[1](2)南朝梁置。故城在今四川省彭山县西北。西魏改隆山县。(3)北周置武阳县。隋改为犍为县。旧治在大鹿山下。五代晋獠反叛,移于岷江西岸。清属嘉定府,今属乐山市。

历史上第一个“犍为县”,晋末宋初,曾经在宁州(主要在今云南省)侨置犍为郡(第一次)。据《宋书·卷四·少帝纪》载:“(景平[2]元年)十二月丙寅,省宁州之江阳、犍为、安上三郡,合为宋昌郡。”在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十二月,这个犍为侨郡与江阳、安上一起被合并废入宋昌郡,犍为侨郡被废为犍为县。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犍为县,后废。

第二个“犍为县”,是在西魏废帝二年(553;即梁承圣二年),西魏利用梁的内乱,攻下了益州,在江原郡(今崇州市)侨置犍为郡及僰道县,又在当时的犍为本郡北部侨置江州,领犍为1县,不久又改这个犍为县为隆山县,唐避唐玄宗李隆基的讳改彭山县,2014年改彭山区。

今天所说的犍为县,即第三个,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一·嘉州》载:“犍为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五十六里。本汉南安县地,(北)周于此置沈犀郡,并立武阳县。隋(文帝)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戎州,又改武阳为犍为县,(唐高宗)前上元二年割属嘉州。”(按:二《唐书》均作“上元元年”,当从元年)

又据《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四·剑南西道三·嘉州·犍为县》,它是于隋开皇三年(583)废沉犀郡,于大鹿山下设立的。犍为县原本属戎州(今宜宾),在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划归嘉州,一直沿袭至今。其地包括曾经存在的玉津县、冶官县等地全部或部分。[3]

其地,在西汉主要是属南安县地,可能有少部分属僰道(犍为设县后,它属治在今宜宾市的戎州而非嘉州可为明证)。在历史上,它以富产盐、铁、姜等闻名,素有“金犍为”的雅号。【注释】

[1] “隆山县”,即今眉山市彭山区,在梁时一度叫“犍为县”。县名袭郡名。

[2] “宁州”,蜀汉亡后,因为益州过大,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分益州的建宁、兴古、云南和永昌4郡为宁州,282年废,改南夷校尉,303年复置,约今云贵二省。

[3] 犍为县“有少部分属僰道”,《四川通史》也持此观点,详见第二册第27页的蜀郡属县表,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一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