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动脉:粉碎美军绞杀战阴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23:45:18

点击下载

作者:刘亮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钢铁动脉:粉碎美军绞杀战阴谋

钢铁动脉:粉碎美军绞杀战阴谋试读: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10月1日成立以来,已走过了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段时间放到整个历史长河中是短暂的,有如弹指一挥间,但它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六十多年里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六十几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沧海一粟,但对身处其间的个人却是并非无足轻重的。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的历程》。《共和国的历程》虽为故事形式,但与戏说无关,我们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2014年1月

一、加强保障

●毛泽东对洪学智说:“你们打的是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每打一仗都要很好地总结经验。”

●洪学智说:“后勤对各种战争物资能否及时运输供应,以保证作战部队的需要,在战争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后勤人员们听了周纯全政委的话后坚定地说。“对,我们来个反绞杀,绝对不能让美国鬼子的阴谋得逞!”

志愿军加强后勤保障

1951年4月底,洪学智风尘仆仆地从朝鲜前线来到北京中南海。

在此时,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刚刚结束。

这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共歼灭“联合国军”7.8万余人,掩护了新入朝志愿军部队的开进、集结和展开,为下一次战役的准备赢得了时间,并初步取得了在优势装备的“联合国军”进攻面前实施防御的经验。

虽然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但在这期间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后勤保障问题。

从兵力上看,美军平均13个后勤人员供应一个兵,志愿军则是一个后勤人员大体要供应35个兵。

美军一个团的火力都强于志愿军一个军的火力,加上美军拥有几乎是绝对的制空和制海权,志愿军后勤工作在大多数时候只能在夜间活动和作战。

所以,后勤供给极为困难。

在战斗中,志愿军的枪弹、粮食常常难以为继,非战斗减员也相当严重,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前线的作战行动。

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期间,是志愿军后勤最困难、最艰苦和最复杂的时期,也是志愿军广大指战员忍饥挨饿最多、人员损失最严重的时期。

洪学智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0年10月被任命为志愿军副司令员。

上任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后勤上,因此,他对后勤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明了。

这次从前线回国,洪学智就是想向中央军委提出一个解决后勤问题的办法。

在中南海的西花厅,洪学智向周恩来汇报了志愿军的情况。

洪学智对周恩来说:“彭总让我向您汇报一个重要问题。”

周恩来说:“什么问题?”“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洪学智脱口而出,这个问题已经在他心里勾画很久了。

这个问题立即引起周恩来的关注:“说说你们的想法。”

洪学智对周恩来说:“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不但覆盖地面、空中和海上,还在前方、后方同时进行。美国对我后方实施全面轰炸,就是在我们后方打的一场战争。后勤要适应这一特点,需要防空部队、通信部队、铁道部队、工兵部队等联合作战,更需要一个后方战争的领导机关后勤司令部,以便在战斗中进行保障,在保障中进行战争。”

周恩来点了点头说:“你们对现代战争的认识又深入了。你提的这个问题军委也有所考虑。这样,你提个报告上来,军委讨论一下。”洪学智答应了。

接着,周恩来亲切地说:“你准备一下,准备劳动节的时候上天安门观礼。”

洪学智看了看身上的旧军装,“这样不太合适吧!”

周恩来说:“我让后勤部给你做一套新的。”

5月1日,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洪学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作为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第一个归国参加重大活动的志愿军代表,洪学智观摩了盛大的庆“五一”群众游行。

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陈云、聂荣臻等中央领导关切地围住了洪学智。

毛泽东对洪学智说:“你们打的是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每打一仗都要很好地总结经验。”

朱德也说:“你们打的是一场真正的现代化战争。”

3天后,洪学智赶回朝鲜,亲自起草了志愿军《关于供应问题的指示》。

在“指示”中,洪学智写道:“后勤工作是目前时期我们一切工作中的首要环节。”

虽然洪学智一直管志愿军后勤工作,但当时他打心眼里不想把后方勤务司令的职务揽到自己身上。

洪学智提出让志愿军副司令韩先楚管后勤,自己到前线督战。

当天晚上,洪学智收拾好行李,让司机把车发动起来,就来向彭德怀辞行。彭德怀一听,脸色顿时阴沉下来,说:“后勤还是你管。”

这样,洪学智被“强留”了下来。

第五次战役后期,中央军委专门派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副部长张令彬、空军司令刘亚楼和炮兵司令陈锡联等同志到朝鲜志愿军司令部具体了解后勤困难,研究如何在反“绞杀战”中加强对志愿军后勤的支持。

彭德怀对他们说:“现在最困难、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后勤供应问题,就是粮食供应不上,弹药供应不上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加强后勤建设。而当务之急呢,就是要迅速成立志愿军后勤司令部,不解决这个问题,其他的问题都不好解决!”

杨立三、刘亚楼等人认为,彭总的意见很有道理。回去后,他们迅速向毛泽东、周恩来等军委领导作了汇报。

军委迅速发出指示,决定“在安东与志愿军司令部驻地之间,组织志愿军司令部的后勤司令部”。

为贯彻军委的指示,1951年5月14日晚,彭德怀召集志愿军党委常委邓华、洪学智、韩先楚等人开会,研究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的机构设置、干部配备等问题。

彭德怀开门见山地说:“有一个事情,咱们得先定一下。中央决定成立后勤司令部,说‘后勤司令部’在志愿军司令部首长的意图和指挥下进行工作。现在中央又给我发来电报,要求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司令要由志愿军一个副司令兼任。现在我们就先定一下,谁来兼这个后勤司令。”

洪学智一听彭总这话,就预感到八成得由自己来兼了。因为一到朝鲜,后勤就是由自己来兼管的。

志愿军的副司令员一共4人,朴一禹是朝鲜人不能兼,邓华和韩先楚原来也都没分管过后勤,只能是自己兼任了。

在大家的劝说下,洪学智看实在推辞不掉了才说:“如果非要我兼,得让我讲个条件。”

彭德怀问:“什么条件呀?”

洪学智说:“第一个条件是,干不好早点撤我的职,早点换比我能干的同志。第二个,我是个军事干部,愿做军事工作,抗美援朝完了,回国后不要再让我搞后勤了,我还搞军事。”

彭德怀笑了:“我当是什么条件呢,行,答应你,同意你的意见。”

5月19日,中央军委于是作出了关于加强志愿军后勤工作的决定:

1、立即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负责管理在朝鲜境内之一切后勤组织与设施;

2、志愿军后方司令部,直接受志愿军首长领导;

3、加强各大站及军、师、团各级后勤工作的领导。各分部副部长兼任各大站站长,军师团后勤部、处长由军师团副职兼任;

4、凡过去配属志愿军后方勤务部之各部队,统归志愿军后勤的建制序列。

根据这一决定,志愿军后勤司令部于6月成立,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兼任后勤部长,周纯全任政治委员。

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的成立恰逢其时,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美军实施“绞杀战”的严峻挑战,做好了组织上的准备。

1951年7月,美军趁朝鲜北方发大水的机会,对我后方发动了“空中封锁战役”,想把志愿军的后方运输线彻底切断。

得知这一情报后,彭德怀对洪学智说:

敌人要把战争转到后方了,这是一场破坏与反破坏、绞杀与反绞杀的残酷斗争,前方是我的,后方是你的,你一定要打赢它!

洪学智首先加强了后勤部队建设。

在他的领导下,到当年10月,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直属部队发展到6个分部、28个大站、4个警卫团另9个营、13个汽车团、27个辎重团、3个公路工程大队、39个兵站医院、3个通信营、8个运输营,以及3万多民工,共18.2万余人。另外还配属有公安第十八师、步兵第一四九师以及6个工兵团和11个高炮营,总人数达22万余人。

在美军每天出动900多架次飞机疯狂轰炸的情况下,洪学智等领导志愿军,发明了片面运输、顶牛过江、合并转运、水下桥等巧妙的运输战术,建立起了一条比较正规化、统一的网状战斗化后勤体系。

这些举措都为战胜美军的“绞杀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洪学智部署后勤任务

1951年8月中旬到月底,肆虐的洪水和美军实施的“绞杀战”使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后方运输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

针对严峻的形势,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洪学智,领导志愿军后勤指战员浴血奋战,在没有制空权和频繁遭受洪水袭击的情况下,建立起了“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粉碎了美军策划的“绞杀战”,保障了前线作战的物资供应,为夺取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洪学智在部署任务时指出:

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大量的战争物资来满足诸兵种的需要。我们在朝鲜战场上作战,既不能就地取给,又不能取自于敌。因此,后勤对各种战争物资能否及时运输供应,以保证作战部队的需要,在战争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洪学智希望运输处要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保障供应任务。

原来,中国人民志愿军自从1950年10月入朝参战以来,和朝鲜人民军一起沉重地打击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美军精锐部队骑兵第一师、陆战第一师遭受重创,甚至有的部队成建制地投降。其仆从国的军队土耳其旅、英国来复枪团和重坦克团也都损失惨重。

志愿军英勇顽强的作风和机动灵活的战术使“联合国军”感到,和这样的对手打仗,是“在错误的地方和错误的对手打仗”,于是想用谈判获得喘息的机会,妄想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为配合实现其谈判企图,停战谈判开始后,“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命令美国远东空军司令威兰:“在此谈判期间,应采取行动以充分发挥空中力量的全部能力,取得最大的效果,来惩罚在朝鲜任何地方的敌人。”

0刚刚走马上任的威兰施展出浑身解数,想解除美军的困境,他提交了一份让李奇微非常兴奋的报告。

8月,美军制定了“空中封锁交通战役”,又称“绞杀战”计划,妄图用3个月的时间摧毁朝鲜北部的铁路系统,尽可能使志愿军“铁路运输陷于完全停顿的地步”,企图切断志愿军和人民军的后方补给线,割裂志愿军和人民的前后方联系,窒息中朝联军的作战力量,从而对中朝施加军事压力,配合停战谈判。

为此,美国空军把封锁交通线作为首要任务,出动了大部分战斗轰炸机和全部战略轰炸机执行这个任务。

到了10月,美国投入战场的各类飞机已经达到1100多架,其中仅用于轰炸破坏志愿军交通枢纽、道路桥梁和运输车辆的飞机就占总数的50%以上。

不久,这个数字猛增至1700多架,其中包括美军当时最先进的F-86型喷气式战斗机,和可携带千磅炸弹的B-26、B-29战略轰炸机。飞机的数量不仅进一步增加,而且作战性能也大幅度提升。

而志愿军入朝初期,既没有空军的支援,又缺少防空武器。1950年底以前,防空部队只有一个高射炮兵团,第一批入朝的6个军只有18挺高射机枪。美国空军在朝鲜的天空上横冲直撞,肆无忌惮,甚至敢擦着志愿军的头顶进行袭扰。到第四次战役结束时,虽然志愿军的防空力量有所改观,但主要配署给战斗部队。

另外在1951年7月下旬,朝鲜北部发生4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四处泛滥的洪水一直肆虐到8月底。洪水冲毁了50%的公路和桥梁,运输线路被冲毁达116处次。有的道路中断运输最长时达到45天,最短的也有13天。志愿军后勤主要物资集散地三登地区成了汪洋泽国。安州、鱼波车站及平壤附近地区全部遭洪水淹没。

这给美军实施“绞杀战”提供了绝好的趁火打劫的机会。8月中旬,美军飞机加紧实施“绞杀战”,重点轰炸铁路和桥梁,对还可以通车的线路逐一轰炸。

美军在集中轰炸封锁铁路的同时,对公路和运输车辆的轰炸也变本加厉。

从9月开始,美军飞机逐渐将轰炸的重点转向清川江以南的安州、价川和西浦的“三角地”。这个地区是朝鲜北部铁路运输的咽喉,是连接从汉城到新义州铁路、顺川到满浦铁路、平壤到元山铁路的枢纽,所处的位置十分重要。

美军知道,“三角地”一旦被破坏,朝鲜南北、东西的铁路运输将同时中断。而且,因为朝鲜南北主要公路干线多与铁路平行、交叉,只要铁路中断,公路也将随之中断。

因此,美军平均每天出动飞机5批100多架次,集中对从汉城到新义州铁路线的鱼波到新安州段,顺川到满浦铁路的顺川到价川段进行轰炸,并逐步压缩轰炸范围,最后在顺川到万城之间的“371”到“318”公里间的一公里地段,以及龙源里到泉洞的“29”公里处一个点上连续反复轰炸。美军企图在这两个点上造成深度破坏,使志愿军和人民军无法修复,从而达到切断运输供应的目的。

9月到12月,美军在“三角地”仅73.5公里的线路上,共投掷炸弹3.8万多颗,使这个地区在4个月的时间里80%的时间不能通车。铁路由过去的时断时通,变成多断少通。

在美军发动“绞杀战”的时候,志愿军的后勤保障还十分薄弱。入朝初期,志愿军后勤人员总数不到7000人,而且这些人是临时抽调的,领导机构是东北军区后勤部派出的前线后勤指挥部,普遍缺乏现代化后勤保障工作的经验。

在铁路运输不通的情况下,志愿军所需的作战物资只有靠为数不多的汽车运输。汽车顶着炸弹运输,不仅损失较大,而且运输效率也非常低。这远远满足不了前线的作战需要。

随着志愿军和人民军战线迅速向前推进,后方的运输线也随之延长。在美军的轰炸下,志愿军的物资供应问题越来越突出,以致影响到作战效能的发挥。

面对鸭绿江北岸的物资堆积如山,而前线的志愿军将士们却因为粮弹接济困难而忍受饥饿寒冷和弹药短缺的严峻形势,志愿军后勤部按照洪学智的指示,全体同志细化任务,进行了明确分工,讨论了具体措施,并对怎样打破美军的“绞杀战”,胜利完成任务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大家群情激昂,一致表示,绝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努力做好运输保障工作,无论多大的困难,多难的险阻,也要坚决完成运输任务。

志愿军展开反绞杀战

1951年7到8月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中朝军队实施疯狂“绞杀战”,与此同时,罕见的大雨也为前线作战的后勤保障带来极大不便。志愿军后勤部队经过动员,都精神百倍地投入到反绞杀战中。

为了扭转后方运输和物资供应的被动局面,志愿军后方部队在集中力量进行抗洪斗争的同时,开始了反“绞杀战”的斗争。

当时铁路各线桥梁随修、随冲、随炸,断的时间多,通的时间少,铁路运输能力急剧下降。

美军实施“绞杀战”的消息在后勤部传开后,一开始许多后勤人员不明白什么是“绞杀战”。他们问周纯全政委:“周政委,这‘绞杀战’是否像绞肉馅一样,要把我们绞碎?”

周纯全曾经上过抗日军政大学,也担任过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的校长,对战史懂一点。他笑了笑说:“你们理解的意思倒不算错,但那只是敌人的妄想!‘绞杀战’一词来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时盟国空军在意大利境内以德军使用的铁路为主要攻击目标,发动空中袭击。他们称此为‘绞杀战’。”

周纯全继续说:“现在美军感到他们对北朝鲜的空中封锁和交通线的轰炸,与当年的盟国空军相类似,所以也把他们的这次军事行动称之为‘绞杀战’。它要绞杀,我们就反它的绞杀!”“对,我们来个反绞杀,绝对不能让美国鬼子的阴谋得逞!”听了周纯全的话,后勤人员都坚定地说。

其实志愿军对美军发动的“绞杀战”早有警觉。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进行时,彭德怀就对后勤补给倾注了极大的精力。他指示后勤部门一定要抓好运输,增加兵力,集中保证前线的粮弹供应。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志愿军后勤部门积极行动,采取一切办法增调人员和车辆,解决运输力量不足的问题。

为了对付美军对铁路、公路的封锁和破坏,逐步改善运输状况,志愿军不断增加抢建抢修力量。

铁道兵部队增加到了4个师又1个团,还有一个援朝铁路工程总队,工程兵部队也已经增加到8个团又2个营。

志愿军第九兵团的二线部队也投入到了开辟新公路的战斗中。美军实施“绞杀战”后,中央军委又从国内调集了一批老后勤兵和司机支援。

仅仅被动地挨炸是不够的,因此,志愿军在调集抢修力量的同时,还调集防空部队部署到交通线上。集中了高射炮兵1个师又2个团另6个营,用于掩护交通运输的进行。

9月15日,中央军委做出加强铁路及江桥方面防空力量的决定。根据这个决定,志愿军于9月下旬又抽调高射炮兵1个团,11个独立营和6个高射机枪连,加上原来部署在铁路运输线上的高射炮兵,在铁路线上组成了4个防空区。

从10月中旬开始,陆续抽调高射炮兵部队加强了对铁路运输线的掩护力量。到12月,担任掩护铁路运输的高射炮兵部队已经达到在朝鲜高射炮兵部队总数70%,其中三分之二的兵力部署在“三角地”。

为了统一指挥作战,12月,志愿军又成立了铁道高射炮兵指挥所。

志愿军空军参战后,被部署到靠近交通线的重点区域,集中抗击美军飞机的轰炸。

为打破美军对“三角地”的重点封锁,从9月开始,志愿军空军奉命担负起保护平壤以北主要交通线和掩护安川地区机场修建的任务。

通过一番调兵遣将,志愿军后勤兵力从入朝初期的一个后勤兵保障35个战斗兵,上升到一个后勤兵保障6个战斗兵。这为取得“反绞杀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空炮协同

●防空哨的哨兵庞林举起步枪,“砰砰砰砰”4发子弹就打得敌机着了火,“轰隆”一声栽到地上爆炸了。

●在美军飞机飞行航线的前方,出现了一道由60发炮弹组成的宽1500米、高250米的火墙。

●李永泰迅速操纵飞机左转弯上升,准备占位反击。突然飞机一阵剧烈抖动。

志愿军创建防空哨

1951年3月的一天,志愿军后勤部政委周纯全来到后勤一分部和三分部驻地检查工作。

在部队驻地,周纯全听到几声清脆的枪声,刚要问是怎么回事,就看见公路上的汽车有的停下来就地伪装,有的开进附近的隐蔽所。眨眼间,公路上排成一条长龙的汽车队就消失了。

原来,这是部队设置的对空监视哨,又叫“防空哨”。防空哨是我军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为保卫运输线而采取的创举。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由于美机对我交通运输线进行严密封锁,而我空军部队少和防空力量较弱,所以不能掌握制空权。这样,战地后方的交通运输、物资装卸和修筑桥梁、道路等不得不在夜间进行。

为防止暴露目标,夜间行车时不能开灯。所以,汽车前进的速度很慢,车队运输效率极低。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对前线部队的物资补给,而且夜间闭灯行车,撞车、翻车、堵车等事故也时有发生。

为了解决在美机威胁下,汽车能夜间开灯行驶这个大难题,志愿军防空兵干部战士在实践中,针对美军飞机的特点,总结出了设立防空哨的办法。

当时,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夜间使用的多是B-26等亚音速飞机。这种飞机未临空时,在一定距离上就能听见马达声。

针对这个特点,志愿军的官兵们在公路运输线上每隔一定距离设一个防空哨,以监视美军飞机活动。每个哨位一般由3到5个人组成,哨间距离在1.5到2公里之间,桥梁、渡口及交通枢纽地段适当加强。

防空哨只要听到美机的声音就立即鸣枪报警,公路上正在行驶的汽车则马上熄灭灯光。这样,美机就无法凭借灯光找到目标了。

待美军飞机飞过去后,防空哨就吹哨子或敲炮弹壳向过往汽车发出解除警报信号,汽车又恢复开灯行驶。

这个办法很有效。在志愿军普遍设立防空哨后,美机整夜在公路线上巡逻却始终找不到目标。美军一时不知是怎么回事,还以为我军的汽车都安装了雷达。

防空哨的显著作用是解决了汽车夜间运输的效率和安全问题。汽车部队在有防空哨的公路上就可以开大灯快速行驶,防空哨使司机有了“耳目”,解除了顾虑,运输效率显著提高,行车事故及车辆损失率也大为减少。

周纯全感到这个办法不错,于是很快加以总结,在其他单位进行了推广,使它很快遍及整个运输线。最多时,仅由志愿军后勤负责的2800公里的运输线上就设置防空哨1568个,使用兵力达11个团。

为了使汽车听到报警或遇到轰炸时有地方可隐蔽,志愿军后勤部队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主要运输线路两侧,构筑了许多汽车掩体,最多时达到8969个。防空哨与掩体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汽车运输的安全系数。

防空哨在发展中,任务也渐渐得到了“扩充”,由开始时的专门对空监视美机,发展成为既监视美机,又打低飞的美军机,以及指挥交通、维修道路、救护车辆、清剿匪特和接待过往人员等多种勤务。

一次,防空哨的哨兵庞林,见美军的飞机嚣张得不可一世,紧挨着山头飞行。他气得骂了一句:“他妈的,太欺负人了!”说着举起步枪,“砰砰砰砰”4发子弹就打得美机着了火,“轰隆”一声栽到地上爆炸了。

这个惊人的战果震惊了全军。由此,志愿军后勤部开始号召后勤分队普遍建立起对空射击小组,以步枪和轻机枪组成火力网,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打击低飞美军飞机的活动。这有力地挫伤了美军的嚣张气焰,使他们再也不敢低飞滥炸了。

1951年8月中旬开始,美军出动大量飞机对朝鲜北部铁路、公路干线和交通枢纽实施了历时一年的“空中绞杀战”。

此时,防空哨已经由专门的部队承担。从1951年12月开始,公安军十八师所属3个团接受了担任防空哨的任务,在朝鲜西线和中线长达1318公里公路运输线上指挥来往车辆,防止美机空袭。

为了粉碎美军的“绞杀战”,十八师官兵与兄弟部队一起,在朝鲜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同美军的“绞杀战”进行了艰苦的卓有成效的斗争。

执勤人员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都坚持在美机、美特威胁下,冒着生命危险,彻夜坚守在岗位上,警惕地监视着天空,注视着地面,指挥着来往车辆。

他们为了及时发现美机,在零下30度的严寒天气也卷起帽耳,认真倾听飞机和汽车的声音;有的士兵耳朵冻起了泡,脸上冻破一层皮,但仍坚持执勤,毫无怨言。

不久,美军终于知道了我军夜间行车的秘密,就对防空哨实施轰炸。但执勤战士们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地与美军展开斗争。

有的哨兵被美机轰炸掀起的泥土埋住,爬起来继续执勤;有的哨兵中弹后依然鸣枪报警,用生命保卫运输线;还有的哨兵用步枪向美机射击,击落了美机。

哨兵们的艰苦工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同志在《在志愿军总部》一书对防空哨的作用有这样生动的记述:

这时,我后方运输已大为改观。每当夜幕笼罩,朝北大地便成了我们的自由天下,婉蜒在原野和群山中的漫长公路上,成队成队的汽车,从四面八方汇聚,车灯时明时暗,整夜川流不息,蔚为壮观。

夜间行车,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一个志愿军后方部队的防空哨,敌机来时,就向空中放一枪,一个岗哨放了枪,附近的岗哨跟着也放起来。这时,正在行走的汽车,听见枪声,马上就闭灯行驶,那条漫长的电光的巨流,一下子全部熄灭。敌机过后,哨子一响,那条电光的巨龙一下子又闪亮了。

当我乘车行驶在这条被人们誉为钢铁运输线的交通线上时,感慨颇多。我们的后方运输战士为保障前线供应,付出了多少辛劳、多少血汗啊!在这条炸不烂、打不断的运输线上,又凝集了后勤战士多少聪明才智呀!

在长达250O公里的主要干线上,设置哨组1308个,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一项蔚然奇观。在我防空能力薄弱的情况下,正是这些防空监视哨保证了夜间汽车运输的安全,使粮弹源源不断的运向前沿阵地,为持久作战提供了物质基础。

据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统计,由于采取普遍设立了防空,公路运输效率提高70%以上。

防空哨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受到了彭德怀等志愿军首长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为防空哨更加有效,在志愿军司令部的领导下,十八师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一是将防空哨升级为防空哨组;二是配发必要的装备;三是建立专责制;四是调整力量,充实一线连队;五是开展“百日无事故运动”,树立为运输服务的思想。

防空哨的作用,还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赞扬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公安部队创造的防空哨说:

战争的头一个月,我们的汽车损失很大。怎么办呢?除了领导想办法以外,主要是靠群众想办法。在汽车路两旁用一万多人站岗,飞机来了就打信号枪,司机听到就躲着走,或者找个地方把汽车藏起来。同时,把汽车路加宽,又修了许多新汽车路,汽车开过来开过去畅通无阻。这样,汽车的损失就由开始时的40%,减少到百分之零点几。

空炮协同保卫江桥

1951年3月初,东北军区防空兵五〇六团由本溪调至辽东省宽甸县长甸河口,担负掩护上河口村至朝鲜清水镇一段的鸭绿江铁路大桥和江上浮桥的任务。

鸭绿江上有3座铁桥:安东、辑安和长甸河口。防卫长甸河口大铁桥,不单是保卫交通要道,还要配合兄弟部队保卫水丰发电站。所以,五〇六团的防区是主要的空战区之一,空中情况比较多,也比较复杂。

此时,美军的轰炸次数和规模一天比一天增强。

接到这个任务后,五〇六团领导感到,这个任务是个非常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为了完成好这个任务,团领导决定,先由参谋长苗树人带领团司令部干部和各营营长前去勘察阵地。

鸭绿江铁路大桥和江上浮桥的两岸,都是高山峻岭,这里山峦起伏,地势险峻。鸭绿江的北岸是宽甸县的上河口村和下河口镇,南岸是朝鲜的清水镇。

在这样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下勘查,要花费很多时间。为此,参谋长苗树人带领大家开动脑筋。

大家经过商量,决定采取“普遍撒网,重点抓鱼”的办法,把整个勘查过程分普遍勘察、细微勘察和定点勘察三个阶段。

开始时,苗树人带领团机关司、政、后各部门的干部进行4天的普遍勘察。

同志们爬山越岭,披荆斩棘,用双脚踩出一条弯弯曲曲、起伏不平的山路。这里比较偏僻,荒无人烟,常有野鸡和各种鸟突然飞来。

普遍勘察后又进行了3天的细微勘察。

在进行细微勘察时,要研究“占山为王”的问题,哪一个炮连占哪一个山头,要让营里干部心中有数,以便他们根据任务要求,对连里干部做思想工作。

这次勘察所走的路虽然少一点,可是在山头蹲的时间比较长。

最后三天是定点勘查,要落实各个炮连的阵地。这时出现了新的问题,大家都想占领高山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能及早发现美机,打击美军的时机就会多一点,胜利的把握就大一些。

针对这个问题,团领导从全局出发,对团里的干部进行说服教育。团领导向同志们讲清战术原则,说明战术要求不能都占领高山头,要求大家树立全局观念,要从全团出发,互相配合,共同争取对美军斗争的胜利。

经过一番工作,各级干部们都安下心来接受了团里的安排。

勘察地形之后,团领导们又根据美军轰炸机进袭的参数,计算出战斗航路环带。又根据地形判美军战斗轰炸机的进攻方向,按照要地防空战术要求,根据“两个密集”,战斗航路环带上火力密集,主要方向上火力密集,打击美军飞机偷袭点的原则,把各中、小高炮连部署在大桥南北两侧的山头上。

由于部署恰当,符合战术要求,为以后有力打击来犯美机,确保守卫目标的安全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对空作战胜利的基础。

把高射炮架在高山上,可以说是个非常好的打击美军的办法,山上射界开阔,在那里既可以仰射高空的美机,也可以俯射低空的美机,而且视野良好,很早就能发现美机来袭。

但是,办法虽然好,把数吨重的高射炮弄上险峻的高山可就不容易了。高炮团面临的困难是,既没有汽车路,又没有工程兵给搞修建,一切都得靠自己动手。

为了修出一条可以通行汽车的路,全团所有的劳动力,从机关干部到家属都上山开路。战士在前边开山,干部和家属在后边平路。

路修好后,各营便组织炮连上山。虽然有了路,但把沉重的高射炮推上山还是很吃力的。团里调来几辆大卡车,把高射炮往山上拉,但有时候卡车也拉不上去,就只好靠人在后面推。

有时为了一门高炮上山,用一二辆大卡车往前拉,后边还有许多炮手往前推。就这样,硬是将一门炮一门炮拉进了阵地。

二营五连的阵地设在高山上,山势险峻,无路可走。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五连官兵们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把高射炮化整为零,拆开了往山上运。他们组织全营人员硬是把全部火炮器材一门一门、一件一件地拉到了高山顶上。

由于全团同志的共同努力。全部火炮和观测仪器上山、定位,只用了很短的时间。

全团各连进入阵地后,迫切要求解决的是吃饭、睡觉问题。炊事员们主动上山,在山坡上找石块垒起炉灶,支上行军锅,做好饭,炒好菜,送上阵地。

但是睡觉的问题不好解决。朝鲜位处东北亚,四季明显,早晚温差也大。在严寒的冬天,山顶上的气温常常在零下30度左右;而酷热的夏天,山上的温度则高达30度左右,而且还有蚊虫叮咬,毒蛇出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后勤处的同志急得团团转。

有一天,苗树人忽然发现鸭绿江水中有大个的原木。原来,三四月份这里是枯水期,水一浅,江中就露出许多大的原木。

这个发现让苗树人喜出望外,这不是天赐的建筑材料吗!正好可以用来盖房子,解决部队的住宿问题。于是,全团各营、连便派出战士到江里把木头捞上来。后勤处派人借来锯子并雇用了工人,在鸭绿江边搭起了木板房和半地下室的指挥所,还搭盖了一个能容纳300多人的礼堂。

就这样,连队阵地上的宿舍、指挥所和团部礼堂,没有向上级要一分钱,就解决了。

1951年4月,高炮五〇六团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按照上级要求正式担负保卫长甸河口鸭绿江桥的防空作战任务。

1951年5月,美帝国主义侵朝空军的破坏重点,转向朝鲜后方交通线以后,鸭绿江一线的战况逐渐缓和。

9月,志愿军空军开始担负东北地区的防空作战任务。高炮部队便加强了与歼击机航空兵协同作战的训练,制定了各种情况的空、炮协同作战方案。

1952年1月,美国侵略者在其军事、政治上遭受惨败之后,公然违犯国际公法,在朝鲜开始进行灭绝人性的细菌战。2月以后,美军把细菌战扩大到我国东北地区。3月份,美军飞机在鸭绿江一线的活动比较频繁,经常侵入我国内地上空进行侦察和轰炸。

4月13日和23日,高炮五〇六团连战连胜,取得了击落美机4架的成绩。

1952年4月13日,天气晴朗,碧空如洗,能见度极好。团领导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今日可能有空战。在团指挥所担任值班的苗树人根据团领导的指示,要求全团提高警惕,充分做好空、炮协同作战的准备。

9时10分,在团阵地北方上空我国境内,发现美军4架F-86型战斗机与我方两架米格-15型飞机相遇。在实力相差的情况下,我战鹰发扬临危不惧、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与敌机展开激战。

9时15分,我方长机向美战机猛烈攻击后,果断撤出战斗返航。一架美机受轻伤后,在另3架美机的掩护下,向南偏西方向逃去。

苗树人判断美机企图返航,或企图飞越鸭绿江上空,即便坠落也要落在朝鲜境内,以逃避其侵略我国领空的罪责,于是当即下令高炮射击。

高炮五〇六团一、三连火炮仪器早已瞄准跟踪,第一个齐放即命中这架敌机。只见美机冒着浓烟,坠落在我阵地西北9公里处的长甸乡黄花沟附近,落地后爆炸起火。在100多米的范围内,到处都是美机的残骸和碎片,美机的机号为0636,美军少校驾驶员跳伞后坠地毙命,其余3架仓皇逃窜。

这次战斗,首创击落美机于国境以内的辉煌战绩,使美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暴露无遗。因此,军委通令嘉奖该团并发给匾额一块。战地摄影组赶来拍摄了新闻记录影片。

这次战斗,极大地鼓舞了全团的战斗意志,为以后继续夺取对空作战的胜利提供了经验。

4月23日晨,朝鲜清水镇地区上空有雾。6时20分,远距离雷达报告:在保卫目标西南方向80公里处,发现一批美机,高度8000米,正向我保卫目标飞行。

苗树人在团指挥所,当时判断美军之企图是气象侦察。为防止美机突然袭击,遂令部队转入一等战备,并通知西南方向的远方监视哨注意观察。

6时24分,远方监视哨报告“飞机临近”。

部队遂向西南方向搜索。

25分,二连发现美军F-86战斗机4架,高度6000米,由南向北侧飞行。当美军飞机距离我保卫目标约10公里时,各连射击准备完毕。

此时,有一列火车由清水镇车站出发向西行驶。美机发现该列车后,立即降低高度,隐蔽于东南方向的山区。

团指挥所指挥员苗树人判断敌机有袭击保卫目标的企图,即令部队注意监视东南方向低空情况。

6时27分,美机分为两批、每批两架,其中前两架从东南方向山谷中突然出现,以500米的高度顺江直冲铁桥而来,并向行驶在铁路上的列车扫射。

二连和五连当即开火射击,其余各连亦先后开火。此时,另两架敌机由东南方向以低空飞行,向七、八连阵地实施攻击,企图压制我地面火力,掩护前两架逃脱,但遭我七、八连的迎头射击,当即击落其中一架。

其余美机企图经二连阵地上空逃脱,但又遭二连火力截击,美机即陷入火海之中,队形已乱,被我四、六连又各击落一架。

前后激战1分15秒,击落美机3架、击伤1架,消耗76.2炮弹70发,37炮弹688发,我方无伤亡,无战损。

这次战斗,保卫了铁桥的安全,首创了一战全歼美机的典型战例,创我东北境内高射炮部队一次战斗击落美机的最高纪录。因此,高炮五〇六团荣获东北军区防空司令部通令嘉奖,并受到了中央军委电报表扬。

美军空袭屡遭我方打击后,为了拖延和破坏已经开始的停战谈判,美军实行以其“空中优势”重点轰炸朝鲜北部78个城镇、工厂的计划。

针对美军空袭战术的变化,志愿军空军采取了“以保卫目标,打大仗为主”的作战方针,制定了协同友军对美军作战,主要打击美军攻击机和轰炸机群的作战计划。

1952年8月以后,美机在鸭绿江沿岸地区进行疯狂轰炸,我防空部队与美军进行了英勇斗争。

8月24日和9月12日,美军出动B-29型轰炸机群空袭鸭绿江中游的水丰发电站。五〇六团配合友军和高炮五〇四团进行了坚决抗击,保卫目标未受损失。

这次战斗结束后,五〇六团领导认真分析研究美军军情,寻找美机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考虑到我国的国庆节就要到来,苗树人同作战参谋张汝为、张同顺等有关人员专门进行了研究,并组织部队做好夜间对空作战的准备,以确保保卫目标的安全。

因为五〇六团防区里还没有配置探照灯和近距离雷达。中高炮既不能用基本方法射击,也不能用雷达进行拦阻射击。

唯一可以采用的射击方法,就是按爆音进行拦阻射击。但是,要进行按爆音拦阻射击,首先必须把各中高炮连阵地的位置,准确地标示在战斗序列图上,否则计算不出各炮连至火网基点的射击诸元。

五〇六团一营所属3个中高炮连,分别部署在鸭绿江两岸的山头上面,一、三连在我国境内,二连在朝鲜一侧。

由于山峦遮挡,3个炮连阵地没有一个能看得见,唯一可作为坐标原点的就是鸭绿江大桥。同时3个炮连之间相互也看不到,无法进行测量。

张汝为领受任务后,让指挥连派两台观测镜分别架在大桥的两端。当夜幕降临后,令阵地标高位置最低的二连向其正上空连续发射红色信号弹,两台观测镜同时测量方位角和高低角,然后以大桥为基线计算出了二连阵地的坐标。

接着又以二连阵地为基点,用同样方法,命令一、三连向正上空打信号弹,分别测出一、三连的阵地坐标。就这样,把3个中高炮连的陈地位置准确地标在战斗序列图上。接着进行图上作业,测算出各炮连至火网基点的射击诸元,下发给各炮连,并反复进行射击指挥演练。

9月下旬,正当全团指战员利用战斗间隙,欢快地排练文娱节目,准备庆祝我们年轻的人民共和国诞生3周年之际,团领导根据东北军区防空司令部加强节日战备的指示,命令全团进一步做好战斗准备,严防美机利用我国庆节进行突袭。

9月30日拂晓,苗树人带领张汝为先后到所有9个中小高炮连做战备动员检查,直到傍晚才回到指挥所。然后命令指挥连向中高炮连加派无线报话机,以防备有线电话在美军飞机轰炸中断时,保障指挥顺畅之用。

9月30日晚,全团指战员倍加警觉,斗志昂扬,在寒风中严密监视夜空,随时准备打击来犯的美军。

10月1日凌晨1时,美军B-29型轰炸机30架,高度6000米,从4号阵地东的方向沿鸭绿江上空,每批一架,间隔1分钟向我袭来。

正在值班的苗树人果断下达命令:中高炮在团统一指挥下,用按爆音拦阻射击方法打击美机。张汝为即令远方监视哨严密监听美机。

不久,4号远方监视哨报告:

爆音直行!

张汝为迅即在战斗序列图上确定阻击火网,随即向一营下达:

火网XX,高度6000!

各中高炮连接到命令后,迅速装好射击诸元,炮弹入膛,二炮手手抓握把,随时准备击发。

此时,从团、营指挥所到各炮连阵地,一片肃静,人们屏息等待着美机到达监视哨上空瞬间的讯号。

数秒钟后,4号远方监视哨报告:“顶点!”

张汝为即下达:“顶点!”

各中高炮连连长闻令后同时启动秒表。

当秒针指向本连开火时间时,随着连长一声“放!”

在我4号方向上空美军飞机飞行航路的前方,出现了一道由60发炮弹组成的宽1500米、高250米的火墙。

美机在我强大炮火的连续阻击下,大都偏离飞行航路,沿鸭绿江上空朝鲜一侧飞行,一颗颗重磅炸弹投在了清水镇附近的山头上。

激战中,美机数批轰炸我三营阵地,最近的距九连仅20多米,炮排长被翻飞的焦土击中,肩膀负伤。

1时30分左右,美军将一批炸弹投向鸭绿江大桥附近,顿时浓烟滚滚,烟雾弥漫。

苗树人急令三营察看大桥是否被炸坏。三营营长鲁长山派参谋杨保会前往。杨保会参谋在夜幕中,冒着弹雨直奔大桥。

途中,他的小腿被弹片击中负伤,但他勇敢地从清水镇一端沿着震颤的大桥跑到上河口一端。见大桥完好才回到营指挥所,向团里作了报告。

1953年初,美军战斗轰炸机在志愿军地面高射炮火的沉重打击下,采取了新的反高射飞行战术,即以万米高度接近防区。当进入志愿军高射炮有效火力范围后,以10到15度的小角度下滑飞临我军保卫目标,然后再以60度以上的大角度进行俯冲轰炸,并在高度3000米以上投弹完毕,做逃逸飞行。

这样使志愿军按基本假定设计制造的中高炮不能正确计算射击诸元,又使有效射高为3000米以下的小高炮无法对其射击。

面对美机的新的反高射战术,根据团长肖锐、政委楚明远的指示,在苗树人的领导下,张汝为仔细观察了美机的飞行参数,又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日日夜夜认真钻研了高射炮射击学和力学有关部分,修正了苏军制作的投弹距离计算公式,创造了“对大高度、大速度、大角度俯冲机射击方法”。

即在美机投弹前的飞行航路上,由全团所有中高炮集中组成统一火网进行阻击。

志愿军防空高射炮某部采用此射击方法,一举击落美军飞机4架。受到苏军顾问团的重视,并在全军推广。

空军开辟米格走廊

1951年7月,美军趁朝鲜北部发生特大洪水之机,发动大规模的以破坏铁路为主要目标的“绞杀战”。

新安州以北的清川江和大宁江上的铁路、公路桥梁,连接着志愿军的前方和后方,美国空军一直将这一地区作为封锁轰炸的重点。为此,美军将在朝鲜的空军兵力增至19个联队、1400多架作战飞机。

针对美空军的疯狂轰炸,志愿军空军开展了反击美军空中封锁的作战。

志愿军空军为配合地面部队进行反“绞杀战”,从1950年9月中旬开始,增加每日出动的次数和飞机架次,在友军空军的协同下,与美国空军进行大规模的空战。

当月,新组建的空军经过紧张训练,已有9个驱逐师和两个轰炸师参战。

为了粉碎美国空军的“绞杀战”,经中央军委决定,空军以师为单位,采取“由少到多、以老带新、先打弱敌,再打强敌”等稳妥办法,组织部队参战。

9月12日,最早以大队规模参战的志愿军空军第四师,全师55架战机同时开赴安东前线,首先投入了这场大规模的空中对抗。

9月25日,志愿军雷达发现美机5批112架以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