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一氧化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8 09:31:08

点击下载

作者:(美)穆拉德(Murad,F.),陈振兴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神奇的一氧化氮

神奇的一氧化氮试读:

名家推荐

陈丽华女士 荣誉人文博士

富华国际集团主席;中国紫檀博物馆馆长;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及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侨商会会长;美国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董事会副主席及荣誉人文博士。

陈丽华女士作为国内知名企业家,长期资助体育、教育、卫生、公安及赈灾,受到国家和政府的表彰。她坚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她生平最爱紫檀,斥资数十亿元建造了国内第一家“国字头”私人博物馆——中国紫檀博物馆。陈丽华女士于2010年12月被《富周刊》列为全世界第三富有之女性。

健康长寿是人类幸福的永恒话题。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情结,传统的养生方式也一直伴随着我的生活。我认为将中国传统的养生方式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以此来获得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健康养生之道。

199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穆拉德博士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陈振兴先生在这本关于一氧化氮的科学养生的书籍中,提出了很多非常新鲜的健康理念,通过简单、可行的方式指导人们进行微观养生。

希望广大读者从本书中认识、了解一氧化氮的作用及其养生知识,并从中获得益处。赵勇 博士

香港富华国际集团总裁;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工商联荣誉会长;北京市侨商会副会长;长江商学院校友总会会长。

香港富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知名的跨国集团公司,主要投资经营于房地产、酒店、私人会所、购物中心、服务式公寓、物业管理、紫檀木工艺品研制、大型国家级(私立)博物馆以及旅游、商贸、网络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其中在北京成功开发的案例有北京长安俱乐部、金宝街、丽晶酒店、紫檀博物馆等,总资产超过200亿人民币。

赵勇 博士

斐里德·穆拉德博士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是国际顶级的医学家,也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将一氧化氮健康理论带到中国,并和陈振兴博士共同将他们多年的积累和经验写成专著,针对国人的健康养生方式,开创性地提出了使用一氧化氮来积极而温和地预防疾病的观念,旨在在国内推广一氧化氮健康科普教育,让人们能够更容易地获得健康,这无疑是有益于中国人健康的好事。蔡长海先生(右) 本书作者陈振兴博士(左)

蔡长海:日本帝京大学博士;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国医药大学暨医疗体系”董事长;亚洲大学创办人、董事长;“中央健保局”中区医疗审查委员会副总召集人。“中国医药大学暨医疗体系”:

台湾最大的医疗体系之一,拥有12家以上的医院;台湾唯一一家兼有中西医教育的大学;世界第一大内视镜清除脑出血手术中心;完成了世界第一例血型不相容肝肾同时成功移植手术以及亚洲第一例人工视网膜移植手术。蔡长海先生(右)本书作者陈振兴博士(左)东方有句名言:“医者父母心。”本人从医数十年,有幸以自身的医术回馈社会,而穆拉德博士选择了医学研究,表示“如果有幸在这个领域获得成果,将不只是有限的人受益”。对于穆拉德博士的大爱精神,本人由衷地表示敬佩。穆拉德博士可谓近代史上开创性的科学家,自其在1998年以一氧化氮技术荣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之后,近代医学就此展开新的历程,不断有对人体有益的尖端技术的突破性研发,造福广大人群。穆拉德博士在近代生物科技医学的影响力,使其堪称世界翘楚,其尖端的一氧化氮技术,是生物医学界的标杆,更是现代人必知的保健养生之道。肯·史密斯博士 (Ph.D. Ken Smith)(左)本书作者陈振兴博士(右)

肯·史密斯:国际知名物理及纳米专家;美国莱斯大学物理学博士;美国莱斯大学美国第一纳米技术研究中心创办人;碳纳米管制造公司(Carbon Nanotechnologies Inc)创始人。肯·史密斯博士有100多项有关纳米技术物理及物理化学研究的领域性论文发表在评论科学期刊。

肯·史密斯博士 (Ph.D. Ken Smith)(左)本书作者陈振兴博士(右)

Prior to the groundbreaking work of Ferid Murad and others,the central role of NO in ourbodies was completely unknown. This informative volume brings together valuable informationthat illuminates the multiplicity of roles that NO plays in our bodies and how it affects our health.The book reveals the secrets of how we can live longer,happier lives by utilizing the newly-discovered power of NO.

中文译文:

在斐里德·穆拉德博士和其他人的开创性工作之前,我们对于一氧化氮在人体内的核心作用是完全陌生的。此书汇集了有价值的信息,介绍一氧化氮在人体内扮演的多重角色和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书中揭示了我们如何利用新发现的一氧化氮的功能从而更长寿威廉·赛尔斯:美国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教授;美国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首席学术官、研究生院副院长;美国尼奥克斯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威廉·赛尔斯博士(Dr. William Seitz)(左)本书作者斐里德·穆拉德博士(中)本书作者陈振兴博士(右)

The subject of nitric oxide’s (NO)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health and well-being is thesubject of this book written for the general reader in addition to specialists. It describes therole of Dr. Murad,Nobel Laureate in Medicine,in the discovery of the role of NO in thebody as a critical messenger molecule for healthy blood circulation. The book further describesbreakthroughs in other areas where nitric oxide is involved,including diabetes,cancer,braincirculation,the immune system and even sex. Finally,nitric oxide enhancing approaches arediscussed that are available to everyone from food, exercise and antioxidant supplements.

This is an important book for everyone to read who is interested in improving their health andappearance through nitric oxide.中文译文:

这本书的主旨是一氧化氮(NO)对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适合于除了专家以外的广大读者。它记述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穆拉德博士发现的一氧化氮在体内作为关键的信号分子对健康血液循环的作用。书中进一步描述了一氧化氮与其他方面的关系,包括糖尿病、癌症、脑循环、免疫系统和性功能等。最后,探讨了从食物、运动和补充抗氧化剂中获得一氧化氮的途径。

对于每一个想通过一氧化氮来提高自身健康和改善外貌的人,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大卫·科尔:英国现任首相卡梅伦的特别医疗健康顾问;欧盟内科肿瘤协会主席;牛津大学临床药理学系教授;牛津肿瘤研究发展公司创始人。大卫·科尔教授 (Professor David Kerr)(右)本书作者陈振兴博士(左)

This excellent book gives an extraordinary insights into the biology,physiology andmolecular pharmacology of NO. The fact that it has been written by a Nobel laureate and scientistof Dr. Murad’s standing brings an added element of gravity to this subject. Above all,it showsthe inventive geniu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n that we can at last see the potential benefit tohuman health. I commend this outstanding book to any student of medicine.

中文译文:

这是一本极好的书,阐述了一氧化氮在生物学、生理学和分子药理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家穆拉德博士作为这本书的作者之一,提出了新的见解,给这个主题增加了分量。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显示了穆拉德博士将科学理论转为医学实践的天才创造性,我们可以看到一氧化氮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利益。我向所有的医学学生推荐这本好书。

伟大的国际医学界导师,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斐里德·穆拉德 医师、医学博士(Dr.FeridMurad)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休斯敦医学院终身名誉教授;知名药物“伟哥”理论发明人;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2007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斐里德·穆拉德博士所获奖项与荣

誉:1996年获得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Lasker)基础医学研究奖;1997年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8年获得美国心脏协会的Ciba奖;1998年任美国国家医学研究院院士;2000年获得美国医学院校协会的Baxter奖;2007年获聘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外,他还有专著并与他人合著了334部医学科学著作。

斐里德·穆拉德博士

穆拉德博士1936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一个面包店楼上的小房间。小时候,他必须靠在家族小饭馆洗盘子、招呼客人来支付学费,但这似乎并不是一种痛苦,他笑称:“当时我并没有用笔写下来人们吃了什么,我把记忆这种细节视为一种游戏,这种训练对我日后的科学研究非常有帮助。”1965年,穆拉德博士(右二)和夫人(右一)与父母及孩子合影

他说,早年的家庭教育对他自己和两个弟弟在教育和职业选择方面产生了影响。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自己则在母亲和外婆身上学会了对人的同情和慷慨,而这也促使他最终选择医学。少年穆拉德(右)和两个弟弟合影

他的事业是以药物和医学来治疗由人们的肉体病症导致的机体痛苦。他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定下了自己日后人生的三大职业取向:医师、教师、药剂师。这正是他如今所从事的。是什么让他如此执著?他认为是教育,也是人对价值的追求。1980年穆拉德博士(中排左一)和夫人卡尔(中排左二)在实验室聚会上合影

穆拉德博士透露自己最初选择医学研究的时候,父母有些失望,因为做医生似乎可以赚更多的钱。“但如果我有幸在这个领域获得成果,将不只是有限的人受益。”他看了一下房间里的人,“我希望给更多的人带来福祉。”他骄傲地说,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5个子女和9个孙子,但他仍是事业第一,家庭第二。1978年穆拉德博士(左二)和夫人卡尔(右二)与两个孩子合影

拉斯克医学奖(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s)*right*——诺贝尔奖风向标

在穆拉德博士所获得的诸多奖项与荣誉中,除了广为人知的诺贝尔奖,还有一个被称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大奖——拉斯克奖。早在 1996年,穆拉德博士就获得了拉斯克医学奖的殊荣。拉斯克医学奖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美誉,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阿尔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旨在表彰在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1996年穆拉德博士获得拉斯克奖

拉斯克奖最初设有 3个奖项:基础医学研究奖(Basic MedicalResearch)、临床医学研究奖(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和公共服务奖(Public Service,2000年被重新命名为玛丽·沃德·拉斯克奖,以纪念拉斯克夫人)。1997年,又增设特殊贡献奖(SpecialAchievement Award)。

拉斯克基金会于每年 9月公布获奖者名单,在当月底举行的颁奖仪式上,获奖者将收到奖金、获奖证书和一个刻名的象征战1996年穆拉德博士获得拉斯克医学奖

胜疾病和死亡的萨莫色雷斯的有翅胜利女神像。

拉斯克奖的评选结果通常于 9月公布,而诺贝尔奖通常是在 10月公布。而且,获得基础医学研究奖后再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更高。

自 1962年起,获得拉斯克奖的科学家中有半数以上在随后的数年里又获诺贝尔奖。迄今,超过 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其中至少有 68人相继获得过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在医学界又被称作“诺贝尔奖风向标”。

1996年拉斯克奖这一殊荣的垂青,使人们看到了穆拉德博士的伟大,所以当 1998年诺贝尔奖降临之际,在世人看来,穆拉德博士的确是实至名归。

至高荣誉——诺贝尔奖

1998年,穆拉德博士获得了最高荣誉——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自 1901年以来,中外各界人士都把诺贝尔奖看做举世公认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在遗嘱中诺贝尔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医学、文学及和平 5个奖项(后添加了经济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在获得拉斯克奖两年之后的 1998年,穆拉德博士终于获得了最高荣誉——诺贝尔生理医学奖。1998年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CarlXVI Gustaf)向穆拉德博士颁发诺贝尔奖美国前总统威廉·杰斐逊·克林顿(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接见穆拉德博士美国前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George Herbert WalkerBush)接见穆拉德博士

穆拉德博士,高票通过的中科院外籍院士

穆拉德博士在

2007年增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并且是以高票

通过的,成为中科院史上的一段佳话。众所周知,中科院外籍院士在选举上是非常严格的,每两年进行一次。外籍院士候选人必须获得不少于

5位院士的提名,每次增选,每位院士至多可提名两名候选人;外籍院士正式候选人由中国科学院院主席团经过讨论并实行无记名投票确定;对外籍院士的选举,由院士大会实行等额、无记名投票;参加投票的院士人数达到或超过应投票院士人数的2/3,选举有效;获得的赞同票达到或超过投票院士人数2/3者当选。

穆拉德博士努力加强与中国科学界的合作,热情帮助与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1999年以来,他访问中国

50余次,足迹遍布十几个省市。他的实验室培养了许多中国留学人员,他们回国后成为相关领域的杰出人才和学术带头人。

2000年以来,他担任深圳科学与技术顾问、国家生物技术中心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及苏州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江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大学荣誉教授,为中国的科技战略出谋划策,为众多大学团队和中国政府机构提供咨询服务。

作为顾问,他在北京、上海、香港、深圳、石家庄和大连等地研究制订生物科技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意见。

他热心帮助中国高等院校加强国际联系,提高科研水平。他还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建立“穆拉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与石家庄市政府合作,开发具有较大规模的科技园区——穆拉德科技园。——引自中国科学院网站新闻稿

穆拉德博士的中药梦

众所周知,目前在欧美国家,中药的普及率在1%左右,绝大多数人对中药并不是很感兴趣。而穆拉德博士却对中草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国际学界大声疾呼:重视中草药!

穆拉德博士研究中草药有20多年时间。20世纪80年代,他在雅培担任研发主任,一位同事的太太患乳腺癌,到香港用中药治疗很有效。1988年到1990年,他连续3年前往香港中文大学访问讲学,亲眼目睹了中医药的独特疗效,便坚定了研发现代中药的念头。如今,穆拉德博士在中国开设“穆拉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从事中药研究。他说:“将来会有一天,中药的发展能够造福全球的人类,而不仅仅是中国。”“一氧化氮之父”和他的“明星分子”来到中国斐里德·穆拉德博士(右2)、陈振兴博士(右1)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兼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刘德培院士(左2)本书两位作者斐里德·穆拉德博士(中)、陈振兴博士(右)接受中央台记者采访

斐里德·穆拉德博士序(中文译文)

了解一氧化氮让您轻松获得健康

一氧化氮是人类已知的“最迷人的分子”。在20世纪90年代,对一氧化氮的研究成为一种风潮,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一氧化氮的兴趣愈加浓厚,研究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92年,一氧化氮作为学界的新发现,被著名的《科学》杂志评选为“年度明星分子”。

1998年,我与另外两名科学家佛契哥特、伊格纳罗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他们发现了一氧化氮作为信号分子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而我发现并论证了硝酸甘油及相关药物如何通过释放一氧化氮使身体健康,并对身体产生积极的作用。一氧化氮是重要的信号分子,它控制血压,调节血流量,使血液到达组织,为机体供应氧气和营养,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组织都离不开一氧化氮。

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有超过10万篇一氧化氮研究论文发表。一氧化氮学会和一氧化氮论坛在学界的重要性,继续促进了世界各地科学家对一氧化氮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一氧化氮在治疗心血管疾病和许多其他重大的慢性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氧化氮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的作用。

作为世界级科学研究小组的负责人,我在1997年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职位,2007年获聘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我致力于研究开发新药和以一氧化氮为基础的健康产品,改善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相关疾病。我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一氧化氮的开创性研究和丰富的知识,帮助他人更好地获得健康。我们的研究和技术对开发药品、健康食品和许多其他方面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陈振兴博士和我共事多年,同时也是我的好朋友。他在他的事业中花了很大一部分时间,推广一氧化氮的常识及保健方法,对慢性疾病的预防和康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为很多人对一氧化氮的作用并不十分了解,陈振兴博士在工作中经常需要重复回答大家提出的有关一氧化氮及其生物学功能方面的相同的问题。于是我与陈博士决定出版一本书,集中阐述一氧化氮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让大家都能系统地对一氧化氮有所了解,并对预防、改善疾病起到一定作用。

我们经过长期的准备和反复修改,由陈振兴博士执笔完成了这本著作。作为本书的共同作者,我非常高兴能推荐这本书。与深奥的学术专著不同,这本书的风格是轻松有趣、通俗易懂的,同时又给人启迪,所以它的意义非同寻常。

它详细地介绍了一氧化氮的作用,这是经过40多年对一氧化氮的开创性研究得出的结果。我相信这本书有利于全世界的读者。它可以作为一种长期的参考,改善和指导今后若干年人类的整体健康。*right*斐里德·穆拉德*right*(医学博士,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斐里德·穆拉德博士序(英文原稿)

UnderstandingNitricOxideCanHelpYouAchieveaHealthyLifestyle

Nitric oxide is one of the simplest yet most fascinating moleculesknown to man.Interest in the study of nitric oxide reached a new levelduring the 1990s,but continues to intrigue scientists through out theworld today.In 1992 the Journal Science named nitric oxide“Moleculeof the Year”,

and in 1998,I,Dr. Ferid Murad and two otherscientists Furchgott and Ignarro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orPhysiology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nitric oxide as a signalingmolecule i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My findings demonstrated hownitroglycerine and related drugs work by releasing nitric oxide into thebody. Nitric oxide is an important signaling molecule,which controlsblood pressure,and regulates blood flow to tissues with a supply ofoxygen and nutdtion.In fact there are very few tissues in the body thatdon’t have an effect with nitric oxide.

Since the 1970s there have been over 100,000 published researchpapers on nitric oxide.The Nitric Oxide Society and Nitric OxideForum are among a wide array of academic circles continuing topromote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on nitric oxide.In fact growingresearch suggests that nitric oxide can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fight against cardiovascular related deaths,and perhaps many otherchronic and fatal diseases.Nitric oxide’s key biological functionsinclude its effect on the cardiovascular and immune systems,as wellas the circulatory system,central nervous system,and urinary andreproductive systems.

As Director of a world-class research team,member of the U.S.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 since 1997,and foreign member of the 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 since 2007,I am committed to the research and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and nitric oxide based health solutions

for improving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other related diseases.Mymain objective is to help others to take a more proactive role in theirhealth,through my pioneering research and wealth of knowledge onnitric oxide.Our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is vital to the developmentof medicines,health supplements,and many other applications.

As a long-standing colleague and good friend of mine,Dr. DanielChen has devoted a large part of his career to the promotion of nitricoxide as a unique health solution to many chronic health conditionsand diseases.After years of continuously responding to the samequestions posed by colleagues and associates concerning nitric oxide andits biological function,Dr. Chen and I decided to publish a book whichfocuses exclusively on the importance of nitric oxide in human health. Itgives me great pleasure to finish this book with him. As a co-authorof this book, I’m glad to introduce it to all of you. Our work is anintriguing and illuminating account of the extraordinary properties ofnitric oxide,written in an accessible and straight-forward style.Thisbook is a culmination of over 40 years of pioneering research on nitricoxide,and I believe that it will not only benefit readers worldwide,butalso serve as an enduring reference and guide for improved well-beingand overall health for years to come.

陈振兴博士序人体99.9%的疾病均与一氧化氮有关

我致力于一氧化氮的研究已经有20多年。20世纪一氧化氮就已经被学界热宠为“明星分子”,它的发现和应用对于人体健康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氧化氮作为一种重要的人体元素,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医药、保健、生活等各个方面。然而,在中国很多人仍然不了解一氧化氮对于人体健康的作用。

本书通过讲述斐里德·穆拉德博士及另外两位科学家因研究一氧化氮而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来进一步详细叙述一氧化氮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和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获得一氧化氮保持身体健康,为读者普及一氧化氮知识。

人体99.9%的疾病均与一氧化氮有关。人体内凡是有血液的地方就有一氧化氮存在。一氧化氮是调节血液循环的重要元素,血液循环受阻,会引发人体各种疾病,因此人体的亚健康状态及各种疾病,很多都与体内一氧化氮的调节有关,调理人体的一氧化氮含量使其保持平衡对于改善、预防相关疾病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在国外已经有很多使用一氧化氮的案例。一氧化氮还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泌尿及生殖系统等人体各个方面,对人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一氧化氮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食品、保健食品及药品等许多医药领域。一氧化氮保健方式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其技术正在日益改善、成熟并引导人们健康生活。希望读者能从书中了解一氧化氮养生知识,运用一氧化氮保健方法,延年益寿并创造健康美好的生活。2011年4月22日

第一篇 健康的信使一氧化氮

化学品中文名称:一氧化氮

化学品英文名称:Nitrogen Monoxide

中文名称2:氧化氮

英文名称2:Nitric Oxide

分子式:NO

一氧化氮化学分子式为NO,无色无臭气体。密度1.3402kg/m3,熔点—163.6℃,沸点—151.8℃,能溶于水、醇和硫酸。在大气中很容易与氧发生反应,生成具有腐蚀性的气体——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在标准状况下为无色气体,液态、固态呈蓝色。

一氧化氮曾经是一个普通的分子,一度被认为是一种没有用的气体,甚至被认为是汽车尾气、环境污染物。直到20世纪80年代,斐里德·穆拉德、罗伯特· F.佛契哥特(Robert F. Furchgott)等几位科学家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确定了一氧化氮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一面,即它作用于人体中含有血管的各个方面。登上诺贝尔奖的舞台,使人们广泛认识到一氧化氮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健康信使”。特别是在人类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一氧化氮正在开启新的里程碑。

第一章 明星分子的灰姑娘岁月

时间就像一辆永不回头的列车,240万年前出现了猿人,而真正的人类社会只有数千年的历史。人从自然中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也和自然和谐相处,直到200多年以前,英国人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类就此开始了征服自然的进程。

一氧化氮虽然在1992年被学术界级别最高的科学杂志誉为明星分子,光芒四射,但是,在此之前,“废气”、“污染”、“爆炸”,却概括了人们在心中对一氧化氮的认知。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一氧化氮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大气污染物,是吸烟、汽车尾气及垃圾燃烧等释放出的气体,可破坏臭氧层导致酸雨。

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开采、提炼石油,生产化工原料和制品是不可忽视的步骤之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石油或其附属品的身影,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纤维等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其中汽油是最常使用的一种石油制品,它的出现催生了庞大的汽车产业,而最重要的污染之一——汽车尾气也随之产生。据相关部门统计,2005年中国有41万人死于与汽车尾气污染相关的疾病。

汽车排放的尾气由三部分组成:通过排气管排出的内燃机废气、从曲轴箱中泄漏的气体以及油箱和汽化器等燃料系统的蒸发气体。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其他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醛及含铅颗粒。

汽车排出的尾气中,包括一氧化氮在内的氮氧化物是非常重要的组成物质。氮氧化物是在内燃机气缸内的大部分气体中生成的,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取决于燃烧温度、时间和空燃比等因素。在燃烧过程中排放的氮氧化物95%以上都可能是一氧化氮,其余的是二氧化氮。

在汽车的发动机里,活塞拼命运转,气缸里的汽油熊熊燃烧,汽车尾部冒着黑烟,一氧化氮不断地飘散在空气中,又迅速变为二氧化氮。

自然界的一氧化氮被人为制造出来,弥漫在空气中,进入我们的呼吸循环。这种人为制造的一氧化氮给人类自己带来了麻烦!虽然人们受一氧化氮毒害的事例尚未发现,但二氧化氮是一种呼吸道刺激性气体,对人体影响甚大。由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低,不易为上呼吸道吸收而深入下呼吸道和肺部,容易引发支气管炎、肺水肿等疾病。

第二章 发现健康信使

健康信使发现的艰难历程

1980年,一位科学家完成了一个精巧设计的实验,并据此发表了一篇论文。这不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但对于一氧化氮来说却是个转折点,虽然这一年科学界并不知道那种特别的物质就是一氧化氮。

这位美国药理学家的名字叫做罗伯特·F.佛契哥特,他在著名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乙酰胆碱(ACh)的舒张血管作用依赖于血管内皮释放的某种可扩散物质。随后他们又发现缓激肽(BK)等多种物质扩张血管的作用也是遵循类似的机理,并将该物质命名为血管内皮舒张因子(EDRF)。

英国著名杂志《自然》周刊与美国的《科学》(Science)并列为世界最权威、最著名的科学杂志,是自然出版集团(NaturePublishing Group,NPG)的标志性出版物。自 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自然》杂志每星期在全世界发行6万份,大约1/4发行到图书馆和研究机构。

佛契哥特发现有一种物质可以舒张血管,这并不是他的独到之处,早在19世纪70年代,人们就发现有机硝酸酯对缺血性心脏病

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当时并不了解其作用机理。19世纪末,在诺贝尔以研制高性能炸药(TNT)闻名和发迹的同时,人们惊奇地发现,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硝酸甘油(GTN)竟是高性能炸药的主要活性成分,人们对此困惑不已。

既然这种舒张血管的发现并不特别,那么佛契哥特的论文为什么会引起科学界的关注呢?原因就在于他用精巧设计的实验证明了这种物质的存在。

表面上看来,佛契哥特的研究与一氧化氮并无直接关联,而是关于乙酰胆碱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机理。1953年他发表了首篇关于乙酰胆碱和组胺致兔离体血管条收缩的论文,这与当时公认的对整体动物静注乙酰胆碱或组胺会引起血管舒张的观点恰恰相反。但他坚持自己的实验重复性良好,且观察无误,并在1955年发表的《血管平滑肌药理学》综述中提出假设,认为犹如肾上腺素能有α和β两种受体,血管平滑肌上也同时含有运动性和抑制性两种胆碱能受体——现在看来这一结论是错误的,然而在当时这一观点一直被当做权威而被认可。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刺激内皮细胞可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这次似乎是单刀直入,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血管内皮细胞受刺激后会释放某种物质,该种物质扩散至平滑肌并导致其收缩。佛契哥特像是受到某种特殊的启示,他回忆道:“那天早晨我刚醒来,一个漂亮的实验设计突然闯入我的脑海。于是我来到实验室,立即按照这一方案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被撰写成论文发表于1980年的《自然》杂志上,论文的名字是《内皮细胞是乙酰胆碱诱发动脉平滑肌舒张的必需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在《自然》杂志上的这篇文章当时还没有明确提出内皮舒张因子,直到 1982年,他们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关于缓激肽内皮依赖性舒张血管作用的论文中,才正式提出内皮舒张因子这一名词。

这篇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吸引了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伊格纳罗(Louis J. Ignarro)教授在内的许多科学工作者从事有关内皮舒张因子的研究。内皮舒张因子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能被血红蛋白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灭活。长期研究亚硝基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的伊格纳罗与佛契哥特合作,针对内皮舒张因子的药理作用以及化学本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内皮舒张因子与一氧化氮及许多亚硝基化合物一样能够激活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olubleGuanylate Cyclase,sGC),一氧化氮主要通过环磷鸟苷(cGMP)途径扩张血管。

穆拉德博士的发现

20世纪 50年代,环磷鸟苷作为一种天然产物标志在尿中发现,相关酶类包括作用于环磷鸟苷的合成的鸟苷酸环化酶(GuanylateCyclase,GC)、水解环磷鸟苷的磷酸二酯酶和选择性地被环磷鸟苷激活的蛋白激酶。

穆拉德博士于 1970年结束了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训练后,决定将更多的研究精力从环化腺核苷一磷酸(cAMP)转移到环磷鸟苷,并着力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激素类配基如何与它们的受体结合来调控鸟苷酸环化酶?第二,其分子偶合事件是什么?

对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偶联的了解,有助于使用制剂或药物来增强或抑制激素在某些临床疾病中的影响。

在得州大学医学院,多年来一直独立从事硝酸甘油扩张血管作用研究的药理学家穆拉德博士早在1977年就发现硝基酯类药物及外源性一氧化氮均可使环磷鸟苷的含量增高,他们甚至提出硝基酯类药物可能是通过形成一氧化氮或某种活性物质来增加细胞内环磷鸟苷的含量,进而使血管扩张和抑制血小板。至此,众多研究汇聚到一个焦点——硝基类活性物质。

早在20世纪70年代,穆拉德博士与合作者就系统地研究了硝酸甘油及其他具有增强血管活性的作用的有机硝基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发现这些化合物都能使组织内环鸟苷酸、环化腺核苷一磷酸等第二信使的浓度升高。这类化合物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可以在体内代谢产生一氧化氮。1977年,穆拉德博士发现硝酸甘油等必须代谢为一氧化氮才能发挥扩张血管的作用,由此他认为一氧化氮可能是一种对血液流通具有调节作用的信使分子,但当时这一推断还缺少实验证据。

穆拉德博士在前期工作中发现,在不同组织匀浆中(包括高速离心上清液和匀浆颗粒部分)都能检测到鸟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但在这两种组织制备中,酶活性的动力学特征是不同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匀浆颗粒部分对基质三磷酸鸟苷(GTP)就活性呈现协同催化动力学,而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的活性被证实为典型的米曼氏动力学,这个发现提示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代表一个三磷酸鸟苷的催化位点。尽管推测鸟苷酸环化酶有不同的亚型,但由于粗制备物也含有竞争底物或产物的核苷酸酶、磷酸酶和磷酸二酯酶而无法剔除不可靠的虚假数据,穆拉德花费了整整12年的时间纯化、验证、克隆、表达和再验证这个酶,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通过实验,穆拉德博士发现某些物质包括叠氮钠、亚硝酸盐和羟胺,能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在不同组织包括气管平滑肌制备物中,叠氮钠、亚硝酸盐和羟胺也能提高环磷鸟苷的水平。这些环磷鸟苷水平的提高与平滑肌舒张有关,显示为直线的剂量应答关系。硝酸甘油,一种从18世纪70年代起应用于临床心绞痛的药物,也可活化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在不同的组织包括气管平滑肌中提高环磷鸟苷的水平,引起平滑肌舒张。

一氧化氮前体物质(非酶生一氧化氮来自体表或摄入的无机氮的化学降解与转化,如图中的硝酸甘油等就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来生成并释放一氧化氮)穆拉德博士称这些不断增长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活剂名单中气管、肠胃和血管平滑肌的弛缓剂为“硝基血管舒张剂”,确信它们能被转化为一氧化氮,因为用化学法产生的一氧化氮能激活所有测试中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制备物。这些一氧化氮前药物质的作用机制因此确定。

穆拉德博士提出了一氧化氮能起到调控激素和药物的细胞内信使的作用的假说,即一个自由基激活一个酶,且这个自由基是一个内源信使分子。由于被纯化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的激活作用发生在纳摩尔浓度下,并且由于一氧化氮及其氧化产物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测定法不敏感,在一氧化氮分析测定的新技术发展后的七八年,这个当年遭到学术界怀疑的假说才被决定性地证实和接受。

穆拉德博士表示,人体内的一氧化氮有两个来源:一为非酶生,来自体表或者摄入的无机氮的化学降解与转化;一为酶生,由一氧化氮合酶催化

L-精氨酸脱胍基所产生。非酶生性的一氧化氮,大部分来自硝基血管舒张剂家族,包括硝普盐、有机或无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亚硝胺、氮芥、联氨等。比如有名的硝酸甘油和硝普钠的扩张血管、治疗心脏病的功能都是通过非酶生性产生的一氧化氮起作用的。酶生性的一氧化氮,来自于一氧化氮的前体物质,例如精氨酸。摄入人体的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在体内通过酶生性产生一氧化氮并发挥其生理功能。酶生性一氧化氮产生机理(L-精氨酸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作用下生成L-瓜氨酸并释放一氧化氮)

穆拉德博士的研究集中于由非酶生性产生的一氧化氮的化合物对于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这不仅阐明了一氧化氮在体内扩张血管的作用机制,而且也为新型的药物和化妆品研发开辟了道路。穆拉德博士所参与的生物科技公司所应用的技术是一种能够产生一氧化氮的组合,分别为氮剂和酸剂,其中氮剂为亚硝酸盐或富含亚硝酸盐的植物提取物,酸剂为维生素C、柠檬酸等足够强度的有机或者无机酸。使用时,先清洁皮肤,涂抹适量的氮剂化妆品,再涂抹酸剂化妆品,两者缓慢反应释放出一氧化氮,渗入皮肤,提高毛细血管血流量,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从而改善肤质。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世纪末,德国学者格里斯(Griess)就研究和发表了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但当时对其与一氧化氮的关系并不了解。由于亚硝酸盐是一氧化氮在水溶液中进行氧化代谢的终产物而相对稳定,改良后的格里斯法至今仍是实验室间接检测一氧化氮含量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获得诺贝尔奖

1992年一氧化氮被著名的《科学》杂志评选为“年度分子”,同时以“Just Say NO”为封面、以“NO News is Good News”为题发表专论,高度评价了一氧化氮的发现及其生物学意义。穆拉德和佛契哥特在 1996年共同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美国医学业内的大奖拉斯克医学奖。国际上拉斯克奖的获得者几乎都能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1998年 10月 12日,在诺贝尔本人出生的这个月,瑞典罗林斯卡医学院决定把 1998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穆拉德、佛契哥特及伊格纳罗这三名美国科学家。他们发现一氧化氮是心血管调节血压和血流的信号分子,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可以通过细胞膜信号传导气体信号的系统。199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斐里德·穆拉德、罗伯特·F.佛契哥特和路易斯·J.伊格纳罗

获奖时穆拉德博士表示,瑞典的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很乐意把这个奖颁给一氧化氮对心血管的作用这个研究领域。因为大家都知道当年诺贝尔拒绝服用硝酸甘油而心脏病发作去世,如果诺贝尔本人预知他们的奖项,也许会服用硝酸甘油进而延长寿命。与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失之交臂的萨尔瓦多·蒙卡达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界中的很多人为另一位英国科学家鸣不平。

萨尔瓦多·蒙卡达(Salvador Moncada)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与伊格纳罗一样,蒙卡达在 1987年用一个很巧妙的实验直接证明了内皮舒张因子就是一氧化氮。这样一位很早就从事一氧化氮领域的研究,而且成就及贡献和伊格纳罗相当的科学家,却与诺贝尔奖无缘,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诺贝尔之死

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0.21—1896.12.10)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他曾拥有 Bofors军工厂,主要生产军火,还曾拥有一座钢铁厂。在他的遗嘱中,他利用他的巨大财富创立了诺贝尔奖,各种诺贝尔奖项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人造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诺贝尔的名字命名的。

诺贝尔的一生有很多发明创造,他为科学技术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财富。其中,有一个具有戏剧性的发明与一氧化氮有关。1864年,诺贝尔发现极易挥发、爆炸性极强的硝酸甘油经硅藻土吸附后其稳定性大大增加,他根据这一发现成功研制出了安全炸药。安全炸药的工业化生产给诺贝尔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和财富,使他得以创立世界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诺贝尔晚年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医生建议他服用硝酸甘油,但被诺贝尔拒绝了,因为早在研制炸药的过程中,诺贝尔就发现吸入过量的硝酸甘油蒸气会引起剧烈的血管性头痛。1896年,诺贝尔心脏病发作逝世。如果他当时听从医生的建议,及时服用硝酸甘油,他也许可以活更长时间,为人类创造更多财富。硝酸甘油可以有效地缓解心绞痛,但它的作用机理困扰了医学家、药理学家百余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因为穆拉德、佛契哥特及伊格纳罗这三位美国药理学家出色的工作而得以解决:硝酸甘油及其他有机硝酸酯通过释放一氧化氮气体而舒张血管平滑肌,从而扩张血管。诺贝尔奖创办人: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

人体中的健康信使

现在,广为人知的是,一氧化氮在人体内起着信使分子的作用,人体内生成的一氧化氮小分子,可以穿透任何细胞,到达任何组织,使信息从人体某一部分传到其他部分,行使着传输信号的功能。一氧化氮帮助控制血液流向人体的各个部位,使血管扩张,避免血管内出现血流速度变缓的现象,保持血管清洁、畅通,维持正常血压,有效减轻心脏负担。此外,一氧化氮还是对付细菌、病毒以及血液垃圾的有效武器,能够杀死多种病原体,从而很好地保护人体健康。因此,一氧化氮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健康信使”,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元素。

血管内皮舒张因子

一氧化氮在体内的合成,是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酶的作用下合成一氧化氮,同时产生瓜氨酸。一氧化氮合酶大致分为三类:内皮型、神经型和诱导型。内皮型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为组成酶,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存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为诱导酶,在特殊条件下经诱导才会产生。

在内皮中产生的一氧化氮,作为一个内皮舒张因子,其主要作用是使血管舒张、降低血管阻力、降血压、抑制血小板黏附和凝聚、抑制白细胞黏附和游走、降低平滑肌增殖、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在外周神经和大脑中产生的一氧化氮,作为肾上腺素和胆碱以外的神经递质,在血管、海绵体、胃肠道、泌尿道、气管肌、肛尾肌等外周输出神经抑制反应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合成的一氧化氮,通过多条途径调节炎症,在调控免疫反应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氧化氮对细菌、真菌、寄生虫、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同时,感染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后的很多病理过程,包括休克、组织损伤、细胞凋亡等都与一氧化氮的过量表达有关。一氧化氮生成图

第三章 一氧化氮的生理作用

目前医学已经证明,一氧化氮对心脑血管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血管舒张、阻止血小板凝聚等方面。血管内皮细胞受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或缓激肽等的刺激,导致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开放,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升高,通过钙调蛋白(CaM)激活一氧化氮合酶,由精氨酸产生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穿过内皮细胞膜扩散到周围的平滑肌细胞中,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产生环磷酸鸟苷,从而导致平滑肌松弛。

调节血管张力

一氧化氮可以减少动脉对非肾上腺素刺激的反应,引起血管扩张,还可以通过调节内皮血管收缩和生长因子的表达而调节血管张力。缺氧可诱导具有强效内皮血管收缩作用的致损伤因子和细胞分裂剂的表达和分泌。细胞分裂剂在动脉粥样硬化(AS)时可抑制外源性一氧化氮的生成。

调节心肌收缩性

许多在体及离体实验表明一氧化氮对心肌收缩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科学家研究发现,给豚鼠腹腔注射内毒素,4小时后取出心脏,测定单个细胞的收缩性,发现心肌细胞的收缩性下降。这种作用可被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所逆转,提示脂多糖激活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产生一氧化氮,从而抑制心肌收缩。另外,科学家给正常的豚鼠离体心室肌细胞直接应用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也出现了心肌细胞收缩功能减退的现象,直接证明了一氧化氮对心肌收缩功能的抑制作用。

调节内皮的抗血栓作用

近年来一些研究认为,一氧化氮是一种有效的血小板抑制剂。内皮损伤促进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一氧化氮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该项反应。内皮表面的抗血栓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的协同作用。有报道称,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对血小板有协同的抗聚集作用,可减少或抑制局部血管痉挛以及血栓形成。

调节嗜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和血管的渗透性体内的一氧化氮可以抑制多种血液成分聚集黏附于血管内皮。

NOS抑制剂可以促进嗜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和迁移,导致微血管的渗透性迅速增强,血管白蛋白的泄漏增加,从而表现为急性炎症。

一氧化氮对嗜中性粒细胞的抗黏附作用与一氧化氮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相互作用有关。一氧化氮的生成若受到阻碍,超氧阴离子(O2—)就会活化柱细胞,引起去颗粒作用,以致嗜中性粒细胞黏附于内皮或渗出,从而诱导急性炎症。嗜中性粒细胞黏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因素。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一氧化氮通过干扰白细胞黏附分子的活性或抑制其表达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调节细胞的增生作用

一氧化氮可通过以下几种机制抑制细胞的增生:(1)通过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上的活性部位与酪酰基的相互作用,使酶失活而抑制核酸的合成;(2)通过与细胞色素血红素辅基的相互作用而影响电子的转移;(3)通过非环磷鸟苷依赖途径,激活胞浆内的核糖基转移酶催化核糖基(ADP)转移到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而损害糖酵解;(4)减少嗜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5)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分泌和聚集;(6)增加细胞内环磷鸟苷的含量,激活环磷鸟苷的依赖性。

第四章 向心脑血管疾病说NO

一氧化氮的发现及应用的意义

2003年,全世界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约有167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29.2%。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高,而在亚洲人口中尚不普遍。

在美国,自1990年以来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每年人体健康的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疾病每年夺去的生命数量相当于位列其后的7种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的总和。中国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为26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41%,每天大约有7000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平均每小时死亡300人。

2010年,国际研究人员在北京提出最新证据,通过对50万亚洲人口的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正开始对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健康和财富构成严重影响,并且许多亚洲人会在壮年就受到心脏病及脑中风的威胁!亚洲的心脏病患者要比西方年轻得多。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的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这“四高一多”的特点。

其中,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等,脑血管疾病包括脑血栓、脑栓塞和脑出血等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均是由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黏血症及微循环障碍所引起的。经研究发现,一氧化氮可以起到保持血管清洁、预防中风、保持血压的效果。一氧化氮能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预防动脉老化僵硬,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减少血块血栓的形成,恢复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加强心脏功能,因而能够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

一氧化氮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心脑血管发病的状况,特别是可以通过一氧化氮的保健方式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发。

一氧化氮疗法作为一种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好评。一些病例表明,一氧化氮疗法已经使很多人精力充沛、身体强健、胆固醇水平接近正常。此外,一氧化氮还能有效预防中风。

诺贝尔委员会于1998年把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在一氧化氮上有突破性的研究。委员会发布的新闻体现了一氧化氮这种“明星分子”的重要意义。

心脏:动脉硬化症患者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的产生能力下降,然而一氧化氮可由硝化甘油所供给。当前,药物发明的重点在于应用信息分子一氧化氮的知识研制出更有效和更有选择性的治疗心脏病的药物。

肺:通过吸入一氧化氮气体可以治疗肺重症,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甚至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例如,人们通过使用一氧化氮可以降低高危新生儿的肺动脉压,但由于高浓度的一氧化氮可能具有毒性,所以剂量是至关重要的。

癌:白细胞利用一氧化氮不仅可以杀死一系列细菌、真菌、支原体等病原体,而且对肿瘤也有对抗作用。由于一氧化氮能诱导细胞的凋亡过程,目前科学家们正在试验一氧化氮能否用于抑制肿瘤的生长。

性功能减退:一氧化氮通过舒张勃起组织内的血管而使阴茎勃起。这方面的知识已经被用来研制治疗阳痿的新药。根据这一原理,美国辉瑞(Pfizer)制药公司研制出了新药昔多芬,即“伟哥”(Viagra)。昔多芬可抑制环磷鸟苷的酶促水解,防止由一氧化氮引发的细胞内环磷鸟苷信号快速消失,从而维持血管平滑肌的细胞舒张,增加血流量。伟哥对心脏病有一定疗效,尤其对阳痿有特效。

诊断分析:通过对肺、小肠内一氧化氮含量的分析可以明确炎性疾病。可用于诊断哮喘、结肠炎和其他疾病。

其他功能:一氧化氮对嗅觉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识别不同的气味。此外,一氧化氮对我们的记忆力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一氧化氮使用途径的不同,以及科学技术的盲区,20世纪的人们从不认为它还有对人体有益的一面。可以说一氧化氮有益的一面最先是通过哲学的角度,也就是事物的辩证论方式提出的,即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害和有益是相对的。而后,再通过假设的方式推演,最终由科学来证明。

现在,人们广为认知的是,一氧化氮在人体内起着信使分子的作用,人体内生成的一氧化氮小分子,可以穿透任何细胞,到达任何组织,使信息从人体某一部分传到其他部分,行使着传输信号的功能。一氧化氮帮助控制血液流向人体的各个部位,使血管扩张,避免血管内出现血流速度变缓的现象,保持血管清洁、畅通,维持正常血压,有效减轻心脏负担。此外,一氧化氮还是对付细菌、病毒以及血液垃圾的有效武器,能够杀死多种病原体,从而很好地保护人体健康。因此,一氧化氮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健康信使”,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元素。

此外,一氧化氮可以调节全身的血管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当内皮要向肌肉发出放松指令以促进血液流通时,它就会产生一些一氧化氮分子,这些分子很小,能很容易地穿过细胞膜。血管周围的平滑肌细胞接收信号后舒张,使血管扩张。一氧化氮以此来调节全身的血管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将含氧的血液输送到组织和器官当中,让人体血压保持平衡。

一氧化氮也能在神经系统的细胞中发挥作用。它对周围神经末梢起着一定的作用。大脑通过周围神经发出信息,向会阴部的血管提供相应的一氧化氮,引起血管的扩张,增加血流量,从而增强勃起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勃起无力是由神经末梢产生的一氧化氮较少所致。“伟哥”能扩大一氧化氮的效能,从而增强勃起功能。

免疫系统产生的一氧化氮分子,不仅能抗击侵入人体的微生物,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癌细胞的繁殖以及肿瘤细胞扩散。

第二篇 微观健康的源头净化

如果说人体内有一条可以绕地球两周半的通道,大家一定会很吃惊!事实上,果真如此。我们就是依靠血管这条悠长的通道以及在其内流动的血液来维持生命的。血液是一条神奇的奔腾不息的河流,是维持生命的基础,它一刻不停地在血管中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也把身体产生的废物和垃圾排出体外,如此循环往复,贯穿生命的始终。血液和血管就是生命健康的源头。那么,血液能够始终顺畅地流动吗?血管老化会对健康造成什么影响?健康的根本是什么?让我们走进生命与健康的源头去寻找那把神秘的钥匙。

第一章 生命健康的源头

健康的源头在哪里?血液——生命的河流

如果说人体内有一条可以绕地球两周半的通道,大家一定会很吃惊!事实上,果真如此。我们就是依靠血管这条悠长的通道以及在其内流动的血液来维持生命的。血液是一条神奇的奔腾不息的河流,是维持生命的基础,它一刻不停地在血管中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也把身体产生的废物和垃圾排出体外,如此循环往复,贯穿生命的始终。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具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血管、血液与血液循环构成了生命健康的源头。

血液,这条生命体内的河流,总令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这条神奇的河流奔腾不息,贯穿生命的始终,承担着“浇灌”全身组织与器官的使命,健康的血液是身体健康的源泉。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占成年人体重的8%左右,也就是说,一个体重60千克的成年人,其体内约有4800毫升的血液,可以装满8个矿泉水瓶。

血液由4种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

血细胞组成血液另外的45%。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具有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

血液的功能

要了解血液的功能,就得了解血液的4个“成员”——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1.红细胞——输送氧气

红细胞是最出色的运输兵。血液的功能很多,不过究其根本,其最重要的作用还是在于“运输”,如果把它比喻成人体内的运河的话,红细胞就是运送“货物”的“运输兵”。

在显微镜下,红细胞的外形像一个中间凹陷的小圆饼,其直径只有7微米。别看它小,我们人体片刻不可缺少的氧气,以及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都是靠它运送到肺,从而保证身体代谢正常进行的。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减少或质量下降,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血液这一运输功能,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此外,红细胞还在酸碱平衡中起着一定的缓冲作用。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

2.白细胞——消灭入侵者

在我们周围的水、空气以及各种生活用品中,甚至我们自己的身体内部,每时每刻都生活着数以亿计的细菌、病毒,要抵御它们的侵袭,离不开人体的“卫兵”——白细胞。

白细胞的“个头”一般比红细胞大,能做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进入周围组织,“吃掉”入侵人体的细菌等“坏分子”,平时我们看到的从伤口流出的脓液,就是死亡的病菌和“壮烈牺牲”的白细胞。

3.血小板——加固血液的屏障

在血液中,血小板是最小的细胞,但它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一员。

在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受伤、流血,但只要不伤及主要血管,血总能自己止住,就是因为当人体受伤流血时,血小板会在数秒钟内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封闭伤口以止血。

4.血浆——保持“中庸之道”的功臣

除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细胞成分,血液中还剩下55%的淡黄色液体——血浆。虽然不含活细胞,血浆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我们每天吃进不同的食物,进行不同的活动,都会引起身体内环境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始终在我们的身体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保持一个“中庸”的状态,就是血浆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及酸碱平衡的结果。

此外,血浆还有运输营养和代谢物质,参与凝血和免疫等作用。

总之,血液是生命的基础!

血管——生命的通道血管分布模式图

血液是在身体里无序流动的吗?显然不是。血液有自己的流动管道,那就是血管。血管是指血液流过的一系列管道。人体除角膜、指(趾)甲、牙釉质及上皮等处外,血管遍布全身。按构造功能的不同,血管可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3种。

中国的长江、黄河加起来总长度有11700千米,这个数字足以使人惊叹了,然而,要是拿它们与我们身体内的血管相比,却又显得微不足道了,因为人体全身的血管加起来有10万千米长,足足可以绕地球两圈半。人的血液是十分宝贵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等都由它输送到我们的全身,而运输血液的任务主要靠这10万千米长的血管来完成。

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动脉和静脉是负责输出和回流的管道,毛细血管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动脉、静脉通过心脏相互连通,全身血管构成封闭管道。动脉起自心脏,不断分支,最后分成大量的毛细血管,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细胞之间。毛细血管再汇合,逐渐形成静脉,最后返回心脏。心脏结构图(前面观)

血管的分类

1.动脉

动脉是从心脏运送血液到身体各个部分的血管的总称。动脉主干从左心室开始,动脉一再分支,口径逐渐变细,管壁逐渐变薄,弹性纤维逐渐减少,平滑肌组织逐渐居相对重要地位,有人把全身动脉比喻为树干分支。动脉管壁厚,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其中中膜更发达,含环形平滑肌和弹性纤维,适应动脉血流较快、血压较高的特点。根据管径粗细,动脉分为大、中、小3种。大动脉管径约为2—3厘米,管壁中膜含弹性纤维,能承受强大的压力,在心室停止射血时,大动脉管壁弹性回缩,有辅助泵的作用。中动脉的管壁中膜是发达的平滑肌,能使管腔明显缩小或扩大,有调节血量的作用。管径在1毫米以下肉眼可见的动脉叫小动脉,最小的动脉内径仅为20—30微米,它的中膜仍有完整的平滑肌,在植物性神经和一氧化氮信号分子的支配下做舒缩运动,调节血流和血压。

小贴士:心脏搏动所引起的压力变化使主动脉管壁发生搏动,该搏动沿动脉管壁向外周传递,就是脉搏。脉搏是动脉的特征,通常所称的脉搏是指手腕处桡动脉摸到的脉搏。正常人的脉搏频率跟心跳频率一致。成人安静时平均每分钟70—75次。脉搏能反映出血液循环系统和机体机能的状态。

2.静脉

静脉是导血回心的血管,起于毛细血管,止于心房。体静脉中的血液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血色暗红。肺静脉中的血液含有较多的氧,血色鲜红。小静脉起于毛细血管,在回心过程中逐渐汇合成中静脉、大静脉,最后注入心房。有人把全身静脉比喻为江河汇流。

静脉管壁也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但是跟动脉不同,静脉管壁的中膜不发达,平滑肌少,弹性纤维不明显,管壁薄,弹性小。与相应的动脉血管相比,静脉血管的口径较粗,管壁薄,因而容量较大且易于扩张。人体全身血液有70%左右在静脉系统中。静脉容量的改变对循环血量的影响很大,因此静脉又叫“容量血管”。静脉腔内大部分有半月形的膜皱褶,叫静脉瓣,能防止血液倒流。静脉有深浅之分,深静脉跟动脉伴行,浅静脉就是皮下的“青筋”,也叫皮下静脉,通常没有动脉伴行。上下肢的浅静脉发达,是抽血、输血、注射的理想部位。

3.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极细微的血管,管径平均为

6—9微米,分布最广,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血管。管壁是单层扁平细胞,通透性很大,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毛细血管在组织内分支很多,互相连通、吻合,连成网状。在0.5平方毫米的肌肉里,毛细血管有1000条之多。人体毛细血管的总面积很大,据估计,体重60千克的人,其毛细血管总面积约有6000平方米。

血液循环——生命的运输线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形成了血液循环,循环系统是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及静脉组成的一个封闭的运输系统。由心脏不停地跳动提供动力推动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为机体的各种细胞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通过血液将氧、营养物质和激素等供给组织,并将组织代谢废物运走,以保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进行,是最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组成。体循环开始于左心室。血液从左心室搏出后,流经主动脉及其派生的若干动脉分支,将血液送入相应的器官。动脉再经多次分支,管径逐渐变细,血管数目逐渐增多,最终到达毛细血管,在此处通过细胞间液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被组织吸收,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进入血液中,变动脉血为静脉血。此间静脉管径逐渐变粗,数目逐渐减少,直到最后所有静脉均汇集到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液即由此回到右心房,从而完成体循环过程。

肺循环自右心室开始。静脉血被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变静脉血为动脉血,然后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左心房的血液再流入左心室,又经大循环遍布全身。这样血液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断地运转,完成了血液循环的重要任务。

血液循环系统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淋巴系统是静脉系统的辅助装置,而一般所说的循环系统指的是心血管系统。

血液循环是生命的运输线,由血液、血管和心脏组成。它是由心脏、血管、毛细血管及血液组成的一个封闭的运输系统。由心脏不停地跳动提供动力推动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为机体的各种细胞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包括营养物质和氧气,也带走了细胞代谢的产物二氧化碳。同时许多激素及其他信息物质也通过血液的运输到达其他器官,以此协调整个机体的功能,因此,维持血液循环系统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是机体得以生存的条件,而其核心是将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人体各组织器官要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心脏不停地搏动以保证血运。而心脏作为一个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本身也需要足够的营养和能源,供给心脏营养的血管系统,就是冠状动脉和静脉,也称冠脉循环。冠状动脉是供给心脏血液的动脉,起于主动脉根部,分左右两支,行于心脏表面。冠状动脉之间,尚有丰富的吻合支或侧支。冠状动脉虽小,但血流量很大,占心排血量的5%,这就保证了心脏有足够的营养,维持它有力地昼夜不停地跳动。冠状静脉伴随冠状动脉收集代谢后的静脉血,归流于冠状静脉窦,回到右心房。如果冠状动脉突然阻塞,不能很快建立侧支循环,则容易导致心肌梗塞。

逐渐被污染的健康之源

血液像一条奔腾的河流,输送着氧气和营养物质,浇灌着全身的组织和器官,同时,它也在输送着体内的垃圾和废物。年龄的增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食物、被污染的环境……所有这些都会使垃圾和废物在体内越积越多。如果不能及时清理与维护,生命之河就会被污染,血液垃圾就会在血管内越积越多,让健康之源变得浑浊、黏稠,速度变慢。垃圾逐渐沉积,血管变细、变硬,直至堵塞,就如同被污染的河流,河床变高,河水变臭,压力升高,生命的河流变得不再清澈、欢畅。

生命之河被污染,血液变脏、变黏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易被察觉,然而一旦形成,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又是致命的。血液垃圾是怎样产生的呢?怎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呢?

人体血液垃圾是怎么产生的

血液垃圾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外界进入血液的外源性垃圾,另一种是由人体自身代谢活动产生的内源性垃圾。外源性垃圾又称为不可控性垃圾,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而内源性垃圾又称为可控性血液垃圾,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或使用外助力来改善的。

外源性垃圾

工业的进步也伴随着环境的污染,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了很多外源性垃圾,如我们每天吃的蔬菜、鱼、禽肉等都不同程度地被农药、饲料、化肥、激素等有害物质污染过,我们的生存环境被大量的汽车尾气、工业废气、重金属、灰尘污染。环境因素是我们很难改变的,人不可能脱离环境或制造环境,所以这种污染是不可控的。

当然现在人们也在保护环境,控制污染,但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外源性污染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还是让人无法逃避。

内源性垃圾

现代人的不良生活方式包括熬夜、睡懒觉、不运动、高脂肪和高蛋白的摄入等导致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由人体组织器官产生的代谢产物、毒素无法排出,沉积在血液中,称为内源性垃圾。

内源性垃圾,又称为可控性血液垃圾,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或使用外助力(如药品、保健食品等)来改善的。

内源性血液垃圾的形成原因,概括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点。

1.饮食过量:东西吃得太多,身体就没办法消化吸收,从而产生剩余物。另外,过量的食物需要消化器官全力运转,血液集中在消化器官,导致排泄器官处于休眠状态。体内的剩余物不断增加,最后变成废弃物,堆积在血液里,从而造成血液污染。

2.压力:紧张会使血管紧绷,血压上升,会出现出冷汗、面色苍白、手脚冰凉等症状。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阻碍血液流通,使血液无法正常循环。就像河水一旦停止流动,水中的泥沙就会沉积下来一样,若血液无法流动,血液中的污垢也会沉淀下来。

3.湿寒:身体变冷,不仅会造成血管收缩,血液流动受阻,血液中的污垢发生沉淀,还会使血液中的脂肪、糖、废弃物等无法燃烧。

4.运动不足、排泄不畅:运动不足会使肌肉衰退、萎缩,体内产生的热量减少,血液中的废弃物无法燃烧,废弃物在血液和血管中积聚,便会造成血液污染。

血液垃圾的危害

人体从20岁开始,血液垃圾便逐渐开始沉积在血管中,最终把血管变成一个巨大的“垃圾场”、“臭水沟”。暗红黏稠的血液,使血管如同河床渐渐抬升,迫使血压上升。血液垃圾沉积在血管壁上,使血管失去弹性,变得又脆又硬;一些脱落的斑块形成血栓,像不定时炸弹一样在血管中游荡,当血栓堵塞心脏血管和大脑血管时,脑溢血、脑血栓、心肌梗塞便发生了……血液垃圾不仅破坏血液细胞和血管,而且还侵害身体其他部分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在人体内产生血流速度变缓的现象并使血管老化,导致各种病变和疾病的发生!

据《信息时报》报道,美国心脏病学会统计,由血液垃圾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每年可导致全世界 1500万人死亡!该协会专家指出,及时清除血液中的垃圾毒素,是有效的防治办法。血液垃圾是许多疾病的根源,清除血液垃圾是重获健康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捷径。

年龄越大,疾病越多,身体受到的污染越严重,身体净化血液的能力就越差,血液中的垃圾毒素就越多。数据统计,在中国 50岁以上的人中,近80%的人正在饱受血液垃圾的侵扰。

血液垃圾“三低三高”危害大

知晓率低

大多数人处于非健康血液状态但自身根本不知道,一般到体检时才发现。

治愈率低

发病后如缺乏有效治疗,会进一步恶化。

可控率低

此类由血液造成的意外及突发性死亡特别普遍,并且难以控制。

发病率高

非健康血液的人群在中国极为普遍,1/3以上的人的血液处于非健康状态。

死亡率高

常见死因为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出血等。

致残率高

一般为脑出血、脑梗死的后遗症。

血液垃圾是血管老化的根源

90%以上的人都对血管健康不了解。人的血管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体的生长而生长,也必然随着人体的衰老而老化。血液垃圾会不断地破坏血流的通道——血管。我们知道,排脏水的胶皮软管容易破损,流动脏污血液的血管也同样容易受到损伤。看看家中的自来水管、煤气管,用的时间长了,管道内壁就要结垢、生锈,逐渐导致管道受阻而无法供水供气。血管也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成分在血管壁上越积越多,血管壁的柔韧性降低,血管硬化,血液流动受阻,最终因缺血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这就是人到中老年后易与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结缘的症结所在。血液垃圾侵蚀血液血管后,血管损伤导致全身重要脏器出现病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等。这些疾病本身不是因为心脏或者大脑器官发生病变,而是由供应脏器的血管发生了粥样硬化和局部阻塞所致。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有 300多万,而在幸存下来的患者中有 75%的人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40%的人重残。中国目前有 1.6亿高血压患者和 1.6亿血脂异常患者,30岁以上的人中有80%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更严重的是,95%的人都对自己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一无所知,60%的人缺乏定期检查和保养。

血液垃圾是造成血流速度变缓的元凶

人体内的血流速度变缓现象是由血液垃圾引起的,血液里垃圾的沉积以及血管的老化,会造成血流缓慢甚至阻滞,使血液不能顺畅地流动,妨碍血液为人体组织器官提供养分,从而造成各种疾病的发生。

顾名思义,血流速度变缓就是血液在血管中受到阻碍不能正常流动,在欧美国家被称为“阻塞的血流”。血管是富有弹性的,为了使血液流动顺畅,其内壁很柔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良生活习惯的沉积,血管壁内膜上沉积了不等量的脂质特别是胆固醇等血液垃圾,结果使内膜表面凹凸不平。凸出的血管腔内,有的还伴有钙质沉着及纤维形成。如果把具有这种病变的血管纵向剖开,可以看见在胆固醇沉着处,就像灰白色的粥样斑块一样,很显然由于血管壁内膜增厚了,加上纤维和钙质的沉着,使血管也变硬了,血管内壁的通道越来越狭窄,造成血液流动不畅。

人体内各个部位都可能出现血流速度变缓的现象。随着血流速度变缓部位的增多,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越来越慢,身体组织和器官不能及时得到血液和养分的供给,组织器官由于缺血、血液流通不顺畅、营养成分和氧气输送不足,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衰退、坏死,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与痛苦,严重的甚至威胁生命。血流速度变缓的现象广泛发生于中老年人群,近些年又有年轻化的趋势,因其广泛性和严重性,而引起世界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第二章 血流速度变缓的危害

心脏血管血流速度变缓的危害

心脏为全身输送血液,那么心脏本身是不是也同样需要血液的养护呢?

人体各组织器官要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心脏不停地搏动以保证供血。而心脏作为一个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其本身也需要足够的营养和能源。供给心脏营养的血管系统,就是冠状动脉和静脉,称为冠状动脉循环。如果冠状动脉循环中出现血流速度变缓的现象,心脏就无法得到足够的养分,从而无法正常工作,就会引起冠心病、心梗等。

大脑血管血流速度变缓的危害供应大脑血液的血管有两对,一对是颈内动脉,组成颈内动脉系统;一对是椎动脉,组成椎-基底动脉系统。心脏系统

颈内动脉系统:在颈部左右两侧各有一条粗大的动脉,我们用手就可以触及它的搏动,叫做颈总动脉。由颈总动脉分支通往颅内的一条动脉叫做颈内动脉,进入颅内后,分出五大分支,即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眼动脉、后交通动脉及脉络膜前动脉,它们供应眼部及大脑半球前3/5的血液,包括颞叶、顶叶和基底节区等。

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左右各一支,穿过颈椎两侧五个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上升到颅内后,两条椎动脉在脑前下缘汇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粗大的基底动脉,即我们通常所称的椎-基底动脉系统。基底动脉至中脑又分成两条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后2/5的血液,包括枕叶、颞叶的基底面及丘脑等。椎-基底动脉在小脑和脑桥的分支,供应小脑和脑桥的血液。两条大脑前动脉由前交通支动脉连接起来,两侧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由后交通支动脉连接起来,构成脑底动脉环。当此环的某处血液出现障碍时,可互相调节供应。此外,颈内动脉还可以通过眼动脉与面、上颌、颞浅等动脉吻合。椎动脉还可以通过许多途径与大脑表面的动脉吻合,侧支循环非常丰富。

大脑的动脉是非常丰富的,同时对缺氧最为敏感。只要大脑中的血液循环停止3—4分钟,人体就会丧失意识;血液循环停止4—5分钟,半数以上的人会发生永久性的脑损害;停止10分钟,智力即使不是全部毁掉,也会毁掉绝大部分。这也是脑血管疾病致残高的原因。

骨膜中血管血流速度变缓的危害

骨膜是骨表面除关节外所被覆的坚固的结缔组织包膜。在骨端和肌腱附着部位的骨膜,非常致密地附着在骨上。其他部位的骨膜厚,容易从骨上剥离。骨膜由两部分构成,外层由胶原纤维紧密结合而成,富有血管,有营养骨骼的作用。

如果骨膜中的血管出现血流速度变缓的现象,会造成骨骼营养不良,引起股骨头坏死、关节老化退化、风湿、关节疼痛等系列疾病。

生殖系统血管血流速度变缓的危害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损伤、动脉狭窄、阴部动脉分流及心功能异常等疾病都可能导致阴茎海绵体动脉血流的减少。生殖器血流量减少,会导致性唤起困难(包括男性和女性)。

末端循环部分血流速度变缓的危害

末端循环、手脚冰冷和心脏血管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血液是由心脏发出,携带氧气输送到全身各部位的,氧经过燃烧后产生热能,手脚才会温暖。一旦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出现障碍,血液无法送达到末端,就会造成手脚冰冷的情形。

第三章 全方位检测

测一测你的血液健康吗

由于生活节奏、工作压力、营养结构及环境卫生的变化,造成血液各项生理指标超过(或低于)正常值,一系列的生理代谢紊乱引发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白血病、贫血等,这种血液称为“非健康血液”。

通过下面的测验,您可以看出自己的血液是健康的血液,还是被污染的血液。请用“是”或“否”回答以下检查点。

○头晕、胸痛、心悸、胸闷 是否

○面颊苍白、头晕眼花、精神不振、疲乏体虚 是否

○口渴、尿少、体重下降 是否

○剧烈的头痛 是否

○指甲发脆,头发枯黄 是否

○无法摆脱不良习惯(吸烟、喝酒、嗜甜食) 是否

○日常生活中缺乏运动 是否

○无缘无故出现青紫斑 是否

○饮食里缺少蔬菜和水果 是否

○患有慢性病 是否

○生活在辐射量超标的地区 是否

●如果有 2项以下“是”,说明您是轻度血液污染。

●如果有 2—5项“是”,则属于中度血液污染。

●如果有 5项以上“是”,则属于重度污染,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饮食里缺少蔬菜和水果会影响血液健康

测一测你的血管健康吗

1.通过健康状态对血管年龄进行判定

你是否最近情绪压抑?还经常丢三落四?爬楼梯时会感到胸痛?……如果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是时候重视一下“血管年龄”了。

了解了血管的生理功能以及血管病的危害性,就能明白,保持血管的年轻化对于人的健康乃至寿命是何等重要。因此,不妨先对自己的血管年龄来一番自测,以便及时调整生活方式,使血管重返青春。国外专家曾提出以下血管年龄自测项目,请用“是”或“否”回答这些检查点。

●如果有 1—4项“是”,说明你的血管尚属年轻,应该继续保持。

●如果有 5—7项“是”,说明你的血管年龄超过生理年龄 10岁以上。

●如果有 8—12项“是”,说明你的血管年龄比生理年龄大 20岁以上。

后两种情况的出现提示你到了调整生活方式的时候了。

2.通过健康状态对血液黏稠的危险性进行判定

通过以下身体“信号”可检测血液黏稠的危险性。请用“是”或“否”

回答以下检查点。

●如果有 7项以上“是”,血液黏稠的危险性很大。

●如果有 5项以上“是”,有血液出现黏稠的危险。

●如果有 3项以上“是”,潜伏着血液黏稠的危险性。

●如果仅有 2项以下“是”,说明血液还没有什么问题。

3.通过生活习惯对血管老化进行判定

以下的身体“信号”也许就表示血管老化,请用“是”或“否”

回答以下检查点。

○每天喝两大瓶啤酒 是否

○几乎没机会进行运动 是否

○每天都会吃甜点 是否

○感觉压力很大 是否

○非常喜欢吃荤菜 是否

○吸烟 是否

○认为步行很麻烦而乘车 是否

○常会为一些想不开的事烦恼而难以入睡 是否

○男性腰围超过 85厘米,女性腰围超过 90厘米 是否

○吃面包时会蘸上很多黄油 是否

○以前会进行体育运动,最近却停止了 是否

○洗浴时喜欢泡在较热的洗澡水中 是否

○喜欢选油腻食品或快餐点心类食品作为下酒菜和零食 是否

○经常选择较甜的饮品 是否

○体重比自己最苗条时增加 5千克以上 是否

○在楼梯和电梯之间一定会选择电梯 是否

○很少吃蔬菜 是否

○半夜醒来的时候很多 是否

●如果有 7项以上“是”,血管老化的危险性很大。

●如果有 5项以上“是”,有血管老化的危险。

●如果有 3项以上“是”,潜伏着血管老化的隐患。

●如果仅有 2项以下“是”,说明血管还年轻。

第四章 穿行于健康源头的净化剂

血液和血管的健康是人体健康的基石,它们意义重大,却又看不到摸不着,大多数人都是在身体出现问题、精神不振或适应能力下降的时候,才会重视自己的身体。但直到这时候,也还只是觉得:“没关系,我只是亚健康了而已,吃个维生素,一切就都搞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实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亚健康往往是在血液和血管已经存在很大的隐患时,身体才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只有一氧化氮能帮助我们在亚健康和疾病发生之前,预防血液垃圾的产生,保持生命源头的健康。

保持血液及血管健康

一氧化氮分子量小,且具有亲脂性,可以穿透任何细胞,到达任何组织,是唯一有资格同时作为细胞内和细胞外分子的“使者”。它可以穿行于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及时修复被破坏的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舒张,为细胞输送氧气和养分,避免血管内出现血流速度变缓的现象,保持血管清洁、畅通,维持正常血压,使身体机能保持正常运转。

人体在25—30岁时一氧化氮的分泌量达到最高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一氧化氮的制造能力逐渐下降,到40岁左右时,自身一氧化氮严重分泌不足的人,将产生明显的“三高”症状。因此,从30岁左右开始,为身体适当地补充一氧化氮,是帮助我们保持和维护血液及血管健康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消除血流速度变缓隐患,使血液流通更顺畅

一氧化氮是使血液流通顺畅的重要因子,它通过扩张血管、清理血管内壁附着物、修复血管被破坏的内皮、清理血液垃圾,使血液能更好地循环运行于各个器官,解决人体由血流速度变缓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阻止血栓形成

一氧化氮存在于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乃至全身。它可以透过细胞膜传递特定的信息或生物信号以调整细胞的活动,并指导机体完成某种功能。在一氧化氮的诸多作用中,以血管舒张作用最为重要,这有助于调整血流,使血流至全身的每一个部位。一氧化氮可舒张血管以确保心脏供血充足,阻止血栓形成,血栓可诱发卒中和心脏病。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在冠状动脉内,胆固醇和脂肪逐渐增多就会形成动脉硬化斑块,使动脉变窄甚至阻塞,从而使心脏的血液供应减少。一氧化氮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减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血管壁上的沉积,并消除这种斑块。

血液与血管共同构成了生命的源头,保持血液健康、清澈,保持血管年轻、充满弹性是保持身体健康、远离疾病、追求长寿的基础。

一氧化氮的发现,使人类对于疾病的根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一氧化氮在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中作用巨大,它能够保持血液及血管的健康,消除血流速度变缓隐患,从而使血液流通更顺畅、阻止血栓形成、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是名副其实的穿行于人体健康源头的“净化剂”。

第三篇 迷人分子的神奇力量

一氧化氮作为信使参与炎症反应、信号传递、血管调节及免疫调节等多项功能的执行。一氧化氮与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临床病理之间也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具有通过多种改变促进消化道肿瘤生长、发展和转移的作用。以前人们总觉得“精神”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其实它一点不虚,它直接影响着体内一氧化氮合酶的产生和抑制。若人生了重病,心里恐惧,一氧化氮变化,就会严重地损害人的机体。如此说,我们传统的保健常识,如“不要大喜大悲”,要“笑口常开”等,也有了“理论基础”,人若有好心情,就会正常释放功能酶,并不会诱导“炎性因子”的产生,人体内的一氧化氮保持在一个非常好的水平上,人自然就会健康长寿了。

第一章 “三高”的根源与危害

“三高”——中老年人挥之不去的噩梦

说起“三高”,中老年人都深有感触,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任何一种都足以让人寝食难安,而偏偏这三者又相伴相生,有其一必有其二、其三。那么有人不免疑问,一种就已经很可怕,为什么三者相伴相生呢?它们有共同的根源吗?

答案很简单,血管老化以及血流速度变缓就是这三者的根源。

当人年轻充满活力的时候,血液流通顺畅,血管弹性十足,没有阻塞、黏稠、沉积,体魄自然健康。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内垃圾逐渐增多,就会出现血液黏稠,血管阻塞、老化,甚至破裂。比如20岁的人,其血液是鲜红色的,而40岁时就已经变得暗红,这就是体内垃圾沉积从而污染血液的直接表现。

中国人的十大死亡原因中,与代谢疾病相关的死亡率就高达35.7%,与“三高”相关的死亡人数也占总死亡人数的27%。高血脂可引起血管栓塞,高血压可引起脑出血和脑血管破裂,高血糖可引起糖尿病。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明确提出,防止心血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就是减少和控制“三高”。

同样,人体在25—30岁时一氧化氮分泌量达到最高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一氧化氮的制造能力会逐渐下降,到40岁左右时,一氧化氮分泌严重不足的人,将出现明显的“三高”症状。

高血压

高血压是世界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最大的流行病之一,常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增高为特征的疾病。用血压计在肱动脉上测得的数值来表示,以毫米汞柱(mmHg)或千帕斯卡(kPa)为单位,就是血压值。我们平时所说的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是指心脏在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舒张压是指心脏在舒张时血管壁上的侧压力。医生记录血压时,如为120/80毫米汞柱,则120毫米汞柱为收缩压,80毫米汞柱为舒张压。按国际单位千帕斯卡表示,则1毫米汞柱=0.133千帕斯卡,那么120/80毫米汞柱相当于16/10.6千帕斯卡。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毫米汞柱(18.6千帕斯卡),舒张压应小于或等于90毫米汞柱(12千帕斯卡)。如果成人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60毫米汞柱(21.3千帕斯卡)、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5毫米汞柱(12.6千帕斯卡)则为高血压;血压值在上述两者之间,亦即收缩压在141—159毫米汞柱(18.9—21.2千帕斯卡)之间,舒张压在91—94毫米汞柱(12.1—12.5千帕斯卡)之间,则为临界高血压。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两次舒张期血压的平均值在90毫米汞柱(12千帕斯卡)或以上才能确诊为高血压。仅有一次血压升高则不能确诊。

高血压的危害

高压血流长期冲击动脉壁引起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造成血脂容易在动脉壁沉积,形成脂肪斑块并造成动脉硬化、动脉狭窄、血液流动受阻。

另外,高血压还可以引起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心肌绞痛及心肌梗死,长期高血压还会使心室扩张,形成高血压心脏病。心肌肥厚及心力衰竭之后,心脏泵血功能不好,导致血液流动缓慢。高压血流长期冲击(血脂在经高血压长期冲击下的动脉壁沉积)

高血脂

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水平称为高血脂症。高血脂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是指血液中胆固醇(TC)或甘油三酯(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与多种疾病如肥胖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密切相关。长期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已明显升高。防治血脂异常对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早发性和进展迅速的心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某些家族性血脂异常可于青春期前引发冠心病,甚至心肌梗死。

血脂异常可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常与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同时存在或先后发生。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有时可出现游走性多关节炎。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该病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逐渐、进行性和全身性的。它的直接损害是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动脉供血、供氧,一旦动脉被粥样斑块堵塞,将会导致严重后果。动脉硬化引起的肾功能衰竭等疾病,都与高血脂症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血脂症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

高血脂症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众多的相关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致命性疾病就是冠心病。严重乳糜微粒血症可导致急性胰腺炎,是另一致命性疾病。

此外,高血脂症也是促进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高血脂症还可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周围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症。

血脂正常值

总胆固醇(成人):2.9—6.0mmol/L

甘油三酯:0.56—1.7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约2.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0—1.55mmol/L

高血脂的危害

高血脂患者血液内存在大量的“垃圾”,血液变得黏稠,血流速度减慢,时间长了还会破坏血管内皮,使内皮变得不光滑,血液中的垃圾附着在血管壁上,导致血液流动不畅。

血管内皮受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始动因素。人的血管内皮就像河堤护坡,护坡平滑坚固,河水就能顺畅地流淌,如果护坡不坚固,在河水的侵蚀下就会出现塌陷、管涌、河道堵塞,造成洪水泛滥。高血脂患者往往血管内皮表面凹凸不平,血管内皮细胞的连接也由紧密变得疏松,就像护坡遭受腐蚀变得坑坑洼洼。血液中升高的脂质、凝集的血小板透过内皮细胞附着在不平的血管壁上,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影响血流供应心脏、大脑。血管内皮受损,血管的弹性也会变差,有时还会出现血管痉挛,进而影响心脏和大脑的血液供应,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降脂抗凝,保护好血管内皮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高血糖

当血糖值高过规定的水平时就会形成高血糖症。它可能历时数日或在几个小时内即能形成。你可能有高血糖而不自知。正常人空腹(8小时内无糖及任何含糖食物摄入)时血糖高于正常范围,称为高血糖,空腹血糖正常值为3.9—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高于正常范围7.8mmol/L,也可以称为高血糖。

血糖升高,尿糖增多,可引发渗透性利尿,从而引起多尿的症状;血糖升高、大量水分丢失,血渗透压也会相应升高,高血渗可刺激下丘脑的口渴中枢,从而引起口渴、多饮的症状;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导致体内葡萄糖不能被利用,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多,从而引起乏力、体重减轻;为了补偿损失的糖分,维持机体活动,需要多进食,这就形成了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病人的多饮、多尿症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毛细血管(糖尿病患者毛细血管管壁增厚)

高血糖的危害

糖尿病所致的血管病变,主要与糖代谢障碍及普遍的糖基化、脂质代谢障碍等密切相关,糖尿病人脂肪代谢紊乱,血脂高,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快,血液流动缓慢。另外,糖尿病患者全身广泛的毛细血管管壁增厚,管腔变细,红细胞不易通过,组织细胞缺氧。

所以长期的高血糖会使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导致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如胰腺功能衰竭、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缺乏、抵抗力下降、肾功能受损、神经病变、眼底病变等。控制高血糖势在必行。

第二章 一氧化氮与“三高”

冠心病与“三高”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从生物医学模式来看,它是冠状动脉内的粥样斑块形成及其继发的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导致冠脉狭窄或闭塞而出现临床上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以致死亡。

虽然不断有各种治疗心绞痛的药物问世,更有冠状动脉内介入措施和搭桥手术治疗,挽救了不少冠心病患者。但是从总体来看,由于缺乏对发病因素的有效控制,冠心病发病率逐年急骤升高,其致死、致残率也相应大幅增加,给人类和社会造成了难以承受之重负。因此,必须改变仅仅偏重生物学治疗的医学模式,必须唤起社会广大人群的重视,从冠心病的发病源头抓起,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在早期干预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导致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冠心病的发病率总体下降。

一氧化氮与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期压力负荷增高,儿茶酚胺与血管紧张素 II等生长因子都可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高血压主要是左心室肥厚和扩大,根据左心室肥厚和扩张的程度,可以分为对称性肥厚、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和扩张性肥厚。长期高血压发生心脏肥厚或扩大时,称为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常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最终可导致心力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长期高血压对脑组织的影响,无论是脑卒中或慢性脑缺血,都是脑血管病变的后果。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发生缺血与变性,促使脑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破裂可并发脑血栓形成。

长期持续高血压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以及肾动脉硬化,进一步导致肾实质缺血和肾单位不断减少。慢性肾衰竭是长期高血压的严重后果之一,尤其是在合并糖尿病时。恶性高血压时,入球小动脉及小叶间动脉发生增殖性内膜炎及纤维素样坏死,可在短期内出现肾衰竭。

视网膜小动脉早期发生痉挛,随着病程进展出现硬化改变。血压急骤升高可引起视网膜渗出和出血。

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并与血管内皮合成释放一氧化氮减少、活性氧增多有关。一氧化氮减少和活性氧增多在高血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氧化氮具有舒张血管、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小板聚集、减少白细胞黏附、减轻内皮细胞损伤、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作用。

一氧化氮活化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 (sGC)而促进生成环鸟苷酸(环磷酸鸟苷),环磷酸鸟苷是调节多种生理进程的关键的第二信使,它可激活环磷酸鸟苷依赖性蛋白激酶,使胞浆内钙离子向胞外流动或贮存于胞内钙离子库中,并抑制钙离子内流,致使胞浆内游离钙离子浓度降低,使血管平滑肌舒张,从而降低血压。

另外,一氧化氮有助于清除血管内壁附着的垃圾,并及时修复血管内皮,使自由基无法攻击破损的血管内皮,从而保护血管,使血管恢复弹性。

一氧化氮与高血脂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血浆脂蛋白是由蛋白质 [载脂蛋白(Apoprotein,Apo)]和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等组成的球形大分子复合物。应用超速离心方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 5大类: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DensityLipoprotein,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DensityLipoprotein,I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这 5类脂蛋白的密度依次增加,而颗粒则依次变小。

一氧化氮能有效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使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在短期内数量减少,使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也随之减少。

另外,一氧化氮可以促进高密度脂蛋白的合成,使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迅速被运输出去,达到降脂的目的。

一氧化氮与高血糖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引起。可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