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秘境发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8 10:09:11

点击下载

作者:周广双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探险秘境发现

探险秘境发现试读:

前言

地球是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也包括我们人类。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我们必须认识地球,爱护地球,具有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以回报地球母亲的无限恩赐。

地理则是指地球表面环境中各种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等。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我们每天享受着地球所带给我们的一切,然而又有谁能够清楚地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是的,地球所隐藏的奥秘,那简直是无穷无尽。从地表到地核,从沙漠到海洋,从高山到河流,真是无奇不有,怪事迭起,奥妙无穷,神秘莫测,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简直不可思议,使我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是捉摸不透。破解这些谜团,就有助于我们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不断迈进。

地球奥秘是无限的,科学探索也是无限的,我们只有不断拓展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发现更多的丰富宝藏,破解更多的奥秘现象,才能使之造福于我们人类的文明,我们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获得发展。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激励广大读者认识和探索地球的无穷奥妙,我们根据中外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辑了这套《地理科学丛书》,主要包括地学、地球、地理、海洋、探险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系统性、科学性、可读性和新奇性。

本套作品知识全面、内容精炼、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培养我们的科学兴趣和爱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北极探险日记

1930年,一艘挪威捕海豹的船正在北极附近猎捕。他们来到一个叫怀特的冰雪小岛上。忽然有人发现了一顶破败的帐篷,便进去翻看。结果没有发现任何值钱的东西,倒被一本日记吸引住了。日记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1897年5月10日,今天我为大气球买来了风帆。说实话,乘气球飞到北极,我很清楚这极不安全。没有人知道北极是什么样子的,风向和风势更是无人测知。如果不是因为我是瑞典专利局首席工程师的话,恐怕我的乘气球飞越北极的计划早在两年前就被驳回了。“不过,话说回来,我想把瑞典国旗第一个插在北极的念头太强烈了。一想起那黄蓝两色的旗帜在北极的冰雪世界里迎风飘扬,我就激动不已。况且我有过乘气球飞行成功的经验。别担心。“5月18日,晴。我很满意我选的两名组员——职业摄影师斯川鲍格和气球飞行员法兰克尔,我感觉这两个年轻人是可以生死与共的。今天我们已经来到北极海中的陆地——斯匹次卑尔根,就等老天刮南风了。“7月21日,此刻我正在气球上,手有点发抖。这可恶的南风让我们等了快两个月!今早南风一来,我们兴奋得又蹦又跳,迫不及待地钻进气球坐舱,做好升空准备。当我下令同时砍断气球绳索时,那种瞬间上升的感觉让我们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地面远去了,那感觉真好。就写到这儿吧——我们还没吃早餐呢。“7月22日,昨天没等吃早餐,气球就遇到了麻烦——我不愿回忆,可我必须得记下来。先是开始缓缓下坠,费了好大劲才又上升到大约400米的高度。正当我们拿起酒杯准备庆贺时,下面三根大绳索的接头松了,我们开始了自由飘坠,气球完全失控。尽管这样,我们仍在四处打转时发出了报平安的信鸽,希望能带来好运。“7月25日,我们的大气球情况不太妙。它不仅湿淋淋的,甚至还结满了冰。有时候还会在结冰的海面上一路蹦跳,连北极熊看见了都会发呆。但云开雾散时也能上升一点——总之完全凭运气。看来氢气泄漏得比预期快。“7月26日,天哪!我们已抛光所有可丢弃的物品,气球还是瘪气掉了下来,整个儿成了一张皮。我们的飞行计划彻底完了。值得纪念的是我们曾飞到北纬82度55分,离北极的南端只有780多公里了。但看来目前只有等救援队了。“7月30日,谢天谢地我记了日记!因为我们确实已走到了绝境,但我不后悔……上天保佑,将来能有人看到日记……”看完日记,所有的人都记住了日记封面的名字——安德烈·斯特林堡。

死亡之旅

1983年底,巴黎有位工程师,在携家人横贯撒哈拉大沙漠时,不幸迷路了。

12月23日晚,在艾因萨拉赫用过晚餐后,我们就向塔曼腊塞特进发了。他的儿子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打算直接赶到塔曼腊塞特,在那里找个向导再向万阿哈加尔高原进发。车开了不一会儿就发现路挺难走。我们找到一条与主路平行的小道,把车拐了上去。当时我们很有把握,认定再往前开一程,这条小路肯定会与主路汇合的。

此时我们的方位应该是撒哈拉的西部。

第二天清晨,我们才发觉迷路了。到傍晚,我们决定继续向南走。可是汽油不久就用完了,我们只好抛锚。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沙丘,其他什么也没有。

三天过去了,看不到一个人影。我们的汽车瘫痪在那儿,漆着亮闪闪的橙黄色,几乎接近橘红色,人们很远就能看到它。我们还在沙地上画上了大大的“SOS”字样,从汽车的一侧写开去,一直到六公里左右。

一星期过去了,天天都一样,白天非常燥热,而夜晚又很寒冷。置我们于死地的是缺水,但我们并没有绝望。

我们一直在附近走动,借以锻炼自己的身体,但更多的是躺在睡袋里。这种睡袋,有助于防止脱水。我们在汽车上尽可能高地竖起一面白旗,后来我又系上了自己的红纱巾。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我们的心头像压着沉重的铅块。到了第三个星期,每个人都开始出现了脱水的征兆,个个瘦骨嶙峋;大家都开始痉挛,头昏眼花,痛苦万状;吃东西感到非常困难,难以下咽。但我们挨在一起,这样就感到轻松些,暂时忘记了自己的痛苦。

钻到汽车底下的睡袋里,对未来的憧憬占据着我们的心田。我从未感到过家人如此亲近体贴,没有一次争吵,也没有半点怨言。

一天夜里,记不清是哪一夜了,几声枪响打破了沙漠的寂静。我们无法知道枪声来自何方。但人分明就在附近。我们的嗓门已干得无法叫喊了,爸爸冲到汽车跟前按喇叭,还把收音机开足了音量。很快枪声停止了,随后又听不到一点动静了。我们的情况越来越糟糕。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从来没有这样深切地感受到父母对我们的爱。每天在用餐之前,他们总是优先保证玛丽和我的一份吃食和饮水。每天傍晚,妈妈总是反复描绘着荒漠落日的壮观景色,爸爸则给我讲述大段大段的故事。

第三个星期即将结束了。我发现只剩下桶底的一点点水了,喝完这最后的一点水,我们只能任凭大沙漠的摆布了。我试着用双手挖井,我把手指甲都折断了,但还是一个劲儿地挖着,最后力气使完了,连一滴水也没有。

后来,营救人员在离廷米绍——塔曼腊塞特小路40公里处找到我们时,妹妹和爸爸已经死去了。爸爸活了57岁,妹妹15岁半。54岁的妈妈于14日凌晨两点死于锡累特。这一切我是在很晚才知道的。

一星期后我才睁开了眼睛。我已失去了40%的水分,血液已失去了凝固性,皮肤上的汗毛都已开始脱落了;我得了中毒症,肾脏已失去了能力,肺部也出现了严重的病变。医生给我施行了气管切开手术,使用了人工呼吸器,就这样我在病床上躺了三个星期都不能说话。现在哥哥让米歇尔守在我身边。我们得一起重建新生活,为了我,为了他,为了已经去世的亲人们!

绝处逢生

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英国青年探险家鲍勃来到了肯尼亚山下的纳纽基,准备到肯尼亚山中作一番探险。

当地警署安排黑人青年约翰给他做导游。约翰一边在前引路,一边不停地用眼向四方打量,显得很警惕。

鲍勃则跟在后头,也不住地往四周环视,气氛有点紧张。

从山谷进入原始森林,林内变得湿漉漉起来,大树互相倾轧,挤得密密麻麻,树冠连着树冠把整个天空遮得严严实实,透不出一丝光进来,偶有风吹过,树冠发出“哗哗”响声,冠叶间露出一缕缕阳光,像一束束光柱,光柱中水汽飘曳,让人感到好似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进入密林10多个小时后,他们突然发现一株大树边的巨石上,有一只非洲小豹在盯着他们。

豹子的眼睛凶光毕露,约翰和鲍勃也圆睁豹眼与豹子对抗。

究竟过了几分钟呢?不知道。

对手毕竟是一头小豹,一头还缺乏经验和胆量的小豹子。它摸不清敌人的底细,终于忍不住转过身,一纵身从巨石上跳下去,奔向密林深处去了。

他们又继续上路,用了4个半小时穿过密林。这时,肯尼亚山辽阔的山麓展现在他们面前。只见漫山遍野的热带植物都枝繁叶茂,美丽极了。

爬过长满热带高山植物的草原,再向上就到了冰雪覆盖的高海拔地区。

他们停下来,在附近找到一间破烂不堪的小屋过夜。

第二天一早,鲍勃便独自去攀登山顶。

当他回到那间过夜的小屋一看,约翰正躺在里面睡大觉呢。

鲍勃叫醒约翰,建议是否可以走另一条道回去。

约翰点头同意。

两人便一头钻进了另一个原始丛林。

他们的脚下一片滑溜,青苔奇厚,石块奇滑,旱蚂蟥随时会从阴影处跳出弹到你的身上,饱吮鲜血。

突然,密林中一头非洲大象当面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大象野性十足地向他们冲来,他们不得已绕着树兜起圈子来。

不料刚兜了两圈,屁股后面又响起了一片撞击树木的哗啦声。他们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又一头大象立在他们的后面!两人吓得灵魂出窍,忙往旁边一闪,躲到另一株大树后。

眼前唯的一出路是逃,是绕,是从树林的小夹缝中求生。

约翰和鲍勃在林中走着“S”形,眼看要逃脱野象巨腿的蹂躏,不料祸不单行,斜刺里一阵冷风骤然袭来,他们斜眼偷看,原来是一只凶猛的豹子从树上跃下,向着两人猛扑过来。

说时迟,那时快,正当豹子从树上纵身跃到地上,几个跳跃,横窜到一块空地前的一瞬间,紧追约翰、鲍勃而来的两头大象也同时冲到这块空地上。由于脚下青苔又湿又滑,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两只豹子被大象压成了肉饼,倒在地上的两头大象也气喘吁吁,不知是一时爬不起来呢,还是一时被撞昏了头,躺在地上不停地“哼哼”。

鲍勃还在愣头愣脑地看得起劲,约翰赶紧拉住他的衣摆,悄声说:“快逃命吧,上帝保佑你呢。”

鲍勃被约翰这一提醒,才如梦初醒,立即拿起冰镐跟着约翰往山下狂奔,直到山下警察署,他们还惊魂未定,想起刚才那一幕历险,还真有些后怕呢。

冰岛历险记

在北极一望无际的冰原上,8条高大强壮的纽芬兰狗拉着装满猎物的雪橇正在飞驰。车上坐着11岁的小男孩迈尼和他的父亲,他们是北极的居民因纽克人。

天近黄昏,太阳很快消失不见,寒冷的风刮来,海面传来一阵阵冰群互相撞击的声音。

没过多久,小迈尼便被狗的狂叫和爸爸的大声吆喝惊醒,接着,雪橇骤然停了下来。他急忙探出头,眼前是一条深深的冰裂,像只巨兽的大嘴,张开在雪橇面前。刚才,如果爸爸没让雪橇及时停住,那么狗、橇、人都将跌进无底深渊。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在狂风巨浪的打击下,眼前的冰裂正“吱吱嘎嘎”地越裂越宽。深黑色的海水在下面翻腾,脚下的“地面”摇摇晃晃,他们这个“半岛”很快将变成一块可以随风漂移的巨大冰块!

狂风不断地呼啸,他们的冰岛在缓缓地顺风漂流。

不久,狂风裹着暴雪铺天盖地袭来。他们将雪橇和狗深藏在雪下,在惊恐中熬过白天,开始了第一个漫长的冬夜。夜里,他俩都没有睡好,迷迷糊糊中一直听到冰层炸裂的声响和狗的叫声。第二天早上,他们一醒来便发现,那块原先一眼望不到边的冰岛,大部分都消失了,剩下的正在向洋面深处漂去。

又过去了一天。到第三天早上,脚下的冰岛只剩下篮球场那么大的一块。更糟糕的是,他们脚下的大冰块和一座冰山相撞,再次被分成两块。这回,他们的栖身之地真的就像半个蛋壳一般,在风浪中漂来晃去,随时都会有倾覆的危险……

就在这天晚上,风向变了,风浪也好像正在减弱。黄昏时,他们还隐隐约约地看到,远处有一条灰白色的线条,但愿那就是他们盼望着的陆地。这天夜晚,父子俩终于安安稳稳地睡了一觉。

天快亮的时候,一阵撕心裂肺的狗叫声把父子俩惊醒了。

一头巨大的白色怪兽,口吐浓浓的白烟,踏着冰面径直闯过来。呀!是北极熊!这个饥饿的家伙一定是冲着雪橇上的海豹来的!

迈尼急忙端起枪,“砰”的一声,北极熊被击中,它愣了愣,随即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怒吼,直朝迈尼扑去。迈尼慌忙将身子往旁边一缩,再扣扳机,枪却没有响。原来子弹用完了,迈尼顿时急出了一身冷汗。就在这一瞬间,北极熊身后响起了一阵枪声,“砰砰砰!”是爸爸开的枪。巨兽像是屁股上挨了重重的一击,往前踉跄了几步,然后又一次朝迈尼扑来!

这时8条狗一齐扑到巨兽身上,狂咬它的耳朵、脖子,但巨兽根本不把狗放在眼里,伸爪一抓,狗便全被它拨拉到一边。巨兽的庞大身躯已朝迈尼压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砰砰砰!”爸爸的枪又响了。狂怒的巨兽顿时僵住了,脑袋上尽是红通通的窟窿,鲜血四溅。这头凶狠猖狂的北极熊,终于倒下死去。迈尼这才重重地吸了一口气。

迈尼和爸爸用足力气,将这头有400多千克的庞然大物搬到雪橇上,雪橇被压得吱吱作响。8条纽芬兰狗重新拖起雪橇,在迈尼悦耳的口哨声伴奏下,欢快地向前奔跑……

海底金字塔探秘

1977年4月7日,法新社发自墨西哥的一则电讯说,科学家们在百慕大三角区的海底,发现了一座比埃及胡夫金字塔还要大的金字塔。这真是一件奇事珍闻。

人们知道,埃及是以金字塔而著称于世的,而事实上,除了埃及之外,在今天的墨西哥、洪都拉斯、秘鲁等地,即古代玛雅人活动的地区,都先后发现有金字塔式的宏伟建筑。然而,玛雅的金字塔和埃及的金字塔略有不同,埃及的金字塔,是尖顶的,而玛雅的金字塔的顶端却是平的一块,相对而言,玛雅的金字塔大多比埃及的金字塔要小。

据称,百慕大三角区海底有一座巨大的金字塔,是由一位美国海军上校发现的。尽管当时许多人、包括他本人在内,都不太相信这是真的,但是,声纳探测装置上清楚地显示出这座金字塔位于360米的海面之下,高度约为230米,每边长300米。在金字塔的四周是平坦的海底,没有火山喷发过的痕迹,也没有海底山脉从中横过。

于是,有关方面便成立一支探险队,到该地区从事进一步的探测,使用深水潜艇、水下闭路电视摄像机等先进设备,以期能够揭示海底金字塔的真相。

如果百慕大三角区之谜被解开的话,如果证明海底金字塔确实是人工之杰作的话,那么,科学史就将要作修改,甚至人类的历史也要改写。就目前来说,没有人相信,这座金字塔是在海水下面建造起来的。因为以现代科技能力来说,要在360米以下的海底建造如此之大的金字塔,也是不可能的,况且它又何必修建在海底呢?人们宁愿相信这座金字塔原先是建造在地面上的。

而如今金字塔却在海底,想必一定是因为陆地下沉的缘故。科学家们相信其中之理,但不敢贸然接受这样的一个结论,因为仅在短短的数千年中,这块陆地怎么“沉入”得那么深?是因为这块陆地的下面是一块巨大的海底盆地?也就是说,这块原来被用来修建大金字塔的陆地不但沉入海中,而且沉得比原来的海底还要凹深一些。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个位于海水下面360米的金字塔,会对海上的船只、天上的飞机的失踪产生影响,而且每一次失踪事件发生后为什么没有留下痕迹?这真是怪事。

鲸鱼肚子里的一天一夜

杰姆·巴特瑞是英国捕鲸船“东方之星号”上的一名年轻水手,1891年的一天,他跟随自己的船队在南福克兰群岛附近洋面上捕鲸。

2个小时过去了,他们一条鲸也没有发现,“今天不会又空手而归吧?”船长自言自语。就在这时,主桅杆上的了望员喊道:“前方有鲸!很可能是条抹香鲸!”抹香鲸!听到这个消息,全体船员都来了精神,要知道,那可是鲸中最珍贵的种类!

杰姆也兴奋地跟着大伙儿跑着,“东方之星”在全速前进,向目标靠拢。船长命令12名水手分别乘两艘小艇从左右两侧朝巨鲸逼近。杰姆被分在右侧小艇上。“嗖嗖”两艘艇上的水手几乎同时投出标枪。一枪扎中了!巨鲸痛苦地翻转身躯,猛冲向小艇,3米多宽的尾鳍狠狠地打在右侧小艇上。

甚至连害怕也没来得及,杰姆就随着其他5名水手翻入了海。四周海浪翻滚,有一种可怕的轰鸣声。杰姆还寻思,这可能是鲸尾拍打水面的声音,他努力在海水中挣扎。忽然他眼前一黑,就像被卷进了一个大口袋里。还没等他多想,杰姆又被冲进一道粘滑的管道,不由自主向前滑行。

这样滑行了一会儿,周围忽然变得宽敞起来,海水不见了,这儿是个有“墙壁”的地方。杰姆伸手摸着“墙壁”,又滑又软,却十分坚韧。这到底是在哪儿?没多久,杰姆就意识到,这儿是鲸鱼的肚子!“死定了”!他想。呼吸还不困难,只是特别热。这种热和大太阳底下的炎热不一样,而是闷热、潮热,好像要把人蒸干。时间不知过去多久了……杰姆虚弱地想,周围是无休止的黑暗和死一样的寂静。很快,他昏迷了。

杰姆第二次睁开眼睛的时候,他看到自己船上的伙伴们。“我是做梦,还是已经到了天堂?”杰姆小声问。大伙笑了。这时船长走过来说:“杰姆,好样的,你在鲸腹中呆了一天一夜!”这时杰姆才意识到他还活着,而且竟在平时连门都不敢进的船长室里。

后来,伙伴们告诉杰姆,他们用了1个小时才杀死那条鲸,第二天一早解剖鲸时发现胃里有东西在动,这才发现了杰姆,而杰姆在船长室里躺了2星期才清醒过来。

应该说,杰姆是幸运的,抹香鲸是有牙齿的,却喜欢囫囵吞食;而且,当时那条鲸还饿着,胃里才会有空气,杰姆才能活了下来。另外,这件事发生在100多年前,今天人们已不再捕杀鲸鱼了;尤其对珍奇的动物,人们更懂得去爱惜和共处。

爱斯基摩人

北极地区是世界上最寒冷、风雪最大的地区之一,人类在这里生存是相当困难的。历史上,有一些欧洲居民前往北极地区居住,然而,他们很快发现,他们没法适应这里恶劣的环境,于是,都纷纷返回。

可是,在北极地区,却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爱斯基摩人。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冰雪大地上,在这里繁衍、生息。

爱斯基摩人,又叫因纽特人,他们个头矮小、鼻宽、皮肤黄、头发又直又黑。他们是最不怕冷、最能吃苦耐劳的民族。他们在冰雪大地上自由自在地活动,靠捕鱼、打猎为生。

海豹是北极地区的一种动物,爱斯基摩人最擅长捉海豹。他们手握鱼叉,站在冰层上,耐心地等候海豹浮上来换气。海豹刚一露头,便遭到迎头一击,顿时就毙了命。

爱斯基摩人将海豹肉冻起来储存着,用它的皮和骨头做成独木舟。勇敢的爱斯基摩人,就驾驶着这种小舟,在海上穿梭往来。

爱斯基摩人的房屋低矮、结实,这样可以抗击大的暴风雪,房屋多用石块和泥土垒成。爱斯基摩人生性淳朴、热情,假如你去做客,他们一定会拿出最好的食物来招待你呢!

魔鬼海域好望角

1487年8月,一位名叫迪亚士的航海家从葡萄牙出发,去寻找通向印度的航线。在当时人们的想像中,印度是一个遍地黄金、香料的天堂之国,因此许多欧洲人都想找到通向它的航线。

迪亚士率领三条船出征了。走了好些天,他们还没看见一片陆地。这天,海面突然掀起滔天大浪,直向小船打来。随即,暴雨如注。此时的大海像发了疯的怪兽,一会儿将小船抛到浪尖,一会儿将它推入浪谷。一条船翻了,剩下的两只船挺了过来。暴风雨之后,天空碧蓝,海员们突然大叫:“陆地。”果然,一个陡峭的大山崖耸立在前方。

为了纪念这次风暴中的逃生经历,迪亚士给山崖起名风暴角。迪亚士他们回国后,国王听说了这件事说:“风暴角这个名字不吉利,我看不如叫好望角更好,因为看到了它,就看到了希望。”于是,好望角的名字就传开了。

然而,好望角真的能给人带来希望吗?绝非如此,它一年当中有一百多天刮狂风,掀巨浪,每年都会有许多艘船只在此遇难。“世界荣誉号”油轮曾是世界上最棒的油轮,当它驶进好望角这片海域时,风暴突起,风暴过后,“世界荣誉号”消失了,海面上只浮着厚厚的一层油。好望角——风暴之角,迪亚士本人也在此遇难。

幽灵岛

1831年7月10日,一艘轮船正在意大利西西里岛附近的海面上行驶。船长站在船头,仔细地察看着周围的海域,突然,他发现左前方一片水域有些异样。他定睛一看,只见海面不断涌动,紧接着一股20米高的水柱冲天而起,水柱很粗,周长在700米左右。接下来有一股浓烟冲上了500米的高空。

船长不知出了什么事。7月18日,他又驾船到了那片海域,他发现那儿出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海岛,岛约有3米高。

船长终于明白了,原来,这是由于海底火山喷发,喷出的碎石块和石屑堆积成的岛屿。

船长赶紧向政府报告了这一意外发现。海中小岛依然在不断增长,半个月后,它已成了周长5千米,高60米的岛屿。

此时,小岛附近的各国政府正闹得不可开交。他们都想把这个新生的小岛划入自己的领土范围之内,他们互相之间毫不相让,以至于彼此之间竟然大吵起来。

就在人们争执不休时,小岛又神秘地消失了。原来,构成小岛的碎石块之间结合得很不稳固,在海水的侵蚀下,小岛就塌入了海中。

此后,小岛有时露出水面,有时又消失。因此,人们就叫这捉摸不定的小岛为幽灵岛。

荒岛十二年

百余年前的一天,一艘日本货船在海上遇到飓风,船体被毁,大部分船员被海浪吞没,只有水手长长平和3名水手抱着破船板被海浪冲上了一个无名的小岛。

这是一个石头岛,没有泥土、没有植物,全岛只有一个可以栖身的洞穴,洞口横着一具死人残骸,令人心惊。

4个人在石洞住下,他们迫不及待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海边竖起一根挂着白色短裤的木棍,希望过往船只看见了能来搭救。不过,这个希望一直没有变成现实。

为了活命,他们捕捉海鸟充饥。没有火种,只能吃生鸟肉。起初真是吃下去就要吐,但是不吃又不行,只得强忍着恶心咽下去。天长日久,渐渐也习惯了。

天气渐渐冷了,海鸟没有了踪迹,怎么办?长平灵机一动,从破船板上设法取下铁钉,弯成鱼钩,4个人轮流在海边钓鱼,吃生鱼充饥。

为了御寒,他们四处搜集海鸟散落的羽毛,编织成衣服。

冬天降临了,寒风呼号,如刀刺骨。两个水手终于坚持不住,相继死去;还有一个水手对生还已经不再抱希望,他跑上断崖,朝茫茫大海绝望地呼号了几声便跳了下去,葬身于海中。

岛上只剩下长平一个人了,他咬咬牙,孤独地、顽强地在洞里度过了寒冬。

当他走出岩洞迎接春天时,已经是长发齐腰、胡须垂胸、形同鸟兽了。

一天,长平突然发现海滩上有人的脚印!他顿时激动得跌跌撞撞、哆哆嗦嗦、边跑边喊。很快,长平看到岩壁前有几个人!原来又有一艘遇难船上的7名水手被冲到这里。

这7个人之中有一位是船长,他把唯的一一个饭团塞给长平。长平吃下去却立刻呕吐起来——他的肠胃已经不适应米饭了。

岛上有了8个人,长平又看到了希望。他们做了些刻着求救话语及小岛位置说明的小木牌,拴到一些海鸟身上,在众人企盼的目光中,让它们飞向远方……

太阳一天天升起又落下,海面上没有任何动静,只有一些海鸟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空飞来飞去。

又一个漫长的冬天过去了,有3名水手在极度绝望中死去。

这样下去依然是等死呀!船长建议:“我们要设法出海求生,哪怕只有一线希望。”5个人一合计,便立刻行动起来。他们把岛上的木头一点不剩地搜集来,然后,把石头磨成锯子、斧头,花了数不清的时间造好了一只小船,用破烂不堪的衣服缀成一张帆。

小船撑着帆下海了!说也奇怪,这只不堪一击的小船居然能平安地随风漂流了一天又一天,直到遇上一只货船!发现货船的那一刻,五个人激动得都站不住、说不出话了。

长平终于回到了故乡。这时候,他问明日期,才知道自己在荒岛上已经度过了12年!

环球航行第一人

你知道世界上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海的人是谁吗?是葡萄牙人费尔南多·麦哲伦,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地球是圆的。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5艘大船出海。他想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绝不是地球的尽头,那么,再往前去是哪里呢?

两个月以后,船队横渡大西洋来到南美洲巴西海岸。麦哲伦率船队努力寻找通往美洲西海岸的海峡,直到南半球的冬天降临了,依然是一无所获。

天降大雪,寒风呼啸,气候变得不适于航行了,船队只好驶进圣胡利安港湾过冬。

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麦哲伦下令船队限制用水、缩减口粮,并用武力镇压了少数船员的叛乱。

5个月的冬季过后,船队重整旗鼓,向南航行。走了近两个月,在南纬52度海岸,发现一个海口。麦哲伦率船队开了进去,摸索前进。咦,水一直是咸的,而且水流很急。“海峡!这就是海峡!”

麦哲伦兴奋地叫起来。他判断得不错,这就是被后人命名的“麦哲伦海峡”。

这海峡,东边通南大西洋,西边通南太平洋。28天后,船队驶出563公里长的海峡,在人们面前突然出现了一片浩瀚的洋面!

船队在大洋上航行了3个多月,居然没遇到一次大风浪,海面上平静极了。船员们都说:“这真是一个太平的海洋。”从此,“太平洋”就成了这个大洋的名字。

麦哲伦的船队在太平洋上航行时间久了,船上饮水缺乏,水质变臭;因为缺少蔬菜,许多船员全身浮肿,得了坏血病,甚至因病死去。几乎绝望时,他们到达了关岛,补充了水、肉食、蔬菜。

一星期以后,船队来到菲律宾群岛。麦哲伦的仆人亨利用马来语去问土人此地叫什么名字,对方一开口大吃一惊,原来他们的语言竟能相通!这证明,麦哲伦的船队已经来到真正的东方!

1521年4月初,麦哲伦在宿务岛正式登陆,和岛上总督签订了协约,规定了西班牙人在该地区享有贸易专利权。

有趣的是,这里的铁比黄金贵,14斤铁可以换15斤黄金。船员们纷纷找铁换黄金,只恨自己带的铁太少。

不久,宿务岛总督请求麦哲伦帮助他平息他所管辖的马克坦岛土人的叛乱。麦哲伦听说马克坦岛土人拒不交纳给西班牙的礼品,大为生气,立刻答应总督出兵。

1521年4月27日,麦哲伦率60人组成的武装登陆队冲上马克坦岛。岛上的土人在首领西拉布率领下,打败了手持枪支的西班牙人,当场杀死了麦哲伦。

麦哲伦死后不久,船队驶离宿务岛,返回西班牙。

麦哲伦的死是不光彩的,但是他在地理学和探险史上的贡献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人。他的探险队发现:从西班牙出发一直西行,居然能从东方又回到西班牙!

从此,人们不再怀疑地球是圆的了。

最后一块神秘的大陆

南极洲,被人们看做是一块神秘的大陆,因为那里有着太多的不解之谜。

在南极附近航行的船员们,时常发现南极洲的一些冰山呈绿色,煞是好看,至于什么原因造成,一直未被人知晓。

美国一位地理学教授称,这是露出水面的淡黄色生物体,与蔚蓝的大海交融,在太阳的照射下显示的绿色。

相信谁也不愿意错过观赏这独一无二的奇异景观。

探险家们发现,在南极洲的对岸、接近印度洋之处有许多巨型冰雕,像海豚、海狮等多种动物造型。

这些动物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即使睫毛、爪子也是清晰可辨;高大的有50多米,矮小的也有20多米,在海面上四处漂浮。

南极动物冰雕,究竟是天然形成,还是人工斧斫,目前依然是一个谜,游人尽可大胆想象。

80年代末期,科学家们发现,在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了一个大洞,这就是“臭氧空洞”。

臭氧是地球的“天然屏障”,虽然宛如一层轻纱,却保护人类免受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损伤,同时还会避免引起“温室效应”,避免因此而导致海平面上升。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臭氧层的减少,是工业污染和人类不注意环境保护的结果。

然而,在南极洲,50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人迹罕至,何来污染?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所以,前苏联的一位科学院通讯院士奥杰科·奥杰科夫指出: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出现,是外星人从地球外对地球进行科学考察的结果。他还说,世界大洋平面近100年来上升了32~35厘米,也是受地外文明的影响。

现在,“臭氧空洞”出现在荒无人烟的南极洲,在那里集中了地球上93%的纯净的雪和水,因此,只能是外星人“污染”的结果。

关于南极洲的秘密,有一个更加奇异的传闻。

比利时不明飞行物研究中心(BUFOC)的研究员埃德加·西蒙斯、本·冯·普雷恩和亨克·埃尔斯豪物等公开声称,南极洲有一些德国纳粹的基地。

比利时学者说,当时德国人有三项计划:制造原子弹;开发南极洲;研制圆盘状飞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的潜艇很可能把德国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器材运到了南极洲。

在此之前的1939年,希特勒曾经把他的亲信阿尔佛雷德·里切尔派往南极实地考察。

所以,纳粹余孽把南极洲当作基地进行了飞碟研究并不是什么胡言乱语。

西班牙的一位研究专家安东尼奥·里维拉认为:“如果我们认为,纳粹德国的科学家和军人确实来了南极洲,那么人们就完全有理由认为,除了货真价实的外星的UFO外,南极洲很可能存在着地球人的另一种。”

美国两位玛雅文化研究专家埃里·乌姆兰德和克雷格·乌姆兰德在《古昔追踪——玛雅文明消失之谜》一书中指出,南极洲在过去并非全部被冰层覆盖,曾经是“适于人类生存”的地方,因此成为神秘的玛雅人在地球上生活的第一个基地。

在南极洲的冰层下,“可能还遗留着他们所用的器材”,“甚至还会找到玛雅人的遗体”。

这也许可以解释,即使在50年代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依然携手对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

而且,玛雅人或其他“史前文明人”似乎在今天仍然生活在南极洲厚厚的冰层下面。

1929年,美国海军上将、著名的飞行家、探险家理查·拜德有过一次难忘的南极飞行,并在飞机上作过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飞行广播。

拜德将军说,他穿过朦胧的光雾后,进入一个布满不冻湖的绿色地带上空;在“草原”上,有一种像美国野牛似的巨兽,一些别的动物和类似“人”的生物。

当听众们津津有味地想进一步了解情况时,广播突然中断,有关方面声称,拜德将军的广播报告是在精神暂时过度疲劳和有幻觉的情况下进行的。

事后,有关此次南极探险的经历和报道的“内幕”均没有公开,当事人也没有作任何解释。

前不久,美国和俄罗斯的人造卫星发现,在南极洲的冰原下,竟然有一个隐藏着的城市。

专家们介绍说:这个城市位于南极冰原下约1.6公里,直径有16公里长,市内有高楼大厦,而且有移动交通。

据悉,“冰城”建筑在一个圆拱形空间内,城市使用某种类似核能的能源,足以容纳2000人居住。

太空专家们称:这些生命代表的文化,已有5万年至10万年的历史,那时,人类尚处于穴居和茹毛饮血的洪荒时期。

而美国航空及宇宙航行局的科学家们进一步推测:“冰城”内的生命,可能是宇宙中一个已经消失的文化人群的后代。

南极洲,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块谜团四伏的大陆。

海底肉弹

1994年5月,一艘名叫“黄蜂号”的美国核动力潜水艇在波罗的海执行巡逻任务时,突然发生了意外故障,失去控制的潜水艇急速下沉,艇内的23名船员被沉入海底43米处。由于海水压力过大,他们根本就不能出去,即使能出去,强大的压力会把人压成肉饼。可是如果困守在艇内,用不了多久,人人都会因缺氧而死。艇长米盖罗尼在启动通气盖时,被铁盖子猛地击中头部,立即倒在血泊中死去。在紧要关头时,失去了主帅,大家更是惊慌失措,乱成一团,感觉死神离他们越来越近了。就在这关键时刻,忽然有人用高亢的嗓音说:“伙计们,大家不要乱,静下来动动脑筋,可能我们会在绝处逢生的!”众人的眼光集中盯在这个说话人的身上,才发觉讲话者是炮手贝利,尽管他只有28岁,可是在艇内已经工作了8年,是个老练而出色的炮手,他的特点就是头脑灵敏,临危不乱。“伙计们,我宣布,从现在开始,由我担任代理艇长大家都要听我的指挥!”贝利的果断和冷静,使大家镇静了下来,大家不约而同地纷纷点头,表示愿意听从他的指挥。大家一起开动脑筋,主意一个接着一个地提出来,但不是不切实际,就是不具备所需条件无法实现。贝利也渐渐焦急起来,他心神不宁地在舱内来回徘徊,上牙咬着下唇,双眉紧锁着,眼光突然停留在一箱鱼雷。蓦地,他的脑海中闪过了一个念头:鱼雷可以从炮口发射出去,能不能把人当作鱼雷从炮口发射出去呢?贝利把自己的设想说了出来,伙伴们听后顿时吓得目瞪口呆,人当作“海底肉弹”从炮口发射出去,这在人类海军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贝利镇静地说:“人和鱼雷粗细差不多,所以肯定能从鱼雷发射管中发射出去,我可以把射程控制在43米左右,使人安全地到达海面。”“可是这样做安全吗?”一位名叫杰森的船员胆战心惊地问。“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贝利炯炯有神的目光扫过杰森,语气坚决地说,“关键就要看我们的毅力和勇气了!胆小的在后面,胆大的在先上!”大家呆了几分钟后,不得不同意试试贝利的设想,因为舱内的氧气已用得差不多了,除了冒险执行这个方案外,没有别的选择了。接着,贝利简单地把要求说了一遍:“把活人当作鱼雷发射,每个人在被发射前,必须排清肺部的所有空气,再屏气半分钟,否则,活人就会因肺部扩张而爆炸,就像海底的鱼不小心窜到海面上内脏爆炸一样。”看到有些船员满脸惊恐的样子,贝利斩钉截铁地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用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去争取!开始准备,氧气已经不多了!”第一个站出来的是潜水员罗伯逊。他在呼完肺部空气后,马上屏住了呼吸,不一会儿,他的脸开始变红,转而由红变白。他发现自己有点支持不住了,但他还是咬紧牙关屏住气。就在这一刹那间,贝利按动了鱼雷炮的开关,透过观察孔,贝利看到鱼雷炮的炮管以强大的气流排开了周围的一小片海水,紧接着,一个黑影从涂有塑料防水胶的发射管口冲出,一眨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罗伯逊被发射出去,不过是死是活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进行得很顺利,船员一个接一个地被鱼雷发射到海面上,连“胆小鬼”也被送了上去,最后只剩下贝利自己一人了。这时除了他自己外,潜艇内已别无他人,所以他只有靠自己来按动电钮了。此时舱内的氧气已消耗殆尽,如果他不能在5分钟内把自己发射出去,那他就要留在海底做“烈士”了。他长长地做了个深呼吸,然后慢慢地往外排气。他竭尽全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当肺部的空气被他一点一滴地挤完后,他马上开始凝神屏息地启动了开关,迅速钻入了炮膛。“轰”的一声,贝利只觉得自己的身子在向上猛飞,他的耳朵有点痛就像是飞机迅速拉升时的感觉那样,一刹那,他的耳朵听到了的水声,他睁开眼,发现自己已经在水面上,真是不可思议!贝利看到水面上有好几个头在一上一下,他知道这是他的战友们,他高喊: “我也上来了!”……

南极探险

1.是谁发现了南极?

数百年来,各国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和科学家,奔向南极洲,有的将毕生的精力,甚至生命,贡献于南极大陆的发现。但谁是第一个发现南极大陆的人?迄今仍有很大争议。这一方面是客观的原因,年代久远,证据不充分,另一方面则是主观的原因,涉及到有些国家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和民族尊严等。英国探险家库克,经过两次环球航行后断言,不可能存在一个富饶的南方“未知大陆”,但后来却有些人拼命证明他是第一个发现南极大陆的人。俄国的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看见了靠近南极大陆的亚历山大一世地,但有些人却说他们不知道看见的是什么。但是这些早期南极探险的先驱那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毅力,是值得称颂和学习的。他们的业绩,不但名垂于史册,而且还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探险家和科学家,投身于南极科学考察事业。

2.最早去南极探险的是哪些国家的探险家?

最早寻找南方“未知大陆”的有英国、俄国、美国和法国。

英国的詹姆斯·库克,在1768年率船开始寻找南方大陆,首次环绕南极航行,驶进南极圈,抵达南纬71度10分的海域,他是南极探险的先驱。英国的威廉·史密斯,在1819~1821年,5次率船到南极海域航行,发现了南设得兰群岛。俄国的别林斯高晋,在18l9年率船到南极,驶入南极圈,环绕南极航行,几经航行,在1821年发现距南极大陆不远的彼得一世岛。美国的纳撒内尔·帕尔默,在1820年率船驶向南设得兰群岛海域,继续航行,发现南极半岛。英国的詹姆斯·威德尔,在1822年率船向南极挺进,创造了南行的新纪录,到达南纬75度15分的海域。法国的迪蒙·迪尔维尔,在1839年向南极进发,在南极圈附近,发现一条海岸线,并登上岸边。

英国的詹姆斯·罗斯,在1840年开始,率船驶抵南纬78度11分的海域,又创向南航行的最高纪录,发现了大陆冰障和两座火山以及多个群岛岛的,并寻找到南磁极,进行了精确的测量。

3.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是谁?

1911年12月14日,挪威著名极地探险家罗阿德·阿蒙森历尽艰辛,闯过难关,终于成为人类第一个登上南极点的人。

阿蒙森从小喜欢滑雪旅行和探险,他是世界西北航道的征服者,曾经3次率探险队深入到北极地区。1897年,他在比利时探险队的航船上担任大副,第一次参加了南极探险活动。1909年,当他正在“先锋”号船上制订征服北极点的计划时,获悉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已捷足先登,他便毅然决定放弃北极之行的计划,改变方向朝南极点进发。1910年8月9日,阿蒙森和他的同伴们乘探险船“费拉姆”号从挪威起航。他在途中获悉,英国海军军官斯科特组织的南极探险队,也是以南极点为目标,早在两个月前就出发了。这对阿蒙森来说,是一个不是挑战的挑战,他决心夺取首登南极点的桂冠。

经过4个多月的艰难航行,“费拉姆”号穿过南极圈,进入浮冰区,于1911年1月4日到达攀登南极点的出发基地——鲸湾。阿蒙森在此进行了10个月的充分准备,于10月19日率领5名探险队员从基地出发,开始了远征南极点的艰苦行程。前半部分大约六七百千米的路程,他们乘狗拉雪橇和踏滑雪板前进。后半部分路程主要是爬坡越岭,尽管遇到许多高山、深谷、冰裂缝等险阻,但由于事先准备充分,加上天公作美,他们仍以每天30千米的速度前进。结果仅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于12月14日胜利抵达南极点。阿蒙森激动的心情简直难以言表。他们互相欢呼拥抱,庆贺胜利,并把一面挪威国旗插在南极点上。他们在南极点设立了一个名为“极点之家”的营地,进行了连续24小时的太阳观测,测算出南极点的精确位置,并在点上叠起一堆石头,插上雪橇作标记,还在南极点的边上搭起一顶帐篷。阿蒙森深信斯科特很快就能到达南极点,而自己的归途又是相当艰难的,任何意外都有可能发生。于是,他便在帐篷里留下了分别写给斯科特和挪威哈康国王的两封信。阿蒙森这样做的用意在于,万一自己在回归途中遇到不幸,斯科特就可以向挪威国王报告他们胜利到达南极点的喜讯。

阿蒙森在南极点上停留了3天。12月18日,他们带着两架雪橇和18只狗,踏上了返回鲸湾基地的旅途。1912年1月30日,他们再乘“费拉姆”号离开南极洲,于3月初抵达澳大利亚的霍巴特港。

阿蒙森伟大的南极点之行,轰动了整个世界,人们为他所取得的成就欢呼喝彩。

4.南极最伟大的探险家是谁?

罗伯特·弗肯·斯科特是英国皇家海军军官,原先他既不是探险家,也不是航海家,而是一个研究鱼雷的军事专家。1901年8月,他受命率领探险队乘“发现”号船出发远航,深入到南极圈内的罗斯海,并在麦克默多海峡中罗斯岛的一个山谷里越冬,从而适应了南极的恶劣环境,为他后来正式向南极点进军打下了基础。斯科特攀登南极点的行动虽比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早约两个月,但他却是在阿蒙森摘取攀登南极点桂冠的第34天,才到达南极点,他的经历及后果与阿蒙森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虽然他到达南极点的时间比阿蒙森晚,但却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南极探险家。

1910年6月,斯科特率领的英国探险队乘“新大陆”号离开欧洲。1911年6月6日,斯科特在麦克默多海峡安营扎寨,等待南极夏季的到来。10月下旬,当阿蒙森已经从罗斯冰障的鲸湾向南极点冲刺时,斯科特一行却迟迟不能向目的地进军。因为天气太坏,虽值夏季但风暴不止,又几个队员病倒了,所以直到10月底,斯科特便决定向南极点进发。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探险队从营地出发。每天冒着呼啸的风雪,越过冰障,翻过冰川,登上冰原,历尽千辛万苦。当他们来到距极点250千米的地方时,斯科特决定留下他本人和37岁的海员埃文斯、32岁的奥茨陆军上校、28岁的鲍尔斯海军上尉,继续向南极点挺进。

1912年初,应该是南极夏季最高气温的时候了,可是意外的坏天气却不断困扰着斯科特一行,他们遇到了“平生见到的最大的暴风雪”,令人寸步难行,他们只得加长每天行军的时间,全力以赴向终点突击。

1912年1月16日,斯科特他们忍着暴风雪、饥饿和冻伤的折磨,以惊人的毅力终于登临南极点。但正当他们欢庆胜利的时候,突然发现了阿蒙森留下的帐篷和给挪威国王哈康及斯科特本人的信。阿蒙森先于他们到达南极点,对斯科特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一下子把他们从欢乐的极点推到了惨痛的极点。

此刻,斯科特清楚地意识到,队伍必须立刻回返。他们在南极点待了两天,便于1月18日踏上回程。半路上,两位队员在严寒、疲劳、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下,先后死去。剩下的队员为死者举行完葬礼,又匆匆上路了。在距离下一个补给营地只有17千米时,遇到连续不停的暴风雪,饥饿和寒冷最后战胜了这些勇敢的南极探险家。3月29日,斯科特写下最后一篇日记,他说:“我现在已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我们将坚持到底,但我们越来越虚弱,结局已不远了。说来很可惜,但恐怕我已不能再记日记了。”斯科特用僵硬不听使唤的手签了名,并作了最后一句补充:“看在上帝的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

过了不到一年,后方搜索队在斯科特蒙难处找到了保存在睡袋中的3具完好的尸体,并就地掩埋,墓上矗立着用滑雪杖作的十字架。

斯科特领导的英国探险队的勇敢顽强精神和悲壮业绩,在南极探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历经艰辛,艰苦跋涉,却没有将所采集的17千克重的植物化石和矿物标本丢弃,为后来的南极地质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探险的日记、照片,也都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宝贵史料,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为了让人们永远地纪念他们,美国把1957年建在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

北极探险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组织开展了北极地区海洋、空间、大气与气候、生物等领域的研究。1999年我国实施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2003年,我国又成功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直到2004年7月28日,中国的北极考察站——黄河站才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落成。

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在北极建立自己的科学考察站。黄河站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考察站为一栋两层楼房,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包括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等,可供20人至25人同时工作和居住,并且建有用于高空大气物理等观测项目的屋顶观测平台。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历时74天,航行13985海里,沿途克服了北极气候、环境恶劣和海冰变化明显加快等困难,圆满完成了“了解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和“了解北极变化对中国气候环境的影响”两个主要科学考察任务,初步建立了中国在北极地区的综合观测体系,开展了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地质、气象和大气化学等多学科的立体综合观测。

此次北极考察中,科考队员还创造了多项国内极地科考记录:首次在极地运用自行研制的水下机器人进行海洋观测,首次利用红外航空遥感技术测量水面、冰面温度,首次布放卫星跟踪潜标和海洋潜标,首次布放中国自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跟踪浮标,实现了中国在极区卫星跟踪浮标零的突破。

在北纬78度24分的浮冰上,科考队还建起了中国最北的临时冰站,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综合观测,并横跨10个经度250公里,深入北极最厚的永久海冰区进行作业。“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也胜利进入北纬80度,实现了中国北极科考新的突破。

第一次深海探险

毕尔是美国著名的博物学家。1900年初,他曾带领一个科学考察组到墨西哥去探险,后来,又多次去南美热带森林和加拉帕戈斯等地进行探险考察,发现了许多人们不知道的珍稀野生动物,成为具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但是,毕尔的最大愿望是,乘深潜器到海底进行实地考察,探究深海是否有动物生存?如果有动物存在,它们是些什么样的动物,或者说,这些深海动物是如何生活的。

1928年,毕尔和机械工程师巴顿,共同研制出了一种钢制的球形深潜器。这种深潜器远远望去,是一个金属钢球,金属球连在一根钢缆上,如果需要下潜时,通过绞车和钢缆,把深潜器放入深海。为观察方便,在深潜器上开有三个舷窗。1930年他们组成了26个深海探测队,选择加勒比海以东的百慕大群岛特定海区为下潜点。同时,还在附近的小岛上建立了专门观察研究站。绞车开动了,发出轰鸣声,钢缆缓缓放松,深潜器深入海洋深处。当海水完全淹没了深潜器时,两位探险者透过舷窗看到的是,浅蓝的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泡沫。随着深度不断加大,辅助船船底在视线中消失了。再往下潜,光线由浅蓝变成黑蓝。当指示器显示260米后,舷窗外是漆黑一片,似乎和世界完全隔绝了。于是毕尔通过话筒,要求升起深潜器,当深潜器被拉出水面,毕尔看了看手表,这次不成功的试验进行了一个半小时。

第二次深海探秘

毕尔的第二次深海探秘选择了靠近侬萨区岛附近海域。这里生长着大量的珊瑚礁,各种海洋动物种群丰富。由于有上一次下潜的经验,整个下潜都比较顺利。不久,深潜器便下潜到百米深处。显然这里动物种类多。他们看到的鱼类多是鲐科类。其他生物也不时能发现,例如带状管水母。有趣的是,这种水母一群一群的,像薄纱船一样,在水中漂来漂去,美极了。在150米深处,他们看到发光灯笼鱼和鳗鲡。再向下潜,超过200米时,他们看到像鬼魂似的海鳗,泛着微弱的磷光。在探照灯的照射下,很难发现它,只是在看到这种鱼两只彩虹色的眼睛时,才突然发现它们已到你眼前了。深潜器继续下潜,到250米处,他们看到一只水母,飘飘忽忽游了过来,撞在了舷窗的玻璃上。只见这只水母像受了惊吓,收缩身体,从胃中吐出许多发光的东西。这是毕尔头一次在这种深度见到水母,这种水母全身有金属般闪烁的光点。当深潜器接近500米时,舷窗玻璃和金属壁出现小裂缝。这是深潜器受到海水巨大挤压的结果。这次潜水考察共两个多小时。

最后一次深海探奇

1932年9月23日,毕尔和巴顿又一次下潜,深潜器下降到740米处,突然发生颠簸。通过话筒得知,是海面辅助船遇到大浪造成的。1934年8月11日上午9时41分,深潜器在侬萨区岛以南附近海域下潜。当深潜器下潜到766米时,打破他们前次下潜深度的记录。随后,又下降到833米。他们又看到一条叫不上名字的鱼,随即用照相机进行拍摄。此时,探险者感到身体不适,就升出海面。

1934年8月15日上午11点12分,深潜器下潜到了1009米的深度,这个深度创造了当时人类下潜的最大深度。这个记录一直保持了13年。同时,在这千米深的海水中,他们不时发现深海中那些叫不出名的发光体在闪烁,就像在宇宙太空中一样。他们此刻意识到深海的纯洁与浩大。毕尔和巴顿的深海生物探险考察,揭示了深海中存在着鱼类等生命,为后来的人进行深海探险提供了经验。

寻找金羊毛的古希腊人

古代希腊文明是在爱琴海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爱琴海文明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即由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组成爱琴海文明。克里特文明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450年左右被渡海而来的迈锡尼人灭亡为止。在长达1000多年的克里特文明中,航海贸易是它的最大特点。为了保护海上贸易的安全,克里特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海军,并在很长时间里取得地中海的制海权,成了爱琴海区域的一方霸主。当迈锡尼人占领了克里特岛的诺萨斯后,消灭了克里特文明,并以自己同样具有以航海贸易为主要特征的文明代替了克里特文明。到公元前21世纪初,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就是以迈锡尼为首的希腊诸城邦组成的海上远征军,东渡爱琴海,攻击小亚细亚的富庶城市特洛伊。希腊人以“木马计”攻下了特洛伊城,取得战争的胜利。但由于战争损耗极大,伤了迈锡尼的元气,战争胜利后不久,迈锡尼人被另一支希腊人——多利亚人消灭了。从此,古代希腊进了因荷马史诗而得名的“荷马时代”,时间约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8世纪。

在荷马时代,古代希腊的历史就记载在这部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撰写的史诗里。史诗由《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篇组成。《伊里亚特》说的是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的事,《奥德赛》则是描写希腊联军中足智多谋的英雄奥德赛,在特洛伊战争胜利后渡海回乡时在海上历险的故事。在荷马史诗中,可以了解到在公元前8世纪以前几百年间的古代希腊的航海探险的种种传说,其中包含有许多真实的历史成分。

在荷马史诗描述的时代里,或者在这以前的更古老的年代里,古希腊人的航海探险保存在许多神话传说中,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便是寻找金羊毛的故事。

寻找金羊毛的起因是王位继承权之争。希腊城邦之一的伊俄尔科斯王国的第二代继承人埃宋被他的弟弟珀利阿斯篡夺了王位,埃宋的儿子伊阿宋逃亡他乡,并在接受了神人喀戎的英雄式的教育后返回伊俄尔科斯城,向他的叔父要回王位。他的叔父提出,若伊阿宋能旅行到科尔喀斯(今黑海沿岸)的埃尔咸斯国王那里,并取来金羊毛,就归还王位给他。

而金羊毛本身也有许多故事,它是埃尔咸斯国王献给战神阿瑞斯的礼物。阿瑞斯将它钉在一棵树上,并让毒龙守护着它,金羊毛是他的守护神。希腊的诸王子听说了金羊毛的故事,都希望能得到它,但谁也不敢去冒这风险。伊阿宋的叔父让他去取金羊毛无疑想让他去送死,以保住自己的王位。

伊阿宋许诺了寻找金羊毛的事后,邀请了希腊各城邦的所有英雄来参加他的这次航海探险。他们聚集在珀利翁山下,在智慧女神雅典娜指导下,请来了希腊最好的造船匠,用一种在海水中不会朽烂的木头造了一艘华丽的大船,用造船匠阿尔戈斯的名字为这条被认为是希腊第一条敢于驶往大海的大船取名为“阿尔戈”号。这条船可容纳50名划桨手。船造完后,众英雄用12天的时间把它抬到海边。伊阿宋担任这次航海探险的指挥,并任命了掌舵人、领航员,船上坐满了希腊的各路英雄好汉,连海神波塞冬的儿子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古希腊传说中的第一次航海探险就这样开始了。

他们从伊俄尔科斯港启航,第二天便遇上暴风雨,把他们吹送到女人国——楞诺斯岛,女皇热情地接待了伊阿宋一行,并准备挽留他们,但最后英雄们还是驾船离开了楞诺斯这个多情美丽的岛屿。一路上,“阿尔戈”号到达过巨人国,巨人们生有六条臂膀。伊阿宋等人与巨人发生了冲突,杀了不少巨人。他们还到未开化的野蛮人的国家,与这些人发生了战斗,并击败了他们。“阿尔戈”号冲过“撞岩”海峡,即今天连接地中海与黑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进入里海。在里海航行过程中,“阿尔戈”号同样到过许多风土人情各异的国家,最后航抵科尔喀斯。

在科尔喀斯,伊阿宋凭着智慧与勇敢,克服了种种障碍和难关,在科尔喀斯国王的女儿美狄亚的帮助下取到了金羊毛,然后驾船逃跑。在回途中设计击退了追兵,在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岛屿与海岸后,看到了家乡的山。这时,“阿尔戈”号船却遇上了大风暴,被风吹着在大海里漂荡了9天9夜,到了他们完全陌生的海域,靠岸后发现这是一处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带。后来,伊阿宋们不得不将搁浅的船抬起来走了12个昼夜,找到入海口,后来又有许多的冒险经历,终于回到了伊俄尔斯港。

寻找金羊毛的伊阿宋们驾着“阿尔戈”号在地中海东北部海峡以及里海海域所进行的航海探险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它显然折射出迈锡尼文明时期的古希腊人所进行的航海探险经历。“阿尔戈”号被认为是希腊第一艘可以航行的大船。从传说中可以看出,“阿尔戈”号是一艘帆桨船,它的动力主要由50个划桨手来提供;船上所挂的帆,仅仅是用作辅助动力,即在顺风的情况下使用。“阿尔戈”号上有明确的分工,即有专职的划桨手、领航员和舵手。当他们穿越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时,是那样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当他们回航时被暴风吹刮过爱琴海海域,到达地中海中西部一带,一则说明当时航海的艰险,另外则表明当时希腊的船只还没有进入爱琴海海域以西以南的地区,那是一片令希腊人完全陌生的海区。

因此,可以将伊阿宋认为是希腊的第一个航海探险家。在环地中海的文明区里,除了埃及文明中有关的海洋探险故事外,古希腊神话中的航海探险就是另外一部分最生动、最详尽的海洋探险故事了。

海上丝绸之路

我国是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而且直至公元前6世纪,我国的养蚕织丝技术外传以前,是世界上唯一的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丝织品通过陆路与海路向世界各地传播。从传播时间看,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时间稍早于海上丝绸之路。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即相当于西周时期,我国的丝织品首先从陆路向西域传播,先传向波斯、印度等中亚、西亚诸国,然后传到欧洲的古希腊、罗马。希腊人管产这种织物的国家叫“赛里斯”,可能就是“丝”的译音,或者是丝织品的一种——“绮”的译音。有的学者认为,西方管中国叫“支那”,很可能就是从“绮”这个音转过来的。可见古代我国丝绸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几乎与西汉初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我国与中亚各国的交往通道的同时,海上通道也开始出现了。它的标志便是西汉初年的我国——印度洋之间航线的开辟。

从公元前2世纪始,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虽然在隋唐以前,即公元6~7世纪,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我国的丝织品主要是通过陆上运往西方各国的。但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到唐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的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时,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路,叫作“广州通海夷道”,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当时通过这条通道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回输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等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到明初郑和下西洋,把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状态。郑和之后的明清两代,随着海禁政策实施,我国航海业的衰败,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随着愈来愈严厉的海禁而逐渐消亡了。

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出现了众多的以海外贸易与航海、造船而兴盛起来的港口城市。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等港口,而尤以泉州港最为著名。元代时,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认为泉州港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港口。同时代的另一个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他的游记中也认为,当时中国与南印度之间的海上交通全部操纵在中国人手中。

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还有人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东西方间存在着的这条海上航路,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因为通过这条航路,古代东西方间的许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交叉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而且,这条航路从开辟到衰败经历了十几个世纪,也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大雾中沉没的“皇后”号

英国20世纪初最豪华的“皇后”号客轮长167米,宽20米,排水量20000吨,蒸汽机功率为18500马力,有5层甲板,可容纳2000人,能以20节的速度持续航行。船上有舒适的卧舱,宽敞的客厅,还有供娱乐用的板球场、沙坑等。

1914年5月29日凌晨1点15分,“皇后”号客轮的船长肯达尔健步登上舰桥,他为自己能担任这艘豪华巨轮的船长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这次航行,肯达尔肩负的责任比过去要重大得多,船上除装有国家邮件外,还装有价值几百万加拿大元的银锭。在这座浮动的城市里住着将近1500人,其中有400名船员,1057名乘客。更使肯达尔船长不安的是,在头等、二等舱里住着不少“要人”。肯达尔船长站在船甲板上,他凝视着深邃迷茫的远方心里想着:就要驶过法吉尔角,但愿这次航行能够平安无事。“皇后”号客轮以18节的速度在圣劳伦斯湾里航行,甲板上可以听到蒸汽机的轰鸣声及海浪的拍击声。船长看到一切正常就回舱里休息去了。

凌晨2点左右,从魁北克方向飘来阵阵淡雾,能见度逐渐降低,船速不得不减速到15节。当轮船驶近距法吉尔角7海里的诺克·波因特角时,能见度更低了,就连浅滩区的灯标都难以分辨。船首了望员约翰·凯洛尔高声喊叫起来:“船舶右侧罗经1.5°处发现轮船桅杆灯!”船长拿起夜间望远镜,看到两船间的距离为6海里,便命令轮船航向左侧偏26°。为了避免发生意外,肯达尔下令全速后退,并拉响了汽笛,三声短促的汽笛声在海面上空回荡。几秒后,从雾海中也传来了一阵长长的汽笛,那是对面货轮发出的回音。这艘货轮是挪威的“斯多尔思塔德”号,它装着11000吨煤驶向法吉尔角。船越驶越近,雾也越来越浓了,当两船相距不到两海里时,原来还勉强可辨认的海面已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这时肯达尔船长已命令停止后退,并拉响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