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发展研究报告(2009-2010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8 23:16:13

点击下载

作者:林吕建,迟全华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浙江发展研究报告(2009-2010年)

浙江发展研究报告(2009-2010年)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浙江发展研究报告(2009-2010年)作者:林吕建,迟全华排版:清茉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3-01ISBN:9787308097963本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1章当前宏观环境的判断

分析新时期新阶段浙江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对当前发展的宏观环境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浙江经济环境进行判断之际,我们要关注两点:一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奠定了推进发展的坚实基础;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浙江当前和今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国际经济环境的判断

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后,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影响逐渐加大,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经济持续明显下降,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随着发达国家经济依赖性较强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的急剧恶化,一些国家已陷入金融危机之中。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尚未见反转迹象,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内难以有明显好转,全球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和调整时期,由此造成全球贸易规模严重萎缩、原油等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卷土重来等负面影响。

1.全球贸易规模严重萎缩,出现了负增长态势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全球贸易颓势显现,贸易额严重萎缩,贸易增速明显滑坡。主要发达国家先后陷入经济衰退危机,进口增长趋弱;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受阻,经济增速减慢。2008年第四季度,全球贸易甚至出现罕见的负增长。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2009年4月发表的报告显示,在截至2009年2月的12个月中,全球贸易量出现2002年8月以来的首次下降,其中今年1月和2月全球贸易量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7%和15%。另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8年世界贸易量仅增长2%,明显低于2007年6%的增幅。

2.全球商品供需发生重大变化,原油等资源类商品价格大幅波动

在2008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暴跌,终结了连续数年的全球商品牛市。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商品供需发生重大变化,原油等主要大宗商品需求减弱,加上市场流动性趋紧,大量投机资本撤离商品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全面大幅回落,有些甚至跌至2002年本轮商品价格上涨周期以来的低点。2009年以来,国际商品市场形势波澜起伏,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对许多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3.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影响了全球经济贸易的恢复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通过采取不同寻常的措施全力刺激经济,一方面促进增长和就业,另一方面强化金融部门。与此同时,各国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出现增多之势。国际世贸组织2009年3月26日发布的关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形势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23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85项贸易保护措施,较1月末首次调查时的19项增加4倍以上。这些贸易保护的措施主要包括:提高进口关税、禁止或者限制进口数量、对进口产品实行非自动许可证、在经济刺激计划中规定优先购买本国产品的条款,或督促消费者购买本国制造的商品,等等。

4.对国际环境的总体判断

当前,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有乐观、审慎乐观和悲观三种判断。乐观者认为,如果各国政府进一步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政策,全球经济有可能于2009年年底左右实现复苏;审慎乐观者认为,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将持续2~3年时间,全球经济复苏至少要等到2009年或2010年;悲观者认为,全球经济衰退将持续5年左右乃至更长时间。鉴于国际经济前景尚不明朗,经济环境呈现复杂多变态势,我们对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持审慎乐观判断,从较长周期看,全球经济将有望进入缓慢复苏。考虑中国因素,也可说全球经济在经历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正处于曲折筑底阶段。(二)国内经济环境的判断

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得格外严峻。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贸易、金融市场等渠道对我国经济形成全面冲击,其涉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远超过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一方面是由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程度前所未有,已经波及了全球各个国家,并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同全球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有关。同时,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明显增强,这也加剧了中国经济受影响程度。

1.外部贸易需求恶化,导致出口下降态势

我国外贸出口主要取决于外部需求和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率所决定的商品价格竞争力。此轮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美国等西方主要贸易国的经济增速下降,降低了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二是现阶段信贷危机使这些国家的进口商难以获得融资,使金融机构发放消费信贷的规模出现下降,成为影响相关国家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从而影响到我国的出口;三是金融危机后,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美元流动性较强,美元对西方主要货币普遍出现升值,带动人民币出现升值,也会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2.产业联动效应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世界金融危机的产业联动效应严重冲击了中国实体经济。库存危机、企业倒闭、裁员降薪以及房市、股市等大幅波动已成为中国经济收缩的反映。全球经济衰退,使中国无论是以出口为主的纺织业还是内需为主的钢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库存危机。厂商对国际市场和中国经济未来前景预期发生了巨大变化,影响了其出口订货和投资意愿。同时,全球金融市场大幅调整,使得中国的企业和消费者形成了对于未来经济过于悲观的预期,在这种预期的推动下,无论是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还是可能受到冲击的企业,都同步主动进行大幅的紧缩,不少大型企业主动提出了停止新的投资的防御策略。

3.国际市场价格水平起伏不定,加大国内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压力

国际金融危机恶化与蔓延,使国内外各类大宗产品价格下降和骤升势头都有所加快。在当前全球性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出现起伏不定,而我国国内工业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与国际市场同步性较强,国际市场价格下降将加大国内通货紧缩压力,反之将加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

4.对国内经济环境的总体判断

当前,对中国经济复苏形态的主要观点有V型、U型、W型和L型四种认识。“V型”认为,中国经济将快速反弹;“U型”认为中国经济将进入稳步复苏;“W型”认为中国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将会出现反复;“L型”悲观地认为中国经济将持续较长时间的衰退。我们认为在中央刺激经济增长的4万亿投资及拉动内需的措施下,中国经济有望率先摆脱全球金融危机困扰,步入加速复苏阶段,但同时不排除“W型”反复的可能。(三)浙江经济环境的判断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浙江省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在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中促进观念转变与体制机制转换,加快境内外资源与市场整合,推动制度、技术与管理创新,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有活力的省区。然而,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增长方式对省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人地矛盾尖锐,发展中的多种问题也日益凸显。浙江经济发展进入了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又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形势。

1.全球金融危机对进出口贸易影响大,经济出现了回落态势

金融危机使得浙江外部需求收缩,出口面临更大困难,对浙江经济带来中长期的影响与压力。2009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830.3亿美元,同比下降18.9%,其中,出口587.5亿美元,下降19.6%;进口242.8亿美元,下降17.1%。由此带来经济回落态势。2009年上半年生产总值(GDp)为10044亿元,较2008年同期增长6.3%,低于全国7.1%的增长水平。GDp增幅较一季度升2.9个百分点,比2008年同期回落5.1个百分点。经济下行是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与浙江经济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叠加作用的结果,也是企业主动根据市场需求不振状况有意压缩生产的结果。

2.民间投资、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下滑幅度较大,投资扩张仍待跟进

民营资本投资谨慎,2009年一季度,以民营资本为主的非国有投资仅增长2.6%。制造业投资下降1.9%,同比回落20.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仅增长4.8%,同比回落10.1个百分点。2009-2010年浙江将安排80个左右的政府投资项目,总投资在8000多亿元,其中两年内要实现的投资为4000多亿元。在一系列扩大内需的举措中,政府主导性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的大幅度增加,无疑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是否能有效激活内需,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社会投资能否积极响应和迅速跟进。

3.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增幅偏低,消费需求短期难以进一步扩大

受经济下行、企业困难等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增收难度加大,消费行为和习惯更加谨慎和理性,促进消费的政策空间有限,扩大消费难度较大。在目前经济增长势头回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减少的严峻形势下,提高消费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仍是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目前浙江面临的问题有:一是如何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增强全社会的最终消费能力;二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工就业,拓展农村消费需求,使内需经济中的“消费洼地”转变为巨大的消费市场;三是如何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培育消费热点,拓宽消费空间,完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意愿。

4.对浙江经济环境的总体判断

进入“十二五”时期,浙江将向人均GDp10000美元的重要发展阶段迈进,同时也是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在保持总体平稳的态势下,将呈现经济增长速度有所趋缓、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发展动力发生重要变化的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呈现新的特征:一是以服务业快速发展和制造业结构升级为重点的产业结构升级正在出现重大突破;二是以新型城市化为重点的空间格局继续优化;三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持续加强;四是以促进科学和谐发展为重点的体制机制日臻完善。当前,企业家信心指数、全省用电量同比环比指数以及浙江人才市场回暖等数据表明,浙江经济有望率先摆脱全球金融危机困扰,步入逐步复苏阶段。如果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有方,浙江经济也将“化危为机”并进入全面转型和跨越发展的新阶段。第2章新时期新阶段浙江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较高的年增长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加快完善,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等。目前正是我国迈向中等发达国家的重要战略时期。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既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着严峻挑战。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将对我国形成诸多不利影响,对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形成新的压力。(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挑战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已持续了将近一年,在带给中国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这些挑战有的已经减轻,有的正在延续,有的还在加重。对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1.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施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了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带来了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必须站在全球视角推进国内宏观调控;二是必须对不确定的国内外新形势作出快速反应;三是必须对产生的各种相互矛盾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在此背景下,宏观调控需要综合考虑全球经济状况来科学实施。同时,在危机形势下,由于各国都采取了强有力的刺激政策,使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速度加快,不可预测事件发生概率较高,对政府及时调整宏观政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在危机演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经济现象,如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资产价格膨胀与通货紧缩同时出现,这也对政府如何选配调控“方案”提出了难题。

2001-2007年,我国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但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了挑战。2008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从2007年的13%下跌到了9%,2009年第一季度更是跌到了6.1%,第二季度回升到7.9%,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很可能将继续回升。但目前的这种经济增长是通过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长,一方面不可能达到前面若干年的高水平,另一方面很可能将在震荡中前行。因此,保增长仍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

2.国际金融危机对引进外资、扩大内外需带来了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也出现了快速下降。2009年1至6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419家,同比下降28.3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30.09亿美元,同比下降17.9%。

我国过去多年的高速增长有1/3以上的动力来自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出口。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出口这驾“马车”不仅不能发挥正面拉动作用,而且带来了负面不利影响。据海关总署统计,2009年1月至7月出口分别下降17.5%、25.7%、17.1%、22.6%、26.4%、21.4%、23%。估计2009年全年出口下降20%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没有走出危机之前,出口形势难以好转。

国际金融危机同时也对我国的内需带来了冲击。在危机影响下,我国的实体经济受到直接冲击,许多中小企业面临严重困难,甚至停工破产,使很多人的就业和收入受到影响。

3.国际金融危机为解决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发展问题带来了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我国的就业:一是出口大幅下降,影响了外向型经济部门的就业;二是通过使整体经济快速下跌,影响所有其他部门和行业的就业。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报告,2008年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2009年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2009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300万人(包括610万大中专毕业生),加上1000多万城镇失业人员和其他待业人员,劳动力供给将达到2400万人。

受危机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2008年年底,国家统计局对四川、河南、安徽、湖北、湖南五个劳动力大省进行了快速调查,得出的数据是提前回流的农民工占整个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7%。据人保部称,2009年上半年全国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就业签约率为68%,仍有近300万毕业生未实现就业。

同时,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较为突出。如国有企业老职工的原有欠账尚未完全弥补,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仍然狭窄;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不强,国家、单位和个人负担的比例不够合理,管理成本过高;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相当薄弱;不符合规定的提前退休以及冒领养老金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等等。

4.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全球化战略调整对我国经济安全带来了挑战虽然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国际贸易和产业转移将出现新态势,过分倚重出口的发展模式将遭遇困局。同时,经历金融危机后,西方主要国家将会重新审视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和进程将会受到影响,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向中国的发达地区转移的步伐可能将放缓。

随着我国经济较快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比较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出现较大缺口,更多地依靠国际市场加以弥补。同时,许多关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由于我国工业中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受制于人。这些情况都表明,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甚至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二)新时期新阶段浙江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浙江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三叠加”(产业升级转型期、国际经济波动期、宏观调控紧缩期三叠加)、“三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三上升)、“三加剧”(资金供给、土地供给、环境空间紧张状况三加剧)。这种形势对新时期新阶段浙江改革发展是不利的,给浙江改革发展带来了挑战。

1.资源环境、资源配置效率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加剧,给浙江改革发展带来了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浙江传统资源要素供应保障难度仍然较大,建设用地紧缺、中小企业融资难、技术工人结构性短缺、能源等制约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而随着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一些新的要素资源瓶颈问题开始显现。首先是创新要素资源的约束凸显。创新型人才、科技研发资源仍较稀缺,成为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其次是国家战略重点转向,政策资源重点向欠发达地区和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倾斜,如何争取更多国家政策资源,已经成为我省经济社会率先转型发展的又一挑战。同时,节约资源、增强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特别是重视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保护,成为我们今后要长期面对的战略性课题。从2000年开始,浙江三次产业间的资源再配置效应从高位开始呈现总体下滑趋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浙江三次产业间资源再配置效应与全国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不过,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浙江资源再配置效应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在最近10余年内的三次产业间资源再配置效率的相对较低,表明浙江生产要素在三次产业间的流动还有进一步合理化的空间。目前,较低的资源再配置效率制约着浙江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

2.贸易保护主义加剧态势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给浙江改革发展带来了挑战

在今后20年,贸易保护主义很可能成为浙江对外贸易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日渐高涨,工业品的贸易保护主义也方兴未艾。而我国则是反倾销案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并已成为世界上受贸易保护主义损害最严重的国家。一些发达国家进一步构筑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阻止产品进入。目前,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强化,对浙江未来出口的增长形成较大障碍。同时,浙江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增大。从制造业整体水平来看,浙江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同时,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也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再从服务业来看,总体发展水平低,新兴服务业竞争力弱。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现代服务业,如基础电信、金融、保险、咨询、会计、物流配送等行业,与国外相比,竞争能力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都将使我们的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区域结构不协调突出,给浙江改革发展带来了挑战

在产业结构的制约上,一是一产的基础地位不够稳定。浙江一产的增加值年均增长3%,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二是二产的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与上海、江苏、广东等省份地区相比也还有很大差距。三是三产比重调整幅度较低。三次产业结构制约着浙江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结构与国内消费需求结构不协调,一是产业结构仍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与国内消费需求和浙江发展阶段不相适应。二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空间结构不协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这与工业化初期以强县战略为依托的空间格局不相协调。三是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与经济发展差距不协调,区域城乡经济差距内在地制约着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化。

4.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给浙江改革发展带来了挑战

人均GDp6000~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凸显的“中等收入陷阱”时期。浙江存在的宏观收入分配格局失衡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缓解,城乡差距缩小仍任重道远,200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收入差距倍数从2000年的2.18∶1扩大到2.45∶1,仍处于高位。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入蔓延的背景下,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形势可能依然严峻,进而将持续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造成严重制约。

5.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给浙江改革发展带来了挑战

资源要素价格体制改革滞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民营经济在部分行业市场准入和跨省市投资经营等方面仍存在较严重的体制机制障碍。知识产权保护和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制约生产性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以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交易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利于浙江民营经济交易方式的转型。社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亟待加强。服务性政府建设需加速推进,特别是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亟待加强。这些不完善状况,也使浙江改革发展面临挑战。第3章新时期新阶段浙江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

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和中国经济加速复苏的宏观背景下,浙江将迎来一个经济、城市、社会和体制“四位一体”全面转型、加速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此期间,浙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扩内需作为当务之急,把优化发展环境、增强企业活力作为关键之举,把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重点推进区域自主创新、民营经济发展、要素市场配置、地方金融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改革,再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新优势。浙江经济有望率先摆脱全球金融危机困扰,步入加速复苏阶段,从而进入全面转型和跨越发展的新阶段。(一)国际环境变化中蕴涵的浙江改革发展机遇

从国际环境变化来看,其中蕴涵着的机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浙江产业转型升级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全球经济的主要特征,经济全球化为浙江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引致世界范围的产业重组和新一轮产业转移,是浙江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为此,浙江龙头企业要适时、有选择地将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产业“接过来”,加强跨国投资经营,加速壮大自主品牌,加快产业升级,提升开拓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浙江经济的快速增长。

2.把握新科技革命带来的赶超机遇,加快浙江技术创新

新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新科技革命具有不同于以往科学技术革命的新特点,表现在不仅提高了西方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而且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促进了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整个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新科技革命在今天依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呈现出科技与经济日益融合的趋势,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在我国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历史条件下,唯有把握好新科技革命带来的赶超机会,充分利用和发挥“后发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为此,要加快浙江经济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后发优势和技术进步的力量,推动浙江经济的较快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

3.把握国际资源供给条件改善的机遇,加速浙江的现代化发展

经过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浙江经济规模急剧扩大,对于能源、自然资源等方面的需求巨大。国际经济衰退造成的国际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迅速回落,正好提供了一个利用国际资源的良好机遇。浙江应大胆创新,及时科学决策,利用当前的有利时机改善未来的发展条件。一方面,要更好地推进浙江企业“走出去”配置国际资源、人才和技术,推动浙江企业坚定地迈出国际化步伐,以及通过资本纽带掌控世界资源配置的部分话语权;另一方面,浙江企业也需顺应国内扩大内需政策导向,抓住国际资源价格大幅回落的机遇,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发展模式,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4.把握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的机遇,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强省

要以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全球经济格局大调整的转型机遇,开展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鼓励进口国外先进技术、进口关键设备和重要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浙江本土型跨国公司,把浙江建设成开放型经济强省。一是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充分发挥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并带动相关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二是增加先进技术装备和重要资源的进口,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促进产业升级。三是在发展大型品牌生产集团和商贸集团的基础上,培育浙江本土型跨国公司。四是加大对跨国公司和世界级大企业的引资力度,利用全球的科技资源提高浙江本土企业的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二)国内环境变化中蕴涵的浙江改革发展机遇

从国内环境变化来看,其中蕴涵着的机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扩大内需和加快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把服务业培育为浙江经济新增长点浙江要抓住消费结构升级带来新的机遇,着力把服务业培育成浙江经济新增长点。从长远看,着重从三个方面推进:第一,要逐步改变浙江高端服务业被境外、省外企业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局面,利用浙江经济规模日益扩大的有利时机,形成高端服务业的替代发展。第二,加强杭州、宁波等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形成人口和经济活动密集、创新和人才集聚的都市圈核心区,为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奠定不可或缺的区域环境和空间载体。第三,强化规划和政策的引导,深化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促进金融、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并与制造业提升形成互动机制。在近期,要在经济复苏中把握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机遇,把现代商贸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和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培育成为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用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一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价值链延伸。二是依托专业市场,发展网上市场,提升现代商贸业。三是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构建现代金融产业体系。四是依托“港口经济”,发展现代物流业。五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使浙江成为“创意设计大省”。浙江企业要积极推进服务业产业价值链重组,加快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和技术附加值,大力发展研发设计、营销、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实践以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的互促互进良性机制。

2.把握转型升级的机遇,加速提高浙江制造业服务化程度

在推动战略性调整程中,作为制造大省浙江,应把握机遇,加速推升浙江制造业服务化程度。从全球制造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将行为触角延伸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产品的报废、产品的解体或回收。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提供产品,而是提供产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的“集合体”。这就是制造业服务化趋势。

浙江要加速推进“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2008年以来浙江强调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刻涵义在于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在于产业价值链位置的提升,而这取决于制造业服务化的程度,也取决于获得国际国内先进资源的能力。因此,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注重产业提升和整合,促进二产和三产的融合,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努力形成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软性资源的集聚吸纳能力,新增的投资项目要有利于加快服务性行业发展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促进工业经济的服务化程度提高。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有必要利用这次难得的“倒逼”调整机遇“腾笼换鸟”,加快工业化、服务化进程,提高结构性的抗御风险能力。

3.利用经济波动中改革突破的机遇,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

浙江应把握好经济下行与复苏中改革突破的机遇,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困境”一直以来都是浙江经济实现新突破、新发展最好的“倒逼”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从小做大,从弱做强”的经验验证了这一点。只有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应对危机。因此,在危机中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下,若能在诸如产业升级、金融创新、非农建设用地产权流转机制、收入分配体制、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重要或关键领域率先在全国实现制度性的突破,充分调动起民营经济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浙江经济摆脱下行和复苏就有了最有力的支撑,也能为危机后持续较快发展奠定基础。

4.把握深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机遇,实现浙江率先全面建设小康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持续深入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正在并将继续给浙江全面实现小康建设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带来新的机遇:一是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强省建设,着力改变人才、人力对发展的制约。要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高度重视开发和培育人力资源,尤其要抓住有利时机引进、储备的中高层次人才等资源。这些将在经济复苏时期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有助于推动浙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二是不断改善民生福利,建筑有助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社会基础。要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使城乡、区域、社会群体间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实现机会公平、结果大致均等。这将促进社会融合,提升社会公平正义;同时也有助于稳定消费预期,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三是促进社会发展由相对滞后向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变,形成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互促、互动的新发展格局,努力使浙江民生事业和社会建设将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5.把握调整生产力布局的机遇,加速推进区域结构优化和城乡协调发展

国家调整生产力布局,加速推进区域结构优化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将给浙江经济转型和空间格局化带来如下变化:一是浙江基础设施条件日臻完善,为形成网络化空间格局提供重要支撑,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扎实的空间一体化基础。二是中心城市转型将推动浙江城市的产业结构加快向服务经济转换,杭州宁波等都市经济圈将迎来建设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温州、绍兴和嘉兴等地区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城市的功能,增强城市的要素集聚和产业辐射的能力,形成有利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生产要素支撑体系与发展环境。三是促使浙江采用面向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编制思路与方法,依凭《城乡规划法》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主体功能区划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形成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开发框架。四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推进,以及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区域战略的深入实施,将有助于促进浙江部分产业的梯度转移和生产要素的区域重组,提高空间配置效率。第4章抓住迎接挑战的主线,推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全球金融危机引致国内外宏观形势的深刻变化,在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蕴藏着新的发展机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浙江而言,若应对的好,将是机遇大于挑战。为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着力实施“两创”总战略,以提升区域资源配置能力为抓机遇、迎挑战的主线,推进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浙江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战略抉择,也是抓住新时期浙江改革发展机遇、迎接挑战的根本所在。只有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才能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把危机转化为机遇,实现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为此,要以提升资源配置能力为抓机遇迎挑战的主线,切实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创新,构筑提升资源配置能力的有效载体,从而积极推进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一)建设区域创新平台

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通过制度和政策创新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创新工程。鼓励企业选择创新重点,集聚创新资源,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加快实施“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促进科研开发及成果产业化。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关键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以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为重点,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创新平台的系统运行。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加快培育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强化产业支撑作用,以产业创新推动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二)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基础在于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浙江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演进,呈现出从传统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到机械、电子、汽摩配等重化工业再到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显著轨迹。当前我省经济发展方式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加速转变的关键阶段。浙江省应积极抢占产业的价值“高地”和创新的“制高点”,通过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持并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现代产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新的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集群从模仿型向创新型攀升,努力培育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产业集群。优化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模式,在浙江大中小企业之间塑造以协作与分层竞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竞争合作关系。(三)探索与建设生态环境补偿体制

在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方面,浙江省一直走在前列。2008年出台了《浙江省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试行办法》,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省内全流域生态补偿的省份。今后,浙江要建立完善具有较高层次法律效力的生态环境补偿的法律法规体系,探索与形成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生态补偿运行体制创新,探索做好浙江省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体制创新机制。(四)着力提升资源配置能力,跳出资源要素瓶颈约束

浙江是典型的“贸易加工型”经济,原材料和商品两头在外、大进大出,随着经济持续增长,物流市场发展潜力很大。要通过制度和政策创新,做好“海上浙江”和“山上浙江”两篇大文章,把发展临港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加强沿海城市临港产业布局的协调互动,大力发展大港口、大路网、大产业、大物流。积极支持和鼓励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培育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综合型物流企业。要利用“东方大港”(宁波-舟山港)进行资源类产品的大规模吞吐,有效降低我省要素的成本,提升全球资源为我所用的能力与效率。加强现代物流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在培育扶持物流龙头企业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五)全面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保障体系

要克服社保体系中的制度性缺陷,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对重大灾害保险问题的研究,出台防灾社会救助的保障办法;要加强对重大灾害保险问题的研究,出台防灾社会救助的保障办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需要大力推进保障体系建设,用发展带来的物质成果,转化成促进发展的制度保障;以高效运作的制度平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造就谋发展、促共享、除冲突、促和谐的发展局面。

此外,还要在土地产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资本市场等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拓宽土地利用空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组建省级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搭建区域排污权交易平台;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资金保障。第5章危机转化为机遇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政策得当,金融危机完全可以转化为发展机遇。金融危机转化为机遇的有利因素有:一是促使各方在改革的方向和路线上达成共识,推动改革发展进程;二是促使发达国家消除技术壁垒,促进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三是迫使企业实现技术和管理创新,为下一轮经济繁荣奠定微观基础。以下是根据有关资料整理而成的关于金融危机转为发展机遇的三个典型案例。

第一,马歇尔计划帮助欧美国家摆脱二战危机,促进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案例——危机能够使各方在改革的方向和路线上达成共识,加快推动改革发展进程。

1945-1947年美国政府支出同比分别下降12%、57%和8%,经济陷入衰退期,连续三年负增长,私人投资较战时虽有明显增长,但占GDp比重较低,难以扭转整个经济的颓势。同时,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全世界的59%,此时,众多的美国私人企业需要在贸易自由政策下开辟新市场,欧洲重建也正需要来自美国的产品,但没有足够的资金进口这些必需物资,正是在此背景下,美国凭借其庞大的黄金储备和国际货币的主导地位,推出了马歇尔计划,通过提供资金帮助欧洲重建。该计划于1947年8月开始实施,为期4年,截至1951年中期,向西欧提供的资金共130亿美元,约占战后黄金储备的65%。计划对美国的影响是迅速而直接的,1948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4%,1950年、1951年达到了8.7%和7.7%,其中1950年是美国战后经济增速最高的年份。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该计划消除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并最终走向一体化。

第二,石油危机迫使日本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案例——危机促使发达国家消除技术壁垒,促进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陷入严重的停滞状态,日本产业结构被迫调整。一是放弃了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实施的以重、化学工业为龙头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路线。二是在制造业中,对原材料型产业进行大力调整,推进集约化经营,重点扶持大型企业。三是对能够维持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业、石油化工业、造纸业等,重点发展深加工,以高附加值产品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四是对无力适应新形势的纺织业、有色金属业等,则采取转产或向海外迁移的对策。五是对装配加工产业则采取大力扶植政策,以技术尖端行业为核心,以低能耗、高效益、高科技为方向,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日本汽车以小型化、质量高、消耗低的优势,迅速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在美国市场占有率1975年为9.5%,1980年为21.3%;在欧洲,日本汽车市场占有率从1975年的4.6%上升到1980年的9.1%。

第三,1973年石油危机加快了西方国家产业转移的案例——危机迫使企业实现技术和管理创新,为下一轮经济繁荣奠定微观基础。

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欧美发达国家面对国内生产成本高昂和产能过剩,只能将目光投向第三世界,将资金、技术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低成本要素结合进行生产,从而实现了国际产业转移,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转化为发展中国家的机遇。据联合国统计,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总额1970年为565亿美元,1980年上升到567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26.1%,高于同期世界出口贸易20.4%的年均增长率。这样,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由1970年的17.9%上升到1980年的28.1%。同时,出口的制成品占世界总额的比重也由1960年的3.9%上升到1980年的9.2%。一些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逐渐由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发展为附加值较高的加工产品出口,其轻工、纺织、服装、电子、精密仪器、钢铁、造船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最典型的是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第6章主要判断和结论

第一,2009年浙江经济面临着空前严峻的发展形势,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使得全省经济的增速可能进一步回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将经受艰难的考验。但从供给层面看,浙江仍处于推进改革开放、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和释放生产要素活力的重要时期;从需求层面看,浙江仍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正加快互动升级;从政策层面看,中央政府推出“十大举措”等反周期调节政策和“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具体要求,有助于“烫平”经济的大幅度波动。因此,2009年浙江经济的总体趋势将是“增长速度小幅回落,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第二,我们模拟预测了三种不同情景下2009年浙江经济的可能走势:在全省GDp增长8%的情境下,若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均处于低水平(分别为8%和6%),那么净出口增长率需要达到26%的水平(近三年全省净出口年平均增长33%);若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均能达到近三年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4%和12%),那么净出口增长率需达到5%;若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均能达到高水平(分别为20%和18%),那么净出口增长率即使零增长,也能实现GDp8%的增长。

在浙江GDp增长10%的情境下,若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均处于低水平(分别为8%和6%),那么净出口增长率需要达到34%的水平;若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均能达到近三年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4%和12%),那么净出口增长率需达到12%;若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均能达到高水平(分别为20%和18%),那么净出口即使零增长,也能实现GDp10%的增长。

在浙江GDp增长12%的情境下,若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均处于低水平(分别为8%和6%),那么净出口增长率需要达到41%的水平;若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均能达到近三年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4%和12%),那么净出口需要达到21%;若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均能达到高水平(分别为20%和18%),那么净出口即使零增长,也能实现GDp12%的增长率。

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预计,2009年浙江GDp增速将运行在9%~10%的区间。如果物价涨幅基本保持在近三年的平均水平上,则消费增长率在15%左右、投资增长率在13%左右、净出口增长率在10%左右,可能性较大。

第三,从中长期看,消费对浙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明显也最稳定,对全省近20年数据的回归分析表明,消费每增加1元,产出相应增加1.70元;净出口每增加1元,产出相应增加0.61元;投资每增加1元,产出相应增加0.47元。但是,激活消费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而投资和出口对短期经济波动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显著。因此,2009年浙江在促进消费扩张的同时,在政府大规模投资的同时,应重点引导和调动社会投资、遏制出口增速的下滑势头,从而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四,由于“十一五”时期前两年(2006-2007年)浙江经济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3.9%和14.7%,因而若2008年GDp的增长速度保持在10%左右,则2009-2010年全省GDp只要保持在年均增长3.5%的水平以上,即可确保实现“十一五”时期GDp年均增长9%的预定目标。但2009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经济发展不仅要面对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周期性调整压力,还要应对国际的不确定性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趋缓和消费预期降低,特别是农村消费未能有效激活,制约着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政府投资尚未有效带动社会投资的跟进,节能减排又对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转型升级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亟待增强。

第五,2009年浙江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加大投资保增长,不仅要考虑投资效益、投资结构,还要实现区域性均衡发展。扩大消费需求,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完善,其中农村消费与现代服务业是关键,尤其是要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而互动提升制造业。进一步增强出口贸易的竞争力,需要加快优化结构,加强自主创新,着力提高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技术和品牌竞争优势。第7章2009年浙江经济总体判断

2008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国内外经济周期性的变化,由于外需减弱、要素趋紧、成本上升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浙江经济增速出现明显回落,一些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显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面临着很大压力。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浙江及时提出了“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思路,在防止经济大幅下滑和加快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2009年全省经济将如何发展?本报告试作分析。(一)2008年发展态势

1.GDp增长保持强势,但增速明显回落

在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2008年全省经济增长出现适度的回落。一是出口增长减缓,外贸形势不容乐观;二是基本面呈现下滑态势,但回落到10%以下的严重衰退不可能发生;三是在出口增长趋缓同时,紧缩政策及要素制约使得投资增长动力不足。浙江省专家咨询系统2008年第一次经济形势问卷调查报告指出:有三成专家认为,今年浙江GDp增速会回落到10%~11%的区间;半数的专家认为将维持在11%~12%的区间。

从实际运行来看,一季度全省GDp增长11.8%,虽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可仍处于快速增长平台。上半年,全省GDp增长11.4%左右,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为153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6%,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

从纵向看,2003年至2007年浙江省生产总值的年增速保持在14%以上,全省GDp的年增幅往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左右。

从运行趋势看,全省GDp增速面临着从1999年以来的最大一次下行调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GDp增速同比分别回落2.8、3.3和4.1个百分点,呈现出逐季回落的态势。有专家认为,预计四季度增速将放缓,2008全年增长可能回落到11%以下。资料来源: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9.9%的全国GDp增幅相比,前三季度浙江与全国的GDp差距正在逐步变小。

多数专家对于保持加快增长的信心还是很坚定的,主要依据有:一是近五年经济增速均在12%以上,一季度数据也表明经济惯性可能维持;二是后期国际需求会有所回暖,地震灾区的重建也将给浙江企业带来增长空间;三是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释放以及浙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有利于经济运行向好发展;四是由于浙江企业富有活力,竞争力较强,所以相对能比其他地区企业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经济的总体趋势是“增长幅度适度回落,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预计2009年浙江GDp增速会在8%~12%的区间增长。

2.三大需求正向拉动,但力度总体减弱

2000年以来,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呈现的增幅呈现明显放缓的趋势。虽然三大需求三者关系日趋协调,但三大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力明显减弱。预计2009年将维持这一基本态势,对经济增长还处于正向拉动,但其力度明显减弱。(1)投资水平:保持相对较快增长但增幅下行压力较大。2008年1-8月,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048.32亿元,同比增长17.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6.6个百分点。1-8月,在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保持了47.6%的快速增长,第三产业投资增速为20.6%,快于第二产业投资增速6.9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17%,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2.8个百分点。其中,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通信电子行业等装备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增幅分别达到30.3%、45.9%、28.8%。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5.7%,增速呈现逐月加快势头,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19.6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幅有所回升,同比增长19.1%,高于去年同期4个百分点。投资结构得到了调整。

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1%,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通信电子行业等装备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增幅分别达到27.6%、42.1%、30.0%。总体来看,全省投资增速保持一季度以来回升态势,一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低于GDp增幅的局面,名义增速处于相对较高增长平台。但是,若扣除价格因素,当前全省投资实际增幅并不算高。

2005-2007年全社会投资的年均实际增速为9.4%,比GDp增速低4.3个百分点。通过对1981-2007年29年间浙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GDp增长状况的研究显示,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长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线性回归拟合度为83%),当投资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长0.208个百分点,且投资增长率的变动先于GDp增长率的变动,连续多年的投资增速偏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显现。资料来源:傅吉青、俞海军、范菁雁:《增长平稳变化积极——上半年浙江经济运行情况》,浙江省统计局综合处。虽然今年以来投资名义增幅出现了稳步回升态势,但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幅还在10%以内,全社会投资的实际增幅还低于去年同期,也低于GDp增幅。2007年以来,宏观经济出现过热和通胀,资本流动性过剩现象明显,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均出现较快增长,投资回报丰厚。但是进入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全省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巨大冲击。为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国家相应出台了各项刺激经济的政策,银根也相应松动,这些因素将会支撑浙江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但抑制投资增长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第一,外贸出口增速下滑不利于企业销售收入和赢利进一步增长。受国家出台的降低出口退税率、人民币升值等多种因素影响,出口增速明显下降。美国经济呈下降趋势将对浙江的美国出口产生直接影响,对欧洲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将进一步影响到浙江出口。考虑到美国经济下滑对浙江出口的影响存在时滞,预计2008年以来出口下滑态势有可能在2009年内较长时间维持。由于目前浙江许多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度高,将影响企业利润率,对企业投资产生抑制。第二,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资源价格改革等措施将对国内煤、电、汽油、天然气等产生影响,增加投资成本。第三,由于2008年股票市场的下滑,未来企业发行股票的步伐将放缓,会对企业资金来源产生一定影响。总体来看,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力量将与抑制力量持平,所以可以预计,2009年浙江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稳定增长。(2)消费走势:平稳较快增长但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1-8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4756.97亿元,增长19.8%,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3.6个百分点。其中,8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11.75亿元,增长22.6%,增幅分别高于去年同期4.9个百分点。城市市场消费继续较快增长。1-8月,市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169.08亿元,同比增长20.4%,增幅比去年同期和1-7月分别上升3.8和0.4个百分点。1-8月份,全省CpI上涨6.8%,涨幅较去年同期回落3.8个百分点。8月份,全省CpI上涨3.9%,回归“3”时代,增幅出现较大程度回落。其中,城市上涨4.2%,农村上涨3.7%。而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落形成较大反差,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5.83%,涨幅差距继续拉大,达8.49个百分点,持续扩大的“剪刀差”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6.4%,涨幅比上半年回落1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涨幅(3.8%)为今年以来新低。八大类价格五涨三跌,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6.8%。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分别上涨5.6%和12.8%,进出涨幅差为7.2个百分点,同比扩大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农资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1.1%,继8月份环比价格下降0.2%后,9月份继续下降0.1%。一方面高涨的物价回落明显,居民的消费支出减少,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增长,银行储蓄存款增速明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22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845元,分别增长10.3%和13.7%,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4%和4.7%。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46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8%;其中储蓄存款13674亿元,增长21%。

虽然8月份以来CpI出现较大程度的回落,但是从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看,未来物价仍存在较大上行压力,对未来物价走势还不容乐观:一是国外石油、粮食、原材料上涨压力依然较大。二是近期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与居民消费价格(CpI)之间出现持续的“剪刀差”倒挂。三是国内要素市场价格改革迫在眉睫。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远超分析,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促使居民消费价格低位运行的有利因素,但影响价格上涨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对通货膨胀还不能掉以轻心。朱剑红:《9.9%,怎么看》,《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1日。在居民收支增长趋缓和收入差距未能缩小、物价上涨带来刚性支出增长较快、社会保障尚未健全、股市大幅下跌、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较浓等背景下,扩大消费需求任重道远。

与2008年上半年的数据比,前三季度浙江经济出现了不少向好的因素。比如,物价上涨的高峰期已经过去,9月份CpI涨幅回落到4%以内,仅为3.8%,为企业减缓了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随着消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