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兆丰临证传薪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8 16:00:33

点击下载

作者:钱永昌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谢兆丰临证传薪录

谢兆丰临证传薪录试读:

前言

岳父谢兆丰(1924年12月—2016年1月)先生,生前系泰州市姜堰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先后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百名医德之星、江苏省医师终身荣誉奖等称号。先生辞世后,我们整理他的遗物,将他撰写的医案、医话、教案、讲稿等资料归类成册,选择部分医案、验方、养生知识、中医药杂谈、讲稿等汇编成《谢兆丰临证传薪录》。

岳父出生贫苦,从小立志行医救人。他热爱中医药事业,九十多岁高龄时仍然坚持每日门诊,晚上伏案或批改学生医案或撰写临床心得、讲稿讲义等。岳父一生好学不倦,勤于笔耕。他秉持“无日不读书,无日不执笔”的治学态度,寒暑不辍,直至寿终。几十年来,他写下了数十万字的临床心得笔记,几百张的学习卡片,著有《时方新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及《中医基础》《经络学说简编》等书籍,先后在《中医杂志》《上海中医杂志》《江苏中医》等专业期刊发表医学论文近200篇。他还积极推广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为《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家庭医生报》《大众医学》等报刊撰写了《中医药四时养生》《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保健》《中医药治未病》等大量的中医药科普、养生文章。

我们联合谢兆丰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的弟子们,系统整理了先生的遗存资料,发现其中尚有大量的待发表文稿。我们撷取其要编辑成书,目的是总结先生学术思想,传承中医药文化,为中医药事业尽一份责任。钱永昌写于姜堰中医院2018年6月8日病证治验一、内科病证(一)肝胆系病证1.肝硬化的治疗经验(1)早期肝硬化的中医治疗

肝硬化大多由慢性肝炎转化而来,临床以肝区胀痛或刺痛、脘闷纳呆、嗳气泛恶、肝脾肿大等为特点。本病多发于20~50岁的男性,起病及病程缓渐。早期肝硬化在肝功能代偿期属中医“胁痛”“积聚”范畴;失代偿期属“鼓胀”范畴。

中医认为肝硬化早期病在肝脾,多由饮食失调、肝气失疏、脾失健运,或素嗜酒味、湿热内蕴、肝脾两伤、湿郁气滞,进而血行瘀阻,而成此患。

诊断依据:①有肝炎、嗜酒史。②肝功能检查异常或正常。③可见恶心呕吐,嗳气腹胀,体重减轻,肝区疼痛。④肝脾肿大或缩小,可出现蜘蛛痣和肝掌。

中医治疗:疏肝理气,化瘀消癥。用自拟散瘀消癥汤:柴胡6克,木香8克,赤白芍各10克,延胡索10克,青陈皮各10克,鳖甲30克(先煎),穿山甲1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三棱10克,虫10克,丹参20克,红花10克。每日煎服1剂,每剂煎2次,早晚服。连服40剂,进行B超复查。

加减法:体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5克,益气扶正;腹胀者加砂仁4克(后下),厚朴10克,行气消胀;乙肝病毒阳性者加大青叶、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各20克,清热解毒;食欲不振加神曲、麦芽、白术各15克,健脾开胃;谷丙转氨酶增高者加五味子10克,虎杖20克;四肢怕冷者加桂枝、紫河车、淫羊藿各10克,温补阳气;出现腹水者去延胡索、赤白芍、柴胡,加大腹皮、猪苓、茯苓皮各10克,行气利水。

在服煎剂的同时,可配合中成药:鳖甲煎丸,每次5克,每日2次;大黄虫丸,每次5克(1丸),每日2次;逍遥丸每次服8克,每日3次。

还可使用下列单、验方:①青皮、鸡内金各10克,砂仁5克,大腹皮、桃仁、橘红各10克,炮山甲10克,水煎服。②鳖甲30克,红花、莪术、陈皮各10克,丹参20克,三棱10克,水煎服。(2)漫谈肝硬化的分期治疗

肝硬化是目前较为难治的疾患之一,医者素感缠绵棘手。本病在中医学称为“鼓胀”等,其病位主要在肝脾,进而累及肾脏。其病理因素为肝郁气滞,脾失健运。气滞则瘀血凝聚,脾虚则水湿内停或湿热熏蒸。谢老几十年来,专心于肝病研治,择善借鉴,悉心体察,经临床实践,将肝硬化的治疗按发展阶段分为早期、中期、后期、昏迷期、恢复期5个阶段治疗。

①早期治疗 肝硬化早期,病在肝脾,证属气滞血瘀。临床常见肝区胀痛,脘闷纳呆,嗳气泛恶,肚腹胀满,肝脾肿大或肿大不显,体倦乏力,面黄无泽,舌苔薄白,脉沉弦等。病机为肝气失疏,脾失健运,气滞血瘀。本期临床较为多见。其治疗宗《内经》“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之旨。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桃红四物汤、化瘀消癥汤加减,以疏调气血。常用药物如柴胡、郁金、木香、青皮、陈皮、桃仁、红花、赤芍、白芍、枳壳、川芎、大腹皮、延胡索、川楝子、甘草、鳖甲等。

②中期治疗 肝硬化中期,是气血同病。本期多由早期迁延不愈,或治疗不当,病情逐渐加重而来。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体倦乏力,肝脾肿大,质地变硬,胁痛拒按,胸腹胀满,不欲食,面色黯黑而滞,形体消瘦,皮肤出现蜘蛛痣,或午后手足心热,口干渴,舌质红,或舌黯有瘀斑,脉沉弦而缓。肝为藏血之脏,其体为血,其用为气,血赖气而行。肝病日久,气机不利,血凝瘀积中焦,死血内着,渐成癥积。脾胃功能失职,导致水湿蓄积,大腹胀满不欲食,病情较前为重。此期治疗,以活血散瘀消积配合疏气之品,使瘀血消去,新血流行,以达消积化癥之效。选用化瘀消癥汤、三甲汤或膈下逐瘀汤等加减。药用延胡索、木香、五灵脂、柴胡、鳖甲、三棱、牡蛎、地鳖虫、当归、穿山甲、丹参、赤芍、白芍、桃仁、红花、甘草、路路通等。另用成药鳖甲煎丸、大黄虫丸,早晚分服。若舌红、口干,有阴虚症状者,可用一贯煎加减;出现腹水,加用猪苓、茯苓皮、大腹皮、陈皮、冬瓜皮等;本期若施治得当,逐渐好转,病可向愈。但须注意周围环境和饮食起居的适宜,保持心情舒畅,若稍有疏忽,容易复发。

③后期治疗 肝硬化后期,是气、血、水三者同病。由于中期病情未见好转,肝郁血瘀而致脾肾功能衰竭,气血交阻,水湿内停,腹部胀大有水,青筋暴露,或见脐心突出,面色暗红,二便少或不利,口渴唇干,或齿鼻衄血,舌红少苔,脉弦细。此期病情多陷入危急地步,用药须十分慎重。治疗除疏肝理气健脾外,酌加行血利水之剂,如肿势严重,利水不应,腹部胀急难忍,患者身体尚壮实者,当予泻肠逐水治标为急,使水从大便排出。《内经》谓:“中满者,泻之于内,泻之则胀已。”常用十枣汤、舟车丸等。

逐水剂虽能排除腹水,但会消耗元气,故使用时应考虑腹水的程度,以及体质的强弱。如近期有消化道出血,或高热,有严重心脏病等,则禁用峻泻法。肝脏功能衰竭,或有肝昏迷倾向等,亦慎用逐水法。逐水只能取快于一时,仅在体质尚可或腹水严重时暂投数剂,以缓其急。但必须“衰其大半而止”,决不可过用峻剂,以防损伤脾胃,虚败元气。谢老在临床使用逐水法时,常以攻补兼施,标本兼顾,或先攻后补,或三补一攻灵活运用,待正气稍复,再予攻下,这样可以缓解病情,取得疗效。

④肝昏迷期治疗 肝硬化后期出现肝昏迷,是肝硬化晚期的一种恶性转归,是肝功能衰竭的严重表现,由于病延日久,肝脾肾三脏俱衰,正不胜邪,湿浊痰热内蕴,上蒸清窍,而致昏迷。若痰热蒙心,出现高热、烦躁、手颤,甚至怒目狂叫、口臭、便秘、脉弦数者,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清心开窍;如湿浊弥漫,蒙蔽心窍,出现神昏嗜睡、苔腻者,可选用苏合香丸、玉枢丹等化浊醒窍。煎剂可用石菖蒲、郁金、远志、茯神、天竺黄、制胆南星、竹沥、半夏等豁痰开窍;热盛加犀角、黄芩、山栀;动风抽搐加石决明、钩藤;腑实加大黄、芒硝;舌红伤津加麦冬、生地黄;若病情继续恶化,深度昏迷,汗出肢冷,气促,撮空,脉细微弱,已属气阴耗竭、正气虚败的脱证,根据病情,急予生脉散、参附牡蛎汤敛阴回阳,以固其脱。

⑤恢复期治疗 肝硬化患者经过合理治疗,腹水渐退,症状消失,肝功能渐渐正常,病情日趋向愈。这时肝脾肾等脏器衰弱,病者常表现神情疲困,纳呆,面色白,舌质不华,脉象软弱等虚弱现象。由于病久多虚,治宜调补脾肾,治本为主。盖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功能健旺,则体弱易复。健脾常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补肾常以肾气丸之类加减。若腹水已消,而肝功能尚未恢复者,可用疏肝理气的逍遥散加减。或用胎盘(紫河车)制成干粉,长期服用,此药不但补肾阳且能益气血,对促进肝功能恢复、强壮体质具有一定的作用。如肝脾肿大未消,可在调肝脾的基础上,适当加入郁金、桃仁、红花、丹参、三棱、莪术之类以活血化瘀;脾大质硬加鳖甲、牡蛎以软坚化癥。(3)漫谈肝硬化的中医治法

西医学认为肝硬化是一种影响全身的错综复杂的慢性病变。在中医书籍里,虽然没有肝硬化这个病名,但在中医学各家文献中,记载了很多与肝硬化类似的临床体征,如“胁痛”“积聚”“癥瘕”“痞块”“鼓胀”“单腹胀”等。《灵枢·水胀》中记载:“腹胀,身皆大……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金匮要略·水胀》又说“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寿世保元》云“喘急气满,肿而不安,四肢微肿”等。这些文献所记载的病证,实乃包括了早期肝硬化和晚期肝硬化的主要特征。

肝硬化的病位,主要在肝与脾,进而累积肾脏。其病理因素为肝郁气滞,脾运失健。气滞则瘀血凝聚,脾虚则水湿内停,或湿热熏蒸。清·王旭高云:“肝横则气血凝滞,故结瘕。”《医学入门》云:“凡胀初起呈气,久则成水。”说明本病的病理变化,是由肝、脾、肾三脏受病,气滞,血瘀,水蓄,水液停蓄不去,腹部日益胀大而成。《医门法律·胀病论》说:“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斗,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可见中医学很早对本病已有一定的认识。

关于肝硬化的治疗,历代医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如清·张石顽认为:“胀满得之未久,或胀或消,腹皮稍软,不泄不喘,随治随愈。若脐心凸起,利后腹复急,久病羸乏,喘急不得卧者,名曰脾肾俱败,无有愈期……”这表明本病早期与晚期治疗上的难易。清·叶天士对本病又提出利小便、通腑气、驱水等的诊治大法。总之,中医学对治疗肝硬化已有不少经验,特别是以辨证论治为准则。按照具体病情,标本并治,攻补兼施。谢老在温习文献所记载的治疗积聚、胁痛、癥瘕、痞块、鼓胀等法则的基础上,结合临证体会,将肝硬化的治法初步归纳为疏肝、活血、化瘀、退黄、利尿、逐水、开窍、扶正8种法则,兹分述如下。

①疏肝理气法 本法适用于肝硬化早期,肝气不舒,消化功能紊乱者。肝主疏泄,喜条达。精神乐观,心情舒畅,则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血流通畅达。若情志不遂,肝胆失疏,气机郁结,临床常见肝区胀痛,脘闷纳呆,嗳气泛恶,肚腹胀满,肝脾肿大或肿大不显,大便失调等肝脾症状。治宗《内经》“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之旨。用柴胡疏肝或逍遥散加减,以疏肝理气。中医认为,气机畅达,诸症均可减轻或消失。常用药物,如柴胡、木香、青陈皮、炒枳壳、白芍、川芎、大腹皮、炒延胡索、川楝子、甘草等。若兼内热者加牡丹皮、山栀清肝泄热,凡由肝气不舒引起的早期肝硬化,均可予本方加减使用。方中柴胡不仅善于达邪外出,而且是治疗肝气郁结的要药;配以和营止痛的白芍、甘草和消积导滞的枳壳,更加强了行气疏肝的效能。病例:单某,女,26岁,姜堰市张甸乡人。因慢性肝炎胁肋胀痛,于1979年11月5日入院,住院号791780,入院诊断为早期肝硬化。西医给予保肝药治疗。邀中医会诊,症见胁肋胀痛,急躁则胀甚,伴有胸闷嗳气,闭经二月未潮,食欲不振,腹胀满,尿黄,舌红苔白腻,脉弦。患者素有脏躁病史,乃肝气久郁,疏泄失常,脾失健运。治以疏肝解郁,健脾理气。处方:柴胡、甘草、木香各6克,青陈皮、炒枳壳、苍白术、茯苓、郁金、丹参、川楝子、赤白芍、制香附各10克,生姜3片,大枣10枚。服药9剂,胁肋胀痛消除,食纳增加,于11月15日出院。

②活血通络法 本法适用于肝硬化肝区疼痛者。肝为藏血之脏,其体为血,其用为气,血赖气以行,肝失调达,气机不利,血行不畅,久则气滞血凝,络脉瘀阻,而致肝区疼痛,若胁痛长期不瘥,称为久痛入络,络道中血流障碍,不通则痛,治以活血通络,配合疏气之法,使其通利,所谓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方用手拈散、复元活血汤等加减,常用药物如延胡索、木香、五灵脂、白豆蔻、没药、柴胡、当归、穿山甲、桃仁、红花、甘草、路路通等。本方疏气药和活血药同用,达到气行血活,胁痛自平的目的。病例:赵某,女,39岁。患肝炎4年余,经治疗无明显好转,病情继续发展。1981年3月,经泰州市某医院,确诊为肝硬化。目前因气郁恼怒,胁痛加重,腹胀,嗳气,纳呆,舌苔腻,边有紫点,脉弦细而涩。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5单位,谷丙转氨酶100单位。辨证:肝失条运,气机阻滞,血行不畅,气结血瘀不通而痛。证属肝郁脾滞血瘀。治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处方:柴胡6克,当归、川芎、郁金、赤芍、香附、桃仁、红花、延胡索、炒枳壳、路路通各10克,丹参15克。服药24剂,胁痛消失,肝功能复查正常。

③消积化癥法 本法适用于肝脾肿大不消。肝藏血,脾统血,肝气久郁,脾失健运,血凝瘀积中焦,死血内着,渐成癥积。症见肝脾肿大,质地硬变,胁痛拒按,面色黯黑而滞,脉弦有力,舌黯有瘀斑等。治以散瘀消积,使瘀血消散,新血流行,以达消积化癥之效。方用三甲汤加减。常用药物,如生鳖甲、生牡蛎、炮甲片、柴胡、郁金、桃仁、红花、当归、丹参、三棱、莪术、赤芍等,或用成方鳖甲煎丸,早晚各服9克。本方对改善肝功能化痞消积较为适宜。病例:陈某,男,32岁,姜堰市张甸乡人,因肝脾肿大不消,于1979年2月27日入院,住院号79246,查肝胁下3厘米,质硬,脾肋下4厘米。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给予保肝等药治疗,邀中医会诊。症见两胁刺痛,按有癥块,约有鸭蛋大小,拒按,固定不移,嗳气泛恶,食纳减少,尿短赤,舌色紫黯,脉弦有力。素有慢性肝炎病史,乃肝气郁久,气滞血瘀,瘀血停聚而成癥块,治以行气散瘀,消积化癥。处方:柴胡6克,郁金、川楝子、延胡索、桃仁、赤芍、红花、三棱各10克,炙鳖甲20克(先煎),丹参15克,牡蛎30克(先煎),服药33剂,癥块消失,于3月31日出院,带中药5剂回家。

④利湿退黄法 本法适用于肝硬化出现黄疸者。肝硬化由于瘀热结于肝胆,脾运失职,湿热内蕴,秽浊上蒸,发为黄疸。临床表现腹胀胁痛,巩膜皮肤轻度黄染,脘闷纳呆,腹水少量,尿短赤,苔腻,脉弦滑等。治以利湿退黄,佐以疏肝和脾。方用茵陈四苓合四逆散加减,常用药物,如茵陈、泽泻、茯苓、车前子、柴胡、木香、青陈皮、白芍、甘草、苍白术、炒枳壳等。

肝硬化出现黄疸的较少,谢老从临床观察中,凡患本病后,脸色多为黯滞而无光泽,和传染性肝炎发黄(黄而鲜明如橘子色)有所不同,因而在治疗上亦有所区别。中医治黄疸多用清化法,而本病仍用疏肝和脾法,配伍茵陈、茯苓等药利湿退黄,足见前人对黄疸的认识和治疗是深入细致的。病例:董某,男,31岁,于1977年6月3日,以腹胀、恶心,面目全身发黄入院,住院号77707。4年前有黄疸肝炎病史。查体:面部有蜘蛛痣两枚。肝功能:黄疸指数30单位,谷丙转氨酶150单位。诊断:肝硬化。给予保肝治疗。两天后邀中医会诊,症见身目悉黄,黄而不鲜,溲赤,胸脘饱胀,两胁疼痛,恶心,纳减,便溏日两次,舌苔厚腻,脉弦濡。此乃肝病日久,脾胃失调,湿聚热郁,熏蒸肝胆,以致胆液外泄,发而为黄。证属脾湿肝热,予健脾利湿消黄之法。处方:茵陈20克,柴胡、木香各9克,板蓝根、炒二术、陈皮、猪茯苓、枳壳各10克,车前子、薏苡仁各15克,白蔻仁3克(后入),大腹皮10克。连服13剂,黄疸渐退。续服10剂,肝功能复查基本正常。

⑤通利小便法 本法适用于肝硬化腹水、小便不利等症。肝硬化后期主要症状为腹水,初起上腹部绷急,出现腹壁静脉怒张,与中医所说的鼓胀等相似,因其四肢不肿,亦称单腹胀。此乃肝脾俱病,瘀血内停,络脉瘀阻,脾肾功能失调,清浊相混,水道不利。症见小便短少、胸腹胀满等。治疗当用利法,使腹水从小便分利,方用八正散合五皮饮之类加减。常用药物,如木通、甘草、车前子、泽泻、滑石、猪苓、茯苓皮、陈皮、大腹皮、淡竹叶、冬瓜皮等。若兼虚者,则选用防己黄芪汤加减。病例:李某,男,39岁,于1980年6月6日,以腹胀十余天入院,住院号80857。查体:肝肋下4厘米,脾未及,腹水征(+),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00单位。诊断为肝硬化腹水,西医给予保肝、利尿等药治疗。中医会诊,症见腹部肿胀有水,小便不畅,大便少,食欲少思,舌苔白腻,脉濡滑,辨证:素有肝炎宿疾,此因气郁劳累而发病。此乃气郁血瘀,而致脾肾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病属实证。治以疏肝健脾,消胀行水。处方:柴胡6克,郁金、猪茯苓皮、泽泻、大腹皮子、冬瓜皮子、陈皮、车前子、炒苍白术各10克。服药5剂,尿量增多。原方加减继服15剂,腹水渐消,腹胀亦显轻,自动要求出院。

⑥攻下逐水法 本法适用于晚期肝硬化腹水严重者。肝硬化患者,在肿势严重阶段,利水不应,腹部胀急难忍,当予开泄大肠治标为急,如《内经》说“中满者,泻之于内”“下之则胀已”。肝硬化并发腹水是肝功能衰竭的严重表现,标症不除,患者各脏器均受影响。腹水标症,乃是肝郁血瘀,而致脾肾功能衰竭的一个现象。消除腹水的常用方剂有十枣汤(大戟、芫花、甘遂、大枣)、舟车丸(黑丑、大戟、芫花、甘遂、大黄、橘红、青皮、陈皮、木香)。单方用九头狮子草(又名京大戟),用根,洗净晒干研细末,用小火焙成咖啡色。然后装入胶囊,每粒胶囊含0.3克,每次服5~10粒,3~7天服一次,服药后若尿量剧增时,可配服补药,以攻补兼施。所用方剂都为峻剂,主要药物不外乎大戟、甘遂、芫花、商陆、黑白丑或巴豆霜等。但效能不一样,组成方剂后,效用有所不同。逐水剂虽能排除腹水,但能消耗元气,故使用时应考虑腹水的程度及体质的强弱。如病者体虚脉弱,肝脏功能衰竭,或有肝昏迷倾向等,宜慎用逐水法。逐水只能取快于一时,仅在体质尚可或腹水严重时暂投数剂,以缓其急。但必须“衰其大半而止”。决不可过用峻剂,以防损伤脾胃,虚败元气。谢老在临床使用逐水法时,常以攻补兼施,标本兼顾,或先攻后补,或三补一攻等灵活运用,待正气稍复,再予攻下,这样可以缓解病情,取得疗效。病例:张某,男,64岁,住院号81714,因腹胀、纳减月余,于1981年6月16日入院,曾有肝炎病史4年,近因疲劳过度而发。查体:右颈部见蜘蛛痣1枚,心肺(-),腹壁静脉怒张,腹水征阳性。诊断:肝硬化腹水。西医给予保肝、利尿等药治疗。邀中医会诊,症见大腹水肿,难以平卧,食欲不下,脐上青筋暴露,形体羸瘦,面色晦滞,二便少而难解,舌有瘀点,脉象弦细,证属水鼓。此乃脾暖通功能衰竭,气滞水停,二便不利,水无出路,以致腹大如鼓,病情严重。宗《内经》“急则治标”之法,以泻肠逐水为急。处方:木香6克,香砂仁3克(后入),黑白丑各15克,槟榔、商陆、川椒目、大黄、大腹皮、枳实各10克,水煎服。并用十枣汤去大枣加沉香各等分,焙干研末,每服2克,日服2次,隔两日服之。在服药前,先用党参、大枣各30克,水煎服,即“先补后攻”之意,服药十余剂,腹水减少,病情好转,自动要求出院。

⑦清心开窍法 本法适用于肝硬化晚期转为肝昏迷者。肝昏迷是肝硬化晚期的一种恶性转归,是肝功能衰竭的严重表现。由于病延日久,肝、脾、肾三脏俱衰,正不胜邪,湿浊痰热内盛,上蒙清窍,而致昏迷。若痰热蒙心,出现高热,烦躁,手颤,甚至怒目狂叫,口臭,便秘,脉弦数者,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血丹等清心开窍。如蒙蔽心窍,出现神昏嗜睡,苔腻者,可选用苏合香丸、玉枢丹等化浊醒窍。煎剂可用石菖蒲、郁金、远志、茯神、天竺黄、陈胆南星、竹沥、半夏等豁痰开闭;热甚加黄芩、山栀;动风抽搐加石决明、钩藤;腑实加大黄、芒硝;舌红伤津加麦冬、生地黄;若病情继续恶化,出现深度昏迷、汗出肤冷、气促、撮空、脉细微弱,已属气阴耗竭、正气虚败的脱证。根据病情,急予生脉散、参附牡蛎汤敛阴回阳,以固其脱。

⑧扶正固本法 本法适用于肝硬化腹水消退,身体衰弱的患者。肝硬化患者经过活血、消癥、攻逐等法治疗后,腹水逐渐消退,肝、脾、肾等脏器虚弱,病者常表现神情疲困、纳呆、面色白、舌质不华、脉象软弱等虚弱现象,由于久病多虚,治宜调补脾肾治本为主。盖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胃功能健盛,则体弱自复。健脾常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补肾常以肾气丸之类加减,若腹水已消,而肝功能尚未恢复者,可用疏肝理气的逍遥散加减,或用胎盘(紫河车)制成干粉,长时间服用,此药不但补肾阳且能补益气血,对恢复肝功能,强壮体质,具有一定的作用。如肝脾肿大未消,可在调肝脾的基础上,适当加入郁金、桃仁、红花、丹参、三棱、莪术之类以活血化瘀;脾大质硬加鳖甲、牡蛎以软坚化癥。病例:杨某,男,33岁,因患肝硬化腹水,住院后经中西医积极治疗,腹水消退,病情日趋恢复,自觉头昏目眩,肢倦乏力,食纳未振,右胁隐痛,口干微渴,手心灼热,面色无华,小便微黄,舌红苔少,脉细无力。此乃病后余邪未清,脾胃未健,气阴两虚,治以调肝健脾,益气养阴。处方:党参、黄芪、白术、陈皮、白芍、沙参、麦冬、石斛、丹参、郁金各10克,柴胡5克,杞菊地黄丸10克(入药煎),服药21剂,头昏已除,食欲增加,肝功能复查正常。

谢老认为肝硬化病因病机复杂,症状多样,需全面研判识辨。如临床还常见到肝硬化腹水期,出现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等不同的症状,临床须辨证施治。本病往往证型错杂,虚实并见。即使同一患者,很少有一型贯通始终的。故临床不可胶柱鼓瑟,执一法而不变。(4)肝硬化腹水消退后的中医治疗

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学“鼓胀”的范畴。前人将本病列为四大疑难重症之一,是目前较为难治之症,医者素感缠绵棘手。本病是肝、脾、肾三脏受伤,其病理因素为肝郁血瘀,而致脾肾功能衰弱,气血交阻,水湿内停,腹部日渐胀大有水,青筋暴露,或脐心突出等症状。本病须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如腹水消失后,还须抓紧时机,进行善后调治,以免反复。根据谢老多年的实践体会,腹水消失后,饮食起居,稍有不慎,或调治失当,腹水重泛,甚至引起出血,或肝昏迷等。所以,当腹水消退后,要培补正气,在治疗用药上,应以肝、脾、肾三脏治本为主,根据肝阴亏虚与脾肾阳虚的辨证不同,分别采用柔肝、健脾、补肾之法调治。

①养阴柔肝 肝硬化患者,在腹水消退后,常见肝区隐痛、脘胁胀闷、头晕目眩、胃纳不振、口干、面烘、肌肤甲错、舌质紫暗等肝阴不足、气血瘀滞之征。此时治疗,不可过用辛温攻伐之品,用之耗其阴血,治以养阴柔肝为宜。因肝为风木之脏,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体柔而性刚,故非柔不能制约其刚悍之性。柔肝多取酸甘之类,盖“酸能柔阴”“甘以缓急”。临床常选用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白芍15克,木瓜15克,当归10克,枸杞子10克,生地黄15克,乌梅10克,酸枣仁10克,五味子10克,丹参15克,炙甘草8克,以顺肝柔润之性。

②益气健脾 大多数患者在腹水消失以后,常表现形体消瘦、肢倦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舌体不华、脉象软弱等脾胃虚弱的现象,但有些患者肝脾还肿大,或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等瘀血征象反而明显。此时若用活血散瘀、软坚散结之品,会使患者体质更虚,引起水湿又泛,或突然吐血、便血等。由于病久多虚,治宜调补脾胃为主。盖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健运则中焦得以受气取汁,气血生化有源,肝得濡养,则体弱易复。健脾常以香砂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太子参15克,炒白术20克,茯苓15克,山药15克,陈皮10克,黄芪15克,木香8克,砂仁3克(后下),莲子肉10克,薏苡仁20克,炙甘草6克,大枣10枚。在脾气旺盛,精神食欲转佳,体力恢复的基础上,可适当加用一些软坚散结之品,这样既有利于恢复体质,又杜绝了水湿来源。

③补肾填精 肝硬化的病位,主要在肝与脾,日久不愈,进而伤肾,以致肾阴亏为虚,或肾阳不足,所以不少的患者腹水消退后,往往出现头晕眼花、耳鸣目涩、腰膝酸软、毛发干枯脱落、怯寒肢冷、舌淡白、脉沉细弱等肾精匮乏症状。因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肝肾同源,精血互化,长期渗利使肾精亏耗,此时治疗,当补肾填精。方选地黄汤之类加减。药用生熟地黄各15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10克,制首乌10克,菟丝子10克,黄精10克,山药15克,陈皮、佛手各6克。用药需注意补而不腻,腻则呆滞脾胃,药食难进;大热桂、附之类,亦不宜用,用之则损肾精,耗肝阴。(5)谈谈肝硬化的中医护理

肝硬化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的“癥瘕”“积聚”“痞块”“鼓胀”“单腹胀”等,都是肝硬化病程中的临床体征。中医对肝硬化的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准则,根据具体病情,标本并治,攻补兼施。由于肝硬化病程较长,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很好的护理工作来配合,尤其是肝硬化的晚期,容易发生各种病情变化,护理工作更为重要。现对肝硬化的中医护理的问题略谈几点:

①精神护理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人的精神乐观,心情舒畅,则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血流通畅达。若情志不遂,肝胆失疏,气机郁结,则易生肝病。引起肝硬化的原因,多由七情郁结所伤,在治疗中由于时间较长,患者的思想极易波动,心情总是抑郁不舒,常思虑个人、家庭、工作等问题,以及疾病能否治愈,有无危险等,在情绪上悲观、失望、焦急、恐惧,这无疑会加重病情。这时医护人员应及时针对不同病因和不同思想情况给予关心、解释与说服,以安定患者的情绪,解除其精神负担,并鼓励患者对治疗要有信心,须长期耐心治疗,安心静养,还可将已治愈出院的病例介绍给他们听,使患者心情愉快,精神上得到安慰,以帮助提高药物的疗效,缩短病程,尽快恢复健康。

②饮食护理 合理的饮食,不但能使身体强壮,而且能医治疾病。《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正常人的饮食一般不需要严格限制,但患者就须严格限制。如《金匮要略》说:“饮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肝硬化的患者,除按照常规护理外,须经常注意饮食的宜忌,一般采用高蛋白、高热量、低脂、低盐或无盐饮食(可用秋石代替)。此外,肥肉、海鲜、鱼虾、公鸡,以及生冷、辛辣等刺激食物,均禁忌之。如有齿、鼻衄血,对炒类、烤类食物亦忌之,以免引起某种病情的变化,或胃肠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影响肝脏功能的恢复。因此,在护理方面要掌握患者的饮食宜忌,嘱患者多吃清淡的食物。

③腹水护理 肝硬化并发腹水,是肝功能衰竭的一个严重表现。患者腹部绷急,腹壁静脉怒张,小便短少,呼吸不畅,治疗较为棘手。有时用一些逐水药物来消除腹水。因逐水药大都反应较剧烈,对肠胃刺激大,服这些药物时,须细心观察。若服药后有剧烈呕吐,或持续腹泻,或伴有面色苍白、大量出汗、脉搏细弱、神志不清等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治疗措施,以免发生意外。如患者精神体力尚可,每日应定时去室外呼吸新鲜空气,照射阳光。腹水严重时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清洁卫生,护理人员要帮助擦澡、更衣,经常用50%的酒精按摩臀背部受压处,勤翻身,以使血行畅通。每日准确记录出入量,量腹围,以了解腹水消长情况,便于使用逐水药物。

④服药护理 清·徐灵胎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煎药的容器,宜用陶瓷瓦类器皿,煎取药液时,宜按照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分别使用文火、武火、久煎、急煎及另煎,同时要特别注意服药时间、次数和用量。为发挥药剂的最佳效果,不要拘泥于每日两次服药的常法,应视病情而异。若病重者,每日可服2~4次。服峻泻剂,如舟车丸、十枣汤、禹攻散等,常有泛恶、腹痛等反应,服药时间宜在清晨空腹服。服甘遂剂,须用大枣15枚煎汤送服,禹攻散用开水调拌送服。如有恶心呕吐,可采用间歇服药法。如服巴豆泻剂,须备热、冷稀粥各一碗,如服药后不泻,可服热稀粥助之,如服药后泻不止,可服冷稀粥止之。利尿药宜在晚上临睡前服一次,服药前要排空小便,服药后要记录24小时尿出入量,以便与服药前对比参考。服药时,患者要精神安定,不可有愤怒、悲伤、忧思、疑惑等不良情绪。

⑤恢复期的护理 肝硬化患者经过活血、消癥、利水、攻逐等合理治疗后,腹水逐渐消退,病情日渐好转。因病邪虽去,正气未复,这时除用药物调补外,护理上应注意患者的营养,适当放宽所控制的饮食和禁忌的食物,以促进食欲。但具有营养的饮食也要有一定的限度,“毋使过之,伤其正也”。《素问·热论》云:“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遣,此其禁也。”指出了疾病初愈,不要因贪食而造成“食复”。恢复期的患者由于久病多虚,常以调补脾肾为主。盖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功能健盛,则体弱易复。健脾常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补肾常以肾气丸之类加减。此外,可用薏苡仁、淮山药、大米、红枣、煮粥食之,服后确能起到预期康复的效果,对强壮体质,具有一定的作用。2.慢性肝炎的治疗经验(1)慢性肝炎的分期治疗

慢性肝炎多由急性肝炎调理不当迁延而来,临床常表现肝区疼痛,腹胀,低热,疲乏,食欲不振,有时恶心,肝脏肿大,肝功能损害,不少患者进一步转化为肝硬化,病情日趋严重。谢老将慢性肝炎归纳为早、中、后及恢复4期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兹分述如下。

①早期治疗 本病早期,肝功能一般正常,或谷丙转氨酶持续单项升高,或其他慢性指标长期不能恢复。临床表现肝区疼痛或胀痛,或巩膜黄染,口苦纳少,身倦乏力,胸闷恶心,尿黄,大便溏而不爽,舌苔厚腻或黄腻,脉弦滑等。病机为湿热内蕴,肝失疏泄,脾运失健。此期治疗,以清化湿热为主,兼调脾胃。选用茵陈、山栀、白花蛇舌草、板蓝根、蒲公英、薏苡仁、虎杖、赤茯苓、枳壳、熟军等。或用甘露消毒丹清肝利湿,化浊解毒;若脘腹胀满,不欲饮食,舌苔白腻等,可用柴胡、白芍、白术、茯苓、青皮、佛手、甘草等疏肝健脾;疼痛加川楝、延胡索。病例:张某,女,24岁,1978年6月2日初诊,1个月前因劳累后周身不适,无其他明显自觉症状,两日后渐感倦怠乏力,胃纳减少,肝区疼痛,谷丙转氨酶大于200单位,住院治疗3个月,肝功能基本正常,出院后肝功能又反复波动,迁延半年未复,口苦纳减,胁肋疼痛,面目轻度黄染,尿赤便结,肋下触及肝边缘,舌苔黄厚腻,脉弦濡。肝功能化验:黄疸指数12单位,谷丙转氨酶80单位,诊为慢性肝炎。辨证:乃肝病日久,脾胃失调,湿聚热郁,熏蒸肝胆,予以利湿退黄,解毒泄热。处方:茵陈、白花蛇舌草、板蓝根、连翘、蒲公英各20克,生大黄(后入)、柴胡各6克,白蔻仁4克(后入),佛手、赤茯苓各10克。连服13剂,黄疸已退,食纳增加,恶心已除,唯四肢仍感沉困,上方去大黄,加薏苡仁30克。续服15剂,黄疸全消,诸症亦减轻。仍用上方出入治疗月余,病情稳定,复查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

②中期治疗 中期一般病程已较长,肝功能检查中慢性指标长期偏高,由于肝郁日久,郁而化火,阴液暗耗,以致肝血亏损,肾阴不足,病已由实转虚。临床常见肝区隐痛,腰背酸软,腿膝无力,头晕耳鸣,胃纳不振,五心烦热,口干唇燥,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病机已由肝及肾及脾,出现气阴两亏,正虚邪实夹杂的征象。此期治疗,既要养阴护肝,又要兼顾脾胃,不可过用疏肝之品,耗其阴血,方选一贯煎合四君子汤加减。若出现脾肾阳虚的症状,当以补脾肾为主,选用金匮肾气丸,配合理中汤益火之源,但方中桂附,只可暂用,不宜久服。病例:单某,女,33岁,1980年3月24日诊,患肝炎4年余,常感右胁胀痛,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四肢乏力,失眠,纳差,口干,手心发热,面色萎黄,舌质红,苔薄,脉细数。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50单位。诊为慢性肝炎。此乃肝郁日久,阴虚气滞,络脉失和,脾胃失健。治以滋阴柔肝健脾。处方:枸杞子、麦冬、北沙参、当归、川楝子、白芍、太子参、炒白术各10克,生地黄20克,五味子6克,服药12剂后,胁痛大减,四肢有力,食纳仍差,治守原方去五味子,加麦芽20克。治疗两个月,诸症悉除,复查肝功能,基本正常。

③后期治疗 后期是指慢性肝炎肝脾肿大、肝硬化阶段,由于肝病日久,气血不足,血行无力,壅滞肝络,阻遏气机,停留成瘀。症见两胁疼痛或刺痛,胁下痞块,脘腹胀闷,头晕肢乏,食纳减少,面色晦暗,鼻衄及齿龈出血,小溲短赤,或下肢浮肿,舌黯有瘀斑,脉弦细,严重患者出现蜘蛛痣、肝掌。实验室检查: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倒置,γ球蛋白升高,肝功能明显损害。病机为邪气亢盛,正不敌邪。此期治疗,宜攻补兼施,可采用益脾气、固正气、活血化瘀、消癥散积等法,方选四君子汤、桃红四物汤、三甲汤、膈下逐瘀汤加减。成药用大黄虫丸、鳖甲煎丸之类。如水湿潴留,小便不利,而见有腹大浮肿者,则重用茯苓、猪苓、大腹皮等药以利水。病例:陈某,男,32岁,因肝脾肿大不消,经常胁痛,于1979年2月27日入院。查体:肝肋下2厘米,脾肋下3厘米。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100单位。诊为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给予保肝等药治疗,邀中医会诊。症见两胁刺痛,按有痞块,嗳气泛恶,中满腹胀,纳呆,神情迟钝,舌苔白质紫黯,脉细弦。乃肝气郁结,邪毒久羁,肝脾两伤,气滞血瘀。治以疏肝解郁,散瘀消癥,佐以健脾。处方:柴胡6克,丹参、延胡索、炮山甲、党参、炒白术、桃仁、赤白芍、红花、三棱各10克,炙鳖甲、牡蛎各30克(均先煎),加减服用33剂,另服逍遥丸、大黄虫丸、鳖甲煎丸,痞块消失,肝功能亦趋正常,于3月31日出院。仍以上方加减,继续调治两个月,复查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④恢复期治疗 慢性肝炎,经过前三期邪正兼治之后,湿热已除,癥块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病情日趋向愈。这时肝、脾、肾等脏器虚弱,病者出现精神疲困,面色苍白,舌质不华,脉象软弱等症状,为顺应肝性,采用和肝、健脾、补肾法。盖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功能健盛,则易于康复。健脾常用六君子汤为主;补肾常以地黄丸之类加减;和肝可用逍遥丸化裁,或用紫河车,制成干粉服用,此药不但补肾,且能补益气血,对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强壮体质,具有一定的作用。如肝脾肿大未消,可以调肝脾的基础上,适当加入郁金、桃仁、红花、丹参、三棱、莪术之类以活血化瘀,脾大质硬加鳖甲、牡蛎以软坚化瘀。病例:杨某,男,33岁,因患慢性肝炎,经中西医积极治疗病情日趋恢复,尚感头昏眼花,腰腿酸软,面黄体弱,肢倦乏力,食纳不振,肝区时有不适,大便溏薄,每日两次,小便正常,舌苔白,脉细无力。查体:血红蛋白85g/L,肝功能已正常。此为病后正气未复,脾胃虚弱,肝肾不足。以益气健脾、补养肝肾之法调治。处方:党参、黄芪、山药、白芍各15克,白术、茯苓、陈皮、当归、黄精、补骨脂、山萸肉各10克,炙鳖甲(先煎)、薏苡仁各30克。服药19剂,头昏已除,食欲增加,精神渐爽,走路有力,后以香砂六君子丸、六味地黄丸善后巩固。

以上对慢性肝炎分为4期治疗,临床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划分,但在慢性肝炎发展的过程中,四者又不能截然分开,所以又不能拘泥分期,主要在于辨证论治,分清孰主孰从,立法施方。(2)慢性肝炎从胃论治

慢性肝炎,病位在肝,以肝气郁滞为主要病机,肝病日久,常可导致胃病。临床治肝不应,可从胃治,《内经》有:“厥阴不治,取之阳明。”说明肝病治胃的重要性,举例如下:

①降胃气 肝病治胃,主要是降胃气,以制肝逆。慢性肝炎,迁延日久,气机郁结,缠绵不愈,邪踞中焦,以致胃失和降,气机阻滞,其症多见胁肋胀痛,脘痞泛恶,甚至呕吐,胃不欲纳,嗳气,嘈杂,口苦,便燥,溲赤,舌苔黄腻,脉弦滑等。治宜降逆和胃,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多获良效。药用:黄连、制半夏、枳实、竹茹、黄芩、夏枯草、代赭石、柴胡、佛手、吴茱萸等,多数患者通过治疗病情缓解,肝功能亦随之改善,若见黄疸者,可加茵陈、黄柏等。

按:肝为刚脏,主疏泄,禀春水之性,喜条达,人的精神乐观,心情舒畅,则气血流通畅达,疏泄功能正常,如情志抑郁,精神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胃部疾患,故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降气和胃,俾胃气和调,则肝病自愈。

②养胃阴 养胃阴,以抑肝强。《内经》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肝体赖水谷以充养,胃阴亏虚,脾胃无以行其津液,于是化源不足,肝失所养,从而肝虚久久不复,在慢性肝炎病中最为常见,症见胁痛隐隐,嘈杂善饥,或不思饮食,稍食即胀,口渴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而弦。治当充养阳明,兼以柔肝,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每能应手。药用: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乌梅、木瓜、生地黄、白芍、甘草等酸甘化阴之品,如转氨酶偏高者,加入五味子,屡获佳效。

按:肝病日久,阴津暗耗,胃阴受伤,虚热内扰,和降失司,故出现胃脘嘈杂灼热,饥不欲食,胃中津液不足,不能濡润口咽,故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等,皆属胃阴受伤之症。宗叶天士“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之意,故选用沙参麦冬汤加减,以养胃阴,使津液复,肝体柔,则肝病之苦而愈。3.甲型肝炎恢复期的中医治疗

甲型肝炎,属于中医学“黄疸”“胁痛”范畴,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急性发作期以恶寒发热、疲乏、纳差、黄疸、呕恶、胁痛等为特征。其辨证多属实证。受病脏腑主要是脾、胃、肝、胆。病理因素为湿热蕴遏,内阻中焦,脾胃失健,湿热熏蒸肝胆,溢于肌肤而出现黄疸等症状。本病经过及时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可进入恢复期,日趋康复。但也有部分患者在恢复期体征及肝功能已趋正常,但长期遗有食欲不振,胁肋隐痛或胀痛,嗳气脘闷,四肢倦怠,或黄疸未清等诸多症状,则须积极调理治疗,以冀早日康复。在治疗用药上,根据辨证不同,分别采用清利湿热、疏气解郁、益气健脾、温阳化湿之法调治。

①清利湿热 甲型肝炎患者在恢复期,肝胆湿热虽除,而余邪未清,黄疸虽退而湿未清,临床常表现面目尚有黄染,或身黄尿赤不解,身倦乏力,皮肤有痒感,脘胁闷胀,胃纳不振,口干且苦,大便多溏,舌质稍红,苔黄腻,脉弦滑。此时治疗,以清利湿热驱邪为主,使热邪得以清解,湿随热除,肝脏功能逐渐恢复而营血旺盛。临床常选用茵陈15克,山栀10克,板蓝根10克,赤茯苓、猪苓、泽泻各10克,炒苍术10克,薏苡仁30克,赤小豆30克,滑石15克(布包),车前子20克(布包),水煎服。本法可以杀菌、抗病毒,促进毒性产物的排泄。但清热利湿药多属苦寒,不宜过用,以防损伤脾胃,对恢复期的患者应适可而止。

②疏气解郁 甲型肝炎恢复期,有些患者湿热虽清,然肝木疏泄功能未复,患者常感胁肋隐痛,胸闷脘胀,嗳气不出,胃纳不振,情怀不悦,苔薄脉弦。此时治疗,唯以疏肝理气法方能气顺血和,使病体康复。因肝为将军之官,喜条达而主疏泄,情怀不悦,疏泄功能未复,均能使肝气郁结,气机上逆,造成气血不调,血脉不畅。临床选用柴胡6克,白芍、当归、茯苓、白术、青皮、陈皮、香附、枳壳、绿萼梅各10克,以疏调气机。方中柴胡为首选之药,但柴胡偏于温燥,易伤阴耗气,不宜重剂或久服,使用时最好佐以太子参之类,以顾护脾胃。

③益气健脾 甲型肝炎恢复期,邪去正虚,脾气受损,大多数患者常表现为四肢软弱,易于疲劳,或形体消瘦,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苍白,舌苔白腻,脉濡软。此时治疗,唯有益气健脾之法。盖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健运则中焦得以受气取汁,气血生化有源,肝得濡养,则体弱易复。可选用太子参15克,炒苍术、白术各10克,黄芪2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木香8克,砂仁3克(后下),薏苡仁20克,山药10克,赤小豆30克,炙甘草6克,大枣10枚,以增强脾胃之健运,使水谷化生有源,湿邪有去路。在肝炎恢复期中,健脾助运药更应大量使用,有利于正气的康复和湿邪的消退。

④温阳化湿 甲型肝炎恢复期,虽热清黄退,但脾胃湿邪未化,困阻脾胃,以致脾运无权,和降失职。脾为阴土,喜温燥,恶寒湿,若中寒而脾阳受困,则湿邪内生。临床常表现胃呆纳减,身重困倦,恶心欲吐,脘腹痞满,手足不温,腑行不畅或溏滞,舌苔厚腻,脉濡数。因此,采用温阳化湿之法,使阳光普照,阴霾四散,气血和顺而肝病自复,此不治肝而治肝也。临床常选用桂枝8克,茯苓10克,苍白术各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藿香10克,苏梗10克,砂仁3克(后下),甘草6克。本法重点在于温阳化湿畅中,恢复脾胃功能。若腑行不畅可加槟榔10克;腑行溏泄则加用木香8克,焦楂曲各15克。4.浅谈“阳黄”治疗七法

中医学将黄疸病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

“阳黄”的临床特征:发热口渴,胸脘满闷,食欲不振,胁肋胀痛,四肢困倦,头晕目眩,气逆干呕,溺赤,便秘、巩膜、皮肤、爪甲黄如橘子色,皮肤或有痒感,脉弦或弦数,舌苔黄厚或白厚而腻。

阳黄多属湿热为患,故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谢老根据阳黄的临床不同特征,将阳黄初步归纳为7种治法,兹介绍如下:

①解表发汗 适用于阳黄证早期挟有表邪者。阳黄初起,邪多在表,形似外感,即指黄疸兼有表证的病例。临床可兼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倦、苔白、脉浮弦或浮数等,用发散解表的药物祛除表邪,使湿热之邪自外而解。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茵陈、甘草、生姜、大枣等,本方散湿驱邪,用量宜轻,取其汗徐徐出,中病即可,不可重剂多投,以防伤津。病例:张某,女,24岁,1978年6月2日初诊。患者恶寒发热一周,初当感冒治疗数日未效,寒热不解,身着棉衣来医院就诊。症见形寒怕冷,身热体温38.1℃,右胁隐痛,脘闷发胀,时有泛恶,头昏肢倦,尿黄赤,舌苔薄白根部微黄,脉弦,巩膜、皮肤轻度黄染。尿液检查:胆红素(++);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10单位,谷丙转氨酶50单位。西医诊断为急性黄疸性肝炎。辨证:外有寒邪,里有湿邪,证属黄疸中的“阳黄”。治以解表清热,利湿退黄。处方:麻黄5克,连翘、杏仁各6克,赤小豆30克(先煎),桑皮、甘草各6克,茵陈15克(后入),鲜生姜3片,红枣6枚。服药2剂,恶寒怕冷已除,身热渐退,体温37.4℃,余症如前。乃表邪已解,湿热未清,改用茵陈五苓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去麻黄、桂枝。服药16剂,黄疸消失,右胁痛亦除,食欲增加。再以原方3剂,以清余邪,一个月后复查肝功能正常。

②清热解毒 用于阳黄证热重于湿者。因湿热蕴结熏蒸肝胆,胆溢肌肤,症见身目俱黄,黄而鲜明,发热口渴,小溲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等。治以茵陈蒿汤加味,清热解毒,使黄疸郁积热毒从二便而去。药用茵陈、山栀、大黄、板蓝根、垂盆草、黄芩、车前草、赤苓。若心中懊恼者,用栀子大黄汤。病例:丁某,男,27岁,因“急性黄疸型肝炎”于1977年5月22日入院,西医给予保肝药治疗。邀中医会诊,症见巩膜、皮肤、小溲皆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身热,体温38.5℃,头昏不思食,口苦微渴,大便两日未解,舌苔腻黄,脉弦数。证属“阳黄”热重于湿。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消黄。处方:茵陈20克(后入),板蓝根15克,山栀、黄芩各6克,大黄(后入)、赤苓、牡丹皮、车前子、黄柏各9克。服药2剂,便泻数次,身热已除,黄腻苔亦退,食欲尚差。守原方加入健胃的陈皮10克,连服26剂,黄疸消退,精神佳,食欲日增,一个月后,复查肝功能正常。

③利湿消黄 用于阳黄证湿重于热者。脾为湿困,久而化热,湿遏热伏而引起肝胆为病。临床常见身目色黄,头重身困,纳呆,胸脘痞满,腹胀便溏,舌苔厚腻黄。治宜利湿消黄,使湿热郁黄从小便排出,故以茵陈四苓加减。茵陈、苍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炒薏苡仁。呕恶加藿香、白蔻仁。病例:董某,男,31岁,因患“黄疸肝炎”于1977年6月3日入院。症见身目俱黄,溲赤,胸脘胀闷,身倦纳减,恶心,大便溏薄,每日两次,舌苔厚腻,脉弦缓。此乃脾胃失调,湿聚热郁,以致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肤,发而为黄。辨证属“阳黄”湿重于热。治拟利湿消黄。处方:茵陈20克(后入),柴胡5克,炒苍术、赤猪苓、车前子、陈皮、焦神曲、炒薏苡仁各10克。服药6剂,黄疸、胁痛好转,唯脘闷腹胀未减,食欲尚差,此乃湿困脾胃,浊邪未化。宗原方加白蔻仁3克,大腹皮10克,木香5克。煎服8剂,黄疸消退,腹胀亦除,肝功能复查正常。

④疏肝解郁 用于阳黄肝郁气滞者。肝主疏泄,喜条达,若情志不遂,肝胆失疏,气机郁滞,临床除见黄疸外,出现脘闷纳呆,嗳气泛恶,右胁胀痛,痛引肩背。治宜疏肝理气、解郁,选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若兼内热者,加牡丹皮、山栀子泄肝清热;恶心加半夏、竹茹。病例:单某,女,26岁,因“急性黄疸肝炎”于1979年11月5日入院。症见目珠、皮肤发黄,右胁肋痛,急躁则痛甚,伴有胸闷嗳气,食欲不振,小便黄,月经两个月未潮,舌苔白腻,边有紫色,脉弦。患者素有脏躁病史,肝气久郁,加之湿热内蕴,肝胆失疏,气机郁结,阻于胁络,而成黄疸胁痛。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消黄。处方:柴胡5克,赤白芍、川楝子、郁金、制香附、当归、丹参各10克,茵陈20克(后入),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6枚。服药9剂,胁痛已除,食纳增加,黄疸消退,于11月15出院。

⑤和胃调中 用于阳黄肝胃不和者。胃以和降为顺,若肝胆不疏,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以致气机上逆。症见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腹胀,嗳气等。治以和胃调中,使胃腑调和,气机流畅,则呕吐自平,常用香砂平胃散或四逆散合左金丸加减。药用木香、砂仁、陈皮、甘草、厚朴、茵陈、柴胡、左金丸、生姜、大枣。病例:张某,男,22岁,因“急性黄疸肝炎”于1979年11月12日入院。症见身目发黄,脘闷不舒,嗳气呕恶,进食饮水则呕出,胸胁满痛,舌边红,苔薄腻,脉弦。此乃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治以疏肝和胃,理气调中。处方:木香、厚朴各6克,砂仁3克(后入),陈皮、左金丸(入煎)、炒苍术各9克,柴胡5克,茵陈15克(后入),生姜3片,大枣9枚。服药3剂,呕吐即平,能进饮食。守原方加减,又服药9剂,诸症消除而出院。

⑥化瘀消癥 用于黄疸病日久不愈,腹有癥块者。黄疸病在中、后两期,常见脘腹及胁肋间有痞块瘀积,由于肝藏血,脾统血,黄疸日久不愈,肝脾已伤,气机阻滞,瘀血内停,结于胁下,渐成癥积。临床表现胁肋下肿块刺痛,舌有瘀斑等症。治疗:行气活血,化瘀消癥,使瘀血消散,新血流行。方用三甲汤加减。药用柴胡、郁金、延胡索、桃仁、丹参、三棱、莪术、赤芍、牡蛎、茵陈等,或用成药鳖甲煎丸,早晚各服9克。病例:陈某,男,32岁,因“慢性肝炎急性发作”于1979年2月27日入院。症见巩膜、皮肤黄染,右胁下按有癥块,触之疼痛,食纳不思,嗳气恶心,尿短赤,苔黄腻,舌边有紫色,脉弦稍数。患者素有慢肝病史,乃肝气郁久,气滞血瘀,瘀血停聚,而成肝肿疼痛。治以疏肝行气,散瘀化癥。处方:柴胡、川楝子、赤芍、延胡索、桃仁各10克,茵陈(后入)、丹参、炙鳖甲(先煎)各15克,三棱5克,牡蛎30克(先煎),红花6克。煎服34剂,胁下癥块消失,疼痛亦除,食纳渐增,于3月31日出院。

⑦健脾益胃 用于黄疸病恢复期体质衰弱者。黄疸经过清热、利湿、疏肝、化瘀、消癥等法治疗后,肝脾胃等脏器虚弱,病者常表现精神疲困、饮食不香、脉细缓等虚弱现象,或见口渴唇干、手心灼热、舌红少津、脉细数等。此乃病后气阴两虚,治宜健脾益胃,养阴。盖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健运,则体弱易复。临床常以香砂六君子汤合麦门冬汤加减。如胸闷胁痛,宜用逍遥散加减,以疏调气机;若喜呕、不思食、胸胁发闷、口苦等,宜用小柴胡汤加减和解之;如肝阴不足,症见头痛、眩晕,用杞菊地黄丸或大补阴丸之类。病例:杨某,男,33岁,因患“急性黄疸肝数”于1980年1月5日住院,经中西医治疗恢复后,尚有头昏,肢倦,食纳欠香,口干渴,右胁时痛,手心发热,小便微黄,大便少,舌红苔腻少津,脉细无力。此乃病后余邪未清,脾胃未健,气阴两虚。治以疏肝健脾,益气养阴。处方:党参、黄芪、炒白术、麦冬、石斛、川楝子、白芍各9克,陈皮15克,五味子3克,柴胡、枳壳、甘草各5克。服药21剂,头昏、胁痛已除,食欲增加,肝功能恢复正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