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中药外治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03:56:30

点击下载

作者:郭雪申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常见病中药外治法

常见病中药外治法试读: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药外治法的角度来探讨,大量参考国内相关文献,并结合作者自身的临床经验,博采众说为一体。以常见多发病为切入点,以指导临床治疗为宗旨,突出中药外治法。全书系统介绍了常见内科疾病、常见外科疾病、常见妇科疾病、常见骨伤科疾病、常见皮肤科疾病、常见五官科疾病等116种常见病证。是一部较为完善和实用的中药外治法临床用书。可供从事内病外治及中药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也为广大中医药爱好者提供了一本好的读物。

编写说明

中医外治是最能体现中医学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以其系统的整体观念、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治疗方法、切实的临床疗效、灵巧的医疗手段、安全的施治途径令中外医学界刮目,尤其是近现代,西医药诸多弊端的日渐显露,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的大量出现,使数千年自然疗法的中医学在全世界掀起热潮,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无胃肠道反应及肝肾损害等毒副作用的中医外治在此热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有鉴如此,我们特组织相关专家、教授,集体编撰中医外治方法系列丛书,其目的旨在系统总结中医外治历年来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方法,使之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以供临床、教学、科研同道及广大患者参考、借鉴,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医外治法的发展。

近三年来,《中医外治法丛书》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和全体编著者的不懈努力下,先后出版了《颈肩腰腿痛中医外治法》、《骨与关节病中医外治法》、《风湿病中医外治法》、《皮肤病中医外治法》、《妇科病中医外治法》、《常见内科病中医外治法》、《常见外科病中医外治法》、《脊柱病中医外治法》、《常见脑病中医外治法》、《筋伤病中医外治法》、《损容疾病中医外治法》、《五官病中医外治法》等。在此基础上,我们从中药外治、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的角度,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系统总结,特编撰《常见病中药外治法》、《常见病针灸治疗法》、《常见病推拿治疗法》。

本系列书的编辑和出版,始终得到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借此深表谢意!丛书中所述的外治方法包含了原作者及编著者的智慧和心血,凝聚了他们大量的汗水和艰辛,于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不足乃至谬误之处在所难免,祈望广大同仁及读者关心她、批评她,使之为中医外治事业的发展、为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主编 郭雪申 徐三文 鲁昌辉

第一章 常见内科疾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本病在我国为常见多发病之一,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增加,50岁以上患病率高达15%或更多,吸烟患者明显高于不吸烟者,常于气候变冷时反复发作。近年来,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似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发病率约为3.2%。初期症状轻浅而不易引起重视,待病变持续进展并发展成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以至肺源性心脏病时,治疗效果往往欠佳。本病分型为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分期为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本病一般属中医学“咳嗽”、“喘证”、“痰饮”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香皂散(1)处方:丁香、牙皂各20g,甘遂、肉桂、附子各1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碾成细末备用。治疗时把鲜生姜捣烂,取适量姜汁与药粉调成糊状,外敷膻中、气海,双侧肺俞、肾俞,再敷上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5天换药1次,3次为1疗程。痊愈后次年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及立冬日各贴1次,第3年中伏及立冬日再贴1次,巩固疗效。

2.花药散(1)处方:洋金花、生甘遂、细辛、公丁香各15g,白芥子、元胡各24g,白附子18g,丹参30g,姜汁、白酒少许。热咳加冰片3g,朴硝30g。(2)方法:以上方药除姜、酒外,共研细末,装塑料袋备用。每年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各治疗1次,3年为1疗程。治疗时让病人取俯卧位,从上到下按摩心俞、肺俞、膈俞及华佗夹脊,待背部发热,得气后,将上药取1/3,用姜汁、白酒调成软糊状,摊在6块2cm大小的圆形牛皮纸上,贴敷以上穴位,再覆盖塑料布及白布块,胶布固定,贴敷1.5~2小时。贴敷后大约5分钟,自觉背部发热、渐渐灼热为有效。

3.药仁散(1)处方:杏仁、桃仁、木通各10g,白胡椒、木鳖子各15g,炒扁豆20g,细辛、白芥子、鸡血藤、柴胡各6g,沉香、甘遂、陈皮各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混匀。每次用6g,以蛋清或凡士林调膏。将药膏敷双侧涌泉穴,再用纱布包裹固定。每天换药1次,7天为1疗程。

4.新防散(1)处方:黄芪30g,防风、白术、苍术各1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治疗时取药散2~10g(随年龄增减),加入少许淀粉,用温开水调和均匀后,填入脐中,外盖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每晚1次,5次为1疗程。

5.清解散(1)处方:生石膏、黄芩各50g,虎杖、白芥子各40g,炙麻黄、杏仁、生半夏、桑白皮各30g,米壳15g,桔梗、甘遂、冰片各20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备用。治疗时将药面用姜汁调成膏状,摊在1寸见方的胶布上,贴于天突,双侧中府、定喘、肺俞,每次8~12小时,每6天1次。个别对药物过敏的病人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去掉,如起泡可用红霉素眼膏处理。

6.参百散(1)处方:党参10g,白术、干姜各7g,甘草3g,杏仁、百部各12g,桔梗6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治疗时取药散适量,以蜂蜜调匀敷于脐中,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7.平嗽散(1)处方:细辛、紫苏子、白芥子、半夏各15g,麻黄、黑白丑各12g,葶苈子10g,元胡9g。(2)方法:将上药共研粗末,装瓶密封备用。治疗时取药末适量,姜酊(如无姜酊,可用鲜生姜捣泥代替)调和,以药物成团不散为度,睡前贴敷双侧涌泉穴,外用纱布或胶布固定,4~6小时去除。每日1次,7日为1疗程。发作期可治疗2~3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5天,次年秋冬之交再贴敷1~2个疗程,以预防复发。

8.膏黄散(1)处方:生石膏50g,炙麻黄、白芥子、生半夏、桑白皮各30g,杏仁35g,桔梗、甘遂、冰片各20g,山豆根15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将药面用姜汁调成膏状,摊在5cm×5cm的胶布上,约一元硬币大,分别贴于天突,双侧中府、定喘、肺俞,每次8~12小时,每6天1次,2次为1疗程。

9.新芥散(1)处方:白芥子、延胡索各2g,生甘遂、生川乌、牙皂、桂枝各1g,公丁香0.2g。(2)方法:以上中药研粉后,用生姜汁加麻油(或菜油)制成药饼,在药饼中间加丁香粉,贴敷双侧肺俞、风门、膏肓穴。隔10天外敷1次,每次2~4小时,局部有烧灼感或蚁走感时去掉,再经过8~10小时皮肤发红,有极个别患者局部出现小水泡。连敷3次为1疗程。

10.麻辛散(1)处方:麻黄、细辛各10g,白豆蔻、牙皂、桔梗、沉香各6g,白芥子16g,冰片、公丁香各3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贮瓶备用。用前先以手指摩擦穴位局部至皮肤发红,然后取适量药末放于麝香壮骨膏上,贴于选定的穴位上:主穴取肺俞、定喘;体虚畏寒者配大椎、中府,年幼体弱者配膏肓、足三里,痰多配丰隆,咳嗽频繁配天突或膻中,咳无力加膈俞或气海。每3天换1次,每天用热毛巾在贴膏上加热2次。连用半个月为1个疗程。(3)注意:如发现敷贴局部皮肤过敏较重者应停用;如局部起泡,应将泡刺破,涂以紫药水以防止感染;敷贴期间及用药后1个月内禁洗冷水及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11.夏治散(1)处方:百部、白芥子、甘遂,三者比例(以g为单位)为7:2:1,扑尔敏(4mg/片)、氨茶碱(0.1g/片)、泼尼松(5mg/

片),比例(以片为单位)为1:10:10。中西药分别研成极细粉末,然后再将中西药粉按10:1比例(以g为单位)均匀混合,制备成咳喘夏治散。(2)方法:每个穴位取咳喘夏治散1g,用鲜生姜汁调成糊状待用。取穴:第一组为双侧肺俞,膻中;第二组为双侧膏肓、中府;第三组为双侧百劳,天突。第一次治疗用第一组穴位,第二次治疗用第二组穴位,第三次治疗用第三组穴位,以后依次重复,共15次。操作:确定穴位后,在该穴位放置鲜生姜片(刺几个小孔),在生姜片上点燃艾炷3~5壮,以局部穴位潮红为度。将备用的药糊贴在灸后的穴位上,并用半张麝香止痛膏固定。成人每次贴药20~24小时,如病人感到灼热难受,起大泡,可提前将药物除去。小儿贴药5~10小时。每年夏天入伏到出伏1个月,隔日1次,连续3年。

12.白胡散(1)处方:白芥子、延胡索各30g,甘遂、细辛、半夏各15g,白胡椒10g。寒甚者加肉桂、干姜;热甚者加胆南星、黄芩。(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将药末用姜汁拌和做成药饼敷贴于肺俞、膏肓、定喘等穴,外用纱布覆盖。敷药期间局部皮肤出现充血及痒感,不必作处理,停药后可自行缓解。每3~5天敷1次,每次1小时,3次1疗程,连敷3年为1大疗程。

13.壮肺膏(1)处方:巴豆20g,轻粉10g,甘遂、细辛各15g,冰片2g,白芥子30g,炼蜜5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粉,炼蜜调成软膏状备用。取药膏1g左右,置于4cm×4cm的伤湿止痛膏中央,推成约2mm厚、直径1.5cm的圆饼。贴在常规消毒后的定喘、肺俞、肾俞、足三里、膻中穴,共9贴。贴药后渐觉痒热,一般经4~6小时,局部灼痛时取下。当时或12小时内局部红肿起小水泡,涂红霉素软膏,消毒纱布覆盖,每2日换药1次。一般经5~7天,水泡自破或逐渐吸收,皮肤结痂脱落恢复正常。贴药时间选择每年阴历初伏开始至三伏结束,共30天,每隔10天贴药1次。

14.温通膏(1)处方:川乌、草乌、麻黄、细辛、白芷、南星、白附子、川椒、皂角(去核皮)各150g,香油250g。(2)方法:将上述药物放入油内炸后去渣,再把油烧开,放入樟丹400g,用木棒搅动,待樟丹熟后,滴水成珠,试其硬度(卡断为度),此时将锅离开火焰,温度下降,膏药能拔丝时,放冰片100g搅匀,2分钟后,加研细的白砒20g,薄荷脑1g。搅匀摊于牛皮纸或白布上备用。治疗时先针刺天突穴1~1.5寸,不留针,后将膏药1块(10~15g),贴于刺过的穴位上固定,5天更换1次。3贴为1疗程,2疗程间休息7~10天。

15.安咳膏(1)处方:川乌、草乌、麻黄、桂枝、干姜各200g,白芥子100g。(2)方法:将上药用麻油煎熬,去渣,收膏,加黄丹摊成黑膏药,每张15g。或用乙醇提取以上药物有效成分,均匀摊于医用胶浆中,用与制作伤湿止痛膏相类似的工艺过程,制成安咳胶膏。治疗时,单纯型贴敷膻中穴、双侧肺俞穴,喘息型贴敷膻中穴、双侧定喘穴。每次贴2天,持续换药,10天为1疗程。

16.八三膏(1)处方:地龙、杏仁、全瓜蒌各30g,发热者加生石膏30g,薄荷、黄芩、金银花、连翘各10g,川贝末10g,白芥子3g。(2)方法:以上各药均研细粉,冰片1g研细。前八味中药水煎3次,取水溶液浓缩至流浸膏状,川贝末、白芥子粉、冰片加入调成糊状,装瓶或软膏盒内备用。取背部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点为第一穴,第一与第二胸椎棘突之间点为第二穴,第二与第三胸椎棘突之间点为第三穴,从此穴位旁开1.5寸两侧各一个穴为四穴,第三与第四胸椎棘突之间点为第五穴。用时将膏摊成五分钱硬币大小及厚薄敷在每个穴位上,然后用纱布包扎,再用艾条灸,每穴5~10分钟,保留24小时。连用3次为1疗程,顽固者可重复使用。

17.益气定喘膏(1)处方:A组为南星、半夏、肉桂、白芥子、洋金花、甘遂、皂荚、细辛各30g,沉香、冬虫夏草各15g,蛤蚧20g,冰片10g;B组为麻黄、钟乳石、五味子各60g,广地龙、百部、杏仁、沙参、桔梗各45g;C组为松香450g(用量为A组药物总量的1.5倍),樟脑夏天用90g(占松香用量的20%),冬天用99g(占松香用量的22%),仙石粉180g(占松香用量的40%),远红外陶瓷粉45g(占松香用量的10%),凡士林27g(占松香用量的6%),薄荷冰14g(占松香用量的3%),氮酮18g(占松香用量的4%)。(2)制作:A组药物分别压成细粉,过80~100目筛,衡量混合均匀备用。B组药物水煎两次,两次药液混合浓缩成6:1左右稠膏。稠膏低温干燥压成细粉,加入A组粉中,反复过筛,使其混合均匀,密封备用。C组松香压成粗粉入铁桶内,文火加热(或水浴加热)至完全熔化,加入樟脑搅拌使其完全熔化,加入凡士林熔化后入药粉搅拌均匀,加入远红外陶瓷粉搅拌均匀,加入仙石粉搅拌均匀,最后加入薄荷冰和氮酮。完全搅拌均匀后即可进行摊膏。上述药料可制成每贴重8g的环保型益气定喘膏150帖。做好的膏药要装袋密封,置阴凉处保存。(3)方法:贴前先用生姜片或生姜汁擦穴位处皮肤,然后剪去膏药的四个角,揭去药面上的塑料薄膜,直接贴于膻中、肺俞、风门等穴上,贴敷后要用手按压片刻。成人每次贴5帖(膻中,双侧肺俞、风门),小儿每次贴3帖(膻中、双侧肺俞)。可以重复揭贴使用,洗浴时可揭下,之后再贴上。每帖可贴3~5天。

18.咳喘贴敷膏(1)处方:菟丝子120g,牛膝100g,白芥子、僵蚕、延胡索各30g,甘遂、细辛、麝香、丁香、肉桂各1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猪油加鲜生姜汁调成膏状备用。敷膏3cm×3cm左右,贴于肺俞、心俞、膈俞、中府、神阙、膻中、定喘穴。每年夏至、冬至时开始贴药,每次贴药48小时,间隔7~10天贴1次,连续3~4次为1疗程,3年为1大疗程。

19.温肺化饮膏(1)处方:麝香3g,炙白芥子、桂枝、五味子、补骨脂各21g,细辛6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新鲜生姜汁调成稠糊膏状。每年三伏天穴位贴治,部位为背部肺俞、心俞、脾俞、膈俞穴,然后用红外线疗15分钟,帮助药物吸收。一般贴6~8小时,若局部灼热疼痛难忍,可提前取下。均在初伏、中伏、末伏各贴1次,连贴3年。

20.芥辛斑蝥膏(1)处方:轻粉10g,细辛20g,白芥子100g,斑蝥(去翅)25g。(2)方法:以上方药混合研成细末,用姜汁、二甲基亚砜各80ml调成稠糊状备用。将调好的药糊用药勺取出约0.5g,摊于2cm×2cm塑料薄膜上,交替贴于穴位上:天突、定喘、肺俞,大杼、身柱、膻中、命门,身柱、肾俞、足三里,膻中、中府、列缺,咯痰多者加丰隆穴。胶布固定3小时,起泡时,酒精消毒,刺破,流出渗出液,外涂甲紫,7~9天自行结痂后脱落。每年入伏后开始,每10天贴敷1次,3次为1疗程。

21.复方敷贴膏(1)处方:葶苈子、牵牛子、射干、黄芩、石菖蒲各1.5份,麻黄1份。(2)方法:以上方药按比例研末,过100目筛,用等量凡士林配制成中药乳膏,将药膏约5g贴敷在肺俞、神厥俞穴位上。咽痛加贴天突穴,喘息明显者加定喘穴,痰多者配丰隆穴。贴敷后外加麝香止痛膏固定,隔日1换。

22.直肠滴注方(1)处方:麻黄3g,杏仁、川贝母、甘草各6g,地龙、五味子、金银花各10g,制南星5g,瓜蒌、桑皮、石膏各12g,黄芩9g,鱼腥草15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500ml,浸泡30分钟后,开始煎煮,浓缩至200ml,取汁装瓶备用。3岁以下取煎出药汁15~20ml,3~5岁取煎出药汁20~40ml,5~10岁取煎出药汁40~60ml。治疗时将药汁装入输液瓶,适当加温,然后把一次性使用直肠滴灌器的穿刺器插入输液瓶中,排气后,在滴灌管前端蘸少许润滑剂。患儿卧位或俯卧位,把滴灌管插入患者肛门8~10cm,松开滑轮开关,药汁可徐徐进入直肠内,待药汁全部滴过莫菲氏管后,操作者可关闭滑轮开关,然后用手紧握挤压莫菲氏管,将滴灌管内剩余药汁全部挤入直肠内,拔出直肠滴灌管,让患儿休息10~20分钟即可,每日2次。

二、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引起气道缩窄。其临床特点为发作性胸闷、咳嗽,大多呈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易反复发作,多在夜间和凌晨发生。全世界约有1.6亿哮喘患者,我国哮喘的患病率为1%~4%,而且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儿童可达3%。但由于气候环境、生活条件和职业因素等不同,各地患病率不尽一致,有报道高达5.29%。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半数以上在12岁前起病。哮喘患儿中,约有70%起病于3岁前。好发于秋冬季节,寒冷地带高于温暖地区。若长期反复发作可并发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甚至肺心病。本病分型为过敏型支气管哮喘、感染型支气管哮喘、混合型支气管哮喘;分期为发作期、缓解期;病情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危重。本病一般属于中医学“哮病”、“哮喘”、“哮吼”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平喘散(1)处方:白芥子、延胡索、法半夏各8份,细辛、生甘草各4份,甘遂、百部、肉桂各5份,葶苈子3份。(2)方法:将上药烘干,粉碎研末,过100目筛。取药末用50%姜汁调成较干稠糊状,置冰箱冷藏室备用。治疗时,取药12~18g分2等份置于2片医用胶布或香桂活血膏中间,分别敷于天突穴和大椎穴处。成人一般贴4~6小时,儿童一般贴3~4小时。结合个人体质异同,若局部皮肤充血过敏者,应慎用或药量相应减少,时间缩短。敷贴最佳节气常选择夏季伏天和冬季寒九天。每周敷贴2次,4周为1疗程。

2.寒热散(1)处方:肺热型用鱼腥草、柴胡、桑白皮、黄芩各10g,斑蝥20g;肺寒型用麻黄、细辛、甘遂、半夏各10g,白芥子20g。(2)方法:以上方药分别用粉碎机研为粉末,装罐备用,临用时以鲜姜汁调为糊状。第1组取穴天突,双侧大杼、肺俞、厥阴俞;第2组取穴膻中,双侧风门、心俞、督俞。视不同证型取药糊3g左右,摊于折成3cm×3cm大小的中药包药腊纸上,胶布四周固定于选取的穴位上,每次贴敷4~6小时取下。于头伏10天内任何1天起贴第1次,后每隔10天贴敷1次,共贴敷3次为1疗程。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3.温阳散(1)处方:熟附块、巴戟天、补骨脂、桑寄生、仙灵脾各2份,肉桂、丁香、吴茱萸各0.6份,麻黄1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拌匀备用。临用前用鲜姜汁(按1:1.5的比例用水稀释)调和搓成直径约2cm药丸,按压成圆锥状,敷在双侧定喘、肺俞,天突穴上,外用麝香止痛膏粘贴固定,6小时后自行撕下。

4.新芥散(1)处方:生白芥子、甘遂、制元胡、细辛、鱼腥草、制半夏各200g。(2)方法:以上方药烘干,混匀粉碎为细末,过60目筛,用生姜汁调成膏状。选膻中、大椎、定喘、肺俞穴,先在每个穴位处用碘酊消毒,用75%酒精脱碘后,再用药匙取10~15g药膏置于穴位上,药膏摊涂成圆形,直径大约1cm,厚度1~2mm,敷上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保留6~12小时,以局部有灼热感、充血潮红或有细小水泡为宜。连续3次为1疗程,间隔10天。

5.百仁散(1)处方:百部30g,杏仁、栀子各10g,白芥子、白胡椒各3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鸡蛋清调成糊状,分成5等份,分别在膻中、涌泉穴及足背涌泉穴相对应的位置敷贴,12小时去药,隔12小时可作第二次敷药,外覆塑料薄膜。

6.麻辛散(1)处方:麻黄15g,细辛、苍耳子、醋元胡各4g,公丁香、吴茱萸、白芥子、肉桂各3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每取药散适量,用脱脂药棉薄薄裹如小球状,纳入患者脐孔中,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10日为1疗程。若贴敷未满2日,脐孔发痒,应即时揭下;如已贴满2日,脐孔不痒,再换药贴敷之,至愈为止。

7.中西散(1)处方:白芥子15g,细辛5g,氨茶碱2g,扑尔敏8mg,维生素C 10g,左旋咪唑1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每次取1.5g,小儿酌减,将药末与生姜末2g拌匀,平摊一侧肺俞穴、膏肓穴,面积约5分钱币大小,外敷伤湿止痛膏。每日晨起时更换贴另一侧穴位。若贴后感觉舒适或有温热感,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个别患者,贴药后烧灼疼痛感觉较重时,可提前取下。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天。

8.辛贴膏(1)处方:穿山龙、制半夏、白芥子、甘遂各30份,细辛40份,麝香1份。(2)方法:将上述药物烘干、粉碎,过120目筛备用。用时将药物与氮酮、鲜生姜汁按10:1:3的比例配制成膏状,麝香随用随加。取穴中府、肺俞、膻中、大椎、定喘;痰多者加丰隆,外感风寒者加大杼、风门,寒热虚实错杂者加脾俞、肾俞。选辛日(天干)辛卯时(5~7点)贴敷。治疗3次,每次间隔10天,连续治疗3年。

9.温肺膏(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各36g,当归12g,马钱子、老鹳草各48g,鲜桑枝、鲜枣枝、鲜桃枝、鲜槐枝、鲜柳枝各30g。(2)方法:将上药放入铜锅内,用菜油3000g浸3天,熬后去渣,当熬至滴水不散时,将广丹(炒如麦色)1000g徐徐撒入,并以桃、柳粗枝2根不停地搅匀至滴水成珠为度,再加入乳香、没药细粉各24g,搅匀冷却后即成膏药。用较薄的牛皮纸和棉布裱成膏药布,摊成3.2cm直径的圆形即可。临用时烘软,在膏药中心加入纯净的白信粉0.2g,贴于身柱穴。一般在春季、深秋、冬季敷贴,成人以3昼夜为宜,儿童及少年可酌减。盛夏及初秋气温较高时,应减少6~10小时。敷贴3张为1个疗程。

10.哮喘膏(1)处方:寒喘哮喘膏为射干2g,麻黄、法半夏、紫菀、细辛、杏仁、附片各10g,天仙子5g,干姜12g,元胡、甘遂各15g,洋金花20g;热喘哮喘膏为炙麻黄、杏仁、苏子、黄芩、胆南星、白芥子、甘遂、青黛各10g,生石膏30g,白果、地龙、僵蚕各15g。(2)方法:治疗时将患儿衣服松开,裸露背部,施术者立于患儿背部后方。将上药研成细末,用姜汁合基质调制成软膏(蛋清、蜂蜜、香油亦可),敷贴于患儿两侧肺俞、定喘、膏肓穴,重度哮喘加贴膻中穴,然后以5cm×5cm大小敷料覆盖,胶布固定。3~4小时取下,以皮肤热、红,轻度水泡为宜。于每年夏季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贴穴,每10天1次,若中伏20天,需加贴1次。

11.菟丝杜仲膏(1)处方:菟丝子120g,杜仲100g,白芥子、僵蚕、延胡索各30g,甘遂、细辛各1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芝麻油加红丹敷膏。敷膏2cm×2cm左右,贴于肺俞、膏肓俞、大椎3个穴位。若发病季节比较明显,在发作前1月开始贴敷,若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可贴2个月为1疗程。若皮肤对药敏感有反应可间歇3天,每张贴3天。

12.白芥子药膏(1)处方:白芥子、生甘遂各6份,细辛5份,莪术4份,延胡索3份,硫黄1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末,过60目筛,每100g药末另加麝香0.9g。贴敷前绞鲜生姜取汁,取冰片溶入75%酒精制成饱和溶液。把姜汁与冰片酒精溶液按5:1的比例混合,随即以此混合液调药末,配成药糊待用。贴敷时取大椎、定喘、肺俞、膏肓、心俞,用酒精棉球擦拭皮肤表面,清除汗垢,使毛孔充分舒张,将药糊制成5分硬币大小、厚薄的药饼贴在穴位上,并盖保鲜膜,用胶布封贴固定。每次贴敷4~6小时,小儿贴敷2小时。以局部皮肤起红斑或起小水泡为度,小水泡可自行吸收,无需处理。

13.三伏三九方(1)处方:夏季三伏用甘遂、细辛、元胡各15g,干姜10g,白芥子30g;冬季三九用药是在夏季药物的基础上加沉香、肉桂各10g,牙皂、地龙、清半夏各15g,冰片5g。以上诸药研成细面,用生姜汁调成糊状,制成直径约1cm大小的药饼备用。(2)操作:取穴天突、膻中,双侧肺俞、心俞、膈俞、肾俞;喘重加定喘,合并鼻炎加膏肓俞,合并肺心病加神道穴。取出备用药饼,用橡皮膏固定在以上穴位上。三伏、三九贴治所用药物不同,但穴位相同。全年共贴治6次,即每年一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每年一九、二九、三九的第一天。3年为1个疗程。

14.中药导入方(1)处方:寒喘用白芥子、延胡索各90g,细辛、甘遂各46g。上方药研末以生姜汁200ml混合,取1/6制成饼状6只。热喘用生麻黄、杏仁、生甘草各60g,生石膏360g,夏枯草120g,黄芩、辛夷、苍耳子各30g,白芍45g。上方药浓煎取汁,取1/6浸透6只棉纱布垫。(2)方法:根据辨证将药饼或药垫敷贴在患者双侧百劳、肺俞、膏肓穴上,并以直流感应电疗机作中药直流电离子导入。一般从夏季的伏天前开始,每周治疗1次,每次30分钟,共治疗6次。

15.雾化吸入方(1)处方:射干12g,炙麻黄8g,半夏、紫菀、冬花、杏仁、五味子、苏子、橘红各10g,细辛、炙甘草各6g,生姜5片。(2)方法:将上药放入有嘴壶中,加水煮沸,患者从壶嘴吸入蒸汽雾,每次15~20分钟,每日2~4次。每天1剂,10天为1疗程。治疗时可先在患者口鼻周围涂以凡士林,以防熏烫伤。本方适用于冷哮证。

三、高血压病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及/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的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总数的90%以上;在不足10%患者中,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本身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称为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除了可出现与高血压本身有关的症状以外,长期高血压还可成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本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随年龄而上升,35岁以上上升幅度较大。1991年普查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11.26%。由于许多高血压患者早期没有症状,部分甚至一直无明显不适,直到心脏病发作,脑卒中发生,到医院看急诊才被发现有高血压。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眩晕”、“头痛”、“胸痹”、“心悸”、“中风”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药枕Ⅰ方(1)处方:野菊花、淡竹叶、冬桑叶、生石膏、白芍、川芎、磁石、蔓荆子、青木香、晚蚕沙各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成粗末,制成药枕。每昼夜使用时间不少于6小时。

2.药枕 Ⅱ方(1)处方:菊花1000g,川芎400g,丹皮、白芷各20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粗末,制成药枕,供睡眠时用。装药1次可连续使用半年,夏季每周干蒸1次,并经常通风,日晒,以防虫蛀霉烂。

3.药枕 Ⅲ方(1)处方:菊花、野菊花、桑叶、辛夷各500g,薄荷200g,红花100g,冰片50g。(2)方法:以上方药研碎后装入布袋作药枕用,每个药枕可用3~6个月。气候潮湿时可焙烘或翻晒后再用。

4.敷贴Ⅰ方(1)处方:吴茱萸、川芎、白芷各30g。(2)方法:将上方药研细末,过筛备用。每取药末15g,以脱脂棉薄裹如小球状,填入脐孔内,用手向下压紧,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

5.敷贴 Ⅱ方(1)处方:生附子、吴茱萸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每于晚睡前取4g,用醋调如厚糊,敷双足涌泉穴,塑料薄膜覆盖,绷带包扎固定,敷12小时取下,每晚换药1次,7次为1疗程。

6.敷贴 Ⅲ方(1)处方:吴茱萸、肉桂、磁石各30g,蜂蜜、艾叶各适量。(2)方法:先将前3味药共为细末,每取药末5~10g,加蜂蜜调和,使之软硬适度,制成药饼2个,分别贴于神阙、涌泉穴上,贴药后以胶布固定,然后再点燃艾条在敷贴局部悬灸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7.敷贴 Ⅳ方(1)处方:白花蛇3条,蜈蚣9条,{庶(上)虫(下)}虫、黄连、白芥子、延胡索各6g,地龙、蝉蜕各9g,葛根15g,细辛、甘遂、三七各3g,麝香1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用姜酊适量将药粉拌和制成饼,直径2cm,厚0.5cm。药饼中心放少许麝香末,置放在有纱布的塑料纸上。将两侧心俞、肝俞、肾俞、关元穴消毒,贴上药饼,胶布固定。一般敷8~12小时,气候凉爽时可敷24小时。

8.敷贴 Ⅴ方(1)处方:蓖麻仁50g,吴茱萸、附子各20g,生姜150g,冰片10g。(2)方法:先将前3味共研细末,加生姜共捣如泥,再加冰片和匀,调成膏状备用。每取此膏泥50g,作成两个药饼,于每晚临睡前分别贴敷两脚心(即涌泉穴),纱布包扎固定。7日为1疗程,连用3~4个疗程。

9.敷贴 Ⅵ方(1)处方:大臭牡丹、香油、桐油、黄丹各1000g。(2)方法:取大臭牡丹茎叶干品加香油、桐油浸泡2~7天,加温沸腾1小时,待药液泡沫散去,大臭牡丹茎叶焦枯时,滤去药渣,继续加温至药液沸腾,加入黄丹,微火,不断搅拌。半小时后药液由棕红色变为黑色时,取一滴滴入冷水中成滴不散,即可停止加温,待稍冷却后涂于硬纸上,呈圆形,直径约5cm,即成大臭牡丹膏药,备用。用时以微温烘软膏药,贴于一侧之曲池、足三里、血海等穴,每3日换贴另侧,连续贴7次,以后每月加强贴2次,每次间隔5天,坚持1年。

10.敷贴Ⅶ方(1)处方:胆汁制吴茱萸500g,龙胆草醇提取物6g,硫黄、朱砂各50g,醋制白矾100g,环戊甲噻嗪175mg。(2)方法:以上方药混合共研细粉,先将脐部洗净擦干,取药粉0.1~0.25g填脐,盖以软纸片、棉球,再用胶布固定,每周换药1次。

11.敷贴Ⅷ方(1)处方:桃仁、杏仁各12g,栀子3g,胡椒7粒,糯米14粒。(2)方法:以上方药共捣成末,加1个蛋清调成糊状,分成3次,每晚睡前敷贴于单侧涌泉穴,白昼除去,每日1次,两侧交替,6次1疗程。

12.敷贴Ⅸ方(1)处方:川牛膝、川芎各100g,牛黄5g,吴茱萸、蓖麻仁各50g。(2)方法:分别将上药研成极细末,将前4味混合均匀装瓶,蓖麻仁粉另瓶装备用。治疗前先将两种药末按5:1的比例调匀,用食醋调成糊状,摊在油纸或纱布敷料上,做成小药饼,然后将药饼贴在涌泉穴上,胶布固定。每日贴1次,10次为1疗程。

13.浸洗Ⅰ方(1)处方:茺蔚子、桑树皮、桑叶各10~15g。(2)方法:以上方药煎汤1500ml,稍凉至不烫脚时,倒入盆中,把双脚放入盆内浸泡半小时,一般泡后30分钟开始降压。1小时作用最强,维持4~6小时,浸泡1~2次后,血压即可恢复正常。

14.浸洗 Ⅱ方(1)处方:牛膝、钩藤各30g。(2)方法:水煎药液半脸盆,可不断加热水保持水温,加至满盆为止。每日晨起和晚睡前浴足,每次30~40分钟,以不适症状减轻或消失为1疗程。

15.浸洗 Ⅲ方(1)处方:桑寄生、怀牛膝、茺蔚子、桑叶、菊花各10g,钩藤、明矾各30g,桑枝20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2次,滤渣取汁。每晚睡前将药汁加温至适宜温度时,将双足浸入,凉则加温,每次45~60分钟,浸后用大拇指按摩涌泉穴10分钟。1周为1疗程,可连续3~4个疗程。

16.浸洗 Ⅳ方(1)处方:夏枯草、桑白皮、枳壳、丹参、牡蛎、白芍各30g,磁石、牛膝、首乌、地龙各12g,石决明、草决明各15g,钩藤、乌药各20g,丹皮6g,当归9g,独活3g。(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0ml,加冰片、盐少许,浸泡双足20~30分钟,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17.浸洗 Ⅴ方(1)处方:生磁石、生石决明、党参、黄芪、当归、桑枝、枳壳、乌药、蔓荆、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各6g,独活18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汁,泡双脚1小时,每日1次。

18.浸洗 Ⅵ方(1)处方:黄芩30g,丹皮60g,当归9g,桑白皮、枳壳、丹参、牡蛎、白芍、乌药各24g,独活、磁石、牛膝、何首乌各3g,石决明12g。(2)方法:上药加水1500ml煎煮,沸后20分钟取出倒入盆中,浸泡双足,时间20~30分钟即可。每晚1次,1周为1疗程。

19.浸洗Ⅶ方(1)处方:牛膝、草决明、薄荷各15g,茺蔚子20g,赤芍、红花、当归、干姜各10g,肉桂5g。(2)方法:每日煎1剂,晚睡前先用煎好的汤剂熏脚15分钟,然后泡脚15分钟。

20.药物灌肠方(1)处方:大黄20g,芒硝10g(冲),黄柏15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浓汁15ml,保留灌肠,15~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适用于高血压病伴大便秘结者。

21.降压药垫方(1)处方:水蛭、吴茱萸、桔梗各50g,钩藤、决明子各120g,天麻80g,川芎、菊花、桑叶、夏枯草、白芥子各100g,肉桂20g,冰片30g。(2)方法:诸药按比例烘干,共研细末,用双层纱布缝制成3.5cm×3.5cm,厚约3~4mm的药垫,每个药垫约需药末10g,按上述药量配制,每次可做100个药垫。置放在特制鞋垫纳药处,正对脚底涌泉穴,每日穿用,10天更换1次。

22.降压搽剂方(1)处方:荆芥、防风、全蝎、天麻、丹参、生龙骨、生牡蛎、牛膝各50g,白芷、女贞子、旱莲草各30g,白僵蚕、地龙各100g,钩藤、珍珠母、冰片各20g,蜈蚣30条,麝香3g。(2)方法:将上述药物拣净滤去杂质切碎后,放入密闭容器中(除麝香、钩藤、冰片外),然后加入白酒2500g,盖上容器密闭,夏天温度在25℃以上1个月后加入麝香、钩藤、冰片,冬天温度在10℃以下时须文火加热20分钟左右再存放3个月加入麝香、冰片、钩藤,加入上述3味中药后,再密闭10天即可启封使用。每次使用前打开容器,使用完后立即再密封上容器,以保证药效。患者近期停服有关药物,按时使用搽剂,每次将药液涂搽于额部、两侧太阳穴或配风池穴或配涌泉穴,每日2~4次,2周为1个疗程。

四、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外,本病还可由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梅毒性主动脉炎、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风湿性冠状动脉炎等引起。临床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女性常在绝经后发生。其严重程度常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活脉散(1)处方:丹参、川芎各2份,细辛、桂枝、檀香、青木香、血竭、乳香、降香、赤芍各1份。(2)方法:将以上诸药研细末,以生姜汁调成糊状,做成2分硬币大小的敷片。取穴心俞、足三里;膻中、三阴交;内关、脾俞;心俞、涌泉;膻中、肾俞;内关、膈俞。交替进行敷治。隔日1次,每次贴1~2组穴位,每贴敷24小时。12次为1疗程。

2.中西散(1)处方:川芎3g,冰片1g,硝酸甘油1片。(2)方法:诸药共研细末,制成黄豆大小丸剂备用。治疗时在膻中、内关两穴上各贴敷1粒药丸,用胶布固定即可。每日贴敷1次,5次为1疗程。

3.十味散(1)处方:细辛50g,荜拨30g,丹参、延胡索、半夏各40g,乳香、没药各10g,川红花、白胡椒、冰片各2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用时取药末适量,以医用纱布包裹2袋,分敷神阙、阿是穴(心前区压痛点)上,外用胶布固定。

4.心舒散(1)处方:檀香、制乳香、川郁金、醋炒延胡索、制没药各12g,冰片2g。(2)方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另加麝香0.1g,调匀装盒备用。每取少许,用二甲基亚砜调成软膏状,置膏药中心,贴膻中、内关(双侧),每日换药1次。

5.舒通散(1)处方:丹参15g,檀香10g,降香8g,细辛5g,麝香0.5g。(2)方法:上方药物经特殊工艺加工后,均匀装入19cm×22cm的袋内。使用时剪开密封塑料外包装,将药袋贴于胸部。

6.搐鼻散(1)处方:丹参45g,川芎30g,人参、泽泻、何首乌、红花、姜黄、路路通、朱砂各15g,五灵脂、石菖蒲各12g,苏合香、安息香、乳香各10g,冰片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过120目筛,密贮备用。临用时取药末约0.3g放鼻孔内吸入,每日6~10次。

7.鼻闻散(1)处方:细辛粉45g,肉桂粉30g,麝香1g,冰片2.4g。(2)方法:以上方药研末和匀备用。当心绞痛或心前区憋闷时取少许药末放手心,轻轻吸入鼻中。

8.养心膏(1)处方:牛心、牛胆各1个,麻油1750g,太子参、麦冬、天冬、血竭、柳枝、桑枝、桃枝、毛冬青、降香、木鳖子、穿山甲、皂刺、胆星、川连、巴豆仁、生蒲黄、九节菖蒲各30g,五味子、黄芪、丹参、桃仁、红花、川芎、生龙骨、生牡蛎、牛角粉、天花粉、萆薢、生草乌、生南星、槐枝、透骨草、徐长卿、苍耳子各60g,五灵脂15g,细辛、荜拨、高良姜各21g。(2)方法:以上方药熬焦黄后,去渣熬油,至滴水成珠时加入陶丹600g,搅拌成膏。稍凉后加入下列药物(均研成细末):冰片、檀香、寒水石、密陀僧各30g,参三七、明矾各21g,芒硝、朱砂、赤石脂各15g,牛胶(加水蒸化)90g。搅匀后,分别摊为直径7cm的膏药。治疗时将膏药温熨化开,然后贴于胸部、背部疼痛处(阿是穴),如疼痛部位不固定,则直接贴于心前区。每次可贴1~4张,痛重可多贴,痛轻可少贴。

9.通心膏(1)处方:大黄、独活、丹皮、苍术、白芷、荆芥、川芎、当归、五加皮、乳香、没药、干姜、南星、桂枝、冰片、山柰、细辛、陈皮、半夏、胡椒、辣椒各等份。(2)方法:将诸药提取物混入基质后,搅匀涂布上,制成4cm×6cm橡皮膏。双侧内关穴纵贴1张,膻中穴横贴1张,心俞、厥阴俞各横贴1张,阿是穴横贴1张,共贴6张。24小时后去掉,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

10.宁心膏(1)处方:丹参、当归、川芎、红花、羌活各10份,丁香5份,苏合香0.2份,氮酮1份,蜂蜜适量。(2)方法:将前五味药水煎,浓缩,干燥。其干燥提取物与丁香、苏合香共研为面,加入氮酮及蜂蜜,使成稠膏备用。使用时将(神阙、至阳、虚里分别为3个观察组)穴位局部皮肤擦拭干净,把药物涂于穴位上,涂药直径2~4cm,厚3~5mm,外用胶布固定。各穴位组药量均为5g。2天换药1次,7次为1疗程。

11.冠心膏(1)处方:薤白、川芎、当归、石菖蒲、乳香、没药、丁香、冰片各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麻油调匀制成冠心膏,敷贴于内关、神门、通里、三阴交、膻中穴处。每次贴2~3个穴位,贴48小时后撕去,休息24小时后再贴,每20次为1疗程。

12.心痛膏(1)处方:细辛、檀香、毛冬青各10g,冰片5g。(2)方法:按以上比例取药,共研成细末,装瓶备用。取药粉5g,用食醋(对食醋过敏者改米酒)调成膏状,置6cm×6cm之塑料薄膜上,铺成4cm×4cm大,厚约0.4cm之药膏,敷于胸部痛处,痛点不固定者则敷心前区,后用周林频谱仪(或60W电灯)照射药膏20分钟,再加酒或醋调湿,然后留膏24小时换1次,有过敏者加热20分钟即去掉药膏。每天治疗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天,一般治疗2~3疗程,最长为8疗程。

13.敷脐膏(1)处方:山楂100g,山楂浸膏、厚朴、葛根浸膏各10g,白芍250g,甘草浸膏8g,乳香和没药浸膏70g。(2)方法:将以上方药烘干,共研细末,并加入鸡血藤挥发油4ml,冰片少许。每次用200ml黄酒调糊敷脐,每3天换1次。

14.穴敷膏(1)处方:三七1份,水蛭、黄芪各1.5份,沉香粉、冰片各0.5份,丹参、葛根各7.5份,天然麝香0.002份。(2)方法:以上方药按常规制成流浸膏,加入苯甲酸钠防腐,置阴凉处备用。治疗时取穴双侧心俞、内关,膻中;双侧厥阴俞、心平(奇穴,在心经线上,肘横纹下3寸处),巨阙。用酒精消毒皮肤并脱去表面皮脂,将药膏2g涂于上述穴位上,用塑料薄膜覆盖后,加胶布固定。每次选用一组穴位,48小时后换用另外一组穴位。4周为1疗程。

15.大黄{庶(上)虫(下)}虫膏(1)处方:黄芪、大黄、熟地各30g,水蛭、虻虫、蛴螬、桃仁、杏仁、黄芩各6g,{庶(上)虫(下)}虫、干漆各3g,白芍12g,冰片5g,甘草9g。(2)方法:以上方药制成膏剂备用。治疗时循经取穴内关、膻中、心俞、膈俞、足三里等,每次取4~5个穴位,敷贴24小时,取掉用清水洗净,休息72小时,再贴第2次,连用6周为1疗程。

16.胸痹解凝膏(1)处方:鲜牛蒡子根叶梗1500g,鲜白凤仙梗1200g,生川乌、生草乌、川附片、肉桂、官桂、桂枝、白芍、白及、白芷、赤芍、当归、乳香、没药、地龙、僵蚕、大黄各50g,防风、荆芥、续断、木香、香橼、陈皮、川芎、五灵脂、麝香各30g,苏合香120g,菜油5000g。(2)方法:先将牛蒡、白凤仙入油内熬枯去渣,次日除乳香、没药、麝香、苏合香外,余药均续入锅熬枯去渣滤净,再称分量,每500g加炒黄丹210g,熬至滴水成珠,不黏手为度。将锅离火,待凉,入乳香、没药、麝香、苏合香均研细粉搅匀,半月后,摊帖备用。治疗时将药膏5~6g摊在直径约3cm的圆形胶布或纸上成膏药为1帖,每次用3帖,温软后趁热分别贴敷于心俞穴、膻中穴、巨阙穴,如果要加强疗法还可加贴内关,每2天1次,间隔半天,重复贴敷。

17.活血通脉膏(1)处方:丹参、三七、檀香各12g,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王不留行子、血竭各6g,郁金、莪术各9g,冰片2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为末,加入液解的膏药肉500g内,拌匀摊于布上制成膏药。贴于左心俞和心前区穴位,每周换1次。

18.中药护心贴(1)处方:苏合香、冰片、细辛各1份,桂枝2份,延胡索、川芎、地龙各3份。(2)方法:以上方药提取后,加入皮透缓释佐剂桂氮酮,制成5cm×5cm的橡皮膏,每贴含生药4g。治疗前用75%酒精棉球清洁心前区皮肤,贴护心贴1片,24小时更换1次,1周为1疗程。

19.通脉雾化液(1)处方:荜拨、细辛、川芎、香附、沉香各等份。(2)方法:诸药经水煎醇提取,每1ml相当于生药1g。以超声雾化器吸入,每次用量20ml,每天用药2次,1个月为1疗程。

20.宽胸气雾剂(1)处方:细辛0.5g,高良姜、檀香各1.5g,荜拨3.0g,冰片0.8g。(2)方法:以上方药按比例取药,经提取挥发油制成气雾剂。心绞痛发作时喷射1~3次。

21.心痛雾化剂(1)处方:川芎12g,三七3g,桂枝、降香、荜拨各8g,冰片0.5g。(2)方法:上药加水200ml,煎取汁100ml,充分过滤后纳入冰片,装瓶备用。此为1日量。采用上海合力医疗器械厂生产的CSW-2B型超声雾化治疗机,要求雾化输出量≥4ml/分钟,雾化颗粒φ5μm。每次加药液50ml雾化吸入,持续15分钟,每日2次,3周为1疗程。心绞痛发作时即刻雾化吸入。

22.通心雾化剂(1)处方:丹参、川芎、红花、赤芍、益母草各15g,蒲黄、山楂叶、牛膝各10g。血瘀重加桃仁12g;心悸气短加枣仁10g;气滞加郁金1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400ml浸泡4小时,用文火煎至120ml滤出,取60ml加入雾化器中雾化吸入,每次30分钟,每天2次。

五、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或萎缩性病变,约占门诊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男性多于女性,且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50岁以上者发病率可达50%以上。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大多数病人无自觉症状,如有症状多表现为饭后饱胀、嗳气、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疼痛不适,或消瘦、贫血、舌淡、腹泻等。本病一般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3种,因肥厚性胃炎只是胃镜下诊断,未被组织活检所证实,所以慢性胃炎一般只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胃脘痛”、“腹胀”、“痞满”、“呕吐”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朴药散(1)处方:厚朴100g,白芍120g,山楂浸膏10g,甘草浸膏3g,鸡屎藤挥发油20ml,冰片少许。(2)方法:先将前4味药烘干,共研细末,加入后2味药调匀,贮瓶备用。治疗时取药散200mg,用生姜汁调匀成糊状,敷于脐中,外盖纱布,胶布固定。5~7日换药1次。

2.附桂散(1)处方:附子、肉桂、炮姜、小茴香、丁香、木香、香附、吴茱萸各2g,麝香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除麝香外,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以姜汁调成膏状。先将麝香(0.15~0.30g)填入脐孔中,再将铜钱大小之药膏敷于麝香上面,外加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0天为1疗程。

3.益胃散(1)处方:白芥子4000g,乌药2000g,砂仁、细辛各1000g,丁香、吴茱萸、白蔻仁、红花各400g,冰片50g。(2)方法:以上方药干燥,粉碎,过80目筛,以绵纸分装,10g为1小袋。每用1袋外敷神阙穴,每日换药1次。

4.温中散(1)处方:荜拨、干姜各15g,甘松、山柰、细辛、肉桂、吴茱萸、白芷、高良姜、广木香各10g,大茴香6g,艾叶3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用时取药散15~20g撒入脐中,或用白酒调敷脐中,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

5.理中散(1)处方:香附、元胡、高良姜各15g,广木香、九香虫各9g,干姜6g,冰片1.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用时取药散5~15g撒入肚脐中,偏寒甚者用白酒调敷脐中,胃痛者加敷中脘穴。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6.和胃散(1)处方:姜半夏、白术、白芍、佛手花各30g。(2)方法:用手帕做成小袋,将上述药物纳入袋中,放入冷水浸湿,然后放在炉上隔水蒸10分钟取出,先用一块毛巾盖于药袋外部,防太热烫伤皮肤,稍冷却即可将药袋放置肚脐部,令患者静卧半小时,每日换药袋1个。

7.温胃散(1)处方:川椒、小茴香、吴茱萸、香附、川乌、草乌各10g,川楝子、延胡索、川芎、公丁香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成粗末,备用。用时以白酒拌药末,共入瓦锅炒至微黄,用布包好,趁温热外敷胃脘疼痛处,敷至药凉后再放回锅内加少许白酒拌热,重复外敷患处,以不灼伤皮肤为度。每天3~4次,每包药末可连用2天。

8.新芥散(1)处方:白芥子、细辛各40%,甘遂、延胡索各10%。(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成花生米大,药心放入少许麝香。在胃经、脾经子午流注时辰(7~11时),用胶布将药贴于穴位(足三里、天枢、阴陵泉、中脘、上脘、胃俞、脾俞、大肠俞)。每次选6个穴位,贴2~3小时,每周贴药1次,10次为1疗程。

9.热熨散(1)处方:肉桂、干姜、茯苓各50g,香附、高良姜各80g,荜拨40g,丁香15g,附子、木香、肉豆蔻各30g。(2)方法:将以上药物风干研碎成粉,另将铁粉、木粉置容器内,加入催化剂配成溶液,再将上述药物加入,搅拌均匀,装袋即成。治疗时将药袋摩擦发热后固定在疼痛部位上,每次1袋,每日1次,7日为1疗程。

10.新承散(1)处方:大黄、玄明粉、栀子、香附、郁金各30g,滑石60g,黄芩、甘草各15g,生姜汁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末5g,以姜汁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外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11.消滞散(1)处方:巴豆1g,大黄、沉香各2g,莱菔子30g。(2)方法:先将前3味药共研细末,再将莱菔子水煎取汁,备用。用时取上药末,用药汁调和成糊状,敷于脐孔上,外用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

12.白姜膏(1)处方:老生姜60g,四季葱白40g,鸡蛋1枚,面粉30g。(2)方法:先将生姜、葱白共捣烂如泥,再入鸡蛋清、面粉,调和成团,放在碗中,蒸熟,备用。上药分作2份,用纱布包裹药泥,趁热敷在患者脐孔中及中脘穴,外以厚毛巾覆盖,上加热水袋熨之,反复热熨,待痛止呕停,身上微汗出时则去掉药团。若未痊愈,可再用,痊愈为止。

13.效灵膏(1)处方:白芥子、山栀子各20g,白芷、甘遂、川乌、草乌、芦荟、杏仁、桃仁、使君子、草决明、皂角、红花各10g,细辛、白胡椒各5g,冰片2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密封干燥处保存。用时取适量,用鲜姜汁调成膏状,摊于方形硬纸上。每块用量小儿3~5g,成人5~8g。贴于穴位(中脘、上脘、下脘、神阙、梁门、背部灵台、至阳、脾俞、胃俞、膈俞、肝俞、内关、足三里、手三里等),胶布固定。48~72小时换穴换药,每次选6~10个穴位。

14.消痛膏(1)处方:党参、木香各15g,白术120g,半夏、茯苓、香附、神曲、麦芽、焦山楂、枳实、当归、白芍各60g,陈皮、黄连、吴茱萸、白蔻仁、黄芪、山药、炙甘草、益智仁各20g。(2)方法:以上方药用麻油熬,黄丹收膏,备用。用时取药膏适量,敷神阙、中脘穴,每2日1换。

15.香药膏(1)处方:当归、白芷、乌药、小茴香、大茴香、香附各4g,木香2g,乳香、没药、丁香、肉桂、沉香各1g,麝香0.1g。(2)方法:先将当归、白芷、乌药、小茴香、大茴香、香附、木香、丁香、肉桂等研细末,入麻油中熬(油药比例为6:1),熬至药物枯焦呈黑色时,捞去药渣,加入研细的乳香、没药、麝香、沉香等,调成膏状,贮存备用。用时取一定量药膏摊于纸背上,将药膏烘热,敷神阙穴。每日2次,痛止即停用。

16.椒姜膏(1)处方:川椒150g,干姜、檀香、附片各100g,苍术20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存备用。每次取药末30g,用姜汁调和如膏状,贴敷于中脘、足三里穴位上。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

17.兜肚方(1)处方:附子、干姜、细辛、麻黄、乌药、香附各30g,虎杖120g,樟脑40g,颠茄片10片。(2)方法:以上方药研细末,以棉布制成肚兜,内置药末50g,敷于胃脘部,与皮肤直接接触。

18.灌肠方(1)处方:大黄(后下)、吴茱萸、黄连各10g,肉桂6g,白芍30g,乌梅、乌药各20g,枳实15g。(2)方法:以上方药浓煎取汁300ml,用导尿管经肛门灌入,保留灌肠40~60分钟。每天1次,7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

六、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指见于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的慢性溃疡,其形成和发展与酸性胃液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密切关系。由于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接受胃内容物的肠袢和具有异位胃黏膜的Meekel憩室),故又称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其中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其次是胃溃疡,二者之比约为4:1。消化性溃疡常见多发,全球约1/10的人口一生中曾患此病,并在我国呈逐年上升态势,年龄范畴也有所扩大。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二者之比约为3:1。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胃脘痛”、“吐酸”、“嘈杂”、“血证”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温中膏(1)处方:生附子、巴戟天、炮姜各30g,官桂21g,党参、白术、当归、吴茱萸、炒白芍、白茯苓、高良姜、甘草各15g,木香、丁香各12g,沉香末9g,麝香1g。(2)方法:先将前15味药粉碎,麻油加热至沸后,放入诸药炸枯,过滤去渣,再熬炼成膏状至滴水成珠为度,加入黄丹,兑入麝香和沉香末捣搅均匀,摊成膏药备用。治疗时取药膏适量,温化后趁热贴敷于中脘、脾俞穴处,3日换药1次。

2.溃疡膏(1)处方:吴茱萸、高良姜、五倍子各30g,白胡椒、细辛各15g,砂仁、沉香各20g。(2)操作:将以上方药置60℃温度干燥,混匀后研细粉备用。治疗时取药粉10g,以食醋适量调成薄饼样,贴于双侧涌泉穴,用胶布固定。治疗前最好用热水先洗脚。隔日换药1次。

3.胃痛膏(1)处方:川椒15g,干姜、附片、檀香各10g,苍术2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粉碎为末,过筛,以适量姜汁调和如膏状。用时取药膏分贴中脘、脾俞、胃俞诸穴,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换。

4.溃疡散(1)处方:枯矾、冰片、硼砂、青黛、珍珠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过160目筛,装瓶密封备用。胃镜检查发现溃疡后,在胃镜直视下用活检钳或细胞刷彻底清除溃疡创面坏死组织,边缘常规活检。然后经由钳导孔导入装有中药粉末的塑料管(导管末端以少许凡士林封口,以防胃液进入导管,导致药粉结块堵塞,外端连接50ml注射器),向溃疡面喷洒,使之在创面上形成较为均匀的药膜,术后4小时进食。如未愈,10日后重复上述治疗1次。

5.四味散(1)处方:雄黄、轻粉各15g,青黛、密陀僧各30g。(2)方法:将上药共研细粉末,然后用鸡蛋清2个调匀,外敷于疼痛处,每天1次。

6.白乌散(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各10g,白芷、白及各12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面粉适量和成药饼。用时将药饼贴于下脘至鸠尾穴之间,每天换药2次,每次贴8小时,止痛为止。

7.萸椒散(1)处方:吴茱萸5份,白胡椒2份,丁香、肉桂各1.5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捣为末,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10g,加酒炒热,分贴穴位,外加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每次取穴2个,交替使用:偏于脾胃虚寒者取中脘、胃俞、脾俞为主,偏于肝气犯胃者取肝俞、脾俞为主,每次可选足三里或内关作配穴。

8.通络散(1)处方:当归30g,丹参20g,乳香、没药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粉碎为末,加适量姜汁调如糊状。用时取药糊分别涂布上脘、中脘、足三里穴,每日3~5次。

9.兜袋方(1)处方:荜拨、干姜各15g,甘松、山柰、细辛、肉桂、吴茱萸、白芷各10g,大茴香6g,艾叶30g。(2)方法:将以上方药共研成细末,然后用多层纱布将药物包扎,用丝线缝好,以防药粉外漏。治疗时,将药袋日夜敷于胃脘部。敷1个半月为1个疗程,病未愈再更换药物继续敷下1个疗程。

七、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的,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与功能缺陷及衰竭。早期临床上可无症状;典型症状者有多食、多饮、多尿及伴有体重减轻、疲乏无力等综合征表现;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而危及生命,且易合并多种感染。由于发病率高,并发症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故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本病一般属中医学“消渴病”、“消瘅”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克尿散(1)处方:生石膏5g,知母2g,生地、黄芪各0.6g,怀山药、葛根、苍术各0.3g,炙甘草1g,玄参7g,天花粉0.2g,黄连0.5g,粳米少许。(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放阴凉处。用时取药散1.5~2.5g,加盐酸二甲双胍0.25~1.5g,研细,和匀,敷脐中,按紧,外以棉花垫覆盖,胶布固定,勿泄气。每5~7天换药1次,6次为1疗程。

2.通经散(1)处方:当归、赤芍、冰片、芒硝、蜈蚣各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拌匀,以牛胆汁适量,水泛为丸,如白芥子大小。治疗时取药丸穴位贴敷(主穴取膈俞、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多饮加承浆、肺俞,多食加丰隆、中脘,多尿加气海、关元)。

3.中西散(1)处方:生地、黄芪、丹参、鬼箭羽、肉桂、云南白药各10g,阿司匹林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先将脐中、脐周用清水洗净,取药散适量(若加入少许麝香效更佳),加入能量合剂1~2支,和匀如糊状,敷于脐中,外盖麝香虎骨膏。每日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

4.降糖散(1)处方:石膏5g,知母2g,生地、党参各0.6g,炙甘草、玄参各1g,天花粉0.2g,黄连0.3g,梗米少许。(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每次取250mg,加盐酸二甲双胍40mg混匀,纳入脐中,上盖以药棉,外用胶布固定,每6日更换1次。

5.牛胆膏(1)处方:牛苦胆1个,乔麦粉500g。(2)方法:两者充分混合均匀成糊状,分30等份,制成饼状,直径5~10cm,厚约1cm,温度适中,放于脐部及其周围,用纱布绷带固定。24小时1换,晚上敷用为宜。

6.降糖膏(1)处方:黄芪、萆薢各60g,山药、苍术、薏苡仁、玄参、黄精、肉苁蓉、菟丝子、金樱子、蚕沙、石菖蒲、丹参、僵蚕、白芥子、五倍子、丹皮、地骨皮、仙灵脾、黄连、生牡蛎、生地、熟地各30g,肉桂、小茴香各10g,生大黄20g,莱菔子、水蛭各15g,冰片、樟脑各2g,蟾酥0.5g,麝香0.1g。(2)方法:先将冰片、樟脑、蟾酥、麝香分别研成细粉,再将其他药物混合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将以上两种药粉以套研法混合均匀。用1倍量蜂蜜与药物细粉调制成软材料,并加入植物油、酒2精等适量,以调整软硬适宜,压制成板。再用模具切成1cm的正方形药块,用橡皮膏作基质衬布,将药块贴于橡皮膏上即得。以药膏穴位敷贴,常用穴为神阙、涌泉、肾俞、三阴交,每次2~3个穴位。一般2~3天更换1次,1个月为1疗程。

7.益元膏(1)处方:党参、苦参、黄芪、生地、熟地、天冬、麦冬、五味子、枳壳、天花粉、黄连、知母、云苓、泽泻、山药、牡蛎、乌梅、葛根、浮萍各30g,雄猪肚1个,麻油、黄丹各适量。(2)方法:上方药除黄丹外,余药装入猪肚内,浸入麻油中半天,移于锅中,用文火、武火煎熬至枯黄色后,过滤去渣,再熬药油至滴水成珠时离火,徐徐加入黄丹和益元散(滑石36g,炙甘草6g),用力搅拌至白烟冒尽,收膏。倒入冷水中浸泡3~5天去毒,每天换水1次。然后取出膏药置阴冷处贮存。用时将膏药置水浴上熔化,摊涂布上,每贴重20~30g。上消贴脐部和第六、第七胸椎处,中消贴脐部及胃脘处,下消贴脐部。每3天更换1次,1个月为1疗程。

8.药袋方(1)处方:脐部药袋用菟丝子、山萸肉、玄参、生地、山药、太子参、黄芪、黄芩、黄连、苍术、丹参各适量;腰部药袋用熟地、山萸肉、鹿角、附片、枸杞子、太子参、云苓、干姜、泽泻各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分别粉碎,混匀,装入12cm大小的布袋中,分别覆盖脐部神阙穴和腰部(以命门、肾俞穴为主),连续佩带,临睡前可用热水袋敷脐加温。中药芯3个月更换1次,1个药芯为1疗程。

八、肥胖症

肥胖症又称肥胖病,是指人体因各种原因引起生理、生化功能异常,摄入热量超过消耗热量,导致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积存于皮下或组织的一种疾病。根据其原因及发病机制分为继发性和单纯性两类。—般非由显著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引发的即是单纯性肥胖症,临床上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体质性肥胖,即自幼肥胖,与25岁以前营养过剩有关,多由脂肪细胞数量增加所致;二是获得性肥胖,是由于25岁以后的营养过度,导致脂肪细胞肥大、脂肪前细胞数量增加所致。肥胖患病率在全世界各地均有日益增加的趋势,已经成为医学界及社会公众日益关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因其所致的高脂血症、糖尿病、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等,目前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常见原因之一。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痰症”、“湿阻”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减肥膏(1)处方:何首乌、薏苡仁各15g,大黄、山楂各30g,苍术、泽泻、防己、丹参各12g,茯苓20g,黄芪50g,甘草9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浸泡在75%的酒精中,24小时后再加入适量的凡士林,用微火加热,至色变微黄(不要出现焦糊),然后过滤,冷却后备用。治疗时先涂适量减肥膏,再行手法治疗。

2.温中膏(1)处方:干姜、附子、草蔻仁各10g,白术、厚朴、山楂、大黄、泽泻各15g,甘草6g。(2)方法:以上方药晒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用时取药末适量以蜂蜜制成膏状,放置脐中,外用胶布固定,每3~4天换药1次。

3.减体膏(1)处方:半夏、荷叶各10g,茯苓、泽泻、二丑、槟榔各15g,焦三仙各9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每取药末15~30g,用鲜荷叶捣烂取汁,或用大黄15g水煎取汁,调成软膏状,敷于脐部,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4.轻体膏(1)处方:番泻叶5g,泽泻、山楂各30g,油麻槁(又名油草)5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末15~20g,以红茶水调和成软膏状,敷于肚脐上,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5.肥贴膏(1)处方:清半夏、泽泻、荷叶各30g,大黄1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每取药末15g,以红茶水调和成软膏状,贴敷脐中,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6.贴脐膏(1)处方:黄芪、白术、茯苓、藿香、肉桂、陈皮、车前子、茵陈、杜仲、续断、菟丝子各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煎浓汁,以凡士林收膏。把药膏敷于神阙穴,用治疗仪照射30分钟后,用胶布贴敷。

7.穴敷膏(1)处方:肉桂、人参、山楂、神曲、莱菔子、白术、茯苓、丹参、甘草各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烘干粉碎成细末,用饴糖调至糊状备用。将棉纸3张重叠,以宽为轴折叠成16cm×12cm,然后揭开上面两层,用压舌板调药至第三层棉纸上,涂成约12cm×8cm,厚0.2cm均匀的一层,周围用脱脂棉包绕。将上面两层棉纸放下,开口向内反折,外敷于穴位上(上焦以膻中为主,中焦以中脘为主,下焦以神阙、气海为主;有脂肪肝者加日月、期门。也可循经远道取穴),上面用保鲜膜覆盖,最后用透明通气胶布固定。用红外线烤灯每日照射膏药处2次,以有舒适的温热感为宜,每次30分钟。

8.白芥散(1)处方:白芥子40g,甘遂、细辛各15g,元胡30g,麝香1.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适量药末加水或其他基质调和成饼,外敷脾俞、膏肓俞、肾俞等穴位,外盖纱布,每日或隔日1换。

九、痛风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组疾病。其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常累及肾脏为特点。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的病因1%~2%是由于酶缺陷引起的,而大多数尚未阐明,常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继发性可由肾脏病、血液病及药物等多种原因引起。本病以中老年及男性较多见,可有家族史。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痹证”、“历节病”、“白虎病”、“痛风”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慈军散(1)处方:山慈姑、生大黄、水蛭各200g,玄明粉300g,甘遂100g。(2)方法:上方诸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消毒,混匀,装瓶备用。用时每次3~5g,以薄荷油调匀外敷患部关节,隔日1次。10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

2.金黄散(1)处方:大黄、黄柏各20g,姜黄、白芷、南星各18g,陈皮、苍术、厚朴、天花粉各15g,冰片8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水调外敷患处。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3.三色散(1)处方:蔓荆子(炒黑)、紫荆皮(炒黑)各15g,丹参、赤芍、川牛膝、木瓜、威灵仙、当归各30g,天花粉、独活、羌活、川芎、秦艽、连翘各12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蜂蜜或凡士林调匀后敷于患部,每日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

4.消瘀散(1)处方:蒲公英500g,没药、土鳖虫各200g,苏木100g,泽兰、刘寄奴、当归各250g,乳香、大黄各220g,蒲黄、三七、五灵脂各650g,老鹳草、丹参各300g。(2)方法:以上诸药,烘干研粉,过80目筛,装瓶备用。治疗时以冷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7次为1疗程。

5.芙蓉散(1)处方:鲜芙蓉花叶50g,黄柏、苦参、山豆根、地骨皮各10g,冰片6g,萆薢、赤芍、络石藤、薏苡仁各15g。(2)方法:上方诸药共为细末备用。用时取适量药粉加适量水调匀,外敷患处。12小时后去敷药,常规消毒后,皮肤针叩刺患处,用火罐拔出少许血液,无菌纱布包扎。隔日1次,7次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清淡饮食,忌食辛辣、炙煿之品,多饮开水。

6.司爷膏(1)处方:血见飞、白三七、千金藤各15g,腹水草、豨莶草、忍冬藤、寻骨风、苍耳子、松针、懒泥巴叶各10g。(2)方法:以上方药共放入铁锅内煎1~2小时,去渣,将药汁进一步火煎,浓缩至滴药成珠之时捞入罐中待用;冬天不用加防腐剂,春夏潮湿季节可按比例加入少量防腐剂,不影响疗效。治疗时将药膏视其部位大小直接涂于患处,外加一般白纸覆盖即可。活动大的部位可加用纱布固定。冬天可在涂药处加放热水带,使局部血管扩张,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7.水晶膏(1)处方:生大黄粉、生黄柏粉、芒硝、乳香、没药、薄荷、冰片各适量。(2)方法:取生大黄粉、生黄柏粉各等份,芒硝研细占大黄、黄柏粉之2/3,乳香、没药粉适量,薄荷、冰片、凡士林调匀外敷患处。

8.野葛膏(1)处方:野葛、蛇衔、桔梗、茵芋、防风、川芎、川椒、羌活、川大黄、细辛、当归各60g,乌头、升麻、附子各30g,巴豆30枚。(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另取生姜汁、大蒜汁、食醋各500ml,混匀后浓煎600~700ml,离火加上药末,调成糊状。用药时置膏药于夹层棉消毒纱布上,厚约0.5cm,敷于患处,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30天为1疗程。

9.痛风膏(1)处方:芒硝60g,青黛20g,雄黄6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蛋清调敷患处,2小时换药1次。尤适用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关节肿痛剧烈者。

10.虎杖膏(1)处方:虎杖、樟脑、医用凡士林;按100:16:280配方。(2)方法:先将虎杖打粉过80目筛,樟脑用适量50%酒精溶化后倒入虎杖粉中。凡士林加热熔化成液状,把虎杖粉倒入,同时不断搅拌均匀,加盖放置冷却成膏状即成。同时依据患关节的大小形态,裁剪合适的敷料,将药膏涂在敷料上约2~3mm厚,敷在患处,纱布绷带包扎,隔日换药1次,直到痊愈。同时可内服降低血尿酸类药物,并节制饮食。

11.青敷膏(1)处方:青黛、生大黄、生半夏、生南星、生川乌、生草乌各30g,川月石210g,风化硝、大贝母各60g,天花粉90g。(2)方法:将上药物研细末和匀,然后用药末与凡士林以1:4的比例调匀成膏,存罐备用。治疗时清洁皮肤后,视患部大小,用青敷膏摊涂于纱布或棉垫上,厚度约0.5cm,敷于患处并固定,每日换药1次。治疗期间抬高患肢,卧床休息。

12.熏蒸方(1)处方:湿热为主者(关节猝然红肿热痛,口渴,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沉涩):苍术、薏苡仁各30g,川乌、威灵仙各15g,红花、艾叶、木瓜、牛膝、茯苓各20g;痰浊为主者(关节肿胀,酸麻疼痛,舌胖,苔腻,脉缓或滑):苍术、生半夏、制南星、艾叶各20g,红花15g,王不留行40g,大黄、海桐皮各30g,葱须3根。(2)方法:取上药使用熏蒸机熏蒸患部,每日2次,疗程为1周。

13.乌附洗剂(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艾叶各30g,生附子15g。关节红肿热痛甚者,可加乳香、没药各15g。(2)方法:每日1剂,水煎外洗患关节,关节红肿热痛甚者,亦可外敷双柏散。

14.解络洗剂(1)处方:苦参30g,当归、乳香、没药、地丁、黄芩各15g,海桐皮、乌梅、土茯苓各20g,栀子15~20g,青矾、白矾各6g。(2)方法:每日1剂,水煎冷敷或浸泡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3次。

15.温通洗剂(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各20g,徐长卿、桑枝、桂枝、艾叶各30g,生甘草5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至2000~3000ml煎汤,先熏后洗患处,每日2~3次。

16.中药酊剂(1)处方:山慈姑250g,细辛200g,川芎300g,泽兰500g,冰片100g。(2)方法:以上五味中药经75%酒精浸泡3个月,滤汁备用。先用浸泡中药酊剂的棉片外敷曲池(双)、太溪(双)、血海(双)、阿是穴。然后再采用中南微波应用研究所研制的MFMT-Ⅱ型多功能微波治疗仪,输出功率0~200W,可调,输出频率(2450±50)MHz,波长12.5cm,将直径8cm圆形辐射器置于外敷中药处,辐射距离5cm,治疗输出功率20W。每日1次,每次20分钟,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

17.栀黄芒硝散(1)处方:生栀子100g,生黄柏60g,生大黄、生黄芩、秦艽、独活各50g,威灵仙、汉防己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备用。治疗时以水调匀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7次为1疗程。

18.黄柏二活散(1)处方:黄柏90g,元胡、血通各30g,白芷20g,血竭9g,木香24g,独活、羌活各16g,生大黄、公英各60g,丹皮40g。(2)方法:以上诸药共粉碎研细,过80目筛备用。用时取适量,加水、蜂蜜各等份,煎煮约4分钟,呈稀粥状,摊纱布上外敷,每日1次。

19.痛灵湿敷贴(1)处方:独活、苍术、黄柏、丹皮、泽泻各15g,白芷、郁金、当归、大黄、牛膝各10g,板蓝根30g。(2)方法:以上方药按常规制浸膏,用3层无纺布浸渍成湿敷贴,每贴约含生药10g。外贴患处,绷带包扎,忌用塑料薄膜包裹。每日1次,1周为1疗程。

20.复方蚂蚁膏(1)处方:蚂蚁、秦皮各100g,萆薢、虎杖各50g,六轴子、川芎、赤芍各30g,桂枝20g,甘草1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醋调成糊状,外敷红肿痛处,每日1次。

21.痛风止痛膏(1)处方:川乌、黄柏、青黛、川芎各100g,白芷50g,冰片30g。(2)方法:将上方诸药分别研成细末,过100目筛,备用。先将基质(凡士林500g,羊毛脂25g)溶解,再分别加入药末,制成膏剂,罐装备用。治疗时将痛风止痛膏外敷于患处,敷药厚度0.3~0.5cm,每天更换1次。

22.加味四妙膏(1)处方:苍术、黄柏、川牛膝、独活、生大黄、当归各15g,生薏苡仁、丹皮、泽泻、郁金、白芥子各10g,板蓝根30g,忍冬藤2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蜜水各半调拌备用。每次取药适量,摊于棉纸或纱布上,绷带包扎,隔日换药1次,3~5次为1疗程。

十、骨质疏松症

由于多种因素造成全身骨含量减少、骨密度下降、骨组织的显微结构发生改变的一种病症,即称为骨质疏松症。目前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占本病的90%,它包括绝经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特发性成人骨质疏松和幼年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各种疾病和各种药物所引起的。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腰痛”、“痹证”、“骨痛”、“骨痿”、“骨痹”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骨灵膏(1)处方:杜仲、全当归、川芎、山慈姑、蚤休、羌活、独活、白药子各500g,苍术、生半夏、生南星各300g,威灵仙600g,麝香2g,麻油4000g,醋精粉、广丹各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除麝香外均放麻油中浸3~5天,先用武火熬30~40分钟,待药渣至枯黄色后去渣,再用文火熬干滴油成珠,下广丹充分拌匀,再稍冷加醋精粉及麝香充分搅拌后收膏,然后摊于牛皮纸上。用时取骨灵膏火上烤熔后趁热敷患处,2~3天更换1次。连敷1个月为1疗程,如无不良反应可连敷40~60天。

2.温经热敷方(1)处方:川乌、草乌、透骨草、骨碎补、狗脊各30g,红花、威灵仙、伸筋草各2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碾细末,装入纱布袋中。放笼中蒸30分钟取出,温度适宜时热敷患处,每日1~2次。

3.活络熏洗方(1)处方:狗脊、五加皮、木瓜各30g,透骨草、杜仲、川续断、鸡血藤各20g,玄胡、红花、白芷各25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药汁,趁热熏患处,待药液温度适宜时,用毛巾浸药液洗患处,每日1~次。

4.两乌外敷方(1)处方:防风、灵仙、川乌、草乌、透骨草、川断、狗脊各100g,红花、川椒各60g。(2)方法:以上方药均粉碎成细面,每次用50~100g,以醋调成稀面状放入纱布袋中,将纱布袋放于患处皮肤上,再将热水袋放在药袋上热敷半小时,每日1~2次。

5.荷桂外洗方(1)处方:半枫荷60g,桂枝18g,大黄20g,生草乌、生川乌、宽筋藤、海桐皮、王不留行、入地金牛、透骨草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2000ml,煎取汁1000ml,待药液温度适宜时,用小毛巾浸泡药液后稍拧干,置于腰背部湿热敷,反复多次,直至药液变凉。每天2次,10天为1疗程。

6.药物涂搽方(1)处方:川乌、草乌、透骨草、骨碎补各30g,白芷、红花各20g,细辛、薄菏各10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汁,外搽骨痛部,每日3~5次。

7.乳没敷贴方(1)处方:乳香、没药、红花、透骨草各12g,桃仁、黄柏、白芷各10g,当归、川断、灵仙、骨碎补、狗脊各20g,自然铜、赤芍、土鳖虫各9g。(2)方法:以上诸药共研细末,经熬制成膏药备用。用时先消毒患部,再敷贴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10~15次为1疗程。

8.离子导入方(1)处方:熟地20g,山药、杜仲、当归各15g,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各12g,狗脊、川断各30g,桃仁、红花、土元、陈皮各10g。(2)方法:将以上方药捣成粗末,装入两个纱布袋内备用。采用河北沧州产KF-IC型电离子透入治疗机,先将装有药末的两个纱布袋一起煎煮15~20分钟。冷热适度后,分别放于腰部两侧,再将两块极板放于纱布袋上,正极放于疼痛较重的一侧,负极放于另一侧。调节电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天为1疗程。

十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简称类风关,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它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病变基础,累及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如软骨、韧带、肌腱和相连的骨骼。病变反复持续发作,最终导致进行性关节破坏,引起畸形、强直,导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者残废。其次病变还使浆膜、心、肺、皮肤、眼、血管等结缔组织发生广泛的炎症,造成多脏器损害,所以又称类风湿病。但它毕竟以关节病变为主,因此,现沿袭国际上习惯名称,叫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在国内外仍属病因不明的难治之症,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痹证”、“历节”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五金汤(1)处方:铁包金60~90g,清风藤25g,两面针、徐长卿、王不留行各35g,山慈姑15g,了哥王、金银花、板蓝根、黄芪、凉粉藤、女贞子各20g,巴戟天18g。(2)方法:将以上方药按常规法煎成500~800ml,用药液浸毛巾后外敷肿痛关节,每次敷30~60分钟,也可以外洗,水温40~50℃(水温过高易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每日1次,25天为1疗程,治疗3~4个疗程。

2.灵附汤(1)处方:威灵仙、海风藤、当归、白芍、穿山龙各15g,细辛6g,麻黄10g,附子30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汁,熏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3.痹熏方(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透骨草、莪术、炙乳香、炙没药、威灵仙、桑寄生、皂刺各15g,马钱子、细辛、仙灵脾各10g,酒白芍20g,制南星12g。行痹加防风、羌活、独活;痛痹加桂枝、附子、海风藤;着痹加苍术、川朴、豨莶草、路路通、海桐皮;热痹加忍冬藤、络石藤、生地、黄柏等。(2)方法:按患处部位大小选用适当药量,选择合适熏浴器具,将诸药研粗末,装入布袋,清水浸1小时,文火煎30分钟以上,先熏洗,再用药渣袋热敷患处,将患处放在药液中,略加活动,幅度可逐渐增加,以利血脉流行。每次熏浴热敷半小时,每天治疗1~2次,每剂药用2天,一般7~10天为1疗程。

4.蠲痹沐方(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透骨草、莪术、制乳香、制没药、威灵仙、桑寄生、皂角刺各15g,酒白芍20g,生马钱子、细辛、仙灵脾各10g,制南星12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装入布袋内,用适量清水浸泡1小时,文火煎50分钟,制成溶液。将患病部位浸泡在药浴液中,要略加活动,然后再将药渣袋趁热外敷患处,每日1~2次。1剂药可使用2天,一般10天为1个疗程。

5.中药汽浴方(1)处方:生草乌、生川乌、酒白芍、透骨草、红花、桑寄生、雷公藤、鸡血藤、细辛、白芷各20g。如关节红肿灼热者,减草乌、川乌,加忍冬藤、黄柏各20g;关节僵硬变形者,加穿山甲、白花蛇各15g;日久不愈,形瘦乏力,气短自汗,心慌,腰酸者,加黄芪、白术、杜仲各20g。(2)方法:首先制作一个长、宽、高分别为0.8m、1m、1.5m左右,适合汽浴用的木箱。木箱的底部留有一刚好可放瓷盆的洞,瓷盆下面放电炉,瓷盆上面盛放中药顽痹汽浴剂,加入冷水,超过药面5cm,浸泡20分钟,接通电炉电源。待药物煮沸20分钟后,打开木箱的侧门,令患者脱掉衣服(只留短裤)进入木箱,坐在里面备好的木椅上,头颈部从木箱孔伸出,然后用毛巾将颈周围围好,不令出气,关上木箱的门,进行汽浴治疗。如治疗过程中感到口渴,护理人员可适当帮助患者喝些淡盐开水。每次治疗约4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休息2天后再继续治疗。

6.二乌外敷方(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干姜、桃仁、红花、马桑树根皮、全蝎、丝瓜络各20g,桂枝、桑枝、肉桂、木防己、秦艽、防风、苍术、紫花地丁各30g,豨莶草50g,麻黄25g,细辛15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3000ml,煎取汁1500ml,两次煎汁得3000ml,再加60度烧酒1000ml,冷却后装瓶备用。治疗时以其外敷患处。

7.伸筋透骨液(1)处方:防风、鸡血藤、蜀椒各30g,伸筋草、透骨草、苍术各20g,细辛10g,食盐150g。(2)方法:以上方药用纱布包好,加水3000~4000ml,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以热气熏患部,待药温适度时洗患部20~30分钟,每日1~2次,2天1剂。

8.两乌外洗液(1)处方:制川乌、制草乌各20g,细辛15g,川芎、木瓜各30g,羌活1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2000ml,浸泡约30分钟,武火至沸,再文火煎20分钟滤出药液,如法再煎两次,3次药液合并,趁热熏洗患处30分钟,洗后需避风2小时,所剩药液可加热再洗。1剂药用2天,每天洗1~2次,熏洗后涂以药膏(玄胡30g,细辛15g,白芥子、乳香、没药、桂枝各10g;诸药共为细末,陈醋调膏涂于患处,纱布包扎,3~6小时去药)。10天为1疗程,停药5天后继续下1疗程。

9.黄藤水酒液(1)处方:雷公藤、干姜、官桂、薄荷各10g,山柰、白芥子各20g。(2)方法:以上方药以水、酒各半煎煮,去渣,用双层纱布浸药水敷于患处20~30分钟,每日1次。

10.药醋盐酒液(1)处方:寻骨风、川乌、草乌、透骨草、追地风、海桐皮、墓头回各30g,威灵仙60g,黄柏20g,秦艽、防风各15g,桂枝10g。(2)方法:以上方药煎好后加入陈醋、白酒各50ml,青盐50g,煮沸3分钟后,关节局部先熏后洗,每日1~2次,每剂药用3天。

11.二草二皮汤(1)处方:伸筋草、透骨草、五加皮、海桐皮各60~90g。局部冷痛,欠温,皮色淡暗者加细辛、川乌、草乌、桂枝各30~60g;肿胀甚,肢体沉困者加萆薢、防己各30~60g;红肿热痛者加大黄、芒硝、栀子各30~60g;刺痛,皮色紫暗者加苏木、丹参、生乳香、生没药各30~60g;关节坚肿,僵直,顽痰凝结者加白芥子、半夏各30~60g;肌萎缩或关节有响声者加木瓜、威灵仙、老鹳草各60~90g。(2)方法:以上方药用纱布包(或散煎),置铁盆(桶)等容器内,加水1500~2000ml,煎沸15~20分钟后离火,趁热利用蒸汽熏患处,并用2条毛巾浸药液交替热敷。待药液温度适宜,直接浸洗四肢。每日熏洗1~2次,每次30~60分钟,翌日仍用原药液加热熏洗。冬季每剂药用3~5天,夏季1~2天。

12.香丹膏(1)处方:麻油240ml,黄蜡7.5g,松香、黄丹各30g,铜绿6g,轻粉3g,制乳香、制没药各9g。(2)方法:先将麻油熬滚加黄蜡,化开,次入松香,再下黄丹,与其他药研末加入,搅匀成膏备用。用时将膏薄摊患处,外加绷带固定。每日1次,5~7日为1疗程。热退痛缓停用。皮肤过敏或溃疡者禁用。勿内服。

13.火龙膏(1)处方:生姜250g(取汁),乳香为末、没药为末各15g,麝香3g,真牛皮广胶60g。(2)方法:先将姜汁并广胶溶化,方下乳香、没药调匀,待稍温,下麝香,成膏。摊贴患处,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14.神应膏(1)处方:牛皮胶6g(水溶代膏),芸薹子、安息香、川椒(生用)、生附子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为细末,入胶中和成膏,备用。摊纸上,随痛处贴之。

15.透骨膏(1)处方:生地、马鞭草各250g,吴茱萸、白芷各90g,骨碎补、龟板(酒炙)各120g,鳖甲(酒炙)3个,蒲黄60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备用,用米粉、醋调药末似膏子,火上温热,摊于痛处,用纸裹,候冷再烘,于避风处用。每日换药1次,10日为1个疗程。

16.马枝膏(1)处方:马钱子、威灵仙、五加皮、透骨草、乳香、没药、麻黄各250g,骨碎补、鹿衔草各400g,桑枝500g,地龙150g,丹参300g,樟脑、冰片各80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按常规加苯甲酸钠适量,红糖1500g制成药膏,外敷局部。

17.通络膏(1)处方:麻油240ml,黄蜡7.5g,松香、黄丹各30g,铜绿6g,轻粉3g,制乳香10g,没药9g。(2)方法:先将麻油煎滚烫,加黄蜡化开,次入松香,再下黄丹,其他药研末加入,搅匀成膏。取适量敷贴于患部,外加绷带固定,每日1次,5~7日为1疗程。

18.乌藤膏(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生南星、桂枝、丹参各10g,川芎、木香、乌药、乳香、没药、雷公藤各5g,血竭、肉桂各3g,冰香2g,麝香0.3g。(2)方法:以上方药中血竭、冰片、麝香、肉桂研末另入,余药熬膏,同药末混匀摊纱布上,贴敷患处。

19.酒糟散(1)处方:生三棱、生莪术各3g,生草乌5g,生酒糟适量。(2)方法:将以上方药中三种生药研粉末,均匀撒在酒糟面上,然后敷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日外敷1次,5次为1疗程。

20.蠲痹散(1)处方:川乌、草乌、麻黄、羌活、威灵仙各30g,桂枝、川芎、细辛各20g,白芷、红花、姜黄、制乳香、制没药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焙干,共为细末,用60度白酒加热后和药,至用手握之成块,轻拍则散开为度。趁热装入纱布袋内,摊至1.5cm厚,放置关节痛处,上面用热水袋加热,每次30分钟,中间可更换热水袋内热水1次。热、酒、药力共施,止痛效果卓然。多处关节痛者,先热敷最痛关节1~2处。每剂重复使用3天后更换。一般3~5剂,根据病情和部位酌情加减。

21.药姜散(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羌活、独活、川牛膝、苍术、白芥子、生香附、郁金、当归、红花、鸡血藤各10g,川芎、北细辛、木瓜各12g。(2)方法:以上方药加工成粉末状,用时取外敷部位所需药量,加入倍于药量的捣烂生姜,拌以50度左右的烧酒使呈湿润状,再蒸热至39℃左右,即可外敷病变关节。每日1次,每次敷2~4小时。

22.斑辛散(1)处方:斑蝥1份,细辛、生南星各2份,白芥子、延胡索各2.5份。(2)方法:以上方药分别烘焙,研末,过80目筛,贮褐色广口瓶中备用。用前和匀,角匙取适量摊于40mm×60mm橡皮膏上,药末居中心,呈圆形,直径15~25mm,厚1~1.5mm。患者掌心向上,伸直手指,医者并指托橡皮膏,药末中心对准患者患指关节,再将橡皮膏裹贴牢固。4~8小时后贴药处有灼痛或刺痒感,此时表皮下有组织液开始渗出,再过30~60分钟后揭开膏药观察,如各关节约有直径1~2mm水泡10余个,或2~4mm水泡4~6个,或5mm以上水泡2~3个,且泡内水液呈淡黄色时,即可除去膏药。再用注射器吸去水泡中液体,若水泡内又有渗出,再吸,约2~3次后即不再渗出。嘱患者注意保护表皮,以防感染。5~7日后表皮愈合,可重复上述治疗,5次为1疗程。疗程间间隔7天。

23.祛痹复元散(1)处方:马钱子、白芥子、洋金花、生南星、生川乌、生草乌、白芷、红花、五加皮、威灵仙、透骨草、细辛、麻黄、老鹳草、川芎、寻骨风、生大黄、骨碎补按1:2.5:3:2:2:2:2:2:2:3:2:1.5:2:2:2:2:2:2比例配制。(2)方法:以上方药粉碎成药粉,每袋装50g,密封备用。治疗时取药粉适量用温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敷药20分钟左右患处有热痛感。敷药时间以病人能耐受为度(不能少于1小时),如敷药后热痛难忍,可改用鸡蛋清调药,能减轻热痛感但不影响疗效。2天敷药1次,10次为1疗程。

24.半夏栀子散(1)处方:生半夏30g,生栀子60g,生大黄、黄柏各15g,桃仁10g,红花12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为末,用醋调匀,敷贴于患处,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5.红花二乌散(1)处方:红花200g,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细辛、乳香、没药、山甲珠各100g,白芷、松节各150g;与生大黄(热痛)、干姜(寒痛)各500g。(2)方法:以上方药按早期1:0.4,中期1:0.6,晚期1:1的比例分别研为细末,用开水调药外敷(先垫一层纱布在皮肤上),外用纱布固定。日加白酒或热水2次浸药。指关节敷药不便可取上方1/10的剂量水煎浸泡,每天2次,每次20分钟。

26.乌黄乳没散(1)处方:大黄3份,红花、白芷、厚朴、当归尾各2份,生川乌、生草乌、乳香、没药、姜黄、肉桂、茴香、穿山甲、桑枝、黄柏各1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碾细粉,取凡士林适量调成糊状,涂于纱布上,外敷患处,外加绷带缠绕,胶布固定后加用热水袋热敷(每日2次,每次半小时),隔日更换1次。一般敷6~20天。

27.全蝎乳香散(1)处方:川乌头(生,去皮脐)、马蔺子、苍术各30g,全蝎、炮穿山甲、乳香各15g。(2)方法:以上诸药共研细末,白芥子10g研烂如膏,混合前药末,用纸摊药膏,敷贴患处,热甚,即去药,再贴上。孕妇不宜贴腹部。

28.温经止痛散(1)处方:川乌、草乌各80g,麻黄、干姜各60g,肉桂、细辛各40g,羌活、白芷各70g。(2)方法:以上方药置于锅内,微火烘脆,共研成细末,贮瓶备用。切忌内服。用法有四:一是取药末500g。加60度白酒适量润湿,置于锅内炒热,做成药饼,趁热贴敷患处,外以油纸或薄膜盖定,绷带包扎,至局部或全身发热,或微热为度。每日1~2次,每次2~4小时,3日后更换新药。二是取药末250~500g,加60度白酒适量润湿,置于锅内炒热,纱布包裹,做成药枕或药袋,置于患部,外用熨斗或电吹风熨患部,使药力直透肤腠筋骨,以局部觉热为度。每日1次,每次20分钟,3日后更换新药。三是取上药粗末250~500g,置于瓶内,用60度上等白酒2000ml浸泡,密封避光。每日振摇1次,7日后即可。用时将药酒少量倾倒于杯碗内,用脱脂棉团蘸药酒适量,以长柄镊夹持,火柴点燃,将燃烧之药酒速涂于患部,即用手掌拍熄,并揉擦患部,以局部潮红为度。四是用药球蘸药酒适量,涂于患部,用手掌擦至发热为废,每日3~4次,亦可将药酒装入负压瓶内,先按摩患部片刻,再将药酒喷洒于患处,再揉擦片刻,使患部发热为度。

29.风湿灵粉剂(1)处方:壁虎、土鳖虫各30g,蜈蚣20g,冰片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为末,用陈醋调湿,敷于患处或穴位,外敷一层纱布,再覆一层塑料薄膜,最后用胶布固定四周,然后用水袋热敷。每日换药1次,水袋热敷2次,每次30分钟,每次换下的药膏用水加热,熏洗手足或全身。

30.消肿祛痛灵(1)处方:蚤休、红花、透骨草各30g,乳香、没药各15g,川断20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装袋备用。治疗时取出消肿祛痛灵药袋,将药粉从塑料袋倒入纸袋,摊平药粉敷于患处,每日2~3小时,病重者6~8小时。不用时将药粉倒回塑料袋折好保存,下次再用。

31.消尔痛酊(1)处方:川乌15g,马钱子5g,乳香、栀子各20g,多肽或蛋白肽30g。(2)方法:以上方药按常规制成酊剂备用。治疗时用3~4层纱布蘸药液外敷,外加塑料薄膜包扎。每日1次,每次4~8小时,7次为1个疗程。

32.斑乌合剂(1)处方:斑蝥、红花各10g,生川乌、生草乌、秦艽、豨莶草、鸡血藤各15g,苏木12g,老鹳草20g。(2)方法:以上方药用75%医用酒精600ml浸泡3~4天,过滤装瓶密封备用。局部外搽受累关节皮肤,每日1~4次,用药前局部按摩皮肤。

33.乌香油膏(1)处方:蓖麻油30ml,生乌头30g,乳香5g。(2)方法:将生乌头、乳香共研为末,入蓖麻油,加猪油调和成膏,烘热涂患处,以手心摩擦患处。每日1次,20次为1疗程。

34.中药热熨方(1)处方:伸筋草、透骨草、大青盐各300g,海桐皮、防风、地榆、赤芍、骨碎补、急性子各150g,川椒、乳香、白芷、红花、独活、木瓜各100g,桂枝500g。(2)方法:将以上方药复合掺匀,为粗末,每剂重300g。用白酒拌潮,分装于2个布袋内,封口(布袋长7cm,宽5cm)。放笼屉内蒸10~15分钟。将药袋取出一个置于患处热敷,冷后换另一药袋,两袋交替使用。每次热敷40~60分钟,每日1~2次。用毕将药袋晾于通风处,下次再用。连用7天(药力消失)为1疗程。

35.离子导入液(1)处方:白附子50g,制南星、明天麻、元胡各30g,白芷、独活、防风、生川乌、生草乌各20g。(2)方法:将上药浸泡在50%酒精1000ml中,1月后去渣,药液中加少量冰片和二甲基亚砜即可使用。选用北京东达新技术公司生产的BG型电子止痛治疗仪,将电极套浸泡于导入液后,插入电极板,然后,用弹性绷带固定于肿胀关节两侧,先将强度调整为“0”,接通电源,调节输出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天2次,每次30分钟,2周为1疗程。

十二、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血清反应阴性,病因不明的常见关节疾病;是一种独立性、进行性、全身性疾病,由骶髂关节向上,髋关节,椎间关节,胸椎关节侵犯性发展性疾病;以侵犯中轴关节及四肢大关节为主,并波及其他关节及内脏,可造成人体畸形及残疾,故成为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本病一般属中医学“骨痹”、“腰背痛”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中药熏蒸方(1)处方:桂枝、防风、伸筋草、透骨草、川乌、草乌各30g,红花、川芎、牛膝、红花各50g。(2)方法:采用熏蒸治疗床,将诸药放入电热锅内,加水2000ml,加热煮沸20分钟后,患者仰卧于熏蒸治疗床上,对病变部位熏蒸,温度40~45℃,以患者耐受为宜,每次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中药汽浴方(1)处方:豨莶草、黄芪各30g,防己、鸡血藤、红花、麦冬、独活、五加皮、青风藤各20g,丹参、牡丹皮、秦艽各15g,露蜂房10g。热象明显,血沉快者,加土茯苓50g,生石膏20g;寒象明显,血沉正常者,加麻黄、干姜各10g。(2)方法:将上述药物加水浸泡2小时,加热煎煮2次制成5000ml原液。使用时病人坐入蒸汽浴房中,先用蒸汽熏蒸15分钟,使全身汗毛孔开,然后开始进行药浴。将中药液反复均匀地喷淋在皮肤上,重点在腰骶部位,时间为20~30分钟。在熏蒸过程中嘱患者不断活动各关节,以使长期疼痛、僵硬的关节功能得到改善。隔日进行1次,15次为1疗程。(3)注意:药浴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呼吸、面容、出汗多少等。随时询问患者的自我感受,如头晕、恶心、乏力等,如有不适要及时终止治疗。药浴结束后嘱病人淋浴净体,出浴房后,协助病人穿上浴衣,严防感冒。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肝炎、活动性肺结核等各类传染性疾病及各种疾病引起体虚者忌用。

3.松脊展筋方(1)处方:制川乌、制草乌各15g,桂枝、透骨草、伸筋草、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五加皮、川椒、羌活、独活、防风、合欢皮、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各10g,海桐皮20g,细辛6g。(2)方法:以上方药袋装后置入TQ-98B型汽化药热疗器,对患者腰骶部及背部进行熏蒸治疗,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和耐受程度,设定温度在45~50℃,每天1次,时间为40分钟。15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4.离子导入方(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秦艽、威灵仙各90g。(2)方法:将以上方药投入75%酒精600ml中浸泡半月过滤备用。治疗时用绒布或滤纸浸透药液敷于疼痛明显处,上盖浸湿的绒布垫,内夹铅板连接电疗机导线之阳极,阴极置于腹部对应部位。开通电疗机,以病人能耐受为宜,每次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5.活络外洗液(1)处方:当归、川芎、木瓜、制乳香、制没药各20g,独活25g,狗脊、杜仲、伸筋草、川椒各30g。(2)方法:上方使用时将药用纱布包好后放入大号沙锅中,加水2000ml浸泡30分钟,文火煎沸20分钟后将药液倒入熏洗床的贮槽内,加入食醋100ml。令患者暴露其脊柱及骶髂部周围,仰卧于床上,上盖棉被保暖熏蒸,待药物不烫手时,用棉布擦洗患处,边洗边按摩,使药力充分到达患处。每次熏洗时间一般在40分钟左右,也可根据患者体质情况适当调整,熏洗时勿令感受风寒。每日熏洗2次,1剂药可洗2天,再次使用时适量加水煎沸即可,每30天为1疗程。

6.通痹灵洗剂(1)处方:川椒目、海藻、鸡血藤各30g,桂枝、昆布、透骨草各15g,忍冬藤20g。(2)方法:以上方药按比例配制粉碎加工成100目粉末,包装成150g/包。每次1包,用开水冲泡后倒入盛有温水的浴缸中,水量以能浸泡整个人体为度,每次药浴半小时。每2日1次,1个月为1疗程。

7.八味镇痛散(1)处方:伸筋草、透骨草、川乌、草乌、乳香、细辛、制马钱子、樟脑各90g。(2)方法:先将前七味药烘干加工粉碎过罗,然后将樟脑粉碎加入上药拌匀制散剂。先用稀布缝1~2个布袋,布袋的长短大小应根据患者脊柱长度决定。一般应超过脊柱及骶髂部周围痛点的上下左2右2cm。然后在桌上铺一50cm大小的塑料布,将八味镇痛散放在塑料布上用适量的米醋拌湿,拌匀。一般湿度为用手一握成团,放下后可自动散开为佳。不可过湿或太干,因过湿或太干都可影响药物的疗效。最后将拌好的药物装入缝好的布袋内封口,装好药袋的厚度平均1~1.5cm,最多不超过2cm(因太厚不易加热,影响疗效)。将药袋放在脊柱及骶髂关节部,药袋直接放在皮肤上,将装入7~8成满的热水袋放在药袋上加热或用电热袋加热均可。热敷的时间,一般在40分钟~1小时,每日1~2次,3个月为1个疗程。每袋药可热敷3~5天,如用3~5次之后,发现药袋内的药变干,可再加米醋调湿拌匀装入药袋继续使用。

8.蜈蚣三七散(1)处方:蜈蚣、三七、全蝎各5g,炙乌梢蛇、僵蚕、地龙、蜣螂虫、炙豹骨、露蜂房(炒黄)、细辛、牛膝、乳香、没药、马钱子、大黄(麻油煎)各10g,麝香0.5g,蟾酥2g,冰片3g,白及20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最后加麝香、冰片、蟾酥三药,兑匀装瓶封固备用。一般早期急性炎性活动期用上药粉加陈醋适量,调为糊状涂于患关节处,每日1次。若慢性、稳定期用肥生姜、鲜葱白带须各30g,共为泥混合上药粉,加适量黄酒为糊膏状,外敷于患关节加绷带固定,3天换药1次。

十三、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未明,出现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短暂性、阵发性、反复发作的电击样剧烈性疼痛。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患者占70%~80%,女性略多于男性,多数为单侧性,右侧较左侧稍多。三叉神经痛常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临床上未发现神经系统体征,检查又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临床上有神经系统体征,检查发现有器质性病变,如肿瘤、炎症等。本病一般属中医学“面痛”、“齿槽风”、“偏头痛”、“面风”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龙香散(1)处方:龙脑香、全蝎各10g,蜈蚣10条,大黄30g。(2)方法:先将后3味药共研细末,再入龙脑香同研细,和匀,贮瓶备用,勿泄气。用时将瓶口对准患者鼻孔,频频嗅之,每日3次。

2.贴脐散(1)处方:穿山甲末、川厚朴各100g,白芍120g,甘草浸膏3g,乳香、没药醇浸液70ml。(2)方法:以上方药烘干研末,加鸡屎藤挥发油2.5ml,冰片少许,和匀,备用。治疗时取药散200mg,以黄油调糊敷脐,5日换药1次。

3.贴药散(1)处方:全虫21个,地龙6条,蝼蛄3个,五倍子15g,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30g,木香9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每取药末适量,加1/2面粉,用酒调成药饼。治疗时将药饼贴于患侧太阳穴处。

4.虫药散(1)处方:地龙5条,全蝎20个,路路通10g,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g,细辛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一半面粉,用酒调成饼,摊贴于太阳穴,敷料固定,每日换药1次。

5.白乌膏(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白芷各15g,黄丹、香油各100g。(2)方法:将上药用香油浸泡24小时,然后文火煎药,炸焦去渣,在油中徐徐加入黄丹成膏状,再将药倒入冷水浸24小时(去火毒)备用。亦可将上药煎成汤剂,加水200ml,煎至60~80ml盛瓶中备用。发作频繁、疼痛剧烈者,将中药汤剂用纱布折叠数层湿敷患处,一般1~2天疼痛可减轻。继将膏剂少许加热摊在纱布块上(依疼痛部位剪成圆形或长条)贴在患处,每5日换药1次。

6.斑蝥膏(1)处方:斑蝥、红娘、白芷、栀子各30g,巴豆45g,朱砂21g,白信石、雄黄各15g,轻粉9g,冰片3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蜂蜜适量调成药膏。每次取绿豆大小药膏2粒,贴于患侧太阳穴,外套塑料圈,再用胶布固定,有烧灼疼痛感时去掉。

7.止痛膏(1)处方:樟脑、细辛各10g,薄荷12g,五加皮15g,全蝎、龟板胶、当归、白芷、寻骨风各30g,蒲公英、紫花地丁、川芎各45g。(2)方法:上方除樟脑、龟板胶外,均经炮制,干燥粉碎。取香油500~750g,在锅中烧至滴水成珠时,加入上药,充分搅拌均匀,文火至沸,冷凉即成膏状。3g左右为1丸。用时略加温后压成圆饼状,敷贴患侧穴位:第一支病变者取太阳、印堂,第二支病变者取下关、四白,第三支病变者取颊车、地仓,两支或三支同时发病者,联合取穴,另外取阿是穴。每3天更换1次,痊愈为止。

8.乌马膏(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各30g,白芷20g,马钱子10g,黄丹100g,香油300g。(2)方法:将以上四种药物用香油浸泡3天,然后用文火将药炸焦去渣,掌握好火候进行炼油,既不让油冒烟又要将油炼好,再将药渣取出研成细末加入黄丹和炼好的油,搅拌成膏状,切成小块备用。发作剧痛时将药膏放在硬纸片或厚布上,依照疼痛部位剪成圆形或长形,利用气热或火热化软,贴在患处,用胶布固定。每3~5日换1次。

9.点眼方(1)处方:炉甘石120g,硼砂、石燕、琥珀、朱砂各4.5g,白丁香3g,冰片、麝香各0.4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研至无声为度。每次用少许水蘸药点目内眦。

10.外搽方(1)处方:川乌、草乌各12g,川椒、生麻黄、生半夏、生南星各15g,片姜黄3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浸泡少量酒精中,2天后取汁外涂患处,疼痛发作时随时涂,缓解后每日涂3次。

11.熏鼻方(1)处方:细辛、胡椒或川椒各10g,干姜6g,白酒15~30ml。(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煮沸,用喇叭型纸筒将药液蒸汽吸入鼻腔,每次10分钟,每日1次。

12.熏耳方(1)处方:透骨草30g,川芎、细辛、白芷各15g,白僵蚕1个。(2)方法:将上药放入沙锅内,煮沸数分钟,取一厚纸,中孔约手指大,盖在锅上,熏痛侧耳孔及疼痛部位。每次10~20分钟,每日2~3次,每剂药用2~3天。

十四、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是指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产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又称为Bell麻痹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本病发病率为13.0/10万人口~38.0/10万人口。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20~40岁最为多见。男性较多于女性。本病一般属中医学“口僻”、“口眼斜”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乌香散(1)处方:熟附子50g,制川乌90g,乳香6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分为10包。每次用1包,用前加生姜末3g,以开水调为糊状,外敷于患侧面部,上起太阳,下至地仓,宽约3cm,用纱布敷盖后胶布固定。敷药前嘱患者用生姜片擦患处至充血,可提高疗效。敷药后再加用热水袋热敷。每日换药1次。

2.面斜散(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炒僵蚕、白及、白芷、姜黄各1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用时以生姜汁调成糊状,然后摊于5层纱布上,贴于患侧太阳穴上,以胶布固定。每2~3天换药1次。

3.正面散(1)处方:川芎、白芷各30g,远志25g,细辛7.5g,麝香1g(后入),冰片10g,制马钱子1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入麝香、冰片同研细,和匀,贮瓶备用,勿泄气。用时以纱布包裹少许药面,用鳝鱼血调药面如糊状,摊于吸水纸上,贴患侧太阳穴处。每日换1次。

4.芫星散(1)处方:胆南星8g,明雄黄3g,醋芫花50g,马钱子总碱0.1mg。(2)方法:以上方药烘干,共研细末,再喷入白胡椒挥发油0.05ml,混匀,密闭保存备用。治疗时将脐部洗净擦干,取药散0.2g敷于脐中,按紧,胶布固定,2~5日换药1次。

5.牵正散(1)处方:制马钱子50g,芫花20g,白胡椒、明雄黄各2g,白附子、川乌各3g,胆南星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散10~15g,分2份,分别撒于神阙和牵正穴,外以胶布固定,2日换药1次。

6.面瘫散(1)处方:川乌、草乌、白附子各0.5g,白芥子7粒,巴豆仁1粒(去油),斑蝥1只(去头足),麝香0.2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密封备用。将医用胶布剪成21.5~2cm直径圆形,内敷2层0.5cm消毒纱布,撒上药末,贴于患侧太阳、迎香、颊车、地仓穴。5~7天自行脱落,无痛苦,不留瘢痕。

7.牵正膏(1)处方:马钱子60g,白附子、猪牙皂各80g,樟脑15g。(2)方法:以上方药粉碎成极细末,过100目筛,用蓖麻子油调制成稠膏状,置油膏缸中备用。先将透气医用胶粘带或医用胶布剪成圆形,直径约2cm。取上药约绿豆大小,置于胶粘带(或胶布)中央,药堆聚成圆形,敷贴腧穴:阳白、攒竹、太阳、四白、颧髎、迎香、地仓、颊车、大迎、牵正、完骨等穴,一般选用8个腧穴敷贴。每天上午敷贴1次,次日上午更换,10天为1疗程。(3)注意:敷贴过程中出现微痒、微痛感为“得气”现象,无须揭去药膏或中断治疗;贴药后腧穴处微红者亦不需处理,适当偏离微红部位贴药即可。

8.天仙膏(1)处方:天南星、草乌各9g,白及3g,僵蚕7g。重者加白附子9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治疗时每取药散适量,用活鳝鱼血调和成膏状,外涂擦患处,每日涂1次,复正后去药洗净。

9.面癖膏(1)处方:白附子、全蝎、羌活、川芎、乌头、藿香各15g,荆芥、防风、天麻、僵蚕、炙甘草各20g,肉桂10g,蜂蜜200ml。(2)方法:以上方药混合粉碎为末,过筛,再将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离火,掺和药末,制成如蚕豆大的丸药。每取药1丸,用酒搅和成膏,敷贴于颊车、承浆、地仓、牵正。每穴1丸,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换。

10.巴豆斑蝥膏(1)处方:巴豆、斑蝥各1个,生姜1块(如枣大)。(2)方法:将巴豆去皮,斑蝥去翅、去足,生姜切碎,将以上3味药共捣碎,制成约0.5cm大小的药饼,备用。在患者的患侧取牵正穴,先用热毛巾将局部擦洗干净,而后将药饼贴敷在牵正穴上,用麝香虎骨膏固定,2.5~3小时取下,以局部微发泡为宜。

11.复方天牛膏(1)处方:川芎、当归各500g,黄连600g,天牛粉386g。(2)方法:先将前3味药与植物油2500g同置锅内,煎枯滤过除渣,炼至滴水成珠。加黄丹360g,搅匀,收膏。用时取药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天牛粉(天牛虫粉碎,过120目筛),搅匀,分摊于纸上,每张膏药重2g,含天牛粉0.2g。取患侧听宫、下关、翳风为主穴,颊车、太阳、大椎为配穴。选定穴位后,将膏药加温熔化,每个主穴贴1张,视病情选配穴。每5天1换。

12.松香玉真膏(1)处方:松香300g,防风、羌活、白芷、黄丹各250g,天麻、制南星、白附子各200g,麻油2500ml。(2)方法:先将防风、羌活、天麻、白芷、南星、白附子加入麻油中,用文火煎枯,滤去药渣,再加入松香、黄丹收膏,冷至25℃左右保温将药膏涂布于牛皮纸上备用。用时将药膏加温熔化后,分别贴于患侧下关、颊车、太阳。每5天用75%的酒精擦揉上述穴位1次,更换1次膏药。

13.复方牵正膏(1)处方:荆芥、防风、桂枝、川芎、当归、赤芍、白附子、胆南星、僵蚕各50g,全蝎30g,蜈蚣10条,香油1000g,黄丹500g。(2)方法:以上方药浸入香油24小时,用文火熬至药枯,去渣过滤,加入黄丹充分搅匀,文火徐徐成膏。纯棉布1块,大小以将周边下关、颊车、四白、地仓等穴完全覆盖为宜。药膏适量,均匀涂于棉布之上,厚约0.2cm,敷贴患处。3日更换1次,5次为1疗程。

14.中药外敷方(1)处方:半夏、全瓜蒌、川贝母、白蔹、白及、川乌各10g,白附子9g,白芥子12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陈醋拌湿炒热,装入用2层纱布做的袋内。口向左歪敷右侧,向右歪敷左侧,待药凉后,再炒再敷。

15.中药外熏方(1)处方:巴豆、威灵仙各20g,葛根30g,白附子、钩藤各15g,生姜、茶叶各25g,米醋100ml。(2)方法:上药加水500ml,兑入米醋,浸泡20分钟。煮沸后把药液倒入保温器皿中,使用的器皿口径宜小,6cm以内为好,以药液蒸汽外熏患侧合谷穴。外熏时注意合谷穴与器皿口间距离,一般以药液蒸汽热度能使合谷穴处潮红湿润、病人能够耐受为度。每次外熏30分钟,早、中、晚各熏1次。第二、第三次外熏时,均将器皿中的药液再倒入药中,加热煮沸即可。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

十五、偏头痛

偏头痛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和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复发性疾病。临床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本病国内外均较常见,1991年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为985.2/10万,年发病率为79.7/10万。以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女性较多见,男女患病比率为1:4。病程长短不一,从几个月到几十年,但可以在一个阶段内频繁发作,另一个阶段内较少发作或者不发作。发病疼痛的部位多见于一侧或二侧颞部,也可见于枕部、头顶、前额或全头部。临床上根据其发作表现的不同,可以分为没有先兆的偏头痛和有先兆的偏头痛,又可分为发作期和间歇期。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脑风”、“首风”、“正头痛”、“头风”、“真头痛”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虫药散(1)处方:全蝎21个,地龙6条,土狗(又名蝼蛄)3个,五倍子15g,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30g,木香9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1/2的面粉,用酒调成饼。摊贴太阳穴,外用纱布包裹固定。

2.定痛散(1)处方:细辛、徐长卿、川芎各9g,蜈蚣、山柰各6g,冰片0.5g。(2)方法:以上方药分别研成细末后和匀,用布1小块包药末少许塞入鼻孔中,左右交替塞用,左侧头痛塞右侧鼻孔,右侧头痛塞左侧鼻孔。每日更换1次,1剂用完为1疗程,疗程间隔3~5日。

3.透顶散(1)处方:瓜蒂15g,细辛、丁香、赤小豆各9g,麝香0.5g,龙脑冰片1g。(2)方法:先将前4味药共研极细末,再入龙脑冰片、麝香同研,和匀,贮瓶备用,密封,勿泄气。先让患者口含凉开水,再取药散1勺如1粒绿豆大的药末。若头痛,左右鼻孔交替搐之,若偏头痛,搐健侧鼻孔,若鼻塞,搐患侧鼻孔。良久涎出即安。如未愈,隔3日再搐1次。

4.三生散(1)处方:生草乌、生天南星、生白附子各30g,葱白7根,生姜4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调匀,用纱布包好,放入锅内隔水蒸热,敷痛处,但勿敷眼部。

5.温经散(1)处方:细辛、附子、白芷、藁本、川芎各30g,公丁香10g,皂角刺、延胡索、当归各20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每取适量,用温姜汁调敷。外敷部位根据患者症状选择风池、风府、头维、太阳等穴,以受风后疼痛较剧的部位为重点。微覆取汗,每日1次,5天为1疗程。

6.活络散(1)处方:水蛭50g,桃仁30g,川芎、延胡索各20g,细辛10g,斑蝥10个。(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每取适量,温酒调敷疼痛部位。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7.安痛膏(1)处方:白芷、木香各60g,乳香、红花、冰片、樟脑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捣碎研成粉末,用蓖麻油调成软膏放罐内备用。在疼痛区找明显压痛点,偏头痛颞浅动脉怒张,搏动明显,在痛点先按摩3~4分钟,然后外敷止痛药膏,用胶布贴好。隔日1次。

8.清空膏(1)处方:炙甘草75g,柴胡、黄连各50g,羌活、赤芍各30g,川芎、黄芩、荆芥、地龙、白芷各15g,薄荷、全蝎、僵蚕、细辛各10g,天麻20g,苏木25g,蜈蚣2条。(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蜂蜜炼为膏剂备用。用时以茶水调和,捏作小药饼,针刺后贴敷于两侧太阳、印堂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9.荆虫膏(1)处方:荆芥穗、白芷各12.5g,穿山甲、蝼蛄、牙皂各7.5g,全蝎、土鳖虫、僵蚕各5g,冰片1.5g(后兑),薄荷3.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蜂蜜调匀,摊于布上,外贴太阳穴处。

10.四生膏(1)处方:生白芷、生半夏、生川乌、生南星各25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膏,备用。用时取药膏30g,于晚间外敷头痛患处,次晨除去。敷药处应稍远离眼睛部位。

11.头痛灵(1)处方:乳香、没药、白芷、川芎、红花各10g,细辛、血竭、薄荷、冰片、樟脑各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75%酒精或上等白酒密封浸泡24小时。治疗时取消毒棉签蘸药液外搽患处,每日3次。

12.嗅吸剂(1)处方:白芷30g,细辛18g,辛夷15g,川芎24g,苍术12g,石菖蒲10g,没药6g。(2)方法:以上方药粉碎,过100目筛。薄荷脑、冰片各6g,麝香0.5g,研粉。诸药混匀,分装于嗅吸器内。发作时用喷粉端喷鼻,每侧3次,不宜深吸气;再用嗅气端嗅闻,调匀呼吸,每次5~10分钟,每日3~5次。缓解后单用嗅气。1个月为1疗程。孕妇禁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13.滴鼻剂(1)处方:白芷、藁本各10g,川芎15g,辛夷花6g,薄荷5g。(2)方法:以上方药按常规加工制成滴鼻剂,使用时将药液直接滴入鼻腔5~6滴,或将消毒棉球浸上药液后放入鼻腔内。

14.熏洗方(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羌活、独活、防风、麻黄、细辛各10g,川芎、白芷各15g,晚蚕沙、油松节各40g,僵蚕30g,生姜25g,川椒6g,连须葱白5g,白烧酒100g。(2)方法:先将川乌、草乌、南星、松节、僵蚕放入沙锅内加清水适量,煮沸30分钟后,再加入羌活、独活、防风、白芷、麻黄、细辛、晚蚕沙、川芎,煮沸10分钟,备用。临用前将葱白、生姜、白酒加入,用厚纸将沙锅口封住,待沸时,视其疼痛部位大小,将盖纸中心开一孔,令患者头痛部位对准纸孔熏之。整个头痛者,将头部对准沙锅口(两目紧闭或以毛巾包住),上面覆盖大方巾罩住头部,以热药汽熏蒸头部,待头部出汗时,再熏2~3分钟后,将药液倒入盆中(去渣),用其余热再熏蒸之。待药液温度不烫手时,将药液洗头,洗后用毛巾擦干,再用干毛巾将头部全部裹住,蒙头盖被取汗。每日1剂,每晚1次。

15.药枕方(1)处方:丁香30~50g,郁金40~60g,川芎12~30g,山楂12~50g,石菖蒲15~25g。(2)方法:以上方药经粗粉碎,装入布袋或丝绸袋,制成药枕,当睡枕用,15日为1疗程。

第二章 常见外科疾病

一、痈

痈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多个相邻的毛囊和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本病多发于项、背等皮肤韧厚部位,有时也见于腰、腹、臀及上唇等处,糖尿病病人及体质比较虚弱者易患此病。早期呈大片酱红色炎性浸润区,稍高出皮肤,坚硬水肿,之后中央区皮肤坏死,有白粒粟米样脓栓,状如莲子、蜂房,坏死组织不易脱落,脓液排泄不畅。病人可有寒战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可并发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静脉炎,唇痈可有海绵窦血栓形成的危险。本病属中医学“有头疽”。中医根据有头疽发病部位的不同,分别将生于颈后的称为“脑疽”,生于背部的称为“发背疽”,生于胸部膻中穴的称为“膻中疽”,生于少腹部的称为“少腹疽”。一般发于项后、背部者常不易透脓,内陷变症较多,病情较重;发于四肢者易透脓,内陷变症少见,病情较轻。【中药外治法】

1.金黄散(1)处方:天花粉5000g,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各2500g,厚朴、陈皮、甘草、苍术、天南星各1000g。(2)方法:上药切片,晒极干,共研极细末,瓷器收贮,密闭。红赤肿痛发热未成脓者及夏月火令时俱用茶汤同蜜调敷;如微热微肿及大疮已成欲作脓者,俱用葱汤同蜜调敷;如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湿痰流毒,附骨痈疽,鹤膝风症等病,俱用葱酒煎调;如风热恶毒所生,必皮肤亢热,红色光亮,形状游走不定者,俱用蜜水调敷;如天泡火丹、赤游丹、黄水漆疮、恶血攻注等,俱用板蓝根叶捣汁调敷,加蜜亦可;汤泼火烧皮肤破烂,麻油调敷。

2.消肿散(1)处方:大黄、芒硝、生石膏、板蓝根各60g,浙贝母、牡蛎、胆南星、黄连、丹皮、桃仁、甘草各30g。(2)方法:上方药粉碎,过80~100目筛,混匀备用。治疗时用适量温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纱布覆盖,胶布固定。轻者每日1~2次,重者每日3~4次。

3.药胆散(1)处方:木香、轻粉各6g,黄丹、枯矾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猪胆汁拌匀,晒干后再研细。治疗时以药散掺于患处。

4.四黄散(1)处方:黄连、黄柏、黄芩、大黄各10g,乳香、没药各4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制成散剂,或以散剂加凡士林调为膏剂。散剂用水或银花露调敷患处。膏剂以油膏摊纱布上敷患处。

5.千金散(1)处方:制乳香、制没药、轻粉、飞朱砂、赤石脂、炒五倍子、煅雄黄、醋制蛇含石各15g,煅白砒6g。(2)方法:将各药研细末,和匀即成。临用时冷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6.无名散(1)处方:麝香、冰片各24g,密陀僧240g,三仙丹、枯矾各90g,朱砂(水飞净)、铅丹、黑砂(黑砂,为锡与水银烧结而成的化合物)各180g。(2)方法:以上各药共研极细末,盛瓷瓶内,盖好,勿令泄气。用时撒疮口,1日数次。

7.金箍散(1)处方:黄柏(去粗皮)、芙蓉叶、紫花地丁各500g,白及2000g,天花粉、白蔹各250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极细末,随疮口大小决定用量,每用葱一把捣碎,加蜜少许,再捣取汁,调药末敷患处,留口出毒气。

8.全福散(1)处方:全蝎10g,利福平1.5g,冰片2g,了哥王叶2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混匀备用。局部常规消毒,擦干。有化脓者,需清洗后,全福散拌凡士林外敷;无化脓者,全福散拌陈醋外敷,上盖麝香止痛膏。每天换药1次。

9.药袋散(1)处方:生大黄50g,芒硝250g,冰片10g。(2)方法:将大黄研成粗末,芒硝、冰片碾碎,拌匀后装入布袋中,以半袋药为宜,然后缝合袋口,备用。将药袋用绷带或胶布直接固定于患处,每日更换2次,或以药袋冰结发硬为度。

10.红灵丹(1)处方:雄黄、乳香、没药、火硝各18g,煅月石30g,青礞石、冰片各9g,朱砂60g,麝香3g。(2)方法:上方药除冰片、麝香外,共研细末,最后加冰片及麝香,瓶装封固,密闭备用。掺膏药或油膏上,敷贴患处。

11.三仙丹(1)处方:水银、白矾、火硝各30g。(2)方法:先将硝、矾同研和成末。将水银放在铁锅中心,上盖硝、矾,后将瓷碗翻转,盖在锅心,碗边与锅间的缝隙,用棉纸捻成的细条塞紧,再用黄沙铺满在隙缝上,直至露出碗底为止。碗底置棉花一团,并压上铁锤一个,然后将锅放在普通小煤球炉或炭火炉上,先用文火(不带火焰)1小时后,再用武火(带有火焰)加旺热度约2小时,待碗底上的棉花焦黄时,则认为火候已足,升华完毕。离火,待锅将冷时,先取去铁锤及覆盖的黄沙,把碗翻转,即可见紫红色的丹药,凉后变橘红色,用竹刀(忌铁器)刮下片块,贮于赭黄色的玻璃瓶内(瓷瓶内更好),埋在土内退火,越陈越好(忌见日光,怕受热)。掺于疮口中,或制成药捻插入窦道引流,外盖膏药或药膏。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12.八将丹(1)处方:西黄、冰片、麝香各0.9g,蝉蜕(烘)7枚,大蜈蚣(炙)7条,山甲(炙)7片,全虫(炙)7个,五倍子(焙)9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每用少许,掺于疮顶上,再以膏药盖贴。

13.九黄丹(1)处方:乳香、没药、川贝、雄黄、硼砂各6g,升丹9g,朱砂3g,冰片0.9g,煅石膏18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掺疮口上,以膏药盖贴。

14.一笔钩(1)处方:毛慈姑90g,蜗牛、蟾酥(酒制)各105g,白芷30g,煅芦甘石、川芎、官粉各15g,生半夏60g,冰片、麝香各0.6g。(2)方法:上方药除冰片、麝香、蟾酥外,诸药共研细末,冰片、麝香另研兑入,蟾酥化开,为锭,每锭3g。醋磨浓汁涂患处。

15.去炎酊(1)处方:大黄、蚤休各200g,天南星、苦参各100g,黄柏、赤芍、白芷、紫草各50g,红花30g,70%酒精5000ml。(2)方法:将以上方药制成每瓶100ml的外用酊剂。用时视局部病灶大小,取敷料块或纱布折至4~5层,面积稍大于病灶范围,浸透药液贴敷局部,无需包扎;或将伤口处包扎,敷料浸透,每次敷1小时左右,每日3~4次。

16.黄连膏(1)处方:黄连、黄柏、姜黄各9g,当归15g,生地30g,麻油360g,黄蜡120g。(2)方法:上药除黄蜡外,浸入麻油内1天后,用文火熬煎至药枯,去渣滤清,再加入黄蜡,文火徐徐收膏。摊纱布上,外敷疮面。

17.万应膏(1)处方:川乌、草乌、生地、白蔹、白及、象皮、桂枝、白芷、当归、赤芍、羌活、苦参、土鳖、穿山甲、乌药、甘草、独活、玄参、定粉、大黄各15g。(2)方法:上药除定粉外,计19味,用净香油2500g,将药浸入油内,春五夏三,秋七冬十,候日数已足,入洁净大锅内,慢火熬至药枯,浮起为度。住火片时,滤去渣,将油称准,每药油500g,对定粉250g,用桃、柳枝不时搅之,以黑如漆、亮如镜为度,滴入水内成珠。摊于纸上,贴患处。

18.千捶膏(1)处方:蓖麻子肉150g,嫩松香粉300g(在冬令制作后研末),轻粉(水飞)30g,东丹、银朱各60g,茶油40g(冬令用75g)。(2)方法:一般在大伏天配制。先将蓖麻子肉入石臼中捣烂,再缓入松香末,俟打匀后,再缓入轻粉、东丹、银朱,最后加入茶油,捣数千捶成膏,贮用。隔水炖烊,摊于纸上,盖贴患处。

19.万太膏(1)处方:乌梢蛇1条,蜈蚣10条,全蝎、硇砂、阿魏、乳香、没药、当归、红花、桃仁、银花、地黄、白蔹、白及、大黄各15g,连翘、川乌、草乌、肉桂、白芷、赤芍、苦参、木鳖子、穿山甲、皂角刺、羌活、独活、玄参、斑蝥各10g,血余炭30g,麻油适量(以能浸没药为度),铅丹适量(为麻油的一半),另备桃柳枝筷子1双。(2)方法:上方药除铅丹、乳香、没药、硇砂、血余炭单放外,其余药物碎断后一并放入铁锅内,用适量麻油浸药,随后上火熬炼,用桃柳枝筷来回搅动,直至将药炸枯浮起,住火片刻,捞出残渣,取油过滤,即为药油。再将血余炭加入药内,慢火熬至血余炭稍化为度,即可离火下铅丹。下丹时撒布要匀,并用桃柳枝筷不停地向一个方向搅拌,丹入后再加火片刻,使药锅内放出青烟,后变为白烟重叠旋转。油开始沸腾时油花多在锅壁附近,待油花向锅中央集聚时为度。再把单放的没药、乳香、硇砂等药研细粉,投入药油内搅匀,即可住火离锅,膏药已成。把熬成的膏药,滴入凉水中二三点,试膏药老嫩。如老,加油再熬;如嫩,再加适量的铅丹熬片刻即成。膏药熬成后,可用冷水喷洒于膏药锅内,即有黑烟冒出,然后去水,将膏药团成小坨,再浸入冷水中以去火毒,即可取膏备用。用时,温热化开,摊于麻纸上,按患处大小,适量为度,外贴患处。

20.加味太乙膏(1)处方:肉桂、白芷、当归、玄参、赤芍、生地、大黄、土木鳖各60g,阿魏、没药(末)各9g,轻粉12g,槐枝、柳枝各100段,血余炭30g,东丹1200g,乳香(末)15g。(2)方法:上方药除东丹外,将余药入油煎,熬至药枯,滤去渣滓,再加入东丹(一般500ml油加东丹195g),充分搅匀成膏。隔火炖烊,摊于纸上,随疮口大小敷患处。

21.生肌玉红膏(1)处方:白芷15g,甘草36g,当归身、白占各60g,血竭、轻粉各12g,紫草6g,麻油500g。(2)方法:先用当归、甘草、紫草、白芷入油浸3日,大杓内慢火熬药微枯色,细绢滤清,将油复入杓内,煎滚下整血竭化尽,次下白占,微火亦化。先用茶盅四枚,预顿水中,将膏分作四处,倾入盅内,候片时方下研极细轻粉,每盅内投和3克搅匀,候至24小时取起,不得加减。先用甘草汤,甚者用猪蹄药汤淋洗患处,软绢揩净,挑膏于掌中捺化,遍搽新腐肉上,外以太一膏盖之。大疮早晚洗换2次,内兼服大补脾胃暖药,其腐肉易脱、新肉即生,疮口自敛。

22.太乙清凉膏(1)处方:玄参、生地、当归、肉桂、白芷、赤芍、大黄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用麻油1000g,煎枯去渣,炒铅丹360g,收膏备用。治疗时根据疮面大小,取适量膏药外贴患处。

23.肿毒疮疖膏(1)处方:当归、金银花、防风、木鳖子、玄参、生甘草、白及、石菖蒲、连翘、生大黄、白芷、生地黄各12g,麻油620g。(2)方法:以上方药同入净锅内熬枯,滤去渣,复入净锅,熬至滴水成珠为度,入飞过炒铅丹250g,收成膏离火,入白蜡黄蜡各6g化尽,再入乳香(去油)、没药(去油)、轻粉各6g,研细末,和入,任摊贴。

24.太乙万灵膏(1)处方:羌活、蓖麻仁、蝉蜕、大蜂房、蜈蚣、败龟板、苦参、猪皂角、玄参、槐角子、青蒿、过山龙、甘草、半枝莲、荆芥、蕲艾叶、黄芩、川椒、仙人掌、蒲公英、白蔹、龙胆草、防风、忍冬藤、白及、生附子、大黄、石菖蒲、栀子、赤芍、独活、何首乌、黄芪、蛇床子、桔梗、黑牵牛、漏芦、木鳖子(去壳)、肉桂、大枫子、巴豆(去壳)、地骨皮、昆布、苍耳子、黄柏、青木香、连翘、牛蒡子、桃仁、白僵蚕、血余、穿山甲、黄连、当归、牛膝、苍术、升麻、蛇蜕、槟榔、柳枝、槐枝、桃枝各30g。(2)方法:上62味锉碎,用真麻油5000ml浸,春五、夏三、秋四、冬十日。入大铁锅内,熬到烟尽为度,先去粗渣冷定,用大皮纸以针戳眼,滤去细渣,复入净锅内,熬至黑色,滴水成珠不散。每油500ml入淘过铅丹紫色者250g,如无铅丹,用水飞细密陀僧末250g代之。下丹之时,以柳棍不住手搅匀,离火再下白芷、天南星、草乌、北细辛、半夏、高良姜、川乌各30g,上7味俱生研细末,筛入膏内搅匀,冷定,再下后药研极细末:海螵蛸30g,乳香(去油)、百草霜、没药(去油)、鸡内金、血竭、象牙末、雄黄、寒水石、儿茶、白石脂、朱砂、赤石脂、轻粉各15g,青鱼胆、熊胆各9g,甘松、山柰、樟脑、冰片、麝香、琥珀、珍珠、龙骨、水银各6g。研细末,筛入搅匀,倾入冷水缸内扯拔,换水浸2日,拔去火毒,然后装瓷钵内,临用摊贴。

25.消肿止痛膏(1)处方:川乌、冰片各15g,制半夏、青黛、南星各45g,细辛30g,硼砂90g。(2)方法:将上方各药共研极细末,加凡士林适量调配成膏,装瓶备用。患者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将药膏涂如硬币厚,范围稍大于疮面,外用清洁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

二、疖

疖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自毛囊或汗腺侵入引起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一种化脓性感染性疾病,其炎症常扩展到皮下组织。疖可发生在任何有毛囊的皮肤区,但以头、面、颈、腋下、臀部等常受摩擦的部位多见。尤其好发于青壮年、小儿体弱者及糖尿病患者。中医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别称为“暑疖”、“热疖”、“石疖”、“软疖”,或将生于小儿头皮上,未破,如曲蟮拱头,破后似蝼蛄串穴者,称为“蝼蛄疖”、“蟮拱头”;将生于颈后发际部的疖病,称为“发际疮”;生于臀部的则称为“坐板疮”等。【中药外治法】

1.五宝散(1)处方:滑石30g,虫白蜡3g,甘草9g,轻粉6g,冰片1g。(2)方法:以上方药各为细末,麻油调敷,或干掺亦可。

2.黄蜂散(1)处方:大黄30g,露蜂房15g,冰片0.6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蜂蜜调敷患处。

3.消痛散(1)处方:紫金皮15g,生南星、生半夏、草乌各10g,冰片、樟脑各5g,如意金黄散30g。(2)方法:以上方药分别研细后和匀,与适量葱头蜜糖混匀捣烂成半糊状,分2~3次外敷患处,每日或隔日更换1次。

4.蛇地酊(1)处方:活蝮蛇1~2条,地丁30g,白酒或75%酒精200ml。(2)方法:先将蛇去骨及内脏,与地丁一同浸泡于酒中(酒精亦可)。将窗口容器密封,放于阴凉通风处3个月。每日涂患处4~6次。

5.三黄液(1)处方:大黄、黄柏、黄芩、苦参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取药10~15g,加入蒸馏水100ml,医用石炭酸1ml。用时摇匀,用棉花蘸药外涂患处,每日4~5次。

6.藤黄液(1)处方:藤黄10g,马钱子、龙脑各6g,新鲜猪胆汁100g。(2)方法:马钱子用砂拌炒软,去毛,研成粉末;然后将藤黄、龙脑分别研成粉末。将上药掺在猪胆汁中。用时以棉签或小毛刷蘸药汁涂在疖上,涂药范围大于红肿范围0.5cm,每日涂2~3次,重复涂药,前次药液不要洗掉。本药有毒,切忌入口。

7.冰椒油(1)处方:冰片、红辣椒、芝麻油、生白矾、黄蜡各适量。(2)方法:洗净辣椒,剪去辣椒柄蒂,除净籽瓤,椒尖向下,纳入等量冰片、白矾、黄蜡粗粉,余1/5~1/3空隙,灌入适量麻油,填于辣椒中部,点燃椒尖部,徐徐滴油于洁净容器中。以棉签蘸热油涂于患处,每日1~2次。若油当时不用,可冷凝密封备用,用时需加热至油熔化。

8.绿膏药(1)处方:麻油、猪胆汁各90g,蓖麻子(去壳捣烂)49粒,铜绿(研末)60g,松香240g。(2)方法:先将麻油入铜锅内,加入蓖麻肉,熬枯滤去渣,再熬至麻油滴水成珠,然后加入松香融化,再加入猪胆汁、铜绿末搅匀,放水中扯拔百余遍,愈拔其色愈绿,收藏瓦钵内。用时隔水炖烊,将油纸摊膏贴患处。

9.五妙膏(1)处方:大黄90g,黄柏、苍术各150g,羌活、红花各120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凡士林熔后搅匀备用,搽涂患处。此膏搽疖疮及多发性疖疮不宜盖纱布,以免郁壅,反致难愈。

10.玉仁膏(1)处方:当归30g,白芷15g,紫草6g,甘草36g,血竭、轻粉各12g,白蜡60g,麻油500g。(2)方法:用麻油将前4味药浸5日,煎至药枯,去渣,将油再熬至滴水成珠,下血竭细末搅匀,再下白蜡熔化,离火微冷,再下研细之轻粉,搅和成膏,外用。

11.朱砂膏(1)处方:松香45g,黄蜡、樟脑各30g,朱砂15g。(2)方法:以上方药熬膏,摊贴患处,宜薄。

12.灵应膏(1)处方:蓖麻子(去壳,锉)、当归(洗,焙,切)、木鳖子(去壳,研)、郁金(锉)、香白芷、草乌头(泡裂,去皮脐)、甘草(锉,炒)、大黄(锉)、赤芍(锉)、自然铜(火煨,醋淬,研)、白僵蚕末、苏木(锉)、白及、白蔹(锉)各30g,铅丹180g,乳香(别研)、没药(别研)各3g,麻黄(去根节)、天南星(锉)、松香(别研)、铅粉(研粉)各15g,葱白10茎,麻油1000g。(2)方法:上方除没药、乳香、铅丹、僵蚕外,将余药入油内熬令诸药赤黑色,然后滤去渣,次将没药等4味研令极细,徐徐下入油内,用长5~6寸的槐柳枝各10余条,不住搅动,渐加火熬,至滴水不散成膏为度。用时量痈肿大小将药膏摊于敷料上贴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13.疖肿膏(1)处方:香油500g,铅丹125~175g,蜈蚣(焙干,研末)10条,黄连(焙干,研末)9g,蛇蜕(用蜂蜜炒干,研末)10g。(2)方法:香油加热至沸后,改微火加温4小时,待滴水成珠,将铅丹倾入油内,不时搅拌至硬度适合,将以上药末加入,充分搅匀。在冷水中浸一夜后切成小块,表面撒滑石粉。用时外敷。

14.育红膏(1)处方:老松香12g,轻粉2.4g,银朱2.1g,铜绿、冰片各0.45g,麝香0.3g,樟脑、蓖麻子仁(夏日只用4.8g)各6g。(2)方法:以上方药研细,重汤炖化,忌见火,任摊贴。

15.松香膏(1)处方:松香500g,乳香、没药、铅丹各62g,葱白根(捣汁过滤)2000g,凡士林适量。(2)方法:先将乳香捣细后与葱汁置铁勺中,用文火加热同煎,使药熔化后加入铅丹,搅匀。再加入适量凡士林,趁其膏未冻结前,作成各块如饼状,备用。用时视病灶大小,取膏温热软化贴敷,纱布外敷。2~3日换药1次。

16.乳香膏(1)处方:当归、白芷、赤芍、木鳖子各7g,巴豆、蓖麻各40粒,草乌、黄芪各14g,桃枝、柳枝(7cm)各7段,麻油120g。(2)方法:先将诸药放在油中煎,待众药焦黑色,滤去渣,熬至滴水成珠时,下铅丹,春用丹49g,夏用丹56g,秋用丹49g,冬用丹42g,随时令加减。下丹时不住手地搅,于铁器上试软硬,最后入乳香少许。用时摊贴患处。

17.胆蜂膏(1)处方:猪胆、野蜂房各2个,雄黄9g,冰片5g。(2)方法:先将野蜂房烧至外皮呈黑褐色,里面黄褐色(不要烧成灰);再将蜂房、雄黄、冰片分别研末后混匀,加入猪胆汁调成糊状,外敷患处,用敷料或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一般3~5天可痊愈。

18.黑布药膏(1)处方:老黑醋2500g,五倍子836g,金头蜈蚣12条,蜂蜜180g,梅花冰片3g。(2)方法:沙锅盛黑醋火上熬开30分钟,加入蜂蜜再熬至沸腾状,用铁筛将五倍子粉慢慢撒入,边撒边按同一方向搅拌,撒完后即改用文火熬成膏状离火;再兑入蜈蚣粉和梅花冰片粉搅匀即成。做成的黑布药膏质量要求光亮、黑润,储存在瓷罐或玻璃罐中备用(勿用金属器皿储存)。外涂时,需涂2~3mm厚,用黑布或厚布盖上,换药前清洁皮肤,2~3天换1次。

19.独角莲膏(1)处方:独角莲、皂角刺、白芷、防己、金银花、连翘、生南星、刺猬皮、山甲片、当归、海桐皮、苏木、海带、大麻仁、豨莶草各45g,干蟾3个,乳香、没药各35g,血余45g。(2)方法:用麻油6000ml入大铁锅内,加入上药前16味,熬枯去渣,再用强火熬至滴水成珠,离火,投入铅丹(冬天约2500g,夏天约3000g),用铁棒急搅,油渐变成黑色,最后将冷凝时加入后3味药末,调和成膏。用厚纸摊成大、中、小三号厚薄不同的膏药,用时烘烊贴患处。疖肿用小号膏药,神经性皮炎用大号膏药。

20.金冰如意膏(1)处方:片姜黄、大黄、黄柏、白芷各80g,苍术、厚朴、陈皮、生天南星、甘草各32g,天花粉160g,冰片15g,蜂蜡120g,麻油500g。(2)方法:先将上述前10味药浸泡在麻油内,24小时后,微火加热至沸,持续煎炸至白芷、生南星外焦黄而不发黑时捞出(约1小时左右),弃去药渣,用3层消毒纱布过滤麻油,后放入蜂蜡搅拌至完全溶化,至油温降至40~50℃,缓慢加入冰片,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至油蜡微结晶时,倒入已灭菌的容器内封闭备用。治疗时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取药膏5~10g,放入纱布中央,外敷患处。重者每日换药1次,轻者隔日换药1次,3次为1疗程。

21.天仙消肿膏(1)处方:天仙子50g,藤黄、浙贝母、蚤休各20g,赤芍15g,乳香、没药各6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加入研细冰片3g,调匀备用。适量加蒸馏水调成糊状,摊于纱布上,面积大于疖肿,厚1~2cm,贴患处。并用黄芩、大黄各30g,黄柏15g,黄连5g取浓煎液,用纱布吸附药液,盖于天仙消肿膏上,保持患处湿润。

22.疖疽小纸膏(1)处方:嫩松香2500g,藤黄50g,乳香、没药各20g。(2)方法:依法将上方用麻油适量熬成膏药,离火稍冷,加入飞辰砂30g调匀,趁热摊于桐油纸上,如铜元大小,即成红色小纸膏,对折备用。将小纸膏用酒精灯或置热水杯旁烘烊掀开,剪圆外贴患处。未溃者每日更换1次,破溃脓出者每日更换2~3次。

23.仙地冰片膏(1)处方:鲜仙人掌30g,紫花地丁20g,龙脑冰片0.5g。(2)方法:取鲜仙人掌去刺洗净,紫花地丁去泥洗净,共捣烂呈稀糊状,再将龙脑冰片研极细末放入药糊中搅拌均匀。将药糊均匀摊在凡士林纱布上,面积大于患处3~5cm,敷患处。外加敷料,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2次。

24.神水万应膏(1)处方:麝香0.9g,血竭、没药各6g,明雄黄、乳香、陈石灰(愈陈愈好)各9g,冰片1.5g,大黄3g,朱砂0.3g。(2)方法:上方9味共研末,先用黄明胶250g,打碎,入钵内,隔水炖化,将药末和入调匀,用笔摊上矾纸,干后收贮。用时根据伤痕大小,将膏药剪下,用热水浸软贴上。贴后不必更换,愈后膏药自落。

25.巴豆胡椒膏(1)处方:巴豆仁1粒(去渣),胡椒4粒,熟大枣1枚(去皮核)。(2)方法:上方前两味药共研细末,和熟枣肉调和为膏。用时捏成长条,外裹纱布一层(两端不要裹住),交替塞入两鼻孔。蒙被取汗,使汗出至足,再去掉药物。若汗出迟缓,可喝点开水帮助发汗。

三、丹毒

丹毒是一种皮肤突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伴有发冷发热的急性皮肤病。本病发病急聚,有皮肤擦伤,挖鼻或足癣史。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但以小腿最为多见,头面部次之。在中医学中,发于头面部的称为“抱头火丹”,发于胸腹部的称为“内发丹毒”,发于下肢的称为“流火”,发于新生儿臀部的称为“赤游丹毒”。【中药外治法】

1.熏洗汤(1)处方:海桐皮、姜黄、汉防己、当归尾、红花、苍术、黄柏、晚蚕沙各15g。(2)方法:上方药加水2000ml,煎汤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2.升麻汤(1)处方:升麻60g,漏芦、黄芩(去黑心)各90g,栀子(去皮)30g。(2)方法:以上方药细锉。每次用15g,以水750ml,煎至450ml,去渣,下芒硝5g,搅匀,以纱布重浸汤中,温溻患处数十遍,每日2次。

3.如冰散(1)处方:朴硝150g(研),蛤粉、寒水石各90g,白芷30g,冰片3g(研)。(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和匀,用新汲水调,稀稠适度,鸡翎涂扫,不令药干。

4.拔毒散(1)处方:寒水石(生用)、石膏(生用)各120g,黄柏、甘草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每用新水调,扫赤肿处,或涂纸上贴,如干则水润之。

5.紫荆散(1)处方:紫荆皮、赤小豆、荆芥、地榆各3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以鸡子清调涂患处。

6.清苦散(1)处方:芙蓉叶、桑叶、白蔹、白及、大黄、黄连、黄柏、车前子、白芷、雄黄、芒硝、赤小豆各10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用蜜水调敷患处。

7.金花散(1)处方:郁金、黄芩、甘草、山栀、大黄、黄连、糯米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蜜和冷水调,以鹅毛涂扫患处。

8.敷药散(1)处方:绿豆30g,蝉蜕3g,荆芥穗、泽兰、连翘、白芷、蔓荆子各9g,秦皮、夏枯草各6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面,每次用9~12g,淡蜜水调敷患处。

9.青白散(1)处方:石膏120g,青黛12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和匀。临用时,用香油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每天1~2次。

10.四味散(1)处方:明雄黄、苏雄各120g,白矾240g,冰片6g。(2)方法:将白矾砸成细面,然后徐徐兑入雄黄和苏雄,研匀后再把冰片研粉兑入即成。用时,药粉适量,倾入碗内,以山西陈醋调成膏状,敷于患处,薄厚1分左右,如药干后再用毛笔蘸醋涂药上,以保持该药湿润直至8小时左右,然后以小米水洗干净。

11.青黄散(1)处方:青黛、地榆、赤小豆各30g,大黄25g,苦参10g,梅片9g,白及20g,食醋适量。(2)方法:将大黄、苦参、地榆、赤小豆、白及共打碎成粉过筛,将梅片在瓷碗内研成细末,再拌入青黛,合并以上几种药粉拌匀,贮存瓷罐内,勿泄气。治疗时根据患部红肿范围,取适量药粉兑入食醋,调成稠糊状。用前洗净患部,然后用压舌板均匀地涂抹一层药物,盖上纱布,用纱布绷带外固定,每日2次。

12.青宝丹(1)处方:大黄60g,川黄柏、姜黄各30g,青黛15g。(2)方法:以上方药按常规制成粉末状散剂,用冷开水或蒸馏水调成浆糊状,敷于患处。敷药范围应超过红肿区0.5cm,厚度为0.1~0.3cm。每日3~4次,5天为1疗程。

13.消瘀膏(1)处方:栀子50g,木瓜、蒲公英、姜黄各100g,大黄250g,黄柏15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磨为细末,过筛去渣,用适量蜂蜜和水(蜂蜜、水比例为2:1)将药粉调匀成膏,装瓶备用。使用时把本膏均匀地摊涂在丹毒红肿部位,稍超出红肿边缘,厚度为2mm即可,再用敷料盖其上。每日或2日换药1次。

14.丹毒膏(1)处方:生蓖麻子仁40~50粒,生巴豆仁7~8粒,制马钱子粉、生甘草粉2g。(2)方法:以上方药共捣烂,再加香油适量制成膏。根据患部面积大小,摊于塑料纸上,局部外敷,细绳或胶布固定,数小时后,即可见局部红肿萎缩,渐渐消退,每次可敷10~20小时,一般敷2次,即可治愈。此药剧毒,不可内服。局部外敷可有轻度痒感,或微热感,但无其他不良反应。捣膏时不可使用铁器。

15.芙蓉膏(1)处方:黄柏、黄芩、黄连、芙蓉叶、泽兰叶、大黄各25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面,过筛,用凡士林调成20%软膏。外敷患处。

16.薄贴膏(1)处方:青黛300g,冰片100g,珍珠30g(研末过120目筛),优质香油3000g,红丹1600g(烘干过120目筛)。(2)方法:以上方药用香油调成药膏,摊在直径10~15cm的圆形白布上,每张重8~10g。用时将药膏适度加热熔化,覆盖创面,4日换药1次。

17.金黄膏(1)处方: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各2500g,天南星、陈皮、苍术、甘草各1000g,天花粉500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患处,每日1次。

18.润肌软膏(1)处方:紫草1.5g,地榆15g,当归、大黄、生地各30g,黄蜡90g,菜油360g。(2)方法:以上方药放在菜油中浸3~7天(冬季7天,夏季3天,春秋季5天),然后与菜油同入铁锅煎熬,煎至药枯,捞出药渣过滤,加入黄蜡,待熔解后呈紫色软膏。用时,薄摊在棉纸上或纱布上,敷贴患处。

19.牛黄消毒膏(1)处方:雄黄3g,蜗牛50个,大黄末3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一处,用铁锈水调搽患处。

20.紫色消肿膏(1)处方:赤芍、升麻各30g,当归、白芷各60g,贯众6g,紫草、荆芥穗、紫荆皮、草红花、儿茶、红曲、羌活、防风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重罗。每120g药面加血竭粉3g,山柰粉6g,乳香粉、没药粉各12g,凡士林120g,调匀备用。外敷患处,每日1~2次。热毒性肿胀勿用。

21.清热解毒液(1)处方:芒硝60g,蒲公英、野菊花、大黄、黄柏各30g;若有足癣者加苦参、土槿皮、半枝莲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至600~1000ml,冷却后用方纱布湿敷患处,每日6~8次。

22.红黄牡丹液(1)处方:红花、大黄、黄柏、牡丹皮各10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000ml,浸泡1小时,煎沸10分钟,然后文火煎至250ml,过滤,2煎加水同前,也煎至250ml,过滤后,二者混合。用六层纱布浸湿红黄牡丹液敷贴于患处,待干燥后再行湿敷,每日保持5小时。

四、颈淋巴结结核

颈淋巴结结核是一种特异性感染,是由结核杆菌侵入颈部淋巴结而引起的慢性炎症,又称颈部结核性淋巴炎。本病约占体表淋巴结核的70%左右,多见于儿童和青年,30岁以上者少见。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瘰疬”范畴。【中药外治法】

1.消核灵(1)处方:琥珀、黄柏、青黛各20g,枯矾、明矾、月石各10g,麝香1g,生砒9g。(2)方法:以上方药研细末,备用。用时将药末与任何一种抗生素油膏调和,涂在白纸上,或与黑药油相拌摊在油纸或厚布上。一般每个病灶用药0.3~2g。若局部有轻微反应可适当减量。贴敷12~24小时,隔日换药,3次为1疗程。

2.拔瘰药(1)处方:轻粉、红升、黄升、丹底、两面针、广丹、砒矾化合物(红砒1份,明矾2份,共研末置瓦壶中火煅成雪白色)各3g,白降丹3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米饭制成如芝麻粒大小,置于溃疡面中心,外贴黑膏药固定。5~7日后将膏药剥离,坏死组织已附其上,腐肉脱尽改用收口药收口。若有混合感染,先排脓再敷药;单个淋巴结结核经久不消者,用针刺破再敷药;若腐肉尚未完全附于膏药上,忌用力拉,以免出血;若本病破溃后,基底部有灰白色肌膜,或干酪样絮状物,应继续治疗。

3.软坚散(1)处方:海浮石、炒黑栀子、南星、炒山药、土贝母各30g,昆布(焙)、海藻(焙)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以鸡蛋清调敷。如大人生痰核等症,可加生香附同研。

4.推车散(1)处方:推车虫(蜣螂)3g,干姜末1.5g。(2)方法:先将推车虫放置瓦上焙干,研末,再入干姜末共研细末,取药粉吹入管道内,或用棉纸等卷成线条插入管道内,外盖膏药。

5.捻粉散(1)处方:三仙丹(水银、白矾、火硝各30g,用升丹炼制法炼成丹药)18g,海浮散(乳香、没药各等份,与灯草同炒去净油,共研极细末)12g,硇砂15g,煅石膏9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制成药捻备用。将疮口洗净,以此捻条插入疮口,外撒拔毒,再贴膏药。

6.八宝丹(1)处方:珍珠3g,牛黄、冰片各0.9g,制象皮、琥珀、龙骨(水飞)、轻粉各4.5g,炉甘石(水飞)9g。(2)方法:将象皮研末筛细,与诸药混合,共研极细末,用时将药粉撒于创面,外盖软膏。

7.红升丹(1)处方:雄黄、朱砂、皂矾各1份,水银、白矾、火硝各2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制成末备用。将丹药粉掺撒于创面,或用棉纸捻成线条,或厚糊调稠,搓成线条,插入脓腔或瘘管内。

8.白降丹(1)处方:朱砂、雄黄各6g,水银30g,硼砂15g,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各45g。(2)方法:将诸药共研细末制成丹剂。用时从瘘道或寒性脓肿切开处插入,直至药捻不能继续进入时为止,上敷黑膏药或用纱布包扎。每周更换药捻1次,一般5~7次。

9.提瘰丹(1)处方:水银、白矾、青铅、硼砂各250g,牙硝200g。(2)方法:先将青铅放入锅中翻炒,利用空气使之氧化后,放入水银,待熔化后再放入牙硝、硼砂、白矾,紧接着加瓷盖(忌铁、木盖)盖45分钟左右即将锅端起放于阴凉潮湿处,待冷即提炼成丹,密封备用。一般每枚瘰核1次需0.2g,对未溃者首次将所需之提瘰丹放入黑膏药中,贴在瘰核的中心部位,待1~2天后皮肤即破口。第二次换药时将提瘰丹直接放入瘰核破口处,待2~3天后,第三次换药时将丹药直接放入破口深处之瘰核体部,2天后瘰核即可自行脱出。如有瘰核数枚,可以2枚同时按上法进行,取尽为止。对于已溃的患者首次可直接将丹药放入溃口瘰核部,只需2次就可脱出。如果瘰核较大,可适当加大剂量和增加换药次数。

10.化核丹(1)处方:水银15g,硫酸钾(火硝)、硫酸铜(胆矾)、明矾、青盐、硼砂、乳香、没药、蓖麻仁、血余各12g。(2)方法:先将水银、硫酸铜共研至不见水银星为度,再将他药合研后加入拌匀;放入铁罐中压实,上盖一小碗;取白陶土加水调成糊状封四周间隙,使其密闭;放炉灶上,炭火加热,先武火,后文火,2小时后停火;候冷,揭开,铁罐内被烧焦结块的黑褐色杂有白色结晶粉末的药物即是丹药,杵碎,研细末备用。撒于疮内或做成药捻插于疮内。

11.千捶膏(1)处方:蓖麻子肉150g,嫩松香300g(在冬令制后研末),轻粉30g(水飞),东丹、银珠各60g,茶油40g(冬天须用75g)。(2)方法:本方须在大伏天配制。先将蓖麻子肉入石臼中捣烂,再缓入松香末,俟打匀后,再缓入轻粉、东丹、银珠,最后入茶油,捣数千捶成膏。隔水炖烊,摊油纸上贴患处。

12.消核膏(1)处方:制甘遂60g,红芽大戟90g,白芥子24g,麻黄12g,生南星、僵蚕、藤黄、姜半夏、朴硝各48g。(2)处方:用真麻油500g,先投甘遂、南星、半夏,熬枯捞出,次下僵蚕,三下大戟、麻黄,四下白芥子,五下藤黄,逐次熬枯,先后捞出,六下朴硝,熬至不爆,用绢将油滤净,再下锅熬滚,徐徐投入炒透之铅丹,随熬随搅,下丹之多少以膏之老嫩为度,夏宜稍老,冬宜稍嫩。膏成趁热倾入水盆中,扯拔数十次,以去火毒,即可摊贴,宜厚勿薄。此膏妙在不用毒烈之药,虽好肉贴之无损。已溃者不可贴。

13.琥珀膏(1)处方:琥珀30g(细研),丁香、木香各22.5g,桂心、朱砂、白芷、当归、木鳖子(去壳)、防风(去芦)、木通各15g,铅丹210g,垂柳枝90g,松香60g,麻油540g。(2)方法:先用琥珀、丁香、桂心、朱砂、木香为细末。其余锉碎,浸油内7日,入锅内慢火熬至群药焦黄为度;绢滤净油,徐下铅丹,以柳枝不住地搅,候至膏成,滴入水中,软硬得中,掇下锅来,以盆顿稳,搅至烟尽,方下群药搅匀,磁器盛之。临用取少许摊贴患处。

14.消瘰膏(1)处方:生半夏30g,生穿山甲、皂角刺各9g,生甘草3g,生马钱子12g(剪碎),朱血竭6g。(2)方法:以上方药用香油煎枯去渣,加黄丹收膏,火候到时,将血竭研细搀膏中,熔化和匀,随疮大小摊作膏药。临用时,可加麝香少许贴患处。

15.蜂房膏(1)处方:蛇蜕皮、玄参各15g,黄芪22.5g,露蜂房、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各30g,乱发鸡蛋大一团,黄丹150g。(2)处方:以上方药细锉,用麻油500g煎沸,先入发及杏仁,候发消尽,即以棉布滤去渣,另倒入锅中,将前药煎令焦黄,又滤去渣,下黄丹,以柳木篦不住手搅,候熬成膏,即倾于瓷盆中盛。旋取涂于布上贴疮上,每日1换。

16.瘰疬膏(1)处方:露蜂房(瓦焙存性)1个,轻粉5g,象皮、黄蜡、乳香、没药各9g,官粉45g,孩儿茶30g,龙骨4.5g,血竭3g,真香油130g。(2)方法:先将香油、象皮入锅内,熬热去渣、再入黄蜡、次入官粉、轻粉、蜜蜂房(均研细末),拌匀,离火凉温,入乳香、没药、孩儿茶、龙骨、血竭(均研细末),搅拌均匀成膏,瓷瓶收贮,备用。用时每取此膏适量,外涂擦患处,外用油纸贴之。每日换药1次。

17.地黄膏(1)处方:生地1000g,藤黄15g,红粉9g,冰片3g,铅丹12g。(2)方法:上述后4味药共研细末,备用。先将生地洗净,放沙锅内煮30分钟左右,取出捣烂,再放入原汤煮20分钟,过滤取渣。将渣再煮再滤,然后将滤出的药液放沙锅内,用大火煎熬成膏,以提起成丝为度。放入罐内待冷后,将备用药粉搅入即成。用时先以生理盐水或温水洗净疮面,用无菌敷料摊贴上药膏(不宜太厚),敷在疮口上,隔日或3日换药1次。

18.神品膏(1)处方:真香油500g,铅粉75g,黄蜡60g,乳香、没药、儿茶、血竭各12g,胡椒18g。(2)方法:先将香油熬至滴水不散,下铅粉熬成膏,下黄蜡再熬至滴水成珠,离火,方入后药。疮久者胡椒加半,捣匀,入瓷器内收贮,退火毒,用单油纸摊贴。用时先以葱须、花椒、艾、槐条熬水洗疮,净后再贴此膏。

19.消化膏(1)处方:炮姜30g,红花24g,白芥子、南星各18g,生半夏、麻黄、黑附子各21g,肉桂15g,红芽大戟6g,红娘虫2.4g,芝麻油2500g。(2)方法:以上诸药用麻油炸枯后,每500g药油加入铅丹(夏季256g,冬季225g)熬成膏,每500g内兑入麝香4.8g,藤黄面30g。将膏药熔化后,摊于布或纸上外贴患处,必要时可加麝香少许。

20.生肌膏(1)处方:象皮90g(无象皮时可用驴马蹄甲120g),全当归、血余炭各60g,大生地、龟板各120g,真麻油1500g。(2)方法:先油煎生地、龟板、象皮,后入血余炭、当归,熬枯去渣。加黄、白蜡各180g,改文火煎。再入生甘石粉、生石膏粉各150g,边煎边搅,拌成膏为止。用时先于肿大淋巴结波动感明显部位穿刺,后在局麻下切开排脓,并简单搔刮干酪坏死组织,窦道形成者一并切开,切口阔大,创面开放。腔内放链霉素粉0.5g或1g,纱布团块压迫止血。3天后开始敷生肌膏,将生肌膏均匀涂于脱脂棉上,范围与创面大小相当,药厚0.1~0.2cm,外加3~4层纱布,胶布固定之。根据创面分泌物多少,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换药时用棉球将创面分泌物蘸吸干净,干酪坏死予以清除,切忌擦伤新生肉芽组织。

21.麝香膏(1)处方:麝香(细研)3.5g,雄黄(细研)、连翘、常山、附子、昆布、狼毒、黄芪、败酱各7g,斑蝥30枚,虾蟆灰(细研)14g。(2)方法:以上方药除麝香、雄黄、虾蟆灰外,余药细锉。将腊月猪脂300g,于净锅中炼10余沸,去渣后下诸药,用慢火煎搅,候黄芪黑色时,绵滤去渣,收入瓷盒,后下麝香、雄黄、虾蟆灰,调令匀。每次摊匀于旧帛上,贴于患处,每日换药2~3次。

22.铁箍膏(1)处方:大青叶60g,大黄、黄连、黄柏、五倍子、乳香、没药、芙蓉叶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清油或香油300g,下花椒炸枯捞出,下黄蜡熔化,离火待凉冷却,为软膏基质。每用基质120g,加药粉90g,充分搅拌均匀即得。用时外涂局部。

23.辛木膏(1)处方:麻黄、南星、白僵蚕、藤黄各30g,甘遂、大戟、白芥子各60g,生半夏、朴硝各45g,菜油1000g,铅丹(冬季180g,夏季240g)。(2)方法:将油放入锅中煎熬,煎至油不扩散,但未滴水成珠,冷却,将麻黄、甘遂、大戟、白芥子、南星、白僵蚕、半夏放在上述油中浸3~7天(夏季3天,春秋季5天,冬季7天)再熬,煎至药枯,滤去药渣,直至滴水成珠,再加入藤黄,待藤黄完全熔化,离火加入朴硝,加入时水气上升,泡沫增多,立即搅拌至泡沫消失。待朴硝全部熔化再煎,用铅丹收膏即成。用时,将膏薄涂纱布上敷患处,5~7天换1张。

24.瘰疬神膏(1)处方:当归、穿山甲、黄柏、黄芩各150g,陈皮90g,肉桂、木鳖子肉、象皮、黄连、白花蛇、蕲艾各30g,大蜈蚣10条,金银花120g。(2)方法:用香油1500g,冬季浸半月,夏浸5日,春秋浸10日。然后火熬至黑色,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加入飞过的铅丹300g,搅匀再熬;又下乳香、没药、儿茶、血竭、密陀僧(俱为末)各39g,搅匀后候温,入麝香3g,再放入水中去火气。用时摊贴于患处。

25.猫眼草膏(1)处方:穿山甲、全蝎、夏枯草各15g,羌活、当归各9g,桃仁、乳香、白芥子、没药、天麻各6g,铅粉45g,黄丹90g,鲜猫眼草500g,麻油620g。(2)方法:上药除铅粉、黄丹外,其他药物入油内浸泡3天,入锅内用文火将药物炸枯后,过滤去渣,滤净后再入锅内,然后先下黄丹,后下铅粉,熬至滴水成珠,再放入冷水内浸泡1天,收膏备用。治疗时取膏摊贴布上,贴敷患处。

26.阳和解凝膏(1)处方:鲜牛蒡子根、叶、梗1500g,鲜白凤仙梗、川芎各120g,附子、桂枝、大黄、当归、川乌、官桂、肉桂、草乌、地龙、僵蚕、赤芍、白芷、白蔹、白及、乳香、没药各60g,续断、防风、荆芥、五灵脂、木香、香橼、陈皮各30g,苏合油120g,麝香30g,菜油5000g。(2)方法:白凤仙熬枯去渣,次日除乳香、没药、麝香、苏合油外,余药俱入锅煎枯,去渣滤净。每500g药油加黄丹(烘透)210g,熬至滴水成珠,不黏手为度,撤下锅来。将乳香、没药、麝香、苏合油入膏搅拌,半月后可用。治疗时摊贴患处。

27.万应紫金膏(1)处方:赤芍、当归、红花、黄芩、连翘、黄柏、僵蚕、蝉蜕、白芷、甘草、胎发、大黄、银花、蜈蚣、川乌、草乌、羌活、苍术、细辛、川椒、秦艽、乳香、没药、骨碎补、首乌、蛇床子、木鳖子、大枫子、生南星、生半夏各15g。(2)方法:用猪油、麻油、桐油各250g,将上药浸入油内,如春夏浸3日,秋冬浸7日,倾入铜器内,文武火熬至药色焦黑,取起滤渣,再熬,加炒铅丹300g,用槐枝不住搅动,熬至滴水成珠,再加白蜡15g,随即起取,用槐枝搅匀,收入瓦罐,浸水中,拔去火毒。用时以布摊贴患处。

28.千槌绿云膏(1)处方:松香(熔7次,滤去渣)、乳香、没药、铜绿各4.5g,血竭、杏仁(去皮)各3g,儿茶0.9g,蓖麻子(去壳)7.5g,麻油30g,乳汁150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同乳汁、麻油拌匀,捶捣千下成膏。摊在绢上,贴患处,每日1换。

29.石灰大黄膏(1)处方:熟石灰400g,大黄(研细)100g,香油适量。(2)方法:选质地较好的生石灰1000g,加水熟化后过120目筛,即得熟石灰粉,称取400g,放沙锅中,炒至烫手后,加入大黄粉,拌炒至石灰呈微红色时,取出放凉,再过120目筛,装瓶备用。用前加香油适量,调成糊状,用纱布条浸药后备用。局部病灶软化者,在局麻下于病灶中央切口(切口范围大,深达皮下组织,充分暴露创面),先用凡士林纱条填伤口,隔日取出凡士林纱条,用艾叶煮水冲洗伤口后,用石灰大黄纱条填充于伤口内,然后覆盖消毒纱条块。每天换药1次,至伤口愈合。

30.复方蟾酥膏(1)处方:活蟾蜍1只,鸡蛋1个,猫眼草10g。(2)方法:取活蟾蜍1只,不刮除蟾酥,将嘴扒开,迫使吞咽熟鸡蛋黄1个,绳捆后,黏泥土包裹,放文火内焙干。取其干燥尸体及猫眼草研成细粉,过百目筛,装容器备用。用时取药粉加香油适量调成膏状。常规消毒,在颈丛局麻下,先以球头银丝探查管道通路,再以有沟槽针自瘘口穿至盲端病灶处,而后用剪刀沿槽针切开管道,注意切开时应避开血管和神经,结扎止血,后用刮匙将瘘道内干酪坏死脱落组织彻底刮除,盐水纱条充填创道,次日拔出,将调好的药膏敷创面,每日换药1次,每次换药用3%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清洁创面后再敷药膏,一般换药5~8次,见新生肉芽长出,即停用药膏,改常规换药至创面愈合。

五、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由细菌侵入乳房引起的乳房急性化脓性感染。是产后哺乳妇女常见疾病,往往发生在产后第3周或第4周,尤其以初产妇更为多见,亦可在妊娠期或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发生。致病菌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临床以乳房结块,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本病一般属中医学“乳痈”、“鮅乳”等范畴。根据其发病的时期不同,将哺乳期发生的乳痈称为“外吹”,在妊娠期发生的乳痈称为“内吹”,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发生的称“不乳儿乳痈”。【中药外治法】

1.鼻嗅方(1)处方:半夏6g,大葱10g,冰片3g。(2)方法:半夏研细末,大葱捣如膏,和入冰片末调匀,分成7份,用塑料薄膜卷成长筒状。按压健侧鼻孔,以患侧鼻孔嗅之,或装瓶嗅之。如法将7份药膏嗅完为1次,每次30分钟左右。每日1次,3天为1疗程。

2.吹鼻方(1)处方:牙皂20g,白芷5g,生南星1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时取0.1g吹鼻,左病吹右,右病吹左,双侧发炎同时吹双鼻。每日1次,连用3天。用后能打喷嚏效更佳,用药15分钟疼痛减轻,第二天肿块消退。

3.塞鼻方(1)处方:生半夏10g,细辛30g,斑蝥3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和匀,装瓶备用。用时将药棉摊如5分硬币大小,牛皮纸厚薄,均匀无洞,取1g左右药粉裹于其中,如枣核状,塞入鼻孔。每次1枚,病在右,塞左鼻孔,病在左,塞右鼻孔,病在双侧,左右交替塞,至鼻腔灼热感时取出。间隔10分钟左右继续使用,每天用2枚,停用其他药物。

4.发泡方(1)处方:巴豆仁1粒(去油),冰片、胡椒、雄黄各等份研为细末。(2)方法:把巴豆仁压成片状,置于7cm×5cm大小的胶布中心,再取药粉如黑豆大,撒在巴豆上,敷健侧额部阳白穴。直至乳房肿块消退,再去药。局部起小泡,过2~3天可自愈,亦无斑痕。个别病人敷药后2~3小时出现头晕,卧床休息可以好转或消失。

5.药捻方(1)处方:黄升75g,轻粉、川黄连各30g,煅石膏180g,冰片15g。(2)方法:将川黄连研极细,再将诸药研细末,调匀,用纸捻插入脓腔,脓水减少后,改用九一丹提毒生肌。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如脓水渐净,脓腔扩大,不易愈合,用20%黄柏水注入腔内,外敷油纱布敷料,再用砂袋压迫。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6.热熨方(1)处方:瓜蒌、连翘、川芎、香附、红花、泽兰、寄生、大黄、芒硝、丝瓜络、鸡血藤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粗末,分装两个白布袋中(袋的大小以覆盖乳房为度)。将药袋置锅中隔水蒸热,外热熨敷乳房患部,两个药袋交替使用。药袋不宜过热,以皮肤能耐受为度,勿烫伤。临用时药袋上撒洒酒精或烧酒少许。每次熨敷半小时。用完后,将药袋用塑袋包好,备下次用。每剂药可连用10次左右,药效即已消失,须更换。

7.黄硝散(1)处方:黄芩、黄柏、干姜、朴硝、甘草各6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米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换1次。若疮疡溃出脓仍硬肿者,用人乳汁调药末外敷,留出脓口排脓,可促使早期愈合。乳房无红肿不可用;乳腺癌忌用;以乳痈初起,红、肿、痛为主,7日内最有效。

8.内消散(1)处方:大黄、黄芩、黄连、黄柏、地龙(炒,令黄)、乳香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共捣细为散,用生地黄汁调匀,涂于患处,干即易之。

9.大黄散(1)处方:川大黄、当归(微炒)、赤芍、黄芪、川芎、防风、黄连、莽草、栀子各30g,轻粉6g,乳香15g。(2)方法:以上方药共捣细为散,入轻粉和匀,以鸡蛋清与蜜调匀,涂帛上贴患处,干即易之。

10.敷乳散(1)处方:生南星、生半夏、皂角刺各60g,白芷、草乌、僵蚕(焙)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用葱白捣取汁,入蜜调,敷患处。若疮口破,用膏药贴之。

11.星夏散(1)处方:南星、半夏、皂角(去皮、弦、子,炒黄)、五倍子(去窠虫,炒黄)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米醋调敷患处。

12.毒消散(1)处方:麝香、肉桂、胡椒各3g,轻粉、腰黄、川乌、炒穿山甲片、阿魏(瓦上炒去油)各9g,樟脑12g,丁香、高良姜、制乳香、制没药、牙皂各6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掺于膏药上敷贴患处。

13.黄龙散(1)处方:大黄、白芥子草、生姜各6g,伏龙肝32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取药散适量,以醋调和,涂乳房患处,每日3次。

14.三味散(1)处方:升丹、生石膏各30g,青黛3g。(2)方法:以上方药分研细末,混合同研和匀,备用。治疗时以药散直接撒布患处。

15.白夏散(1)处方:生半夏、白芥子各3g,葱白3~5根。(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分2次备用。每取一半用两层纱布包裹成球状,塞入患乳对侧之鼻孔内。每日2次。每次塞3~5小时,至愈为度。

16.郁金散(1)处方:郁金9g,红枣3枚,冰片3g。(2)方法:将郁金研细末,红枣用温水浸泡去核,三味同捣如泥,搓成药条4根,贮存备用。用时取药条1根,塞入健侧鼻孔内。每日1次,至愈为度。

17.消肿膏(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桂枝、当归各50g,乳香、没药各25g,桃仁90g,大黄100g,白芷、黄药子各75g,蜈蚣、全蝎各20g,山柰180g,樟脑500g,麝香(可用麝香酮代)、冰片各少许。(2)方法:将山柰、乳香、没药、樟脑研细后用95%酒精适量溶解,为黄褐色溶液。生川乌、生草乌、桃仁、大黄、白芷、黄药子、桂枝、当归与植物油2000g同置锅内炸至白芷焦黄,再加蜈蚣和全蝎,继续炸至白芷焦黑为度。滤渣后加黄丹700~750g收膏,待冷至120℃左右,将上述酒精溶解物静置后的沉淀部分加入,搅匀后稍等片刻再将麝香、冰片掺入,分摊在牛皮纸上即得,用塑料纸或干胶纸密封备用。用时将膏药稍加温后贴于患处,1~2日更换1次。

18.消痈膏(1)处方:青木香、当归、川芎、生半夏、夏枯草各15g,葱白10g、食醋适量。(2)方法:先将前5味药共研细末,次将葱白捣烂为泥,入上药粉调匀,再加食醋调匀成软膏状,贮存备用。每取药膏涂擦乳部患处,干则涂之,并时加醋湿润药层,发挥药效,次日去掉药层,再涂之。

19.乳痈膏(1)处方:草果仁7粒,四季葱白7寸,鲜嫩艾叶5片。(2)方法:以上方药共捣烂如泥,搓成如鼻孔粗细的圆柱状药条,外以胶布围裹,两头剪平即成。将药条塞入患者鼻孔中,左乳发炎时塞入右鼻孔,右乳发炎时塞入左鼻孔。每隔4小时换药1次,至愈为止。

20.绿药膏(1)处方:铜绿、轻粉各3g,乳香、芒硝各6g,生猪脂油适量。(2)方法:将生猪脂油放在青石板上,用斧头砸成泥,再将铜绿、轻粉、乳香、芒硝共研极细末,掺入猪油为膏。根据乳痈面积大小,取2张白纸,入沸油炸后捞出凉干,药膏涂于1张纸上约1分厚,上面再覆盖1张纸,纸上捣数个小孔,贴于患处,胶布固定。

21.乳没膏(1)处方:乳香、没药、大黄、蜂房各10g,蜂蜜适量。(2)方法:先将前4味药混合研为细末,后加适量蜂蜜捣如泥状,敷盖于乳房结节处,约超肿胀范围5cm左右,用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22.地丁膏(1)处方: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0g。(2)方法:以上方药以长流水洗净,用水熬汁去渣,再熬成膏,以膏药摊贴患处。

23.托外膏(1)处方:黄芪(锉)21g,白芷、大黄(锉,炒)各14g,当归(切,炒)、续断各10.5g,薤白(切)20g,松香28g(另研),猪脂70g,生地黄汁200ml,蜡21g。(2)方法:上方药前5味捣为细末,入地黄汁慢火煎,渐稠,放入猪脂、松香、薤白、蜡等,再熬成膏,以新布滤过,新瓷器盛,候冷,摊帛上。根据患部大小而贴之,每日1换。

24.升麻膏(1)处方:升麻、黄丹各150g,菜油560g。(2)方法:将升麻砸碎,放油中浸泡2天,倒入锅内煎熬,待升麻色枯,去渣;入黄丹,武火熬至滴水成珠,入冷水中牵拉数十次,去水再熬开,离火退热,入瓷罐中备用。敷用时,先将患处用桉叶汤或生理盐水洗干净,然后贴上此膏药,每天1换。

25.芙蓉膏(1)处方:芙蓉叶30g,大黄、蒲公英各15g,黄柏、蚤休各12g,天花粉24g,凡士林680g。(2)方法:以上方药除凡士林外,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将凡士林放在铁锅内,加热熔化,滤去油中杂质,倒入钵中。将上药末投入搅拌,直搅拌至冷凝即成。用时,将药末均匀厚涂于纱布上敷贴患处。

26.肿消膏(1)处方:乳香、没药各30g,大黄120g,当归、牡丹皮、野菊花、天南星、赤芍、蒲公英、黄连各60g,薄荷、樟脑、冰片各10g。(2)方法:上方除薄荷、樟脑、冰片外,其余药物研末。取麻油1600g放入锅内,加蜂蜡120g,凡士林800g,加热至200℃,离火降温至100℃,加入上述药末,待温度降至40℃时,把薄荷、樟脑、冰片3味共溶后加入,搅匀,即成。根据病灶的大小取药适量,均匀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27.马星膏(1)处方:马钱子40g,天南星30g,蒲公英50g,木香、水蛭各20g,香油500ml,松香1000g。(2)方法:先将马钱子、天南星、蒲公英、木香、水蛭浸于香油中2.5小时,然后文火炸焦,过滤取汁,再纳入松香文火煎熬成膏状,待药稍凉,摊于5cm×15cm的纸上备用。治疗时将药膏用文火烤化,贴于患处。每2日换1贴药膏,一般用1~3贴即可治愈。若化脓则需切开引流。

28.清解膏(1)处方:生石膏60g,野菊花10g,鲜蒲公英100g,鲜瓜蒌50g。(2)方法:将诸药捣碎,加蜂蜜调和成膏。用时将足用温水洗净,将药膏均匀贴敷于患乳的红肿部位及足反射区,干燥后及时更换。

29.急性子药膏(1)处方:急性子25g,朴硝50g,鲜蟾皮1张(要连背皮),白酒1盅,炒面适量(寒结重者,可加入少许姜汁)。(2)方法:上方前3味药共捣成泥,加白酒及炒面拌调成干糊状。将药糊敷患处,四周围以棉条,上盖敷料及油纸,敷药后如觉痒甚可取下,隔日加酒重调,再敷。

30.平疡止痛膏(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各50g,乳香、没药各25g,桃仁90g,大黄100g,白芷、黄药子、黄柏各75g,蜈蚣、全蝎各20g,山柰180g,樟脑500g。(2)方法:先将山柰、乳香、没药、樟脑研细,用适量95%酒精拌匀成糊,再将川乌、草乌、白芷、桃仁、大黄、黄柏、黄药子用植物油2000g炸至白芷焦黄,加入蜈蚣、全蝎炸至白芷焦黑,过滤后取黄丹700~750g放入油内,炼至滴水成珠,冷却到120℃左右,将酒精药糊加入,搅匀后摊于牛皮纸上,用塑料纸或干胶纸密封备用。用时视病变部位大小选用不同大小膏药外贴患处,2日换1次。

六、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是一组既非炎症,亦非肿瘤的而以小叶增生、囊性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常见的乳房疾病。好发于30~45岁中青年妇女,以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为临床特征。根据其病理特点可分为三型:单纯乳腺增生症、腺型小叶增生症、囊性乳腺增生症。本病的发病率近年来日渐趋高,是妇女乳房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有一定的癌变率。本病一般属中医学“乳癖”、“乳中结核”、“乳粟”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熏脐方(1)处方:硫黄粉30g,朱砂、雄黄各12g;法夏、南星各30g,木香、两头尖各18g。(2)方法:将硫黄粉放铜勺中微火烊化,和入雄黄、朱砂调匀,趁热倾注在平盘中冷却即成片状。将后四味药共研为细末,蜂蜜调成膏状,捏成中心凹陷如粟子大之块状,将其置于脐中、乳核表面,安放平稳,取瓜子大的药片,放在块状凹陷中,点燃,以皮肤有灼热感为度。熄火用油纸和纱布外敷2小时,每天1次。

2.乳消散(1)处方:香附、柴胡、郁金、橘核、浙贝母、生牡蛎、半夏、当归、红花、乳香、没药、穿山甲、鹿角霜、王不留行,按1.5:1:1.5:1:1.5:1.5:1:1:1:0.9:0.9:1:1:2的比例配制。(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包装备用。每取乳消散60g,用白棉布制成药包,外滴红花油5~6滴,将有红花油一面的药包敷于乳房肿块处,外敷湿毛巾,毛巾上放热水袋,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次30分钟。每晚1次,10日为1个疗程。肿块未消可继敷第2个疗程。

3.二乌散(1)处方:川乌10g,草乌6g,蟾酥3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为极细末,瓶装密封备用。临用时每次取药末2.5g,以蜂蜜调膏,敷贴于患者脐孔及乳核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1次。

4.黄药散(1)处方:蚤休20g,大黄、黄柏、蒲黄各15g,红花、乳香、没药各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白酒、开水各半,蜂蜜适量调为糊状,每晚临睡前外敷乳腺肿块处,用绷带、胶布固定,翌晨取下。每次药反复外敷5次后,另换新药末继续外敷。

5.消癖散(1)处方:白芥子、玄参、浙贝母、夏枯草、乳香、没药、延胡索、丹参、牡蛎、王不留行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备用。另取芒硝3等份,另储备用。每次取药末20g,芒硝5g,装入8cm×8cm大的3层纱布袋中,封口。于蒸锅上熏蒸20分钟左右,取下敷于患处,固定。5天更换1次。

6.化坚散(1)处方:山慈姑15g,白芷、鹿角、山甲、血竭各9g,麝香0.6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醋调成糊状,敷于患部,外盖纱布,胶布固定。

7.乳脐散(1)处方:蒲公英、木香、当归、白芷、薄荷、栀子各30g,紫花地丁、瓜蒌、黄芪、郁金各18g,麝香4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备用。每次用药前,先以75%酒精将脐部清洗干净,待凉干后把乳脐散0.4g倾入脐部,随后用干棉球轻压散剂上按摩片刻,用4cm×4cm的普通医用胶布密封紧贴脐上。每3天同法更换1次,8次为1疗程。

8.乳罩散(1)处方:公丁香、郁金、地龙、丝瓜络各15g,赤芍20g。(2)方法:以上方药焙干研成粗末,用纯棉白布做成6cm×5cm小袋(缝制时在靠外侧加一层软塑料膜),将以上药末分装为2袋,封口即成。将药袋放置在清洁柔软乳罩夹层内,有塑料膜的一面向外,无膜的一面紧贴在增生的乳腺上,完全覆盖病变部位为宜。为防止移动,可用线将药袋固定在适宜位置。每周更换药袋1次(若因汗潮湿应随时更换),4周为1疗程。

9.行气散(1)处方:大黄100g,川芎、穿山甲、片姜黄、炒苍术、延胡索各6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密封备用。再取芒硝60g,冰片10g,溶入500g镇江陈醋中备用。治疗时取行气散适量,用配制好的陈醋浸透,再加少许凡士林调匀,均匀涂布于患处,厚1~2mm,包扎即可。48小时换药1次,7次为1个疗程。

10.乳癖贴(1)处方:红花、冰片、血竭各15g,川芎、生南星、生半夏、三棱各30g,乳香、没药、穿山甲、生大黄、阿魏各20g,松香250g,广丹500g,芝麻油2000g。(2)方法:以上诸药清洗晾干,用芝麻油将上药混合,浸泡7天后,文火煎熬,待诸药渣发褐色时,留液弃渣,继续煎熬,待药液滴水中不散头为度。把血竭、阿魏、冰片末与药液充分混合后,将广丹、松香末与药液均匀搅拌,文火煎熬,待滴水中成膏为度,熄火收膏,分切压平。每张5g,切成直径为3cm,厚为0.2cm的圆形。将制成的药贴放在麝香壮骨膏上,贴敷增生局部及相关穴位(屋翳、膻中、神阙)。5天换药1次,2次为1疗程。

11.消核膏(1)处方:柴胡、郁金各15g,仙灵脾、仙茅各10g,白芥子、生南星、僵蚕、半夏、三棱、莪术各30g,甘遂、大戟各45g,黄丹160~230g。(2)方法:将上药浸泡于500ml麻油中,夏季浸3天,冬季浸5天。再将油加热至药枯,滤去药渣,再熬至药油滴水成珠,停止加温,并加入黄丹,边下边搅拌,待膏熬成即倒入水中,拔去火毒后,即可摊贴。每张膏药重10~15g。将膏药加热化开,贴于患处。每张膏药可贴7~10天,换药需间隔2天,4张为1疗程。

12.增生膏(1)处方:白芷、全虫各20g,蜈蚣20条,赤芍50g,生甲片、川黄连、生地、黄芩、川黄柏、乳香、没药、大黄各30g,蝉蜕10g。(2)方法:将乳香、没药研极细末备用,其他药物放入麻油锅内浸泡,冬季7天,夏季5天。按黑膏药的熬制方法,滴水成珠,下广丹稍冷后再加入乳香、没药粉末,搅匀成膏备用。先将患部用75%酒精清洗消毒,然后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摊涂比增生肿块略大1cm的膏药,可选用牛皮纸或较厚的棉布,膏药厚度应在0.5cm左右,再将药粉(生川乌120g,生草乌、丁香、蟾酥、滑石各60g,郁金、枳壳各30g;干燥后研细末,装瓶备用)撒在膏药中间,与增生肿块一般大小,即可外贴患部。

13.清解膏(1)处方:山慈姑、蚤休(七叶一枝花)各15g,蟾酥5g,陈米醋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混合研碎为细末,过筛后加米醋适量调和成膏,备用。治疗时取药膏适量,分别敷贴于患者脐孔和乳核部位,贴药后以胶布贴紧固定。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14.癖宁膏(1)处方:王不留行籽、白花蛇舌草各20g,赤芍、土贝母各21g,山甲、昆布各30g,木鳖子、莪术各18g,乳香、没药、血竭各10g,丝瓜络15g,麻油、黄丹各适量。(2)方法:上方除乳香、没药、血竭外,余药入麻油内煎熬至药枯,去渣滤净,加入黄丹充分搅匀,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手为度,再加入乳香、没药、血竭,搅匀为膏,然后倒入凉水中浸泡,半月后取出,隔火烊化,摊于布上备用。用时将药膏烘热,撕开药布,贴于肿块或疼痛部位。每7天换药1次,3次为1疗程,疗程间停药3~5天。

15.辛木膏(1)处方:麻黄、南星、白僵蚕、藤黄(研细)各60g,甘遂、大戟、白芥子各120g,半夏、朴硝各90g,菜油2000g,广丹(过100目筛)冬季用360g,夏季用480g。(2)方法:先将油放入铁锅中煎熬,煎至油不扩散,未滴水成珠,冷却。将麻黄、甘遂、大戟、白芥子、南星、白僵蚕、半夏放在上述油中浸7天后再煎,煎至药枯,滤去药渣,再煎至滴水成珠,不停地搅拌,徐徐加入藤黄面,待其完全溶解后离火,再徐徐加入朴硝,至泡沫消失,朴硝完全溶解,用广丹收膏。将膏摊在大小不等的布上待用。用时将膏药熏软,再搅入十香散(沉香、制乳香、制没药、赤芍、木香、川芎、枳实、青皮各30g,三棱、莪术、公丁香、母丁香、白芷、山柰各45g,九节菖蒲60g,南星、肉桂各90g,白胶香120g,冰片15g;诸药各碾成细粉,过100目筛,称准用量,混合研匀,密封保存)少许,使药粉隐露于膏药面,或将膏药火化后将药粉加入膏内,做成膏药,贴于病变部位。

16.化结膏(1)处方:远志、当归、柴胡、莪术各30g,生麻黄、乳香、香附、香白芷、荆芥穗各15g,冰片5g,血竭10g,朱砂6g,麝香1g。(2)方法:上方除冰片、血竭、麝香、朱砂外,共研细末,过120目筛;再将冰片、血竭、朱砂分别研碎,过160目筛;然后将二部分药粉混合均匀,再加入麝香,密封备用。用时根据乳腺增生、肿块大小和部位,取适量药粉,以凡士林调成软膏,摊于透明纸上,敷于患处,再以胶布固定。4天更换1次,10次为1疗程。

17.癖消膏(1)处方:冰片100g,珍珠、琥珀、牡蛎、贝母各50g。(2)方法:将珍珠、琥珀、牡蛎、贝母研末,加红丹1600g,烘干,诸药过120目筛。将优质香油3000g放入铁锅内,加热至100℃以上,持续熬油30分钟,然后缓慢放入红丹,并不停搅拌,防止红丹沉淀,使其在油中充分化合。待熬至泡沫消退,滴水成珠,色如浓墨,光亮如镜,软硬适宜时方可停熬(约2~3小时)。继而将上述5味中药放入锅中搅拌均匀。趁热将锅中药膏缓慢倒入盛有冷水的瓷盆内,去除火毒,待药膏冷却后放掉冷水,放置15天即可使用。用时将药膏摊在直径10~15cm的圆形白布上,每张重8~10g。敷药前清洗患部,把药膏适度加热熔化,准确敷于乳房肿块表面,5~7天换药1次。

18.乳癖膏(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天南星、半夏、三棱、莪术、桃仁、乳香、没药、浙贝母、郁金、元胡、白芥子各30g,黄丹1500g,香油3000g。(2)方法:将上药前13味浸泡于香油中,春季5天,夏季3天,秋季7天,冬季10天。然后用铁锅上火煎熬至油热,药外深褐色内焦黄,滤出药渣,继续以310~320℃之温度熬炼药油,待油达黏稠滴水成珠、吹而不散的程度,离火徐徐撒入黄丹,木棒搅拌,使之充分混合不沉淀,继续熬至泡沫消退,上冒青烟,黑如浓墨,光亮柔腻,滴于水中不黏手为度。若拉丝不断为太嫩,拉丝不成而脆为老。离火后以细流入水中,静置4~7天去火毒。用时将去火毒之团块膏药微温熔化70~100℃,根据需要摊涂于直径6cm、8cm、10cm的白布上,厚约2mm,备用。治疗时按病变部位大小选不同规格的膏药,撒上白芷粉少许,准确贴敷,胶布固定。5~7天换药1次,1个月经周期贴3次为1疗程。

19.乳痛外贴膏(1)处方:当归200g,白芷80g,生川乌、细辛各100g,山慈姑160g,马钱子60g,白芥子180g。(2)方法:上药用麻油炸枯后去渣,加入樟脑40g,黄丹适量收膏,备用。用时以温水(肥皂水)洗净患部,将药膏涂于与疼痛范围相应大小的普通棉织布料上或柔韧的纸面上,药膏0.2~0.3cm厚,贴敷在病变局部。每隔3天换药1次,10天为1疗程,一般6个疗程。

20.复方灵仙膏(1)处方:柴胡、乳香、没药、川乌、草乌、独活、石菖蒲、樟脑、远红外陶瓷粉各45g,八月札、地龙、大黄、鹿衔草、白花蛇各50g,炮山甲、血竭、全虫、蜈蚣、桃仁、红花、白胡椒各30g,仙灵脾、马钱子各60g,冰片15g,月桂氮酮30ml。(2)方法:上药除月桂氮酮外,分别或共同研成细末,过80目筛,混合均匀密封备用。取麻油2500g置大铁锅内,炼至滴水成珠后加入官粉1000g,边加热边搅拌,以防沉聚锅底。见锅内泡沫回落,油成深灰色或黑色时离火。冷却到70℃时,以细流倾入装有较多凉水的水盆中,去除火毒,最后将基质浸泡水中备用。按照基质:药粉:月桂氮酮为300:100:3的比例,可随时制成适合不同部位贴敷的各型膏剂。上药可制成每帖40g的复方灵仙膏100帖。治疗时用明火直烤膏药,稍加热熔化,对合溜转,温度适宜时贴于肿块部位。根据肿块部位大小,每次可贴1~2帖。每帖可用6天,5帖为1疗程,一般治疗2~4个疗程。

21.消核散阴膏(1)处方:桃仁、羌活、白芷、白附子各18g,丹参、王不留行各30g,麻黄、穿山甲各9g,白芥子、蛇床子各24g,制川乌、土鳖虫、三棱、莪术、桂枝各12g,当归、赤芍各15g,蜈蚣3条,马钱子6g,清油3000g,黄丹1000g,黄蜡500g。(2)方法:将上方中桃仁、羌活、白附子、制川乌、丹参、麻黄、白芥子、王不留行、三棱、莪术、蛇床子、桂枝、当归、赤芍放入清油中,浸泡7天后,用文火煎炸,至药物变枯黑为度,过滤,去渣,再入黄丹、黄蜡,熬至滴水成珠。待油温降至100℃以下后,再入制备好的白芷、土鳖虫、蜈蚣、马钱子、穿山甲细末,搅匀成膏,2备用。载体采用厚实均匀、消毒无菌的牛皮纸,剪成9cm大小的正方形。将制备好的膏药,按每贴10g,直径约5cm,平摊在牛皮纸的中央。治疗时将药膏略加温后贴于患处固定,范围大者可增加药膏数量,要求将有肿块处全部覆盖。每24小时或48小时更换1次,连用20天为1个疗程。

22.消结止痛膏(1)处方:当归、桂枝、僵蚕、赤芍、乳香、没药、香橼皮、陈皮、延胡、川楝子、淫羊藿、菟丝子、昆布、海藻、三棱各10g,麝香0.5g。(2)方法:上药除乳香、没药、麝香外,余药入麻油内煎熬至药枯,去渣滤净,加入黄丹,充分搅匀,熬至滴水成珠,不黏指为度,再加入乳香、没药、麝香搅匀为膏。半月后隔火烊化,摊于布上备用。临用时将膏药烘热软化,然后撕开药布贴于肿块或疼痛部位,7~10天换药1次,1~3个月为1疗程。

23.乳没冰黄膏(1)处方:乳香、没药、黄柏各10g,大黄15g,冰片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瓶装备用。用时将上药粉适量加鸡蛋清2个调膏,摊在纱布上,外敷患处,以热水袋外敷半小时。24小时换药1次,7次为1疗程。

24.乳癖热敷方(1)处方:瓜蒌、连翘、川芎、鸡血藤、香附、红花、泽兰、寄生、大黄、芒硝、丝瓜络各30g。(2)方法:将上药装入两个白布袋,大小以敷盖乳房为宜。置锅中蒸热外敷乳房,两个药袋交替使用。药袋不宜过热,以皮肤能耐受为度。临用时,药袋上洒酒精或烧酒少许,每次热敷20分钟至1小时,每日2次。热敷完毕后,将药袋用塑料袋包好,以留再用。该药方热敷10次左右为宜,切勿内服。

25.乳乐药袋方(1)处方:川乌、商陆、大黄、王不留行、樟脑各等份。(2)方法:将上药加工成细末,混匀分装入半圆形纱布药袋内,每袋重约2.5g。经消毒后置于密封的塑料袋内,备用。选择与患者胸围合适的特殊胸罩时,将药袋插入与病变部位相应的夹层内,务使佩戴胸罩时,药袋能紧贴乳房患处。要求在每次月经前15天开始用药,7~10天换用药袋1次。经期停用。1~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26.离子导入方(1)处方:柴胡、当归、红花各20g,黄药子5g,昆布15g,丹参30g。(2)方法:以上方药煎汤取汁,用药垫浸泡后,置患者乳腺增生部位,再用中药离子导入机进行导入。每次20分钟,每周3次,12次为1个疗程。

七、胆石症

胆石症是胆道系统结石的统称,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外科疾病。根据结石所在部位,可分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根据其化学成分,可分为胆固醇结石和胆色素结石。临床表现常取决于结石发生的部位,有否造成梗阻、感染等因素。据报道,本病在我国发病率高达10%,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亦升高,一般女性罹病比男性高出一倍多。在我国的胆石症中,原发性胆管内胆色素结石占多数,近年来胆囊的胆固醇结石亦明显增加,这与营养和卫生条件改善有密切关系。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胁痛”、“胃脘痛”、“黄疸”、“癖黄”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利胆膏(1)处方:大黄、金钱草各60g,栀子、黄芩、茵陈、郁金各40g,青皮、枳实、乌梅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粉,加入牛胆汁及食醋,调成稠膏,装瓶备用。治疗时以肝胆经穴位为主,取丘墟、阳陵泉、太冲、期门、日月、肝俞、胆俞等穴,每穴取利胆膏约2g,压成直径约2mm的药饼外敷,外加胶布覆盖固定。每日1次,两侧穴位交替使用,14次为1疗程。

2.黄硝膏(1)处方:生大黄60g,芒硝30g,大蒜1~2头,米醋适量。(2)方法:上方大黄研细末,取一半与芒硝、大蒜同捣成糊状,以布包好备用。将另一半大黄粉用食醋调成糊状,以布包好备用。在胆囊区皮肤上涂上少许植物油,将蒜药糊敷于胆囊区,10分钟左右揭去,继将醋药糊敷上,时间尽量长些。每天可将两种药糊交替敷数次。

3.胁痛膏(1)处方:醋柴胡、当归、赤芍、五灵脂、桃仁、青皮各20g,制香附30g,枳壳、红花、川芎、川楝子、生茜草各15g,广木香、制乳香、制没药、黄芩各10g,元寸2g,樟脑3g,黄丹250g,胡麻油800g。(2)方法:以上诸药除元寸、樟脑外,浸于胡麻油中煎熬成焦黑色,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成滴水成珠,最后加入元寸、樟脑,凝结成膏,摊成Ⅰ号膏20g,Ⅱ号膏25g,备用。先将胆囊底、胆俞穴部位用温开水洗净,将膏药稍加温后,Ⅰ号膏、Ⅱ号膏分别贴于胆囊底、胆俞穴。每2~3天更换1次,10次为1疗程。

4.化瘀膏(1)处方:黄柏15g,桃仁、延胡索各10g,冰片6g,凡士林50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膏剂,外敷胆囊区(右上腹压痛点),直径3~5cm,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隔24小时更换1次,7天为1个疗程。

5.肝胆排石膏(1)处方:南星、附子、香附各10g,当归、肉桂、丁香、乳香、没药、大黄各20g,五灵脂、木香、陈皮、地龙各30g,防风、荆芥各40g,广丹1000g,香油2000g。(2)方法:以上方药按常规制成外贴膏药。治疗时不分年龄大小,用2贴,即肝区前、后各1贴,洗澡或隔2~3天取下对折几次,使未发挥药物作用的部分调节到外面,再敷肝胆痛区。1周更换1次新药。

6.胆石外贴膏(1)处方:金钱草、白芷、青皮、虎杖各30g,郁金、乳香、血竭各20g,大黄、元明粉各60g,薄荷冰10g。气滞型加广木香30g;湿热型加栀子30g。(2)方法:以上方药研粉,过100目筛,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60g,以蜂蜜适量调成膏状,摊在10cm×10cm及4cm×4cm不吸水棉纸上。将肝胆区皮肤用温水洗净,用灭菌生理盐水洗净神阙穴,将药膏分别贴在肝胆区(覆盖日月、期门穴)及神阙穴,外用塑料薄膜和棉布,以胶布或布带固定。3~12小时换药1次。

7.利胆溶石膏(1)处方:莪术、鸡内金、硼砂各15g,郁金、硝石、明矾、白芷各30g,猪胆1枚,冰片6g。(2)方法:上方药除猪胆外共研细末,将猪胆汁倒入药末中拌匀,再加入蜂蜜400ml,调匀成膏备用。敷于胆囊区,外用透明薄膜覆盖,然后用腹带扎紧固定。每日敷1次,每次8~12小时。

8.外敷消石散(1)处方:金钱草500g,生大黄、玄明粉各600g,槟榔、炮山甲、威灵仙各250g,郁金、白芷、木香、虎杖各300g,枳壳、陈皮各200g,薄荷冰50g,麝香少许。(2)方法:将上药机器粉碎后拌和调匀,过100目筛,装罐备用。用时取药散20g左右,用蜂蜜适量调成膏状,摊在塑料薄膜上。将肝胆投影区用水洗净擦干,再把备好的药膏贴于右日月穴,外用布带固定。7~14天换药1次。

9.溶石排石散(1)处方:地鳖虫、鸡内金、威灵仙、炮穿山甲、海金沙、黄芩各20g,麝香1g。(2)方法:将上药分别研成细末,混合均匀后装袋密封备用。每次取药粉4g,加精食盐0.5g,混匀,用醋或高度白酒适量做成药丸,放入肚脐,用敷料覆盖加胶布或绷带固定即可。每日换药1次。可于每晚睡前用热水袋热敷30~40分钟,以提高疗效。

10.疏肝利胆散(1)处方:穿山甲80g,莪术、皂角刺各60g,川楝子、川芎、木香、冰片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每次用0.8g填入患者神阙穴内,覆盖1.5cm×1.5cm薄棉团,然后外贴5cm×5cm胶布,勿使药粉漏出即可。每3天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11.保留滴注方(1)处方:桃仁、大黄各12g,芒硝(入药汁中溶化)9g,桂枝、炙甘草各6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浓缩药汁200ml。患者侧卧位,行常规直肠滴注,保留药液1~2小时。

12.离子透入方(1)处方:黄柏、白芍、金钱草、槟榔各60g,枳实、厚朴、郁金、木香、川楝子、延胡索、鸡内金、香附、乳香、没药、当归、丹参各45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浓缩至150ml,装瓶备用。先将患者所选择的穴位区皮肤洗净擦干,阴阳极铝板药垫蘸适量药液,通过离子导入机把药液准确导入病所,每次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八、肠梗阻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正常运转障碍,不能顺利通过。在外科急腹症中,本病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和胆道疾病,居第三位。可因很多不同的病因引起,因而临床表现往往很不一致,处理方法除一些共同的原则外也相应地有所不同,处理不当可导致不良后果。重症肠梗阻病情进展快,可在短时间内产生休克并造成死亡。近年来对本病的认识和处理虽然有了提高,但绞窄性肠梗阻的死亡率仍在10%以上。肠梗阻按梗阻原因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包括麻痹性肠梗阻、痉挛性肠梗阻)、缺血性肠梗阻;按肠壁血供情况分为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按梗阻发生部位分为小肠梗阻、结肠梗阻;按梗阻程度分为完全性肠梗阻和不完全性肠梗阻。以上类型随病情过程演变而转化。本病一般属中医学“关格”、“腹痛”、“结症”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理气灌肠汤(1)处方:芒硝、桃仁各15g,番泻叶、大黄、赤芍、川朴、木香、乌药各10g,炒莱菔子2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煎取药液约200ml,兑入芒硝,待药温至40℃左右时,患者侧卧位,上药液做保留灌肠。完毕后使药液在肠内保留至少30分钟,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2.松排梗阻汤(1)处方:党参、白术、茯苓各20g,大黄、枳实、厚朴各15g,甘草6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煎煮2次,浓缩成200ml,每次100ml,胃管注入,注入后持续夹管2小时,每天2次。

3.祛瘀通俯汤(1)处方:桃仁、红花、三棱、莪术、赤芍、郁金、枳壳、大黄(后下)、芒硝(冲)各15g,水蛭、柴胡、厚朴各12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浓汁500ml,分4次胃管注入,夹管1小时,每日1次。

4.行气通下汤(1)处方:厚朴15g,木香30g,乌药、桃仁、大黄(后下)、赤芍各12g,炒莱菔子40g,丹皮36g,芒硝5g(冲服),甘草6g。若腹痛剧者加香附、川楝子各12g,五灵脂10g;若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g,代赭石30g;若肠腔内有积液者重用芒硝,加番泻叶12g;若发热者加连翘15g,黄芩12g;若体虚者加党参15g,黄芪、当归各20g。(2)方法:每日1~2剂,每剂水煎至200ml,分4~6次经胃管注入,注入后夹管2~3小时。如肠鸣音仍亢进或有便意时,可配合温高渗盐水或肥皂水500ml灌肠,或肛门置入肥皂条以促进排便排气。

5.复方承气汤(1)处方:炒莱菔子45g,枳实、桃仁、木香各10g,厚朴15g,香附12g,赤芍9g,大黄30g(后下),芒硝20g(冲)。肠腔积液多者加甘遂1.5~3g(冲);偏寒者加附子、干姜;食积者去赤芍,重用大黄、芒硝;气结者去赤芍,重用厚朴。(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600ml,煎至200ml,由胃管注入,夹管2小时,温度以25~30℃为宜,每6~8小时1剂。

6.遂黄灌肠汤(1)处方:生甘遂10~20g,生大黄(后下)、芒硝、枳实、厚朴各10g。(2)方法:以上方药用水煎汤200~300ml,待温后保留灌肠,必要时4~6小时灌肠1次。如伴有严重呕吐,可行持续胃肠减压胃管内注入大承气汤。

7.莱芩承气汤(1)处方:大黄(后下)、芒硝(后下)各30g,枳实、厚朴、莱菔子、黄芩各15g。(2)方法:上药加水1000ml,煎至300ml,灌肠前将芒硝溶解,置于输液瓶中经肛管滴入,每分钟80~100滴,每日1次。

8.理气通腑汤(1)处方:厚朴、枳实、生大黄、玄明粉(分冲)、炒莱菔子(打碎)、赤芍、当归各15g,广木香9g。(2)方法:每日1剂,加水800ml,煎至200ml,早晚各行低位灌肠1次。

9.安蛔通肠汤(1)处方:苦楝根皮、槟榔、莱菔子各18g,全瓜蒌、茵陈蒿各20g,番泻叶、陈皮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取浓缩药汁150~300ml。作保留灌肠,每次滴入100~150ml,每日2次,2天为1疗程。

10.行气通腑汤(1)处方:生大黄(后下)15g,枳实、厚朴、莱菔子各30g,青皮、木香、陈皮各10g。热毒盛者加败酱草、蚤休各30g;血瘀盛者加红花10g,赤芍15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煮取浓缩药汁100ml,每日保留灌肠1次。

11.松解散(1)处方:当归、丹参、红花、桃仁、厚朴、元胡、陈皮、白术、生白芍、甘草、赤芍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粉碎后装入1个10cm×10cm的粉红色纯棉布包中,将药包敷在神阙穴,外用绷带或宽布带固定,温水袋热敷或红外线理疗,每次20~30分钟,每日3次。药包平时戴在身上,4天为1疗程。

12.香枳散(1)处方:莱菔子、枳实、广木香、白酒各30g,四季葱头50g,食盐500g。(2)方法:先将枳实、木香、莱菔子、食盐放铁锅中炒热,趁热将上药混和以纱布包裹外敷脐及周围,药冷后可继续放锅内炒热再敷。每次30~60分钟。为了增强疗效,可在药袋上加压热水袋,提高药袋温度,使药力持久。

13.消胀散(1)处方:鲜橘叶100g,小茴香、麸皮各30g,食盐50g。(2)方法:将橘叶、小茴香捣粗末后加入麸皮、食盐,炒热,装入纱布口袋,外敷脐部3~4小时。

14.苍白散(1)处方:苍术、白芷、细辛、牙皂各45g,炒枳壳、丁香、肉桂各9g,冰片1.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和匀备用。每取药散15~20g,入细葱白1根,共捣烂如泥,敷于脐中,外以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12小时后取下。

15.香皂散(1)处方:丁香30~60g,皂角5~1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和匀备用。每取药散20~30g,加入75%酒精或白开水调敷脐部及周围,外以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16.洗敷方(1)处方:葛根、皂角各250g,葱白100g。蛔虫性肠梗阻加乌梅50g,肠套叠性肠梗阻和功能性肠梗阻加广木香150g。(2)方法:上药加清水4000ml,煎煮40分钟后去渣,将药液倒入盆内,备用。趁热熏洗腹部,先熏后洗,冷则入锅内置炉火上保持适当温度(以不烫伤为度),用厚毛巾或数层纱布各4块,浸入药液中,用时取出毛巾或纱布块,交替热敷在腹部,作持续性热敷,每次4小时,每日2次。

17.药熨方(1)处方:猪牙皂、细辛、白芷、苍术、丁香、肉桂各20~60g,葱白、生姜各适量。(2)方法:将葱白、生姜用刀切碎如小米粒大小,余药共研为细末,同入铁锅内炒热,再装入20cm×20cm的布袋内,以神阙穴为中心,热熨腹部,待药凉后再加热继续熨腹部。隔12小时换药1次。

18.热熨方(1)处方:食盐500g,乌梅150g(研细),食醋100g。(2)方法:先将食盐、乌梅入锅内炒热,再分次加入食醋,拌炒热,用纱布包裹,趁热熨腹部梗阻处,冷则再炒再熨。

九、痔

痔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病,因其性质未完全清楚,故尚无确切定义。一般认为,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肛缘皮下静脉丛曲张扩大形成的柔软肿物称为痔。近来认为肛管支持组织变性使肛管黏膜下层内血管衬垫滑动下移而成为痔。现代医学根据痔发生部位、症状和病理性质的不同,一般将痔分为外痔、内痔、混合痔三大类。外痔位于齿线以下,被覆皮肤,能看到,其形状大小不规则,不易出血,以坠胀、疼痛和异物感为主要表现。由于其表现不同又分为静脉曲张性外痔、结缔组织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和炎性外痔四种。内痔位于齿线以上,被覆黏膜,以出血和脱出作为主要表现。对于发生在右前、右后和左侧(截石位3、7、11点处)的称为母痔,其余部位发生的则称为子痔。国内常用内痔三期分类标准。混合痔居齿线上下,被覆黏膜和皮肤,由痔内、痔外静脉丛迂曲扩张所形成,内外痔间无凹沟存在而连成一体。由于外痔部分不同,混合痔常分为皮赘性混合痔和静脉曲张性混合痔两种。本病发病率均占肛门直肠疾病的60%~70%,从儿童到老年任何年龄都可发生,以20~40岁多见。多数病人随着年龄增大,症状逐渐加重。本病中医学称为“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中药外治法】

1.消痔汤(1)处方:椿根皮、石榴皮、刺猬皮、土茯苓、苦参各30g,连翘60g,黄柏、地肤子、皂刺、桃仁、红花各15g。(2)方法:据痔疮的具体情况给予相适应的治疗。对于内痔,每日将消痔汤1剂,连续煎熬3次,取药液2500ml,以120ml直肠保留灌肠30分钟,同时做提肛运动100次,余液加热熏蒸肛门部,温时浸洗肛门部30分钟左右,每日早晚各1次;混合痔治法同内痔;外痔仅以熏洗即可,方法同上。3日为1疗程,1~3疗程即有效。

2.治痔汤(1)处方:蒲公英、黄柏、赤芍、牡丹皮、土茯苓各30g,桃仁20g,白芷15g。若内痔嵌顿,水肿明显者重用土茯苓,加苦参、泽泻、五倍子;炎性外痔则重用蒲公英、黄柏,加黄芩、金银花、防风;血栓外痔应重用赤芍、桃仁,酌加红花、川芎;疼痛剧烈者重用白芷,选加延胡索、乳香、没药。(2)方法:每日1剂,加水2500~3000ml,煮沸后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普通搪瓷盆内,患者趁热先熏后洗,每次15~30分钟,每日2~3次。

3.枯痔液(1)处方:血竭、代赫石各18.6g,黄连21.7g,乌梅9g,朱砂6.2g,枯矾43.4g,仙鹤草20g,普鲁卡因10.5g,蒸馏水加至700ml。(2)方法:先将血竭、黄连、乌梅、仙鹤草捣碎,入沙锅内加蒸馏水1200ml,火煎至400ml,过滤。药渣再加蒸馏水800ml,煎沸。继煎朱砂至300ml,过滤。合并两液约700ml,加热至沸,加入枯矾粉搅拌至溶解即离火,稍凉加入冰片搅拌,加盖放冷后用滤纸抽滤至澄明,高压15磅30分钟灭菌,待冷后置冰箱内,冷藏24~48小时后,用2~3层滤纸反复抽滤至澄明,流通蒸汽100℃,30分钟灭菌,再冷藏24~48小时后,用2~3层滤纸抽滤至澄明,从滤器上加入1.5%普鲁卡因液。补足蒸馏水至700ml,分装2ml安瓿内,流通蒸汽100℃,30分钟灭菌即成,避光保存备用。注射前解大小便,取左侧卧位,常规插入肛门镜,适当固定位置,用1:1000新洁尔灭液进行消毒。表面黏膜完整时,直接注入痔核的中央,但应在齿状线以上,从最高点进针,如果两个痔核联在一起,应各注射一针。窥镜下有出血点时,点状注射0.5~0.7ml止血。如有出血,在溃疡面上点状注射0.2~0.4ml,以消除溃疡面。每人每次注射2~3个痔核,每个注射1~1.5ml,每次不可超过3ml。针头进入痔核后应抽吸,观察有无回血,无血才能注射,严防误入血管内。一般5~7天后再注射1次。在此期间不作肛门镜检查,保持大便软化,每次注射后塞入消炎栓1只。

4.石梅膏(1)处方:制石灰粉6g(将鲜石灰块水飞发透,过160目筛,取筛后石灰120g,净盐30g混合,加开水500ml搅匀,静置后去上层清液,于温箱内烘干研细备用),乌梅肉炭3g,青黛、朱砂各1g,浓茶籽壳液(干茶籽壳25000g,烧灰至尽,加开水5000ml浸泡12小时,过滤,浓缩至500ml即成)20ml。(2)方法:以上方药混匀备用。用前嘱患者排便坐浴,取细葱头4个捣烂,调反肛散(蜈蚣3条,刺猬皮、生草乌、炮山甲、枯矾各9g,研细末备用)6g待用。患者取蹲位,将反肛散放入肛门齿线上0.5cm处,10分钟左右嘱患者排便样努挣,使痔核脱出,在痔核周围涂凡士林保护正常组织。然后敷上石梅膏,过20~30分钟,视痔核根部变黑,将石梅膏洗掉,让其暴露于肛外。用大叶桉树叶或九里明藤煎水加适量盐坐浴,每天3~5次,连续5~7天。

5.活血膏(1)处方:苏木、自然铜各12g,红花30g,木鳖子15g,血竭、乳香、没药、川芎各9g。(2)方法:将上药研为细末,用10%酒精100ml,加香油适量,调成软膏外用。

6.黄冰膏(1)处方:黄连、黄柏各10g,当归15g,生地30g,姜黄9g,麻油360g,黄蜡120g。(2)方法:以上方药除黄蜡外,浸入麻油内,1天后用文火熬煎至药枯,去渣滤清,再加入黄蜡,文火徐徐收膏,装入消毒的密闭容器内备用。每日大便后令患者坐浴15分钟,常规碘伏消毒肛周,然后将黄连膏尽量均匀地涂于棉球上,厚度约5mm,上蘸少许冰片,外敷于水肿处,然后再用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1次。

7.痔灵膏(1)灭痔灵:信石、水银、明矾、青矾、牙硝、食盐各30g。准备炼丹工具火笼钵1只,瓷盘1只,百眼炉1只。先将上药擂至不见水银星为度,再将药末放在火笼钵内火炭熔解,离火待冷使药在钵内结成固体,将火笼钵倒复瓷盘面上,用熟石膏在钵外周围封口,使之不漏气,再把百眼炉放在火笼钵底部,把火炭放在百眼炉中微火煅至6小时为宜,离火待冷,钵内洁白光亮的结晶即为丹。灭痔灵配制方法是将石灰、纯碱各90g,投冷开水400ml,澄清后取水100ml,投丹9g,待1周后抽取另用瓶装,再用高压消毒后备用。(2)护肛膏:生石膏30g,蒲公英、五倍子、血竭各9g,黄连、没药各6g,生三七、梅片各3g,猪胆(阴干)1只。研极细末,用凡士林500g搅拌成膏。(3)方法:令患者侧卧,以红汞酒精消毒肛门及痔核,盖上消毒巾,于痔核基底部注射1%普鲁卡因液作局部浸润麻醉,探试麻醉满意后,用弯形血管钳挟住痔核整个根部,用药线扎紧,再取灭痔灵适量注入痔核内,药量多少视痔核大小而定,使痔核充分暴露其黏膜呈苍白色为度。注射完毕后,将痔核送肛内,再用灌肠器注入适量护肛膏于肛内,外用纱布块胶布固定。每天大便后嘱病人先以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10~20分钟,红汞消毒后将护肛膏适量注入肛内。一般能控制炎症水肿的发生。痔核脱落后能促使疮口愈合。在治疗过程中如无其他合并症,一般可不内服中药或西药。(4)注意:灭痔灵注入痔核内必须注意痔核根部充足,否则可影响痔核脱落或使痔核复活;适用于初期、二期、三期痔合并肠黏膜脱垂者,混合痔之内痔部分,嵌顿性内痔;肛周有急性炎症者、有直肠癌肿可疑者、肛门疖肿和肾脏病患者、6个月以上的孕妇禁用。

8.清凉散(1)处方:生石膏100g,黄柏50g,冰片4g。(2)方法:将生石膏火煅,使其透红3小时为度,后取之置阴凉处,以退其火毒。将黄柏略炒。再将上药分别研极细末,混合均匀后备用。治疗时可用散剂直接撒布于患处,或将其与凡士林调和成60%膏剂敷用。

9.白及散(1)处方:白及、莪术各200g,大黄、石膏、全蝎、冰片各10g,三棱20g。(2)方法:以上诸药同碾为细粉,过100目筛,备用。嘱患者首先排空大便,清洁肛门,取侧卧位,然后根据血栓痔的大小,取适量药粉,用陈醋调成糊状,敷在患处,为避免水分蒸发过快,药的上面可盖一小块青菜叶,再加敷料,胶布固定。敷药时间4小时为宜。如因拉肚子可把药洗掉,再重敷1次。连敷2~3日血栓痔可全部消失。

10.药艾散(1)处方:炉甘石、干艾叶各30g,冰片3g,香油15g。(2)方法:先将香油放入大瓷碗内使其涂布均匀,然后把炉甘石粉撒在油碗内,使其均匀地附着在碗壁内,艾叶做成艾团放在平底盘内,用两根比碗口直径稍长的铁棍分别架在盘上,艾团点燃后,把涂有香油和炉甘石粉的碗盖在艾团盘上,待艾团烧尽,取下药碗刮下药粉,调入冰片,放置于乳钵内研成细末。使用时根据痔核大小,取药粉2~3g,调入香油成糊状,涂擦患处,每晚用药1次。

11.敷脐散(1)处方:龙骨120g,硼砂90g,滑石60g,川贝、冰片各18g,朱砂10g,制乳香、制没药、血竭各45g。(2)方法:将上药去杂质,共研细末,装瓶密封备用。治疗时将药末约30g装入一布袋内,横缝6~8行,药袋紧贴皮肤,药芯对准神阙穴(肚脐)即可。昼夜使用效果最佳,2周更换药芯1次。

12.枯痔钉(1)有砒枯痔钉:将白砒1份和明矾2份,压碎混和均匀,盛于瓦罐内,放在火上烧炼,待黑烟消失,出现白烟即可停火,放凉取出,即成雪白色的砒和明矾的化合物。将这种化合物8g,加入朱砂2g,雄黄4g,没药1g,研成细粉,加糯米粉16g,用水煮成糊状,制成药钉,阴干灭菌备用。(2)无砒枯痔钉:将白砒15g,黄柏、五倍子、白及各10g,糯米粉70g;或黄柏、大黄各30g,白及18g。合并研成细粉,用温水调匀,制成药钉,阴干灭菌备用。(3)方法:术前嘱患者排空大便或灌肠1次。然后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充分暴露肛门,将内痔缓缓翻出肛门外,如痔核不易脱出,可行局部麻醉。术者左手食指与中指固定要插钉的痔核,再用右手拇指、食指捏住药钉的外段,根据内痔核的大小、形状,使药条与肛管呈平行至25度的倾斜插入痔核内,可直插或向一方捻转插入。不宜左右旋转插入,以防扩大钉口出血。痔核有出血点应先插入药钉止血。插入长度一般为药条的1/3或1/2,0.8~1.2cm。插钉的多少依据痔核大小而定,如黄豆大内痔可插入1~2条,小指头大可插入3条,食指头大可插入4条,拇指头大可插入6~7条,再大者可插入10条,但总量不宜超过20个半条(8~10条)。一般的间隔距离为0.2cm,并要在齿线上方0.2cm处插入,在离痔核黏膜面上约0.1cm处剪除剩余落钉,不可与痔核面齐平,以防药钉缩回痔核内,发生出血或包在痔核黏膜内,影响药钉液化排出和钉道引流不畅。药钉插完毕后,即将痔核推回肛门内,同时塞入黄连膏,7天左右痔核萎缩脱落。术后24小时内禁止大便。以后每次大便后可用高锰酸钾温开水坐浴。一般不需换药。或肛内挤入少量麝香痔疮膏。2周内不宜剧烈活动。

13.龙射丸(1)处方:牛黄、天竺黄、轻粉各1.5g,乳香、没药、薄荷叶各3g,冰片0.6g。(2)方法:将以上方药研为细末,加蜒蚰(又名蚰子,形似蜗牛)捣烂为丸,如枣核大,再研冰片为衣。临睡前,取1丸塞入肛门内。

14.蒲参银汤(1)处方:苦参、蒲公英、桃仁各30g,五倍子、黄柏、金银花、当归各20g,生甘草15g,明矾10g。(2)方法:患者先排空大便,将煎好的药汤趁热倒入盆内,患者坐在盆上,使热气蒸熏肛门,待药汤温度渐降(约40℃)时,将臀部坐于盆内泡洗15~20分钟,每天2次,坐浴完毕,擦干患处。如有伤口,给予及时换药。

15.银连洗液(1)处方:金银花、连翘、黄柏、五倍子、枯矾各15g,蒲公英、地榆、芒硝各30g,生大黄20g,冰片(另包)10g。肛门局部发痒者加用苦参15g,川椒10g;伴内痔出血者加用炒槐花15g,侧柏叶20g。(2)方法:以上方药除冰片外,置于砂罐或钢精锅中,加冷水约2000ml,浸泡30分钟,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熬15分钟,把药液滤渣后倒入瓷盆内。然后再加冷水约1500ml,用上法煎熬。将两次药液混在一起,先熏后坐浴患处。熏浴前将冰片放入盆中搅匀。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16.黄梅洗剂(1)处方:大黄、乌梅、马齿苋、鱼腥草各30g,红花20g,五倍子、明矾各15g。(2)方法:将上药加水3000ml,煮沸10分钟,取药液熏洗肛门,药液稍冷后浸洗,或用毛巾蘸药汁热敷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1~2次。

17.丹柏软膏(1)处方:丹参、黄柏、降香、芒硝各20g,川椒15g,水蛭10g,冰片6g。(2)方法:将以上方药粉碎,过80目筛,加入医用凡士林200g,充分调匀备用。治疗时取药膏适量,敷于痔核表面,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3次,连用5日。

18.消痔灵栓(1)处方:白及、地榆各80g,仙鹤草30g,三七、黄连、乳香、血竭、明矾、大黄各50g,冰片25g。(2)方法:将上药研为细末,用160孔筛筛过后,取药末520g,加入半合成甘油脂肪酸910g作基质,放在容器内加热,至全溶解后,最后加入冰片,搅拌均匀,然后倒入冷却的涂有润滑油的模中至稍微溢出为度,待冷却后,用刀切除溢出部分,而后开模将栓剂取出包装,放置在30℃以下冷处保存备用。每日1~2次,每次1粒,于便后或睡前塞入肛门内2cm处为适度。

19.止痛如神汤(1)处方:制大黄20g,桃仁、皂角刺、黄柏、槐花各15g,秦艽、苍术、防风、当归、泽泻各10g。血栓性外痔加红花15g,皮硝60g,地鳖虫10g,水蛭30g,蜈蚣1条;炎性外痔加蒲公英30g,金银花15g,紫花地丁20g;内痔脱出嵌顿水肿加土茯苓15g,苦参20g,五倍子10g;便秘者加生大黄20g;疼痛剧烈加白芷12g,元胡索15g,制乳香、制没药各10g;湿重瘙痒加枯矾30g,蛇床子15g;肛门烧灼痛加冰片15g,薄荷10g。(2)方法:以上方药用凉水3500ml浸泡40分钟,沸后用文火煎20分钟,用纱布滤去药渣,即可应用。趁热先熏洗局部,等降温后浸泡坐浴25分钟,并嘱病人轻揉局部肿块。此法每日2次,洗后用无菌纱布将局部擦干,卧床休息,3剂为1疗程。治疗期保持大便通畅,忌辛辣食物。

20.艽柏皂刺汤(1)处方:秦艽、黄柏各25g,桃仁20g,苍术、泽泻、防风各15g,皂角刺、当归各10g,大黄5g。便血多者加地榆15g;肿痛明显者加赤芍10g;脱出重者加升麻10g;偏热者加金银花20g;偏寒者加附子1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3000ml,用文火煎30分钟,去渣取汁于盆中,然后患者先熏后洗,坐浴20分钟左右。每日1~2次,10天为1个疗程。

21.四黄苦参汤(1)处方:苦参、虎杖、生蒲黄、石榴皮、侧柏叶、秦艽、生大黄、黄柏、黄芩、乳香、没药、芒硝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粉碎成粗末,装入纱布袋内,加水2000ml煮沸,趁热熏洗,待凉坐浴。每次熏洗坐浴20~30分钟,坐浴后再取药袋在肛门局部湿敷15~20分钟,每天1袋,两次煎洗。

22.消肿止痛汤(1)处方:生大黄、杭白芍、生甘草各30g,枳实、芒硝(烊化)各20g,黄柏、川黄连、桃仁(打碎)、红花、荆芥(后下)、制乳香、制没药各10g,冰片(烊化)3g。(2)方法:以上方药煎取两汁,兑在一起,稍加热浓缩,待药液温度不烫皮肤时坐浴,每次30分钟。坐浴后用此方制成药膏外涂,每日2~3次。

23.大黄苦参汤(1)处方:大黄、苦参、朴硝各30g,黄柏、桃仁、红花、白矾、五倍子各15g。(2)方法:将上药加水3000ml,文火煎至2000ml,倾出药液留渣复煎1次,煎取药液2000ml,将2次药液混合,分早、中、晚各熏1次,每天1剂。使用时将药液加热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待药液不烫时再坐浴20~30分钟。

24.中药熏洗方(1)处方:野菊花、苍术、丹皮、赤芍各30g,荆芥、防风各20g,薄荷25g,黄芩、透骨草、甘草各15g。(2)方法:将上药倒入瓦钵盆或罐中,加水3000~4000ml,以火煎之,煮沸后约5分钟,然后将药汁倒入普通搪瓷盆内,先让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降至50℃左右开始坐浴,一般每次20~30分钟,每日1剂,每剂浸泡2次,分上下午使用。

25.中药药线方(1)处方:马齿苋、蒲公英各500g,蛤蟆草、槐花、地榆、金银花、土茯苓各250g,大黄、栀子、苦参、黄芩、黄连、黄柏、连翘、丹参、天花粉、牙皂、白芷、白及、大贝、苏荷、荆芥、防风、小蓟、当归、血竭、川乌、草乌、地虱、明矾、五倍子、川槿皮、血见愁、闹洋花、茉莉花各30g,全蝎、蜈蚣各10条,金蛇胆3个,花蜘蛛25个,白砒3g,京墨1锭。(2)方法:以上41味药,除白砒、京墨外,其他均入大沙锅内,加水浸没泡24小时(如水少可再添水),放火上煮,火候是“先文后武,两文一武”。煎成药水5000ml,过滤后放在沙锅内,再纳入白砒、京墨、生丝线(或10号缝合线)4两,将沙锅放火上煮,待开锅20分钟后取出丝线晒干,再入沙锅内煮20分钟,取出丝线晒干,直至将药水吸干为度。药线宜在伏天做,一天可以晒干,否则返潮不能用。治疗时,患者侧卧,肛周常规消毒,局麻,扩张肛门,显露痔块,以弯血管钳放射状夹住痔块,痔块内注射明矾液至痔块发白为止。以血管钳压扎后,痔根部用药线结扎,先处理较小痔块,后处理大型痔,对混合痔须在外侧切开黏膜减轻术后水肿和疼痛。术后一般用花椒水坐浴。

26.艾蝎烟熏方(1)处方:艾绒30g,全蝎(有尾的)1~2只。(2)方法:将艾绒放于直径7cm左右的瓦片上,全蝎尾向上埋藏在艾绒之中,把放有艾绒、全蝎的瓦片置于1只干净的痰盂或大口的瓦罐中点燃艾绒即可治疗。患者肛门和臀部清水洗净揩干随坐于痰盂或瓦缸之上熏烤。待艾绒燃尽余烟散完为1次。每天1次,3次为1疗程,一般1~2次痔疮疼痛消失,1~2个疗程,痔核萎缩枯掉。

27.黄倍乌螺膏(1)处方:生大黄、五倍子各50g,生川乌10g,大田螺10个,冰片、白矾末各适量。(2)方法:将大黄、五倍子、生川乌研细末备用,田螺洗净去盖,放入少许冰片和白矾末,经1夜后,取田螺水调湿药末,再经医用凡士林调成软膏。涂敷患处,每日2次。

28.麝香痔疮膏(1)处方:羊毛脂(或凡士林)100g,麝香、牛黄、煅研珍珠粉各2g,龙脑5g,炉甘石1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与油脂性基质混匀,制成膏剂,密封备用,或每10g分装备用。每日用本品于常规消毒局部后涂抹3~5次。

29.消炎止痛膏(1)处方:五倍子630g,冰片、雄黄、朱砂各64g,黄连170g。(2)方法:以上方药混合粉碎过100目筛。每取116g,用凡士林加至1000g搅匀呈膏状,备用。使用前先用温水洗臀部,使局部清洁,然后将此药膏涂在无菌敷料上,敷盖于红肿处固定。敷料面积应大于红肿边缘约1cm。每日2次,轻者用药2次即愈,重者用药5~7天,局部症状消失。

30.复方玉关散(1)处方:明矾、诃子、生大黄、蒲公英、地龙各30g,五倍子50g,五味子、冰片各20g,马钱子15g。(2)方法:先取马钱子伴河沙炒,待药发出炸裂声后起锅,再将以上诸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嘱患者排便,后用温开水洗净肛门,以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20分钟。让患者侧卧位,取上药4g,用温开水调湿,摊于消毒纱布上,将药敷贴在脱出的痔核上,敷贴2小时,每日2次。敷药4次脱出的痔核开始萎缩,第5次换药见肛缘水肿黏膜皱缩,残留痔核还纳于肛内。

十、肛裂

肛裂是肛管皮肤的纵行裂损,居肛缘与齿线之间,表现为肛管皮肤全层破裂。其分类方法较多,大致分类有:二期分类法、三期分类法、四期分类法、五型分类法、七种分类法等。肛裂是一种较为常见而多发的肛门疾病,好发于20~40岁;男女发病比率受地域等影响报道不一,我国统计男多于女,而欧美等调查统计为女性多男性;老人与儿童少见。成人肛裂的发病率占4%~6%,在就诊的肛肠疾病中占13.9%。肛裂裂损常位于肛门后正中位,也可见于前位,多为单发。由于痛苦重,发病率高,故被列为肛门直肠疾病的三大主病之一。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痔”的范畴。【中药外治法】

1.浴裂汤(1)处方:乳香、没药、红花、桃仁、丝瓜络、艾叶、椿根皮各15g。初期新鲜性肛裂减少艾叶用量,加金银花15g,黄柏20g,马齿苋30g;二期慢性炎症性肛裂加重艾叶用量,并加川芎15g。(2)方法:将上药粉碎,纱布包,置脸盆内,加水半盆浸泡后,煎煮半小时,趁热熏洗,不烫手时将臀部浸泡于药液坐浴。每次半小时,每日早晚各1次。每剂药可用1~5天。

2.五味汤(1)处方:芒硝30g,五味子、黄柏、生地各15g,秦艽20g,苍术、川椒各10g,当归12g,苏叶6g,冰片(后下)3g。(2)方法:以上方药研制为粗散,装包密封备用。术后第二天开始熏洗会阴,每包加开水2000ml,浸20分钟,后加入冰片,先熏后坐浴,每次20分钟,早晚各1次。

3.苦黄汤(1)处方:苦参50g,金银花、野菊花、黄芩、黄柏各20g,黄连15g,地肤子3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煎半小时约得药液1000ml,先熏,水温适中坐浴20分钟,每日1次。坐浴3次后,在局麻下行4指扩肛术。每日便后仍用上方坐浴,持续3~5天。

4.清活汤(1)处方:黄芩、黄柏、苍术、当归、川芎、丹参、黄芪、白芷、元胡各20g,制乳香、制没药各10g,地榆、槐花各15g,冰片(后下)3g。(2)方法:以上方药置于瓷盆中加水4000ml,煎煮20分钟,坐浴至药凉,下次加水加热再坐浴。每日2次,每剂药可用2~4次。

5.洗必灵(1)处方:芒硝、月石、生川乌各2000g,荔枝草5000g,明矾1500g,红花1000g。(2)方法:将上方各药粉碎成6目以上粗粉,充分混匀,分装入无纺布袋200包,每包重约65g。每次取1包放入5000ml的开水盆中,患者坐在盆上,使热气熏蒸肛门部,待水温渐降后洗患处,然后再坐浸药液中,直至水凉为止。每次熏洗15~2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6.裂创灵(1)处方:白及、芒硝、大黄各50g,木鳖子、苦参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研成粉末,分装,200g为1袋,密封备用。治疗时取1袋药粉倒入盆内,用2000ml开水冲开,先熏蒸,待水温适度坐入盆中浸泡。每次20~30分钟,每日2次,每袋药粉可用3~4天。

7.乳黄油(1)处方:白及、天花粉、大黄各60g,乳香、没药各50g,香油1000g。(2)方法:将香油加热至沸,倒入乳香、没药、天花粉,炸10~15分钟后,加入大黄、白及,继用文火加热5~10分钟,停火后挤出油备用。治疗时患者右侧卧,局麻后行手指扩肛(两手食指掌面向外扩张肛管,逐渐伸入两中指,呈四指扩肛,持续3~5分钟),然后用无菌纱条蘸乳黄油覆盖创面,无菌敷料包扎。术后第2天排便,便后坐浴,继前换药。

8.白及膏(1)处方:白及100g,凡士林膏400g。(2)方法:白及研为细末,用凡士林调成40%~50%软膏备用。患者便后用盐水或1:5000高锰酸钾液清洗肛门,然后将肛裂轻轻牵开,取少量药膏涂于裂口上,外用消毒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天1次。

9.紫槐膏(1)处方:紫草100g,槐花、白芷、当归、乌梅各50g,朱砂20g,冰片30g,香油2000g。(2)方法:先将前5味中药捣碎,纱布包裹放入香油中,浸24小时,再放入锅中用文火将药熬枯过滤,装入无菌瓶中,将朱砂、冰片研末加入适量凡士林调成软膏。每周2次,每次用前先扩肛后,用紫槐膏约2g塞入肛门。

10.珠黄膏(1)处方:牛黄、血竭、白及、紫草、珍珠粉各25g,冰片15g。(2)方法:将前4味药烘干,粉碎过150目筛,将冰片、珍珠粉研细末与上药和匀,加凡士林85%(温火熔化),香油15%调成糊状软膏,装瓶密封备用。患者每次便后用盐水坐浴10分钟,然后外涂珠黄膏。每次换药时,视裂口大小取软膏均匀涂在创口上,外盖消毒敷料,纱布固定,每天1~2次。

11.肛裂膏(1)处方:枯矾200g,冰片、黄连各80g,五倍子60g。(2)方法:以上方药烘干,研成粉,过细筛成细粉末,加适量麻油,调配成软膏备用。患者便后、晚睡前用1:5000高锰酸钾坐浴,然后用肛裂膏敷患处。

12.裂痛宁(1)处方:白及、薄荷各10g,黄柏、黄芪、氧化锌膏各15g,凡士林250g。(2)方法:将前4种药共为细末后连同氧化锌膏加入凡士林膏内,搅拌均匀,配成30%软膏(冬季可适量加入香油)。清洁创面后,用此膏涂裂口。每日2次,7日为1疗程。

13.平安散(1)处方:乌梅、干姜(上药炒炭存性)、冰片。(2)方法:以上方药按5:4:3比例配制,研末。再按1:5比例加凡士林,搅拌均匀后,制成油纱条。然后用油纱条卷成火柴棒样栓剂,外用糯米纸定型。长短、粗细可根据临床需要制成不同规格,贮瓶备用。用时先将肛门周围消毒,然后把栓剂置入裂口中,若陈旧性肛裂已纤维化可先用刮匙刮后再把栓剂置入,外覆盖纱布。隔日换药到愈合止。

14.裂愈散(1)处方:蚕卵纸(最好用孵蚕卵后的卵皮纸)、桐树皮各等量,冰片适量。(2)方法:将蚕卵纸及桐树皮等量煅后研细,加适量冰片混合,装瓶备用。患者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然后用纱条蘸少许菜油,再蘸药散适量置于裂口处,每日1次。

15.裂痛安膏(1)处方:草乌35g,黄连50g,白及15g,薄荷、冰片各10g,寒水石70g,硼砂30g,氧化锌80g。(2)方法:将上药(冰片、硼砂、氧化锌除外)研成极细末,过150目筛,冰片、硼砂研碎与上药末和匀加入氧化锌,加凡士林85%,麻油15%,调匀成膏剂密封备用。治疗时清洗患部,视裂口大小取适量软膏均匀涂抹在创口上,外盖消毒敷料,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16.肛裂合敷膏(1)处方:虎杖90g,黄柏、紫草各60g,元胡、木瓜、防己、莪术、血竭、煅古墨、白及各30g,煅石膏、煅炉甘石各180g,硼砂15g,冰片10g,尼泊金乙酯2g,凡士林、羊毛脂各250g,液体石蜡12.5g。(2)方法:方中煅石膏、煅炉甘石、白及、血竭、煅古墨、硼砂、冰片分别单独研细,通过七号筛。煅石膏、煅炉甘石粉按等量递增法混匀,备用。血竭、煅古墨、硼砂、冰片粉以套色法混匀,备用。将方中虎杖等前7味饮片置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次,每次2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加热浓缩为比重1.2~1.3的清膏,取部分煅石膏、煅炉甘石混合粉加入清膏中拌匀后制成粗颗粒,烘干,粉碎,通过七号筛,备用。将凡士林、羊毛脂、液体石蜡混合加热熔化,至温度达到200℃左右时,徐徐加入所剩余的煅石膏、煅炉甘石混合粉,搅匀,恒温2小时再将温度降至130℃左右,并依次加入清膏混合粉、白及粉和尼泊金乙酯,搅匀,于120℃恒温1小时,停止加热,待温度降至80℃时,加入血竭等4味混合粉,连续搅拌至室温,分装,即得。治疗时以软膏适量,涂敷患处,每天2次。用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物,15天为1疗程。

17.苦黄硝软膏(1)处方:苦参、黄连各100g,芒硝50g,冰片20g,凡士林500g。(2)方法:上方前4味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将凡士林温火溶化,放入上药末,搅拌均匀,装瓶备用。患者便后高锰酸钾溶液坐浴10分钟,然后将苦黄硝软膏涂于患处,每日1~3次。

18.血竭甘石膏(1)处方:血竭、五倍子各15g,朱砂、煅龙骨、冰片各10g,炉甘石50g,煅石膏100g,蜂胶30g,凡士林400g,香油适量。(2)方法:将炉甘石、石膏、血竭、朱砂、龙骨、冰片、五倍子、蜂胶共为极细末,倒入凡士林膏内充分搅拌,加入适量香油调成软膏备用。治疗时先用1:1000新洁尔灭棉球消毒局部,用黄连纱条蘸药膏填塞于裂口处,或直接将药膏涂于肛裂创面,然后用消毒敷料覆盖。涂药后24小时内暂不大便,若已排便,用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再依上法换药。

19.复方白蜜膏(1)处方:白及、蜂蜜各50g,冰片10g。(2)方法:将白及压碎布包,加水200ml,文火煎至100ml,再加蜂蜜,文火煎至100ml,加入冰片,待冰片溶化后瓶装备用。先行内括约肌切断术,即而用两食指弧形扩肛可容4指。然后用敷料紧压刀口数分钟,再用10%氯化钠副肾纱条填塞,肛裂处及肛门内涂复方白蜜膏,切口处以塔形纱布加压包扎。每日早晚坐浴,药膏外涂。

20.冰片海螵散(1)处方:海螵蛸200g,冰片30g。(2)方法:海螵蛸加水浸泡,每天换2次清水,连浸5天,取出切段晒干研末,过120目筛;冰片研末与海螵蛸混合装瓶备用。治疗时先用1:5000高锰酸钾液1000ml清洗患处。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将药末均匀撒于创面上,再用红外灯距肛门30cm照射15分钟,然后在患处撒少许药末,外敷无菌敷料即可。每日2次,直至痊愈。

21.痔疮肛裂散(1)处方:苦参、芒硝、大黄各3份,白矾、花椒、艾叶各2份,冰片1份。(2)方法:以上方药研细末,按比例混合,装纱布袋,每袋30g。治疗时放入盆中,加水2500~3000ml,煎沸20~30分钟,适温时先熏后洗,同时手法局部轻揉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1剂,早晚各1次,5日1疗程。

22.复方黄连液(1)处方:黄连10g,冰片1g,蒸溜水200ml。(2)方法:先将黄连捣碎,放入烧瓶或药锅内加蒸溜水200ml,文火煮沸约30分钟,用纱布过滤,于滤液中加入冰片,搅拌后再用纱布过滤,得滤液100ml,灭菌后备用。用时以棉签蘸药液,似梅花针点刺方法点药于肛裂创面上,每天点2~3次。

十一、肛瘘

肛瘘是指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连的接管。肛瘘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亦有仅具内口或外口者。内口为原发性,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处的肛窦内;外口是继发的,在肛门周围皮肤上,常为一个或多个。肛瘘是肛门直肠疾患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占肛肠疾患的8%~25%,占外科疾患的3%~5%。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分类有统一分类法、按内外口分类法、按瘘道的形状分类法、按瘘管与肛门括约肌关系分类法、按肛瘘与附近脏器相贯通分类法、按感染的致病菌分类法等。本病一般属中医学“漏疮”、“痔瘘”、“肛漏”、“鼠瘘”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生肌汤(1)处方:黄柏、苦参、地榆各30g,红茶20g,儿茶研末适量。有感染者加苏合香10g,黄柏加至50g。(2)方法:将上药加水3000ml,煎至1500ml,滤出药滤倒入盆中先熏后坐浴,每次5~20分钟,术后前3天坐浴5分钟即可。另将一块6cm×3cm大小的纱布放入剩下的药渣内,加水200ml,煎至药汁少许(以药渣不焦为宜),而后取出纱布,蘸少许儿茶粉末,敷于创面上。每日熏洗、换药1次,直至创口愈合。

2.却毒汤(1)处方:瓦松、马齿苋、生甘草、五倍子、川椒、苍术、防风、葱白、枳壳、侧柏叶各15g,消石3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250ml,煎取750ml,先熏后洗,每日3次。

3.消解汤(1)处方:土大黄30g,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20g,丹皮、黄芩各10g,连翘、乳香、没药各9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浓汁100~300ml,每日2次,便后保留灌肠,7天为1疗程。

4.活毒汤(1)处方:大黄、黄连、黄柏各20g,枳实、白芍各15g,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各12g,甘草10g。(2)方法:患者先行手术治疗,术后第二天先用上方煎水坐浴,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坐浴后再用上方配制的药膏(诸药研细末,用凡士林调膏)外涂,直至痊愈。

5.坐浴液(1)处方:苍术30g,黄柏、龙胆草、车前子、苦参、苦楝皮各15g,生大黄、赤芍、川乌、草乌、枯矾各10g,冰片3g。(2)方法:上方除后2药外,加水煎浓汁500ml,加入后2药冲化,每日取100~200ml,加开水至2000~3000ml,先熏后坐浴,水凉后加热再用。每日坐浴2~4次,每次15~20分钟,直至痊愈。

6.生肌散(1)处方:乳香、血竭各15g,没药12g,全蝎10g(炒),轻粉、朱砂、铅丹(生用)、海螵蛸(去壳,煅存性)各9g,龙骨60g(煅,好酒淬5次),明矾7.5g,凤凰衣8g(煅),赤石脂45g(煅,好酒淬7次)。(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待疮洗净上之。

7.脱管散(1)处方:明雄黄15g,轻粉、红粉各5g,血竭20g,白矾30g,朱砂10g。(2)方法:患者局麻后,左手持镰刀探针,从直肠阴道瘘外口进入,沿瘘管探入,找到内口后将探针头自内口拉出肛门,顺瘘道方向剖开全部瘘管壁,开放创面,修剪创缘,敷以中药纱条压迫止血,用消毒纱布加压固定。术后每日换药,以苦参1味蒸煮,取其浸出液冲洗创面。然后每日用本方外敷,约5天后改用生肌散纱条(官粉2g,铜绿、冰片各3g,血竭、乳香、没药、儿茶各10g,象皮、麝香各1.5g,白及20g;为极细末制成生肌散纱条)外敷创面,直至痊愈。

8.珍珠散(1)处方:龙骨250g,石膏100g,石决明1250g,白石蜡150g,麝香、珍珠粉各12.5g。(2)方法:以上方药均研细末,混合备用。患者在局麻或全麻下行瘘管切开或切开挂线术,术后每日伤口用1:5000高锰酸钾水冲洗干净,后用珍珠散外敷。

9.胆矾散(1)处方:胆矾30g(煅白色),龙骨15g(白色者),蛇蜕1条(全者,烧灰别研),麝香1.5g(别研)。(2)方法:将前3味药研为细末,同蛇蜕、麝香和匀。先用葱椒汤洗净,擦干后再用药少许,干掺疮口。如疮口小,用纸捻子点药,纳入疮口内,用3次。

10.珠石散(1)处方:珍珠、炉甘石、赤石脂、龙骨、熟石膏、人中白、冰片、轻粉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研极细末,混合备用。术后第3天起,每日创面均匀喷撒药散,并以凡士林纱条压迫引流,直至创面愈合。

11.熊胆散(1)处方:熊胆3g,雄黄、轻粉各1.5g,麝香0.3g。(2)方法:以上方药研为细末,治疗时干掺药于疮口上。

12.止血散(1)处方:白及粉、血余炭粉、海螵蛸粉、田三七粉各等份。(2)方法:将以上药粉混合备用。患者术后,用痔科止血散2~6g敷于创面,无菌纱布加压包扎即可。

13.绿水丹(1)处方:水银、白矾、火硝各33g,朱砂、胆矾、辰砂各16g,青盐、轻粉、硼砂各10g。(2)方法:以上方药研碎,用升华法制成丹粉装瓶备用。患者侧卧,常规消毒,局麻或骶麻,切除瘘道,清除感染组织,然后修剪两侧创缘皮肤各0.1cm,延长创口,冲洗,然后用0~1号丝线,由内到外行皮下组织“V”形间断缝合。缝线不宜太紧,以组织闭合为度。术后早晚分服槐角丸12g,睡前服通便药适量,每日局部用绿水丹换药,至创面愈合。术后4~6天拆除外露丝线。

14.祛腐丹(1)处方:黄连粉5g,红升丹10g,煅石膏4g,冰片1g,珍珠粉少许。(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消毒贮瓶备用。治疗时清洁创面,将药粉均匀撒布患处,用无菌敷料覆盖即可,每日1次。

15.榆皮锭(1)处方:榆白皮500~1000g,白糖60g。(2)方法:取秋季榆白皮(韧皮部),切碎阴干,研极细末,装入双层塑料袋内扎紧口备用。取榆白皮末加浓白糖水,和如硬面块后,搓成粗细长短等圆棒状药锭,阴干备用。患者侧卧,先挤压净脓汁,常规消毒。用探针查清瘘管的方向、深度,选择合适的药锭,蘸少许注射用水(起润滑作用),按瘘管方向,轻轻插入,深度比探针量的实际深度浅约1cm,并从外口近皮肤处剪断药锭,消毒纱布覆盖。弯曲瘘管可在局麻下,切开外口及各支管部分,剪除瘢痕组织及支管管壁,主管插榆皮锭。患者静卧半小时后,即可活动。

16.白银锭(1)处方:白芷90g,白矾30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铁勺熔成饼,再入炭火,煅令烟尽取出,去火毒,为末,用面糊和为锭子成条。插入漏内,直透里痛处为止。每日上3次,至7日为止,9日疮结痂而愈。

17.药捻方(1)处方:轻粉、樟丹、枯矾各15g,火硝20g,信石3g,冰片2g。(2)方法:将轻粉、火硝、樟丹各研细末,分别置于砂钵中盖好密封,在炉火中炼40分钟,取出与冰片、枯矾、信石(均研极细末)混合装瓶备用。灯花纸裁成条,放入上药,搓成药捻,做成长短粗细不等药捻备用。患者术前排空大便,侧卧,局麻后,行切开加药捻脱管术。即用探针探清瘘管的内口走向、长短、粗细,将齿线以下的瘘段切开,清除管道及腐败组织,齿线以上瘘段则取相应的药捻再蘸药末于捻外,插入瘘管底至插不动为止。2~3日换药1次,至管脱痊愈为止。

18.肛管棒(1)处方:白降丹、红升、乳香、没药各10g,苯佐卡因0.2g。(2)方法:诸药研末混匀,米糊制成棒条状,阴干备用。治疗时先行局部常规消毒,用探针寻找内口,并用1:1000新洁尔灭溶液或生理盐水冲洗瘘管,后将肛管棒从外口轻轻插入,以塞满瘘管为适度,但药棒不宜超过内口,以免腐蚀周围组织,再用无菌敷料包扎即可。同时,对内口进行封闭,采用“603”消痔液(枸橼酸和普鲁卡因),在内口周围选2~3个注射点,黏膜下层注入0.5~1ml药液,肛内填消炎止痛膏,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直至外口愈合。患者大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一般药棒置入瘘管后3~4小时即有烧灼样疼痛,无需特殊处理。1~2天后瘘管壁液化脱落,用血管钳夹出药棒。若瘘管壁脱落不完全,可用九一丹,直至全部脱落。伤口新鲜,并有少量血迹,无分泌物,可改用生肌散或生肌药钉收口。

19.乌蛇膏(1)处方:乌梢蛇(烧灰)、马齿苋(烧灰)、刺猬皮(烧灰)各14g,乳发(烧灰)、黄矾(研细)、斑蝥(去翅足,糯米拌炒黄色)、水银(和明粉点水研令星尽)各10.5g,杏仁40枚(去皮捣如膏),麝香(研细)、猪牙皂荚(炙捣末)各3.5g,猪脂(腊月的)200g。(2)方法:以上方药研极细,先煎猪脂,候熔,滤去渣。入诸药煎二三十沸,欲成之,入麝香搅合匀,更煎二三沸,复入蜡42g,候冷,放置瓷盒内。每以少许贴于痔瘘上,每日敷2~3次。

20.乳香膏(1)处方:吴茱萸、白及、白蔹、黄连、黄柏、当归、铅丹各6g,乳香3g,轻粉1g,冰片少许,香油120g。(2)方法:用柳树枝煎枯入药,煎枯滤净再数沸入铅丹,次入乳香、轻粉搅匀,再入冰片,用磁罐收贮。治疗时先清洁患处,后贴敷。

21.化腐膏(1)处方:煅石膏、当归、白芷各50g,黄丹、血竭各60g,红升丹、冰片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80%软膏备用。患者先行肛瘘挂线术,术后化腐膏外敷换药。每次便后用0.01%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化腐膏外敷。

22.贴敷膏(1)处方:当归、大黄各50g,玄参、生地、赤芍、莪术、白芷、薏苡仁、肉桂各30g,炒东丹390g,麻油1000g。(2)方法:上方药除炒东丹外,诸药用麻油浸泡5天,入锅用文武火煎熬至药枯后离火,滤去渣滓,药油置火上加温至沸,按每500g药油加东丹195g,充分搅拌,以滴水成珠为度。离火倒入水中,退火毒后备用。患儿便后温盐水清洗肛门,取药膏3g,平摊于敷料上,稍微加温后,贴于瘘管硬结及外口处。嘱患儿减少活动,便后清洗肛门,可再将膏药贴上。48小时换药1次。

23.红粉生肌膏(1)处方:红粉(水银、白矾各30g,火硝120g,雄黄、朱砂各15g,皂矾18g,用升华方法配制而成)5g,朱砂15g,生肌玉红膏(由当归、白芷、血竭、紫草各等份研细末,加轻粉适量,与白蜡、麻油适量混合拌匀成膏)80g。(2)方法:将上3种药物混合拌匀,制成纱条备用。患者瘘道用双氧水冲洗,然后用探针将红粉生肌膏纱条置于瘘管内,消毒敷料覆盖。每日换药1次,28天为1疗程。

24.生肌凤雏膏(1)处方:鸡蛋黄10个熬取蛋黄油9g,轻粉末3g,乳香、血竭、龙骨(均研细面)各1.5g。(2)方法:鸡蛋黄熟,去白用黄,铜勺内熬油,倾入盏内约蛋黄油9g,加轻粉细末及后3味药末,共入油内和匀。每日早、午、晚以鸡翎蘸涂患孔内,膏盖避风。

25.复方脱管丁(1)处方:Ⅰ号丁为白降丹、朱砂、血竭、生川乌、生草乌各等份;Ⅱ号丁为红粉、乳香、没药、雄黄、冰片、白及各等份;生肌丁为乳香、没药、穿山甲、象皮、白及、儿茶、朱砂、紫珠草、杠板归、珍珠粉各等份。(2)方法:以上各药均研末,按各方组成分别和匀。将粳米粉8份,胶粉2份调匀为胶着剂。将Ⅰ号丁、Ⅱ号丁和生肌丁和匀的药粉,分别与胶着剂以5:2的比例混合,加凉开水调和成火柴梗般粗的长药线,阴干贮瓶备用。患者侧卧,用探针察明瘘管走向及内口,并疏通管道。用1:1000新洁尔灭液冲洗管道,消毒外口皮肤。然后用复方脱管Ⅰ号丁由外口插入管道至内口处,但不穿透内口,剪除外口外的药条,以消毒纱布敷盖。同时服用活血透脓中药。24~48小时后,有脓液、腐肉等分泌物流出,将管道冲洗干净后,换用 Ⅱ号丁插入管道,每日冲洗管道换药丁1次。同时服用全蝎僵蚕散或青蒿鳖甲散,一般1周左右。管道逐渐干净,渗出新鲜血水,管壁内长出新鲜肉芽,则立即改用生肌丁插入,每日冲洗并换药丁1次,直至完全愈合。

十二、肛管直肠脱垂

肛管直肠脱垂又称脱肛,是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本病可根据直肠壁卷入的程度进行划分,只是黏膜下脱的是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下脱的是完全脱垂,脱垂部分在直肠内是内脱垂,脱出肛门外是外脱垂。临床常分为Ⅰ度脱垂、Ⅱ度脱垂、Ⅲ度脱垂。有调查结果表明本病占肛肠疾病的0.4%~2.1%。发病多见于小儿、老人、经产妇及身体虚弱的青壮年。发病与年龄及性别有一定关系,直肠黏膜脱垂多见2岁以内的婴幼儿,直肠全层脱垂则多见于40~70岁的成年人。男性以40~50岁较多,女性发病高峰多在50~70岁期,平均年龄为43.4岁。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脱肛”范畴。【中药外治法】

1.五味汤(1)处方:五倍子、石榴皮、防风、升麻、地榆各30g。(2)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药液2000ml,分成500ml和1500ml两份,留置使用。每次排便后,先用1500ml药液温热后熏洗脱出肛门外的直肠黏膜20分钟,再取500ml药液温至微烫手时,将洁净的纱布放入浸湿后填塞肛管内,肛门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致再次排便时取出。

2.矾药汤(1)处方:明矾30g,石榴皮、五倍子、诃子、生百部、土大黄、赤石脂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煎汁1000ml,将药汁倒入一大盆,趁药汁温热时坐浴、熏洗肛门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用药1剂,2周为1疗程。

3.五倍汤(1)处方:五倍子、石榴壳、苦参各20g,升麻15g,滑石粉适量。(2)方法:前4味药煎煮30分钟后离火,待药降温至30~40℃(以不烫伤直肠黏膜为度)时,让患儿下蹲于药液内泡洗15分钟左右,不配合者用软布浸泡药液,连续数次外敷脱出物,然后将适量滑石粉均匀地喷洒于患部,之后用软棉纸轻轻将脱出的直肠送回原处。嘱其卧床休息20分钟,当日不大便。5次为1疗程。

4.三味散(1)处方:乌梅炭、枯矾、五倍子各2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贮瓶备用。待小儿大便后,用温水洗净脱出物,将药末敷于脱出物黏膜上,并使脱出物缓慢复位,动作要轻。

5.脱肛散(1)处方:煅龙骨、煅牡蛎、五倍子各15g,枯矾10g,冰片2.5g。(2)方法:先将前4味药研极细末,过筛,再与冰片研匀,装瓶密闭,随配随用。使用时将药粉适量撒在柔软便纸上,便后轻按直肠脱出部分,使药物均匀粘在直肠黏膜上,并使之回纳。

6.二金散(1)处方:煅龙骨、枯龟壳(涂酥炙黄)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每次用0.3~1.5g,干掺之,揉搓按纳之。

7.附子散(1)处方:附子(生,去皮)、龙骨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捣细,罗为散。每次用3g,敷在肛门上,按令入。

8.独虎散(1)处方:五倍子(研末)15g,朴硝、荆芥穗各3g。(2)方法:以上方药加井水750ml,将五倍子末于瓷瓶内慢火煎至1半,续入朴硝、荆芥穗,趁热熏洗,仍以五倍子末敷之。

9.肛愈散(1)处方:炒五倍子、炒诃子、煅龙骨、乌梅炭各10g,枯矾、炒黄连各5g,冰片1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待小儿便后,用消毒干棉球蘸明矾水揩拭脱出之肠黏膜,以祛除粪便等残渣,再用干棉球点试多余水分,敷上药散,有条件者最好使用喷粉器,以均匀覆盖脱出物为度,然后复位。连续用药20天为1疗程。

10.贴脐散(1)处方:五倍子、椿皮各50g,三七2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筛,装入胶囊备用,每粒0.5g。治疗时用75%酒精棉球消毒肚脐,用药散2粒,盐酸罂粟碱注射液1支(30mg),调成糊状敷脐,以塑料薄膜覆盖,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次便后清洗肛门脱出肿物,用纱布撒药散复位。每日肚脐换药1次,10天为1疗程。

11.托肛膏(1)处方:蝉蜕15g,煅龙骨30g,龙衣(或僵蚕)9g,冰片0.5g。(2)方法:将上药置瓦上或锅上焙干,加入冰片,研末过120目筛,装瓶备用。治疗时将药粉加入凡士林100g,调成软膏。先用盐开水或1:1000高锰酸钾溶液洗净患处,以药膏涂在脱出的直肠周围,再压进肛门内,用纱布盖好,贴胶布,用绷带作“十”字带固定。

12.祛瘀止陷煎(1)处方:虎杖、毛冬青各30g,益母草18g,鬼箭羽、路路通、制没药、五灵脂、赤芍、乌药、防己、枯矾各12g,蒲公英45g,芒硝60g,食盐10g。(2)方法:以上方药先浸泡于1500~2000ml冷水中1小时,武火急煎至沸后文火煎25分钟,趁热加入芒硝、食盐,过滤,用中药汤剂自动包装机分装,每袋400ml。每次取2袋兑400ml开水入盆,浸入无菌纱布或洁净毛巾,将含有大量药汁而不流溢的纱布敷于嵌顿肿物上30~60分钟,其间可反复向纱布上淋煎液。一般治疗1次即可回纳。严重者,在湿敷后,继用冬瓜去皮洗净后用利刀刮取屑末500g,加入芒硝60g,拌匀成糊状,厚涂于嵌顿物上,外以纱布围固,约1小时即可回纳。

十三、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为男性泌尿系统常见多发病,包括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和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近年来其发病率迅速上升,逐年提高,并且发病年龄不断地趋于年轻化,据统计,35岁以上的男子有10%~20%患有本病。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精浊”、“淋浊”、“白浊”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清活汤(1)处方:白花蛇舌草、金银花、蒲公英、金钱草各30g,黄柏、大黄、三棱、莪术、赤芍、红花各15g,乌药、穿山甲(先煎)各10g。伴尿频加金樱子15g;性欲减退,阳痿加阳起石12g;腹胀痛加川楝子15g;腰痛加杜仲15g。(2)方法:将上方浓煎成150ml,每晚睡前保留灌肠2~3小时或更长时间,20天为1疗程。

2.乌梅汤(1)处方:乌梅35g,黄连、黄柏、桂枝各15g,干姜、蜀椒、地鳖虫各10g,生大黄、细辛各5g,刘寄奴、红藤、延胡索各30g。(2)方法:上药煮沸后以文火煎浓,煎好前投入金黄散粉20g,共煮5分钟,使粉剂溶解成混悬液500~750ml,备用。将浓缩煎液装入干净的生理盐水空瓶中,保持药温在37~45℃,以输液皮管接上弹性好的14~16号导尿管,排尽管腔内气体,并用石蜡油涂浸导尿管前端。病人取左侧卧位,暴露肛门,将管插入15~25cm,以半小时左右滴完为宜。滴完后嘱病人抬高臀部使药液在肠内保留1~2小时,以利于药物的渗透吸收。7天为1疗程,疗程间间隔3天。

3.黄丹汤(1)处方:大黄16g,芒硝12g,丹皮、桃仁、冬瓜仁各9g。小便涩痛加萹蓄、瞿麦各12g;会阴及睾丸抽痛加川楝子9g,元胡12g;腰痛加杜仲、川断各12g;前列腺质硬或有结节加穿山甲6g,莪术10g;前列腺液有白细胞和红细胞加蒲公英、旱莲草各2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600ml,先浸泡30分钟,浓煎成15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4.抗炎汤(1)处方:黄柏、车前子、大黄、益智仁、穿山甲各10g,败酱草、王不留行、丹参各15g。湿热下注明显者加土茯苓20g,紫花地丁15g;肾虚证候明显者加菟丝子、沙苑子各10g;瘀血证候明显者加泽兰、桃仁各10g。(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浓汁150ml,作保留灌肠。5天为1疗程,治疗4~6个疗程。

5.清注汤(1)处方:大黄、红花、皂刺、甘草各10g,黄柏、野菊花、白花蛇舌草、红藤、土茯苓、三七各20g,牡丹皮、赤芍、半枝莲各15g,王不留行、白头翁、丹参、蒲公英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200ml,浓煎至600ml,温度保持在36~40℃。让患者排空大便,取跪卧式体位,用普通灌肠器以每分钟60~80滴的速度滴入直肠300ml药液,滴毕保持原姿势1小时,尽量在1~2小时内勿大便。每日2次,4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

6.理血汤(1)处方:赤芍1200g,桃仁、乳香、川楝子、没药、小茴香、地龙各1000g,败酱草、蒲公英各1500g,红花60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煮浓缩至16000ml,加防腐剂,装每瓶100ml备用。病人侧卧,以中药液50ml加开水至45℃,作保留灌肠,随之作热磁疗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7.地虎汤(1)处方:地龙、车前子各15g,虎杖30g,木通、黄芪、穿山甲、女贞子、乌药、王不留行、金樱子各10g,甘草6g。(2)方法:以上方药按常规煎药法煎两遍,将2次药汁去渣混合,浓缩至100ml,备用。病人胸膝卧位,将10号导尿管前端(涂液体石蜡做润滑剂)插入肛门10cm左右,用100ml注射器吸取地虎汤浓缩剂,药温在39~40℃,连接导尿管,缓慢注入肛内(2分钟左右)。拔出导尿管,嘱病人做慢提肛运动30次,卧床休息1~2小时。每日灌注1次,15次为1疗程。

8.坐浴方(1)处方:黄柏20g,生地、红花、苦参、丹参、益母草各30g,知母、赤芍、地龙、蒲公英、败酱草、鳖甲、大黄各15g。下腹胀痛者加乌药、香附各15g;会阴部胀痛明显者加荔枝核30g;腰骶部酸痛明显者加狗脊15g;性欲下降,阳痿者加阳起石30g;尿频、尿急加金樱子30g;前列腺液检查有脓细胞或白细胞者加金银花30g;前列腺有硬结者加三棱30g。(2)方法:上方水煎液,每天温热(30℃)坐浴1次,每次约40分钟,并用右手食指及中指并拢顺时针作环状按摩会阴部约50次,另用干毛巾包上述中药药渣温热外敷下腹部约20分钟。

9.熏洗方(1)处方:大黄、黄柏、黄连各30g,野菊花20g,血竭、苏木各10g,赤芍、芒硝各25g。(2)方法:将上药(除芒硝外)加水2500ml,煮沸后再煎20分钟,将芒硝倒入药液中溶解。先利用药液蒸汽熏蒸会阴部,待药液温度稍降后坐盆浸洗。每天1剂,每剂药可用2~3次。

10.前列宁(1)处方:苦参、防己、黄柏、虎杖、生大黄、山柰、白芷、赤芍、丹参、川芎、姜黄各等量。(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粗末,每次用100g置于盆中,取适量热水倾入,以会阴及肛门为中心,趁热坐熏,待温度降至40~45℃时,坐浴,间断加入热水,维持药液温度。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11.清淋露(1)处方:苦参、青果、丹参、王不留行、白芷、乳香、没药各10g,白果6g,白头翁、马齿苋、败酱草各30g,红藤、生甘草各3g。(2)方法:将上述中药1剂煎煮2次兑一起,再用文火浓缩至100~120ml,即可。用时掌握好药物温度,一般在35~38℃。患者采用右侧卧位,将导管插入肛内10~15cm,药物自然灌入,或用注射器缓慢推入亦可。灌注完成后,保留上述体位约30分钟,再变换体位为仰卧位即可。一般保留时间越长,疗效越佳,但最少应保留1小时以上。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12.滴肠剂(1)处方:王不留行、玄参各20g,蒲公英、牛膝、地丁各30g,浙贝母、莪术、当归、川芎各10g,石韦、赤芍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2次,混合浓缩至300ml,二层纱布过滤备用。分早晚各1次,每次150ml,药温35~38℃,装入输液瓶内,接输液器,直肠点滴。患者排空大便,清洁肛门,左侧卧位,臀高头低位,暴露臀部,用一次性输液器,去掉针头及过滤器部分,去针头端涂以少许液体石蜡或香油,轻插入肛门约20cm,勿需固定,每分钟滴30~50滴,滴毕静卧半小时。1个月为1疗程。

13.肛门栓(1)处方:蒲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各30g,野菊花、红藤、延胡索各15g,苦参10g,虎杖、穿山甲各20g,大黄6g;基质甘油:明胶为20:70。(2)方法:将上方药加水煎煮3次,每次30分钟,合并滤液,加70%乙醇沉淀24小时,过滤,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1:2,将中药浓缩液按比例与甘油、明胶制成重5g的栓剂。用套有胶质套的食指将栓剂推入直肠8~12cm处,每日早、晚各1栓,连用20天为1疗程。

14.前春丹(1)处方:龙胆草、黄柏、萆薢、车前子、炒穿山甲各30g,王不留行20g,麝香1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临用时取药末10g,以温水调和成团涂神阙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3天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

15.前列康散(1)处方:淫羊藿、石韦、苦参、川牛膝、煅牡蛎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粉,备用。治疗时以药粉、伤湿膏外敷脐部,隔天换药1次,14天为1个疗程,间隔2~3天继续用药,每天温水坐浴30分钟。

16.前列腺散(1)处方:大黄、黄柏、牛膝、连翘、王不留行、夏枯草、车前子、赤芍、水蛭、皂刺、当归、桃仁、三棱、莪术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混匀密封备用。治疗时以药末加适量陈醋调成糊状,放在纱布上,体积约2cm×2cm×0.5cm(厚),表面放少许冰片,外敷于会阴穴上,胶布固定。2~3天换药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17.毛冬青膏(1)处方:黄精、益智仁、枸杞子、菟丝子、山药、桃仁、丹参、鸡内金、王不留行各50g,毛冬青100g,败酱草、三七各7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凡士林调膏备用。将调好的药膏放进TSQZ-600型前列腺治疗机药物离子导入探头的凹槽里,然后在探头上套上薄胶套,探头凹槽处扎上数个孔,以便药物能渗出。把电流调节为零,将探头缓慢插入直肠7~8cm,凹槽对着前列腺,另一电极置入于髋关节处,控制电流为5mA左右,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次治疗20分钟,每天1次。

18.消淋化浊膏(1)处方:丹参、赤芍、益智仁各6g,王不留行、穿山甲、车前子各5g,黄柏10g,冰片3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膏剂。治疗时外敷肚脐,直径3~4cm,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隔48小时更换1次,14天为1疗程。

19.前列腺炎栓(1)处方:三棱、黄柏、赤芍各10g,虎杖12g,乌药5g,尼泊金甲酯水溶液(0.1%)10ml,半合成山苍子油酯(熔点为35.0~35.5℃)150g;以上为76粒量,每粒重2.5g。(2)方法:将中药粉碎,过80目筛,将基质在水浴上溶融,再将中药粉及尼泊金甲酯水溶液加入,不断搅拌均匀,倾入栓剂模型中,冷却,取出即得。睡前或排便后入肛门内约3cm处,每日2次,每次1粒,30天为1疗程。

20.中药热熨方(1)处方:吴茱萸、小茴香、紫花地丁、蒲公英、败酱草、白头翁各20g,肉桂、香附、桃仁、红花各15g,芍药、桂枝、柴胡、元胡各10g。(2)方法:将上述药物混合均匀,碾成细末,过100目筛,装瓶备用。自制两个透气功能较好的长30cm,宽20cm(尺寸可根据患者身材定)药袋。一个盛装50g细食盐(称1号袋),另一个盛装上述药末100g(称2号袋),将两药装好摊平。患者取仰卧位,将1号袋置于患者下腹部,盖严肚脐,2号袋放于1号袋上,然后用神灯理疗、热熨3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15天为1个疗程。

21.脐部外敷方(1)处方:麝香1g,香附9g,乌药、元胡、小茴香各6g。兼有尿频、尿急者,加木通6g;兼有腰膝酸软、失眠多梦、遗精者,加枸杞子6g;兼有腰酸膝冷、阳痿、早泄者,加补骨脂6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瓶装备用。每取适量加水调匀,敷于肚脐,外用胶布固定。48小时后取下,每周4次,4次为1疗程。

22.离子导入方(1)处方:黄芪100g,丹参、黄连、黄柏各5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000ml,煎取浓液200ml,取纱布过滤后的药汁备用。嘱患者排尽大小便,取坐位。用上海器材厂生产的ZGL-Ⅰ型直流感应电疗机,作用极板6cm×10cm,外套以温水浸湿衬垫,用药液10ml浸透滤纸衬垫上,置会阴部,接直流电阳极;辅电极铅板8cm×12cm,置耻骨联合上缘,接直流电阴极。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次20分钟。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十四、前列腺增生症

由于前列腺组织良性增生压迫后尿道,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即称为前列腺增生症,又称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瘤、前列腺瘤样增生等。是老年男性的常见多发病,始发于40岁,高发于50~70岁。本病的发生可能与种族、地区有关,如欧美较亚洲高,好发于高加索、犹太民族和美洲黑种人。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逐步提高和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癃闭”、“癥积”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椒辛散(1)处方:白胡椒1.5g,北细辛1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粉末,备用。治疗时取椒辛散约3g,填满脐部,外用麝香风湿膏覆盖黏贴。每3日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停药休息2天继续第2个疗程。

2.遂冰散(1)处方:生甘遂9g,冰片6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适量面粉,开水调成糊状,外敷于中极穴上,直经4~5cm,并加热敷。每天换药1次。

3.芒矾散(1)处方:芒硝、明矾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研成细末,拌匀。治疗时将墨水瓶盖顶端去掉,仅留外圈,放在肚脐正中,将芒矾散填满,再用冷水滴入药中,以药物湿润、水不外流为宜,上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

4.启癃汤(1)处方:大黄、益母草、川牛膝各15g,王不留行10g,细辛9g,苦参30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滤去药渣,取汁200ml。每次100ml,早晚各1次,保留灌肠。药温以37~40℃为宜,操作时垫高臀部。灌入压力应小,注入宜慢。若用吊桶行直肠点滴,以每分钟50~100滴为宜,避免药液排出,更好发挥其疗效。

5.活血通淋汤(1)处方:皂刺、金银花、黄柏、土鳖虫、夏枯草、山甲珠、三棱、莪术各等份。(2)方法:将上述草药置容器内,加水没过药面浸泡2小时后,煎煮2次,每次1.5小时,然后合并滤液,过滤,浓缩成1:1浓度。分装100ml瓶内,加温100℃30分钟灭菌备用。治疗仪器选辽宁省丹东市科技实验厂生产的合成按摩药导机。取9cm×7cm大小的棉绒药布2块,置活血通淋汤中浸透,敷于棉垫上。患者仰卧位,腰骶部与耻骨联合上对置放电极,通以直流电,正、负极同时导入。治疗波形为直流叠加方波脉冲,电流强度10mA,通电时间每次20分钟。每日1次,20次为1疗程。

6.中药灌肠方(1)处方:黄柏、桃仁、丹皮各10g,瓦楞子、荆芥、王不留行、夏枯草、当归、益母草各15g,肉桂4g,炮山甲6g。如小便灼热,点滴而下,大便燥结加玄明粉20g,大黄10g;小便无力者加黄芪30g,党参15g。(2)方法:以上方药煎汁2次,滤渣,2次合并浓缩后取药汁250~300ml,保温35~37℃,作保留灌肠2小时。每天1次,15天为1个疗程。

7.中药坐浴方(1)处方:金银花、败酱草各20g,苦参、芒硝、大黄、红花、野菊花各15g,马齿苋25g,丝瓜络10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20分钟,取药液入盆,待冷却到40℃左右时患者于盆内坐浴3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10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8.中药热熨方(1)处方:黄芪、肉桂、穿山甲、海藻、三棱、王不留行、当归、桃仁、牛膝、赤芍、大黄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粗末,每用中药散剂200g,白醋适量,拌匀,置铁锅内文火炒热,装入药袋后,将药袋紧贴小腹部热熨,冷却后重新炒热再敷,以不熨伤皮肤为宜。每日6~8次,1周为1疗程。

9.中药导入方(1)处方:淫羊藿、菟丝子、玄参、山楂核、鳖甲、车前子、冬葵子、白花蛇舌草各30g,三棱、莪术、地鳖虫、仙茅、巴戟天、穿山甲、浙贝母各15g,黄芪60g,肉桂10g,皂刺、甘草各6g。(2)方法:以上方药浓煎取汁,以KF-2C型电离子导入治疗机治疗。取药液40ml均匀淋于正极端纱布垫上,然后平坦放于耻骨联合上部,将正极铅板放于上边。另以同样规格纱布垫(用50℃热水浸湿后)放于腰骶部或会阴部,上置铅板接输出导线阴极。上垫人造绝缘布,压砂袋,然后开机。电流10~20mA,以患者能承受为佳。每次治疗25分钟,每日1次,15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

10.中药药袋方(1)处方:黄药子、黄柏、小茴香、当归、大黄、莪术各3000g,蛇床子、仙鹤草各4000g,红花、三棱各2000g,冰片500g。(2)方法:将上药粉碎过2号筛,每袋用药30g,用白漂棉布裁成8cm×22cm布料2块,再将药面均匀撒在布料上,将另一块布料敷上,用缝纫机做成方块型,1cm间格的小块。使用时,将药袋放于内裤底裆部,用针线连结紧贴会阴部即可。每袋药使用1~3个月。

11.下尿涌泉丹(1)处方:蒲公英、瞿麦、龙胆草、车前子、菟丝子各30g,王不留行、炒穿山甲各20g,升麻6g,麝香1g,白胡椒10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瓶装备用。临用时取药末10g,以温水调和成团,涂神阙穴,外盖纱布,用胶布固定。每3天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

12.前列腺栓剂(1)处方:丹参、夏枯草、蒲公英、鱼腥草各30g,赤芍、黄芩各15g,栀子12g,已烯雌酚6mg。(2)方法:将中药提取后加入成型材料,再入已烯雌酚,搅匀后制成栓剂30粒。每次1粒,塞入肛门深约2cm处,每日2次,30天为1疗程。

十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比较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为进行缓慢的动脉和静脉节段性炎症性病变,主要侵袭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脉、静脉,极少数发生于脑、心、消化道等处的血管。由于全层血管炎症,血管内膜增生,血栓形成,以致血管腔闭塞,导致肢体严重缺血,最后发生肢体坏疽。本病多见于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多数患者为20~40岁青壮年,寒冷季节多发。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脱疽”、“脱痈”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藤草汤(1)处方:银花藤、土茯苓、蒲公英、赤石脂、野菊花各90g,寻骨风、丹皮、石楠藤、焦柏各40g,紫草、甘草各30g,明矾2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煮取汁,趁热外洗患处。

2.脱疽汤(1)处方:芙蓉叶60g,川黄柏、大黄、赤芍、防风、徐长卿、玄明粉各30g,蝉蜕15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煮取汁,趁热熏洗患处,每次30分钟。

3.桐油膏(1)处方:生石膏250g,桐油100ml。(2)方法:将生石膏研成细末,用桐油调成糊状,均匀敷于患处,包扎好。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4.血竭膏(1)处方:血竭30g,当归、黄蜡各60g,紫草9g,轻粉、三七粉各3g,麻油250ml。(2)方法:将当归、紫草入油浸1天,炸枯,去渣滤净,入血竭、轻粉煎熬5分钟,再入三七粉、黄蜡,黄蜡熔化后收膏。用时摊于消毒纱布上贴敷患处。

5.全蝎膏(1)处方:蜈蚣3条,全蝎21个,冰片6g,凡士林375g。(2)方法:将凡士林熔化后,入蜈蚣、全蝎,煎至冒白烟为度,去渣滤清,加入冰片,搅匀收膏。用时摊于消毒纱布上贴敷患处。

6.松桐膏(1)处方:松香、桐油各适量。(2)方法:松香研极细末,加入适量生桐油调成糊状。用时先以10%食盐水清洗溃疡面,去除腐肉死骨,然后将松桐膏敷满溃疡面,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

7.化瘀膏(1)处方:当归12g,白芷、乳香各9g,黄芩、生地各15g,红花、没药、麻黄各6g。(2)方法:以上方药共置150ml香油内,浸泡24小时后,再放铁锅内煎熬,熬至诸药变为焦黄色为度,去药渣,加入黄蜡6g即成膏。治疗时用药膏外涂患处,每日2次。

8.活络膏(1)处方:当归、红花各60g,蜈蚣10条,木鳖子20个,蓖麻仁90g(捣烂),轻粉3g(另包),樟丹适量,香油750ml。(2)方法:上方诸药除轻粉、樟丹外,放入香油内慢火熬至枯黑为度,离火迅速搅拌,并用扇子扇去烟。待烟尽后,滤去药渣,继续煎熬药油,熬至滴水成珠为度,离火,迅速搅动,待烟尽后加入轻粉、樟丹,搅匀即成。用时涂患处,外敷油纸,纱布包扎。

9.脱疽膏(1)处方:官粉48g,铜绿90g,乳香1.5g,血余炭66g,陈香油250g,川蜡30g。(2)方法:先将油、蜡入锅内熔化,再加入上述药物细粉,搅匀熬膏,倒出搅凉密封备用。用时将膏药摊在桑皮纸上,外敷患处,上盖棉花,用绸或软布包扎即可。

10.草竭膏(1)处方:当归、紫草各6g,白芷、乳香、没药、白蜡各10g,轻粉、血竭各12g,甘草30g。(2)方法:用麻油浸泡甘草、当归、紫草、白芷3~4日,慢火熬煎,加入血竭、乳没,再入白蜡微火化开,候药膏微温加入轻粉细面。用于溃烂成脓者,外敷患处。

11.阳和散(1)处方:丁香、肉桂各30g,川乌、草乌、红花、樟脑各15g,急性子20g,乳香、没药各1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醋调外敷患趾,每日换药1次。

12.温脉酊(1)处方:生当归、肉桂各60g,花椒、红花、干姜各30g,樟脑、细辛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用95%酒精1000ml浸泡7天备用,用时将棉棍蘸药酒揉擦发凉处皮肤,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

13.马黄酊(1)处方:马钱子、黄柏各10g,黄连6g。(2)方法:以上方药浸泡于75%酒精500ml中,1周后外用擦洗患处,每日2次。或直接敷于创口上。

14.熏药方(1)处方:水银、锡、红矾、轻粉、乳香、没药、白芷各适量,麝香0.03g。(2)方法:用坩锅将锡熔化后再加入水银,冷却后用钢锉锉成细末,再与红矾、轻粉、乳香、没药、麝香一并研极细末,与白芷混匀备用。使用时加药物5g配以适量艾绒制成直径1cm,长10cm之药卷,在溃疡面上3cm处进行烟熏。熏后溃疡面留有之黑色烟尘不必去掉,常规包扎。每日1次,每次用药1支,7次为1疗程。

15.活络洗方(1)处方:毛麝香、大风艾、海风藤根、桂枝、入地金牛根各12g,大罗伞1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粉末,以4000ml开水冲药,趁热浸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16.活血止痛方(1)处方:透骨草、延胡索、当归、姜黄、川椒、海桐皮、威灵仙、川牛膝、乳香、没药、羌活、白芷、苏木、五加皮、红花、土茯苓各10g。(2)方法:将以上方药装入纱布袋内,加水煎煮后,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40~60分钟。

17.回阳止痛方(1)处方:透骨草30g,当归、赤芍、川椒、苏木各15g,生南星、生半夏、生草乌、川牛膝、白芷、海桐皮各10g。(2)方法:将以上方药装入纱布袋内,加水煎煮后,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40~60分钟。

18.艾椒温通方(1)处方:艾叶、蜀椒、细辛、干姜、肉桂各10g,半夏、草乌、透骨草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连渣浸泡患肢,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时间越长越好,早晚各1次。

19.解栓活血方(1)处方: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桂枝、七叶莲各30g,鸡血藤、松鳞根、筛基根各6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煮取汁,趁热熏洗患处,每次30分钟。

20.血藤附桂方(1)处方:附子、肉桂各10g,苏木5g,细辛6g,鸡血藤3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取药液1500ml,待温度适合后即将患处浸入药液中,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21.透骨通脉方(1)处方:透骨草30g,川楝子、当归尾、姜黄、海桐皮、威灵仙、川牛膝、羌活、白芷、苏木、五加皮、红花、土茯苓各15g,川椒、乳香各6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汤熏洗患处,每次40分钟,每日1次,每剂可洗2日。

22.解毒外洗方(1)处方:蒲公英30g,苦参、黄柏、连翘、木鳖子各12g,金银花、白芷、赤芍、牡丹皮、甘草各10g。(2)方法:将以上方药装入纱布袋内,加水煎煮后,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40~60分钟。

23.清解通脉方(1)处方:紫花地丁、枯矾、桑枝、当归各15g,透骨草、伸筋草、忍冬藤各30g,千年健、蒲公英、苏木各12g,防风1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煮后浸泡患肢,每次45分钟。

24.艾叶温脉方(1)处方:艾叶30g,干姜、石菖蒲各15g,苏木、红花、花椒、透骨草、白芷各1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水煎取汁2500ml左右,趁热熏洗患处30分钟。

25.苏红熏洗方(1)处方:苏木、红花各15g,肉桂、干姜、乳香、没药、细辛各10g,千年健、鸡血藤、透骨草各30g,樟脑5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煮取汁,趁热熏洗患处,每次30分钟。

26.活血温阳方(1)处方:当归、川芎、赤芍、红花、丹参、鸡血藤、黄芪、党参、桂枝、附子、干姜、炙甘草、川椒、生姜、葱白各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煮取汁,趁热熏洗患处,每次30分钟。

27.溃疡外洗方(1)处方:金银花、当归、白敛各30g,苦参、黄柏各24g,乳香、没药、石决明各12g,赤芍、连翘、大黄、甘草各15g。(2)方法:将以上方药装入纱布袋内,加水煎煮后,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40~60分钟。

28.散瘀消肿方(1)处方:当归、川芎、赤芍、丹参、红花、金银花、黄柏各20g,冰片、樟脑各2g,芒硝50g。(2)方法:将以上方药装入纱布袋内,加水煎煮后,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40~60分钟。

29.毛皮树根方(1)处方:毛皮树根120g,附子、干姜、桂枝、当归、花椒、赤芍、细辛、麻黄、红花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倒入锅中,加水3000ml,煎煮至1500ml,去渣,熏洗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30.穴位敷贴方(1)处方:白芥子、独定子、熟附子各60g,白芷30g,红花20g,桃仁1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每次取1/4量,用米酒调匀,外敷上巨虚、涌泉穴。隔日1次,1个月为1疗程。

31.黄马金牛酊(1)处方:川黄莲70g,马前子80g,两面针200g。(2)方法:将以上方药加入75%酒精5000ml,装瓶浸泡7天后即可使用。疼痛难忍而未溃者,直接涂抹患处;已溃破而未坏死者,用生肌玉红膏纱布包裹,黄马金牛酊涂抹周围。

32.温经通络散(1)处方:黑附子、吴茱萸各10g,川乌、草乌、细辛各6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取少许加白酒、陈醋适量,调和成糊剂,敷贴患肢足心,每日更换1次。

33.水蛭蒜肉泥(1)处方:成虫活水蛭、生大蒜各适量。(2)方法:将采集到的成虫活水蛭放入泥水盆中,用镊子将水蛭取出,放入75%的酒精溶液中浸泡30分钟,取出后,每10条加生大蒜1瓣,共捣成酱泥,将水蛭蒜肉泥加入适量鸡蛋清,调匀后涂擦患处。对局部缺血期和营养障碍期者,每日涂擦患处1次;对坏疽期溃疡者,将水蛭蒜肉泥填充在溃疡面上,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34.生肌玉红膏(1)处方:当归、白蜡各60g,白芷15g,甘草36g,紫草6g,血竭、轻粉各12g,麻油500g。(2)方法:先将当归、白芷、紫草、甘草四味,加入油内浸3日,慢火熬微枯,滤清,再煎滚入血竭化尽,次入白蜡,微火化开,将膏倾入预放水中的盅内,候片刻,把研细的轻粉放入,搅拌成膏。用时将膏均匀地摊涂纱布上,敷贴患处,并可根据溃疡局部情况,掺散提脓、祛腐药在膏的表面上外敷,效果更佳。

35.木芙蓉叶膏(1)处方:木芙蓉叶、野菊花、白蔹、马鞭草、牛蒡子各30g,乳香、没药、紫花地丁各18g,黄柏、当归、白芷、知母、血竭各15g,儿茶、龙骨、青黛各12g,蚌粉9g,红粉3g,地榆、铅粉、黄蜡各25g,白蜡45g。(2)方法:以上方药用麻油1000g浸泡,儿茶、龙骨、青黛、乳香、没药、血竭、蚌粉、红粉、铅粉、黄蜡、白蜡除外,5天后,用火熬至药枯,去渣,滴水成珠,下黄蜡、白蜡,待油成凝固状,再将儿茶、龙骨等9味研粉末下入搅匀,即成膏药。治疗时用纱布棉垫涂药膏敷患处,每日1次,脓液过多者,每天换药2次。

十六、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人,男女均可罹患。多发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数呈游走性发作,此起彼伏,在多处交替发病。本病一般属中医学“恶脉”、“{月(左)扁(右)}病”、“赤脉”、“黄鳅痈”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柏硝液(1)处方:黄柏、独活各30g,芒硝、蒲公英各50g。(2)方法:先将前黄柏、独活、蒲公英加适量水煎煮,滤渣存液,再加入芒硝,趁热熏洗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3次。

2.消炎液(1)处方:马钱子10g,黄连、生栀子各30g,干蟾蜍皮12g。(2)方法:以上方药浸泡于75%酒精中,7天后过滤备用。治疗时外涂患处。

3.冰阿酊(1)处方:冰片50g,血竭、红花各10g,阿司匹林0.9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放入75%酒精100ml中,静置1天即可外用。用时将药液摇匀,用棉签蘸药液涂于患处,每日2~3次。

4.消痛酊(1)处方:雪上一枝蒿、洋金花籽(蔓陀罗)、细辛各1g,当归2g,牛黄解毒片(中成药)4片,酒精或高浓度白酒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装入玻璃瓶内,加入酒精或白酒,用量以超出药面10~20ml为度,浸泡4~6昼夜,备用。治疗时取药棉球蘸药液涂擦患处,并稍加按摩。每日擦4~6次。

5.花叶酊(1)处方:小腊树叶、樟树叶、牡蛎、红花、食盐各50g。(2)方法:以上方药入75%酒精1000ml中,浸泡7天后备用。用时取毛巾蘸液外敷患处,每日2次,7天为1疗程。

6.马黄酊(1)处方:黄连、马钱子(打碎)各30g。(2)方法:将以上方药加入75%酒精300ml内浸泡3~5天,密封备用。用时外涂患处,每日3~5次。

7.黄龙酊(1)处方:生大黄30g,地龙20g,赤芍、冰片、元参、甘草各10g,珍珠粉6g。(2)方法:以上方药入75%的医用酒精500ml中浸泡3天,取汁备用。治疗时用无菌敷料浸湿药液后外敷患处,每天2次,每次30分钟,6天为1个疗程。

8.芙黄散(1)处方:芙蓉叶、黄柏、大黄、桃仁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50%酒精调敷患处,1~2日1次,保持药物的湿度,对酒精过敏者,可用食醋或凉开水调敷。

9.双柏散(1)处方:侧柏叶、大黄各60g,黄柏、薄荷、泽兰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凉开水调敷患处,所敷范围宜略大于病变范围,每日2次,10日为1个疗程。

10.消炎散(1)处方:雄黄、藤黄、白矾各30g,黄连、黄柏、乳香、没药各15g,冰片5g。(2)方法:先将乳香、没药去油研末,过筛去渣;再将黄连、黄柏研末,过筛去渣;然后将上几味药过筛后的细末与雄黄、白矾、藤黄混合研成极细末,储瓶备用。急性静脉炎可用消炎散适量加凉开水调为糊状,用棉签涂于患处,不拘次数;慢性结节或硬性条索状物,可取消炎散适量,用香油或药用甘油调成膏状敷于患处,3日1换。

11.冰硝散(1)处方:芒硝500g,冰片2。(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为粗末,搅匀装入缝制有条格的布袋内,均匀地摊平,外敷于患肢,固定,待药袋湿后即将药袋解下,晾干,然后搓揉数次再敷于患肢上。每用2天后更换布袋内药物,一般外敷5~7天。

12.苦胆膏(1)处方:生南星面、生半夏面各30g,鲜猪胆汁25g,老醋250g。(2)方法:先将老醋放入锅内,用文火煮沸后,入南星、半夏拌匀,再入猪胆汁拌之,用文火熬3小时左右,取出放凉成膏,外涂擦患处。

13.散结膏(1)处方:七叶一枝花、雄黄、见肿消(又名葱叶三七)各30g,川芎、散血草(又名辣子草)各20g,樟脑3g,冰片2g,松香5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将患部常规消毒,白酒调敷,包扎固定。

14.通灵膏(1)处方:丹参、莪术各1500g,当归5000g,川芎1000g,细辛、莨菪各500g,皮硝800g,三棱600g,红花300g,冰片50g(后入)。(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浓煎成汤剂,过滤,再浓缩成膏,依次加入二甲基亚砜150g,亚硝酸异戊酯8g,氧化锌、乳化黏胶适量拌匀加入黏合剂制备成膏布状,厚度略比白胶布厚1倍,其黏度、拉力等各项性能指标适合临床使用要求。治疗时根据病变范围,选用相应面积的本膏贴敷,如在冬天,在贴膏处用热水袋熨敷,效果更佳。每贴敷24小时更换1次,3天为1疗程。

15.青芙膏(1)处方:大青叶、芙蓉叶各60g,泽兰叶、马齿苋各40g,土贝母、大黄、黄连、紫草、汉防己、乳香、没药、川芎、丹参、王不留行、红花各20g,三棱、穿山甲、全蝎各15g,冰片1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凡士林调成30%软膏。敷于患处皮肤,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3次为1疗程。

16.解毒膏(1)处方:蒲公英12g,黄柏、大黄、乳香各9g,生天南星3g。(2)方法:将以上方药加入120g香油中浸透,炸枯,过滤,趁热加入凡士林30g,冷却后搅匀备用。外敷患处,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17.金黄膏(1)处方: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天花粉各45g,生天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用凡士林调制成含药30%~50%的软膏,也可用蜂蜜、茶水调膏。摊于消毒纱布上,外敷患处,每日或隔日换敷1次。

18.四黄膏(1)处方:黄柏30g,黄芩20g,黄连、生大黄、乳香、没药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研末,用凡士林软膏调成糊状,涂在敷料上,用绷带固定在患部,3天换药1次。

19.栀银膏(1)处方:栀子、银花、生地榆、赤芍、乳香、没药各25g,凡士林50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成细粉,入凡士林中调匀即成。用时将药膏涂于患处,纱布包敷,每日早晚各1次。

20.茅菇膏(1)处方:芙蓉叶15g,胆矾、铜绿、雄黄、硼砂各4.5g,藤黄、生天南星、生川乌、生草乌各9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用凡士林调和成膏,用时摊于消毒纱布上,外敷患处,每日或隔日换敷1次。

21.活血止痛散(1)处方:透骨草、延胡索、当归尾、姜黄、川椒、海桐皮、威灵仙、川牛膝、乳香、没药、羌活、白芷、苏木、五加皮、红花、土茯苓各10g。(2)方法:将以上方药用纱布包好,加水煎煮后过滤去渣,趁热先熏后洗。每日1~2次,每次1小时。

22.镇痛消炎散(1)处方:栀子、丹皮各120g,白芷90g,血竭15g,冰片9g。(2)方法:将前3味共研为细末,再研血竭、冰片,混匀,以50%酒精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3~4次。

23.桃红乳没散(1)处方:红花、桃仁、乳香、没药、栀子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研细末备用。一般每次用10~15g药末,用开水浸泡30分钟,调匀后将药涂在纱布上,待温度适宜后,敷于患处,胶布固定,每日1~2次,每次60分钟。

24.红花甘草散(1)处方:红花、甘草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末,用50%酒精调匀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25.大黄紫金糊(1)处方:生大黄粉500g,玉枢丹(即紫金锭)10g,面粉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用温水、稀醋调匀如糊,深敷患肢,包裹,隔日换药1次,一般外敷3~5次。

26.止痛消炎膏(1)处方:连翘、大黄、山豆根各100g,水蛭50g,冰片、薄荷脑各30g,二甲基亚砜170ml,2.5%尼泊金乙醇溶液60ml,凡士林适量。(2)方法:将前4味中药磨成细粉过100目筛备用,另取尼泊金乙醇溶液、冰片和薄荷脑细粉,依次加入二甲基亚砜溶液中,充分搅拌使溶,置乳钵中,然后将上述药粉和适量凡士林加入其中,使总量为1000g,充分研匀即得。将本膏涂于患处,避开针眼,0.5~1mm厚,无菌纱布覆盖。

27.仙人掌药膏(1)处方:蚤休、山慈姑、芒硝各30g,大黄20g,冰片6g,仙人掌120g。(2)方法:上方前5味研末,仙人掌去刺,一并捣成膏状。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28.通脉活血膏(1)处方:徐长卿、当归、丹参、鸡血藤、葛根、元胡、桃仁、川芎、姜黄、郁金、血竭、乳香、没药、五灵脂、木香、白檀香、蒲黄、王不留行各20g,参三七、穿山甲各30g,樟脑、冰片、白芥子、降香各10g,麝香0.4g,细辛6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取粉约20g,用红花油和蜂蜜调成糊状,涂在患处,用石棉纸覆盖,每晚1次。

29.清解通脉方(1)处方:大黄、板蓝根、木通各25g,黄柏、苦参、连翘、红花、泽泻、麻黄各30g,蒲公英40g。(2)方法:静脉炎未溃者,每日水煎外洗局部,每日1~2次;已溃者每次换药时水煎外洗局部。水温一般55℃左右。

30.解毒熏洗方(1)处方:蒲公英30g,苦参、黄柏、连翘、木鳖子各12g,金银花、白芷、赤芍、牡丹皮、生甘草各10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粗末,用纱布包扎好,加水煎煮后,趁热熏洗或溻渍患处,每日1~2次,每次1小时。

31.三黄外洗方(1)处方:黄芩、黄柏各15g,大黄9g,朴硝10g,蒲公英30g,五倍子20g,红花25g。(2)方法:以上方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煎30分钟,取煎液约500ml,熏洗患处。每日1剂,熏洗2~3次。

32.二花艾叶方(1)处方:金银花、艾叶、花椒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放入脸盆中,加开水3000ml,先用热汽熏蒸,待温度降致适宜后,不断用小毛巾蘸药液擦洗患肢,直至将患肢浸泡入药液中。每剂药可重复使用2天,再用时将药液烧开即可,每天熏洗2次,每次15~30分钟。

33.温通活血方(1)处方:朴硝10g,红花、薄荷各20g,泽兰、川乌、草乌各30g。湿热者减川草乌量,加忍冬藤、黄柏。(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外熏或用毛巾蘸药汁趁热敷患处,冷则再换。

34.温通热敷方(1)处方:透骨草30g,苏木、红花、乳香、没药、干姜、千年健、鸡血藤、金银花、樟脑各15g,桂枝、花椒各10g。(2)方法:将以上方药放入布袋中,加白酒少许上锅蒸热,趁热敷于患处,每日1次。

35.离子导入方(1)处方:当归、红花、大黄、紫苏各等量。(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浸在1:10的陈醋中,煮沸10分钟后滤渣,存液备用。采用IGL-1型直流感应电疗机,取该药液10ml,放入直流电的阳极一端进行透入,电流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十七、雷诺病

雷诺病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症”,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因1862年Maurice Raynaud首先描述此病,又于1874年进一步报道本病,故称为雷诺病(Raynaud dis-ease)。本病的临床特征表现为:受寒冷刺激,或因情绪激动,或于精神紧张时指(趾)端皮肤首先苍白,继而紫绀,最后潮红,此即雷诺氏征。如不继发于他疾的即称为雷诺病。若由麦角中毒、气锤病、胶原性疾病、冷凝集素增多症或冷球蛋白血症等所致者,以及各种使臂丛神经和锁骨下血管受压的疾病所引发的,称为雷诺现象。有学者主张将雷诺病和雷诺现象称为雷诺综合征。本病多发于女性,尤其是神经过敏者,男女比例为1:10。发病高峰年龄在20~30岁。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血痹”、“痛痹”、“寒痹”、“脉痹”、“厥证”、“阴疽”、“肢端青紫症”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止痛散(1)处方:乳香、没药各3g,儿茶、龙骨各5g,三七粉6g,冰片、琥珀各4g,血竭1.2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每日或隔日调敷患处,2个月为1疗程。

2.温通散(1)处方:干姜10g,制附子12g,吴茱萸1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蜂蜜调敷患肢涌泉穴,每日1次,连用1个月为1疗程。

3.回阳止痛方(1)处方:透骨草30g,当归、赤芍、川椒、苏木各15g,生天南星、生半夏、生草乌头、川牛膝、白芷、海桐皮各10g。(2)方法:将以上方药装入布袋内,加水煎煮后,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4.辛棱二乌方(1)处方:川乌、草乌、羌活、桂尖各30g,细辛、三棱各5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000ml,文火煎,待煮沸后,将患肢放于其上熏之,以能耐受为度;最后煎取400ml,待药温后泡洗患处20分钟;将药液保鲜储存,当日内再洗1次,如此每日1剂,每日2次。7天为1个疗程。

5.温经通脉方(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细辛、威灵仙、防风、秦艽、乳香、没药、桂枝各20g,朴硝、川椒、苏木、透骨草各30g,红花1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2500ml,煮沸20分钟后,先熏后洗,每次20~30分钟,每天1~2次,15次为1个疗程。

6.乳没透骨方(1)处方:透骨草、当归、海桐皮、姜黄、川椒、乳香、没药各10g。(2)方法:先将乳香、没药炒焦,然后和其他药物一同加水煎汤,取药液熏洗患处。肢端有溃疡或坏死者加用回阳玉龙膏,配合拔毒散或生肌散外敷。

7.麻桂通脉方(1)处方:麻黄、细辛、皂角刺各15g,桂枝、透骨草各30g,威灵仙40g,防风、生苍术、制乳香、制没药各20g,生川乌、生草乌各25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煎煮取液,溶入樟脑粉5g,趁热浸泡患肢。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8.血竭乳没方(1)处方:血竭、乳香、没药、雄黄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煎水外敷,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痊愈;或诸药研细末,加凡士林或醋调膏备用,外敷痛处,15天为1疗程。

9.活血通络方(1)处方:水蛭、地龙各30g,土元、桃仁、苏木、红花、血竭、乳香、没药各10g,川牛膝、附子各15g,桂枝20g,甘草45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汁,倒入木桶内浸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15天为1疗程。

10.风湿痹痛酒(1)处方:老鹳草600g,丁公藤(蒸)300g,桑白皮、豨莶草各15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煎煮2次,第1次2小时,第2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14~1.020,放冷。每500g浓缩液加白酒800g,搅拌均匀,静置,滤过,约制成2700g药酒。治疗时以药酒外敷患处。

11.甘草红花酊(1)处方:甘草、红花各10g,白酒100ml。(2)方法:将甘草、红花切碎,放入白酒瓶中浸泡,密封7日后取用。用时以干棉签蘸少许,外搽患处。每日2次,15日为1个疗程。

12.玉红膏纱布(1)处方:当归、白蜡各60g,白芷15g,紫草6g,甘草36g,血竭、轻粉各12g,香油500g。(2)方法:上方中当归、白芷、紫草、甘草放入香油内浸5天,再煎过滤去渣,继加热熬油,至滴水成珠,再放入血竭、白蜡熔化,入轻粉搅成膏,加纱布条高压蒸汽灭菌而成。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十八、红斑性肢痛症

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阵发性血管扩张性疾病。本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年男女,散发型多见于男性,流行爆发者女性占绝大多数。我国一般南方地区多见,多发生在严寒天气突然转暖时。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热痹”、“瘀证”等范畴。【中药外治法】

1.金黄散(1)处方: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g,南星、陈皮、苍术、甘草各10g,天花粉5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调醋适量涂敷患处,每日1次。

2.三黄散(1)处方:黄柏、黄芩、大黄各30g,青黛1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蜂蜜调敷患处,每天1~2次。

3.玉露散(1)处方:玉露散,蓉叶(晒干)各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冷开水调成糊状,适量外敷患处,每天1~2次。

4.红灵酒方(1)处方:当归、肉桂、花椒、干姜各20g,红花10g,细辛5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煮取汁,浸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约30分钟。

5.豨莶草洗方(1)处方:豨莶草30g,桂枝、当归尾、艾叶、防风、苍术各12g,大黄、生姜皮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煮取汁,熏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6.寒水石洗方(1)处方:寒水石30g,芒硝5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水煎取汁,待冷后洗患部,每天1~2次。

7.忍冬藤洗方(1)处方:忍冬藤40g,黄柏20g,桑枝50g,苏木3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水煎取汁,待冷后洗患部,每天3次。

8.清热活血方(1)处方:金银花、蒲公英各60g,川芎、莪术、三棱各20g,白矾15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水煎取汁,煎汤待冷后洗双足,每日数次。

9.清解活络方(1)处方:茜草、大黄、大青叶各30g,红花、乳香、没药各18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000ml煎煮40分钟,滤渣,待药液放凉后,浸洗患肢30分钟,每日2~4次。

10.化瘀止痛方(1)处方:乳香、没药、当归各30g,红花15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500ml,煎煮取液,滤出药渣后加水再煮,将两次所得药液混合,待冷后浸洗患处。每日1~2次,连用5剂为1个疗程。

11.温经通脉方(1)处方:当归20g,川芎、赤芍、红花各12g,丹参、鸡血藤、黄芪各24g,党参、桂枝各15g,附子、干姜各10g,炙甘草9g,花椒、生姜各3g,葱白3根。(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500ml,煮沸30分钟后去渣取汁,熏洗患处20分钟。每日2次,连用5剂。

12.清凉解络方(1)处方:豨莶草、冬瓜皮、苍耳子各30g,大黄15g,黄柏、苍术、当归尾各12g,红花6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000ml,煎煮后滤渣取液,待药液冷后浸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次,连续治疗5日为1个疗程。

十九、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是下肢静脉因某种因素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致静脉内血液倒流,浅静脉因血液郁滞而发生曲张所致。易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下肢溃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和湿疹样皮炎。好发于中年男性,有长期站立、妊娠及盆腔肿瘤等病史,或有家族史。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筋瘤”范畴,下肢溃疡中医学称为“臁疮”、“裙边疮”、“裤口毒”、“老烂脚”等。【中药外治法】

1.三叶汤(1)处方:茶叶、艾叶、女贞子叶、皂角针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250ml,煎至100~150ml,纱布过滤,取其煎液外洗或湿敷局部溃疡面,每日3次。

2.湿敷液(1)处方:莪术10g,硼酸25g,陈石灰64g。(2)方法:先取莪术10g研粉后加水600ml煎煮去渣,滤汁460ml;然后取硼酸25g,陈石灰64g,分别加开水500ml溶化,各取澄清液20ml,与莪术煎汁混和装入盐水瓶,用高压蒸汽消毒后备用。用时以灭菌纱布蘸药贴敷疮面,稍干后即用绷带包扎,每日1次,20天为1疗程。

3.蚯蚓液(1)处方:大活蚯蚓30~50条。(2)方法:先将蚯蚓用水洗净浸泡于白糖内(每2条蚯蚓加白糖2~3匙),经3~4小时后过滤取液备用。治疗时先用生理盐水拭净疮面,然后按疮面大小剪纱布放入蚯蚓液内浸透,以消毒纱布将其敷于疮面,同时外敷消毒纱布5~6层,用绷带固定,每日1换。

4.玉红膏(1)处方:紫草、象皮、乳香、合欢皮各60g,全当归90g,生地120g,没药30g,甘草15g。(2)方法:以上方药用麻油750g,煎枯去渣,再入黄蜡120g,白蜡60g,血竭15g,共煎至滴水不化成膏。摊布及油纸上外敷患处。

5.生肌膏(1)处方:制炉甘石50份,滴乳石、琥珀各30份,朱砂10份,滑石100份,冰片1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用凡士林适量,调煮油膏外敷,其中冰片可待用时掺撒在膏药表面。

6.万灵膏(1)处方:血余1握,香油1000g,铅丹500g,乳香、没药各9g。(2)方法:以上方药中血余、香油同煎,柳条不住手搅,化尽,将锅下地,入铅丹放油内滚起,略扇几下,紧搅不住手,滴水成珠为度。如不成珠,再于火上略煎,候成珠则止,又不可制过了。将乳没入内搅匀,儿茶、血竭适量加入尤妙。治疗时以药膏纸摊贴患处。

7.红油膏(1)处方:九一丹10份,东丹1.5份,凡士林100份。(2)方法:先将凡士林烊化,然后徐徐将两丹调入,和匀为膏。治疗时将药膏摊在敷料上贴患处。

8.神效膏(1)处方:花椒49粒,3cm长槐枝49节,黄占30g,轻粉0.6g,枯矾0.3g。(2)方法:以香油60g,放铜勺内,用文武火熬,先下花椒,煎黑取起;次下槐枝,煎黑又取起;再次下黄占、轻粉、枯矾溶清,入绵纸浸油内,令透不可令焦,取起备用。用时先取槐枝、葱、椒煎汤,洗疮令透,拭干,乃将此膏纸贴上,外以单油纸盖护,敷料包扎,每日换药1次。

9.白玉膏(1)处方:铅粉、密陀僧、黄蜡各60g,乳香(去油)、没药(去油)、象皮、白蜡各15g,轻粉12g。(2)方法:以上方药除黄蜡、白蜡外,余俱另研细末,另取桐油500g,放锅内熬滚去沫,入密陀僧末搅匀取起,入二蜡熔化搅匀,待油稍温,方入余药,搅200余遍,以大棉纸摊上阴干,随疮大小剪贴。待疮中毒水流出,膏药变黑,再换新者贴之。

10.红药膏(1)处方:黄丹(飞炒)60g,乳香、没药、儿茶、血竭、朱砂、樟脑、水银各3g,麝香、冰片各0.3g,黄蜡、水牛油、猪油各30g。(2)方法:先将黄蜡熔化,次入猪油、水牛油和匀,候冷投入诸药末,搅匀,做成隔纸膏,贴敷患处。

11.黄蜡膏(1)处方:血竭、赤石脂(煅)、龙骨(煅)各9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用香油30g,入血余炭栗子大1团,炸枯去渣,再入黄蜡30g,白胶香9g,熔化尽离火,下诸药末,搅匀候冷,盛于瓷罐内。用时捏作薄片贴疮上,敷料包扎,3日后翻过贴之。

12.臁疮膏(1)处方:血竭面、红粉各6g,乳香面15g,松香面24g,枯矾面、轻粉、官粉、樟丹各12g,银朱3g,冰片2.4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用大麻油100g调膏。视疮口大小,取适量摊于油纸上,用另一块油纸以针刺孔盖之,将有孔一面贴患处,敷料包扎,2日1换。

13.紫连膏(1)处方:黄连10g,黄柏、大黄、紫草各15g,乳香、没药各9g,冰片3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备用。取香油100ml,炸开后放入黄蜡15g,待冷却至70℃左右,取上述混合药粉30g加入油中搅匀冷却收膏。常规消毒患处,取紫连膏涂于患处,外盖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2次。

14.珍珠散(1)处方:炉甘石(制净)24g,珍珠(煅净)3g,琥珀1.2g,钟乳(甘草汤煮水飞净)1.8g,朱砂(水飞净)、象皮(焙干为末)各1.5g,麒麟竭0.6g。(2)方法:以上方药研极细末,再按每药3g,加冰片0.6g,研匀和调。用时掺于创面,外盖贴膏药。

15.生肌散(1)处方:乳香、没药、血竭、雄黄、蒲黄、梧桐子、赤石脂、白芷、朴硝、寒水石、密陀僧、龙骨、轻粉、花蕊石、穿山甲、螃蟹粉、硼砂、蟾酥各15g,朱砂、乌药各10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治疗时直接撒疮面,或每张膏药各放药末0.5~2g贴伤处。

16.溃疡散(1)处方:大黄、黄柏、白及各50g,密陀僧、儿茶、没药各30g,青黛20g,轻粉10g,冰片5g。(2)方法:将大黄、黄柏、白及焙黄研粉,余药各研极细末,混和过120目筛,贮瓶高压消毒。用时常规清洁创面,清除坏死组织,取上药加2%龙胆紫适量,调为稠糊,外敷患处,敷料包扎,早晚各换药1次,10天为1疗程。

17.珠矾散(1)处方:三七20g,枯矾、冰片、珍珠各10g。(2)方法:以上方药按比例混匀,细研过200目筛,装瓶备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