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再读《国富论》(图解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11:12:27

点击下载

作者:【英】亚当·斯密(Adam Smith)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1世纪再读《国富论》(图解版)

21世纪再读《国富论》(图解版)试读:

前言

供给一国国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就是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买进来的物品。

这类产物或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买进来的物品,对消费者人数,或是有着大的比例,或是有着小的比例,所以,一国国民所需要的一切必需品和便利品供给情况的好坏,视这一比例的大小而定。

但无论就哪一国国民而言,这一比例都要受下述两种情况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民运用劳动的熟练程度,怎样运用技巧,有怎样的判断力;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究竟成什么比例。不论一个国家土壤、气候和面积是怎样的,对于国民每年供给的好坏,一定取决于这两种情况。

此外,上述供给的好坏,取决于第一种情况的似乎较多。在未开化的渔猎民族间,一切能够劳作的人都或多或少地从事有用劳动,尽可能以各种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供给他自己和家内族内因老幼病弱而不能渔猎的人。不过,他们是那么贫困,以至于往往仅因为贫困的缘故,迫不得已或至少觉得迫不得已,要杀害老幼以及长期患病的亲人;或遗弃这些人,任其饿死或被野兽吞食。反之,在文明繁荣的民族间,虽有许多人全然不从事劳动,而且他们所消费的劳动生产物,往往比大多数劳动者所消费的要多过十倍乃至百倍。但由于社会全部劳动生产物非常之多,往往所有人都有充足的供给,就连最下等、最贫穷的劳动者,只要勤勉节俭,也会比原始部落人享受更多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

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劳动的生产物按照什么顺序自然而然地分配给社会上各阶级?这就是本书第一篇的主题。

在劳动的运用上已有相当程度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的不同国民,对于劳动的一般管理或指导曾采取极不相同的计划。这些计划,并不同等地有利于一国生产物的增加。有些国家的政策特别鼓励农村的产业;另一些国家的政策却特别鼓励城市的产业。对于各种产业,不偏不倚地使其平均发展的国家,恐怕还不存在。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欧洲各国的政策都比较不利于农村的产业,即农业;而比较有利于城市的产业,即工艺、制造业和商业。本书第三篇将说明,什么情况使人们采用和规定这种政策。

这些计划的实行,最初也许是起因于特殊阶级的利益与偏见,对于这些计划将如何影响社会全体的福利,他们不曾具有远见,亦不曾加以考虑。可是,这些计划却引起了极不相同的经济学说的争论。有的人认为城市产业重要;有的人又说农村产业重要。这些不相同的学说,不仅对学者们的意见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且君主和国家的政策亦为它们所左右。我将尽我所能,在本书第四篇详细明确地解释这些不同学说,并说明它们在各时代和各国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总之,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在这一篇里,我要努力说明以下各点:第一,什么是君主或国家的必要费用,其中,哪些部分应该出自由全社会负担的赋税,哪些部分应该出自社会某特殊阶级或成员负担的特殊赋税;第二,来自全社会所有纳税人的经费是怎样募集的,而各种募集方法大抵有什么利弊;第三,是什么使几乎所有近代各国政府都把收入的一部分作为担保来举债,而这种债务,对于真实财富,换言之,对于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有什么影响。

第一篇 论劳动与劳动分配

第一章 分工

第一节 劳动分工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进步,以及在所有劳动指向和应用的地方展现出的熟练程度、技能和判断力的提高,似乎都源于分工。

考察一些特殊制造业中的分工,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分工在社会一般事务中所起的作用。人们习惯认为,越是微不足道的小制造业,分工反而越细。

作为一种微小制造业,制针业的分工屡屡引起人们的关注。下面我们就将其引为例证来分析。一个人如果没有接受过这种职业技能的培训,又不懂得操作相关的机械,那么即使他倾尽全力,恐怕一天也难以制造一枚针,更别提20枚了。但是,按照现行的生产模式,制针不仅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还派生出了许多部门,而这些部门中的大多数工作也同样是专门的职业。一个人抽铁丝,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针尖,一个人磨圆另一端以便装上针头。仅装针头这一项就包括两三道工序。装针头,把针涂白,甚至加上外包装,都成为专门的职业。如此一来,制针的流程就包含了大约18项操作。这18项操作在有些工厂中分别由18人完成,当然也有些是一个人包办两三项。所以,假如让他们在没有经过全程职业技能培训的情况下独立工作,别说一天制造20枚针,恐怕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图1-1 分工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因

由于分工的存在,各行各业的产量大幅增加,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连最下层的民众也能普遍过上富裕的生活。工人的劳动成果,除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以外,还能有剩余大量的产品可供出售;同时,因为处在相同的环境中,其他的劳动者也都拥有大量自己生产的物品可以拿来与他人交换。也就是说,大家都能换得其他劳动者持有的相同价值的大量产物。别人所需的物品,自己有能力供应;对于自身的需求,别人也能给予充分的满足。这样一来,社会各阶级的民众都普遍富裕。图1-2 导致分工的因素

第二节 市场范围限制分工

有些职业,哪怕是最低级的职业,也只能存在于大城市。像搬运工,就只能栖身于大城市。小村庄空间太狭小,自然不用说;即便是中型城市,亦不够大,不能提供给搬运工稳定的工作来源。散布在苏格兰高地一带荒凉孤寂的小村庄里的农户,无论哪一个,都不得不为了自己和家人而包揽屠夫、面包师甚至酿酒师的工作。在那种地方,方圆二十里内都找不出第二个铁匠、木匠或泥水匠。远在这班工匠八九里之外居住的零零星星的农户,就只好亲自动手去应付这些许许多多的小事情。而在人口密集的地方,这些小事情照例是请专业的工匠来做。在农村里,一个人兼顾几项性质类似、用材接近的业务的情况相当普遍。在农村,木匠要制造一切木制品,铁匠要制作一切铁制品。一个农村木匠不单单是木匠,同时还是细工木匠、家具师、雕刻师、车轮制造者、耕犁制造者,甚至二轮、四轮运货车的制造者。木匠的工作已经够繁杂了,铁匠更是如此。图1-3 市场范围限制分工

由于水运开拓出了比单一陆运更为广泛的市场,因此各行各业的分工改良自然而然地最先出现于沿海沿河一带。一辆由8匹马牵引、2个人驾驭的广辐四轮运货车,运载重约4吨的货物,在伦敦和爱丁堡之间往返需要6个星期左右;而一艘由6人或8人驾驶的船,运载200吨重的货物,往返于伦敦和利斯之间,也只需要同样的时间。也就是说,需100个人,400匹马和50辆四轮运货车运送的货物,借助水运,只需6~8人。而且,将200吨重的货物由伦敦运往爱丁堡,即使按照最低的陆运费用标准来计算,也需得负担100个人3个星期的生活费以及与此数目几近相等的400匹马和50辆四轮运货车的消耗维持费。而水运要负担的费用,充其量也不过是6~8人的生活费,载重200吨货船的消耗费,和比陆运多一点的保险费。

既然水运提供了这么好的便利条件,工艺和产业的改良自然先从水运便利的地方开始。这种改良在内地得到普及一般都是许久以后的事情。远离河海的内地生产出来的产品,长久以来都只能在附近区域销售,而无法远销各地。所以内地的产品销量,一直以来都是和附近区域的财富与人口成比例。这就致使它的改良步伐总是落后于邻近河海的区域。英国在北美殖民地开发的大种植园,几乎都位于海岸和河岸边,很少扩展至较远的内陆地区。

第二章 货币与价格

第一节 货币

分工一旦形成并完全确立,一个人自己的劳动产物便只能满足其欲望中极微小的一部分。他须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产物与别人的剩余劳动产物进行交换,来满足自己的大部分欲望。这样,每个人都要靠交换生活。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所有人都成了商人,而社会也渐渐成为了所谓的商业社会。

但在分工产生之初,这种交换力在发挥作用时往往捉襟见肘。比如说,甲持有的某种物品数量超出了自己的消费需求,而乙所持有的同种物品却满足不了自己的消费需求,那么,自然是甲愿意卖,乙愿意买,但假如乙手中没有甲想要的物品,他们之间是没办法进行交易的。屠夫把消费不完的肉放在自己店里,酿酒师和面包师都想要得到一份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他们除了各自的酒和面包以外,没有别的物品可供交换,而恰恰屠夫又不需要更多的酒和面包,那么,他们之间就完全没有进行交易的可能。然而在分工确立以后,各时代各社会中都不乏一些有思想、有远见的人,他们为了避免这种不便,自然会想到随身携带一定数量的某种物品,这种物品并非一定是自己的劳动产物,却可以拿去和任何人的劳动产物进行交换而不被拒绝。

那么,人们在进行物物交换和货币与商品的交换时要遵循什么样的法则呢?这些法则是如何决定了商品的相对价值,也就是交换价值呢?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需要注意的是,“价值”一词含义有二:一是表示某种特定物品的效用,也就是使用价值;二是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具有的对其他物品的购买力,也就是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交换价值极小,甚至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亦往往使用价值极小,甚至没有。例如,水的用途最广泛,但我们用水买不到任何物品,也不会拿任何物品去交换水;相反,钻石虽然几乎谈不上什么使用价值,却须得持有大量的其他物品方足以与之交换。图1-4 货币的演变史

第二节 论商品的多种价格标签

一个人的贫穷或富有,依其享有哪种层次的日常用品、便利品和娱乐品而定。而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个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一部分是靠自己劳动生产的,绝大部分必须仰仗于他人的劳动。如此一来,一个人是贫是富,就要依照他所能够支配的劳动量的多少而定,也就是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量。一个人所占有的自己不想使用的、而想拿去和他人进行交换的某种物品的价值,就等于他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所以,劳动才是衡量一切商品内在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任何一件物品的真实价格,即某人欲获得这件物品所需付出的实际代价,包含了为得到它而承担的辛苦和麻烦。对于既想得到某件物品又欲以其交换他物的人来说,它的真实价值等于它能为自己免除并转嫁到别人身上去的辛苦和麻烦。用货币购买到的,或是用货物交换到的物品,实际上都是用劳动购买的,和我们通过自己劳动生产的没什么区别。这些货币或货物,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我们的劳动,但在交换其他物品时,它们被认为和被交换的物品包含着同样价值的劳动量。劳动是第一性价格,是一切货物最原始的抵偿形式。世界上的任何商品,在最初都是用劳动购买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因此,对于商品的持有者来说,它的价值恰恰等于因为拥有它而获得的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图1-5 不同经济学流派中对价值的不同定义

商品和劳动二者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的区别,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理论方面,更在于实践应用方面。商品的真实价格相同,具有的价值往往相同;但由于金银价值时常变动,虽然其名义价格相同,但具有的价值却可能存在极大差异。所以,如果一个人想要永久性出租地产,并且希望得到的收益能够永葆同一价值的话,就绝对不能始终按一个固定的钱数(金、银货币数量)收取地租。

一定数额的货币的价值免不了会因以下两种情况而发生变动:第一,同一名称铸币在不同时代所含的金银分量不同;第二,同一分量金银的价值在不同时代也可能各不相同。

劳动才是唯一普遍的、精确的价值尺度,也就是说,只有用劳动做标准,才能把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商品价值拿来作比较。

比较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对签订永久或长期的租地契约极为有用,但对于大多数日常买卖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图1-6 劳动的两种价格——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

一切物品的真实价格与它的名义价格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都成正比。例如,在伦敦市场上出售的某种商品,售得的货币越多,那么它在当时当地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也越多;反之亦然。所以,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货币也可以作为一切商品的真实交换价值的准确尺度。但是,只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才是如此。

由于一切买卖行为是否合算,最终是看商品的名义价格或货币价格,而且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交易都是如此。所以,名义价格比真实价格更被人们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我们这样一本书中,比较特定的商品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不同真实价值,也就是特定的商品在不同时期向其所有者提供的不同的支配他人劳动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此时,我们所比较的,不是出售特定商品通常可购得的不同金银的量,而是不同金银量所能购得的不同的劳动量。但是,对于各个地方在不同年代的劳动时价,我们往往无法准确地知道。而谷物时价虽然在史料的正式记载不多,但人们对它的了解一般还是比较清楚的,它也常常受到历史学家和学者们的关注。因此,我们得满足于用谷物时价来作比较,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它始终和劳动时价同步涨落,而是因为一般来说二者的涨落比例是相似的。

无论哪个国家的货币,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其作为价值尺度的准确性都取决于这种通用铸币是否合乎相关的铸造标准。换句话说,就是要看这种铸币所含的纯金、银量是否符合它应当含有的标准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商品的货币价格,指的是这种商品交换得到的纯金、银的量,而与各种铸币的名称没有关系。图1-7 货币复本位制和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因

第三节 论组成商品价格的要素

在资本累积和土地私有制尚未形成之前,人们往往把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当作物品交换时的唯一标准。

在这种原始社会状态下,全部劳动所得都归劳动者自己所有。一种物品能够交换或者支配的劳动量,一般只取决于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量。

一旦某些人手中积累起资本,便会将其投放到劳动者身上——提供原材料与生活资料给劳动者,让他们干活。这些劳动生产物被用来交换后获得的货币、劳动或其他货物,除了足够支付工人工资以及原材料成本以外,还能有一部分剩余,这就是纯利润。也就是说,劳动者附加在原材料上的价值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作为净利润用于报偿雇主垫付原材料和工资的全部资本。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全部生产物不再完全归劳动者所有,而要和他们的雇主分享。而且,任何一种商品所能交换、支配或购买的劳动量都不再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单独决定。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为支付劳动工资和提供劳动材料而投入的资本。

一个国家的土地一旦完全被私人所有,那么其拥有者,也就是地主,便会想到通过出租土地的方式不劳而获。森林里的树木、田野上的草、大地上的种种自然果实,在土地公有制时代,只需劳动者出力去采集便可,而现在却被追加了一部分额外的价格。劳动者必须为获得这些自然产物的采集权而付出代价,必须把他们生产或采集的产物的一部分交给地主。上交的这一部分产物或者这一部分产物的价值构成了地租。这样,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又有了第三个组成部分。

必须指出的是,商品价格的三个组成部分各自的真实价值,由它们各自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来衡量。在商品价格的三个构成部分中,不单是劳动所占的那部分价值要用劳动来衡量,地租和利润这两个部分的价值也要用劳动来衡量。图1-8 个别商品的价格构成

具体到每一件商品,其价格或交换价值都由商品价格的三个部分中的一个或多个构成。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说,一个国家全部劳动年产物的价格,也必然由劳动工资、土地地租和资本利润三个部分组成,并且在这个国家的居民之间分配。一个社会每年的全部劳动所得,或者说,所生产商品的全部价格,最初就是这样分配给不同社会成员的。一切收入和一切具有交换价值的物品,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因工资、地租和利润而生。其他一切收入都可以归入这三者中的任何一个。

第三章 劳动工资的相关知识

第一节 劳动工资

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由劳动生产物构成。

在土地私有和资本累积尚未形成之前的原始社会状态下,全部的劳动生产物都归劳动者支配,既没有地主也没有雇主来分享他们的劳动所得。

土地私有和资本累积一出现,这种劳动者独享自己全部劳动生产物的原始状态便宣告结束了。也就是说,这种原始状态早在劳动生产力有显著提高以前就已经不复存在了。因而,进一步深究此种状态对劳动报酬或者说劳动工资可能产生的影响就毫无意义了。

土地一旦私有化,地主就会从劳动者在土地上生产出或采集到的全部物品中分走一部分。因此,地主的地租便成为劳动者在土地上的全部劳动所得中第一个被扣除的项目。

一般的劳动者都不拥有足以维持到农作物成熟时候的生活资料,往往需要雇用他们的地主投入一定的资本用以满足他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如果地主不能分享劳动者的生产物,不能在收回资本的同时得到相当的利润,他就不会愿意雇用劳动者。因此,利润成了劳动者在土地上的全部劳动所得中第二个被扣除的项目。图1-9 雇主对劳动工资的议定占优势

无论哪个国家,只要对那些以工资为生的劳动者,包括工人、技师、杂役等的需求不断地增加,也就是说,每年都能够提供比上一年更多的就业岗位,那么劳动者就不会再为达到涨工资的目的而联合。劳动者不足,雇主们必然互相竞争,争相出高价雇用劳动者,这样,他们之间为防止工资提高而形成的联合自然就瓦解了。

显然,对劳动者需求量的增长,必然和打算用以支付劳动工资的资金的增加成比例。这种资金有两种来源:第一,维持生活必需剩下的那部分收入;第二,雇主自己节余的资金。

因此,对那些以工资为生的劳动者的需求,必然会随着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加。收入和资本没有增加,对以工资为生的劳动者的需求绝不会增加。而收入和资本的增加,就意味着国民财富的增加,所以,对以工资为生的劳动者的需求,自然也会随着国民财富的增加而增加。国民财富不增加,对以工资为生的劳动者的需求当然也不会增加。

充足的劳动报酬鼓励人口繁衍,也鼓励人们勤奋劳作。劳动工资是对他们勤勉工作的奖励。勤勉如同人类其他品质一样,越得到褒奖就越会受到激发。丰富的生活资料使劳动者体力增强,而对于生活改善和晚年幸福的愉快希望,促使他们更加努力。所以,高工资地方的劳动者总比低工资地方的劳动者显得更积极、勤恳、灵敏。图1-10 影响劳动的货币价格的两种情况

第二节 论影响劳动工资的因素

事实上,在欧洲各地,不同用途的劳动所得的货币工资,不同用途的资本获得的货币利润都是大不相同的。这种不同,一方面是由各种用途本身的性质造成的(这些情况,实际人们都能想象得到,某些职业虽然收益微薄却有补偿,某些职业虽收益优厚却另有减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欧洲各国施行的限制市场完全自由发展的政策造成的。一、不同的职业性质对工资的影响

根据观察,如前文所述,某些职业虽然收益微薄却另有补偿;而某些职业虽利益优厚却另有减损。图1-11 影响劳动者工资和资本利润的五种主要因素

参加学习的人获得所学行业从业资格的可能性的大小,因职业的不同而差异很大。对于大多数的机械工作,学习成功的概率是百分之百;但就某些自由职业来说,却不是太有把握。例如,送孩子学制鞋,毫无疑问他能够学会这项技术;但若送孩子去学习法律,那他能够精通法律并以此为生的可能性仅为5%。就完全公平的彩票来说,中奖人的所得应是全体未中奖者的集体损失。就成功率仅为5%的职业来说,其中的那个成功者,应该享有20名失败者该得而未得的全部。因此,对于普遍到40岁才能靠法律维持生计的律师来说,他所获得的报酬,应在充分补偿他因受教育耗去的大量时间和不菲花费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补偿那些失败者所有的受教育的时间和花费。图1-12 明星工资高的原因

各种资本投向的一般利润率会随着收益的确定性与否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对外贸易的收益比国内贸易更具有不确定性,而对外贸易的某些部门又比其他一些部门更有不确定性。

在导致各行业劳动工资存在差别的五种原因中,影响资本利润的只有两种,那就是工作是否愉快和职业是否存在危险。

在一些小型港口城镇,小型零售商仅以百镑资本就可能获得4%甚至5%的利润,而大型批发商却很少能以万镑资本获得8%~10%的利润。对当地居民来说,杂货贸易能给他们带来便利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市场狭小,这个行业容纳不下过大的资本来经营。因此那些小型零售商不仅需要靠此行业维持生活,还须具备堪当此任的资格。他们不仅要有小额的资本,能够阅读,能写会算,还得能准确地判断出五六十种以上的不同商品的价格和品质,并且还须有能力以最低的价格购进这些商品。总而言之,一切大商人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他们都得具备。而他们不能成长为大商人的原因,只是因为资本额不足而已。一个兼具这么多项才能的人,每年获得三四十镑的劳动报酬绝不为过。从他表面上很大的资本利润里,除掉上述部分,剩下的那些不一定会高于一般利润。所以,这种情况下的表面利润,其大部分也不过是真实的工资罢了。图1-13 劳动和资本在不同用途的收益趋于平等需要满足的条件二、欧洲政策的不平等引起工资差异

欧洲的政策对事物完全自由的发展有所限制,由此便产生了许多的不平等。图1-14 欧洲政策造成工资不平等的方式

第一,在欧洲,限制某些职业竞争的政策,使一部分原本有意愿加入这些职业的人无法加入,因此造成了劳动和资本的所有不同用途的收益出现严重的不平等。

欧洲各国政府限制某些职业从业人数的主要手段,就是同业联盟的排外特权。一个有同业联盟组织的行业,它的排外特权势必只允许特权所在城市中的那些有经营权的人相互竞争。一个人要想得到这种经营权,就必须得在当地有相应资格的师傅门下做一段时间的学徒。图1-15 同业联盟特权的利弊

第二,欧洲的一些政策强化了一些职业里的竞争,使从业人员增加到超越自然的限度,因而使劳动和资本的不同用途的收益有了另一种不同于上述情况的不均等。

第三,欧洲有关政策阻止劳动和资本从一种职业转向其他职业,或从一个地方向其他地方转移,使劳动和资本的不同用途的收益出现非常大的不均等。

妨碍劳动者自由流动的因素,也同样会妨碍资本的自由流动。因为一种行业中所能容纳的资本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行业所能容纳的劳动量。不过,相对来说,同业联盟法规更偏向于阻止劳动者的自由流动,而对资本由一地向另一地转移的阻碍较小。不管在哪,富商获得自治城市中的经商权,总比贫穷技工获得自由城市中的劳动权容易得多。

第四章 影响资本利润的因素

和劳动工资一样,资本利润的增加或减少都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增减。但社会财富对二者的影响有很大的不同。

资本的增加,一方面使工资提高,另一方面又使利润减少。如果有许多富商投资同一行业,那么他们的相互竞争自然会促使这一行业的利润减少。在同一社会中,如果各种行业的资本都这样增加了,那么这种竞争必然使所有行业的利润趋于减少。

利润极不稳定,即使是经营某一特定行业的人也未必能够说出他每年的平均利润是多少。他的利润不仅要受所经营的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还要受他的竞争者和消费者财务状况的好坏、商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种种意外的影响。所以,利润率可以说是年年、月月、日日,甚至每时每刻都在变动。想要找出一个大国各行各业的准确的平均利润,更是难上加难;想要精确地判定遥远的从前的利润,那就更是全然不可能了。

不过,虽然无法确定过去和当前的资本的平均利润,但从货币的利息上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大概情况。可以这样说:在利用货币获得的利益更多的地方,通常会对使用货币支付较高的利息;在利用货币获得的利益较少的地方,通常会对使用货币支付较低的利息。由此我们断定,一个国家资本的一般利润,必然会随着市场一般利率的变动而变动。

与乡村相比,在大城市经营某个行业就需要更多的资本。城市中各行业都投入了庞大的资本,而且参与竞争的富商众多,这就导致城市资本利润率普遍低于农村资本利润率。但是,城市的劳动工资通常要比农村高。在繁荣的城市拥有大量资本的人往往不能如愿雇用到自己所需要的劳动者,他们相互竞争的结果就是抬高劳动工资,并使资本利润降低。在偏僻的地方,由于缺少充足资本来雇用全部劳动者,为了获得工作机会,劳动者必然互相竞争,这就会导致劳动工资降低,并使资本利润增加。图1-16 利率变动将会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图1-17 利率受新兴行业的影响

社会资本不足,就会减少指定用于维持产业的资金,降低劳动工资,但同时能增大资本利润,提高货币利息。由于劳动工资降低,资本所有者将商品投向市场所需的费用就相应减少,又因为商品的售价比原来高,这样一来,所耗减少,所得增多,他们就能从两方面增加利润,因而能够支付较高的资本利息。在孟加拉和东印度的英属殖民地,资本家能够迅速、轻易地获得巨大财富。这一事实足以证明,这些贫苦地方的极低的劳动工资与超高的资本利润同时并存。图1-18 法律缺陷是利率过高的原因之一

如果一国的财富已经达到它的土壤、气候以及地理位置所允许的极限,再没有什么进步的空间,但它还没有退步,那么在这种条件下,该国的劳动工资及资本利润可能都非常低。如果一国的人口繁衍已经达到该国领土所可维持或是资本所可雇用的极限,那么在这种条件下,就业竞争必然十分激烈,劳动工资可能降低到仅能够维持现有劳动者基本生活的程度,而且由于人口已经饱和,劳动者的工资也不可能增加。如果一国的资本与该国必不可少的各种行业所需要的经营资本相比已达到极其充足的程度,也就是说,资本已经达到了所有行业所能容纳的最高限度,那么各地方的商业竞争一定激烈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而一般利润率也一定减少到没法再少的地步。

最低的一般利润率,必须除了在补偿投资遭遇的意外损失以外,还应有剩余。这个剩余就是纯利润,或者说是净利润。人们常说的毛利润,不仅包含这种剩余,还包含着为补偿意外风险而准备的提留部分。

最高的一般利润率也许是这样的:它将商品价格中应当归为地租的那部分也全部占去,只剩下恰够支付商品生产和运往市场过程中所需的劳动的最低工资,也就是仅够维持劳动者生存的工资。如果没有人养活劳动者,他们就没法工作,但地主就不一样了。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经营商业获得的利润率,大概与这个最高值相差无几。

第五章 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一节 提供长期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不管是哪里的土地,所出产的食物除了维持它上市所需的劳动以外,都会有所剩余。这个剩余部分,不但足够偿付为雇用劳动所预支的资本及其利润,还能余下一部分作为地主的地租。

无论土地的生产物怎样,地租都会随土地的肥沃程度而有所不同;肥沃程度相差不多的土地,地租则会随土地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城市附近的土地比偏远地区同样肥沃的土地地租更高。前者和后者在耕作方面所需的劳动量虽然相同,但要运送偏远地区的产物到市场,则需要更多的劳动量。既然偏远地区需要的劳动量较大,那么当地的农场主利润及地主地租必然较少。并且,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偏远地区的利润率普遍高于城市附近,因此,属于地主地租的部分就更少了。

由于良好的道路、运河或通航河流能够减少运输费用,使偏远地区与城市附近接近同一水平。因此,在所有的改良中,交通改良的效果最显著。通常情况下,偏远地区占据着一个国家最为广大的土地面积,交通改良会大大促进这些地区的开发。而且,这有利于打破城市附近农村的垄断,因而对城市也有好处,即使是城市附近的乡村也能从中获得收益。交通条件的改善,虽然一方面会使偏远地区的商品流入这些农村在城市中的旧市场,增加竞争,但另一方面,也为城市附近农村的产品开辟了大量新市场。再者,垄断本身也不利于良性经营。只有通过自由竞争,才能让所有人出于自保而采用良好的经营方法,这样,良性经营才能得到普遍确立。50年前(18世纪初),伦敦附近有一些州郡曾请求议会不要将征收通行税的道路扩展到偏远地区。他们说,由于那些偏远州郡的劳动价格低廉,它们的牧草与谷物将会以低于附近州郡的价格在伦敦市场售出,这会导致伦敦附近州郡的地租受连带影响而下降,他们的耕作事业也将会因此而衰退。但事实上,道路开通以后,他们的地租反而增高了,而耕作事业也得到了改善。图1-19 西方经济学对地租的解释图1-20 肉价高于面包的原因——地租成本

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改良,天然牧场的地租和利润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受经过改良的牧场的地租和利润的支配,而经过改良的牧场的地租和利润,又受农田的地租和利润的支配。每年可以收获谷物,可是肉类需要四五年才能收获。也就是说,同一亩地的肉类产量比谷物产量少得多,而肉类的低产量必须以高价格作为补偿。如果价格的补偿超过合理限度,就会有更多的农田被改为牧场;假若价格的补偿低于合理限度,那么已改为牧场的部分土地又会恢复为农田。但必须强调的是,只有在那些大多数土地已经完成改良的国家里,牧场与耕地——也就是用来生产肉类食物的土地和用来生产谷类食物的土地,在地租与利润上才可能出现这样的平等。在某些特殊的地方情形则完全不同,牧场的地租和利润要远远高于农田的地租和利润。

为了使土地适宜这种特殊用途,要么一开始需投入比农田或牧场更多的改良费用,要么每年需花费更多的耕作费用。增加改良费用一般会提升地租,而增加耕作费用一般会增加利润。这种地租和利润的增多,往往只是所投入的高昂费用的利息或合理补偿。图1-21 地域特产的价格比较高的原因

第二节 提供短期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除了食物以外,人类所必需的东西就是衣服和住宅了。

在原始状态下,土地提供的衣服和住宅原材料所能供应的人数,比提供的食物所能供应的人数多得多。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土地在提供食物方面的能力大大提高,远远超过前者。至少,在人们需要衣服和住宅原材料,并且愿意为它们支付代价的情况下是这样的。因此,在原始状态下,衣服和住宅原材料总是过剩,所以它们几乎或完全没什么价值;而在社会进步之后,这些材料开始短缺,其价值逐步显现并不断增大。在前一种情况下,大部分过剩的材料被弃置不用,被使用的那部分价格,基本上只等于为使这些材料能够为人所用而进行改造的劳动和费用。这一价格无法为地主提供地租。在后一种情况下,这些材料全被使用,而且往往供不应求。因此,任何部分的这些材料都会有人愿意以超过其生产、制造和上市总花费的价格来购买。所以,这些材料的价格,可以为地主提供若干地租。

土地所产食物是地租的原始来源,而后来那些提供地租的其他土地生产物,其价值中属于地租的那部分,都来自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力的提高,又是随着土地改良、耕作进步而出现的。但是,后来那些提供地租的其他土地生产物,并不总是能提供地租。即使是在土地已经得到改良并进行耕作的国家,对这类土地生产物的需求也没有全部达到其价格可以支付工资、补偿资本并提供一般利润之后还有所剩余的程度。这类土地生产物能否提供地租,应视不同情况而定。图1-22 煤矿和贵金属矿在地租上的不同决定因素

地面上的地产情况就不一样了。土地生产物和地租二者的价值,不与土地的相对生产力成比例,而和其绝对产量成比例。生产一定量衣服、食物、住宅的土地,总能供应得起一定数量的民众,而且,不论地主占有的比例是多少,这份地租使他总能支配相应比例的劳动和这部分劳动所能购买的商品。一块最贫瘠土地并不会因为处在最肥沃土地的旁边就贬值,正相反,它的价值还往往会增加。肥沃土地所维持的众多人口,为贫瘠土地的生产物提供了较大市场,而在贫瘠土地所维持的人口中,绝对找不到这样的市场。

所有能提高土地生产物产量的东西,不仅能提升被改良土地的价值,还能为许多其他土地的生产物创造新的需求,从而提升这些土地的价值。土地改良使得许多人拥有的食物自己都消费不完,因而对贵金属、宝石、衣服、住宅、家具和家庭设施等方面的所有便利品和装饰品都有了需求。食物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财富,而且只有食物丰富了,其他各种财物才会被赋予价值。

第二篇 资产的性质、积累和使用

第一章 资产分类

如果一个人所拥有的资产只够维持他生活数日或数周,他便很少想从这笔资产中得到收入。在使用这些资产时,他将慎之又慎,同时还希望在用掉这些资产以前,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些东西用以补充。在此种情况下,他的收入全部是从他的劳动中获得的。各个国家的贫苦劳动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过的生活便是如此。

如果他的全部资产足以维持他生活数月或数年,他很自然地就会希望能够通过这笔资产中的一大部分来取得收入,而只会留下一小部分用以维持尚未获得收入之前的消费。于是,他的全部资产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他希望能够获得收入的那一部分,称为资本。另一部分则保留下来供消费之用,这一部分包括:(1)原本为了这一目的而留有的部分资产;(2)不论何种来源,逐渐取得的收入;(3)用前两项的资产购买的至今没有用完的物品,如被褥、衣服和家具等。为了目前消费而保留的资产,包含上述三者中的一项、两项或三项都有。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总资产,便是它全体国民的资产。所以,很自然地,资产便被分成有各自不同功能的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保留下来以供目前消费之用的。它的特点是不产生收入或创造利润。已经被消费者购买,却并没有全部消费完的物品,如食品、衣服和家具等物品均属于这一类。只供居住的国内房屋也为其中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固定资本。它的特点是不用于流通,也无需更换主人,便可产生收入或利润。这一部分主要包含以下四项内容。

其一,所有能够为劳动提供便利和使劳动得以节省的机器和工具。

其二,所有能够提供利润的建筑物,如商店、客栈、工场、农屋、牲口棚和谷仓等。这类建筑物不但能够为出租房屋的所有者带来收入,而且也是承租的人取得收入的手段。

其三,通过开垦、排水、修筑围墙和施肥等,将土地变得更适于耕作,并能创造利润。

其四,社会上全体民众所掌握的有用的才能。要学习一种才能,就需要去学校,就要当学徒,并支付高昂的费用。这样的花费一经完成和实现,其收益会在学习者的身上固定下来。图2-1 投资和消费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差别图2-2 投资者获得收入和利润的两种资本使用方法

第三部分是流动资本。它的特点是通过流通、更换主人而产生收入。它主要包含以下四项内容。

其一,货币。只有依靠货币,其他三项才能实现辗转流通,从而分配给真正的消费者。

其二,屠夫、畜牧业主、农场主、谷商、酿酒商等人所拥有的食品。他们可以通过出售这些食品来取得利润。

其三,仍然留存在耕作者、制造者、布商、木材商、木匠和瓦匠等人手中,用于加工衣服、家具和房屋这三者的材料。不管这些材料是单纯的原材料还是半加工的材料,只要还没有制成衣服、家具或房屋,都属于这一项。

其四,已经制成的物品,但仍然留存在制造者或商人的手里,并没有出售或分配给真正的消费者。

在上述四项中,食品、材料和制成品这三项通常会在一年之内(也可能更长或更短的时间)由流动资本变为固定资本,或变为保留下来以供目前消费之用的资产。

如果没有流动资本,固定资本便无法产生任何收入。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工人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均来自流动资本。如果没有流动资本,哪怕是最有用的机器和工具,也无法生产出一点东西。如果没有流动资本,不管土地如何改良也不能产生任何收入。此外,维持耕作和收获的工人也不可或缺。图2-3 经济投资受国家安定程度的影响

第二章 货币——社会总资产的组成部分

维持固定资本的费用不能算入社会纯收入,但是维持流动资本的费用却与它不太一样。流动资本由四个部分组成,它们是货币、食物、材料和制成品。后三个部分常常从流动资本中抽取出来,转而变成社会上的固定资本,或被作为供目前消费之用的资产。只要是没有变成固定资本的消费品,就会转变成为供目前消费之用的资产,从而变成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所以,除去维持固定资本所必需的部分,不管我们从年产物中抽出多少用于维持后三个部分的流动资本,都不会导致社会纯收入的减少。图2-4 货币和固定资本对社会收入的影响相似

从这一点上来看,社会流动资本和个人流动资本有些不一样。不能将个人的流动资本看成是个人的纯收入,构成个人纯收入的是他的利润。虽然社会流动资本是由社会中每个人的流动资本汇合而成,但是不能因此就说社会流动资本肯定不属于社会纯收入,不是它其中的一部分。存放在商店里的货物,虽然不是商人自身供目前消费之用的资产,却是他人供目前消费之用的资产。他人从其他的钱财来源中取得的收入,可以经常用于交换商人的货物,并且为商人提供利润,而商人和享用者的资本都不会减少。因此,导致社会纯收入减少的只是社会流动资本中的一部分维持费,这一部分就是货币。

用纸币代替金、银币,也就是用一种比较便宜的商业工具代替另外一种比较昂贵的商业工具,其便利性丝毫不会受到影响,二者所起的作用有时几乎一样。纸币的出现,就像是流通领域使用了一个新的轮子,与旧轮子相比,它的建立费和维持费要少得多。那么,它是如何充当流通的轮子,又是怎样增加社会总收入或纯收入的呢?其中的道理,人们还不是太清楚,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解释。

纸币有很多类,且各不相同,最普通、最适用的就是银行的流通券。国内的居民如果相信某个银行家拥有雄厚的资产、为人处世比较小心谨慎,是一个诚实可靠的人,其实就是相信他有这样一种能力:即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兑换现金的能力。那么,这位银行家发行的钞票就和金、银币毫无差别,能够在社会上流通。图2-5 流动资本推动劳动数量的计算方法

近二三十年来(18世纪中期),在苏格兰,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创建了许多银行,就连人迹罕至的地方有时也是这样。因为银行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国内贸易的周转几乎都是依靠纸币来实现;所有产品的购买和支付也都依靠纸币。除非是兑换20先令的钞票,不然,很少能够见到银币,金币就更不用提了。虽然银行众多,却良莠不齐,为此,议院曾经试图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但是碍于银行为国家贡献的巨额收益,最终不了了之。据说,格拉斯哥的银行创立15年来,贸易已经增加一倍。从两家公立银行(一个是苏格兰银行,1693年经国会决议创立;一个是皇家银行,1727年国王敕令设立)创立于爱丁堡开始,苏格兰的贸易增加量据说远超四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苏格兰、格拉斯哥的贸易是否真的实现了如此增长,我不敢胡乱加以断定。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贸易能够实现如此飞速增长似乎并不完全是银行设立的功劳,或许还有别的原因。然而,如果说苏格兰在这一时期工商业有所进步正是由于银行的设立,并不见得有错。图2-6 金匠铺是商业银行的雏形

银行发行信用券的主要方法是贴现汇票,也就是垫付货币,购买还没有到期的汇票。持有人不等汇票期满,便可拿着汇票前往银行兑换现金。银行先计算到期时应该收取的利息,然后从全部的贷款数额中扣除这一部分。到期之后,兑付汇票能够偿还银行事先贷借出去的价值,也能产生纯利润,这种纯利润是以利息的形式出现的。银行对汇票进行贴现,支付的是本银行发行的钞票而不是金银。银行家可以根据经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将钞票垫付出去,他能够贴现的汇票金额增加之后,从利息上能够得到的纯利润也会随之增加。

在任何国家,能够随处流通的所有纸币的金额一定不会超过它所代替的金、银的价值,或在这些纸币未曾出现的时候所需要的金、银币的价值。例如,假设苏格兰通用的最小面值的纸币是20先令,那么,能在苏格兰流通的所有纸币的总额一定不能超过国内每年交易20先令和20先令以上的价值的通常所需要的金银量。如果大于这一总额,那么过剩的部分既不能在国内流通,也不能被输往国外,最终还是会返回银行兑换金银。持有钞票的人马上就会感到他们拥有的钞票已超出国内进行交易所需要的量,且不能输往国外,他们就会立即去银行进行兑换。原因就是过剩的钞票如果兑换成金银,就能轻易地在国外找到用处;如果不兑换的话,那么它在国外就可能毫无用处。如果银行在兑现的时候行动比较迟缓,而且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那么这样引发的后果只会使到银行要求兑换的钞票更多,由此而导致的恐慌一定会使兑现的情况加剧。图2-7 银行损失原因之一——可兑换纸币的过多发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