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哲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0 00:06:37

点击下载

作者:匡调元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无极哲学

无极哲学试读:

无极哲学匡调元 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无极哲学/匡调元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7

ISBN 978-7-5132-5565-3

Ⅰ.①无… Ⅱ.①匡… Ⅲ.①无极—研究 Ⅳ.①B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80549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三街31号院二区8号楼

邮编:100176

传真 010-64405750

      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 880×1230 1/32 印张 3.25 彩插 0.75 字数 69千字

2019年7月第1版 2019年7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5565-3

定价 35.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社长热线 010-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89535836

维权打假 010-6440575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微商城网址 https://kdt.im/LIdUGr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天猫旗舰店网址 https://zgzyycbs.tmall.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联系(010-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自 序(一)

宇宙和人生两大迷惑,魂牵梦绕了我一辈子,百思不得其解!宇宙从何时开始?最后走向何处?生命从哪里来?死后又走向何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陨石:开天辟地

这是陨石,意示宇宙的开始。

色彩缤纷,只是想让人们看得舒心而已!

人之初:受精

人从哪里来?从精子和卵子在子宫相遇受精而来。

这个镜头谁也没有亲眼看见过,是在我这个病理解剖学的医生意象中画出来的。

宇宙有宇宙的开始,人生就从这里开始。

我自1951年考入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一年级即开始学生物学,然后学习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到临床各科,都在探讨生命的本质;1960年开始学习中医学,也是为了研究中医学对生命的认识;1972年开始上中医门诊,1975—1977年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体质病理学”及“辨质论治”,1984—1985年专程去美国实地考察了白种人和黑种人的体质状态;1988年调入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动物实验研究;1991年创立了“人体体质学”。此时,自以为对生命已相当了解。后来,深入研究了《易经》才悟到:其实,这些认识还是在“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水平,虽然有些许进展,但很小,是微不足道的。随着对易学、《老》《庄》、释家和《黄帝内经》的深入思考,才于2009年悟到了“自性清净圆明体”和“无极态”,2016年悟到了《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是“神本论”,2017年提出了“无极哲学”,2018年出版了《太易心神学》,同年悟到了“中华崇悟文化”。只有到此时,才达到了“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器为一”的水平,于是决定出版这本《无极哲学》。

张岱年在1988年出版的《文化与哲学》中对中国古代哲学源流做了当时比较公认的历史回顾。从发展的目光看,我自认为“无极哲学”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特有的“心物一元”论指导下,在今天个人的认识水平上,把易、老道、庄道、释、医(《黄帝内经》)中潜藏着的有无、正反、离合、隐显等对立统一了起来,把太极态和无极态统一了起来。与此同时,踏着哲学高人的足印,仍然在“心物一元”论的前提下,强化了中国人的民族智慧,崇扬了灵感思维无可取代的功能!至于《无极哲学》的意义有多大,当待历史去评说。

今,我为“无极哲学”作赞如下:有无共存正反离合隐显有序两极相望一念往返。

此赞是否能反应“无极哲学”的特征,恳请行家指正!

气:有无共存《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气”是宇宙之本体。

气分阴阳,一动一静,为太极态,如上图所示,显而有序。

气不分阴阳,亦动亦静,非动非静,为无极态,隐而有序,无法显示。

庚寅初一:新旧交替

这张图是描绘庚寅年年初一凌晨大楼前“一声爆竹,万象更新”的灿烂烟火。这是描写时间的,也是人们心里新旧更替的一种兴慰写照。

气机升降出入 隐显有序

“气机升降出入”是传统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总括,生命物质在体内上下、左右运动叫升降,在细胞、器官及身体内外往返叫出入。

在太极态里,一切生命都遵循这一机理,无一例外。

在无极态里应是混沌一片,没有分别,隐显有序,且与太极态凭一念往返。

DNA:隐显有序,又一个大谜

满纸多彩杂乱的点,密密麻麻,看似无序,但其中隐藏着两根螺旋形的主脉,上端交叉,下端分成两支,两支又各有一支曲线杂交进来。

这是掌管生物遗传特性的DNA双螺旋结构,其机能、结构、代谢都是隐显有序的。

我认为这是太极态中极神秘、极复杂的心物一元的东西,因此在这里显示一下。

元神作意:至今仍是一个谜!

这是人类大脑里的一型神经元,每个人都有,思维从这里产生,喜怒哀乐也从这里来。“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个事实,是怎么回事?还是一个谜!要完全解决,估计为时尚早!

万物—太极:两极相望

这是典型的太极图,为道学的标记!

红色与黑色示阴阳两极,红点与黑点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而为四象。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熟知的。

本图想表示的是:在此太极图的对面,还有一个有形无形、亦动亦静的无极态相望着、紧贴着,形影不离,一念往返。

是吗?发挥人人都有的思维功能吧!!(二)

本书只有五篇文章,可以认为是个人几十年来对宇宙人生所思所想而做的一个小结。

1.本来我和佛教没有交往,也没有读过任何佛经和有关佛学的书。2007年乔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书橱里有一本妻子生前读过的《佛说阿弥陀经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合订本,应是哪个庙里信徒印发的结缘的小册子,随手翻了一下,却发现里面并没有烧香、拜佛等描述,只是希望大家净心念佛、行善,争取离苦得乐,往生到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去。读了以后,心中油然而生了两个问题:这是真的吗?怎么会这样呢?犹如当年在图书馆里偶然看到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编的《中医学概论》一样:关于生命的问题,里面究竟讲了些什么?可以看一下嘛!于是开始读了一些佛学经典著作,逐渐悟到了佛学、佛法和佛教是有联系的三回事。佛学以哲学思想为主,佛法以思维科学和修炼方法的研究为主,佛教则是以宣传推广活动为主,其中杂有不少属于信仰的东西。2008年,我把唐·贤首国师所著《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连续精心研读了7遍,到2009年才在《香港佛教》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体会“初悟自性清净圆明体”,该书的内容与中国自古以来主张的“心物一元”论不谋而合。2012—2013年在香港工作期间,有机会读了几部经典佛经,当时即下决心回来后找个安静之处精研《黄帝内经》。2014年,终于在故乡无锡找到了梁武帝所建的长泰禅寺(至今已有1480余年历史的古刹,苏东坡有碑文存于禅寺内),在晨钟暮鼓的陪伴下,进驻了整整一年,完成了论文“神会《上古天真论》”。按照佛教的清规,我没有“皈依”,不是佛教徒,所以只能称进驻,不能称“闭关”。但这篇论文恰是我日后创立“无极哲学”的又一个重要契机。后来,我又相继完成了“《黄帝内经》的神本论研究”及“人类生命与元神作意”等论文,这些都已收入《太易心神学》一书中。为了论证所说的“易、道、释和《黄帝内经》在顶峰上相通”这一见地,我将此文引入本书,按年份次序放在第一篇。

2.2011年,全国中医睡眠研究学会在上海召开学术会议,主持人出了一个题目,嘱我谈谈对“情绪与体质”的研究。于是,我写了“情绪与体质”这篇文章,在会上做了主题报告,深受与会学者的好评。在写作过程中我悟到了“无极态”,这是一个关键性的质的飞跃:即从“太极态”进入了“无极态”。此文中不仅有对西方情绪心理学有几项原理性的突破,更有对《易经》、易学“太极”理论的突破。

我很重视这篇文章,一是因为它很重要,二是因为目前全世界有心理障碍的人不少而且有日益增多的趋势,三是老百姓不知道怎么办好,四是更为严重的是似乎目前尚无控制其发展的良策。大家都说心态好最重要。那么,什么叫心态?什么心态叫好?快乐、兴奋就是好吗?喜过了头亦要出问题的。那么又如何调控自己的心态呢?这里面的学问很深,中西医学各有自己的认识。因此,我建议:凡关心心理健康的人都来研究这个问题,都来读读这篇文章。我在《匡调元医论》《太易心神学》和本书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载入这篇文章,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读到它、运用它,从中得益而正确地改善心态,真正能获得健康长寿。

3.2016年我写完《太易心神学》时已经悟到了易、道、释、《内经》在顶峰上是互通为一的,其“一”在何处?已点明了在“无极态”。但是,其来龙去脉还没有交代清楚,其归宿点仍在“态”上,而不在“学”上,还是说“器”的多,论“道”不足。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继续“思之思之,又重思之”,经一年的“思之”,依靠“精气之极”,又用了一个月时间,到2017年9月,瓜熟蒂落,“无极哲学”终于问世了。我们这个世界应该是多时空的,除人类目前生存的时空外,按照无极哲学的理解,至少还有一个梦态,一个无极态。因此,自认为这篇文章是总结性的、历史性的和突破性的,至少为我们走进这两个时空提供了一些思考。为什么如此说?请读此文的摘要和结语,在此就恕不重复了。我将“无极哲学”投《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后,蒙学校领导和审稿专家的支持,得以在2018年第一期首页刊出了。我终于完成了自认为的历史使命而如释重负!

4.上文说:“无极哲学”一文完成后,我如释重负。是,重负释了,但轻负没有释。“无极哲学”提到:从太极态走向无极态是靠“一念”,靠自己的思维。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这个问题又是必须回答的。虽然不一定能圆满解决,但至少应提点线索。于是我又开始重点思考:智慧、悟和人类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关于“灵感思维”问题。

“无极哲学”是讨论本体论的,“中华崇悟文化赞”则是讨论方法论的。

灵感思维是中国人几千年来自然形成的优良素质,远胜于西方人。我们宣扬灵感思维是想强调“复古与创新”共建!复古要复到人类古文明之前原始人类的灵感思维功能,这是人类的本能,不会被消灭,只会被忽视。我们不要轻飘飘地就用“巫文化”三个字全部否定了它!创新要创到千百年之后,找到现代文明的真正后台——灵感思维,让它使人类文明更上一层楼。我们预言:到那个时代,将由灵感思维做主,而所谓的“科学技术”只是在前台做些表演而已。其实,当下已经隐藏着这个实相,可惜大多数知识分子还没有注意到。这应是《黄帝内经》神本论的延续和升华。

种种迹象已显示:现在和未来的中国人将大展大汉、盛唐、魏晋、宋明时代的辉煌,去努力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靠什么?就靠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本能的灵感思维!这是人类真正的聪明才智呀!有识之士,有志之士,切莫等闲视之!

5.附录“医海冲浪 探究生命”(2018)作为实例,这是我依靠“崇悟文化”从事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一辈子的历史记录。它确切地印证了“道在器中”,也恰好印证了“两极相望,一念往返”的实情。(三)

近现代以来,国内似有一种舆论倾向,认为老庄和释家都是主张消极出世的,是不求进取的。近年来我曾到安静的太湖之滨,闭门研读了《周易》《老子》《庄子》《心经》《金刚经》等著作,认为这个评价似乎不很确切。我体会《老子》的“无为无不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要做,而是说不要去干扰自然规律。如果这样,就可以按照自然规律自然而然地做成了,无为只是达到无不为的方法和手段而已,目的在于无不为,这恰恰是最有为的目标。再如“外其身而身存”,“外其身”是把自己的身忘掉,这样身反而可以保存。如果一天到晚念念不忘这个肉身,一会儿吃补药,一会儿整容,折腾个不停,这样不符合自然规律,这个身体就会被折磨坏,反而保不住。因此,“外其身”不是消极之举,恰恰是最积极有效的保身办法。有无共存,正反离合,这正是《老子》的核心观点。《老子》全书实例随处都是,取正说还是反说,全在于自己,他正反都说了。《庄子》亦妙,逍遥齐物,教您重视精神,要神化;万物齐一,去物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反对儒家的三不朽,主张“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物我两忘,笑言庄周与蝶,难分难辨,还贪求什么?显然,在此消极和积极共存,取什么全在于自己!这对于当前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重症却不失为一付清热解毒之良药!又何来消极之意?如果依(一)所赞的那二十个字去读《老》《庄》,体悟可能会不一样。当然,这仅是我的一孔之见,不一定正确。为了避免有人误解“无极哲学”的真实积极意义,故在此略作小议。这可立为一个专题,待日后再作专议。(四)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和尚三个帮!”我能够如此顺利地完成《无极哲学》全靠亲友们的鼓励和支持。衷心感谢上海当代著名文学家和哲学家沈善增先生,感谢他曾为我审定《太易心神学》和“无极哲学”论文。2018年3月沈先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后突然仙逝!我将永远铭记他的恩德!感谢何美娟女士及其夫君徐卫东先生对我的悉心照顾和关怀!感谢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博士,博导,施建蓉教授的一贯支持!感谢上海中医药大学徐建光校长及基础医学院诸领导对本书出版发行的支持和关怀!感谢原科研处副处长张庆彝教授多年来一直支持着我的体质病理学和体质食养学的研发工作,对我的著作提了不少真知灼见,是我的知音!感谢我的侄女,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马建慧主任长期以来对我的关心和保健!感谢我的挚友,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书法家、重庆医科大学王辉武教授为本书题写书名!感谢我的门人,周狮驮大夫长期的协助和支持!感谢《新民晚报》“金色池塘”于2016年7月17日对我60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做了专题报道,影响广泛!感谢无锡市千年古刹长泰禅寺唯悟法师主持创建了“无极书斋”以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感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领导和同仁的精心编排!感谢对本书提出批评和指正的各路高人!上海中医药大学 匡调元2019年4月1日于无锡太湖之滨初悟自性清净圆明体

“自性清净圆明体”是佛学著作《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的总纲。此画是我读此文后对生命的感悟。一张白纸,什么都无,什么都有。

我的体会是:①经典佛学绝不是迷信,而是高等哲学,主张“心物不二”“众生一根”“依正庄严”;也是生命科学,因为其研究生命的终极问题是“生”与“死”,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请读美国心理学家Brian L. Weiss著的《前世今生来生缘》,台湾时报出版)“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境界,通过信、解、愿、行,自己去体验是可以证得的。②经典佛学是人体科学,因为其研究的重点之一是身(肉体)与心(精神)、灵魂、自性的关系及去留问题。③经典佛学是顶级的思维科学,因为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灵性(自性)”是什么,以及它与思维在不同时空维次的转换问题(请读《南怀瑾选集》和《庄子諵譁》)。

何谓自性?唐代慧能在开悟时说了五句名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物。”此画能反应这五句名言的基本精神。

此画看似一张白纸,其实,它表示的意义非常丰富,至少:①表示空,表示隐。空不是无,是原始,是道,是老子“非常道”的能生“一”的“道”,是妙有。②表示“一”,可大可小,大小一如,表示“不二法门”,故无执着,无分别,无妄想。③表示“能生万法”。一张白纸能画出任何最美、最好的画。④表示清清净净,无一尘污染,无一色污染。⑤表示无时空,无始无终,无量无边,不可穷尽。⑥表示“寂静不动”,不起心,不动念,无念无相。⑦表示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始终如一,故是永恒的。⑧表示华严“常寂光土”的美妙境界。⑨如此等等,只是方便说法,要知其内容包罗万象,一切俱足,确实不可思议,不能尽言。⑩一张白纸显示“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此乃如来真实义。希望摆脱了我身、我相、我见、我爱的自性,能远离嘈杂喧闹的五浊尘世,去那大放光明、天籁轻扬,诸上善人聚会的瑶池之滨。其实,此情此景就在这幅画里,妄尽还源嘛!

今天您或许听不懂这些话,看不懂这张画,甚至反对这些观点,不要紧,不要急于下结论。艺术本来就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来日方长,大家各自慢慢去修炼,去体悟吧!(原载《香港佛教》2011年3月第610期第13页)情绪及其调控梦:一对恋人相对而立,彼此情深对视,背景怡人。人睡着了在床上,他脑子里当无梦时是无思无为的无极态;当有梦时就入梦态:升官发财、杀人放火……稀奇古怪,无奇不有。过了一会儿,梦没有了,又回到无极态。我一直在猜想:无极态和梦态怎么会“一念往返”的?不知当代思维科学研究得如何?

情绪与体质都是每个人须臾不能离开的东西,但“百姓日用而不知”。喜、怒、哀、乐等是情绪,常年怕冷或怕热等是体质,但它们的重要性尚未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至于两者的关系将涉及心理与生理、气质与体质,以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等哲学问题。[1]

长期以来,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对情绪心理学的兴趣尤大。[2][3]我在1979年研究了“心神病机论”、2003年研究了“气质体质学”,今天又来讨论“情绪与体质”,但我始终不是心理学家,只是一个业余爱好的门外汉而已。所以,难免会说不少外行话,请大家批评指正。下面分四个层次作些粗略的探讨。[4]一、情绪心理学的若干概念

为了认真研究情绪与体质的关系,先了解一些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很有必要的。1.情绪(emotion)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包括动物)所具有的一种心理形式,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如喜、怒、悲、惧等感受色彩)、外部表现形式(如面部表情)及其独特生理基础(如大脑皮层及[1、2]皮层下部位的特定活动)。2.情感(feeling)

就脑的活动而言,情感与情绪是同一物质过程的两个侧面或两个着眼点。情感作为一个感性反应的范畴,着重于表明情绪过程的感受方面;情绪着重于表明情感的过程,着重于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其可测量的方面。3.感情(affection)

感情是作为情绪、情感这一类心理现象的笼统称呼来使用的,广泛地被使用于日常生活用语中。4.情绪体验或情绪意识(emotional experience or emotional consciousness)

情绪体验或情绪意识是对情绪状态的一种描述性术语,指在人的主观上出现的,即在主观上感受到、知觉到或意识到的情绪状态。例如:对愉快或悲伤、愤怒或惧怕等均各有不同的主观体验。5.情绪表现(emotional expression)

情绪表现或译成情绪表达、表情。指情绪在有机体身体上的外显表现,包括身体姿态、语声和面部表情。表情是研究情绪现象的主要客观指标。6.情志

情志是中医学的术语,有所谓“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指精神情志变化的七种表现,是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还有所谓“五志”(喜、怒、忧、思、恐),即五种情志;亦泛指各种精神活动。这些活动失调则可引起病理性机能亢进、气机紊乱或脏腑真阴亏损,称“五志化火”。7.认知(cognition)

认知具有泛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之意。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情绪是在认知对信息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特别是在当前的认知加工或评价与原有的内部模式不一致时产生的,强调情绪受认知的制约。8.气质(temperament)

气质是表现于神、态、意、识、言、行及风度之中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是在禀赋阴阳多寡的基础上以及后天境遇等影响下形成的,而后者更为重要。[2]二、情绪生理学——心神病机论简介

1980年,我在《中医病理研究》中有一章“心神病机论”,详细地探讨了中医学关于心与神、精神与物质、情绪与脏腑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病机原理做了初步探讨。今天读来尚未过时,但有了些发展,请看图1。详细解释,请参考原文,这里就不占篇幅了。图1 情绪与生理病理关系示意图三、情绪、气质与体质

情绪是如何形成的?人体的内部结构与情绪产生的机理关系如何?情绪形成与气质、体质类型有何关系?情绪形成有先天倾向吗?情绪怎么会失控?怎么知道情绪失控了呢?失控了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在当前情绪心理学界尚未有满意的解决方案,也正是本文准备逐一探讨的课题。

请先看图2:图2 情绪反应模式

这说明情绪是由内外刺激作用于人体后才产生的。如果没有刺激就不会产生情绪,或者有刺激而人体不反应也不会产生情绪(这一点很重要)。产生了情绪一定会有反应,如果没有反应,我们就无法知道此人有什么情绪。

再看那情绪的内部结构与其产生机理图(图3),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我们将逐项予以解释。图3 情绪与气质、体质、认知关系图1.身外刺激

身外刺激包括天时六气、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地理位置、水土环境及社会人事交往等。进一步分析,则凡人体能感受到的东西都是刺激,如色、声、香、味、触、法,前五种为物理性的东西,“法”则是哲理性、意识性、精神性及规律性的东西。作为刺激本身而言是中性的,只有强弱之分,但对人体而言,刺激经人体“评价”“分化”而有扬弃,其评价标准常为好恶、利害及公私等。如果能控制自己不接受内外界刺激,那么情绪便不会产生,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2.人体是十分复杂的

首先要关注的是“身(形)”。这是指这个活生生的人体,它既概括了西医学的各个解剖结构系统、生理机能系统及物质代谢系统,也包括了中医学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精、津液等,这些体内正常的或病理的过程与结果都可以构成内在刺激。这里要强调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接受外来或内在刺激的感受器,前五种大家都好理解,唯“意”是什么?“意”是西医学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是中医学“心”的功能,此外,还有一些中医学一直很强调,但迄今为止仍说不清的东西,如魂、魄等。

1977年前后,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结合自己长期的中西医临床实践后提出了“病理体质”的概念,并倡导将人体体质分成六种主要类型,即正常质、倦㿠质、迟冷质、燥红质、腻滞质和晦涩质。当时,为这些体质类型命名时就考虑到各型同时蕴含的气质行为特征,[3]故选了常、倦、燥、迟、滞、涩等字。1991年创立了人体体质学说。3.“心神”

如果心神连在一起时,心是结构、器官与物质,神是精神、思维、心理意识、功能。如果“身心”同用时,则心又可以含有“神”的内容,还包括七情、五志、五态等。[5][6]

古今中外对气质(temperament)的研究由来已久,《灵枢》中有“五态之人”学说,所谓太阳之人、太阴之人、少阳之人、少阴之人[7]和阴阳和平之人。在西方气质心理学中则有Hippocrates的、康德(Kertschmer)的、Sheldon的及巴甫洛夫的神经类型等气质学说。

为什么在此要讨论气质与体质?因为它们与情绪形成关系极为密切,且是迄今为止西方情绪心理学几乎尚未涉及的内容,而中国传统文化对此却有独到的认识。现拟探讨两个问题:①精神与物质、气质与体质的关系问题;②二者与认知的关系问题。请先看我的“匡氏无极图说”(图4)。

匡氏无极图说最上端是“虚空”,示无形、无内无外、无边无际、非动非静,什么都没有,却什么都在其中,有序而隐,能生万物,但人们什么也看不见、摸不着。因为这是眼、耳、鼻、舌、身、意感受不到的、不可思议的境界。此为不可道的“常道”。

其次是似有形似无形、似显未显的境界。在“虚空”与“有形”之间,“非道而道”。图4 匡氏无极图说

第三步是有形而无极。此时将动未动,似静非静。《易学》称此为“机”。此时,无所谓有无,无中有有,有中有无,是“有无同一”;也无所谓“形神”,神中有形,形中有神,“形神同一”。此为“一”,但“如如不动”。

第四步是太极。无极之内原本有序之有无、动静,一时共显即分为两仪,是为阴阳两极,有无、动静、内外、主客、形神、气质与体质“一分为二”或“合二为一”全在此时,统统显现。此为“二”。一般人见二不见一,圣贤见二更见一。此时即为“可道之道”的“非常道”。

整体之一加两个局部之二,或阴阳交界互渗、过渡与转化之处为一,再加二即成“三”。然后,“三生万物”,或“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内经》强调的“形神合一”,就是这里强调的“气质与体质合一”,其根本原理即在于“太极生两仪”的阶段。[8]

北宋著名易学家周敦颐著《太极图说》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主焉。”我们不赞成这种崇阳抑阴的“先动后静论”,而是主张由“如如不动”到“动静一时同生论”,并无先后次序。这是本文与众不同之“新说”,我称之为“匡氏无极图说”。4.认知

认知是内外刺激作用于人体后,此人用他的意识、思维对刺激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评价和体验的过程,然后根据认知的结果做出自认为最合时宜的反应方式。反应即是态度,包括表情和行为,这时的人体体验即是情绪。如前所说形神是合一的,气质与体质是合一的,[9]什么样的形即有什么样的神,什么样的体质即有什么样的气质。气质心理学证明什么样的气质即有什么样的心理特征,即对内外刺激即产生个性化的反应方式。体质是物质基础,气质是精神状态,二者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个性特征的三棱镜,内外刺激是投射到此三棱镜上的光,经此镜折射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光谱,这个折射过程便是认知与体验的过程。人体既然受先天遗传和后天境遇的影响而出现了个性化,那么认知必将随此三棱镜的个性而化。这是我们为情绪心理学提出的“三棱镜理论”。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不同的人对同一情境的反应是不同的,这既受气质、体质类型的影响,同时也受教育素养的制约。同样一句不堪入耳的骂语,一个人可以暴跳如雷,另一个人却可若无其事,其中认知是关键所在。这已是许多情绪心理学家的共识,我们认为那块个性化的三棱镜则是关键中之关键。5.情绪[4]

国外情绪心理学将情绪分成八种主要原始感情:兴奋与激动、享受与快乐、惊奇与吃惊、愤怒与狂怒、苦恼与痛苦、厌恶与轻蔑、羞愧与羞辱及恐惧与恐怖。其实,情绪没有如此简单。随着个体体质与气质的差异、刺激的质与量的不同以及天时、地理、人事环境的变化,情绪的种类是无穷无尽的。如果真是如此,那人类将无法掌握、更无法调控情绪了。所以,我们将生理性情绪简化成三类:

阳性情绪——“0情绪”——阴性情绪

阳性情绪(如愉快类情绪)对人体起兴奋作用;阴性情绪(如痛苦类情绪)对人体起抑制作用;“0情绪”(内无体验,外无反应)就是人处于“如如不动”的“无极”的“一”的境界中。这是我们提出的新概念。

情绪是每一个人对每一件事必有的反应,如果阳性情绪限制在一定的生理“度”之内是好事,有利于身心的健康;阴性情绪则不利于健康。如果情绪超过了生理性的“度”则不论阴阳都称为变态情绪;如果程度严重,持续时间较长,不论过与不及都对身心不利,轻则累及个人,重则祸及社会。“0情绪”时则“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为一”了。6.情绪的反应形式

“有诸内,必形诸外”,这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内有体验,外必有表象。我把情绪的表象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面部表情。这是最直觉、最重要、最丰富多彩、最复杂多变、最引人入胜的反应。喜、怒、哀、乐必形之于面部,或喜笑颜开,或怒目相向,或泣不成声,或眉飞色舞。第二类是语言。“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理活动的直接反应,丝毫不爽,即使说的假话也是其心理活动的反应。当然用语言表达情绪有它的局限性,很多体验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所谓“言语道断”。第三类是体态行为。国外称此为“非语言交流”。神色、形态都可以是情绪的外在表现。轻微的情绪反应仅是在仪态上的细微变化,严重的情绪反应则可以是杀人放火。中医学的四诊,望、闻、问、切对观察情绪变化是非常高明而有用的。如果细读《周易》“象论”,对此理解或能更深些。

观察人的表情时,有三种境况当细加甄别。一是间谍,生死已置之度外,泰山倾于前可“面不改色,心不跳”。二是演员,说笑就笑,笑声震天;说哭就哭,泪如泉涌。他们对表情体态的掌控是训练有素的,都是表演艺术家。第三类是真正的高僧,常处于“0情绪”境界,“如如不动”而高深莫测!7.变态情绪的反应方式

变态情绪的反应方式也是无穷无尽的,严重时可发展成精神病。有人说:“19世纪威胁人类生命最严重的是传染病;20世纪是癌症及心脑血管病;21世纪则是精神病。”我看此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试看当今犯罪率、自杀率、离婚率等日益严重,不说别的,酒后驾车与情绪失控也不无关系呀!

抑郁症与焦虑症是较常见的变态情绪。失眠、多梦仅是变态情绪较为常见的症状而已。

讨论了那么久,其重点还是在于对变态情绪如何调控的问题。为此拟先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即三种“生命态”的概念(图5)。图5 三种生命态

觉醒态与睡眠态的概念大家都知道,但此时人体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实验材料很多,可是很遗憾,到目前为止,现代科学对其中很多根本问题尚未解决。中医学说:“卫入营则寐,卫出营则寤。”什么是卫?什么是营?没有说清楚。巴甫洛夫说:大脑皮层处于普遍的兴奋状态为醒,普遍地处于抑制状态为睡,部分兴奋为梦。我是比较愚昧的,每天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入睡的,稀里糊涂地睡着了;自己也不知不觉地醒了,也不是我想醒才醒的,第二天有事,一定要靠闹钟提醒才行。梦是常有的,真是“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至今仍是一个[10]谜,思维科学该好好研究这个问题。

梦:另一时空这是梦境,有弗洛伊德的影子。其中一个跳芭蕾舞的女演员是代表“性”的,背景是随意的、痕迹性的飘忽状态。

在此要重点探讨“定态”的概念。“定态”这个概念是我受钱学森“功[11]能态”学说的影响后提出来的,但其具体的内容则在中国传统文化[8]中多有记载,绝不是我的发明。曾参所著《大学》一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定”,就是说的“定态”。《庄子》附有“心斋”与“坐忘”之说。什么叫“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中空灵之极而无一物谓之“虚”,谓之“定”。何谓“坐忘”?“堕枝(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通就是前述无极之境界,到了这里,似乎什么也没有了,人才“定态”。

在释家则有“禅定”之说。何谓“禅定”?惠能著《坛经》说:“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这是明心见性,自性寂静不动的境界,就是“定态”。

我体会的“定态”就是“0情绪”状态,即阳性情绪、阴性情绪统统寂灭后的状态。这种状态不是一般人所能发现,所能感受到的,一要靠觉悟,二要靠训练。这全靠自己,别人无法替代。这是控制情绪的最高境界,最佳办法,也最轻灵、最彻底。止定、坐忘、心斋、气功、禅定及催眠术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大课题,直接与人类的前途有关。这是调控情绪的第一项措施。

第二项措施是道德教育。取老庄之学与孔孟之道的精华教育全民,从产生情绪的认知环节入手,诱导“认知”走向为善、为公的方向而不要走向反面。这一点在我国是得天独厚的。

第三项是最末流的办法,由医生来做:即辨质(体质与气质)论治、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我在临床看病时一般都开三个方子:一是中药方,二是食养方,三是调心方。调心主要是给患者讲其生病的道理,讲治病的根据,晓之以理,以解除患者心中的顾虑与恐惧,这是治精神、治思想,也是调治情绪的。用药与食调体质为主,这是治形,调体质即是调气质。用语言调气质为主,这是治神,调气质即是调体质。这完全符合本文所说“形神合一”之理、“身心同治”之法,疗效是相当满意的。四、小结

回顾本文共探讨了七个问题:

①本文以“心神病机论”作为情绪生理学的基本原理是具有中国传统医学特色的。

②对情绪的形成过程提出了一个模式(图2)。

在此模式中,“认知”过程是核心环节,它是受体质类型与气质类型制约的,换言之,是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制约的。于是,本文提出了情绪生理学的“三棱镜理论”。

③为了论证从“形神同一”到“形神合一”的易学原理,本文对由无极而太极的演化过程做了阐发,同时对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出了异议,另作“匡氏无极图说”,以此为气质体质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哲学基础。

④强调了情绪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老百姓自我调控情绪对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更具实实在在的现实意义。

⑤本文提出了“0情绪”和“定态”两个新概念,并认为这是对病态情绪做自我调控的主要措施。道德教育将影响认知环节,可调控情绪发展方向。

⑥结合“0情绪”与“定态”的概念,研究梦或许将会有所突破。

⑦气质体质学在人体体质学理论体系中是一个分支学科,如能结合情绪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将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必将造福众生。(原载《中医关于睡眠疾病诊治规范研究与临床科研新进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海,2011年9月)主要参考文献[1]詹姆斯·格里斯.情绪调节手册.桑标,马伟娜,邓欣媚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心神病机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3]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张燕云,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5]杰罗姆·卡根.气质天性.张登浩,罗琴,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6]陈璧琉,郑卓人.灵枢经白话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7]简·斯特里劳.气质心理学.阎军,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8]裘仁.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9]匡调元.再论人体体质与气质及其分型.中国中医药学刊,2011,29(7):1478[10]罗建平.夜得眼睛——中国梦文化象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1]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无极哲学一、小引

众所周知,《易经》原本是西周时期形成的古籍,后人尊之为“经”,称《易经》。广义来说,历代都有学者对其进行解释,这些解释则称为“传”。狭义的《易传》专指先秦时期形成的解释《易经》的十篇著作,即“十翼”。汉朝以来的经师、学者们对此经和传又做了种种解释,据说不下千百种,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称“易学”。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而深奥的学术体系,最基本的在于其理论思维的深度。理论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故《周易》素有中华文化瑰宝的美誉。

然而,自《易经》问世以来,中国即以乾坤二仪辨天下,正如战国《系辞》称:“乾坤其易之门邪”;其后虽有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都曾提到过“无极”一词,但无专以“无极”论天下的。唐代佛学东渐,入中华后亦无人以无极论佛理。魏晋玄学虽有“有无”之争,惜与无极擦肩而过。宋明理学提及了“无极而太极”,却心有旁骛,一带而过,专论太极而未论无极。明清时期,王夫之见到了“乾坤并建”和“道在器中”,亦未能悟到“无极”的“实相”“虚相”共存、共化。于2009年,本人从评说周敦颐“太极图说”而悟到了“无极态”,然后以易学、道家、释家和《内经》医家等的一致思想归纳为“无极哲学”。经过反复的思考,自觉思路日臻成熟,特撰此文,愿与大家共同探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