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过一个不同凡响而有意义的一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0 13:22:53

点击下载

作者:(美)约瑟夫·纽顿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感悟人生:过一个不同凡响而有意义的一生

感悟人生:过一个不同凡响而有意义的一生试读:

1 迎向光明

夜已尽,天将明,虽然天明时有云迷茫,但总会天亮。在我们一生中也是如此,让我们记住:“这一切都将过去。”

在黯淡的、蔚蓝色的夜空下,有守夜的人守着城墙。有人问他:“夜里如何?”他回答:“早晨将到,黑夜也来。”

自然界和历史一样,黑夜和白日,有一定的律动。要判定是怎样的律动还太早,摸不到头绪,只是夜尽总是天明。即使现在天色朦胧,可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迹象,知道等一会儿天总会亮。

历史上有过许多黑夜的大场面,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便是其中之一。罗马帝国的没落,使世界陷入阴暗,甚至形成所谓“黑暗时代”,有几百年之久。可是最后黎明来了,欧洲走入新的时代。

我们这时代也将开始一个新世纪,常常有许多人灰心丧胆,失去信心,在黑夜中消失。一些先哲曾说,美国人对上帝、当地政府,甚至自由企业,已经失去信心,火焰渐渐黯淡,灵性就要消灭。已经没有什么可谈,因此种族歧见愈来愈猖獗,大家都变成软体动物,要旁人照顾。没有人愿进教堂,一切物质至上,局面愈来愈紧张,所以领袖人物都因目睹种种弊害,又受不了原子武器的威胁,忧患而亡,即使祷告,也全是失望的语调。我们承认这也是实情,可是是否就如此罢休了呢?尽管有许多城市包藏污秽,有难以描述的残酷事件,使人痛心疾首,可是就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们相信一个比较好的世界会出现,会激起种种清新的信念,因为现在有许多人在为人群做各种事,这种服务精神的深度,为前所未有。

不仅仅是布道家告诉我们说,人生自有其意义,应该用道德与灵性的角度来看宇宙,科学家和史学家也如此主张。下面列举三本科学家的著作,可以作为例证:1. 玛利逊:《人类并不孤立》2. 诺威:《人类的命运》3. 许洛亭格:《生命是什么》

他们所举的事实很奇妙。我们只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每年有许多鳗鱼集中在大西洋中百慕大群岛海湾中产卵,老鳗鱼在产过卵后就死了,可是每条小鳗鱼就像箭一样,会逆流游回母鱼生活的河流中。终是如此,不会迷路。究竟这些小鱼怎么个游法?身体哪一部分藏有罗盘针的设备?究竟是谁教它们航行?这都是谜!在无神论的眼光中,鳗鱼实在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动物!

读了这些书,可谓耳目一新。说明物质主义的看法已太顽固。通过史学家汤恩比一连串的历史研究,发掘了早已消失的古代文明,你会觉得信心有了转机,从原来嘲讽和冷漠的泥沼里,重又活跃起来了。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我们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否则就完了。”夜已尽,天将明,虽然天明时有云迷茫,但总会天亮。在我们一生中也是如此,让我们记住:“这一切都将过去。”

2 时间之神

我们的问题是要把时间变成我们的生命,并不只是仅仅把这一段时间度过去就算了,而是要使人生更深沉,更丰富。如果我们不能用永恒的思想或事物来充实眼前的时光,就只有任凭时间虚度过去,渐渐侵蚀我们的生命。

美国雕刻家罗拉多·塔夫脱曾雕过一座名为“时间的泉流”的大雕像,这座雕像的主角是时间之神。

塔夫脱把他雕成为富于英雄气概的姿态,他站在高处了望一群人,包括婴孩、儿童、青年、少女、壮丁、美丽的女人,这些人从泉源往前行进。他们都显出很热诚的态度,抬头挺胸,眼睛凝视着他们看不见的目标。正是这个看不见的远景,促使他们继续前进。时间之神在看到了人类的积极精神后,也一定会表示出歆羡。因为人生不仅仅是“来自尘土,复归尘土”的短暂循环,而是一段长长的、向上向前的行军历程。不容易受制的人类,自有先见的远景。所以雕这座雄伟雕像的艺术家塔夫脱,就把一位英国诗人奥斯丁·道布森的两句诗刻在了这座雕像的基脚上,以作为注解:你说时间飞驰而去吗?不!不!时间停驻,是我们飞驰而去。

从此,这座杰出的雕像,在人们心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久不忘。

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知道。时间就是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东西,谁也无法逃出它的范围。是不是可以将衡量人永恒的部分称为时间?还是时间就只是假想的东西?它就是用来分割日和年的?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回答。总之,即使时间停留,我们也只能往前去。沧桑变幻,当我们重临早年游钓之地时,当地人则会把我们视为陌路人,甚至想也想不起来了。

在不同时期,时间好像有几种不同的速度。在青少年时期,一天过得很快,而一年却慢得像蜗牛一样在爬行;到了老年,则恰恰相反,一年年飞梭而去,不知不觉间,秋去冬来,一年就完了,可是一天一天的日子却十分难熬,就像懒汉做工一样拖得很长很长。

因此,在时间上有几种标准:时钟时间、心理时间和生理时间。有时候时钟上的时间也会同你作怪。譬如说,当你眼睁睁地盯着一壶冷水煮沸时,会感到时间过得很长,但有些时候你在干其他事情时一个钟点一瞬间就过去了。

人们一般把时间分成过去、现在和未来三部分。不过这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过去的,并没有真正过去,它仍活在我们心中,铸成我们气质的一部分。我们用记忆控制过去;用信心征服现在。这信心也是一种勇气,我们又用希望来制胜未来,这希望是人类最大的天赋。

在不朽的世界里,时间并不存在,一千年如同一日。没有岁月,没有老年,也没有死亡,只有永续不断的现在。所以书籍或言谈中提到神秘的永恒,总是把它视为眼前的事实一样来加以描述,对于这一点我们一时半会儿很不容易理解。

我们为什么要把人的生与死划成两大部分,好像他在那一天出生,过了几年就会死去呢?有些人根本就没有好好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一生有1/3的时间消耗在睡眠上,即使是醒着的时候,也至多只能算活了一半,其他一半全是迷迷糊糊地虚度过去了。

换句话说,人生的价值在于质,而不在于量。英国诗人济慈虽然仅活了29岁,可是从他留下的诗,留下的文学遗产而言,他却比一般人要长命得多。时间对有些人非常宝贵,譬如说圣奥古斯丁的一刻,价值就值千金大,简直无法用时钟来衡量。因为这些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他所产生的力量,足以影响我们的一生。不论年代嬗变,这些精英仍是千秋万世,子孙后辈汲取力量与喜乐的泉源!

记得我12岁那年夏天,在听过勃拉姆斯和古诺的乐曲以后,便不再感到孤独,也不再害怕死亡。我所获得的这些答案,使存在于我脑海中的回忆,以及亲身经历的许多事情明朗化,也使我的心中得到了平安。

在耳边响着的乐声和话语,珍藏在心的伟大友情,这些都是没有时间性的,它们历久不变。这些都不是过去就了事的。当初我们接触这些事物时,我们所感受到的力和美,现在回想起来,如同当年一样强烈与生动。我们一生中,即使其他粗糙无味的时光全白白度过,不留踪迹,而只要有这些没有时间性、历久不变的事物永铭心扉,那么我们也可无憾了。因为有了这些值得怀恋的时间,才算是真正的人生!

如此喜乐和振奋的时光,既可以充实我们自己的人生,也可以充实旁人的人生。

也许你会觉得这种说法太虚妄,不太实际,那只是你的看法。我们现在遵循的都是很古老的法典。很久以前,有一位伟大的英国律师约翰·穆勒写了一本《论自由》,它使我们的权益有了保障。我们之所以如此忠诚,也许就因为有许多人也曾如此忠诚。所以,我们的问题是要把时间变成我们的生命,并不只是仅仅把这一段时间度过去就算了,而是要使人生更深沉,更丰富。如果我们不能用永恒的思想或事物来充实眼前的时光,就只有任凭时间虚度过去,渐渐侵蚀我们的生命。

因此,我们要警醒,好好生活下去!相信自己,不要惧怕。只有不再惧怕时,我们才能开始过上真正的生活。

3 让青春常驻

青春和老迈不在于年岁的增添,而在于心境。我们不应该使年岁一年年增添,而应该使生命充实,与日俱增。一个人年龄虽老,仍可以保持青春的气概;也可能会未老先衰,30岁就已满口的愤慨语,生命方如朝阳初上,便已厌世;未上人生战场,便已灰心丧志。

计算时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由时钟“滴答滴答”所表明的岁月。另一种是由一个人的心境所反映的年龄。这两种时间是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来衡量的。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他所从事的最伟大革命,就是发现:人类如果转变自己内心的态度,就能改变外在的人生观,把时钟往后倒拨!老年人现在就活在一个使他保持年轻的世界里!

根据他的说法,幸福和快乐依赖于个人遭遇者不多,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光景——包括我们对事物,或把握人生的态度是轻松的?还是沉重的?我们是抱着积极前进的态度?还是消极退缩的态度度过一生?

在我一生中曾有过许多转变,可是最奇特的就是我对老年所抱持的新态度。

现在我们对老年也抱持同样一种新的态度。今日达到65岁仍健在的老人,比以往要多得多,可是他们的心情却仍很年轻,不肯认输退休。

诗人与学者爱德华·怀德是我的朋友,我们分手时他已近90岁了。他曾研究玄学多年,在分手时他对我说:“我们这些有信仰的人们从来不会一别而成永诀的!”

一般而论,老年人的生活犹如一天的薄暮时分,是枯燥、惨淡、寂静的。然而,他的眼中始终闪耀着青春的光芒,他的精神是如此清新,仿佛春天的早晨云雀鸣啭。他为了许多神采奕奕的事情而活下去,从不知道灰黯、冷漠、可怕的死神就在眼前。

林肯在48岁那年曾在文字中描写自己已经老朽,可是3年以后他被选为美国总统,成就了一番丰功伟业。他之所以觉得天空灰暗,世界灰暗,全是由于自己的气质的缘故。

有一位叫詹姆斯·马丁的,唯恐自己活不到30岁,可是到85岁时他竟还写了一部杰作。约翰·卫斯理,在50岁时便以为自己已经老了,可是到年近90岁,他的演讲仍很有力量。

希腊戏剧作家莎福格尔斯在70岁以后还写了许多伟大的戏剧。诗人丹尼逊在80岁的晚年才写下名诗《横渡彼岸》。

上面所举人物,在当时是很特殊的,可是他们的气度和成就,在现在看来却是常事。我们不免因年岁增加而身体渐渐虚弱,可是我们的精神仍可保持青春,如果我们不服老的话。

青春和老迈不在于年岁的增添,而在于心境。我们不仅仅使年岁一年年增添,而更应该使生命充实,与日俱增。一个人年龄虽老,仍可以保持青春的气概;同样,人也可能会未老先衰,30岁就已满口的愤慨语,生命方如朝阳初上,便已厌世;未上人生战场,便已灰心丧志。

时间只能使皮肤起皱,可是忧愁、疑虑、丧失自信心、憎恨、放弃理想,却会使性灵萎顿。我们驼背弯腰,使前途似锦的人生转为辛苦、苍老、憔悴、可怕。使人生变成重担的不是岁月,而是恐惧。

不管我们是70岁还是17岁,差别只在于我们对生命中奇瑰伟丽的事物感觉如何,凝望星辰或像星辰那样闪耀的事物或思想时是否感到甘美,对于未来的种种事情是否像孩子一般感到好奇。这些都使我们觉得年轻,而且还能使我们保持青春不衰。

没有一个人仅仅因为度过了多少年月便变得苍老。使我们苍老的不是梦想,而是不再盼望有朝气篷勃的人生。这些人往往自以为自己是最现实的,但事实上他们都是逃避现实的叛徒。

我们算得上老吗?如果我们惧怕、丧胆、气馁,那才是真的老了。如果我们仍有信心,仍有爱与美丽的梦想,仍能击退损害性灵的种种杂事,那么我们仍然是年轻的。

如果我们老是惨兮兮的自悲自怜,那才算是老了呢!只要我们仍乐于接受种种挑战,从苦恼中觅取教训,败而不馁,始终抱着向上向前的态度活下去而不垂头丧气,那么我们就仍算是年轻的。

如果有人眼见人家虚怀若谷,心平气和,生命仍非常丰富,甚至忘了自己的年龄,而他却陷于自悲自怜的境地。这种人才是可怜的,因为他的性灵实在太贫乏了。

4 人生的晚景可恋

老年人把眼前景色看作一片,而不是看作这一块田地如何,那一块田地如何。对人生也如此,不拘泥于形式,不管遇到特殊的表现,或是挫折,都能通盘地看人生。老年人觉得我们之所谓“现实”,同人生的实貌相距甚远。

法国有句谚语:“怕老的心理困扰我们,可是没有几个人真正能活到老。”以往长寿的人很少,所以这样说很对。在乱世,老年实在没有意思,现在这种情形当然已经不同。年老的人对老年的看法也不同,他们不会很早退却放弃。英国编写大辞典的约翰逊博士40岁便觉得老了。莎士比亚48岁便退休了。林肯47岁时,还未当总统,便自认衰老了。这些人所认为的老年已至,其实只是老年的开始而已。现在65岁以上的人很多很多,他们精神上仍很年轻,活力充沛。

英国诗人伯朗宁认为人生的晚景可恋。他认为只要早年好好耕耘,则晚年便会有所收获。我们虽然不像他那样把晚景说得太好,至少不像我们老一辈那样唯恐老之将至。事实上,有许多人在65岁以后仍有极好的表现。

书店里关于童年和青年的书很多,而且也写得极好。可是关于老年的书则从来没有一本重要的著作。有一本书名叫《热情成灰》的小说,把老年人的思想和情绪都写出来了,可以说是讨论老年著作中的珠宝。

我们可能忽视老年,可是老年终于来到,我们不能不面对现实。老年是有不方便的地方,譬如精力衰退,手足不便,像戏剧中的小丑一样,蹒蹒跚跚,没有牙齿,视力不好,毫无喜乐,什么也没有了,还有记性也不好。假使我们能忘却不必记住的东西,假使连想像力也凝固了,那么热情之火便冷下来了,心境也便宁静了。

老年人对时间的感觉很弱。或者说,像孩子们一样,他们有另一种时间。时间和速度有相同的意义,老年人心灵上的活动速度就不如青年人。不过,老年人也可能比青年人好。青年人和老年人,对有关问题都抱持不同的意见。有关什么问题呢?我们的雄心,生平得意事,或实际的生活等等,老年人对这些事的估价比中年人更清楚。老年人把眼前景色看作一片,而不是看作这一块田地如何,那一块田地如何。对人生也如此,不拘泥于形式,不管遇到特殊的表现,或是挫折,都能通盘地看人生。老年人觉得我们之所谓“现实”,同人生的实貌相距甚远。

老年人对人生看得比较清楚些、仁慈些,也聪明些。他们比青年人更能容忍些,而不致太武断。他们一般的趋向是能免除日常的挂虑。由于饱受磨炼,心灵比较不拘形迹,逍遥自在些。此外老年人的特点是,较重实际,希望得到人家的爱,但这种爱并不自私,他们大都慷慨、豁达、度量宽宏,很是可爱。一个人最后的一段时光如果能聪明地度过,可以算是一种福气。因为胸襟宽大、慈祥、雍容、不拘细节、深明事理,所以能心旷神怡。

青年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集团,愈排外愈好。爱旁人,也一定要求报偿。这一点同老年人不同。如果不是受外界干扰,老年人的爱比较不含自私的动机。老年人也不会像青年人那样,觉得整个世界的责任都压在自己背上,要他去扭正过来。

明明是近在身边的东西,青年人却爬上九霄去追寻。可是等到我们年纪渐渐大起来,许多很单纯的东西也显出神奇。50岁以后,我们那个储存知识的瓶子,因为摇撼得太厉害,所以里面的东西已混淆成一种颜色。青年人有的是信心,老年人有的是信托。

摆在老年人面前的机会不比青年人少,只是外表看来不同而已。雄心诱惑青年人,贪欲则追逐老年人,这两种东西我们都该戒备,否则就会使我们跌倒。世上最惨的莫过于到老还如此愚鲁、狡猾、残忍、猥亵,这比没落、暗淡、悲怆的结局还要坏。所以虽然年老而仍能保持风度实在是很微妙的艺术。

老年人能保持青年人的信心、好奇、光和热,但又显得很成熟、很实际、很随和,这是真正的智慧。但愿我们虽老而能温和慈祥,由于信、望、爱而容光焕发,如同阳光照在我们脸上。但愿黄昏时夕阳西照,仍看到彩霞满天。

5 死是生命能量的转换

如果只是把人类看作全部受时间支配,并没有永恒生命的动物,那么即使人类如此聪明,他的一生也极为可悲可悯。假使一个人的生命旅程是如此短暂,那么替他做的种种准备也未免太多了,要争取如此多的权力也就显得不成比例了。

仿佛是为了配合这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季节,我们在这春天里也特别规定了一天,来纪念我们性灵的再生。

这个节日把生命与信心联系起来,把新春的那股朝气与古代的诗文、思古的幽情联系起来,使我们直溯千百年以前人类刚有历史的时代。所以仅仅说这个节日很美,还不够表达这个节日的意义。

许多人来了,又去了,他们的一生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只有那些不朽的人,靠他们那不朽的信心才会立起纪念碑。

像这样深藏在人的灵性中的信心,本身就是一个有力的事实。究竟人们从哪里获得这样的信心?在这“来自尘土,复归尘土”的行列中,那些高尚的人们又为何能卓然屹立?它是出于虚荣心,或是其他更深邃的、为我们所尚未探测到的东西吗?为什么同样是一个人,他非但不以死为终点,还要为我们道明他心中所见到的、所仰望的、所歌颂的种种?这真是极为神奇的。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一切,同自然界最深的哲理相符。在自然界,没有死亡,“天之大德曰生”,在自然界中,只有生生不息,绵延不止!死只是为了准备下一次的生命,没有死便没有生命。

也就是说,在自然界没有死,也没有失落不见的现象,它们只是改变形态,再以其它的状态活下去而已。在自然界,死是生命来往的一条泥泞道路,就因为每天有死亡,我们才能活。

如果只是把人类看作全部受时间支配,并没有永恒生命的动物,那么即使人类如此聪明,他的一生也极为可悲可悯。假使一个人的生命旅程是如此短暂,那么替他做的种种准备也未免太多了,要争取如此多的权力也就显得不成比例了。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就只有如此短暂的人生,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比其他动物多拥有一种特殊的心智与道德力量呢?为什么要服从永恒的道德律?如果今天来了,明天就去,那么为什么要有超越永恒的想法呢?人类生存于这个世界,有小鹿那样疾驰的行程,狮子那样坚强的力量,鹰隼那样的远见,为什么还不满足呢?主要是因为我们既活在这个世界,又要导向另一个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之间,缺乏基本的协调。

只相信凭着精确方式所显示的迹象,才算作证据的人们,最好也看看另外一面。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凭藉的东西(例如:信心、希望、爱)都比实验室中得来的成果,法院中的律法,更为确切。

以前一度信心至为坚强的物质主义者,现在也不行了。他们所肯定的物质,现在都不受他们支配了。这些物质都趁空飞去,再也不能凭技术来重造了。

这个疲累、苍老、惊骇的世界,正充满着不欢愉的气氛。我们都在担忧,人类是否能绵延下去?文化是否能继续存在?可是这样恶劣的气氛总会过去,恐怖的阴影也会除去。

当然,每个人都有一点幻想,我们决不因此而表示不满。存在于有些人心头的那种性灵上的不满足,似乎是在说我们已经失去信心。但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智慧,丧失的信心便能化为更强的信仰。

这至少是我的经验之谈。我年龄愈大,便愈加相信信仰、信念、信心的威力无比。

我只知道,如果我们对于不朽的生命没有坚定的信心,那么我们短暂的生命,就在一天天的飞逝中很快消失!“哀莫大于心死!”

把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得很轻,把人类看作会说话的动物,都损害了我们人类更崇高、更好的生活。这种看法极为流行,市面上所流行的书籍中,常常提到。可是,人的性灵中,有一部分能抵抗死亡,因为世界上有流传下去的许多事物而使我们可以不虚度此生。有些事物,我们不能让他死去,也不能让他黯然无光,否则我们在黑暗中会迷失方向的。

美国文学家爱默生说:“人使真理变得伟大,而不是真理使人变得伟大。”其实,两者都是对的。

6 出生入死

所有一切使人生伟大、深远、收获丰沛的真人实事,不仅在当时很有意义,对后代仍有极大的影响,不受时间与当事人死亡的影响。所以死后生命的道理,一方面是真人实事,另一方面,可以启迪后人。

有个诗人吟诵道:“我们因为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没有爱心的人仍住在死中。”

这句话,好像把次序给弄颠倒了。其实,我们也不是从生到死,不是来自尘土,复归于尘土。我们是从死踏入生命,从死中得生的,生命在与死神的搏斗中占据优势,展翅高飞。

我们应当承认,我们对死后的生命一无所知。我们所处的世界,没有明确的指引,只有神秘的推想,它没有教人如何欢愉的坚定信念。距离坚定信念实在太远太远了。其实,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智慧,求之于内心,那样我们对死后的生命,无论是事实本身或环境情势,都可以获得许多知识。

现在,让我们想一想:所有一切使人生伟大、深远、收获丰沛的真人实事,不仅在当时很有意义,对后代仍有极大的影响,不受时间与当事人死亡的影响。所以死后生命的道理,一方面是真人实事,另一方面,对后代来说,可以启迪后人。想得深一步,我们的祖先不仅祝福我们,领导我们,他们还照亮后世!

只要想一想:信仰是昨日、今日、以后永在的。我们就活在信仰之中,在他下面活动、生存。在他里面,没有死亡,没有黑暗,没有距离。请问,我们还要求什么?还要知道些什么?

如果没有信仰,我们站在这么一大片土地上生活,一定会觉得很可怕,生犹如死。灵魂永远是万种生灵之家,千秋万世,我们都将以此为家。我们都到那里与信仰同在,在地的尽头,就是天的开端了。

肉体的死亡固然使人伤痛,可是道德上的真理,与精神上的实体都不会丧失,也不会因死而荒芜。生命是不可分割的,眼前的生命和以后的生命之间,没有鸿沟加以隔阂。现在或将来,除了行为合乎正道、慈爱怜悯,心存谦卑,我们还有什么需要知道的呢?

假使把道德进步的影响只限于在世的生命,那就把人生看作永远不会十全十美。死虽然使知识低的人受到很大的感动,也不能洗清我们的罪,更不能使我们在世时拥有的种种缺憾消失。

我们在世上活着,要靠无止境的爱。这里所说的爱,不是一种软弱的情操,而是生物的一个法则。

7 从无序谈到永恒

生活是活的,会变的,它是一条岁月的河流。我们不能在同样的水里沐浴两次!生命是回忆,也是梦想。生命可能因信心而得胜,也可能因为抱着极大的希望而使我们的心境宁静。

就在几小时以前,我那唯一的哥哥,已经很平安地离开了人世。这是我心里早有准备的事。

不知道当他从人生的阴影中醒来后,是否还能认得出我们那位已经离去多年的瘦弱的母亲?恐怕当他们初见面时也许已不会认识了吧,因为生活会使一个人改变很多,即使老朋友久别重逢时,也不会立刻认出彼此旧时的容貌来。

生活加在我们身上的变化,是不知不觉的。希腊神话《奥特赛》中的巨人修理希斯,在脱劳埃城陷落后,便到外边流浪了多年。当他重回故里时,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已不认识他了,只有那条狗亚哥斯还认识他。当然后来那个老保姆也认出他来了。如果他的母亲在门口见了他那副古铜色的皮肤、满脸胡须的形象,也许依稀还能辨认出来。事实上,我们也常常能从小处认出一个人来。

狄更斯写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老妇人坐在墓畔,对一个孩子讲起她那埋在地下的情人。

那孩子很畏葸地问她,她那爱人是不是一个老头子。听了孩子的问话,她便从胸前取出一个锁片来,把锁片里当年两人合摄的照片递给孩子看,照片中的他正是一位年少英俊的男子汉。

她接着温和地对小孩说:“这就是当年的我们,你会把照片上那个微笑的少女看作是你身边的老妇人吗?”孩子用惊奇的眼光算是回答了老妇人的这一问题。所以老妇人一面抽噎,一面说:“不!不!他已经无法从我身上追寻当年那个少女的踪迹了。他不会认识我了。现在只有他还是那样年轻,仿佛当年的情景。”

其实她错了,我们也常常犯这样的过错。她把自己的爱人还看作当年离开时那样的年轻漂亮,正同我们想起老朋友时,也总是想到他们离去时的那个模样一样。

就是在世上,我们也总觉得朋友将死的片刻,我们对他的了解,要比他留在我们身边时更深一些。因为当人与人接近时,往往很多事物看不清楚了。林肯在美国南北战争的阴影下奋斗时,没有人会了解他,而到了现在,我们对他当时的苦心反而了解得更深一些。

假使我们想起自己的新友时,觉得他已死去,那么他就真的死了。但是,如果我们让亲友在自己的心中死去,那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

让我们想起自己所爱的人们时,一定要觉得他如同活着一样,他在继续成长,在继续不断地走下去,也继续留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是活的,会变的,它是一条岁月的河流。我们不能在同样的水里沐浴两次!生命是回忆,也是梦想。生命可能因信心而得胜,也可能因为抱着极大的希望而使我们的心境宁静。

小说家杜拉姆斯吐基写过一篇小说,其中有一个女主角叫玛格丽特,她对万事都能看到核心,比任何人都看得更远一些。她对另一位女主角丽莱说:“不要为自己的梦觉得害羞,梦终有一天会实现。”她正说中了信心的深意。信心不只是一种向往,更是一种力量。

无论是生是死,我们都可以得胜,而这种胜利源自于我们的爱,我们的信心也源自于爱。这种想法为我眼前提供了帮助,也带给我们明天的希望。我从来不去空想,也不会有太好高鹜远的想法,或一厢情愿的梦想。所以,即使有悲愁和损失,我们也要心平气和,要像诗人维吉尔所说的那样:生命永远是死亡的主,爱心永远不会丧失。

8 死不足畏

在自然界,生命是最大的神奇。死亡决不是生命的结束,它只是增加生命的神奇。死亡对生命是一种解脱,它取去那些已经枯竭的、不再需要的东西。

不知你们是否听过有关死的台词?虽然这样的言辞是大家所不爱听的,可是死却是人生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它是一定会来到的,每个人都必须独自去担当。

死是人生的阴影,正如神秘是真理的阴影一样。死仿佛是一间暗室,在这间暗室里,人生换了一件罩袍,再往前走去。生命是最实在的,只有死可以解释生命的意义。这是我们的信念。

白日将尽,黑夜来临。当一个人生命消逝时,应该有个善终,这是一般的信念。人生在世,如果竟长生不老,没有终结,这是可怕的,也是一种不能忍受的痛苦。如果如此,一切进步便都完了,生命的溪流也会停滞腐朽。

从前有这样一个古老的神话:人对死神发怒,说他不公正、残酷、喜怒无常,它夺去了纯洁的婴孩,让那些惹是生非的人活下去。死神听了这段不客气的话,便停止工作,离开了人世。过了一段时间,人类便忍受不住了而大声号哭。因为那些患了不治之症、辗转床第的人们,没有解脱的希望。那些年纪太老的人们,再多过几年就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死是什么?死只是性灵与肉体、精神与形式的分离。死亡并不毁坏什么,也不阻碍什么。因此,这样说来,实在无所谓死。

在自然界,生命是最大的神奇。死亡决不是生命的结束,它只是增加生命的神奇。死亡对生命是一种解脱,它取去那些已经枯竭的、不再需要的东西。生命是主人,死亡是仆人。这是自然界的教训,即使是最胆怯的孩子都懂得这个道理。可是有些人却终生怕死。艺术家也怕死,因为死亡玷污了美。法国哲学家帕斯卡也怕死,因为我们必须孤独地死去。实际上,人们并不是怕死,只是怕慢慢死去的那一片刻,当时的遭遇和气氛确实让人难受。

伟大的人物都是不怕死的。其中以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死最为壮丽。柏拉图则认为,死是从错误、失去理性和狂野的热情中获得的一种解脱。保罗则认为死是安息、解脱及与造物者的重聚。许多有思想的人都觉得生是昏睡,而死则是觉醒。德国哲学家利希特说:“我们死的时候会发现梦想仍在,只是不再熟睡而已。”所以一个人的想法加上信心这个神秘的武器,足以征服死神。正如英国诗人罗伯特·伯洛克那闪烁的诗句所表明的:“偷偷武装起来,对付死神的种种历炼。”我们应视死如归。

有些人并不把死神看作是一个可怖的妖怪,也不把它看作是一付骷髅,只是把他看作一个孩子,如同希腊艺术中所表现的小先知一样,在等着开门。他们有时把他看作温柔的母亲,等我们工作完毕,她就轻轻摇我们入睡。

哲学家斯宾诺莎说:“死是智者常常想到的题材。”为什么?因为他们对死了解很深,有相当的评价,不再惧怕。总有这么一天,我们会认清这样一个事实,死是属于生的,因而忘了死的可怕。

死是我们的朋友,正如夜是我们的朋友一样。假使没有温柔的夜和闪烁的星辰,老是青天白日,我们定会觉得倦怠。面对死神,要我们征服它,而不是被它们征服。死神替生命树立了一个目标,使生命有了一个意料之中的具体而实在的界限。

美国大法官霍尔姆斯在90岁生日时,曾引用拉丁诗人的话表明他对死的看法:死神拉拉我的耳朵,说:“我来了。”

正是生命的短促,加上它的不可再得,增添了生命的敏锐。无论哪一种喜乐,都会因为它的只此一回、时机不再,从而增加了听者对它的狂热程度。

为什么每一种工作都这样有意义?因为这些工作需要当机立断。时机错过便不再回来。人生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必须赶紧。永恒爆出火花,把时间烧成炉灰。如同闪电一样,藉着死,永恒在一瞬间显示了本相,这是何等奇妙!

死可以说明生命的意义。每一个走到死亡边缘然后又复苏的人,都有一套清楚的价值观念。原来我们认为非常重要,去拼命争取的东西,现在却变得一钱不值了。正是在死亡的迷茫中,我们活生生地见到了什么东西是使自己的生命有价值的,其他一些却只是草芥,空虚,又复空虚。因此,我们的灵魂得以净化!

死何足惧!

9 最伟大的母爱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做母亲的就这样以自己的经历来教导、激励、约束孩子。同时,因为在孩子成长的岁月中,那些真切的印象更生动、更持久,所以一个人总是以母爱的影响力来塑造人的性格、树立人生的准则,并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向往。正是母亲的言传身教,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作为他们立身处世的罗盘。

希伯来有一句古老的俗语说:“造物主不能分身到每个家里去,所以他创造了好多位母亲。”这句话说出了我们每一个人心里的想法,因为“母亲”和“家”是我们文字中最可爱的字眼。

另外有一种说法:“男人建造房屋,女人建造家庭。”这句话也同样真实。

这两句话深入人类生活,也勾划出了人生最美好的一面。一个社会是否良性发展,可以从这个社会中的母亲和儿童获得怎么样的地位来决定。

家是一个人诞生后最早接触到的社会,我们在充满对孤独而又自私的人生中奋力挣扎的征途,也是从家开始。一个人最崇高的生活,也是从这一充满温柔和自我牺牲的避难所开始,然后才渐渐成长。

当母亲生我们的时候,她们仿佛坠入痛苦和死亡的深渊,立于生与死的交界处,不知能不能生还。她们一面心里处于一种害怕与担心之中,同时又尚存一线希望——她虽面临死亡,但却给了我们生命。

真的,我们的生命确是花了相当的代价买来的,因此我们同母亲的关系,决不能与世上任何人的关系相比。

其他动物的婴儿时期都很短,最长的也只有几个月。树上的小鸟,一旦它长到相当时候,母鸟就把它推出窝去,要它学着飞,能飞就飞,如不能飞,就跌下去摔死。相比之下,人类的婴儿时期最长,这一时期也是他或她最柔弱无能的阶段,因此产生了父母之爱,使家庭成为培养信心和追求真理的圣殿。

父母之爱子女,信任一切,容忍一切,虽然子女因为犯罪而遭受苦难,父母之爱也永不止息,绝不会弃之不顾。所以父母之爱是一切爱的根源。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做母亲的就这样以自己的经历来教导、激励、约束孩子。同时,因为在孩子成长的岁月中,那些真切的印象更生动、更持久,所以一个人总是以母爱的影响力来塑造人的性格、树立人生的准则,并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向往。正是母亲的言传身教,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作为他们立身处世的罗盘。

圣奥古斯丁的母亲莫尼卡,在一个邪恶的时代,凭着她善良的生活,以及不断的祷告,把她的儿子从混世的诱惑中拯救出来。假使没有莫尼卡,便不会有后来的圣奥古斯丁!所以莫尼卡不仅是给了他肉体的母亲,更是他性灵上的母亲。奥古斯丁后来以才能惊世,也使她的母亲闻名于世,否则她也便只能默默无闻。像这样因儿女成名,而使荣耀归于母亲的例子很多。

假使林肯死于战场,或者他解放黑奴的主张没有实现,那么世人就不会听到南茜·汉克丝这一名字,更不会知道她就是林肯的母亲了。林肯的母亲生在穷乡僻巷、凶悍、孤零、皮肤黝黑。她没有过多少好日子,死也死得不是时候。可是,她却活在林肯的心里,也活在我们的心里。林肯曾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说:“我之有今日,都得归功于我的母亲。”对于母亲的怀念常常留在我们心头,产生很大的影响。

假使英国画家惠斯勒不成为伟大的艺术家,那么我们也就看不到他母亲的肖像。她的帽子上装饰着文雅的花边,她的身材俊俏,仪态万千,她那双苍老而温柔的手安放在膝盖上,看来很拘谨、可爱、有力。她的肖像似乎在祝福我们,激励我们,带给我们对以往岁月的怀念。

假使我们稍加注意,就可以听到千万个慈母心中,在默默哀悼死在战场上的娇儿!这种暗泣随着落日环绕地球。假使我们都能听到失去爱儿的慈母的心声,也许世界上便没有战争了。

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从各方面传来的负面影响,威胁着家庭的稳定、安全和圣洁。有许多明智、高尚的母亲,正在为了抵御这些恶劣的影响而奋斗不已。

父母所做的工作,旁人无法取替,因为这是最基本的工作。你说有什么东西可以补偿呢?所以特别辟出一天来推崇天下的母亲们,以及她们不眠不休所担负的神圣任务,这是非常合适的。这个节日是人类所有节日中最美丽的节日。

10 慈母颂

我已走完了自己的路。现在我知道终点要比开始来得好。因为我的孩子已能自己走路,他们的孩子也会跟随着他们继续前进。

年轻的母亲举步跨上人生的旅程。她问:“路很遥远吗?”

向导回答:“是的,路不但遥远,而且艰险。在没有走到终点以前,你就衰老了。可是终点总是比开始要好得多。”

年轻的母亲很快乐,她觉得这几年比以前过得要好得多。她同孩子们嬉戏,一路上采花给他们,和孩子们一起在清溪里洗澡。太阳照在他们身上,生活过得如此惬意,年轻的母亲于是高声欢呼:“没有比这再可爱的日子了。”

夜来了,伴随着暴风雨,路很黑,孩子们又怕又冷,在那里直发抖。这时,母亲把他们抱紧了,用斗篷披在他们身上。孩子们说:“哦!母亲,我们不怕,因为你在我们身边,没有什么东西敢伤害我们。”母亲说:“虽然在暴风雨的黑夜中,却比白天还好,因为我借这个机会教导孩子们勇敢。”

早晨来了,前面有一座小山,孩子们往上爬,爬了一会儿就累了,母亲也累了,可是她仍然对孩子说:“忍耐一点,我们就要爬到山顶了。”就这样,孩子们继续往上爬,他们到了山顶,带着十分感激说:“母亲,没有您,我们爬不上来。”那天晚上,母亲抬头看着星星说:“今天比昨天好得多,因为我的孩子们已学会了在碰到艰难时要刚毅果敢。昨天我给他们勇气,今天我给他们增添力量。”

第二天,阴云密布,遮盖大地。孩子们四处摸索、不断地跌倒。可是母亲说:“向上眺望,举目看去。”孩子们抬头四望,看到阴云上面,有永恒的阳光在引导他们,带领他们走出黑暗。那天晚上,母亲说:“这是最美好的一天,因为在如此黑暗的时光,我使孩子们看到了宇宙力大无边的阳光。”

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就这样度过。母亲渐渐衰老、瘦小,甚至已伛偻着腰。可是,孩子们却长得又高又大,他们勇往直前,不断迈进。碰到艰难的路时,孩子们扶助着母亲向前走;碰到崎岖的路时,孩子们扶着母亲向前走,因为母亲的身体轻似羽毛。最后,他们走到一座小山上,山那边有条光明的大道,在路的尽头,可以看到金黄色的大门敞开着。

母亲说:“我已走完了自己的路。现在我知道终点要比开始来得好。因为我的孩子已能自己走路,他们的孩子也会跟随着他们继续前进。”

孩子们说:“母亲,虽然你不得不跨出生命之门而去,可是你永远同我们在一起!”

他们站着,眼看母亲独自离去,等母亲穿过那扇生命之门,门就关起来了。他们说:“以后我们虽然看不到她,可是她仍同我们在一起。这样伟大的母亲,我们不仅将她常记在心头,她还活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将一篇《慈母颂》敬献给天下所有伟大的母亲们:母亲的爱使一间屋子变成一个家;不管我们在哪里流浪,这个家总是一个让人长相思念的地方。母亲的耐心把孩子带大,引入正路。她的勇气和欢愉,给黑暗的日子带来光明。母亲的体贴可以弥补心头深处的创伤。她凭着手艺和坚忍补缀孩子的衣袜。母亲的慈祥宽恕我们的过错,同情我们的愁苦。她还一直默默地低下头来为我们祷告。母亲的智慧体察我们的需要,以她慈爱的言行,使我们坚定起来。母亲无止境的信心、信任和信托,引导我们穿越自私和欲念的陷阱。这便是为什么全世界找不到另外一个人,能像母亲一样如此久远地受人敬仰。

11 把握住夏季

夏天本身不是一个结局,而是一种启发。夏天飞快而去,他向往着秋天的收成,就因为接着来的是秋收。所以鸟儿歌唱,花儿争艳,阳光斜照在树上,跳跃在流水上面。

在夏季,我们容易对自己产生无边的信心,因为在如此欢愉、伟大而又美好的日子里,光明照耀着我们,天地融合为一。

夏天有一些特殊的性格:光明、美、洋溢着生命。这些属性也正同我们所崇尚的最伟大的人

的性格相同。所以我们在这时候觉得这个伟人露面了,我们亲自见到了他,心中有一种深深的感情,使我们激动不已,却又无法诉说它是一种怎么样的情感。

其实,这种感受是人类自有史以来便存在的。因为自从宇宙有了“时间”之始,四季的流转,总有它牢不可破的韵律。在各个时代人们的心头,激起一种信念、神奇和崇敬的心怀。

在夏季里,绿草像一张柔软的毛毯,笼罩大地。花儿都很守信,如期开放。鸟儿在拂晓时高声赞扬,在暮色朦胧时又低声默祷。假使我们不能同自然界一样欢欣,那一定是我们的心已死寂。

我们应当记住:既然有如此辉煌的夏季,便必会有冬季的冰冻,雨雪霏霏,寒风刺骨。到了冬天,树枝光秃,遍地枯黄,百花凋零,是一种多么荒凉的日子!

几世纪前,人们认为之所以有夏季和冬季,那是因为有两个敌对的神,在不时地争战。只有形成绝对相反的夏季和冬季,才能够表现出各人独特的个性。

在冬季里,自然界并没有死寂,它只是沉睡而已。就在自然界的睡梦中,她在设计夏季所表现的各种形象的生命和美。

我们不能说冬季是死寂,毫无生气。冬季里仍有生命的刺激。辉煌的夏季就是在这样的时机中交织出来的。夏季彰显了冬季的价值,充实了冬季的内蕴,证明冬季所遭遇的一切苦难都不是白费的。人的一生也是如此,交织着光明和阴影,喜乐和痛苦。

假使我们仔细察看体味,会发现一个人能量转换的季节正和一年的四季相吻合。在冬季里我们积蓄力量,冬天的霜雪可以洁净我们的心灵,冬天的严酷也可以磨砺我们心头的勇气。

一个人的运气在波动的时候,他的心力就会有非常明显的变化。约伯曾度过一段漫长的盛夏季节,健康、财富、幸福都有了,接着就遇到了严冬的侵击,把他所拥有的一切一扫而光,身无分文,沉溺于痛苦之中。

从历史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段如冬季吹着寒风,有一段如夏季吹着和风。我们曾经度过一段多么暗淡的冬天啊!可是诗人雪莱则十分兴奋地写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只要我们有信心和勇气等侍!虽然来得慢些,可是春天那股醉人的气息总是会来到的。绿色的田野,带来了新的希望,接踵而至的是金黄色摇曳生姿的谷物。

大自然的先知,对生物知之甚多的作家梭罗,曾写过一段默想,值得给它配上镜框,挂在世人心头:这个夏天我愿有个好的开始,我要做一点值得做的事,而且做得很聪明,不要被寻常小事所操纵。现在就开始做一点可以永垂不朽的事情吧!我愿这个夏天在往后能留下美好的回忆。愿我敢于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愿我用火与水洁净身体与心灵。但愿美好的东西逃不过我的眼目。但愿我的生命,在一年终了,比年初更有价值。

英国诗人济慈和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都认为世界上的自然美,比由某一目的而表现的美还要多。他们都觉得信仰用美来围绕我们,这样就更能把我们引入神圣的默想,从而使我们接受他。假使我们用心眼去细察,我们便可以从石块缝隙听到道理,从奔驰的泉水中领略到信仰的真谛。

夏天本身不是一个结局,而是一种启发。夏天飞快而去,他向往着秋天的收成,就因为接着来的是秋收。所以鸟儿歌唱,花儿争艳,阳光斜照在树上,跳跃在流水上面。

夏天很快就过去,我们以后该怎么样呢?日子过得如此之快,又如此短少,我们又如何在这转瞬之间产生无尽的收获呢!哦!这是我们心头该思想的!

12 悲愁是好牧人的狗

假使我们能点燃一支小小的烛火,坚韧、信赖、等待、慢慢地前进,不丧失自己的本性,而能用手、用心去抚慰同我们一样遭遇不幸的人们,我们会看到一片想像不到的境界。

死给每个人的打击一样惨重,不管他的地位高低。迟早我们都要走上那条孤独而阴暗的小路,面对人生中最无可奈何的结局,即使圣贤也不例外。

天下惨事,往往如此。以西结早晨他还在同老百姓说,应该怎样办理丧事,可晚上他的妻就死了。第二天早晨,他便只得照着自己所讲的去做。从他的行为来讲,虽然遭遇了不愉快的事,可是生命仍得继续下去,工作还必须做好。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服膺的哲理。

我们对以西结太太的情况,无从知道,即使她的名字也没有记载。只知道她是一个很沉默的家庭主妇。她替这位伟人准备了一个温暖的爱巢。因此以西结非常爱他的妻子。在她死后,以西结就截然变成另外一个人了。

我不知收到过多少封信,都是由这类处于伤心潦倒的人写来的。每封信都有一段开始是喜、最后是悲的故事。它们孤独怅惘,叫人不忍卒读。这些信都提出了一个同样尖锐的问题:“为什么会碰到这样的遭遇?”他们找不到答案。有些人从此愁苦无穷,可是也有人勇敢地负担起了这付悲愁的担子。

有位聪明的教师说:“假使世上有比悲愁更崇高的东西,造物主一定愿意用来赔偿我们。悲愁是好牧人的狗,他能带领一大群人。”一生如果没有碰到过忧患,他一定变得很冷酷。使一个人失去温柔、同情心和体贴心的,不是真正的喜乐和悲伤,而是浮华奢糜的生活。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政治家约翰·勃兰特,在他结婚后不满两年,爱妻就去世了,那时他才20岁。勃兰特一时哀伤不已,觉得世上没有什么值得他留恋的了,生命的光辉已经熄灭。后来他的同僚李·高勃登说了一句传诵至今的名言:等你第一次的哀痛过去时,来看我,让我们为英国的妇孺们奋斗下去。

后来勃兰特果然去找高勃登。请帮助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们吧,你将从这样的工作中,使自己心头的创伤渐渐痊愈。

几年前,有一位作家罗卡斯·马勒脱在他所写的小说中,借一个女孩宝丽的口吻问:“假使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一切好的东西都被夺去,致使人生变得很琐屑、偏狭、胶着不动。当幸福的太阳也下山的时候,该怎么来结束这一切呢?”

她的叔叔一面思索,一面很审慎地说:“过了一段时间……(不会立刻找到,因为我们不可能在仓促之间要求自己的人性有过分的表现。)……过了一段时间,亲爱的,人会燃起一支称为‘坚忍’的烛火,发现足够的光亮,照亮他前面的路程!”

女孩子问:“烛火会照得很辉煌吗?”

叔叔回答:“就同我的烛火一样,开始时很暗淡,所以我也常常会跌倒。可是过了一段时间,烛火会点燃得很明亮,足够照亮前面的路程。”说到这里,叔叔一面对孩子说话,一面也是在鼓励自己:“所以,宝丽!用心点燃起你的‘坚忍’的烛火。记住,你虽然似乎孤独,其实并不孤独。你碰到的那许多高尚的人士,至少有一半以上,都手持着这样的烛火,让微弱的烛光,引导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进!”

有时候,我们都会碰到打击。在我们看来,这种打击严重得好像把太阳都击落了,因此把我们沦落在黑暗中颠沛流离,摸索前进。我们立刻觉得这样的打击实在太惨重,万劫不复,我们不会再恢复其本来面目了。因此心头一片沉重,煎熬之极,直到离开世界的那一天。

上面所说的打击,可能是自己或亲友患了一种无法治愈的病症,也许是自己最亲爱的人突然死去,也许还有比死亡还坏的事故。这种种摧残人生的事故,只要碰到一件,便足以使人灰心丧志。虽然如此,可是这种种既然发生了,便无从改变。

有一个人问我:“明明是中午时光,忽然间昏天黑地,转为子夜,你说怎么办?”我想,只要心不死,总容易找到解决办法。要知道,坐在那里拼命着急,信心涣散,一切盲从,都于事无补。急躁愤怒只会削弱自己的力量。《天路历程》的作者约翰·本仁说过:“碰到这种变故,开始时我们会愣住,可是过了一段时候,我们一定得镇静、忍耐。”奇妙的是,时间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信赖和胆识的力量更大,即使我们微笑时嘴唇很苍白。假使我们的眼睛习惯于混沌不清的氛围,那么未来一切就不致于是一片黑暗了。

假使我们能点燃一支小小的烛火,坚韧、信赖、等待、慢慢地前进,不丧失自己的本性,而能用手、用心去抚慰同我们一样遭遇不幸的人们,我们会看到一片想像不到的境界。

虽然要培养这样的胸襟非常之难,可是,假使我们有勇气,能坚韧下去,过了许多日子,会发现这一切并不如当时那样暗淡。日光把天空的深度掩藏起来,夜却将无数星辰展示出来!

13 仁者不忧

平静的心境确可以使我们坚定,意志集中,头脑清新,对眼前的问题,有一个沉着、全盘的看法;也使我们可以看清周围的环境,忘却自己,把注意力转移到更持久的事物上去。

有人以“善愁的人类”为题,写过一篇论文,它恰好写出了这一时代人们的心境。

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恐慌的世界,要保持正常,就一定要注意我们的心灵,否则便会陷入狂热、急躁的焦虑之中,生活就会受害,也不适于工作。有一种毒素会慢慢渗入我们的性灵,在不知不觉间就把我们麻痹了。

有些事我们应该担忧,至少也该关注,不过这些事都有危险性,所以我们要用头脑来想,不动情绪,更不应凭想像。而且问题就在于我们对许多事情所表现出的担忧,其中大多数都是无关紧要的。这实在是一种浪费。

像我们这样担忧,把世界上的烦恼全都放在我们自己身上,这是无用的,因为这负担太大、太重了。同时不要忧之过早,因为我们要忧的东西实在太多,我们只应为实事担忧,不要杞人忧天。有些事情可能根本就不会发生。它们即使发生,也许会引发旁的事,转移背景,因而结果也不一样了。

几年以前,我在英国一处宅第走走,我看到随处都有“随手关门”的字样。我觉得这四个字很富于哲理,也是一种聪明的办法。由此我受到启发,对于过去的忧愁、怨愤、挫折,就让他过去吧。

英国政治家劳·乔治认为他自己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很小就懂得,当他走过一扇门时,就把它关起来。我们要让死人埋葬死人,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昨天封闭起来,因为我们没法走回头路,因此,我们为什么要活在过去的日子里呢?把过去的事再重演一遍?使我们的心头负担再加一倍?再多流一点无用的眼泪?

此外,我们一定要学会扔东西。要把紧贴在手上的毒虫扔出去,在没有咬自己以前,他就把它扔进火里了。有许多念头和情感是有毒的,像牛蒡草一样粘在你身上,像蜜蜂一样刺你。有一个智者说:飘浮的生活如同在地狱里,而有定向的生活则如同在天国里。

多少钟点、多少日子滑过去了,可是我们不知道做了些什么!我们就是在慢腾腾地,在呆滞、不可捉摸之中团团转,从而使我们因困乏而倒下来。假使我们不好好下决心切除心头的死结,把事情真正做出来,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像上吊一样,吃惊而又慌乱。假使我们能下定决心,则或成或败,都能使我们受益。成则对我们有所造就,败尽管会伤害我们,但我们倒能从中吸取教训。错误的决定固然为此而付出很大的代价,可是最坏的错误是终其一生都没有决断,飘忽浮荡。“忘记背后的”,这实在是一种很高明的艺术。否则过去的事就会阻塞现在,也刺杀将来。写这话的人觉得过去的许多事中,有些太伤心,很难忘记,他就用力把它们扔下,往前赶,“努力前面的。”

有一位哲人说得最好:“不该记住的教我忘了吧,不该忘记的教我记住吧!”我们不一定到了春天才去打扫家室。不妨把旧的回忆加以分类,把乱七八糟的杂念摒除,否则这些杂念会把我们的心灵挤破。

要控制自己的回忆是不容易的。快乐的回忆和悲惨的回忆同样会伤害我们,只是其方法不同而已。但是要使它们不伤害自己的情绪还是办得到的,只要把它们像画一样挂在墙上,就不会使我们伤心了。

有一次,有个朋友写信给林肯,说了几句残忍虚假的话,而且还逼着林肯,要他答复。林肯说:“我觉得这样的办法永远不会有什么意思。”他对这种事情一点都不在乎。他实在是聪明,他不恨对方,也不发愁。这是只有少数人才学得会的。

不要发愁!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信心,如果用得很正确,而且很有诚心,它可以治愈许多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如果我们懂得这门艺术,而且实际加以运用,就能倍增神奇。赐给我平静的心境吧!尽管尘世不能给我平静的心境,但如果你拥有了平静的心境,旁人也不会夺去的。可是平静的心境确可以使我们坚定,意志集中,头脑清新,对眼前的问题,有一个沉着,全盘的看法;也使我们可以看清周围的环境,忘却自己,把注意力转移到更持久的事物上去。这样一来,就可以治愈心头的创伤,增添力量,开拓心胸。

14 苦难的淬炼

人生本来就不会是很轻松、很温柔、很舒适的。否则我们就成了软体动物,就不会了解“就在掉眼泪的地方,有清泉涌发”这句话的深意了。人生能使懦弱的人变得刚强,也使恃强的人变得柔顺。

在苏格兰,有一段路,其头顶上就是一片悬崖,所以人们称之为“黑暗里程”。在生活中,我们迟早也要走过这样一段阴暗而危机四伏的路程。

人生的际遇也是如此。这一天也许像朝阳一样可喜,像绵羊一样可亲。可是,你万万想不到会一下子时运不济,处处遭遇打击,被人误解污辱,压榨欺凌,如遇猛虎。更惨的是,有时厄运如同车轮,在你的头上压过,若无其事。

到了世途艰险、日夜不安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单单说要行为正直善良还不够。当我们饱经忧恶,四肢乏力,不能支持下去的时候;当我们历尽艰险,无法逃遁的时候;当我们的所爱所恋被剥夺时;或者当我们智穷计尽、信心消失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在如此山穷水尽的时光,我们可以挺直了腰叫人家:“不要放弃,继续奋斗下去。”这句话说来很轻松,甚至有点惹人生厌。可是这种说法聪明不聪明呢?到底有谁知道他已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什么人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办法没有拿出来呢?!

英国政治家兼政论家爱德蒙·培克晚年时,他所挚爱的儿子不幸逝世,他的身体本来就很孱弱,当时英国也似乎已丧失了其一脉相承的传统精神。文化传统仿佛就要瓦解。所以他大声疾呼:“不要绝望,即使你觉得绝望,仍要在绝望中工作下去!”他的确做到了不放弃,不颓丧,不屈服,仍在绝望中继续工作了下去。而另外一位处于困境中的人则说:“坚持下去,我们的确会得到帮助。”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坚忍自然产生了力量。

虽然英国政治家培克仍怀着丧子之痛,可是乌云终会转为白日的,时势也会转变。时间的确可以医愈许多人心头的创伤,它也改变许多事情,因而能使我们心头沉重的负担得以减轻。

有些人似乎生下来就触犯了霉星,仗还没有打就输了。有一位医师欧尔·卡尔逊,他生下来就四肢瘫痪,不能自由操纵手足的活动,也不能说话。可是他的毅力终于助他克服了机能上的残废。他经过不断挣扎,终于获得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学位,现在他是一名非常有名的瘫痪症专家,正在帮助同他一样不幸的瘫痪症患者。他还曾写过一本自传,书名为《生就这副怪相》。这是何等的英勇!何等的坚韧!何等的自制!

我最近收到一封信,写信的那位青年,同卡尔逊医师一样得了瘫痪症,可是他在信中没有透露自悲自怜的情绪,也没有掉眼泪。他也同卡尔逊医师一样坚强。在绝对困难的情况下,他写书,写小说,研究苏俄。虽然身体残障,可心中却有一颗明亮的星在闪闪发光!

这两个故事,足以使那些胆怯、老是抱怨时运不济的人含羞,可以促使我们警醒,叫我们无论遭遇任何挫折,一定要不屈不挠。我们生下来就会带上一些瑕疵,总有一点挫折困难要我们去克服战胜。

此外,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约瑟芬·伯特勒女士和她的丈夫度假归来,眼见金黄色头发的小女儿在阳台上等候。那女孩子看见爸爸和妈妈慢慢走来,就不断地挥手。爸妈愈走愈近,孩子一阵狂喜,迫不及待,身体用力向前倾,终于冲过栏杆,掉了下去,死在父母面前。孩子欢迎双亲归来,情感何等真挚,可是就在这一刹那间,小小的生命失去了光辉!

试想,这一对父母该怎么办?他们并未咒骂,没有悲叹厄运,也不孤孤单单地坐在那里伤心落泪。那位母亲决定要找一个伤痛比自己更深的人,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帮助他!她不让自己的心愈来愈痛,愈碎,愈阴郁。从此,她便摆脱悲愁,鼓起精神,开始了更崇高的生活——帮助贫苦无依的女孩子,做她们的朋友!她从自己的悲剧中解脱出来,化为对人类的同情,因而服务人群。难道这很容易做到吗?当然不是,极难!极难!在她的心中,痛苦、孤寂与盼望加在一起,谱成了一曲凯歌——信心!勇气!谦卑!坚忍!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当然,这只是每个晚上从她心底奏出的凯歌!

像这样平凡的故事到处可见!固然在我们四周可以看到许多勇敢、得胜的人们,可是我们一定可以告诉你,还有许多人,在生活艰巨的时光中,倒下去,屈服投降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勇敢、得胜的人们,只是能够铲除荆棘,历尽艰险而不妥协的那一群人而已!

人生本来就不会是很轻松、很温柔、很舒适的。否则我们就成了软体动物,就不会了解“就在掉眼泪的地方,有清泉涌发”这句话的深意了。人生能使懦弱的人变得刚强,也使恃强的人变得柔顺。

15 没有白吃的午餐

我们把心里的欲望放在天平的一边,另一边就是所付代价的砝码。等到天平两边平衡时,你便可以把你要买的东西取走。有时候代价似乎很高昂,可是你须记住,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你一定要付相当的代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你要什么便取什么,只是你要付出相当的代价!”第一次我听到这句严厉的西班牙格言,不禁想像冥冥中似乎有一个天使,手里握着一把燃着熊熊火焰的宝剑。可是经过再三深思,我才体验到那个天使手里握的不是一把宝剑,而是一架天平。在天平的一边,你喜欢放什么就放什么。天使说:你要成为名人吗?好吧!那么除了睡觉以外,你得把其他时间都放在名誉的追逐上。只要你肯花时间,肯牺牲,你自然会声誉日盛。你要财富吗?那好吧!你就每天只想着钱,研究如何赚钱,把你的一部分生命投下去。天平的那一边就会堆满黄金,只是你要以其他东西作为代价。更进一步地,如果你要智慧,那也可以,只是天使要求的代价会更高。你必须过良善的生活,追求知识,并喜爱真理,永不妥协。

每一样东西都有一个价格。这个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是我们所熟悉的。假使我们走进一家自助商店,推着那辆手推车往前走,随手把一罐蕃茄酱、一块乳酪、一节面包、一条腊肉、一卷通心粉放在车上,在出口处,店员会核算一下,这许多东西共值多少钱,然后用一个纸袋装起来,待我们付了钱以后,便可带回家去,作为晚餐。

生命的天平也是如此。我们把心里的欲望放在天平的一边,另一边就是所付代价的砝码。等到天平两边平衡时,你便可以把你要买的东西取走。有时候代价似乎很高昂,可是你须记住,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你一定要付相当的代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原则很简单,也很公正——你要什么都可以,只是你必须付出代价,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不劳而获的。

16 默默体味人生的真义

让我们每天都有一段短短的假期,使自己从那种像着魔般的生活中解脱,把心灵上的皱纹烫平。在你暂时脱离忙碌的生活获得片刻宁静后,再回到工作岗位时,你会觉得心旷神怡,重又充满活力。

有些人“因为来往的人多,他们连吃饭的功夫都没有。”在我们这个时代,总有一群人在我们后面追赶着,使我们心头没有片刻宁静。

现代人的生活被匆忙、焦虑和排挤三者所包围,每天都是这样紧张,神经都绷得这样紧,生命似乎悬在半空中,老是在那里蹦蹦跳跳。

此外,整个世界的疲累,也压在我们肩上,使我们无法逃脱,也无法抗拒。好像整个人类的烦恼都压在我们身上。世界就像一间壁上嵌着许多面镜子的厅堂,也像一只声音粗粝噪耳的大喇叭。我们还没有认清这个世界,许多闹声和紧张劲儿,就已经把我们打倒,使我们疲惫不堪。

那种可怖的紧张,就像一个沉重的滚筒,从我们心灵滚过。有时我们之所以觉得疑虑、忧郁、不能镇静下来,其实都是由于心灵上的疲惫。由于我们的心灵扭曲,绞痛难受,因此,碰到芝麻绿豆般的小事就会生气,不能控制自己,唠唠叨叨,为此,我们下的判断也不正确。

昨天碰到一个人欺骗自己,就以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骗局。一旦经营的生意很暗淡,就以为整个世界就很暗淡。碰到一群人里面有一个很粗暴,就以为那一群人个个都是如此粗暴。偶遇一个女人驾驶汽车不小心,就以为所有女人都不会好好驾驶汽车。当我们经营的事业很难做时,心里便被弄得神魂颠倒,便以为一切都是如此七颠八倒。在这样的重压之下,无怪乎我们会心神分裂!我们不能直接看到,也不能想得很明白的祸患,倒觉得离我们很近。我们忘了,如果这个世界看来很肮脏,色调很灰黯,只是因为自己的玻璃窗需要好好擦一擦了。

也就是说,该是我们抽空歇一歇的时候了。难道不是吗?难道就把我们缚在这个目前称霸一时的世界大旋风的风轮上,随着旋风转动,就觉得稳定下来了吗!

让我提供一个古老的方法给你吧。这一方法是历经世世代代有智慧的老师试炼、被他们称之为行之有效而流传下来的。这不是什么诡计,也不是什么风行一时的时髦玩意儿,只是要你每天歇息片刻,宁静一会。每天只要10分钟,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只要静下来,一个人独处。放松自己,把杂事放开,放下。

什么事都是开头难,这种定神凝思的方法也是如此。开始时你一定要下决心静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持之以恒,就能办得到了。假使我们没有决心照着这一方法去做,那许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也就学不会。音乐、诗,等等,都是如此。

静默片刻,就在这沉默中,静静地默思,人生是怎么样的一回事?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些要比使我们烦恼和神魂不定的芝麻绿豆小事重大得多。假使我们能这样实实在在地实践下去,那么小事归小事,大事归大事,在我们的心中,万事都会有相当的分量和比重。

此时,如果我们默念自己所深信的、有意义的话,细细地体味这些话的意义会很有帮助。念的时候,态度要积极,不要用胆怯的态度去念。

放松自己,深深体味人生的意义,坚决地实践,这三者便是从这个充满骚扰的世界获得宁静的法则。最后一点——坚决地实践,同其他两点一样重要。仅仅体味人生的意义还不够,必须坚决地实践那些我们应当做、又必须去做的事。不仅仅是想想而已,要真正去做。一定要有决心才行。

实实在在地试试这种简单的方法,养成习惯,你便不会重蹈覆辙了。只要我们能好好运用,随便叫它什么名字都没有关系。

这样一来,让我们每天都有一段短短的假期,使自己从那种像着魔般的生活中解脱,把心灵上的皱纹烫平。在你暂时脱离忙碌的生活获得片刻宁静后,再回到工作岗位时,你会觉得心旷神怡,重又充满活力。

有些人说,一小时用来作静思,就等于抽空来歇息,可以使我们更有活力。就像攀登山峰时,我们可以看得更远,让我们看到一幅新的远景,并对万事分别轻重,并衡量各自占有多少比例,也让我们看到那浩大的场面中,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喜乐,却只占很小的比例。这样一来,我们心里的委曲便又平复了。

所以,我劝你们要抽出时间来,要跨过片断的、部分的、狭窄的、渺小的人生面,坚定地去看人生的整体,这样才能明白,人生就如同我们的性灵一样,未来是广漠无垠的。所以要放松自己,默默体味人生的真义,然后坚决实践,这时你的心灵便能逍遥自在,不受碌碌此生的骚扰。

17 宁静的心境

才能、美丽、财富和名誉许多人都可以拥有,只有宁静的心境,是最难拥有的,若持之以恒,则是人格的完美。

年轻时,我也曾有丰富的幻想。我要像许多人盘点财产一样,把大家一致公认的人生幸福,一一列举出来。那时我归纳世人最渴望的东西有七项:1. 健康;2. 爱情;3. 美丽;4. 才能;5. 权力;6. 财富;7. 名誉。

我觉得这一发现很了不起,就特意送给一个有见识的长者看,他是我当时心目中的典范。我希望他会赏识我早熟的智慧,所以很自负地说:“人类的幸福已尽在于此了。假使一个人拥有了这些,他便快活如神仙了。”

老人经过一番沉思,用很含蓄、很有兴趣的神态说:“这个表所列举的项目很扼要,各项目的先后顺序也很合理。可是,青年朋友啊!你却漏列了人生幸福中最重要的一项。假使缺了这一项,人们所获得的其他种种,也都要包藏着痛苦了。”

听了这话,我就用辛辣的口吻问他:“倒要请教,那漏列的一项究竟是什么呢?”

他就拿起一支铅笔,把我所列的七个项目一笔勾销。这个当头棒喝,惊醒了我少年的美梦。于是,他慢慢写下几个字:“宁静的心境。”大多数人从来没有尝试过这种滋味。许多人等待一生,到晚年才获得宁静的心境。

18 岁月一去不复返

逗留在人生的门槛上,为了选择哪一条路而疑虑的朋友,要记住,岁月消逝,到你颠簸在黯黑山路上的时候,你定会痛哭着吼叫:“青春!回来吧!把早年的岁月还给我!”可是,到那时候哭叫也没有用了。

除夕晚上,有个老年人站在窗前,他抬着头,哀伤地向深蓝色的天空仰望。天空里浮着几颗星星,仿佛洁白的百合花浮在清纯宁静的湖面上。接着他又眺望远处,男男女女向着固定的目标——坟墓走着,可是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绝望可怜。

在人生的旅程上,他早已迈过六旬了,可是只留下过错和悔恨。他的健康受损,心灵空虚,心情忧愁,晚景一点也不舒适。

此时,少年的日子又在他面前重现。他回想起过去曾经出现过的那严肃的一刻。有一次,他父亲把他带到两条交叉路的路口,一条路通往宁静、阳光普照的大地,遍地等待丰收,温柔甜美的歌声嘹亮;另一条路把彷徨者引入深沉而黑暗的洞穴,没有生产什么,洞中流的不是水而是毒液,毒蛇爬行,嘶嘶作声。

他举目看天,痛苦地吼叫:“青春,回来吧!父亲,再引我到人生旅程入口处吧,我要选择比较好的路!”可是青春的时光和父亲都已消逝。

他看到黑暗沼泽上有一道流光在跳跃,一会儿又不见了,这就如他虚度的岁月。他看到一颗星星从天空落下,随即在黑暗中消失,这就是他自己的象征。过去的悔恨,像利箭射入他心底深处。这时他想起早年的游伴,他因历经辛劳,砥砺品德,在除夕之夜,生活安乐,为大家所尊敬。

教堂高塔上的钟正在敲着,钟声落入老人的耳中,此时他想起了早年双亲对他的爱与教训,为他献上的祷告。他满脸羞愧和愁虑,不敢再凝望父亲安居的处所,两眼黯然,掉下泪来。他满怀失望地努力高呼:“回来吧!早年的光阴!回来吧!”

他的青春果然回来了!不过,这一切只是他除夕熟睡中的一个梦而已。他还年轻,只是他真的犯过错。他真诚地感谢造物主,因为,光阴仍是他的,他并未进入那深沉而黑暗的洞中,他仍可自由地踩在引向平静大道的路上,阳光普照的丰收在田里舞动着。

逗留在人生的门槛上,为了选择哪一条路而疑虑的朋友,要记住,岁月消逝,到你颠簸在黯黑山路上的时候,你定会痛哭着吼叫:“青春!回来吧!把早年的岁月还给我!”可是,到那时候哭叫也没有用了。

19 忘却背后,努力向前

我们行善事,也应该在暗中进行。做完,就忘记了事。左手做的善事,右手都不必知道,当然更不必告诉任何人。

有一位年迈的神学家,曾念过一段极有智慧的祷告文:帮助我们记住那些不应该忘记的东西,忘记那些我们不应该记住的东西。

记忆力很奇妙。有的时候记忆力像个疯老太婆,她把破烂的东西保存起来,却把珍珠宝贝扔掉。在记忆的口袋上,好像有个洞,因此许多应该珍藏起来的东西,都从这洞中漏出去了。

一个人要发疯很容易,只要我们把什么事都牢记不忘即可,将一天全花在回想所有从前的种种往事上,使生活闭塞起来。过不了多久,过去的种种东西就会一齐涌进来,把我们淹没掉,甚至冲走。

碰到时机恶劣的时候,我们心里的那支纤弱的栏杆便倒塌了,以往的回忆便像海浪一样滚滚而来,把我们的心虚浮起来。因为那时候我们已经丧失了排除洪流的能力,我们会像写诗篇的诗人一样哭泣:“巨浪怒涛都从我身上滚过。”

我们能够管制得住记忆吗?我们确能把回忆分成几类,将该忘记的扔掉,只把珍贵的保存起来吗?是的,只要我们决心这样做即可。有的时候我们的记忆需要除旧更新,有的时候需要来一个大扫除,把垃圾一古脑儿扫除。

再说,把所受的创伤全都囤积起来也没有什么好处。应该将这些东西同许多淡淡的不愉快的情绪一道,全都从心中扫除出去。我们往往被这些恶劣的情绪骚扰,而这些情绪是不值得保留的。记住这些,我们心头的负担就愈来愈重,这样非但自己不快乐,反倒教旁人也不高兴。

这种情绪有时还会像蜜蜂那样刺人,但它从不会像玫瑰的刺那样,只附着在皮肤上。假使你老是那样执着而不放松,那么它即使本来只是一粒火花,也会被煽动成火焰,最终造成燎原之势。这时候,烧掉的却会全是我们自己的家具。许多珍贵的东西,就因为心头老是在埋怨它,致使它与烦躁一道毁灭了。

等到经过适当处置之后,就应把这些情绪都丢在焚化炉里,烧掉。因为这些情绪会使我们困恼、狂热,使我们心房沉重,心地恶劣,意气消沉,使我们把阳光关在外面,使人生变成一场不欢的筵席。让我们把这些情绪赶出屋外,关上大门,让他们滚开吧!

同样地,我们的罪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假使我们忏悔过,承认过,并已将之革除,那么也一定已被宽恕。为什么还老是让它们在回忆中打转,使我们不能再适应新的生活呢?假使我们伤害了人家,就要尽可能地去补救。让这些块垒藏在心头,对人家也毫无益处。为什么要把已死去的过去再掘起来呢?

悔改的,不仅已经洁净,还可使心灵释放。我们的回忆中,不应容纳已宽恕过的罪恶的阴影。它把爱的旗帜放在我们身上,这面爱的旗帜,飘扬在以往的日子里,也将飘扬于未来的日子中。

我们行善事,也应该在暗中进行。做完,就忘记了事。左手做的善事,右手都不必知道,当然更不必告诉任何人。俗语说:注意!不要把榆树种在人家面前,让人家看到。

我们可以再说下去:“也不要让自己看见。”不要对人家常说自己如何如何好,也不要对自己这样说。因为那样做,行善事的美意和快乐便全毁了。

记性不好,有时会感到很讨厌。要是如果忘记了自己的成就,那倒是一件好事。假使我们会为一件事情的成功而沾沾自喜,那就容易变得自满,也就再没有力量去做旁的事了。获得了桂冠便停下来,那就不能再得到成长,人生也会就此告一段落了。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偶获小胜,就停下来自我陶醉,这样会失去锦标,甚至于转胜为败。

有许多人因为记住了太多的东西,于是便在过去的往事中讨生活,以至于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要记住:

我们背后的大门已经关闭,而我们的前面却是一条开阔的康庄大道!

据说,丹麦雕刻家素华特逊在完成了那座著名的耶稣雕像后,便坐下来流泪。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对自己的作品感到满意。他自知天才已尽。本来还有许多可爱的事物想表现出来的,无奈事物对他的吸引力,以及展示他远景的机会都已消失,因此,原来希望继续表现美的形象的愿望,已经无法再实现了。

所以“忘却背后”只是聪明的一半,保罗还接下去说:“要努力向前”。因为生命的尊荣在于生生不息。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要赢得人家的爱,而美却会随流水而消逝。

20 不要被回忆所控制

我们所拥有的美丽的经历,如果能好好保存下来,便永远属于我们,没有人能剥夺。只有在我们忘了自己的顺境,不知感谢,只让眼前的恐惧和忧虑不断蹂躏,终于使心灵空乏时,才会陷入绝望。

只要我们年纪大一点,一定会体味到我们所喜爱的东西,竟离我们而去,只剩下心头一片创痛,等待那失去了的亲友,他们却一去不回!新年充满一片欢乐,它是如此真实,如此纯洁,因此当我们追念往昔时,心中感受到的情爱、损失和依恋会更加深厚。

我们常常会想,到底是快乐的回忆使我们伤心,还是痛苦的回忆使我们伤心呢?一般说来,我们总是驱除不愉快的回忆,或者尽量将它们加以压抑,可是过去甜蜜温馨的回忆却常常来到心中,使我们伤心。有时我们能在可容忍的范围内,常常去追想那些实际上已追不回来的往事。

那些太太们,倒也不是整天坐在那里伤心落泪,她们常常为了帮助比自己更不幸的人而忙碌。有些太太们还联合起来帮助一个穷困的家庭。可是即使这样忙碌,她们终会还有点空闲。就是在空闲的时候,她们便会觉得新年竟会带来如此残酷的回忆。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曾写过一篇小说《鬼屋》。故事中说到一位化学家,常常为不愉快的回忆所苦。有一个晚上,他坐在火炉边,有一个鬼出现了,鬼告诉他,如果他允许那个鬼夺去他的回忆能力,不管是好事坏事,都忘记得一干二净。结果,他的痛苦更甚,所以他急切地要求那鬼把记忆力还给他。这个故事以一个简短的句子作为结束:“让我的回忆常绿不老吧!”所以,我们自己应该控制住回忆,而不要让回忆控制我们!这不容易做到。可是如果我们采取正确的态度,则仍旧是办得到的。

现在再说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许对我们会有极大的帮助。英国生物学家海尔顿尼伯爵在他的自传中说,年轻的时候,他和一位漂亮的女孩订了婚,在订婚以后的6个星期里,他觉得非常快乐,他总认为以后将有多少年的幸福在等待着他。可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往往出乎意料,他的未婚妻突然毁除婚约,事前既没有预告,事后也没有解释,此后竟没有再见过她。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他始终不懂。50年后,他只是说:“50年前的当时,和50年后的现在,我对她只有深深的感谢,因为那6个星期是如此美满,值得怀恋!”他既不责怪她,也不感到痛苦,这一段人生插曲的光芒,仍照亮着他的心。经过了这么多年,记忆仍然如此温馨、生动,一如当日!这段温馨的回忆是永远属于他的,没有人能夺取。

海尔顿尼伯爵在写这本自传时,年已老迈,可是他的心中却仍响着青春的歌声!

从这里,我们可以学到一点真理——我们所拥有的美丽的经历,如果能好好保存下来,便永远属于我们,没有人能剥夺。只有在我们忘了自己的顺境,不知感谢,只让眼前的恐惧和忧虑不断蹂躏,终于使心灵空乏时,才会陷入绝望。

所以我们必须这样告诫自己:让我们的回忆常绿不老,不该记住的就忘掉,不该忘记的就记住。让我们知道,我们在这个世界以外会再相逢。信心、希望和情爱,都是靠着回忆而保持的!

我们不该把自己的亲友看作已死的人,而应该把他们看作仍在我们心头活着,仍在成长的人。如果不是这样想,那么他们才是真正死了。

如果把那些已经不在世的亲友看作活在我们心头,那么那些亲友和我们就会都各得其所。只要我们真的这样相信,便不会觉得是死神把他们夺去了。再说,为什么要让往昔欢乐的回忆来破坏眼前的愉快,或是让眼前的不愉快去笼罩昔日的欢乐呢?徒然的悔恨无补于事。只有理智地正视现实,才能使生活丰富充实。

生命要比我们看到的恒久、深远。我们每个人渺小而且虚幻如梦的心灵,实在无法把握时间与死亡的实际。让我们的回忆常绿不老!

21 人生何求

只有生命是属于我们的。如果我们不能从人生的奇妙中发掘它的意义,不能从人生的杂乱、不协调中找出有节奏的音乐,那么你便空无所有了。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他需要些什么呢?

英国诡秘派诗人布莱克曾画过一幅画,画里有一个人,站在梯子脚下,梯子向上伸展,直上云霄。在那个人四周万花争妍,百鸟啼啭,情侣们手挽着手漫步,可是那个人却向着苍天凝望。这幅画的标题是:“我要!”

人所需要的往往超过尘世所能供给的,也不是一生或一时所能供给的。人的种种抱负和欲望,都视他的潜能而定。心胸狭小的人,他所要求的也比较卑小;心胸宽广的,所要求的也大,往往超越永恒。

有许多人无求于人,也不供给人家什么,一切听其自然。有许多人不做礼拜,有许多人不投票选举,他们对传统文明、传统精神都漠然无动于衷。假使有人问他们:“你要我为你做什么?”他一定回答:“不要什么,谢谢你。”

有些人则很不安定,心烦意乱,毫无决断。他们虽有需要,但不知道究竟需要什么。因为他的确无法决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自然,如果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究竟有几个人心目中有一种肯定的精神目标,并要非达到不可呢?我们希望有所收获,就一定要先清楚自己所要求的是什么,然后准备自己,充实自己,竭力争取。一旦成功,便可以当之而无愧。

一个人决不可能让自己的心灵不受淬炼,企图凭着法术,弹指间便满腹经纶。换句话说,做生意也好,学一门艺术也好,在社会上与人交往也好,如果希望有一点成就,便不能漫无目标,随心所欲。我们不能让内心生活毫无约束,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正当的欲望。

我们怎样才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呢?我们当然可以努力争取,紧随着目标,永不松弛,直到获得它为止。有些东西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攫取到手,如金钱、社会地位、官职、不当之誉……等等人生中的装饰品,有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攫取。可是人生中那些伟大的东西则是用这种方法得不到的,如果你想在这方面动脑筋,那也只是枉费心机。我们一定要使这些东西慢慢地在内心滋长酝酿,我们自己也要力争上游,仰首迎接才是。

东方人主张无求,绝欲,才会心安理得。这样的说法当然毫无疑问,可是这种方式是死的。西方人士不容易想像东方人寂灭、无觉的态度。这是生命之否定。

人生不应该作如是观。人生是一种艺术,就如同我们学音乐、绘画或其他艺术一样,我们一定要精通熟练才好。学任何艺术,要求其熟练,一定得费去不少时间,只有耐心操练才行,要“学到老,学不了”。人生的艺术也是如此。

有一位太太问一位画家,如果他不用圆规画圆圈,怎么样才能画得这样圆呢?那个画家回答说:“太太,这其实非常简单,只要你每天练习2小时,画上40年,你便能画得很圆了。”有几个人能为了要做艺术家而忍受这样的熬炼呢?

最后,我们谈幸福,大家都追求幸福,可是大家都不愿多下功夫去争取。事实上,幸福来自我们内心,而不是外界。幸福是我们由日常遭遇转变成的。许多人论享受什么都有,可是他们却偏偏毫无幸福可言。

幸福不像一盒糖果那样可以送到你手中。幸福是集合许多小东西拼凑而成的。分开来,这许多小东西也许没有什么价值,可是凑拢来就变成了幸福。

幸福是一种要学习才能有所得的艺术,只要我们走正道,不斤斤计较,以幸福为念,那么幸福便自然会降临。一个人一定要奉献自己,原谅他人,心怀感谢,幸福才会归于他。

幸福不是向什么人乞求来的,而是在我们自己心中,在他人心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只要能把人生中的细则安排得很和谐,这种技巧和涵养便是获得幸福的不二法门。

美国文学家爱默生说:“你要什么,付出代价,就可以带走。”我们要有信心、希望和幸福,也必须付出代价——把人生旅程中所遇见的可爱的事物,编织成一个奇妙和快乐的网。

仅仅就这样活下去其实很简单。只有如何把人生中许多砂砾,例如破灭的希望,无谓的忧愁等等,化为美和安详,这才是最美的艺术。

只有生命是属于我们的。如果我们不能从人生的奇妙中发掘它的意义,不能从人生的杂乱、不协调中找出有节奏的音乐,那么你便空无所有了。人生须臾,往往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到人生的真谛时,便已消逝无踪。因此,在生命之灯熄灭之前,我们就一定要学会如何善度此生。

22 人生的机遇

在人生的终了,当我们四周光芒渐渐消失,不得不面对黑暗时,就是我们抓住最伟大时机的时候了。我们既不知道以后会如何,也看不见以后是什么样子,这样,我们最好是抱持坚定的信念一直往前了。

究竟有没有所谓“机会”或“运气”?不论是好是坏,究竟人生是不是一张奖券或赛马票?是不是冲过了那个关口,我们就赢;冲不过去,我们就输?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在较低的人生境界,的确是有机会的成分掺杂其中。在某一时刻,某个地点,我们的确会偶而碰上某某事件。但是,在人生的较高境界,却并非如此。

当然,假使我们把一切相关的因素都弄清楚了,也许机会就插不上手了。举例来说,我们将一枚硬币竖立在桌上,然后用力一转,假使我们已知道这枚硬币的重量是多少,空气的阻力有多大?硬币的位置如何?转的时候用力多大?那么我们也许就可以预卜硬币的哪一面会露在上面。

人生也是如此。假使我们把事实和力量都弄清楚了,便可以说出事情会如何演变。甚至当你对其中一个细节没有弄清楚,结果也会全部改观。可是事实上,我们是无法把每一件事都了解得非常透彻的。在法律和医学上,就常常因为疏忽某一件事,而抓不住结果。

正因为我们碰上了好运,所以我们就认为这是运气使然。可是,如果我们对运气认识得更透彻一点,我们就会明了,当我们在不大走运的时候,这也是运气。

有一位先生曾拜访过我所居住的那个小镇。由于火车误了点,结果他没能搭上从此小镇开出的回程火车。于是他便到我的教堂来做礼拜,当然他也没有露出自己的身份。

过了一段时间,他所住的那个城市有一位牧师职位空缺。有人邀请我去,我就接受了那份工作。甚至在拿到那份邀请函时,我仍在怀疑,这份工作怎么会轮到我的头上。直到两年以后,我去探望一位老年病人时,他告诉了我那个教堂聘我做牧师的缘由。原来正是那位误点到我教堂做礼拜的人因很喜欢我的布道词,就想到了请我去那个教堂。

他实际上是一个已经退休的传道人。因此,当他得知教堂有一个职位空缺时,就知道哪一个人可以补这个缺了。而那个人正是我。

也常常有些事,看起来很幸运,结果却不如想像得那么好。也有一些坏运,却可以转成好运。

有些事情的发生,不管是好是坏,谁都不应该负责,因此,一些人把这认作是命运。不过这也只是表明了我们的无知而已。如果我们把这种谁都不能负责的事作为藉口,因而把世事看得太虚空、太失望,那是我们自己在偷懒。有些伟大的胜利,是通过与厄运挣扎而赢得的。而且常常由于某种缺陷,反倒发掘出了某些人自己都想像不到的才干。

信心也就是机会。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老早就有过类似的说法。当然,这是一个聪明的赌注。如果一个人能冒这个险,在善与恶之间,贯彻始终,就可赢得信心。它不需要证据,不必争论,因为它就是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