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00:34:1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柏拉图(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有: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主要代表作是《理想国》。主要政治思想有:

①国家的理念。他认为政治哲学是对国家理念的认识和把握,合乎正义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

②哲学家治国思想。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柏拉图把哲学家执政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权力的结合,他把这种哲学家视为城邦的“拯救者”。

③政体思想。柏拉图把政体区分为贤人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五种政体类型。他对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的批评最为激烈,认为平民政体必然演变成僭主政体。

2西塞罗(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西塞罗是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他深远地影响了欧洲的哲学和政治学说。他信奉斯多葛派的学说,他的理论贡献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希腊政治哲学特别是斯多葛派的政治学哲学介绍到罗马;另一方面是对罗马共和制度从理论上予以总结。其主要代表作《论国家》和《论法律》。主要政治思想有:

①国家观念。他认为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国家属于人民,国家为人民所有。西塞罗在国家观念中还特别强调法律的作用,认为法律繁荣纽带是国家的实质。

②法律思想。他认为自然法先于成文法或国家颁布的法律而存在,它是正义的根源,是人类法律的基础。自然法是正确的规则或最高的理性,它具有高于一切人类立法的权威,判断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是衡量人类立法和人类行为的准绳

3马基雅维利(2010年、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在中世纪后期的政治思想家中,他是第一个明显地摆脱了神学和伦理学的束缚,为政治学和法学开辟了走向独立学科的道路。他的主要代表作是《君主论》。主要政治思想有:

①国家观。他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主张国家至上,将国家权力作为法的基础。

②共和思想和君主专制思想。他主张拥护君主制度,实际上是要借助王权的形式,实现意大利的统一,建立近代的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4孟德斯鸠(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孟德斯鸠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是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孟德斯鸠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学术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主要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主要政治思想有:

①法的精神。他认为法的精神存在于法律和各种事物可能有的种种关系之中。

②政体和政治自由。他重视政体和政体原则,把政体看作是一种客观事物,各种政体都有自己的原则。他划分了三种政体:民主制、贵族制、君主制。同时他主张政治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他把公民个人的自由称为事实上的自由和民事自由。

③分权学说。分权学说的目的是保证公民的政治自由。他把国家权力划分为三种,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权力分开掌握与分开行使,彼此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

5托克维尔(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托克维尔是法国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前期热心于政治,之后主要从事历史研究,他的主要代表作是《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和大革命》等。主要政治思想有:

①民主和平等。他将“民主”看作是平等的趋势,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体现这一趋势。他认为民主与平等是密切相关的,不仅民主以平等为基础,而且民主本身也意味着平等,是一种平等的社会状况。

②自由和平等。在政治哲学中,托克维尔对自由与平等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民主国家,理想的境地是自由与平等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他把自由与平等的完美结合看做是平等在世界各国中的最好形式。

③专制和革命。他厌恶和批判革命,一方面他认为大革命是封建专制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又认为大革命会导致新的专制。

6亨廷顿(2010年、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塞缪尔·亨廷顿,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他最著名的理论是关于政治体系制度化的四个指标。按照西方政治学家的看法,研究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趋向,必须确立一个衡量座标。亨廷顿特别强调政治制度化的作用,他指出一种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水平可用四个指标来衡量:①适应性,即政治体系能否应付环境不断变化的挑战,从而得以存活和延续。②复杂性,即政治组织是否在结构上高度分化,并在功能上实施隶属关系明确、职责权限清晰的专门化分工。③自主性,即政治系统能否独立于其他社会力量或社会活动而运作,程序合理,决策果断,令行禁止。④内聚性,即政治体系是否具备共同意识,在总体上做到团结协作、步调统一。按照亨廷顿的理论逻辑,用上述指标来衡量,西方政治制度无疑是最完备、最成熟的理想模式。

7托马斯·阿奎那(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托马斯·阿奎那,亦译“多玛斯·阿奎纳”,意大利人,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政治思想家,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先后就读于那不勒斯大学和巴黎大学,大阿尔伯特的学生,是天主教多明我会会士。他曾在巴黎、罗马等地讲授神学,历任三代教皇的教廷神学教授,把世界描绘成由下而上递相依属的等级结构,说每一高级的存在是低一级存在的追求目的,上帝则是最高的存在,也是万物追求的最高目的。他的哲学和神学体系被称为托马斯主义。以他为主要代表的基于基督教神学的法学派别被称为托马斯主义法学派。主要著作有《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等。1567年被罗马教廷定为普世教会圣师。

8马克斯·韦伯(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韦伯亦译“韦贝尔”,是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古典社会学主要代表。他初就学于海德堡大学,后毕业于柏林大学。他先后在弗赖堡、海德堡、慕尼黑等大学任教,并任《社会学杂志》编辑,1904年后专事著述。他与新康德主义运动有密切关系。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体社会行动的主观意义,提出理解社会学,主张以理解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认为只有理解才能探寻导致特定社会现象出现的个人行动动机,即现象背后隐藏着的属于人的意义,才能对社会行为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因果性的解释,社会因果性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产物。理念类型是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是人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组织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下以某种方式所形成的一种类型,它虽是一种心理结构,但是了解各个时期社会现象的关键。研究宗教社会学,对宗教与影响宗教的经济与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认为宗教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巨大作用。以加尔文派的教义为例说明新教伦理有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因为神召要人们去劳动,而且要合理地劳动,使合理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普遍承认的原则。他提出区分权威的类型,认为权威系统由一些具有权威并发布命令的人和另一些有责任服从的人构成。权威分为传统型、感召型和法理型。法理型以法律和理性为权威,把人与权力分开,认为它是稳定的合理的统治形式。其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世界伦理的经济伦理学》、《经济与社会》等。

9君主论(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尼可罗·马基亚维利的代表作。

马基亚维利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了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的看法。他在《君主论》中指出,政治就是人与人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因此,君主必须要像狮子一般凶猛、像狐狸一样的狡猾。他主张政治就是用力量来统治人,用权术来欺骗人。从事政治的人,必须要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的方式来保持和维护自己的权力。政治活动的这种特征,要求君主必须要不择手段,残酷、欺骗、背信弃义、不讲情面,等等。《君主论》还提出了政治关系的基础是财产关系的著名论断,而且从国家的目的出发,第一次提出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他主张为了实现夺取权力和掌握权力这一目的,可以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马基亚维里就人性和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了大量的论述,完全摆脱了伦理学对政治的限制,重新规定了政治活动的本质。他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

10三权分立(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研)

答:三权分立是指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权力,并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机关各自独立行使而又互相制衡的一种政治制度的设计原则。

它最早由17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学家洛克提出,用以巩固当时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后来该学说不断传播,并被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诠释为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的形式,解决了在该种政治制度下可能出现的部分问题。实行三权分立的典型国家是美国,具体体现总统与国会、法院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统有权签署或有条件地否决国会决议的法案,有权推荐各级法官被政府任用;国会批准总统对官员的提名,并以“委员会批准制度”来制约行政部门的决定;法院审查总统和国会的行为是否违反宪法。

11神权论(2006年首都师范大学)

答:神权论是指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的国家起源观点。这种观点在古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统治阶级,曾用这种观点来维护他们的统治。在我国古代,神权思想很发达。“天道”就是把统治阶级的权力说成为来自天命。把帝王称作“天子”说他们是天意的执行者。在外国,神权说,最早发生于古代犹太的神权政治君主国。基督教早期代表也曾提出过这个思想。但是,神权思想的发达却在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基督教的势力支配了整个思想界。当时封建主阶级的思想家,在教权与皇权的斗争中,不论是主张教权高于皇权还是皇权高于教权的人,都宣扬神权思想,认为“一切权力来自神”。直到16世纪,一些思想家还力图用神权论证国王的无限权力,把这种理论作为专制君主的护身符。神权论纯粹是从宗教的观点出发,把剥削阶级国家说成是神的意志的体现,用来迷惑人民群众对于国家本质的认识,反对被压迫人民起来革命。因而,它从来就是反科学的观点。

12“天赋人权论”(201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

答:天赋人权论是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首先由格老秀斯与斯宾诺莎提出来的,后经霍布斯与洛克将其发扬光大,最后有卢梭等人完成理论系统化工作。

斯宾诺莎认为,天赋人权就是自然权利,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们所签订的一种社会契约论。 在这个社会契约中,人们同意转让一部分自己的自然权利,同时人们还保留了另一部分自然权利。这些被保留的权利就是既不能转让,也不能被剥夺的天赋人权。

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类文明进入文明社会以前,受自然法则支配,人人都享有自然权利: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等。由于人们同时具有自私自利等缺点,从而会对其他人权利构成侵害和破坏,因此,有理性的人们便联合起来,订立契约,让渡权利,组成国家以保护人们的权利。国家权力的基础是人权,国家权力的原旨和目标是维护人权,政治民主化是天赋人权的内在要求。

13罗尔斯与诺齐克(2009年南京大学研)

答:罗尔斯,新制度主义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正义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和新古典主义政治学。在20世纪70—80年代,无论是政治哲学还是政治科学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回归政治学最古老的传统,重新发现“制度”的价值。不同于极端自由主义者,罗尔斯从制度优先性人手而展开正义论论述。

在罗尔斯看来:“社会基本结构之所以是正义的主要问题,是因为它的影响十分深刻并自始至终。在此直觉的概念是:这种基本结构包含着不同的社会地位,生于不同地位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前景,这些前景部分是由政治体制和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①罗尔斯相信整体结构决定个体行为,或者说罗尔斯是一个结构/制度决定论者。罗尔斯事实上是回归到政治学或哲学最古老的传统,即关注、解释和设计政治现实。罗尔斯的研究直接影响了哲学、伦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政治学重新发现了制度,形成了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个人偏好、路径依赖等变量所构成的新制度主义。

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具有很大的理论影响。从20世纪初以来,行为主义政治学以其科学主义的形式而成为西方最流行的学派,但它发展到70年代以后,这种只重视量化研究而不重视定性研究的倾向终于发生了改变。西方政治学又开始重新转向对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的侧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人们冷落了近一个世纪的政治哲学开始复兴。

14法西斯国家(2007年华中师范大学研)

答:法西斯国家是指一种特殊形态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它是垄断资本所采用的最残暴、最野蛮的政治形态,是垄断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统治地位所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法西斯统治的出现,是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用国会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旧方法来实行统治,因而不得不在对内政策上采用恐怖的管理方法的表现,是由于资产阶级再也不能在和平的对外政策的基础上找到摆脱现状的出路,因而不得不采用战争政策的表现。

法西斯国家的特征:

法西斯国家是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本所采取的一种极端统治形式,是垄断资产阶级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法西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制度全面危机的产物。法西斯专政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首先在意大利出现的。后来又在德国、东欧国家、西班牙、芬兰、日本等国相继出现。法西斯专政是以法西斯主义为理论根据的,其主要特征有①坚持“种族优劣论”、宣扬“国家至上论”;②鼓吹“领袖权威论”的反动思想;③宣扬“生存空间”理论。从统治方法上来看,法西斯统治是君主专制的变种,是一种暴君制度。

法西斯体制作为垄断资本以军事独裁、恐怖统治和对外战争摆脱危机的途径,不仅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而且全面激化了垄断资本面临的各方面矛盾,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法西斯国家也遭到了彻底破产。

15社会契约论(2009年山东师范大学研)

答:社会契约论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于1762年写成的一本书。《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逐步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和18世纪末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

社会契约论的主要表述是探究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权威,“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他所说的政治权威在我们的自然状态中并不存在,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社会契约。在社会契约中,每个人都放弃天然自由,而获取契约自由;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只有每个人同等地放弃全部天然自由,转让给整个集体,人类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约自由。

虽然卢梭喜爱仁君胜过其它的政府形式,他对此表达得含糊其辞。他阐明政府必须分成三个部分:主权者代表公共意志,这个意志必须有益于全社会;由主权者授权的行政官员来实现这一意志;最后,必须有形成这一意志的公民群体。他相信,国家应保持较小的规模,把更多的权利留给人民,人民应该在政府中承担活跃的角色。人民根据个人意志投票产生公共意志。如果主权者走向公共意志的反面,那么社会契约就遭到破坏;人民有权决定和变更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力,包括用起义的手段推翻违反契约的统治者给人民,让政府更有效率。

二、简答题

1简述“天赋人权”。(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研)

答:(1)“天赋人权”的含义内容。“天赋人权”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一种人权理论,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上帝赋予人们的不可转让的权利。为了更有效的保障这些权利,人们通过契约成立政府,政府是基于人们的同意而取得正当权力。(2)进步性。“天赋人权”观作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提出的人权理论,代表了新兴的生产关系和新兴阶级的利益。它在理论上倡导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否定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是资产阶级反抗封建统治和压迫的理论武器,具有历史进步作用,具体体现为:

①“天赋人权”观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权”概念,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起过积极作用,也为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利用这一概念、并引申出符合自身要求的人权内容提供了基本前提。

②“天赋人权”观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使“人”拥有了自由平等的权利。在奴隶社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根本不被当作“人”,而是被当作主人的“物”;在封建社会,广大农奴虽然被当作“人”,但却是“主人的人”,他们对封建地主存在着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人身依附关系,仍然没有自由和平等可言。

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观的提出和确立,反映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它一方面使资产阶级摆脱了封建的政治束缚,建立了本阶级的自由平等;另一方面也使广大劳动群众摆脱了狭隘的封建经济关系和政治桎梏,在政治上和人身上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和平等。这相对于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来说,无疑是生产方式的进步和“人”的地位的提高。“天赋人权”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①“天赋人权”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特权。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最主要的人权之一是资产阶级所有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天赋人权”观的核心。自由和平等归根到底只是资本所有者之间的自由和平等,其实质无非是自由、平等地剥削劳动力;对于不拥有生产资料的广大劳动者来说,“天赋人权”只是意味着自由出卖劳动力和平等地受资本家剥削的“权利”。

②“天赋人权”观是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服务的。在资产阶级已经取得政权的国家里,政治统治成为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统治,“天赋人权”实质上只是资本和金钱的政治特权,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不可能有普遍平等的政治权利。

③“天赋人权”把抽象的人性、理性作为权利的根源,把人权视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抹杀了人权的历史性、社会性和阶级性,因而其在哲学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2如何评价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评价政体的标准?(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

答: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对政体的划分:在近代资本主义兴起以后,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者的斗争在政体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激烈。因此,许多近代思想家在批判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中更加注意对政体问题的研究,并深入地探讨了政体的划分标准。(1)16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布丹提出以国家主权的归属即主权者的人数和行使权力的方式来区分政体;(2)17世纪的英国思想家洛克则以立法权行使者的多寡区分了民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君主政体;(3)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是近代对政体问题做过最深入研究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他根据的是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哪些人手中以及他们对待法律的态度。

他们提出的分类标准,总的说来只是继承和发挥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基本分类原则是一致的,理论上共同的根本缺陷就在于不是在区分国体的基础上对政体进行分类,混淆了国体与政体的区别。

3古希腊政治家划分政体的标准。(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在古代希腊、罗马学者就开始注意国家的政体形式问题并划分出了不同的政体。(1)最早依据一定的标准划分政体的学者,是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根据执政者人数来划分政体,由此而区分出君主政府、贵族政府和民主政府。(2)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研究政体问题并提出政体划分标准的,他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了现实的各种政体,在调查和分析希腊158个城邦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政体的分析,讨论了现实的政体和理想的治理形式,提出了他关于政体选择的主张。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标准主要是两条:一是统治者是为城邦谋利益还是为自己谋利益,二是统治者人数的多寡。根据前一条标准,他把政体分为照顾城邦公共利益的正宗政体和照顾统治者利益的变态政体两类;根据后一条标准,他先把正宗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再与之相对应地把变态政体分为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3)古代希腊、罗马注意研究政体问题的学者还有波利比阿、西塞罗等也提出了一些类似于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标准。

4“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试辨析。(2O08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

答: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言。这句话体现了人的合群性。人的本性在于参与政治活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要经历一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该语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5简评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 (2O08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

答:(1)“官僚制”或者“科层制”是现代社会大型组织特有的一种制度:工厂、医院、学校、政党、军队国家机关都是如此。官僚制是一种被设计用来执行决策推动整个系统有效运转的组织体系。(2)官僚制的基本特征如下:①专业化;②等级化;③规章制度和非人格化;④业务的处理与传递依靠文书;⑤官僚机构成员的非选举性和职业化。(3)与以往的组织形式相比较,“官僚制”具有纯粹的技术上的优越性,即运用技术上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达到既定的目标。其具体表现是准确性、迅捷性、明确性,对文书的精通、连续性、严肃性,统一性、严格的服从关系,防止磨擦,人力和物力的节省,降低了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运行成本。(4)但“官僚制”及其运行也受到人们的批评,批评主要集中在:①墨守成规;②是文牍主义;③机构膨胀;④专业技术人员挑战民主。“官僚制”虽然有着先天的和后天的不足,但现代社会的人们仍然不能废除它而确立另外一套制度安排。

6简述米歇尔斯的精英民主思想。(2008年中山大学研)

答:罗伯特·米歇尔斯在意大利著名学者加埃塔诺·莫斯卡和维·帕累托以及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理论的影响下,提出后来成为政党社会学研究领域的经典性分析原理——“寡头统治铁律”,这也构成了他的精英民主思想的核心部分。具体阐述如下:“寡头统治铁律”的内容是不论开始如何民主,人类组织都将向寡头制转变,“正是组织使当选者获得了对于选民、被委托者对于委托者、代表对于被代表者的统治地位。组织处处意味着寡头统治。”米歇尔斯是在审视自己的政党之后得出这个结论的。

他认为不管民主意图怎样,社会民主党都已明显划分为领导阶级和被领导阶级,而且在本质上根本就不很民主。因为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社会民主党不得不进行有效的组织,他们的政治对手是强有力的保守力量。而组织就意味着领导。一旦这些领导者占据党的高层位置,他们就乐于把自己的角色看作是永久性的,要把自己锁定在权力上。大多数普通党员认可这种地位并服从领导,而且不想取代他们。因而,领导层成了寡头,只由少数人统治。

7什么是迪维尔热定律?(2008年中山大学研)

答:迪维尔热定律是以其提出者即迪维尔热的名字命名的,用一句话可以表述为:一次多数选举制导向两党制。另有一个假设:比例代表制导向多党制,被称为迪维尔热第二定律。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迪维尔热曾宣称,他并未说选举制度是以机械和自动的方式运作的,而是说他们只是在该制度的方向上发挥压力,是其他诸种力量中的一种力量,那些力量中甚至有反向的力量。所以说,多数选举制倾向于导致两党制,而不是必然导致两党制。迪维尔热既把选举制度看成是一个自变量,也看成是一个应变量。即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之间相互影响。这表现为:(1)单次投票的多数选举制阻碍小党的建立和发展,或消除现存小党。(2)可二次投票的多数选举制会促进有两大党的制度的形成,或是把现存的多党制转变为两党制或分为两大派。(3)两党制又容易导致建立单次多数选举制。但是当考虑到定律的适用范围时,发现情况有所不同,由于地方性政党的存在,不同的选区出现了不同的两党

迪维尔热所表述的该理论的前提是:社会的自然运动趋向于两党制,尽管如此,两党制似乎与事务的本性相和谐,即政治选举总的来说相当于在两个方案之间做一个选择,任何政策和全部的政治都意味着两种解决方法之间的选择,不存在中间倾向和中间主张。而这个理论前提招致了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的批评:

①它所提出的两党制度的概念是模糊的,需要一个确定的验证标准。

②作者采用了渐进决定论,在验证过程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修改前提予以解决。一切范例都可以被归为例外。

③所谓的“自然”,是作者强加给数据资料的。

9简要论述官僚制的主要特征。(2008年中山大学研)

答:作为一种制度,官僚制是指所有大型组织中由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组成的行政管理机构。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官僚制是现代政府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即以层级结构和法理权威为基础而建立的,在指挥和控制现代社会方面发挥者重要作用的统治和管理体制及方式。马克斯·韦伯以德国的官僚制模式为基础,提出了官僚制的主要特征,具体分析如下:(1)行政职位按等级制组织。(2)每个职位有自己的权限范围。(3)文官非有选举产生,而是以由文凭或考试认定的技术资历为基础经任命产生。(4)文官根据职务等级获得固定薪水。(5)公务工作是文官的职业和惟一的或至少是首要的工作。(6)官员与职位分离。(7)官员服从控制和纪律。(8)文官的提升取决于上司的判断。

总之,官僚制政治管理形态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政治管理的专业化和技术化,实现了政治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实现了管理手段的多样化。

10简述斯多葛学派的主要思想。(2008年中山大学研)

答:斯多葛学派的成员由于通常在雅典的画廊讲学,故称之为画廊学派或斯多葛派.其代表人物:巴内斯、塞内卡、埃彼克泰特、马可•奥勒(帝王哲学家,著有《沉思录》,是学派晚期最著名的代表)等。其主要思想如下:(1)斯多葛派认为世界理性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所谓“世界理性”,就是神性,它是世界的主宰,个人只不过是神的整体中的一分子。所以,斯葛多学派是唯心主义的.(2)在社会生活中斯多葛派强调顺从天命,要安于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要恬淡寡欲,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斯多葛学派认为,重要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沉着,因而才出现了“斯多葛式的从容”的概念。他们认为沉着的对立面——激情“是背离理性和违反自然的精神冲动”。因为他们所认定的自然,是一种自己知道向何处去的智能性自然。在其中起作用的,不是随意性,而是一个赋予一切以高尚目标的神圣原则。(3)他们自称是世界主义者,打破了希腊人和野蛮人之间的传统界限,宣传人类是一个整体,只应有一个国家,一种公民,即宇宙公民。而这个国家也应由智慧的君主来统治。这种理论是为马其顿统治希腊服务的。(4)在国家观方面,斯葛多派认为,国家不是人们的意志达成协议的结果,而是自然的创造物。

总之,斯多葛学派早期推崇唯物辩证法,但带有宿命论和禁欲主义;中期抛弃斯多葛派的唯物辩证倾向,公开宣扬宗教迷信和神秘主义;晚期:极力鼓吹宿命论和禁欲主义。

11简述亨廷顿的政治现代化理论。(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研)

答: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现代化的理论繁杂而庞大,亨廷顿的政治现代化理论最具代表性,其主要包括权威的合理化、政治功能的专门化和政治参与的扩大化三方面的内容,具体表现如下:(1)权威的合理化

权威的合理化具体指由单一的、世俗的、全国的政治权威来取代传统的、宗教的、家庭的和种族的等五花八门的政治权威。

理性化的权威对外坚持民族国家的主权,以抵抗外国的影响;对内坚持中央政府的主权,以控制地方性和区域性权力。政治现代化意味着国家的整合,把权力集中于公认公共机构手中。(2)政治功能专门化

各种专门职能部门,如立法、军事、行政和科学等应从政治王国中分离出来,由专门化的机关去执行,科层组织变得更精密、更复杂、更有纪律性。具体职位和权力的分配以个人的成就为标准。(3)政治扩大化

政治现代化包含着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地参与政治。在现代国家中,不论是动员性参与还是自主性参与,公民已直接置身于各种政府事务中,并受其影响。整个社会的各个阶级或团体在超于村镇层次上参与政府以及创立能够组织这种参与的新的政治制度,是政治现代化的最基本要素。

亨廷顿认为,要达到政治现代化的三个标准,必须满足两个前提:①国家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不断推动社会的经济改革;②国家有能力将新生的社会力量纳入制度之内。

三、论述题

1“社会契约论”述评。(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研)

答:(1)社会契约论的内涵

社会契约论是十七、十八世纪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提出的政治理论。社会契约论假定,国家之前是人类的无政府的自然状态,所有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都占有因自然法而产生的自然权利。因人们滥用自然权利而使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得不到保障。为了摆脱这种自然状态,人们慢慢地经过明示或默示的同意,订立一种契约,以建立足以保障自然权利的国家和政府。

这样,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以契约建立的国家,任务是遵守自然法,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如果统治者违背契约,人民有权推翻政府,由此得出主权在民的结论。为了防止统治者专横,洛克、孟德斯鸠主张分权制。社会契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2)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①契约过程。

卢俊认为,人生而自由平等,任何人都没有强使他人服从的天然权威。社会秩序或制度并非源于自然或强力,而是建立在人民自由意志所订立的社会契约之上的。

人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状态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使每个个人如果不集合起来将面临毁灭,因而人类必须寻找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既能够以全体的力量来保证个人的人身和财富,又能够使每个结合者不丧失自由和平等。

因此社会契约的要旨是在订立契约时,人人无保留地将自身及其全部与政治结合体有重要关系的权利转让给集体,并同意接受“公意”的指导,目的是保障自己的自由、财产和人身的安全,条件是人人无例外地遵守契约。

由于结合者并非把自己奉献给任何个人,所以在订约后他仍然是自由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和集体的共同体,亦即“共和国”。只有在这样的社会契约下,人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才不至于丧失平等和自由。

②自由与服从。

卢俊认为,建立在社会契约上的国家,其主权即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在民主主权的国家里,每个人都具有双重身份,对个人来说他是主权者的一员,而对主权者来说他是国家的一员,因而统治与被统治只有相对意义。

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是行政权的根据。政府决不是主权的体现者,而是主权的受托者。“公意”是国家的灵魂,它以公共利益为依归,从而永远是公正的。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公意”体现为法律。法律是作为立法者的全体人民所作的规定,结合了意志的普遍性和对象的普遍性,因此它不仅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平等,而且是自由的基石,

因为人们唯有服从为自己制定的法律才是自由的。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民不仅有定期决定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利,而且有通过起义推翻违反契约和法律、实行暴虐统治的君主的权利。卢俊承认宗教的社会作用。他认为,人们进入政治社会后需要由宗教来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由于基督教有害于国家,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公民宗教”。它并非严格地作为宗教教条,而只是维系人们关系的社会性的感情。

③地位

卢梭的社会政治学说代表了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激进的民主思想。他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对十八世纪法国革命和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国家都起过积极作用,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以及两国的宪法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卢梭的民主主义思想。(3)洛克与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上的比较

①洛克认为人们成立政府在自然状态下的转让权利是有保留的,生命权和自由这样的基本权利是没有被转让的,这样政府的目的就是保护这些没有转让的权利不被侵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却是另外的进路,其实说卢梭是一个破坏者不如说他是一个建设者,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构建了一种适合统治的方法,就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卢梭的契约论容易导致专制”。

卢梭认为人民将一切的权利给了政府,这样没有任何可以保留的权利,在这里卢梭用“公意”这个词语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认为人们将权利的全部转让后,有其中的人侵犯了他人的权利就是侵犯了自己的权利。

②洛克试图利用社会契约论证明,政府是根据多数人的意志组成的,政府根据人民的同意来实现人民的统治。到了18世纪,卢梭把洛克的思想推向极端,认为人民的同意是在共同意志基础上形成的,从而提出了“人民主权”思想。他说:“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而意志又是决不可以代表的;它只能是同一个意志,或者是另一个意志,而绝不能有什么中间的东西。

因此,人民的议员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做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卢梭的民主观就是直接民主,一种一致同意的民主,一种程序极为简单、最好是不需要程序的民主。为此,卢梭主张强迫个人服从公意,排除党派政府,反对代议制,尊重多数的绝对权威。在卢梭那里,人民的统治变成了绝对多数原则。

③社会契约论中暗含着一个原则。

国家和政府只是作为人的自然权利的保护者时才是合法的,一旦它侵吞人们在订立契约时让渡给它的自然权利,它就变成了罪恶的存在。当然,关于自然权利,以霍布斯为首的保守派与以洛克为首的激进派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前者强调人们在向国家转让其固有权利之后其个人权利与政府权威的高度一致,后者则强调对于暴政的抵抗权,并用作为平民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的政治纲领。(4)影响

由社会契约理论导致的主权在民理论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社会契约论深入到达美国的第一批殖民者的人心,在清教徒中,将契约当作“国家”的成立基础在新英格兰、康涅狄格、罗得岛等地是普遍实行的。

著名的“五月花盟约”(1620年)宣告,签名者“谨在上帝和彼此面前,庄严签订本盟约,结成国家,以便更好地建立秩序,维护和平,为促进上述目的而努力;并随时按照最适宜于殖民地普遍福利之观点制订公正平等之法律、法令、宪法并选派官吏,誓当信守不渝”。在独立战争爆发前,革命权利的理论大量涌现。

正如《独立宣言》声明,“政府从被统治者的同意获得公正的权力”,“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的,人民即有权变革或废除它,并且建立新的政府,根据这些原则奠定它的基础,并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的安全和幸福的方式组织它的权力”。此时各州的宪法也充满了契约论。(5)阶级局限。

社会契约论引发了新的国家的诞生,它的历史进步意义是不容否认的。但是,自然状态是不可论证的假设,自然权利主要是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因此,恩格斯指出:“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2卢梭社会平等思想述评。(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研)

答:(1)平等思想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卢梭在《社会契约论》开篇写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他看来,要实现个人自由,离不开平等,因为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卢梭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财产占有应该尽可能的平等,以及在法律规定下人人权利平等的原则,为人民主权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2)卢梭对封建特权制度的批判:

①完全否认国王和贵族的特权地位。

②辛辣、透彻的批判天主教神学。

③彻底否定封建的教育制度。

④猛烈抨击文明的价值。(3)卢梭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学派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是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最卓越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者。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为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他信奉天赋人权说,认为人类最初处于“自然状态”时人人是自由平等的,这是天赋的权利,只有私有财产的确立才导致不平等的产生。承认人人生而平等自由,人的天赋能力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平等思想是启蒙运动时期政治思想的主流。启蒙思想家们都围绕着平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平等问题成为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政治思想的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法国专制王权的统治下,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成为第三等阶级的共同要求。(5)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的基础,他认为人类是从自然状态,经过缔结契约,而进入社会和国家状态的,人们订立社会契约结成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和生命。人类具有的“自我完善化能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度。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人类出现不平等。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产生不平等的真正根源。而实际上由于私有和贫富对立,由社会契约所建立的秩序是被歪曲的。“社会和法律就是这样或者应当是这样起源的。它们给弱者以新的桎梏,给富者以新的力量;它们永远消灭了天赋的自由,使自由再也不能恢复;它们把保障私有财产和承认不平等的法律永远确定下来,把巧取豪夺变成不可取消的权利;从此以后,便为少数野心家的利益,驱使整个人类忍受劳苦、奴役和贫困。”(6)卢梭对这种不平等现象进行了抨击和否定,致力于从理论上探讨一种新的契约关系,他认为,人类不平等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确认富人和穷人的状态,出现财产的不平等。第二阶段是确认强者和弱者的状态,又出现政治上的不平等。第三阶段是确认奴隶和主人的状态,不平等大到顶点。这时,人民起来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消灭不平等,平等又重新出现,建立起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自由平等的社会。所以人们在财产方面应当尽可能地接近平等。政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防止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实现人们在政治上的平等。(7)卢梭认为,人是生而自由与平等的,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剥夺,则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权利,可以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主权在人民,而最好的政体应该是民主共和国。社会契约的理论集中地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理想:针对封建制度和等级特权,提出了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战斗口号,并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美国革命的《独立宣言》、法国革命《人权宣言》以及两国的宪法,在很大程度上都直接继承和体现了卢梭的理论精神和政治理想。(8)卢梭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甚至超出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而达于社会主义运动。恩格斯曾经评价说,平等观念“特别是通过卢梭起了一种理论作用,在大革命的时刻以及在大革命之后起了一种实际的政治作用,而今天差不多在一切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自然起着很大的鼓励作用”。

3试析新保守主义产生的背景、思想和学理渊源、主要立场观点及其现实影响。(2008年中山大学研)

答:(1)新保守主义产生的背景

新保守主义思潮出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这一时期,是新自由主义的盛行时期。与此相应,正是新保守主义潜心研究、酝酿和提出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构建理论体系的时期。当代许多新保守主义者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观点、崭露头角的。从70年代后期开始,保守派开始接连赢得选举,而新保守主义思潮也迅速蔓延,成为8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既是对福利国家的挑战,也是对保守主义中间道路的反省,但已不是传统或古典的保守主义,而是吸收部分自由主义成份的保守主义,即把古典自由主义同保守主义结合在一起,反对新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因此,研究西方政治思潮的人们,通常把他们称为自由保守主义。(2)新保守主义的思想和学理渊源

美国新保守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20世纪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的“自然权利”说;二是殖民时期的新教宗教信仰。

施特劳斯的“自然权利”论认为,要追求自然的正当,可不顾或蔑视所有现存的道德和法律。自然权利一旦进入信仰领域,最大的功能就是它可以超越法律,包括国际法和国内法。新保守主义对这种哲学的解读是,人类文明共享的一些基本价值,如人道观念,对生命的尊重等抽象、普世的价值观不具有任何意义,他们看重的是“我们和他们的区别”是“正义与邪恶的区分”。“我们掌握了自然权利、是自由、民主国家,他们是独裁国家。因此,我们对他们的一切不人道行为都是神圣的,因而都是自然合法的。”

滥觞于美国殖民时期加尔文教义中的“选民”思想也为新保守派继承。他们对“选民”的阐释,结合北美大陆的特殊环境,催生了美国具有“领导世界”的使命观:即美国是上帝选择的特殊国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命运负有特殊责任。正是这种错误理论使一些美国人认为,美国可以为实现使命而不择手段,主张输出美式民主、在国际竞争中占领“道德高地”。新保守派还认为,实力是美国担当世界领导的先决条件。盟国之所以紧随,是因为可以搭车;非盟国之所以不敢挑战,是出于对美国实力的恐惧。对那些不自量力者,美国应靠“拳头“而不是靠“舌头”说话。(3)新保守主义的主要立场观点

①新保守主义在秉承保守主义经典价值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宪政秩序的重要性,倡导一种“宪政的民主”。新保守主义一方面强调国家对于维护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主张加强国家的权威;另一方面,它又竭力反对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新保守主义反对一切激进的政治思想,尤其是反对社会主义、多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激进的政治思想都是促进人类文明堕落的腐蚀剂。

②新保守主义最为鲜明的特征是“反国家主义”即反对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他们对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和政策及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进行了猛烈批评,认为现在的政府已经超载,主张政府不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让市场经济自己在那里运行。实际上,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阐发了古典自由主义的一些原则。(4)新保守主义的现实影响

①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方主要国家“福利国家”政策陷入困境,经济出现滞胀,爆发严重的经济萧条,同时,政府机构膨胀,这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这表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方式发生了新变化。新保守主义的出现对英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国家纷纷采取新保守主义的政策,大力推行以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政策为主的一系列政策。其结果,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在80年代到90年代获得了新的发展。撒切尔、里根、科尔等都因此而曾经连任。

②新保守主义在理论上研究了一些重要问题:如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自由与平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力图调节人们收入的差距,得到结果平等,这反过来必然危及机会平等和人们自由竞争的权利,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且会削弱那些机会好的人的状况,使那些辛苦劳作的人去养活那些靠社会福利而生活的人,这也是极不公道的。他们甚至认为,这样也会导致政治上的专制。因为要维护这种不公正的状况,只有靠专制才能做到。所以,国家不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从而保证个人在市场中自由竞争和发展。新保守主义从与新自由主义不同的角度研究和处理了国家与个人、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关系。

③新保守主义对美国的影响。下面的两个事例清楚地显示新保守主义已经在美国政坛得势。

a.2008年2月26日,美国总统布什在新保守主义的主要思想库美国企业研究所的讲话中说,“你们是我们国家最优秀的一些大脑”,“我的政府录用了你们当中的二十来个人”;

b.美国一首流行歌曲《你有没有忘记》唱道:你们总说美国人爱到处找岔儿打架,九一一之后我要说,哥儿们,就应该这样……前者表明,新保守主义已经进入美国的权力中心,后者表明,美国公众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正在跟着新保守主义的思路走。

短短30年当中,新保守主义已经从一种思潮发展成一股势力,而今又上升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主流派。其兴亦勃焉。不过,连新保守主义者自己也觉得他们的主张“太具革命性”,而美国人很快就会“再次陷入嗜眠症”,“忘记世界使命”,因而怀疑自己的黄金时代能持续多久。

出于这种担忧,他们目前有一股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决心利用九一一事件创造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先在中东地区大试身手,“要把激进伊斯兰主义滋长的沼泽地搞干”。美国外交有两个基本方面:务实主义和“传教士情结”,两者融为一体,交替占据主流。新保守主义的得势表明,“传教士情结”已居于上风。而今,美国又临近一个新坎儿——总统选举,政治充满变数。

美国外交的根本追求是国家利益,政策上的河东河西是常态。无论赞成与否,新保守主义在行动已是事实,对伊拉克的战争就是它在国际政治中的第一场冒险实践,是所谓的“第四次世界战争的第一场战役”。新保守主义正在深刻影响国际关系,世界秩序在急剧变动,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旧的平衡已难以为继,不确定性在增长。也许,我们经历的乃是国际政治的一个重大变动期。

4试述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日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提上了西欧社会发展的日程,这就给予西方政治学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力。为了适应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需要,欧美一大批思想家如荷兰的格劳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杰斐逊、潘恩和汉密尔顿等,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西方政治学的繁荣时期。

尽管这些政治学家所论述的问题和角度各有侧重,其政治态度也有保守、激进之分,可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学家,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1)强烈、全面地批判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和观念,“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2)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3)从所谓理性的人性论出发创造了自然法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理论;(4)根据其对于政治权力的类别、特性和功能的分析,提出了配置政治权力、构建政体的若干原则,从而形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方案。

就其本质而言,这一时期的政治学说是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和市场规则在政治思想上的投射,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的结果。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导 论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思想

答:政治思想是指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献策。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治理)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

2政体三要素

答:政体三要素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指出,一切政体都包含有三个要素,即议事部分、行政部分和审判(司法)部分。各个要素的组织如不同,也会导致政体的不同。只有当三个要素都有良好的组织时,相应的政体才是良好的。英国资产阶级分权学说的创立者约翰·洛克据此提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三权分立、制衡的主张,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完善了“三权分立”思想。其后,美国的潘恩、杰斐逊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这一理论。现代意义上的政体三要素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其中,立法权是指制定或修订法律,行政权是指执行国家的意志,处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司法权是指惩罚罪犯或裁决私人讼争。实行三权分立最典型的国家是美国。  .

二、简述题

简述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演变。

答:在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上“自由主义”是指19世纪时期在欧美各国广泛流行的一种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其思想核心是以理性为原则的个人主义和个人自由,以法律限制政府的权力,保障自由贸易。(1)早在文艺复兴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增强,“自由”、“平等”和“博爱”一起作为反对封建束缚的政治口号,被许多思想家提了出来,并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由观。(2)到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自由主义思想作为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专制和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斯宾诺莎是自由主义的早期阐述者,洛克是自由主义的真正确立者,卢梭、孟德斯鸠是洛克自由主义原则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潘恩和杰弗逊则把自由主义原则作为人权之一,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3)到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一些主要国家中得到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也日益得到巩固和加强。随着产业革命在英国等一些主要国家内的完成,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突飞猛进,社会政治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资产阶级抛弃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学说中的批判的、革命的精神,把追求个人利益的功利原则作为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力和目的,社会和国家产生、发展的原因。他们标榜个人自由,并把它定位在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个性的自由发展。这个时期的自由主义思想大致经历了由孔斯坦区分古代自由和近代自由,即政治自由和个人自由;边沁的功利主义行为原则;密尔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对自由的界定三阶段。(4)19世纪末期以来,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自由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现代自由主义,它同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体系。

自由主义思想是西方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它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西方社会民主主义、保守主义和其他思潮,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政策的理论基础。

三、论述题

1试述西方近代权利政治观的发展演变。

答:权利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的基本政治观。这个政治观基本是从十五、六世纪开始,而形成于十七、八世纪,一直发展到现在。其基本观点是:每一个平等的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人们为了维护这种个人的权利,才组成政治社会,建立政治秩序。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这种政治观大致经历了“应然”、“实然”和“将然”三个阶段。(1)17、18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应然”阶段。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