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00:51:11

点击下载

作者:李伟文,双胞胎AB宝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

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试读:

推荐序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亲子对话与共读──洪世昌(台北市立图书馆馆长)

当子女进入青春期,亲子关系的疏离是很多父母面临的挑战,正忙于事业冲刺的家长,与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的子女,极容易抱怨彼此的不体谅与不了解。李伟文医师与其双胞胎女儿──AB宝的亲子交换日记,可以作为亲子“对话”的典范,他除了在睡前溜进女儿房里的口语聊天对话,也针对女儿的阅读日记与女儿进行文字的对话。在对话的价值之外,“三明治”式阅读的教养方式,成就了AB宝兼顾学业与生活的可贵之处,通过文字、影片、音乐三种素材的亲子共读、共赏与心得分享,李医师给了孩子最好的礼物,它不是考上令人称羡的高中名校,而是一种带得走的能力,一种能够通过自主阅读而学习与判断思考的能力。阅读书,也阅读生活与心灵──冯季眉(台湾国语日报社副社长)

教出会读书、会生活、会思考的孩子,是很多父母的期待。但是,谈何容易!

伟文工作忙碌,却懂得找时间、找方法,带孩子爱上阅读。他对阅读信念坚定,但手法温柔,使得亲子共读能够自然而然、其乐融融;不仅共读文字书,还一起阅读自然、阅读电影、阅读各式各样的生活与心灵……

用“阅读”作为教养手段,使教育理念真正融入生活;伟文与双胞胎女儿AB宝现身说法,让我们切实了解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谈教养,也可以是这么甜美浪漫!──陈美儒(亲子教育家、建国高级中学资深名师)

阅读、阅读好书一直是台湾地区的教育部门近年来十分热烈推广的一项重要活动。所以,你会在报纸上看到,有小学校长为鼓励学生阅读而亲自扮演唐老鸭,为小朋友朗读寓言故事。通过新闻媒体,你会发现好多中小学、图书馆,每学期都在颁奖、送礼物给阅读、借书最多的同学。

然而在李伟文医师和AB宝的亲子交换日记里,我却惊喜地发现,他竟然巧妙地将阅读化为亲子沟通的桥梁,更充满柔情地把它变成最浪漫的亲子教养。

说来好笑,认识李伟文医师是在书店的亲子书架上。我方才知道这位既是牙医师又是执笔亲子专栏的作家,竟然还是拥有一对双胞胎女儿的爸爸。

AB宝,一对今年各自考上北一女和中山女高的双胞胎,她们每周的读书心得、生活杂感,生动、纯真地表达了十六七岁少女的心底话语。再加上伟文爸爸的回应和十分特别的“浪漫生活清单”,成为本书最大的特色与架构。

看着AB宝少女情怀、天真烂漫的文字,与这位开明、爱读书,既不死板也不老梗的伟文爸爸的回应,还真是人间家庭的稀世美味。更让我不禁想起,多年前,当我女儿刚进入中学的第一天,为了跟她“谈心”,我就决定为《北市青年》每个月以书信方式写信给女儿,一篇三千字的专栏,内容涵括对学业、对师长、同侪人际交往、如何分辨究竟是友情还是爱情、遇到被误解、受了委屈又该怎么办……尽是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痴嗔怨怒、有喜有忧,全然掺杂在其中。

没想到,推出不到几个月,《北市青年》的编辑部竟收到了近百封青少年的热烈来信,甚至连着好几年,一直是《北市青年》问卷调查中最受欢迎的专栏。

如今,女儿早已长大,目前正在国外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不过我仍始终执笔这个专栏,因为我珍惜和每个青春儿女心灵交会的机会。

过去二十多年,我写作出版了三十多部亲子教育的书籍和录音带、DVD,近年来则致力经营语文学习、“悦”读十三经和国学常识的著述。不过,每个月还是有许多出版社,要我为他们即将出版的亲子教养书撰文导读与推荐。我发现举凡跟亲子有关的书籍,百分之八十仍来自国外的译本。难道是我们本土的亲子专家不够权威受人信任、没有卖点?抑或是国外的教养思维真的比较新颖、更具说服力?

很高兴,在尚未见到《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书稿之前,我早已被这位建中毕业,充满热情,身兼牙医、作家、环保志工的李伟文医师的文字所吸引。

放眼望去,亲子书领域的作者,执笔者几乎全是妈妈。而李伟文却是万红丛中一点绿,十分难得的爸爸作家。书中除了他一贯流畅轻松的文笔之外,还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位现代爸爸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其实隐藏在背后的,却是对许许多多与他女儿同龄的少年男女,面对人生哲理、生命存在意义的潜移默化、暗暗牵引。

这本书跟一般教养书最大的不同是,篇篇都有AB宝的亲身体验与想法,两个青春少女文笔之优美清丽,实在让我这个在建中红楼任教国文逾三十年的老师颇有“惊艳”之叹。更有那伟文爸爸的轻快笔调、幽默巧思,他的浪漫生活清单从听音乐、看好书、看电影、看日剧到旅游、逛夜市,交织出父女三人最甜蜜的心灵对话。

我认为亲子教养,最忌讳条列朱子家规似的来训人,也不必勉强每天非要读几篇文章、做多少数理演算题,才算是好学生、乖孩子。

我愿全力推荐李伟文医师这本新书给天下的父母、儿女,因为它其中包含的二十五个典范人物,加上八十本书目和五十部影片,可以说,就是送给每个成长中孩子的最佳礼物,更提供了爸爸妈妈与孩子喜悦共享的亲子平台。

原来,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谈教养,也可以是这么甜美浪漫!伟文这一家人,教养不是谈假的!──薛荷玉(《联合报》教育版记者)

从小我就梦想有一天能到远方去探险,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但年纪渐长,我发现,精彩的“探险”往往不在异域远方,而是推开一扇与我家不同的家门。

推开门,我看到,有人连在家进晚餐都西装革履,也有人家的餐桌铺着报纸,用纸碗、纸盘、免洗筷;推开门,有人一家老小都穿着全套睡衣、睡袍,也有人家崇尚天体。你家、我家、他家,竟有这么大的不同。

去年一个湿冷的冬夜,我开车上新店山区,拜访李伟文一家所住的文蕴居,就是一趟奇妙的探险。这家里的客厅没有电视、没有沙发,只有一张像乒乓球桌般的大桌,AB宝各据一角,中间层层叠叠堆满了书。

伟文说,孩子一回家坐的位置,决定他们的高度。显而易见,AB宝回家后,如果不坐在餐桌,或躺在床上,就只能坐在书桌前。于是,功课总在晚餐前就能做完,余下的时间,她们勤于阅读、写作,两天就能看完一本厚厚的新书。

AB宝吃过晚饭,说想用投影机看克莉斯蒂的白罗探案影片,于是我跟伟文进书房做访谈,没一会儿,我出来倒热水,发现AB宝已关了投影机,我问为什么?她们竟答这影片太长,看完会超过十点的就寝时间,所以不看了。这样小的年纪,就这般自制、自律,让我好生惊讶。

后来我还知道,她们姊妹从小就学会规划周六、周日的作息,早上几点起床、几点练扯铃、几点读小说,都按表操课,这下子,我的惊讶更深了。

伟文得意地笑说,他从小是童子军,“最高明的团长绝不需要亲手生火、搭帐篷,只要靠在折椅上抽烟斗就行了。”

平日我采访教育新闻,看到不少空有梦想,却无法负责任去实践的孩子,常为他们感到惋惜。他们想奋发向上,好好去学一门学问或是技艺,但却无法督促自己。跟老师、老板、客户好不容易约好了,却因前一日晚睡而迟到;做到一半就嫌累、嫌热、嫌钱少,坚持不下去。

自律的习惯是要从小养成的。AB宝就是我看过最能自律的孩子,我想,只要有这份精神,无论做什么都能成功。

难得的是,我原以为伟文是军事管理出的自律。但AB宝却没有一点被威权管教的影子,她们也会甜蜜蜜、孩子气地搂着伟文撒娇;睁着清澈晶亮的眼眸,要我讲述去丹麦哥本哈根采访峰会的故事。她们读的书很多,却没有文艺少女的故作老成、愤世嫉俗,真不容易。

AB宝都是漂亮的小女生,但身上穿着的全是双胞胎表姐送给她们的二手衣。我问她们,不喜欢逛街买新衣服吗?她们说,逛街太麻烦了,而且,表姐给的衣服都很好,有些几乎是全新的。客厅里就有两袋表姐刚拿来的衣服。我对这对小姐妹的佩服更深了,伟文夫妇教孩子教得真好。

不少婚姻专家的婚姻失败,教养专家教出的孩子一蹋糊涂。但李伟文谈教养,却不是讲假的,AB宝真有教养,有礼、健康、开朗、简朴,而且充满好奇心,贪看她们读书、说话、打球的青春模样,让我舍不得离开。

跟这一家子挥挥手,文蕴居的门在我身后关上。我想着,这门看来真是一扇普通的门呀,门后的人事景物却再奇妙不过!

作者序

那些孩子教我的事!——李伟文

跟有孩子的老朋友相聚时,往往聊着聊着不小心就聊成“爸爸经”,有时兴高采烈,有时又互吐苦水。有一次,在长庚医院任职的高中好友忽然感叹:“记得我们小时候父母亲好像完全没有时间管我们,我们还不是长得都还不错,那么我们现在究竟需不需要花那么多心力在孩子身上呢?”

此话一出立刻引起热烈的讨论,最后大家的结论是:“需要的,在这个时代若像我们的父母亲那样不管孩子的话,孩子真的会长得不太好。”因为时代的变迁,除了愈来愈复杂,诱惑愈来愈多,竞争也愈来愈剧烈,现在的社会的确不太容易能够安安静静照着自己的步伐,依着自己的速度慢慢学习与成长。

可是,若是必须“管”孩子,又该怎么管?

我看到不计其数的家长“管”得很认真,却管出许多亲子问题,搞不好还真的不如放牛吃草来得好呢!那么“管跟不管”之间,该如何拿捏呢?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讲过一个寓言:在寒冷的冬天里,一群冷得发抖的豪猪挤在一起取暖,它们发觉被彼此的刺扎痛,但是分开之后又觉得冷,在经过无数次的进进退退之后,这些豪猪终于发现了能够彼此取暖,又不致扎痛对方的安全距离。

我相信每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也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的努力,可是我们的确也必须在时代变迁与孩子不断成长的蜕变历程中,学习如何与他们相处,学习找到最舒适的方式陪伴他们,就像那群进进退退的豪猪一样。

三年多前,在我双胞胎女儿小学毕业前,我整理了陪伴她们十二年的心得,出版了《教养可以这么浪漫》,获得许多回响,甚至远在厦门大学任教的一对夫妻也表示他们是因为看了这本书,才有勇气决定要生小孩的。

其实陪伴孩子最大的挑战,是他们成长的速度很快,一年两年对为工作而忙碌的大人来说是一眨眼的事,可是对孩子而言,单单一年两年的变化,从外观到内在,几乎是截然不同的生命样貌。

如何找到适当的工具持续陪伴着孩子长大?这本《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就是在我女儿中学念书的三年里,我与她们一起思考与对话的内容。

在与众多爸爸或妈妈的交流中,我发现那些亲子关系不错的家长,大都很享受与孩子互动的过程,甚至会兴高采烈地发表他们从孩子身上学到的东西。

的确,从孩子爬行、学步、童言童语中,我们不只跟着孩子一起回溯生命的成长,还通过孩子的眼光,重新看见我们失落的那个世界。到了孩子进入学校,尤其进入青春期之后,就更好玩了,不像之前父母亲居于掌控主导孩子生命的角色,而是慢慢转变成跟孩子对话,甚至可以从孩子身上获得一些启示。

比如说,这些年来,我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生活变得没有规划,虽然还是一样忙碌,可是几乎都是随缘、随性,被机缘推着走,甚至常常逃避一些该做的事,压力大时反而不顾一切地看武侠小说或推理小说。但是B宝的生活始终是按部就班,每天或每周拟好的计划一定准确执行,比如原先预定周日下午爬山,我们看看天色阴沉似乎会下雨,想说就不要出门了,但是B宝是“既然已经决定了,就一定要做”。她照表操课的执行力与意志力,是身为老爸的我自叹弗如的。

另外,A宝从小就有“大姐头”的架势,非常关心体贴别人。她手腕上有一个疤痕是小时候被妹妹咬的,虽然偶尔会展示给朋友看,借此消遣一下妹妹,但是A宝从小就非常照顾妹妹,也很体贴别人,比如说外婆假日住到山上来看看外孙女,若不巧碰到她们段考或模拟考整天忙着K书没空答理人,A宝往往会在就寝前特意到外婆房间嘀嘀咕咕聊个半小时才上床睡觉。

我也常常在与她们一起看书、看电影或旅行之后的讨论中,有不少的收获,我相信这种亲子心灵交流的时刻不见得会耗费忙碌的大人太多时间,也绝对不必花多少钱,只要我们有心,任何人应该都能做得到,只要我们找到适当的工具与准备适当的情境,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教养可以这么浪漫》与《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这两本书就是我怀抱着野人献曝的心情将我们家庭生活的真实情形与读者分享。

当然,能够有这本书,全得归功于《联合报》主编康锦卿小姐,因为她邀约AB宝在《联合报》为中学生所出版的《好读周报》里写专栏。每周必须交稿的压力,让AB宝在略显苍白的初中生活中,得以探出头来探索这个世界,我也才能够陪伴着她们有了这些父女的对话。

也非常恭喜《好读周报》在2011年8月获得世界报业协会(WAN,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报纸媒体组成的国际性组织)所颁发的特别奖“年轻读者奖”(也是历来台湾唯一获奖的报纸)。评审对《好读周报》的评语是:把创新思考应用到帮助年轻读者阅读,在新闻专业报道和读者创作的内容之间,找到难以掌握的平衡,持续关心教育,也帮助学生学习认识及反思新闻,并且协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两年多以来,AB宝的专栏能在这份获奖的刊物中代表中学生呈现她们这个阶段年轻人的所思所想,身为父亲的我也“与有荣焉”。希望这本书能够对中学生,以及想了解中学生,或想与中学生对话却不知从何着手的父母师长,提供一点点的帮助,这样,才能弥补我内心的不安!埋怨没有用,记住“很棒的事”就对了!——A宝

这本书,集结了我和妹妹每个礼拜刊载在《好读周报》“交换日记”的专栏文章,记录着初中岁月、学校生活、课外活动、自我探索的历程……很多人会认为,我们的初中生活轻松快乐、没有压力。没错,我们的初中生活是过得精彩快乐,但是在考试为重的教育体制下,同样必须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曾经,在模拟考后我信心全毁,眼睛整整肿了两天;曾经,看着被参考书、考卷环绕的书桌,升起想放弃的念头。是书、电影把我抽离出苦闷悲观的旋涡;是“交换日记”,提供了我宣泄的出口,帮我找回一点一滴流失的自信。

我们经常被问到“你们怎么会有这么多时间看书、看电影?你们是如何规划的?”对于时间的安排,我也是在不停地摸索。初一、初二,每天一定空出一个小时给自己,看看课外书、弹弹琴,充足了电,隔天再出发;每到假日,也一定会排出一个时段看电影。到了初三,评估自己没有明显的特异功能后就认命读书,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几乎都贡献给了备考。不过,每到假日仍会安排与家人爬山、看电影。“交换日记”在初中岁月为我们留下了精彩的记录。感谢爸妈在我们小的时候把电视捐了,因此多了许多阅读时间,同时增添了投影机,为我们营造了美好的电影时光。爸妈从不要求我们成绩好,始终只关心我们有没有困难。他们通过书和电影的情境,向我们传达丰富的人生观,为我们创造了充满回忆的初中三年。

整日抱怨教育制度、埋怨考试是没用的,因为那是我们不能改变的,我们能掌握的是对生活的安排和态度。不管未来的体制如何,都要不断充实自我。这是初中三年我学到的最宝贵的一课,也是一直努力实践的目标。

通过纸笔记录我们成长的足迹,是很棒的事。最后,希望你能跟我们一起享受这些感动。我很幸福!谢谢大师,也谢谢你们!——B宝“干吗要写作者序?我看书常常跳过序言。”我一直哀号,但爸爸说:“序可以让读者明白写书的目的,应该以什么心态阅读,以及阅读完这本书大概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基于上述理由,我只好开始动笔……

就像许多作者常说“我只是一个平凡人”。我也应该如此开头,不是为了谦虚,而是这样才能反映真实的自己。为什么要出书?为什么别人要来阅读一个只有十五岁的作者不成熟的文字?不是我的故事精彩,也不是我的文字高妙,而是我很幸福!

有太多太多路径让我接触大师、与经典相遇,怎么可以不和大家分享?书中是我和姐姐在初中时期的生活记录,有一小部分是学校生活,最主要想分享的是充实的课外活动!我爱《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一句话:“幸福就是欣赏周遭的奇妙景观,不要忘了汤匙里的两滴油。”“汤匙里的两滴油”代表课业,如果你想要了解如何念书,那么赶紧放下这本书,因为有很多书专门教导如何读书。而且念书是自己的修炼,要通过自己摸索。如果你已经能轻松看守住“汤匙里的两滴油”,那么请继续阅读。这时候就该好好看看“周遭奇妙景观”为生活创造的不一样的风景!

吴祥辉先生说,只要记住“旅行、阅读、运动”,往后再回头看看这段生命必能无悔。阅读不只是读书,还可以读电影,从书和电影中又可以读人生。阅读也是最经济、实惠的旅行,更可跨越疆域、横渡时空,能与大师相见,比和电玩主角厮杀更珍贵难得。

如果这本书能让你和大师、和经典相遇,那么便不会愧对那些让我与大师、与经典相遇的人。谢谢他们,也谢谢你将感动慢慢传递。

妈妈的心声

教养真的可以浪漫吗?——AB宝妈,柯蕴慧

有些朋友想了解我们家教养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会好奇地问:“教养真如伟文所说,可以这么浪漫吗?”如果浪漫是全家会跟着文字、影像一起感动;是面对喜悦的事,可以分享快乐;是面对挫折,可以彼此加油打气。那“教养一定要浪漫”!

记得孩子十岁的时候,班上的亲师恳谈会,老师要家长分享教养心得。多数的家长热切地讨论如何督促孩子课业,我只想到孩子已经十岁了,能留在身边的日子或许就只有再一个十年,还是赶紧疼她们、爱她们吧!学习是孩子一辈子的课题,如果为了孩子的课业成绩而破坏家人间的和谐,日后我一定会后悔的。所以“教养非要浪漫不可”!

熟识的亲友都知道伟文浪漫的个性,也质疑伟文说得多、做得少。他经常被我揶揄,帮孩子换尿片的次数,两个孩子加起来只有一次,还是因为受了朋友的鼓噪才表演的。虽然孩子学龄前,伟文像是个观察员,但是我知道日后在亲子的关系上,他大有可为。伟文退伍到“空总”服务,假日就到小区童军团当团长,原本安排带“小狼”,但是他的个性、身高和小一、小二的“小狼”始终有距离。后来换到带初中团的童子军,伟文就如鱼得水了,他经常拍照、写信鼓励队上的孩子。现在,青少年期的AB宝像是伟文的朋友、情人,常常一脸倦容的伟文,回家看到孩子就变得神采奕奕。教养孩子,父母也要找到自己觉得舒服、浪漫的位子吧!

到底什么是“浪漫的教养”,是带着孩子到五星级饭店旅游吗?是带着孩子到高档的餐厅消费吗?这是浪费而不是浪漫。物质愈多,反而愈不可能真正浪漫。大家还记得谈恋爱的时候吗?回想年轻的时候,真正留在记忆里的,是两个傻瓜骑着摩托车到天涯海滨追逐落日,是在雨中散步谈心、唱情歌,这些事儿都是不太花钱的。物质总会消耗掉,精神层次的回忆才会长久。父母能留给孩子、鼓励孩子的,就是一些温暖与浪漫吧!

教养孩子在规则的收放间,的确很难拿捏。但可以肯定的是“浪漫”的教养,亲子关系一定不会变坏。希望看完这本书的读者,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那对亲子关系是很具杀伤力的,把力气用在创造属于你们的“浪漫”上吧!

最后,这本书的产生,真的要感谢《好读周报》的康锦卿主编,她“浪漫”地支持两个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中生长期记录生活轨迹,还不时传来鼓励的分享;也因为周报,我们全家有了更宽阔的话题和视野,纾解了孩子考试的压力。也要感谢“野人”出版社,给了我们家三个“荒野人”献曝的机会。

Part.前言

如何引导孩子进入阅读世界?

● 从阅读到写作──将想象力和创造力落实的最佳工具● 上网=阅读?!──网络讯息搜寻与阅读书本有什么不一样?如何引导孩子进入阅读世界?

自从我和蕴慧当了父母之后,我们的教养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孩子喜爱阅读的习惯。

学龄前──孩子看不懂没关系,从亲子共读中传递陪伴孩子的“爱”!

AB宝出生没多久,蕴慧就开始抱着她们进行亲子共读,一直持续到上小学她们自己会拿着书看为止。现在问她们是不是记得小时候的事情,说实在的,她们在幼儿园大班以前所有的记忆都非常模糊,若记得,也是通过相片或我们跟她们述说的。为什么要亲子共读?念故事是为了跟孩子说话!

如果孩子童稚时代的一切都将忘记,那么父母亲花费那么多心力值不值得呢?

答案是值得的,因为亲子共读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大人通过绘本和婴儿说话,让他们感受到爱,这是一种心灵的联结,更是全家共享的快乐时光。

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语调中的爱,以及依偎在怀中那种温暖甜蜜的感觉。如何挑选绘本?从能感动自己的开始!

因为绘本的故事是由父母亲念的,所以这个故事必须是父母亲很喜欢,会被感动的。不要只因为别人推荐或这本书得过奖就选用,因为别人喜欢的我们不一定会有共鸣,我们自己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别人可能一点感觉也没有,所以一定要挑一些我们读再多次自己都喜欢的故事。

市面上好绘本那么多,一定可以找到这类的书。因为孩子感受能力很强,当我们念着真心喜欢的故事时,那种感动的能量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在潜意识中体会到阅读真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同时要注意绘本故事不能只用眼睛去看,也要用耳朵去听,因为看与听的节奏感是不同的,有的故事看起来很流畅,可是念起来却很怪,这样的文笔就不适合共读。

另外,绘本就是图书与文字合成的书,因为孩子看不懂文字,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念着故事时,他们就是盯着图看,因此绘本的图像美感非常重要。有一位日本儿童教育专家,也是资深的出版人就曾经这么表示:“孩子气的传统婴儿图画书,反而不适合作为婴儿的启蒙图画书。”他认为应该挑选的画是正确而写实的,换句话说就是有层次、有明暗的艺术创作。甚至他明白地表示:“迪士尼卡通图画是失去质感的沉淀色彩,毫无生气的。”

的确,让孩子在听故事之余,也可以同时学会欣赏美好的艺术创作不是很好吗?我很忙,可不可以用听录音带来取代?

曾经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发现学龄前的孩子听父母亲念跟听录音带,效果完全不同。当我们把孩子抱在怀里,彼此肢体、眼神有互动时,我们念出来的声音对孩子才有意义,不然即便是高传真的录音设备,对孩子而言,也只如同街上的车声,是背景噪音而已。

所以,若要共读,就真的陪着孩子一起享受这段时光,而不是通过录音带来打发孩子的时间。故事讲完要分享或讨论吗?

等到孩子上幼儿园后,亲子共读会更有趣,因为孩子会有很多的反应,也许还会问我们问题。

有很多妈妈常常在念完故事之后,会加上一段评论,顺便训诫一下孩子:“你看小熊都会自己整理东西,不像你玩具都乱丢!”我们身为父母千万要记得:讲故事就讲故事,不要附带太多的解释与教训,或者顺便批评指责孩子。这样一来共同享受快乐的气氛马上就荡然无存了,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无形中感受“阅读是快乐的”,才能为下一阶段“自己阅读”奠定美好的基础。

如果父母念完故事真的想讲点什么的话,最多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自己类似的经验就好,同时,还是要记得不要逼孩子讲自己的感想或心得。如果孩子自己愿意讲最好,不想讲也不要勉强,因为每个孩子语言表达的发展情况不一样,我们要相信即便孩子不会表达,但是好的故事一定能带给他很多的感受,这些经验可以让他在成长中慢慢沉淀与转化。

上学后──让书无所不在,让孩子跟我们一起爱上阅读!

让孩子养成一生阅读的好习惯,只要大人辛苦两三年就能实现的,尤其以开始有能力阅读文字的小三、小四最为关键,这个关键时间一旦错过,以后要培养就会更辛苦、更不容易了。

但是要如何开始?如何让孩子喜欢?这需要等待机缘,没有机缘,对孩子来说反而会变成压力。

记得AB宝小三时,还不大肯看文字书。这时我刚好发现九歌儿童书房出版了一本双胞胎故事的小说,就买回家送给女儿,AB宝立刻被吸引了。这就是所谓的机缘:让孩子先爱上一本书,爱到等不及读完就急着想和人分享,这书就会成为触媒,带领孩子找到下一本书、下一本书,再下一本书。

接着,就要乘胜追击,我把九歌儿童书房的小说一一买回家。AB宝因为看完生平第一本纯文本书,对自己有了信心,马上又连着看了三四本。其实,孩子都爱书,大人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待机缘、创造机缘,然后为他们挑到一本“对的书”。父母要以身作则,千万别让看书变成对孩子的惩罚!

近十年来,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深深了解到阅读能力的重要,所以积极推广儿童阅读运动,这些年在台湾也是如此,从都市到偏乡,从山上到海滨,都有许多怀抱热情的故事妈妈,以及来自企业或大学的志工到各个小学陪伴孩子阅读,各级教育体系也使用很多奖励办法来鼓励孩子多读书,这些努力虽然达到了某些效果,但是大部分的活动就只是活动,无法养成孩子长期且自发性的阅读兴趣。

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在学校发生,是课程的一部分,当孩子回到家之后,若家长没有在生活中示范,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真正的兴趣,那么学校的活动可能就会像放烟火一样,一闪即逝。

假如父母整个晚上都在看电视,却叫孩子进房间读书,或者孩子不乖闯祸了,父母的处罚是:“进房间读书,三个小时不准看电视。”孩子无形中就会认为读书是处罚,是痛苦的,于是就会离书本愈来愈远了。

像我家在孩子出生之后就把电视机送走,家里没有电视机之后,多出了很多亲子互动、亲子一起学习的机会,全家人也可以安静地进入书中的美好天地。

若是孩子从小就看见父母有空就陶醉在书的世界里,然后家里也有适合他们年龄阅读的有趣书籍,不必我们“推动”或用言语训诫,孩子就会跟着我们爱上阅读。营造情境式学习:把家里变成图书馆,增加孩子翻书、阅读的机会!

养成孩子阅读习惯很重要的条件是,在孩子的日常生活范围中有书,不管是班上的班级图书馆,或是住家旁边的公立图书馆,或者是把家里变成有很多藏书的图书馆。

心理学的研究不断地证明人是情境的动物,我们的行为反应会随着所处时空与场景氛围而改变,若以更长的时间来看,人的性格甚至外貌形体也会随着我们生活的环境而改变。换句话说,人可以选择环境甚至改变环境,可是一旦住进去之后,环境就会反过来改变我们,这也就是建筑学大师莱特所说的“人塑造环境,环境塑造人”。

因此,让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充满了书,是“让孩子爱上阅读”非常简单、非常有效的方法。

环境除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空间之外,我们每天所接触的讯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也都是环境的一部分。人真的很难逃脱环境的影响,除非我们能非常自觉地察知我们与环境的关系,并且通过阅读或真实体验来建构对另一种生活的想象,那种憧憬我认为是超越环境限制的唯一力量。

这就是阅读可以改变我们人生的原因,因此若是我们想让偏远乡村或文化刺激不足地区的孩子减少城乡差距,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最有效、也是耗用资源最少的投资了。

除了公家或学校的图书馆藏书要增加,同时想办法增加学生的使用率之外,如果父母经济能力许可的话,尽量要多买书,至少要帮孩子准备他自己的书架,上面摆放的不是教科书而是他喜欢的小说,当然若是可能的话,这个图书架能扩大成书房,或者把家里的空间都摆满了书,像是图书馆一样,那就更棒了。

像我家除了没有电视机,也没有酒柜或沙发椅,只有一个像图书馆那样超大的阅读桌(乒乓球桌般大),四周都是书墙,孩子回到家里就是端坐在桌前看书。

有人会说为什么要买书,反正书可以从图书馆借,干吗花钱买?我觉得建立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藏书有两个目的:一是任何值得看或自己喜欢的书,一定有重读的必要,最好随时摆放在自己身边;二则是有些好书目前或许没时间读,但是我们想看或值得我们看,这些书若没有时时刻刻出现在我们的生活范围内,在视野所及之处,阅读的机会当然就少了许多。

尤其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多多少少会有点叛逆。往往我们愈要他们做的事,他们愈不想做,我们愈是推荐他们看的书,他们愈是排斥,所以我建议千万不要勉强他们,只要悄悄地准备一些有趣的书或希望他们看的书,随意置放在餐桌旁、玄关上,或厕所里,反正要让家里四处都是书。现在的书封面都设计得很吸引人,书名也取得很有创意,孩子总有穷极无聊或无所事事的时刻,他们或许就会随手拿起来翻阅,若是其中一句话,或一段故事引起他们的兴趣,或许就这么一头栽入书中的动人世界了。用故事启发孩子对知识的热情!

我们常会抱着学龄前及刚刚学着认字的孩子在怀里,给他们讲解亲子共读绘本与图画书,通过那些充满想象的故事让孩子认识世界。

可是,似乎没有多久,随着孩子上学后评量与测验卷愈来愈多,我们要求孩子坐在书桌前背诵许多知识,并且力求没有错误,好让孩子可以填上正确的标准答案,获得高分。

据说曾经有个研究生问爱因斯坦:“听说期末考的题目是考古题?”这位最伟大的科学家回答说:“没错,跟去年一样。”当研究生高兴地转身离去时,爱因斯坦又补充了一句:“题目一样,但是答案不一样。”

的确,科学的精神在于解释,给一个好的、合理的说法,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堆积。所谓解释就是设法替我们观察到的现象赋予意义,其实也就是给一个合理或好玩的故事。

必须通过故事来启发孩子对于知识的热情,在生动、有趣且生活化的故事引领下,知识不再是令人恐惧的必须背诵、考试的数据。甚至当孩子习惯这种将每个观察到的现象编出一个合理的故事时,无形中就培养出孩子真正的科学精神,也能让他们跳脱只追求一个标准答案的僵化思考,培养孩子想象与创造的能力!

我们也可以通过故事引起孩子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其实只要有了强烈的动机,一切该具备的知识,孩子自己就会去寻找。

由好奇引发的学习动机是最有效且最持久的,就像有位作家曾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

其实这对大人也有效,因为生活中我们能看见的事物,都是我们关心或正在寻找的,如果不是通过感官,引起我们情绪、情感的投入,外界的事物在我们的理智或学习中,是不会存在的。阅读让孩子得以探索隐藏版的自我,也观照辽阔的世界。

我总觉得一本我们喜欢的书,一定是它能呼应我们心中某个渴望的。换句话说,阅读一本打动我们的书,其实阅读的是自己生命的光影,探索不曾了解的自己。因为书本犹如一面神奇的魔镜,镜中反射出隐藏的自我;书本也犹如我们的心灵之窗,借着阅读,我们得以观照这个世界。

一定要帮自己或帮孩子把他不同生命阶段所喜欢的书留在身边,有人说用相片来写日记,我觉得用书可以记录我们的人生,留下我们生命成长中不同的体会与精神蜕变的历程。

因此,虽然我会去图书馆借书,但是我也会建立属于自己的藏书,近代有名的阅读者也是藏书家海莲·汉芙就曾说:“我绝不买一本没读过的书,那不是跟买衣服没有试穿过一样冒失吗?”

我们除了要帮孩子买书之外,也要为自己买书。很多大人以太忙没有时间阅读为借口,没有养成购书的习惯,当然就更没有机会养成阅读的习惯了。其实我总觉得不是找到时间才去阅读,而是当我们阅读了以后才会有了阅读的时间(这句有点难懂的话,却是我最深刻的体会),因此随时随地手边有书是很重要的事。

这些年,我总是不断地鼓励身边的朋友买书,并且说:“太忙没时间看也没关系,把书买回家摆着,只要到处都是书,也会改变我们的气质!”其实这是真的呀!即便没有看过书架上的书,但是我们吃饭、上厕所,在家里走过来走过去时,总会不断看到这些书、这些书名,潜意识里就多了许多想象,就如同有位作家所说的,“没看过书的内容,可是却盯着它们或色彩斑斓或凝重沉稳的封面时,也是以另外一种方式了解这些书。”

所以我赞成十八世纪某位哲学家所说的:“有一点点钱的时候,我先买书,剩下的,再买吃的与穿的。”把家里变成图书馆,是引领孩子喜欢上阅读最有效的方法。要怎么帮孩子选书?“有趣的”优先考虑,世界名著等爱上阅读之后再看!

许多家长帮孩子挑选书时,不知不觉都会以大人的角度选择主题正确,比较“有价值”或是内容丰富知识蕴含量比较高的书。这些大人喜欢的书,孩子不一定喜欢,假如孩子以为所有的书都这么“无趣”的话,他们很快就会对书退避三舍,逃遁至充满声光刺激的影像世界、计算机游戏里了。

也有的师长不知该推荐孩子看什么书,认为看世界名著准没错,结果我看到许多孩子的书架上全都是世界名著的精简版。

没错,世界经典名著具有其丰富性,它能碰触到人类各种恒久且终极的问题,值得人反复阅读。这些看法我完全同意,不过一本书要成为世界名著要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它必须历经时代的考验与筛选,因此经典通常是古代的;第二,既然是世界名著,那么它大都也是外国的故事。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不了解书中描绘的时代背景也无法体会那个时代的情景与氛围,同时孩子对于那个国家的典章制度、风土人情完全不懂,因此也很不容易进入书的情境。

另外更麻烦的是,通常世界名著是大人写的,所以书里所关心的主题,如人性挣扎、善恶两难、爱情考验,等等,或许不是现阶段孩子所关心的,再加上世界名著都是大部头巨著,要变成儿童读物,就只能简化再简化,最后变成一本毫无情感的故事书。一本书能吸引我们、感动我们的,绝不是剧情摘要,而是通过绵密的文字所堆积出的张力、铺陈出的气氛,还有精彩的对话……如果只看简要本(节选本),世界名著原先具备的所有优点就全都不见了!

因此,除非是取材世界名著的架构或一小部分,然后完全改写或重新创作,不然我反对让孩子看世界名著的简要版。

世界名著最好的阅读时机应该是已经变成热爱阅读的文学青年之后,经由大量阅读,已经形成自己的选择标准,建构出自己的阅读品味时,自发性地依据对自我内在的探索而去找世界名著的全文本来看。

当大人太急着推销经典名著时,会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因为许多生命体会必须经过岁月的历练才能豁然开朗,这些名著中所蕴含的智慧之光,是来自真实生活心得的整理,以孩子非常简单的生活经验当然无法领会,只会觉得很枯橾、很无聊。生命教育要能真的感动孩子;针对年龄,选择有情境、能解决孩子疑惑的书。

我觉得大人应该推荐当代作家专门为孩子所写的故事,他们会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能够体会的情境,再加上题材是现代孩子所关心的问题。

孩子从来不是无忧无虑的,他们感觉敏锐,充满困惑。但表达能力是后天的,还没有受过训练。这时如果读到一本进入他生命困境的书,想想看他会如何兴奋,怎样感动!当孩子可以从书中找到他们困惑已久的问题,他们彷徨不安的心也能从故事中被理解、被抚慰,有着可以投射进去的情境,让他们感受主角的困境,认同他的选择,并且一起去历练。孩子不只能从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进入阅读最美好的世界,这还是进行生命教育最有效果的方式。

只要让孩子看精彩的故事,故事写得好,即便像《哈利·波特》这种厚度七八百页纯文本的书,连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也能废寝忘食地阅读。

最近这些年,教育界开始着重“生命教育”,因为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前提是要能使学生“感动”,生命教育绝不是知识上的教导或死板的道德教训。

我相信当孩子看了精彩的故事后,有了“啊”一声的感慨,这个惊叹就是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也就是对旧的经验的重新诠释,对已经熟悉的事件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和不同的理解。

杨茂秀教授认为这就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智慧,而且如果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一点故事都没有的话,那学习一定是很缓慢、很苍白的。

或许故事是属于别人的,但是如果它感动了我们,它就会跟我们的生命编织在一起。

与孩子一起阅读,或许可以找到与孩子们的成长经验有共鸣的机会。

从阅读到写作

将想象力和创造力落实的最佳工具

当AB宝小五的时候,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总是强调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但为什么与世界上一些考试成绩不如我们的地区相比,台湾的孩子即使考上了一流高中、名牌大学,在“两力”上的表现也还是相对较弱?

这时,我已经陪着AB宝自由自在玩了快十年,孩子学多学少不是问题,因为学习是快乐的。她们出外是放胆探索自然、观察自然的野小孩,也会扯铃、骑独轮车,在家既能弹琴,又是小小书虫,每天都过得很快乐,但我一直没有具体去思考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件事。

这“两力”为何如此重要?当知识都转成数据储存在计算机上,取得的成本为零。如何把碎片似的数据组合成有意义的信息,发出力量,凭借的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一颗主动进取的心。

创造力和想象力,必须从面对生命的态度开始。

我决定要好好培养AB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不是送到补习班。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是某个特定科目的技能培养——如果有这种补习班的话,想必老师会以各种科学实验进行之,但事情不是这样的。

我深深觉得,它们是一种面对生命的态度,也是一种素养,必须经由每天的生活习惯缓慢养成。

既然这样,我要找到一个核心概念,既可以持续操作,又能够陪伴孩子。为此,我读了很多资料,也搜寻国外案例,终于让我发现一个培养“两力”的秘密——让孩子敢于发问,并且能问出好问题。这需要回头追索过去人生的所有经验,因此不适用于低年级孩子。

好问题比好答案重要,孩子有没有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主动探索的精神,看问的问题就知道。

问问题需要勇气和能力,也就是说,需要不断的训练。不管面对何种状况,孩子如果能大胆地问,并且问出好问题,便等于拥有追求新知识以及超链接的能力。

发现这个秘密,并有了具体目标后,我开始大量看探讨各种人生面向的影片。

其实一开始是我们一起看电影,类型涵盖艺术、科幻、音乐、惊悚、动物……通过问问题我可以知道孩子看懂多少,能不能理解角色之间的对应。如果看完电影没有讨论,没有让他们发问,这电影就白看了。

但这碰到了一个状况:电影两小时,看完之后再讨论个一二十分钟,AB宝还不习惯问问题,因此觉得不耐烦,一个找借口说我要去运动,一个说我要去写功课,全都溜掉了。看电影也许很快乐,但思索是困难的,实在很难强迫她们问问题。

于是我改弦易辙,号召十几个有同年龄小孩的家庭,像办读书会一样办电影欣赏会,电影由我挑选,像《鲸骑士》或《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一群人看完电影后,举办分组比赛,三五个小朋友一组,家长一组,提最多问题的一组获胜。基于团队竞争和荣誉感,孩子大多会奋勇发问,这也是强迫他们思考的机会。如此操作二十几次下来,我发现这方法跨年龄、跨阶级、跨领域,不论对象为何,全都有效。

很多家长十分感动,他们惊讶于自己的孩子竟然能够问出这么好的问题。而AB宝经过三四次训练,已经敢于发问,而且愈来愈会问。不过老问题还是存在,不比赛时,她们看完电影后,还是不理我,不想问问题,我也没辙。还好,后来我发现了日剧。

分集的日剧是终极法宝,孩子想看就得问!

日剧?这好像是天外飞来一笔,其实不然。老实说,我是日剧白痴(现在是日剧达人)。我们家不看电视,但有上万本书和五六千部影片,一直到有人推荐我看《交响情人梦》DVD,这是我的第一部日剧。怎么会这么好看,又让人看得这么快乐呢?即使已经看过上万本书和几千部电影,我仍然无法抗拒野田惠和千秋的魔力。此后,我对日剧狂热了起来,累积到一百多部的雄厚实力。此时,我知道我有能力为女儿挑片了。

我家现在有大约四百部日剧。因为没有版权代理的关系,日剧不贵,新片三部五百块(台币),旧片更便宜。不过价钱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要花时间挑出适合孩子看的片子,全台湾用日剧来娱乐、教育小孩的爸爸,我应该是第一个吧!

电影看完就结束了,但日剧一般都是十二集,好看的日剧会让人看完一集后,急着想追看下一集。当AB宝要求看下一集时,我会坏坏地说:“想看下一集?好,先提两个问题来看看再说。”没办法,我大权在握,她们只好乖乖挤出两个问题,非问不可。她们不问,就我问,她们答。

抽不出时间?日剧一集不到五十分钟,周六周日各看个两三集,快则两星期就看完一部。做不到的话,表示你的孩子太忙,或者不会利用时间。

两年观赏下来,AB宝心目中的第一名是《司法研习八人组》。当时,小学高年级的社会科正好进入法律单元,我为了跟她们解释何谓检察司法官,所以特别挑了这部日剧。日本司法官没有条件限制,任何学历、任何行业的人都可以报考。《司法研习八人组》里有八个来自不同领域的司法研习人员,这群天兵的作业天天被K,因此随后他们便组成一个团队在课后讨论,每一集讨论一到两个案件。因为背景不同,看事情角度各异,讨论总能擦出精彩的火花。AB宝对它如此热爱令我相当讶异,后来一想,她们的身份是学生,司法研习人员也是学生,学生之间的伙伴关系,以及虽然意见不合却彼此相挺的情义,应该是这种相似的情境让她们深深认同吧!《Code Blue救护直升机医生》排名第二,女儿看过之后,决定长大后要当救人的医生。她们也喜欢《幸福小厨师》——一个总要先和客人聊五分钟再决定为他做什么料理的厨师。

医生、护士、律师、警察、侦探、美发师、厨师、老师、科学家、业务员、企划、家庭主妇……从另一个角度看,日剧又是职业众生相的呈现,认真地看,等于上了一堂堂的职前体验课。

会发问=有思考基础,下一步就是写下来!

习惯发问之后,我顺水推舟训练AB宝写作文。

因为写作是整理一个人思绪的最好方法。我们通常借由写作来思考,美国著名诗人佛罗斯特就曾经这么说:“我还没有开始写之前,我怎么知道我在想什么?”

在这全球化快速变迁的时代,人与人的接触频繁而短暂,有能清楚表达自己想法的写作能力,也成为竞争力的关键。美国曾做过一次大规模调查,发现写作成绩与在学校的整体学习表现相关性最高,因此从2005年起,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加考二十五分钟的短文写作。

写作的确非常重要,可是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每到作文课就唉声叹气,提笔有如千斤重呢?说故事,与人分享不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天性吗?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老师或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享受写作的乐趣,人类乐于分享的天性被错误的方法与压力给抹杀掉了。

我训练AB宝写作,就是通过日剧,一开始先由我根据日剧内容提两个问题,她们用两三百字回答,这就是作文。不写呢?对不起,那就不能看下一集了。

用日剧训练孩子发问和写作文,同时也在测试她们倾听的能力。从问的问题和写的文章,我可以察觉她们能不能捕捉到人与人互动之外的弦外之音,是否关心他人、理解别人,有没有同理心,等等。读出隐藏在言语和肢体之外的幽微真意,这种能力很难教,也不易培养,但通过电影或日剧的讨论就可以达成。

或许有人会问,看电影、日剧还要附带做这么多事,会不会失去娱乐的意义?电影和日剧本来就是娱乐啊!我认为一点也不会。孩子没有能力问的时候,当然要由大人引导他们,一步一步铺陈。当孩子问出好问题,或提出一个不错的观点,他们自己反而是最高兴的人,不要忽略了孩子也会期望进步和成长。

这两年下来,除了我自己变成日剧达人,更大的惊喜是,我已经不再需要跟孩子教导什么,念叨着要改进什么。

道德教导从大人口中讲出来,就很无聊、八股、讨厌,听都不想听,一模一样的话由日剧的角色说出来,孩子就感动得一塌糊涂。所以每当我有话想对女儿说,就挑部日剧给她们看:《考试之神》《东大特训班》《家长是怪兽》《女王的教室》……要孩子用功读书,要孩子学习勇气,要孩子有团队精神,都有对应的日剧。

而我所要做的,就是每一两个星期到光华商场扫货,一部一部先行看过,再分门别类,挑出适合给孩子看的,并在最适当的时候给她们看。Part.1爸爸,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学习@《爱·生活与学习》● 考试@东大特训班● 放轻松@逛夜市● 节奏@看画展、听讲座● 压力@牧羊少年● 自学@达雷尔● 起飞@汉娜&拒绝联考的小子

上网=阅读?!

网络讯息搜寻与阅读书本有什么不一样?

常常有家长跟我反映,家里读中学的孩子整天挂在网络上,劝他们多看点书不要沉迷于计算机,结果常常被孩子反驳:“我在网络上搜寻阅读的数据也像是书啊!甚至比书的讯息更新、更实时呢!”

阅读网络上的数据与印刷出来的书到底一样不一样呢?

我想,首先得先区分书的媒介,不管是用纸印刷,或者用竹简、用羊皮,或者是电子书,只要经过编辑处理过正式发行的书,都算是书,与网络搜寻的数据是不同的。

不管是用什么媒介,只要是经过处理的书,都有成本,除了作者殚精竭虑的写作之外,还经过层层的编辑筛选与讨论,修正校订然后才会出版发行,基本上是有构架、有层次、有想法与目标,即便百科全书,只要经过编辑处理发行,都会有其独特的观点与架构。

当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学问、一个新的领域,必须找到那门学问的几本经典书籍,仔仔细细地从头读到尾,在脑中建立起完整的轮廓,这种轮廓也可以称作知识的基本架构。有了这样整体的认识之后,后续找到的许多资料与琐碎的细节才能适当地安放在那个架构里,也才能形成有意义的了解与记忆。

没有对那个领域的整体了解,网络上搜寻到无穷无尽的数据不仅没有帮助、浪费时间,甚至有害,会使我们淹没在讯息的大海中。许多在大学任教的朋友感慨,现在学生的报告内容似乎非常丰富,旁征博引找了许多数据,但是却抓不到重点,结论也非常模糊,甚至搞不清楚作业的问题到底是要他们回答什么。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自己的观点,也不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即便花了一大堆时间在网络上漫游,剪剪贴贴,但其实还是无法形成真正的收获与了解。

当然,网络搜寻还是有好处的!

最大的好处是当我们很明确地知道想找什么数据时,帮助最大,以前可能要耗费数周埋在图书馆与积满灰尘的古老文献或期刊中奋斗,现在可以舒舒服服且很省时间地通过各种网络的数据库找到答案。但是别忘了前提是我们知道要找什么,知道该提出什么问题。我们都知道,对一门知识没有彻底了解,很难提出有意义的好问题。

资深出版人詹宏志就曾比喻:“Internet就像是一本非常大又丰富的书,有一万页,但是没有编码又散落一地,没有好的训练,网络的帮助其实很小,只会让人迷失。”真正要通过网络做学问,需要高阶的训练(与利用网络购物或查哪里有好吃的餐厅这种低阶的使用需求完全不同),这些训练必须从阅读一本又一本的书来建立,没有快捷方式可以走。

网络上的讯息你能找得到的,别人也可以找得到,真能让我们胜出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去界定这些讯息之间的关系,如何用自己的想象与专业知识去利用这些讯息,因此,还是一步一脚印地从书本阅读开始吧!学习投资自己,活出更快乐的未来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读书?TO B宝:

感觉才开学不久,就要面对第一次段考。像是大海中逐渐被隐没的船只,被层层叠叠的考卷淹没,浮浮沉沉中,一本泛黄的旧书被海浪冲上了岸边,清风无心地翻了翻书,瞥见字里行间那文字之美,散发出一股神奇力量吸引着我。

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读书?

我常常反问自己,但总把自己逼到迷惘的十字路口上。没寻到答案,反而更加疑惑。

通过无声的表达,美国知名教育家替我解答了长久以来的困惑。学习是为了生活,为了分享,为了有质量的爱。每个人都是上帝的恩典,为了不辜负所有爱我们的人,我们要善待自己。

只有自己不断成长,才能给别人更多“我自己”。学习是为了给,这真是件浪漫的事啊!

原以为《爱·生活与学习》是给身穿黑衣、戴着厚重眼镜、头发乱蓬蓬的奇异哲人研读的,然而我却看得津津有味。爱、生活、学习三者密不可分,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如何爱自己、爱别人。

我们经常将“爱”狭隘地定义成男女之间的情爱,《小王子》的作者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有一句名言:“也许爱就是我引导你走向你自己的一个轻柔的过程。”此时我开悟了,爱自己就必须好好投资自己,不管做任何事,全力以赴!

伸手,拿起一本参考书,这次不再是妥协的哀号,而是浮现了满足的微笑。A宝TO A宝:

进入备战状态的我们,每日与十几张的考卷奋斗。像已拉到极限的橡皮筋,等待着自由的那一刻。

细细回想,自己是否常自怨自艾,将“我”关在无比黑暗的深渊?是否常自限自缚,将“可能”打入阴森的大牢?“我”是上帝的礼物,“我”是世界的宝藏,“我”更是自己最大的投资品。

生命如同大海般宽广,也如同沙漠般一望无际,尽情地拓展它、用心地经营它、热情地创造它,这是我们一踏上这世界便背负的最大责任。

为什么要这么尽情地享受生命?因为“只有我不断成长,我才能给你更多的我自己。”每一个“我”,皆是独一无二的。认真地过生活也是为了表达喜悦、表达爱,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

每个投资皆为了活出更美的世界,但一切起源须从投资“我”开始。“让自己成为世界上最美丽、温柔、神奇的人,我会因此永远存在。”

平易近人的词句、文章,带给我们的常常是豁达的人生观与独特的见解,阅读由利奥·巴士卡力所著的《爱·生活与学习》与《九路公交车》,所得到的启发,就如同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无意间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跳蚤,发现它那身体的结构与美的感动。

通过这些书,我也更了解了读书的真谛。B宝亲爱的AB宝:

我蛮好奇的,不知道为什么你们老师会推荐你们看《爱·生活与学习》?这本书是爸爸读大学时相当畅销的励志书,出版至今将近三十年了吧!

这本书讲得当然很有道理,但是我相信对于正为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搞得头昏脑涨的中学生来说,恐怕还是没办法回答大家“为什么要念书?”“为什么要学物理、化学?”“现在读的很多科目我以后若是都用不到,为什么现在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读?”

记不记得去年我曾拿给你们看的日本作家所写的书《筑梦的手纸屋》以及《圆梦的手纸屋》?还记得这位作家怎么定义“念书”吗?

他认为念书只是一种工具罢了。一般来说,工具的创造都是为了解决人类的不便而诞生的。这位作者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会想得到许多东西,甚至只要我们活着,就必须靠别人提供许多东西,若是没有这些人的话,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自在舒适地过生活。因此我们必须拿东西跟别人“交换”,才能获得衣食住行娱乐种种的必需品。这种“交换”的过程,就是用双方都认为适当的分量,来交换对方拥有的物品中自己想要的。通常我们都习惯用“钱”来当作衡量的标准,但是并非只能用钱来交换,用物品来交换物品,或用抽象的价值来交换物品,也都是可能的。

一般而言,我们到公司上班,就是拿自己所有的,也是公司想要的劳动力和时间,来交换公司拥有的,也是自己想要的“金钱”和“安定”,当然,你付出的成本跟你获得的金钱,要依你们双方都认为适当的分量来议定。

因此,念书可以说是我们为了拥有更多能力可以与别人做更好交换的工具,也就是念书是用来增加未来选择的工具。我想你现在应该可以体会,和高中毕业就进入社会工作相比,大学毕业生的工作选择范围应该是大得多的。

几年前,龙应台女士在与她十七八岁的孩子安德烈的信件对谈书《亲爱的安德烈》里,她也提到:“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在目前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有可能是快乐的。同时,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再加上工作不会剥夺我们的生活,我们才会有尊严,而成就感与尊严,不就是快乐与幸福的前提吗?

不过,我想即便你们同意这两位作家的观点,但是有压力的念书还是非常辛苦,也似乎是漫长无止境的过程。的确,我相信即使再喜欢念书的人,在念书的过程中还是会不断遭遇到大大小小的瓶颈,想要渡过这些难关,必须要有坚韧的耐力。因此,念书的过程也可以磨炼我们的耐力,而且当我们超越过一个又一个的障碍之后,也可以获得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新的挑战。其实,念书除了磨炼耐力与拥有自信之外,还可以训练我们的记忆力,并增进我们的判断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等。【浪漫生活清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