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刚教授之小儿疾病家庭调理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08:37:17

点击下载

作者:李志刚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志刚教授之小儿疾病家庭调理指南

李志刚教授之小儿疾病家庭调理指南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李志刚教授之小儿疾病家庭调理指南作者:李志刚排版:昷一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9-01ISBN:9787501997763本书由中轻(北京)网络出版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随着现代绿色健康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中医疗法的重要性,中医常用的一些治疗方法,如按摩、艾灸、刮痧等,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中医穴位疗法不仅可以提升孩子免疫力,而且无毒副作用,无后遗症,效果明显。

中医疗法是被大众喜爱的自然疗法,可作为日常保健之用,既经济、简便,又没有不良反应。经络学说源于中医。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讲出了疾病的实质和内涵,意思是说,人体经脉通则身体正常,不会感觉疼痛或不舒服,如果感觉疼痛则可反映该条经脉运行异常。

中医穴位疗法入门简单,不需要艰深的知识,只要找到正确的穴位,学会简单的按摩、艾灸、刮痧手法,熟练之后很快就能在家轻轻松松为孩子治病,效果显著,每个父母都可以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本书为父母们重点介绍中医穴位疗法中简单易操作的按摩技巧、艾灸方法、刮痧手法,分析儿童身体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特点。为方便父母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本书把这些穴位按照我们熟知的部位来展示说明,再详细为大家分析每个穴位的位置,解决了读者难以判断位置的困惑。您可以在人体骨骼图上精确定位,也可通过真人演示图对照操作。本书内容简单又详细,讲解精彩又实用,图解清楚又细致,让您一目了然,以便于您了然于胸,为您的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第一章小儿经穴理疗法基础课

从孩子一出生,父母就希望孩子能健健康康,一生平安。每当孩子身体不适时,父母的手都会很自然地去抚摸孩子不舒服的地方,如头疼时按按头部,肚子痛时揉揉肚子。久而久之,人们对一些特定部位的反射区有了逐步的认识,从而有了一套系统的按摩、艾灸和刮痧手法。

人体是以五脏(心、肝、脾、肺、肾的总称)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络全身的有机整体。按摩、艾灸、刮痧手法可以改善孩子的身体经络,祛除体内污浊之气,让经络畅通,气血旺盛,这样孩子就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才能长得快,身体好。与西医打针、吃药相比,中医经络穴位疗法安全,简单易操作,既减轻孩子的疼痛,又帮父母解决了孩子不喜欢吃药的问题,轻轻松松为孩子治病。了解小儿的年龄分期——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

中医学著作《灵枢•卫气失常》记载:“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在《素问•奇病论》又说:“人生而又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胎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其子发为巅疾也。”故从胎儿期开始就要为孩子的健康打响“第一战”。从胎儿期到青春期,孩子渐渐长大的同时也伴随着成长期的不同疾病。

01

胎儿期

胎儿期是指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胎儿完全依靠母体生存,胎儿的各个系统逐步分化形成,妈妈的健康状况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影响巨大。妈妈的身体若是受到物理或药理损伤、感染、营养缺乏、心理创伤、疾病等因素影响,会直接影响胎儿各方面的发育,如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严重者可导致流产、死胎、先天性疾病或生理缺陷等。

02

新生儿期

从出生到满28天期间称为新生儿期。新生儿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呼吸和调整血液循环,依靠自己的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摄取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形体上体重增长迅速,大脑皮层主要处于抑制状态,兴奋度低。新生儿患病和死亡率高,如早产、畸形、窒息、胎黄、脐风、呼吸道感染、惊风等,多因胎内、分娩护理不当有关系。

03

婴儿期

从出生28天后到满1周岁称为婴儿期。婴儿生长发育非常快,对营养的要求非常高,多为母乳或牛乳喂养,辅助食品可适当增加。此时的婴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抗病能力较弱,恶心、呕吐、腹泻、营养不良及感染性疾病易发作。

04

幼儿期

从1周岁到3周岁称为幼儿期。小儿体格增长较前一段时间缓慢,生理功能日趋完善,乳牙逐渐出齐,语言能力发展迅速,可断奶喂养。饮食不当有可能会引起厌食、呕吐、腹泻以及营养不良等病症,且急性传染病的患病概率增加。

05

幼童期幼童期

从3周岁到7周岁称为幼童期。幼童体格生长减缓,而神经系统发育迅速,语言能力进一步提高,理解和模仿能力增强。此时的幼童活泼好动,但又对未知危险没有防范能力,常会导致中毒、溺水、摔伤等意外事故。同时,幼童自身的抗病能力有所提高,脏腑疾病的患病率有所下降。

06

儿童期

从6~7周岁到12~13周岁称为儿童期。儿童体重增长加快,更换乳牙,除生殖系统外,其他身体器官发育接近成人水平,身体营养需求旺盛,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进一步增强。学龄儿童的近视发病率大大增加,同时龋齿、肾病综合征、哮喘、过敏性紫癜、风湿等疾病发病率提高。

07

青春期

青春期(又称青少年期)是儿童期至成年期的过渡时期,体格、性征、内分泌及心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女孩一般从11~12周岁到17~18周岁称为青春期,男孩则是从12~14周岁到18~20周岁称为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生殖系统发育迅速,体格增长快,身高明显增长,第二性征显现,心理和生理变化明显,是继婴儿期后出现的第二个生长高峰,各组织器官由稚嫩走向成熟。此阶段身体生长旺盛可能会带来令人烦恼的痤疮、第二性征发育异常等疾病。家长要清楚孩子有着和大人不同的特定穴位

中医经穴理疗法从人体的每一个穴位出发,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功效。人们普遍认为传统的穴位治疗方法在小儿与成人身上都是通用的,这是小儿穴位治疗的误区。如何让孩子减轻吃药的痛苦,在经穴理疗法中轻松去除疾病的痛苦,需要父母们走出小儿穴位位置的误区,了解小儿的穴位特点,正确对待与操作,从而达到治病效果。

和成年人穴位疗法不同,由于小儿容易哭闹、反抗,而且在患病状况下更容易情绪不稳定,若强行脱衣刺激经络容易加重孩子的病情。因此古人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小儿穴位刺激以头部和四肢为主的特定方法。

小儿穴位的形状主要呈现的是“点”状、“线”状、“面”状。两手穴位居多,故有“小儿百脉汇于两掌”之说。小儿穴位疗法的特定穴位,有着各种各样的形态,如点状:小天心穴、一窝风穴、二扇门穴、精宁穴等;从点到点的线状:三关穴、天河水穴、六腑穴、坎宫穴等;人体的某一部位呈面状:腹部、胁肋、五经等。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为坎宫穴《千金翼方》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而小儿穴位疗法的命名特点有三类,一是根据经络脏腑的名称命名,如心经穴、脾经穴、大肠经穴、肾经穴等;二是根据解剖部位命名,如四横纹穴、掌小横纹穴、天柱骨穴等;三是根据人体部位命名,如五指节穴、脐、腹、脊等。了解这些穴位命名的依据,有助于家长掌握这些特定穴位的位置。

施行小儿穴位疗法,每次穴位刺激需要操作的时间和次数,一般要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质、病情等,因人而异,因病而异,酌情增减。

对小儿施行穴位疗法之前,应根据患儿的病情、所取的穴位以及家长运用手法的需要,使患儿保持一定的体位。选择体位以便于手法操作和使患儿舒适为原则。一般3岁以下可由别人抱着操作,3岁以上小儿可单独采取坐位、仰卧位、俯卧位或侧卧位等。

施行小儿穴位疗法时,应注意和顾及患儿的情绪状况,如受到惊吓应立即停止穴位疗法,给予患儿安慰。而父母在施行穴位疗法时,应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因患儿的不配合或其他因素而将情绪不正当地发泄,这样可能伤害到患儿,而无法达到治疗效果或造成不良的影响。操作时,家长精力要集中,态度要和蔼可亲,争取患儿的积极配合,防止产生恐惧心理,影响下一步治疗。    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内劳宫之下,总筋之上为小天心穴家长要学习的简单取穴方法

在养生知识日益普及的今天,穴位疗法早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使用经络穴位,是一项技术活,也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找对了穴位,再加上适当的手法,便可以益寿延年;如果在一窍不通或是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胡乱摆弄,则往往会弄巧成拙。所以,父母在进行小儿穴位疗法之前,一定要了解一些经穴治疗的基本知识。

首先,要学会如何找准穴位。

父母在进行小儿推拿的时候,找穴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找对地方。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些任何人都能够使用的简单的寻找穴位的技巧。

01

手指度量法

利用自身的手指作为穴的尺度,中医称为“同身寸”。“同身寸”与日常生活中所用的长度单位“寸”不是同一概念,千万不能与之混淆。骨节长短不一,虽然两人同时各测得1寸长度,但是实际长度也会不一样。1寸:大拇指横宽;1.5寸:食指和中指二指指幅横宽;3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指幅横宽。

02

身体度量法膻中穴位于两乳头中间

利用身体及线条的部位作为简单的参考度量,中医称为“骨度分寸”,如眉间(印堂穴)到前发际正中为3直寸。

03

标志参照法

固定标志:常见判别穴位的标志有眉毛、乳头、指甲、趾甲、脚踝等。如神阙穴位于腹部脐中央;膻中穴位于两乳头中间。

动作标志:需要作出相应的动作姿势才能显现的标志,如张口取耳屏前凹陷处即为听宫穴。

04

感知找穴法

身体感到异常,用手指压一压,捏一捏,摸一摸,如果有痛感、硬结、痒等感觉,或和周围皮肤有温度差如发凉发烫,或皮肤出现黑痣、斑点,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所要找的穴位。感觉疼痛的部位,或者按压时有酸、麻、胀、痛等感觉的部位,可以作为“阿是穴”治疗。阿是穴一般在病变部位附近,也可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把头低下,会摸到甚至看到1块突起的骨头,在其下面有1个很明显的凹陷,即大椎穴父母必学的小儿按摩手法

穴位即为经络上的特殊点区,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起到调整经络气血和阴阳平衡的作用,正气自然充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抵抗力增强,得病的机会相应减少。小儿按摩治疗通过不同的按摩手法增强免疫功能,同时可以保证小儿气血充盈、食欲旺盛、发育正常等。通过经络与相应脏腑的联系,使其体内的脏腑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经络按摩手法有文字记载的大约有110余种,流传至今变化颇多。在实际应用当中,这些手法有着一定的规律,临床常用的手法一般被分为以下几大类:挤压类手法、振动类手法、摆动类手法、摩擦类手法、叩击类手法、复合类手法等。推法

直推法: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在皮肤上做直线推动。分推法:用拇指指腹向穴位两侧方向推动。揉法

用指端或大鱼际或掌根或手肘,在穴位或某一部位上做顺、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按法

用手指或手掌在身体某处或穴位上用力向下按压。手法要领:按压的力量要由轻至重,按压持续一段时间,再慢慢放松。掐法

用拇指、中指或食指在身体某个部位或穴位上,做深入并持续的掐压。手法要领:力度需由小到大,位置由浅到深。捏法

用拇指和食指、中指两指相对,挟提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

手法要领:力度可轻可重,速度可快可慢。运法

以拇指或食指的螺纹面着力,附着在施术部位上,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运动,或在穴位的周围做周而复始的环形运动。拿法

用拇指与食指、中指或其他手指相对成钳形用力,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做一收一放或持续的揉捏动作。搓法

用双手在肢体上相对用力进行搓动的一种手法。手法要领:频率一般30~50次/分钟,速度适中。擦法

用手指或手掌或大、小鱼际在皮肤上进行直线来回摩擦的一种手法。

手法要领:多用介质润滑,防止皮肤受损。摇法

以关节为轴心,做肢体顺势轻巧的缓慢回旋运动。手法要领:摇动的动作要缓和稳妥,速度要慢,幅度应由小到大。摩法

用手指或手掌在身体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皮肤表面顺、逆时针方向的回旋摩动。小儿按摩的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小儿按摩疗法安全妥当,疗效显著,适应证较广。但小儿按摩的手法与成人按摩的手法有着很大的区别,为更好地达到治疗效果和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必须清楚地了解、熟悉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以下详细介绍按摩疗法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01 小儿按摩手法的基本要求

①按顺序

小儿按摩疗法应按一定顺序进行,一般先头部,次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后下肢。

②按情况

小儿按摩疗法的时间应根据各种因素决定,如孩子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疾病急缓、病情轻重等。

③治疗次数

治疗次数因病而异,通常每日1次,高热等急性热病可每日2次,慢性病可隔日1次。每次10~15分钟,一般不超过20分钟。

02

小儿按摩注意事项

①按摩前按摩宜轻柔,避免损伤小儿肌肤

首先需营造一个安静、温暖(室温28℃左右)且舒适的环境与氛围。

明确诊断,选用穴位:采用合适的按摩手法,考虑全面,有中心有重点。

清洁手部:按摩前父母的双手宜先洗净,剪短指甲,父母的戒指要拿下,避免伤及孩子肌肤。另外,可在孩子的身上涂抹一些痱子粉或滑石粉,避免损伤孩子较柔嫩的肌肤。

搓热孩子的手掌:按摩前最好让孩子自己双手搓热,可提高疗效。

②按摩中

姿势适当:让孩子尽量采取最舒适的姿势,可减少因不良的姿势所引起的酸麻反应。

力道平稳:力道不应忽快忽慢,宜平稳、缓慢进行。

父母的双手要保持清洁,不要损伤小儿被按摩部位的皮肤,并要注意室温及被按摩部位的保暖。

按摩动作不一定要墨守成规照步骤来,只要让小儿感到舒适即可。

按摩过程中可依照小儿的喜好,如小儿只喜欢你按摩肩膀,那就只按肩膀即可,不用勉强他一定要让你按其他部位,否则会让他更排斥。

按摩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如果小儿的状况无法持续到20分钟,即使5分钟也没关系,以小儿状态来决定时间长短。

③按摩后

饮水充足:按摩完可让孩子喝500毫升的温开水,可促进新陈代谢,有排毒的疗效。

避免浸泡冷水:父母不可立刻用冷水给孩子洗手洗脚,一定要用温水将手、脚洗净,并且双脚要注意保暖。

避免剧烈运动:按摩后适当静养休息,不可进行剧烈运动,以利于经络平稳运行,达到较好的按摩效果。父母必学的小儿艾灸手法

保健、养生、防病是现代人越来越关注的,改变了以前有病才去医治的观念。在我们保健养生的过程中,有一些部位是药物达不到,针也不能企及的地方,那么人们就寻求其他的方法。我们伟大的前辈给我们留下了另一笔财宝,那就是艾灸,艾灸的疗效可以穿透机体达到病所,与现代的养生理念是非常契合的。

01

艾炷灸

艾炷灸就是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方法。艾炷就是把艾绒做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团。其制作方法也很简单:先将艾绒置于手心,用拇指搓紧,再放到平面桌上,以拇指、食指、中指捻转成上尖下圆底平的圆锥状。麦粒大者为小炷,黄豆大者为中炷,蚕豆大者为大炷。

在施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我们叫做一壮。施灸时的壮数多少、艾炷大小,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而定。根据不同的操作方式,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着肤灸)和间接灸(隔物灸)两大类。一般而言,用于直接灸时,艾炷要小些;用于间接灸时,艾炷可大些。下面,我们为大家分别详细介绍。

①直接灸艾炷直接灸

即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这是灸法中最基本、最主要且常用的一种灸法。古代医家均以此法为主,现代临床上也常用。施灸时多用中、小艾炷。可在施灸穴位的皮肤上涂少许石蜡油或其他油剂,使艾炷易于固定,然后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用火点燃尖端。当小儿有灼热感时,用镊子将艾炷夹去,再更换新艾炷施灸。灸治完毕后,可用油剂涂抹,以保护皮肤。此法一般适用于虚寒证及眩晕、皮肤病等。

②间接灸

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药物而施灸,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加之本法温和,患者易于接受,故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间接灸根据其衬隔物品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灸法。

隔姜灸:用厚约0.3厘米的生姜一片,在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感觉灼热时,可用镊子将姜片向上提起,衬一些纸片或干棉花,放下再灸,或用镊子将姜片提举稍离皮肤,灼热感缓解后重新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此法简便,易于掌握,一般不会引起烫伤,可以根据病情反复施灸,对虚寒证,如腹痛、泄泻、痛经、关节疼痛等,均有疗效。

隔蒜灸:取新鲜大蒜,切成厚约0.3厘米的蒜片,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艾炷如黄豆大,每灸4~5壮更换蒜片,每穴1次灸足7壮。也可取适量大蒜,捣成泥状,敷于穴上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灸之。本法适用于治疗痈、疽、疮、疖、蛇咬、蝎蜇等外伤疾患。

隔盐灸:用于脐窝部(神阙)施灸。操作时用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若患者脐部凸起,可用水调面粉,搓成条状围在脐周,再将食盐放入面圈内隔姜施灸。本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具有明显疗效。

02

艾条灸

艾条灸是目前人们最为常用的灸法,因其方便、安全、操作简单,最适于进行家庭保健和治疗。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灸的方法,又称艾卷灸法。根据艾条灸的操作方法,分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种。下面我们为大家分别介绍。

①温和灸

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在距皮肤3厘米左右的高度进行固定熏灸,使施灸部位温热而不灼痛,一般每处需灸5分钟左右。温和灸时,在距离上要由远渐近,以患儿自觉能够承受为度,而对小儿施行温和灸时,应以小儿不会因疼痛而哭叫为度。也有用灸架将艾条固定于施灸处上方进行熏灸,可同时在多处进行灸治。本法有温经散寒、活血散结等作用,对于局部知觉减退的小儿施灸时,家长可将另一只手的食、中两指分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手指感觉局部皮肤的受热程度,以便调节施灸距离,防止烫伤。

②雀啄灸

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在施灸穴位皮肤的上方约3厘米处,如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的活动熏灸,而不固定于一定的高度,一般每处熏灸3~5分钟。本法多用于昏厥急救及小儿疾病,作用上偏于泻法。注意向下移动时,不可使艾条触及皮肤,及时掸除烧完的灰烬,此外还应注意艾条移动速度不要过快或过慢,以致影响疗效。艾条温和灸

③回旋灸

施灸者手持燃着的艾条,在施灸部位的上方约3厘米高度,根据病变部位的形状做速度适宜的上下、左右往复移动或反复旋转熏灸,使局部3厘米范围内的皮肤温热而不灼痛。

03

艾炷灸

天灸,又称为药物发疱灸,是用一些对皮肤有刺激性、能引起发疱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的一种无热源灸法。敷药后能使局部皮肤潮红、充血,甚至引起疱如火燎,故称灸。天灸所用药物大多是单味中药,但也有用复方的。常用的有毛茛、大蒜、斑蝥、白芥子、巴豆、细辛、天南星、蓖麻子等数十种。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天灸方法。

①白芥子灸

取白芥子末5~10克,用水或醋调为糊状,敷贴穴位上,再以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取白芥子末1克,置于直径3厘米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贴在穴位上。敷灸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疱为度。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肺结核、口眼歪斜等。现在,临床常用复方白芥子敷灸(冬病夏治哮喘膏)治疗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炎。

②蒜泥灸

取紫皮大蒜适量,捣烂敷涌泉穴可治疗咳血、吐血;敷合谷穴可以治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急、慢性咽炎。一般敷灸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潮红或起疱为度。白芥子灸小儿艾灸经典取穴和配穴方法

人体有361个经穴和众多的经外奇穴,每个穴位的功能各不相同。艾灸疗法主要是通过作用于穴位来治疗各种疾病,取穴原则主要包括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和随证取穴。掌握一定的取穴原则才能合理地取穴灸治。《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因此,必须掌握配穴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只有依据经验和经络穴位理论,再结合临床实践,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穴位。采用灸法时,施灸穴位的选择,是以阴阳、脏腑、经络和气血等学说为依据的,其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在循经取穴的原则下,同时要结合病症反应局部取穴或对症取穴。这是灸法取穴的基本规则,可以单独使用或结合运用。(1)循经取穴:是以经络理论为依据的取穴方法。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就选该经脉或所病脏腑本经取穴施灸,也可取表里经、同名经或其他经络的俞穴配合使用。例如胃痛灸足三里穴,心绞痛灸内关穴,下肢外侧疼痛灸阳陵泉穴、悬钟穴、足临泣穴,都是在所病脏腑、经脉本经取穴;脾虚泄泻灸公孙穴、足三里穴则是表里经配合取穴的范例。配伍灸治效果更好(2)局部取穴:是指用艾灸直接作用在病痛的所在位置,或病痛邻近之处取穴,以调整局部功能为主、提高全身机能为辅的取穴方法。局部取穴是根据每一穴位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或邻近部位的病症这一特性,选取病症局部或邻近的穴位施灸。局部取穴具有改善病灶处血管和淋巴管功能的效果。局部取穴的应用非常广泛,凡是症状在体表表现明显的病症和较为局限的病症,均可使用此方法选取穴位,进行治疗。艾灸能疏导患病处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增强局部的抗病能力,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渗出物的吸收,有助于减轻水肿和炎症消退。(3)随证取穴:亦叫对症取穴或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穴位。它是根据中医理论和俞穴的特殊功效提出的,与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有所不同。因为有许多全身性疾病难以判辨病位,如失眠、昏迷等,不适合采用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的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症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弄清病症所属脏腑和经脉,再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治疗。如对急性腮腺炎患儿点灸角孙穴泻热消肿。根据《难经》提出的“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腧,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的理论可知,这些俞穴与某一方面病症有密切关系,临床也可作为对症选穴的依据。灸治面部穴位可改善面部疾患艾灸时要注意的细节和事项《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灸法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适合用于养生保健。小儿的皮肤和体质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区别,为更好地达到治疗效果和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必须清楚地了解、熟悉艾灸的细节。以下详细介绍艾灸时要注意的细节和事项。

艾灸疗法既可治疗虚证、寒证,又可治疗热证、实证,对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疾病以及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作用都很显著。

艾灸疗法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但在对小儿的艾灸疗法的具体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事项。(1)家长在施灸时要聚精会神,以免烧烫伤患者的皮肤或损坏患者的衣物。(2)对昏迷的、肢体麻木及感觉迟钝的患儿,在施灸过程中灸量不宜过大。(3)如果患儿的情绪不稳,或在过饥、过饱、劳累、阴虚内热等状态下,要尽量避免使用艾灸疗法。(4)患儿在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水的温度略高于体温为宜,在每次灸治结束后还要再补充一杯40摄氏度左右(水稍稍有点烫嘴)的温开水,以利于毒素的排出。(5)施灸的过程如果出现发热、口渴、红疹、皮肤瘙痒等异常症状时,一般不要惊慌,继续采用艾灸疗法灸治下去,这些症状就会消失。(6)施灸的时间长短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施灸的穴位也应该由少至多,热度也是逐渐增加的,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辨别。(7)患儿在采用艾灸疗法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尽量不要食生冷的食物(如喝冷水、吃凉饭等),否则会不利于疾病的治疗。(8)患儿的心脏附近和大血管及黏膜附近少灸或不灸,身体发炎部位禁止采用艾灸的方法进行治疗。(9)施用瘢痕灸前,要参考患儿及其家长的意见并询问患儿有无晕针史。施灸的时间一般以饭后1小时为宜。患儿的颜面、大血管、关节处、眼周附近的某些穴位(如睛明穴、攒竹穴、丝竹空穴、瞳子髎穴等)不宜用瘢痕灸。(10)在采用艾灸疗法治疗或保健时,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施灸的顺序一般是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背部再灸腹部、先灸身体的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依次进行灸治。(11)采用瘢痕灸治疗疾病时,半年或一年灸一次即可,其他灸法可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一个疗程。(12)现代人的衣服多数为化纤、羽绒等质地,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火。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13)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故在寒冷季节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及时换取新鲜空气。(14)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弄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与皮肤保持适当距离,避免烫伤父母必学的小儿刮痧运板的方法

正确的拿板方法是把刮痧板的长边横靠在手掌心,大拇指和其他四个手指分别握住刮痧板的两边,刮痧时用手掌心的部位向下按压。单方向刮拭,不要来回刮。刮痧板与皮肤表面的夹角一般为30~60度,以45度角应用的最多,这个角度可以减轻刮痧过程中的疼痛,增加舒适感。角刮法

单用刮痧板的一个角,朝刮拭方向倾斜45度,在穴位处自上而下刮拭。双角刮法以刮痧板凹槽处对准脊椎棘突,凹槽两侧的双角放在脊椎棘突和两侧横突之间的部位,自上而下刮拭。面刮法

将刮痧板的一半长边或整个长边接触皮肤,刮痧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30~60度,自上而下或从内到外均匀地向同一方向直线刮拭。平刮法

操作方法与面刮法相似,只是刮痧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的角度小于15度,向下的按压力度大。适用于身体敏感的部位。推刮法

操作方法与面刮法类似,刮痧板向刮拭方向倾斜的角度小于45度,刮拭速度慢,按压力度大,每次刮拭的长度要短。立刮法

将刮痧板角度与穴位区呈90度垂直,刮痧板始终不离皮肤,并施以一定的压力做短距离前后或左右摩擦刮拭。揉刮法

以刮痧板整个长边或一半长边接触皮肤,刮痧板与皮肤的夹角小于15度,均匀、缓慢、柔和地作弧形旋转刮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