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08:42:28

点击下载

作者:李易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互联网+

互联网+试读:

前言

自2011年以来,围绕“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如何深度融合发展”,我和我的团队就一直马不停蹄地游走于国内各种类型的传统企业,一边布道一边探索,既发起挑战又接受挑战。

2013年夏天,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几位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我决定把这几年来的布道及探索心得整理成册,时值移动互联网如火如荼之时,所以书名定为《移动的力量》。

2014年8月26日,一年一度的“中国互联网大会”在京召开,《移动的力量》一书作为向“中国互联网 20周年”致敬之作在大会上首发,为此,中德两大院士邬贺铨、梅内尔特意联合作序推荐。

距离首发到现在,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移动的力量》已先后十次印刷,发行量达数万册,更是获得了“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度最佳图书”的殊荣。

如果让我客观评价《移动的力量》,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首次将移动互联网与人类生产力对标,提出了“移动生产力”的概念,同时完整阐述了“移动生产力”的四大要素、三大背景、三大特征、三大先进性和三大技术驱动,同时以二十多万字的篇幅充分展望和剖析了未来劳动者、管理者和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中国借助移动生产力实现“弯道超车”的重大历史机遇等关键性问题。

但是,在随后的研究与践行中,我和我的团队发现,互联网仅仅只带来生产力的提升是不够的,因为人类社会日益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那就是除了文物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商品是稀缺的。这其实也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工业4.0无法从根本上拯救制造业。

伴随着 Uber 及 Airbnb 等互联网创新企业的崛起,我和我的团队懵懵懂懂地发现,互联网除了带来更先进的生产力之外,似乎还带来了更先进的生产关系。那么,如何高度概括及形象描述呢?

令人惊喜的是,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

我和我的团队的困惑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找到了答案!我们认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远远超越了马化腾两年前提出的“互联网+”。后者仅把互联网等同于工具,因此充其量只是生产力的提升,而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早已从单纯的生产力延伸到包括资源配置方式在内的生产关系,这才是互联网对全人类贡献的最高境界。

当然,我们依然坚定地认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其核心就是“实体经济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因此,一旦中国社会全面步入“互联网+”时代,也就意味着中国互联网革命的主力军将从互联网新贵变成形形色色的实体经济。

毋庸置疑,总理的讲话也给我和我的团队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和空前的机遇。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就在总理正式提出“互联网+”的当天,我第一时间接到了来自一家大型传统企业的专题研讨邀请。此后的两个多月,我先后应邀赴中石油上海公司、上药集团、国药控股、中国电信集团、苏宁集团、东航集团、浦发银行、平安银行、锦江集团、上海烟草集团、延锋江森、南京银行、依米康、上海石化、长城汽车等几十家大型传统企业就“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如何深度融合发展”做专题报告及头脑风暴,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企业在学习交流之后还提出了顾问咨询甚至方案实施的需求。

而作为《移动的力量》的“升级版”,我主持编著的这本《互联网+》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热烈反响。2015年5月23日,2015中国“互联网+”千人论坛在京召开,《互联网+》一书藉此盛会首发,我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刘九如、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吕廷杰等一起登台揭开了《互联网+》的红盖头。首发当日销量突破五千册,短短一周内已三次印刷,市场热度持续高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互联网+》本身也是“互联网+”践行的产物,因为它是“众筹”而来的。正式出版之前,《互联网+》的目录被上传到淘宝众筹频道,短短一周就获得了近两千位网民的支持,众筹金额超过十万元人民币。更重要的是,通过众筹,我们得到了无数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这对本书的撰写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上海复泰教育培训中心·复泰实战商学院对本次众筹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更令人激动的是,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刘九如总编辑的热情鼓励及大力支持之下,我已开始着手主持编著“互联网+”丛书,《移动的力量》及《互联网+》已被收录其中,而《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汽车》、《互联网+航空》、《互联网+银行》、《互联网+服务业》、《互联网+工业》等垂直行业篇也正在紧锣密鼓编著之中。作为丛书主编,我也特别奢望,这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联网+”丛书能够成为中国实体经济“互联网+”康庄大道上的望远镜和放大镜。

最后,我要表达真挚的感谢。感谢刘九如总编辑、吕廷杰教授的无私指导,感谢秦绪军、董亚峰、李冰的幕后耕耘。感谢全体编委成员,同时也要向高征、李宇欣致谢。其中,傅泽田和张领先负责编写第六章,王喜文负责编写第七章,彭成京负责编写第八章,吕欣负责编写第九章,于凤霞负责编写第十章,丁鹏负责编写第十一章,李芳芳负责编写第十七章,邓垚负责编写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三章,欧特克(Autodesk)软件(中国)公司制造业团队负责编写第二十二章;张晓峰负责编写第十三章,并负责对全书初稿进行整理。我想,没有你们,就不可能有这一本《互联网+》的问世,更不可能有“互联网+”丛书的宏大计划。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完成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来自互联网的公开资料,无法一一列举,在此向资料原作者一并表示敬意和感谢,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发邮件至dyf@phei.com.cn联系我们。李易2015年6月4日中国上海第一部分“互联网+”的前世今生第一章那一年,“三马”齐聚复旦的一次“云里雾里”三马论坛

2013年11月6日,在中国互联网史上,或许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那天下午,一场名为“先知先见先行——互联网金融论坛暨众安保险启动仪式”的线下活动在复旦大学热热闹闹地上演着。

这个活动注定万众瞩目,因为在这里,中国商界著名的“三马”,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明哲、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腾讯董事长马化腾即将首次在同一公开场合出现并同台对话,业界戏称“云里雾里”。

值得注意的是,接下来这场堪称史无前例的“三马同台对话”并没有邀请专业主持人担纲,而是反常规地邀请了一位神秘嘉宾客串主持,他就是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据说,作为中国商界知名人士以及复旦的杰出校友,为了“三马同台对话”,郭广昌献出了人生之中宝贵的主持处女秀。

这位复旦哲学系校友、中国投资界的传奇人物开场即用风趣的语言对“三马”进行了一番调侃,随后,他把矛头对准了浙江同乡马云,“你一个外星人,最近为什么和企鹅较上劲了呢?”马云一如既往地云山雾罩、侃侃而谈之后,郭广昌开始进入正题,向“三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未来,互联网如何颠覆强大的传统金融?”

马明哲、马云依次阐述完各自看法之后,马化腾看似漫不经心地拿起话筒开始用潮州普通话回答这个提问。事实上,就在这段漫不经心的发言中,台下的几百名听众们甚至包括整个中国互联网业界第一次听到了“互联网+”这个提法。

值得玩味的是,当时恐怕谁也不曾料到,从马化腾嘴里轻飘飘说出来的这几个字,两年后会被写进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好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再集体领略一下“小马哥”当时那段“漫不经心的发言”。“我是工程师出身,所以不懂金融。从我的角度来看,大家看到很多传统行业都跟互联网结合,包括今天讲的互联网金融。所以,我的理解,互联网结合传统行业或者说互联网加传统行业,它意味着什么呢?它代表的是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是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比较贴切的就是电的出现,没有电之前有没有金融?没有电之前有没有娱乐?没有电之前有没有媒体?有了电以后,对每个行业有什么改变?是颠覆还是改良?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的话,一部分是颠覆的,一部分是改良的。当然,现在互联网时代跟电中间又多了一个东西,像淘宝,你在线下是找不到一种完全对应的,比如说搜索引擎,你也很难找到线下完全对应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传统行业,有了电,有了互联网,工业革命到信息化、互联网化的革命,从这个角度理解,对于各行各业的企业家的思考会有一些启发,我是这么理解的。所以在这种基础上,每家企业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升级换代,如果说不改变的那些企业可能会最终淘汰,但是改变的最终是会输掉还是可以跻身未来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前列呢?我是抱着一种比较乐观的态度。”

不得不提的是,马化腾在对话结束前最后的“寄语”中又再次提到了“互联网加传统行业”,当然,这依然没有引起现场听众们特别大的关注,因为大多数人还沉浸在一分钟前马云对马明哲和马化腾的肆意调侃之中。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现场的听众也许会不胜唏嘘,其实,当天最大的赢家不是赢得最多掌声与笑声的马云,马化腾才是当天最大的赢家。通向互联网未来的七个路标

或许,马化腾自己也感觉到“互联网+”并没有在“三马同台对话”这个场合取得预期的轰动效应,所以,时隔三天,他再次择机发声。

2013年11月10日,腾讯WE大会,马化腾在自家主场发表了著名的《通向互联网未来的七个路标》的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了自己对“互联网+”的七个维度的理解。

好吧,下面也让我们一起再重温一下《通向互联网未来的七个路标》。

第一,连接一切。

移动互联网手机成为人的一个电子器官的延伸这个特征越来越明显,而且通过互联网连在一起了,这是前所未有的。

不仅是人和人之间,人和设备、设备和设备之间,甚至人和服务之间都有可能产生连接。

第二,“互联网+”。“+”是什么?是传统行业的各行各业。中国互联网十几年的发展,我们看到互联网加什么?加通信是最直接的,加媒体已经有颠覆了,还要加娱乐,传统的游戏已经被颠覆了。尤为显著的是加零售行业,过去认为网购电商占很小的份额,现在已经不可逆转地走向对实体零售行业的颠覆;还有最近最热的互联网金融。但是,传统行业每一个细分领域的力量仍然是无比强大的,互联网仍然是一个工具。

传统行业不用怕互联网,这个不是什么新经济,就跟过去没有电一样,没有电以前也有金融,只是有电之后金融可以电子化,有互联网我相信也会衍生出很多新的机会,这不是一个神奇的东西,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趋势。

第三,开放的协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到,未来各大组织架构将会走向一个分散合作模式。大公司的形态一定要转型,要聚焦在它的核心模块,而把其他模块与社会上更有效率的中小企业分享合作。

第四,消费者参与决策。

这反映了一种互联网把传统渠道中不必要、损耗高的环节拿掉,让服务商和消费者、让生产制造商和消费者更直接对接在一起的现象。厂商和服务商前所未有地能如此之近地接触消费者,消费者的喜好、反馈可以很快通过网络传达。同时它还代表另外一个互联网精神,那就是要追求极致的产品体验,以及极致的用户口碑。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消费者参与决策,对它的竞争力是多么重要。

第五,数据成为资源。

数据成为企业竞争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你看到现在电商非常火热,为什么电商数据可以转向金融、转向用户信用和商家信用提供信贷等,这些都是大数据在后面起作用。

第六,顺应潮流的勇气。

很多企业知道可以这么做,但事到临头又不一样,史上有很多案例,比如数码相机。柯达是数码相机的发明者,但是因为胶卷是它最大的利润来源,所以它把数码相机雪藏起来,最终失去了这个市场。

你一定要深思这个行业怎么发展,现在拿到所谓的船票、门票,但能不能走到终点还不一定,还是要多多思考。

第七,一个负面的东西就是风险。

我们经常看手机,眼睛变花了,变成低头族,脖颈也不行了,对健康有影响,甚至人际关系方面看似有社交网络,最后大家见面、吃饭、开会全在玩手机,反而更冷漠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没错,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才刚开始

2014年4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马化腾专访,题为《20年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才刚开始》。

在这次高大上的专访中,马化腾讲到,“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当互联网加上媒体后,产生了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影响很大;当互联网加上零售业后,产生了电子商务,对实体商业影响很大;当互联网加上金融后,产生了互联网金融,这段时间正风生水起。不仅在经济领域,在社会领域互联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状态。对于许多人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基于这样的理由,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才刚刚开始。如果把时针拨到20年前,谁也想不到互联网会发展到今天的盛况;展望20年后,谁也不敢预言互联网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但谁都知道的是,因为有着互联网精神的存在,互联网正在而且还将继续改变这个社会。

2014年10月30日,腾讯合作伙伴大会在博鳌开幕,马化腾公开发表了《一封给合作伙伴的信》。在信中,他这样写到:“互联网+”不断创新涌现,“+”是指各种传统行业。“+通信业”是最直接的,“+媒体”已经开始颠覆,未来是“+娱乐、零售”。过去认为网购占很小的份额,现在已经在不可逆转地颠覆实体零售行业,还有现在最热的互联网金融。马化腾预言,未来十年现金和信用卡将消失一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传统行业如果不创新,必然会面临巨大挑战甚至快速被颠覆。

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马化腾在大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连接时代的探索》。他谈到:“对于我们来说,连接是非常重要的,从 PC 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人和人之间的双向连接越来越重要。”

马化腾还提到,互联网在三四年前变化非常大,从 PC 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我们从业人士觉得变化这么快,看到它的拐点往往就是半年一年的时间,一下子就跨过去了,包括腾讯在内的很多流量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从原来的三七变成七三,甚至是二八到八二的快速转变,对于腾讯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这里面诞生了新的特征。

最明显的特征是,原来互联网行业大家认为是新经济,到现在大家认为互联网和各个传统行业都能结合。从通信领域再到零售领域、电子商务,再到娱乐等,这些都是天然的结合。

原来根本不搭界的金融、交通等行业,以及很多生活服务类的东西,连打车都跟移动互联网挂上了钩,一个很大市值的打车企业成长起来。

过去的互联网公司,往往是集中在几个少数巨头上,而现在看到很多企业在各个领域开始蓬勃成长,并不局限在搜索、社交网络、通信、电商这几个传统的板块,我们看到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成长出比较大的行业领军者,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腾讯最近开始修身养性,回归本质。腾讯最擅长的优势还是集中在通信、社交大平台上,因而腾讯整个战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搜索业务与搜狐合作,电商业务与京东合作,回归到最本质的就是做连接器。不仅希望把人连接起来,还要把服务和设备连接起来。

另外,腾讯开始更注重服务。在微信平台首次创新性地引入公众账号和服务号的体系,这是在过去 PC 互联网时代无法想象的,通过这个服务号,连接了很多服务和商家,包括媒体、自媒体人,甚至包括运营商的营业厅,银行也可以通过这个连接,没有网站,不需要网站,就可以轻易地把人连接起来。用户的很多资料和服务可以很碎片化地转发、分享给一个人,或者一个群,甚至给所有的人。

下一步腾讯尝试做连接设备。这部分刚刚开始,微信的硬件平台,QQ物联的解决方案,包括也跟其他的合作伙伴推出车联的解决方案。但是这些都是早期的成果,腾讯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做,而且也不可能是一家就做完的,一定需要合作伙伴一起才能实现这样一种很伟大的想法。

对腾讯来说,还有一个原则就是开放。把很多非核心的业务全部给合作伙伴去做,跟他们合作。腾讯的生态是一种更开放的生态,提供底层的通信\用户认证,或者是储存和分发的平台,或者是一些基于这些的交易支付平台,从而跟很多垂直领域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

Facebook不做游戏,而是做连接。腾讯有点不同,腾讯有大量的外部开发者,但是自己尝试研发游戏,这样可以了解这个生态更适合做什么,但是我们更多的内容自己不开发,而是交给我们的合作伙伴去开发。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

总结

透过以上内容,想必读者对“互联网+”这个概念的最初起源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当然,我们必须特别强调的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互联网+”既源自中国互联网业又超越中国互联网业,作为国家战略,“互联网+”的内涵早已大大超出了中国互联网行业之前探讨与摸索的范畴,这也是中国社会任何个体与组织今后必须要认真研究与探索“互联网+”的根源所在。第二章百家争鸣,“互联网+”的内涵与外延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一时之间,“互联网+”迅速成为中国社会最热门的话题,政、产、学、研、资等各界人士均对“互联网+”的内涵和外延做出了各自不同维度的解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互联网+”的解释是:“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认为,全球产业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深刻变革的新时期,对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紧迫要求。从产业形态看,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新常态,从创新模式看创新载体由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创新网络转变;从生产方式看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不断深化,智能制造加快发展;从组织形态看,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特征日益突出。

阿里研究院在其“互联网+”研究报告[1]中指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互联网作为一种通用技术,和 100 年前的电力技术、200 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互联网+”的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2015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21周年,中国迄今已经有6.5亿网民,5亿智能手机用户,通信网络的进步,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芯片在企业、人群和物体中的广泛安装,为下一阶段的“互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网络零售、在线批发、跨境电商、快的打车、淘点点所做的工作都在努力实现交易的在线化。“互联网+”的内涵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有根本区别,或者说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信息化。我们之前把信息化定义为ICT技术不断应用深化的过程。但假如ICT技术的普及、应用没有释放出信息和数据的流动性,未曾促进信息和数据在跨组织、跨地域的广泛分享使用,那么就会出现“IT黑洞”陷阱,信息化效益将难以体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正在回归“信息为核心”这个本质。互联网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看到的信息处理成本最低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天然具备的全球开放、平等、透明等特性使得信息/数据在工业社会中被压抑的巨大潜力爆发出来,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并进一步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新源泉。

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认为,“互联网+”实际上是从增量到存量的改革路径,互联网企业融合传统企业、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这两支力量融合在一起将创造新的经济行业,并推进社会发展。具体实施中,“互联网+”比较容易被突破的领域包括:一是行政垄断比较少、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领域,比如零售业、餐饮业、物流行业等;二是供需发生转换,供大于求的领域,例如,如果房地产供求发生反转,也会加速其互联网化;三是问题较多、老百姓不满意、信息化水平低的行业,比如城市交通、医疗领域。而“互联网+”比较难突破的领域是行政垄断壁垒高的行业,比如金融服务、能源行业(例如汽油零售)、通信业。这些领域取决于放松管制改革的进程。

腾讯研究院认为[2],“互联网+”有四个基本要素。一是技术基础,即“互联网+”构建在现代信息通信上的互联网平台之上;二是实现路径,即互联网平台与传统产业的各种跨界融合;三是表现形式,即各种跨界融合的结果呈现为产品、业务、模式的不断迭代出新;四是“互联网+”的最终形态,是一个由产品、业务、模式构成的,动态的、自我进化的、连接一切的新生态。四个要素形成一个自然的递进关系,体现在:在技术基础之上,遵循跨界融合的实现路径,融入互联网基因的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不断演进,最终达到“互联网+”在微观上连接一切、在中观上产业变革、在宏观上经济转型的动态平衡。在实现的过程中,“互联网+”可分为六个层次,比如一开始是终端互联,第二是数据交换,第三是动态优化,第四是效率提升,第五是产业变革,最后是社会转型。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及信息要素贯穿于整个产业生态,将世界变平坦,相应的供应方、需求者及平台管理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而“互联网+”的内涵,就是以信息为载体,将万物互联。“互联网+”的外延,则是万物在各情境之下的所有属性在数据化后,实现实时信息交换,以虚拟信息的无间断交换置换实体经济的效率损耗,从而达到复杂系统的最优化运行。简而言之,“互联网+”就是用信息的无间断交换来减少实体经济的冗余,做到所有要素恰到好处的最佳利用。在理想的状态下,“互联网+”会在社会经济体系中逐步迭代,自动纠正在经济体系中市场扭曲最严重、效率最低下的部分。迭代的结果,也正是“互联网+”的愿景,现实生产生活无限接近于其定义的外延,即借助信息交换达至一个帕累托最优的世界。

腾讯董事长马化腾在前述建议[3]中指出:由于互联网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特点,其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发展机遇。为此,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互联网正在重塑传统产业,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在广度上,“互联网+”正以信息通信业为基点全面应用于第三产业,形成了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并正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渗透。在深度上,“互联网+”正在从信息传输逐渐渗透到销售、运营和制造等多个产业链环节,并将互联网进一步延伸,通过物联网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和人连接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连接,促进产业链的开放融合,将工业时代的规模生产转向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新型生产模式。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认为,“互联网+”就是各行各业和互联网一起发生的一场化学反应。把氢气和氧气混在一起,它们还是两种气体,但是一旦它们产生了化学反应,就能变成水,这就是本质的变化。“互联网+”不是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的简单结合,而是利用互联网对所有行业的再造,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认为,“互联网+”就是全民互联网和全产业互联网。过去我们关注的互联网,仅仅只是关注那些互联网企业,关注互联网企业所带来的那些虚拟的产品和服务。而“互联网+”要求未来各行各业都要用互联网来改造和升级。如若你不改造自己的话,你就会被改造。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移动生产力丛书主编李易认为,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标志着中国社会全面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技术、模式以及产业,互联网已经上升为思维方式以及国家战略,“互联网+”正在成为新常态。这其实也印证了移动生产力丛书宏观篇《移动的力量》中所展望的那样,移动互联网将成就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先进生产力。因此,某种程度上讲,“互联网+”=“移动生产力”。另外,作为国家战略级别的行动计划,“互联网+”行动计划将是今后各级政府和业界共同前进的路标,不仅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最后还要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认为,互联网是类似于水电一样的工具和基础设施。“互联网+”是信息革命的一个重要表征,本质是互联网化。“互联网+”意味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互联网没有创造新的需求,而是能够打通线上线下、构建能量巨大的平台,让所有的产品有温度感,能够把商业模式做到极致。所以“互联网+”的本质是行业,所有的产品和服务,要回到行业本身。

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4]认为,看一个项目是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关键是看原有的非互联网业务,在与互联网连接后有无产生质变,并且这种质变不在于提升效率,而是体现在供需的重构上。前者只是“+互联网”,是物理叠加,在于改善存量;后者才是“互联网+”,化学反应后创造增量。“+互联网”的价值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原有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环节,从而实现效率重建。具体来说,过去我们受限于时间、地点、流程等信息不透明导致的高成本,“+互联网”以后就能实现在线化(24 小时接入)、规模化(一点接入,全球覆盖)、去渠道化(减少流通成本)。“互联网+”则做到了真正的供需重构。非互联网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后,不只是改善了效率,而是在供给和需求两端都产生了增量,从而建立了新的流程和模式:供给端是“点石成金”,将原本的闲散资源充分利用;需求端则是“无中生有”,创造了原本不存在的使用消费场景。两者结合,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共享经济”。“互联网+”真正把创业的广度扩展到了三百六十行,因为互联网和非互联网的跨界融合,能够创造出更多原有模式之外的变量。未来随着互联网和非互联网融合的进一步加深,可能没有必要再区分互联网和非互联网了,所有行业最终都可以统称为“互联网+”行业。

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从创业角度提出了她对“互联网+”的看法,“互联网+”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而要加上创业者思想的变革,用加号改变认知,让每一位前线工作人员都成为决策者。

华泰证券在其“互联网+”研究报告[5]中表示,“互联网+”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A股市场的互联网概念股持续飙升。一场名为“互联网+”的风潮正席卷产业及资本,犹如一针兴奋剂,打在了每一个创业者和投资者身上。互联网正在重构,重构的不仅仅是商业模式、资本流向和估值方法,更是人心,这是重构的三次方,将重构出互联网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在《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一文中指出,“互联网+”是互联网功能的增强和应用的拓展。互联网的应用从面向网民个体向面向企业拓展,在从消费互联网跃升到产业互联网,可以说“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演进和互联网化深入的新阶段。发展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是“互联网+”行动的目的,但还应有更高的追求,“互联网+”应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的平台和动力,以互联网的开放、包容、群智、创新的思维改革生产关系,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一个又一个产业的互联网化,引爆发展模式的变革与潜力的释放,提升核心竞争力,保证长期可持续发展,这应该是“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使命。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吕廷杰指出,所谓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去拥抱实体经济,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渗透。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6],“互联网+”实际上是互联网+X,X 就是指各行各业,尤其是指工业化下的各行各业。“互联网+”的实际结果将是,X 的绝对值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上升(只是X占全局的比例在不断下降)。例如,工业革命后,农业产值和产量不仅没有减少,而且还在大幅上升是一个道理,这是新陈代谢的规律。互联网+X,将让X的饭碗比现在更大,这是一场增量改革。姜奇平还认为,“互联网+”这个提法,比德国、美国的提法更到位。因为在中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的历史阶段,新趋势的重心不在工业,而在互联网。“互联网+”这个提法,具有主导、引领、带动意味,互联网与工业化,是车头与车厢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网络经济与知识管理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吕本富认为[7],“互联网+”不应只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需要产生化学反应,互联网如果对传统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进行要素重组,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一定是从消费者出发,把消费者的行为规律重新挖掘。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们把人口红利发挥在了互联网上,人口亿利是“互联网+”的一个中国导线,我们开拓了另外一个有计划的、工业化的源泉,即把用户的行为集中从而拿到定价权,再反过来重组产业链,这在历史上是没有的。互联网公司通过掌握用户的核心数据来挖掘用户的行为规律完全是市场行为,等于拿到了另外一个定价权,这个定价权堪称中国特色。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认为,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德国提出的“工业 4.0”,我们的“互联网+”,实际上都是互联网已经让传统的生产领域蠢蠢欲动。只有在新的政策环境和理论指导下,才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平台助力互联网,从商业渗透到物流再渗透到金融,甚至渗透到制造业和生产领域中。[1] 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2] 腾讯研究院:《腾讯“互联网+”系列报告之一:愿景篇》。[3] 马化腾:《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4] 俞永福:《“互联网+”的本质是重构供需》。[5] 华泰证券:《重构的三次方,我们迎来最好的时代》。[6] 姜奇平:《“互联网+”背后的文章》。[7] 吕本富:《“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涵义》。第三章“互联网+”背后的三大技术支撑[1]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那么,支撑及驱动“互联网+”的技术要素又是什么呢?

显而易见,“互联网+”是终端技术、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共同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互联网+”背后的技术支撑正是终端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三大技术。终端技术

处理器

对于整个电子信息产业来说,处理器无疑是最核心的部件。一颗强劲而冷静的“芯”是让移动设备能够智能工作的前提。桌面互联网时代,采用 X86 架构的英特尔芯片功能强劲,是行业翘楚。ARM 架构依靠其在价格和性能之比与能耗和性能之比这两方面非常出众的表现,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芯片标杆。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芯片相关设计及制造技术始终保持着快速创新的态势。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应用处理芯片在四核之后已开始步入八核阶段,更为复杂的并行调度模式不仅带来了更高的芯片硬件设计难度,也对操作系统的相应协同提出新需求。除多核复用外,通过提升单个核心的处理能力以促进应用处理芯片的升级也成为业界探索的另一新方向。

从制造的角度来看,移动芯片制造工艺迅速跟进个人计算机的技术水平。在应用及市场竞争需求的催动下,工艺技术预期仍将保持快速升级的步伐。

传感器

信息产业本质上来说是对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的产业,对信息的获取是整个产业的基础。传感器作为信息监测的必要工具,是生产自动化、科学测试和监测诊断等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基础部件。

近年来,随着工业自动化、物联网、智慧城市等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出现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各行业发展对传感器的需求大大提高,同时也各行业发展对传感器的智能化、可移动化、微型化、集成化和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制造工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传感器将应用到工业生产、物联网、机器人、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医疗等领域,将人类的生产生活变得越来越智能。

现在,全身布满传感器的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获得上路许可,雷克萨斯、沃尔沃、宝马和奥迪等传统汽车厂商也在尝试将更多的传感器集成到现有和新开发车型中,实现汽车的智能化升级。据全球知名调研机构IHS的研究报告,帮助制造无人驾驶汽车的传感器市场目前已经出现,而且未来几年将保持高速增长。泊车辅助摄像头与车道偏离警告摄像头只是其中的两类,这些传感器2015年将达到1800万个左右,几乎是2010年93.9万个的20倍和2011年170万个的11倍。

在近两年的CES展会上,可穿戴设备都是参展重点,全球几大消费电子巨头开始纷纷抢占可穿戴设备市场。根据美国网络设备公司Juniper 预计,到 2017 年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从 2013 年的约 1500万部增加到7000万部。而研究机构IMS预测,2011~2016年可穿戴设备市场年增长率为 53.7%,到 2016 年市场规模将超过 60 亿美元,出货量超过1.7亿件。微型传感器则是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中的基石。在医疗健康领域,微型传感器的使用则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病情,降低治疗风险。例如,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研发了一款用于内窥心血管情况的微型传感器,这种 1.4 毫米大小的超微硅片可放置到心脏、冠状动脉及周边血管内部,对这些位置实时拍摄 3D 图像。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声明中说,该设备可让医生观察到血管内部的一切,从而更好地对血管的阻塞情况做出判断,得出的结果将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进行心脏手术,而且该设备通过帮助血管疏通也有可能降低心脏手术的必要性。

研究数据表明,到2030年,微芯片和传感器的体积可能缩小至细胞般大小,这就意味着生物植入的可能性。最终,人类可能不再需要手机这样的有形设备,而是通过植入体内的微型通信工具进行沟通,最终进化至通过思维(脑电波传感)来实现沟通,技术最终会变得不可见,想法和情绪表达变成了关键。到那时,几乎所有的人类都会在体内植入细胞传感器,人类利用技术加速了自身的进化。

无线充电

电池能源领域迟迟没有迎来重大的技术革新。单位电池能量每年增加只有约 11%,远远落后于芯片领域摩尔定律的步伐,电池问题已成为制约智能终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又称感应充电、非接触式感应充电,是利用近场感应(电感耦合)由供电设备(充电器)将能量传送至用电设备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充电,并同时供其本身运作之用。由于充电器与用电装置之间以电感耦合传送能量,两者之间不用电线连接,因此充电器及用电装置都可以做到无导电接点外露。

从具体的实现来看,无线充电又分为电磁感应式充电、磁场共振充电、无线电波式充电三种。虽然无线充电技术近两年来发展迅猛,星巴克等知名连锁商家也开始向用户普及该技术。但是充电效率低、辐射距离近以及由电池辐射引发的不安全因素一直是无线充电技术无法普及的制约因素。诺基亚目前正在研究一种利用无线电基站获取电能的远程充电技术,将来随着电量收集能力的提高,可支持更大功耗的智能终端,帮助终端彻底摆脱对电源线的依赖。

新材料

新材料产业作为全世界公认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是众多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将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科技的研究成果,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材料的使用将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例如,超纯硅、砷化镓研制成功,导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诞生,使计算机运算速度从每秒几十万次提高到现在的每秒百亿次以上;电池级碳酸锂等储能材料的使用提高了移动终端的续航能力;柔性材料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电子产品的重量和外形限制,让可穿戴设备成为可能。

新能源

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壮大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普及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新的电子设备的使用以及为了处理各种网络需求而建立的服务器机房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能源的需求。

信息通信技术作为能源互联网载体,在互联网概念的引导下,能源基础设施领域将产生深刻变革。能源互联网采用分布式能源收集系统,充分收集分散的可再生能源,再通过存储技术将间歇式能源进行存储,利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技术,建设能量和信息能够双向流动的智能能源网络,实现能源在全网络内的分配、交换和共享。类似于信息互联网的局域网和广域网架构,能源互联网以互联网理念构建新型信息能源“广域网”,其中包括大电网的“主干网”和微网的“局域网”,双向按需传输及动态平衡使用(见图3-1)。图3-1 分布式能源示意图

能源互联网通过储能技术、能源收集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将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供应不持续、品质不稳定和难以接入电力主干网等问题,让可再生能源逐步成为主要能源,以减少污染物排放。能源互联网一旦实现,人类将获得充足的能源供应,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能源收集技术、储能技术、动力技术等相关技术也将飞速发展,新能源、动力设备、智能产品、生产设备、新材料等领域将不断取得新进展。

增材制造

新的传感器,尤其是微型传感器的生产除了需要新材料的特性,还需要新的生产工艺。相对于传统的材料去除——切削加工技术,增材制造(也称 3D 打印)技术采用材料逐渐累加的方法,在某些制造环节更具优势。

同时,增材制造技术不需要传统的刀具和夹具以及多道加工工序,它在一台设备上可快速精密地制造出任意复杂形状的零件,从而实现了零件“自由制造”,解决了许多复杂结构零件的成型问题,并大大减少了加工工序,缩短了加工周期。据美国能源部预计,增材制造方式将比现行使用机械工具裁剪材料的制造方式节省超过50%的能源。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发展和推动增材制造技术的国家战略和规划。2012年3月,美国白宫宣布了振兴美国制造的新举措,将投资10亿美元帮助美国制造体系的改革。其中,白宫提出实现该项计划的三大背景技术就包括增材制造,强调通过改善增材制造材料、装备及标准,实现创新设计的小批量、低成本数字化制造。

目前的3D打印仍以工业级为主,但消费级呈爆发态势。近年来,3D打印在工业应用下游行业不断拓展,直接零部件制造的占比也逐年提高,而个人消费市场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呈现快速爆发趋势。3D打印技术的行业应用主要分布于消费电子、汽车、医疗、航空航天、建筑及科研等领域。软件技术

云计算

桌面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分析计算处理都是由设备自身的中央处理器来完成的。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设备的小型化、移动化成为大势所趋。越来越小的设备制约了单个设备计算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同时,在物联网等应用领域,单个传感器所收集到的数据价值较低,将所有传感器的数据收集汇总后统一分析才具应用价值。因此,需要一种新的计算方式来适应移动生产生活的需要,而这种新的计算方式就是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

1983年,Sun提出“网络即电脑”的概念;2006年3月,亚马逊推出Elastic Compute Cloud(EC2)服务。2006年8月,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云计算是继 20世纪 80年代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器的大转变之后的又一巨变。用户不再需要了解“云”中基础设施的细节,不必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无需直接进行控制。云计算描述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IT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而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广义上讲,云计算是指厂商通过建立网络服务集群,向多种客户提供硬件租赁、数据存储、计算分析和在线服务等不同类型的服务,云计算示意如图 3-2 所示。云计算的主要服务形式有以亚马逊公司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以 Salesforce 为代表的平台即服务(PaaS),以及以微软为代表的软件即服务等(SaaS)。图3-2 云计算示意图

互联网上的云计算服务特征和自然界的云、水循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云是一个相当贴切的比喻。根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定义,云计算服务应该具备以下几条特征:①随需应变自助服务;②随时随地用任何网络设备访问;③多人共享资源池;④快速重新部署,灵活度高;⑤可被监控与量测的服务。

一般认为还有以下特征:①基于虚拟化技术快速部署资源或获得服务;②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③降低了用户对于IT专业知识的依赖。

云计算的“云”就是存在于互联网的服务器集群上的服务器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如服务器、存储器和处理器等)和软件资源(如应用软件、集成开发环境等)。本地终端只需通过互联网发送一条请求信息,“云端”就会有成千上万的计算机提供需要的资源,并把结果反馈给发送请求的终端。每个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公司,其服务器资源分布在相对集中的世界上少数几个地方,对资源基本采取集中式的存放管理,而资源的分配调度采用分布式和虚拟化技术。云计算强调终端功能的弱化,通过功能强大的“云端”给需要各种服务的终端提供支持。如同用电、用水一样,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计算、存储等信息服务。

云计算依赖资源的共享达成规模经济,类似基础设施(如电力网)。服务提供者集成大量的资源供多个用户使用,用户可以轻易地请求(租借)更多资源,并随时调整使用量,将不需要的资源释放回整个架构,因此用户不需要因为短暂尖峰的需求就购买大量的资源,仅需要提升租借量,需求降低时便退租。服务提供者得以将目前无人租用的资源重新租给其他用户,甚至依照整体的需求量调整租金。

雾计算

由于用户对信息量和数据量需求的大量提升,导致接入设备的数量与日俱增,同时网络带宽又有限,所以云计算的发展遇到了带宽这一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思科在 2014年 5月的 Cisco Live 2014会议中又提出了“雾计算”这一设想。

雾计算是指不再拘泥于云端,而是由设备本身或介于设备与网络之间的设备来承担存储和处理物联网生成数据流的任务。它并不由性能强大的服务器组成,而是由性能较弱、更为分散的各类功能计算机组成,并渗入电器、工厂、汽车、街灯以及我们物质生活中的所有用品。

正如“云端”由服务器集群组成,“雾端”则由我们身边的设备组成。我们能让一个设备向另一个设备发送升级数据包,而不用联网。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的智能设备彼此发送软件更新,而不是通过“云端”中转,这就可以让“雾端”直接替代“云端”来实现设备的软件更新。

移动平台技术

平台化是软件技术和产品发展的新引擎。基础设施、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应用软件垂直整合、相互渗透,向一体化服务平台的新体系演变。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本质上就是打造和交付一体化集成的产品服务平台。以平台形式的整合集成化交付,可降低IT应用的复杂程度,提升业务效率,适应用户灵活部署、协同工作和个性应用的需求。

一个完整的移动化平台应围绕开发、管理、整合、运营四个角度,提供完整统一标准化的平台化服务能力,其架构如图 3-3所示。图3-3 一体化的移动平台架构

全球范围来看,IBM、甲骨文、SAP 等极少数巨头级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垂直整合和优化适配,已经逐步构建起完整的服务平台,初步完成了平台化产品布局。但是,大部分传统软件巨头还没有完成移动化领域软件平台的完整构筑,这给很多创业型企业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例如,位于中国北京中关村的正益无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初创型企业通过“免费+开放”的互联网模式运营的AppCan移动云平台,目前已拥有50万注册开发者,与此同时拥有东方航空、国家电网、中化集团等众多大型客户,已成为不输于国际大牌的中国本土移动云平台。

大数据

传感器的大量使用以及网络活动的增加,企业及个人产生和获得的数据以几何级数增加。这些数据是海量、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通过分析可以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如果合理利用,可提高决策的准确性,提高生产效率。但如何从杂乱而大量的数据中抽丝剥茧产生价值就需要新的处理方法,这就是“大数据”。

大数据已成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又一大颠覆性的技术革命。云计算主要为数据资产提供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而数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资产。“大数据”在互联网行业指的是互联网公司在日常运营中生成、累积的用户网络行为数据。这些数据的规模是如此庞大,以至于不能用GB或TB来衡量。

大数据到底有多大?一组名为“互联网上一天”的数据告诉我们,一天之中,互联网产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刻满1.68亿张DVD;发出的邮件有 2940 亿封之多(相当于美国两年的纸质信件数量);发出的社区帖子达200万个(相当于《时代》杂志770年的文字量);卖出的手机为37.8万台,高于全球每天出生的婴儿数量37.1万……IBM的研究称,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有 90%是过去两年内产生的,而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

早在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热情地赞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不过,大约从2009年开始,“大数据”才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流行词汇。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计算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的挖掘,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和虚拟化技术。

虽然大数据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其商业价值已经显现出来。首先,手中握有数据的公司站在金矿上,基于数据交易即可产生很好的效益。其次,基于数据挖掘会有很多商业模式诞生。根据定位角度不同,或侧重数据分析,帮企业做内部数据挖掘;或侧重优化,帮企业更精准地找到用户,降低营销成本,提高企业销售率及增加利润。未来,数据可能成为最大的交易商品。大数据的价值是通过数据共享、交叉复用获取最大的数据价值。未来大数据将会如基础设施一样,有数据提供方、管理者和监管者,数据的交叉复用将大数据变成一大产业。据预测,到2017年,大数据所形成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30亿美元。

生物特征识别

通过将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可以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从而提供更安全的网络服务。

在目前的研究与应用领域中,生物特征识别主要关系到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听觉、语音处理、多传感器技术、虚拟现实、计算机图形学、可视化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智能机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