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转轨处:迷茫少年蜕变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08:38:39

点击下载

作者:曾赞军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生转轨处:迷茫少年蜕变记

人生转轨处:迷茫少年蜕变记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人生转轨处:迷茫少年蜕变记作者:曾赞军排版:Clementine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1-01ISBN:9787122282842本书由悦读名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每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都是有原因的。

如果把人生成长的过程,看成类似于搭积木的游戏,那么每个人今天的样子,都是由过去众多形状不一的小块积木排列而成的作品。

假如生命只有一次,这来之不易的一生该怎么过?

越早思索未来,越早醒悟,就越来得及调整自己。

这本书的主人公“小松”是我的学生之一,我们朝夕相处了三年,缘分一场,师徒情深。三年中,他的生活里有我,我的生活里有他。每一餐饭,每一次互道晚安,每一番随机的谈话—这些数不清的生活细节谱写了“我们的故事”。

记得当小松快要离开我、远赴英国留学之前,对我说:“老师,我还没有离开,好像已开始了怀念!随着起航的倒计时,这种情绪日渐浓烈。”

我笑笑说:“某一天,把我们的故事写下来吧。将感情拷贝成文字,存放在别处,身体会轻松一些,心也就安了!”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这是关于一个少年如何变化、如何成长的故事,里面的场景片段和每一个对话都曾经在真实的时空中发生过。

但是读者无需细究真假,就当作虚构的小说来读也不错。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也都无非是文学创作中的叙事手法。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小说里的故事常常是真实的,而正史里的记载往往也有虚构的。

只要带着“为我所用”的角度来阅读,何妨“得其意而忘其言”呢?

——曾赞军第一章小松到来

003 老妈忧心的少年

005 温文尔雅的客人

006 波澜不惊的序幕曾老师

小松不是我的第一个学生,但他是在我身边时间最长、教学周期最完整的一个。

这些年,许多家长带孩子来咨询我,在这个有些阴翳的密林里,孩子们等待着那束能穿透树林、照亮他们的阳光。可是,生活不是童话世界,非要诸多机缘巧合,才能锻铸成那个宝贵的交叉点。就像储安平那首诗所说:原不过像两片落叶,今天偶尔吹在一起。

然而这偶尔的背后,分明还有一些耐人寻味的缘由。那些缘由,不妨就当作是偶然背后的逻辑吧。老妈忧心的少年

我像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那片羽毛,在混沌里出生,随风飘荡。

父母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移民到香港的普通工人。后来内地改革开放,他们胆子大,贷款到沿海开厂,经过努力,逐渐成为了先富起来的人。那么,我勉强算是富二代吧。

我父母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爸爸以前就是农村的放牛娃,大字不识几个。我童年时,只记得他们很忙,那是办厂原始积累的拼命阶段,压力很大,于是我也跟着奔波了。

4岁之前我在内地工厂里跟着妈妈,然后又回到香港读了几年书,寄宿在亲戚家。后来家里有了些钱,妈妈也比较清闲了,就把我接到深圳读书。

我从小到大没人管,父母也不懂如何管教。他们小时候吃苦多了,现在对我们兄弟姐妹几个的愿望很简单,只要乖就行。物质条件上,我们是很好的,从小到大都有菲佣照顾,上学有豪车接送,所以,我从来就没考虑过要认真读书。上学好像只是父母指定的一项任务—去课堂睡觉,铃声一响就回家,就算完成了任务。

我从不操心考试这档子事儿。到了考场,试卷发下来后,我随便填填写写,然后签名交上去就回家了,管它是零分还是20分,老师表扬或批评都没关系,我不吃那一套。

到了14岁,我妈妈在每天打麻将和享受新富人生的陶醉中,突然发现自己的儿子已经是青少年了,可是什么都不会,也没有任何兴趣爱好,整天就在家里无所事事,像个傻子。她开始着急了!

于是,她把我送到贵族学校,就是那种收费很贵、大部分用英语教学的私立学校。周末回香港的家和弟弟妹妹玩。

对我这个从小到大都不知“学习上进”为何物的人,就算扔进贵族学校又如何?只是更好玩罢了。因为我们班上几乎都是有钱人的孩子,同学间各种奇怪的人都有,玩起来更疯了。

到了贵族学校也无法缓解妈妈的担心,她看不到我有什么改变。(这里我必须要夸奖一下妈妈。我爸爸是一头埋头苦干的老黄牛,整天就在工厂里兢兢业业地管理工厂生产、联系客户,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部由妈妈负责。虽然她读书不多,可是上进心却非常强。

后来听我的老师说,你妈妈身上有一种很可贵的直觉,她善于在关键问题上做出有魄力的决策,这是你父母从无到有,走向社会成功的关键因素。别小看这一点,这是一种难以刻意培养的能力,获取它和读书多少无关,是一种生活经历与性格结合所带来的禀赋。

是吗?或许就是这种“上进心”和“关键决策禀赋”的驱动吧——当然,最重要的还有运气,构成了我人生变轨的关键原因。)

有一天,妈妈到某个社交场合,闲聊中听到一位企业家郭先生说,他把儿子放到一个老师家里学习了,全托。这个老师是很厉害的,可以全方位解决教育问题,达到常规学校无法达到的效果。

妈妈立刻向他详细了解这位老师的基本情况,然后请求郭先生引见。郭先生说,那位老师只收几个学生,还要看看孩子的情况。可是妈妈的态度非常坚决。经过多次请求,她终于见到了那个人……温文尔雅的客人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客人。我已经记不起具体的日期了,因为我的每一天都是雷同的:在家里睡懒觉、看电视、吃东西、打电脑游戏。

爸爸妈妈招呼客人在大厅喝茶,叫我从楼上的房间出来坐坐。

他姓曾,人很亲切,温文尔雅,外表看上去很年轻。我也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以为只是爸爸妈妈的一位普通朋友。

他随意和我闲聊,问我爱看什么书,还让我带他到我房间里看看。我的书架里有一排漫画书,他问是不是我自己买的?我说都是弟弟的书,放在这里我也就随手拿来看。由于我当时毫不在意,所以真的忘记那天对话的细节了。(两年之后,我问过他,第一次见面时,我们都谈了些什么?他微笑着说:“你的房间摆设等细节都会反映某些潜在特点,我自然是收集那些你言语之外的信息了。”)

曾老师来过之后,那两天我断断续续听到爸爸和妈妈发生了意见分歧。

爸爸认为香港的教育好过内地,打算把我和弟弟送回香港读书。妈妈觉得孩子这么大了,要承认自己不会管教,必须马上寻找彻底的解决方案,立刻止血!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了,毫无办法了才接受事实,到时就没有后悔药吃了。

最后他俩达成妥协,弟弟左转,回香港读书,接受香港式教育。而我右转,到曾老师那里,走另一条道路。

几天后,妈妈对我说:“那天来的曾老师是一位特别的老师,我们要把你送到他家里去,往后几年,你就跟他生活了。”

嗯,我点点头,没有反对什么。这是我一贯的风格,对什么都无所谓。

反正爸爸妈妈让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妈妈的性格很强势,我们兄弟几个都被她安排习惯了,反对也没用。总之,对我而言去哪里上学也不过是睡觉、玩儿。我不学,谁能拿我怎样呢?

于是,我简单收拾了衣物,就去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根本就太天真了,以为天下的老师都差不多。

可是一年后,我发现错了。为什么是一年后呢?因为之前我根本都不知道曾老师的手法能高明到那种地步,那是当时16岁的我无法想象的。他的引导手法无色无味,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下毒高手,普通人的头脑里毫无概念,无从想象。

那是我的经验、意识去不到的高度,我被他牵引着走而不知觉,等到能知觉时,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曾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影响一个少年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波澜不惊的序幕

一天下午,既没有下雨,也没有刮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爸爸妈妈将我送过去,随后就离开了。曾老师把我领到新卧室,闲聊两句家常后,就走开了。

16岁的我不知道,改变我头脑与心灵的风暴,就这样波澜不惊地揭开了序幕!

曾老师的家是一所靠近海边的房子,空气和环境都非常舒服。

在我之前,来来去去有几个学生。现在常驻的,只有郭叔叔的儿子、13岁的小胖和另外两个年纪更小的孩子,一位小男孩叫小可,另一位小女孩叫小雯。

曾老师这里请了几位老师,算是他团队中的助手吧。

这些老师全部是根据不同学生有针对性地招聘的。他的理念是:为了实现具体某个孩子的教育目标,不惜代价,不拘一格,打破常规,集中一点。所以曾老师常常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行为,当然,对于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根本就不知道他说的或做的是“教学行为”,因为他经常不让你感觉到在受教,似乎一切都在平淡的生活中。

就这样,这里的同伴和几位老师,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这出戏里的重要配角。

刚转学的新生总是怀着好奇和些许忐忑,未知的世界带着神秘的诱惑在挑逗着好奇心。

第一天,曾老师安排了一位胡老师负责我的教学。胡老师是男的,很文弱,戴着厚厚的眼镜,他的理科比较好。

他先拿出英语、数学和语文的测试题让我做,过程就像去配眼镜时按验光师的指示看视力表。先给你看1.2的,看不清,那就逐渐放大字体。最终得到的结果是:我的英语和数学大约小学二年级水平,语文大约小学四年级水平。当时我快15岁半了,这个年龄应该是上初二的。

对这个结果我不感到意外,所以不会害臊,根本就不当一回事。曾老师听到结果后,面带微笑,也没说什么。

接着,胡老师就在房间里陪我玩儿。他倒是想给我上课,不过我就故意像个十万个为什么,老是问别的事情让他疲于回答,打破他的节奏,他也没辙儿。

不过胡老师性情很温和,不温不火的。嗯,一开始我就喜欢这样没脾气的人。果然如我所料,那里的老师都差不多一个样子。

当时如果问我最大的爱好是什么,估计最老实的答案就是“睡懒觉”了。真的,我太喜欢赖在床上了!从小父母就不让我出去玩儿,我也没什么兴趣爱好,加上家里的房间很豪华舒适,所以我一直都喜欢睡觉。

虽然知道上课时间,可是每天早上和下午的第一节课常常是胡老师进来了,才喊醒睡梦中的我。我估计他在背后会向曾老师汇报我的表现,不过他们都没有干预。

曾老师每天也会走进来聊聊家常,坐一会儿就出去忙别的了。曾老师

小松刚刚到来,我什么都不必做,让他慢慢适应新的环境。越是感觉轻松,他的表现也会越自然,这对于我接下来的观察会有很大帮助。

所以,在第一周,我一般都仅仅是试探性地接触和了解,不会有着急的动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要想扭转这多年的冰冻局面,过程也并非短期可以解决。人,毕竟不是工业产品。第二章师生初战

011 初步试探找兴趣

014 约法三章看电影

015 针刺疗法暗点拨曾老师

来到我身边的每个孩子情况都不一样,性格不同,问题不同,成长背景不同,兴趣点也不同。

小松刚来到我这里,对于他的性格等情况我都不清楚。住下来之后,他的每一个举动都是要留意观察的。

首先要了解他的特点、现状,然后才能试探性地出手,看看他对哪些内容感兴趣。走好第一步非常重要,就像两个人初交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为此,我在背后花费了不少心思。初步试探找兴趣

晚上,老师们下班后,曾老师问我要不要看电影,我当然高兴看了。

于是他带我走进书房,打开其中一个书柜的门,哇!里面简直就是一个电影仓库,收藏了海量的影片。硬盘和光盘放了一个大书柜,光是音乐CD就超过1000多张。

我好奇地随意拿来看看,他也不反对,只要我对哪部电影感兴趣,拿起什么,他就顺着这张音乐或电影的内容简单说说。具体说什么我早已不记得了,只知道整整一个晚上,好几个小时过去,我居然忘记了要看电影,饶有兴趣地听他一直介绍、讲解。

他的口才实在太好了,我从以前直到现在都没有认识另一个比他口才更棒的人。

比如,我拿起肖邦的CD,他就随便谈谈其中一首著名钢琴曲的创作过程,说这是肖邦为想念情人而写的。又说当时流行一种上流社会的文艺沙龙,我问什么是沙龙,他就顺着我的提问一一讲解。然后我总会打岔,提出别的问题,他也总会顺着我感兴趣的方向一直发挥、讲解。说呀说,最后,我忘记了时间,等他说该洗澡睡觉了,才晓得整个晚上已经过去了。

我当时还不知道那种状态叫作博学,大家别怪我,从我数学、语文、英语不超过四年级的水平,你们就能猜想出我当时是多么小白的。只知道,曾老师没有强迫我,一直由我主导着话题,而我也很轻松地了解到一些与电影和音乐相关的故事。

将近一年之后,我才明白那是曾老师的一种教学手法。而他的发挥能力实在太强了,能够从蚂蚁搬运米粒的情景给你说到火星和宇宙大爆炸去,并且保证让你兴致盎然地听着不累。

后来,在看他启发其他孩子时使用了这种手法,我作为旁观者有意识地观察,才知道他的厉害。只要学生开口,曾老师总能顺着你感兴趣的话题去深入,不管怎么绕都能绕出知识来。而且他让学生做主导者,随便问,随便聊,遥控器似乎一直抓在学生的手上。

后来我看一部纪录片,关于日本人在海上捕杀鲸鱼,将倒钩射入鲸鱼身体,然后放长绳子,让鲸鱼拖着捕鲸船游啊游,跑啊跑,直到游不动了,才被人拖上船。曾老师开始时对我使用的手法,就类似于捕鲸,任我跑到哪里,他都能巧妙地把我抓回来。

两年后,我看一本杂志,里面有句话说,你被人卖了还帮着人家数钱。我忍不住扑哧笑了!

不过时间倒流回到当时,对他默默地引导启发,我真的毫无知觉。所有被我知道、现在能写出一点的都是后话了。

那一晚,我愉快地睡觉了,没有压力,感觉还好。曾老师

小松刚来时,我知道他由于之前和老师、家长斗智斗勇多年,早已有一套防御准备。青少年一般都会警惕老师和长辈控制他们,他们似乎总想取得互动中的主动权。

当他们还没有端正态度,还处于抵触学习的状态时,和师长玩小游戏是他们的乐趣。这时,我先不动声色地陪着他游花园。

我先不主动发力,由着小松带领话题方向。我通过他如何提问,可以侦测他的思维亮点在哪里,看他是真发问还是在逗我玩儿。然后我回答他的问题时,看看他对什么内容感兴趣,从而发现他的兴趣点在哪里。

无论学习成绩多差的学生,都一定有个能被打动的兴趣点,这个兴趣点未必在考试功课之内。不要紧,在我看来,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不是考试,而是要发掘出他的兴趣点和闪光处,通过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去激活信心。

目前,家长们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凡是与考试无关的兴趣都不应提倡,也不鼓励发展,这会令部分学生在残酷而死板的规则下丧失学习信心。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被牢牢拴在“考试”这根柱子上,让他们身上可贵的闪光点变得毫无价值。这是很可惜的!

通过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和闪光点,然后认同他们,帮助他们深挖下去,由此获得学生的信任之后,帮他们重新点燃自信的火苗。然后再寻找结合方案,将他们的精力引向更高效率的正面战场,力争形成良性互动。

第一次和小松聊电影和音乐,他因为话题轻松,看上去和那些恐惧的功课无关而放松了。功课成绩不好的孩子,大多数害怕和师长聊课业,碰不得,一碰就感觉自己窝囊、伤感。他们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其实这种心理成年人也一样,很正常,谁也不想哪壶不开提哪壶!

当小松放宽了心情来交谈,我觉得他还有活跃的好奇心,这很重要!对处于学业困难时期的少年们,假如此时给他们二选一的暗示(在课业与课外兴趣两者之中选择),他们会很乐意主动选择课外项目。一来出于畏难心理,逃避弱项;二来也想向别人证明自己还是有价值的。

对青少年这种微妙心理,老师和家长要注意把握细腻的手法,尽量不露痕迹地鼓励孩子先发展课外兴趣点,等到信心复燃后,再回到正面战场一较高低也不迟。

孩子最怕考试不好就被一概否定为垃圾了,害怕在别人眼中成了废物——这种唯分数论的短见耽误了不少好苗子,令人唏嘘!约法三章看电影

第二天,胡老师还是拿我没办法,我带着他拉拉杂杂地说话,就是不学功课;但他依然好脾气,不发火。

到了晚上,曾老师问我,昨晚没有看成电影,今晚想不想看?

我当然希望看电影,因为那是娱乐。

他说:“在这电影库里随你挑,喜欢看哪个就拿出来。不过,在我这里看电影是有规矩的,选好了影片就要认真看,不得中间要求更换。”

OK!当然没问题。曾老师

生活中,不少人因为充满选择而淹没在虚幻的自由中。在某些时候,限制一部分选择权能够帮助小松提高效率。

假如我不约法三章,准许他看电影的中途可以更换影片,结果可能就是他无法认真看完一部电影,因为他当时显然是个不大坐得住的孩子。

人们进电影院看影片往往会更专注,其实是因为影院的条件迫使观众心无旁骛,无法三心二意。

无论读书或者看电影,只要认真专注,必定有助于理解。

对小松这种什么都不想学的孩子来说,专注力肯定是欠缺的,所以一开始最基本的就是注意力训练了,就让电影帮他的屁股安定下来吧。

我选了一部电影,曾老师提出跟我约法三章:

一、看影片期间,不得上厕所,不得走动,要从头坚持到底,茶水也只能先准备好了放在旁边。

二、看片子过程中,有任何想法、观点、疑问不解的都可以马上提出来讨论,但是一定要先暂停电影,讨论完了,继续看下去。

三、期间不得接电话或有任何外界打扰,一定要像在电影院那样从头看到尾。

看电影是那么好玩儿的事情,又不是做功课,毫无压力。我当然答应这些条件。

以后连着几个晚上都是看电影,这让我感觉轻松愉快!曾老师

其实孩子们从小被“学习”两个字弄怕了,以至于凡是与“学习”不直接沾边的活动都欢迎!其实在我眼中,观看优秀的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学习方式。

电影是我们狭隘生活体验的外延途径,通过别人的故事来获得生活广度的延伸,加上适当讲解,让孩子通过声光画电获得直观感受。这些也是知识,并且是成长中的重要知识。

刚开始和小松一起看电影,什么内容并不重要,透过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活动,先让他和我建立起互动关系,有利于增进彼此感情上的互信。

建立任何影响力都必须先有信任,否则将很难开展愉悦轻松的教学活动。针刺疗法暗点拨

大约第五天,曾老师在书房忙完了事情,端着茶杯走进来和我聊天。

他问我以前在学校里喜欢和什么样的同学交往,我就随口说了许多以前在学校的事情。我总是和那些读书最差的学生扎堆一起玩儿,其中一些是烂仔,而且在教室走廊上,我们那群人经常集体嘲笑那些学习认真的学生,笑他们假正经,还经常想办法捉弄或者打击他们,所以许多同学都怕我们。在学校里,我们那群人还是挺“风光”的。

曾老师耐心听完了,笑着说:“你现在还想那些哥们儿吧?”

我说:“是啊,我们那群人……”

曾老师突然打断我说:“这些天你已经说了很多次‘我们那群人’,这种表述以后尽量不要再用了,因为你本不属于那群人。“小松,你和他们根本就不同。你只是因为成绩不好,担心被同学孤立,为了有群体接受,可以扎堆,你才选择和他们混在一起,一起嘲笑其他同学的。“要不你现在仔细想想,难道真的与那些曾经被你们嘲笑过、打击过的同学有什么过不去的冤仇吗?”

我想了想说:“是没有。”“那你们为何要以群体的力量去嘲笑人家呢?”

我有点迷惑,噎着答不上来。

曾老师说:“有一本书叫《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里面说——群体的力量经常是邪恶的、盲目的。而作为群体里的个人,很可能是清醒的、独立的。因此,用群体的名义做坏事,并不代表里面每个人都是魔鬼。“你以前那些行为,现在经过大脑仔细思考之后,却找不出合适的理由,这就说明你内心有健康的道德判断能力,知道做人的善恶准则。“当你去思考它,搜索的过程中就在寻找能合理化自身行为的依据。可是找了一遍,你发现没有基础,嘲笑别人的依据站不住脚。“所以,你不是真的坏,只是担心成绩差而没有队伍接纳自己,于是附和那群坏学生,只不过想取得某个群体的身份认同,对吧?“那么,你现在已经离开了队伍,并且肯定没有机会再回到那个群体中了。忘掉他们吧,以后别再说‘我们那帮人’了。你不属于什么帮派,他们以后也没资格和你交往,因为你注定将会远远超越他们!”

说完,曾老师没等我回过神来就起身走了,好像某人拿棍子敲了我的头,然后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没有下文。(奇怪!其实我现在已经忘记了头一年的大部分情形,可是开始几天的这些话却记住了,也许因为对当时的我震动比较大。曾老师这些话,是以前老师和家长都没说过的,新颖,独特。)

然后,我继续和胡老师耍嘴皮子。可是,刚才曾老师那番话却始终在内心挥之不去,它就像一只小蚊子,在我的脑中嗡嗡作响。

我刻意不去想它,可它就在那里,我无法忽略它的存在。吃饭的时候,散步的时候,睡觉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审视自己的动作哪里不自然。

真别扭!我好像不是我了。曾老师

这是我第一次对小松使用针刺式手法,用突击点穴的方式,刺穿小松心理上不正确的群体属性。通过针刺,让那个小水泡慢慢漏水,然后消失。

他本来就不是个坏孩子,只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自然就和成绩差的同学扎堆。当他进入群体之后,就会不自觉地被那个群体的价值观牵引着走。

我现在先给小松不经意地刺一针,泼一点冷水,让他通过刚才话语中带出的逻辑去反思。通过反思,促使他内心发生化学反应,让他内在的原有形象松脱、分离。

就像去除街边粘贴顽固的小广告一样,先泼上一点水,让水分润湿纸张,同时分解了部分胶水,过一阵子再去剥除纸张就容易多了。

针刺式启发的要点在于准确、快速、灵活,话不在多,时机和语言的分寸都要拿捏好。如果能击中要害,孩子内心原有的观念肯定会受到强烈冲击。

针刺之后你可以漫不经心地离开,剩下的事情,就是在他们脑内发生的革命了。你只需等待些时间,让它分解到位了再适当进行启发,这样做的效果更好,因为看上去大部分是他们自己由内在反思所促成的变化,不是由外力强行剥除的,这种自发的剥离效果更稳固,副作用更小。第三章灵魂觉醒

021 跟玄幻说拜拜

024 第一次失眠

025 暗夜中的恐惧

026 深悔过往蹉跎

028 放手,才会自律

030 有他,指点迷津

036 觉醒,是一连串努力的结果曾老师

许多孩子之所以浑浑噩噩,是因为对时间、对生命还没经过触及灵魂的思考。一旦经受某些经历或者恰当讯息的刺激,诱发他们思考的话,情况必定将从此不同了。

听说,每个人或早或迟,总会开窍一回。我们就像墙壁上被钉子挂着的画框,不晓得哪一天会掉下来,但终究会掉的。

开窍什么时候来,无从预料,然而当它来临,一定伴随着激烈波动的心情。

在那个平凡的夜晚,小松开窍了,对他来说,那一刻的意义非凡。该为他开一瓶香槟,庆祝一下!跟玄幻说拜拜

平时胡老师不在时,我除了睡觉就是打开手机看玄幻小说。我用的一直是高端新款的手机,这让我在学校里很有面子。

大约第六天,曾老师进我房间来,当时我正在看手机里的小说。

他好奇地拿过来看了一眼说:“不错,看书很好,比不看书的要好。你居然会坚持看小说,让我对你刮目相看呀!”

我听了心里很受用,曾老师的肯定是那么自然,就像傍晚走在海边,徐徐吹拂的一阵微风,很舒坦。由于你没看见电风扇或者芭蕉扇在旁边,因此就以为这阵风是大自然的杰作。嗯,跟着感觉走吧!

电影《楚门的世界》里的“楚门”,最初也以为那些海浪是真实的,可是有时眼见的未必真实,曾老师的绝技,正是用你看不见的手来煽风点火。

当我还在享受自然风的舒适时,曾老师接着说:“小松,你是不是对黑社会的话题很感兴趣啊?”

我眼睛立刻亮了起来:“是呀!”

于是他坐下,对我娓娓道来许多江湖故事。这是我们青少年小混混们的焦点话题呀,听得我两眼直放光。

曾老师说自己少年时也曾经和别人打架,跟道上的人混过。现在年纪大了,阅历丰富了,也知道身边一些朋友的真实故事。他就这样一串一串地跟我聊起那些故事。

他这人总能把平淡的东西讲得精彩,更何况黑社会话题本身就是我最喜欢的。他一连讲了两个小时,听得我手舞足蹈,欲罢不能。

末了,他话锋一转,说:“唉!这些故事太多了,我都讲不完,嘴巴累了。这样,我这里有一本坏人写的书,专讲监狱风云的,你要不要看?”

我的好奇心已经被彻底点燃,哪里还停得下来,马上高兴地说:“好啊!”

曾老师说:“这本书叫作《四面墙》,是网上先热起来的。据说该书作者坐过几年牢,有点文化,出狱后写下自己的真实经历,引起不小的轰动。我看过,很好看,很真实。”

说完,他转身到书房去拿来这本书,放到我面前。红色的封面,厚厚的一本。

正当我要翻开第一页时,曾老师说:“还是和看电影一样的规矩:要看就要一口气看完,中间不能放弃不看,也不能再看手机上的玄幻小说了。做完一件算一件。”

我满不在乎地答应了。

捧起《四面墙》,我就被深深地吸了进去,连续两天,一口气把它看完。

曾老师听说我两天就把书看完了,微微有些诧异,不过也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看书的速度真不赖呀!

当时我可不知道,那次不经意的答应之后,就再没拿起过流行于中学校园的玄幻小说了。

人生往往有些不经意的瞬间,过去很久之后你才记起当时已是重要的分岔口。“只缘身在此山中”啊!人往往感知不到“当下”对于“历史”的意义!

直到半年后,我觉得该把那些垃圾小说从手机里删除了。当时按下删除键的感觉至今还记得——就像古人削发以明志,一束长发,象征着把曾经之我扔进了江河。看着它随波漂荡起伏着远去了,有点失落惆怅,又感觉有些淡淡的自豪。

一年之后,我阅读的书目光是名字就让高中生们咋舌了,按照网络流行语:秒杀他们。到了17岁,我阅读的内容就超过了一般大学二年级学生,因为《瓦尔登湖》《存在与自由》《沉思录》《全球通史》等名字,那些被学校灌水的鸭子们根本没听说过。

那是后话了。曾老师

黑社会的话题,是我对小松的切入点。先找到他关注并且强烈好奇的话题来交流,有助于他接受我递过去的东西。再说,那本书本来就可以满足这类青少年的好奇,看了之后,好奇心释放了,同时也获得了正面教育。

还有,用它来替换小松原先沉迷的玄幻小说,一步步将他的阅读口味引导到其他内容上去。置换,要做得自然,每一个细节都是整体宏大布局的组成部分。

既不能松懈,也不要着急。第一次失眠

那是某年某月的某一日,也是我来到的第九天。对于别人也许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对我而言,却是一个应该永远铭记的纪念日!

当天晚上,曾老师依然陪我看电影,这次是他选的片子——《霸王别姬》,据说是中国大陆最好的几部电影之一。

影片里,看到身世凄凉的少年张国荣在戏班里辛苦练功,熬不住而逃离,跑到街外,偶然看到京剧名角儿唱戏,突然开悟了。他自愿回去戏班,甘愿接受师傅的惩罚鞭打,一声不吭的韧劲让我感动!

戏中的老爷子说:“人啊,想成为角儿,得自己成全自己。”

经过非同一般的苦练,后来张国荣成名了。他成了京剧的名角儿红星,想收容路边的弃婴,老爷子在旁劝道:“还是不要了,小豆子,人各有命啊!”(这句话后来被曾老师多次用来阐述一些人生道理,他为什么不能见人都救呢?无缘的人,各有各的命啊!)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曾老师多次暂停画面,对故事里的历史背景、人物的发展线索进行深入讲解,为我的理解作必要铺垫。我当时真让电影内容给感动了!

假如没有曾老师在旁解说,这种影片我是不感兴趣的,也看不懂,因为那些时代背景对我而言太陌生,和我毫不相干。但是有老师在旁适时解说,我似乎不大费力就能嚼出一些味道,跟着故事进入那个时代里。

曾老师总能在关键点上讲解,让我跟得上情节,看得懂,也看得有趣。

电影结束后,我们继续沿着剧情聊天,互动的兴致很浓。曾老师把话题往深处带领,他阐述1949年之前的社会形态和建国后的社会形态变化,让我增长了许多现代史知识。

坦白地说,那晚谈了什么我也记不起细节了,只记得被他的话触动了某根弦,让人忘记了时间。

聊啊聊,听啊听!一晃就到了12点多。他说该睡觉了,这才停止。

可是当晚,年少的我第一次失眠了。暗夜中的恐惧

辗转反侧,睡不着。具体想些什么内容呢?好像模糊一片,似乎没有什么内容的人生也会沉渣泛起。

想了许多,想努力给自己的生命找一点意义,却发现生命的行囊空空如也。蓦然间,我想到了自己的未来——黑夜里生出一股深深的恐惧!

可我以前是从不忧虑未来的,为什么不是从前,也不是以后,而是当晚想起这种问题呢?唉!这就是传说中的焦虑吗?太不爽了!(这问题的答案在半年之后出现,在看电影《海上钢琴师》时,有一段生动的台词:“就像家里墙壁上的一幅画,挂在那里,且年月久远了。它一直很安静,人们甚至忘了它的存在。可是终于有一天,突然‘嘣’的一声,它从墙上掉下来了。你不感到奇怪吗?为什么是那一天掉下来,而不是之前或之后呢?是不是画框和钉子之间约定好了?嗨!老兄,我们就在某一天采取行动吧?

没人了解到底原因何在,不过画框就是掉下来了。”哈哈!)

恐惧,如大军压境。对黑夜的恐惧,对未来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混杂袭来。

我想到自己快16岁了,每门功课居然还是小学二年级的水平,那不是羞耻,而是绝望啊!以后还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风云莫测,今天的一切安逸以后都将离我而去。怎么办?

在黑暗中,我用被子盖起头,直至把自己裹起来。真想睡着啊!睡着了就能逃避这该死的思考了。

思考,这东西原本就像别人肚子里的幽灵,和我无关的东西,今晚它却摸上了我的床。而我这个未谙世事的少年,却手足无措地陷入恐惧的深渊!

黑暗里,我不觉中哭了……

过了很久,我无法平息惊恐,不能入睡。那种恐惧太深了,就像坠入宇宙深渊,将永坠黑暗!

快要窒息了,我无法独自面对它。于是起床,打开灯,看看时间已是凌晨两点多。我走到曾老师的卧室前,敲响了房门。深悔过往蹉跎

曾老师睡眼惺忪地起来开门,问我什么事。我说睡不着,很害怕!他丝毫没有责怪我半夜叫醒他,表情很温和,披上外套,陪我一起回到房间。

他坐在我的床沿,像个洞悉一切的长者,温和地看着我。

我止不住哭泣,告诉他心里的恐惧,突然害怕一切,害怕没有前程没有未来的人生该怎样独自走下去。我是一个废物,今天终于明白了这一点!我以前错过了太多宝贵的时光,如今充斥胸口的全是痛楚和悔恨!(当然,其时我的口语没有现在书面写下的这样有文采,但真的讲出了我自己都无法想象的肉麻话,并且是发自内心脱口而出的,滔滔不绝,无法自制!)

当晚,我像一个突然皈依上帝,迫不及待对神父忏悔的杀人恶魔,那种悔与痛交织的折磨,从未有过。在曾老师面前,我伤心地流泪,忏悔过去的蹉跎!

我迫不及待地把十多年来没有表露过的自卑、羞耻都喷涌出来了。还有懊悔、痛苦和对未来的恐惧,五味杂陈,上下翻腾。真不知道流下的泪水里,包含了多少种情感成分。

现在写出这些话来都觉得害臊,可是天啊!它们都千真万确!后来通过学习,我才明白一个人在激烈情感的浪涌下,会情不自禁地做出一些理智无法控制的行为来。简单地说——当时我算是崩溃了!

曾老师平静地用眼神鼓励着我,让我的情绪发泄彻底!

哭完之后,我对他说:“请您现在打电话让胡老师马上过来给我上课吧,我一刻也不能等了,我马上就要开始学习,去追赶浪费的光阴。”

曾老师看看时钟说:“现在半夜三点,不必急于一时。你目前的心情我能理解,但关键在于能否在三分钟热度之后,长久地坚持。”

看我渐渐平静下来,情绪也宣泄完了。他温和地说:“小松,你今晚会为自己流泪,我很高兴!这说明你长大了,会想事情了。“可是每件事都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你想追赶时光,我可以担保地说:没问题,一定行!可是也要告诉你,这不是靠三分钟热度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长久的坚持,每个小时,每一天,每个月,每一年。至少要坚持三年才行啊!“所以,很高兴你今晚叫醒我,和你一起分享自我忏悔的心情。可是我不会把你刚才说的话放在心上,所有承诺和保证,在天亮后我都一笔勾销,就当没有发生过。“你是不是真的想改变?等天亮了,你睡醒了,心情平静了,再扪心自问一遍。不管是什么答案,你不用向我保证,我这里不寄存任何人的保证书。“如果你今晚的决心是真的,不妨对自己的内心许一个承诺,由你自己来监督和保管。“我很健忘,就算你明天仍不振作努力,我一样不怪你。”

也许是哭久了,疲惫了;也许是夜深了,太累了;也许是将积压多年不敢吐露的心里话全掏了出来——我整个人都觉得空了。

但曾老师的话,倒是很让我意外!放手,才会自律

一晃两年后,曾老师在教我教育技巧时,专门讲解过这种方法。

他说:“一个年轻人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的精神才能获得真正解放。“很多家长都瞎操心,代劳、唠叨,无意中反而扼杀了孩子最可贵的东西,就是对自我行为的责任意识。孩子缺乏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就会成为灵魂的弱者,就无法真正锐意进取——其实多数时候是无知的家长们在误伤自己的孩子。“假如家长希望孩子真正自律,就要放掉手上的鼻绳,让孩子像骏马那样奔腾。当他们知道没有人牵着他的鼻子走,才会时刻为自己的脚印负责。“先放掉绳子,而后方能催生自律。自律滋长了,就能激活灵魂!“有些家长把孩子交给我时,总好像把他家饲养的宠物绳子交到我手上。我说,如果想要孩子好,这些绳子将会当着孩子的面扔掉,让他们明白到生而自由的权利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的生命不是谁的附属品,他们需要行使自由意志!”

我问:“那么孩子不懂事之前,没有绳子难道不担心吗?”

曾老师说:“乱用绳子,反而会延迟了孩子懂事的时间。孩子看得见的绳子,大多是制作侏儒的器具,除非家长把一些合理规则通过良好的沟通方式取得孩子的理解与配合,那么可以巧妙地用合理规则取得一定的约束。“广义的‘绳子’是有的,不过最好是隐形的,适度的,就像经济学上常说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爱、自律方面,家长露骨地手持缰绳常常会让效果与初衷背道而驰!”

我问:“那么隐形的绳子该怎么使用呢?”

曾老师说:“难点也就在于此了。许多家长都不会用,其实不算太难,有些家长自己去琢磨应该也能想出好办法,关键是他们以前都不怎么往这个方向上动脑筋。“将约束的绳子隐形化,需要家长具有一定的基础。比如:要求家长性格稳重,不能刀子嘴,爱邀功,爱逞能,更不能嫉贤妒能。最好是沉得住气,管得住自己的情绪,头脑清醒,爱讲道理——凡具有这些特征的家长都比较容易理解隐形绳子的妙用。“借用武侠小说的语言来比喻:乾坤大挪移这门武功,一共七重。普通人学到第四重就足以帮助自己的孩子发展自主意志,撒开腿快跑了。“但是,你想要拿来济世救人,做到有教无类、收发自如的话,那就要到第六重以上的水平了。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学好的,因为想练到最后就要有强大的内功做基础,并且还要融合许多知识和阅历才能贯通理解的。“我现在也无法简单地通过语言让你明白,就像张三丰手把手传授太极拳给张无忌,张无忌内功深厚,根底深,能听懂。张三丰简单演示一个动作,就够其他弟子苦练几年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的内功基础和对武术的理解差距很大,那些是无形的部分。不管哪一门武功,要想在塔尖再往上走时,无形的那一部分就非常重要了。”

大半年之后,妈妈才告诉我,那一晚之后曾老师就打电话告诉她:“你的孩子开窍了,自己懂得要拼命追赶时间了。”

当时妈妈在外婆家里,马上把消息告诉了外婆、外公他们,外婆当时就哭了!

他们期待我醒悟已经等了太久。在那么普通的一天,曾老师的一个电话告诉他们,那盏从来没亮过的电灯突然启动了,照亮了他们长久的愿望。

后来我听说了,连自己都觉得感动,好像是听别人的事。靠!真不好意思,那个故事的主角居然是我!曾老师

为触发小松的开窍,我在背后做了许多工作。简单地讲,首先找准学生的性格,摸清他原有的知识基础,然后有针对性地释放对口信息。这些信息假如契合他的基础,就能迅速激发内在的反思。

就像在一个空气不流通的小房间里燃烧着微弱的火炉,只要找对炉子的通风口,在恰当的方位吹进一些新鲜空气,必将引起激烈的燃烧。火炉的温度升高,整个房间将更有活力!

正是源自小松内心的反思,才促成了开窍。我仅仅是给执迷的少年递过一块抹布,让他们自己动手擦除心镜上的尘雾,使灵魂重获明亮!

小松在来到我身边的第九天就开窍,时间之短也让我有些意外。

他的开窍,当然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等于一匹烈马懂得爱惜自己,晓得不受调教无法成就自我之后,才愿意低下头来接受驯马师的指导。这时就没有必要再用缰绳迅速套住它了,只需告诉他管理好自己,懂得驾驭自我,就能真正获得强大的力量!

在千里马找到能量爆发点的过程中,外力的作用很小,也许仅仅就是一次针刺,关键还是靠他内在的醒觉。有他,指点迷津

第二天开始,我就调整好态度,开始认真跟胡老师按照步骤来学习了,从三年级的数学内容开始。

当我认真面对学业时,好像也不算很难。当然,从屁股坐不住到慢慢集中注意力,也经过了一个过程,但是坚持下来,状态就逐步提高了。

曾老师把每节课的时间缩短,控制在三十分钟以内,让我不至于烦躁,逐步加强注意力。

这样又过了几天,曾老师找我谈话了。“小松,激动过后,是不是还决定要追赶呢?”他问。

我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他拍拍我的手背说:“好!自己想上进就好办。别怕!我会帮你。“你现在的形势是,该上八年级的年龄却只有二年级的综合知识,而且再过三年你就年满十八周岁,要踏入青年人的行列了。如果你无法上大学,那么很快就会走上社会,混自己的人生。底子太薄弱,此生艰难,可想而知!“坦白地说,坏消息是,你之前浪费了太多时间,让大脑某些区域错过了最佳训练时机。大脑的某些区域功能需要在适当的年龄段做适当的刺激训练,一旦错过了时机,即使通过后来的加倍努力也无法全部追回来。结果会影响到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后可能对某些领域将感到理解比较吃力,或者比较迟钝。“在过去15年里,你几乎什么都不学,这自然会影响到你的思维基础,现在从头学习的难度可能会更大。譬如数学运算思考、语文的语感及文字触觉等。虽说勤可以补拙,可终究不能无视大脑发育和人格发展阶梯的科学进程。对此,你先要有点心理准备。“那好消息是什么呢?是你现在才15岁半,还来得及做许多追赶和补救工作。你目前处在这样的夹缝中:错过了太多,但还不至于时间窗口完全关闭。只要努力还可以追,若不想努力,闭上眼睛就直接给自己一生宣判了事。“假设你想打一场资源贫乏、以少胜多的战争,如今手上最大的优势王牌就是——有我当你的军师!”

我听了曾老师的分析后,心里有了点底气。我说:“当然不甘心放弃这一生的!”

曾老师点点头,继续说:“有个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不管命运和环境把你打造成什么样子,一旦某一刻你意识到这种状态,并且经过审视与反思的过程,你就再也无法安之若素,回到原先不察觉时的样子了。“因为,不管你之前被拐卖了、被恶意对待了、被环境折磨得如何丑陋不堪,那些外界造就的种种结果都只能接受下来。(除了接受你也没辙儿,对吧?)因为那些都是在非清醒状态下被动接受的。“关键是,某一天当你的自由意志跑出来,你醒觉到现状局面了,那么从当下开始你就要为自己将来的一切行为负责了。“这就像你从阳台上发现有个小偷进了邻居家里,在小偷还没发现你、自己安全无虞的前提下,如果你都不打电话报警,不为阻止罪案的发生做些积极的行动,那么其实你已经算是该案的共犯了。“存在主义认为:人活在当下,只有承认当下,放眼未来,敢于担当,才是强者所为。过往则不究,纠缠于过去是刻舟求剑的行为。只会像怨妇般地抱怨,却不采取积极行动,并没有改善现实的积极意义。再说,喜欢抱怨的人是没出息的!“顺便提一句,萨特有句名言:他人即地狱!“小松,其实每个人刚开始都是被‘他人’和环境塑造的。人出生之后就像一只空水桶,一定会被别人往里面塞东西。小时候,你这个水桶自主意识很弱,完全是被动的。可是,当你成长到能反思‘什么对自己真正有用’时,水桶对食物的筛选与改良行动就注定要发生了。“‘水桶’首先是盘点自己肚子里已经被别人装填进去的内容,当然,你无法将原先的东西全倒掉,因为有些是你短期内倒不出来的——毕竟无法像倒垃圾桶那样完全清除自我已有的思想和习惯。“好,经过盘点审查,你发现肚子里已经被别人装了半桶浑水,感觉不满意,那么就从现在起给自己把关,专挑你觉得正确的东西装进去吧。承认之前的浑水还在,不过你一边过滤浑水,一边往里面勾兑好东西。只要努力不懈地勾兑,累积数量多了,整体的改善是肯定的。朝这个目标不懈进取,就是强者的态度。“我们能不能做个真正的强者呢?首先要看有没有强者的态度!“所以,你的坏消息是昏睡了太久;好消息是——终于醒了!”

我被曾老师说得一喜一忧,不过觉得这些话挺在理的,让我感到踏实。

歇了一会儿,他继续说道:“以你现在的情况,在高考应试这条道路上要和其他同龄人拼高低是太难了。我们要尊重现实,不能够凭空建造目标。许多人不重视现实条件,只会纸上谈兵,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要知道,人生的前面20年是学生阶段,就像一只小老虎刚出生,必先学习捕猎,然后才能独立谋生。要搞清楚,人生的主战场并非在学校。上学受教育是为自己日后的社会生活和人生发展作准备的阶段,上学不是你来人间一趟的终极目标!“甚至照目前国内的教育体制来看,学校授业与社会需求之间严重脱节。对此自己更要留一份清醒,尽量以社会实用性为准则,帮自己少走弯路。“可惜,很多家长和孩子都搞不清这一点。我在书房跟他们讲,他们都说自己明白,可是回到现实生活中,他们还是挡不住要头昏脑涨地在滚滚人潮中被推来搡去,都说是身不由己。“这说明他们没有真懂,真懂的人会把认识落实到行动上。因为人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假如你避害的行动未够积极,恰好说明是认识还不到位,难道你会刻意寻短见吗?如果预见到危害肯定会发生,正常人早就躲得远远的了。“‘温水煮青蛙’这句话可以解释许多生活中的现象。“打个比方,你们23岁之前的年轻人全部要去爬泰山,可是通往山脚的道路已经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而你更糟糕,老早就已经跟着些散兵游勇走散了,离开了大队伍,想找回原先的大路已经没时间了。那好,我先用卫星定位你的坐标,找准坐标之后,再带着你走一条小道,缩短距离,直接跑到山脚下和大队伍会合。到了那里再和他们赛跑爬山!”

我听了很开心,但还是忍不住疑惑地问:“能行吗?”

曾老师说:“人的知识结构其实像搭积木,假设想把A方木块搭放在第五层,其实并不需要杂七杂八一大堆东西去垫底,有方法的人可以循简捷路径达到目标,省时省力就把它垫高到那个高度。“比如数学、英语、思考能力等,只要真正懂得其中进阶的逻辑路径,就可以走精简道路。注意!我说的是‘精简道路’,不叫作‘捷径’。“学习任何东西,找到好方法很重要,好的方法能帮你提高效率。“比如说记英语单词,我就可以帮许多学生以每天新增150个单词的速度快速增长,而且人家还不累。这套方法建立在遗忘规律的科学研究上,它不是我的独创,只是说明有好方法的确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后来我用曾老师说的方法试过连续30天每天记住250个单词,顺利通过了雅思考试。)

曾老师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其实从效率原则来看,许多孩子在宝贵的儿童和少年时期做了大量无用功。他们的课程设计、作业乃至家庭生活内容都太多无用功了。当然,有人硬要说儿童时代所做的一切对以后都有用的,这句话就像‘凡事不能绝对’一样,我怎敢反对这些高深又模糊的口号呢?他们能否运筹好那些人生素材呢?自己心中清楚,否则扛着一些模棱两可的口号自己开心就行了。“别人确实管不着!就像一个显微镜不会跟玻璃片展开关于清晰度问题的讨论,这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也不必做口舌之争。“所以,小松,你不要气馁。我帮助你制订学习计划,你跟着计划走就行了,可以让你在大学时期赶上他们,在走上社会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我笑了:“不会这么夸张吧?”

曾老师表情很轻松,以玩笑的口吻说:“你不相信?那就当笑话听也行。你知道现在学生们在成长道路上做了多少无用功吗?打个比方,你见过宠物店笼子里的小白鼠吗?”我点点头。“那些小白鼠在笼子里的滚轮上跑步,看上去整天挺忙、挺勤快的,其实从距离上说,并没跑多远,多数精力用于瞎忙瞎消耗。“我们中国内地的学生就是这种小白鼠,每天为功课拼命忙,没时间玩别的,没空间想别的。其实大脑不是笨,而是被困在‘教育制度’这个笼子里了。”

我瞪大了眼睛,曾老师的话带着冲击波,我以前可没想过这些事情。

他边说边笑,非常轻松:“你不信?想想看那些历史、语文和政治课程,它们就是学生脚下的滚轮,叫大家花力气,踩得欢快!挺锻炼神经的。那些海量的作业,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喘不过气来想笼子外面的事,对大脑和视线起固定作用的。“所以,你别怕,他们其实也没跑出多远。虽然你走了弯路浪费了时间,现在用三年赶上高中的同学还是可能的,甚至在某些重要领域超越他们也无妨,因为他们是负重慢行的小白鼠,效率很低。当然你也不是敏捷的小白兔,只不过你无须挑肩两担星夜赶考而已。“从现在起,你别老想着和他们一起考试,你不必纳入中国内地教育体制的步调了。所以要敢于跳出原有的思维格局,要建立以自己为主的成长计划,放眼未来,步履坚定,才能在天黑前回到家。“我的学生中,有些人要回去那条跑道,像你就不必,你可以走个性化道路。过几天我会给你制订出一套学习计划的,现在别想太多,放松吧!”

当时的我,脑袋空空,前途渺茫,有的只是无知和悔恨。除了相信眼前这位曾老师之外,我还能说什么呢?

后来在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时,找到了贴切的台词——被终身监禁的囚犯们鱼贯进入“鲨堡监狱”大门后,典狱长训诫他们说:“欢迎大家到来!既然进来了这所监狱,就将你们的灵魂交给上帝,把贱命交给我!”

曾老师说要带我抄近路,在前面和同龄人会合,一起竞争。这番话直到两年后,我和一群中国大学生参加美国的冬令营时才得到验证。

当时团里面有5名高三学生,4名大学生,其中两个是北京大学的。我们在一起20天,通过交流后发现,我在阅读、独立思维、见闻、分析能力上名列前茅,只有一位北大三年级女生让我佩服,其他人脑袋里水分较多。

回来后,我真正明白曾老师的策略是对的。但是这之前,我忐忑不安了两年,真怕再走错路了。觉醒,是一连串努力的结果

大家都渴望每天活得精彩纷呈,激情不断,可现实生活多数是平淡乏味的。生活不像电影,可以专挑美景来拍。

我不是刚刚鼓足了气想撒腿快跑吗?其实每天也不是在飞,照样老老实实在地上龟行。每天睁开眼睛面对的是学习任务,大部分时候都安安静静地上课、做练习。

别以为我有个牛掰的老师就能一日千里了,那是做梦!至少在开始阶段是不可能的。于是,饭就这么一口一口地吃吧。

两年后,有一回在家里听见我妹妹问我弟弟,孙悟空能飞,为什么不把唐僧背着直接飞去天竺取经呢?我弟弟说,孙悟空是仙,唐僧的肉再好吃也是凡胎,要唐僧慢慢走路过去取经,是如来佛定下的游戏规则呀!这叫没辙儿!

我忍不住轻叹了一口气,弟弟还是比我要聪明呀!

在前面大半年里,因为曾老师的手法隐秘而流畅,所以我觉得生活的亮点很少,也记不住细节。后来,当他决定培养我往教育方面发展,才准许我的意识降临舞台背后那片领域。就像一位魔术师,当他的手指向舞台背后说,看!——就像画布上的龙被点了眼睛,从此,我开始看见不同的世界。

但是在时机未到之前,我只能被蒙着眼睛行走一段。

当然,开始阶段蒙着眼睛是为了我好。就像一个病人要动大手术,最好还是全麻吧,连意识也给停止了,在昏睡状态下被医生切开比较好。自己往手术台上一躺,就全交给医生操劳了。等手术成功后,自己也醒了,看见已经缝好的伤口,看见医生护士们微笑的面容,就知道病灶被解决了,这不是挺好吗?

幸好,在那块蒙布还没揭开之前,曾老师预先开了一道小口子。他说:“你如果对方法上有什么疑问,全部记下来,不管你是用脑子记住还是用笔记下,反正记下来。我不会马上回答你,只有等到我们出去玩了,旅行的时候,才会回答你这类问题。”

大约三个月后,曾老师带我到大森林里爬山,教我一些户外运动的知识,并且训练我适应森林的感觉。在路上,我问他为什么有问题了一定要旅行时才准发问?

他笑笑说:“这个问题现在还不能回答你,过半年再解密吧。”

越是没有答案的问题越叫人好奇,一天没解答,我就心痒痒,总有点牵挂。

于是,又过了半年,在一次飞往南京的飞机上,我抓住机会再问曾老师这个问题。这次他终于开口了:“小松,还记得你刚来到我身边时的状态吗?那时候的你像个白痴,脑子里没有任何念想,对什么都无所谓。吃什么,去哪里,自己要干什么,全都无所谓。你那种状态是父母的错误方法所养成的,不完全是你个人的责任。“当时你的症状,就像局部神经瘫痪的病人,让人打屁股了都没多少痛觉,人就好像呆瓜。“往好了说,这状态就像悟道的高人,波澜不惊,哈哈!往坏了说,就像行尸走肉。这些症状说明你的内心如同枯木,干涸了太久,神经都快枯死了,所以对外界事物都不敏感。这样不行的!“我要帮助你好起来,就像医生治病,多管齐下。我在你身上使用了几十种方法,只是你不知道而已。“那么,心如枯木怎么办呢?先用最轻微的剂量,加一点姜糖水,蜻蜓点水般刺激一下,起活血的作用。当初让你心有疑问,就是为了给你一点念想、悬念。当你心里有了感兴趣又必须惦记的东西,自然心思和情感触觉都会动起来,心理活动也渐渐会多了起来。“心理活动多了,问号自然也多起来。“在老师还没给出答案之前,问号憋在心里就会瘙痒。人瘙痒了自然就会自己挠痒痒吧。‘挠痒痒’就是为了缓释好奇心而主动去思考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会带来许多好处,逐步引发一连串心灵的生态改良。“这就像治理一块沙漠荒地的生态演化过程。“刚开始那是一片荒凉之地,先开一条水渠,引一点水过去。然后找一些耐干旱的植物沿水渠而栽种,逐步引来蜥蜴、蛇、小鸟等动物前来。然改变的步伐很小、很慢,可是这个小生态圈终究会慢慢地活络起来。植物渐渐变多了,动物也会来得更多。就算最终形成了一大片绿洲,也是从最早那一点一滴开始的。“你的心就像那片荒漠,需要有步骤地激活治理。“我从你平时的说话、眼神就能看出你内心的活力如何。“人的眼睛、神态、气质都是很好的观测窗口,藏不了。所以,有时候对小孩儿的疑问,不要一下子告诉他答案。给一点悬念,让他自己去找平息悬念的办法,会有助于催生思考的习惯。家长不恰当地过多代劳,反而会弱化孩子的积极功能。“以我接触过的正常儿童来看,在六岁之前全都是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的。为何发展到后面,有些孩子就变得死气沉沉了呢?大多是因为家长的方法不当,无意中把孩子的翅膀给折断了,然后就逐步走向可悲的逆向培养了。“其实很多积弱成疾的少年儿童,可以说是在错误方法下遭逆向培育的结果。“一个人要有念想。念想不完全等于愿望,它是希冀、好奇和欲望的混合体。有念想的人才活得有精气神,能积极,有盼头,生活才有丰盈充沛的面貌。“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体内要有流动的血,才健康有活力。假如内心世界一潭死水,心理活动也衰弱枯萎,那么病害就滋生了。“套用经济学的一句话来说:刺激内需,带动经济。人有需求才能积极行动,都无求了,只能去当哲学家或木偶了。哈哈!“现在有些12~18岁的孩子,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慢慢自闭起来,容易愤怒,容易极端,甚至怨恨父母,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被钳制的比较牢。这个钳制不一定专指家长的作为,很可能是学校制度和家长合力,把孩子的时间全部安排在枯燥的学习项目上,高压加上枯燥,不给孩子留一点私下晒晒太阳的小花园,空间都堵死了,逐渐就将孩子的心灵翅膀给折断了。他们曾经想飞,也一定有过冲击和萌动,不过都在生活中被平叛了!“家长的过度关注,过度代劳,并且否决掉孩子的大部分自主项目,这样做是极为有害的!当孩子发现没有任何自主的空间,世界上没有属于他自己的色彩,就只能转为消极对待了。“当消极变为习惯,而习惯又渐渐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最后,人为了捍卫自我价值感,就会逐渐认同自己的现状,成为一串复杂的心理顽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