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不慌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11:07:00

点击下载

作者:忘机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未来不慌张

未来不慌张试读:

前言

你知道什么是固化思维吗?在介绍它之前,我想先说说我在网上看过的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姑且先叫他们小A和小B,小A和小B是同学,两个人结伴去美国旅游时,中途出了一点纰漏。酒店方告诉小A和小B车可能会晚来,小B只是“嗯”了一声,小A却拿起电话回拨回去,用英语和酒店方的负责人大声争执,坚持要酒店按双方原来的契约办事。后来,酒店方果然派车来接他们过去,让两人免于在机场的寒风中苦等。

当然,这件事是小B后来写在网上的,小B的原意是为了陈述人的思维对自己的行为方式会有多么深重的影响。他是这样说的,小A出身富裕家庭,出国频率很高,英语“技能满点”,这些综合因素,都是形成小A思维模式的原因。反观自己,因为受到出身和成长环境的影响,行事上常常会有一种畏首畏尾的感觉,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别人侵犯了自己的权益,只要不是太过分,他大部分时间都选择忍气吞声。

这两个人思维模式的对比,令我想到另外一些事——很多中国留学生到美国之后,总会带着国内的某些习惯,比如上校友的车后失踪,遇到突发事件第一反应不是最大限度的自保等。

从上面的故事来看,我们思维模式的成因和我们的成长经历、自我意识有关。一个人见识越广、获取的外部信息越多,他的思维方式可能就越成熟,处世方式可能就越精妙。

说到这里,相信你就不难理解固化思维的定义了。它指的是,一个人局限于自身现有的观念和认知,不愿或不敢以新的视角去思考、以新的方式去改变,导致自我成长受限。由此可见,固化思维对我们的生活会带来一些阻碍和不良影响。

据调查研究发现,固化思维在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较为明显,这是因为我们在学生时代长期处在一种半封闭和被人引导的状态中,相对弱势,整个社会对其都是一种保护的姿态。但脱离了学生身份之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看世界的方式,并不一定就会马上随着我们身份的转变而转变,这需要我们自己从主观上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有意识地让自己从曾经的被保护者转变为成熟独立的个体。由此,固化思维有时也被称为学生思维。

曾经有人说过,只要这个世界上仍然存在着相对的优势资源,不管发展到哪个阶段,人与人之间都会展开竞争。我们是肉体凡胎,会有期待自己生活得更好等种种基础本能在。但是和单纯的动物本能不同的是,我们是拥有智慧与心智的高级的生命体。我们在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能运用自己的心智,学会独立思考;运用自己的思维,让自己心智更健全、人格更完善。

真正的成长,需要我们有主动摆脱固化思维的意识,能认识到自己思维上的局限,不拒绝认知更新;真正的成长,需要我们打开自己的眼界,努力向这个世界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完整的人。

基于这些思考,结合我看过的和从朋友那里听过一些典型事例写成本书,希望能给每个在迷茫中前行的年轻人一点点小的启发。若是本书能给你的思考带来些许帮助、些许启发,是我的荣幸。第一章有实力懂方法,才会成为这个时代的赢家你不是不够努力,你只是不懂方法1

去年暑假,一个学妹在美国某知名企业寻找实习机会。

她花了很长时间做准备,比如精心整理了自己的简历,熟悉对方企业的文化、发展史以及行业要求等等。期间她还特意请教了在这家企业工作的师兄,询问有哪些方面是自己需要格外注意的。

师兄告诉她说,若招聘方提问的主要是关于专业方面的问题,那她肯定没问题。

电话面试的时候,她非常努力地表现自己,对方提出的有关专业知识的所有问题她都能迅速而准确地解答。

面试接近尾声的时候,对方委婉地表示——她被拒绝了。

学妹非常难过,去找师兄哭诉,她实在想不通自己被拒的原因。

师兄后来通过领英(全球最大职业社交网站)查了一下才知道,面试她的那个主管是刚做完一个大项目后被公司新提拔成主管的,即使为了装装样子,她也还是需要招一个实习生的,不然按美国企业的文化习惯,公司会默认这个主管有能力单独完成所有的工作,一旦错过这次招聘实习生的机会,就等于是白白浪费掉以后扩展部门的可能性。

师兄综合各方信息分析过之后,总结出学妹被拒的原因可能是她没有找到打动这名主管的方法。虽然这次她被拒绝了,但这并非代表着她就完全没有机会了。

师兄推测,对方在这个阶段,需要的也许并不是一个在专业上咄咄逼人的“牛人”,而是一个中规中矩、不惹麻烦,还能帮她干事的“徒弟”。

学妹依据师兄的总结,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第二天又给HR发了一封邮件,告诉对方自己通过此前那次电话面试学到了很多东西,她会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努力向对方学习,绝不会在工作中惹麻烦。

她发完这封邮件一周以后,录取offer就来了。事后学妹总结出,自己之前单纯地认为找工作只要专业程度高就可以了,但是现在她才知道这条原则并非是万能的,有些工作需要的是供需双方的匹配度。

如果她一根筋地被先入为主的观念绑架,单纯地认为自己被拒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或是掌握的专业领域的知识不够多,那么当结果与预期严重偏差时,就会自怨自艾,自我怀疑。

一个人的核心价值与竞争力虽然重要,但对用人单位而言,他们最看重的是从自己当下出发的第一需求。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应该理解并找出对方的深度需要,这是选对方法与策略的前提。2“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这句曾经刷屏的话,引发过无数人的共鸣,也让无数人血脉偾张。时代在快速迭代,机会每天都有,有人抓住了,但错过的人更多。智商、学识、观念都差不多的人,得到的结果却有云泥之别。你是不是也曾在心底无声地问过上天:你为何要如此待我?但仔细想想,所有的结果,真的是因为“老天爷”不公吗?

以前看过一本书,讲的是一个节目策划回顾自己工作生涯的故事。他非常能干,三十多岁的时候就成了某电视台的知名节目策划人,在一次选秀节目的投票过程中,他突然看到了手机移动端投票观众的庞大体量,预测到手机市场未来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风口”。于是,他果断辞掉了当时人人艳羡的工作,进了一家以手机软件研发为主的创业型公司。

几年后,在华为、小米、苹果等智能手机纷纷崛起的时候,他很幸运地搭上了这班车,成为这家公司的主管,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当初质疑他的家人纷纷称赞他决策英明,他谦虚地说:“真正的捷径是在面对形势时具有先人一步的判断力,行业形势有时候比个人努力更重要,即便是同样的努力,但选对方法的人就是‘坐火箭’,而选错了的人只能靠走路。”

对形势拥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可能性。

有个著名的音乐剧《摩门经》,讲的是两名到乌干达传教的青年的故事,其中一个怀揣着一腔热血,对乌干达落后的信仰和行为进行鄙视性的教导,结果嘛,大家都能猜得到,自然是没有什么成效;另一个青年则结合当地落后野蛮的特性,采取了荒诞式的教化方式,最终成功地将邪恶分子引上了信仰之路。

这出剧看似荒诞、搞笑,却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要想达到目的,正确的方法非常重要。3

很多人似乎都有这样的观念:只要从同样的学校毕业,大家的能力就大致相同。可几年后再看,那些思维开放、更具综合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常常会活得更好。

其实,认为知识就是能力,是典型的固化思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所学习的东西只是书面的知识,这并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能把整本字典都背下来的人,很可能依然写不出一篇好文章。而学会了骑自行车的人,却一辈子也不会忘。知识只是让人懂得“为什么”,并不能直接帮助你“做什么”。通过刻意练习,可以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也就是知道如何去做一件事;当技能进一步内化,你就可以在不同的领域自如地运用你的技能;然后技能就升级为能力,而能力能够让人成功。

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懂得如何选择和判断。拥有了寻找路径的思维,才能成为快节奏时代里最稀缺的“复合型人才”。人与机器的差别,就在于我们有对复杂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一个人,若是能找到解决某个问题的最优路径和最佳方法,那么他必然就有着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有着强大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能力,有着对这个世界敏锐的洞察力和理解能力。

一直有人在问,为什么同样一件事,对别人而言很简单,而他自己操作起来却那么难呢?这大约就是思维模式不同和心智差别带来的不同结果。

那些在同一家公司、同一个岗位上工作的人中,心智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那些更善于观察、思考的人,能把工作完成得更快更好。他们善于从现状中找寻背后的原理,并找到更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近几年,“低品质勤奋”“无效努力”这些热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引发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不是由于我们的勤奋不够,而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方法不对。流水线上的工人,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无法左右公司的命运;不主动思考的人,就像是被人指挥的士兵,即便在士兵这条路上走得再远,也无法当上将军。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成为将军的方法。

而所有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是在用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这只是他们思维的差异性所带来的不同结果而已。

曾经有人说,聪明是一种天赋,善良是一种选择。我觉得,聪明也是一种选择。真正的聪明,是一个人用逻辑思维综合分析所有现有条件的结果。只有这样,他才能用对的方法,做成想做的事。人的价值,取决于他在艰难时刻的选择1

有一个很具代表性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能承受生活苦难的压迫,但却不愿意主动去吃学习的苦?

在这个问题下面,我觉得最好的答案是这个——生活的苦是被动的,你只能承受;而学习的苦是主动的,你可以选择吃或者不吃。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习惯于停留在舒适区域,因为他们没有主动选择吃学习的苦,所以才有了后面的被动承受的苦。

的确,在能舒适的时候选择主动吃苦,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都太难了。在艰难时刻做出正确选择的人,都是反本能的,都是有着超强心智的。

说到反本能的心智,我想起曾经在某网站的节目中,看过一个关于普通人在这个时代如何“逆袭”的访谈。

虽然接受访谈的几个人都是成功人士,其中却有一个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他说,其实他“逆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他总是做出和大多数人相反的选择。

当年,其他同学毕业后,都急切地想要回馈父母。这种想法原本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举全家之力供出一个大学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正是这样的想法,局限了他们自己的思维,让他们的发展始终跳不出原生家庭的圈子。

当时大部分同学的思维都是这样的:爸妈供自己读书不容易,好不容易毕业,终于可以赚钱了,可以反哺自己的家庭了。

他的想法却与那些同学不同。

考虑到自己出身农村,若他只从眼前的困境出发去思考未来的发展路径,几年之后可能还是只能回到原点。想要获得更大的职业竞争力,必须从长远规划的角度出发,增强他整个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

他综合比较分析之后,决定去寻找有更多发展空间的工作。

关于第一份工作,他最在意的是工作之余还有没有时间去学东西。

为此,他拒绝了很多薪资高但是工作节奏比较紧张的工作,选择了一份时间强度适中,但业余时间充足的工作。

看到很多同学都一脸兴奋地向父母上交自己的工资时,他心如磐石,并没有着急把钱交给父母,而是继续用来拓展自己的技能。

他说,毕业后的那几年很关键,这几年其实是人生的加速期,在这几年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学会检验和完善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同时避开刚入社会时,因学校管制松懈后,外界的狂欢与浮躁对自己带来的干扰。

毕业后的三年里,他利用工作之余学会了计算机编程技术。后来,他靠着这个编程技术进了一家国内知名的计算机公司,年薪约七十万。2

谈到这里时,主持人和他开玩笑说,这个时候你的父母应该觉得松了一口气吧。

他笑了,父母对他的人生未来是松了一口气,但对他们自己的未来还悬着心呢,因为他这个阶段,还是没有回馈他们。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他又一次做了一个“非主流”的选择:他趁着房价不高,用攒下来的工资付了一套房子的首付,然后又用剩下的钱给父母买了价格不菲的商业医疗保险,规划好了父母生病养老的问题。

剩下的钱,他全部用作了自己的学习成本,在职读完了研究生接着又考上了博士。因为自己有IT行业高薪攒下的积蓄,所以他的经济压力小了很多,可以安安心心地做科研。当他的很多同学因为年纪渐长,在工作上因为透支身体而逐渐呈现出疲态时,他已经不再需要做持续熬夜加班的计算机工作,而是靠自己的科研成果升上了大学副教授,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换了一份轻松的工作,因此他的精神状态看起来也显得很好,而且业余时间充足。

在经济上,当他的众多同学深陷在小家和大家的两头开销里时,他给父母买的高额商业保险却在这时显现出了良好的效果,让他不至于因为需要负担两个家庭的巨大开销而感到捉襟见肘。

他说,其实他很多同学毕业后,都是为了求职而求职。原来有些专业成绩不错的,看到某个单位待遇好,就急哄哄地跳槽;原来有些不擅长某个领域的,因为对方能提供了一些微薄的福利,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单位里混日子;还有一些明明待在企业里会有更大发展前景的同学,却为了追求父母口中的稳定,选择了毫无技术含量的闲职,有点儿空闲时间就打游戏,几年后再抬头看世界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被世界远远甩在了身后。

他们从同样的学校毕业,因为不同的职业选择,获得了不同的人生际遇。3

那些迫切求职的同学,很多人从学生时代就背负着极大的心理负担和道德束缚。他们一毕业就盲目追求“看起来的经济独立和自信成熟”,着急忙慌地参加工作,急切希望回馈父母。

他们呈现出这样的状态,就是因为他们所有的决策都只是满足眼前需求,而不是从长远出发做整体规划。其实在刚毕业的几年里,父母尚有劳动能力,并没有到亟待孩子必须回馈的地步。而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孩子,一旦错过了职场上自我提升的机会,就无法再回头。

很多时候,人顺从了自己人性上的某些情感需要,却往往埋下了人生规划偏差的隐患。当我们迫切地想要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想要用物化自己的方式把曾经为学习投入的成本快速变现时,这种固化思维带来的惯性,会让我们在本该需要调用理智进行长远规划的时候,却被情感俘获,毁掉了自己的前程。

如果延迟一下学习的回馈期,不急切地满足自己一毕业就去回馈父母的那种与生俱来的道德感,而是静下心来分析一下自己更适合做什么,就不会因为这种快速变现而减损自己本来更应该去实现的人生价值。

如果抛弃限制我们的固化思维,更清醒地面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拒绝满足眼前的舒适,忍一时之痛而得今后之安逸的话,我们就不会只能一直被动承受生活的压迫。可惜,由于固化思维带来的惯性,让我们习惯了被动接受世界或是他人的要求,一旦需要我们自己做决定,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主动反本能的勇气。4

有一个朋友对我说,当我们作为一个学生喊口号时,都误认为自己已经明白我们更应该做的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但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常常会本能地用自己情感的惯性去处理事情,优先选择做那些“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因为以这样的选择去处理一件事,是大多数人的本能。

但只要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很多优秀的人,正是因为反本能而优秀。反本能里有一种自我克制,这种克制是分析后的结果,包含着高级的理智思维。正是这种更高级的理智思维,决定了我们的人生价值,因为它代表着我们观察事物的眼光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可是,也正因为反本能的选择大多太过艰难,所以绝大部分人都做不到。

其实,如果我们愿意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从整个人生层面剖析自己,提升自己的思维格局,我们就会看到,人生的很多领先优势,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做出先人一步的反本能选择。一旦我们始终顺应本能,无限放纵欲望,我们的人生,就会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永远被动地处在一种追赶命运脚步的状态里。

而这一切问题的源头,其实还是我们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我们难以跳出当下本能需求带来的思维格局,看不到未来的隐患,总是依照惯性来做选择。能不能清醒地看到以后的方向,能不能明白当下什么最重要,都呼应着我们反本能的高级心智。

因为,真正决定我们的价值的,是我们能不能在命运的关键点上成为自己的高级决策者。因为在这些关键时刻,我们需要运用更高级的理智思维,需要摒弃本能中的那些惯性。它是如此痛苦,如此违背惯性,因而也就注定了能做到这个层面的人永远都是少数。

当我们明白了这一切,在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就可以刻意提醒自己,不要只依照本能和情感去做事,一定要综合所有条件,考察这项决定到底符不符合我们长远规划的需求,到底会不会影响我们实现自己的长远目标。只有这样,才不会错过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最佳时机,也不会再三地将自己陷入不停追赶命运的被动境地。你不想靠自己,才真的会被世界抛弃1

之前做人事主管时,我无意中接触了一个刚毕业就跨专业换岗位的姑娘。看她的简历,毕业院校并不差,所学的专业也还不错,是当下的热门专业之一。可是她的简历上,每份工作干的时间都不长,最短的一次跳槽,居然只有二十多天。

录用这个姑娘后,和她接触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她的为人其实还算好,长相、性格也都属于上佳,但就是入世太浅,轻而易举就相信男人的甜言蜜语。

进公司没多久,她就谈起了恋爱。

主管让她多在工作上花心思,她刚踌躇满志了三天,中途遇到一点儿小挫折,就打电话向男朋友诉苦。看到对方一条“你不用怕,将来我养你”的信息,她的雄心壮志就慢慢偃旗息鼓了。“我养你”这几个字给了她某种特殊的鼓舞。于是,她就顺理成章地沉浸在了爱情里,放弃了刻苦的学习,但凡上班时有一点儿空闲时间,她就捧着手机阅读言情小说,追言情剧,言谈中对其中描述的浪漫爱情向往不已。平时点开她的朋友圈,除了自拍照,就是转发的一些类似《真正爱你的男人,一定会做的几件事》之类的文章。

在她的世界里,爱情来势汹汹,甚至到了如戏剧般夸张的地步。恋爱一个多月后,她开始以各种借口向公司请假——今天心情不好不想上班,明天和男朋友吵架不想上班,伤感于自己一无所有的现状没心情上班等等。

我常常看到她晚上十二点之后还在朋友圈里感慨北漂生活的不易。

但凡在公司里遇到一点儿人事或是工作上的麻烦,她就打电话给男朋友,一开始还和风细雨,说多了之后,只要对方流露出一点儿不耐烦的情绪,她就会感到非常难受。同事劝解她,她郁闷地喃喃自语:“是他自己承诺过,要保护我、爱护我的,为什么当我真的遇到了问题,他都不肯帮我解决呢?”

我观察了她很久,发现她对爱情真的很用心,但除了爱情,她日常生活的其他行为方式基本上可以用网络词汇“傻白甜”来形容。她做事时都只凭思维惯性而不做任何的理性思考。她的家庭教育和她理解的世界似乎是一个“童话泡沫”:一个女人,只要没有什么野心,心地善良,与世无争,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2

其实,不仅仅是她,很多刚从学校单纯环境出来的姑娘,心底或多或少都会对爱情有这样的期待。

女人们常常会把世界上的一切都浪漫化而不去触碰事物背后的本质。她们很多人甚至一生都在对男性的期望中打转,时常感慨自己人生不易。我身边有好几个女性朋友,时常会抱怨被前男友伤害,喟叹自己三十多岁时还如同无根浮萍般不能安定,她们心中,都亟待一个童话里的王子和一场梦幻中的婚姻来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

和我这个同事姑娘在公开场合发表的感慨一样,这类对别人的要求,更像是一种类似于心理安慰式的自欺。

她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想消除自己现实中的不努力带来的焦虑,不能正视自己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认为有了情感就能解决一切麻烦。

在她们看来,爱情和婚姻更像是一份精致包装的礼物,她只需要用单纯和一腔天真就能换取。可事实上,一个人对情感的期待越高,那么他(她)想要从情感中索要的回报就越多。

渴望通过虚幻感情来解决自己现实问题的想法,是很多刚步入社会的女生的通病。

在她们的观念里,这个世界上复杂的人事问题,以及无孔不入的诱惑,还有你死我活的竞争,都需要由爱她们的男人去解决。

不知道她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一个男人也同样告诉世界:只要没什么野心,只需要心地善良、与世无争,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的想法和痴心妄想有什么区别呢?

成人的世界里没有谁比谁活得更容易,拿性别和爱情当借口,是无法遮蔽残酷现实的。不论我们自身多么“率真宁静”,也逃避不了这个世界加诸给我们成长途中的那些真实的鸡毛蒜皮。

那个不停寻找能解决所有问题的男朋友的姑娘,爱情的失败成了伪装人生失败的挡箭牌,她所有的人生问题,其实都源于她并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她对男友的抱怨和这场看似不顾一切的爱情,更像是一场作秀。

这种用大众普遍认同的情感需求来做掩护,自觉不自觉地借别人的喜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不靠自己想办法去克服工作中的痛苦的做法,不可能找到自我成就带来的那种脚踏实地的坚实感。

每个人向上的路,都只能是一场孤独的自我战斗。越早明白这一点,我们才会活得越通透。奋斗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是由于它不会因为单纯,因为性别、爱情就让你轻松得到涅槃与圆满。单纯地想要用一场真诚的爱情来换取一切,更像是一种投机取巧式的急功近利。3

我们在学生时代受到过很多关于爱的美好教育。它们沉淀在我们的思维认知里,让很多人不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时,要经过很多令人难堪的、虚伪的、真实的、痛苦的考验,才能终有所得。但这个世界其实就是个冷酷仙境,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平淡,只有通过战斗才能获得。踏上真正的坦途之前,必先披荆斩棘。想要逃避战斗的人,就会同那个不停换工作换男朋友的姑娘一样,永远被焦虑和恐惧绑架,无论进入社会多久,心理年龄都没办法真正成长。

命运不会因为我们舍不得对自己狠,就对我们网开一面。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真实的世界是没有所谓的避难所的,承认生活的艰难,才不会寄希望于他人。成功从来都不会从天而降,看清自己,并接纳自己,然后成为自己。只有依赖自己,摆脱所有想要自我逃避的借口,下决心靠自我奋斗,才能从源头摆脱被抛弃的命运。

姑娘们,别害怕自我打拼,别害怕梦想会在旅程中遭遇孤独与失败,因为孤独与失败是每个追求梦想的人必然会遇到的。挫败是每个有梦想的人的必修课。枯燥、单调、重复、看起来不那么浪漫和美好的东西里,才藏着真正令一个人更强大的力量。这才是生命厚度和幸福质感的来源,只有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地超越自己的人,才会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强大,一种由内而外的从容自信,并找到真正坚实的生活基底。

靠自己去追梦的人,不会害怕任何人离开。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自己的支撑。他们明白,只有经过青春这场荆棘丛生、异常孤独的战争磨砺,当黎明到来时,才能安然地向有光芒的地方眺望。那些错把平台当能力的人,都摔得很惨1

把有光环的人从“神坛”上拉下来这件事,一向都不缺乏围观者。

看到网上有个人抱怨说,他原本是从全国排名TOP5的院校毕业的,一毕业就进了外企做技术岗,前三年干得还不错,职位节节攀升,年薪从二十万涨到了四十万,但是当他看到周围的同事以及同学都去创业的时候,他也脑袋一热,辞职和朋友一起去创业了。等自己创业的时候他才发现,平台不一样,做事的难度也不一样,原来看起来易如反掌的事情现在做起来难如登天。

创业过程中,他把以前赚到的钱都耗光了。没有钱寸步难行,为了挣些快钱,他不得不选择去做销售,在管理混乱的小公司和几家创业型公司里做了一段时间后,他的销售业绩不太理想。接连跳槽了好几次后,他发现自己每次都必须从最基础的工作岗位上重新干起。他越来越沉不下心来,年龄逐年看涨,手里的积蓄却不增反减。几年时间倏忽而去,他偶尔回想起自己当初在外企时的风光,恍若隔世。

他说,自己最后悔的事情就是错将进入外企平台的偶然运气,当成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平台自带的光环遮掩了他能力上的缺陷,他创业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开拓性的工作。明明开局就拿到了一副适合自己的好牌,却硬生生地被自己打烂了。记得当时毕业时和他一起进入外企做技术的同学,现在已经升到了外企技术主管的职位,还在一线城市里全款买了房子。

反观自己,人近中年,存款不足三万,还随时有清零的危险。

谈了几年的女友,也因失望而选择了和他分手。

其实,不单是他,只要我们关注一下新闻,就会发现,有很多曾经靠平台和机遇成功的人,因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正确的估量,最后把自己折腾得狼狈不堪。比如有人为了眼前蝇头小利而跳槽,硬生生地把原先大好的优势丢弃;比如有人明明不适合创业,却在别人的鼓动下离开了自己之前的平台,从此走上了一条风光不再的下坡路。2

前几年,我在一个作者群里认识的J老师也是如此。最初她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写手,和很多想要出书的作者一样,她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研究各类杂志的文章风格,四处寻求发表文章的途径。

那时候,有个出版公司的编辑听说她很努力,经朋友介绍加了J老师的微信,邀约她帮忙写一本书稿。J老师当即就愉快地答应了编辑的要求,咬牙坚持着把出版公司约定的十万字认真写完后,还配合编辑要求多次对文章进行修改。编辑十分满意J老师的态度,这本书出版之后,一直大力帮她进行各种宣传推广。

第一本书的出版给J老师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那本书经出版公司推广后,销售情况非常不错。借这本书打开知名度后,一些工作室、自媒体平台开始慢慢听到J老师的名字,并主动向J老师约稿。他们开出的价钱比第一本书的稿费略高一些,还纷纷夸赞J老师说,当初那本书如果不是J老师写得好,出版公司也没办法把书推广出去。

在众人的吹捧下,J老师自己也开始有些飘飘然。她果断脱离了当初合作的出版平台,给自己换了一个笔名,签约了一些稿费较高的工作室和自媒体,在短短半年内又接连出版了两三本书。

可让J老师意外的是,这一次,她在众人口中称赞的那种所向披靡的才华并没有撬动市场上的读者,也没有收到她预期中的大卖效果,甚至豆瓣中的一些评论直接就对她的文字水平和写作观点进行了赤裸裸的嘲讽和贬低。

当初那个出版公司的编辑知道这些事后,她不忍心看J老师太伤心,忍不住在微信上安慰她说,出版作品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并不仅仅是把一段段文字组合成一本书,就算完了。J老师第一本书的销售效果不错,是因为出版公司有资深的策划编辑、专业水准的校对、设计、发行人员为她这本书服务,还有公司平台以前积累的读者和市场等,这一整套流程共同撑起了这本书大卖的局面。但这些都是J老师出书之初并不了解,编辑也没有告诉她的事情。3

错把平台当能力,是很多刚毕业的学生都会犯的错误。因为一个人没有经过大的挫折,就不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认知。有一种很典型的固化思维,就是认为人生的考验和学校里的考试一样,我们付出多少努力就会收到多少回报。但在工作中,平台可能带来你想象不到的作用。所处的平台不同,人的眼界、见识、格局也会不一样。好的平台,能令人事半功倍,为自己的人生带来加速的效果。

记得有一次,我约谈了一个企业家。在我夸他有眼光有执行力的时候,他诚恳地说,这些个人品质,对一个人能不能成功而言固然很重要,但是仅有这些还不够,人能否实现自己的抱负,还要看你站在什么样的平台上。

能不能深切地认识到这一点,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对自我能力和周边环境做出正确判断。

我朋友曾经告诉我,她从某个明星的亲戚那里听到过的关于某明星成功的秘诀——这个明星出道时才十几岁,那时候他还只是个普通的小男孩。自从他成为演员和歌手后,就站到了一个万众瞩目的平台上。为了满足观众的期待,他对自己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自律,从各个方面去努力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佳状态。有了这样的内外驱力,加上他既没有负面新闻,又有一种内秀式的可爱,没几年就红遍了大江南北。

由此可见,好的平台可以将人与生俱来的优秀渴望放大,对人的心理有着难以估量的积极帮助。

更何况,那些能令我们取得成就的平台,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过人之处,这些平台背后,往往汇聚了一群优秀的人。当我们身处这样优秀的团队中时,因为都是优秀的人在伴你一路同行,所以你自然而然地就会向那些优秀的人学习,长久积累下去,便能获得旁人艳羡的成就。当然,也正是因为平台上的这些优秀的人共同形成的托举的力量,我们才能轻松地完成一件事。

其实,这个世界并不缺聪明人,缺的是活得清醒的人。一个人,能找准自己的定位,认清自己的实力,对于未来的成长和前行非常重要。高估自己能力的人,即使一时领先,他们也很难走远。这个世界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复杂、更深刻。不承认平台的力量,把自己的能力看得过高,最后受到打击也是必然的。决定人生高度的不光是拼爹,还有一个人的眼界和格局1

朋友在微信上给我发了一个视频,内容是关于一个国际知名企业家的创业历程访谈。当主持人数次提到他在商业领域的独到眼光和技术优势时,他都礼貌地表示,他现在的一切成就,并不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

他说,他之所以能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一是因为他生在一个好时代,二是因为他运气好,看到了外面广阔天地后,拥有了国际视野,才获得了现在的领先优势,这些皆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

他告诉观众,自己原本是一个资质很普通的二本学生,毕业后分配到了一个相对清闲的单位,工作性质看起来就和养老差不多。

到单位不久后,他便熟悉了单位的情况。当他得知单位有外派德国学习的机会后,他萌生了要去德国见识更广阔天地的想法。因为他在学校学的是机械,平时自己又喜欢钻研机械技术,他很希望能通过单位的外派得到去德国学习机械技术的机会,一旦下定决心,他便开始每天五点钟就起床学德语。

和他一起进单位的两个同事,对他的这种做法提出了质疑,他们嘲笑他说,在这种和养老院机制差不多的单位工作,学这些东西干什么?他们现在的工作随便混混就行了,又不需要那些复杂的机械技术,这项政策一直如同摆设,这个机会也从来没有谁得到过。

同事甚至告诫他,既然已经找到了这样旱涝保收的工作,就不要再想跳槽的事了,安心存几年钱,也足够他买房买车,在小县城里舒舒服服地过上普通小康的安定生活了,为什么还要如此苛待自己,跑到国外去受那“洋罪”。

他并没有因为同事的这些质疑就动摇自己学习的决心,那些同事说过他几次后,看他不为所动,也就渐渐地疏远他,从此任何娱乐活动都不再叫他。

虽然成了单位里不合群的怪人,但他也不太在意。学了一年多德语后,他顺理成章地向单位申请到了公费外派学习的机会,在德国学习了大量先进的机械技术。

学成回国一年多后,因为国家政策变动,他原来的单位被合并了,躺在老岗位上吃闲饭的同事都傻眼了。

而他却凭借自己在机械方面的专业技术,很轻松就找到了一份高薪的工作,这份工作攒下来的钱,成了他开辟自己的事业的第一桶金。

谈到这里时,视频里的主持人称赞他有先见之明,他却摇摇头说,商业社会中的洗牌无处不在,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人始终会比那些躺着吃老本的人更具领先优势,也更有竞争力。平台提供的资源再好,也不要抱着一劳永逸的心态,一个人最强的资源,永远都只能是他自己。2

这个访谈让我想起了网上有个人讲述过的,关于他自己的家庭如何实现格局跃升的故事。故事讲述者的父亲很早之前就在某四线城市做到了高级工程师的位置,若是他们的家庭就此偏安于一隅,也未尝不可。但是他的父亲并没有故步自封。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也就是故事的讲述者获得更开阔的眼界和更高的格局,拥有更高的起点,他的父亲辞去了小城市的“铁饭碗”,咬牙北上,到大城市重新打拼。为了让他上学方便,父亲又贷款在北京买了一套房。举家搬到北京后,他父亲为了还房贷,在原来的技术基础上,重新拾起课本开始学习高级技工技术,这些技术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为了看懂这些书,四十多岁的父亲,还坚持每天背两个小时的英语单词。

靠着这样的刻苦精神,他父亲终于在北京扎下了根,还送他去美国留了学。

他说,当初和父亲在同一个单位的那些叔叔阿姨的孩子还在为大学毕业后如何在大城市买房立足而焦头烂额时,他已经精通了好几个国家的语言,在国外找到了一份能开阔视野、又能保证学习时间的工作。他说,对比之前在同一个地方的那些叔叔阿姨的孩子,他很庆幸,如果不是他父亲当初主动打破了自己的舒适区域,跳出了小地方对眼界和思维的限制,他也就无法比别人拥有更高的起点。

不接触未知世界,不敢主动走出“令我们觉得很舒适”的环境,尽量按照现有的模式生活,将眼前所能看到的一亩三分地照料好,是远古时代的恶劣竞争环境留在我们基因深处的记忆惯性,也和我们一直以来的学习经历和受教育模式有关。

毕竟,我们大部分人从小学到大学受教育的经历都被限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中,所接收到的信息也十分有限。但在学校里,只要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总有那么几个知识广博到不受课本限制的人;在社会竞争里,只要我们去对比,也总能看见一些打破舒适区域和惯性思维,主动把握自己命运脉搏的人。3

记得吴军老师在《见识》一书里提到过的一个细节,他是做语音识别技术的,二十年前在国内是领先技术,但是在一次国际学术交流会上,对比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麻省理工、卡耐基·梅隆大学的顶尖技术时,他才发现自己原来的技术领先优势根本算不上什么。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他放弃了自己在国内的一切,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修博士学位,见识了许多世界级的计算机大师,同时还接触到了许多国内根本接触不到的先进的计算机语音识别技术。

回忆那段经历时,吴军老师感叹道:如果没有那次学术会议,我可能还会一直沉浸在自己现有的眼界里,心里觉得自己还蛮不错的,永远也不会去想外面的天地有多大。

其实,要打破固有认知,跳出自身格局限制,目光一定要远大。不能被眼前小平台上的成就和暂时的安逸冲昏头脑。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智商,而在于心智。那些心智成熟得更早的人,他们会有更清晰的认知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我们所说的高格局,其实就是打破了思维的限制,认识发展的本质,不限制自己对未来的想象。这样才不会故步自封,而是时刻保持警惕,想象着在自己所认识到的世界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去学习。而一个人为梦想而付出努力,需要这样明确的思维体系和认知格局来支撑。一个高格局有眼界的人,很快能看清世界的本质,突破自己所处环境的限制,不拘囿于一时一地的成功,而是始终以顶级的“牛人”和“技术成就”为自己的目标。

而那些随波逐流,永远被环境驱动,生活给什么就要什么的人,也许活了一辈子也没能摆脱固化思维。他们习惯被动接受,习惯追随群体中大多数人的做派,无法跳出自身的环境限制,看到比自己眼前更深更远的认知。

有人说,决定我们人生高度的,是我们当初的起点。但在起点之外,我们能走多远,靠的是眼界和格局。而决定我们眼界和格局的,是我们的心智。心智越成熟的人,就越会警惕大家口中的安逸环境。当一个人对世界具备了深度的理解能力,他就不会只满足于当下的舒适,而是从全局出发,用长远的目光去看待人生。这样他就不会被表象迷惑,也不会轻易被周围的环境影响。因为心智的力量能让人具备分辨能力,眼界能让人不被现状迷惑,格局能让人突破自己按路径规划一步步实现宏大目标。一个人有了这样的认知,就有了守护自己心灵和思想的支撑,不会轻易为他人的语言攻击而动摇;不会为那些看起来很美但根本不适合自己的东西而动心;不会被世界浮躁和喧嚣的表象所干扰。

那些优秀的人身上大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自始至终不相信自己仅止于眼前的苟且,他们确信自己还会拥有诗意的远方。

很多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都能站在更高的眼界和更宏伟的人生蓝图上为自己制定目标,并坚持不懈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这些品质,让一个人敢于冒险,不把自己拘囿在固有的认知里浪费时间、蹉跎岁月。

此外,不做一个仅满足于当下成绩,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人,才是应对人生未知风险最保险的方式。外部环境没有人能控制,但如果我们始终能按我们给自己所树立的终极目标进行自我要求,即使有天跌到最差的环境里,我们也会比那些一直仅停留在自我舒适区的人拥有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试想,如果人生也是一场命运给我们的考试,那些复习掌握十成的人,一定会比复习到三成的人要更有把握。越有智慧的人,就越会懂得该如何取舍1

前几天,在朋友圈里看到大学同学凡凡发的一组图片,原本在学校时属于“微胖界”的她,通过坚持健身,终于成功迈入了“女神”的行列。

她发在朋友圈的照片里,秀出了自己的纤腰、翘臀,还有令很多人羡慕不已的马甲线。

另一个大学同学慧慧在凡凡那条带照片的朋友圈信息下面留言说:看到你这样我实在太羡慕了,我要向你学习,为变成女神而坚持减肥。

接下来的三天,慧慧每天早上七点左右都会在朋友圈发一条跑步打卡的信息,但是到第四天早上,慧慧的朋友圈的打卡信息突然没有了,接下来的几天里,又恢复成她以往那些和工作有关的励志词汇,或是一些她个人今日心情之类的信息,以及和她职业密切相关的话题文章转载。

看到这里,我再次点开朋友圈,在凡凡当初那条秀马甲线的图片里面回复慧慧:我就知道,你这个大忙人,坚持锻炼的时间肯定不会超过一星期。

她几乎是秒回道:“真不幸,这都被你看穿了。”

如果按照很多社交网站和励志书的标准,慧慧大概已经可以被定义为没有意志力的“懒人”案例了。可是,若从另一面来看,身为银行经理的她,除了身材略胖一点儿,收入已达到了年薪百万的水平,外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行内的竞赛里次次都是优胜,服务客户的能力非常突出。她曾在英国读完硕士,美国读完博士,异国求学数十年的孤独岁月里,她若是没有超出常人的意志力,一定坚持不下来。2

细想一下,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一个人的意志力,对于她所有的行为习惯,不应该是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吗?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曾经有个读者在逻辑思维的公众号下留言问罗振宇:既然你能坚持每天六点钟起床发语音,为什么你不能坚持锻炼减肥呢?

可能在大部分涉世未深或是不善于思考生活的人的意识里,一个人如果没有坚持干某件事,就是没有意志力的表现吧。

但其实这种思维,就和“只要……就……”句式一样,把人统一到某一种规范和标准里,把日常生活的一切,用一句很笼统的“意志力不强”来归结。这种简单粗暴的认定和价值判断,缺乏理性支撑,没有经过深度的综合分析。

事实上,真实生活中,我们的意志力常常会有选择性地“重点关照”我们某些方面的行为——一个能坚持打三年篮球的人,可能连三天书都看不下去;一个能学数十年钢琴的人,有可能跑步跑不到一周就想放弃;一个靠意志力坚持每天清晨五点钟就起来学英语的人,强行让他学习别的学科,对他而言可能就会是种巨大的折磨。

这些人,都有着自己擅长的领域。若在他们所擅长的领域里,也有一个以意志力为基准的评判标准线,他们肯定不会被划分在缺乏意志力的那类群体里。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媒体有一阵子对张震的宣传:张震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演员,为了演《吴清源》学围棋,练成了围棋三段;《一代宗师》杀青,他拿到了八极拳的冠军;《刺客聂隐娘》拍完时,他学会了近身剑术。

他附加在演员光环外的这些围棋、拳术、剑术成绩,对于普通人而言的确已经非常不容易,但绝对比不了这个行业里的职业选手。

大家赞美他,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为了演员的专业性而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他学会了很多角色以外的东西,是为了把角色塑造好。如果去掉演员这个先决条件,即使他学了围棋、八极拳和剑术,很多观众应该也不会关心他在围棋、八极拳和剑术上的成就。3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世界里,其实需要的并不是全才,而是一个在自己本职工作上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

同学凡凡能坚持锻炼,是因为她在上市公司做产品推广。她每一天都需要面对大量客户,一个月要主持好几场产品发布会,对她而言,管理好身材,维护自己形象完美,也是她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是她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之一。她下功夫健身,是因为健身本身服务于她的核心需求。要想在这个需要良好形象的工作岗位上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她就必须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

慧慧则不然,她的百万年薪源自她对金融知识的透彻了解。源自她解答客户问题时的专业程度,曼妙的身姿于她的工作而言,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即使一时不减肥,也不会影响她工作上的核心环节,她当然就不会有凡凡那样在身材上的紧迫感和内驱力。

她们现在呈现出的结果,是她们在各自思维中选择了生活重点之后的结果。其实她们已经放弃了做全才,而是选择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她们在工作中才会呈现出各自该有的精彩。

专注于演员事业的张震,受到了观众的赞赏,用他的专业程度和那些只有颜值没有才华的一众小鲜肉做对比,孰优孰劣一眼可知;坚持每天发60秒语音的罗振宇,是中国自媒体第一人,他拥有最大的知识付费APP,但坚持减肥的罗振宇,最终只能是一个普通的瘦子而已。4

很多有固化思维的人,他们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情绪大于理性,不懂得取舍。今天听到别人宣传读书好,就一股脑按书单买上一大堆书;明天听别人说健身好,就急哄哄地跑去办了一张健身卡……

他们很容易被宣传语所传达出来的情绪感染,没有深入分析这些东西到底是不是自己目前所需要的。

其实,懂得取舍的人才能活得更轻松。从学生转变为社会人,需要我们能找到符合自身职业规划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成为一个全方位多角度都在咬牙死撑的全才。

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学会集中精力先专注做好一件事。也就是说,我们的意志力,应该服务于我们现阶段的第一需求。换言之,成熟的人,应该明白自己为什么在核心竞争力以外缺乏“意志力”的原因,那是因为他们懂得集中注意力做好自己最需要做好的事情。只有这样日积夜累地叠加,我们才能修炼成某个领域的专家,才能在这个领域,最终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就如《自控力》那本书中所说的那样,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每个人只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发光发热,努力将自己擅长的东西做好,才会为你赢来更多的精彩。无数个专才分工合作,这个宏大有序的世界才能有条不紊地运转。

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明确这一点:能呈现我们自身分辨率的品质,永远会是我们最擅长的那一部分。懂得如何取舍,才是我们智慧闪光的地方。真正的“富养”, 是能富养出一个人识别免费代价的能力1

晚上下班,在小区的楼道里等电梯的时候,看见一个妈妈,一只手提了两大包东西,一只手拽着自己的孩子,边走边数落:“叫你放学快点儿走,不知道在磨蹭什么,搞得今天纸巾都没领到。”

孩子眼里有些惶惑,满是泪花,一副卑微无助的样子。

我知道她说的领纸巾,是小区门口的超市做宣传活动时派送的免费纸巾,这些派送的奖品因为商家限量,通常都是先到先得。

孩子无助的表情,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的往事。

事情关于朋友小时候生活的一段真实经历。他说,小时候因为家贫,不管遇到什么事,母亲的第一反应总是怨天尤人,接着就是指桑骂槐。父亲所在单位分配的那些东西,不管有没有他们的,母亲都要带着他去找领导闹,去争抢,母亲这样的做法,一度令他非常自卑。不仅如此,母亲还会常常给他灌输一种“不节俭就是犯罪,免费的不要就是傻子”的思想,这样根深蒂固的“省俭思维”,导致他成年之后都带着一种自卑的惯性。明明自己已经经济独立了,明明可以自己掌控生活了,却时常还是会对未来感到焦虑,还掺杂着某种莫名其妙的厌世情绪。他说,感觉自己从来都不知道富足是什么样的感觉,就算偶尔想奢侈一回,对自己稍微好点儿,事后马上就会感到歉疚万分,觉得自己似乎已经开启了奢侈浪费的堕落源头,并为此在心中自责纠结良久。

朋友说,这种思维模式,还影响了他的工作。在他参加工作之后,因为习惯了要“多争取免费”“学会不吃亏”“能不花钱就绝不花钱”这些思维模式,因此每次需要他掏钱办公事的时候,他都会犹豫不决。有时候明明预先垫付出几百块钱就能做成的事,他也会下意识地选择回避。他会选择先回公司向领导汇报,然后再申请财务付款,可等公司把钱批下来时,工作的进度已经被耽误很久了。

这种“一分钱也损失不起”的思维模式,让的工作失去了效率。久而久之,领导们明白了他的习惯,虽然没有炒掉他,但也都不把重要项目交给他来负责。

这一切的源头,是他在学生时代家庭中所养成的那种“不花钱才是王道”“免费的东西一定要争取”的思维习惯。其实,他家里并没有困难到那种程度。但是对于很多和他有着相同思维模式的人而言,不管有没有必要,省钱永远都是他们做一件事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即使这样做会浪费很多时间也在所不惜。2

他的经历,让我想起了一个曾经借了校园贷的小学妹。她告诉我,她原本不是那种奢侈的女孩,可是却被校园贷那种免费标签吸引住了,她想着套出免费本金来炒股,这样不就能减轻家里的压力吗?她没有想到自己没有能力把握股市,也没有能力把握校园贷“免费”背后的隐性代价,当她想回头时,发现自己深陷“免费贷款”利滚利的陷阱之中。为此,她不得不深夜在微信上向我求助,希望我能借钱给她,让那些放贷公司不至于打电话给她父母。

其实,免息的宣传语,是一个针对人性弱点设计的漂亮陷阱。那些人能喊着免费口号挣钱,就是想不劳而获。我的小学妹本来可以用消耗在这件事上的情绪和时间做成更多的事情,可是她却被“免费”的口号迷惑,在“通过校园贷炒股”这件事上浪费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真正免费的,所有的免费背后,都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我们不知道那些免费的表象背后标价有多高,但因为克制不了对“免费”的贪欲而付出自己承受不起的隐性代价,才是最不合算的事。一不小心,被浪费掉的就是自己本可以更优秀的人生。适当节俭并没有错,但过度追求免费,就是一种贪欲了。奢望不付出代价就得到某样东西的心理,是一种能占便宜就占便宜的病态思维。

日常生活中,贪小便宜常常会令人吃大亏。很多人会上免费的当,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受到的都是“贫穷教育”。当我们从学校出来时,除了那些自带光环的少数人,大部分人可能都很普通,或许还带着几丝自卑与无助,因为我们对物质条件的需求,与我们的经济能力尚不匹配。从物质缺乏的时代走过来的贫困烙印,不但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父母辈的基因里,也在无形中影响我们自己。

但正是因为这种思维上的局限性,导致我们从未形成完整且正确的金钱观。3

记得我哥哥的某个同学曾经告诉我关于他毕业时找工作的事情,他说,自己当时本来可以抓住一个留校的机会,但是需要交一笔将近两万块钱的保证金,而另一家当地的报社不仅不需要交费,还免费提供吃住。为了这两个免费条件,他明明知道留校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更好,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去那家报社。几年过后,当初留校的几个同学混得风生水起,而他所在的报社却在自媒体和互联网冲击下每况愈下,甚至面临着解体的危险。

在某个情感公众号里看到过一个故事,故事里的姑娘为了还债将自己匆忙嫁了出去。婚后,她为了原生家庭的债务忍受着来自丈夫的家庭暴力,她的婚姻固然是自己的选择,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她的家庭和她自己都觉得自己“不值钱”,在这段婚姻里,她成为了一个物化的“交易品”,包括她自己本人在内的所有原生家庭成员都希望靠她的婚姻免费获取经济利益,以摆脱自己当下的困境。

是的,我们害怕花钱,是因为我们首先从心理上否定了自身创造价值的可能性。我们的灵魂是卑微的,因为在还没有摆脱固化思维的人心里,花费在知识上的时间,还没有被社会承认,没有被证明有经济价值。我们的人生价值,在有形的竞价机制下节节溃败。似乎身边的一切有标价的东西,都比我们自身来得更重要。只要不花钱,我们可以牺牲时间、健康、甚至自己的幸福。

我朋友原生家庭带来的那种思维模式虽然可悲,但只是影响了他工作跃升的机会,并不致命;学妹校园贷的困境,也只是掠过人生的某个险峰,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可在更多无力回天的故事里,免费背后的隐蔽代价实在太大。很多一两块钱都要节省的人,辛苦积攒下半生的积蓄,却因为轻信以免费为噱头的广告,步入陷阱,一步步地走向别人的圈套而最终人财两空。很多在灵魂深处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免费标价处理的姑娘,因为得不到这个世界的爱惜而陷入绝境……4

茨威格的《断头皇后》中有一句话:“上帝给你的一切,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我们自以为聪明、占便宜的时候,其实别人也不傻;我们自以为得到了不需要支付成本的物质满足,却付出了灵魂中的某些可能成就我们的珍贵品质;我们一时占到的便宜,也许将来会以更大的代价去偿还。

真正健康的心灵,一定是懂得满足自己,然后他们才能惠及他人。最好的富养,是先富养自己,再关怀别人。

这种满足,肯定不会只消耗免费的资源。但我们应该明白,只有满足了我们自己的合理需求后,那些压抑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怨气才能消散,我们自身孤独的灵魂才会被安放好,漫长的人生之旅中才能找到被抚慰的平静。

拒绝免费是一场内心的修行。很多人都说,我们在与生活的斗争中,必须学会克服自己的贪欲,戒除不劳而获的念头。但过度追求免费的东西,就是一种深度的占便宜心理,是渴望不劳而获的变形。

摆脱固化思维的过程,其实是摆脱我们曾经经济匮乏时形成的“我很廉价”的认知。是我们通过个人努力慢慢地从各方面强大自己,积攒必要的物质基础,形成自己的资源,建立自我保护的屏障。这样,我们就能看穿那些包装精美的“免费”陷阱,从灵魂里释放出那个曾经被自卑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自己,从心底透出从容、优雅和自信,获得全新的生活体验。第二章命运只会给主动出击的人让路命运只会为勇敢的人让路1

电视剧《欢乐颂》热播时,剧中塑造的那个古灵精怪、热情大胆的人物曲筱绡,成为影迷们讨论的热门话题。网友们评价她和赵医生的爱情时,都会为暗恋赵医生的关雎尔唏嘘不已,很多网友都说,像关关这样遵循社会规范和淑女标准长大的乖乖女,在爱情竞赛里,怎么会是小曲的对手呢?虽然小曲在很多人眼中不算世俗标准上的好女人,但是她身上有种主动出击的热情和勇敢,这种勇敢的劲头令她的生命活力四射,散发着让异性难以抵挡的魅力。

在一篇分析邓文迪和王菲的文章里,作者陈述了一个和影迷评价曲筱绡差不多的观点,那就是勇敢这项品质对于人成就自我的重要性。作者说,邓文迪是那种目的性很强的人,在她不太懂英语语法和句式的时候,她就敢大胆用英语进行自我表达,因为她清楚自己说话的目的是为了清晰地传达观点,说错了没什么好怕的,只要对方能理解就行,所以,她根本就不拘泥于表达方式。

而对王菲,作者是这样评价的:她得到了很多人想要的生活,因为她一直都在勇敢清醒地做自己。有时候,低调隐忍并不能换来真正的自由,剑走偏锋才会。

事实上也是如此,不管是在爱情、事业还是人生抉择上,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2

一个在外贸行业做销售的师兄讲过自己的创业故事。

师兄学历并不高,在他们那个时代,读一个师范类的高中,在学校里学点基础英语,就算是学外语的全部了。毕业后,他去沿海城市找工作,为了赚钱,白天上班,晚上摆地摊。他一边卖货,一边往上游供应商的方向慢慢发展,熟悉了一些工厂拿货的渠道后,就开始做批发供应。

因为地处沿海的区位优势,他们的摊位经常会有外国人光顾。师兄凭借高中那一点微薄的英语底子,能听懂一些基础的英语会话。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胆子大,敢于在别的商贩都一脸茫然时,凭借着几百个单词基础就开口和外国客户对话,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往外蹦,完全不讲任何语法。甚至很多时候他需要手脚并用才能让外国客户明白自己的意思。

某天晚上,一个外国客户和他约定第二天去工厂拿货,他为了把这个单子做成,连夜用字典查了需要和客户沟通的信息关键词,并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