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概论(第3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18:44:38

点击下载

作者:郑洁,伍培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智能建筑概论(第3版)

智能建筑概论(第3版)试读:

前言

20世纪80年代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随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全球信息革命高潮、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已引起广泛关注,20世纪后,“数字信息化”的高度发展进一步推进了智能建筑的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建筑业实现数字信息化、智能化对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和提升建筑品质都有积极的作用。

智能建筑是包括设备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现代化科技和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智能建筑的发展是对传统建筑不断丰富其功能和内涵的过程,其生命力在于它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一直处于不断演变中,这种演变体现了人们对建筑和对自身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在不断颠覆、推动着传统建筑业的新发展。

智能建筑的发展由过去的以智能化小区为重点对象逐渐延伸至城市建设的各个行业,智能建筑已经不是作为个体单独发展,而是成为智慧城市甚至智慧地球的一个细胞。根据我国“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方向,2020年之前,我国新型城镇化、新一轮区域经济、智慧城市、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及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建设发展将进入高峰,其中,蕴含着智能建筑行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对智能建筑行业来说是新机遇、新挑战,这就要求智能建筑行业不断提升行业整体品牌实力,积极面向建设领域和相关行业提供建设和技术服务,不断吸收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鉴于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重庆大学郑洁和重庆科技学院伍培总结了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对2006年主编出版的《智能建筑概论》进行了第三次修订。

本书在修订过程中,更加注意突出教学重点和新型技术,对智能化建筑的各个系统进行梳理,同时对各个系统的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进行了介绍。在建筑本体智能化方面,增加了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作用,从信息化方面介绍建筑本体智能化。在其他系统方面,主要增加了新型的信息化技术和智能设备。

本书作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和土建类专业的相关教材,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智能建筑的感性认知,主要从概论的角度出发,对智能建筑各个系统的内涵、功能、设计规范和运作原理进行概述,避免复杂的数学计算和信息化原理。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智能建筑的兴趣,鼓励学生通过兴趣而主动挖掘智能建筑背后的信息化技术,相对于被动的学习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智能化建筑、楼宇自动化和建筑设备安装等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完成专业基础课之后和开始专业课之前学习该课程,如此要求能使学生易于把整个专业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而对于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修该课程。

对于规划设计、物业管理、工程施工和环境工程等专业的从业人员,学习本教材有助于对建筑智能化技术进行全面了解,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涉及该内容时,产生比较明确的概念和认识。

本次修订由伍培、郑洁完成,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安全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彭江华、王世雄,2015级硕士研究生陈龙、李雅漠参与了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重庆大学城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建工学院有关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也得到了重庆大学出版社的热情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此版虽然注意了内容的更新,但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正步入一个新的阶段,难免挂一漏万。由于时间仓促,加之作者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有限,书中若有错漏之处,敬请专家、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对本书的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致邮:555wp555@sina.com。编者2015年12月1概述本章导读:本章从建筑设备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出发,介绍了智能建筑的起源、发展和组成内容,并结合发展趋势介绍了智能建筑的生态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集成思想。通过学习,理解智能建筑的发展阶段和趋势,理解建筑智商的评价原理,掌握智能化建筑的分类和基本结构,对如何实现智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人类最早居住的建筑物极其简陋,只能用于遮阳避雨、防风御寒,后来出现的壁炉、火炕和天窗,成为人类对建筑环境进行改善和控制的最原始设施。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物在人类的生活与工作中显得日益重要。一方面,人们对建筑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步对建筑热湿环境、空气品质环境、水环境、电环境、光环境、声环境、信息环境提出了越来越明确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改善和提高建筑环境质量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建筑设备。因此,传统的水、暖、电等建筑设备的含义迅速扩大,建筑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多,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系统越来越复杂,其投资、运行能耗和维护费用也越来越高。为了充分、有效地发挥设备潜力,提高系统的整体效能,降低设备运行能耗和系统运行、维护费用,实现建筑物设备自动控制的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 BAS,也称为楼宇自动化系统)成为建筑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的必然结果。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极大发展,Internet的出现和普及,已逐步把人类带入信息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人类对现代化居住和办公的建筑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建筑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各种信息化手段和设备,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在建筑设备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基础上,引入涵盖通信、计算机、网络等领域的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化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 IB)应运而生。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智能化建筑作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日渐受到重视。智能化建筑已成为各国综合经济实力的具体象征,也是各大跨国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实力的形象标志。同时,智能化建筑也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主结点。因而,各国政府机关和各跨国集团公司都在争相实现其建筑物的智能化。通过兴建各种类型的智能建筑、智能社区,形成智能城市,实现社会功能智能化,已成为新世纪的必然。1.1建筑设备自动化与智能建筑的发展历程1.1.1 建筑设备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

建筑设备自动化(简称BA)是随着建筑设备,尤其是暖通空调系统(包括供热、通风、空气调节与制冷系统)的发展而出现的。建筑设备自动化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在此后的20年里,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也有所发展,但发展比较缓慢。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IT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建筑设备自动化技术在开发与应用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很快从模拟控制方式过渡到数字控制方式。

BA系统的发展与其他领域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是相似的。最早的楼宇自动控制系统是气动系统,气动控制系统的能源是压缩空气,主要用于控制供热、供冷管道上的调节阀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空气输配管道调节阀。在市场需求和竞争的推动下,这种控制技术实现了标准化,统一了压缩空气的压力和有关气动部件,使得符合标准的厂商生产的控制设备可以互换,促进了楼宇控制系统的发展。

随后,电气控制系统逐渐代替气动控制系统,并成为楼宇控制系统的主要控制形式。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迫使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寻求更为有效的控制方式来控制楼宇设备,以减少能源的消耗。HVAC&R(供热、通风与空调)系统首当其冲,出现了以HVAC&R设备为主要控制对象的计算机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以后逐渐发展为包含照明、火灾报警、给排水等子系统的集成计算机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起初计算机系统只是被简单地纳入电气控制系统之中,形成监督控制(Supervisory Computer Control, SCC)系统,如图1.1所示。最原始的SCC称为数据采集和操作指导控制,计算机并不直接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而只是对过程参数进行巡回检测、收集,经加工处理后进行显示、打印或报警,操作人员据此进行相应的操作,实现对设备工作状态的调整。在后期的SCC系统中,计算机对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有关参数进行巡回检测、计算、分析,然后将运算结果作为给定值输出到模拟调节器,由模拟调节器完成对设备工作状态的调整。

SCC虽然只是计算机系统在控制领域中最简单的应用方式,但在楼宇自控系统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节能效果显著。计算机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由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早期,计算机技术和微处理器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产生了直接数字控制(Direct Digital Control, DDC)技术,如图1.2所示。DDC技术在楼宇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楼宇设备的效率,并简化了楼宇设备的运行和维护程序。随后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带动下,产生了各种以DDC技术为基础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DCS),如图1.3所示,图中的工作站及分站均为计算机,形成了现代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图1.1 SCC系统结构图1.2 DDC系统结构图1.3 DCS系统结构

但DCS是分级控制,DCS是各开发商的专利产品,技术和标准不能开放,网络不能直接互联,因而出现了FCS(Fieldbus Control System,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它是用现场总线这一开放的、具有互操作性的网络将现场各个控制器和仪表及仪表设备互连,构成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同时控制功能彻底下放到现场,降低了安装成本和维修费用。其技术和标准是开放式的,任何人均可使用,无专利许可要求。FCS信号传输实现全数字化,现场仪表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就采用现场总线网络,并与逐层向上至最高层的通信网络相连。FCS系统结构是全分散式的,由总线仪表完成DCS控制站和过程输入输出转换功能,实现比DCS系统更彻底地分散控制。FCS具有的互操作性彻底改变了DCS控制层的封闭性和专用性。FCS由于是开放式的互联网络,可以与不同层次的网络很方便的共享网络数据库资源,为“大数据”提供了可能,如图1.4所示。图1.4 FCS在智能建筑领域的应用示意图

随着FCS的应用,其他楼宇设备的自动控制系统也逐渐地被集成到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中,如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灭火设备自动控制系统、智能卡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等。现代智能建筑的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成为一个高度集成、联动协调、具有统一操作接口和界面的,且有一定智商的自动化系统。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发生了本质的变革。智能建筑在最初发展阶段中,其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通常与IT系统分离。随着技术开放系统(Open Systems Technol-ogy)思想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专有通信协议的自动化系统被开放通信协议的自动化系统所取代,Internet成为企业级的基础网络设施(Infrastructure),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化程度越来越高,整体化的企业级管理(Enterprise-wide Management)日渐普及,物业设备设施管理(Facility-Management)越来越专业化,并在整个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内实现完全互操作。这些发展趋势导致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建立在企业管理系统的基础设施之上,形成网络化的楼宇系统(Networked Building Systems, NBS),逐渐成为企业级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网络化楼宇系统使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具有了统一的操作界面,与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成为了一个整体,最终将形成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以功能作分类,相互通信兼容的智能化建筑和建筑群。1.1.2 智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1)智能建筑的起源

由前述可知,随着社会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所提供的建筑环境已无法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满足人们对建筑环境信息化的需求。1984年1月在美国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哈福德市(Hartford)对一栋旧金融大厦进行改建,竣工后大楼改名为“City Place”。该大楼主要增添了计算机和数字程控交换机等先进的办公设备,完善了通信线路等设施。大楼的客户不必购置设备便可进行语音通信、文字处理、电子邮件、市场行情查询、情报资料检索和科技计算等服务。此外,大楼内的暖通、给排水、防火、防盗、供配电和电梯等建筑系统设施均为计算机控制,实现了自动化综合管理,为用户提供了舒适、方便和安全的建筑环境,这一举动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由于“City Place”在宣传材料中第一次出现“智能建筑”一词,智能建筑的概念被世界接受,“City Place”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栋智能建筑。

随后,智能建筑得到蓬勃发展,以美国和日本最为突出。此外,法国、瑞士、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智能建筑也迅速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的智能建筑超过数万幢,日本新建大楼中60%以上是智能建筑。我国智能建筑起步较晚,国内智能建筑建设始于1990年,随后便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北京的发展大厦(20F)是我国智能建筑的雏形,随后建成了上海金茂大厦(88F)、深圳地王大厦(81F)、广州中信大厦(80F)、南京金鹰国际商城(58F)等一批具有较高智能化程度的智能大厦。目前,各地在建的办公大厦绝大多数均为智能建筑,且智能建筑的类型日渐多样化,逐步由办公大厦转向生活住宅和大型公共建筑,如大型住宅小区、会展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等,智能化系统投资上亿元的项目屡见不鲜。据世界银行预测,21世纪全世界的智能建筑将有1/2以上在中国建成。2)智能建筑的发展阶段

智能建筑发展的20多年里,根据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进程,大致也可以归结为下列5个阶段,即:

①单功能系统阶段(1980—1985年):以闭路电视监控、停车场收费、消防监控和空调设备监控等子系统为代表,此阶段各种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特点是“各自为政”。

②多功能系统阶段(1986—1990年):出现了综合保安系统、建筑设备自控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和有线通信系统等,各种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部分联动。

③集成系统阶段(1990—1995年):主要包括建筑设备综合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通信网络系统,性质类似的系统实现了整合。

④智能建筑智能管理系统阶段(1995—2000年):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实现了系统化、集成化与智能化管理,服务于建筑,但性质不同的系统实现了统一管理。

⑤建筑智能化环境集成阶段(2000年至今):在智能建筑智能管理系统逐渐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建筑及小区、住宅的本质智能化,研究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集成技术,智能化建筑环境的设计思想逐渐成形。

从各阶段的发展来看,智能建筑系统正朝着更集成化方向发展,同时,随着成本不断降低,智能化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3)世界各国对智能建筑的定义

智能建筑是将各种高新技术应用于建筑领域的产物,其内涵在不断地丰富,至今全球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美国人认为,智能建筑是通过优化建筑物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项基本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来提供一个多产和成本低廉的物业环境;同时又指出,所有智能建筑的唯一特性是其结构设计可以低成本地方便不同类型业主的使用需求。欧洲人与美国人的看法类似,也是从原则上来认识智能建筑的,认为建造智能建筑是创造一种可以使用户拥有最大效率的建筑环境,同时,智能建筑可以有效地管理资源,且在硬件设备方面的寿命成本最小。

东方人的认识则较为具体。例如,新加坡人认为,智能建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完善的安保、消防系统,能有效应对灾难和紧急情况;二是具有能够调节大楼内的温度、湿度、灯光等环境控制参数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创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三是具有良好的通信网络和通信设施,使各种数据能在建筑内外进行传输和交换,能让用户拥有足够的通信能力。

2015年11月我国正式颁布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 50314—2015),将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基于对各类智能化信息的综合应用,集架构、系统、应用、管理及优化组合为一体,具有感知、传输、记忆、推理、判断和决策的综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利及可持续发展功能环境的建筑”。

总之,智能建筑的本质是指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将现代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处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构造的优化组合,设计出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节能、舒适、便利、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特点的建筑物。1.2智能建筑的组成和功能

智能建筑有三种具体表现形式:一是商务型建筑,称为智能大厦,一般所说的智能建筑即指这一类,它是智能建筑最早出现的类型(本书在不加特别说明时,智能建筑特指智能大厦);二是智能小区;三是智能家居,它们为人们提供了现代化的办公和居住环境。虽然它们在功能上会各有所偏重,但本质相同,都是利用建筑环境内采用智能化系统控制的设备设施来改善建筑环境、提高建筑物的服务能力。

智能建筑是智能化建筑环境内的系统集成中心(System Integrated Center, SIC)通过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Generic Cabling System, GCS)或通信网络(CN)与各种信息终端如通信终端(计算机、电话、传真机和数据采集器等)和传感器(如烟雾、压力、温度和湿度传感器等)连接;收集数据,“感知”建筑环境各个空间的“状况”,并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出相应的处理结果,通过网络系统发出指令,指令到达通信终端或控制终端(如步进电机、各种电磁阀、电子锁和电子开关等)后,终端作出相应动作,使建筑物具有某种“智能”功能。建筑物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可以对建筑物供配电、空调、给排水、电梯、照明、防火防盗、有害气体、有线电视(CATV)、电话传真、计算机数据通信、购物及保健等全套设备设施都实施按需服务控制。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建筑物的管理和使用效率,有效地降低能耗与开销。图1.5 智能建筑的系统构成

智能建筑通常由四个子系统构成,即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通信网络系统(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 CNS)、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on System, OAS)和综合布线系统。具有这几个子系统的建筑称为智能建筑。智能建筑是由智能化建筑环境内的SIC利用GCS连接和控制其他子系统组成的,如图1.5所示。1.2.1 SIC概述

SIC具有各个智能化系统信息总汇和各类信息的综合管理功能,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很强信息处理和通信能力的中心计算机系统。为了收集建筑环境内的各类信息,它必须具有标准化、规范化的接口,以保证各智能化系统之间按通信协议进行信息交换。在对收集回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发出相关指令,对建筑物内各个智能化系统进行综合管理。1.2.2 GCS概述

GCS是一种集成化通用信息传输网络。它一方面利用双绞线、电缆或光缆将智能化建筑物内的各类信息传递给SIC,再将SIC发出的指令发送到各种智能化设备设施。另一方面,它也可利用自身是一个信息传输网络的特点,在各种智能化设备设施之间实现信息传递。它是智能化建筑物连接子系统各类信息必备的基础设施。它采用积木式结构、模块化设计,实施统一标准,以满足智能化建筑高效、可靠、灵活性的使用要求。1.2.3 BAS概述

BAS是以中央计算机为核心,对建筑内的环境及其设备运行状况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营造出一个温度、湿度和光的照度稳定且空气清新、安全便利的建筑环境。按各种建筑设备的功能和作用,该系统可分为给排水监控、空调及通风监控、锅炉监控、供配电及备用应急电站监控、照明监控、消防自动报警和联动灭火、电梯监控、紧急广播、紧急疏散、闭路监视、巡更及安全防范等子系统。

BAS连续不停地对各种建筑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采集各处现场数据,自动加以处理、制表或报警,并按预置程序和人的指令进行控制。1.2.4 CNS概述

CNS是处理智能建筑内外各种图像、文字、语音及数据之间的通信,可实现语音通信、图文通信及数据通信三种功能。

通信网络有电信综合网络、有线电视综合网络和以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三种类型。CNS的集成主要是网络集成,贯穿于楼宇建设的全过程,依靠综合布线这种物理网来实现其目的。普遍采用光纤传输、高速处理建筑内外各种图像、文字、语音及数据。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传输线路既可以是有线线路,也可以是无线线路。在无线传输线路中,除微波、红外线外,主要是利用卫星通信。卫星通信突破了传统的地域观念,实现了“远隔千里,近在咫尺”的跨国信息交换联系,是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零距离、零时差的信息交流手段。1.2.5 OAS概述

OAS是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和行为科学,应用于传统办公方式难以处理的、数量庞大且结构不明确的业务上。形象地描述办公自动化系统,就是在办公室工作中,以微型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传真机、复印机和电子邮件(E-mail)等一系列现代办公及通信设备,利用网络(数据通信系统)全面而又广泛地收集、整理、加工和使用信息,为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它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使人的部分办公业务活动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种设备中,并由这些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特定目标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其目的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质量,也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辅助决策,以获得更好的信息处理效果。

OAS主要承担三项任务:(1)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EDP)

处理大量烦琐的事务性工作,如发送通知、打印文件、汇总表格和组织会议等。(2)信息管理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

MIS完成对信息流的控制管理,把各项独立的事务处理通过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联系起来,提高部门工作效率。(3)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SS)

DSS是一个特殊的管理信息系统或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模块,可以自动地采集和分析信息,提供各种优化方案,辅助决策者最大可能地作出正确的决定。

智能建筑在设置子系统的具体内容时,会因每幢建筑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而有所不同,图1.6为一个智能建筑的系统构成。图1.6 某智能建筑的系统构成1.3智能小区与智能家居

现代高科技和信息技术走进了高楼大厦后,正在逐步走向住宅小区,进而走进家庭。智能住宅小区和智能家居系统是现代住宅小区建筑与现代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它采用智能管理和智能控制的方法,将居室内各种安全措施、信息设备及家用电器,通过家庭总线系统连接起来,构成完整的家庭智能系统,并以信息网络为纽带与小区物业管理系统互联,形成开放式的小区管理体系。1.3.1 智能小区的功能及需求

居住小区是众多家居的集合体,智能小区是面向家居实现高度自动化的物业管理和服务,基本目标是为住户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方便和高效率的生活空间;其高级目标是满足住户的个性化需求和居住小区可持续发展要求。

智能小区的功能需求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面向家居的智能化物业管理与服务

在智能小区中,人们对自身居住生活的周围空间提出更高的要求,小区的自治机构已从管理功能转向了服务功能。社会对智能小区提出了以下的服务功能要求:

①实现基础物业管理“免打扰”服务,各种水、电气计量表具有远程抄报、通告功能。

②实现外部社会网络(CATV、有线电话、Internet等)接入和分配功能。

③与智能家居系统联网,可托管家居智能化系统。

④对小区中的定时、固定事件(定时开关小区公共照明、广播等)进行编程控制。

⑤对各类通道(汽车通道、建筑公共门禁)进行身份识别和感应控制。

⑥利用计算机对小区公共设备(配电站、水泵、电梯等)实现统一的检测和协同控制;对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停车场、广场、会馆等)实现自动化管理。

⑦实现小区室外环境状况(温、湿度,含尘量,大气污染等)的自动检测。

⑧具有小区公共广播和背景音乐系统。

⑨具有小区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小区局域网资源状况查询。

⑩提供个性化的物业服务,如室内水电维修、清洁等。2)面向小区的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保障体系是智能化小区的一个重要需求。随着开放式小区建筑理念被广泛认同,对小区安全设施的功能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满足正常通行的方便和视野的开阔,又要保证小区与外界的相对隔离和安全。安全保障体系包括两种不同的服务对象:一是小区中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二是小区各种设施的安全。具体内容包括:

①小区控制中心可以与所有的音、视频对讲点进行对话,包括家居对讲。

②对小区所有的通道门禁系统进行统一的检测、控制和报警,包括家居门禁。

③自动接受家居智能化系统的报警和求助,并可与社会系统110,120,119等联动。

④小区周界非法入侵检测、报警和关键公共部位的视频监视,小区巡更系统。

⑤有害气体、火灾等防灾系统的自动报警和防灾减灾系统的联动控制。

⑥小区设施非正常工作的检测和报警。3)面向物业管理公司的业务自动化系统

由智能家居组成的智能小区系统中,物业公司是实现智能小区功能的具体执行者。因此,物业公司的管理和服务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是小区实现快速、精细管理和服务的前提,也是智能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物业管理业务自动化系统包括:物业公司的内部管理系统、小区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家居服务请求受理和收费管理的自动化系统。4)面向未来发展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小区智能化要求居住小区能够满足自我持续发展的需求。实现自我持续发展,一是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建筑规划设计;二是对居住小区信息资源的充分管理和挖掘。居住小区的生命周期一般在50~70年,所以智能小区必须具有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功能,应具有下列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

①小区基础信息(指物业及其附属设备设施和业主的基本信息)管理系统。

②小区运营实时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人员流动、设备运行状况、小区状况等事件的实时信息搜集、储存和处理。

③小区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如小区资源使用情况和效率、小区各事件关联性等。

④小区运营辅助决策系统,指对小区物业管理事务的决策支持。

以上智能小区的需求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功能需求,这些功能都可以因地因时增减,构建每一个小区智能化系统时,都应根据规模、地理位置、投资、用户需求等进行具体的确定。1.3.2 智能小区和智能家居的系统结构1)智能小区的系统构成

小区智能化系统的结构,如图1.7所示。小区应设有一个SIC,即图中的小区主机。小区管理中心副机是一个物业管理备份计算机。小区主机通过小区综合布线与外界接入系统、通信服务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相连。收集各处信息并加以处理后,通过小区网络系统对各系统进行监督、控制和信息沟通。智能小区综合管理中心平台既是小区智能网络的管理中心,又是将小区各住户连接成局域网,并将小区局域网与外界广域网连接起来的桥梁。2)智能家居的系统构成

智能家居系统,也称家庭智能化系统,是智能小区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图1.7中,它通过家庭智能控制器和集线器与智能小区主机相连。智能小区的网络(GCS)分别将各个住户的智能控制器终端集中到小区管理主机。每个家庭智能控制器(图1.8中的主控器)就是一个家庭的SIC,它通过智能家居网络连接智能化家庭所需的各项功能终端。智能家居系统包括智能传感执行设备、家庭布线系统和家庭智能控制器三部分,其中,家庭智能控制器是家庭智能化系统的核心,又是小区智能网络的节点。图1.7 一个智能化小区的系统构成图1.8 典型智能家居的系统构成

智能家居系统的终端一般具有以下功能:

①水表、电表、燃气表数据远程采集与传输。

②住宅保安监控报警。

③火灾、燃气泄漏监视报警。

④住户人工紧急求助报警(火警、匪警、医疗急救)按钮。

⑤通过电话或网络遥控家电开关。

⑥有线电视信号通/断控制,水、燃气的通/断控制,各类家用电器的通/断控制。

综上所述,观察智能建筑、智能小区、智能家居,就会发现它们在本质上都具有相同结构:有一个计算机主机,它通过网络与各种终端系统相连。对于智能建筑,终端系统是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对于智能小区,终端系统主要是通信服务、外界接入、安全防范和物业管理系统;对于智能家居,终端系统主要是一些室内探测、监视和控制装置。它们的控制计算机均能通过网络相连,实现协同工作。1.4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21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对未来城市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新概念,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规划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已成为发达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1.4.1 智慧城市的概念

关于“智慧城市”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组织、学者从不同纬度、不同视角均发表了对智慧城市的不同观点。“智慧城市”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2008年IBM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提出的“智慧的地球”这一愿景。随后,在IBM公司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将“智慧城市”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国内对智慧城市概念的界定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上的智慧城市就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广义上的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是涉及空间、经济、社会、制度和管理等全方位革新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尽可能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城市。1.4.2 智慧城市的特征

就智慧城市的特征而言,被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是IBM《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提出的观点,即:全面物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和协同运作。这十六个字概述了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突出了智慧城市的优越性。(1)全面感测

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数据进行全时段、全天候的测量、监控,并将所有监测到的信息传送到各个智慧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2)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其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同时涵盖城市所包含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各个子系统,使其相互协调、平衡和融合。(3)激励创新“智慧城市”是创新的城市,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推动城市智能化的更新和升级,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4)协同运作

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城市的各个子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的协作,从而达到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1.4.3 智慧城市的应用

智慧城市的目标是让城市的运行更加高效、精细和智能,这其中涉及了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间的互动,也涉及现实与虚拟系统间的互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高速通信网络建设等,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源。而城市智慧化的不断发展,也为城市提供了崭新的发展契机,以及更多的服务于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的应用服务。1)城市运行智慧服务

城市运行智慧服务主要是指服务于政府进行城市管理工作,根据其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能所提供的智慧服务,主要包括智能办公、智能监管、智能市政管理。(1)智能办公

智慧办公是指运用网络通信、物联网、知识管理、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综合信息化办公平台,提高办公效率。目前,我国各地建立了大量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从其功能来看,有些系统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水平。例如,提供通知提醒、邮件提醒、事务提醒等辅助功能;能够依据代办事务紧急程度、自动移交对口部门或人员进行处理等。(2)智能监管

智能监管系统已经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公安、监察、质检、安监、环保和减灾等领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智能监管系统能实现对监管对象的实时、动态信息获取,从而服务于城市安全、环保、减灾等领域。例如,遍布城市的具有人脸自动识别功能的监控摄像头,能够大大提高抓捕在逃疑犯的几率;安装在特种设备上的智能传感器,能使质检人员足不出户在第一时间就可获取设备的运行数据和质量可靠参数;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灾害多发区域进行动态监测,实现灾害的提前预警。(3)智能市政管理

智能市政管理是指利用信息技术,通过遍布的物联网对城市运行所需的水、电、气、各种管线、道路、照明设施等各种基础设施和资源进行引导、治理、经营和服务,实现市政资源的共享和协同管理。例如,智能路灯可根据天气状况自动开关;交通路口信号灯时长根据实时交通流量自动配比。2)城市居民智慧服务

城市居民智慧服务主要是指涉及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服务,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智慧医疗、智慧食品安全、智慧交通。市民只需通过手机或笔记本等智能手持设备,就可通过物联网获取自身所需服务,享受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捷。(1)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是指通过建立患者档案,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患者可通过任一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地查看自己的病历档案,查询医院的优势、优惠活动、专家资料、预约专家等。还可开展远程会诊,医生在通过患者授权后查阅患者病历等相关资料,从而辅助医生确定可靠的治疗方案。反之,医生也可随时随地了解患者病案信息和最新诊断信息,从而及时提供医疗服务。(2)智慧食品安全

智慧食品安全是指利用射频识别和远程监控技术等,实现食品的全过程安全跟踪。消费者可通过在食品上印刷的唯一标示的二维码或条形码,了解食品生产、包装、运输、销售各个环节的安全相关信息。(3)智慧交通

智慧交通是指充分利用自动控制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卫星导航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项高新技术的集成与运用,使人、车、路密切配合达到和谐统一,高效利用交通设施、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尽力减少环境污染,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环境,从而解决目前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环境污染等问题。1.4.4 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建设情况1)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情况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近些年来,在许多西方国家,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其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许多城市都涌入智慧城市的浪潮中:美国的圣地亚哥投入巨资,以期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打造“未来之城”;加拿大的渥太华积极开展“智慧首都”项目,以期提升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对网络资源的使用率;英国的南安普顿凭借其智能卡在全市普及的优势,欲打造英国第一个智慧城市;韩国从2011年就提出“智慧首尔2015”计划,预想通过信息化来应对环境气候变化、新兴产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革等;新加坡推出“智慧国2015”计划,计划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信息技术应用无所不在的智慧国、一个全球化的城市”。2)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情况

国际上“智慧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我国也正在逐步迈进建设智慧城市的快车道。据对各地方政府的“十二五”规划的资料统计,其中,北京、宁波、上海等22个地方政府都明确将“智慧城市”作为“十二五”期间城市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所占比例高达47%。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也正在汹涌而来。走在前列的主要有下列三个城市:(1)北京

2012年3月,北京发布了《智慧城市北京行动纲要》,提出了城市智能运行行动计划、市民数字生活行动计划、企业网络运营行动计划、政府整合服务行动计划、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行动计划、智慧共用平台建设行动计划、应用与产业对接行动计划、发展环境创新行动计划共八大行动计划。同年5月,《北京智慧旅游行动计划纲要(2012—2015年)》发布,在北京智慧旅游领域建设了一批示范工程。同时,“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等其他智慧建设规范也即将启动。(2)上海

上海凭借其自身的经济优势和国内领先的信息化水平,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上海的城镇化率特别高,2012年就达到89.30%,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更加速了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步伐。目前上海基础网络建设全面提速,城市信息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光纤到户”和高密度的无线互联网能够将通信技术应用于卫生、交通、教育等各个领域,为市民日常生活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捷。(3)宁波

2011年4月,宁波市出台《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年)》,计划在未来5年内投资约400亿元建设近31项工程。截至目前,已投资100多亿元启动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公共服务等十大应用体系的建设。其中,首个十点项目——智慧健康保障体系,目前已经建成“区域影像集中诊断系统”,覆盖了宁波八成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同时,已率先建起生猪、水产、蔬菜、牛肉等十类大宗食品的数字化“购销路线图”。1.5建筑的智商评价与可持续发展1.5.1 智能建筑的智商评价1)评价内容

考虑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并综合了以往人们对IB的各种智商的评定方法后,IBRG的D.Boyd和L.JonKvic提出了一个评价方法,充分体现了建筑的生态智能,非常值得借鉴。它将所有的智能需求因素分成四大类,每个大类分为若干考核小项:第一类是单个用户的需求,共9项指标;第二类是机构的需求,共16项指标;第三类是当地环境的需求,共6项指标;第4类是全球环境的需求,共10项指标。这些需求因素构成了对IB的智商评定的基础,Boyd氏等由此给出了IB智商计算公式:+-式中IQ, IQ——该建筑物评价智商值与同类建筑物约定智商值的正、负偏差值。

IB智商计算公式所涉及的四大类及各考核小项的具体内容见表1.1。

从表1.1中可知,每一个列出的因子实际上都是一个小类,还可分成若干个因子。这种建筑智商的评价方法和以前的各种评价方法相比,所包含的内容最为完整。还因为IQ评估法全面考虑了个人和机构的需求、本地和全球环境的需求,可用于建筑物的设计、估价和改建。表1.1 建筑的智商评价指标2)计算方法

在心理学上,人们采用智商来描述智能的高低:式中MA——心理年龄;

CA——实际年龄。

当IQ=100时,则表示其智能达到同龄人的平均智力;当IQ>100时,则表明其智力高于实际年龄所有的智力;反之,当IQ<100时,则低于该年龄的智力。为此,IBRG提出在方法上模仿人类智商定义,给IB定义一个智商IQB,其基本思想是:式中FB——待评定IB的各项评估值的平均值;

GB——同类参照IB的各项评估值的平均值。

IQB只能参照同类IB来计算,因为建筑不同于人类。建筑是按用途分类的,例如,办公大楼不同于银行,也不同于住宅楼。即使是同一类的IB,由于地域、文化、国别等不同,其对智能功能也会不同,如中国的银行建筑,肯定不同于法国或日本的银行建筑。同一地区、同一类建筑都有的需求称为通用需求,它含有很多的变量(评价因子),这些变量在一个确定的范围内取值,形成一个取值框架。最后,进行计算就可得到IQB。

IBRG的具体做法如下:

①在一定范围内,确定一定数量的、同类的、具有代表性的智能建筑。

②按表1.1的考核要求制定调查表,对已选定的智能建筑各项考核内容打分。

③总结调查表中各项之得分,计算出最终的具体智商值。

IBRG通过上述方法调查、评价了美国、欧洲和日本约20个办公建筑并建立了一个能描述IB性能的数据库,然后又开发出了一个能分析智能建筑调查数据的软件包,该软件包有一个交互人机界面,以输入数据、变化参数,最后,计算出智能建筑的IQB。IBRG的经验表明,评价IB需要用系统论观点来列出各个智能评价因子,测量IB对这些因子的反应,并找到一个适用的、能具体计算出IQB的方法。

智能建筑的IQB需按该建筑的类别来分别计算。假如,通过对202020个办公类建筑物的评估而获得的IQB的平均得分为IQ, IQ就包含了前述所列之各项智能评价因子的平均值,可作为对要评估建筑的同类i评价因子的评分F的比较基准。比较结果必然分为两类:一类大于基准值,另一类小于基准值,即:+式中ΔIQ——各项正偏差的平均值,%;-

ΔIQ——各项负偏差的平均值,%;i

F——评估IB的第i个智能因子的值;i

G——此类IB的第i个智能因子的公称约定值;+

N——正偏差出现的次数;-

N——负偏差出现的次数。

假如IB公称约定值为1,则被判估的IB的计算式(1.3)可改写为:

式(1.6)反映了一个具体被评估IB的智商和公认的约定智商的吻合程度。若IQB>1,则表示该IB的智商值超过基准值,智商较高,反之则较低。如果考虑不同类型智能建筑的特点,对所考核的智能因子加权后,式(1.6)不变,式(1.4)和式(1.5)可改为:i式(1.7)和式(1.8)中的R为权重,根据智能评价因子在不同类型建筑中的实际重要性而定。

根据上述方法,若对智能因子分别归类计算。则可分别得到IB在个体用户、机构的、地区环境的、全球环境四大类的每个考核子项方面的智商值,以分别评价它们与约定值1之间的吻合程度,从而给出评价。

上述智商方法也可应用于已经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评估过的建筑,具体计算为:式中,IQB由式(1.6)计算得来。1.5.2 建筑物智能化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现代社会对人的智能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智能应是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能力的综合:如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和调整能力,克服本能冲动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未来进行考虑和采取措施的能力。从目前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及速度看,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还是无法与人的智能水平相比拟,只能处于辅助地位。智能建筑因拥有智能化系统而得名,这样的建筑物及其设施主要用于满足个人和社团/组织的需求。当建筑被要求能自动地响应外界变化,能向过去学习,从而获得面对将来的、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优化解决方案时,就必须利用生态学来处理建筑与当地环境的关系,以及建筑与全球环境的关系。这两个“关系”的引入,增加了衡量IB的智能水平的新的重要因素,从而使得IB更智慧。欧洲已在这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成为中国重要的借鉴,中国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由此颁布了《中国住区智能化技术评估手册》。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正式提出来的,它的定义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对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自身错误的自然观、价值观指导下的错误行为造成的对大自然的严重破坏而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反思的结果。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中所获得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各种类型的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又消耗了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能源的40%,且据日本学者研究,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这些研究结果说明,作为现代社会支柱产业的建筑业是污染环境的“大户”,极大地影响着自然生态平衡。

因此,为了体现持续发展战略,智能建筑应是节能、节约资源、保护污染环境,而且保持生态平衡的建筑。在这个意义上的智能建筑也一定是绿色的、生态的建筑,这是当前建立正确的建筑智能化观念的必然要求。1.5.3 智能建筑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障碍

当前,在中国影响建筑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如图1.9所示。在此,就几个主要问题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图1.9 影响智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1)社会环境与意识

我国目前的建筑业发展中,尤其是在智能建筑上,为智能而智能,为科技而科技,十分浪费;而且,比较普遍地认为具有自动化控制功能的建筑就是智能建筑,并未意识到建筑的生态智能。因此,引进欧洲对智能建筑的设计、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使智能建筑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和功能具有完整的一致性,能与环境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实现和谐共存,就是我国当前的紧迫任务。这对于在我国实现智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智能建筑技术开发推广中心在名为《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与对策的研究》的报告中提出了我国智能建筑发展亟待解决的五个问题:

①目前功能需求由业主提出,设计通常由设计院负责,而智能化的深化设计与具体实施由系统集成商来完成,普遍存在不协调甚至脱节,导致工程建成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②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质量监督、竣工验收等环节,缺乏相应的配套标准规范和技术法规。生态、节能和保护环境方面重视不够。

③技术产品方面,从智能建筑技术的研究到智能建筑产品的开发,缺少必要的引导、协调和支持,同时,还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建筑硬、软件产品。

④工程技术与产品评估、工程咨询与管理等技术服务不足。

⑤当前“重建轻管”的现象相当普遍。缺乏相应的政策、管理规范和服务体系。物业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尚达不到保障智能化系统正常运营的需求。

智能建筑真正的意义在于满足使用需要,这一点在国内尚未获得广泛认识。2)系统集成的思想

所谓系统集成,国内较多的定义就是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如PC机)、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系统集成应采用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件界面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系统集成实现的关键在于解决系统之间的互连和互操作性问题,它是一个多厂商、多协议和面向各种应用的体系结构。这需要解决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与子系统、建筑环境、施工配合、组织管理和人员配备相关的一切面向集成的问题。

上述定义只是一个狭窄的理解,如前所述,智能建筑首先是建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集成,不能仅仅是建筑物电气系统的集成。这一点经常被一些工程师所忽视。我国从事建筑设计各专业人员,习惯按照设计规范按部就班进行设计,总认为BIS(建筑系统集成)只是电气设计师的工作,难以恰当地将BIS与建筑、结构、设备融为一体,对层高、柱网、平面设计以及技术层(室)、管道井、电气井等构造进行妥善考虑。由此造成完成设计的智能建筑不便使用、不便管理等普遍性问题。3)关于建筑智能化费用

在我国,重新装配或更换智能建筑控制系统元件比较困难:首先,智能化设备大部分为进口产品,控制标准不一,价格比较昂贵。为了降低工程造价,国内目前已在一些工艺空调系统中,对敏感元件、执行机构、阀门与变送器等尚未实现国产配套开发与生产器件选用国外产品,计算机控制系统则自己开发;其次,房产开发商或投资商、物管企业和业主对机构经济合作理论的不理解,这种观念上的障碍,极大地妨碍了智能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人们对实现建筑智能化的弱电控制系统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高消费观念,因而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智能建筑很不容易变为现实,这需要在投资初期针对消费者需要的基础上,对智能化系统做出准确的生命周期费用计算,使投资者和开发商,包括物业管理者和使用者,都能够清楚地看到建筑智能化为建筑销售、运行和管理、使用所带来的好处,从而能够做出明智的抉择。

在国内,生命周期费用分析方法基本上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在学校里进行讲授,实际工作中由于建造过程和管理过程前后脱节,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生命周期费用主要由购置费和维护使用费构成,常常只有购置费受到重视,节约投资也主要是指节约购置费,这样导致建筑的很多智能化系统在开通后不能正常运行。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生命周期法会越来越多地作为实用手段对投资进行整体控制。4)技术与管理工作

国内智能建筑中所选用的BAS基本都是国外产品。国外BAS的供货都是包括敏感元件、执行机构、阀门、变送器、现场控制站(子站)、网络服务器及所有软件的成套供货,其产品质量是可以保证的。但国外供货商在现场调试、人员培训、后期服务等方面不能保证,特别在与甲方及施工单位配合上难度更大。如智能中央空调系统,往往因为自控元件不正常而无法保证自动控制正常投入运行,或者无法实现工况自动转换,以有效利用室外新风来节约能源。

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以及对国外产品的熟悉程度也有直接影响BAS的正常运行。如接线错误,特别是因电源线与信号线接错或地线接错引起设备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若保证不了施工质量,接线混乱给现场调试及系统投运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国智能建筑的施工队伍素质普遍有待提高,缺乏训练有素或有经验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造成安装质量不高。

从管理上看,国内与智能建筑相关的建设、邮电、广电、公安、技术等部门之间的衔接也有待规范,相关的法规、规章、标准尚欠完善,这些都限制着中国智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思考题

1.试述智能建筑的发展背景和与建筑设备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关系。

2.SCC, DDC和DCS及FCS的结构和特点是怎样的?

3.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趋势是什么?

4.智能建筑由哪些系统组成?它们各自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5.智能小区和智能家居的关系是怎样的?

6.为什么说现代智能建筑应是生态建筑或绿色建筑?7.如何评估智能化建筑的智商?

8.智能小区的功能需求表现在哪些方面?

9.谈谈你对智能建筑、智能小区、智能家居的理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