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就是一场修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22:16:10

点击下载

作者:萨拉·娜塔莉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养孩子就是一场修行

养孩子就是一场修行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养孩子就是一场修行作者:萨拉·娜塔莉排版:昷一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0-01ISBN:9787213076169本书由天津湛庐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将此书献给那些过着“正常”日子

却焦虑、无助、不被理解的妈妈们序言身为人母好修行安妮.库什曼(Anne Cushman)

儿子思开出生后的几个礼拜,只有在听到我的心跳声时才能入睡。从午夜到黎明,他躺在我胸前,头安稳地放在我颈项低处,每隔两个钟头会醒来吃奶。白天,我摇着他入睡,他睡梦中的小脸像是表演幻灯秀,闪现各种情绪:欢喜、烦躁、高兴、愁苦、惊讶,就像在排练这一生所需的每个表情。我如果胆敢把他放进摇篮里,他会怒吼着醒来,满面通红,拳打脚踢;如果我把他放在婴儿吊带、前抱袋、婴儿车或车内安全椅里,他就哭;为他换尿片时,他也哭;而每晚七点到九点,他还会无缘无故地哭。

思开两周大时,我晚餐时吃了黑豆玉米饼,喂完奶后他便尖声哭叫、全身僵直、紧握双拳,直到天亮。当我跟他一起啜泣时,我丈夫急着打电话联络急诊室,而那里的护士(很仁慈地)告诉我们:听起来像是胀气。第二天早上,一位营养师友人安抚我,只要我不再吃乳制品、小麦、酵母、黄豆、玉米、豆类、大蒜、洋葱、番茄、糖、胡椒、青花菜、柑橘类(也可考虑不吃鱼、菇类、蛋),就不会有事。当思开终于在我右手臂弯里睡着时,我穿着浴袍倒在沙发上,用左手拿着冷了的糙米吃,还撒了些在他发梢上。

大约就在那时,我决定把我已展开的育婴工作视为密集的修行。我告诉自己,这工作具备了所有修行所需的条件:长时间安静地坐着,来来回回地踱步,哪里也去不了,日程安排可以累垮人,而且剥夺你的睡眠;吟唱催人入睡、谜样的诗歌:“……而如果那眼镜被打破,妈妈会帮你买只小公兽……”,以及慢慢开始了解:未来没什么好期待的,只是重复做相同的事。而这一切的中心当然就是这位包了尿片的疯狂智慧导师,他指派下来的修行要比任何一次我到印度旅行所遇到的还要严格。如:“今晚你要抱着大师在客厅绕行两小时,每两步要弯腰至膝,同时吟唱:‘嘟提,嘟提,嘟嘟嘟;嘟提,嘟提,嘟嘟嘟……’”。或者:“在午夜时,你要抱着睡着的大师到浴室,并且回答:如何可以不用手就让睡裤落地?”

这些修行就像所有好的修行,精细的设计正是要把自我牢笼好好震撼一番。它们完全粉碎了我认为事物应该如何的观念(在花园里,薰衣草花圃旁,看着蜂鸟飞舞,轻轻摇着脚边摇篮里初生的小宝贝入睡),还挖开我的心,让它面对事情的真实情况(站在换尿片的桌子前,小心翼翼把思开的小膝盖一只又一只弯向他疼痛的小肚子,而当芥末黄的涌泉从他身后喷出时,还要好生鼓励一番)。而在我的“宝宝修炼”里,每次呼吸当中,我都有机会面对当下展开的神秘,将自己的孩子当成婴儿佛陀来照护……

对我而言最要紧的问题是:从生病的婴儿鼻子里吸出鼻涕能跟僧侣的修行同样简单、纯粹吗?把尿片桶擦拭干净也能带给我“证悟”吗?

我床边小桌上过去放的是与“追求证悟”有关的书,如今放的则是谈如何避免半夜醒来的书。我也别再想要一颗葡萄干嚼上五分钟,也可以忘掉“吃东西时,就只是吃东西”这类的告诫。当我打电话订购保护儿童的电插座盖时,思开正趴在我的屁股上;同时,我正用手指头从外卖餐盒中取出冷了的素食锅贴吃,并且用穿着袜子的脚把思开刚吐出来的东西拨到地板上。即使要找出时间告诉自己这便是修行也很难,我还忙着找思开的某只手套呢……

要不断提醒自己无常的道理,是否有比在这参差不齐、缺乏关怀的世界里养育孩子更好的方式?当我跟思开一起躺在床上小睡时,他的头在我胸前,我的鼻子靠在他如黑丝般的头发上。我注视着他的囟门随着心跳柔软地起伏。我被严肃警告过,不用高速公路,也不用隐形轰炸机,就算是玩具熊也会让他在摇篮里窒息。晚上,当他安静了两个钟头后,我会偷偷溜进他的房里,站在暗处,不敢动,怕让地板出声,直到我听到他的微微喘息。

就算每件事都完全顺利地进行,我知道这个思开,这个正在唱着歌、热情吸吮玩具鸭的嘴,同时还从浴盆里往我身上泼水的小子,终究会像肥皂泡泡一般溶解消失。昨天,当我在七月艳阳下一圈圈游着泳时,他是我肚子里一块会踢人的肉球;而明天,他会是个边哭边把我的骨灰撒在山中湖泊的中年人。看着思开把红萝卜泥涂在自己的睫毛上,我丈夫说:“这光景真美,叫人心疼。”

我感觉自己更融入这世界了,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当我以自己的身体喂养着孩子时,我也看到自己让大地以身体喂养着。我像是一件衣服被编织出的一部分,在前面有一长串的妈妈们,里头还有一长串尚未出生的孩子,他们所要承袭的世界我甚至无法想象。我想要思开的孙辈们能够在太平洋上游泳,在高山的花岗岩山脊上健行,还要为潟湖里以单脚站立的蓝色苍鹭倒抽一口气。

这是“执着”,还是“互相联结”?

我本意并非要夸张。我知道这些洞见并非来自三摩地的闪亮原钻,而是比较随便、比较黏手的那种了悟,上头还沾了口水和甜甜圈的面皮。然而,或许这就是把当妈妈作为修行所得的礼物,一种对于混乱、粗糙、不完美加以拥抱的包容,而不是基于控制、保持干净的那种。

这让我的心里多了些空间,可以容纳客厅地板中央的塑料垃圾车、午夜时由寝室门下传出的饶舌音乐;却不会在半夜溜出去寻找启示,而是和“羁绊者”待在家里。

我们身为妈妈,又能从佛陀在深夜离开家人这件事上学到什么?我这么问一位法师。“喔,当他离开孩子的时候,还没成佛,还是个万分痛苦的年轻王子。”她回答。“如果你已证悟,便不会离开你的孩子。若是你呢,会去哪里?”前言给心最好的礼物

24岁那年,我在印尼的雅加达教英文。在1991年,雅加达这座城市并不让人觉得舒服,交通拥塞,呼吸的空气受到严重污染。到处都是让人感到挫折的事情:电话永远接不通,1000万人口的噪音相当的大且少有沉静的时刻;身为外国人还必须躲避兜售商品的小贩、乞丐、出租车司机以及好奇的人;街道两旁就是没加盖的排水沟。刚开始的时候,我还爱上了这座城市与家乡的对比:永不止息的嗡嗡声,好比官能上的飨宴;但到后来,由于它周而复始的模式,这种文化差异对我所造成的冲击,让我必须以并不优雅的方式来加以处理。

虽然印尼主要信奉的是伊斯兰教,但在偶然间我发现了一本盖·克雷斯顿(Guy Claxton)所写的书,叫做《佛法之心:面对激化世界的实用智慧》(The Heart of Buddhism:Practical Wisdom for an Agitated World)。我从来没有读过这么“激进”的书,所以开始在那些感到有所启发的地方加上标记,但是荧光笔的墨水很快就耗尽了。我怂恿朋友读这本书,以便与他们一起探索其中的主题。这些年来我还会不断回头重读此书。

书中最让我受到触动的是:人很容易活在完全虚妄的状态之中。对于世界、他人、自己,我们常会认为自己所看到的就是实际的情况。但我们所感知到的其实是相当离谱的,而且我们的感知还会造成自己在并不真实的快乐上白费力气。我马上便把这一点应用在我与文化冲击的角力上:我可以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周遭这些让人厌烦的事物了,而用新的方式来看待也就有了不同的方式来反应。平日的骚扰突然有可能让我学到些什么。我们是自己思考的产物,我们所有的一切源自想法。我们用想法塑造世界。

作者鼓励我们对于自己所有的感觉、想法、信念要有觉知,如此才能克服那些造成我们受苦的错误观念。通过学习察觉心智的运作方式,我们便可找到力量转换生活经验。

我们能否快乐取决于自身的心智状态。对于自身心智的管理以及改造自身世界的责任完全落在自己的手中。

在20多岁的时候,我实在无法相信阖上双眼、专注在呼吸的起落上会是善用时间的方式。我想做一些事情,多认识些人,开发脑力,改进技能,尽情享乐一番。虽然当时所追求的那些事物也相当有趣,但到最后我还是与大部分认识的人失去联络了,当时所学的东西也多数都忘了。如今有了后见之明,我知道如果那时自己能专注在自我身心的开发上,会受益更多;因为如此一来,在心灵之路上我会比现在要更精进些。身为一个母亲的挑战

而当我到了30多岁开始育儿时,便有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态。我想做个有智慧的妈妈,但是却常常发现自身思考及行为的方式连自己都无法认同。我觉得必须做个更有德行的人,尤其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们,也要更有耐性、更有慈悲心、对事情有更积极的看法。我知道不可能仅仅只是希望就可以做到这些,这需要我长期的投入以及对自己在行为上有所要求。

所以我开始把自我身心的发展更当回事。身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又在家中工作,想要做到这件事是相当有挑战性的;而我也承认,有些日子根本没办法对自我身心的发展多加注意。而在其余的时间,我会找机会每天进行冥想。虽然我刚当上妈妈,没有办法找到整块的时间;不过我仍感觉到,如果能够将自我身心的发展和日常的事务结合在一起会很有帮助。冥想即使不够规律,仍可让我以较平静、较积极的方式来面对事情。这确实让我对事物的看法改头换面,也让我在生活上可以更顺利些。

当我怀第二个儿子的时候,我意识到即将面临的挑战,因而变得比较焦虑。我知道随着产后的欢呼、放松以及高度的荷尔蒙效应而来的,是睡眠不足、长时间待在家中和难以有自己的时间。我想让自己在心智上做好准备,以免陷入忧郁的状况:规律的冥想、参加课程,并尝试着更专注、更有慈悲心、更合乎道德地过日子。

在那次怀孕中,我写下了这本书的初稿,但是等第二胎一生下来,我立刻就注意到亲职工作有多困难了,于是加上一章来讨论愤怒的情绪。面对着在两个宝宝当中取得平衡的挑战,我为自己在处理大儿子扎克(当时只有三岁半)的事时变得如此易怒,感到不可思议。我在二儿子亚历克斯出生之前从来不曾对扎克大发脾气。我以前也曾感受过极度的挫折、激怒,甚至绝望,但从来没有如此愤怒,以至于想骂脏话,甚至动手打人。虽然我从来没有打过扎克,但有一次,我用指甲掐了他的大腿;那时我才突然发现,对于孩童的暴力行为并不一定是坏人才会犯下的,也可能是出自身为母亲的我。我警觉到了,知道处理愤怒情绪会变成我在自我身心发展上的主题。但并不只是我,有许多和我谈过话的母亲也为相同的问题而挣扎着。愤怒并不是一件有益的事,甚至是有害的;让自己不被愤怒的情绪所掌控,这是非常重要的。

突然身陷亲职工作当中,可能造成母亲内心的煎熬,但是写给父母看的书里,始终不变地把焦点放在对孩童的养育上,而不是那些为了养育孩子而挣扎着的母亲身上。探讨母亲内心世界的书常常成为令人沮丧的报道,把母亲们描绘成一群牺牲者,受着生活形态之苦。我觉得必须有一本书能告诉我们身为母亲的悲伤和快乐,同时能够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让我们可以重获新生。本书可以提供给妈妈们的帮助

本书不是要教人怎么做父母,而是一本为妈妈们写的书。通过介绍一些发展自我身心的方法,提供给妈妈们一种重新和自己内心沟通的方式,让她们能够更为平和而快乐。如果妈妈们能够比较平静、比较快乐,我们的家庭得到的只有益处。

在本书当中,我想要以妈妈们的生活作为出发点:对妈妈而言,重要的议题有哪些?我们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我所探索的主题包括了“活在当下”对于我们自己以及孩子们的好处是什么,我们如何可以感到平和,以及我们可以怎样来管理自己的愤怒和忧虑。我也讨论了身为母亲的女性与自身、父母、朋友、亲戚们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所造成的影响。

我必须说明,我只是个很普通的女子。我的希望是,正因为我是如此的普通,更可以用自身的经验帮助那些过着“正常”日子、却经常遇到各种限制的妈妈们。

最后,我想分享的是,不论是我写的还是其他什么人写的,都不重要;理由很简单,因为只有自身的经验才能为你的学习提供前进的动力。你从自己的生活当中所学到的才是最可靠的、最有用的。这是你的旅程。01佛性:开启身为人母的内在智慧

身为人母让女人必须学习一种新形态的自给自足,想要成为快乐而有智慧的妈妈,唯一的可能在于开发出内在的资源来帮助自己。

带小孩的妈妈其实很孤立,只能靠自己。当我们想寻求帮助的时候,通常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人。在还没当上妈妈的时候,不论我们是在工作还是在读书,身边都围绕着许多人,其中当然包括了可以随时在一起面对困难发发牢骚、开开玩笑的好朋友。等到我们做了妈妈,需要整个礼拜都跟小孩子待在家里时,也就越来越少有时间跟其他大人相处了。可是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当妈妈的时期却是最需要同伴的时候。

老朋友及家人也许并不了解我们的苦处;他们可能没有孩子,或者他们的孩子所带来的挑战不同于我们的。小孩不爱睡觉的父母身边往往是一些孩子一夜安眠的父母,而那些孩子很顽皮的父母也常觉得身边父母的孩子都很乖、很听话。或者,当我们在讨论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时,却常常发现朋友及家人的反应令人失望。他们有可能并没有真正听到我们说的话:当我们提出自己的忧虑时,他们也谈他们自己的,给我们一些不讨喜的忠告,或干脆改变话题。我们除了觉得自己的话没有被听到,还可能觉得自己被批判了。我们希望与别的妈妈成为彼此很棒的盟友,但是我们之中的多数人却往往都不是称职的倾听者(有时只因孩子一直打断我们的谈话)。

而即使你刚好认识一位有智慧而且可信赖的人,这位人中之宝却又不大可能在你需要时就有空来帮忙。况且身为人母的我们都是能将心比心的人,不愿意让自己的忧虑、烦恼、不满成为别人的负担。

而我们自己的伴侣呢?毕竟他们已经签下了终生投入父职的合同了。公平地说,只有圣人才能深度了解我们所面对的身心挑战,更何况我们自己往往并不是圣人;而即使我们的伴侣是圣人,多数时候也有工作要做。

没错,身为人母让女人必须学习一种新形态的自给自足。想要成为快乐而有智慧的妈妈,唯一的可能在于开发出内在的资源来帮助自己。妈妈们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而忙上忙下,必须不断给予,因此我们必须找到可以让自己充电的方法。我们不得不准备好各种层次的资源来扛起这项工作,如此才能处理恼人的情绪及想法,才能和别人更平和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佛法中的四圣谛一、生即有苦。二、执着造成苦。三、苦能结束。四、离苦之道。

当我们了解生命当中有苦的时候,也已体验到一份更为真实的爱。我们可以借鉴佛法中的四圣谛。

这四句话都提到苦,而这苦可以理解成任何让人感到不满足、不完美、焦虑、不舒服,甚至烦躁的情况;任何让人有点不快的事情都算。受苦及不满足无法在今天马上结束,但借着一些方法,你可以在今天就种下改善自身生活的种子。生即有苦

佛教四圣谛中的第一项,就是生即有苦。也就是说,生命本来就无法让人感到满足,或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在当妈妈以前,我们或许会觉得这个教导过于灰色了。如果觉得不快活,我们可以去看场电影、打电话给朋友,或以各种数不尽的方式来让自己分心以脱离痛苦。而如今,我们的孩子让我们不再有时间纵情于可分心的事物。况且,我们都已经历过怀胎、生产、照顾婴儿、养育孩子的试炼,也就不会觉得对于人生如此的看法太过感伤了。因为我们都已经历过身心的煎熬,甚至绝望。

身为母亲,我们知道人生并不轻松。我们需承担责任,分给自己的时间少得可怜,绝望地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健康正常,能不能符合周遭批判的眼光所期待的标准。当一百件其他的事等着我们却不能去做时,我们在罪恶感当中挣扎。我们有人为了自己的事业而苦思烦恼,还有许多妈妈则由于失去了事业而苦恼。在消沉之际,我们看到额头上的皱纹加深、身体有些部位开始下垂,甚至可能因丧失自尊而内心备感煎熬。

许多妈妈在有了孩子后,改变了看新闻的感受。身为母亲,我们对于世间之痛,感受比以往更多。我们把罪行、战争、毒瘾的受害者,都看作受苦母亲心爱的孩子。绑架、虐童或儿童自杀的故事,让我们难以承受。我们了解,对于脆弱的家庭来说,任何损伤或死亡都会造成极大的冲击。我们会有这样的反应,正是我们对于生命中的苦难及生命中的不完满,有了更深体会的表现。

生命中会有不满足,部分原因是所谓的“无常”,或者说,任何事物必定会改变,没有不变的事物。生命中的每事每物,从人、环境、物品到最小的粒子,都一直在变动,这让我们没有实在而长久的对象可依赖。佛教并不否定快乐,因为快乐确实是可能的。问题只是,我们不可能捉住快乐不放。就像任何事物一样,快乐也终会过去。生命中通常包含了生、老、病、死,我们可以花许多时间来让自己不去注意这些事实,但仍无法逃避。爱心

我们都知道,身为人母的含义,并不只是受苦;它所代表的,也是一次让人敞开心灵的爱的体验。

母亲对于孩子的爱可以说是最真实的了。爱孩子让我们学到真正的爱:无我、耐性、宽恕。我们知道了爱没有条件、不做批判,且几乎不求回报。当然,当我们的孩子让我们接触到自身黑暗的一面时,我们会厌恶他们;不过,我们跟他们的关系在整体上而言,是一种排山倒海般的爱。正如某位妈妈所说:

自从我有了孩子,才了解过去曾体验过的所有的爱,尤其是跟伴侣的爱,都是自私的。我始终在想的是,这份关系可以给我些什么?而如果我的期待落空,所有的好感就会完全蒸发掉。我女儿让我经历过地狱般的感受,但她所做的任何事都不能让我停止爱她。

对孩子的爱带给我们欢欣、喜悦、快乐。但真正令人感到鼓舞的是,通过爱孩子,我们成为更有爱的能力的人。将我们从爱自己孩子的体验中所学到的,应用在与别人的关系上,这里面包含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许多妈妈有这样的发现:对于别人,她们更能有慈悲心,因为她们了解,所有的人在一开始,都是值得母亲关爱的心肝宝贝。这些妈妈对于板着脸的出纳员、脾气冲的驾驶员或贫穷的亲戚,也就更能包容了。

有一回,我参加了某个教人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培养慈爱的课程。每当要举例说明真爱时,那位老师提及的总是妈妈对孩子的爱。她以母子关系来说明,爱如何使我们乖巧有礼以及真爱带来的种种好处。身为一位母亲,能从第一手经验中体会这些教导,我觉得自己受到了生命的特别眷顾。

对我而言,形容母职最精确的说法就是,它让你的生活糟上两倍,也好上两倍。其中固然有苦与不足,但爱让我们得救。对自己慈悲

身为妈妈,许多女性对自己的要求近似无情。许多妈妈奋力使自己符合自身角色的最高标准及期待。于是,她们会因为无法成为完美的母亲、伴侣、亲人、朋友、工人、主妇、节食者及公民,而有罪恶感。在自己生命中需要支持与慈悲的时刻,却反而挑剔起自己起来。她们对自己指责之严厉,恐怕是多数人连想都不敢想的。

佛法教人要对众生慈悲,而这也包括对自己要慈悲。虽然佛法要求行为上的高标准,却并不要我们浪费力气在罪恶感上。我们应避免控诉自己,因为这样做并没有任何帮助。当我们的想法及行为不够明智时,所需做的只是要觉察、注意此事,不要浑浑噩噩而已。我们的目标是能清楚看到正在发生的事,并且积极培养比较健康的心理状态。

要想加强自给自足的程度,我们必须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而当我们觉得所做的并未符合自设的标准时,记得要对自己温和、耐心、坚持。

请你想象一下,一位冷静平和的妈妈,不论生命带给她什么,她都能接受。意外或不喜之事不会惊扰她。她从不过度反应。她很清楚自己也有智慧和慈悲不足的时候,但她不会浪费许多时间在罪恶感上,下回她或许便可做得更好。因为学着爱自己,当她在跟别人说话时,便不会过度地注意自己或只注意到自己。她的朋友会说,她温和良善,而她的兄弟姐妹会说,她思考清晰、决定果断。她能让人感到舒服,让人觉得她很特别,到处都找得到喜爱她的人。她的孩子有她陪伴时总是兴高采烈,因为她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而且被了解。她颇具创造力、自动自发,而且随时微笑;因为不论在做什么,她都感到好玩,不会当成工作。

我们希望自己变得更像这位妈妈:一位更快乐的妈妈。这需要时间,只要能以慈悲及耐心对待自己,而不是自我批判及灌输罪恶感,我们可以向此理想更迈进一些。

在事情发生时,我们真正能够处理。当生命在眼前展现时,不再如以往那样,心神游走他方,我们努力让自己心处此地、面对当下。在第2章当中,我们会更进一步探索这个观念,现在先让我们听听一位妈妈是如何改变她对日常生活的看法的。安妮是两个小女儿的妈妈,她说:

我将担当母职视为自我身心之旅。在生活中的艰难时刻,我提醒自己,做父母就是修行,而且是最严格的修行。我的孩子们就是我的老师,她们不断地提醒我,必须活在当下,必须放弃幻想那些我“可以”去做的、兴奋而刺激的事。

身为妈妈,我一直问自己这些问题:这个时候该做什么?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在情绪低潮的日子里,我注意到女儿们会自动重复说过的话,好像她们早已知道我是个心在远处的行尸走肉,并不在她们身边。发生这种情形时,我便知道该把自己拉回现实中,好好关心她们了。现在,我能够有意识地当母亲,并且察觉到当下所需要做的事。这避免了让我的孩子们成为我机械式反应下的牺牲者。

当我们能以清明而平稳的心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更能积极地来回应。母亲的智慧

就我个人来说,我想为将来的艰难时期提前做好准备,尤其是两个儿子的青春期。我想拥有让我能成为他们生命中积极力量的内在资源,不论是作为朋友、密友,或者在必要时刻“能只管自己的事”(能克制自己不插手孩子的事)的人。就像多数的妈妈,我内心最大的恐惧就是我的心肝宝贝受苦的那一天终究会来到。我想象着他们经历孤独、沮丧或羞辱,受到折磨。如果他们当中有一个自杀了,我会因悲伤而凋零。

直觉告诉我,如果我更有智慧,便会让孩子觉得容易亲近;而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便有更大的机会来帮助他们。如果我的孩子们尊敬我,他们也就更可能信任我。如果他们看到我缺乏自知、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或缺乏慈悲心,会难以对我生出敬意。他们当然不愿将自己的忧心之事与一位他们觉得看法僵化的人分享。借着对自己更加觉察,我们会逐渐剥除性格当中较不成熟的层面,这也让孩子们受苦时更容易来亲近我们。

虽说较成熟的父母所教养出的孩子也可能惹上麻烦,但明智的父母让孩子经历悲惨环境的可能性会降低。如果父母是热心、平和、冷静的人,一般来说,他们的子女们也会发展出相同的态度与行为来。

为了我的孩子们,我热切地希望自己更有智慧。不过,智慧是什么?当我们的孩子遇上困难时,他们不一定会寻找专家或权威的协助。他们可能并不需要我们从自己所读、所体验、所游历的一切之中提供给他们答案。智慧并不是会下判断或知道答案。接受生命中的神秘、不骤下习惯性的结论、了解自己的无知的谦卑态度,让我们可以在所有往来互动当中保持开放、敏感,从而帮助了我们自己。苦的肇因

身为母亲,我们大都有过一些不舒服或难过的经验,因此,相对来说,可以很容易就了解和接受第一圣谛。第二圣谛则告诉我们:苦痛及不满足的肇因是欲念。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已经把我们变成被无数欲念所折磨的生灵。我们所欲求的对象无法为我们带来内心的平和,但我们通常却无视于自己为这些对象无休止地付出所带来的后果。

我们希望能成为重要人物,被别人羡慕,赚大钱,拥有无尽的兴奋和刺激。我们像着了魔似的追求着目标,以为只要达成这些目标,生活就没问题了。我们收集大量玩意儿,渴望跟得上潮流、有品位、跻身于上流阶层、成为值得艳羡的人士。我们希望不要停留在“这里”。虽然我们将自己的欲望视为通往快乐的踏脚石,但事实上,这些欲望让我们看不到在当下就可以快乐的可能性。

郝丽是两个儿子的母亲,有一次她和儿子们聊到他们的外祖母:

这并不是第一次了,不论别人为我妈做了什么或给了她什么,我妈总是不满意,我为此感到悲哀。当然,她会接受,但颜色或形状总是不对,要不然就不是她真正想要的。我就对儿子们说,她好像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儿子笑了,很平静地说:“妈,你只是不了解她而已。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她要‘所有的东西’。”我们多多少少都有点像我妈,有些人在无法得到全部时就会大发雷霆,自己深深受苦,也让别人痛苦。

不再被欲念束缚的生命并非无须奋斗或没有激情,甚至连愿望也没有。当我们将自己的目标或喜好转化成需要时(我必须有A、B、C,才会快乐),便要开始受苦了。由于我们渴求且坚持,当求而不得时,便会感到焦虑及挫折。即使我们的欲望得到实现,也无法就此快乐,因为又会有更多的欲望要满足。

我们因为“没有而希望拥有”受苦,也因为“拥有但不想要”受苦;执着的反面——厌恶,同样具有带来不快乐的力量。

你的孩子站在公园里,拒绝回家。可你们在那儿已经待了好几个小时了。你觉得又冷又饿。挫折和无助感一波波袭来,而你还要试着说动这个小小的顽固分子回家。

或者,已经连续下了好几天雨,你睡得不够,已经被困在吵闹的客厅里好几个钟头了。孩子们不时地争吵、唠叨,还一定要你听他们可怕的音乐。你终于因为果汁泼出来而发了脾气,然后你就想:“我真讨厌这样!我不会当妈妈!这一切都是可怕的错误!”这就是厌恶。

不要跟我们的执着一个个地奋战,因为一个执着造成了所有其他的执着,如果你能对付这个执着,其他的就会跟着消失;这个执着就是:“自己拥有实在、个别、一贯的自我。”我们的自我一辈子奴役着我们,要我们设法支撑自己脆弱的自我形象,要我们寻求欢乐、避开痛苦。这个启示可以改变生命,在第9章我们会进一步探讨。苦能结束

当我们的心完全涤净了负面的状态时,证悟便会出现;我们不再无知,因此不再有虚妄的想法;可以清楚地看到事情的真相,此时,我们便知道不必再追逐享乐、避开痛苦;我们的心充满了爱,因为我们已克服自私。万事万物都如此清楚明白。我看到整个大地展开于眼前。我看到我的双手、双脚、趾头,也嗅到河中污泥的丰美。我领悟到不凡的奇异感,对自己活着这件事感到讶异,这是奇迹中的奇迹!这样的证悟正是众人的天性,然而众人却因少了它而无法快乐。离苦之道

佛陀的第四圣谛说明了如何脱离痛苦及不快乐:通过八正道,并分为三个部分:智慧、道德律、心智训练(慧、戒、定)。我们可以发现,所有佛法都可落入这八个大类之中。

正当的见解所指的是看到生命的本然;特定来说,就是对于无常、不满足、无我等真理能了解。

正当的想法所指的是能认真看待佛法修行,决意要提升自己的觉知程度,要净化想法,让自己不再有贪念、仇恨、妄想。智慧一、正当的见解(或正见)。二、正当的想法(或正思维)。道德律三、正当的言语(或正语)。四、正当的行止(或正业)。五、正当的谋生本业(或正命)。心智训练六、正当的奋发(或正精进)。七、正当的专注(或正念)。八、正当的专定(或正定)。

正当的言语、行止、谋生本业让我们所行之路拥有道德上的基础。我们必须能以慈悲、慈爱、公道待人的方式来说话、做事、谋生。通往智慧的道路需要我们以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过日子。在佛教中,只有能正直生活的人才能完全享受到冥想带来的甜美果实。

正当的奋发、专注、专定则跟冥想练习有关,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详加探讨。02专注:与孩子相处的特别时刻

要在一天之中的每一刻都保持觉知真的很难。

我很享受在一天结束之时到幼儿园接儿子扎克回家。走近幼儿园时,我内心充满了甜蜜的期待。他看到我时整个小脸都会亮起来,用拥抱来欢迎我。

他是一项恩典、一件超凡的礼物。当我一再仔细地看着他,试着了解他在每一刻的变化、成长时,我也让自己拥有了更丰富而满足的人生体验。

而第二天跟他待在家里时,我则发现,自己无法停下来休息,容易恼怒,因时间过得缓慢而昏昏沉沉;在这样的状态下,对于他长得如此完美、他令人喷饭的童言童语、他的生命本身这个不折不扣的奇迹,我都可能会视而不见。

我们如果能学着投入全部觉知品尝当下的滋味、探索“此时”的自己,而不是缅怀于过去或计划着未来,我们就会发现更多生活的乐趣,甚至无可比拟的极乐时光。这就是专注,那引领我们离苦得乐的八正道当中的第七项。“专注”这个词有误导之嫌,好像在暗示心被注得满满的、没了空间。其实,专注只是“对于正发生的事当下就能知道”的意思。

我们很容易条件反射似的来度过一天。由于脑中占满许多念头,我们做起事来心神如处迷雾当中。我们的想法摆荡于对过往的看法及对未来的计划之间。我们的意识忙碌于已发生的冲突、造成伤害的话语和悔恨之间,再加上幻想、白日梦、待完成清单,等等。很有可能,当一天结束时,我们会发现自己不折不扣错过了这整整一天,而完全不知道今天实际上发生过什么事;而这可能会让我们无法:

●注意倾听孩子的话;

●品尝到第一口之外的食物滋味;

●注意到周遭状况;

●感觉到逐渐增加的身体紧张感;

●感知到自己的情绪,以及造成这些情绪的原因。

练习专注可以让我们成为较为睿智的父母。只有能专注于当下,我们才有机会明白事物的真正本质或“实相”。而没有这层“明白”,我们终究只是从自己的妄想之雾当中看待生命。有了专注,我们可以发展出清晰的观察力。

要在一天之中的每一刻都保持觉知真的很难。我们的“跳跳猴脑袋”在回忆与计划之间来回冲刺,让我们的心思每天从此时此刻游走的次数,超过百次以上。以习惯的反应方式来过日子有何不好?很显然,专注可以带来的好处必然更多,才会让我们不怕麻烦,也才会让我们愿意经历不可避免的无数错误而仍对它垂青。专注:为了我们的孩子

在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父母时,我们所投入的关注有多少?又有多少父母,由于没把心思放在当下,因而错过孩子们的童年时光?我曾和一位对专注在母职上的重要性有所了解的妈妈谈过话,因为她的童年正是在这方面有所缺失:

我对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感到难过而不解。他们是很棒的爸妈,你没法子真的怪他们,而我也确实对他们抱着深深的感恩之心。不过我家里有个问题,就是我的家人都有点失神,不大能专心。我们没有办法长时间地注意一件事,这就表示我们从来没有真的倾听对方的话,所以我们从来没有真正认识或了解彼此。虽然,要找妈妈时妈妈总在那里,但如果我向她说些什么,她总要打断、改变话题,没有真的关注,或是不管我说了什么总给我同样的老答案。我很不想让自己听起来好像受害很深的样子,我实际上所受的苦比起那些被忽视的小孩来说少了许多。但我就是没法否认那种悲哀,那种由于长期从未被好好关注或了解而有的悲哀。

后来,我意识到,我的原生家庭的问题就是缺乏专注。我们无法让自己为对方保持安静不动,也无法以专注、耐心及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彼此。不过,我还是可以从我的原生家庭所犯的错当中学习,试着为自己的孩子而让自己更处在当下。我想让他们和我丈夫能享有家人之间全心全意投入而彼此心意相连的时光。

我一直记得这位妈妈的话,因为我也曾感受到她的故事当中所隐藏的危机。在我专注力较弱的日子里,我的心思会在别处,我会突然发现,在自己注意到之前,同样的问题扎克已经问我两三次了。我认为这有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够重要、被忽视了或觉得自己就像隐形人。我们都会这样,没必要因此就责备自己,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件事,并且尽全力来改善这点。我现在的做法是,试着把扎克的声音当成启动我专注力练习的开关。有时我也必须偷偷提醒我的丈夫或亲友对孩子们更加关注:“扎克想问你一点事情。”

孩子带给我们生命中许许多多特别的时刻:他们出生时、第一次微笑时、说出第一个字时、开始去上学时。但是当我们被快速的念头之流所攫住时,便会错过那许多较为平凡的平日时光;很可惜的是,也让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时光失去了变成特别时刻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能清醒地感受到当下、触摸到其纹理,也就更能让自己领略和享受此时此刻。

若能保持觉知地活在当下,我们家人的安全便可得到更大的保障,因为我们降低了无心的小意外所造成的影响,也因此更能体会到孩子的需求,就像一位妈妈所说的:

我发现,当我漫不经心面对孩子时,对孩子的回应可能就不会那么积极;而当我能深切进入状况时,就能看清楚真正该做的事,也就能体贴地帮助我的孩子。所谓保持“初学者的心理”,就是别以千篇一律的惯常反应来面对任何时刻,而要以新鲜的眼光来看待每时每刻。我发现这样的态度对于当父母的我们很有帮助:今天行得通的办法,明天可能就行不通了;对这个孩子行得通的方式,对另一个可能就行不通。因此,我所做的就是试着针对此刻所出现的情形做出反应。如果不必面对无法预料的情况,那当父母就太容易了。所以,我必须看出每一刹那的真实情况,而以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每个新的状况。

另一位妈妈则指出了:

如果能拥有专注力,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孩子的个性,从而更能让他们避免承受外界的不实际的期望所带来的压力。

当我能保持专注时,会看到孩子真正的自我,这也让他们解脱,不至于因为我所期望及恐惧的事而形成对他们的束缚,这样,他们便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发展。我不会让自己变成女儿的压力,不苛求她成为沉静的芭蕾舞者、能够帮助生病的人、爱护动物、还把她妈妈当成偶像。但我却可以配合她的性格取向,帮助她达成自己的目标,尽管这些目标很可能不同于我的期望。专注:为了我们自己

还有一位妈妈则发现,能够专注也让我们因此更了解自己;同时,也让我们发觉,孩子们在以各式各样的方式“提升”我们。

对于当下能够觉察,让我对自己了解更多,也让我与孩子共度的时光成为学习与成长的时刻。在大发雷霆或把孩子大骂一顿之后,我可以选择让自己尽快地脱离那不快,去做别的事,逃避当下的不舒服;却也可以试着深深地审视当时的情形,找出应该学习的事,以及当下回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时,可以改进的地方。

借着审视自己的想法,对于一些不实际的要求(不论是对于孩子们的,或是对于自己生活的),我有了许多了解。这其中包括一些很可笑的要求,像是“屋子里头一定要保持整洁”或“我的孩子要始终保持愉快和懂得感恩”。我已知道,对于琐碎而恼人的事情,保持情感上的距离是必要的,也学到了对于不完美,必须妥协。

还有一位妈妈以诙谐的文字告诉我们,她如何努力把心神留在当下,从而发现自己受伤的时候变少了。

我以前经常急急忙忙的,心里总是占满了要做的事。我好像从来不曾专注于正在做的事情,因此总是撞到东西,不是脚趾头踢到家具,就是屁股撞上桌子。而自从我开始学着活在当下以后,就很少再受伤了。

专注,就是觉知到当下所包含的一切:身体的官能感觉、心理感觉、认知、假设以及想做的事。我们能注意到身体上的感觉,或许便会发现自己心情不好并非全是由于孩子的行为,反而是来自肚子饿或脖子疼。而当发觉哪些食物可以真的让自己感到满足、哪些姿势最舒服、运动会让我们感觉好上许多时,我们可能也就更会照顾自己的身体了。我们是怎么呼吸的?平缓的还是急促的?我们的肌肉有多放松?哪里紧张?是什么原因造成紧张的?我们身体的姿势如何?这样的姿势和心理状态又有什么关系?

能对自己的情绪起伏给予专注的观察,让我们可以完整地过日子,避免怠慢或忽视了可能让我们收获最多的事。有趣的是,我们会为某些事情痛苦地抱怨,但在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后却发现,所抱怨之事并不会真的困扰我们。我们是被一时的情绪攫住了,而以那件事情来将自己的情绪合理化。你可以说自己心情不好,或者抱怨吃得不舒服,不论如何,当你能敏锐地感觉到自己的这种倾向时,确实会有所帮助,因为如此一来,我们就不会夸大所抱怨之事的严重性,也就不会反应过度。

在下午陪伴孩子的时光过了大半之后,我常发现脑海里有类似这样的想法:“当妈妈快让我发疯了,我要离开这里,我不适合这样的生活。”当我逮到自己这么想的时候,会记得提醒自己:我只是被一时的情绪套住了,必须找到些抱怨的事情当借口而已。为了给自己的低潮找到借口,我狂乱地在头脑中编织了各式不幸和各样挫败。实际上,这只是我一向的傍晚抑郁症发作了:血糖低、疲累、该休息了。而这些感觉跟当妈妈几乎没什么关系,想想我还没当妈、全职工作的日子,到了一天的这个时刻,我也会同样这么想:我会夸大工作的困难之处,做做白日梦,然后溜出去吃块巧克力。所以,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总没错:哪件事情先发生的?是先情绪低落呢,还是先有想抱怨的事?

如能问问自己,我们的情绪如何影响身体的官能感觉,也相当有用。当我生孩子的气时,会皱起眉头,右肩会绷紧,呼吸也变得不均匀。我如能发现自己正处在这样的状态下,就可以先调整身体的紧张状态,试着放松,然后做些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

觉知到“当下”,不但可以让你对自己的内在拥有更多了解,也让你通过所有的官能而感知到周遭的一切:微风轻拂皮肤的感觉、脚下枯叶清脆的响声……当你发现自己对于环境细节的忽略程度时,可能会深感讶异。我们走路时,通常的习惯是一直走,头也不抬,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常常需要孩子指出景致中的一些细节,才会注意到。我们错过了多少美妙的景致、悦耳的清音、宜人的气味?自从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周遭之后,我才发现鸟的歌声可以多么忧伤、动人。当我推着婴儿车在街上走时,注意到了花朵、树木、岩块,还有色彩的争奇斗艳、云朵的温柔漫步。喜悦并不一定来自生活中热闹的大事。

专注更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精力、更能平静、得到更多的洞见。集中精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因为无法专心于当下而浪费自己的精力:我们犯错、说出会后悔的话、从所做的事上分心。海伦是两个儿子的妈妈,她在自己的著作《内在平静之道》(The path to Peace Within)中,以一个很有用的比喻来说明怎样可以拥有更多的精力:

想象一下自己正捧着装满水的碗。如果你很专心地往前走,只有很少量的水会溅出来。如果你走的时候,动作粗放,不加控制,那么会有很多水洒出来。

专注让我们省下精力与时间。我们在不够专心的时候常需要重复一些做过的动作,因为我们在第一次做时没有专注地做好。脑子不够清楚的时候可能会忘了自己放东西的地方、为何要进房间、刚刚有没有把车子锁上,甚至在谈话之中会忘了自己的想法。专注可以对付健忘的情况,并且让你的心智更加敏锐。

专注让我们可以经常处在较好的精神状态下,而较好的精神状态让我们可享有较多的精力。此外,在冥想中所体验到的安宁也会提升我们的精力,甚至缩短我们所需要的睡眠时间。我们对身体如何应对日常发生的事若有更多的觉察,也可以省下一些精力。有一位妈妈是这么说的:

我尝试尽可能地经常注意自己身体当下的感觉,而这真的有好处。每当我注意自己的身体感受时,就会发现紧绷的情况。我让自己释放这种紧张,提醒自己要放松。等一天结束时,我发现剩下的精力要比过去让紧张累积起来时更多。

我也习惯于让自己的脸部肌肉整天都处在紧绷状态下。当注意到这点时,我就知道该是微笑并且轻松面对事情的时候了。我很确定,放松自己的脸部有助于我的人际关系,因为这样大家就不会觉得我老是瞪着他们看了。学会平静

借着练习冥想及专注地过日子,我们享受到心灵上的假期,让自己脱离了反复出现的想法、忧虑、安排。这样的假期让我们重新找到活力,感到更平和,更能面对挑战。专注地过日子,我们会更快乐;我们又怎能不更快乐呢?既然我们愿意放手,所有让我们无法注意到当下喜悦的事,就不再占满心思了,我们已开始能体会当下所带来的更为丰富的韵味了。

在冥想时,我们有机会来练习处理负面情绪,而我们也可将学到的能力应用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了解到,负面情绪是心里一时的状态,因此无需让自己过于困在其中;也并不一定要表达或压下这些情绪,或根据这些情绪做些事。当我们能够注意到某个负面情绪出现了,就有机会在反应之前先暂停一下,从而就能够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多点觉知,也就有机会将这些情绪控制好,而拥有平静的生活。

身陷麻烦中时,我们发现自己会越来越焦躁。这时,要注意这份感觉,看着它如何变化、成形,而终究消失无踪。在专心观察自己对哭闹不休的孩子越来越不耐烦的过程中,可以让自己不过于融入这种情绪当中,集中精神,更明智而周到地做出反应。

有一次,有些朋友要留在我家过夜,而我真心想让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但我的小宝宝发了烧,尖声哭叫,一定要我抱他;而大儿子扎克以他四岁的坏脾气,对着一位比他小的客人吼叫,这位小客人表现出相当不高兴的样子;水电工把我们的水断掉了;而奶粉又刚好用完。

我暗下决心,要以专注来克服当下的窘境。我将自己整个早上的心绪好好观察了一番。我看到层出不穷的负面想法(受不了!我早应该料到会发生这事!真是不敢相信!),而负面情绪也累积在负面情绪上(挫折、气恼,再加上许多的“旧恨”)。我知道,如果过于陷入这些负面情绪当中,将自己交给它们,我会一路下沉(可能还会把某人揍上一顿,只希望不是那位水电工)。只要办得到,我随时试着注意自己的呼吸,让自己可以站稳脚步。

我很清楚自己面对的选择是什么:可以让这些小型灾难打击我,让自己成为摇摇欲坠的废墟;或者可以选择具有包容性的应对方式,不让自己太投入(这些事到了明天还有哪件是重要的)。我试着接受所面对的状况,不让自己浪费力气逃避和抗拒。身为母亲,我们不会始终都无忧无虑地过日子,但我们仍可训练自己对所遇到的状况采取容忍的态度,告诉自己每个时刻都是修行的好时机。整个世界就是良药。我们从任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中都可以学到东西。我们会在下一章中更进一步了解,如何用专注来帮助自己对付负面的心理状态。拥有洞察力

要让自己脱离妄想、坏习惯、刻意做坏事等倾向,采取理性的思考、交谈方式,并不总是能让我们找到出路。我们当中有许多人都曾想用把问题谈开的方式,来尝试解决人际关系上的困难。而如果这样行不通,接下去怎么做?我们谈得更多,但问题还是没有因此解决。在思考上,我们也有同样的经验:想得越多,越把自己赶到死胡同里。这确实是太常见了。有时我们需要更有力量的东西,来帮我们转换所面临的困境。

我们需要洞察力,也就是拥有让自己清楚看到问题所在的能力。如果我们能专注,拥有可以看到实际状况的能力,便很自然地会拥有洞见。当我们终于看出来也了解了隐藏在自我挫败式行为背后的错误看法时,采取不同方式行事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有一位接受我访谈的妈妈,曾经到处寻求关于罪恶感的指导。对她而言,身为妈妈一个较大的难处是,来自别人的认同及关注太少了;她为自己希望得到关注及虚假的恭维而感到尴尬。她找到治疗师来帮助她,而治疗师所做的不只是与她进行理性的讨论,也以专注的技巧来触发她在较深层次上的理解与洞察。这位妈妈是这样告诉我的:

我们先进行了一会儿讨论,然后她进一步,要我闭上眼睛,用身体的官能专心地感觉,注意自己的呼吸以及当时出现在心里的任何想法。接着,在很安静的情况下,她告诉我她要说一件事,然后让我自己安静地想一两分钟。

于是她说出那句话:“被别人关注没什么不好。”

我动也不动地坐在那里,让这句话进入自己的脑袋里。在进行了一个钟头的治疗后,只有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而不是我们在理性层次上所谈到的任何其他事。这句话对我很有治疗的效果,因为它帮助我接受了自己,原谅自己这么需要炫耀。开发专注力

每一个瞬间,都有数百件“小事情”在我们的身心及周遭发生着。比较难以做到的是要“记得去记住”正在发生的这些事,或者说要能注意到这些事。不论是在冥想中,或是白天的其余时间里,我们常会为一些想法及一时的冲动而分心,难以达到专注。即使这些想法对于我们正在从事的活动而言通常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我们却被这些在内心上演的好戏所吸引而动弹不得。借着“记得去记住”,我们在分神时不需责怪自己,而要有耐心地把注意力拉回到当下。这并不是要我们把脑袋清空,变成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因为不管我们正在做什么,“当下”总是能提供足够的养料来占满我们的心思。当僧侣往前走着时,他知道:“我正往前走。”当他站着时,他知道:“我正站着。”当他坐着时,他知道:“我正坐着。”当他躺下时,他知道:“我正躺下来。”

对于专注这件事来说,任何动作或姿势都需要我们全神贯注。

刚开始可能会让人感到怪怪的,但是在你做某事时告诉自己正在做的动作,可以让你练习专注;这就好像用辅助轮练习骑自行车一样。总有一天,当你的专注力进步到可以始终处在当下时,便不用再做这样的动作了。

想要注意到此刻所发生的小事情,我们需要学着别在心里把它们定位成“好”或“坏”、“舒服”或“不舒服”。我们所希望达到的是“心如止水”,不会因为面对的事物而惊慌或亢奋。对所感知到的东西不妄加归类,可以帮我们培养接纳、不批评的心态,让我们不再要求生活以有别于实际状况的面貌出现,还可以帮助我们免于自我谴责及罪恶感,不再为自己表现得好坏而自责。这就是平心静气,一项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特质。

请在接下来的这几天,试着挑战自己,让自己能活在当下。注意自己身体上的官能感觉,也注意情绪的起落。尝试观察自己的想法,而不要让各个想法以旧有的方式逃脱。看看自己的心思多频繁地想到过去及未来的事,要停留在当下需要怎样的坚持才办得到?

你可能会发现,这项活在当下的尝试会让你更谦卑,因为很少有人能长时间做到。必须训练自己,才能保持长久的专注力。我们可以通过冥想来增强专注力,也就是练习让自己专注在当下的某部分(通常是呼吸的起落)。我们也可以在任何时候练习专注。每一天中的每一秒,都是练习专注力的好时机:吃饭、喝水、等待、休息、谈话、工作等。当时间不够时,还能专注地过日子

你或许因为有个新生宝宝,过着睡眠严重不足的生活,或在工作与孩子之间疲于应付。即使你时间不够用,或根本没时间,你仍可由专注得到极大好处。你可能没有时间冥想,但可以用清醒时的每一秒来培养专注力。真正的挑战在于,要能记得去记住那些当下发生的事。

就在此时此地,在生活的起落之间,在冲突、失望、心痛、欢笑、成功、压力和混乱之中,最需要练习专注,这使我们得以在自身中找到平和,不再受苦。

每个人都有时间进行练习:走路时、电脑启动时、等红绿灯时、排队时、上厕所时、梳头时。只需处在当下,内心不去评论,就是在练习专注了。我们可以从每天都做的事当中,选择一项开始练习,比如说喝茶。

卡玛拉是个单亲妈妈,有三个小孩及两份工作要照应。她为自己找出了两个练习的时机,其中一个是洗碗时:

完整地感觉、观察洗碗这件事:双手的动作、水的温凉、拿起盘子、倒出清洗剂、清洗、放下来。其他的事都不重要,只注意洗碗这件事。

另一个时机是走路时:

注意自己走路单纯的动作。每踏出一步,就在自己心里很小声地念“踏、踏、踏”。

这么短暂的一段时间,每天可以有好多次,却能帮助卡玛拉与孩子更平和地相处。没过多久,她就开始把练习延伸到更多的例行家务上,并且体验到种种来自练习的好处。

以下是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专注力的方式:

当你走路时,对自己说“我正在走路”,并且感受脚踩在地上时的感觉。

当你做家务时,注意工作本身的每个小细节。

当你吃东西时,注意双手的动作、食物的味道、吞咽及咀嚼食物的感觉、食物在肚子里的感觉。

当你在银行或超市排队等待时,注意全身上下的感觉,看看是否需要放松紧张的肌肉、改正姿势或者脸部表情。

不论身在何处,注意你的周遭。每天挑战自己,让自己从附近环境中找出一个未曾注意过的小细节。

注意听别人说话,在自己开始说话前,先暂停一下。

尽可能随时注意自己思考的过程,避免发出批判性的见解。

只要有机会就注意自己的呼吸,这样可以让脑筋得到休息。

找机会让自己安静不动。有时候若能让汽车收音机和电视机关着,也不参加没有意义的闲谈,会感到格外有意思。

推荐一种我称之为“一分钟快捞”的方式。当你整天跟孩子在一起时,偶尔可以找到一分钟左右的空当。我经常用这样的空当来练习注意呼吸,并对只花一分钟专注在呼吸的起落上所达到的成果感到惊讶。它让我平静下来,不知怎么还让我的态度变得较为积极。有趣的是,即使我并没有十分专心,仍然会出现类似的转变。我还发现,如果在此短暂的练习中采取佛陀经典的微笑表情,效果会更好。

我也曾试着找出时间来进行较为正式的练习。在第二个宝贝降临之后没多久,我便为了搬家、整修房子及完成本书而必须花费更多时间。再为练习腾出时间真是个大挑战,不过我仍设法让自己在一周当中能进行几次时间较短的练习。多数都是在早上六点左右、喂过宝贝之后,而几乎每次都因家中的需求而不得不中断。但我意识到,练习和做父母应当是一回事,我们不需刻意区分两者。如果当你的练习进行到一半时小孩哭了,你应该平稳而不抗拒,也不要有所抱怨,让注意力转移到这时需要你的地方:安抚你的宝贝。

把练习带到生活中的过程,要比正式练习本身更重要。使用汽油的时候并不是在加油枪旁。

如果我们还在当时间的奴隶,我们的日子可能只为了一个执念而过:“把事情完成”,做出成绩,达到目标。当我们不自觉地依照此种想法生活时,会希望自己的孩子符合我们自身已有的安排,而对他们的需求变得不敏感。也由于我们的心思在别处,而无法感到和孩子相处的快乐。而当我们能专注在当下时,便可以让自己解脱束缚,开放地面对此刻的种种可能,享受活在当下的感觉。苏珊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把专注力形容成“逃脱时间钢牙追逐的通道”:

孩子总是能将你带进当下并让你乐在其中。除非你已准备好能完全处于当下,否则就没法跟孩子一起享受。当我们熟悉练习之后,内在会产生创造性的能量。请你想象一下跟小孩子去散步的情况,走完一段街区要花的时间真是让人无法想象的长:有如此多的东西需要注目,要发表意见,还要问问题。看看脚下的那池泥水,你发现它真像个镜子。是镜子吗?还是窗户?在水里的是我们吗?或是另外还有世界?看起来跟我们的世界不大一样呀。我记得当我女儿五六岁时,每次看到青苔时就停下来,接着我们必须用手指头扮演小仙人走过这个“仙境”,因为一小堆青苔看起来就像是仙境里的树。因此,每次散步都要很久,而时间也都过得很慢。就好像孩子把时间拉长了,长到时间开始消失。孩子并不住在我们时钟滴答响的世界里,他们强迫你,把平日目标导向的行事风格,暂时放到一边去。这真是不凡的礼物与教导。业(因果作用)

孩子长大以后,在他们的心目当中,你将会是怎样的妈妈?也就是说,你的孩子会怎样形容你(受苦的人、有耐性、脾气坏、严格、随和)?我们的话语和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佛教里有个常见的说法:如你想为自身现状找个解释,那就看你的过往;如你想知道自己的未来如何,那就看你的现状。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也不能支配未来;我们所能影响的只有此时此刻,因此,必须将觉知投注在当下。这正是专注力如此重要的缘故:它影响我们的未来,以及我们孩子的未来。

对于“业”,我们不必抱持任何神奇或迷信的看法。业所说的并不是这个宇宙会有审判并且惩恶扬善。业所说的是关于因和果的道理:每一件你所做、所想、所说的事,都有其结果。

所有现象都是互相依存的,我们的每个举动都会影响下个举动,没有自行发生的事。下面的这首诗,说明了我们的想法在造业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想法会展现为文字,

文字会展现为行为,

行为会形成习惯,

而习惯强化成为个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