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简明按摩疗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18:28:05

点击下载

作者:洪杰,洪嘉婧,杨东雨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常见病简明按摩疗法

常见病简明按摩疗法试读:

前言

中医外治疗法随着中医的发展而逐渐被人们熟知,不但历史悠久,疗效显著,更由于其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而深入到各个家庭之中。中医外治疗法自古就备受历代医家推崇,放眼当下,中医外治疗法不仅成为每个家庭必修的养生防病的绿色疗法,而且在全世界的养生和疾病防治领域也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中医外治疗法,是我国人民历经数千年,在与疾病长期斗争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医外治疗法像一块璞玉,逐渐地被冲刷成珍贵的宝石被人们所传颂。中医外治疗法大多来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这就说明了这种疗法,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一直本着简、便、廉、验的原则造福于民。

这套常见病简明外治疗法系列图书也以简、便、廉、验为标准,达到完善家庭中医外治疗法的学以致用的目的,从家庭的角度出发,从几十种中医外治疗法中精选出常见、实用、自我操作性强的8种:刮痧、拔罐、敷贴、药浴、按摩、松筋拍打、艾灸和反射区疗法。这8种疗法因通俗易懂、方便操作、疗效明显而被人们广泛应用,而且这8种疗法也非常适合家庭使用。本书以中医经络学说为指导,通俗、直观地讲解各种中医外治疗法,让读者一学就会。在每本书中,列举精选的几十种常见疾病,详解具体治疗方法,力求让读者看得懂,会操作。每种常见病配合病例说明,既直观,更实用。

作者认真研读相关医学著作和中医经典著述,讲究科学性和实用性,努力让更多的家庭用得放心。读者在阅读和应用的同时,也可以体会到中医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书中将常见病按内科、外科、伤科、妇科、皮肤科、儿科分类,更方便读者的查阅。针对某种疾病的多种外治疗法,读者可依据自身症状来选择。书中所列的外治法,以上手容易、疗效显著为特点,可以让读者在家轻松地祛病或保健。

中医外治疗法已经普及到普通家庭,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中医文化及中医防病治病疗法的认可、接受和应用。希望通过本套图书,让中医外治疗法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更希望这套图书能为读者和他们的家人的健康带来福音。

教你三秒钟一招取穴

取穴对于中医外治法十分重要,取穴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疗效。穴位应用,强调的是准确取穴,能否有简单、直接的取穴方法,让没有中医学基础的人也能快速地找到穴位。要做到这点,首先,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就是常用的取穴、定穴方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以手指的长短、宽窄为依据定穴,因为此法只限于自身使用,故又称“指寸法”。

★ 1寸长度的定位法(又称拇指同身寸法或中指同身寸法)

拇指同身寸是指寸法取穴之一,以拇指屈侧指节横纹两端间距离为1寸量取穴位。《千金要方》:“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适用于四肢部的取穴方法。

中指同身寸也是指寸法取穴方法之一,以本人中指第一、二指节横纹桡侧端间距离为1寸量取穴位。《太平圣惠方》:“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纹,相去为一寸。”适用于四肢直寸与背部横寸取穴。

具体取穴时,可将拇指与中指屈曲对接,形成环状,伸直其余手指,使中指桡侧面得到充分显露,取其中节上下两横纹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腧穴的纵向比量和背、腰、骶部腧穴的横向取穴。

★ 1.5寸的定位方法

一般我们把示指、中指并拢后,以中指第二指节横纹为标准,两指的宽度定为1.5寸。

★ 2寸的定位方法

中医针灸学课本上规定三横指为2寸,也有把示指指端到第二指节横纹的长度定为2寸,还可以把拇指指端到第一、二掌骨指蹼连接处定为2寸。

★ 3寸的定位方法(又称横指同身寸取穴法)

横指同身寸定位法(又叫一夫法):是指将第二、三、四、五指并拢,以中指的第二指间关节横纹为基准做一条横线,两端的距离为3寸,适用于上下肢、下腹部的直寸和背部的横寸定穴的方法。

现在,通过拇指同身寸、中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确定了定位的标准尺寸,这样1寸、1.5寸、2寸、3寸就都有了。如果穴位是2.5寸,就1.5寸再加1寸;如果是4寸,就可以用“一夫法”加1寸;如果是5寸,就把“一夫法”再加2寸;要是6寸用2个“一夫法”就可以了。

以手指的长短、宽窄为依据定穴,因为此法只限于自身使用,故又称“指寸法”。

体表标志取穴法

根据人体表面的一些自然标志来取穴。固定的标志有五官、眉毛、发际、乳头、肚脐、指(趾)甲及骨性标志等,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髎,鼻旁0.5寸取迎香。两眉头连线中点取印堂,两乳头连线中点取膻中,脐旁2寸取天枢。两骨分歧处,如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取巨骨,胸剑结合部处取中庭。

需要采取某种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活动标志有皮肤的皱褶、肌肉的隆起或凹陷、肌腱的显露,以及某些关节凹陷等。如耳门、听宫、听会穴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取。又如,屈肘关节,肘横纹头取曲池穴;上臂平举抬肩,肩峰前下凹陷中取肩髃穴;取养老穴时,应正坐屈肘,掌心向胸,当尺骨小头桡侧骨缝中取之。咬牙时,下颌角咬肌隆起处取颊车穴;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方纹头取后溪穴;弯曲膝关节取足三里、阳陵泉穴等。

常用简便取穴法

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取穴。如两耳尖直上与头顶正中线交点取百会穴;拇指向示指并拢,虎口处肌肉隆起最高点取合谷穴;两虎口自然平直交叉,示指尖所抵达处取列缺穴;屈膝,掌心盖住膝关节髌骨,手指垂直向下(示指紧靠在小腿胫骨前嵴外缘),中指尖所达之处取足三里穴。列缺穴简便取穴表 常用骨度分寸

续表全身骨度分寸全身骨度分寸

第一部分 基础篇

第一章 按摩疗法的渊源与原理

第一节 按摩疗法的渊源

在远古时代,当人类因寒冷或撞击、扭挫、跌损等外伤引起肢体麻木、疼痛时,都会出于本能地或自己或让同伴按摩、揉搓不适部位以抵御寒冷、减轻伤痛。经过长时间实践和不断总结,这种自发的本能被逐渐发展成自觉的医疗行为,形成了最古老的按摩疗法。

先秦时期如文献所载:殷商的原始巫吏常利用包括按摩在内的一些民间疗法的效验来印证按摩疗法的神力。

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用按摩诸术治愈虢太子暴疾尸厥等。

秦汉晋时期,按摩疗法成为一门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学科,其中包含了许多民间按摩的技术和方法。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的捶背、抚胸、搓腰、揉膝等手法;《五十二病方》将对木椎、筑、钱币、羽毛、药巾等用品运用于按摩疗法中;《汉书·苏武传》记载的用足踩背救醒昏迷的苏武等技术;《肘后备急方》记载的掐按人中、拇指按胃脘、抓脐上3寸、抄举法、捏脊法、背法、口内复位法等手法治疗昏厥、溺水、卒心痛、颞颌关节脱位等急症。

隋唐时期是按摩发展的盛世,按摩疗法在隋唐时期的医学领域便有了很高的地位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在民间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千金要方》记载的按摩治疗“小儿客忤项强欲死”“鼻塞不通有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哺乳”等,以及膏摩小儿心口、脐等民间小儿推拿保健方法。《续神仙传》记述的唐杭州县吏马湘以“竹杖打之”治疗腰、脚曲等病,是器械拍打手法的最早记载。

宋金元时期,民间按摩疗法盛行,并有很多创新和发展。一些医学机构比较重视对按摩疗法作用和应用的研究,在一些医学书籍中也记载了许多民间按摩疗法。如《圣济总录》记载的生铁熨斗摩顶治风热冲目及膏摩项治疗目疾、鼻塞及诸痫症;《宋史》记载的庞安时按摩催产;《苏沈良方》记载的掐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医说》记载的搓滚竹管治疗骨折后遗症;《回回药方》记载的“脚踏法”“擀面椎于脱出的骨上”治疗脊柱骨折等。

明代是按摩发展的又一盛世,按摩疗法得到了较全面的总结、创新和发展,除政府重视设专科外,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和小儿推拿独特体系的形成是这一时期按摩疗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这一体系的产生、成熟和发展又源于民间的按摩疗法诊治惊证技术。在民间,按摩疗法流传于洗浴、理发业和养生群体,使保健按摩法更加职业化、规范化和个体化。如罗真人《净发需知》(又名《江湖按摩修养净发需知》)《按摩修养歌诀》详述了人体各部位的保健按摩法。王廷相《摄生要义》论述了自我养生按摩和全身保健按摩法——大度关法;曹珩《保生秘要》论述了各种疾病的自我按摩导引法等。此外,民间按摩的器具也有了广泛地应用和发展,如《韩氏医通》的“木拐按节法”,《易筋经》的木杵、木槌、石袋拍打法,《古今医源》的木梳梳法和翎扫法,《寿世保元》的铁物压法,《景岳全书》的刮痧法等。

清代太医院虽未设推拿科,但推拿学在小儿、骨伤、内科、五官推拿及膏(药)摩的应用以及流派形成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如一指禅、正骨、腹诊、脏腑经络、捏筋拍打等民间推拿流派,加上明代传承下来的小儿点穴推拿流派,均以分散的形式在民间存在和发展,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并出现地域性特征。如鲁东湘西的儿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禅推拿、山东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经穴推拿、上海的擁拥法推拿等。第二节 按摩疗法的优势与特点

按摩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安全有效

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安全有效是按摩疗法的最大优点。这一疗法不用打针、吃药,无创伤性,无任何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可以强身,完全符合当今医学界推崇的“无创伤医学”和“自然疗法”的要求。按摩疗法可以预防和治疗上百种疾病,有些急性病症往往只需按摩一次,就可以手到病除。至于许多慢性疑难杂症,如糖尿病、高血压、失眠、前列腺增生等,只要有恒心并坚持按摩,也多有奇效。

二、作用迅速

按摩疗法能迅速将瘀积在体内的毒素排出体外,使患者早日康复,因此,作用迅速也是按摩疗法的一大特点。在患者身体各部位的反射区或穴位上,经常可以找到相应脏腑病变所产生的毒素沉积的硬块。初步研究表明,这种沉积物是由尿酸晶体和其他毒素长期沉积而形成的,它严重影响着人体的血液循环,从而影响了相应脏器的功能和人体的健康。按摩相应穴位或反射区能把这种沉积的毒素通过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排出体外,也可以通过皮肤出汗而排出。毒素排出后,人体的血液循环功能会迅速恢复正常,病变的器官也因得到了充足的营养而迅速恢复正常功能,从而迅速恢复人体健康。

三、经济实用

按摩疗法既不必服用药物,也不必备有医疗器械,只要一双手或一支按摩棒就可以防病治病了。因此,学会按摩疗法,可以极大地节约医疗开支,还能节省许多宝贵时间,可以说是省钱又实用。

四、简便直观

按摩疗法不需要任何药物和医疗器械,也没有对诊治场所的要求,只凭视觉、触觉和痛觉,就可以直接从反射区得知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及时作出诊断。进行治疗时用双手或简单的按摩工具,甚至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器具,如钢笔、筷子、硬币、钥匙等都可以施术治疗。每日利用空余时间,按照书上所提供的处方,自我按摩或相互按摩30分钟,就可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在按摩的同时,还可以看书、看电视、谈话、做手工活。相对于我们现行的某些常规诊疗方法来说,按摩疗法应该说是更简单、更直观、更易行的。

五、易于推广

按摩疗法是一种无针、无药、无创伤、无副作用的物理疗法,是一种标本兼治的全身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一些慢性病症和疼痛性疾病的治疗,能显示出其独特的疗效。不但不受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的限制,而且具有易学、易掌握、易操作、方便灵活、见效快的优点,反射区及穴位立体感明显、接受刺激面大、产生的生物功能多、向体内传导的信息量大。因此,按摩疗法适合社会各阶层人士学习、掌握和应用,非常容易推广和普及。

按摩的现代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最近一二十年来,人们日益认识到过分依赖化学合成的药物所带来的弊端,加之环境污染、工作压力、生活紧张,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疑难杂症,各种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由于细菌产生的耐药性,一些已被消灭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这些现状促使人们努力寻求某种替代疗法或补充疗法,特别是不使用化学合成药物和不造成开放性创伤的自然疗法。这就是众多欧美国家纷纷承认中医这种古老而又神奇的医术,并允许在本国开设中医诊所,使其让众多患者受益的原因所在,在这种形势下,按摩疗法的应用将引起越来越广泛地重视。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按摩一定会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同时我们坚信这种神奇的医术一定会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美容保健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这种形势下,保健按摩也逐渐受到欢迎,因为保健按摩是一种绿色的美容方法。第三节 按摩疗法的作用

一、按摩疗法的作用

(一)促进气血生成和运行

中医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则是气血运动变化的结果。

气的生成主要来源于肾中精气、水谷之气、自然界的清气,其功能的发挥有赖于气机的调畅。血主要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化生而成,在心、肝、脾的推动下流注全身,濡养人体的脏腑肢节。

可见,气血的生成都需要水谷精微的充分供给,而水谷精微的生成又有赖于胃的受纳腐熟、脾的生化和肠的吸收及输布精微等功能的发挥。而按摩通过一定的手法,作用于人体相应的穴位能健脾益胃,促使人体气血生成,并能疏通经络,加强肝的疏泄功能,以促进气机通畅,强化气生血、气行血、气摄血的功能,使人体气血充盈和畅通。

按摩对脾胃的调节主要通过加强脾胃功能,调畅气机而实现的。临床常用于腹部的手法有摩法、揉法、一指禅推法,以及按揉中脘、下脘、足三里、脾俞和胃俞,背部膀胱经的直擦法,搓摩胁肋法等手法来促进脾胃及全身气血的运行,达到增强脾的生化功能和肠的吸收、输布功能的目的。

(二)润滑关节

大多数人患关节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活动时间太少,因而导致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粘连,从而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度,使关节出现活动不便、僵硬等情况。而按摩能够剥离粘连,预防和治疗关节僵硬,使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如肩周炎后期,多伴有肩关节囊的粘连,影响关节活动。若在治疗时结合一定的按摩手法,可使受限的肩关节活动范围加大,达到正常的程度,从而加速粘连松解。

此外,按摩还能够润滑关节。骨关节、软组织损伤后,会出现肌肉僵硬的现象,这就是临床所谓的“肌肉痉挛”。它是人体对损伤部位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以限制损伤部位的活动。但与此同时,这一局部会因损伤而使组织液过多地停积,若不尽快消除这些物质,局部组织就会发生痉挛、挛缩。通过按摩,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排除有害物质,并使紧张的肌肉充分拉长,进而解除肌肉痉挛。如治疗落枕后的颈部肌肉痉挛就是依据这一原理。

运动前按摩能够使周围血管扩张,调整肌肉、关节、肌腱等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的血流量,以适应肌肉紧张工作时的需要。运动后按摩能够减轻肌肉酸痛和消除疲劳,按摩还被广泛应用于运动损伤后的康复治疗。

(三)美化肌肤

按摩能够改变皮肤的状况。皮肤内含有许多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汗腺和皮脂腺等,它们是皮肤进行呼吸的调节器。按摩能够促进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温度升高,皮肤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加快,调节皮肤汗腺、皮脂腺分泌,改善皮肤状况,增强皮肤深层细胞的活力,从而使皮肤光泽而富有弹性。

(四)调整脏腑功能《黄帝内经》中记载:“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病则热,阴病则寒。”它的意思是说阴阳失调会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而按摩能调整脏腑的功能,使之达到阴阳平衡。实践证明:轻而慢的按摩手法可抑制神经、肌肉的功能活动;强而快的按摩手法可引起神经、肌肉的兴奋。如用轻揉手法推抹头部,能抑制大脑皮质;用较重的手法按揉则能兴奋大脑皮质。

(五)防病健身

按摩既能治疗疾病,又能防病健身。对于患有疾病的人来说,通过按摩可以起到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身体恢复健康的作用;对于只是感到体质虚弱、功能减退的人来说,按摩具有强壮身体、抗御病邪的作用。

二、祖国医学对按摩作用机理的认识

按摩的主要作用机理是调整阴阳、补虚泻实、舒筋通络和理筋整复。

(一)调整阴阳

按摩是根据证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种调整阴阳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经络、气血而起作用的。因为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和联系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再通过气血在经络中运行,组成了整体的联系。按摩手法作用于局部,在局部通经络,行气血,濡筋骨,并通过气血、经络影响到脏器及其他部位。如对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使用适当的手法,可使肠蠕动亢进受到抑制而使肠蠕动功能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亦可通过手法加强其蠕动,使肠蠕动功能恢复正常。这说明按摩调整阴阳的作用与身体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二)补虚泻实

按摩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某一部位,使人体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产生相应变化,补虚泻实,达到治疗的目的。手法在体表一定部位刺激,可起到促进机体功能或抑制其亢进的作用,手法的轻重因每个人的体质、接受手法的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而异;在临床上则通过患者的酸胀感来衡量,产生较强烈酸胀感的为重手法,较轻微酸胀感的为轻手法。同时,手法的频率和方向对补虚泻实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手法的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仅是量的变化,但超过一定范围的变化,则出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低频率具有疏通经络、调和营卫的作用,而高频率则具有活血消肿、破瘀生新的作用。手法的方向在特定的治疗部位有不同的补泻作用,一般顺经脉循行为补,逆经脉循行为泻。

(三)舒筋通络《黄帝内经》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这说明按摩有舒筋通络的作用。肌肉的收缩、紧张直至痉挛、经络不通、局部麻木不仁、疼痛是按摩临床的常见症状。按摩可以通过舒筋通络,消除上述症状,从而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四)理筋整复

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有关组织解剖位置异常的一系列疾病,都可以通过外力手法的直接作用得到纠正,而使筋络顺接,气血运行流畅。对于关节脱位者,按摩可以通过运动关节类手法使关节回到正常的解剖位置,对于软组织错位者,按摩也可以通过外力手法的作用使之恢复正常。总之,按摩可以通过手法直接力的作用进行理筋整复,纠正解剖位置异常,使各种组织各守其位,经络通畅,关节通顺,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三、现代医学对按摩作用机理的认识

(一)调节神经机能

按摩作用于任何部位,均能刺激神经末梢,促使神经抑制或兴奋,从而反射性地引起机体的各种反应,使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达到相对平衡而起到治疗作用。

(二)促进血液、淋巴液的循环

实验证明,按摩治疗能促使血液中的细胞总数增加,使吞噬能力提高,血管容积也有明显改变。

(三)促进血液中生物活性物质的改变

实验证明,慢性颈肩腰腿痛的患者,血清中内腓肽含量与全血中的5-HT含量均低于正常人。而按摩后该类患者的上述两种物质的含量均有所增加,增加越多,疼痛减轻越明显。血浆中儿茶酚胺含量是反映交感神经兴奋的主要指标,它具有拮抗吗啡的镇痛作用。实验证明:按摩后可降低血浆中儿茶酚胺含量,使交感神经处于相对抑制状态,从而缓解了疼痛。

(四)加速修复损伤的软组织

由于按摩治疗减轻了疼痛,局部血液运输速度得到了提高,因而促进了软组织的修复功能。

(五)提高机体的代谢功能

按摩治疗是通过皮肤将按摩力作用于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上,促使其代谢功能旺盛,以增加肌力,改善韧带、关节囊的弹性,解除软组织粘连,达到对某些肌肉、韧带、关节伤病的治疗作用。第四节 按摩疗法的适应证

按摩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骨伤科的临床治疗和保健,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适应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妇科、儿科疾病

按摩对胎位不正、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乳腺增生、小儿泄泻、小儿哮喘、小儿遗尿、小儿营养不良等病症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尤其对儿科疾病的治疗具有方便快捷、经济、效果显著的优势,深受人们欢迎。

二、慢性疾病

按摩能够治疗由内脏和机体软组织病变所引起的慢性疾病,如肩周炎、颈椎病、腕管综合征、关节僵硬等。

三、内分泌紊乱性疾病

糖尿病和单纯性肥胖症是两种常见的内分泌功能紊乱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运用按摩治疗糖尿病和单纯性肥胖症,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大多治疗周期偏长,疗效较慢。

四、疼痛性疾病

疼痛是运用按摩进行治疗的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包括各种急慢性扭挫伤所致的疼痛,如慢性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网球肘、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神经性疼痛,如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肋间神经痛等;外科手术后引起的疼痛,如瘢痕疼痛、伤口疼痛和麻醉引起的腰痛等。

五、炎症性疾病

按摩对各种急慢性炎症性疾病有较明显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气管炎、肺炎、胃炎、肠炎、急慢性胆囊炎、关节炎和心肌炎等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六、其他类疾病

按摩还被广泛应用于中老年保健、美容、减肥、运动损伤等方面;对近视眼、鼻炎、耳鸣、突发性耳聋等五官科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第五节 按摩疗法的禁忌证

在进行家庭保健按摩的时候,家庭成员若有以下病症,切不可随便对其进行按摩,以防病症加重甚至危害生命。

一、大面积传染性皮肤病、皮肤溃疡或严重皮肤破损

患有大面积传染性皮肤病、皮肤溃疡或严重皮肤破损的患者要禁止按摩,因为手法刺激可加重皮肤损伤。但如果皮肤病仅限于局部且在没有传染性的情况下,可在正常皮肤上按摩。

二、急性传染病和急性炎症

伤寒、肝炎、结核病、丹毒、疥疮、脓肿、蜂窝组织炎、化脓性骨髓炎、骨关节炎、白喉等以及急腹症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急性阑尾炎等急性传染病和急性炎症的患者,均禁按摩。若遇这些病症,应立即去医院诊治,切不可延误治疗。同时,对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炎症状的患者,按摩疗法可能会加剧脊髓的损伤。

三、容易引起出血的疾病

有出血倾向或有血液病的患者,按摩可能会使局部组织内出血。因此,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空洞或咯血期、血友病以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病均不能进行按摩。

四、严重心、肝、脑、肺、肾疾病

严重心、肝、脑、肺、肾疾病患者,不能承受按摩疗法的刺激,一般不要进行按摩。若一定要做按摩,动作宜缓,手法宜轻,时间宜短,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表情变化,要不断询问其有无不适感。

五、开放性损伤

烫伤、烧伤、外伤破损等部位不可按摩。因为这些部位不仅疼痛,而且极易感染。骨折或体内有金属固定的部位亦忌按摩,以免造成其他意外。骨肿瘤、严重的骨质疏松也属于禁止范围,按摩可能破坏骨质,使感染范围扩散。

六、突发性腹痛

许多人喜欢用手按摩、挤压腹部痛处,其实这是一种危险的习惯。许多急性腹痛是不宜采用按摩止痛的,如: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因按摩止痛会迫使胆道、肠道内的蛔虫挣扎乱窜,可能钻入胆囊、肝脏,引起胆囊炎、肝脓肿等;还可能钻透肠壁,进入腹腔,引起化脓性腹膜炎;也可能钻入阑尾导致阑尾炎;更甚者,蛔虫导致的脓肿蚀破静脉后,蛔虫可以由静脉进入肺静脉和心脏,致人死亡。

七、精神病

重度的精神病患者,不能配合操作,也属于按摩的禁忌者,要预防因患者挣扎而错手对其造成伤害。

第二章 常用按摩手法简介

第一节 一指禅推法【定义】

以拇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一指禅推法为一指禅按摩流派的代表手法。以拇指的内力进行连绵推动的方法,就是一指禅推法。【操作】

以拇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于体表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拇指自然伸直,余指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自然屈曲。沉肩、垂肘、悬腕,前臂主运动,带动腕关节有节律地左右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指端或螺纹面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一指禅偏峰推法的操作方法为:以拇指桡侧偏峰部着力,拇指自然伸直并内收,余指掌指部伸直。腕关节微屈或自然伸直。其运动过程同一指禅推法,唯其腕部摆动幅度较小,有时仅为旋动。

一指禅屈指推法的操作方法为:拇指屈曲,指端顶于示指桡侧缘,或以螺纹面压在示指的指背上,余指握拳。以拇指指间关节桡侧或背侧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其运动过程同一指禅推法。【动作要领】

一指禅推法操作时要求医者姿势端正,精神内守,肩、肘、腕各部位贯穿一个“松”字,做到蓄力于掌,发力于指,将功力集中于拇指指端,才能使手法刚柔相济,形神俱备。1. 沉肩:肩关节放松,肩胛骨自然下沉,不要耸肩、用力,以腋下

空松能容一拳为宜。2. 垂肘:肘关节自然下垂,略低于腕部。肘部不要向外支起,也不

宜过度夹紧、内收。3. 悬腕:手掌自然垂屈,在保持腕关节放松的基础上,尽可能屈腕

至90°。腕部在外摆时,尺侧要低于桡侧,回摆到最大时,尺、

桡侧持平。4. 指实掌虚:拇指自然着实吸定于一点,切忌拙力下压,其余四指

及掌部要放松,握虚拳。前臂摆动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轻重交替

作用于体表,外摆和回摆时着力轻重为3∶1,即“推三回一”。5. 紧推慢移:一指禅推法在体表移动操作时,前臂维持较快的摆动

频率,即每分钟120~160次,但拇指指端或螺纹面移动的速度

要慢。【作用】

主要适用于头痛、失眠、面瘫、近视、颈项强痛、冠心病、腰痛、胃脘痛、泄泻、便秘、月经不调等内科、妇科疾病及关节酸痛等症。【注意事项】1. 一指禅推法在操作时,拇指应吸定于一点,不能随着腕部的摆动

而在体表上滑动或摩擦,循经推动时,应在吸定的基础上缓慢移

动。2. 一指禅推法临床操作有屈伸拇指指间关节和不屈伸拇指指间关节

两种术式,前者刺激柔和,后者着力较稳,刺激较强。若医者拇

指指间关节较硬,或治疗时要求较柔和的刺激,宜选用屈伸拇指

指间关节的操作;若医者拇指指间关节较柔软,或治疗时要求的

刺激较强,宜选用不屈伸拇指指间关节的操作。按摩医师应熟练

掌握两种操作方法,以便临床选择使用。第二节 滚法【定义】

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吸附于体表施术部位,通过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使小鱼际与手背在施术部位上做持续不断地滚动,称为滚法。滚法是推拿流派的代表手法,以其滚动之力作用于体表,刺激平和,舒适安全,易于被人接受,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操作】

拇指自然伸直,余指自然屈曲,环指与小指的掌指关节屈曲约90o,手背沿掌横弓排列呈弧面,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吸点吸附于体表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做较大幅度的屈伸活动,使小鱼际和手背尺侧部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持续不断地滚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其次,利用掌指关节和拳顶进行滚法操作,名为掌指关节滚法和拳滚法,为滚法的变化运用。掌指关节滚法的操作方法与滚法相似,即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吸定点,以小指、环指、中指及示指的掌指关节背侧为滚动着力面,腕关节略屈向尺侧,其余准备形态同滚法,其手法运动过程亦同滚法。

拳滚法的操作方法为:拇指自然伸直,余指半握空拳状,以示指、中指、环指和小指的一侧指背着力于施术部位上。肘关节屈曲20o~40o,前臂主动施力,在无旋前圆肌参与的情况下,单纯进行推拉摆动,带动腕关节做无尺、桡侧偏移的屈伸活动,使示指、中指、环指和小指的一侧指背、掌指关节背侧、指间关节背侧为滚动着力面,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持续不断地滚动。【动作要领】1. 肩关节放松下垂,肘关节自然屈曲约40o,上臂中段距胸壁一拳

左右,腕关节放松,手指自然弯曲,不能过度屈曲或挺直。2. 操作过程中,腕关节屈伸幅度应在120o左右(即前滚至极限时屈

腕约80o,回滚至极限时伸腕约40o),使掌背部分的1/2面积(尺

侧)依次接触治疗部位。3. 滚法对体表产生轻重交替的刺激,前滚和回滚时着力轻重之比为

3:1,即“滚三回一”。【作用】

滚法适用面广,为伤科、内科、妇科的常用手法。主要适用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半身不遂、高血压、糖尿病、痛经、月经不调等多种病症,也是常用的保健推拿手法之一。【注意事项】1. 在操作时应紧贴于治疗部位上滚动,不宜拖动或手背相对体表而

空转,同时应尽量避免掌指关节的骨突部与脊椎棘突或其他部位

关节的骨突处猛烈撞击。2. 操作时常出现腕关节屈伸幅度不够,从而减少手背部的接触面

积,使手法刺激过于生硬、不够柔和的错误术式,应尽可能增大

腕关节的屈伸幅度。同时应控制好腕关节的屈伸运动,避免出现

折刀样的突变动作造成跳动感。3. 临床使用时常结合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此时应注意两手动作要

协调,被动运动要“轻巧、短促、随发随收”。第三节 抹法【定义】

用拇指螺纹或掌面在体表做上下或左右及弧形曲线的抹动,称为抹法。抹法为一指禅按摩流派的辅助手法,它实际是成人按摩所用推法平推法与小儿按摩所用推法的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及合推法的综合动作。主要分为指抹法与掌抹法两种。【操作】1. 指抹法:以单手或双手拇指螺纹面置于一定的施术部位上,余指

置于相应的位置以固定助力。以拇指的掌指关节为支点,拇指主

动施力,做上下或左右、直线及弧形曲线的抹动,或做拇指平推

然后拉回,或做分推、旋推及合推,可根据施术部位的不同而灵

活运用。2. 指抹法亦可以示指、中指与环指螺纹面于额颞部操作。具体方法

为:病人仰卧位,医者置方凳坐于其头端。以双手示指、中指、

环指螺纹面分置于前额部近正中线两侧,以腕关节为支点,掌指

部主动施力,自前额部向两侧分抹,经太阳穴至耳上角,可重复

操作数次。3. 掌抹法: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置于一定的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支

点,前臂部主动施力,腕关节放松,做上下或左右、直线及弧形

曲线的抹动。【动作要领】1. 操作时手指螺纹面或掌面要贴紧施术部位皮肤。2. 用力要均匀适中,动作要和缓灵活。3. 要掌握好各种推法的操作和动作要领。抹法是各种推法的综合动

作,所以各种推法操作要熟练,并将其融会贯通,而后才能做到

抹法的正确把握,以致运用自如。【作用】

主要用于感冒、头痛、面瘫及肢体酸痛等病症。【注意事项】1. 注意把抹法同推法区别开来。通常所说的推法是指平推法,其运

动特点是单向、直线,有去无回。而抹法则是或上或下,或左或

右,或直线往来,或曲线运转,可根据不同的部位灵活变化运用。2. 抹动时施力既不可过轻,又不可过重。过轻则手法飘浮,抹而无

功;过重则手法重滞,失去了灵活性。第四节 揉法【定义】

以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全掌、手指螺纹面着力,吸定于体表施术部位上,做轻柔和缓的上下、左右或环旋动作,称为揉法。揉法是按摩常用手法之一,根据操作时接触面的不同可分为掌揉法和指揉法。掌揉法又可分为大鱼际揉法、掌根揉法和(全)掌揉法;指揉法又可分为中指揉法、三指揉法和拇指揉法。【操作】1. 大鱼际揉法:沉肩、垂肘,腕关节放松,呈微屈或水平状。拇指

内收,余四指自然伸直,用大鱼际附着于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

为支点,前臂作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摆动,使大鱼际在治疗部

位上做轻缓柔和的上下、左右或轻度的环旋揉动,并带动该处的

皮下组织一起运动,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2. 掌根揉法: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并略背伸,手指自然弯曲,

以掌根部附着于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带

动腕及手掌连同前臂做小幅度的回旋揉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

织一起运动,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全掌揉法是以整个手

掌掌面着力,操作术式与掌根揉法相同。3. 中指揉法:中指伸直,示指搭于中指远端指间关节背侧,腕关节

微屈,用中指螺纹面着力于一定的治疗部位或穴位。以肘关节为

支点,前臂作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使中指螺纹面在施术部位上

作轻柔的小幅度的环旋或上下、左右运动,频率为每分120~

160次。4. 三指揉法:示指、中指、环指并拢,三指螺纹面着力,操作与中

指揉法相同。【动作要领】1. 所施压力要小。揉法和摩法两者区别主要在于:揉法着力较重,

操作时指掌吸定一个部位,带动皮下组织运动,和体表没有摩擦

动作;摩法则着力较轻,操作时指掌在体表作环旋摩擦,不带动

皮下组织。不过在临床应用时,两者可以结合起来操作,揉中兼

摩,摩中兼揉。揉法刺激轻柔,为加强刺激,临床上常和按法结

合使用而成按揉法。2. 动作要灵活而有节律性。3. 往返移动时应在吸定的基础上进行。4. 大鱼际揉法前臂有推旋动作,腕部宜放松,而指揉法则腕关节要

保持一定紧张度,掌根揉法则腕关节略有背伸,松紧适度。【作用】

主要适用于脘腹胀痛,胸闷胁痛,便秘,泄泻,头痛、眩晕及儿科病症等,亦可用于头面部及腹部保健。【注意事项】

揉法应吸定于施术部位,带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不能在体表上有摩擦运动。操作时向下的压力不可太大。第五节 摩法【定义】

用指或掌在体表做环形或直线往返摩动,称为摩法。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两种。【操作】1. 指摩法:指掌部自然伸直,示指、中指、环指和小指并拢,腕关

节略屈。以示指、中指、环指和小指指面附着于施术部位,以肘

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使指面随同腕关节做环形或直线往

返摩动。2. 掌摩法: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略背伸,将手掌平放于体表施术

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使手掌随同腕关节连

同前臂做环旋或直线往返摩动。【动作要领】1. 肩臂部放松,肘关节屈曲40°~60°。2. 指摩法时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掌摩法时则腕部要放松。3. 摩动的速度、压力宜均匀。一般指摩法宜稍轻快,掌摩法宜稍重

缓。4. 要根据病情的虚实来决定手法的摩动方向。临床一般以环摩应用

较多,直摩应用相对较少。就环摩而主,传统以“顺摩为补,逆

摩为泻”,故虚证宜顺时针方向摩动,实证宜逆时针方向摩动。【作用】

主要用于脘腹胀满、消化不良、泄泻、便秘、咳嗽、气喘、月经不调、痛经、阳痿、遗精、外伤肿痛等病症。【注意事项】

操作时注意摩动的速度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压力不宜过轻,也不宜过重。第六节 擦法【定义】

用指或掌贴附于体表一定部位,做较快速的直线往返运动,使之摩擦生热,称为擦法。分为指擦法、掌擦法、大鱼际擦法和小鱼际擦法。【操作】

以示指、中指、环指和小指指面或掌面、手掌的大鱼际、小鱼际置于体表施术部位。腕关节伸直,使前臂与手掌相平。以肘或肩关节为支点,前臂或上臂做主动运动,使手的着力部分在体表做均匀的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摩擦移动,使施术部位产生一定的热量。用示指、中指、环指和小指指面着力称指擦法。用全掌面着力称掌擦法,用手掌的大鱼际着力称大鱼际擦法,用小鱼际着力称小鱼际擦法。【动作要领】1. 肩关节宜放松,肘关节宜自然下垂并内收。2. 操作时,着力部分要紧贴体表,压力要适度,须直线往返运行,

往返的距离多数情况下应尽力拉长,而且动作要连续不断,有如

拉锯状。3. 指擦法时应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为动力源,擦动的往返距离宜

小,属擦法中的特例。掌擦法、大鱼际擦法及小鱼际擦法均以肩

关节为支点,上臂为动力源,擦动的往返距离宜大。4. 透热为度。擦法属于生热手法,应以操作者感觉手下所产生的热

已进入到病人的体内,并与其体内之“热”相呼应为尺度。因每

一种擦法的着力面积不同,所以擦法生热的多寡也不一样。指擦

法因操作时往返运行的距离较短,所以难以与其他擦法比较。就

掌擦法、大鱼际擦法和小鱼际擦法而言,其手法产生的热度为依

次升高。【作用】

擦法主要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运动系统疾病。如咳嗽、气喘、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女子不孕,阳痿及四肢伤筋、软组织肿痛、风湿痹痛等病症。【注意事项】1. 压力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擦法操作时如压力过大,则手法重

滞,且易擦破皮肤;如压力过小,则不易生热。2. 擦动时运行的线路不可歪斜。如忽左忽右则不易生热。3. 不可擦破皮肤。擦法除要掌握好手法动作要领,以免擦破皮肤外,

为保护皮肤,可使用润滑剂(如冬青膏、红花油等),既可保护皮

肤,防止破皮,又可使擦的热度深透,提高手法效应。4. 擦法操作完毕,不可再于所擦之处使用其他手法,以免破皮。5. 不可隔衣操作,须暴露施术部位皮肤。第七节 推法【定义】

以指、掌、拳或肘部着力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推动,称为推法。成人推法以单方向直线推为主,又称平推法。【操作】1. 指推法:包括拇指指端推法、拇指平推法和三指推法。2. 拇指指端推法:以拇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其余四指

置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以固定,腕关节略屈并向尺侧偏斜。拇指

及腕部主动施力,向拇指指端方向呈短距离单向直线推进。3. 拇指平推法:以拇指螺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余四指置

于其前外方以助力,腕关节略屈曲。拇指及腕部主动施力,向其

示指方向呈短距离、单方向直线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拇指螺

纹面的着力部分应逐渐偏向桡侧,且随着拇指的推进腕关节应逐

渐伸直。4. 三指推法:示指、中指、环指并拢,以指端部着力于施术部位上,

腕关节略屈。前臂部主动施力,通过腕关节及掌部使示指、中指、

环指三指向指端方向做单向直线推进。5. 掌推法:以掌根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略背伸,肘关节伸直。

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部主动施力,通过肘、前臂、腕,使掌根

部向前方做单方向直线推进。【动作要领】1. 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2. 推进的速度宜缓慢均匀,压力要平稳适中。3. 单向直线推进。4. 拳、肘推法宜顺肌纤维走行方向推进。5. 拇指指端推法与拇指平推法推动的距离宜短,属推法中的特例。

其他种推法则推动的距离宜长。【作用】

主要作用于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腰腿痛、腰背部僵硬、风湿痹痛、感觉迟钝、胸闷胁胀、烦躁易怒、腹胀、便秘、食积、软组织损伤、局部肿痛等病症。【注意事项】1. 推进的速度不可过快,压力不可过重或过轻。2. 不可推破皮肤。为防止推破皮肤,可使用冬青膏、滑石粉及红花

油等润滑剂。3. 不可歪曲斜推。第八节 搓法【定义】

用双手掌面夹住肢体或以单手、双手掌面着力于施术部位,做交替搓动或往返搓动,称为搓法。包括夹搓法和推搓法两种。【操作】1. 夹搓法:以双手掌面夹住施术部位,令病人肢体放松。以肘关节

和肩关节为支点,前臂与上臂部主动施力,做相反方向的较快速

搓动,并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2. 推搓法: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

前臂部主动施力,做较快速的推去拉回的搓动。【动作要领】1. 操作时动作要协调、连贯。搓法含有擦、揉、摩、推等多种成分,

搓动时掌面在施术部位体表有小幅度位移,病人有较强的疏松

感。2. 搓动的速度应快,而上下移动的速度宜慢。3. 夹搓法双手用力要对称。【作用】

主要用于肢体酸痛、关节活动不利等病症。【注意事项】

施力不可过重。夹搓时如夹得太紧或推搓时下压力过大,会造成手法呆滞。第九节 振法【定义】

以掌或指在体表施以振动的方法,称为振法。振法分为指振法与掌振法两种。【操作】

以示指、中指螺纹面或以掌面置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注意力集中于掌或指部,前臂腕屈肌群和腕伸肌群交替性静止性用力,产生快速而强烈的振动,使受术部位或穴位产生温热感或疏松感。【动作要领】1. 前臂与手部必须静止性用力。所谓静止性用力,即是将前臂与手

部肌肉绷紧,但不做主动运动。2. 要有较高的振动频率。振法由于手臂部肌肉的静止性用力,所以

手部容易产生不自主的细微的运动,这种细微的运动就形成了振

动波,与工厂的机器在运行时所发出的振动相类似。一般认为,

振法的频率较高,大约在每分钟600~800次。3. 以掌指部自然压力为准,不要施加额外压力。【作用】

主要用于头痛、失眠、胃下垂、胃脘痛、咳嗽、气喘,痛经、月经不调等病症,以温补为主,通调为辅。【注意事项】

操作时手臂部不要有主动运动。即除手臂部静止性用力外,不能故意摆动或颤动,也不要对受术部位施加压力。振法易使操作者术后感到疲乏,应注意自身保护。第十节 颤法【定义】

以指或掌在施术部位做颤动的方法,称为颤法。颤法与振法易于混淆,有的甚至混称为“震颤法”,应加以区别。颤法可分为指颤法和掌颤法两种。【操作】

以示指、中指二指或示指、中指、环指三指螺纹面或掌面置于施术部位,手部和臂部肌肉绷紧,主动施力,使手臂部产生有规律的颤动,使受术部位连同操作者手臂一起颤动。【动作要领】1. 前臂和手部要主动颤动。振法是手臂部的肌肉静止性用力,而不

做其他的主动运动。而颤法除手臂部的肌肉需要绷紧外,还要进

行主动的运动,这种运动形成了外在可见的颤动波。2. 要有一定的颤动频率。颤法的运动频率一般认为在每分钟200~

300次。3. 要有一定的压力。操作时对施术部位要施加合适的压力,既不可

过重,又不能过轻,以适合手臂的颤动传递为宜。【作用】

主要用于腹胀、消化不良等。【注意事项】

颤法对操作者体能的消耗较振法少,但亦应注意自身保护,不可过久施力。第十一节 按法【定义】

以指或掌按压体表,称按法。常与揉法相结合,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两种。【操作】

指按法:以拇指螺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余四指张开,置于相应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屈曲约40°~60°。拇指主动用力,垂直向下按压。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度后,要稍停片刻,即所谓的“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按压动作既平稳又有节奏性。【动作要领】1. 指按法宜悬腕。当腕关节悬屈40°~60°时,拇指易于发力,余四

指也容易支撑助力。2. 掌按法应以肩关节为支点。当肩关节成为支点后,身体上半部的

重量很容易通过上、前臂传到手掌部,使操作者不易疲劳,用力

又沉稳着实。如将肘关节作为支点,则须上、前臂用力,既容易

使操作者疲乏,力度又难以控制。3. 按压的用力方向多为垂直向下或与受力面相垂直。4. 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达到肌体组织的深部。5. 要有缓慢的节奏性。【作用】

按法常用于头痛、腰背痛、下肢痛等各种痛症以及风寒感冒等病症。【注意事项】1. 指按法接触面积较小,刺激较强,常在按后施以揉法,有“按一

揉三”之说,即重按一下,轻揉三下,形成有规律的按后予揉的

连续手法操作。2. 不可突施暴力。不论指按法还是掌按法,其用力原则均是由轻而

重,再由重而轻,手法操作忌突发突止,暴起暴落,同时一定要

掌握好患者的骨质情况,诊断必须明确,以避免造成骨折。第十二节 压法【定义】

用拇指螺纹面、掌面或肘关节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持续按压,称压法。压法分为指压法、掌压法和肘压法,临床一般以肘压法常用。【操作】1. 指压法:以拇指螺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余四指张开,置于相应

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悬屈约40o~60o。拇指主动用力,其

施力方向宜垂直向下或与受力面相垂直,进行持续按压。其手法

形态同指按法。2. 掌压法: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置于施术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利

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通过上、前臂传至手掌部,垂直向下用力,

持续按压。其手法形态同掌按法。3. 肘压法:肘关节屈曲,以肘关节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

以肩关节为支点,利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垂直用力,持续按压。【动作要领】1. 指压法与掌压法的手法形态与准备动作同指按法与掌按法。2. 要持续用力。持续施力是压法区别于按法的根本点。压法与按法

从手法动作来看,无严格的区分标准,故有将按法称为压法者,

有的甚至将两者统称为按压法。但一般认为按法动作偏动,带有

缓慢的节奏性,而压法动作偏静,压而不动。3. 用力须由轻而重,结束时再由重而轻。肘压法因刺激较强,可间

歇性施用。用力的方向一般多垂直向下或与受力面相垂直。【作用】

指压法、掌压法与指按法、掌按法的作用相同,肘压法主要用于腰肌强硬、顽固性腰腿痛等疾患。【注意事项】1. 明确诊断,不可突施暴力,以免造成骨折。2. 肘压法在结束操作时,要逐渐减力,注意不可突然终止压力。第十三节 点法【定义】

用指端或屈曲的指间关节部着力于施术部位,持续地进行点压,称为点法。点法具有着力点小、刺激强、操作省力等特点,与压法基本相同,其区别点在于压法的着力面积较大,而点法着力面积较小。点法主要包括拇指指端点法、屈拇指点法和屈示指点法等。临床以拇指指端点法常用。【操作】1. 拇指指端点法: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于示指中节,以拇指

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前臂与拇指主动发力,进行持续

点压。亦可采用拇指按法的手法形态用拇指指端进行持续点压。2. 屈拇指点法:屈拇指,其他四指相握,以拇指指间关节桡侧着力

于施术部位或穴位,拇指指端抵于示指中节桡侧缘以助力。前臂

与拇指主动施力,进行持续点压。3. 屈示指点法:屈示指,其他手指相握,以示指第一指间关节突起

部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拇指末节尺侧缘紧压示指指甲部以

助力。前臂与示指主动施力,进行持续点压。【动作要领】1. 拇指指端点法宜手握空拳,拇指螺纹面应贴紧示指中节外侧,以

免用力时扭伤拇指指间关节。2. 屈拇指点法,拇指指端应抵在示指中节桡侧缘,如此则拇指得到

了助力和固定。3. 屈示指点法,宜手指相握成实拳,拇指末节尺侧缘要紧压在示指

指甲部以固定和助力。4. 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要使刺激充分达到机体的组织深部,

要有“得气”的感觉,以能忍受为度。5. 用力方向宜与受力面相垂直。【作用】

点法主要用于各种痛症,其疗效一般情况下优于按法和压法。【注意事项】1. 不可突施暴力。既不能突然发力,也不可突然收力。2. 对年老体弱、久病虚衰的患者不可施用点法,尤其是心功能较弱

患者忌用。3. 点后宜用揉法,以避免气血积聚及点法所施部位或穴位的局部软

组织损伤。第十四节 捏法【定义】

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施术部位做对称性的挤压,称为捏法。捏法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但要求拇指与余指具有强劲持久的对合力,所以需长期练习。捏法可单手操作,亦可双手同时操作。因拇指与其他手指配合的多少而有三指捏法、五指捏法等名称。【操作】

用拇指和示指、中指指面,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指面夹住肢体或肌肤,相对用力挤压,随即放松,再用力挤压、放松,重复以上挤压、放松动作,并循序移动。【动作要领】1. 拇指与其余手指要以指面着力,施力时双方力量要对称。2. 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奏性,用力要均匀而柔和。【作用】

捏法主要用于疲劳性四肢酸痛、颈椎病等病症。【注意事项】1. 注意不要用指端着力。如以指端着力就会失去挤压的力量。2. 操作时注意不要含有揉的成分,如捏中含揉,则其性质即趋于拿

法。第十五节 拿法【定义】

用拇指和其余手指相对用力,提捏或捏揉肌肤,称为拿法。有“捏而提起谓之拿”的说法。拿法是临床常用手法之一,具有十分舒适的特点。“按摩”一词首见于明代的小儿按摩专著。后世的“抓沙袋”、“拿坛子”以及一些功法的训练,主要就是针对拿法,以增进手部拿捏的力量。拿法可单手操作,亦可双手同时操作。根据拇指与其他手指配合数量的多寡,而有三指拿法、五指拿法等。【操作】

以拇指和其余手指的指面相对用力,捏住施术部位肌肤并逐渐收紧、提起,腕关节放松。以拇指同其他手指的对合力进行轻重交替、连续不断地提捏并施以揉动。【动作要领】1. 用拇指和其余手指的指面着力,不能用指端内扣。2. 捏提中宜含有揉动之力,实则拿法为一复合手法,含有捏、提、

揉这三种成分。3. 腕部要放松,使动作柔和灵活,连绵不断,且富有节奏感。【作用】

拿法常用于颈椎病、四肢酸痛、头痛恶寒等症,临床应用比较广泛。【注意事项】

拿法应注意动作的协调性,不可死板僵硬。初习者不可用力久拿,以防伤及腕部与手指的屈肌肌腱及腱鞘。第十六节 捻法【定义】

用拇指、示指夹住治疗部位进行搓揉捻动,称为捻法。捻法为按摩辅助手法。【操作】

用拇指螺纹面与示指桡侧缘或螺纹面相对捏住施术部位,拇指、示指主动运动,稍用力做对称性的快速搓揉动作,如捻线状。【动作要领】1. 拇指与示指在捻动时揉劲宜多,搓颈宜少,两指捻动的方向相反,

是一种相向运动。2. 捻动的速度宜快,而在施术部位移动的速度宜慢。3. 捻动时动作要灵活连贯,柔和有力。【作用】

捻法常用于指间关节扭伤、类风湿性关节炎、屈指肌腱腱鞘炎等。【注意事项】

操作时注意不要使用蛮力,手法不可僵硬、呆滞。第十七节 挤法【定义】

以单手或双手指端对称性向中央挤压,称为挤法。挤法是民间较为流行的手法。【操作】

以一手的拇指和示指或两手拇指的螺纹面或指端置于施术部位的皮肤或筋结,将皮肤或筋结挤按着实,然后两指对称性用力向中央挤按。【动作要领】1. 挤按时两指要对称性用力。2. 挤按皮肤时以透出紫色瘢痕为度。3. 挤按筋结时,以筋结破散为度。【作用】

挤法常用于治疗头痛和腱鞘囊肿。【注意事项】

不可挤破皮肤。对于时间较久的筋结,不可强行挤破。第十八节 拍法【定义】

用虚掌拍打体表,称为拍法。拍法可单手操作,亦可双手同时操作。【操作】

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微屈,使掌心空虚。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上下挥臂平稳而有节奏地用虚掌拍击施术部位。用双掌拍打时,宜双掌交替操作。【动作要领】1. 拍击时动作要平稳,要使整个掌、指周边同时接触体表,声音清

脆而无疼痛。2. 腕部要放松。上下挥臂时,力量通过放松了的腕关节传递到掌部,

使刚劲化为柔和。3. 直接接触皮肤拍打时,以皮肤轻度充血发红为度。【作用】

主要用于腰背筋膜劳损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注意事项】

拍击时力量不可有所偏移,否则易抽击皮肤而疼痛。要掌握好适应证,对结核、肿瘤、冠心病等禁用拍法。第十九节 击法【定义】

用拳背、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或桑枝棒击打体表一定部位,称为击法。击法包括拳击法、掌击法、侧击法、指尖击法和桑枝击法。【操作】1. 拳击法:手握空拳,腕关节伸直。前臂主动施力,用拳背节律性

平击施术部位。2. 掌击法:手指伸直,腕关节背伸。前臂主动施力,用掌根节律性

击打施术部位。3. 侧击法:掌指部伸直,腕关节略背伸。前臂部主动运动,用小鱼

际部节律性击打施术部位。侧击法可单手操作,但一般多双手同

时操作,左右交替进行。4. 指尖击法:手指半屈,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以指端节律

性击打施术部位。5. 桑枝击法:手握桑枝棒一端。前臂主动运动,用棒体节律性击打

施术部位。【动作要领】1. 击打时用力要稳,要含力蓄劲,收发自如。2. 击打时要有反弹感,当一触及受术部位后即迅速弹起,不要停顿

或拖拉。3. 击打动作要连续而有节奏,快慢要适中。4. 击打的力量要适中,应因人、因病而异。【作用】

击法主要用于颈腰椎疾患引起的肢体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疲劳酸痛、肌肉萎缩等病症。【注意事项】1. 应避免暴力击打。2. 须严格掌握各种击法的适用部位和适应证。第二十节 叩法【定义】

以手指的小指侧或空拳的底部击打体表一定部位,称为叩法。叩法刺激程度较击法为轻,有“轻击为叩”之说,实则叩法属击法范畴。【操作】

手指自然分开。腕关节略背伸。前臂部主动运动,用小指侧节律性叩击施术部位。若操作娴熟,可发出“嗒嗒”的声响。或手握空拳,按上述要求以拳的小鱼际部和小指部节律性击打施术部位。操作熟练者,可发出“空空”的声响。【动作要领】

叩击时节奏感要强,施力要适中。一般要两手同时操作,左右交替,如击鼓状。【作用】

主要用于颈椎病及局部酸痛、倦怠疲劳等病症。【注意事项】

注意不要施重力,重力叩击就失去了叩法的作用。一般叩法施用后病人有轻松舒适的感觉。第二十一节 摇法【定义】

使关节做被动的环转运动,称摇法。包括颈部、腰部和全身四肢关节摇法。【操作】

1.颈部摇法

病人坐位,颈部放松。医者立于其背后或侧后方。以一手扶按其头顶后部,另一手托扶于下颌部,两手臂协调运动,反方向施力,使头颈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环形摇转,可反复摇转数次。

2.肩关节摇法

肩关节摇法种类较多,可分为托肘摇肩法、握手摇肩法、大幅度摇肩法等。

(1)托肘摇肩法:病人坐位,肩部放松,被施术侧肘关节屈曲。医者站于侧面,两腿呈弓步式,身体上半部略为前俯。以一手扶按住肩关节上部,另一手托其肘部,使其前臂放在医者前臂上。然后手臂部协同用力,做肩关节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中等幅度的环转摇动。

(2)握手摇肩法:病人坐位,两肩部放松。医者立于其侧,以一手扶按被医者侧肩部,另一手握住其手部,稍用力将其手臂牵伸,待拉直后手臂部协同施力,做肩关节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小幅度的环转摇动。

(3)大幅度摇肩法:病人坐位,两上肢自然下垂并放松。医者立于其前外侧,两足呈丁字步。两掌相合,挟持住被施术侧上肢的腕部,牵伸并抬高其上肢至前外方约45°时,将其上肢慢慢向其前外上方托起。在此过程中,位于下方的一手应逐渐翻掌,当上举至160°时,即可虎口向下握住其腕部。另一手随其上举之势由腕部沿前臂、上臂滑移至肩关节上部。略停之后,两手协调用力,即按于肩部的一手将肩关节略向下按并固定之,握腕一手则略上提,使肩关节伸展。随即握腕一手握腕摇向后下方,经下方复于原位,此时扶按肩部一手已随势沿其上臂、前臂滑落于腕部,呈动作初始时两掌挟持腕部状态。此为肩关节大幅度摇转1周,可反复摇转数次。在大幅度摇转肩关节时,要配合脚步的移动,以调节身体重心。即当肩关节向上、向后外方摇转时,前足进一小步,身体重心在前;当向下、向前外下方复原时,前足退步,身体重心后移。

3.肘关节摇法

病人坐位,屈肘约45°左右。医者一手托握住患者肘后部,另一手握住其腕部,使肘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转摇动。

4.腕关节摇法

病人坐位,掌心向下。医者双手合握其手掌部,以两拇指扶按于腕背侧,余指端扣于大小鱼际部,两手臂协调用力,在稍牵引情况下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放下方向的摇转运动。其次,病人示指、中指、环指和小指并拢,掌心向下。医者以一手握其腕上部,另一手握其并拢的四指部,在稍用力牵引的情况下做腕关节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另外,病人五指捏拢,腕关节屈曲。医者以一手握其腕上部,另一手握其捏拢到一起的五指部,做腕关节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

5.掌指关节摇法

以一手握住病人一侧掌部,另一手以拇指和其余四指握捏住五指中的一指,在稍用力牵伸的情况下做该掌指关节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

6.腰部摇法

包括仰卧位摇腰法、俯卧位摇腰法、站立位摇腰法和滚床摇腰法。

(1)仰卧位摇腰法:病人仰卧位,两下肢并拢,屈髋屈膝。医者双手分按其两膝部或一手按膝,另一手按于足踝部,协调用力,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

(2)俯卧位摇腰法:病人俯卧位,两下肢伸直。医者一手按压其腰部,另一手臂托抱住双下肢,

(3)站立位摇腰法:病人站立位,双手扶墙。医者半蹲于侧,以一手扶按于其腰部,另一手扶按于脐部,两手臂协调施力,使其腰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

(4)滚床摇腰法:病人坐于诊察床上,医者立于其后方,助手按住病人双膝以固定。病人上身后仰靠在医者身上,医者以双手臂环抱医者胸部并双手交锁固定,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摇转。

7.髋关节摇法

病人仰卧位,一侧屈髋屈膝。医者一手扶按其膝部,另一手握其足踝部或足跟部,将其髋、膝屈曲的角度均调整到90度,然后两手协调用力,使髋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

8.膝关节摇法

病人仰卧位,一侧下肢伸直放松,另一侧下肢屈髋屈膝。医者以一手托扶其屈曲侧下肢的腘窝部,另一手握其足踝部或足跟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转摇动。

9.踝关节摇法

病人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医者坐于其足端,用一手托握起足跟以固定,另一手握住足趾部,在稍用力拔伸的情况下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转摇动。其次,病人俯卧位,一侧下肢屈膝。医者以一手扶按于足跟部,另一手握住其足趾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转摇动。本法较仰卧位时的踝关节摇法容易操作,且摇转幅度较大。【动作要领】1. 摇转的幅度要在正常人体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应由小到大,逐

渐增加。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不同,因此各关节的摇转幅度亦

不同。2. 摇转的速度宜慢,尤其是刚开始操作时速度要缓慢,可随摇转次

数的增加及病人的逐渐适应稍微增快速度。3. 摇动时施力要协调、稳定,除被摇的关节、肢体运动外,其他部

位不应随之晃动。【作用】

主要适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及运动功能障碍等病症。作为保健手法使用,如操作得当,具有十分舒适的特点。【注意事项】1. 不可逾越人体关节的正常的活动范围进行摇转。2. 不可突然快速摇转。3. 对于习惯性关节脱位者禁用摇法。4. 对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及颈部外伤、颈椎骨折等病症禁用摇

法。第二十二节 扳法【定义】

扳法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属于被动运动。用双手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使关节伸展或旋转,称为扳法。【操作】

1.颈椎扳法(又称“颈椎旋转复位法”)

(1)颈部斜扳法:病人坐位,颈放松,头略前俯。医者站于后侧方,用一手扶住其头顶部,另—手托住其下颏部,两手协同动作使头向左或向右慢慢旋转。当旋转到一定幅度(即有阻力)时,稍停顿一下,随即用劲再做一个有控制的增大幅度(5o~10o)的快速扳动,此时常可听到“嗒嗒”的响声。达到目的,随即松手。

(2)颈椎旋转定位扳法:病人坐位,颈前屈15o~30o,再侧屈到最大幅度。医者站于后侧方,用一手拇指顶按住患椎棘突旁,另一手托住其下颏向同侧方向慢慢旋转(要注意旋转时头不能仰起来),当旋转到有阻力时,随即用劲作一个有控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与此同时,顶按棘突的拇指要协同使劲向对侧推动,此时常可所到“嗒嗒”的响声,同时拇指下有棘突的跳动感。

(3)寰枢关节旋转扳法:病人坐于低凳上,颈微屈。医者站于一侧,用一手拇指顶按第二颈椎棘突,另一手以肘部托起病人下颏,手掌绕过对侧耳后扶住枕骨部,然后逐渐用力将颈椎向上拔伸。在拔伸的基础上使颈椎旋转到有阻力的位置,随即做一有控制的稍为增大幅度的扳动,顶按颈椎棘突的拇指同时协调用力。此时常可听到“喀”的一声或有拇指下棘突的跳动感。

2.腰椎扳法

(1)腰椎斜扳法:病人侧卧位,下面的下肢自然伸直,上面的下肢屈曲。医者面对病人站立,两手(或两肘)分别扶按病人的肩前部及臀部,作相反方向的缓缓用力扳动,使腰部被动扭转。当扭转到有阻力时,再施一个增大幅度的猛推。此时常可听到“喀喀”的响声,表示手法成功。斜扳法的定位可根据病变位置的高低,控制上下旋转幅度来实现。如病变节段在上腰椎,则下半身旋转幅度应大于上半身;病变节段在下腰椎,则上半身旋转幅度应大于下半身。

(2)腰椎旋转复位法:病人坐位,腰部放松,助手站在病人侧方,用一手扶住病人肩部,另一手按压其膝上方以稳住下肢。医者坐于病人后侧方,用一手拇指顶推腰椎偏歪的棘突,另—手从病人腋下穿过按住其颈,然后分三步(即前屈、侧屈、旋转)完成整个动作。先嘱病人主动慢慢弯腰,当前屈至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动时即停止前屈并维持这一幅度。然后再向同侧侧屈至一定幅度,使病变节段被限制在这个脊柱曲线的顶点上。此时再做旋转运动:医者按住颈的手下压,肘部同时上抬,拇指用力顶推棘突;助手则协力推压对侧肩部,各方协调动作,使病人腰椎做最大幅度酌旋转,常可听到“喀喀”的响声,拇指下有棘突的跳动感。

(3)腰椎后伸扳法:病人俯卧,屈肘,两手放于颏下或头前。医者站于侧,用一手按压其腰部,另一手将其下肢托起并用力向后扳伸,如此两手协同动作,使腰椎向后过伸。另一种方法是医者用膝部顶压病人腰椎,两手分别提住病人两踝慢慢向上提位,使腰椎过伸。如此一拉一放,可重复5~10次。

3.肩关节扳法

(1)上举:病人坐位,医者半蹲站于其前侧,将患手搭在医者肩后,使其肘部搁在医者上臂部,医者两手抱住患者肩部,然后慢慢站起并同时伸展手臂将术者患肢抬起。

(2)内收:病人坐位,将手置于胸前,医者紧靠其背后稳住其身体,用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其肘部做内收扳动。

(3)后伸:病人坐位,手自然下垂。医者站于患侧,用一手扶住其肩部,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向后扳动并做屈肘动作。屈肘时要使掌背沿脊柱上移。

(4)外展:病人仰卧,医者一手按住患肩部,另一手握住其肘部做向外牵拉扳动,同时做旋内、旋外动作。

4.肘关节扳法

病人仰卧。医者一手握住其肘上部,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反复作肘关节屈伸扳动。

5.腕关节扳法

病人坐位。医者用双手握住其手掌,两拇指按住腕背部,先将腕关节拔伸,在拔伸的基础上再做屈伸及左右侧屈扳动。

6.踝关节扳法

病人仰卧,医者用一手托住其足跟,另一手握住其足趾部,两手协调用力对踝关节做屈伸及内外翻扳动。【动作要领】

本法在操作时要特别注意动作要领,一要动作稳妥。扳法应该是一种被控制的、短暂的、有限度的、分阶段的被动运动;二要准确。要预先确定活动部位和范围,一达到目的,随即停手;三要轻巧。每个关节都有其一定的活动范围和运动方向,扳动时要因势利导,不能超出其生理功能,更忌强拉硬扳,急躁从事。【作用】

主要用于颈椎病、落枕、寰枢关节半脱位、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椎小关节紊乱、四肢关节外伤后功能障碍等病症。【注意事项】1. 不可逾越关节运动的生理范围。超越关节生理活动范围的扳动,

容易使关节自身及附着于关节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受到损伤。2. 不可粗暴用力和使用蛮力。所谓粗暴用力是指操作时手法粗糙,

无准备动作,不分操作过程的阶段性,入手即扳,且扳动时所施

力量不知大小,不能有效控制。所谓蛮力是指所施扳法力量有余

而灵巧不足,能发而不能收,呆板笨拙。3. 不可强求关节弹响。在颈、胸及腰部施用扳法,操作过程中常可

听到“喀”的弹响声,这是关节弹跳或扭转摩擦所发出的声音,

一般认为是关节复位、手法成功的标志之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

中若未能出现这种响声,也不宜过于追求。若反复扳动,易使关

节紧张度增大,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4. 诊断不明的脊柱外伤禁用扳法。5. 老年人伴有较严重的骨质增生、骨质疏松者慎用扳法,对于骨关

节结核、骨肿瘤者禁用扳法。第二十三节 拔伸法【定义】

用对抗的力量将关节或肢体牵拉使其伸展,称为拔伸法,也叫牵拉法。【操作】

1.颈椎拔伸法

病人正坐,医者站于其后,用双手拇指顶在枕骨后方,并用两前臂分别压住病人两肩;然后逐渐用力向上拔伸。

2.肩关节拔伸法

病人坐于低凳,患肢放松。医者站于其后外侧,用双手握住其腕部慢慢向上牵拉。用力要稳,动作要缓和。

3.腕关节拔伸法

病人坐位,医者对面而坐(或站),用双手握住患手指掌部,逐渐用力拔伸,与此同时病人上身略向后仰,形成对抗牵引。

4.指间关节拔伸法

用一手握住病人腕上部,另一手捏住患指端,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拔伸。

关于腰椎和髋关节的拔伸,虽然也可用手法,但效果不佳,现在一般采用机械牵引;颈椎部的拔伸也以机械牵引较为常用。【动作要领】

拔伸牵拉的动作要稳而持续,不可用—次突发的猛力,要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情,适当控制拔伸的力量和牵拉的方向,如果运用不当,不但影响治疗效果,甚至造成不良后果。【作用】

常用于软伤性疾患和关节脱位。【注意事项】1. 不可用突发性的暴力进行拔伸,以免造成牵拉损伤。2. 要注意拔伸的角度和方向。3. 在关节复位时不可在疼痛、痉挛较重的情况下拔伸,以免手法失

败和增加病人的痛苦。第二十四节 理法【定义】

用手对肢体进行节律性握捏,称为理法。理法多作为结束按摩手法使用。可单手操作,亦可双手同时操作。【操作】

以一手持病人肢体远端,另一手以拇指与余指及手掌部握住其近端,指掌部主动施力,做一松一紧的节律性握捏,并循序由肢体的近端移向远端。两手交替操作,可反复多次。理法也有双手同时操作者,即用双手同时对握住病人的肢体近端,向远端进行节律性握捏。【动作要领】1. 操作时指掌部要均衡施力,要体现出“握”和“捏”两种力量。2. 握捏要有节奏性,频率宜稍快,应流畅自然,使病人有轻松舒适

的感觉。【作用】

理法为按摩辅助手法,常作为四肢部结束手法使用,用以缓解其他手法的过重刺激,具有理顺和调整的作用。【注意事项】

注意手法操作的灵活性,不可缓慢呆滞。第二十五节 拂法【定义】

指在体表做轻快的擦掠,称为拂法。拂法为辅助治疗手法,亦常作为保健手法使用。【操作】

手指自然伸直,以示指、中指、环指和小指螺纹面置于施术部位上。臂部主动运动,通过腕部带动手指在体表做轻快的擦掠,状如拂尘,轻轻擦掠而过。【动作要领】

操作时手法宜轻快。轻是指部不能施力,不可带动皮肤及皮下组织运动;快是指略快,不可太快,有如拂尘而不扬。【作用】

拂法主要用于神经衰弱及保健。【注意事项】

注意指部不可施力。第二十六节 掐法【定义】

以指端(多以拇指指端)甲缘重按穴位,而不刺破皮肤的方法,称掐法。又称切法、爪法。【操作】

病人坐或卧位。医者以单手或双手拇指指端甲缘,将力贯注于指端,着力于体表的施术部位或穴位上长按而掐之,或两指同时用力抠掐,但不刺破皮肤。【动作要领】1. 术时手指垂直用力按压,用力由轻到重,不能边抠边动,以免掐

破皮肤。2. 掐后常继以按揉,以缓和刺激,减轻局部疼痛感。3. 掐法次数一般掌握在5~6次,不宜反复长时间应用。4. 掐法为重刺激手法,取穴要准。5. 术时有酸、麻、胀、痛感觉。【作用】

主要用于急性病症和实证。【注意事项】

不可用力过大,以免掐破皮肤,九十施术的时间不宜过长,而且要注意经常与病人进行交流,随时掌握病人的感受,以免造成副损伤。第二十七节 按揉法【定义】

按揉法是由按法和揉法复合而成,临床应用频度较高。【操作】

1.拇指按揉法

分为单拇指按揉法和双拇指按揉法两种。

(1)单拇指按揉法:以拇指螺纹面置于施术部位,余四指置于其对侧或相应的位置上以助力。拇指主动施力,进行节律性按压揉动。单拇指按揉法在四肢及颈部操作时,外形酷似拿法,但拿法是拇指与其他四指两侧对称用力,而拇指按揉法的着力点是在拇指侧,余四指仅起到助力、助动的作用。

(2)双拇指按揉法:以双手拇指螺纹面并列或重叠置于施术部位,余指置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上以助力,腕关节屈曲约60o。双拇指和前臂主动用力,进行节律性按压揉动。双拇指按揉法在操作时与双手拿法外形相似,其区别在于前者的着力重点在双手拇指,而后者是双手拇指与余指均用力。

2.掌按揉法

(1)单掌按揉法:以掌根部着力于施术部位,余指自然伸直,前臂与上臂主动用力,进行节律性按压揉动。

(2)双掌按揉法:双掌重叠,增加力量,置于施术部位,以掌中部或掌根部着力,以肩关节为支点,身体上半部小幅度节律性前倾后移,手前倾时将身体上半部的重量经肩关节、前臂传至手部,从而产生节律性按压揉动。【动作要领】1. 指按揉法腕宜悬:拇指按揉法可以直腕操作,但多数情况下应悬

腕操作。当悬腕角度达60°左右,前臂于拇指易于发力,同时腕

关节容易做出一个小的旋动,余指也易于助力。2. 按中含揉、揉中寓按:按揉法宜按揉并重,将按法和揉法有机结

合,做到按中含揉,揉中寓按,刚柔并济,缠绵不绝。【作用】

按揉法主要用于颈椎病、肩周炎、头痛、腰背筋膜劳损、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症。【注意事项】

按揉法属于刚柔并济手法,操作时不可失之偏颇,即既不可偏重于按,又不可偏重于柔;注意按揉法的节奏性,既不要过快,又不可过慢。第二十八节 弹拨法【定义】

弹拨法是指在拨法的基础上,施以弹动之力,拨而弹之,弹而拨之。分为拇指弹拨法和示指弹拨法两种。【操作】

1.拇指弹拨法

将拇指指端置于施术部位,余四指置于其对侧以助力。沉肩、垂肘、悬腕,将着力的拇指指端插入肌间隙或肌肉韧带的起止点处,拇指主动发力,腕关节微微旋转并轻度摆动,用力由轻而重,速度由慢而快地拨而弹之,有如拨弦弹琴,“嗒嗒”作响有声。

2.示指弹拨法

以拇指指端抵于示指远侧指间关节的腹侧面,中指屈曲,第二、三节指骨抵于拇指桡侧缘以固定,将被拇指与中指固定好的示指端置于施术部位,并着力插入肌间隙或肌肉韧带的起止点处。示指主动发力,用力由轻而重,速度由慢而快地拨而弹之,有如拨弦弹琴,“嗒嗒”作响有声。【动作要领】1. 拇指弹拨法的肩、肘、腕与一指禅推法相似,要沉肩、垂肘、悬

腕,腕关节要保持桡侧高于尺侧,以利于腕关节的微微旋动和轻

度摆动。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应固定不移,起到一个稳定的支架

作用。2. 示指弹拨法关键是要用拇指和中指将示指固定好,以保证示指挺

而有力。3. 弹拨法弹拨的方向是所用弹拨手指的腹侧面方向,用力须由轻而

重,速度宜由慢而快,手法操作要轻巧、灵活。【作用】

主要用于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筋膜劳损等病症,一般多作为配合手法应用。【注意事项】

弹拨法在弹拨时指端和施术部位的皮肤有快速的擦动,应注意不要因多次而反复的弹拨而擦破皮肤。此外,骨折的愈合期、急性软组织损伤者禁用。第二十九节 推摩法【定义】

推摩法是由一指禅偏峰推法与指摩法复合而成,即一指禅偏峰法与其余四指的摩动的同时操作,手法难度较高。【操作】

将拇指桡侧偏峰着力于体表穴位或经络线路上,其余四指并拢,掌指部自然伸直,将示指、中指、环指、小指的四指指面着力于相应的施术部位上,腕关节放松,屈曲25°左右。前臂主动运动,使腕关节做旋转运动并同时左右摆动,以带动拇指做缠绵的一指禅偏峰推法,并使其余四指指面在施术部位上同时做环形的摩动。【动作要领】1. 拇指要以桡侧偏峰着力,余四指指面要贴于施术部位皮肤,不可

悬空。2. 在前臂进行主动运动带动腕部运动时,腕部活动一定要包含旋动

和摆动两种运动形式。如果腕部仅是摆动,则只能形成拇指的偏

峰推动其余四指的擦动,在增加旋动的情况下才形成四指的摩

动。3. 推摩的速度不宜过快,用力不宜过大,以自然下压力为度。【作用】

推摩法可用于咳嗽、脘腹胀满、消化不良和月经不调等病症。【注意事项】

推摩法较难于操作,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协调性,宜经久练习,方可熟练运用。第三十节 扫散法【定义】

扫散法是指以拇指偏峰及其余四指指端在颞、枕部进行轻快的擦动。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应用拇指桡侧缘和其他指端做快速的指擦法。但这种指擦法必须在颞枕部操作,不可用于他处。【操作】

以一手扶按病人一侧头部以固定,另一手拇指伸直,以桡侧面置于额角发际头维穴处;其余四指并拢、微屈,指端置于耳后高骨处,示指与耳上缘平齐。前臂主动运动,腕关节挺劲,使拇指桡侧缘在头颞部做较快的单向擦动,范围是额角至耳上,同时,其余四指在耳后至乳突范围内快速擦动。左右两侧交替进行,每侧扫散50次。【动作要领】1. 拇指偏峰与其余四指指端宜贴紧皮肤,但不可施用压力。2. 以肘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即所

谓的挺劲,这样有利于快速传导。3. 动作宜平稳,轻度刺激。4. 对长发者,须将手指插入发间操作,以免牵拉头发作痛。【作用】

扫散法多作为治疗高血压、偏头痛、神经衰弱、外感病等病症的辅助治疗手法。【注意事项】1. 手法刺激不宜过重,要体现“扫散”之意。2. 操作时要固定好头部,避免病人随手法操作而出现俯仰晃动。第三十一节 揉捏法【定义】

揉捏法由揉法和捏法复合而成,可单手揉捏,亦可双手揉捏。【操作】

拇指自然外展,其余四指并拢,以拇指与其余四指指腹部或螺纹面对捏于施术部位。指、掌与前臂部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做轻度旋转运动,使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施力,捏而揉之,揉而捏之,捏中含揉,揉中含捏,从而产生节律性的揉捏动作。在揉捏动作中,揉以拇指为主,余四指为辅,而捏则以拇指为辅,余四指为主。【动作要领】1. 要以拇指与其余四指指腹或螺纹面为着力面,不可用指端着力。2. 指掌部为揉捏法的主要发力部位,所以腕关节为揉捏法的第一支

点,前臂宜轻度发力,故肘关节为第二支点。前臂部所以要成为

一个次要发力部位,目的是要使腕关节产生一个旋动,只有腕关

节产生了旋动,拇指与其余四指才会产生协调的揉捏复合动作。【作用】

揉捏法主要用于治疗颈椎病、落枕、运动性疲劳及胸闷、胸痛等病症,可作为主要手法使用。【注意事项】1. 注意手法操作的准确性,要与拿法、按揉法区分开来。2. 用力要适中,避免过度轻柔使用浮劲。

第三章 按摩的其他相关常识

第一节 按摩的操作要领

按摩主要是通过手来操作的,因此手法在操作中显得特别重要。在掌握各种手法之前,先要了解按摩手法的操作要领。1. 体位:医者的体位要适当,应根据具体的治疗部位而选择具体的

体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手法的作用,又使患者接受治疗时感

到舒适。如治疗肩周炎,患者取坐位,医者站其患侧。2. 力度:按摩的手法刺激量应由轻到重,开始的时候先用柔和的手

法,然后慢慢加强,直至患者能忍受的最大强度。治疗结束,再

从强到弱,以便使患者有个适应的过程,不要从强突然停止。按

摩穴位时应有“得气”感,即酸胀沉的感觉,这种感觉以通达深

处为好。3. 部位和强度的关系:在操作时,要注意部位和强度的关系。如腰

骶、臀部及四肢外侧,可用稍重手法;反之,前胸、腹部及四肢

内侧,则应采用轻柔缓和的手法。4. 角度:合适的角度在操作中也是特别重要的。在治疗骨伤科疾病

患者时,常采用各种牵、摇、扳、转等动作,这时,只有使患者

的躯干和肢体达到合适的角度,才能使作用点达到患部。如对颈

椎病采用扳动法时,患者应取适当角度,以使颈部放松,最好前

屈30度,旋转45度才好发力扳动。这里所说的发力,也有角度

问题,否则不但收不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甚至会扳伤某些软组织。5. 手形:医者要注意自己的双手动作及持握部位是否正确合理。手

形适当,部位合理,操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协调一致。特别是

一些复杂和难度较大的手法,更要掌握好手形和部位,否则就会

出现忙乱,以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6. 方向:在运用手法时,要注意方向。所谓方向,就是手法是向心

还是离心,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是向左还是向右。这些都应有

明确的概念,假如方向颠倒,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会使病

情加重。第二节 按摩的注意事项1. 饭后1小时才可按摩,按摩后30分钟内喝500毫升温开水。但是

严重的肾脏病患者只能喝150毫升。2. 按摩时要达到痛感效果才好。但是会痛的部位不一定有病。较敏

感的反射区会出现疼痛表示该器官的机能较差或退化。3. 同一个部位不能连续按压5分钟以上。4. 骨头部位不可用力过猛。5. 孕妇不可按摩性腺。其他部位应用轻手法按摩使其放松,非专业

人员最好不要按摩。6. 按摩后若有轻微发烧,是身上某些地方发炎的现象,请不要害怕。7. 多年的慢性病不可能短期恢复健康,必须长期按摩才能奏效。按

摩必须配合饮食禁忌,调整生活,使起居正常才不会影响效果。8. 要使按摩见效,必须有恒心,一曝十寒较难见效。有些人按摩后

会有疲劳、口干、全身酸痛、出汗等现象。这些都是暂时的反应,

过几日就会消失,无须害怕。9. 按摩师工作后不可立刻用冷水洗手,被按摩者不可用冷水洗脚,

以免受到伤害。10. 按摩后全身发热起来是血液循环良好的表现。手心出汗或全身流

汗是强烈的排泄反应。11. 脸部出现发烧发红的现象是全身气血两虚的行血反应,以女性多

见。12. 按摩时因神经放松,血液开始进行较好的循环,在保健的情形下

会出现舒服、轻松、昏昏欲睡的好现象。13. 有些人接受按摩几日后食欲有所增加是正常现象。有些人接受按

摩后足踝肿胀是淋巴有阻塞所引起的,请不要担心,可继续按摩,

但注意按摩的力道不要过大。14. 妇女经期,可按摩但不宜强烈刺激。15. 胃出血的患者按摩力道不可太大,因患者会用力闭气反抗,因胃

部用力有再度出血的危险。16. 按摩后原来的病痛之处可能反应更不舒服,这是血液循环要突破

障碍所引起的现象,请不要害怕,可继续按摩。17. 有些人按摩后大便呈黑色、小便呈咖啡色且有腹泻的现象,这是

清除体内毒素的正常反应。请不要担心。第三节 按摩中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一、晕厥

有些患者,体质过于虚弱,对疼痛非常敏感,或在按摩时过饥、过饱、过度紧张和劳累,若在此时按摩手法过重,就容易引起晕厥。所以对体质虚弱和疼痛敏感的患者使用手法时,应以轻柔为主,被动运动类手法应在患者能忍受的范围内,尽量减少运动幅度和频率;对过于饥饿的患者,一般不宜按摩,或先让其服用一杯糖开水后再行按摩治疗;在进餐后30分钟以内一般不作按摩,特别是患者的腰部和腹部;精神过度紧张的患者,治疗前应充分说明按摩手法的治疗过程,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争取患者的主动配合。

按摩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晕厥、胸闷、头晕眼花、心慌等症状,应马上停止手法操作,指掐人中穴至其苏醒,或让患者卧床休息,并轻揉内关穴,必要时静脉推注20毫升50%的葡萄糖液。

二、疼痛加重

按摩治疗椎间盘病变、软组织损伤等急慢性病症时,若治疗时用力过度,刺激时间过长,加上患者为初次接受按摩治疗,常会发生疼痛加重现象,这属于正常的肌肉反应,一般治疗后1~3日即可消失。应事先向患者说明,同时尽可能减轻按摩时的力度。

三、破皮

用擦法和指揉法时会出现皮肤表面有擦伤、出血、破损,这多是因为手法使用不当。出现皮肤破损后应在局部涂上红药水,避免在破损处操作,并防止感染。但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下次使用擦法时,不能硬性摩擦,可以视情况使用介质。

四、骨折

按摩时手法不当或过于粗暴可引起患者骨折,导致按摩部位疼痛剧烈,不能活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多是按摩手法不当或超出了患者生理限度和耐受范围。如出现骨折要及时进行整复和固定。

对于可能引起骨折的患者,要注意手法不宜过重,活动范围应适度的由小到大,并注意患者的耐受情况,以免引起骨折。

五、出血

按摩时除了刮(拧、挤)瘀之外,一般无皮下出血现象。若出现局部皮肤有红肿、青紫、瘀斑现象,说明是皮下出血,这多是因为按摩时手法过重引起的。

预防出血应做到按摩时手法不要过重,特别对于血友病患者,手法更需柔和,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患者不要急于使用湿热敷(一般在l~2日后,皮下出血停止,再配合使用),这样可以防止出血现象。

若出现微量的皮下出血或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烈时,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柔按摩,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此外,为了突出保健与治疗的作用,避免盲目施术而浪费时间,就要求做到手法准确、见效快、时间短,既做到医者用力小,患者痛苦少,又能解决问题。因此,在家庭保健按摩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 对急性损伤者,若局部肿胀瘀血,不便施用手法,应先在周围及

远端诱导取穴和在损伤的关节处做轻微的屈伸、旋转活动,先消

肿散瘀、疏通经络、安神止痛,然后再具体根据损伤情况施用对

症手法。2. 对于慢性损伤、劳损者,可先以受损部位为主要施手法处,然后

在与其有关的经络和穴位上加以诱导治疗。如腰肌劳损,因病程

长久使局部肌肉组织产生了代谢障碍,常能触到明显的条索状反

应物,这时就要照上面的方法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3“.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如腰痛者,同时又出现了

岔气或落枕,这就要先将其岔气或落枕治好,再治腰痛。同时,

对慢性腰痛的患者,应注意从补肾、强健腰肌入手,抓住根本,

才能使按摩行之有效。4. 在按摩中,应遵守“前病后治,后病前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中间痛取两边,两边痛取中间”的原则。

对于一些局部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或无法承受的情况,不妨采用

此法。如肩周炎的肩痛可取小腿前侧的条口穴,经按压后便可收

到缓解肩痛的作用;如腰部酸痛,前弯加重时,可用两手捏拿脐

上腹肌处,便能起到松腰止痛、加大腰部活动范围的效果。5. 在按摩中,应根据病症的寒热、虚实,并结合其他一些具体情况,

掌握中医学“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原

则。按摩的补泻是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脏腑机能

的盛衰、年龄的大小而决定的。一般情况下,病为虚征、年老体

弱者,在治疗手法上应用补法。对于年轻体壮、病为实征者,在

治疗手法上应用泻法。对于脏腑虚实关系较小者与某些骨伤科疾

病,可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在手法的力度

上都应以患者能感觉到而又能忍受的力度为原则。第四节 按摩常用的介质

按摩介质就是在按摩时,医者在手上蘸涂的油、水、粉、酒等物,这些液体或粉末统称为按摩介质。涂抹在患者身体表面上的介质,能减少医者手与患者体表之间的摩擦,同时还可借助这些介质中某些药物的作用,以增强推拿按摩手法的疗效。

在临床按摩中,以摩擦类手法的摩法、擦法、掌根推法和肘推法运用介质较多,常用的介质有如下几种:1. 葱姜汁:将相同分量的葱白和生姜片用适量的75%酒精浸泡后

备用。以起到温经、散寒、解表的作用,多于治疗冬春季节的风

寒表证时使用。2. 红花油:由红花、冬绿油、薄荷脑和凡士林配制而成,具有活血

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软组织扭、挫伤的治疗。3. 鸡蛋清:取1枚鸡蛋打碎,去蛋黄留蛋清备用。具有滋阴润肺的

作用,常用于治疗小儿咳嗽、小儿哮喘。4. 滑石粉:也可用爽身粉代替,以起到润滑、吸水、清凉的作用,

适合各种病症使用,可保护患者的皮肤,尤其适合小儿按摩。5. 薄荷水:将薄荷脑和75%酒精按1∶4比例配制而成。以起到清凉

解表、清暑退热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小儿夏季热和风热外感。6. 冬青膏:由水杨酸甲酯(冬青油)、凡士林、薄荷脑和少量麝香配

制而成。有温经散寒、消肿止痛的作用,多用于成人按摩行擦法

时。

第二部分 应用篇

第一章 按摩疗法的应用与原则

第一节 按摩疗法的中医辨证

一、脏腑经络辨证与手法

人体的一切功能活动,都离不开脏腑经络。临床上所表现的一切症候,也不外乎是脏腑经络的病理反应,更由于人体各个脏腑、各条经络的生理功能不同,所反应的病理变化、证候亦有不同。因此,掌握脏腑经络发病的规律和特殊表现,就易于找出其病因、病机和发病的具体部位,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素问·调经论》载:“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所以喻嘉言认为:“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这都说明医者辨证论治,必须以脏腑经络的理论为指导。尤其对按摩来讲,掌握脏腑、经络辨证机理就更有指导意义。

(一)肺与大肠

肺居胸中,开窍于鼻,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上与喉鼻相通,其脉与大肠联络而为表里。肺乃娇脏,不耐寒热,当外邪由口鼻或皮毛侵入,而致肺的宣发功能失职,即可导致疾病。若外感风寒,肺卫失宣,则多见恶寒,发热,头痛,骨节酸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而痰涎稀薄,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用按摩强刺激手法泻之。邪热蕴肺或风寒化热,其症多见咳嗽,气息喘促,痰多黄黏,胸闷胸痛,身热口渴,或致鼻渊,鼻衄(鼻出血),喉痹,舌质干红而苔黄,脉数等。治宜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用按摩强刺激手法泻之或配以切法。湿痰内阻痰浊壅肺,可见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稠而量多,胸胁支满、疼痛,舌苔白腻或黄厚,脉多见滑象或滑数。治宜取手足太阴、足阳明为主,按摩用强刺激手法泻之。若热邪伤及肺阴,证见咳嗽咽干,痰中带血,潮热,盗汗,舌质红而少苔,脉细数等。治宜取手太阴、足阳明经穴、背俞等穴,按摩用柔和手法补之。若肺气虚,症见咳嗽气喘,痰液清稀,形寒自汗,倦怠懒言,面色晄白,舌质淡或苔白,脉象虚弱。治宜取手、足太阴经穴及背俞穴为主,按摩采用柔和轻快手法补之。若风寒湿邪袭及经络,则可见经脉循行部位发生酸楚疼痛拘急,或痿软麻木不仁、肩背痛等。治宜取手太阴经穴及其络穴,按摩治疗用补泻兼施的手法。若属热邪上冲所致鼻衄(鼻出血)、喉痹、缺盆中痛等症。治宜取手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按摩用强刺激手法泻之,并配合指甲切法。

大肠居腹,其脉络肺而为表里。大肠为传导之官,主要功能是传递食物糟粕,使其变化成粪便排出体外。若大肠传导变化功能失常,即可导致疾病。若寒邪外侵或内伤生冷,其症多见腹痛肠鸣,大便泄泻,舌苔白滑,脉多沉迟。治宜取手阳明的募穴及下合穴为主,按摩手法强刺激和柔和手法并用。若热邪袭于大肠,其症多见大便臭秽,肛门热痛,或便下鲜血,或痢下赤白,若热邪积于大肠而致痈肿,则腹痛拒按,而右腿屈而不伸,舌苔多黄燥,脉象多滑数。治均取手足阳明经腧穴及大肠的募穴、下合穴为主,按摩手法以泻法为主。若久泻不止或痢下久延,而致大便失禁或肛门滑脱,舌苔淡薄,脉象细弱。治宜取足太阴、足阳明及任、督腧穴为主,按摩手法可用强刺激与柔和轻快手法并用。若积滞内停邪壅大肠,其症多见大便秘结腹痛拒按,或下痢不爽,里急后重,舌苔黄厚脉象沉实或弦数。治宜取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用强刺激的泻法。若风寒痹阻经络,其经脉循行部位可见酸楚,疼痛,痿痹不用,麻木,臂痛不举。治宜取本经腧穴为主,按摩用刺激较强的泻法,根据病变部位可配合运用轻柔手法。若热邪随经上逆,则可见头痛,目黄,齿痛颊肿,唇吻润动,口渴鼽衄,咽喉肿痛,口臭,舌苔黄,脉多弦数。治宜取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按摩用较强的刺激手法泻之。

(二)脾与胃

脾与胃同居腹中,脾脉与胃相联络而为表里,在体为肉,开窍于口。脾胃对饮食有受纳、腐熟、消化、吸收及输布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以受养,故为后日之本。脾主运化,以上升为顺,胃主受纳,以下降为宜,二者共同完成升清降浊的功能。若脾气受损,运化失常,则可见呕吐,腹胀,便溏,面色无华,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甚则四肢不温,足跗水肿,完谷不化,舌苔淡白,脉象濡弱等。治宜取足太阴、足阳明经腧穴及其募、俞穴为主,按摩手法用轻刺激的柔和补法,若湿热互结,中焦受阻,可见脘腹痞满或疼痛,肢体困重无力。面色黄而溺赤,舌苔白腻,脉象滑数或濡数等。治亦取足太阴、足阳明经腧穴及小肠募穴为主,按摩手法用刺激较强的泻法。若脾阳衰微,水湿不运,可见完谷不化,小便清长,四肢清冷或见便血,或月经漏下,或带下绵绵,舌淡苔白,脉象沉迟。治宜取本脏俞穴以及足太阳,足阳明、任脉腧穴为主,按摩手法用刺激量轻柔缓和的补法。若风寒湿邪伤及经络,则可见其经脉循行部位肿痛,四肢屈伸不利,痿痹不仁,舌强不语,或半身不遂等。宜取本经腧穴,按摩手法用刺激较强的泻法或轻快柔和的手法或以平补平泻法。

胃与脾以膜相连,同居中焦,其脉络脾。若胃受纳失常,则可食少纳呆,脘腹痞闷,呃逆,呕吐,唇舌淡红,脉象软弱。治宜取足阳明经腧穴及其募、俞穴为主,按摩手法运用轻快柔和的补法或平补平泻法。若胃阳不足,寒邪偏盛,则可见胃脘胀痛,泛吐清水,每喜热饮,舌苔白滑,脉象沉迟。治宜取足阳明、足太阴、手厥阴经腧穴及其募穴、俞穴为主,按摩手法运用轻柔缓和的补法或补泻兼施的手法。若邪犯阳明,热蕴于胃,则可见身热,口渴引饮,喜冷恶热,易惊,谵妄,唇裂,或食入则吐,或大便燥结,舌苔黄燥,脉洪大有力。治宜取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运用刺激量较大的泻法。若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或脾胃蕴热循经上逆,则可见口唇生疮,口臭,颈肿,喉痛,齿痛龈肿,鼻渊,鼻衄(鼻出血),缺盆中痛,半身不遂,下肢经脉循行部位麻木不仁或痿痹不用。治宜取本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运用较强的泻法或用轻快柔和的补泻兼施手法。

(三)心与小肠

心居胸中,心包为其宫城,其脉络小肠,而为表里,在体为脉,开窍于舌。心为一身之主,主血脉司神明,是维持人体生命和精神思维活动的中心,故凡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而影响到心神时,都可引起病变。若思虑过度,劳伤心神而致心阴不足,可见心悸,心烦,少寐或多梦,甚或健忘,梦遗,舌干,质红苔少,脉象细。治宜取手厥阴和手、足少阴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运用柔和的补法或补泻兼施法。若抑郁不遂,五志化火,痰热内扰时,则可见心悸,不寐,心胸烦热,或为癫狂,或为痴呆,语无伦次,哭笑无常,或见面赤口渴,或见吐血,衄血,小便赤热,尿血淋痛,舌质红而苔黄,脉多滑数。治宜取手少阴、手厥阴、足阳明经腧穴及其背俞为主,按摩手法运用强刺激泻法。若心火循经上炎,则可见口腔糜腐,烦躁,喉痛,目赤痛,头痛,或为鼻衄(鼻出血),舌质红而苔黄,脉多弦数。治宜取手少阴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运用较强刺激的泻法。若风寒湿邪外侵,经络痹阻,可见胸痛及其经脉循行部位疼痛、麻木不用及肩胛冷痛等。治宜取手少阴、手太阳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运用刺激较强的泻法或补泻兼施法。

小肠居于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接阑门,与大肠相连,其脉络心而为表里。小肠的功能,主要是分清泌浊。若寒邪犯之,则可见小腹隐痛,肠鸣溏泻,小便频数,舌淡苔薄白,脉细而缓。治宜取本腑募、俞及其下合穴为主,按摩手法运用轻柔缓和的补法,或用较轻刺激量的温补手法。若心移热于小肠或热结于本腑,则可见心烦,口舌生疮,咽痛,小便短赤或溺血,茎中痛,小腹胀痛,舌质红而苔黄,脉象滑数。治宜取手少阴、手太阳经腧穴及其募穴、下合穴为主,按摩手去运用刺激较强的泻法。若邪袭经络,则可见目赤,咽痛,颔肿,耳聋,耳鸣,头项强痛,小腹痛连腰脐,及经脉循行部位疼痛,麻木,痿痹不用等证。治宜取手太阳经腧穴及其下合穴、背俞穴为主。运用刺激较强的泻法为主的按摩手法,或用刚柔兼施的补泻手法治之。

(四)肾与膀胱

肾左右各一,位于腰部,主水,藏精,生髓,其脉络膀胱,而为表里。耳为肾之官,肾开窍于二阴,为先天之本,水火之脏。统摄一身之水而封藏精液,为生长发育之源。若外感淫之邪,可致肾气亏耗,封藏失权,可见面色淡白,腰背酸软,腿足无力,阳痿早泄,溲多或遗尿,头晕,耳鸣或听力减弱,形寒畏冷,舌淡苔白,脉软无力,治宜取本脏募、俞穴及任、督、手足少阴经腧穴,按摩手法以轻柔温和的补法为主,以刺激量较小的平补平泻的手法为辅。若肾气劳损,肾不纳气,则可见短气喘逆,动则尤甚,自汗懒气,头晕,畏寒,两足逆冷,面浮色白,舌淡苔薄,脉细弱或浮而无力。治宜取本脏募、俞穴及任、督及足少阴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运用轻快柔和的补法或用刺激量小的平补平泻手法。若病久耗伤肾阳,不能温化水液,而水气泛滥,则可见周身水肿,下肢尤甚,甚则按之如泥,陷而不起,或大便溏薄,或水泛上逆而咳逆上气,动则喘息,痰多稀薄,舌润滑而苔淡白,脉沉滑。治宜取任、督及足少阴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用轻柔缓和的补法,或运用刺激量较小的平补平泻手法。若房事不节,劳倦过度,或欲念妄动,肾阴耗伤,可见形体虚弱,头晕耳鸣,少寐健忘,多梦遗精,腰酸腿软,或现颧赤唇红,潮热盗汗,口干咽燥,梦遗或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舌红而少苔,脉多细数。治宜取足太阳、足少阴经腧穴为主,或配手太阴、手少阴经腧穴,按摩手法应用轻柔缓和的补法。若邪犯经络,则可见经络循行部位疼痛,酸重,或麻木不仁,痿痹不用。治宜取本经腧穴,按摩手法注意刺激量轻重兼施,或轻或重。

膀胱居于少腹,其脉络肾而为之表里。膀胱功能为贮藏津液,行气化水。若下焦虚寒,气化无权,则可见小便频数,或遗溺,舌苔白,脉象细弱,治宜取本脏的募、俞和足太阳、足少阴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宜用轻快柔和或中等刺激量的手法。若湿热蕴积本腑,则可见小便短涩不利,尿黄赤而浑浊,或淋涩不畅,或闭而不行,或兼见脓血砂石,茎中热痛,舌红而苔黄,脉象滑数。治宜取足三阴、足太阳经腧穴和任脉腧穴为主,按摩手法运用刺激较强的泻法。若风寒外袭,伤及经络,则可见项背、腰臀等经脉循行部位疼痛、酸楚,或拘急或痿痹麻木不用等。治宜取本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可用强刺激或中等刺激量的手法,亦可轻重手法交替兼施。

(五)心包与三焦

心包居胸中,位处心之外围,有护卫心神的作用,其脉络三焦而与之为表里。其病机及所见症状、治疗方法,每与手少阴心经相同,不复赘言。若外感风寒湿邪,伤其经脉,则多见心胸疼痛而牵引腋下,心烦,腋肿及其经脉循行部位疼痛、麻木、痿痹不用,手掌发热等症,治宜取本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运用刺激较强的泻法,或用轻柔刺激量较小的补泻兼施法。

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其脉络心包而为表里。它与肺、脾、肾、膀胱的关系最为密切,人体津液的正常输布和代谢,都有赖于三焦的气化作用,若其气化功能失常,导致水湿内停,则可见肌肤肿胀,腹中胀满,气逆腹冷,或遗尿,小便失禁,舌苔白滑,脉象沉细或滑。治宜取其募、俞、下合穴及任脉腧穴为主,按摩运用中等刺激量手法。若湿热蕴积于里,水液潴留,则可见身热气逆,肌肤肿胀,小便不利,舌质红而苔黄腻,脉象滑数。治疗宜取其募、俞、下合穴及足三阴经腧穴,按摩手法运用较强刺激的泻法。若风寒湿邪闭阻经络,则可见其经脉循行部位酸胀、疼痛,麻木,肢体痿痹不用。若风热外袭或内热上冲,使经气闭塞,可见头晕,耳鸣,目赤眦痛,颊肿,喉痹,痹疠,胁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而苔黄,脉弦数。治宜取手足少阳经腧穴为主,按摩治疗手法可用泻法,或以补泻兼施手法。

(六)肝与胆

肝居胁下,主筋,藏血,开窍于目,其脉络胆,而与之为表里。上连目系,交于巅,其性刚强,喜条达而恶抑郁。凡精神情志失调,与肝有密切关系。若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可见胁肋疼痛,或走窜不定,胸闷不舒,易怒,食欲缺乏,干呕,气逆,喉中如物梗阻,或呕吐吞酸,或吐黄水,或腹痛便泄,舌苔淡黄,脉多弦长。治疗宜取足厥阴、足少阳、足阳明、足太阴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运用强刺激的泻法。若气郁化火,肝火上炎,可见头目胀痛,或头晕目眩,或目赤红肿,心烦不寐,易怒,耳鸣,耳聋,衄血,舌红苔黄,脉多弦数或弦而有力。治疗宜取足厥阴、足少阳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运用刺激量轻强的泻法,或运用指掐法泻之。若肝阳暴胀,肝风内动,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或口渴,半身不遂,语言蹇塞,或舌体歪斜,颤动,舌质白厚或黄腻,脉象弦滑或数或见浮象。治疗取足厥阴、督脉腧穴及十二井穴为主,按摩手法运用刺激较强的泻法,或用点掐法泻之。若肾阴不足或肝火伤阴,可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或雀目,善恐,肢体肌肉瞤动,口燥咽干,午后潮热,舌红少津,苔少,脉象弦细或弦数。治疗宜取足厥阴、足少阳、足少阴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宜用轻柔的补法或用刺激量小的补泻兼施手法或取平补平泻手法。若寒邪袭于经络,可见小腹冷痛,疝气,睾丸偏坠而痛,遇冷加剧,遇热可安,或其经脉循行部位疼痛,麻木,转筋拘急,掣痛等。治疗宜取本经腧穴,按摩手法运用刺激量中等的手法。

胆附于肝,其脉络肝而为表里,其性刚直果断。胆为中精之府,贮藏胆汁,若湿热之邪而致胆的疏泄功能失调,可见头痛,目眩,口苦,咽干,耳鸣耳聋,胁肋胀满疼痛,寒热往来,黄疸,呕吐苦水,舌红苦黄腻,脉象弦滑或弦数。治宜取本脏募、俞及足少阳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运用刺激量柔和的一指禅推法或指揉法、掌揉法。若外感风寒或湿邪阻滞经络,可见经脉循行部位疼痛,麻木不仁等。治宜取本经腧穴,按摩手法运用点按法和推揉法补泻兼施。

二、筋脉肉皮骨辨证与手法

软组织损伤早期要恰当而及时地施行按摩手法,患者痛苦少,显效快,功能恢复好。施行手法要有力而稳妥,操作时注意体位适当,这样既省力又有效。《素问·血气行志篇》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诸病源候论》也说:“为断皮肉骨髓,伤筋脉,皆是卒然致损。故血气隔绝,不能周荣。所以须善系缚、按摩、导引,令其气血复也。”《医宗金鉴》说:“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因此“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凝滞,为痛为肿,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滞,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如果系椎体、关节错位或移动,肌腱滑脱,腰椎间盘突出症者,运用按摩手法旋转复位、拔伸、牵拉、按法、理筋手法,使移位的组织恢复正常位置。如筋结挛缩疼痛,可在病变处或痛点处用按摩法、点按法,用力由轻到重,直达组织深处,随之沿经纵轴方向进行分筋法达到分筋整复作用。如脊背部伤筋,脉络黏结而致酸痛难忍者,可用单手指腹或手掌腹面在患部皮肤上施行上下及左右地来回搓摩、盘旋搓揉,使黏结脉络分开复位。如脾胃虚弱的患者施用一指禅推法、揉法、摩法等,按补泻方法操作,可直接加速血液和淋巴液循环,调节内脏器官的运动,促进新陈代谢,增加组织中的营养,而达到行气血、健脾胃的作用。由于脉络破损,积蓄成瘀,或积于筋肉之间或聚于关节骨缝之中,肌肉筋脉拘急,为肿为痛。运用按摩手法中的推法、摩法、按法、理筋法,可达到缓解血管,筋内痉挛,化瘀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因此,在伤筋疾病治疗中,辨证运用的各种手法,直接关系到疗效的迅速。

三、八纲辨证与按摩手法

按摩治疗的手法是根据疾病发展变化的性质来决定的。疾病的性质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凡邪气盛满时,当用点法、按法、掐法等,以泻其实邪。正气不足,身体虚弱时,应用揉法、摩法等补其不足,使正气充实。若属热邪,应用掐法、点法、按法等,以疏泄其邪热。若寒邪过盛,脏腑经络之气凝滞时,当用搓、擦、摩、揉法等,以温通经脉,祛散寒邪。若气血瘀滞,闭阻经络时,用一指禅推法等,以疏通经脉,活血祛瘀。因此,在运用按摩治病时,必须根据中医基础,运用望、闻、问、切四诊诊断方法,确立八纲辨证,始能决定按摩治疗原则。

(一)阴阳

阴阳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核心,是八纲中的总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一般说,病在表,在腑,属实、属热者为阳;病在里,在脏,属虚,属寒者为阴。临床上阳证多属实热证,宜用泻法,可用掐法、按法、点法等。阴证多属虚寒证,宜用推法、摩法、揉法、搓法、擦法等。

(二)表里

表里是指疾病所在部位的深浅。病邪在经络,在皮肉者属表,按摩手法宜轻。在脏、在腑、在筋骨者属里,按摩手法应加重,使之渗透入里。

(三)寒热

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而言。一般说寒证是人体阴气盛或阳气虚而不能抵御寒邪所导致的疾病,按摩治疗时应根据寒邪在表,在里,属实,属虚等,采用不同手法。热证是人体阳气盛或阴气不足而不能抵御外邪所导致的疾病,按摩治疗时—般用泻法。

(四)虚实

虚实是指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消长。虚,因正气不足。泛指人体阴阳、脏腑、经络、气血不足而导致的疾病,按摩治疗时采用补法。实,是指邪气旺盛或机体功能的过度亢盛。凡形实或邪实所导致的疾病,按摩治疗时当用泻法。至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则应根据虚实之轻重,采用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以及补泻兼施的治法。

四、气血津液辨证与手法

人体的气血津液,在生理上既是脏腑生理活动功能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因此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变化,又必然要影响到某些内脏。

(一)气病

气的辨证一般可分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气虚证表现为头昏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等,活动时诸症加重,舌淡,脉虚无力。治宜取督脉、任脉、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宜用摩法、揉法、一指禅推法等,以补气为主。

气陷证表现为头目昏晕,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脱肛,胃下垂或子宫脱垂,舌淡,苔白,脉弱。治宜取督脉、任脉、手足阳明、足太阴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宜用摩法、揉法、一指禅推法、托法等以提升益气。

气滞证多因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或用力努伤、闪挫等,使某一脏腑或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表现为闷胀、疼痛等。按摩时应根据不同原因采用不同手法。如因情志不畅引起,宜取手足厥阴、足少阳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宜用摩法、拿法等,以疏肝理气。如因饮食失调引起,宜取足太阳经、任脉、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宜用摩法、按法、拿法等,以健脾行气。如因感受外邪引起,宜取手足太阳经、手太阴经、手阳明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宜用推法、拿法、擦法等,以行气祛邪。若因用力闪挫等引起,可局部反射区与循经反射区相结合,按摩宜用揉法、摩法、拿法、点法等,以行气止痛为主。

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调,气上逆不顺,一般多指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上逆。若肺气上逆,表现为咳嗽,喘息,宜取手太阴、手阳明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宜用擦法、拿法、按法等,以降气止咳。若胃气上逆,表现为呃逆,嗳气,恶心,呕吐等,宜取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宜用摩法、点法、按法等,以和胃降气。如肝气上逆,表现为头痛,晕眩,昏厥,呕血等,宜取足厥阴经、足少阴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宜用点法、按法、掐法等,以降气镇逆。

(二)血病

血的辨证一般可分为血虚、血瘀两个方面。

血虚证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延期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治宜取足太阴经、足太阳经、足厥阴经腧穴为主。按摩时手法宜用揉法,一指禅推法、按法等,以补血。

血瘀证表现为肢体、胸胁、腹部疼痛或刺痛,痛处固定不移,胁腹部有痞块,皮下紫斑或血肿,女子月经量少、紫暗或经闭等,口唇、舌质发紫或有紫斑,脉细涩。治宜取足太阴经、足厥阴经、足太阳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宜用揉法、摩法、点法、拿法等,以活血化瘀。

(三)津液病

津液辨证一般可分为津液不足和津液结聚两个方面。

津液不足表现为咽干,唇焦舌燥,口渴少津或无津,皮肤干燥或枯瘪,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脉细。治宜取任脉、足三阴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宜用摩法、揉法、一指禅推法等,以养阴生津。

津液结聚一般分痰病和饮病。痰病表现为胸闷,脘胀,咳嗽痰多,呕恶痰涎,心悸眩晕,睡眠不安,精神失常,颈结核,痰核梗阻,关节肿胀,手臂酸痛难举,骨节刺痛,冷痛,肌肤麻木偏瘫等。治宜取任脉、手足阳明、足太阴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宜用摩法、推法、搓法、拿法等,以理气化痰。饮病表现有饮停胃肠,胃部冷痛,腹胀,呕吐清水,肠中漉漉有水声;饮停胸肺,咳嗽不能平卧,痰吐清稀;饮流肌肤四肢,面浮,身体疼重。治宜取任脉、手足阳明经、手足太阴经腧穴为主。按摩手法宜用摩法、按法、揉法、拿法,以温阳化水。第二节 按摩疗法的反射区选用原则

按摩疗法的选穴与配穴原则,基本上按中西医理论相结合的选穴原则,一方面,根据西医理论,取相关的组织器官的反射区,一般多取位置相近或者功能相关的反射区;另一方面,在中医辨证施治的指导下结合了按部位取穴,按特殊功能取穴和按临床经验取穴等多种取穴原则,它在耳穴治疗疾病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治疗作用。常用的配穴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按西医理论选取反射区

有许多穴位是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命名的,如交感、丘脑、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等,其作用也与现代医学理论相一致。因此在组方时,不但可以根据其特殊的治疗作用和相应的部位选取反射区,同样也可运用西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如在实践中证明,肾上腺有类似激素的功能,具有抗过敏、抗炎、抗风湿的作用,施术于该穴能调整和提高内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又如交感穴有类似交感、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胃肠疾病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取交感等。

二、按中医理论选取反射区

根据中医经络、脏腑等理论选取反射区,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如“肺开窍于鼻”,取肺治疗鼻炎;“肝开窍于目”,取肝治疗眼疾等。又如腰背痛取膀胱反射区,因膀胱经循行于背部;偏头痛,其循行部位属足少阳胆经,所以取胆为主穴。治疗咳喘,除取肺、气管之外,还取与之相表里的大肠反射区,因肺与大肠相表里等。

三、按相应部位选取反射区

根据病变的相应部位选择反射区主要是由于反射区可直接反映所代表部位的病变情况,也可直接治疗其所代表部位的疾病。如腰痛取腰骶椎、胃痛取胃、偏头痛取颞等。

四、按临床经验选取反射区

按摩疗法与其他医学疗法一样,是实践医学。各种诊断、治疗方法也在实践的摸索之中不断完善,而每位临床医生的实践经验也有不同。对每个反射区,某一个反应点都有自己不同的体会认识。所以,根据临床经验选取反射区常常收到意外效果。例如胆能治多梦,腹穴能诊断胆结石等。

以上几种方法虽各具特点又是互相联系的,在配穴时应从整体出发。不可孤立对待,要做到辨证选取反射区。第三节 面部与足部反射区按摩疗法的应用原则

一、面部按摩疗法

(一)简介

面部按摩疗法是刺激面部的穴位,通过反射、经络传导,以调整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激发和调整机体内在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方法。《黄帝内经》中有面部望诊的论述:“庭者、头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面部全息穴位就是参考这一记载,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面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上部为额头,中部为颧骨,两旁为颊。人体五官分布于面部。面部肌肉有发达的表情肌、咀嚼肌,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分布其间,使面部对外界环境和内环境的刺激更敏感,这样通过刺激面部的反射区,就可以达到治疗全身脏腑器官、组织疾病的目的。

(二)反射区

面部反射区包括正中7个单区和其他部位17对双区。

头面区:【定位】

位于额正中点。【主治】

输尿管结石、肾积水、排尿困难和毒血症等。

肺区:【定位】

位于两眉内端连线中点。【主治】

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咽喉区:【定位】

位于头面区、肺区连线中点。【主治】

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咳嗽等。

心区:【定位】

位于鼻梁上,两侧目内眦连线中点。【主治】

心脏疾患,如心绞痛、心肌缺血等。

肝区:【定位】

位于心区之下,两颧之间,鼻骨与鼻软骨交界处。【主治】

黄疸、眩晕、胁痛、胆囊炎等。

脾区:【定位】

位于鼻尖处。【主治】

食少、纳呆、泄泻、水肿、痰饮等。

膀胱区、子宫区:【定位】

位于人中沟中点。【主治】

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癃闭、淋证等。

胆区(双):【定位】

位于肝区两旁。【主治】

黄疸、胁痛、胆囊炎、恶心、呕吐、失眠等。

胃区(双):【定位】

位于脾区两旁,胆区之下,鼻翼中央处。【主治】

胃痛、呃逆、呕吐等。

胸(乳房)区(双):【定位】

位于心区与目内眦连线之中点。【主治】

乳汁缺少、乳腺增生、胸闷等。

小肠区(双):【定位】

位于胆区、胃区连线中点外方,眶孔直下。【主治】

泄泻、淋证等。

大肠区(双):【定位】

位于目外眦直下方,颧骨下缘。【主治】

便秘、腹痛、腹泻、痔疮、痢疾等。

肾区(双):【定位】

位于大肠区外方颊部。【主治】

肾虚诸证以及尿痛、少尿、阳痿等。

脐区(双):【定位】

位于肾区下3毫米处。【主治】

腹痛、泄泻等。

背区(双):【定位】

位于颊部中央外后方1寸处。【主治】

腰痛、颈背痛等。

肩关节区(双):【定位】

位于目外眦直下方,胆区外方。【主治】

肩臂疼痛、扭伤,肩周炎等。

臂区(双):【定位】

位于肩关节外与下关穴直上交点处。【主治】

肩臂肿痛、麻木、痿软无力等。

手区(双):【定位】

位于臂区下方,颧骨弓下缘处。【主治】

手肿而痛、手关节风湿、类风湿等。

股里区(双):【定位】

位于口角旁开5分,近地仓穴。【主治】

股内侧痛,肌肉拉伤等。

股里区(双):【定位】

位于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中上1/3交界处。【主治】

大腿扭伤、坐骨神经痛等。

膝关节区(双):【定位】

位于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中下1/3交界处。【主治】

膝肿、膝痛、风湿性膝关节炎等。

大腿区(双):【定位】

位于下颌上耳垂以下及膝关节区以上的凹陷处。【主治】

大腿扭伤、膝关节痛、膝关节炎等。

小腿区(双):【定位】

位于下颌角前方,下颌骨上缘。【主治】

踝关节扭伤、腓肠肌痉挛等。

足区(双):【定位】

位于小腿区前方、目外眦直下之下颌骨上缘。【主治】

足部肿痛、足跟痛、足弓损伤等。

(三)适应证

面部治疗法的适应证比较广泛,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疼痛性疾病

(1)神经性疼痛:如血管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神经衰弱性头痛等多种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闭孔神经痛、坐骨神经痛。

(2)创伤性疼痛:如扭伤、挫伤、落枕、骨折、分娩性疼痛及各种手术后疼痛。

(3)多种炎症性疼痛及多种神经压迫性疼痛:如中耳炎、牙周炎、胆囊炎、阑尾炎、肿瘤压迫神经所致的疼痛。

(4)多种绞痛:如结石引起的胆绞痛、肾绞痛、肠绞痛(属功能性的)等。

2.功能性疾病

(1)神经衰弱、性功能紊乱。

(2)多汗症、肠胃功能紊乱、癔症、功能性心律失常、心胆综合征等。

3.代谢性疾病

(1)糖尿病、高脂血症、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过敏性疾病。

4.禁忌证

面部按摩治疗较为安全,无绝对禁忌证,但一些特殊情况亦须注意。

(1)严重心脏病人不宜使用。如需采用,手法要轻,防止强刺激。

(2)面部穴点处如有红肿、疮疖或溃疡、外伤时,暂不宜按摩。

(3)孕妇在怀孕40日至3个月间不宜按摩,以免引起流产,特别是子宫等穴,要减小刺激强度。

(4)如患有出血性疾病,或有高热、心衰等病,宜慎用面部按摩疗法。

5.注意事项

(1)因面部居于身体首要部位,血管又非常密集,应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要避开瘢痕组织,以免引起出血或疼痛。

(2)由于面部皮肤细嫩,按摩时最好使用按摩介质以减少对皮肤的损伤。

(3)面部神经丰富,非常敏感,按摩刺激手法应尽量轻柔,避免手法过重和刺激过强,以减少疼痛,以患者适宜为度。

二、足部按摩疗法

(一)简介

足部按摩疗法是运用按摩手法刺激人体各器官在足部的反射区,以达到调节人体各部分的机能,取得防病治病自我保健效果的一种按摩疗法。

足部反射区健康法是我国中医学的宝贵遗产。最古老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和腧穴,其中包括许多在脚上的穴位。如肝经的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脾经的隐白、大都、太白、商丘,肾经的涌泉、然谷、太溪、复溜,膀胱经的至阴、通谷、束骨、京骨、昆仑,胆经的窍阴、侠溪、临泣、丘墟,胃经的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等等。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脚部的许多敏感反应点与人体内脏器官的关系。指出刺激这些反应点可起治病的作用。在《黄帝内经》中还多处提到用按摩方法治疗疾病。如《素问·举痛篇》中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素问·血气形志篇》中有:“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病多瘦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

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一书中曾提到:“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针石桥引,案机毒熨,一拨见病之应”这里的桥引、案(与按相通)机,都是按摩之法。俞与腧相通,跗即足背,俞跗是医生的名字,也可能是指摸脚治病的医生,他不用汤药,只用按摩,“一拨见病之应”,可见其疗效是很显著的。

人类的脚掌是动物中最发达的,它有丰富的血管、神经,与指挥中枢(人脑)和各个内脏器官相连接。由于双脚处在人体最远离中枢神经的部位,从信息传递的途径来说,是脚—脊髓—大脑,而脊髓又与各个脏腑器官相联结,因此脚上存在着各脏腑器官的许多信息,脚所受的刺激也会传送到各脏腑器官。又由于双脚处于最远离心脏的部位,很容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加上地心吸力的影响,一些从身体各部分带来的有害物质很可能在这里沉积下来。因此,在人的足部可以找到与身体各部分器官相对应的敏感位置。当人体发生疾患时,在这些敏感位置上可能出现压痛、酸楚、麻痹、肿胀、硬结、瘀血、变形等异常现象,而易被人所感知。由原始的、感性的、偶然的发现,经过千万年的多次反复验证,人类终于逐渐认识到其中的规律性,即这些敏感位置与各部分器官的相互关系:当某一器官发生病变时,在相对应的敏感位置上将出现某种异常现象,而当刺激这些敏感位置时,疾患也将得到缓解或痊愈。刺激这些敏感位置的方法,最简便最原始的便是用手去按压、揉搓,或者用脚在凹凸不平的地面、树根上踩踏,以取得治病的效果。

(二)反射区

把双足并拢在一起,可以看成是个屈腿盘坐的人形。足背是人形的正面。人体各部位和器官在对应区的位置,是与人体内实际位置的上下、左右、前后顺序排列相一致的。足趾相当于头部,所以大脑、小脑、延脑、脑垂体的反射区都在拇趾上。5个足趾端都有额窦的反射区。趾根部相当于人的颈部。足跟部分相当于臀部(盆腔)。生殖器官的反射区就在足跟部。如是把人从鼻尖到肚脐画—条中线,这条线把人分成左右两半,脊柱居中,故占据足内侧。从前到后是颈、胸、腰、骶和尾骨。上下颌、鼻、气管、膀胱、子宫、尿道、肛门等都是中央器官,也在足内侧,人的心和脾在左侧,故反射区也在左足。肝脏和胆囊的反射区在右足。胃、胰脏、十二指肠在足底内侧。小肠、大肠反射区双足都有。凡是成双的脏腑器官如肺、肾脏、生殖腺、睾丸、眼和耳等等,在双足都是对称的,但是头部相应器官的反射区都在对侧,如左眼、左鼻的反射区在右脚。因足背是人的正面,所以面部的反射区,都分布在拇趾或其余四趾的背面。人体胸部反射区在左右足背占据较大的位置,在足底位于脚掌的前部。

脚的侧面相当于一个人的侧位象。脚拇趾相当于头部,拇趾背侧为面部,拇趾跖面(掌面)为头后部,拇趾根部相当于颈,向下依次是胸、腰、骶、臀等部位。踝关节相当于髋关节等。对人体来说,头部的方向为上,脚的方向为下。对脚部来说,脚背为上,脚底为下;脚趾为前,足跟为后;拇趾一侧为内,小趾一侧为外。实际上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差异,脚与脚也不可能一模一样。而且,人们对体表压痛反应点的发现和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1.足部按摩操作的整体顺序

(1)泡脚→擦抹按摩膏→活动足部→检查心脏→基本反射区→一般反射区→基本反射区→放松疏理足部→结束。

(2)左脚→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足底基本反射区→右脚→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足底基本反射区。

2.足部按摩操作的基本顺序

(1)左脚足底:检查心脏→基本反射区(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大额窦→三叉神经→小脑→颈→颈椎→鼻子→大脑→脑垂体→食管→甲状旁腺→甲状腺→小额窦→眼睛→耳→斜方肌→肺、支气管→心脏→脾→胃→胰→十二指肠→小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门→性腺→失眠点。

(2)右脚足底:基本反射区(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大额窦→三叉神经→小脑→颈→颈椎→鼻子→大脑→脑垂体→食管→甲状旁腺→甲状腺→小额窦→眼睛→耳朵→(聪耳明目)→斜方肌→肺、支气管→肝脏→胆→胃→胰→十二指肠→小肠→盲肠→回盲瓣→升结肠→横结肠→肛门→性腺→失眠点。

(3)足内侧: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内尾骨→前列腺、子宫→内肋骨→腹股沟→下身淋巴→髋关节→直肠、肛门→内侧坐骨神经。

(4)足外侧: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外尾骨→生殖腺、睾丸→肩胛骨→外肋骨→上身淋巴→髋关节→下腹部→外侧坐骨神经。

(5)足背:上颌→下颌→扁桃体→喉、气管→胸部淋巴→内耳迷路→胸、乳房→内外肋骨→上、下身淋巴→解溪→基本反射区(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3.足部按摩的放松疏理

(1)活动踝关节。

(2)擦热足部。

(3)掌推小腿内外侧(足三阴、三阳经)。

(4)抱揉小腿。

(5)叩击小腿。

(6)点按足三里、三阴交、涌泉三穴。

(7)双掌指腹擦抹足的背部。

4.足底部反射区

肾上腺区:【定位】

位于双脚掌第二、三跖骨颈之间,足底部“人”字形交叉点后方凹陷处。【主治】

心律不齐、昏厥、炎症、过敏、哮喘、风湿性关节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腹腔神经丛区:【定位】

位于肾反射区的周围,呈环形。【主治】

神经性胃肠病症、腹胀、腹泻、气闷、烦躁等。

肾区:【定位】

位于双脚掌第二、三跖骨近1/2处,位于脚掌“人”字形交叉后方凹陷处向足跟延长约1寸处。【主治】

各种肾脏疾患,如急、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肾结石、泌尿系感染、高血压、水肿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等。

输尿管区:【定位】

位于肾反射区与膀胱反射区之间呈弧形连线。【主治】

输尿管结石、肾积水、排尿困难和毒血症等。

膀胱区:【定位】

位于双脚底内侧舟骨下方稍突起处。【主治】

膀胱炎、尿道炎和泌尿结石等。

尿道区:【定位】

位于跟骨内侧,自膀胱反射区斜向上后方延伸至距骨与跟骨之间,长约1寸。【主治】

泌尿系统感染,尤其对尿道炎、阴道炎、膀胱炎效果更加明显。

额窦区:【定位】

位于双脚拇趾尖端,右侧额窦反射区在左脚,左侧在右脚上。【主治】

头痛、头晕、失眠、鼻窦炎、发烧及眼病、鼻病、脑震荡和脑卒中等。

三叉神经区:【定位】

位于双脚拇趾末节外侧上中段,在小脑反射区上前方。右侧三叉神经的反射区在左脚上。【主治】

偏头痛、面神经麻痹及神经痛、腮腺炎、耳病、鼻咽癌和面颊部疾患等。

小脑和脑干区:【定位】

位于双脚拇趾趾腹外侧下1/4处。左半部小脑的反射区在右脚下。【主治】

头痛、失眠、高血压、脑震荡、脑肿瘤、共济失调、小儿多动症和脑干损伤等。

颈区:【定位】

位于双脚拇趾根部横纹处,压痛反应点在跖面外侧。【主治】

落枕、颈部酸痛、颈部僵硬、颈部软组织损伤、高血压和颈椎综合征等。

鼻区:【定位】

位于双脚拇趾第二趾骨内侧凹陷处。右鼻反射区在左脚。【主治】

鼻阻、鼻炎、鼻衄(鼻出血)、鼻窦炎等鼻部及上呼吸道疾患等。

大脑区:【定位】

位于双脚拇趾末节掌面的全部。右侧大脑反射区在左脚上。【主治】

头痛、头晕、头重、失眠、高血压、脑卒中、视觉受损和脑血栓等。

脑垂体区:【定位】

位于双脚拇趾趾腹正中央,在脑部反射区深部。【主治】

内分泌失调,小儿发育不良,遗尿,更年期综合征和肥胖症等。

食管和气管区:【定位】

位于双脚从第一跖骨头垂直向下至胃的带状区。【主治】

食管疾患,如食管炎、饭后食物反流、食管憩室以及梅核气。

甲状旁腺区:【定位】

位于双脚掌第一跖趾关节线外侧偏趾端处。【主治】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引起的缺钙症状,如筋骨酸痛、抽筋、手足痉挛、指甲脆弱,白内障、并可用于癫痫发作的急救等。

甲状腺区:【定位】

位于双足底第一跖骨的跖骨颈内桡侧至第一、二近节趾骨间。【主治】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分泌不足、失眠、心悸、情绪不稳、肥胖等。

第二、三、四、五趾额窦区:【定位】

位于双脚第二、三、四、五趾趾腹顶端。左额窦反射区在右足趾端。【主治】

头痛、头晕、失眠、眼部疲劳、鼻窦炎等。

眼区:【定位】

位于双脚第二、三趾根部的下面和侧面,趾根两侧偏下处为压痛反应点。右眼反射区在左脚上。【主治】

结膜炎、角膜炎、近视、远视、花眼、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疾及眼底出血等。

耳区:【定位】

位于双脚第四、五趾双侧,掌面和根部。右耳反射区在左脚上。第五趾骨外侧压痛反应点位于趾根下方,其他三点在趾根侧面和跖面交界处。【主治】

各种耳病(耳鸣、耳聋、重听)和鼻咽癌。

斜方肌区:【定位】

位于双足底,在眼、耳反射区后方,呈一条横带状。斜方肌反射区在同侧脚上。【主治】

颈肩酸痛、手无力、手酸麻、落枕等。

肺和支气管区:【定位】

位于双脚斜方肌反射区后方,自甲状腺反射区向外呈横形带状到脚底外侧,肩反射区处。肺反射区在同侧脚上。支气管在肺区外下和与第三趾相对处。【主治】

肺部及支气管疾患,如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肺气肿、胸闷等。

心区:【定位】

位于左脚掌第四、五跖骨头颈间,肺反射区后方,一部分被肺反射区遮盖。【主治】

心脏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恢复期、心力衰竭的恢复期、心律不齐、心脏功能不全及循环系统疾病等。

脾区:【定位】

位于左脚掌第四、五跖骨间近基底部,心下方。【主治】

贫血、食欲缺乏、消化不良、发烧、炎症、皮肤病。

肝区:【定位】

位于右脚掌第四、五趾骨上半部,前方与肺反射区重叠一部分。【主治】

肝脏疾患,肝硬化、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

胆区:【定位】

位于右脚掌第三、四跖骨上部,肝脏反射区内缘。【主治】

胆囊疾患,如胆结石、黄疸病、胆囊炎及其他肝胆疾患等。

胃区:【定位】

位于双脚掌第一跖趾关节下方,即第一跖骨体前中部。【主治】

胃部疾患,如恶心、呕吐、胃痛、胃胀、胃酸过多、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和胃下垂等。

胰区:【定位】

位于双脚掌第一跖骨体中下段,在胃和十二指肠反射区之间。【主治】

消化系统及胰脏本身疾病,如糖尿病、胰腺炎等。

十二指肠区:【定位】

位于胰反射区后方即双脚掌第—跖骨基底段。【主治】

胃及十二指肠疾患,如腹胀、消化不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食欲缺乏、食物中毒等。

小肠区:【定位】

位于双脚掌中凹陷区域,被大肠反射区包围。【主治】

消化系统疾患,如胃肠胀气、腹泻、腹痛、急慢性胃肠炎等。

盲肠和阑尾区:【定位】

位于右脚掌跟骨前线靠外侧,在升结肠后端。【主治】

腹胀、盲肠和阑尾炎等。

回盲瓣区:【定位】

位于右脚盲肠反射区前方。【主治】

增强回盲瓣的功能,消化吸收障碍性疾病及其他回盲部疾患等。

升结肠区:【定位】

位于右脚掌小肠反射区与脚外侧缘第四、五跖骨间纵行的带状区域,与左脚降结肠反射区相对应的位置。【主治】

消化系统疾患,如腹泻、腹痛、肠炎、便秘等。

横结肠区:【定位】

位于双脚掌中间,横越脚掌成一带状区。【主治】

消化系统疾患,如腹泻、腹痛、肠炎、便秘等。

降结肠区:【定位】

位于左脚掌中部,前接横结肠外侧端沿脚外侧第四、五跖骨间,成竖条状。【主治】

便秘、腹泻、腹痛、肠炎等。

乙状结肠和直肠区:【定位】

位于左脚掌跟骨前缘,呈一横带状。【主治】

乙状结肠及直肠疾患,如炎症、息肉、腹泻和便秘等。

肛门区:【定位】

位于肛门位于人体正中线上,其反射区在双脚掌跟骨前线,左足肛门反射区与直肠末端相接,相邻于膀胱区,在其后方。右足反射区也在膀胱区后方。【主治】

痔疮、肛瘘等肛周疾病。

生殖器区:【定位】

位于双脚跟部中央处。【主治】

性功能低下、不孕症、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

失眠点区:【定位】

位于生殖腺反射区上方。【主治】

失眠症。

5.足内反射区

颈椎区:【定位】

位于双脚拇趾近节趾骨内侧及其四周。【主治】

落枕、颈强硬酸痛、颈椎骨质增生以及因颈椎病引起的手麻、臂痛等。

胸椎区:【定位】

位于双脚弓前段,沿第一跖骨内下缘。【主治】

肩背酸痛、胸椎骨刺和其他胸椎疾患及胸腹腔内脏病症等。

腰椎区:【定位】

位于双足内侧缘(楔骨至舟骨下方),上接胸椎反射区,下接骶骨反射区。【主治】

腰背酸痛、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和腰椎其他疾患及腹腔脏器病等。

骶椎区:【定位】

位于双脚弓内缘后方(距骨后方到跟骨止),前接腰椎反射区,后连内尾骨反射区。【主治】

骶骨骨质增生、骶骨受伤、骶髂关节伤痛、坐骨神经痛、盆腔脏器疾患等。

内尾骨区:【定位】

位于双脚跟部之脚掌内侧缘,沿跟结节向后上至跟腱下端呈带状区域。【主治】

坐骨神经痛、尾骨受伤后遗症和生殖系统疾患等。

前列腺(子宫)区:【定位】

位于双足跟内侧,内踝后下方的三角形区域。【主治】

男性,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尿频、排尿困难、尿血和尿道疼痛。女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症和其他子宫疾患。

内肋骨区:【定位】

位于双脚横膈膜反射区后方第一楔骨与舟骨间的凹陷处。【主治】

肋骨的各种病变、胸闷、岔气、肋膜炎和肾脏疾患等。

腹股沟区:【定位】

位于内踝内前上方的凹陷处。【主治】

生殖系统疾患、疝气、性功能障碍等。

下身淋巴结区:【定位】

位于双内踝前下方(距骨、舟骨间)之凹陷处。【主治】

各种炎症,水肿、发烧、囊肿、肌瘤、蜂窝组织炎等。

髋关节区:【定位】

位于双脚内踝下方和后方。【主治】

髋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腰背痛等。

直肠和肛门区:【定位】

位于胫骨内侧后方与跟腱间的凹陷中。从踝后缘向上延伸至四横指的带状区域。【主治】

便秘、痔疮、乙状结肠、直肠和肛门病症。

内侧坐骨神经区:【定位】

位于双腿内踝关节后上方沿胫骨内后缘上行至胫骨内踝下方的凹陷处。【主治】

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炎、糖尿病等。

6.足外侧反射区

肩关节区:【定位】

位于双脚掌外侧第五跖趾关节处。【主治】

肩周炎、手臂无力、肩臂酸痛和手麻等。

肘关节区:【定位】

位于双脚第五跖骨与凹陷楔骨之关节突起前后两侧。【主治】

肘关节受伤、酸痛、肘关节炎和网球肘等。

膝关节区:【定位】

位于双脚掌外侧骰骨与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即外踝垂直线与足底交界处。【主治】

膝关节炎、膝关节扭伤和增生性膝关节炎等。

外尾骨区:【定位】

位于双脚外侧沿跟骨结节后方外侧的一带状区域。【主治】

坐骨神经痛、尾骨损伤和盆腔疾患等。

生殖腺(生殖腺或睾丸)区:【定位】

位于双脚外踝后下方与跟腱前方的三角形区域(与前列腺(子宫)的位置相对称),睾丸、生殖腺的压痛反应点在三角形直角顶点附近。【主治】

性功能低下、乳腺发育不良、不孕症、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

肩胛骨区:【定位】

位于双足背第四、五跖骨与楔骨间,呈一带状区域。【主治】

肩背酸痛、肩关节活动障碍、肩周炎等。

外肋骨区:【定位】

位于外侧楔骨、骰骨与舟骨之间的触之凹陷处。【主治】

胸闷、肋膜炎、肩胛酸痛、肩关节障碍、举手与躯干转动困难等。

上身淋巴结区:【定位】

位于外踝骨前,距舟骨间下方凹陷处。【主治】

各种炎症、发烧、蜂窝组织炎、过敏等。

髋关节区:【定位】

位于双脚外踝下方和外缘的骨缝中。【主治】

髋关节痛、坐骨神经痛和腰背痛等。

下腹部区:【定位】

位于双腿腓骨后缘,与内侧的直肠和肛门反射区相对应。【主治】

用于妇科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及其他下腹部疾患等。

外侧坐骨神经区:【定位】

位于双小腿外侧腓骨后缘处,自外踝关节外后方,向上至腓骨小头后下方。【主治】

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炎、膝关节痛和小腿部病痛等。

7.足背部反射区

上颌区:【定位】

位于双足拇趾趾间关节横纹远方横带状区域。【主治】

牙痛、上颌感染、颌关节炎、牙周病、打鼾等。

下颌区:【定位】

位于双足拇趾趾间关节横纹近侧成带状区域。【主治】

牙痛、下颌发炎、咽部感染等。

扁桃腺区:【定位】

位于双脚拇趾第一趾骨背面,伸拇肌腱两侧。【主治】

感冒、扁桃腺炎,咽部肿胀、化脓等。

咽喉区:【定位】

位于双足胸部淋巴结反射区内之前方,靠拇趾侧。【主治】

喉痛、感冒、声音嘶哑、喉炎、咳嗽等。

胸部淋巴结区:【定位】

位于双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区域。【主治】

各种炎症、癌症、肿瘤、胸痛和需提高免疫力的疾病。

气管区:【定位】

位于双足胸部淋巴结区内之后方,第一跖骨外缘。【主治】

咳嗽、哮喘、急慢性气管炎等。

内耳迷路区:【定位】

位于双足背第四、五跖骨头颈间。【主治】

头晕、眼花、晕车、晕船、高血压、低血压、耳鸣、平衡失调和昏迷等。

胸部(乳房)区:【定位】

位于双足背相当于第二、三、四跖骨背侧形成的片状区域。【主治】

胸闷、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癌和食管疾患。

横膈膜区:【定位】

位于双足背跖骨、楔骨关节处,横跨脚背左右侧的带状区域。【主治】

打呃、恶心、腹痛、胸痛、胸闷和梅核气等。

上、下身淋巴结区:【定位】

位于上身淋巴结位于双脚外踝关节前下方凹陷处;下身淋巴结位于内踝关节前下方凹陷中。【主治】

各种炎症、发烧、囊肿、踝部肿胀、抗体缺乏和癌症等。

解溪区:【定位】

位于两踝关节前横纹中点两筋间。【主治】

踝扭伤、足下垂、肾炎、肠炎、癫痫及支气管炎等疾患。第四节 足部反射区按摩的基本手法

一、按法

即用拇指、示指或中指的指端或指腹按压患者体表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一般来说,拇指按压的力量大于示、中指,指端的力量又大于指腹。【操作】

按压时手指固定于穴位上不动,着力向下加压,先轻后重。按压时间每穴数秒钟,以患者感到酸麻痛为好。单指法是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压在穴位上,双指法是用2个手指同时按在2个穴位或某个反射区。【要领】

操作时,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逐渐加力。当达到一定深度,患者有明显“痛、胀、酸、麻”得气感,即将手指慢慢抬起,一个动作即告完成。切忌用暴力,或用力不均匀、时轻时重。

二、揉法

即用手指指腹部在皮肤上做小幅度回旋揉动的方法。揉法常与按法结合,即按压达到所需力度时做小幅度的环旋运动。【操作】

用手指指腹部紧贴在足部皮肤上,做不间断的小幅度地回旋揉动。【要领】

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通过前臂带动腕部和手指做轻柔和缓的环旋运动,手指紧贴皮肤不移,使足部皮下组织随手指揉动而滑动。

三、推法

即用手指的指端、指腹或指间关节着力于足部反射区,做上下、左右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一般多采用指端推法、指腹推法。【操作】

指端推法是用拇指的指端作为着力点,要求拇指指间关节屈曲,远端指节垂直于接触面,用力推动。

指腹推法是以拇指指腹为着力点,要求拇指伸直,近端指节抵在示指上,缓慢推动。【要领】

手指紧贴皮肤,用力要稳,推进速度缓慢而均匀,应沿着骨骼走向施行,并保持一定压力。

四、点法【操作】

示指的第一指间关节为着力点,将示指屈曲,拇指靠在示指末节,给示指以向上的推力,保持示指指骨与手掌、前臂、上臂成一条直线,以固定着力点,节省力气。在按压反射区时,要垂直点压,每按压一次,提起一次,解除压力,此法主要适用于足底部反射区。【要领】

点法的作用面积小,刺激要求有力而柔和。示指关节要在足部放稳后再缓慢加力,由轻到重,稳而持续,患者能够耐受。

五、擦法

即用手指或手掌的大、小鱼际及掌根部紧贴在足部皮肤上。做直线来回摩擦。根据着力部位可分为掌擦法和拇指擦法。【操作】

掌擦法:将手掌伸展开,分别以掌根、大小鱼际为着力点,由足跟到足尖来回摩擦。

拇指擦法:以拇指指腹作为着力点,在足部上下来回地摩擦。【要领】

腕部伸直,前臂与手相平。掌擦时手指自然伸直,整个指掌贴在皮肤上,以肩为支点,上臂带动手掌做长距离的直线往返。指擦时,指腹紧贴皮肤,指端可微微下按,压力不宜太大,操作时局部出现温热感为佳。

六、捏法【操作】

用拇指、示指分别捏压在2个相对应的反射区上压揉,或者拇指在一个反射区点压,而示指在另一面起固定作用。着力点为两者的指端或指腹。此法适用于反射区相对应的部位。【要领】

拇指和示指同时相对用力,手法强度可轻可重。

七、摇法【操作】

摇法是一手握住患者足部踝关节上端,另一手握住足趾,使足趾与踝关节被动而均匀地环转运动。摇法多应用于手指、脚趾及踝腕关节部位。有保持关节灵活运动、防衰老抗疾病的功能。慢性病、老年病、局部伤痛及保健等都可应用。【要领】

摇法一般为单向加力,为防止损伤关节,一般为双手操作,一手固定,一手操作,更好地达到操作方便、自如、安全、可靠的目的。实施前最好先放松肌肉,并进行按、拿法后再摇动。

八、拍法【操作】

将手指自然并拢,手上各关节均成微屈状,使手的整个掌面如碗形,再以这个手掌面水平地击打在足部反射区。单手、双手操作均可。【要领】

操作者在腕关节自然屈伸的带动下,一落一起有节奏地拍而打之。

九、搓法【操作】

用双手掌面或掌指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揉,同时上下移动。此法适用于坐骨神经反射区及足底、足背部。【要领】

操作时,用力要适中、均匀,速度宜快。两手掌用力要相一致,不可夹得过紧,切忌慢速紧搓。

十、叩法【操作】

示指叩法是拇指、示指两指腹相对,中指指腹按在示指指甲上,三指合并捏紧,示指端略突出,用腕力上下动作行点叩法。此法适用于足部各反射区。

五指叩法是手指微屈,五指指端合拢平齐,形如梅花状,用腕部弹力上下动作行点叩法。此法适用于足部肌肉较少的反射区。【要领】

应以腕部为支点,用力要快速而短暂,随起随落,轻松自然,垂直叩击体表,避免生硬敲打,速度均匀而有节奏。

十一、拿法【操作】

捏而提起为之拿。拿法就是用拇指和示指、中指,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发射区上进行节律性的提捏。【要领】

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

十二、捻法【操作】

操作者以拇指和示指的指腹捏住施术部位,做对称捻转揉搓。【要领】

两指用力要均匀,方向相反。操作要灵活,不可捏得过紧。

十三、掐法

在足部按摩中,掐法刺激最强。【操作】

掐法是用拇指指甲重掐穴位,将力量灌注于拇指指端。掐前要取准穴位,为了避免刺破皮肤,可在重掐部位上覆盖一层薄布,掐后可轻揉局部以缓解疼痛。操作时,掐要逐渐用力,直至引起强烈反应后停止,一般为半分钟,最长不超过1分钟。此法适用于足趾、足趾结合部等狭小部位反射区。【要领】

操作中,切忌用力过大,切忌划动。掐前要修剪指甲。

十四、摩法

在足部按摩中,运用较多的是摩法。【操作】

用示指、中指、环指附着在足部的一定的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指掌做节律性环旋运动。摩法轻柔和缓,适用于足部面积较大的反射区。【要领】

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每分钟120次左右。

十五、分法【操作】

用双手拇指指腹或示指外侧缘在足部反射区的中心处作直线分开、分散动作。【要领】

双手拇指指腹为着力点或示指外侧缘为着力点,同时施力于足部反射区部位,用力均匀、沉着,同时以一点为中心做直线分开,重复数次。第五节 足部按摩疗法的必备应用常识

一、足部按摩的力度

足部按摩的力度应按照轻—重—轻的节奏进行。如按3分钟,开始1分钟轻按,中间1分钟加重,然后再轻按1分钟。按摩过程中力量加大时,患者病理反射区会有痛感,这种痛感是按摩效应,但不宜加力过强,以患者能忍受为佳。

二、足部按摩的时间及次数

对于足部按摩的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以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为宜。一般有以下几点要求:1. 一般每次按摩的总时间在半小时左右为宜。如病情复杂或病症较

重,可适度延长至40分钟。如果每次按摩时间太短,则达不到

治疗效果。但如时间过长,则易引起疲劳,可见适宜的按摩时间

十分重要。2. 对于每个具体反射区的按摩时间,主要根据病症反射区的变化而

调整。主要病症反射区,手力按摩约5~15分钟;对于踏板按摩,

一般为5分钟。3. 每日按摩的次数,如条件允许,2次或3次为佳。4. 足部按摩的最佳治疗时间,应选择睡前半小时内。5. 按摩疗程,一般7~10日为1个疗程,1~3个疗程见效,如慢性

疾病,则需延长疗程。

三、足部按摩的顺序

左足开始,依次为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再按摩右足,顺序同左足。保健按摩也是先左足后右足。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器之间互相联系,某一器官发生疾病,往往会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而引起失常。所以在足部按摩时,应该注意顺序,尤其是对足部反射区的按摩更需注意,以便使身体各器官保持最佳的协调状态。

如果紧急状况,需要立即缓解的,如偏头痛、牙痛、关节扭伤等,可直接按摩相应的反射区。一般疾病的治疗和保健,应该按下列顺序进行:首先采取全足按摩。一般先从左足开始,按摩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4个反射区3~5次后,再按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的顺序进行,然后再按上述顺序按摩右足。按摩时大的顺序不能乱,小的变化是可以的,最后是对症按摩。

四、足部按摩的选穴配穴

足部按摩根据治疗和保健的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选穴配方。总体分为三个方面,即:基础反射区、对症反射区和辅助反射区。1. 基础反射区:足部反射区以肾上腺、肾、输尿管和膀胱为四大基

础反射区。在进行足部按摩时,要首先按摩基础反射区,以便先

将体内毒素和代谢物排出。2. 对症反射区:根据病人的症状所在部位及相关的组织器官选取相

对应的反射区。如眼部疾患取眼反射区,胃部疾患取胃反射区等。3. 辅助反射区:选择与主症反射区功能相近的反射区配合应用,以

增强其疗效。如胃部疾患与消化功能有关,其辅助反射区可取小

肠、横膈膜等。

五、足部按摩的注意事项1. 饭前30分钟或饭后1小时内不宜进行足部按摩。2. 按摩前需准备毛巾或浴巾一条、凡士林油一小瓶、按摩棒一支。

按摩前应剪短指甲,以免刮伤患者皮肤。按摩时应在选定反射区

涂抹少量凡士林油,以润滑皮肤,防止擦伤。3. 足部按摩力求达到口渴,术后半小时内应饮温开水一杯(250~

500毫升)以补充水分。有心脏疾患或肾病患者饮水不超过150毫

升,老年人、儿童适当酌减。4. 按摩前最好让患者先用热水洗脚,有助按摩力度的渗透。若足部

老茧较厚或长期接受足部按摩,双脚痛觉迟钝者,可在洗脚水中

加入食盐100克,以利老茧软化,增加敏感度。5. 按摩左足时,右足应先用毛巾裹好,避免着凉,反之亦然。双足

按摩完毕,应立即穿袜或盖被保暖。6. 在足部按摩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反应,若出现头晕、胸闷、心

悸、四肢冷汗、脉搏细数等不适现象,应立即停止按摩,予以休

息、饮水等对症治疗;一旦出现休克应立即去医院抢救。有些患

者在接受足部按摩治疗后可能出现低烧、发冷、疲倦、腹泻等全

身不适症状,或使原有的症状加重,这是按摩后出现的一种正常

反应,可继续坚持治疗,数日后症状自然消失。有的人足部按摩

治疗数日后,尿液颜色变深,并且气味加重,这是因为“毒素”

排出所致,不必惊慌,仍可坚持治疗。7. 足部有外伤、疮疥、脓肿,治疗时应避开患处。可在另一只脚的

相同部位或同侧手的对应部位进行按摩。如因治疗不慎,造成皮

肤红肿、瘀血者,可在患部涂上红花油等,暂时停止在该处按摩。8. 治疗时应避开骨骼突起处,以免挤伤骨膜,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老人骨骼变脆,关节僵硬,小孩皮薄肉嫩,骨骼柔细,在按摩时

均不可用力过度,造成损伤,以用指腹施力为宜。

六、足部按摩疗法的适应证

足部按摩疗法范围广泛,凡内科、儿科、妇科、伤外科、皮肤科、眼科与耳鼻咽喉科等各科内外诸多疾病均可治疗,而且见效快、疗效高。同时还可广泛用于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足部按摩疗法的适应证很多,对全身各部的功能都有较好的调整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对神经官能症(包括丘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各脏器功能紊乱)和

各种神经痛有明显疗效。这是因为足部按摩疗法对中枢神经系统

兴奋与抑制平衡有调节作用,对痛觉有明显的阻断作用。2. 对慢性胃肠道疾病和小儿厌食、小儿消化不良有明显疗效。足部

按摩疗法对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3. 对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

炎有明显疗效。因为足部按摩疗法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平衡有较

好的调整作用,明显提高了肾上腺皮质功能、产生了类似应用皮

质激素(如泼尼松、可的松)的作用。4. 对各种炎症,如乳腺炎、淋巴结及淋巴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喘

息性气管炎等有明显疗效,说明足部按摩疗法对机体免疫系统的

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5. 对下肢静脉脉管炎、瘀积性皮炎有明显疗效,表明足部按摩对血

液循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七、足部按摩疗法的禁忌证

足部按摩的疗法优点虽多,但也不能包治百病,对如下病症要禁忌,不可乱用。1. 各种严重出血性疾病。如脑出血、子宫出血、消化道出血、支气

管扩张出血、内脏出血等。2. 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肝、脾、肾衰竭。3. 妇女经期和妊娠期。4. 一些外科疾病。如急性阑尾炎、腹膜炎、肠穿孔、骨折、关节脱

位等。5. 各种传染性疾病。如肝炎、结核、流脑、乙脑、伤寒及各种性病

等。6. 各种中毒。如煤气、药物、食物中毒、毒蛇、狂犬咬伤等。7. 各种严重精神病患者。

上述病症病情急迫、严重,不可贻误急救时机,必须立即去医院救治。足部按摩疗法在此时显然不宜使用,但可在康复期间做辅助治疗。

八、按摩介质

使用按摩介质的目的:一是可以保护按摩者的手和被按摩者足部的皮肤,二是选择适宜的介质(药膏)能增强按摩效果。但为了保持按摩的力度,按摩介质不要涂得太多。足部按摩常用以下几种按摩介质。1. 按摩乳:按摩膏具有润滑皮肤、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作用。可

用于任何情况。2. 冬青膏:冬青膏以冬绿油(水杨酸甲酯)与凡士林按1∶5混合调匀

而成。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的疼痛、

肿痛及陈旧性损伤和寒性痛症等。3. 滑石粉:滑石粉具有润滑皮肤、干燥除湿等作用。适用于夏季按

摩时应用,对婴幼儿及皮肤娇嫩者尤佳。4. 白酒:白酒具有活血止痛、温通经络的功效。适用于迁延日久的

损伤疼痛或麻木不仁,腰膝痿软无力,手足拘挛等病症。5. 鸡蛋清:鸡蛋清具有消导积滞、除烦去热等作用。适用于嗳气吐

酸、烦躁失眠、手足心热、各种热病及久病后期。6. 葱姜汁:葱白和鲜生姜等量切碎、捣烂,按照1∶3比例浸入95%

酒精中,放置3日后,取汁应用。具有温中行气,通阳解表等作

用。适用于因寒凝气滞而致的脘腹疼痛及风寒引起的感冒、头痛

等。7. 麻油:麻油具有和血补虚、祛风清热等功效。适用于婴幼儿及久

病虚损或年老体弱者。

九、注意事项1. 饭前30分钟、饭后1小时内不可做足部按摩。2. 足部按摩前后,施受双方须饮300~500毫升温开水。有严重心

脏病、肾病的人及儿童、老人按摩前后饮水不要超过150毫升。3. 女性在怀孕、月经期间不宜做足部按摩。但对月经不调、痛经者

按摩时,力度要轻。4. 各种传染性疾病患者,不宜做足部按摩。5. 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接受足部按摩不应停药。6. 对于严重的心脏病、肾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轻,

双足按摩不能超过10分钟。7. 足部按摩师操作结束后,须用热水洗手。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感冒

一、概述

感冒,祖国医学称“伤风”,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而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的一种外感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

中医认为感冒的主要病因是风邪。风邪引起感冒的发病特点,与气候骤变、淋雨受凉、出汗后伤风等有密切关系。另外具有传染性的时行病毒侵袭人体也可以致病,多是四时不正之气。

二、中医按摩治疗【定穴】

攒竹、印堂、太阳、迎香、风池、肩井、肺俞、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合谷。【取穴】

头面部的攒竹、印堂、太阳、迎香、风池;项背部的肩井、肺俞、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手部的合谷。

攒竹在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印堂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太阳: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鼻唇沟中;风池:在项部,枕骨下两侧,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肩井:在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肺俞: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即脊柱左、右各旁开1.5寸处,从风门穴至白环俞穴(风门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白环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合谷位于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中点的桡侧缘凹陷中。【简便取穴】

攒竹: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攒竹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即是;印堂:两眉头连线中点;太阳:太阳穴在耳郭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风池: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平耳垂;肩井:低头后颈部最高点与肩部最高点连线的中点;肺俞:先低头找到脖子后面正中有1个骨性的突起,这是第七颈椎的棘突,向下数3个这样的突起,这是第三胸椎棘突,再往两边两横指处;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风门(先低头找到脖子后面正中有1个骨性的突起,这是第七颈椎的棘突,向下数第二个突出即第二胸椎,再往两边两横指)与白环俞(即患者俯卧位,腰臀部髂后上棘平第四腰椎,向下数5个突起向两侧旁开两横指)的连线;合谷:以一手拇指的指关节横纹正对另手的拇示指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所指处即是。【操作】1. 患者取坐位,治疗者站在患者的前面。2. 用以拇指指端或螺纹面作用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3. 拇指自然伸直,其余四指自然弯曲。4. 肩膀自然下垂、肘关节悬空、腕关节放松。5. 前臂使劲,带动腕关节有节律地左右摆动,每分钟120~160

次。6. 持续作用于整个前额,约5分钟。7. 再用手指在前额、眼眶上下缘及鼻翼两侧平推然后拉回,反复5

~8次。8. 接着双手同时用拇指按揉左右太阳穴、攒竹穴、迎香穴,每对穴

位1分钟。【疗程】

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次;较重者及缠绵不愈者,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症状全部消失。

三、反射区按摩治疗

(一)面部反射区按摩治疗【反射区】

肺、咽喉、背(见图2-1)。【操作】1. 患者平躺,放松紧张情绪。2. 医者坐于患者头侧,在施术部位均匀涂抹按摩介质。1. 用拇指反复平推患者面部

20~40次,使面部放松并

产生温热感。2. 用中指揉肺区,每分钟60

~100次,按揉3~5分钟,

至局部产生温热感。3. 然后点按肺区,以患者适应

为度,且应逐渐加力,手法

做到柔和渗透(以患者面部

反射区上出现酸、胀、痛的图2-1

感觉为度)。4. 点按咽喉,每分钟100~200次,点按3~5分钟,至局部产生酸

痛感为度。5. 点揉背区,操作3~5分钟。6. 重复上述步骤3,用拇指反复平推患者面部20~40次,使面部放

松并产生温热感,做面部放松,结束治疗。

(二)足部反射区按摩治疗【反射区】

肾、输尿管、膀胱、肾上腺、脾、鼻、气管、肺、咽喉、上身淋巴结、下身淋巴结(见图2-2、图2-3)。图2-2图2-3【操作】

1.在全足均匀地涂抹上按摩介质,如凡士林等。

2.全足放松操作:

(1)双手轻握足内侧、足外侧,从踝部至脚趾3~5次。

(2)两手握足,两拇指相对于足底,其余四指握足背。

(3)两拇指相对,由足跟推向脚趾,手法轻柔,操作3~5次。

(4)两手交替轻轻拍打足背,至足背微微发红为度。

3.检查心脏反射区,随时了解心脏的状态。

4.按摩肾、输尿管和膀胱3个反射区,这3个反射区被称为“基本反射区”。促进排泄系统的功能,将体内有毒物质和代谢不良产物排出体外。

5.用拇指点按肾上腺、脾、鼻、气管、咽喉、上身淋巴结、下身淋巴结反射区30~40次,按揉1分钟左右,以酸胀或微微疼痛为度。

6.用拇指推肺反射区,由外向内,推10~20次。

7.重复上述步骤4,按摩肾、输尿管和膀胱3个反射区,再次刺激基本反射区,促进治疗后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尽快排出体外。

8.重复上述步骤2,再次进行全足放松操作,结束治疗。

(1)双手轻握足内侧、足外侧,从踝部至脚趾3~5次。

(2)两手握足,两拇指相对于足底,其余四指握足背。

(3)两拇指相对,由足跟推向脚趾,手法轻柔,操作3~5次。

(4)两手交替轻轻拍打足背,至足背微微发红为度。【作用】

祛风散寒止痛。【注意事项】1. 按摩之前要选择恰当的体位,即患者感觉舒适放松,可维持较长

时间,又有利于医生的手法操作。2. 掌握好手法刺激的强度,在经络、穴位较敏感的部位应强刺激,

非经络、穴位处相对较弱;青壮年肌肉发达,手法力量适当加重,

老年人或儿童肌肉松软者,手法力量应减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

损伤。3. 操作过程中有多种手法,操作时需要经常变换手法的种类,所以

要求操作者手法变换自然、连续不间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四、病例

于某,男,32岁,2009年12月9日初诊。主诉:由于3日前外出不慎感寒,自觉全身酸痛、恶寒发热、不思饮食。自服感冒药当日症状稍减轻,次日症状加重而来诊。现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全身酸困、喷嚏频作、鼻塞声重、鼻流清涕。体温38.1℃;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诊断: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辨证为风寒证。治疗方法:取穴:攒竹、印堂、太阳、迎香、风池、肩井、肺俞、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即脊柱左、右各旁开1.5寸处,从风门穴至白环俞穴)、合谷。操作:1.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患者前侧。用一指禅推法或大鱼际揉法施治于整个前额部,约5分钟;再用分抹法施治于前额、目眶上下缘及鼻翼两侧,反复5~8次;接着双手同时用拇指按揉左右太阳穴、攒竹穴、迎香穴,每对穴位1分钟。2.患者取坐位,医者立其体侧。从前发际开始到后发际处用五指拿顶法5~8次;再用拇指、示指指面在风池穴上做拿法3~5次;再缓慢向下移动拿颈两侧直至颈根部,如此由上而下反复8~10次,接着拿两侧合谷穴3~5次。3.患者取坐位,医者仍站其体侧,令患者双肘搁置在腿前端,身体呈前倾位。医者在背部脊柱(大椎穴至命门穴)用小鱼际擦法,使局部擦热,仍用小鱼际擦法,擦热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4.患者正坐,医者立其后。在肩胛骨上方、肩井穴处用拿法8~10次,然后,轻轻搓揉被拿部位,结束治疗。

治疗1次后患者即感全身症状明显减轻,再次治疗后全部症状消失。【疗程】

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次;较重者及缠绵不愈者,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症状全部消失。

五、还可以这样做

(一)家用食疗方

白菜萝卜汤:白菜心500克,切成碎末,白萝卜120克,切成薄片,加水800毫升,煮至400毫升后,加红糖适量。每次200毫升,1日2次,连服三四日即可治愈。本方发汗散寒,适用于风寒感冒。

(二)家用小偏方

荆芥、防风、贯众、紫苏、藿香、柴胡、薄荷、川芎、枳壳、甘草、生姜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此方祛风散寒止痛。适用于风寒感冒。

(三)自我保健1. 开天门:自印堂至神庭穴,用双手拇指交替往上推,约2分钟。2. 推坎宫:以左右手示指屈成弓状,以第二指节的内侧面紧贴上眼

眶,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做分抹法,约2分钟。3. 揉太阳及迎香:用两手拇指同时揉两侧太阳穴、迎香穴,每对穴

位约2分钟。4. 冷水洗脸:坚持每日早、晚用冷水洗脸1次。

六、医嘱1. 治疗期间应认真护理,加强观察,应注意避风,以防复发,并应

多饮开水,适当休息。2. 感冒属轻浅之病,只要能及时而恰当地处理,即可较快痊愈,但

对老年、婴幼、体弱患者或时感重症,必须加以重视,注意有无

特殊情况,防止发生转变,或同时夹杂其他疾病。第二节 咳嗽

一、概述

咳嗽,是由于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咳与嗽稍有区别,有声无痰为咳,无声有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所以咳与嗽常常并称。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多因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导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外邪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挟有寒、热、燥等。内伤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可分其他脏腑病损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类。

二、中医按摩治疗【定穴】

肺俞、天突、足三里、肩井、膻中、中脘、丰隆等穴。【取穴】

颈部的天突;肩部的肩井;胸腹部的中脘、膻中;下肢部的足三里、丰隆;背部的肺俞穴。

肺俞: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天突: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足三里: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为足三里;肩井:在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膻中: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中脘在前中线上,脐上4寸;丰隆: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两横指。【简便取穴】

肺俞:先低头找到脖子后面正中有1个骨性的突起,这是第七颈椎的棘突,向下数3个这样的突起,这是第三胸椎棘突,再往两边两横指处;天突:取穴时,可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势,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足三里: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示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足三里;肩井:低头后颈部最高点与肩部最高点连线的中点;膻中: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中脘: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丰隆:膝中到外踝尖共16寸,一半即8寸,距离胫骨前缘两横指处。【操作】1. 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患者前侧。2. 以示指、中指按在胸骨柄上缘向内揉3~5分钟。3. 以双手手指相对放在膻中穴上,然后向两侧推抹,速度可快些,

力量不要太重,做30次。4. 患者俯卧位,医者立其体侧。5. 医者从肩部向下呈螺旋样向下使用揉法,做3~5次。6. 用拇指侧面或螺纹面作用于双侧肺俞穴,前臂使劲,带动腕关节

有节律地左右摆动,每分钟120~160次,每穴3~5分钟。7. 患者仰卧位,医者以双手轮流在中脘处向下快抹,做50次。8. 用拇指按揉足三里、丰隆穴3~5分钟。9. 患者正坐,医者立其后。10. 拿捏肩胛骨上方、肩井穴处8~10次。11. 最后轻轻搓揉被拿部位,结束治疗。【疗程】

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及缠绵不愈者,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症状全部消失。

三、反射区按摩治疗

(一)面部反射区按摩治疗【反射区】

肺、肝、脾、胸(乳房)、大肠(见图2-4)。【操作】1. 患者取仰卧位,放松紧张情绪,医者坐于患者头侧。2. 在施术部位均匀涂抹按摩介质。1. 用手掌拂摸面部,反复20

~40次,使面部放松并产

生温热感。2. 用中指揉肺区,频率为每分

钟60~100次,按揉3~5分

钟,至局部产生温热感。3. 再点按肺区,以患者适应为

度,且应逐渐加力,手法做

到柔和渗透,以患者面部反图2-4

射区上出现酸、胀、痛的感

觉为度。4. 点按脾区、胸(乳房)区、肝区,频率为每分钟100~200次,点按

3~5分钟,至局部产生酸痛感为度。5. 点揉大肠区,操作3~5分钟。6. 重复上述步骤3,用手掌拂摸面部,反复20~40次,使面部放松

并产生温热感,做面部放松,结束治疗。

(二)足部反射区按摩治疗【反射区】

输尿管、膀胱、气管、肺、胸部淋巴结、肾、脾(见图2-5、图2-6)。【操作】1.在全足均匀地涂抹上按摩介质,如凡士林等。2.全足放松操作:(1)双手图2-5轻握足内侧、足外图2-6侧,从踝部至脚趾3~5次。

(2)两手握足,两拇指相对于足底,其余四指握足背。

(3)两拇指相对,由足跟推向脚趾,手法轻柔,操作3~5次。

(4)两手交替轻轻拍打足背,至足背微微发红为度。

3.检查心脏反射区,随时了解心脏的状态。

4.按摩肾、输尿管和膀胱3个反射区,这3个反射区被称为“基本反射区”。促进排泄系统的功能,将体内有毒物质和代谢不良产物排出体外。

5.用拇指点按气管、胸部淋巴结、脾这3个反射区30~40次,按揉1分钟左右,以酸胀或微微疼痛为度。

6.用拇指推肺反射区,由外向内,推10~20次。

7.用拇指推肾反射区,由上至下,推10~20次。

8.重复上述步骤4,按摩肾、输尿管和膀胱这3个反射区,再次刺激基本反射区,促进治疗后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尽快排出体外。

9.重复上述步骤2,再次进行全足放松操作,结束治疗。

(1)双手轻握足内侧、足外侧,从踝部至脚趾3~5次。

(2)两手握足,两拇指相对于足底,其余四指握足背。

(3)两拇指相对,由足跟推向脚趾,手法轻柔,操作3~5次。

(4)两手交替轻轻拍打足背,至足背微微发红为度。【作用】

宣肺止咳。【注意事项】1. 掌握好手法刺激的强度,青壮年肌肉发达,手法力量适当地加重,

老年人或儿童肌肉松软者,手法力量应减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

损伤。2. 按摩操作过程中,一般应遵循“轻—重—轻”的原则,即前后

1/4的时间手法刺激量轻一些,中间一段时间手法刺激量相对重

一些,体现出一定的轻重节奏变化。3. 操作过程中有多种手法,操作时需要经常变换手法的种类,所以

要求操作者手法变换自然、连续不间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四、病例

闫某,男,27岁,2009年10月23日初诊。主诉:由于7日前外出不慎感寒,咳嗽时作,自服止咳药症状无减轻而来诊。现咳嗽痰多,痰白黏腻,每于晨间咳痰尤甚,痰出则缓,兼胸闷脘痞,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胸部X线双肺纹理增粗;听诊闻及两肺呼吸音增粗,伴湿啰音;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诊断:咳嗽(急性支气管炎)。辨证为痰湿蕴肺证。治疗方法:取穴:肺俞、天突、足三里、肩井、膻中、中脘、丰隆等穴。操作:1.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患者前侧。以示指、中指按在胸骨柄上缘向内揉3~5分钟。以双手手指相对置于膻中穴,然后向两侧推抹,速度可快些,力量不要太重,做30次。2.患者俯卧位,医者立其体侧。医者从肩部向下呈螺旋样向下使用揉法,做3~5次。用一指禅推法作用于双侧肺俞穴,每穴3~5分钟。3.患者仰卧位,医者以双手轮流在中脘处向下快抹,做50次。用拇指揉法按揉足三里、丰隆穴3~5分钟。4.患者正坐,医者立其后。在肩胛骨上方、肩井穴处用拿法8~10次,然后轻轻搓揉被拿部位,结束治疗。

治疗1次后患者即感全身症状明显减轻,治疗3日后全部症状消失。【疗程】

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及缠绵不愈者,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症状全部消失。

五、还可以这样做

(一)家用食疗方

银耳10克(清水浸泡数小时至胀开,洗净),百合15克,北沙参10克,冰糖适量,一同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约1小时,取汁,稍温饮服。此方宣肺滋阴止咳,适用于阴虚咳嗽。

(二)家用小偏方

麻黄、荆芥、桔梗、白前、紫菀、百部、陈皮、半夏、厚朴、茯苓、杏仁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此方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适用于风寒咳嗽。

(三)自我保健1. 抹胸:患者平卧,在胸正中线由上向下双手交替抹50次。2. 揉天突:以示指、中指按在胸骨柄上缘向内揉3~5分钟。3. 揉肺俞:以右手过左肩向后揉按脊柱左侧的酸痛点3~5分钟。4. 分推膻中:以双手手指相对置于膻中穴,然后向两侧推抹,速度

可快些,力量不要太重,做30次。

六、医嘱

对于咳嗽的预防,应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凉,饮食不宜甘肥、辛辣及过咸,戒烟酒,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第三节 哮喘

一、概述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喉间痰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肺部过敏性疾患所致的哮喘均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哮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宿痰伏肺,遇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性疾患。外感主要是风寒或者风热之邪;饮食不当主要是贪食生冷,导致寒饮内停,或者是由于进食了海鲜发物等,引起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导致本病的发生;体虚病后,如先天身体素质不强、反复感冒,或者是大病初愈都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二、中医按摩治疗【定穴】

身柱、肺俞、定喘、心俞、膈俞、天突、中府、膻中、尺泽、内关、外关、列缺、肩井、足三里、丰隆等穴。【取穴】

颈部的天突、定喘;肩部的肩井;上肢部的尺泽、内关、外关、列缺;胸腹部的中府、膻中;背部的身柱、肺俞、心俞、膈俞;下肢部的足三里、丰隆。

身柱:人体身柱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肺俞: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定喘:在背部经外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心俞: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天突: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中府: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膻中: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肩井:在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足三里: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为足三里;丰隆: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两横指。【简便取穴】

身柱:先低头找到脖子后面正中有1个骨性的突起,这是第七颈椎的棘突,向下数3个这样的突起,这是第三胸椎棘突,其下凹陷;肺俞:先低头找到脖子后面正中有1个骨性的突起,这是第七颈椎的棘突,向下数3个这样的突起,这是第三胸椎棘突,再往两边两横指处;定喘:先低头找到脖子后面正中有1个骨性的突起,这是第七颈椎的棘突,其旁开1个小指的距离;心俞:先低头找到脖子后面正中有1个骨性的突起,这是第七颈椎的棘突,向下数5个这样的突起,这是第五胸椎棘突,再往两边两横指处;膈俞:沿肩胛骨下缘向脊柱作一直线,交点向两侧旁开两横指处;天突:取穴时,可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势,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中府:两手叉腰立正,锁骨外端下缘的三角窝处为云门,此窝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平第一肋间隙)即本穴;膻中: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尺泽:让患者采用正坐、仰掌并微曲肘的取穴姿势,尺泽穴位于人体的手臂肘部,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即是此穴;内关: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掌的姿势,内关穴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横指宽的中央;外关: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横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列缺: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示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示指尖到达之凹陷处取穴;肩井:低头后颈部最高点与肩部最高点连线的中点;足三里: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示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足三里;丰隆:膝中到外踝尖共16寸,一半即8寸,距离胫骨前缘处。【操作】

1.患者属实喘证

(1)患者取仰卧位。

(2)医者用双手掌贴在患者胸部,自正中向身体两侧反复平推5分钟左右。

(3)双手掌再自肋骨下缘向上至锁骨反复平推。

(4)患者俯卧位或坐位。

(5)医者在其背部自下而上进行搓揉、平推、摩擦,治疗5分钟左右。

(6)患者坐位。

(7)医者在其上肢沿拇指侧,拿捏,摩擦,抖动,搓揉5分钟左右。

(8)用拇指指端在身柱、肺俞、定喘、心俞、膈俞、天突、中府、膻中、尺泽、内关、外关、列缺、肩井、足三里、丰隆等穴位上进行按揉。

2.患者属虚喘证

(1)患者仰卧位。

(2)医者用双手掌贴在患者胸部,自正中向身体两侧反复平推。

(3)双手掌再自锁骨向下至肋骨下缘反复平推治疗5分钟左右。

(4)患者俯卧位或坐位。

(5)医者在其背部自上而下进行搓揉、平推、摩擦,治疗5分钟左右。

(6)患者坐位。

(7)医者在其上肢沿拇指侧,拿捏、摩擦、抖动、搓揉5分钟左右。

(8)用拇指指端在身柱、肺俞、定喘、心俞、膈俞、天突、中府、膻中、尺泽、内关、外关、列缺、肩井、足三里、丰隆等穴位上进行按揉。【疗程】

10日为1个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个疗程;较重者及缠绵不愈者,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症状全部消失。

三、反射区按摩治疗

(一)面部反射区按摩治疗【反射区】肺、脾、肾、胸(乳房)、大肠、肝(见图2-7)。【操作】1.患者取仰卧位,放松紧张情绪,医者坐于患者头侧,在施术部位均匀涂抹按摩介质。图2-72.面部放松:

(1)用手掌拂摩面部,反复20~40次,使面部放松 并产生温热感。

(2)用拇指平推面部,反复20~40次,使面部放松并产生温热感。

3.用中指按揉肺区,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按揉3~5分钟。至局部产生温热感。

4.然后点按肺区,以患者适应为度,且应逐渐加力,手法做到柔和渗透。以患者面部反射区上出现酸、胀、痛的感觉为度。

5.点按脾区、胸(乳房)区、肝区、肾区,频率为每分钟100~200次,点按3~5分钟,至局部产生酸痛感为度。

6.点揉大肠区,操作3~5分钟。

7.重复上述步骤2,做面部放松,结束治疗。

(二)足部反射区按摩治疗【反射区】

肾上腺、脾、肾、气管、肺、胸部淋巴结、甲状旁腺、输尿管、膀胱(见图2-8、图2-9)。【操作】1.在全足均匀地涂抹上按摩介质,如凡士林等。2.全足放松操作:(1)双手图2-8轻握足内图2-9侧、足外侧,从踝部至脚趾3~5次。

(2)两手握足,两拇指相对于足底,其余四指握足背。

(3)两拇指相对,由足跟推向脚趾,手法轻柔,操作3~5次。

(4)两手交替轻轻拍打足背,至足背微微发红为度。

3.检查心脏反射区,随时了解心脏的状态。

4.按摩肾、输尿管和膀胱3个反射区,这3个反射区被称为“基本反射区”,促进排泄系统的功能,将体内有毒物质和代谢不良产物排出体外。

5.用拇指点按肾上腺、脾、气管、胸部淋巴结、甲状旁腺反射区30~40次,按揉1分钟左右,以酸胀或微微疼痛为度,进行重点刺激。

6.用拇指推肺反射区,由外向内,推10~20次。

7.用拇指推肾反射区,由上至下,推10~20次。

8.重复上述步骤4,按摩肾、输尿管和膀胱3个反射区,促进治疗后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尽快排出体外。

9.重复上述步骤2,再次进行全足放松操作,结束治疗。

(1)双手轻握足内侧、足外侧,从踝部至脚趾3~5次。

(2)两手握足,两拇指相对于足底,其余四指握足背。

(3)两拇指相对,由足跟推向脚趾,手法轻柔,操作3~5次。

(4)两手交替轻轻拍打足背,至足背微微发红为度。【作用】

补肺固卫,降气平喘。【注意事项】

1.对于哮喘的患者按摩之前要选择恰当的体位,即患者感觉舒适放松,可维持较长时间,又有利于医生的手法操作。

2.掌握好手法刺激的强度,在经络、穴位较敏感的部位应强刺激,非经络、穴位处相对较弱,手法力量应减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3.操作过程中有多种手法,操作时需要经常变换手法的种类,所以要求操作者手法变换自然、连续不间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四、病例

刘某,女,30岁,2009年11月18日初诊。主诉:哮喘病5年,发作3日而来诊。每因季节交替或气候变化而加重,伴气短声低,咯出的痰呈清稀色白,喉中轻度哮鸣音,平素自汗易感冒,鼻塞流清涕,严重时夜不能睡。两肺闻及哮鸣音;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诊断:哮喘(慢性支气管哮喘)。辨证为肺虚证。治疗方法:取穴:身柱、肺俞、定喘、心俞、膈俞、天突、中府、膻中、尺泽、内关、外关、列缺、肩井、足三里、丰隆等穴。操作:1.患者仰卧位,医者用双手掌自患者胸部正中向身体两侧做分推法治疗,如患者属实喘证,治疗应从肋骨下缘向上至锁骨的方向进行,然后再自肋骨下缘向上至锁骨做双手掌平推法治疗;如患者属虚喘证,则治疗应从锁骨向下至肋骨下缘的方向进行,然后再自锁骨向下至肋骨下缘做双手掌平推法的治疗5分钟左右。2.患者俯卧位或坐位,对于属实喘证的患者,医者在其背部自下而上做揉法、振法、滚法、平推法的治疗;对于属虚喘证的患者,医者在其背部做反方向的揉法、振法、滚法、平推法的治疗。治疗时间也在5分钟左右。3.患者坐位,医者在其上肢桡侧做拿法、擦法、搓法、抖法治疗5分钟左右。4.用拇指指端在身柱、肺俞、定喘穴、心俞、膈俞、天突、中府、膻中、尺泽、内关、外关、列缺、肩井、足三里、丰隆等穴位上进行按揉。

治疗1次后患者即感全身症状明显减轻,治疗10日后全部症状消失。【疗程】

10日为1个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个疗程;较重者及缠绵不愈者,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症状全部消失。

五、还可以这样做

(一)家用食疗方

白果肉粥。白果5粒,大米15克,瘦肉15克,盐、油各少许,白果去壳及芯、切碎,用油、盐将大米、剁碎的瘦肉末腌15分钟,将适量水煮开后,加入所有材料煮成粥。白果含多种独特成分,能够阻断哮喘激发进程中的一些重要化学反应,有补肺定喘、化痰的作用。

(二)家用小偏方

半夏、陈皮、沉香、川楝子、郁金、白芥子、莱菔子、苏子、葶苈子、青皮、厚朴、杏仁、茯苓各10克,大枣5枚。每日1剂,水煎服。此方涤痰除壅,降气平喘。适用于痰哮。

(三)自我保健1. 患者在其上肢桡侧做拿法、擦法、搓法、抖法的治疗。2. 点穴:天突、中府、膻中、尺泽、内关、外关、列缺、肩井、足

三里、丰隆。

六、医嘱1. 居室应空气新鲜、流通,无灰尘、煤烟、烟雾、漆气及其他一切

刺激性物质。2. 饮食:哮喘病人急性发作时,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调味要

清淡可口,避免冷饮冷食。饮食上要少吃多餐,不可过饱。3. 消除精神紧张、调整心理状态。病人应了解哮喘的发病原因及诱

发因素,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避免,坚持医疗体育及正确的用

药,就有可能避免哮喘的频繁发作。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胃痛

一、概述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也见于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

本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寒邪客胃,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主收引,致胃气不和而痛;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致胃失和降;肝气犯胃,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致气机阻滞,因而发生疼痛;脾胃虚弱,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寒,引起疼痛。

二、中医按摩治疗【定穴】

中脘、上脘、气海、天枢、关元、肩井、脾俞、胃俞、三焦俞、内关、足三里、梁丘等穴。【取穴】

肩部的肩井;胸腹部的上脘、中脘、气海、天枢、关元;项背部的脾俞、胃俞、三焦俞;上肢部的内关;下肢部的足三里、梁丘。

中脘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上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天枢: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肩井:在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三焦俞:位于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足三里: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为足三里;梁丘: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简便取穴】

中脘: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中脘;上脘: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向上一横指;气海: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联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天枢: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两侧三横指处;关元: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条直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3/5处,即是此穴;肩井:低头后颈部最高点与肩部最高点连线的中点;脾俞:先低头找到脖子后面正中有1个骨性的突起,这是第七颈椎的棘突,向下数11个这样的突起,这是第十一胸椎棘突,再往两边两横指处;胃俞:先低头找到脖子后面正中有1个骨性的突起,这是第七颈椎的棘突,向下数12个这样的突起,这是第十二胸椎棘突,再往两边两横指处;三焦俞:两侧腰骨最高点的连线即第四腰椎,向上数3个凸骨,向两侧旁开两横指处即是;内关: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掌的姿势,内关穴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横指宽的中央;足三里: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示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足三里;梁丘: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操作】1. 患者取仰卧位。2. 医者揉按、摩擦其上腹部(剑突到脐下),要使患者感到胃部有温

热感为度。3. 患者再取俯卧位。4. 医者揉推、摩擦其背部,使患者感到治疗部位有温热感。5. 用拇指指端点按中脘、上脘、气海、天枢、关元、肩井、脾俞、

胃俞、三焦俞、内关、足三里、梁丘等穴,每穴1分钟。【疗程】

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次;较重者及缠绵不愈者,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症状全部消失。

三、反射区按摩治疗

(一)面部反射区按摩治疗【反射区】

胃、脾、肝、胆、脐(见图3-1)。【操作】1. 患者取仰卧位,放松紧张情绪,医者坐于患者头侧,在施术部位

均匀涂抹按摩介质。2. 面部放松:用手掌拂摩和拇指平推面部,反复20~40次,使面

部放松并产生温热感。1. 用中指按揉胃区,频率为每

分钟60~100次,按揉3~5

分钟,至局部产生温热感。2. 然后再施点按胃区,以患者

适应为度,且应逐渐加力,

手法做到柔和渗透,以患者

面部反射区上出现酸、胀、

痛的感觉为度。3. 点按脾区、肝区、胆区,频

率为每分钟100~200次,

点按3~5分钟,至局部产图3-1

生酸痛感为度。4. 点揉脐区,操作3~5分钟。5. 重复上述步骤2,用手掌拂摩和拇指平推面部,反复20~40次,

做面部放松,结束治疗。

(二)足部反射区按摩治疗【反射区】胃、十二指肠、脾、下身淋巴结、腹腔神经丛、肝、肾、输尿管、膀胱(见图3-2、图3-3、图3-4)。图3-2图3-4【操作】1.在全足均匀地涂抹上按摩介质,如图3-3凡士林等。

2.全足放松操作:

(1)双手轻握足内侧、足外侧,从踝部至脚趾3~5次。

(2)两手握足,两拇指相对于足底,其余四指握足背。

(3)两拇指相对,由足跟推向脚趾,手法轻柔,操作3~5次。

(4)两手交替轻轻拍打足背,至足背微微发红为度。

3.检查心脏反射区,随时了解心脏的状态。

4.按摩肾、输尿管和膀胱3个反射区,这3个反射区被称为“基本反射区”。促进排泄系统的功能,将体内有毒物质和代谢不良产物排出体外。

5.用拇指点按脾、下身淋巴结反射区30~40次,按揉1分钟左右,以酸胀或微微疼痛为度。

6.用拇指推按胃、十二指肠、肝反射区,由外向内,推10~20次。

7.用拇指由外向内按揉腹腔神经丛,持续3~5分钟。

8.重复上述步骤4,按摩肾、输尿管和膀胱3个反射区,促进治疗后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尽快排出体外。

9.重复上述步骤2,再次进行全足放松操作,结束治疗。

(1)双手轻握足内侧、足外侧,从踝部至脚趾3~5次。

(2)两手握足,两拇指相对于足底,其余四指握足背。

(3)两拇指相对,由足跟推向脚趾,手法轻柔,操作3~5次。

(4)两手交替轻轻拍打足背,至足背微微发红为度。【作用】

理气和胃止痛。【注意事项】1. 按摩之前要选择恰当的体位,即患者感觉舒适放松,可维持较长

时间,又有利于医生的手法操作。2. 按摩操作过程中,手法宜柔和,力量变化适中,前后1/4的时间

手法刺激量轻一些,中间一段时间手法刺激量相对重一些,体现

出一定的轻重节奏变化。3. 操作过程中有多种手法,操作时需要经常变换手法的种类,所以

要求操作者手法变换自然、连续不间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四、病例

江某,男,58岁,2009年6月9日初诊。主诉:因2日前吃冷食而致胃痛,吃止痛药不止而来诊。现胃脘隐痛,遇寒或饥饿时加重,喜温喜按,兼神疲肢倦,食少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诊断:胃痛(急性浅表性胃炎)。辨证为脾胃虚寒证。治疗方法:取穴:中脘、上脘、气海、天枢、关元、肩井、脾俞、胃俞、三焦俞、内关、足三里、梁丘等穴。操作:1.患者仰卧位,医者在其上腹部(剑突到脐下)采用揉法、按法、摩法和擦法治疗,要使患者感到胃部有温热感为度。2.患者俯卧位,医者在其腰背部实施揉法、擦法、按法、摩法和推法的治疗,同样要使患者感到治疗部位有温热感。3.用拇指指端在中脘、上脘、气海、天枢、关元、肩井、脾俞、胃俞、三焦俞、内关、足三里、梁丘上点按,每穴1分钟。

治疗一次后患者即感全身症状明显减轻,再次治疗后全部症状消失。【疗程】

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次;较重者及缠绵不愈者,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症状全部消失。

五、还可以这样做

(一)家用食疗方

胡椒粉1克,葱白3克,姜6克,先烧开水,下姜、葱白,煮沸而成姜葱汤,用热姜葱汤,送服胡椒粉,或将胡椒粉放入姜葱汤中,胃痛时将汤热饮。适用于胃寒痛症。

(二)家用小偏方

黄芪、白术、桂枝、炙甘草、生姜各10克,大枣10枚,饴糖20克,每日1剂,水煎服。此方温中补气,和理缓急。适用于脾胃虚寒的胃痛。

(三)自我保健1. 患者仰卧位,以一指禅推法在患者上腹部轻推,重点推中脘穴,

约5分钟,用掌摩法在上腹部摩运3分钟,点按中脘、天枢、梁

门、下脘、内关、公孙、足三里诸穴,每穴3~5分钟。2. 患者仰卧,在上、中、下脘穴指揉。先以中指指腹按在上脘穴处,

示指和环指按在中指两旁,以顺时针方向揉动。呼气时,三指的

揉力逐渐向深部渗透,稍加重手法;吸气时,将揉力轻轻放松。

每揉6次为1遍(揉6次的过程正是呼气的过程),每穴指揉7~8

遍。在中脘、下脘处指揉的方法同前。

六、医嘱1. 注意饮食调摄,避免酸、辣、辛、燥、烟酒等刺激性食物。2. 坚持做腹部自我推拿,保持心情愉快,适当加强体育运动。第二节 呃逆

一、概述

呃逆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主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持续发作或偶然发作,有单纯性的呃逆,亦有在其他疾病中出现的呃逆。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它是由于某种刺激引起膈神经过度兴奋,膈肌痉挛所致。呃逆可以在多种疾病中出现,一般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呃声不断、多而短促、声音响亮的呃逆,很快会自行消失。但也有连续数小时、数星期或更长时间迁延难愈的。

中医认为它常常是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导致寒结胃中,以及恼怒抑郁、情志失和以致肝气犯胃引起。也有少数是胃中阴液损伤,或脾胃气败所造成,治疗时当有区别。

二、中医按摩治疗【定穴】

璇玑、大椎、缺盆、膻中、中脘、肩井、膈俞、脾俞、胃俞、内关、合谷、足三里。【取穴】

肩部的肩井;胸腹部的缺盆、璇玑、膻中、中脘;项背部的大椎、膈俞、脾俞、胃俞;上肢部的内关、合谷;下肢部的足三里。

璇玑: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下1寸;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缺盆:位于人体的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膻中: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中脘: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肩井:在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合谷:位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中点的桡侧缘凹陷中;足三里: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为足三里。【简便取穴】

璇玑:在胸骨中线上,仰卧或正坐仰靠,约当胸骨柄中点取穴;大椎:正坐低头时人体的颈部下端最高点,即第七颈椎棘突,其下凹陷处;缺盆:在锁骨上窝之中点;膻中: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中脘: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中脘;肩井:低头后颈部最高点与肩部最高点连线的中点;膈俞:先低头找到脖子后面正中有1个骨性的突起,这是第七颈椎的棘突,向下数7个这样的突起,这是第七胸椎棘突,再往两边两横指处;脾俞:先低头找到脖子后面正中有1个骨性的突起,这是第七颈椎的棘突,向下数11个这样的突起,这是第十一胸椎棘突,再往两边两横指处;胃俞:先低头找到脖子后面正中有1个骨性的突起,这是第七颈椎的棘突,向下数12个这样的突起,这是第十二胸椎棘突,再往两边两横指处;内关: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掌的姿势,内关穴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横指宽的中央;合谷:以一手拇指的指关节横纹正对另手的拇示指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所指处即是;足三里: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示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足三里。【操作】1. 患者取坐位,医者站于一侧。2. 医者将一手手掌放于胸骨上端璇玑穴处,另一手手掌放于背部上

方大椎穴处。3. 两手同时自上向下沿胸、背正中线做掌推法的治疗,胸部的手掌

推至脐下,背部的手掌推至腰部,反复操作3分钟左右。4. 患者取仰卧位。5. 医者用手掌推按其胸部向脐下部位,操作5分钟。6. 再以顺时针方向抚摩患者上腹部,操作5分钟。7. 患者取俯卧位。8. 医者自上而下揉按患者背部,6~8分钟。9. 最后点按缺盆、膻中、中脘、肩井、膈俞、脾俞、胃俞、内关、

合谷、足三里。【疗程】

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次;较重者及缠绵不愈者,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症状全部消失。

三、反射区按摩治疗(一)面部反射区按摩治疗【反射区】胃、肝、脾(见图3-5)。【操作】1. 患者取仰卧位,放松紧张情绪,医者坐于患者头侧,在施术部位均匀涂抹按摩介质。2. 医者用手掌拂摩和拇指平推患者面部,图3-5反复20~40次,使面部放松并产生温热感。3. 用中指揉按胃区,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按揉3~5分钟。至

局部产生温热感。4. 然后点按胃区,以患者适应为度,且应逐渐加力,手法做到柔和

渗透,以患者面部反射区上出现酸、胀、痛的感觉为度。5. 点按脾区、肝区,频率为每分钟100~200次,点按3~5分钟,

至局部产生酸痛感为度。6. 重复上述步骤2,用手掌拂摩和拇指平推患者面部,反复20~40

次,做面部放松,结束治疗。

(二)足部反射区按摩治疗【反射区】

腹腔神经丛、甲状旁腺、横膈膜、胃、肾、十二指肠、输尿管、膀胱(见图3-6、图3-7)。【操作】1.在全足均匀地涂抹上按摩介质,如凡士林等。2.全足放松操作:(1)双手图3-7轻握足内侧、足外侧,从踝部至脚趾3~5次。(2)两手握足,两拇指相对于足底,图3-6其余四指握足背。

(3)两拇指相对,由足跟推向脚趾,手法轻柔,操作3~5次。

(4)两手交替轻轻拍打足背,至足背微微发红为度。

3.检查心脏反射区,随时了解心脏的状态。

4.按摩肾、输尿管和膀胱3个反射区,这3个反射区被称为“基本反射区”,促进排泄系统的功能,将体内有毒物质和代谢不良产物排出体外。

5.用拇指点按甲状旁腺30~40次,按揉1分钟左右,以酸胀或微微疼痛为度。

6.用拇指由外向内平推横膈膜、胃、十二指肠反射区,推10~20次。

7.用拇指由外向内按揉腹腔神经丛,持续3~5分钟。

8.用拇指由上至下平推肾反射区,推10~20次。

9.重复上述步骤4,按摩肾、输尿管和膀胱3个反射区,促进治疗后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尽快排出体外。

10.重复上述步骤2,再次进行全足放松操作,结束治疗。

(1)双手轻握足内侧、足外侧,从踝部至脚趾3~5次。

(2)两手握足,两拇指相对于足底,其余四指握足背。

(3)两拇指相对,由足跟推向脚趾,手法轻柔,操作3~5次。

(4)两手交替轻轻拍打足背,至足背微微发红为度。【作用】

降逆止呃。【注意事项】1. 按摩之前要选择恰当的体位,即患者感觉舒适放松,可维持较长

时间,又有利于医生的手法操作。2. 掌握好手法刺激的强度,青壮年肌肉发达,手法力量适当地加重,

老年人或儿童肌肉松软者,手法力量应减轻,对于按压胸廓时,

力量也应该适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3. 操作过程中有多种手法,操作时需要经常变换手法的种类,所以

要求操作者手法变换自然、连续不间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四、病例

蔡某,女,69岁,2009年10月15日初诊。主诉:由于6日前进食过快致呃逆,吃药未见好转而来诊。现呃逆一日数次,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兼手足欠温,腰膝无力,便溏久泄。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弱。诊断:呃逆(膈肌痉挛)。辨证为脾胃阳虚证。治疗方法:取穴:璇玑、大椎、缺盆、膻中、中脘、肩井、膈俞、脾俞、胃俞、内关、合谷、足三里。操作:1.患者坐位,医者位于一侧,以一手手掌置于胸骨上端璇玑穴处,另一手手掌置于背部上方大椎穴处,两手同时自上向下沿胸、背正中线做掌推法的治疗,胸部的手掌推至脐下,背部的手掌推至腰部,反复操作3分钟左右。2.患者仰卧位,医者先自其胸部向脐下部位做掌推法的治疗,再以顺时针方向在患者上腹部做摩法的治疗,共10分钟。3.患者俯卧位,医者在其背部自上而下做揉法、按法、滚法的治疗6~8分钟。4.点穴:缺盆、膻中、中脘、肩井、膈俞、脾俞、胃俞、内关、合谷、足三里。

治疗1次后患者即感全身症状明显减轻,再次治疗后全部症状消失。【疗程】

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次;较重者及缠绵不愈者,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症状全部消失。

五、还可以这样做

(一)家用食疗方

将生韭菜洗净,榨出菜汁后口服。

(二)家用小偏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