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19:10:31

点击下载

作者:唐东堰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基础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研究试读:

德育研究

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缺失及其路径研究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徐 巍摘要 法律素质已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国家有关教育的法规和文件一直强调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并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并不乐观,青少年犯罪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表现出了犯罪年龄下降、团伙犯罪和暴力犯罪现象突出等特点。面对新的形势,健全法制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关键词 中学生 法制教育缺失 路径

法制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对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形成、精神文明建设、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法制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作为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希望的中学生,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如何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每个教育者都应积极思考的问题。一、中学生法制教育之内在规定性(一)法制及法制教育的含义

法制一词,古已有之,但对其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古代,乃指国法、法律或典章制度,强调法律制度的形式意义,即任何法律制度,只要是国家创制的都有一律遵守的效力。近代意义的法制,从静态角度,解释为“法律制度”。法制,泛指法律和制度的总称。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严格依法办事的一种原则,也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利建立的用以维护阶级专政的法律和制度。从动态角度,解释为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和制度依法进行活动的一种方式,即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也包括法制宣传教育在内。其基本含义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本文所指的法制既包括静态角度的内容也包括动态角度的意义。法制教育是指传授法律的基本知识,培养法律意识和守法习惯的教育。(二)法制教育的作用

邓小平曾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加强法制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全民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修养水平,形成依法办事的习惯,而且可以在全社会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形成良好的法律氛围和执法环境。由此可见,法制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教育功能。笔者认为,法制教育可以通过揭示法律和政治的特殊关系,使教育者理解法律是如何通过对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问题的协调、规范和解决,从而影响政治生活,达到政治目的,进而实现政治法制化。法制教育能够利用法律的合法性、权威性和不可置疑性的特点,促使受教育者从法律的角度审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现象,产生健康的政治动机、积极的政治态度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并从现代民主政治的角度理性地思考社会政治现实和个人的政治行为。

其次,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的需要。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江泽民同志这段话明确指出了广大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主要力量。但是,由于我国法治的基础比较薄弱,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很低,这势必影响依法治国的实行。因此,必须大力开展法制教育,让人民群众了解法律,遵守法律,正确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没有这些,依法治国就是一句空话。加强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再次,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它一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调整各种市场行为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确立了法律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权威性,即法律在市场经济中的统治地位。因此,培养市场主体的法律意识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首要任务。

第四,法制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搞好法制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工程,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提高人的素质,重在教育和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四有”新人,法制教育本身及其产生的结果对人的素质的其他方面,如价值观、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即法制教育有利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培养“四有”新人的一个重要环节。二、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之缺失

虽然在社会各界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学生法制教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经验和成绩,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但是当前在中学生法制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若干问题,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中学生法制教育思想上不够重视,甚至有不少人认为中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如果搞法制教育会影响学习成绩;教育部门没有把法制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教育者法制素质不高,对中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中学生对法制教育不够重视等,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学校方面,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差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目前,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虽然有些学校领导自己也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无奈。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来说,法制教育的地位并不突出,教育方法通常也都是传授知识的教育,教学内容老化,缺乏案例式的教学形式,缺少生动真实的事例,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由于上述原因,影响了学校法制教育的开展,法制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较差。(二)学生方面,对法制教育的思想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不是重点学科,学生往往对法制教育的重视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上一定程度地存在应付现象,学习效率不高,影响了法制教育的实施。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形象的教育手段,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使法制教育达不到好的效果。(三)教师方面,教育者整体法制素质不高,影响法制教育的效果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他们往往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四)学校、社会、家庭的法制教育缺乏有机结合,没有形成法制教育合力

不少人认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只是学校有这方面的教育任务,社会、家庭不用承担太多的责任。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许多家长对在校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很少对自己子女进行有效教育,即使进行教育也很有限。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社会环境的约束力量有限,因此,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象突出。只靠学校和老师在那里演独角戏,没有形成教育的合力,必定造成教育效果低下。

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法制教育的实施和落实。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看,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法制教育,这在我们的中学阶段特别明显。并且在中学和小学阶段,学生们所接触的法制教育,也只是有关法律的一些理论阐述,多是法律内容的知识性传授,是远离他们生活实际的法制教育。这就使得他们对法律缺少应有的必要的敬畏,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不懂法、不惧法、不守法的现象时有发生。三、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缺失之危害

据2011年4月28日《大河报》报道,广东省仁化县两名未满18岁的少年,凌晨从游戏机室出来为寻刺激取乐,竟联手拳打脚踢、火烧路边一名乞丐,导致乞丐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两名少年为何火烧乞丐?据他们交待是“找点刺激的东西玩一下”,于是就拿路边的一个乞丐“解闷”。这些叙述让我们不禁惊叹:两名少年杀人的动机竟如此简单,但手段却又如此残忍;我们更要悲叹的是,这两名少年对法律的认识竟如此无知,这是谁的悲哀?

还有些违法犯罪的中学生,胡作非为时,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有的被逮捕时,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犯了罪。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郑某,参与抢劫,破案后,公安人员将其带到派出所时,他对民警说:“抢来的钱,我没有分到,此事和我没有关系,请快点让我走,学校晚上10点钟关门,迟到了就回不去了。”

对法律的无知竟然使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在违法犯罪,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又是何等的悲哀啊!

其实,中学生因为寻找“刺激”,或是看别人“不顺眼”,从而导致残忍杀人的恶性案件近年来并不少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学教育中法制教育的缺位,忽视了对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法制教育,从而导致中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由于忽视中学生法制教育,使得中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不知法,不守法,导致他们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危害,也严重影响青少年自身的成长。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特点可以用“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三个词来概括。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往往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性极大。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同一类案例在某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还有相关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其中以初中生居多,约占青少年作案人数的18%~22%。如此严重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中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反思。四、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之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生周围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偏差和社会上各种不良或腐败风气的影响等,都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会使部分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果不重视中学生法制教育,就会有许多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就会有许多的青少年不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得到保障,我们的国家、社会可能会出现许多这样或者那样的种种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对作为青少年主体的初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要把中学生看作是正在走向社会化的现实的个体,对他们及时进行法制和道德方面的教育,以保障广大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维护校园安宁,实现社会的稳定。要抓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而尽量不要当“灭火员”,不要等到亡羊以后再去补牢,因为那样尽管有一定的成效,但是毕竟要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

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法制教育面临的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正确面对当前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提高对中学生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采取切实措施,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加强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的综合网络,认真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这些问题,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五、解决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缺失之路径

中学生法制教育是个包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实践操作上,一方面要注意各个环节的法制教育工作向纵深推进,另一方面要加强各环节间的配合,增强法制教育的系统性、实践性和持久性。(一)学校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

在对初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途径中,由于学校集中了大量受过专门训练的有经验的老师,学校教育内容比其他方面的教育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它传授着历史的和现代的、精神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的知识财富;学校教育方式采取的是集体的、有规则的活动方式,这很显然也是优越于其他教育方式的。(二)家庭教育是中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基础

家庭教育是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环节。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是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生活习惯的开端,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重要的一环就是从家庭抓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是第一道防线。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作用,家长应抓好家庭方面的法制教育工作:

1.思想上重视家庭方面的法制教育

家长要提高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起“为国教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家长应提高家庭的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重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家庭中对子女的法制教育。

2.优化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营造一个互敬互爱、健康向上、和谐有序的家庭氛围对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家长要有现代观念和意识,特别注重对孩子思想品德、人格陶冶、法律观念等方面的教导,努力使孩子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注重优化家庭教育的环境。家庭要注意建立在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

3.家庭法制教育要注意教育方法

通过谈话的方法,利用电视、杂志、报纸、网络等工具选用生动活泼的案例进行正面或反面的教育,应该特别注意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可以陪同他们观看法制类节目,如《今日说法》、《道德与法制》、《社会经纬》等栏目,增强他们学法、知法的兴趣。家长还要通过言传身教,更多的是用自身行为来影响、感染孩子。(三)引导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法制教育的关键

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为实现自我成长目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认识、约束控制的活动,通过自我教育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生法制教育目标的实现,最终是要通过中学生将社会道德、法律要求内化为自我认识来实现,因此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更是教育的主体,对于学生,任何外界的其他因素,如家庭、社会、学校等都是外因,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这个内因而起作用,没有学生的配合,没有学生的认同,其他形式的教育都是虚无缥渺的,不切实际的,很难取得实际效果。因此,学生教育最终还须通过学生自我转化来实现。(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担负着中学生法制教育的责任。在充分发挥学校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建学校主导、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的新型法制教育协作体制。我国目前大中小学的在校学生已达2亿多人,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优势,发挥学校在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使学校成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中学生法制教育问题上,学校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学校法制教育在整个中学生法制教育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

加强学校与家长在法制教育方面的沟通,强调法制教育的综合性,扩展法制教育空间。针对问题学生的家长和部分认为教育只是学校责任的家长进行个别谈心,必要时可以成立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时间给家长进行法制讲座,以提高家长法制教育的责任心,使法制教育在学校、家长之间形成良好的循环。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校长信箱、家访、联系簿、网络等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加强学校和家庭的交流和沟通,推广法制教育的成功经验等。(五)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培养中学生的守法行为习惯

我们要革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探索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方法。中学生法制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走出课堂,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多种方式进行。我们了解到全国各地都创造性的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出现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式。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学生法制教育的重大意义,采取有力措施,动员学校、家庭、社会和中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力量,构建起以学校为核心,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构成的法制教育网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学生法制教育尽自己的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使我们的校园和谐愉快,使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使我们的整个社会平安、稳定。我们要通过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努力把中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注释

[1]卢少军:《中学德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14页。

[2]张麦:《打死乞丐,主因是社会“歧视”》,齐鲁晚报,2005年8月30日。

[3]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思想政治教学参考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4]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22页。

浅谈学校德育工作

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陈日峰摘要 新的历史背景下,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在高职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高职院校生源复杂,学生的思想差异大,故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着与时代脱节的现象。只有打破老旧思路,深入了解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精神的合格技术型人才。关键词 德育工作 高职院校 思想差异 固有模式 新时代背景 时代感 个性化

对于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而言,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培养新时期合格的高技术型人才,德育须先行。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由于其生源复杂,学生思想差异大,故有其特殊性。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只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才能行之有效。因此要加强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就要打破以往“高、大、全”式的空泛说教,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而开展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一、目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工作目标脱离现实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应以培养符合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为具体目标,应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接受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及自我发展的创造性。而目前我们的德育工作现状是不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差异与特殊性。在教育学生与评价学生时一律套用固定的模式,脱离学生实际的道德认知水平,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过于理想化的目标要求。而许多反映新时代的内容及体现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精神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内容却没有纳入德育体系。(二)德育内容陈旧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实效性。但在当前高职德育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真实的、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社会实际问题的教育很不够。对所有学生都是统一标准,没有深入实际去捕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个性化道德困惑的内容,往往是以传统思想观念来要求学生,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德育教科书总是滞后于现实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用这样的教科书所教授的内容会使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偏差。具体表现是,方向性与时代性不能相结合,缺乏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时代发展的实际和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不相结合,缺少既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又适应高职学生身心成长特点的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三)德育工作方法单调

在长期的德育工作中我们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方式方法,这对于我们做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具有借鉴作用。然而,在新时期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要求更高了,工作的难度也就加大了,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未能因势、因人而转变,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兼容,德育方法陈旧老套、形式单调、缺乏趣味。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于清一色的“高、大、全”式的说教,而对学生的现实状况及学生的个性却涉及较少。高职院校的生源复杂,学生的思想差异也较大。不去研究教育对象的思想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德育教育就必然会脱离当代学生的实际,变成空泛的说教。有时为了追求就业率,学校特别强化学生的技能,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该如何改进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要跟上时代,就必须从根本上研究和适应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使德育工作更具有感染力及时代感。(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改进首先必须在德育课程设计上更新观念,增强时代感和针对性

树立科学的德育观和育人观,德育课程体系要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现状为出发点,加强针对性,不墨守成规,不照本宣科。要重视并深入剖析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体思想差异,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具体的思想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时代特点,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应社会环境,有针对性、方向性,目标准确地开展德育工作。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在道德上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具有时代性的道德观。(二)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要增强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时代感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教学的现实需要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体特点,德育工作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改变和摒弃固守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单一的课堂讲解方式,更多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死板、僵硬的教学过程。要针对实际对象,充分激发学生道德培养的自觉性,更多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教学的实践效果。(三)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

高职院校德育教学内容的创新,就是要加强素质教育,丰富教育内容,加强实践教育内容。德育工作者应努力营造教育氛围,丰富教学情感,通过施加思想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影响,使学生理解人生,完善人格,树立高尚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而逐步地、全面地提升道德修养,树立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德育教学内容要紧贴学生的实际环境,如:新生入学时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毕业前进行职业岗前教育、就业观教育等。设计教学内容应着眼于全球新环境及我国改革开放所面临的新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增强学生的认知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提升学生的品德。(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要创新,必须强化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人才。德育工作应该把促进高职生全面发展作为德育课程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根本着眼点。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渗透、培养高职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运用,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本领和品德。另外,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贴近学生,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五)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要进行形式创新

改革开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形势,对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教与学的双边融合,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学。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根据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客观实际,以高职生的价值作为主体,去真正关心、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新的环境下,德育工作者要进一步理解高职生、关心高职生、服务高职生,深入到学生中,和他们融为一体,把促进高职生全面发展作为自身使命。这样,把德育渗透到高职院校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而促进高职学生健康、快乐、全面地发展。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基础上,还要通过讲座、党团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通过社会实践以及青年志愿者等公益活动来鼓励学生接受锻炼,要利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所蕴藏的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激发学生。长此以往,便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素质。德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实现德育工作的社会化,使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接触群众,提高教育实效,最终形成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德育环境。(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要创新,必须丰富工作途径

首先,要建立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定期组织培训,开阔视野,充实理论,用新理念、新方法武装教师的头脑。要加强教师的相互交流学习,使他们互通有无,不断进步,从而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网络德育,不断利用网络资源及便捷的信息资源,加强校际往来,定期研讨,随时探讨,大胆尝试新教法、新手段,不断注入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观摩式、现场式等教学方法,营造教育氛围。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要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仅仅依靠单一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是难以奏效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学校各级组织的协调配合,才能产生实际效果,而更重要的还是促进高职生自身修养及习惯的养成,使之在思想上、行为上成为对社会有用、对国家有为的人。

总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只有打破旧的思路,在德育内容、形式及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适应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从而使之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工作要求。

木受绳则直

南岳区实验中学 周书华

班级是学校管理组织的细胞,它既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层组织。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班级。班级目标是班级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不可能出现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的班集体。集体荣誉感是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激发学生战斗力的催化剂,学生没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班级目标的实现也将是一句空话。而班主任的素质又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班级的质量。故曰:木受绳则直。一、班级目标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班级目标是班级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没有明确的目标管理,就不可能出现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的班集体;集体荣誉感是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激发学生战斗力的催化剂,学生没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班级目标的实现也将是一句空话。我从组织学生学习《班级规章制度》入手,以学校“常规检查评比”为契机,要求学生以“读好书、做好操、值好日、说好话”为切入点,达到“正德、正言、正行”之目的,为争创“优秀班级”创造条件。

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我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如:2009年5月4日,学校为庆祝“五四”青年节,特地举办了庆“五四”文艺汇演晚会,我从学生中挑选5个群口相声表演者,让他们自编自演《谁最重要》。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训练,“功夫不负苦心人”,我班表演的节目最终获得了文艺汇演一等奖,同学们一个个手舞足蹈,兴奋不已。通过参加这次活动,同学们一致认为学习上虽然差点,但我班同学的表演天赋强于其他班级。在随后的几次校级文艺演出当中,我班都有高质量的节目参赛,热爱班级的感情上升至极点。确实,参加学校组织和举办的各项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班级荣誉感的作用是巨大的。我在争创学校“常规管理优秀班级”时,采取的具体措施是把班上同学分为6个小组,然后各组采取量化评比的方法,班主任按学校常规检查项目制定一个量化评比表:卫生、自习纪律、学校的各项集体活动等方面各占10分,卫生做得差,扣小组1分,晚自习纪律不好,扣小组1分。组长和班长担任评委,为了保证评分的公正性,组长不评本组的分只评其他组,班长可以对全班各组总体评价,而班长不属于任何一组。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再把这个星期每组的评分加起来,就是每周每组的评分,然后各组比较,得分少的,显然是表现差的,得分多的,表现较好,然后班主任根据得分结果,对表现差的组予以批评、引导,对表现好的组则给予表扬、鼓励。全班逐渐形成了比、学、赶、帮的热潮,成为有秩序、有凝聚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班集体。二、用“身教”塑造美好的心灵“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校教育中,由于班主任的言行具有示范性,他们的品德、行为随时都可能给未定型的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为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方面,用不言之化、行为之范感染学生追求崇高,用“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教育学生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成为当之无愧的强者,引导学生不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中而不思进取和不沉溺于失败阴影里而不能自拔。为此,我在教育实践中,采用的是积极的介入法,每天深入教室、操场,与学生打成一片,走进学生心灵世界、接触学生真实思想、关心学生学业成绩、关注学生行为习惯。把学生的个性特长、喜怒哀乐、寒暑冷暖、信任宽容放在心间。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精神饱满、身体力行;处理问题沉着果断、胸襟宽广;对待困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还用爱心温暖学生,用情绪感染学生,用行动引导学生,为学生树立“为人师表”的道德形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三、让“惩戒”教育美丽动人

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我也充分挖掘“惩戒”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我在对“后进生”的管理过程中,采用了“说理”和“惩戒”两种教育手段。说理,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愿意改正。但要学生纠正错误,还必须有足够大的外力。而适当、合理的“惩戒”教育就是这个外力。例如:班上有个叫彭琦的学生,调皮捣蛋,让科任老师束手无策,我先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跟他说理,收到一点作用,我知道对他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一般小事我不“惩罚”他,只用以柔克刚的办法冷处理,几次犯大的错误,我就会严格“惩罚”他,除了扫地之类的处罚外,我有时还会叫他停课“反省”,并让他明白:一个具有较强的自觉性、自律性的人,一个能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文明人。这样就使“惩戒”变得美丽动人,成为一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让学生理解“哪些界限是不能逾越的,逾越了就要承担责任的”,实际上师生之间思想交锋、心灵沟通的过程,是让学生体会老师关心他健康成长的过程。四、更新自已的教育观念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教学方法过死,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考试方法僵死,考试内容死板,使得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以分定优劣的评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新的世纪惟有创新才有希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管理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在教育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论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发展;在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规律,大胆创新实践。

总之,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阵地,在管理中,明确目标,培养集体荣誉感,言传身教,适度的“惩戒”,有益管理。

新生入学教育辅导研究

——以高等院校为中心东华理工大学 刘媛媛 魏强林摘要 大一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周围的环境、学习方式、生活状态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所以新生辅导员的引导和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应该加强自身素质,从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重要的转变时期,使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与价值取向。本文就辅导员对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辅导员需要开展的相关工作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关键词 辅导员 新生 辅导

高校辅导员是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主要工作人员,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以及现代教育改革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刚入校的大一新生,各方面都处于一个相对不稳定的时期,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同学、学校甚至接触到的文化氛围可能和以前的经历有很大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新生辅导员的引导和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辅导员不仅要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为日后进入社会从事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在整个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开始甚至会决定学生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活习惯与状态。

新生辅导员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与时俱进,对待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新时期学生的自身特征相符合,帮助其施展才能。近些年来,一些高校中工作时间较长的辅导员可能会处于职业倦怠状态,常常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会降低,缺乏活力,没有工作热情,可能会减少日常和学生的接触或者给予较少的帮助。所以,一些高校的辅导员工作由专业课老师担任,特别是由年轻老师来担任。这样对学生很快的接收专业知识,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有所帮助。同时,年轻老师的年龄与学生相差不是很远,各方面兴趣、爱好会有所相同,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也容易达成共识,有利于沟通与交流,易于老师和学生之间培养成为朋友似的师生关系,更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所以,一般高校选择年轻老师担任新生的辅导员工作。

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周围的环境、学习方式、生活状态都会发生各种变化,所以辅导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帮助其完成这个重要的转变时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与价值取向。

1.较多的自由时间导致不能合理的支配学习生活。学生初进大学,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时间的大幅度减少。大学的学习不像高中,学校几乎帮助学生安排好了全天的学习课程。大部分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样支配时间。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天空开阔了,这是向往已久的自由生活;另一方面,又很迷茫,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利用时间,导致部分自制力稍差的学生沉迷于游戏,甚至荒废掉自己的学业。所以,在新生刚入校的时候,辅导员就应该明确地指引学生,大学的学习除了课堂,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课外进行消化与吸收,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特别是大一的基础课程,跟以前高中老师的教学不一样,由精、难转变为泛、简,所以,新生辅导员应注意学生日常的情绪变化,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帮助其尽快适应环境。

2.注意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发展兴趣、特长。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还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大学以前主要是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学生已经适应了每天背诵单词,练习习题等模式化的学习方式,课余时间较少,而进入大学后,学生在完成日常的课程任务外,应根据其个性特征,注重发展其兴趣、特长。所以,辅导员应该在日常的教育中多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尽可能地为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指导。

3.培养宽容以及接纳的个性心理。大学是一个施展个性的舞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其生活环境和所接受的文化氛围都有很大的差异,导致部分同学的生活习惯有所不同,特别是北方生源来到南方或者是南方生源来到北方学习,由以前的家庭生活变为集体生活,同学之间相处的时间增多,出现小摩擦或者矛盾的机会也增多了。所以,辅导员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应该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通过聊天谈心的方式帮助其形成接纳的个性,宽容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4.让学生学会分享与交流。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及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背景下,学生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如: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这使得学生在刚进校门时对自己崭新的生活比较彷徨。大学里各种各样的组织与社团,课余时间的增多使得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对于性格较内向甚至有些孤僻的学生,慢慢地会造成心理一定的负担。辅导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善于与人沟通和分享的习惯,把心理的疑惑不解与信任的老师、友好的朋友,或者是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的老师分享,这样会降低高校中心理抑郁学生的比例,减少学生心理疾病的出现概率。

5.重点关注特殊学生。高校的贫困生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个机构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国家、政府、学校及社会各界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资助体系,对贫困生进行经济上的资助,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同时,高校还会通过一些心理辅导或者团体素质拓展活动来帮助贫困生适应集体生活,消除精神上的压抑,建立健全的人格,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一般来说,特殊学生包括:家庭条件困难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平时生活拮据,可能会为生活费而困扰。他们中的部分同学会通过勤工助学、周末打工等途径来解决生活问题。这些学生中经常会有一部分人出现性格孤僻,将困难埋藏在心底不愿与人倾诉的问题,甚至会有自卑的表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个性比较独特,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异于普通学生,并且坚持独来独往,不善于交流。所以他们一旦遇到挫折,可能会难以自拔,甚至会造成失踪、自杀等恶果。因此,辅导员应该重点关注这类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家庭情况以及思想变化,常常与他们沟通,用语言和行动去关爱他们,通过学校的绿色通道和辅导机构去帮助他们,使他们远离困境,做一个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大学生。

6.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新生都是经过12年的寒窗苦读来到大学,之前的奋斗目标一直是考上大学。高中期间,学生的学习状态大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对社会、对人际关系等抱有太多不现实的看法。进入大学校门后,大部分学生一下子失去了目标,不知道自己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辅导员应该多鼓励新生去听知识讲座,了解自己的专业,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每学期开学期间,为了尽快让学生从假期的放松状态恢复到紧张的学习状态,应当适时地给他们灌输当前的就业形势,敲响警钟,让学生意识到就业现实的压力。从大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爱好和能力,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

总之,大一新生的辅导员工作对其学生整个四年的大学生活都会有直接的指导和影响。新生辅导员一定要具备责任心、耐心和热情,对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了解与沟通,帮助其建立健康的身心,完善的人格,使其顺利的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关于班级旅游活动的研究

——以四川省源为例抚州职业技术学院生态旅游系 刘玮

学校组织旅游(春游、秋游)不仅能提高班级的凝聚力还能增加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因此,加大对于学校旅游的研究也是提高我们基础教育质量的需要。

四川是我国自然和文化遗产最集中的省份之一。在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35处遗产地中,四川有5处,居全国第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5处,居全国第一位。凭借得天独厚的遗产资源优势,四川跻身于旅游大省之列,2007年全省旅游收入达1217.31亿元,是全国第9个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的省市。其中,遗产旅游是四川旅游最抢眼的亮点。本文将以四川为例,分析一下班级旅游活动所应注意的事项及其规律。一、旅游地的选择及其优劣分析——以四川为例(一)四川作为班级旅游地的优势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里氏8级汶川地震,其惨烈程度几十年不遇。灾情最为严重的四川省人员伤亡惨重,诸多遗产景区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地震发生后,该省的旅游几乎全面停止。因此,在灾难发生之初即着手启动应急措施,制定和实施旅游恢复策略,这对于四川省的灾后重建和经济恢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四川的旅游也可以让学生明白国家对于灾区的帮助和关爱,从而接受崇高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道主义关怀教育。除此之外,四川作为旅游地,还有以下优势:

1.旅游资源优势。全省目前拥有66个主要景区,其中2处自然遗产、1处文化遗产、1处自然文化双遗产、9处国家级风景区、7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4处博物馆、37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地震给四川旅游造成的破坏主要集中在六个市(州),受灾最重的仅限于十个县(市),而全省主要的旅游景区、公共设施遭到的破坏只是局部的。同时,地震既是一种罕见的破坏,也造成了千奇百怪的自然和人文新现象和新面貌,留下了巨大的创新性利用空间。

2.旅游品牌优势。四川拥有众多家喻户晓且品位高的旅游品牌,如大熊猫、九寨沟、峨眉山、川菜文化、茶馆文化等,并不断推陈出新。经过多年努力,四川打造出峨眉山、九寨沟与黄龙、大熊猫基地、都江堰与青城山四大生态精品区,形成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等生态旅游项目。2004年推出“世界遗产之旅”品牌,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九寨沟、黄龙4大遗产(6大景区)通过统一标识、统一营销等形式,组成一个丰富多彩、高品位的旅游产品。2006年四川重点打造出三大旅游品牌:以大熊猫为品牌形象的生态旅游、以太阳神鸟为品牌形象的文化旅游和以农家乐为品牌形象的农村旅游。

党和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四川省旅游产业灾后的重建和重振工作,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优先安排恢复重建基金和鼓励各类投资基金等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企业的恢复重建,尽快全面恢复旅游业的发展”。灾区及四川人民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感人事迹和战天斗地、永不言败的生活态度充分显示了人们重振灾后旅游的坚强信心。(二)四川作为班级旅游地的弱势分析

为了深入研究当地各个地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分别对各地区的不同景区按类别划分做了统计,进一步验证以上分析与判断。

1.从破坏程度来看,灾后四川省有65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垮塌或面临垮塌;从生态旅游地遭到破坏来看,4000多个旅游景区中有568个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不仅如此,民族文化旅游地遭到破坏,休闲旅游地和乡村旅游地遭到破坏,古镇旅游地遭到破坏,旅游交通、通讯设施也遭到破坏。四川省旅游局的统计显示: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全省旅游业损失达624亿元,相当于200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的一半。表1 5·12四川地震景区受损情况统计(资料来源:四川省旅游局)

2.从旅游心理来看:大地震对四川省相关旅游景区的建设和经营造成重创,灾后重建的任务非常艰巨。灾后旅游重建不仅是物质重建,同时是心理重建和文化恢复。灾后民众对安全和生活的信心需要重建,少数民众文化亟待修复。通过以上分析,社会大环境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按经济发展周期性理论,危机后一般需要3~5年才能逐渐走出低谷,恢复元气。当前,一方面由于世界经济已走出低谷,正在缓慢恢复,但完全恢复,预计还得1~2年时间,造成了世界旅游业的萎缩。再加上5·12地震产生的“心理危机”,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旅游信心。再者灾后重建负担沉重,地震后的恢复重建,仍是四川社会经济的头等大事之一,但完全恢复还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重灾区的道路交通受损极为严重,如九环线交通,映秀至卧龙,汶川至北川,不但需要庞大投资,要求的时间周期也比较长。重建过程中必然加重全社会的负担,会较长时间内影响重灾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受损仍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震后的旅游业恢复建设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

从以上的弱势因素中反映出四川省旅游的抗震能力和救灾能力还比较薄弱,旅游危机管理的意识薄弱,比如抗风险能力较差,旅游安全体系建设弱。因此,全省旅游安全体系尚待完善,包括直升机场的建立、通讯设施、海事电话的设置等还亟需完善。二、学校组织旅游应注意的事项(一)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学校组织旅游活动所应注意的头等大事。大量文献表明在四川省开发的旅游产品中,自然生态产品占大多数。在被调查中旅游管理比较注重常规安全(如森林火灾、泥石流、游客人身安全等),但往往忽视了非常规安全(地震、洪水等),尤其是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旅游项目规划时,缺乏充分考虑地质环境的影响,非常规的旅游应急机制和应急措施不健全。旅游区抗震防灾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抗灾能力较弱。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协调能力有待提高。旅游经济优势尚未显现。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而非旅游经济强省,旅游产业发展起点并不高,资源规划开发水平低,综合服务水平差,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四川生态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限制了基础设施的改善,基础设施的落后直接导致旅游产业的不均衡发展,反过来限制经济的发展,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受条件限制,许多旅游景点采用了小规模经营模式,由此也带来边际成本的提高,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严重削弱了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旅游交通

交通的便利与否也对学校组织的旅游活动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根据交通住宿环境的限制,区域的可进入性较差不仅是四川也是整个西部旅游业的软肋,导致许多旅游景点只能吸引许多省内游客,而省外和国际游客的比例相对不高。近年四川民航、铁路、公路运输条件已有明显改善,但一些旅游目的地落后的经济条件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四川西部地区的交通状况仍不容乐观。在住宿方面,目前虽然数量很多,但仍存在结构错位、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急需提高以及生态旅馆在建筑设计特色和生态特色不突出等诸多问题。三、四川黑色旅游及其教育意义(一)黑色旅游的概念和特征

查阅相关文献其中多处提到黑色旅游这一新概念。黑色旅游(DarkTourism)是近年西方旅游界所提出的新概念。它最早是在1996年由Glasgow Caledonian大学的两位教授玛尔考姆·弗尔列(Malcolm Foley)和约翰·莱侬(John Lennon)首次提出,即“dark tourism”(“黑色旅游”)。

所谓黑色旅游指一种旅游者通过对黑色事件发生地的旅游景点或者模拟构造的黑色旅游情景的游览,从而获得满足受教育、好奇和受刺激等目的的旅游体验活动。这一概念是近年来国外特别是北美地区新兴的旅游研究领域,也是学者颇具争议的领域。黑色旅游具有以下特点:

1.真实性

真实性是黑色旅游的首要性质。黑色旅游吸引物是历史遗产物,是对历史事件的复原,黑色旅游必须具有真实性。不能为吸引游客和增加收益而歪曲或忽视历史。黑色旅游景点是我们反思人类最严重的无节制需求所导致的一系列失败事例的重要的确凿证据。如果管理得好,就能帮助我们从人类历史最黑暗的一面中吸取教训。

2.知识性

知识性是黑色旅游的实用性特征及其存在价值的体现,也是黑色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活动的最主要特征。黑色旅游的知识性主要指游客通过各种方式在体验黑色旅游的过程中获得自然、社会、历史、自身安全保护、个人道德建设等方面的知识。如果一种黑色旅游活动没有满足游客这方面的需求,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主题公园性

黑色旅游通过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如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使游客在一种特殊的场合中获得感受或亲身体验。黑色旅游的实现需要特殊的场合,它不同于观光型旅游、休闲类旅游等传统的旅游活动。并且每种黑色旅游产品都有自己特定的主题,以现代高科技手段和文化载体为表现形式,与游客有很大的互动性,多属人工景区。

4.情感的特殊体验性

黑色旅游以自然灾害、历史灾难、案发现场、恐怖事件等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黑色事件为旅游吸引物,游客在体验过程中必然会获得惊险、刺激、同情、怜悯、恐惧等在传统旅游活动中所体会不到的特殊情感。黑色旅游体验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旅游体验。(二)黑色旅游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意义

黑色旅游中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两点。首先要注意当地灾民的心理。虽然人类的历史就是接受灾难磨练、并通过在灾难中吸取教训,获得进步的历史,灾难从来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教材,但是这只是站在旅游者的角度而言的,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在灾难造成的心理打击还没完全消退之前,在当地开展黑色旅游,当大批游客举着相机面对一片废墟的时候,无异于在灾区人民的伤口上撒盐。因此,在开展黑色旅游之前,应当首先做好当地居民的心理分析,以求选好时机进行开发。其次,在旅游者进入黑色旅游景点进行旅游活动时,做好游客的教育工作对当地居民而言显得更为重要,本来旅游的娱乐性和地震灾区的感情基调就存在矛盾,“黑色旅游”的敏感性使其很容易触及历史的阴暗面和人们的伤心处,而这当地居民往往不愿提及,到访者的一些不当的行为,都有可能对当地居民造成感情伤害,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媒体应该发挥其作用,通过各种手段,对游客进行旅游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保证广泛的社会参与性,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更有利于黑色旅游的长远发展。

黑色旅游意义重大。黑色旅游地的建设初衷不应该是为了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在像地震遗迹这样的地方,其目的应主要是教育、纪念。游客通过参观地震遗迹,可以缅怀遇难者,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因此,笔者认为,在开发初期,可以适当地收取门票,但也不宜过高,这时期的门票收入可以用来支持灾区的重建工作,在后期,应该实行免费参观的政策,将地震遗址公园作为真正的教育基地和科研考察基地。以政府为主导,避免过度的商业化的开发。对于幸存者而言,他们也有娱乐的权力,但是,灾难的记忆对于他们总是一个伤疤,展示他们自己的伤疤,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会使灾区人民的感情受到伤害。在四川地震遗址开展黑色旅游,应以教育、纪念为目的,避免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好各旅游伦理主体之间的关系,以保证黑色旅游有意义的、长远的发展。

总之,班级组织的旅游活动意义重大,能够加深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熏陶,是我们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各个学校应该认真对待,不光要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更要妥善选择旅游地,选择那种教育意义大、安全设施好的旅游地,以将旅游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注释

[1]张立新,余际从:《西部大开发——旅游业应作支柱产业培育》,《资源产业》2001年3期。

[2]《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国发[2008]31号。

[3]姚辉:《文化旅游:震后四川旅游业发展的方向》,《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5期。

[4]甘露,刘燕,卢天玲:《汶川地震后入川游客的动机及对四川旅游受灾情况的感知研究》,《旅游学刊》2010年01期。

[5]申健健,喻学才:《国外黑色旅游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09年04期。

[6]李经龙,郑淑婧:《黑色旅游研究初探》,《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5期。

试论新时期校园文化构建困难及对策

——以独立学院为例东华理工大学文学院 秦磊毅摘要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各类学校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重点阐述了独立学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因,分析了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继承、创新、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及措施,并强调注意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关系。关键词 独立学院 校园文化

上世纪末,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办学机制和办学主体的改革力度加大,民营资本进入了高等教育领域。1999年,根据教育部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设立了一批以“法人资格独立、财务独立、校区独立”的新型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独立学院。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带有公办民助的性质。不同于以往普通高校按照公办机制、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他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自1999年第一批独立学院设立至2010年7月,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人数已超过200万,占全国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数比例近五分之一,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进入一个以内涵建设为主的时期,而独立学院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校区建设、硬件的投入、教学条件的改善、招生规模的扩大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由于采用民办机制以及享有学生收费标准上调等政策支持,独立学院在硬件投入、教学设施条件等方面与原有的母体学校相比,更具有后发优势。应清醒认识到,独立学院仅有这些“物”的层面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应加强独立学院内涵质量的综合实力建设,应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在独立学院培养人才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等方面的独到和内在的长效作用。一、独立学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因

校园文化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里,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所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形态的总和。大学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程度。这对独立学院而言,也不例外。杜威认为:“成年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年人所受的教育,唯一的方式是控制他们生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行动、思考和感受。”为强化学校文化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帕夫雷什中学》中也告诉人们:“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大学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它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文化空间和生活环境。

从独立学院产生之日起,“育人”就始终是其基本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则是独立学院工作的主线,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主线展开。中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绝非仅在课堂里或说教中成长,在课堂以外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同样重要。独立学院学生的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是不能完全靠自发完成的,这也是教育恒久存在且必须存在的理由。但是,独立学院的办学者还必须意识到,教育能否产生预期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的外力作用,更取决于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力作用,即外来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受教育者内化过程的质量。因此,独立学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强制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一种以独立学院教师及管理者对其学生前途的关心为特征,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手段,并通过教师的模范行为对学生进行熏陶、引导和激励的过程。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以文化或隐性课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的,从而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独立学院都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拓展校园文化的创新途径和手段。但是,校园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由于受独立学院本身办学定位、理念和历史等因素影响,存在以下问题:

1.从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层次来看,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发展整体处于向高层次推进的阶段;在实体文化建设方面,成效明显,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高等教育大学精神的失落,使独立学院原本缺乏的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则更需重视和加强。

2.从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历史来看,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其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文化底子薄弱、校园精神文化积淀不深、文化体系不完整、文化功能不健全的挑战。

3.从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操作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继承性思想指导;各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即开展活动缺乏文化教育的系统性、继承性。

4.从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来看,主要是培养实践性、应用性的高等专业人才,体现在学校办学上,过分强调应用性、功利性,大炒所谓热门专业,降低人文教育教学质量,普遍存在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足的情况,削弱了独立学院校园精神文化的育人作用,破坏了高校本应具有的精神氛围。

5.从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社会环境来看,有一些社会负面的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给高等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带来了不小的负效应。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等不良思想,对独立学院的教师、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三、建设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对策

要逐步改变独立学院因办学时间不长而导致的人文教育的弱化与精神文化的缺失的局面,应遵循“继承、创新、发展”的原则,拓宽思路,统筹兼顾,凸显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1.做好传承工作,构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基础,不断提升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精神的凝聚力。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在新机制条件下的办学主体,但其办学的宗旨和出发点是与母体学校一致的,母体学校的办学影响和大学文化精神特点对独立学院的影响是巨大的。应高度重视母体学校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很好地继承。大学传统文化和精神即是历史赋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任何文化的建设无不是从尊重历史缘由开始的,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继承和借鉴母体学校历史发展的突出特色,充分发掘母体高校优秀校园文化精神内涵,着重从继承、共享的基础上,在更高层次上丰富和发展母体高校的校园文化。加以继承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能为母体学校和独立学院的全体师生员工提供一个共有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融合理想信念,培养和激发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集体意识,树立一致的价值观念、精神氛围,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2.充分利用办学的新的运行机制,创新、发掘独立学院校园文化亮点,形成校园文化的创新力。独立学院有着传统大学没有的新的运行机制,这为树立自由包容的大学精神思想、营造自由民主的校园氛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突出学校特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应当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依托新机制塑造大学精神,在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挖掘学校特色,提炼出符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的校训;形成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依据独立学院各自的办学层次、办学特点、专业设置,利用有利的空间和地理环境,坚持科学定位、特色立校,按照“营造四大风气氛围:高度的政治风气、高度的学术风气、高度的文明风气和高度的文娱体育风气”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结合独立学院发展特色,实现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创新发展方式从外在规模化向内涵提升的转变,发展路径从全面推进向重点突破转变。要在校园文化实践创新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经过多元文化的激荡交融、历史的积淀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

3.发展独立学院深层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形成独立学院办学的生命力。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在继承母体学校大学文化精神和创新特色的基础上,既要以现有校园文化状态为基础,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规划校园文化发展的目标和前景,促进独立学院“学校精神”的不断发展和积淀。在发展独立学院深层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境界高尚、底蕴深厚、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人文气氛,要根据独立学院教育目标的需要,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促进独立学院“学校精神”的形成,特别是重点抓住深层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即抓好大学文化“精气神”的构建,形成独立学院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的软实力,造就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独立学院办学的理性长效发展。

除以上三点外,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第一,要处理好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水乳交融、客观联系的关系。物质文化建设是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精神文化建设是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物质文化必然体现出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必然深化和丰富物质文化。只有把握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合理地分配人力物力财力,优化教书育人的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位,为学校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要处理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中科院杨叔子院士指出,科学求真,立世之基;人文求善,为人之本。人文必须以科学为奠基;而科学的运用,又必须有利于人文关怀。要结合专业教育探索人文教育的方法,在专业课教学中促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融合。第三,要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为主体,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员工为主导。在主导者的教育引导下,主体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影响制约着所有校园人的活动和发展。“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员工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校方管理者的主导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真正得到体现。校方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再好也毫无意义。两者相互支撑,互为因果,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

总之,在独立学院发展的过程中,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确立学生校园文化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着手,结合独立学院的特点,突出校园文化精神层面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崇尚信仰、尊重科学、自主创新以及审美情趣等精神品质,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探索一条适应新时期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道路。

[本文为江西省教育规划“十一五”规划课题:《加强和丰富独立学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研究——以江西省高校的独立学院为研究对象》(编号:09—YB306)阶段性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1]张淑锵:《大学精神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求是》,2004年第18期。

[3]郭广银,杨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

[4]黄艳娥:《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探》,《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8期。

[5]闵春发:《高校应特别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国教育报》,2009年2月23日。

[6]汤桂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7]康胜:《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7期。

[8]李树芳,张宏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教学方法研究

论“主动·有效”课堂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上海市崇明县堡镇中学 陈园摘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而“主动·有效”课堂教学理念尤其重视最大限度地开发与激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助于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习惯等。关键词 “主动·有效” 非智力因素“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理念,归结起来,一方面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是积极的、愉悦的、自主的;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课堂高耗低效现状的反思与改进的必然要求,是面对国家转型与时代发展的必然举措,也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现状和“以人为本”提升国民素质的根本渠道。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差异性,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而这严重抑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扭曲了教育的本意。“主动·有效”课堂的提出就是在这种痛定思痛的反思中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而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既非一蹴而就,亦非孤立吸收。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不仅需要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需要作为意向性系统与动力系统的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配合。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成才与否,智力因素约占百分之二十五,而非智力因素约占百分之七十五,这些智力以外的个性心理对学习活动起着唤醒、导向、维持和强化等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忽视了学生的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历史性教训,而“主动·有效”课堂教学理念尤其重视最大限度地开发与激活学生的这些非智力因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奠定了基础。一、“主动·有效”课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有效”课堂下,教师注重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种安全、轻松、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理念将学生视作主动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发展中的人,是需要被尊重与关注的具有不同个性与个别差异的人,是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人,这种建立在人格平等与民主基础之上的师生关系使学生重新发现了“自己”,找寻到了遗失已久的自由空间。这样一种独立、欣赏、合作、灵动的课堂文化将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同时释放,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享受的精神乐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发其智力的钥匙,一旦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的责任心并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就能情不自禁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产生强烈的持久的求知欲和内驱力,这种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其他任何外在的力量所无可比拟的。二、“主动·有效”课堂与学生的学习情感“主动·有效”课堂下,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情感态度和世界观的建构,重结果更重过程。情感教学是“主动·有效”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教师怀着对每一个学生高度关爱的心走进课堂,并把自己的热情与激情感染给每一个学生,它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动一静之中。教师以真挚的热情进行教学,做到言为心声,声情并茂,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调动学生学习的感官系统,增添课堂的活力。在师生真诚的情感交流过程中,教师无疑多了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为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学生基于对老师的喜爱而乐于倾听,基于对书本的真实感悟而学习,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学习的效果与效率,还在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深受陶冶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素养,促进了健康人格的协同发展与进一步完善。三、“主动·有效”课堂与学生的学习意志、学习习惯“主动·有效”课堂下,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型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引领下,学生能够怀着高度的责任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通过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不依赖教师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建立起坚强的意志品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勤于读书、乐于读书、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善于利用身边资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坚韧的意志品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建立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当下的学习,更能够铺平学生的未来学习之路。

总之,“主动·有效”课堂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求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和学习习惯,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良性循环发展,为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学有优教,推进教育公平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作积极开拓。作为新形势下的一名青年教师,我将努力践行“主动·有效”课堂理念,严格要求自己,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不断学习过程中以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上海市崇明县堡镇中学 陈园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较弱,不懂得融会贯通,而且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互动性不强。如何能够突破这种教学的困境,将“主动有效”的课堂理念真正付诸实施,是我长久以来期待获取的答案。

直到在高一上册第四单元的现代诗歌单元,《再别康桥》这首现代诗歌的教学给了我一些启发,让我教有所悟。经过认真的备课,我将其教学重点设定为对诗歌“三美”的体味。

在初读诗歌,整体感知了诗人情感之后,我开始按照既定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诗歌“三美”。从绘画美开始,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绘画美,同时画面的营造离不开“意象”的构筑,我叫学生找出每一节诗中的关键性意象,说一说这些意象为我们构筑了七幅怎样的画面。

我预设的答案是:云彩——作别云彩图;金柳——金柳倒影图;青荇——青草招摇图;清泉——清泉浮藻图;长篙——漫溯寻梦图;夏虫——夏虫沉默图;云彩——惜别云彩图。

但是大多数学生回应我的依然是沉默,就如同平日里那样缺少积极性与互动性。好不容易叫了几个语文成绩尚可的学生打破了沉默,在我的一再引导与提示下,终于回答出了“云彩图”“河畔金柳图”“青荇水草图”等,答案跟我预设的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已属难能可贵。

也就在这个时候,我豁然明白了,用什么词来描述画面并不是目的,答案更不是固定与唯一的,为什么一定要把学生的想法与思维引导进教师原先所预设的框里呢?既然画面是由意象所构筑的,深入理解意象所承载的情感内涵不是比简单地用几个词来描述概括画面更有意义吗?我决定放手一试。

前面在讲旧体诗的时候已经涉及到关于“意象”的概念,但未曾深入展开。为了让学生掌握通过把握意象来鉴赏现代诗歌的一般方法,我将班上同学分成几个大组,一起来交流讨论《再别康桥》这首诗中直接描写康桥迷人景色的二、三、四这三节诗中的意象。在讨论交流的时候,给学生布置这样几个任务:

1.找出每一节诗中诗人借以抒发情感的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的丰富内涵,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意象来表达情感,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2.找出这一节诗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说出好在哪里。

经过三到五分钟时间的讨论,我们一起来交流讨论的成效。

从诗歌的第二小节开始,我们的思路是:找出意象——意象的内涵以及所承载的诗人情感——认为好的词语——好在哪里。万事开头难,学生们虽找出了“金柳”这个意象,但仍是说不出这个意象的内涵以及所承载的诗人的情感。我通过引用一些关于“柳”的古诗,诸如“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杨柳岸,晓风残月”以及关于“柳”的谐音“留”,来引导学生理解柳的意象所代表的惜别与留恋之意。

但是我们的课文里用的是“金柳”,为什么是金柳,而不是青柳或杨柳呢?

很快有学生想到了,并说出了答案:因为时间是在傍晚时分,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落日的余晖使得柳树也染上了一层金黄色,所以是“金柳”。

叫学生找出这一节诗歌中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时,有学生认为“新娘”用得好,也有学生认为“艳影”“荡漾”用得好,但具体好在哪里,学生说不出所以然,认为更多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新娘”这个词的妙处:把柳树比喻成新娘,用了比喻的修辞,柳树随风摆动的婀娜身姿跟新娘的柔媚不正有几分相似吗?“新娘”是美和爱的化身,对于新娘的爱绝对是一种温柔的爱、缠绵的爱、浓烈的爱。但是这新娘却是“夕阳中”的新娘,代表着一种离别的悲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同样,“艳影”,代表一种惊艳的美,浓烈的爱,这种美已经深深地印在了诗人的心头。“荡漾”,代表了诗人内心里的一种波动与迷醉的情绪。

学生在这种细细的品味中开始沉浸于文本,开始切身地体会到诗歌意象所营造的美感。

我趁机叫学生带着这种深情与美感来朗读这一节诗,学生已经基本上能读出这种情感。

接下来,在品读分析诗歌第三小节时,学生们开始找到了一些感觉,明显地比先前要更加主动、投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