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17:11:35

点击下载

作者:周秀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丛书)

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丛书)试读:

总序

基于2003年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授权学科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我们策划出版了这套丛书。

2004年8月,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与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筹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分院于2004年建立了知识管理实验室,2005年建立了北京地区第一个实验经济学实验室,2005年8月召开了我国第一次实验经济学学术会议,2005年12月获得2005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2006年4月获得北京市第九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2006年5月,知识管理实验室被批准为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校计划学术创新团队;2006年10月,被批准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知识管理研究基地。

2006年12月,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分院与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工商管理系、经济贸易系经贸教研室合并成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年3月,企业管理硕士授权学科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2008年4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最大的学院。2007年10月经过学科专业调整(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学士授权专业调出)后,经济管理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国民经济学、数量经济学5个硕士授权学科,拥有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授予权,拥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6个学士授权专业,设有注册会计师、证券与投资、商务管理、国际贸易4个专门化方向。

经济管理学院下设会计系、财务与投资系、企业管理系、营销管理系、经济与贸易系5个系,拥有实验实习中心,包括会计、财务与投资、企业管理、营销管理、经济与贸易、知识管理、实验经济学7个实验室。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3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23%,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70%。在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政府津贴获得者,有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校计划学术创新拔尖人才、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校计划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北京市重点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科技创新标兵、北京市青年科技新星、证券投资专家,有北京市政府顾问、国家注册审核员、国家注册会计师、大型企业独立董事,还有一级学术组织常务理事,他们分别在计量经济、实验经济学、知识管理、科技管理、证券投资、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和财务会计教学与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所、实验经济学研究中心、顾客满意度测评研究中心、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食品工程项目管理研究中心、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研究中心、信息与职业工程研究所、金融研究所、知识工程研究所、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所。

近三年来,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完成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等8项国家级项目和12项省部级项目,荣获5项省部级奖,获得软件著作权24项,出版专著16部,出版译著2本,出版教材10本,发表论文160余篇。这些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为政府部门以及企业服务,特别地服务于北京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企业管理学科建设,形成了基于知识管理平台的科技管理特色,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团队和知识管理、科技管理、知识工程与项目管理3个学术研究方向。

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与研究生建设项目、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建设项目资助下,把我们的建设成果结集出版,形成了这套“管理科学与工程”丛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取得的成果不过是冰山一角,也不过是一家之言,难免有不当甚至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这也是我们出版本丛书的一个初衷,抛砖引玉,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学术水平。

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大力支持与领导下,依靠学术团队,我们有信心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与社会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主编 葛新权2008年4月于北京育新花园

摘要

本书从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形成理论及发展理论出发,在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关系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阶段的对应关系,提出了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问题。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并通过变系数模型实证分析二者间的作用关系和程度。通过梳理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典型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历程,总结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中国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回顾中国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协调发展历程,分析其协调发展的问题。最后在理论分析、借鉴国外经验以及中国存在问题的综合考虑下,提出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书对31个地区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测度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其现代服务业水平也相对较高;地区间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均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异,北京和上海的发展优势明显,拉高了全国平均水平,天津、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化进程落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低;现代服务业的地区差异程度大于城市化的地区差异程度。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相关分析表明: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发展关系;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城市化对其作用程度也不同,发达地区城市化对现代服务业的作用程度最高,不发达地区城市化对现代服务业的作用程度次之,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对现代服务业的作用程度最低。

通过对中国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分析,本书归纳出二者的协调发展关系受以下因素影响:户籍制度和经济体制等制度因素阻碍城市化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规划缺少科学性等问题制约了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服务业水平低、内部结构升级缓慢、现代服务业比重不足等阻碍了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针对上述问题,本书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完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市场化改革和技术创新,为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加快城市经济及产业集群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后续力量。

Abstract

This book starts from the formation theory and development theory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roblem of them,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of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rbanization stage. Throug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factor analysis,this book measures the level of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of 31 regions in our country,and through variable coefficient model,it ha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and degree between them. By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in some representative countrie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emerging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n this book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Finally,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are proposed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oretical analysis,lesson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hina.

In this book,the measure results of the level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of 31 regions show that the high level of urbanization areas,its level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s relatively high and a large difference exists among the regional level. For example,Beijing and Shanghai have obvious advantages of development,driving up the national average. In some coastal areas,such as Tianjin,Guangdong and Zhejiang,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is relatively good,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s below the national average with backward urbanization and low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s larger than that of urbanization.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shows that there is a long-term and stable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and the degree of the role of urbanization on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varies from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different areas,the developed areas have highest degree,and second is underdeveloped areas and the less developed areas are the lowes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this book summarizes the affects of following factors abou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m: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the economic system and other institutional factors hinde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the problems like urbanization lagged behind in industrialization,the low level of urbanization,imbalance in regional development,the lack of scientific in urban planning and others restrict the service industry,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n turn,currently the low level of China’s service industry,the slow upgrade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and the inadequate proportion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hamper the promoting of urbanization. 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this book proposes the follow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improve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o provide an institutional indemnific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 services;strengthen market-oriented reform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provide power for its development;give full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to provide policy support;accelerate the urban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and reduce the gap between the degre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emphasize the training and introduction of talents to provide the follow-up forces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so on.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一 选题背景(一)全球经济形态的演变,呈现“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

20世纪6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步入“后工业化社会”,服务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服务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不断提高,全球呈现“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美国经济学家富克斯将这种现象归纳为“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工业经济社会向服务经济社会的过渡,客观上要求产业结构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向以第三产业为主、从以工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的方向转型。在当今服务业发展较快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拉动服务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成为现代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动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城市经济现代化、国际化的标志,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二)从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及目前我国城市化阶段来看,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正经历从工业向服务业转变的时期

根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对城市化发展规律的研究,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性规律,全程呈一个拉平的S形。一般称城市化率低于30%的发展阶段为城市化的起步阶段,此阶段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服务业;城市化率为30%~70%的阶段为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达到50%为基本实现城市化,城市化率达到50%以前,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来自重化工业,城市化率达到50%以后,服务业就业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来自服务业和重化工业;城市化率处于70%以上的阶段为城市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51.3%,我国已开始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后期阶段,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已逐渐实现从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变,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三)金融危机后,我国面临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

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影响使我国单纯地依靠制造业、依靠国际市场需求来保持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格局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传统的产业结构受到资源、环境以及气候变化的约束,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严重地依赖外部资源,而且出口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极易受国外经济变动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风险增大。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来看,我国需要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路线,减少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以工业技术为基础、以高能耗和粗放增长为特点的工业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具有高科技、高效率和低污染的特点,有利于经济的集约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局面需要转变,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加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国民经济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四)政府对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的关注度不断增强

1997年9月,“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在十五大报告中被首次提到,从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问题相应地被提上议事日程,中央和政府开始逐渐重视和研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问题。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中的“十五”计划比较明确地指明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意义和发展方向,该计划指出要在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服务业。2007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受到进一步重视,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十七大报告中分别重申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要性,更加明确地指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意见》指出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逐渐使其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提高服务业产值比重的同时,要加大服务水平建设,保证服务质量。《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引领外国资本流向高端技术产业,加强中外企业的研发合作,加快现代服务业和环保节能产业的发展。从政府一系列的工业报告和工作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关注度不断增强,建议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力度不断加大,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不断明晰,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 问题的提出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及时抓住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将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大力发展服务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战略又改为重点发展服务业中的现代服务产业。新加坡审时度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使其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最终确立了其商业、通信、旅游、重要国际交流中心的地位。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服务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呈上升趋势,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10.0%、46.6%和43.4%,服务业逐渐赶超工业产值,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来看,2013年服务业产值将超过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在服务业内部,具有高科技、高资本和高素质人才特点的现代服务业的生产效率最高,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强、贡献最大,且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服务业已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下,抓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城市化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当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与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相对应,此阶段产业结构也会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工业对城市化及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服务业对城市化及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服务业中的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对城市化推进和经济发展将发挥更全面、更深刻的作用。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人口城市化、经济信息化和生活现代化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化过程会促进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增加人们对服务的需求,而这正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人口城市化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必须建立在相应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之上。中国的城市化处于什么样的进程,是否已具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条件?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中国,各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程度如何?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促进各地区乃至全国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水平?国外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发展经验和模式能否直接运用于中国?以上问题都是需要思考和讨论的。因此,本书基于以上问题展开了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研究。三 研究的意义

2011年底,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1.3%,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同时,我国目前面临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重任,工业化对城市化以及经济发展发挥了基础性的带动作用,而今后推动经济增长主要由服务业增长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深度推进离不开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支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拉动城市经济的迅速增长,带动城市居民服务性消费,促进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全面推动城市化发展。从英、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和服务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城市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且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贡献程度增强,促进了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商务花园、印度的班加罗尔信息产业园等都是已经取得了成功的例子。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抓住信息化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国际竞争力,表现出现代服务业强大的生产力。

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它与城市化的关系、与城市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还没能得到清楚、全面的解释。在产业和城市化发展这一研究领域中,现有的研究大多关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以及工业化如何推动城市化进程等问题。在对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关系的研究中,已有的研究大多关注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的互动关系,指出服务业是城市化发展的后续动力,等等。本书着重把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城市化中后期推动城市化进程向纵深发展的主要动力,试图揭示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紧密联系的内在机理,深入剖析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机制,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通过回顾与总结我国城市化和服务业的发展历程,剖析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和促进程度,探寻我国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发展特点,为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通过了解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历程,借鉴其发展经验,以解决我国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问题;吸取国外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的教训,避免城市化进程中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弊端,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路径更加快捷、顺畅。第二节研究问题的界定一 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信息技术的革命使现代服务业的内容和范围不断发生变化,服务业的定义也成为一个理论上的难题。美国和欧洲学者强调现代服务业中人力资源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分别将其命名为“知识型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我国学者对现代服务业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生产性服务”观点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为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是作为中间要素投入生产过程的;“技术管理依赖”观点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依托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的服务业形态;“新兴”派观点认为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那些在改革开放后才发育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强调时间上的“新兴”特征;“知识密集”派观点从要素密集度的视角来界定现代服务业,强调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和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服务业。目前,国内普遍认[1]同的是十五大报告中对现代服务业给出的定义。以上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定义了现代服务业,总结起来包含以下基本要素: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知识技术高度密集、新业态等。笔者认为,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不可过于宽泛,也不可过于狭窄。因此,本书界定的现代服务业是在十五大报告界定的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上,加入一部分被新技术、新经营方式改造过的传统服务行业。[2]二 城市化的界定

由于城市化研究的多学科性和城市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学术界对城市化含义的界定很难达成统一的共识。不同学科几乎都有与本学科相应的定义。人口学将城市化定义为“人口城市化”,即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经济学从经济与城市关系的角度出发,强调城市化是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化的过程和结果;地理学对城市化的定义强调的是人口、产业要素等由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集聚和转化的过程;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化是指新的社会生活方式产生、集聚、扩散的过程。本书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自然形成的一种模式,城市化所要“化”的是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文明,包括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地理景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都要转化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文明,是一个社会形态、一种文明形态的全局的、系统的转变。第三节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一 本书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一)本书的研究思路

通过阅读国内外有关服务业和城市化的文献,梳理和了解前人在此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多角度把握服务业和城市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机理进行分析,从理论上阐述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并指出制约二者协调发展的因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建立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31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并通过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二者间的作用关系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间城市化对其作用的程度。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外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借鉴其发展模式和经验,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中国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建设,并在回顾我国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二者协调发展的问题。最终综合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理论、国外发展经验和中国发展的问题,提出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二)本书的研究技术路线

本书的研究技术路线见图1-1。图1-1 本书的研究技术路线二 研究视角的确定(一)从量化视角到质化视角

本书对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研究不仅关注其数量的变化,更关注其质量的提高,因此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均遵循数量和质量相统一的原则,既有数量指标(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比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生产总值占第三产业比重、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部从业人数比例),从数量上反映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发展状况,又有质量指标(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费、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性支出),反映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发展质量。(二)从经济视角到社会视角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同样兼顾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指标反映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因素的发展状况,用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和每万人高等学校毕业生数等指标反映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因素的发展状况。在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建议时,综合考虑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因素,分别从经济角度和社会角度提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三 本书的研究方法(一)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本书运用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中的分工理论、产业结构演进理论、集聚经济理论、中心地理理论等对城市化动力机制、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机理和互促路径等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全国31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用面板数据建立变系数模型验证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作用关系、不同地区间二者的作用程度,从实证角度量化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间的关系。因此,本书对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研究既有理论支持,又有实证检验,全方位描述和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关系。(二)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回顾我国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在分析某一时间点上现代服务业对城市化的贡献、服务业内部的行业结构等问题时采用静态分析的方法,而在分析某一时间段城市化的动力、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的关系等问题时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对问题进行全面了解,既了解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又掌握其变动趋势,可以更好地把握其未来的发展特点。

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遵循了动静结合的原则。既采用静态指标(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现代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静态反映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水平,又采用动态指标(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反映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动态过程。(三)横向比较分析与纵向比较分析相结合

横向比较分析是在某一具体时点上的不同对象之间的比较。本书的横向比较分析主要用于现代服务业对城市化驱动路径的国内外对比部分,进而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纵向比较分析是指某一研究对象在不同时点上的比较,主要用于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对城市化进程推进在不同阶段上的对比分析,进而总结出我国现代服务业对城市化进程推进的特殊规律。

在对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评价时也采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本书用1995~2011年的数据研究全国31个省份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确定某一时点,可以分析全国31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平,进一步分析地区发展特点和水平差距,此为横向比较分析;确定某一地区,可以研究特定地区17年来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和变动趋势,以及二者之间的联动变化情况,此为纵向比较分析。第四节本书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一 本书的创新点(一)研究选题较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现有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后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新的产业带动;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推进动力问题。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研究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是一个较新的课题。(二)研究主体内涵的扩展

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经济社会各层面产生的深刻影响,本书对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做了扩充,对解决现阶段我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偏低问题扩展了思路。审视我国当前所处的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的内涵不能停留在已有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集聚的意义上,需要进入新的阶段——突出城市功能、城市辐射力的城市化阶段。(三)研究深度的挖掘

本书采用17年数据、20多个指标研究我国31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平,数据结构复杂,从三个维度全面、深入地反映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避免了单指标评价的片面性,从而做到对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对31个地区发展水平的评价,使我们全方位了解我国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和地域分布结构。综合分析17年的发展数据可进一步描述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发展轨迹和发展趋势。(四)研究兼顾“点”与“面”

本书基于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关系的研究,既涵盖了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又突出了通过大城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从而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扩散作用,进而带动其他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二 本书的不足之处

现代服务业没有统一的定义,以及其包含的行业范围与统计口径不一致,导致数据获取困难,因此本书只能扩大现代服务业的统计口径。由于数据获得的限制,一些评价指标只能放弃或者用其他指标替代,因此本书仅用相对数值来比较各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找出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而没有测度地区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具体数值。

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将全国31个地区划分为三大类地区时,需将分区数据整合为综合数据来反映三大类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平,但由于没有权威的加权权数,本书仅采用简单平均进行处理,因此本书对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间的作用关系只是大致估计。三 未来研究的展望

未来研究应该统一现代服务业的定义,明确其范围,以便更加精确地测定现代服务业水平。现代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但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和深入,二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不同学者对其范围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对现代服务业的实证造成很多困难,从而影响实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因此,下一步应结合服务业统计口径,统一现代服务业的定义,明确其范围;在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规模、城市面积和人口等因素的前提下,确定由分区数据整合为综合数据的权数,以达到用分区数据反映整体水平的目的。

本书仅从整体上研究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间的作用关系,并未对影响二者的共同因素做深入分析,因此进一步挖掘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相互作用的传导路径、研究传导因素的作用程度应是下一步的方向。

[1]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

[2] 本书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实证分析全国31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严格以本书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为标准,但基于数据的获得性和可比性,其他章节城市化率均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第二章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相关理论述评第一节现代服务业及相关理论述评一 现代服务业(一)现代服务业内涵的界定

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企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发展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信息化浪潮中,服务业对信息、知识、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服务业形态以及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以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服务业。

国内外学者对服务业新业态的表述使用了不同的术语。其中美国学者用“知识型服务业”(Knowledge-based Service Industry)来描述服务业的新变化。美国商务部将知识型服务业定义为“提供服务时,融入科学、工程、技术等的产业或协助科学、工程、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服务业”。丹尼尔·贝尔(1984)提出,“知识型服务业是相对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而言的一种以运用智力资源为主的服务业,它越来越注重人力资源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欧洲学者倾向使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KIBS)。Evangelista(2000)发现,在意大利,银行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以及某些商务服务部门(如研究与开发、电脑和软件、工程、技术咨询、广告等部门),是企业中创新性活动占较大比重的行业或部门。Hertog和Bilderbeek(1998)认为,知识密集型部门包括银行及其他金融部门,保险、电信服务部门和其他商务服务部门(如会计、法律、研究与开发、设计等部门)。

我国学者和官方都对服务业新变化的表述使用了“现代服务业”这一术语。在我国,现代服务业概念最早出现的正式文件是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2000年10月“十五”计划建议中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党的十六大报告则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了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由此可见,在国家战略布局上,现代服务业被放到了突出位置。但目前理论界关于现代服务业的准确概念和范围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归纳起来可以梳理出以下几类有代表性的提法。1.“生产性服务”派的观点“生产性服务”派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为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是作为中间要素投入生产过程的。刘志彪等(2001)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从传统制造业的部分环节中分化形成的为现代生产过程服务的生产服务业。晁钢令(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为了满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商务活动(公务活动)的功能强化与职能外化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主要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商务活动(公务活动)降低成本、扩展功能、提升效率而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部门。来有为、苏爱珍(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又称“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杨翠兰(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而言的,是指以生产性服务为主的服务业形态,即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

以上这些概念着重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为生产者服务的,是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服务的,仅仅指出了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并没有指出现代服务业的本质特征。生产性服务业是构成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部分,但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现代服务业。2.“技术管理依赖”派的观点“技术管理依赖”派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于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的服务业形态。胡启恒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中国信息导报》编辑部,2004)。李江龙(2007)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现代科技手段和组织方式,向社会、企业、政府和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的公司与组织的总称”。谭仲池、向力力(2007)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是指工业产品的大规模消费阶段以后出现快速增长,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庞毅、宋冬英(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电子信息和其他新兴高技术,以及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潘海岚(2008)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应的,是一种现代化、信息化意义上的服务业。它是伴随工业化进程并依托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

上述有关现代服务业的概念虽然表述方式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现代服务业产生发展的两个基石: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技术基石)和现代管理方式(组织基石)。应该说,这类观点把握住了催生现代服务业产生和发展的深层要素,在学术界被普遍接受。3.“新兴”派的观点“新兴”派认为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那些在改革开放后才发育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强调时间上的“新兴”特征。常修泽(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不同于原有状态的传统服务业,既包括在现代化进程中新兴的或新崛起的服务业,也包括传统服务业中经过新技术、新流程、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改造提升后的那部分服务业”。荣晓华(2006)提出,“现代服务业又称新兴第三产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夏杰长、霍景东(2006)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其需求主要受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入影响而加速发展的服务业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新型服务方式及新型经营形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服务业”。

这类观点对现代服务业内涵的界定突出了其产生发展的时间坐标,强调中国现代服务业产生的阶段为改革开放以后。从字面上把“现代”理解为时间上的某个特定阶段,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现代服务业的时间新兴特征。因此,这类观点能够帮助我们全面理解现代服务业的内涵。4.“知识密集”派的观点“知识密集”派是从要素密集度的视角来界定现代服务业的,强调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和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服务业。这种观点常见于我国台湾地区的文献中,知识型服务业(或称知识型技术服务业、创新服务业等)是在知识经济大背景下出现的概念。知识型服务业是以知识资本的拥有、使用与创造为主要的核心活动,是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本投入密度大、附加值高的服务业形态。

目前,国内最为广泛接受的“现代服务业”定义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

上述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的现代服务业定义因为理解的角度不同,所以强调的内容也有所差异。但有几个基本要素是需要涵盖进来的,这样才能够更清晰地刻画出现代服务业的轮廓。这几个基本要素是现代服务业赖以生存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知识技术高度密集、新业态等。笔者认为,根据当前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阶段,结合目前现代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使命,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不可过于狭窄,过于狭窄则限制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也不可过于宽泛,过于宽泛则削弱了现代服务业的特色。本书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与现代技术变革、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伴随,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既包括为现代生产提供生产性服务的生产者服务业,也包括一些新兴的现代消费性服务业,以及一部分被新技术、新经营方式改造过的传统服务业。(二)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现代服务业之所以与传统服务业相区别,主要是因为现代服务业所具有的有别于一般服务业的鲜明特征,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现代服务业的特征进行了归纳。

美国学者马克卢普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中归纳了现代服务业的五大基本特征:现代性,先进性,创新性,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性以及高附加值和集群性。晁钢令(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具有间接增值性、专业依赖性、运营灵活性和价格模糊性的特征”。周洁(2010)提出现代服务业的“高技术性、高素质性、集群性、高增值性和新兴性”。安筱鹏(2008)提出“现代服务业建立在信息基础设施之上,信息技术和知识融入服务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服务的集成化、定制化、精准化,服务内部管理实现了标准化运作、精确化管理、协同化创新”,并且“将呈现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三高’以及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的‘三新’特征”。钟若愚(2006)认为现代服务业普遍具有三个共同特性:向客户提供知识密集的服务;咨询的功能;强烈的交互性和客户相关性。他认为现代服务业具有明显的获取、整合和扩散知识的功能。吴晓云、张峰(2010)深入研究现代服务业的属性,归纳、提炼出现代服务业的“可迁移性”和“交互性分离”两个重要属性,并提出正是现代服务业的两大新属性使得服务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同时大大提升了现代服务业的全球化潜力。

从上述学者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尽管其对现代服务业基本特征的表述不同,但都提炼出了现代服务业的基本特征。总体上看,现代服务业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①高技术含量。现代服务业是依托当今发达的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信息化平台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以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知识为支撑,技术密集性是现代服务业的突出特征。②高附加价值。现代服务业中的大部分行业通常处于产业链的高端,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上端,是价值增值幅度较大、附加值较高的环节,现代服务业能够使服务过程产生知识和技术的增值,从而形成较高的收益。③高人力资本含量。现代服务业所包含的计算机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行业都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普遍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和专业知识,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资本结构是现代服务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④新兴性。现代服务业具有新的服务领域和业态,在时间上是现代兴起的或经过技术改造的,它们不仅是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对于提高产业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社会消费与文化生活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⑤高集聚性。现代服务业中的部分行业依托并服务于制造业,能产生服务的规模效应,进而形成多种服务相互融合的集聚效应。尤其在大型城市融合的程度较高,能够带动大型城市服务经济产生规模效益,从而推动现代服务业迅速扩张。(三)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1956)认为,“无论是服务业的分类还是它的界限,都不存在权威性的一致意见”。这正说明了服务业是一个涉及行业最多的产业,任何分类方法都是有相对性的。国外经济学家对服务产业的分类,由于其目的和标准不同,所分的具体类别差异也非常明显。比较被认可的标准分类方法主要有辛格曼分类法、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法(1990年版)、北美产业分类体系(1997年版)等。Browning和Singlemann (1975)、Singlemann(1978)以服务的经济功能、服务的主要使用对象(企业或个人)、服务的主要提供方式(市场化或非市场化)为衡量基准,将服务业分成分配(流通)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社会服务业和私人(消费)服务业四大部门。这一分类方法能够体现服务业内部新的变动趋势,并且与国际上较为通行的产业分类体系如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ISIC)、一般产业分类体系(NACE)、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相兼容,易于进行数据收集,因而更具有可操作性。从实践发展来看,这种分类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关于现代服务业的分类,当前学者们对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存在理解上的差异,导致对现代服务业的范围和分类的界定也出现了较大的分歧。目前,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并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分类体系。已有文献中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陈秋玲等(2010)借鉴西方服务业四分法,整合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2002年版)中服务业分类情况,把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分配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和社会性服务业4个一级分类、26个二级分类。这种划分方法可以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服务业进行统计,也有利于促进服务产业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安筱鹏(2008)综合其他学者已有的分类并考虑到国际和国内对服务业的分类标准,将现代服务业具体划分为四大类:基础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个人消费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基础服务主要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生产性服务主要包括金融、保险、物流、电子商务、会计、法律等中介和专业咨询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包括娱乐、旅游、商品零售等服务。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和社区服务等。这种分类方法也借鉴了西方服务业四分法,是以服务的性质和功能特征为现代服务业的分类标准的。

徐国祥、常宁(2004)对服务业分类标准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了扩充和修改。他们把现代服务业划分为物流与速递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远程教育共八个大类。这一划分方法以我国第三产业分类标准为蓝本,兼顾统计数据资源的共享需要,适当地参考和借鉴了发达国家或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更深刻地描述了现代服务业的基本范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