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今生读已迟(谷臻小简·AI导读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21:34:50

点击下载

作者:黄德海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书到今生读已迟(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书到今生读已迟(谷臻小简·AI导读版)试读:

书到今生读已迟黄德海 著该书由讯飞有声丨作家出版社出版音频技术由讯飞有声提供下面由谷臻小简为您带来10%本书干货版权信息

书到今生读已迟

黄德海 著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2019

非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反编译、翻印、仿制或节录本书文字

或图表。

DNA-BN:ECFP-N00017547-20190401

出版: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体育场路347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10号

电子邮箱:cb@bookdna.cn

网  址:www.bookdna.cn

BookDNA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旗下电子书出版机构,为作者提供电子书出版服务。

如您发现本书内容错讹,敬请指正,以便新版修订。

©Zhejiang Publishing United Group Digital Media CO.,LTD,2019

No.347 Tiyuchang Road, Hangzhou 310006 P.R.C.

cb@bookdna.cn

www.bookdna.cn目 录1. 自愿把不肯轻信的念头高高挂起2. 你越过了遥远的距离把手伸给我3. 一个好的墓志铭,用不着这么准确4. 六鹢退飞过宋都5. 善念进入崎岖起伏世界的真实模样6. 抓住内心世界最隐秘的起伏7. 一直移动着的时间8. 从没真正离开/存在的鬼神世界9. 如果我们把梦看成一个作品10. 涉及一切人的问题11. 月明帘下转身难12. 安宁与抚慰13. 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14. 始可与言《诗》已矣15. 在世俗的门槛上16. 金庸小说里的成长17. 斯蒂芬张的学习时代18. 海中仙果结子迟19. 有这样一个老头20. 从艰难的日常里活出独特的生命形状21. 用使人醉心的方式度过一生自愿把不肯轻信的念头高高挂起

信任还是怀疑,这是个问题,甚至是一个让诸多伟大心灵彼此分歧的问题。我们在《左传》里看到的,不止是人们做了什么,还有他们相信什么,或者认为什么是必须做的,“它可以是发生在实证领域中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些人在思想上经验着的东西,尽管这些人在观察他们自己的感性材料时不免有失偏颇,但他们的意愿在于发现什么是恰当行为的规定性”。

对较完整的人和人的历史,除了实证领域的做,除了“思想上经验的东西”,还应该包括“在‘做’与‘想’的反复交错之间出现的种种参差、延迟、落差和背反;还有,对此结果又再发生的进一步感想、反省和思维”。惟其如此,《左传》写下的,唐诺从《左传》里看到的,就不再只是曾经发生的实然之事,而是包含实然和应然在内的对过往的探究,深藏着写作者对这个世界经过克制检查的爱。

没错,《左传》和唐诺这本《眼前》要写的,不是外在的、显出的历史,而是本真的、和每个人的命运相关联的那些,因而这历史就一直存在于我们置身的每一个当下,也一直都在我们“眼前”,从未,也永远不会离开。你越过了遥远的距离把手伸给我

经西周三百五十年的变化,期望自己“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的有周一代,渐失权于诸侯,显出仓皇的样子来。

国势既衰,文化上自然也无法维持其“钟鼓喤喤,磐筦将将”的中心地位。《春秋》与孔子更合理的关系,是他于自己面对的近现代史,取鲁国的《春秋》作为讲义,对众弟子讲解。如此以来,孔子与《春秋》,皆可各复归其根,深合于自己的时代,不必因附会让人显得趑趄狼狈。

孔子和左丘明置身的鲁国,是什么情形呢?可就在这个事实上的小国身体里,却栖居着一个大灵魂。这样的精神荣观太过庞大了,几百年进行下来,会逐渐形成一种鲁国的独特基本现实,甚至普遍进入人心,成为鲁国人的一种基本心理状态,决定着人的一部分现实作为,以及看世界、想世界的方法。

或许《春秋》和《左传》的写成,就可以这样看待——它既看得到自己置身的逼仄现实,却也知道,自己该“用历史大时间看事情想事情,而不是只用当下”,它有着“某种世界的、人类的恢宏视野”,“盯住大世界大时间,又凝视边缘角落里如一瞬的鸡鸣狗盗引车卖浆之人”。

只是,那个一直怀想着孔子的《左传》作者,或许并不像唐诺写的那样,只怀着深沉的悲伤和绝望。一个好的墓志铭,用不着这么准确

对春秋一段历史几乎照抄《左传》的《史记》,也巧妙地抽出“左氏心折之第一人”郑相子产,“挪到很后头,成为只是个系于某种已消逝时代的人,这意味着往后中国已不再关心像他这样的人和他这样的思维、作为,或者说,往后的中国不再关怀甚至不再承认这样一种人的处境”。

现在,子产要开始自己艰难的执政之路了。子产“迅速把伯有的儿子拔为大夫延续家业”,闹鬼一事果然就此平息。面对子大叔的质问,子产也坦白讲:“这确实是妥协是取悦,但为政有时却非得如此不可。”

这当然都跟子产的思维方式有关,“美学问题其实是认识问题”。人面对道理,不管舒不舒服、接不接纳,总是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情绪”,因而能更冷静地判断的处置自己面对的事实。

孔子懂得子产“如何让一个小国家生存下去”的艰难,在《论语》里便提到过,郑国即便起一篇辞命,其间的程序也非常复杂。

一个冷静、准确、精密计算而勤于练习的人,往往会让人忘记了他的才华,只感觉到他的乏味。子产远远远远没有那么幸运,他不只是身处衰世,还生在一个随时可能被灭掉的小国,人们记住的,是一个苛刻、无情,甚至该被诅咒的子产。

是的,用不着这么准确,晚于子产的孔子,会牢牢地记着他,在此后的岁月里反复回想子产的作为:“日后不再年轻的孔子,也许这里那里都越过了子产并且有能力批评他至少质疑某句话某些事,但孔子没这么做,他只赞誉子产;我们看着的是日后‘完成’的孔子,只有孔子深深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记得那个冷静准确,打开了自己心门的人。六鹢退飞过宋都

人的理性被利益左右,多少有点让人难堪,可这是事实,你没法跟事实较劲,就像风吹瓦片下来砸了头,你没法怨恨瓦或者风一样。

人不可能真的把自己局限在切实的利益上。对财富和尊荣多余的证明,就是对利益多余的显示和夸耀,这正是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动物并不证明自己的动物性,它们只取维持它们生存的那些,而人会贴上胸毛、用过多的杀戮和暴力来强调自己的动物性。

这真是让人沮丧不已的事实——无论先知先觉的人洞察了怎样的真相,这真相却无法告知更广泛的人们。他们带着反省的成果,才可能让人们体察一点点危境,不会为了尖脚猫游戏就贸然发动战争。也许只有这样,才可望“减少一些战争杀戮,让人类的战争杀戮次数和强度是人还可以承受的”。

属人的一切,都逃不过这日复一日的辛劳。在时日里劳作,是人的本分,人的困窘,却也是属人的荣耀。善念进入崎岖起伏世界的真实模样“如果我们一步一步做对所有事,那战争有机会可以真的止息下来”。也就是说,“这是个有条件也有限度的小心翼翼现实目标,是做事情的人而不是梦想家的目标”。

这是那些反思过战争,知道世界的运行状况,却仍对这世界保持善意的人的做事方式。差不多要两年之后举行的一次会盟,此时已经酝酿于赵武的头脑里,细致,周密,带着清醒的理想色彩:“这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现行政策,而是人奋力想出来的一个目标。”

这场盟会因为不是惯例,是一种借助形势,却谁也没有预案的未来可能,因此得比以往的盟会更多些谨慎和努力。好在,“这不是一群笨而好心的人,而是老于世故且非常专业的人,我们看到的于是不仅仅是‘有人想停止战争’这个善念,而是这个善念进入到崎岖起伏世界的真实模样”。

盟会的高潮是正式签字的顺序谁先。这次盟会从起意到掌控,始终是温如冬日的赵武,在这样关键的时刻,他即时性地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赵武怎么不急着报仇,反而成了这场欲求和平的“弭兵之会”的实际掌控者?

即便按诛心之说,赵武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也算不上幸福,情欲和血腥的味道太重,机诈和翻覆的事情太多了,堆积到几乎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或者让人阴郁寡欢,或者让人心机重重,或者我们会看到凶残暴戾。

他最终长成的样子是这样的,他愿意在不舒服的现实里发现一个可能的目标,然后悄悄地、一步一步地往下推进,为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尽自己可尽的力量。

就像这次酝酿已久的“弭兵之会”,赵武的善念除了要穿过春秋一团糟的现实,还有穿过为这次会盟勤于奔走。对世界的善念,最先获益的是自身。仍然是苏格拉底说的,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幸福,那就是行善本身,此外没有别的幸福。抓住内心世界最隐秘的起伏

一个人胸怀的志向,他变化万端的情感,无论是怎样的形态,只要是真的,都可以藏放在一首首“诗”里,所谓“思无邪”。一个人的赋诗,也会明明确确地流露出他的身份、地位、所处的具体情境,他在风雅颂这时空涟漪的哪个涡流里。

我们从诗来到了乐,“再没有任何东西如音乐,和人的感知全无隔离无需中介,直接就是生命的呼吸起伏流动云云,音乐抓住内心世界最隐秘的起伏,这些起伏是文字到达不了的。

音乐有自身独特的生长演进之路,并不描摹不跟随这个世界,也很快就脱离开这个世界;音乐先于世界的形成,源于更早也更浑然的自然,并自成世界,你得放它自由,像人心一样自在地、若即若离地流动。在这里,文字和词句失去了效力,音乐很轻易地就淹漫过它们,溶化并驯服了它们。

或许用不着遗憾,因为还有另一种可能,唐诺几乎已经说了出来,礼与乐,在人的思维探究里逐渐合流,更在道德体系、社会规范和政治制度的设计安排里必然地合流,成为如光与暗也似必须一起想、才完整可解的一体东西。

那个坐在古琴旁边,指头都能即刻静下来的人,不就该是能免除乐的不幸效应而收归己身,不就该是冷静、理性、耐心而心思澄澈的吗。一直移动着的时间

孔子明明知道赵盾的委曲,却为什么不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春秋》中改动一点什么,让赵盾明亮地留在历史上呢?是不是很可能像唐诺说的:“《春秋》的修改纠正作业,不针对特定的人,甚至已不限于单一国家,而是彼时的一整个世界、人极目所及而且伸得到手的世界,起码孔子自己倾向如此。《春秋》呈现的最终图像……是一个这样‘才都正确’的世界,人都回到对的位置、做对的事,并且对于所有人无可抗拒的灾变和命运袭击,都做出对的回应和选择;把一个正确的世界版本,叠放在歪七扭八的现实世界之上留给后人。”

他安慰自己的方式,也几乎只能是小声咕哝两句诗,委屈再深一点,声音再大一点,引的诗怨意再深一点,《春秋》可以让他免责,当然,他也就永远得不到孔子对他的回护——有一个孔子这样级别的人来回护自己一下,内心的委屈是不是可以得到很好的安顿,或者竟可以是荣耀?

如此灵活的书写方式,让我们在《论语》之外,看到了一个处置事务经权合宜的孔子。在《春秋》这里,孔子“本来只是受着较多约束的书写者而已,但因为后来有了《左传》,孔子成了书中人物,有机会回复成一整个人的完整存在,让多于《春秋》书写者的另一个孔子显露出来——一样写下了‘赵盾弑其君’这历史定谳判决,却又对这个判决表示惋惜以及可以继续讨论”。这个合拢起来的、不停变化着的人,才是孔子,说话永远有弦外之音,做事永远针对具体,孔子对来问者的回答,总是跟着时间变化,还得针对来人刹那的调整,答案便不免神形百变。“最可惧最不确定的是时间,一直移动着的时间”,人不得不在这移动的时间里不停地调整,不停地决断,“生命的确处处是抉择,绵密到几乎无时无地,绵密到甚至已不感觉自己在做抉择”。那些激烈的二选一图像,“孔子不会认为是人生命的经常性处境,漫漫人生遇见个一次两次已够沉重够倒霉了”。更可能的人生之路,或许该是某种缓慢却并不停息的成长。当然,人也难免不幸到会遇上这样极端的人生抉择,孔子也并不逃避,不自处险境,但危险真的来了,也得应对是吧,运气好一点的话,境况虽然危殆,仍然可以曲曲折折走出一条生路对吧?

每个民族里,对恶的描述都生动而精彩,善却往往乏善可陈。善不容易说明不容易说服,它对人有相对严苛的要求,每朝前走一步,便得抛下一堆人,听不懂以及不愿听懂的人,最终,它总是远离人群,消失于人的视线之外。善的书写和领受困难,最终几乎让它在书里消失了,那些最好的人、最好的东西,都写不进书里面。

那些惯于沉思的书写者,大概早就意识到了书写时如善恶不均这样无可避免的难题,甚至还更远一步地意识到了书写本身及其流播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