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平面学习:神奇的“南苑学习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21:56:22

点击下载

作者:樊波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突破平面学习:神奇的“南苑学习单”

突破平面学习:神奇的“南苑学习单”试读:

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区“品质教育”理念的提出,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如何切实“减负增效”,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提升学校教育的品质,已成为上海市嘉定区南苑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深入思考与探索的课题。“南苑学习单”是我校根据学区环境、学校发展、学情实际以及教师的现实状况等提出来的。它既是我校课程与教学的操作载体,也是我校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样态,贯穿于教师课程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密切相关。

我校是位于上海市嘉定工业开发区内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相对较差,办学上面临三大“特殊”问题。首先,地域特殊。学校地处城乡交界处,集城镇文化与农村文化于一体,另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风土人情和人的价值观的迥异便造成了学生的迥异。其次,生源特殊。大量优秀学生流向民办中学和城镇学校,平均每班外来务工子女达到了60%,这些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在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再次,学生家长特殊。据统计,我校家长文化水平达到本科的不到5%,中专水平的在13%左右,家长当中早出晚归,为了生存而奔波的占了绝大部分,他们平时疏于对学生学习的督促,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将学生的学习全权交给学校。如何激活内部活力,如何提升学校内涵,如何为社区提供满意的教育,这些都是摆在学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0年,我校明确地提出了“乐学”的办学理念,倡导为学生提供快乐学习、快乐活动、快乐成长的环境,创设“乐学课堂”,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怎样用“乐学”的理念来指导教师提高教育教学品质、创设起“乐学课堂”、让学生真正“乐学”?我们一度开展“双主互动实践体验”的教学实验,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进行了相关的学习与实践、反思等,发现还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我们也曾经尝试过挖掘教材中的“内容美与形式趣”,但尝试下来感觉有点“空”,无抓手,缺少切入点,收效甚微。痛定思痛,经过审慎思考与研究,我们设计了可供教师教学用和学生学习用的一张学习单,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加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等想法,落实到这张学习单中去,让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有大幅度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这张“学习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他们普遍感觉学习有了方向、有了依托,学生的喜爱之情感染到任课教师,大家一致把这张“学习单”称为“南苑学习单”!

2011年,我校组织教师学习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试行)》之后,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启发。《绿色指标》的相关结果分析指出:“学生学习自信心与学生学业水平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与学生学业水平之间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和学业质量之间呈现着某种负相关”。《绿色指标》在“教师教学方式”方面指出:“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良好的教学方式能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起到积极的影响”。《绿色指标》启示学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于是,学校开始了“南苑学习单”的教改实验。我们期望通过使用“南苑学习单”,让学生学得自信,学得快乐,实现“乐学善思”的诉求;让教师研究学生,以学定教,实现“乐教善导”的追求。

一句话,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把主阵地坚守好,真正地朝着“品质教育”的蓝图前行,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我们的理想。“南苑学习单”试图改变班级教学中无法兼顾个体需求的现状,实现个体有意义的独立学习、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和集体讲授的巧妙结合。“南苑学习单”的功能有三:一是凸显“学”的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二是顺学而导,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促使教师将教学设计的思想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系统过程;三是实现教学流程的再造,知识重点、难点的学习可以在预习环节提前开始,进而将课堂更多的时间留给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基于此,“南苑学习单”与其他学校不同的地方在于“一单三用”,即具有课前预学、课中导学、课后研学的三个作用。“课前预学”旨在通过学习单连接学生的旧知与新知,激活学生的学习储备;“课中导学”旨在通过学习单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课后研学”旨在通过学习单巩固知识的习得,为不同学生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拓展训练,并在多元评价中改进已有的“教”与“学”,最终促进学生“乐学善思”,促进教师“乐教善导”。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南苑学习单”主要采取“4+5”设计模式。也就是说,“南苑学习单”涉及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等“4”个框架,以及学习储备、尝试学习、梳理反馈、拓展延伸、多元评价等“5”大版块。

根据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研究,有意义的学习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首先,学习材料本身具备逻辑意义,即学习材料可以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其次,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的学习的心向;再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南苑学习单”的设计充分关注第一、第三个条件,并认为第二个条件建立在一、三两个条件的基础之上,即将学生视为有主动学习需要的个体,但是这种主动加工知识的倾向在于教师对学习单内容的有效开发。

为使学习单的内容开发更为科学,“南苑学习单”的设计中应用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所谓先行组织者,通常是指在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这个引导性材料恰恰是架接学生旧知和新知的“桥梁”,在各学科内容的设计上,遵循以下四种逻辑关系。

由此可见,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不同,学习者知识加工的路径、方式也会发生改变。先行组织者即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提前预判,为学习者有意义的学习提供“脚手架”。基于此,“南苑学习单”的设计遵循下述四个原则:一是自定步调原则。“南苑学习单”是班级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具有层次性、选择性的学习单,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节奏展开主动学习。通过利用学习单,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前、课中、课后更为系统化。二是小步子原则。“南苑学习单”的设计并不是课堂知识的提前学习,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预习或复习,而是将知识点分解成若干小块,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三是同伴互助原则。“南苑学习单”的设计因学科内容、课型的不同,在呈现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始终不变的是,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例如在新授课学习单中呈现的若干任务均要求同伴互助,或者在评价环节强调学生互评。四是及时反馈原则。学习单不仅要促进学生有意义、有效地学习,还要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信息,帮助师生更好地改进教学。故学习单的及时反馈尤为重要。“南苑学习单”在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结构性、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在组织上,注重选择性;在形式上,注重合作性;在篇幅上,强调不宜过长。如此才能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合作精神的发展、师生的有效交流提供条件。

有一点值得说明,认知心理学讲究知识的结构与思维的加工,忽视学生加工知识过程中的社会环境。这一点恰好能通过社会学习理论得以补充。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个体能够主导、影响学习环境,以便完成重要的目标。Zimmerman发现,学生可以通过使用社会认知资源参与到自我导向的学习过程(self-directive learning)中以获得学业成就。“南苑学习单”的设计目的不仅在于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还试图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调动学生对周围可用学习资源的充分感知。换言之,“南苑学习单”的设计不仅从内容上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还在形式上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供便利。这意味着将学习者视为“社会人”、知识学习的合作者,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动机支持。

美国著名课程专家施瓦布在反思美国课程改革屡屡不能深入课堂教学实践时,提出了“实践性课程”概念,他认为被教师认可的课程是教师主动参与的课程。已知的事实是,国家课程校本化不是简单地在国家课程上添置新内容,而是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对课程做精加工,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实践性课程”具体表现为特定环境下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互动。它强调了多元主体参与、主动反思。“南苑学习单”是我们在课堂教学领域中的一次主动实践,它意味着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研究者与建构者;意味着学习不再是平面化的纸质学习,而是立体化的参与学习。“南苑学习单”的有效落实,也使教师不再是“一张嘴”地在一堂课中辛苦地讲解,而是发挥学生的参与智慧,让学生在参与和互动中实现知识的构建。实际上,“南苑学习单”也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载体。也许,这就是“南苑学习单”的神奇之处!第一章多少故事值得铭记“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有多少故事值得铭记;历史的声音源源不断,有多少呼唤从未停息。回首凝望,彩虹初现时总见风雨;回首倾听,惊雷响彻总会迎来春季。南苑,南苑。在社会历史的交响乐中,能够聆听到你微弱但坚毅的音符。南苑,南苑。在教育改革浪潮的脉搏里,能够捕捉到你活跃且饱满的节奏。”这是我校青年教师诗朗诵《南苑之声》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道出了南苑中学五十余年的风雨历程。第一节一种文化,一种生活

一种文化,一种生活。选定一种文化就选定了这种文化所主导的生活方式。围绕教育这一中心任务,南苑中学经历了迷茫探索、引入借鉴、初步构建,最终自成体系的过程。这种历练与自我提升已经渗透进南苑中学的血液之中。如何针对我校生源的特殊性,构建具有南苑中学特色的教育文化氛围,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正成为南苑中学教师为之钻研奋斗的目标。一、风雨过后终见彩虹

我们学校原先并不叫南苑中学,后几经改名才称南苑中学,这得从1958年说起。那时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领导下,由高级农业合作社集资,运用集体办学的模式,创建了一批农业中学。南苑中学就是在这样一种具有20世纪50年代风格的社会教育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但它起初的校名为城西农业中学。

城西农业中学根植在基层、教书于人民,脚踏实地地在嘉定的一个角落中为教育事业摸爬滚打。还记得当时的学生是有空闲下地干农活的,教师与学生像朋友一样结伴忙农活。在学校,既能听到教室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也能听到田野间哞哞的放牛声。当时的城西农业中学具有的最大特色就是师生们与农业科技活动密切相关,并为当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历史的车轮驶向了1979年。当年的城西农业中学,在经历了10年的枯萎期后,慢慢地又显现出萌发嫩芽的势头:1979年9月,学校开办工业与民用建筑中专班,招收了83名学生;1980年9月,开办电工中专班,招收了30名学生;1983年9月,开办农业技术职业班,招收了113名学生;1984年10月,开办经营管理职业高中班,招收了48名学生。此时此刻,城西农业中学也悄悄发生了变化,改名为嘉西中学,此时的学校已经走过了38个年头,不变的还是那38年前创建之初的承诺——将校园建设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历经改革开放后的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此时的嘉西中学不仅搬迁至新校址,还于1996年正式更名为南苑中学。南苑中学在办学规模和理念上有了新的发展。这既源于它的优良传统,也得益于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教师团队的不断开拓与奋进。在新时代,南苑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成就了南苑的师资队伍。其中,有不惜放弃自身休息时间辅导学生,成就零起点学生的飞跃发展的教师;有伏案工作,用心钻研教学教案,角逐“全国目标教学优质课大赛”的教师;有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教学理念方法的教研组长,归纳出“巧导入,激发兴趣”、“重朗读,读准字音”、“译词句,疏通文意”、“理情节,学习类比”、“扣要点,回味全文”等教学法;有爱生如子的教师、爱师如友的领导,形成南苑独特的充满“快乐”的教育教学氛围。师资队伍的成长,成就了校园“乐教”氛围的形成,促进了全校师生对“乐学”的追求。

2011年,学校在制订“十二五”规划期间,提出了“乐学”的学校文化理念,即“乐中启迪智慧,乐中陶冶情操”,力求使学生在愉悦的前提下步入学校的学习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出了“乐学课堂”,先后经历多次尝试,在摸索、实践、改进、再实践、再改进的过程中,提出了“南苑学习单”的校本化教材改革。同时,在理念引领下,学校的“乐学”校园文化逐步成型,水彩画的“水彩苑”、书法的“集墨斋”、科技的“绿色环保”、美术的“钢笔淡彩”、体育的“毽舞飞扬”等特色社团相继成立,共同为师生提供了寓教于乐、陶冶情操、愉悦心情、丰富生活、增加技艺的场所,进一步为学校的“乐学”氛围添枝加叶。快乐的“乐”音,渗入到每一位师生的心灵间,让教师倍感充实、让学生体验幸福。“乐学”的创建理念似种子般深深地埋入了南苑的土壤之中。它慢慢地发芽、开花、结果,等待丰收。

至2015年,学校占地面积达到32774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7259.25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达11878平方米。学校拥有标准理化生实验室3间,音乐教室1间,舞蹈房1间,美术教室1间,计算机机房2间,科技活动室4间,图书室4间,多功能教室1间,阶梯教室1间,录播教室1间;配置了“绿色创学”长廊、室内体育馆、室内乒乓房、心理辅导室、资源教室、书画室、水彩苑、教研活动室、各类会议室等。学校有23个教学班,学生有802人,外来务工子女占38%。学校有77位教职员工,包括在编专任教师69人,其中高级教师有15人,占21.7%,中级教师有40人,占57.9%。学校有区、镇、校级骨干教师14人,工业区教坛新秀2人,区名师工作室成员3人,区学科中心组成员2人。

几年来,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认真践行“乐学”理念,打造“乐学”文化。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第一批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市教卫系统文明单位、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市“花园单位”、市安全文明校园、市少先队示范校、市A级财务信用单位、市食堂管理A级单位、区“新优质”项目学校、区办学先进单位、区行为规范示范校、区未思工作示范校、区科技特色项目学校、区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区民族文化培训项目基地学校、区规范收费诚信单位、区“燎原计划”项目学校、区“品质”项目学校等多项荣誉。

历史的车轮已经走过56个年头。抬头眺望,风雨过后终见彩虹。56年,荣誉交织着汗水、成绩来自于捍卫。56年来,既能听到师生们课堂上彼此激烈的讨论声,也能听到南苑中学不断向前的脚步声。56年,对一个尚未出生的胎儿来说,并不是丈量生命的数字。但56年,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来说,已经变成了深刻的烙印,用它可以丈量出这个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二、面对这样一群学生

我们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把教育工作做到实处才能完成教育目标。在某些情况下收获与耕耘并不成正比,生源的特殊性使我们注定要在耕耘中挥洒更多的汗水。(一)一群特殊的学生

南苑中学是嘉定工业开发区下属的公办初级中学,学校地处城乡交界处。优质生源大量流失,造成学校学困生比例大。此类学生在学习方面一是学习效率低,上课思想不容易集中,记忆速度慢,遗忘快;二是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进步。他们只图安逸自在,怕动脑子,缺乏吃苦精神。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愿意向教师或同学请教,结果一连串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形成恶性循环。这些学生对学习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对教师的教育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

这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薄弱,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毫无章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薄弱,对照例题尚能完成部分作业,但面对稍加变化的习题就不知所措。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也不高,只是停留在初步识记阶段,在学习中缺乏对知识的基本归纳和总结。(二)我们真的不知怎么办

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不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简单,不重视思维训练,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潜心钻研的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在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看作是被动的教育对象,而不是能动的主体。我们对于这样的现象没有太多地考虑教学问题上是否出现了瓶颈,主要还是认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存在着问题。这样不但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反而还会增加学生和教师间的隔阂。苏联的阿莫纳什维利认为,教学上的以下两种倾向是使学生在学习上落伍、成为学困生的重要原因:一种是教师不顾学生是否弄懂,是否真正掌握教材,只顾自己教,这是教师教学上的形式主义;另一种是教师低估学生能力,“抱着学生走”,把知识嚼碎了喂学生,多次重复同样的东西,这样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除了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外,学生的课外教育活动也得不到重视,他们无法在亲身的实践活动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因此,许多学生养成了自私、缺乏责任感和进取心的消极心理。

南苑中学的教师们针对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模式探索,充分意识到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做到了解学生,在了解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南苑中学的教师们经过多年的探索,拥有了颇丰的教育体会。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南苑生源中占较大比重,这些学生在学习方面,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本身的学习基础不好;但在体育运动方面,他们则强于拥有本市户籍的学生,在大部分竞技项目中都有出色的成绩。究其原因有三:第一,是他们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又忙着打工,认为只要把学生送到学校上学就行了,根本无暇顾及他们的学习,有些甚至是没有能力去辅导。第二,是他们绝大部分家里都有兄弟或姐妹,放学回家后要帮助大人照顾好弟妹。第三,是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对学生学习等方面的教育相对较薄弱,感觉好像只要学生在学校里不出意外即可。以数学教学为例,学习数学,就要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题,解题离不开解题策略。学数学、攻克数学题如同打仗,决不能只凭蛮劲强攻硬取,必须是因题而异。策略,是指一种总体的行为指导方针,而非具体的方法。心理学上说,在认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若非熟知的模式化的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应具备解题的策略。数学难题数据纷杂,条件颇多,或图形交错,或背景复杂,常使人看不清问题的实质。俗话说:妙计可以打胜仗。良策则有利于解题。解题,也不能生搬硬套。有相当多的南苑学生由于本身的底子不足,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正确答案。长此以往,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只有通过在教学中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才能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三、追随“理解教育”的步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差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他。”现在提倡教育以人为本,因此,教育者首先要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性格,这也正是转化非智力型学困生的关键所在。用“理解”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寓理解于教育之全过程,成为南苑教师努力探索的目标。(一)为何要“理解”?

作为地处嘉定区城乡接合部的一所初级中学,一方面,南苑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嘉定工业区的拆迁户,另有一部分来自购房导入的个体户。家长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样也相应较低。另一方面,学校原有校舍三面受公路噪音干扰,又由于周边道路拓宽,校舍面积日渐缩小。而教学配套设施的陈旧、老化,又使得硬件设施不符合标准化建设要求。长期以来这些都阻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面对如此困境,南苑教师尽管凭着一腔热血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却还是深感困惑、忧虑与无奈。

面对现实,学校领导还是认识到:不管一所学校的处境与现状如何,对于任何薄弱中学来说,求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面临困境,路又在何方呢?我们在深入思索与探究的过程中认识到:难以突破困境的重要原因在于,在我们的工作中缺乏理解,甚至产生误解,为此,增进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理解,不啻为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要开展好课堂教堂中的“理解教育”的尝试与实践,必须基于对“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的了解与认识、感悟。为此,我们首先在学校教师中开展了全员性的“理解教育”理论的学习。“理解教育”以理解理论为基础。因此,它的内涵取决于人们对“理解”的理解。大致说来,理解有如下几方面的含义:其一,理解既是智慧活动,又是德行。而作为智慧活动的理解,普见于对教堂内容的观察、记忆与思维等。其二,理解包含认知与感情。从认知方面看,理解包括资讯输入、加工与输出等环节,是完整的资讯加工过程。同时,理解以感情为基础。其三,理解既有常规的,又有创造的。常规的理解是对文本的原意的理解。创造的理解是读者将自己的心意融入文本的原意中,从而形成文本新意的理解。其四,理解既是主体相互的,又是主体自身的。主体相互的理解以主体间性为基础;主体自身的理解是自我认识与反思的统一,是在自我解蔽过程中的自我发展。其五,理解既是工具又是目的。作为认识手段与智慧过程的理解,本质上是人们利用的工具。但理解同时是目的,因为它是人的存在方式。在这种意义上,人们对理解的追求就是对自身生命意义的追求。

从理解的内涵可以看出,理解教育是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使教师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从而获得较好发展的过程。(二)如何“理解”?

为了确保学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解教育的实践行之有效,学校在组织学习“理解教育”理论的同时,积极寻求专家指导,力求在专家高屋建瓴的引领下,求得一个快速的突破。于是,学校专程聘请华东师大熊川武教授前来领衔指导,围绕“理解教育”,开始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1.引进“教育科研”,促进教师发展。教育观念陈旧过时,教育思想相对滞后,教育方法不够科学,教育科研成果不够重视等问题,是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障碍,针对这一实际,学校在专家指导下,把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有力抓手,把“科研兴校”的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把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实现自身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型”、“学者型”的“教育专家”转变。学校在熊川武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多重循环,创读反思”的理解性实验课题。从2002年9月至今,我校有区级课题7个,每个备课组有校级课题。目前,我校有市级课题2个,区级重点课题2个,校级课题25个。学校的教育科研活动,促进了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理论、不断开展教学创新的自觉性,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与此同步,教师自身也得到了发展。

2.推进“校本教研”,加快教师发展。在课程改革呼声日渐强烈,各类观念急剧碰撞的今天,尤其需要教育者以冷峻的目光、大胆尝试的态度来审视、推进课程改革。要有效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实施素质教育,建设一支观念创新、勇于实践的“理解型”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来有效地达到这样的目的呢?我们的体会是:“校本教研”是一个有力的支撑。

我们的校本教研,要求教师做到“四个一”:每周写一篇教育随笔;每月读一本教育杂志;每学期写一篇读书笔记;每学年写一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学校除了学习新课程标准、上教学公开课等常规活动外,还通过在校内的教学研究课、问题研讨会、骨干教师示范课、学科讲座等媒介,使教师在探讨、交流、反思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并以教学基本功竞赛、课堂教学评比、随堂听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校外,学校通过组织教师观摩兄弟学校桃李园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到闸北八中体会科学的教学策略、参加国家级学术交流会等,来丰富教师的内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紧扣“多重循环,创读反思”的理解性实验课题,组织教师以“理解教育”为手段和宗旨,和学生一起学习“理解歌”,通过请小先生、开展亲近游戏等亲近活动,将理解教育策略结合各自实际,运用到工作中;在课堂中实施“五步教学法”,并让教师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更好地提炼有效的方法,再进行实践,形成一种螺旋式提高的发展过程,从而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取理性上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而在整个“校本教研”开展的过程中,熊川武教授不定期到校听教师的课,给教师作辅导报告,为教师上示范课。教师们结合理论框架与自己的课题实验研究,适时开展反思研讨会,通过对个案的剖析,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思考实践与理论的吻合程度以及教育方法的适切性,并发现实验中的成功范例和闪光点,并提炼、推广,一旦发现问题,则对教学行为和研究计划作出调整。基于工作策略的改变,学校在教育督导中,优课率比前一次提高了11个百分点,多位教师在区级教学评比中获得较好名次。这些都证明了一点: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获得了自身的发展。

3.凭借“理解策略”,使师生和谐发展。前文已提及,师生相互理解才能共同发展。理解存在于师生之间,而且师生之间的误解是影响学生较好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师生相互理解在理解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同样要涉及课堂教学领域。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理解教育”的实践,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道理。许多学生之所以厌学,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产生了误解。这些误解虽然来自于外部,却直接引起学生的自我误解——由误解而导致或自卑或抵触,再由此而导致厌学。所以,误解是造成学生为学失败的重要原因,而理解是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鉴于此,我们在熊川武教授的指导下,极为注重围绕课堂教学,实施“理解策略”,主要有:态度改变策略、成功策略、教师奖励策略、意会暗示策略等等。尤其是在课程教学中,注意做到心理准备、沟通理解、解题理解、反思理解及跟踪理解等等。总之,理解教育的课堂教学,重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理解学生出发,回归学生的理解,达到激发学生自信的目的,收到课堂教学本应有的成效。如此一来,学生得到了发展,而教师也在帮助学生发展的进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反过来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双赢的结果就是师生和谐发展。

如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解的意义日益丰富。离开理解,教育活动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是不可思议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理解已成时代的强音,理解在教育活动中同样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理解意识与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而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首先得自身拥有,就此而言,在“理解”这一点上,教师也必须获得领先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师生在理解中发展。四、我们有了自己的“乐学”文化

引进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不是最终目的,将消化吸收的新的教育理念植入我们自己的基因,形成独具南苑特色的教育文化,才是“南苑人”的奋斗目标。(一)自主建构“乐学”文化

2011年,我校提出了“乐学”的学校文化理念,即“乐中启迪智慧,乐中陶冶情操”,在课堂教学这一块中,以“乐学的课堂”为基地,先后多次尝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乐学文化”中推进学校发展。

要达成我校的“乐学”办学理念,实现“德育见行,学习见效,特色见长”的办学目标,关键在于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性。学校通过创建“乐学课堂”,丰富学生的主题活动,使学生在乐中求得知识,在乐中发展特长;以教师的好好学习,促进学生天天向上,使师生在乐中全面发展。

我们激活“乐学”课堂,让学生快乐学习。学校营造“乐教”氛围,以教师的“乐教”促学生的“乐学”:鼓励教师深入课堂转型尝试,追求自然、自主、自觉的课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努力创设动静结合、展评结合,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师生相长的课堂。

我们做活动课程,让学生灵动活跃。记得上海纽约大学在遴选拥有“世界公民”素质的优秀学生的校园活动日期间,在团队活动环节,要求团队在规定时间用意大利面和棉花糖搭建一座高塔,并在规定时间内设计一样有价值的东西,以此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角度。而我校借助体育、艺术、科技教育的特色之帆,为学生提供快乐学习、快乐活动、快乐成长的学校环境,这也正好符合上海纽约大学的要求,让学生在乐中启迪智慧,在乐中陶冶情操。

我们优化德育内涵,让校园和谐美丽。校园是师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场所,更是学生将来接触社会的雏形阶段,校园硬软环境是否扎实有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二)把“乐学”文化落得更实

在硬件上,我们让校园透出“乐学文化”气息。学校以创建“温馨教室”为抓手,对教室、校园的草坪、围墙、过道等进行精心设计,让校园的每一面墙,每一株花草都发挥出育人的作用。在每一个楼面,均是全校师生的水彩画作品,既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对师生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学校特地认养了一株香樟树,高大茂密的香樟树寓意着教师积极奋进的力量。毕业班学生赠石上的“师恩”二字,既是对母校教师的感激,又是对学弟学妹的叮嘱。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墙一角都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在软件上,学校让校园呈现“乐学”文化素养。以“德育见行”为行规目标,各班制定了相应的自主管理制度。学校以行为规范为抓手,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礼仪教育、诚信教育和基础道德的强化教育,还建立学生督导团,做好日常行为规范常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检查,努力提高学生日常行为水准,促进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发展。

为实现“德育见行”,师德规范必须先行,学校通过开展读书、写感悟、谈体会等活动,在教师中分享读书心得、日常管理中的机智小故事,使教师们能除去浮躁,潜心教育。学校通过建立书画社、书法社、广场舞社、羽毛球等教师社团,使教师们在活动中释放压力、修身养心、相互欣赏、互相合作,形成愉悦的校园氛围。学校以抓实“三支队伍”推动师资发展。青年教师重在培养,为此学校每月有一次主题活动。我们力争在全体师生自身的不懈努力下,走出我们的“新优质”之路。

学校做强拓展课程,形成乐学特色。学校创设浓“墨”重“彩”特色项目,重视以“字如其人”催生“爱家爱国”情怀,专门设置了书法课和水彩画特色课程,并通过“书画绘家乡,才艺炼人生”活动,提高了师生艺术审美情趣,增强爱国情怀。学校也创立了“毽舞飞扬”的体育特色项目,即以“毽子”为主线形成“校园有活力,班班有特色”的“每天校园体育活动一小时”的活动。学校在原有大课间活动中全校做整齐划一的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年龄、兴趣爱好等特点,开展“二加二”大课间活动——既有全校性活动,又有各班分散活动;既有学校规定动作的毽子和交互长绳项目,又有班级学生自己选择的活动项目。这样在满足学生个人喜好的同时又提高了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学校还创建了“科技逸兴”特色项目。学校每年举办“科技节活动”,每月举办“科技专项比赛”,通过丰富多彩、动手动脑、寓教于乐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增强了师生科技意识及科学发展观。学校OM队在今年获全国比赛二等奖,航模、船模、机器人等项目在市、区级竞赛中均获得较好成绩。

学校做新主题活动课程,乐学形式多样。我校除了“六一”主题活动、艺术节、科技节、阳光体育联赛等大型主题活动外,每月还开展2—3个学生主题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如“绝对唱响”、“校园节水”、“沐浴书香”、“十五岁的笑脸”电影海报大赛、“舞比快乐”舞蹈大赛等等。活动形式活泼,内容新颖,使得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态度等多方面得到提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同时,组织学生到园区的“养乐多”、华宝等企业,了解流水线进程,到“伟翔科技”参观了解相关环保知识,并积极参与到撰写校本教材和学校科技活动中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学校做实校本课程,将乐学落到实处。结合嘉定工业区资源,在学校现有的社会实践资源基础上,我校已编成《南苑中学社区实践手册》;编写了与工业区企业伟翔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的校本教材《绿色环保》;为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编写了校本教材《动脑、动手又动口》,进行OM思维发展训练。学校通过一系列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平台,取得较好效果。

学校打造乐学课堂,推进课堂教学转型。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太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不够。于是我们便提出了“双主互动”,“双主”即“主导—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显性主体,主角是学生,而教师的主导是隐性的,在课堂学习中起到主体后“导”的作用,即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自变量,而教师是应变量。在这种理念下,学校开展了“双主互动实践体验”学习法的新尝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双主互动实践体验”学习法,能让学生快乐学习。“双主互动学习法”是一种学习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合作、展评、整理、补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在展评过程中学生俨然是小小教师,他们自信地走上讲台,讲解预习作业,互相质疑、解答。学生在周记中也谈到从期盼下课铃声变成期待上课铃声,那是因为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一学习法把我校“乐学”的理念落实到了每一堂课中。

学校开展培训与研讨,提升课程执行力。学校每周都有校级研讨课或讲座,月月有教研组活动,周周有备课组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地开展研修。学校定期组织人员有目标地随堂听课,并与被听课教师交流改进意见。学校将走在课改前沿的教师的随堂课视频上传到校园网供教师参考学习;不同学科的教师也在饭桌、课间互相交流、分享实践过程的体会;各学科的外聘专家到我校指导,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对教师教学、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提出针对性的指导。学校让每一位教师的课改实践从形似逐渐走向神似,最终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第二节选择一种教育就是选择一种生活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爱,爱是每个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学生渴望在充满爱的、开心愉悦的环境中成长,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开心地学习与思考、开心地活动和创造、开心地生活与成长。说白了,选择一种教育,在本质上就是选择一种生活。一、有一种教育叫“开心”

基于“理解教育”的核心思想,结合南苑的实际,学校形成了“乐学”文化。在“乐学”文化的大背景下,具体到课堂教学,南苑人提出了“开心教育”的教学模式。从“乐学”文化的宏观到“开心教育”的具体实践,南苑人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教育哲学。(一)我们的教育哲学“乐学”文化是“乐中启迪智慧,乐中陶冶情操”的高度概括,由“乐学文化”到“开心教育”是理论到实践的具体体现。

开心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从我们历史上的先秦诸子百家提倡“乐学”开始,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漫长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基础教育针对存在的弊端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大搞“填鸭式”、“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和频繁考试,从而使学生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过重,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由此可见,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与心理负担过重已成为基础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的一种集中表现,使青少年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不能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严重地妨碍着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开心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学校教育哲学与改革的探索。

开心教育是正确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趣,唤起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的发展的教育。可见,开心教育不只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办学方法论,其目标在于使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美好的心灵、卓越的才干、健康的体魄与活泼的个性。(二)开心教育的着眼点

开心教育讲究寓教于乐。“乐”从何来?“乐”只能从学生主体的自我活动、自我实践的内在体验中来,从学生自主学习成功的欢乐中来。所以开心教育更多的是提倡自主活动式教育。在这方面许多教师做了探索,涌现出很多做法。如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形象教学法”,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使学生主体得到激发,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开心教育讲究与美相融。课堂教学是艺术的综合运用,如语言艺术、演示艺术、体态艺术、文学艺术、问题艺术等。当然,教学艺术,不只要求教师技巧美,还包括学生学习美。当然学生的学习美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实现的。因而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审美性学习。教学艺术的关键就是让学生进入审美境界,从而变“苦学”为“乐学”,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实现学习上质的转变。

开心教育弥漫着积极情绪。它强调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努力实现知情统一。一堂课就是一曲动人的乐章,要力求“起调”引人入胜,“主旋律”扣人心弦,“终曲”乐兴未尽,以提高学生学习情绪。教师除要保持自己热烈高涨的情绪外,还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要依循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层层设疑,处处设优,环环紧扣,以时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使学生保持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二、开启思想,启迪心灵“开心教育”不是追求简单的开心和快乐,在终极意义上,它是“开启思想、启迪心灵”的别称。我们所提倡的开心教育,就是开启思想、敞开心灵、启发智慧。(一)心灵深处的教育

一般认为,情感是人们对于周围事物,对于自身,以及对于自身活动的态度和体验。它主要起着使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意识和外在行动的先导和中介作用,显然教师爱学生的情感是教育“内化”的催化剂。如果把情感这一中介淡化或去掉,教育必然会陷入一种枯燥乏味的境地之中,也就谈不上“开启思想、启迪心灵”了。教师爱学生,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

心理学证明,教师的爱对学生可产生好的心理影响,当教师的情感“投射”到学生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学生会把教师的期望,看成是社会对他们的肯定、集体对他们的重视,由此获得心理满足,发展了自我价值感,使自己维持了稳定的志向水平,激发出奋发上进的力量。因此,教师的信任和期望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情感力量。(二)启迪智慧的教育

开心教育是以科学与艺术相融来启迪智慧。首先,开心教育是讲究科学的教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各科教学内容本身就是科学,其知识结构是一种科学体系。在学科知识体系教学上,我们应强调学习规律性的知识。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加以选择提炼,使纷繁复杂的知识内容简约化、精要化,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较多的内容。从信息论角度说,只有当教学的有效信息达到一定的密度,学生才能越学情趣越高,效果也会越好。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其能力,需要遵循和依据一定的教育规律。这里也有一个科学性问题,这是科学性的形成方面的问题。要使学生乐学、善学,教师必须在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沟通双方,使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具有合理坡度的教学内容,这样较易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并得以强化。当然,通晓学科知识结构是解决科学性实质的条件,而洞悉学生认知结构,则是解决科学性形成方面的问题的必要前提。如有的教师一味追求课的生动形象的情感效果,忽略了教学内容知识传授,可能一堂课从头笑到尾,但是学生开心不开窍,笑过之后,学生什么也没得到。这自然谈不上教学的科学性了,更不是开心教育了。

其次,开心教育是充满美感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这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美感的形成的把握,使定势的情感和理想具有了特定的内容。这个过程主要来自外部的刺激,直接作用于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使他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的状态,从而达到教育效果。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每一种能力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主体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心理定向,这就是教育内容与方法审美性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拓展课程体系中的美育领地,努力丰富和发展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使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美的涵蕴得以充分展现。在教育过程中,要努力使社会美、艺术美的因素充分展示,从而使教学内容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真的、善的观念,获得美感享受。要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实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使学生在审美性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地宣称 “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以及“主要目的是探索一种教导的方法,使教员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成为更少喧闹、更少令人厌恶的事、更少无效的劳作,而有更多闲暇、更多乐趣和扎实进步的场所”。所以“它是愉快地进行教授的艺术,即是说,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没有烦恼和厌恶,而是双方都引为最大的乐事”。三、把开心教育作为一种生活

几年来,我校坚定不移地贯彻“开心教育”的办学思想:以和谐发展为目标,秉承开心教育,构建健康、快乐、和谐、发展的校园。(一)赋予全新的教育理念

随着开心教育的深入,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学生,是学生如何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如何从更高的层次上获得学习和发展的愉快体验,是如何引导学生走上健康、和谐发展的道路。我们在总结开心教育改革几十年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出了“乐学”的办学理念。(二)构建快乐的校园环境

多年的开心教育实践,让我们更深地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开心、自主、和谐的校园环境,是现代学校不可忽视的责任。在学校乐学教育理念引领下,我们对教学楼进行了整体的设计,体现乐学教育精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班级文化、走廊文化、板报文化的建设。校园里的每一幅画都出自学生的笔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我们还成立了南苑中学水彩苑、书法社,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周末还去郊外写生,逢年过节师生们一块儿写春联,校园中回荡着学生欢乐的笑声。除此之外,我们的阳光体育大课间也是每天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更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这样健康、快乐、和谐的校园环境下,师生的精神面貌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陶冶。(三)构建开心课堂模式

我校以开心教育为主题,以提升课堂品质为主线,以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为核心,以养成乐学习惯为特色,坚定不移地努力实践着。学校营造“乐教”氛围,以教师的“乐教”促学生的“乐学”,鼓励教师深入课堂转型,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努力创设双主互动展评教学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打造使学生乐学的教学模式。在“乐学”理念的大背景下,就如何实现课堂转型,南苑中学的教师们也付出了诸多努力与实践,打造出“开心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这一块中,以乐学的课堂为基地,先后多次尝试和创新,努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乐学”文化中推进学校不断地发展和前进。

这几年的开心教育实践中,我们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他们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们的眼去看;解放孩子们的手去做;解放孩子们的时间去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我们在课堂教学上尝试了学习单的使用和双主互动展评学习法,让学生充分思考,学会质疑。教师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通过师生评、生生评,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把讨论的机会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双主互动等创新的教学模式,我校把“乐学”的理念真正融入到了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在“乐学”这一理念下推进全校师生开心、愉悦地发展和进步。

总之,开心教育体现在:重视各种教育形式的整体优化,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多彩、自主的活动环境,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和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条件;在活动时间上,形成朝气蓬勃的早晨、轻松愉快的课间、欢乐活泼的中午、丰富多彩的下午、自主自动的傍晚。一句话,开心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