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菜薹栽培技术(新农村书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11:14:01

点击下载

作者:晏儒来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红菜薹栽培技术(新农村书屋)

红菜薹栽培技术(新农村书屋)试读:

一、概述

红菜薹在古往今来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据曹流报道(2004)洪山红菜薹传说很多。据说1 700多年前,洪山脚下的小村子里有一对青年情侣,阳春三月到洪山游玩,被人称“恶太岁”的武昌宋备之子杨雄闯见。杨雄见姑娘十分漂亮,便令兵勇抢走了她。小伙子奋力拼打,救出姑娘后一直往山下跑,不料二人却被乱箭射死,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杨雄见出了人命,策马欲逃,却突然出现一道雷电,将杨雄一伙劈死在山腰。事后,乡亲们把这对情侣安葬在死难的地方,常常祭扫。当年10月,坟头上长出两株紫红色的小苗。由于乡亲们浇水、施肥,坟堆周围很快长满了这种红色的小苗,恰好年底遇上灾荒,二人托梦给饥寒交迫的乡亲们,让大家采食他俩变的紫红色小苗——红菜薹度过了荒年。从此,家家户户采集菜籽,在自家菜园里种植,还挑到武昌城里去卖。城里人吃到这种稀有的蔬菜,个个赞不绝口,洪山菜薹的名声就这样传开了。

洪山菜薹历来是湖北地方官吏进贡皇帝的土特产,曾被封为“金殿玉菜”,与武昌鱼一起被誉为楚天两大名菜。文人墨客、达官权贵纷纷慕名而来,留下不少轶闻趣事。据说北宋苏东坡偕其妹游览武昌黄鹤楼后,很想品尝洪山菜薹,可时值寒冬,菜薹生长很慢,苏氏兄妹特意滞留武昌,直到一饱口福才惬意而去。清道光初年,湖广总督李瀚章(李鸿章之兄)酷嗜洪山菜薹,便派人觅种移种于安徽合肥老家,恐其不活,又挖洪山土,用船运回。时人打趣说:“制军刮湖北地皮去也,亦可晒也。”清末慈禧太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均曾派人到武昌洪山一带索取菜薹。1949年1月,张群到武汉游说湖北省和平运动人士,遭到失败,临行前犹未忘记洪山菜薹,吩咐道:“今晚到洪山去买300斤红菜薹,以便明晨带回京去,不知何时再能吃到了。”对此,时人作诗讽刺:“从此辞却鄂州路,空载洪山菜薹归。”

由于紫菜薹色香味俱佳,又应了“紫色东来,吉祥如意”之说,所以许多人家在团年饭上会烹制一两道紫菜薹菜肴,以示来年吉祥。

(一)栽培历史

红菜薹又叫紫菜薹,民间也有人叫红油菜、油菜。

据《生物史》第五分册中记载:“在《唐本草》中记载有三种菘:有牛肚菘,叶原最大,味甘;紫菘,原叶薄细,味少苦;白菘似蔓菁也。”这里所说的菘,即现在白菜,牛肚菘为大白菜,紫菘为红菜薹,白菘即小白菜。由此可知,在唐朝,大白菜、红菜薹、小白菜等已是很著名的蔬菜了,距今已有1 331年以上的栽培历史。

到清朝的时候,在武汉地区的一些地方志中记载就比较多了,现摘要介绍如下。

1692年(康熙十三年)武昌县志卷三:“蔬之属有芸薹,即油菜、春始秀。”

1747年(乾隆十二年)汉阳县志卷五:“蔬之属有芸薹,秋末择肥地垫植之,冬时便刈取,不待春日。”

1869年(同治八年)江夏县志卷三“芸薹菜俗名油菜薹,与城东宝通寺相近者,其味尤佳,他处皆不及。”

1934年有人在《续汉口丛诀》中论述了光绪初年湖广总督李勤恪先引种菜薹不成功,而后又将洪山土运往其家乡合肥试种的故事。

建国初期,红菜薹还是作为一种特产蔬菜栽培,但由于其色泽鲜艳,品质脆嫩。食用方法多样,食味奇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很快便成为我国一些省市蔬菜主栽品种之一,如湖北省武汉市其栽培面积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占秋冬蔬菜种植面积的10%以上。华中农业大学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其栽培技术和新品种选育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杨惠安等提出了埂种沟灌,张日藻试验提出处暑前后播种等一整套栽培技术;同时又先后育成了十月红一号、十月红二号,华红一号、华红二号和红杂50、红杂60等系列红菜薹新品种,使红菜薹播种后开始采收的时间,从过去的80天以上,缩短到50天左右,且大大提高了红菜薹的抗逆性、适应性,促进了其在全国范围的发展。

湖北省武汉市是我国红菜薹栽培的中心地带,武汉的“洪山菜薹”早已闻名全国,南来北往的贵宾,都视红菜薹为菜中珍品,出差、开会回家时,都免不了带上一点,与家人共尝。由于栽培技术的成熟和较短生育期新品种的育成,使得红菜薹的适应性更广,供应期更长,因此近10多年发展很快,不仅湖北省城乡都有栽培,邻近许多省市,如四川、江西、安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也都有大面积栽培,北方许多省市如北京、天津、内蒙、新疆、黑龙江等,也作为特菜在引种栽培。国外,日本、美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也在试种。

目前,武汉市为全国红菜薹种源中心,年销种子3万~4万千克,约可种植70万亩,加上其他省市种子,全国种植面积约在100万亩以上。

(二)分类、起源

1.分类

红菜薹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十字花科的芸薹属的芸薹种,在这个种中有3个亚种,即大白菜亚种、小白菜亚种、芜菁亚种。

红菜薹属于小白菜亚种中的一个变种,这个亚种中还有小白菜变种和乌塌菜变种。

在这个种的各个亚种和变种之间极易杂交,染色体数n=10。

按农业生物学分类,红菜薹可分为早熟、中熟、晚熟等五类,按播种至50%的植株开始采收的天数计算,可将现有栽培品种分为七类,即极早熟品种、早熟品种、早中熟品种、中熟品种、中晚熟品种、晚熟品种和极晚熟品种。

笔者曾在“红菜薹育种繁种中性状标准探讨”中提出过熟性标准,由于一些老品种在生产中已无人使用,其生育期又特长,此次均将其归为100天以上的极晚熟一类,这样就使目前的生产品种分类较集中,在科研和生产中使用价值更大一些。2.起源

白菜古代叫菘,关于菘的记载最早始于西晋稽金所著的《南方草木状》(1304)在“芜菁附菘”一节中指出,“至曲江方有菘,彼人谓之秦菘”。意即自北往南,直至曲江才有白菜的栽培。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朝后魏(386—534)在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种芜菁”一章中提出“种菘与芜菁同”,又说:“菘、菜似芜菁,无毛而大。”这里指出了栽培白菜的方法,以及白菜与芜菁在形态上的差异。以后的文史记载就多了。

以上资料说明,小白菜起源于南方,至今已有1 600年的栽培历史。而红菜薹是由小白菜的变异逐步进化而来,所以其起源也追溯到南方,具体说就是广东曲江县所在的南岭山脉。有意思的是原始的菘向北至长江流域演化形成了小白菜、乌塌菜和红菜薹三个变种,而向南至两广境内却演化形成了菜心变种,现在湖南省境内还有介于红菜薹和菜心之间的早熟白菜薹品种,还有籽用型的白菜型油菜变种。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栽培定向选择的结果。白菜薹是近10年左右才逐步扩大栽培,有的品种品质较好,为食者所喜爱,在湖南栽培较多,其他省较少。3.食用价值

红菜薹以鲜嫩菜薹供食,建国初各地都视为特菜,武汉人对其是情有独钟,元旦、春节期间以腊肉或香肠炒红菜薹招待贵宾,算是桌上珍品,南来北往客人无不赞美。据中央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1979)对营养成分的分析结果证明,在所测10个成分中有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酸、钙、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7个成分高于大白菜和小白菜,而水分含量却低于两种白菜(表1)。

红菜薹不仅品质优良而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而且供应期长。如果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从9月下旬开始上市,直至次年4月初结束。前后供应达200天之久。但其最佳食用期是在11—12月,因为菜薹抽出时以10℃以下品质最优。每年12月至翌年2月由于气温低,菜薹生长缓慢,市场上供不应求,所以也是菜价最好的时候。表1 红菜薹与小白菜、大白菜营养成分比较(每百克可食部分含量)

红菜薹在湖北成为主要蔬菜之后,农村自留地上也广为种植,每家每户都种几十株,一般都施肥较多,从头年一直采收至翌年3、4月大忙季节,也改善了农民农忙季节的蔬菜供应。城市里9月中、下旬正值秋淡尾,而3、4月又是春淡头。所以红菜薹也是淡季蔬菜,对缓解城市蔬菜淡旺矛盾也有重要意义。4.观赏价值

红菜薹植株,绿叶、红薹、黄花,生长繁茂,开花旺盛,观之令人心旷神怡。在花坛上栽上一圈,或在坛心栽上一些,或在路边花坛中种上一行,都可与羽衣甘蓝比美。

选择晚熟品种,其莲座期时间很长,自10月至元旦春节前后,观赏期可达4个月,那绿色的叶、红色的叶柄、紫红的嫩叶,组合成一幅观音座莲式的美丽画面,无不叫人动心;至春节前后进入抽薹期,多姿多态的幼嫩娇薹,迎风荡漾,有如仙女在莲心起舞,头上顶着黄花,到后来黄花盛开,花香扑鼻,真是景不迷人人自迷,花不醉人人自醉,令人目不暇视,足不离步,留连忘返。5.展望

红菜薹主产在中国长江流域,这一地带四季分明,雨量充足,气候湿润,位于北纬25~35°之间,世界各地,凡具此条件的地区均可栽培,如墨西哥、美国南部、印度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及地中海沿岸各国均宜栽培。在中国北方宜作夏秋栽培,长江流域作秋冬栽培,在高山也可作夏季栽培,而在南方则适作越冬栽培,现在各地都有成功的栽培经验,可供目前尚未种植的地区借鉴。

二、红菜薹的生物学基础

(一)形态特征

红菜薹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上。掌握了这些特征,对于栽培与育种繁殖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根

根是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器官,根系强弱直接影响红菜薹产量的高低。主要由根颈和根系组成。(1)根颈。由幼苗下胚轴逐渐生长发育而成,其上托着一个庞大的由上胚抽发育而成的薹座,其下是根系。根颈长3.5~7.0厘米,横径3~6.5厘米。其长短、粗细视植株发育状况和抽薹数而异,色灰褐。也受种植季节和育苗的影响。幼苗过密,易形成高脚苗,这种苗就是下胚轴过度伸长所造成的。长颈苗对植株以后的生长发育不利,会使植株东倒西歪。笔者曾作过分期播种试验,从9月22日至12月6日分5次播种,试验证明早播者植株大、根颈粗;向后推移,则植株小,根颈也逐步变小。(2)根系。由10~34条横径为0.3~0.4厘米的根和须根组成,因移栽的关系,主根不明显,根横径很少有超过0.5厘米者。根数依品种熟性和植株大小而异,迟熟品种比早熟者多,根群着生在根颈下部,主要分布在5~25厘米的土层内,很少有穿入犁底层者,故吸收能力较弱,主要依赖其分布在表土层内密密麻麻的须根行吸收功能,维持地上部植株生长发育的平衡。2.茎

茎是红菜薹的产品器官。色紫红,圆形,分为无蜡粉和有蜡粉两类,茎在红菜薹生产中一般叫薹。由薹和薹叶组成,而产量则由主薹、侧薹、孙薹、曾孙薹构成,其中侧薹、孙薹对产量起决定性作用。(1)主薹。可食性主薹长10~50厘米不等,随品种和种植密度而异,横径1~2.5厘米。所谓可食性薹即开花10朵以内的嫩菜薹,或者说长度在30厘米左右的菜薹。由于品种间开花迟早与菜薹伸长的时间并不一致,所以难于确认。菜薹长达40厘米才开花的品种或株系如Ts36-1、Ts37-1等,始花即应采收,采迟了薹基部老化,食用品质变差,侧薹、孙薹亦如此。而有的杂种如8809和大股子则现蕾不久就开花,先开花后抽薹,这类杂种或株系在育种时一般不会入选,但这种类型存在。主薹重约占总产量的5%左右。其生长发育可分3种类型:一是正常态、主薹发达,一般具3~5片薹叶,薹重25~100克;二是半退化态,主薹较小,具2~3叶,薹重20克左右,像钓鱼竿,食用价值不大;三是退化态,薹细小,无薹叶或有1片叶,无食用价值,生产中宜早掐掉,以便侧薹早发。(2)侧薹。即子薹或一次分枝,但在湖北武汉地区均称之为侧薹。每株平均侧薹数依品种(品系)而异,少者3个,多者可达15个以上,其大小和发育正常的主薹相当。侧薹数的多少常与早熟性呈负相关,因此选育早熟品种时不宜选育侧薹数太多的。侧薹重约占总产量30%~60%,与薹数多少有关。侧薹食用品质比主薹好。(3)孙薹。即二次分枝,从侧薹基部抽出,一个侧薹抽出孙薹的数目与侧薹多少和侧薹采收后所留下的叶数有关。侧薹少的基部叶多叶腋也多,则抽生孙薹多,可达3~5根,反之则少,为1~2根。一个植株上有效孙薹为侧薹数的1.5~3倍,如果把不能采收的一起算进去,这个比例数还要高。孙薹一般比侧薹小,但侧薹少的,其孙薹商品性仍然可佳。(4)曾孙薹。即三次分枝,从孙薹的基部叶腋抽出,如果采孙薹时将所有叶片掐掉。就抽不出曾孙薹,曾孙薹的数目为孙薹的1~2倍,都比孙薹小,商品性较差,菜价好时菜农便采收,反之则不采收,早熟品种可采收至曾孙薹,中熟品种只能采收到孙薹。3.叶

叶是红菜薹的同化器官,由叶柄和叶片组成,叶柄、叶脉皆为紫红色,叶片为淡绿色、绿色和紫绿色。初生莲座叶为圆形、倒卵圆形,有1或2对小裂叶,在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中始终遵循着先长叶后抽薹的顺序,从不紊乱。每个植株上的叶都可分为苗叶、初生莲座叶、次生莲座叶、再生莲座叶和薹叶,它们相继出现,完成其相应生长发育阶段的使命。(1)苗叶。指幼苗的叶片,约6~8片,长椭圆形,一般平均叶长15~20厘米,叶片宽5~12厘米,叶面积为30~40平方厘米,叶重15克。在苗床中的幼苗有5或6片,定植时基部3或4片叶死去或埋入土内,定植后再长出3或4片新叶,延续寿命长约50天。其功能主要是为最先抽生的1或2片初生莲座叶提供营养。(2)初生莲座叶。由苗叶后显著增大的叶片开始至主薹基部簇生的全部叶片,一般有6~10片,圆形或倒卵圆形,大多有1~2对小裂片,但在育种材料中也有无裂片者,而且自下而上叶形变化很大,靠近主薹采收节位者为宽披针形或戟形,无裂叶,有经验的菜农看到尖叶出现就知道主薹将出现。十月红一号、十月红二号的最大初生莲座叶长50~58厘米、宽20~30厘米、叶柄长25~30厘米,半圆形。侧薹均从这些叶片的叶腋中抽出。当侧薹快采收完、孙薹开始采收时,基生莲座叶便逐渐衰老,延续寿命50~60天。其主要功能是为侧薹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也为初出的次生莲座叶提供一定的营养。(3)次生莲座叶。从主薹的基部叶腋中抽出,早熟品种在主薹采收后便迅速抽出,接着便抽侧薹,气温稍高时,主薹采收后15~20天便可采收侧薹,而晚熟品种则需30~40天才能采收。次生莲座叶的叶形与基生莲座叶不完全相同,一般为长椭圆形、三角形和不规则菱形,叶形比初生莲座叶小得多,而且叶柄很长,如十月红一号、十月红二号的叶长为33厘米、宽10~15厘米,而叶柄长达20厘米以上,近于圆形,延续寿命很长,从侧薹采收前10天左右开始,直至开春罢园,它们都是主要的功能叶,时间长达90~100天,其数目很多,侧薹一般留2或3叶采收,每个叶腋中将抽出3叶。如果植株有8个侧薹,则次生莲座叶数为8×3×3=72片。但是也有一些早熟株系的侧薹采收后,有些次生莲座叶抽不出来,因此侧薹也无从抽出。(4)再生莲座叶。是从侧薹基部叶腋中抽出,叶形更小,多为尖形或戟形。由于孙薹基部节间较长,所以采收时一般只留一叶,稍不注意便将叶片采光,所以孙薹的再生莲座叶较少,从叶腋中抽出后,又随曾孙薹的生长而上升为薹叶,被采收掉,因此其同化作用较小。(5)薹叶。食用菜薹上着生的叶子叫薹叶,一般3~5片,呈长椭圆形、圆形、宽披针形、窄披针形,长短差异大,它与各级莲座叶的区别在于其节间伸长,随菜薹的采收而被采收掉,各级莲座叶则呈丛生状,始终留在植株上,行使其同化作用,而薹叶着生在商品菜薹上,所以它与菜薹质量密切相关,一般以窄、短、小为好,当菜薹扎把后看到的是薹带叶而不光是叶子。表面看来,薹叶似乎是着生于薹上,而实质上是其节间的伸长而形成菜薹。4.花(1)花的构造。红菜薹的花由花萼、花冠、雌蕊、雄蕊、蜜腺五个部分组成。花萼在花的最外层,共有4个萼片,绿色或淡绿色。花冠有花瓣4片,在开放时呈“十”字形,一般为黄色,偶有黄白色者。雄蕊有6个,四长两短,每个雄蕊由花丝和花药两部分组成,成熟时药室沿着药缝开裂,通过昆虫或风力散布花粉粒。雌蕊1个,位于花的最内层中央位置,由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组成,一般在开花前5天雌蕊就成熟,即可接受花粉。开花时花粉落在柱头上约45分钟发芽,花粉管深入柱头,通过花柱到达子房中,授粉后18~24小时花粉管内的精核与胚芽中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种子。每个子房中有20个左右的胚珠发育成种子,所以成熟的角果中一般只有20粒左右的种子。(2)开花习性。一株红菜薹花芽分化的顺序是:主花序先分化,第一次分枝花序次之,第二次分枝花序又次之,由下而上,依次分化。一个花序上花芽分化的顺序是由下而上,依次分化。红菜薹开花也是按照花芽分化的顺序依次进行的。主枝和各个分枝上的花序的花都是自下而上依次开放。

在一天中,红菜薹在8~11时开花最多,在温度为18~24℃和湿度85%时,开花最适宜,10℃以下开花减少,且开花不旺,4~5℃时开花极少,一般开花后遇4~5℃的低温,花很容易脱落,或子房不发育,故低温下容易出现分段结实现象,气温上升至30℃以上,角果发育不良或完全不发育,也易落花落果。

红菜薹一朵花由萼片开裂到花瓣完全开展,约需20多个小时。从开放到花瓣雄蕊完全脱落要4~7天。雌蕊在开花前5~7天和开花后5~7天均可接受花粉。花粉在一定干燥条件下,保存数天仍有一定的发芽能力。

红菜薹的花和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一样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的单株,通过选育可育成自交不亲和系,用以配制一代杂种。自交多代的株系内常出现雄性不育株,可按照一定的选育程序,将其育成雄性不育系,作为配制一代杂种的母本。但自然发现的不育株多属核不育型,其不育率一般只能达到50%左右,近年笔者已转育成不育率达100%的核胞质互作不育系,已用于生产一代杂种种子。

种子生产田的有效花期在1个月左右,湖北武汉地区一般为2月下旬至3月下旬。红菜薹开花时间较早,采种地12月下旬便开始抽薹开花,但2月15日以前开的花,由于气温太低,大多花而不实,有时气温较高时也可结些果,但种子很少。5.果实与种子(1)果实。红菜薹的果实为角果,由受精花柱发育而成。一般长4~6厘米,内有种子10~26粒。果色紫色、紫绿色、绿色等。9月下旬播种者单株角果数在1 500~2 800个之间,开花着果率为50%~80%。(2)种子。单株种子重为10~50克,与播期和植株大小密切相关。种子圆球形,红色、紫色或紫褐色,少有黄色者,千粒重2~3克。6.薹座

菜薹着生的部位叫薹座,由幼苗上、下胚轴逐渐生长发育膨大而成,也包括各级菜薹的残桩,俗名叫“菜蔸子”。所有菜薹都着生其上,抽生菜薹数越多,其薹座越大,横切面直径达20~30厘米,重达0.5~0.8千克,下面由粗壮的根颈(横径3~7厘米)支撑着,根颈下面有发达的根群将其固定在土中。薹座由于伤口特多,很易感染病菌而导致腐烂,影响产量,应注意保护。

(二)生长发育阶段

红菜薹全生育期大致可分为种子发芽期、幼苗期、莲座期、抽薹期、开花结荚期、采种期、种子休眠期。所有品种都会经历这些阶段,但早熟、中熟、晚熟品种各阶段出现的时间迟早却相差很大。

为了揭示红菜薹叶、薹生长发育、更替规律,笔者通过对834-1(早熟)、十月红二号(中熟)和9401(晚熟)三个品种或株系进行观察,证明各类品种其阶段发育是一致的,即都要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初生莲座期、次生莲座期和再生莲座期;而菜薹则都经过主薹、侧薹、孙薹和曾孙薹,然后便是开花结籽和种子成熟、采收、休眠。熟性不同的品种间所不同之处是各阶段出现的时间有早有迟,早熟品种来得快,晚熟品种来得迟(表2)。表2 3个品种(系)各级叶片菜薹生育期比较(1993—1994)1.种子发芽期

红菜薹从播种到子叶出土,是它的发芽期。这时胚根已从发芽孔穿出至种皮外部,胚茎不断延伸,并在胚根基部发生根毛,这就完成了它的发芽阶段。此阶段品种间差异不大。2.幼苗期

幼苗期是指出苗拉十字后至明显肥大的第一片初生莲座叶为止。苗叶数834-1为6或7片,十月红二号为8或9片,9401为9或10片,随着熟性的延迟而增加。苗叶的形成自出苗算起,834-1为28天,十月红二号为31天,9401为34天,完全长大还需5~10天。最上面苗叶形成时,下面的小叶已开始衰老,有的甚至已脱落。苗叶叶龄约30~35天,主要功能是为最初几片莲座叶制造、输送养分,莲座叶形成后,苗叶即被覆盖,随后便相继衰老、脱落。3.莲座期

对于采收菜薹的植株而言,从第一片肥大叶片形成开始,直至采收结束,都属于莲座期。时间长达150天左右。而采种植株则抽薹开花便是莲座期的结束。前者植株经历着叶片和菜薹不同层次的更替,又可分为初生莲座期、次生莲座期、再生莲座期;与此同时菜薹也经历了主薹、侧薹、孙薹、曾孙薹的更替。(1)初生莲座期。自第一片开始肥大的叶开始至主薹基部节间不伸长的那片叶为止。其叶数早熟品种834-1为7或8片、十月红二号为9或10片,9401为10或11片,熟性越晚,叶数越多。莲座叶的形成834-1需22天,十月红二号为33天,9401为38天。主薹现蕾即初生莲座叶的分生结束。主薹伸长时带出的3~5片称之为薹叶,不算莲座叶。早熟品系上部莲座叶与主薹同步生长,而中晚熟品种则是莲座叶明显形成后再抽薹。初生莲座叶的功能是为主薹、侧薹的抽生和次生莲座叶形成制造、供给养分。一般在侧薹采收完好相继衰老脱落。(2)次生莲座期。主薹采收后,侧薹抽出前,于初生莲座叶的叶腋先抽生出一个6~10片叶的叶簇,当侧薹长成采收后,留下的那3-5-7片簇生叶,便是次生莲座叶。它比初生莲座叶小得多,但数量却多得多。每个叶腋中长出的次生莲座叶多少与薹数成反比,也与熟性有关,早熟种少,晚熟者多。平均834-1有25.6片,十月红二号37.1片,9401为46片。它们一般都直立生长在初生莲座叶的中央。其形成的时间约15~60天,随侧薹抽生快慢而参差不齐。其快慢与品种熟性和抽薹习性有关。主要功能是为侧薹、再生莲座叶乃至孙薹的生长制造、供给养分。孙薹采收后陆续衰老,但肥水条件好时,有些次生莲座叶一直可延续至次年罢园时仍生长良好。(3)再生莲座叶。孙薹基部节间不伸长的叶子叫再生莲座叶,多数品种为2片,也有3片或1片者。每个孙薹基部的再生莲座叶,大约5~10天便可形成,但全株再生莲座叶的形成则拉的时间很长,因为要受主薹、侧薹抽生快慢和各品种抽薹习性的影响。且与肥水条件有关。有些侧薹、孙薹在低肥水条件下抽不出来,而在高肥水条件下则可抽出,有的中期脱肥,干旱抽不出,而在追肥、灌水后却可抽出,而且抽出的薹也有大小之别。这就是肥水条件好为什么高产的原因。再生莲座叶一般15~16片,叶面积更小,所以它只能协助次生莲座叶为孙薹形成提供养分。

红菜薹的薹是产品器官,在有效的采收期内,极早熟品种可依次采收主薹、侧薹、孙薹、曾孙薹,早熟、中熟品种可采收主薹、侧薹、孙薹,而晚熟品种只能采收到主薹、侧薹。到孙薹采收时经济价值很低,只能外销。不管哪级薹的生长,都与相应的叶是同步进行的。所以在生产中,它们归属于莲座期,但因其是产品器官,所以在下面我们还是要做详细论述。(4)主薹。初生莲座叶分化至一定时候便不再形成叶,而是形成花蕾,位于短缩茎顶端。随后上面几片叶节间伸长,便形成了主薹。从现蕾至主薹采收,快的只要10~20天,如834-1、华红一号、华红二号、红杂50等,慢的则需30~40天,如9401、大股子、胭脂红、成都胭脂红、阉鸡尾等。根据主薹的生长强弱,大致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强壮型:主薹生长势很强,具明显的顶端优势,一般有4~6片薹叶,基部粗壮,薹较长、较重,约占总薹重的10%左右。如果采种的话,其种株抽薹开花时,它高于所有的侧枝,使种株呈明显的宝塔形,如大股子、十月红一号等品种。

半强壮型:主薹生长势较强,但长到一定的时候便停止伸长,常具3片左右的薹叶,其上花蕾较少,薹比强壮型小,约占总量重的6.7%,其种株主薹与侧薹平口,或比侧薹稍低。如十月红二号的部分植株。

退化型:主薹生长很弱,上具1或2片薹叶,在采收时常见到的瘦弱主薹即此类型。像钓鱼竿,商品性很差,菜农常采下丢掉。退化型的种株呈杯状,主薹很短,开花很少,如十月红二号中少量植株。

主薹生长发育快慢是红菜薹熟性迟早的主要标致,1998年秋至12月中下旬,市面上买的十月红一号、十月红二号的主薹才陆续抽出,比过去晚了50天,而我们新育成的红杂50,此时已采收了孙薹,有的植株曾孙薹都采收了。据笔者多年观察,影响主薹抽出快慢的主要原因是冬性强弱,冬性强的抽薹迟,反之则快;其次是肥,苗期和莲座期施氮肥过多,会延迟抽薹,4~5℃的低温处理萌动种子10~20天,可以使迟熟品种早抽薹。(5)侧薹。多数品种主薹采收后若干天,侧薹才从次生莲座叶叶腋中慢慢地抽出,如十月红一号、十月红二号、大股子等。但也有些品种,主薹采收时,侧薹已开始抽出,早熟品种和株系大多如此,如华红一号、华红二号、红杂50等。前者主薹采收后15~30天,才能采收;而后者7~10天即可采收。从第一根侧薹开始采收,至植株上所有侧薹都采收,其延续时间也因品种而异,那些侧薹较少、抽薹整齐的品种所需时间短。莲座叶各叶腋中腋芽抽出的时间,并非同步进行,而是依据阶段发育和顶端优势的规律,自上而下逐步抽生。上面的4~5个或6~7个腋芽都能抽出具有商品价值的侧薹。而下部的腋芽则不一定,当水肥条件好时,功能叶生长良好,制造的养分多,供给其生长,它们有可能抽出的是粗壮且具商品价值的菜薹,反之则抽不出来,即使勉强抽出来了,也很细小,难以形成商品。侧薹产量约占总产量的65%左右。(6)孙薹。一般侧薹采收后25~54天才能采收孙薹,因此时已到12月中、下旬气温较低,各类品种菜薹都抽生较慢,其中早熟品种约需20~25天,中熟品种30天左右,而晚熟品种则需50天。晚熟品种孙薹抽生时间为12月至翌年1月,正值武汉地区的严冬季节,温度很低,叶片同化作用很弱,所以菜薹生长极慢。但如不受冻害的话,此时菜薹食味最佳。

每个植株抽出孙薹的多少,与侧薹采收后基部留下的次生莲座叶数有关。一般早熟品种为4个,中熟品种为6个,晚熟品种为7个,这些叶片均簇生在侧薹基部,往往不易被掐掉,但采收者如果下手过重,则上面1~3叶也可能被掐掉。每个侧薹上所留下的叶片,常有1~3个孙薹抽出。抽出的多少常与侧薹数成反比,即侧薹少的其基部的簇生叶较多,抽出的孙薹也多,反之,则少。同时侧薹采收时的植株功能叶状况良好,则孙薹较易抽出。而晚熟品种则与低温春化的程度有关,所以它们常常是在开春后猛抽,过去栽培的晚熟品种大股子、胭脂红、阉鸡尾、成都胭脂红菜,每年春节一过,菜薹上市量猛增,价格猛降,就是这个原因。一般来讲,晚熟品种产量应该高一些,但对红菜薹来讲,由于其孙薹不能成为有价值的商品,所以笔者近几年的品比试验中,采收至春节前后为止,常常是早熟品种产量较高,故早中熟品种越来越受到菜农欢迎。孙薹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5%~30%,早熟品种所占比重大,若侧薹数很少,则孙薹的产量可达50%以上,一些极早熟品种即如此。4.抽薹开花期

十字花科蔬菜一般都要通过低温春化才能正常抽薹开花,但红菜薹不完全是这样,过去的老品种如大股子、胭脂红、阉鸡尾菜,都需要相当长的低温刺激,才能抽薹开花,但新育成的一批早、中熟品种如华红一号、华红二号、红杂50、红杂60等,在相当高的温度下也可抽薹开花。武汉8月中下旬播种,9月底至10月上旬开始抽薹开花,此时气温在28~19℃未达到十字花科蔬菜0~10℃的春化温度。老品种正好适应了长江流域季节变化的规律,是人工栽培和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新品种则更多地受到育种者意识的影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在过去,生育期短的变异可能就采不到种子而遭淘汰,因为它抽薹开花太早,越冬不耐寒会被冻死。而年前形成营养体,开春后抽薹开花,则既满足了低温春化要求,又能顺利采到种子。

极早熟品种和株系8月中下旬播种,9月下旬就可抽薹开花,如果不采收菜薹,当年低温又来得较迟的花,当年便可采到主侧薹的种子;早熟品种有时也可采到种子。但中熟品种就只开花不结籽,直至翌年2月下旬日平均气温达5℃以上,夜间没有零下低温,花芽才得以正常发育,不致受冻,开花后才能正常受精结籽。晚熟品种也是如此。

抽薹开花的延续时间依栽培和采种方法而异。随园采种的中、晚熟品种,从头年10—11月开始抽薹,直至2月中下旬才完成抽薹,至3月份才完成开花,历时半年;大株采种者一般于9月下旬播种,11—12月开始抽薹开花,3月底完成开花结籽,历时4个月;中株采种一般于10月上旬播种,12月至次年1月开始抽薹开花,历时3个半月;小株采种10月中下旬播种,1月开始抽薹开花,3月底完成开花结籽,历时3个月。在长江流域一般不作春播采种,因为其阶段发育太快,开花结籽少,因而种子产量太低。5.种荚成熟期

红菜薹的种荚是由花柱发育而成,开花授粉后10~15天种荚基本形成,然后便是种子成熟,这一过程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有关,温度高时15~20天,温度低时20~25天。一般开花后30天左右种子成熟,此时便可采收。6.种子休眠期

种子休眠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是种子本身未完全通过生理成熟或存在着发芽的障碍,虽然给予适当的发芽条件而仍不能萌发;另一种是种子已具发芽能力,但由于不具备种子发芽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种子被迫处于静止状态。红菜薹种子在贮藏过程中,这两种休眠可能都会经历,因为作者发现多数红菜薹品种的种子都有长短不同的休眠期,因此种子前一两个月的休眠可能是生理休眠,而后才进入被迫休眠。

种子休眠对植物本身来说虽然是有利的特性,它是植物在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抵抗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但对农业生产却并不一定有利。如有些品种的种子休眠期很短,往往会在收获前的母株上萌发,影响种子的产量和品质;而休眠期较长的品种就可以减轻或避免这种损失。另一方面种子休眠期过长也给生产上造成一定的困难。如作物到了播种季节,而种子却仍处于休眠状态,勉强播下地,则田间出苗参差不齐,或根本就不出苗。在测定种子发芽力时,也难以得到正确结果。正因为如此,所以采收的种子在销售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有的经销商将种子拿回去一作发芽试验,发现发芽率有问题,又将种子退回批发商;也有农民买回去马上播种者,造成出苗不好。

为了克服种子休眠期过长给生产和种子经营带来的麻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工作:①种子生产者选择适当繁制种地点。要求种子采收后有2~3个月的休眠时间,待种子休眠期通过后再销售。湖北省繁制的种子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而在北方生产的种子当年销售,休眠期长的品种就有问题。②种子生产者搞清楚所生产品种种子休眠期有多长,什么时候可以通过,并向种子经销商说清楚。③生产者万一碰到了有休眠期的新种子,可用0.02%的赤霉素溶液浸种催芽,待种子萌动后再播,以避免生产损失。

(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红菜薹栽培的目的,就是要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菜薹产量。这是它与大白菜、小白菜栽培不同之处。因此,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要围绕提高菜薹的产量而给予适当的环境条件。总的来讲,红菜薹对温度、光照、营养元素、土壤条件、水分等方面的要求与大、小白菜相似,都喜欢较冷凉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充足的光照,但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又各有侧重。1.温度

适宜栽培的温度是10~30℃,红菜薹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只要有水分供给,都可发芽,但在温度高时比在温度低时发芽快。据笔者试验,武汉地区在8月下旬播种覆土较浅的情况下,白天每隔1小时浇1次水,24小时就可出苗整齐,但在10℃左右,则延长到10天左右。红菜薹夏秋育苗时,正值高温干旱季节,种子又都播在土壤表面,覆土很浅,干燥地面温度可升至40℃以上,甚至超过50℃。因此,保持土壤湿润,不断的通过水分蒸发来降低土壤温度是育苗成功的关键。此时幼苗对水分很敏感,但植株需水量并不大。苗子稍大一点,以25℃左右生长良好。

进入莲座期后,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左右,以不超过22℃和不低于17℃较好,但耐热的早熟品种稍高一点也生长良好。此期在武汉正值9月中、下旬乃至10月上旬。正是红菜薹莲座叶快速生长期,也是植株增重最快的时期,不仅要求温度适宜,而且最好是昼夜温差大的晴天,这样病害也会少一些,有利于莲座叶的形成。

而进入菜薹产品器官形成的时候,则以10℃左右的低温,偶尔有点轻霜为最好,不仅菜薹抽得快,而且品质也好。但结冰的严霜或较长时间处于-4℃以下会将菜薹冻坏,失去食用价值。12月至次年1月如果碰上雨雪冰冻会使植株全部冻死,但只下雪不结冰,雪很快溶化掉,则对菜薹损失不大,天晴后照样会抽薹,因为薹座和叶中贮藏的养分可供给新菜薹生长,随后菜薹上的叶可行光合作用。笔者曾育出一个杂种一代,在雪过天晴后抽薹特别快,但因其熟性太晚,没有推广。

种株进入抽薹开花后,10~15℃有利于开花结籽,5℃以下花器发育不良,即使开了花也不结籽,10~20℃有利于种子形成。超过25℃,或低于10℃易发生落果。在25~30℃时,植株开花快猛,营养跟不上,花而不实现象严重,种子产量低。

总之,红菜薹幼苗对高温和低温的适应性比抽薹开花期强,它能在薹期会被冻死的气温下顺利越冬。但幼苗在低温影响下,在没形成莲座叶时就抽薹,采种时必须注意此特性。2.光照

光合作用乃是产生有机物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光合作用对红菜薹的产量和品质起决定性的作用。

红菜薹在适宜于光合作用的条件下,其光合作用强度大约为5~210 CO毫克/(平方分米·小时),红菜薹约在9~10毫克/(平方分米·小时),要获得品质优良的产品,必须长时间保持其足够的叶面积。所以,采用适当的农业技术措施,以提高光合强度实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据有关资料分析,光合作用强弱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1)类型品种与光合强度的关系。据李家文报道,在芸薹这个品种的3个亚种——大白菜、小白菜、乌塌菜中,乌塌菜的光合强度最大,为11.0毫克/(平方分米·小时),次为小白菜,在9.12~9.70毫克/(平方分米·小时),而大白菜在7.69~9.51毫克/(平方分米·小时)。在同一亚种中叶色较深的品种,比叶色较浅的品种光合强度大。红菜薹属于小白菜亚种,故其光合强度应与小白菜近似。(2)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红菜薹的光合作用受温度影响,其强度的变化可分为下列几个阶段:①温度在10℃以下,光照强度几无实际价值。因此10℃为有效光合作用的温度始限。②温度10~215℃时,光合作用随温度上升而加强,光合强度在5 CO毫克/(平方分米·小时)。因此,10~15℃为光合作用微弱的温度范围。③温度215~22℃,白菜光合强度由5 CO毫克/(平方分米·小时)增至10 2CO毫克/(平方分米·小时)。因此,15~22℃为光合作用的适温范围。④温度22~32℃,因为呼吸作用急剧加强,真正光合强度虽继2续缓慢上升至11 CO毫克/(平方分米·小时),而表现光合强度由9 22CO毫克/(平方分米·小时),下降至约5 CO毫克/(平方分米·小时)。因此,22~32℃为光合作用衰落的温度范围。⑤温度32℃以上,呼吸强度超过表观光合强度,即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全部被本身的呼吸作用所消耗掉。

上述温度与光合强度的关系,是指一般规律,近几年来一些反季栽培品种的育成,使得小白菜、红菜薹对于温度特别是对高温的适应性更强,因此,在武汉提早至日平均气温29.4℃的8月上旬播种,加强水肥管理的情况下,也能缓慢生长,形成莲座叶。但红菜薹生长发育,产品器官形成,光合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分析,湖北武汉地区红菜薹以8月下旬播种者为最好。(3)影响光合强度光照的其他因素。

生育时期:红菜薹光合强度以主侧薹抽生时为最强,莲座叶形成期次之,幼苗期和采收后期较弱。在其光合作用最强的时候,必须保证水肥供给,才能得到高产。

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红菜薹的光合补偿点约为750米烛光,光饱和点约为1 500米烛光。照度由750米烛光升至15 000米烛光左右的范围内,光照强度随照度的增加而加强。照度达15 000米烛光以上时,光合作用趋于稳定。

光合作用一日间的变化:一般而言,一日中光合作用以9时30分至14时30分为最强,这中间11时30分至12时30分略低,因为中午12时左右,光照强烈,易造成叶片部分萎蔫,如果肥水条件好,不发生萎蔫,则可保持光合作用处于高峰期。

水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红菜薹必须有充足的水分供给,才能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水分缺乏而叶子萎蔫对光合作用有明显的不良影响。萎蔫越严重,光合作用越弱。因此在栽培上应经常保持水分充足。以免降低光合强度,影响营养物质的合成。

营养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各种矿质营养元素对红菜薹的光合作用都有影响,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氮。它能保证叶片中叶绿体的形成和积累,又能使蛋白质迅速合成,而减少在叶绿体中淀粉的积累。因此,合理施肥特别是施用充足的氮肥,能加强红菜薹的光合作用。根外追肥的效果特别明显。3.水分

水分是植株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其用以调节机体与外界环境条件保持平衡的媒介物质。据作者测定,红菜薹植株平均重在1 900克[1]左右,一般每亩栽3 500株,那么其总重将达到6 650千克,其中91%是水,所以在6 650千克中,水分就占了6 051.5千克。而每形成1千克生物学产量,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将消耗28.6千克水分,可见水分对于红菜薹的菜薹形成是何等重要。

红菜薹对水分的要求,不同生育时期有极显著的差异,它为了保持自己的生命活动正常与必须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特别是温度的变化,主要是靠蒸腾作用来控制。据资料介绍,白菜类蔬菜的蒸腾强度[克/(鲜重100克·30分)]在25℃时幼苗期为17克水分,莲座期约为15克,结球期为12克。温度每增加或减少1℃,蒸腾强度将上升或减少20%左右。按27℃计算,上述6 650千克(莲座期)每天将消耗1吨水,红菜薹的莲座期达78天,需水78吨,加上苗期和莲座叶形成中的60天,则每亩用于蒸腾作用的水分达100吨左右。实际数字可能小一点,因为冬季气温较低,蒸发量相对要少一些。

具体说,红菜薹在发芽期所需水分的量很少,但是必须有充足的土壤水分,才能保证发芽和幼苗出土整齐。幼苗期的需水量也不大,但因根群尚未发达,吸水能力很弱,所以也须保持土壤湿润,并且要求很严格。莲座期形成阶段,植株重由100克左右增加到1 900克,生长极为迅速,此时温度又较高,所以对水分的需要量很大,必须保证供给,稍有缺水都将降低光合强度,而影响生长。至菜薹采收期,此期约3个月时间,植株重量一直维持在1 800克左右。因此,其需水量很大,此时尽管温度稍低,但因雨水很少且多晴天,所以稍不注意,田间仍易出现叶片萎蔫,因此,只有适时灌溉,才能保证菜薹的迅速抽生。留种田开春后抽薹开花,虽对水分要求也高,但因此时雨水较多,所以植株一般不易缺水,但个别春旱年份应注意植株动态适时灌水。4.矿质营养

矿质营养中,氮素的作用对红菜薹的生长最为重要。氮对于叶片的生长有强烈的促进作用,直接影响各级叶片,特别是莲座叶的形成,只有莲座叶生长良好,才能保证菜薹发育正常。其作用一是促进叶子发达而扩大光合作用的面积,而且还能延缓叶子的衰老,使菜薹形成期叶子不致早衰而长时期保持强盛的光合作用能力。这样不但提高产量,还可提高菜薹的品质。采种田在开花期和种子形成期,也需要维持田间一定的氮素水平,才能保持薹叶生命活动长盛不衰,形成更多的营养物质,供给开花和籽粒发育,使种子充实,千粒重增加,而提高种子产量。植株缺氮时,植株将生长不良,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磷素有促进植物生长点细胞的分生作用,对于红菜薹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能促进根的生长,使须根分枝多而发达,增加红菜薹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它能加强新叶的分化而迅速形成莲座。它能加速菜薹分枝的分化,从而促进主薹、侧薹、孙薹的生长发育,使红菜薹的产品器官快速形成。它还能促进开花和种子的发育。磷素缺乏时生长受到抑制,产量降低,严重缺磷时,叶背和叶柄上发生紫色。

钾对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制造和转化运输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对红菜薹产品器官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菜薹形成时,为保证莲座叶大量制造养分而转化输送到菜薹中贮藏,尤其需要更多的钾素,同时钾也是茎杆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缺钾时,从植株基部的莲座叶开始,叶边沿先变为黄色,并逐步向叶片中间发展。到叶子中部呈黄色时,边沿就变为枯褐色,农民称之为“焦边”现象。这种现象渐向植株上部的叶子发展,严重时基部叶子枯死而残留在茎上。在缺钾的情况下,莲座叶不待菜薹抽出就未老先衰,致使光合作用的效率大大降低,严重影响菜薹产量。

氮、磷、钾三要素对红菜薹的生长虽各有其特殊的作用,但它们的作用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所以必须作合理的配合。氮素虽有促进叶部生长的功效,但是施用过多而缺乏磷钾的时候,红菜薹的叶子徒长而延迟菜薹的抽生。但如合理配合磷、钾的供应时,磷可促进菜薹分生,钾能加速养分的制造和转运,就能加速菜薹的形成和采收。

除了氮、磷、钾三要素外,红菜薹还需要一定量的其他元素。其中主要的是钙、硼等。钙缺乏时叶缘腐烂,生育中期缺钙,会发生心腐现象,即中央莲座叶或次生莲座叶的边沿或部分发生干腐而不能正常伸展,成都胭脂红此现象比较严重。缺硼首先是影响钙的吸收,同时还会引起叶柄和叶脉木栓化,造成叶片周边枯死,如果是采种的话,会带来花而不实。克服钙、硼等微量元素的方法是多施用有机肥,如堆肥、饼肥、畜禽粪肥等,明显缺乏某种元素时,也可作底肥或追肥施入土中,也可作追肥进行叶面喷施。5.土壤条件

红菜薹对矿物质养分和水分的吸收量很大,而它的根系很浅,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范围较小。因此它对土壤条件要求颇为严格,一般而言,以轻松的沙质壤土栽培红菜薹表现最好,如湖北江汉平原的潜江、仙桃、天门、汉川等市郊区及武汉市新沟、慈惠农场等地都是这种土壤,是红菜薹的生产区,这些地区种的红菜薹产量高,品质佳,不仅供应当地市场,而且远销武汉、北京等大城市。

在沙土地上也可种植红菜薹,这种土地透气性、透水性良好,有利于幼苗生长,都不利于莲座叶的形成和菜薹的生长发育。因为其沙多土少,保水保肥力很差,所以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含量都少,满足不了植株大量、快速生长的需要,而施入土中的肥又易于流失,雨水、灌水越多则流失越快。如果一定要在沙土地种红菜薹,则应多施有机肥,矿质肥料宜少吃多餐,不宜一次施用过多,以减少流失。

黏土地因土粒细,通透性差,雨天土壤泥泞,干时土壤板结,本不利于红菜薹的生长发育,但武汉地区的吴家山农场和原洪山宝塔周围却是红菜薹的有名产地。据分析,在这种土壤上抢摘多耕多耙,采用深沟高畦,多施有机肥,也可长出很好的菜薹,而且保水保肥力强,所以菜薹的后劲足。华中农业大学蔬菜试验地就是这种土壤,但是每年菜薹产量都较高。

由上述情况看来,虽说红菜薹对土壤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但对不同土壤只要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也是可以获得较好收成的。

红菜薹对土壤酸碱度以微酸性土,即pH值6.5~7.0为最适宜。[1] 1亩=667平方米

三、红菜薹的主要栽培品种

(一)按熟性分类

目前的红菜薹栽培品种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新育成品种,另一部分是原有的农家品种。由于华中农业大学红菜薹育种起步较早,又得到武汉市科委立项资助,所以新育成品种中,多数为华中农业大学所育成。相继有湖南省农科院蔬菜所、湖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室也开展了红菜薹的育种工作,也育成推广了少量品种。农家品种则来自一些栽培历史较悠久的省市,如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四川成都和江苏无锡等地。这些品种按熟性分类,大致上可分为七类。

极早熟品种:播种至开始采收在50天以内,这类品种都是近年新育成品种。

早熟品种:播种后50~60天开始采收,这类品种也是近年新育成品种。大多为目前主栽品种。

早中熟品种:播种后60~70天开始采收,这类品种大多为近年新育成品种,都是各地主栽品种。

中熟品种:播种后70~80天开始采收,这类品种中有新育成品种,也有老品种。

中晚熟品种:播种后80~90天开始采收,这类品种中只有个别品种为新育成品种,大多为老农家品种。

晚熟品种:播种后90~100天开始采收,这类品种几乎全是老农家品种,现生产中很少有人使用。

极晚熟品种:播种后100天以上开始采收,全为老农家品种,在红菜薹的主产区已无人使用,再晚熟品种都归为此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