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要塞:南方的著名古代关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18:23:16

点击下载

作者:谢登华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千古要塞:南方的著名古代关隘

千古要塞:南方的著名古代关隘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千古要塞:南方的著名古代关隘作者:谢登华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8-01ISBN:9787514323344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千古要塞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雄关要塞河南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北15千米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区约75千米,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

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有“紫气东来”、“老子过关”、“公孙白马”等历史故事,李白、杜甫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百余篇。经历过三次变迁的古老关隘■函谷关城楼

公元前1000年前后,在西周康王时期,康王为了保卫国都镐京的安全,在后来的河南省灵宝市北15千米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75千米,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修建了一座关隘。

这座关隘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筑设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同时,这座关隘还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之说,为此,人们为它取名为“函谷关”。■函谷关遗址

这函谷关修成后,便有“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的说法,并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

到春秋战国时期,这座关隘更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时,各诸侯国为了据地自保,都纷纷在自己的边防要地设立关塞。函谷关在这一大背景下,作用更加显现出来。

函谷关既是秦国固守关中的根基,也是向东扩张的出发地,还是都城咸阳的东大门。因此,当时秦国派重兵把守,可见函谷关对于秦国的重要性。

凭借此关,后来秦国打败了诸侯各国统一了六国,所以,这个函谷关后来又被称为“秦函谷关”。诸侯国 指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的最高统治者被赐予“诸侯”的封号。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国”混淆使用。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武帝时,楼船大将军杨仆是新安县铁门镇南湾人。因平息叛乱有功,被汉武帝封为“关外侯”。

当时,西汉政权的中心在后来的西安,秦函谷关以西被视为京畿之地,其他地方自然也被视作偏远的、不发达的地区。因此,在当时的观念里,人们都不愿做关外人。

于是,杨仆上奏汉武帝,请求以自己的家产作为费用,将位于灵宝市的秦函谷关搬迁到后来的河南省新安县城的东边,这样,封地就全部在“关内”了。

很快,汉武帝接受了杨仆的要求。由杨仆主持,在公元前114年,把函谷关迁建到新安,史称“汉函谷关”,简称“汉关”,而秦函谷关也就叫“秦关”了。

汉函谷关距洛阳市20千米,南靠青龙山,北托邙山,抵黄河,坐西向东,前临涧水,建筑非常壮观。

相传,到三国时,曹操西讨张鲁、马超,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许褚在距秦函谷关北几千米的黄河边开凿隧道,筑起关楼,因为这座关楼距秦关不远,人们称它为“新关”,也叫“魏函谷关”。

为此,也就是说,在我国,函谷关一共有3座,它们便是秦函谷关,汉函谷关和魏函谷关。

不过,到后来,函谷关仅保存了汉函谷关和魏函谷关两处遗址。阅读链接据史书上记载,211年,曹操西征张鲁、马超,经过弘农,看见函谷关古道崎岖难行,粮草转运困难,便命大将许褚在黄河岸边另辟新道,即当年的“曹操运粮道”。240年,弘农太守孟康在运粮道的入口处新建关城,号“大崤关”,又名“金陡关”,后来人称“魏函谷关”。在此处,后来成为东达洛阳、西接长安的重要交通干线。历代王朝的易守难攻之地

在我国古代成型的三座关隘中,尤其以汉函谷关最为有名,此处关隘十分险要,历来被认为是天下险关,这与它独特的地形有关。

在汉语中,“函”本意是指盛物的匣子或套子,引申用来形容幽深、封闭。单从这个函字上人们就可以想象出函谷关的险要。而关于函谷关的险要,史料上这样描述:■新安县汉代函谷关遗址■新安县汉代函谷关内景

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马不并辔,车不方轨,道在深谷,两壁陡峭,树木遮天蔽日。

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春秋时期 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

因此,这个狭长而陡峭的环境,造就了函谷关的险要,函谷关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也由此而来。

函谷关不仅险要,而且十分重要,它是当时秦国固守关中的根基,是都城咸阳的东大门,也是关中大平原的东面出口。这也是后来汉朝、唐朝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把守函谷关,保卫京师,意义十分重大。也正因为这样,函谷关的地位十分重要。

有了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又占据了天下奇险,这两大因素铸就了函谷关无比辉煌的历史。

函谷关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间曾有10多次大的战役在这里发生,不少战役可以说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作为天下险关,函谷关辉煌的历史主要表现在它的易守难攻上。

函谷关最早的战事是在商朝,也就是在公元前17世纪的时候。当时,周武王伐纣时经过函谷关,那时的函谷关叫“桃林塞”,守塞的官员为武王替天行道之举所感动,将这一天险拱手相让。于是,武王率军出塞与诸侯在孟津召开大会。

两年之后,天下归周,武王又在这里解散军队,遣散战马,刀枪入库,向天下表示太平,不再动兵。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函谷关又一次出现刀光剑影、烽火连天。■新安县汉代函谷关遗址

函谷关之险,不仅仅是关险,主要还是路险。春秋时期,函谷关一带地区属于虢国。虢国当时的国都在上阳。虢国丑是虢国的最后一个国君,他依仗优越的地域条件、雄厚的军事实力、发达的经济文化,骄横好战,多次侵扰北部的晋国。至晋献公时,晋国开始强大起来,晋献公就起兵反抗虢国。公元前658年,晋国从虞国借道,攻占了虢国的下阳,并准备继续进攻虢国的都城上阳。上阳和下阳虽然都属于虢国,但相隔一条黄河。两岸高峰耸立,易守难攻,晋国损失了不少人马、船只,也没能打过黄河,只好暂时退兵。口茅津渡两岸高峰耸立,易守难攻,晋国损失了不少人马、船■新安县汉代函谷关题刻只,也没能打过黄河,只好暂时退兵。

晋献公见难以攻克上阳,就派人贿赂游说犬戎部族从西面攻打虢国。犬戎部族对富饶的中原早已垂涎三尺,又有了晋国的唆使,更加狂妄,很快集中兵力浩浩荡荡地向虢国开来。虢国 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封东虢,虢叔封西虢。虢国位于陕西省宝鸡附近,后随周平王东迁至河南省陕县东南,地跨黄河两岸,河北称为北虢,河南称为南虢,实为一国,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

虢公丑听说犬戎部族西犯,便调集所有精锐,在函谷关镇稠桑村的旧址桑田布置重兵,全力拒敌。

函谷故道,两边山高林密,殆不见日。虢公丑让士兵在两面山坡上的树林中埋伏,又派一队精兵快骑出桑田袭击犬戎的营地,斩杀了很多犬戎兵,点燃了多处帐篷。

犬戎部族的士兵们慌忙吹起号角,率兵围歼。虢兵也不恋战,边打边退。犬戎部族士兵不知是计,紧追不舍。当他们进入函谷故道时,两边山上埋伏的虢兵立即弓弩齐发,乱箭像雨点般地朝着犬戎部族的士兵们射来。

犬戎部族首领大惊,知道中了埋伏,急忙率队后撤。这时,虢国兵从山上扑杀下来,犬戎兵乱作一团,争相逃命,犬戎主左肩中了一箭,被亲兵护驾着逃回营地。

战国时期,秦国任用法家深入改革,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奖励农耕,加强军事,对外实行连横扩张,“远交近攻”,不断强大起来。犬戎 即猃狁,也称西戎,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活动于陕、甘一带,猃、岐之间,在甘肃省静宁县威戎立都。犬戎族为游牧民族,当时的犬并不像后来那样完全脱离狼的状态,那时的白犬如狼一般凶猛,族人的图腾为狼,但家中的犬又是家中的一分子,非常尊敬它,故取名为“犬戎”。

公元前325年,秦国已完全据有关中,并在河东占有汾阴、皮氏等前进基地;在河南占有函谷关等重要关塞。

凭借黄河和函谷关天险,秦国进可攻、退可守,形成了并吞天下之势。此时的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感到严重不安,不断策划“合纵”联合抗秦。■新安县汉代函谷关

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41年,接连发生了5次著名的“合纵攻秦”战役,而函谷关就是这合纵攻秦战役的主战场。■新安县函谷关遗址

公元前318年,在魏相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5国共推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发起历史上的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此次战争也被称为“修鱼之战”或者“函谷关之战”。

当时秦国的扩张和张仪的连横策略,严重威胁到东方各国。在齐、楚、燕、赵、韩等国支持下,魏王驱逐张仪,改用公孙衍为相,行“合纵”之策。

次年,在公孙衍的推动下,组织联军进攻秦国。

公孙衍还联络义渠国,由侧背进攻秦国,配合联军。当时,秦国送“文绣千匹,好女百人”给义渠国,以缓其威胁,然后发兵于函谷关迎战。

联军因各有所图,步调不一。楚、燕两国暂时受秦国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只有魏、赵、韩三国军队与秦军交战。在战争中,秦国开关迎击,获得大胜。联军败退后,向东退至修鱼,就是后来的河南省原阳西南。

同年,义渠国君认为秦国送厚礼实是暂时策略,秦国强大对己不利,便趁五国攻秦之机,出兵袭击秦国李帛。一支秦军仓促迎战,结果大败于此。

然而,这一战并未影响全局。在公元前317年的时候,秦遣庶长樗里疾率军出函谷关反击韩、赵、魏三国联军,于修鱼大败联军。联军再败退观泽,也就是后来的河南省清丰南。秦军追至观泽再败韩军,俘虏韩将鲮申差。

修鱼之战影响巨大,它使关东诸国大为惊恐,这为秦国以后实现统一霸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回顾这场战役,秦兵的英勇是一方面,函谷关的险要,也给秦国帮了大忙。

此后,秦国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不断向魏、韩、楚、赵等国进攻,将领域逐步扩展至中原。公元前298年,秦攻楚,战于析,大败楚军并占城邑10余座。

当时,齐、韩、魏恐秦继续扩张,对己更为不利,乘秦军久战疲惫,于当年联合攻秦。

经过3年的苦战,联军终于击败秦军,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韩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取得胜利。■函谷关遗址碑刻

公元前287年,齐、赵、魏、韩、燕国联军攻秦。由于五国目的不同,各有打算,进至荥阳、成皋,即互相观望,不肯首攻。■函谷关“紫气东来”匾额远交近攻 古代兵法中的三十六计之一,最初是作为外交和军事的策略,是和远方的国家结盟,而与相邻的国家为敌。这样做既可以防止邻国肘腋之变,又使敌国两面受敌,无法与我方抗衡。

秦为破坏五国联盟,主动将之前占领的一些地方分别归还给了魏国和赵国。联军遂撤走。第三次合纵攻秦,未交战即告瓦解。

公元前269年,范雎入秦国,建议秦昭王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以利于巩固占领的土地。秦国遂将打击重点指向最近的韩、魏、赵。秦国大将白起在鄢郢之战中,歼楚军数十万。

在华阳之战中歼魏、赵联军15万。在长平之战中,歼赵军45万;还攻灭西周、东周及义渠,蚕食了大片土地。这促使各国再度联合。蒲阪 是后来的山西省永济市,古称“蒲坂”,史称为“舜都”,其地处山西省西南端,它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的区域中心。

公元前247年,魏、赵、韩、楚、燕国组成联军,由信陵君指挥西向攻秦。秦将蒙骜因腹背受敌,被迫西退。信陵君亲冒矢石,率先冲锋,联军士气大振,紧随追赶,追至河外,也就是函谷关东黄河以南的地区,包围了秦军,双方展开激烈战斗。

后来,秦军败退进入函谷关,紧闭关门,坚守不出。相持月余,联军撤回。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获得了胜利。

联军的胜利,并未削弱秦军实力,也未能遏止秦之扩张势头。秦始皇继位后的5年间,占领了魏、韩、赵许多军事要地。切断了燕、赵与魏、韩间联系,并在战略上造成对赵、魏、韩三国侧翼包围态势。

公元前241年,魏国在秦国连续进攻之下,丧失大片土地。此时,魏景湣王感到单凭魏国的力量,难以抵挡秦军。于是,他接受大臣建议,遣人出使赵国,与其结盟,并提出再次合纵,以抗击秦国。

通过外交活动,魏国的提议得到了各国响应。当时,除齐国依附秦国外,赵、韩、魏、楚、燕国组成联军,共推赵将庞煖为帅。

庞煖认为,攻秦之师屡次向西进攻,均在函谷关被阻。函谷关雄关非常难攻,不如绕道蒲阪,南渡河水,迂回至函谷关后,可出其不意。其“河水”指的是黄河。■灵宝函谷关殿堂

五国联军分路出蒲阪,进展顺利,一度深入至函谷关内,距秦都城咸阳仅三四十千米。但等到了蕞这个地方时,联军与吕不韦所率的秦军相遇了。联军没有集中兵力进行反击秦军,迅即大败而退。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灵宝函谷关关楼

庞煖征秦,也称为蕞之战,这是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合纵攻秦行动。尽管庞煖富智谋,善纵横,但联军同床异梦,协同不力,终于无功而返。此次战役,秦国又取得了胜利。

在这场战役中,从庞煖绕开函谷关之举,可以清楚地看出函谷关在当时的坚固险要。

不久,秦王嬴政亲政,用李斯“灭诸侯,成帝业”、“数年之中尽兼天下”的建议,加快了各个击破的步伐,不给各国再次联合行动的机会,各国的合纵战略至此破灭。从此,六国更无法抵御秦国的兼并战略,这对秦国的进一步统一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合纵历时时间长,战役次数多,伤亡人数也多,而且这些战役又大都发生在函谷关附近。这些战役虽然随着历史的车轮已经远去,但它们却在古老的函谷关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痕迹。

公元前207年,刘邦按照楚王的提议,率部前去攻打大秦。刘邦深知函谷关是天险,一时难以突破。因此,在洛阳东作战不利的情况下,刘邦果断决定,避开函谷关,出轩辕关,绕道商洛,由武关攻入关中。

就这样,刘邦绕关后,进展非常顺利,很快就灭掉了曾经非常强大的秦军。按照当时楚王项羽的约定,先入关中者可以称王,因此,刘邦的入关使项羽大为恼怒。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军40万,西进函谷关。得知刘邦已定关中并派兵扼守函谷关,项羽大怒,命黥布强行攻关。黥布攻不下来,一把火烧毁了关城,千古雄关就这样淹没在历史风云当中。阅读链接在历史上,函谷关曾经遭到毁坏,汉景帝于公元前153年复置函谷关,下令用“襦”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在公元前140年的时候,汉武帝刘彻诏举贤士。当时济南有一名叫终军的人才华横溢,18岁时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与少年才子贾谊齐名,并称为“终贾”。一天,终军从济南步行赶往长安,行至函谷关,取出襦作为凭证。关吏验过符后,交还给他,他却弃之而行。关吏看到终军的行为后笑终军无知,对他说:“你要是扔掉它,以后要怎么回来呢?”终军却说:“大丈夫过关是为了做大事,怎么会一直用这凡夫俗子用的襦呢?”后来,终军果然得到了重用,出任南越大使。重过函谷关时,关吏认出了他,说这就是当年弃襦过关的孩子,随从大呼:“这是出使南越的大使,不许胡说。”关吏大惊,忙跪拜送出关门。从此以后,函谷关一带的人教育孩子都说:“要长进,学终军”“有才能,当终童”。因此,终军弃襦的典故也就流传了下来。老子在此留下的传说和建筑

函谷关在古代时是进入秦国的必经之地,当时,驻守函谷关的关令名叫尹喜。

尹喜,字公文,原是周康王朝中的一位贤大夫。他少时好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后来,尹喜辞去了大夫之职,请任了函谷关令。

尹喜上任后,在关旁结草为楼,称之为“楼观”,每天在这里观察天象。■灵宝函谷关老子园■函谷关老子园牌坊

有一天夜里,尹喜在楼观上凝视,忽见东方紫云聚集,长达万里,形状犹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十分惊喜,自言自语说:“紫气东来,想必是有圣人将来到此地啊!”

说完,尹喜立刻召见守关兵卒孙景说:“传令下去,这几天内将有大圣人路经此关,你们要时刻留意,如果有容貌奇特、服饰不同寻常的人从东面而来要求度关,先不要放行,马上来禀报我。”

同时,尹喜又派人清扫道路,夹道焚香,准备着迎接圣人。尹喜自己也天天沐浴,净身等待。关令 又称“关都尉”,是古代边关职官的名称之一。负责掌守边关,稽查过往行人,是边关的军政主官,兼掌边关军民,以关丞为其副。因关分上、中、下三等,关令品阶也分从八品下、正九品上、从九品下三等。

几天以后的一个下午,日已偏西,光华东射,关卒孙景不敢懈怠,仍在关上守望,忽见往来函谷关关塞的行人之中有一辆由青牛拉着的车,这辆牛车牛大而车小,车板薄而载人重。牛车上坐着一位白发老翁,脸色红润,精神矍铄,双眉垂鬓,胡须拂膝,身穿一件白袍,道骨仙貌,一看就不是一般人。孙景马上飞奔下关向尹喜禀报。尹喜听说后非常高兴,迎接在牛车数丈前,跪拜道:“关令尹喜叩见圣人!”这位老翁回答说:“我只是个平凡的人,您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尹喜说:“我早就得到上天的指■灵宝函谷关老子雕塑示,要我迎接圣人,因此几天以来,我一直扫路焚香、沐浴净身,已经在此恭候多日,就是在等待着您啊!”

老翁笑道:“您怎么知道老夫是圣人呢?”袍 传统汉服的重要品种之一,分为龙袍、官袍和民袍。龙袍指的是皇帝专用的袍,因袍上绣龙纹而得名。官袍指的是文武官员用作公服、朝服的袍子,以一定颜色或图案表明官位等级。民袍是民间用于日常生活的袍,款式有过摆和短摆、交领和圆领、右衽和左衽、大袖和小袖及半袖等多种变化。

尹喜回答说:“我自幼就好观天文,略知变化。我在一个高台上观望的时候,看见有浩荡的紫气从东面而来,这是有圣人将从东面来到此地的预兆啊!那团紫气滚滚如龙,长达万里,因此这位圣人绝非是一般的圣贤。而紫气之首有白云缭绕,因此这位圣人必定是白发,是老翁之状。紫气之前有青牛之星相牵,圣人必定是乘青牛拉的车而来的。”

这位老翁对尹喜的回答很满意,就告诉尹喜说:“本人姓李,字伯阳,号老聃。”

尹喜听后十分惊喜,这位老翁正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老子在函谷关住下后,见尹喜心慈人善,气质纯清,于是融静修、服药、画符之效为一体,取其精华而为尹喜著书,名为《道德经》。《道德经》写成后,老子对尹喜说:“我将要传授给你《道德经》,这本《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是《道经》,讲的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含天地变化之机,蕴神鬼应验之秘;下篇是《德经》,讲的是为人处世的方法,包含着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如果你辛勤钻研的话,肯定会学有所成的!”道家 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慎到、杨朱等。道家主要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的政治、军事策略。■灵宝函谷关古道

说完,老子就离开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把尹喜眺望的高台称呼为“望气台”,又叫“瞻紫楼”。这也是成语“紫气东来”的来历。

唐代大诗人杜甫《秋兰》诗中写道: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在后来的函谷关内,还有当年亲耳聆听过老子教诲的函谷关关令尹喜的寓所,这寓所名为灵符遗址,位于望气台偏西,遗址面积有10000多平方米。内有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建筑瓦、砖,地表下有庭院遗址。据说,到731年,唐代的陈王府参军田同秀进言唐玄宗皇帝说,天降的灵符到了函谷尹喜故宅。唐玄宗马上派人前去挖掘,果然掘得了一个灵符。■灵宝函谷关关楼灵符 在道教中被认为具有神力的符咒的一种除魔降妖、祈愿祝福的工具。灵符的类别繁多,大致可分为祈福开运符、镇宅符、护身平安符、催财符、情缘符、姻缘符、人缘符、化煞符、解降符、斩鬼符、安胎符、止痛符等,使用方法有烧、贴、藏、带、洗、食等。

唐玄宗非常高兴,认为这是老子对他的恩赐,就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函谷关所在的桃林县也被改为灵宝县。后来,尹喜曾经住过的这座寓所也就被人们称为“灵符遗址”。

在函谷关右侧,就是被称作道家之源的太初宫。所谓太初,在道教中指天地最初形成的元气或最初形成的状态。据说,太初宫是为了纪念老子当年在函谷关著作《道德经》而修建的。

这座太初宫一直保存到后来,整座建筑为殿宇式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狮、虎、鸡、狗等珍禽异兽,神形兼备。殿顶飞梁纵横,椽檩参差,虽然层架复杂,但却成规矩,殿宇宽阔,中无撑柱。

太初宫主殿供奉的是老子。老子的塑像皓首长髯,神采奕奕,正在聚精会神地著书。老子两侧分立着书童徐甲和函谷关关令尹喜。

太初宫里有两通石碑,一通立于1300年,另一通立于1643年至1661年期间。这两通石碑上都记载着老子骑着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老子 李耳,字聃,老子是对他的敬称。老子是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初宫的西厢房北侧有一块灵石,传说老子曾在石上著过经。灵石上下平滑,由8条白石英条平行线切割为9层。

太初宫主殿左侧是鸡鸣台。这个台的称呼来源于一个叫“鸡鸣狗盗”的典故。■灵宝函谷关太初宫

那是春秋战国时期,有4个人被称作“战国四君子”,他们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和楚国的春申君。

在这“四君子”中,尤其以孟尝君的名气最大。据说投在他门下的食客有3000多人。由于孟尝君好客喜贤的名声传遍了列国,于是,秦昭王就请孟尝君到秦国来。■灵宝函谷关老子园石雕

孟尝君带着他的食客们到秦国后,献给了秦昭王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狐白裘是用狐腋白毛的部分制成的皮衣,非常珍贵,因此秦昭王十分高兴,要求孟尝君必须留下,为自己当丞相。丞相 也叫“宰相”,是古代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丞相有权任用官吏,或是向皇帝荐举人才。除此之外,丞相主管律、令及有关刑狱事务,还要负责国家军事或边防方面。全国的计籍和各种图籍等档案也都归丞相府保存。

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了下来。不久,秦国的大臣们劝秦昭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效力呢?”

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了。

孟尝君知道自己有危险之后,他打听到秦王有个最宠爱的妃子叫燕姬,于是就派人去向她求助。

燕姬答应帮助孟尝君求情,但条件是用狐白裘作为报酬。可是狐白裘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唯一的一件已经献给了秦昭王,这让孟尝君非常为难。

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孟尝君的一个门客表示,能够将白狐裘从王宫里弄出来。

这天夜里,那个门客装扮成狗,从狗洞里爬进王宫,找到库房大门,学狗叫欺骗看守,盗出了狐白裘,献给了燕姬。燕姬非常高兴,乘着夜宴之际,劝说秦王放了孟尝君。门客 我国古代贵族的私人军师和谋士,也是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起源为春秋时期。门客按其作用不同分可以为若干级.最低级只到温饱的程度,最高级别的门客则食有鱼,出有车。门客主要作为主人的谋士保镖而发挥其作用,必要的时候也以成为雇主的私人武装。■灵宝函谷关石雕

孟尝君得到过关文书后,立即带领门客起程。赶到函谷关时,正是夜半时分。按照秦国当时的法律,日落闭关,鸡鸣开关。

孟尝君怕秦王反悔派追兵赶来,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这时,一位擅长口技的门客跑到函谷关附近的山丘上,学起了鸡叫,由于声音真切响亮,引得关内外雄鸡都叫了起来。■灵宝函谷关古道

关吏听到鸡叫,以为天亮了,糊里糊涂开了关门,验了文书,放孟尝君一行出了函谷关。后来,秦昭王果然后悔了,但等到追兵到函谷关的时候,孟尝君他们早就走远了。

后来,鸡鸣台这里就成了后人流传孟尝君鸡鸣过关之地。这个故事也是成语“鸡鸣狗盗”的来历。吏部尚书 古代官名,又称为“天官”、“冢宰”、“太宰”。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级长官,负责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也是中央六部尚书之首。唐宋时官职是正三品,明代时是正二品,清代时是从一品。

由于孟尝君名叫田文,因此鸡鸣台又叫“田文台”。很多人认为鸡鸣台预兆着命运能像孟尝君一样化险为夷,吉祥如意。

当然,在函谷关,除了和老子有关的种种建筑之外,还有函谷碑林、函谷关古道和一座兵器仓库等,这些也是函谷关的经典建筑。

其中,函谷碑林占地面积4000平方来,有石碑62通,其中有3通较珍贵的碑刻,一通为明代吏部尚书许天官夫人的墓志;一通为杨仲嗣的墓志;一通为灵宝金矿石地震碑。此外还有从灵宝各地收集来的古碑等。

函谷关古道东起弘农河西岸的函谷东门,横穿关城向西至西桑田,全长7.5千米。谷深数十米,谷底有蜿蜒的函谷关古道。

函谷关东门位于函谷关古道东端,东城墙的中部,依弘农河而筑,南北长60米,东西宽50米,坐西向东,控制着入关的要道。东门楼为双门楼悬山式三层建筑,楼顶各饰丹凤一只,寓意着丹凤朝阳,所以又叫“丹凤楼”。

在函谷关东城门右侧城墙内,有一个直径0.9米的竖井窑穴式兵器仓库,是战国时守关官吏储藏兵器的箭库。兵器仓库内有铜质箭头,铁质箭杆,有箭约两立方米。阅读链接据说当年老子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和他的书童徐甲一同往西而去。这一天,老子和书童走到亚武山下时,决定休息一会再出发,徐甲就把牛赶到一边吃草去了。当时的亚武山有位一心想修仙养道的玄武,当他听说老子要西行讲学时,就每天在亚武山耐心等候,希望老子为他讲讲道学。因此,当玄武在山上望见休息的老子时,心中十分高兴,他悄悄把青牛藏在了树丛里,然后邀请老子一起上亚武山修行去了。玄武藏起来的青牛被亚武山下一个年轻人发现了。他见这头牛闲着,就让这牛耕起地来。但这青牛力大无比,行走如飞,不久就把函谷关附近黄河、渭河一带的地全耕完了。当它正向亚武山回耕的时候,犁尖一下子被华山挂住了,青牛奋力一拉,犁绳被拉断了,牛卧下也再爬不起来了。后来就化作了一座大岭,在函谷关附近万回村的玉溪涧西边,人称“牛头岭”。文人政客留下的诗词歌赋

函谷关自从修成后,吸引了众多的文人政客前来观赏,并为此关隘留下了众多的诗词歌赋。这些描写函谷关的诗词,可以划分为写函谷关、写鸡鸣台、写老子等几个部分。

总的来说,这些诗词歌赋或歌颂函谷关的雄伟,或缅怀函谷关的历史,或通过发生在函谷关的战役来感叹人生。提起函谷关的诗词,首先要讲一位擅长写塞外诗的岑参。■灵宝函谷关碑刻■灵宝函谷关香炉

在唐朝时,由于当时的社会正是人们安居乐业,一派兴盛的好时代,岑参看到空荡寂寞的函谷关,认为国家既然已多年没有战火之忧,就不再需要这个军事要塞了。

在一首名为《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的诗中,岑参这样写道:

君不见古函谷关,崩城败壁至今在。

树根草蔓遮古道,空谷千年长不改。

寂寞无人空旧山,圣朝无事不须关。

白马公孙何处去,青牛老人竟不还。赋 古代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起于战国,盛于两汉。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而且必须要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此外,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所以风格要爽朗而通畅。

身处太平盛世,像岑参那样认为函谷关已经荒废无用的诗人还有很多。

唐代的张九龄也在《经函谷关》中写道:

函谷虽云险,黄河已复清。

圣心无所隔,空此置关城。

从张九龄的这首诗里能够看出,在盛唐时期,因为国力强盛,作为军事要塞的函谷关,实际上是不需要发挥其作用的。因此诗人在最后发出“空此置关城”的感叹。

在武则天执政年间,曾经做过洛阳县尉的杨齐哲流传下来一首诗,名叫《过函谷关》。诗中写道:

地险崤函北,途经分陕东。

逶迤众山尽,荒凉古塞空。

河光流晓日,树影散朝风。

圣德今无外,何处是关中。■灵宝函谷关藏经阁■灵宝函谷关内的建筑

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宋之问,也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对函谷关进行了描写。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3首有关函谷关的诗,其中《过函谷关》写道:

二百四十载,海内何纷纷。

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

纵成拒秦帝,策决问苏君。

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全唐诗》 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900卷。《全唐诗》共收录唐代诗人2529人的诗作42863首,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送永昌萧赞府》写道:

柳变曲江头,送君函谷游。

弄琴宽别意,酌醴醉春愁。

恋本亦何极,赠言微所求。

莫令金谷水,不入故园流。张九龄 (678年~740年),唐开元尚书丞相。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是一位有胆识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宋之问之所以写出多首描写函谷关的诗,这和他的出生地有关。据考证,宋之问的故乡是虢州弘农,也就是后来的河南灵宝,这里也正是函谷关的所在地。水是家园甜,月是故乡明,世人皆爱家乡,此乃人间常情。组诗 组诗是古代文体的一种,指由表现同一主题的若干首诗所组成的一组诗。并且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是每首诗与其他诗之间又有内在的感情联系,每首诗和组诗内的其他诗都成排比列式,格式相同或相近。

盛唐时期,在文人墨客笔下,函谷关是美好的。然而,诗人的这种想法很快就被一场战争打破了。

安禄山造反,在这场战争过后,诗仙李白曾经写过两首提到函谷关的诗,分别是组诗《奔亡道中》和《秦王扫六合》。■灵宝函谷关关楼■漫山梅花《奔亡道中》其三写道: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支箭,未射鲁连书。《奔亡道中》其四写道: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当时,李白像当年被困匈奴的苏武和被困海岛的田横一样,也被困在沦陷区内。他与妻子不得不换上胡人的衣装,趁着茫茫的月色,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长安。

李白奔走的方向与众多逃亡人的方向恰恰相反,这是因为,虽然他自己所面临的情势万分危急,但李白依然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到达长安,觐见唐玄宗,献上自己的灭敌大计。

组诗的第三首中的“仍留一支箭,未射鲁连书”,指的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典故。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横扫齐国,半年内攻下70多座城池,除了莒和即墨两城外,齐国广大地区惨遭沦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