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朝宗奇经病证治疗经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20:59:32

点击下载

作者:孙松生,孙震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孙朝宗奇经病证治疗经验

孙朝宗奇经病证治疗经验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孙朝宗奇经病证治疗经验/孙松生,孙震编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18905-7

Ⅰ.①孙… Ⅱ.①孙…②孙… Ⅲ.①奇经八脉医案汇编 Ⅳ.①R224.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101698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孙朝宗奇经病证治疗经验

编  著:孙松生 孙 震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1月版 本 号:V1.0格  式:mobi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905-7策划编辑:陈东枢责任编辑:李剑光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孙朝宗简介

孙朝宗,主任医师,山东省著名老中医,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1937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德州市已相传4代的中医世家。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先后在德州联合医院、德州地区干部疗养院、德州地区肿瘤医院、德州市中医院从事中医内科工作,其间代理德州卫校中医班、山东中医药大学德州中医大专班的教学工作,教学相长,学验俱丰,对奇经八脉理论的临床应用尤有深究。著有《孙鲁川医案》、《经方方法论》、《经方临证录》、《医林典故》、《孙朝宗临证试效方》、《奇经八脉证治发挥》、《古今奇经验案选编》等。序

奇经八脉,是指在十二经脉以外的八道脉络,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它们是相互错综于人体的另一系列经脉,它一方面是补充十二经脉循行流注之不足,另一方面又有维系十二经脉的相互关系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盈虚的作用。奇经除了一般的温养脏腑,濡润腠理之外,更与体内某些脏器有着密切的关系。

八脉特点:督脉统全身之阳气,为卫气之本,其脉下属于肾,通乎命门。肾与命门又为水火之脏,二者内藏真阴真阳。滑伯仁指出:“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任脉为阴脉之海,三阴经、阴维与冲脉均会于任脉,故有调节阴气的功能。“任主妊养”、“任主胞胎”,概括了任脉的功能,任脉偏于下焦少腹部位,所以治疗多从肾之阴阳盛衰求得治疗。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主渗灌溪谷,主女之胞宫与经水,又为血海,又主男子之精室,隶于胃、肾、肝三经,其为病多为气逆里急、奔豚、月经病、经闭、崩漏等,治疗偏补阴血以益冲脉。带脉发起于章门穴,回身一周,主约束诸脉,系胞固胎,其病多为带证、足痿、白淫、左右绕脐痛、腰痛、疝气、阴挺、阴吹、崩冲、漏下、肾着等。阴维起于诸阴之交,阴维为病主心痛,其治必结合阴经辨证治疗。阳维发起于诸阳之会,阳维为病苦寒热,阳维卫气失调,必结合诸阳经辨证治疗。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气,而司运动,阴跷发于少阴,阴气紊乱,夜发癫痫,治从少阴调补阴跷。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气,而司寤与矫健,其病多为失寐、昼发痫证、邪气痹阻,治疗当益气血,壮筋骨,调其阳跷。

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阴维维于阴,阳维维于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气,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气,共同维持人体经脉气血的平衡。

八脉之间虽然无配偶关系,但在临床应用时,八脉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对性与实用性,如《素问·骨空论》:“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张隐庵云:“骨谓脊背之骨穴也。”我们认为督脉与任脉相对,冲(任)与带脉相对,阴维与阳维相对,阴跷与阳跷相对,临床治疗时尤当注意,它们的相对实用性尤为重要。

八脉与十二经联系互动,又必联属于脏腑,脏腑病而及八脉,八脉病而及脏腑,又必权衡轻重缓急,以八纲辨治。古人的治疗经验必须重视,如八脉之间还有一个通假关系,《杂病源流犀烛》指出:“奇经八脉,所以总持十二经,不明乎此,并不知十二经之纲维,十二经之出入。如肝藏血,其人本血病,治其肝而勿愈,必求其源冲,冲为血海也……其任带跷维六经,可以类推。”朱祥麟先生指出:“类推之,则肾藏精,其人本精病,治其肾不应,必求其源于任,任主胞胎(精室)也。脾胃主湿土,斡旋四周,其人本湿病,治其脾胃而勿愈,必求其源于带,带脉居中,总约诸脉,统领六合也。三阳主气属卫,其人本卫病,治其三阳勿愈,必求其源于阳维,阳维维系诸阳也。三阴主血属营,其人本营病,治其三阴勿愈,必求其源于阴维,阴维维系诸阴也。五脏主藏神,其人本神病,治其五脏勿愈,必求其源于阴跷阳跷,二跷主寤寐也。”所以八脉诸多之证,除按脏腑辨证治疗之外,都可结合奇经而求得治疗。

根据我们几十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奇经学说与六经学说关系密不可分。又参考了古圣后贤一些论述,形成了奇经与六经融为一体进行辨证论治的思维,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往往取得良好疗效。

杂沓数言,疏漏、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正之。孙朝宗2013年8月9日Table of Contents八脉证治引言 一、督脉病证治二、任脉病证治三、冲脉病证治四、带脉病证治五、阴维脉病证治六、阳维脉病证治七、阴跷脉病证治八、阳跷脉病证治督脉验案篇 (一)脑风案(二)头重案(三)脊背寒冷案(四)脊背蒸热案(五)少阴精亏案(六)督脉眩晕案(七)中风闭证案(八)中风脱证案(九)督脉痫证案(十)癫证案(十一)骨痹(腰椎骨质增生)案任脉验案篇 (一)任脉石瘕案(二)冲任气瘕案(三)冲任厥阴气瘕案(四)冲任癥积案(五)冲任血虚,胎元不固案(六)任脉不宁,胎伤腹痛案(七)冲任血热,胎气不固案(八)妊娠恶阻案(九)妊娠周身浮肿案(十)妊娠腿肿案(十一)妊娠子满案(十二)妊娠子淋案(十三)妊娠转胞案(十四)妊娠胞阻案(十五)妊娠子烦案(十六)妊娠子痢案(十七)妊娠肾虚咳喘案(十八)任冲不固胞漏案(十九)冲任气虚胞漏案(二十)跌仆堕胎案(二十一)妊娠滑胎案(二十二)妊娠胎动案(二十三)产后血晕案(二十四)产后感冒发热案(二十五)产后发热脘痞案(二十六)产后恶漏不止案(二十七)产后气虚癃闭案(二十八)产后大便难案(二十九)产后腹中痛案(三十)产后背痛背冷案(三十一)产后阴虚盗汗案(三十二)产后血虚身痛案(三十三)产后小便失禁案(三十四)产后呕吐案(三十五)产后腹痛便溏案(三十六)产后不寐案(三十七)产后怔忡案(三十八)产后头痛案(三十九)产后关节痛案(四十)宫寒不孕案(四十一)痰湿不孕案(四十二)血瘀不孕案冲脉验案篇 (一)经水先期案(二)经水后期案(三)脾虚经水先后不定案(四)肾虚经水不定案(五)太阴气虚经水案(六)少阴虚热经水案(七)厥阴瘀血经少案(八)肾虚经水少案(九)肝气郁滞瘀血痛经案(十)寒湿痛经案(十一)少阴血虚痛经案(十二)寒湿痛经带下案(十三)血海寒凝经闭案(十四)脾虚血亏经闭案(十五)气血滞瘀经闭案(十六)阴虚崩漏案(十七)阳虚崩漏案(十八)血热崩漏案(十九)气虚崩漏案(二十)少阴阴虚血漏案(二十一)少阴阳虚血漏案(二十二)冲脉虚热血漏案(二十三)血海不宁崩漏案(二十四)经断期肾阴虚案(二十五)经断期肾阳虚案(二十六)经断期心肾两虚案(二十七)经断期心阴虚案带脉验案篇 (一)太阴虚寒带下案(二)寒湿白带案(三)少阴虚寒带证案(四)肝郁脾湿带下案(五)痰湿白带案(六)白崩案(七)太阴湿热黄带案(八)湿毒黄带案(九)黄带兼淋血案(十)厥阴湿热赤带案(十一)太阴气虚赤带案(十二)少阴阴虚赤带案(十三)太阴虚寒赤白带案(十四)太阴湿热赤白带案(十五)肝气郁结赤白带案(十六)赤白带案(十七)赤白带案(十八)赤带案(十九)肝经湿热青带案(二十)肝肾阴虚青带案(二十一)火热黑带案(二十二)五色带案(二十三)带脉肾着案阴维脉验案篇 (一)阴维虚劳腹痛案(二)冠心病(阴维为病)案(三)冠心病(阴维为病)案(四)阴维太阴心腹痛案(五)阴维腹痛案(六)少阴烦热案(七)阴维厥阴寒证案(八)厥阴头痛案(九)肝气郁滞腹痛案(十)肝肾阴虚经闭案(十一)癥结(子宫肌瘤)案(十二)疫毒痢案(十三)二维两虚案阳维脉验案篇 (一)阳虚感冒案(二)自汗案(三)皮肤瘙痒案(四)少阳外感证案(五)产后发热案(六)低热案(七)血痹案(八)阳维惊悸案(九)腰腿麻痹案(十)颈椎骨痹(颈椎骨质增生)案阴跷脉验案篇 (一)下痿案(二)下肢痿痹案(三)阴虚不寐案(四)疝气疼痛案阳跷脉验案篇 (一)痿证案(二)腰胯痹痛案(三)风湿腰腿痛案(四)湿热痿证案(五)癫痫案(六)头痛目赤案八脉证治引言一、督脉病证治

督脉的分布部位在脊背正中,对于两侧的太阳经起统率作用。《难经》杨玄操注:“督之为言督也,是人阳脉之都纲,人脉比于水,故吕氏(广)曰‘阳脉之海’。”说明督脉行于脊背,有统率各阳经及全身阳脉的作用。督脉循行脊柱,上属于脑,故主脑与脊背病状。《素问·骨空论》指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灵枢·经脉》言:“实则脊强,虚则头重。”脑为髓海,髓海的病证可属于督脉为病。《灵枢·海论》言:“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脑髓属督,下属于肾,脑主髓,肾藏精,所以对于督脉的治疗,又多以益精补肾为主。《脉经》言:“大人癫病,小儿风痫疾。”又多关系到脑的病变。《医述》引《医参》指出:“髓海实则思易得,过思则心火烁脑,头眩、眼花、耳鸣之象立见而髓伤矣,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充。”所论脑、肾与督脉的关系是密切的。因督脉与冲脉、任脉相通达,督脉与任脉基上是一条脉络,前者称之为任,后者称之为督,张志聪指出“此天道之包乎地外也”一言而概之。

李时珍《本草纲目》称鹿乃“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叶天士更推而广之,选用了羊、牛、猪脊髓等。针灸常取大椎穴、脐下多取关元穴以温阳气,《骨空论》说:“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张志聪说:“骨谓脊背之骨穴也。”大椎穴为诸阳经之会,关元穴为诸阴经之会,近于少阴肾,因而督脉之病证,又多从足太阳经与少阴经论治。

督脉用方如桂枝汤、参茸固本丸、斑龙丸、鹿角汤、大补阴丸等。《得配本草》药多选用鹿茸、鹿角胶、鹿角霜、羊脊骨、附子、细辛、苍耳子、白果、藁本、黄芪、肉桂等。二、任脉病证治

任脉又称妊脉,此脉行人身之前,各阴经均行于身前,与任脉相通达,所以任脉又称之为阴脉之海。

任脉与冲脉同起于胞中,下行出于会阴穴,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甲乙经》称会阴穴为“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意思是指任脉、督脉、冲脉三脉同出于此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各阴经以足三阴经为主,共同交会于任脉的中极穴与关元穴。足厥阴经又交会于曲骨穴,足太阴经又交会于下脘穴,足少阴经又交会于长强穴,正是由此说明了足三阴经的联系既有其共同点,又有其各自的重点。各阴经还通阴维之脉与任脉,又交会于天突穴、廉泉穴。《素问·骨空论》指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又说:“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任冲二脉同起胞中,循行的关系甚为密切,但其间又有其各自的特点。所以王冰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正是由于此,在妇科病证中,特别重视冲任二脉。冲任脉发起于下而上行,人体下腹部属于下焦,而关元等穴即主治生殖、泌尿方面的病证。上腹部属于中焦,而中脘等穴即主治消化方面的各种病证。胸部及咽喉部属于上焦,其膻中等穴即主治呼吸、循环方面的病证。

任脉方面的用药多以龟板为主,李时珍指出:“龟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脉。”清代叶天士又将鳖甲、阿胶、鱼胶、蚌水、淡菜等药列入任脉,名为“血肉填阴”。再如知母、元参、黄柏、生地降火药亦归之,紫河车、紫石英、艾叶暖宫药亦归之。由于任冲同起胞中,这些药又可归于冲脉。其成方有大补阴丸、大补元煎、温经汤、当归补血汤、当归生姜羊肉汤、胶艾汤、三圣温海汤、八珍汤等,临床可加减用之。三、冲脉病证治

冲脉起于“肾下胞中”。为脐下肾间动气,其深伏于脊内者为“伏冲之脉”。杨上善指出:“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是十二经脉根本,此冲脉血海,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海也,渗于诸阳,灌于诸经,故五脏六腑皆禀而有之。是则脐下动气,在于胞也……上下行者为冲脉也。”其浮见于外者,循腹上行,散于胸中,会于咽喉,络于唇口,“渗诸阳,灌诸经”。三阳中以阳明血气最盛,与冲脉关系特重,下行与少阴肾经并行而“渗三阴”。《素问·痿论》指出:“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街。”又冲脉上输于大杼,下输于上下巨虚,其联系甚为广泛。《灵枢·五音五味》指出:“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淡渗皮肤,生毫毛。”妇人因为冲任不营于中,故须不生。冲脉还概括了内分泌腺的功能。“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说明了其盛衰会影响人体全身的强与弱,例如虚劳病的“腹痛里急”也是结合主治作用而言。

冲脉病的用药,李东垣主用调中益气汤,着重以当归理血,甘草缓急。叶天士又着重于“利气通络”论治,谓:“冲脉为病,络虚则胀,气阻则痛,非辛香何以入络,苦温可以通降。”如元胡、川楝、香附、郁金、降香、乌药、茺蔚子、桃仁、青皮、吴茱萸、青葱管、小茴香一类均是。《得配本草》还有木香、当归、白术、芦荟、槟榔等。吴鞠通说:“当归、茴香补冲脉。”朱小南认为入冲有吴茱萸、巴戟天、枸杞子、甘草、鹿茸、紫河车、肉苁蓉、石英、杜仲、当归、鳖甲、乌药等。其方有奔豚汤、清经汤、温海汤等,根据证候临时加减用之。四、带脉病证治

带脉的功能主约束诸经脉。其发病则为腰腹胀满,下肢不利。《难经》指出:“带脉不引,足痿不用”。带脉受到损伤,就会出现腰以下诸证,但主要是小腹部位之女科之证,人们所称的带下病,就是对妇科病而言,男女生殖泌尿均可与带脉有关,赤白带下,白淫、腰冷病、腹胀、水肿、疝气、下元虚冷均属之。也正如《难经》所谓:“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素问·痿论》所谓“冲脉者……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诸病源候论》指出:“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亦有因产而用力偃气,而阴下脱者。”其如血崩、漏下者,也关系到带脉。

临床用药,多以固摄下焦为主。《得配本草》将当归、白芍、川断、龙骨、艾叶、升麻、五味子等,都归之带脉。其常用方有肾着汤、胃苓汤、吴茱萸汤、内补丸、易黄汤、世补斋止带方、胜湿丸、鹤顶丸等,临床可加减用之。五、阴维脉病证治《难经》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又曰:“阴维维于阴……阴维为病苦心痛。”张洁古曰:“营为阴,主里,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又曰:“阴维为病苦心痛,治在三阴之交,太阴证则理中汤,少阴证则四逆汤,厥阴证则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主之。”

李时珍注解谓:“盖阴维之脉,虽交三阴而行,实与任脉同归。故心痛多属少阴、厥阴、任脉之气上冲而然。暴痛无热,久痛无寒;按之少止者为虚,不可按近者为实。凡寒痛,兼少阴及任脉者,四逆汤;兼厥阴者,当归四逆汤;兼太阴者,理中汤主之。凡热痛,兼少阴及任脉者,金铃散、延胡索散;兼厥阴者,失笑散;兼太阴者,承气汤主之。若营血内伤,兼夫任、冲、手厥阴者,则宜四物汤、养营汤、妙香散之类。因病药之,如此则阴阳虚实,庶乎其不差矣。”

阴维脉主药:延胡索、金铃子、蒲黄、五灵脂、阿胶、白蔹、朱砂、麦冬、大黄、萆薢、淫羊藿、天冬、人参、当归、川芎等。阴维脉主方: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理中汤、金铃散、延胡索散、失笑散、承气汤、四物汤、养营汤、妙香散或四逆散、桔梗汤、灵枢饮、白蔹甘草汤、白头翁汤,以及痢下通治法等。六、阳维脉病证治《难经》曰:“阳维起于诸阳之会。”会是指头肩部的交会穴,如臑俞、天髎、肩井、阳白、本神、头临泣、正营、脑空、风池、风府、哑门。“阳维维于阳”、“阳维为病苦寒热”,三阳俱属表,与阳维交会主要在头,故其为寒热、头痛。细分为太阳、阳明、少阳的不同证候,太阳有发热恶寒、阳明有壮热恶寒、少阳有寒热往来。李时珍解释为:“阳维之脉,与手足三阳相维,而足太阳、少阳,则始终相联附者。寒热之证,惟二经有之,故阳维为病亦苦寒热。盖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邪气在经,内与阴争而恶寒,外与阳争而发热。则寒热之在表而兼太阳证者,有汗当用桂枝,无汗当用麻黄;寒热之在半表半里而兼少阳证者,当用小柴胡加减治之。若夫营卫惵卑,而病寒热者,黄芪建中及八物汤之类主之。”

阳维脉主药:桂枝、麻黄、柴胡、秫米、半夏、姜、枣、黄芪等。阳维脉主方: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柴胡加龙牡汤、达原饮、黄芪建中汤、八物汤等。七、阴跷脉病证治

跷脉起于足跟部,与足的健步行走有关。杨玄操曰:“跷,捷疾也,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这是对于跷脉的解释。跷脉的主要功能,概而述之,既表现在足的行动,又表现在目的开合,实际上关系着脑的清醒与睡眠。《难经》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脉经》曰:“阴跷……脉急,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又曰:“(寸口脉)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动苦癫,寒热,皮肤淫痹。”又为“少腹痛,里急,腰及髋窌下相连阴中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阴跷脉为足少阴之别,主一身左右之阴气,又主卫气行于阴,行于五脏。寸口脉,后部左右弹者,乃肝肾之病,会发生脑病癫,阴跷感其邪会发生皮肤淫湿痹痛。阴跷通贯五脏,脏气衰,卫气留滞,会出现里急,少腹痛,女子漏下,阴中痛,男子寒疝等。

张洁古曰:“阴跷在肌肉之下,阴脉所行,通贯五脏,主持诸里,故名为阴跷之络。阴跷为病,阴急则阴厥胫直,五络不通,表和里病。”阴跷为卫气行于阴,通贯五脏,主里。五络主足少阴大钟,足太阴公孙,足厥阴蠡沟,阴跷之络照海,任脉之络屏翳。《灵枢·热病》曰:“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目中赤痛,发于内眦,乃邪客于阴跷,其脉络壅滞所致,治疗取交信穴。交信乃少阴阴跷之穴。又曰:“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阴气盛则瞑目。”《甲乙经》曰:“目闭不得视者何也?卫气行于阴,不得入于阳,行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焉。”患者目闭不得视,乃卫气留于阴跷,阴跷盛满,卫气不行于阳,所以也就目闭(瞑目)。

阴跷脉主药:肉桂、补骨脂、当归、人参、紫河车、紫石英、穿山甲等。阴跷脉主方:甘草干姜汤、四物汤、奇效四物汤、大寄生汤等。八、阳跷脉病证治《难经》曰:“阳络者,阳跷之络。”又曰:“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王叔和曰:“阳跷……脉急,其人当从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又曰:“(寸口脉)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动苦腰背痛。”又为癫痫、僵仆、羊鸣、恶风、偏枯、痹、身体强。又曰:“微涩为风痫……直取阳跷,在外踝上三寸,直绝骨是(跗阳穴也)。”张洁古曰:“阳跷在肌肉之上,阳脉所行,通贯六腑,主持诸表,故名为阳跷之络……阳跷为病,阳急则狂走目不昧,表病里和……阳病则寒,可针风池、风府。”又曰:“在阳表者,当汗之。”又曰:“癫痫昼发灸阳跷。”

阳跷脉的发病,在寸口之部,就会出现前部左右弹动的现象,其病动苦腰背疼痛,或为癫痫、僵仆、羊鸣、恶风、偏枯、身体僵强之症,或为发生顽固性之痹痛。脉微涩为风痫,并取阳跷脉的跗阳穴以疗之。还可治霍乱转筋、腰不能立,髀股胻疼、痿厥、风痹、头痛、四肢不举、屈伸不能。以上数穴,俱关于筋。阳跷在肌肉之上,主表,通贯六腑,是指卫气行于阳跷之络。阳跷发病,阳急则狂,或狂走不寐,指表证或六腑之症。阳病则寒,可针风池、风府,在表者当汗之。癫痫昼发灸阳跷。若夜发可灸阴跷。《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即申脉穴也),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又《灵枢·热病》曰:“风痉、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邪气客于阳跷使人发生目痛,从内眼角开始,可刺外踝下的申脉穴二次,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如人行十里,病可愈。左刺右、右刺左即是缪刺。风痉、反折,可刺足太阳之委中穴出血。又曰:“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热厥取足太阳、少阳。”跷脉主要表现在足的行动和目的开合,实际上关系着脑的清醒与睡眠。足太阳阳跷,此脉自项入脑,直接联属目本,则分出二支联属于阴跷、阳跷,阴跷和阳跷相互交会,阳跷由外入里,阴跷由里出外,交会于目眦的睛明穴,如果阳跷气盛,不得入于阴,则两目张大而不得合,便是瞋目了。热厥之证,取之太阳、少阳,这少阳当是少阴。“病而不得卧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这是卫气的运行,患者不眠,卫气常留于阳,常留于阳跷,卫气盛满,阳跷盛满有余,所以就不瞑而瞋目了。

阳跷脉主药:防己、酸枣仁、蝉蜕等。阳跷脉主方:十补汤、升阳汤、瓜蒌桂枝汤、羚羊蝉花汤、独活寄生汤、天麻钩藤饮、酸枣仁汤、黄连温胆汤、二仙汤等。督脉验案篇(一)脑风案

常某,男,40岁,德州工人,1964年3月15日上午初诊。

夜晚外出饮酒,回家的路上感受风寒,冷风入于脑后风府,回家后即觉头痛,头胀,以后头部为甚;一夜酣睡,晨起头痛不减反增,本厂卫生室给予去痛片服之,痛暂减,后仍如前;去某医院诊之,医予颅痛定、防风通圣丸,服之仍不效;病已五天,未有见好之势,故来门诊:仍头痛头胀,并有沉重感。观之脉细数,舌淡苔略黄。诊为脑风证,属于督脉为病之头痛,亦或称之太阳头痛。

治疗:先给以针灸治疗:针刺风府、风池,诸症立刻有所减轻;再给以辛香解表,行气止痛之剂急治之。

处方:川芎6g,羌活6g,防风6g,僵蚕15g,藁本9g,蔓荆子15g,苍耳子10g。

上药水煮2遍,取汁2杯,中午服1杯,晚上服1杯。【二诊】3月18日,上药连服3剂,头痛病减大半,仍有头胀并沉重感。饮食正常,睡意不佳。量其病减,上方再加疏风、息风之品续服,观其所以再商。

川芎6g,羌活6g,防风6g,僵蚕15g,藁本9g,蔓荆子15g(打细),桑叶15g,杭菊花15g,双钩藤25g。

上药水煮2遍,取汁2杯,晨起服1杯,晚服1杯,忌烟酒。【三诊】3月20日,连服上方2剂,头痛止,头胀、头沉重感亦随之将已,仍与上方2剂,如病愈不再复诊。

按:关于脑风一词,《素问·风论》指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奇经八脉考》于督脉为病篇亦言:“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王冰于《素问·风论》曾说:“自风府而上则脑户也,脑户者,督脉、足太阳之会。故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也。足太阳之脉者,起于目内眦……故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也。”所谓“目风、眼寒”意思是指风气侵入了“风府”,寒邪循经上行,专列脑部,头痛、头胀就是脑风证。风邪走入目系,就会发生目风、眼寒之疾。所谓目风、眼寒的证状,就是两眼畏惧风寒,或迎风流泪。所以对于此证当急治之以杜绝病情的发展,在临床时,医者应当了解这一病证的传变规律。同时也提示了治疗风寒头痛之类的病证,应当遵循之治则。治例所采用的方药如川芎、僵蚕、羌活、苍耳子、藁本等,除入太阳经腧外,亦入于督脉,辛温解散风邪;防风祛风而不伤正,为“风药中之润剂”;蔓荆子助藁本以疗巅顶之风邪;二诊后,上方加桑叶、菊花以防其辛热之过,且二者还有疏风作用;双钩藤专解头胀头痛,以加强诸药之效;三诊气平得愈。(二)头重案

陈某,男,33岁,吴桥农民,1964年10月15日初诊。

素患梦遗滑精,结婚后房帷太甚,越半载,经常头晕,精神日衰,周身酸懒乏力,自恃体强,仍不在意,又三月,日甚一日,无奈求医调补,效差来诊。索方观之,尽是人参大补丸之类。目前:头重欲垂,不欲举首,言语低微,食欲尚可,行走摇摇晃晃,足胫酸软,但欲蜷卧,有畏冷感,小便清淡,脉来沉缓,尺脉尤甚,舌质青淡少苔。

辨证治疗:《奇经八脉考》引《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这段经文是说:督脉如果发生病变,属实的则脊柱强直,不能俯仰;属虚的则头部沉重,摇晃不安稳。结合患者头重不欲举,行走摇摇晃晃,足胫酸楚,畏冷,但欲蜷卧,脉沉尺缓,舌质青淡,少苔诸症,诊断为督脉虚证,由伤精气所发。此为精关不固,下焦元阳虚微,勿能温养督脉之阳气,治以温补元阳,补精续髓,以益督脉之虚。方选斑龙丸方加味调之。

处方:鹿茸片6g,鹿角胶9g(烊化),鹿角霜9g,胡桃肉15g,大熟地30g,枸杞子9g,补骨脂9g,菟丝子30g,肉苁蓉18g,生晒参9g,煅龙牡各30g,云茯苓18g,甘草9g。

上药以井华水4杯,文火久煮,取汁1杯,药滓再以井华水煮取1杯,2杯药汁和合,烊化鹿角胶尽,日分2次温服。【二诊】10月24日,上药断续服药7剂,头重减轻,畏冷好转,足胫酸楚好转,脉来较前有力。药已对证,再以上方续进。

鹿茸片6g,鹿角胶9g(烊化),鹿角霜9g,胡桃肉15g,大熟地30g,柏子仁10g,白干参12g,肉苁蓉18g,云茯苓24g,煅龙牡各24g,甘草12g,菟丝子30g。

煎服方法同上。【三诊】11月2日,上药接服7剂,足胫感到有力,走路不摇晃,头重头晕减轻大半,精神已较前好转,食欲感到馨香,舌青略现红活之象,苔薄白,脉象沉缓而尺脉似觉有力。综观其证,药续进之,诸证必有克化之望矣。

鹿茸片6g,鹿角胶9g(烊化),大熟地30g,白干参12g,肉苁蓉15g,云茯苓15g,菟丝子30g,巴戟天12g,煅龙牡各30g,金毛狗脊24g,川续断24g,怀牛膝15g,甘草9g。

煎服方法同上。【四诊】11月20日,上药迭进10剂,精神振作大半,脉来较为和缓,舌质已显红活,苔薄黄,又恐温补太过,药当平补以变易权衡。

鹿角片8g(打细),白干参9g,云茯苓18g,菟丝子24g,巴戟天12g,胡桃肉12g,煅龙牡各30g,熟地25g,知母3g,黄柏3g,制龟板15g(打细),甘草9g。

煎服方法同上。【五诊】12月1日,上药服6剂,精神振作,脉来和缓有力,仍遵前法调补肝肾,以益其督脉。

按:斑龙指鹿类动物,身体有斑纹,其行如龙速,为调补肾阳之佳品,亦调补督脉之上品也。叶天士指出:“鹿茸壮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鹿角胶补肾督脉之血,伍用补骨脂独补命门。”斑龙丸中用熟地厚味以填肾;菟丝子以升少阴之气;参、苓调补阳明;煅龙骨、牡蛎以收敛精气;制龟板以固阴。所以不用山萸肉、五味者,是因为酸能柔阴但不能入于脉也。病已瘥,嘱之保存精气,饮食尽量平淡,此朱丹溪所谓“淡食以养胃,内观以养神”之真义。(三)脊背寒冷案

田某,男,55岁,平原,工人,1970年5月17日初诊。

夙有肺痨病史,仲秋患伤寒,大发其汗,其病迟迟不瘥,半月来,咳喘渐平,饮食减少,初感下肢痿软无力,不时畏冷,傍晚脊背畏冷,严重时脊背感到板硬,疼痛沉重,精神呈衰弱之形证,脉象迟缓,两尺尤弱,舌质青淡,舌苔白腻湿润。

辨证治疗:督脉位于脊中,与其两旁的太阳经关系最为密切,太阳经与足少阴肾又为表里关系,患者素有肺痨病史,治节之能早衰,发汗后,太阳阳气衰减,少阴肾阳之气亦随之无力升于脊里,遂发脊背寒冷,经腧瘀痹而板硬,病势如此。《奇经八脉考》所谓“动苦腰背膝寒”,即指此证。其证主要在奇经督脉而影响太阳之经与少阴之本。《骨空论》指出:“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治以温督壮阳,大补肾气为法。

处方:鹿角霜20g,金毛狗脊30g,制附子6g,肉桂6g,大熟地15g(砂仁拌炒),川续断18g,补骨脂12g,羌独活各6g,甘草12g,生姜6g,大枣10枚(破),云茯苓18g。

上药水煮2遍,取汁2杯,日分2次温服。每服兑黄酒50ml。【二诊】5月21日,上药服3剂,精神好转,两下肢畏冷好转,脊背有麻胀虫行之感,板硬沉重减轻,他证尚无转机。余度之,脊背板硬已久,今既有麻胀虫行之感,可能督脉及太阳之经络有络脉欲动之机,继与止痛之品继续频进,观其所以再商治法。

鹿角霜30g,鹿角胶10g(烊化),狗脊30g,制附子6g(先煮),肉桂6g,熟地20g(砂仁拌炒),川续断24g,补骨脂15g,羌独活各6g,云茯苓24g,生姜6g,蜈蚣1条,甘草10g。

上药水煮2遍,取汁2杯,日分2次温服,每服兑黄酒50ml。【三诊】5月28日,上药连服6剂,跗踝有温和之感,脊背板硬松动温和,仍有麻胀虫行之感,督脉太阳之经腧有克化之机,上法毋庸更动,方药略式变易,望其出险入夷。

鹿角霜30g,鹿角胶10g(烊化),狗脊30g,制附子6g,熟地20g(砂仁拌炒),川续断30g,补骨脂15g,蜈蚣2条,鸡血藤30g,羌独活各10g,红花10g,生姜10g,大枣6枚(开)。

煎服方法同上。【四诊】6月5日,上方连服7剂,脊背煦煦温暖,已无板硬之感,下肢跗踝平平,行动灵活,脉象缓和有力,舌质已显红润,苔薄黄,精神振作,食欲馨香。其病已入坦途,仍守上法,方药小制其剂,断续服之。

鹿角霜20g,鹿角胶8g(烊化),狗脊25g,熟地25g,川续断20g,补骨脂8g,红花6g,鸡血藤30g,甘草10g。

煎服方法同上。

以上方,隔日服药1剂,1月后,康复胜于往昔。

按:脊背寒冷,多属寒冷之邪伤及督脉以及太阳之经腧,寒邪非温不活,非热不通,方中先用鹿角霜意在通督脉阳气;鹿角胶温补肾与督脉之血气;补骨脂、大熟地、制附子、肉桂意在大补肾与督脉阳气;狗脊、续断、羌活、独活意在能调督脉之阳气,以为祛寒活络之舟楫;云茯苓、生姜、大枣旨在调和营卫,为胜邪之本;方中每每兑以黄酒者,以黄酒可引诸药入于督脉也。(四)脊背蒸热案

周某,女,58岁,河北省吴桥,1983年4月22日初诊。

生育子女6名,4男2女,8年前患血崩,中西药服之无算,年余方愈。近2年来经常身发阵热,有时在心胸两肋,有时在腰背。为此曾去天津、北京等医院诊治,中医诊断为阴虚内热,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中西医综合治疗,未能根除。近年来经常脊背蒸热,一日发作四五次,每发病心中烦躁,夜半发病,影响睡觉,有时口干口渴,不时腰背酸楚,小便色黄,涩痛,大便干燥。脉象细数,舌质偏红,少苔。

辨证治疗:患者生育过多,50岁时又患血崩,年余方瘥,阴气久虚可知,脊背为督脉循行之所,督脉下根于肾,肾阴亏损,不能滋养督脉,久之热毒之气内炽,故而脊背不时蒸热。综合脉证互勘,实属督脉阴虚而发脊背蒸热之证,治当滋阴、清热、降火。方宗大补阴丸、三甲复脉及小柴胡汤等加减,斟酌治之。

处方:知母10g,黄柏10g,生熟地各25g,丹皮10g,地骨皮10g,制龟板20g,生龙牡各30g,制鳖甲20g,白芍20g,麦冬20g,柴胡10g,白茅根30g,黄芩10g,甘草10g。

上药以水4杯,先煮龟板、鳖甲、龙骨、牡蛎40分钟,再加水3大杯,后下诸药,煮取1大杯,药滓再煮,取汁1大杯,日分2次或3次温服。【二诊】4月27日,上药连服5剂,脊背蒸热稍减,虑其病久阴虚邪实,非一时可以克化也,再守上方加减续服。

知母12g,黄柏12g,制龟板20g,制鳖甲20g,龙牡各30g,生地30g,白芍20g,麦冬20g,地骨皮10g,木通10g,瓜蒌30g,黄芩10g,甘草10g,羚羊角粉4g。

上药先煮龟板、鳖甲、龙牡,后下诸药,煮取2大杯,日分2次温服,每次冲服羚羊角粉2g。【三诊】5月6日,上方续服,脊背蒸热时间缩短,但发作次数仍在四五次之多。再三思索,主证的脊椎蒸热,如不尽快逆转,他证亦不会彻底改善,治必有所侧重,否则治无功矣。

知母15g,黄柏10g,制龟板20g,制鳖甲20g,玳瑁10g,生大黄10g,芒硝6g,白芍30g,丹皮10g,栀子10g,瓜蒌30g,甘草10g。

上药以水4大杯,文武火煎煮龟板、鳖甲、玳瑁1小时,取汁1杯,后纳诸药加水5大杯,煮取2杯,药滓再煮取汁1杯,和合诸药汁,日分4次温服。【四诊】5月15日,上药续进5剂,脊背蒸热未发作,精神振作,夜寐转酣,饮食馨香,腰背酸楚缓解,口咽不再干渴,大便通调,略稀。其病已出险入夷,予以小方,隔日煮服1剂以善后。

知母6g,黄柏6g,制龟板10g(打细),生熟地各15g,石斛15g,甘草6g,生龙牡各15g。

上药水煮2遍,取汁2杯,日分2次温服。忌食辛辣、燥热之品。2日服药1剂。

按:督脉阴虚脊背蒸热一证,病来已久,通过医治实践,确实不易治疗。程杏轩《医述》引《医参》说:“脑髓实则思易得,过思则心火烁脑,头眩、眼花、耳鸣之象立见。”可见心、脑、髓与督脉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相关的。此案治疗,但以大补阴丸尚感不足,又加之滋阴重剂三甲复脉汤等众药协调,尤其加入玳瑁一药,脊背蒸热始可渐渐病退。考玳瑁一药:“气味咸寒,解毒清热之功,近于犀角,镇心安神之力,相当于珍珠,《局方》至宝丹,犀角、玳瑁同用,为治高热神昏疗效很好。”方首以知母、黄柏,旨在清火而坚阴。(五)少阴精亏案

潘某,男,33岁,干部,河北藁城,1982年9月3日初诊。

身体丰腴,好逸恶劳,花天酒地,再加房帷过度,自觉身体逐渐虚弱,下肢痿软无力,甚则行走欲仆,精力减退,不时遗精滑泄,医以金锁固精丸、虎补丸等,一月来,寸效不显,反增口干口渴,心烦意乱,脉来虚数,右尺似大,舌质偏红,舌苔黄燥,根厚腻。

辨证治疗:肥胖之体,痰湿留恋;膏粱厚味,湿热生焉;房帷走泄,肾失悭化;久之化火伤阴。然精神藏贮,虽在于肾,而精之主宰则多在于心也,心藏神,若神气安宁,则精液自然固秘,若心有妄想,心火一动,则肾精随之而动泄,精气久亏,伤及督脉,肾亏督虚则脊软骨弱,致下肢痿软无力,行走欲仆。治以养阴清潜,以充督脉,并佐以化痰浊利水湿。方以《卫生宝鉴》之三才封髓丹加味调之。

处方:天门冬20g,生熟地黄各30g,西洋参20g,黄柏10g,制龟板30g(打细),泽泻30g,酸枣仁30g,五味子6g,云茯苓20g,远志20g,生龙牡各30g,甘草10g。

上药以水4杯,文火久煮,取汁1杯,药滓再煮,取汁1杯,和合药汁,日分2次温服。戒酒烟,每夜必单床单人卧睡。【二诊】9月15日,上药连服9剂,仅有滑精1次,心中烦热减轻,口渴亦减,精神好转,脉来虚数,亦觉有力,上方既见效机,仍步上方续进。【三诊】9月25日,患者服药8剂,遗泄已瘥,未料患者毅力坚韧,10天以来,一直未再饮白酒,只是喝了点啤酒,饮食也尽是清淡,心情恬淡,口渴减轻大半,舌质偏红减轻,苔薄黄不燥,腰脊酸楚好转,脉来不若前甚。病已逐渐向愈,仍以上方出入。

天门冬25g,生熟地各30g,黄柏10g,制龟板30g(打细),生龙牡各30g,柏子仁10g,五味子10g,云苓20g,泽泻30g,杜仲30g,川续断30g,酸枣仁30g,甘草10g。

上药以水4杯,煮取1杯,药滓再煮,取汁1杯,日分2次温服。【四诊】10月4日,上方续服8剂,腰脊酸楚已除,下肢矫健,精神振作,嘱淡食以养胃气,怡情自遣,肉食以少为好,月后可以喝点酒,一次不可超过50ml。

生熟地各20g,制龟板20g(打细),芡实10g,山萸肉20g,生龙牡各30g,天麦冬各20g,酸枣仁20g,泽泻20g,甘草10g。

上药水煮2遍,取汁2杯,日分2次温服。隔日服药1剂。

按:少阴精亏,遗泄无度,久则少阴之精气,不能上充督脉脑髓,而病精气不固,身虽丰腴,拈轻怕重,再酒烟失度,房帷太过,亦可引发督脉少阴精亏,无精打采之主因。病来既已久远,而治疗也非朝夕可疗,所以处方用药,始终注意清潜滋益之品,肾精充实,督脉健壮而病可愈。(六)督脉眩晕案

林某,男,49岁,公路段工人,1969年10月8日初诊。

患者近半年来,经常眩晕,头目有时昏冒,由于体壮,未加介意,近来拇指与食指阵发麻木感,家人劝之始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血压170/100mmHg,诊断为高血压病,给予降血压药维持治疗。患者嗜好饮酒,1天2次,每次50~100ml不等。虽服降压药,也无好转,眩晕不减,手指仍现麻木,始来门诊。目前:上证尚在,并有心中烦热,目糊,睡眠不佳,项部发硬不灵活,腰酸腿软。脉象虚大,重按无力,舌质偏红,舌苔黄腻。

辨证治疗:患者恃其体壮,既患头目昏眩,手指发生麻木,并项部发硬不灵活,已萌中风之先兆,腰酸下肢觉软,亦其证也;又更饮酒,不加介意,必发中风偏瘫;脉虚大,重按无力,亦为其不良之兆。当急治之,否则大病将至,悔之晚也。急拟自制大定风汤与服,冀其机转乃幸。

处方:生地30g,杭白芍25g,霜桑叶30g,双钩藤30g,葛根30g,僵蚕20g,天麻18g,生龙牡各30g,制龟板30g,玳瑁15g,天冬15g,麦冬15g,石决明25g,蒺藜30g,甘草6g,怀牛膝20g。

龟板、玳瑁(打细)久煮取汁1杯,合并他药,再加水4杯,煮取1杯,药滓再煮,取汁1杯,3杯合匀,日分2~3次温服。忌食酒肉、鱼肉、腥臭等物。【二诊】10月15日,上药连服5剂,眩晕减轻,不时昏冒未作,手指麻木不瘥,睡眠好转,心中烦热不已,他证尚未减轻,仍与上方踵步。【三诊】5月21日,宗上方频服5剂,手指麻木已瘥,心中烦热随减,眩晕已愈,昏冒未发,精神振作,惟颈项尚有强硬之感,腰酸愈,腿软瘥,脉来不若前甚,舌红苔薄黄,饮食已馨,二便正常。病已出险入夷,仍守上方续进。

双钩藤30g,葛根30g,僵蚕20g,羌活6g,天麻20g,地龙10g,蒺藜20g,怀牛膝20g,制龟板20g(打细),生龙牡各20g,甘草10g。

上药水煮2遍,取汁2杯,日分2次温服。忌食酒荤等物。【四诊~五诊】5月31日,上药先服4剂已,颈项已觉灵活,走路正常,酸软之感未发。续进4剂,一切证状基本消失,测量其血压130/90mmHg。血压虽然正常,但尺脉尚虚,病根未除,尚须静养月余,待尺脉升动,尚可无虞。略书小方服之,以提示注意。

天麻10g,制龟板10g,生熟地各20g,麦冬10g,蒺藜10g,生龙牡各10g,怀牛膝10g,甘草10g。

上药水煮2遍,取汁2杯,隔日服药1剂。

患者遵守所嘱,连服15剂,约20余天,一切正常,停药,上班工作。

按:患者林某,年近半百,阴气自半,督脉、肝肾阴虚日进,已现眩晕昏冒,颈项强硬,手指阵发麻木感,中风偏瘫病的先兆已现端倪。此时如不及时调其督脉、肝、肾,恐有立即成中之虞。治以玳瑁、龟板、龙骨、牡蛎这类潜镇之品调补肝肾以济督脉之虚空,尤其玳瑁一药对于潜纳虚阳之力,又胜于龟板、龙牡,它的特殊功效,又别于其他降镇之品,临床多年观察,随着气血的和降与肾功能的恢复,待气血稳定到一定程度时,少少用之即可,不可连续服用。血压虽然正常,但尺脉尚有空虚之处,要静养一个时期方可无虞。(七)中风闭证案

邱某,男,52岁,工人,1968年4月10日初诊。

素有头痛病史,近年以来,不断发现手麻,昨日陡然发生舌强,不能言语,神识昏迷,精神躁动不安,右半身不遂,脉弦滑,舌质偏红略紫,苔黄腻,血压170/ 110mmHg。针刺足大趾能动,刺手大指能动,呼吸短促,有痰鸣之声。询之,平素喜饮酒,吃肉。现在二便闭。

辨证治疗:素有头痛,突然中风,脉象弦滑,舌质红紫,苔黄腻,此乃中风闭证。素因调护失宜,既有头痛病史,肝阳偏盛,陡然发生中风,法宜醒神开窍,息风通络化痰。

羚羊角6g(日服3次,每次2g),双钩藤40g,全蝎6g,夏枯草15g,石决明30g,地龙10g,丹参30g,僵蚕15g,川贝10g,瓜蒌30g,怀牛膝20g,丝瓜络10g,制龟板20g(打细),鸡血藤30g,生姜6片。

上药文火久煮2遍,取汁2杯,日分2次温服。每次兑冲羚羊角粉2g。【二诊】4月17日,上药连服6剂,大便通下3次。神识清楚,言语不若前甚,但舌本尚有硬笨之感,上肢活动增强,下肢能屈不能伸,脉来尚觉弦急。综合脉证分析:督脑有所机转,阳跷之脉前部似有左右弹动,治当面面俱到,处方于下。

制龟板20g(打细),双钩藤40g,全蝎6g,地龙10g,蜈蚣1条,茯神15g,赤芍20g,桑枝50g,鸡血藤30g,桑寄生20g,怀牛膝20g,木瓜20g,生地30g,甘草10g。

上药文火久煮2遍,取汁2杯,日分2次温服。【三诊】4月25日,上药又服6剂,跷脉得养,下肢可以屈伸,扶持下床,可以站立,抬足迈步困难,脉来较为平和,仍步上方化裁,重佐通络以补跷脉。

鸡血藤30g,蜈蚣1条,茯神20g,桑寄生30g,怀牛膝30g,桑枝50g,地龙10g,独活6g,生熟地各30g,丝瓜络10g,川贝6g(打碎),甘草10g,鹿角片10g(打细)。

上药水煮2遍,取汁2杯,日分2次温服。【四诊】5月1日,上药以活血通络,又重佐虫蚁活络之品服后,有人扶持可以下地轻轻走步,由此可以看出,跷脉得养,可有跷健之望。其病已入坦途,循序渐进可也。仍与上方6剂续服。

按:中风闭证,其病机主要在脑,而重点又在下肢,而下肢之痿弱,又必在跷脉,在脑以醒神开窍,在四肢以疏经活络,在跷脉则以重滋跷脉之空旷。诊余认为,但从脑部分析治疗中风证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脑部病变已可,而遗留一系列的手足不遂的后遗症,久久不得其瘳。而中医是把脑、经筋、督脉、跷脉以及脏腑相关的方方面面,综合分析、治疗,一般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八)中风脱证案

赵某,男,63岁,退休药师,1968年8月6日诊。

患者年前患中风,左半身不遂,经服中药数月,基本恢复正常,认为喝点酒也不可能犯病,越喝越多,自己反觉得意,昨日中午,喝酒后,还未吃饭,陡然坠于桌下,不能言语。目前:问之不答,神志恍惚,面色苍白,汗出如洗,呼吸低微,小便失禁,脉来虚细而迟,有结脉出。血压70/40mmHg。

余急针人中,再以艾卷灸气海、关元,患者方醒,急呼:“救命!救命!”余又急针百会穴片刻,灸三壮,身冷转温。处方:白干参30g,黄芪30g,制附子24g,大熟地30g,甘草15g。取药后,急煎服之。【二诊】8月7日,复诊,患者能端坐床上,精神振作,昨服中药后,阳气来复,安寐一夜,脉来较前有力,尚有结脉现象。原方加入补肝肾、强筋骨之品,并嘱不可再喝酒,要以安然静养为要。

台参30g,黄芪30g,大熟地30g,白术20g,五味子10g,菟丝子30g,川续断30g,杜仲30g(盐水炒),甘草15g,生姜6g。

上药水煮2遍,取汁2杯,日分2次温服。【三诊】8月15日,上药连服6剂,周身皆感温煦舒适,从此日起,自己在院内外走了大约500米,感到两足较前有力,一气走来,未发现虚喘现象,只是身上微微出了点汗。脉来较前有力,但仍有结脉,舌质略红,苔薄白。脉证互勘,阳气大有来复之象,仍步上方加减续服。

黄芪90g,川芎10g,当归20g,桃仁10g,红花6g,菟丝子30g,大熟地30g,太子参20g,川续断30g,杜仲30g(盐水炒),桑寄生20g,淫羊藿10g,甘草10g,怀牛膝20g。

上药文火久煮2遍,取汁2杯,日分2次温服。

按:中风脱证,实由元气不摄为之。《景岳全书》指出:“非风遗尿者,由肾气之虚脱也,最为危候,宜参芪归术之类补之是也,然必命门火衰,所以不收摄,其有甚者,非加桂附,终无济也。”脱证之发如不积极治疗,多为危殆。(九)督脉痫证案

郝某,男,9岁,平原王果铺乡,1968年4月11日初诊。

一日晨起去上学的路上,本村一大狗突然扑来,虽没有咬伤,但患者受惊吓跌倒,有大人扶起,送入学校。两天后,不明原因于玩耍中突然跌仆,口吐白沫,并发出格格之声,4~5分钟后自己爬起,询之并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此后出现阵发性精神发呆现象,迄今12天,发作10余次,特来诊治。刻下:患者精神发呆,神情淡漠,面色萎黄,嗜睡懒言,饮食正常,只是发作后身软无力,气短胸闷,观之舌淡,苔白薄,脉弦滑无力。

辨证治疗:患者因惊吓致心神失守,形成督脉风痫,治宜镇惊安神,豁痰通络。

处方:生铁落30g,僵蚕9g,天麻12g,胆南星6g,炒苏子9g,全蝎6g,朱砂2g(分冲),酸枣仁18g,节菖蒲9g,远志9g,云茯苓12g,甘草6g。

上药水煮2遍,取汁2杯,日分2次温服。每服加朱砂1g冲下。【二诊】4月22日,上药断续服药8剂,只是在4月20日发作1次,但比以前程度减轻,时间缩短。今日来诊,脉来不若前甚,精神较前好转,再以前方加减续服。

生铁落30g,僵蚕15g,天麻15g,炒苏子9g,全蝎6g,朱砂2g(分冲),酸枣仁24g,云茯苓15g,节菖蒲9g,远志9g,甘草6g。

上药水煮2遍,取汁2杯,日分2次温服。每服加朱砂1g冲下。【三诊】5月4日,上药服6剂,情况良好,病未发作,又续服4剂后,情况仍然良好,脉来缓和有力,舌质转淡红,舌苔白薄。综合脉证互参,病已出险入夷,再拟养心安神,调气益智之法治之,方宗人参琥珀丸意。

代赭石20g(先煮),党参8g,琥珀12g,节菖蒲15g,远志15g,酸枣仁24g,甘草12g。

上药以水3杯,先煮代赭石15分钟,后下诸药,取汁1杯,药滓再煮,取汁1杯,日分2次温服。

按:风痫证之发,大多由于惊吓、恼怒、恐惧致精神失常,气血虚弱而神不守舍,总的变化不越出于心、肝、肾。或属风热,胆火生风;或属心肾虚怯,痰涎上壅;或风痰蒙蔽心智,经脉闭阻,而作痫证。治疗法则,即平肝泻火,清火豁痰,镇心安神,安神益智等。若脉虽弦而虚弱无力者,又当佐以培补之品。(十)癫证案

刘某,女,39岁,工人,1968年10月15日初诊。

工作失意,敢怒不敢言,郁闷不已,已近月余,经常心悸,不得安寐,有时精神发呆,有时落泪哭泣,有时喃喃自语,饮食减少。其夫送医院检查为精神分裂症,给予安定片、苯妥英钠等服药5天无效,转来门诊。目前:精神淡漠,头晕头胀,胸脘痞闷,夜寐不安,饮食减少,面色淡白,病甚时则如醉如痴,言语不序,舌质稍红,舌苔厚腻而黄,脉弦数无力。

辨证治疗:初因精神抑郁不快,抑郁既久,其气不得发越,气机不畅,故而精神淡漠,夜寐不安,胸脘痞闷,甚者如醉如痴,言语不序,肝气郁勃,气郁生痰,蒙蔽心窍而头晕头胀。此属“癫证”,方以黄连温胆汤加减,以清心化痰,安神、开窍、醒脑。

处方:黄连8g,陈皮30g,半夏30g,云茯苓30g,竹茹10g,枳壳20g,节菖蒲15g,远志15g,胆南星10g,瓜蒌30g,白金丸4g(兑冲),朱砂1g(分2次冲)。

上药水煮2遍,取汁2杯,日分2次温服。每服冲白金丸2g(1袋),冲朱砂0.5g。【二诊】10月20日,上药连服5剂,大便得通,胸脘显宽,饮食渐进,精神淡漠不若前甚,略显喜笑面容,言语亦较前有序,脉弦不若前甚,上方既已显效,仍守上方续进。

黄连8g,陈皮20g,半夏20g,云茯苓25g,竹茹10g,枳壳20g,节菖蒲20g,远志20g,酸枣仁20g,柏子仁10g,胆南星10g,甘草6g,白金丸2袋(冲),朱砂1g(分2次冲)。

上药水煮2遍,取汁2杯,日分2次温服。每服冲白金丸1袋,冲朱砂0.5g。【三诊】10月28日,上药断续服药6剂,精神转好,言语对答有序,饮食增加,有时还能做点针线活,舌黄厚腻变薄,脉来较为缓和,综观之,其证已入坦途,仍需循序渐进,以收全功。

黄连6g,陈皮20g,半夏20g,云茯苓30g,竹茹10g,枳实20g,柏子仁10g,酸枣仁20g,胆南星6g,节菖蒲15g,远志10g,丝瓜络20g,甘草10g。

上药水煮2遍,取汁2杯,日分2次温服。

按:癫证,属督脉为病,即是精神失常。癫又名文痴,狂又名武痴。癫证属虚,狂证属实。癫证的特征:精神失常,如醉如痴,言语不序,哭笑无常。癫证为虚,治疗当清心,豁痰,安神为主。此案由精神抑郁形成,痰热蒙蔽心包引发,所以采用了黄连温胆汤予以治疗,方中黄连主清心、胆、肝、胃;陈皮理气开郁;半夏、云茯苓以降气化痰;节菖蒲开窍以化痰湿,并远志通达心肾之气,以借其芳香清冽之气辟其秽浊之气,开塞蔽而省迷惑,大有提神通窍之功用;朱砂特有安神,定惊之效,寒可清热,重可去怯,有清镇安神,醒脑定惊之功,可清心、胆痰热。全方用之,不偏温燥劫液,又不偏清润助痰为其特长。(十一)骨痹(腰椎骨质增生)案

范某,男,60岁,武城,1981年6月20日初诊。

患者腰痛连及左腿,行走不便,每逢阴天下雨痛重,冬天比夏天严重,经服中西药百余日,病不愈,病已两年余。今日病重来诊,经透视摄片,诊断为腰椎骨质增生。前既有风湿痹痛之因,今又有腰椎骨质增生,互为影响,故病腰痛,下肢痹痛,行走不便,脉来沉弦,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滑。

辨证治疗:风寒之邪,早中于经络,引发痹痛已二年余,久则气血两虚,督脉与跷脉失于濡养,故而腰及下肢痹痛,久久不已,今摄片诊断为腰椎骨质增生,看来这一增生已久有之,不过当时未予明确,一直按风湿治疗,所以服药百日而不瘥。今既已明确病因,治以温督脉与跷脉,散风胜湿,消痰化瘀,调补肝肾。方用温督解凝汤合鹿跷汤加减。

处方:鸡血藤30g,紫丹参30g,乳香8g,没药10g,白芥子6g,当归30g,川芎20g,狗脊30g,大熟地30g,杜仲30g(盐水炒),桑寄生30g,淫羊藿10g,威灵仙20g,豨莶草20g,桃仁10g,红花10g,怀牛膝20g,木瓜20g,鹿角胶15g(烊化)。

上药以水4杯,煮取1杯,药滓再煮,取汁1杯,2杯药汁合,烊化鹿角胶尽,日分2次温服。【二诊】6月26日,上方连服6剂,下肢痹痛减轻,他症尚无起色,仍守上方续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