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合作与互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20:11:47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带一路”:合作与互鉴

“一带一路”:合作与互鉴试读:

前言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通过对历史上古丝绸之路形成的文化价值符号赋能,激活了更多国家的发展潜能,点燃了更多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憧憬,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响应,共同推动“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倡议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中国政府主动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国家行动,与参与国共同努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断走深走实。中国政府成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国家发改委设立专事机构。2014年12月中国政府成立了丝路基金,2015年3月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12月中国倡议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7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相关国家积极参与下,中国推动把“一带一路”建设纳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中国—东盟“10+1”合作机制、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博鳌亚洲论坛等重要议题。在国内则推进“一带一路”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接。2018年8月27日习近平主席亲自主持召开了“一带一路”建设五周年座谈会,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要高质量发展,推进由“大写意”阶段向“工笔画”阶段迈进。

在全球化浩浩荡荡大潮中,“一带一路”顺应、引领时代潮流,超越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和由冷战思维形成的全球价值观和发展观,与参与国携手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外交新境界的重要体现,中国成为第一个不依靠战争,不依靠殖民,不依靠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经济体系而成功地实现和平崛起的大国,中国主动提出并与参与国共享发展经验和机遇,以惠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给全球提供的最大公共产品,体现了大国胸襟、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精神。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CCIEE)自成立以来,把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全部工作的核心和重中之重,是国内最早开展“一带一路”研究的智库之一。2012年国经中心曾培炎理事长提出《关于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融资机构的建议》并上报中央,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2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印度尼西亚)期间,正式发出了共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倡议,2015年12月亚投行正式成立。

五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场合就共建“一带一路”发表讲话,这些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宗旨是实现开放包容发展,基本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运作机制是市场配置资源,载体路径是拓展互联互通。

共建“一带一路”根植于历史,但面向未来;源于中国,但属于世界。“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合作平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了各国发展进程,改善了沿线国家民生需求,开辟了互利共赢新前景。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国经中心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与国内外智库同行一道,深入交流合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行稳致远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一带一路”课题组2018年8月总报告“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连心路 共同美好生活的圆梦路一、“一带一路”——推动全球化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彩实践

古代“丝绸之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亚欧大陆是人类文明和世界主要宗教的诞生地。2000多年来,生活在亚欧大陆上的人们,跨越戈壁、雪山、沙漠层层地理阻隔,在这块地球最大的陆地上演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丝绸之路成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融合最生动的符号化象征。16世纪末随着地理大发现、新大陆开拓和接下来的工业革命,西方世界兴起,经历殖民者的刀光剑影,丝绸之路似乎逐渐隐藏于历史学家的教科书之中。古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更是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之路。在古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不同宗教秉持开放、包容心态,对话沟通,彼此接纳,共同发展,形成了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壮丽景观。古丝绸之路所创造的和平友好的交往秩序和互鉴共荣的交往智慧,体现出鲜明的和平、包容、开放、互利特征,这对于当今不同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交往、交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在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2015年3月28日,中国政府发布了《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系统阐明了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以及合作机制,提出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目标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主席总结3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指出总的来看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并进一步提出了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的宏伟目标。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沿线国家人均国民收入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很多是低收入国家,有9个属最不发达国家,还有大量民众仍生活在贫困线之下,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低。相当多国家进入发展上升期,无论是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从应对金融危机后影响、加快转型升级的角度看,各国谋和平、求发展的愿望比以往更加强烈,沿线各国的前途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中国愿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分享发展的机遇,分享市场、投资、贸易、环境发展中的收益,满足世界特别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新期待。

应该看到,作为一个涉及诸多领域、具有攻坚性和国际性的宏大工程,“一带一路”需要各参与国、各地区以及国际社会的充分沟通,通力协作和共同努力,各项目标和愿景也不可能一日实现。“一带一路”提出了清晰明确的方向,给了更多国家和地区休戚与共的依存感,给了通过共同努力解决发展困难的力量感,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最为珍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一带一路”建设的着眼点,立足于各相关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通过提升文化的相互开放水平,推动不同文明交流碰撞,形成更具包容精神的多样性文化,汇聚和释放文化促进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实现更有效率、更具包容性的增长,“一带一路”成为在新全球化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

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超越血缘、家庭、社群、民族和国家等一般意义上的共同体类型及其价值追求,同时又是诸种共同体精神和特质的综合集成和辩证统一。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今天,各国应共同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共同解决世界的难题,共同掌握世界的命运。“千万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旧框框内。”“一带一路”所体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在地融入了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责任共担、发展共赢五个方面。

利益共生意味着命运共同体成员之间在利益关系上具有明显的共损共荣特点,其共同利益体现为利益各方的“正比相关”,即他者的利益在事实上成为自我利益的一部分,尽管命运共同体中每一成员有自己的利益,但是命运共同体中不同成员的利益更多地具有互补和互利的意义。“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中的共同利益,不仅保证了个别成员利益的实现,而且成为每一个成员利益发展的源泉。“一带一路”把中国的利益同沿线各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联结起来,把中国的发展机遇同沿线各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发展机遇结合起来。“一带一路”的方向就是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发展伙伴关系,一个利益共生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情感共鸣是共同体成员之间自然产生的心理认同。情感共鸣表明“一带一路”既具有地缘关系中特有的某些天然情感要素,同样需要后天的情感沟通和提升。2000多年古丝绸之路下的文明交往,近百年来为自身独立和发展的抗争,新时期追求自身发展的不懈努力,都会使各国找到共同的情感共鸣点。中国强调“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是邻居就不能成为情感共同体,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很多创始成员都不是中国的邻居,但“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共同的愿望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价值共识是命运共同体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是各国最基本价值共识的出发点,由此扩展开来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多边不要单边,要对话不要对抗”,共同反对那种为了个体利益损害共同体利益的利己主义行为。命运共同体不意味着没有矛盾,但各方能够本着求同存异、包容互谅、沟通对话、平等交往的原则来化解矛盾。“丝绸之路”的历史传统告诉我们,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要坚持以开放包容心态看待对方,消除疑虑和隔阂,世界的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完全可以转化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来源。

责任共担是命运共同体发展和运行的伦理保障。人类生活在一个高度相互依赖的世界中,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发展让“地球村”越来越小,今天任何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都不应脱离人的自我责任和对同伴的责任,不应脱离对我们居住的地球的责任。责任共担要求命运共同体建立相互之间的尊重、理解和伙伴关系,而不存在支配和贬低。“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各国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平等的,应该是命运共同体的维护者和促进者,这里不能有“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是“相互补台,好戏连台”。

发展共赢是命运共同体内生的共同目标。命运共同体中的发展是福及全体、惠泽各方的,它摒弃了“你输我赢”或“你赢我输”的旧思维,强调双赢、多赢、共赢。“一带一路”说明世界应是共谋发展的大舞台,总怕别人发展会损害自己利益,总担心别人崛起会导致自己大权旁落,动辄对别国发展实施遏制、围堵和孤立的冷战思维和做法,与今天全球发展大势背道而驰,其结果必然是损人不利己。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沿线各国需要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世界经济迫切需要增长“稳定器”和“推进器”,“一带一路”建设为实现共同发展、共享发展创造了新空间,是中国倡议、各国愿望与世界期盼的“和鸣”。“一带一路”正成为新型全球化形势下各国追寻历史脉络和文化基因,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培养基”,成为推动实现各国双赢、多赢、共赢的新模板,“一带一路”将成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连心路”,成为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圆梦路”。二、“一带一路”五年来取得的积极进展超出预期(一)愿景与规划对接——旨在推进双赢、多赢、共赢“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要实现梦相通、心相连,首先要做到的是手相牵。五年来中国领导人利用多个机会和场合,与各国领导人、各界人士广泛交流沟通,努力增信释疑,倡导、介绍中国和平发展理念,商谈合作共赢发展的构想,“一带一路”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理解和支持。习近平主席提出“五通”,“政策沟通”处在第一位。中国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签署合作备忘录或合作规划。目前,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已与56个国家和区域合作组织发表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联合声明,同有关国家依情况建立联委会、混委会、协委会、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等多样化的双边机制。“一带一路”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草原之路”、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印度“季风计划”、英国“北方增长计划”等有关国家规划的对接在不断推进之中,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规划纲要及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捷克与中国对接合作文件均编制完成并签署。目前,有几十个国家和中国政府研究共同推进本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对接。

印度尼西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倡之地。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同年中国—印度尼西亚关系升格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10月,佐科总统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计划”,大力发展“海上高速公路”,将印度尼西亚打造成“全球海上支点”和“全球文明枢纽”,表示“我们要努力使印度尼西亚再次成为一个海洋国家,大洋、海域和海湾是我国文明的未来”。印度尼西亚政府提出,打造“世界海洋轴心”与“一带一路”完全可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近年,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在铁路、水坝、电力、桥梁、工业园区等领域合作亮点频出,为受困于基础设施和工业化水平落后的印度尼西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海上支点”战略框架下的合作,将为开拓两国各领域合作带来广阔前景。

2014年11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出“光明之路——通向未来之路”新经济计划,未来3年内投资90亿美元对哈国内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目的是利用其优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中国、欧洲、中东的交通和物流枢纽,打造全球经济走廊。2015年8月31日,中哈两国签署了《中哈关于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宣言》,标志着“光明之路”和“一带一路”正式开始合作。

蒙古国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响应,提出了“草原之路”倡议,总投资约500亿美元,建设包括连接中俄的997公里高速公路、1100公里电气化铁路和扩展跨蒙古国铁路以及天然气和石油管道等。蒙古国政府认为“一带一路”和“草原之路”两项发展战略紧密相连,对蒙古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为解决铁路互通,蒙古国已通过决议在中蒙两国边界新铁路建设中,将使用与中国相同的轨道标准。

印度提出了“季风计划”与“一带一路”对接的倡议,“一带一路”与“季风计划”“香料之路”“棉花之路”等倡议或计划在结构和本质上互补、互利和共赢,在亚洲和平发展新思路下,中印可以运用东方智慧将两个内涵和功能具有相似性的概念进行有效对接。

此外,“一带一路”与欧盟“容克计划”、英国“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波兰“琥珀之路”、澳大利亚北部大开发等都在积极落实战略对接。“一带一路”在与国际组织、区域、次区域各层级合作方面取得积极成果。“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当前工作和未来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与联合国所倡导的多边主义精神高度契合,与联合国成员国的共同利益高度契合。2016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第2274号决议纳入“一带一路”倡议内容,2016年12月第71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第A/71/9号决议,赞同“一带一路”倡议载入联大决议,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广大成员国的认可和支持,正转化为国际共识。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博鳌亚洲论坛(BFA)、亚欧会议(ASEM)、亚洲合作对话(ACD)、亚信会议(CICA)、中非合作论坛(FOCAC)、中阿合作论坛(CASCF)、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NS)、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LMCM)、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等多边合作机制中,“一带一路”倡议都是重要议题。(二)“一带一路”把中国和广大亚欧国家更紧密地连接起来“一带一路”建设以中国国内重要城市、通道和口岸为起点,正在形成连通沿线国家的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六大经济走廊”像打开的一面折扇,形成了“一带一路”的空间连通布局。

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两国沿边地区建立了一批跨境合作平台,目前中国在靠近越南的广西东兴、在靠近老挝的云南勐腊(磨憨)、靠近缅甸的瑞丽、在毗邻内蒙古的二连浩特、在靠近俄罗斯的满洲里设立了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俄在黑龙江黑河、绥芬河,中缅在云南临沧、畹町,中哈在新疆伊宁、博乐、塔城、吉木乃等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17个,另有已建设和在建跨境经济合作区12个。

建立双多边自贸区是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合作的重要方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同11个国家签署了自贸区协定,与56个国家签署双边投资协定。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生效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中国—新加坡自贸区升级、中国—格鲁吉亚自贸协定、中国—马尔代夫自贸区、中国—海合会自贸区、中国—以色列自贸区谈判等稳步推进。

亚欧大陆自然地理环境多样,丝绸等之所以成为重要贸易品,在于其质轻价高,在当时交通条件下,这些奢侈品的流通大多是通过分程贸易实现的。今天驰行于中国和欧洲各国多点间的“中欧班列”,已成为亚欧大陆上全程化贸易大通道。中欧班列具有安全快捷、绿色环保、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等综合优势,已成为国际物流中陆路运输的主要方式。自2011年重庆率先开行第一条直达欧洲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以来,中国已有30多个城市开通了通往欧洲的班列,2016年6月8日中国实施了统一各地班列的行动,“渝新欧”“汉新欧”“郑新欧”“义新欧”等全部退出舞台,中国铁路正式启用中欧班列统一品牌。目前,中欧班列已覆盖中国境内3/4地区,连接境外20个国家的108个城市。中欧班列已开通运行近4000列,带给亚欧各国间的不仅是时空距离的缩短和物流的便捷,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欧洲更多国家互通有无和全面交流的新窗口和新平台,中欧班列成为亚欧经济发展的“金路银桥”。

航空方面,2015年中国民航进行了航班线路调整,增加了直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班数量,为中国与各国间民众商务、旅游、留学等提供便利。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落实“一带一路”的实施意见,完成了与国家总体方案的对接。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持续增长,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额为6.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3.8万亿元,进口2.4万亿元。目前,中国与塔吉克斯坦、波兰、沙特阿拉伯等国已签署《关于加强“网上丝绸之路”建设合作谅解备忘录》,以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为基础,空中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也在快速形成和发展之中。(三)国际产能合作、各类园区和重大项目合作方兴未艾《愿景与行动》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优势产业合作、新兴产业合作、跨境园区建设等提出了明确设想和努力方向,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成为目前大多数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跨境园区和重大项目不断取得新进展。目前,中国已与2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的产能合作,各类双多边产业合作基金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与法国、德国、韩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就共同开发“一带一路”沿线第三方市场达成重要共识。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建设了56个境外合作区,累计投资185.5亿美元,入区企业1082家,总产值506.9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10.7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17.7万个。

目前,中国与俄罗斯、巴基斯坦、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匈牙利、埃及等国都建有工业园区、经贸园区以及经济特区等多类合作园区。中国广西钦州与马来西亚彭亨州建设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顺利开园,“两国双园”成为新时期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新模式。

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2015年5月16日,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铁路、电力、化工等十二大产业合作重点领域。通过国家层面直接与对象国商谈,带动了中国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优势产能走到更需要的国家去,实现了广大亚欧各国在铁路、电力、通信等方面技术标准逐渐对接,加快了有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整体推进了参与合作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对外产能合作的重点国家,中哈产能合作第一批早期收获项目25项,约230亿美元;第二批项目42个,总额约300亿美元。中哈产能合作对中国优势产能进入国际市场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2015年10月中国中标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项目,“雅万高铁”项目是中国从技术标准、装备制造到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和运营管理全方位“走出去”的第一个项目。2014年底,中国与泰国签署《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合作建设泰国首条标准轨铁路,使用中国技术、标准和装备建设。2015年12月,中老铁路开工,按计划2020年建成通车。

2016年10月5日,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即“亚吉铁路”)正式开通,这是一条从埃塞俄比亚首都通向吉布提港的现代电气化铁路,也是东非地区首条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全长752.7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总投资40亿美元,是中国提供融资在非洲建设的第一个集技术标准、设备、融资、施工、监理、运营管理为一体的全流程“中国元素”的铁路项目,被媒体誉为“新时期的坦赞铁路”。亚吉铁路是中国铁路“走出去”的重大突破,是“一带一路”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海上丝绸之路”方面,2016年8月中国中远集团以3.685亿欧元获得希腊比雷埃夫斯港1号码头经营权及整个比港所有权的66.7%股权,目前中希比港项目成为双方交往言必称之的项目。截至2016年7月,“一带一路”沿线双多边产能合作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累计达511亿美元,与沿线国家签订承包合同累计金额达2790亿美元。专家指出,“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共赢的倡议和机制,将会变成世界区域版图的第二次世界地理大发现。(四)亚投行——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大合唱”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主攻方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长期以来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融资缺口巨大。亚洲国家绝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发展普遍滞后,市场、信用、规则和制度不健全,且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中国倡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可谓正逢其时。

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主席发起倡议筹建亚投行,重点支持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来自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和南美洲拥有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发展水平的国家的积极响应。57个国家共同作为创始成员国,其中,包括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5个国家中的中、英、法、俄四国,21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全部为35个),14个G20成员方,世界前十个经济体中的8个,“金砖五国”和所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体现了广泛的代表性、认同度和公信力。2017年3月23日,亚投行宣布正式批准包括阿富汗、亚美尼亚、比利时、加拿大、匈牙利、埃塞俄比亚、爱尔兰、秘鲁、苏丹、委内瑞拉等在内的13个新成员的加入申请。亚投行已达到了70个成员,成为仅次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第二大多边金融开发机构。

作为首个亚洲发展中国家共同发起和主导,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广泛参与的多边开发金融机构,亚投行体现了行为主体多元、开放包容、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原则和理念。亚投行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其成员国和受惠国是开放的,今后会有更多国家和经济体参与其中。亚投行以合作金融为切入点,具有更广覆盖范围和更强包容性的区域金融合作机制。中国坚持“共享型互惠”原则,希望能够带动、促成更多周边国家与中国共享发展长期利益。亚投行是中国面向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全球性公共产品,将创造可观的市场需求,推动亚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发展迟滞国家的工业化步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提供新动力。中国没有强制其他国家接受中国的标准,不附加政治和经济条件,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共商、共建、共赢,亚投行开创了南南、南北合作的新局面。

亚投行是政府间多边开发金融机构,但并不是发展援助机构,而是兼顾“投资”和“发展”双重目标,业务定位于准商业性,采取商业银行运作方式,实现政府信用与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有机结合。亚投行的股权和投票权分配及决策机制,借鉴了现有多边金融机构的实践方法,又考虑了中小成员国的基础设施投融资需求。

2015年12月25日亚投行正式成立,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2016年亚投行计划放贷12亿美元,实际放贷已超过17亿美元。同年6月25日,亚投行批准首批4个项目总计5.09亿美元贷款,涉及孟加拉国电力分布系统升级及扩建项目、印度尼西亚的国家贫民区升级改造项目、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别—乌兹别克斯坦边境公路改造项目、巴基斯坦的绍尔果德—哈内瓦尔段国家高速公路M-4项目等。2016年9月至年末,亚投行又对巴基斯坦水电站项目、缅甸电站建设,以及跨安纳托利亚天然气管道(连接阿塞拜疆与欧洲)建设等项目提供贷款。

在上述亚投行融资项目中,除少数项目(如孟加拉国的电力项目)外,大多项目都有其他多边机构共同参与。亚投行将在现有APEC互联互通、东盟互联互通、泛亚铁路网、大湄公河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参与方比较优势和各自特有资源优势,特别是欧盟、中东国家的融资能力,中国、德国、韩国等制造能力和工程建设能力,创造出集成性全球优势资源和优势力量,打通亚洲互联互通关键节点,推进原来相对孤立网络的联合,并连接到更为广阔的亚欧交通网络中去,最终形成欧亚海陆交通网络体系。随着亚投行新举措的落地,给“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更具透明性、可操作性和多方参与性的机制化平台,有力推进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进程。

2017年1月24日,美国福布斯网站发表题为《中国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第一年进展如何》(作者为纽约州立大学副教授萨拉·许)的文章,对亚投行成立一周年评价时指出,“批评人士担心它会被用来促进中国的国家利益同时降低环境和人权标准。令人欣慰的是,这种事情并没有发生”。“亚投行在本质上也并没有表现出对中国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偏袒,没有强迫投资地区允许中国企业直接投资或获取自然资源。这与称中国在非洲‘充满帝国主义味道’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无视人权和环境问题’等说法大不相同”。

丝路基金、应急储备安排等也是中国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而创建的机制性安排。丝路基金成立于2014年12月29日,是由中国出资成立的依照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原则成立的中长期开发投资基金,注册资本金615.25亿元人民币,重点在“一带一路”沿线寻找投资机会并提供融资服务,丝路基金已宣布支持中俄共同开发亚马尔天然气、三峡集团在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投资发展水电等清洁能源、中国化工集团并购意大利倍耐力轮胎等投资。

国内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国内商业银行全力跟进,截至2016年6月30日,国家开发银行已建立超过60个国家、总量超过900个项目的“一带一路”项目库。中国进出口银行有贷款余额的“一带一路”项目1000多个,涉及沿线49个国家的公路、铁路、港口、工业园区等十几个领域。目前,包括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在内的9家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24个国家设立了56家一级分支机构。(五)“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程度不断加深

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是一条经济带,更是一条众多民族共处、多种宗教交织、不同文明交融的文化带。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和欧洲文明形成了丝绸之路的四个极点,本土为基、多元并尊的交往模式,既保持了沿线不同文明体系的个性,又在不同文明内部创造了新的文化元素、生发出新的力量。正是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相互接触、相互依托,互不压制、互不取代,彼此尊重、彼此借鉴,使得人类不同文明在并立中会通、在呼应中共荣,它实现了世界几大宗教和代表性文化圈交流、沟通,形成了存异并弘的文化生态和多姿多彩的文化胜景。

2014年6月22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一个空间跨度约5000公里、申报区面积42680公顷,遗产区和缓冲区总面积达234464公顷的广域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足迹。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外交之路、传教之路、军旅之路、漫游之路、迁徙之路,更是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推动了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体系下的人们的精神交流和情感沟通。以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中国新疆吐鲁番为例,这里遗存下来的文字有24种之多,曾经扮演重要角色的宗教则有7种,不同文明间相互激发相互学习,相互从对方文明中汲取丰富的文化养分,才使得人类文明得以繁荣发展。

近年来,文明对话会、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丝绸之路国际论坛或博览会等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人文交流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扩大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了相互友谊,为拓展和深化合作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平台。目前,中国已与沿线国家签署了60多个教育合作协议,在37个国家70多个城市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近300场,先后举办19次“国家年”活动,设立了25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累计签署41个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在新疆乌鲁木齐和福建泉州举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取得可喜进展。

旅游是民间往来的重要方面,目前已有包括海南、新疆、宁夏等20多个省(区、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发展旅游项目,中国与沿线国家旅游合作方兴未艾,中国同相关国家互办各类“旅游年”9次,举办旅游活动周等各类推广宣传活动130多次。国家旅游局预计,“十三五”时期,中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游客,同时将吸引沿线国家8500万人次来华旅游,拉动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

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间科技合作日趋紧密,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科技方面的合作谅解备忘录60余项,涉及航天、能源、生态等多个领域。按中国“十三五”规划,中国还将建立与“一带一路”有关的智慧园区、联合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合作中心、新产品孵化中心等科技合作机构38个。卫生医疗方面,中国与东盟、阿盟、中东欧等地区和国家政府卫生机构以及医学教育和研究部门开展医疗人才培养、公共卫生服务和传统医药等方面的合作,已签订国家级协议20多项。人才培养方面,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一些地方政府也推出了诸如“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等项目。中国还举办了“中国—东盟教育周”等教育合作与对外援助合作平台30余个。中国建立了“亚非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等9项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开展“筑梦丝路”——欧亚青年领导人研修交流活动,东盟青年干部培训班已成功举办,首届“上海合作组织青年交流营”启动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涵盖世界全部十大语系,官方语言有53种之多,其中新加坡、菲律宾等12个国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官方语言,且大多数语言属非通用语种。中国正着手在主要外国语大学和民族地区高校加强非通用语言和复合型语言人才培养,在陆续推动面向有关国家语言培育和培训的同时,推动有关农业、卫生(包括中医)、法律、艺术等专门的培训项目同语言培训相结合,使多样化的交流和培训成为“一带一路”各国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三、“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启示

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在携手探索中前进、在共同建设中完善、在合作发展中成长,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分认识“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总结三年来取得成效的重要启示,可以从更长远的历史发展周期和历史长河演化认识“一带一路”的重大价值,从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维度形成更多共识,对于勾勒“一带一路”共同憧憬,探索共创未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应从更长远的历史发展周期进一步认识和发掘“一带一路”的重大价值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探索全球联通和交融发展的进程,2000多年以前,“丝绸之路”将中国太平洋沿岸和非洲以及欧洲的大西洋海岸联系在了一起,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货物流通与宗教、科技、文化等交流、交往、交融成为可能,曾一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直至今日,“丝绸之路”依然是东西方和平交流合作的生动象征。

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使得西方逐渐成为世界体系的中心。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Friedman)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以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标志的第一次世界地理大发现拉开了现代全球化的序幕,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从西方到东方的航行,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新的、直接的海上通道,使各国从彼此隔绝、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世界也从遥不可及的庞大尺度变成了中等尺度。正如地缘政治学的创始人哈尔福德·麦金德爵士所言:“哥伦布地理大发现的最大历史意义在于将地球翻转过来,令我们看到了包含欧洲、亚洲、非洲以及南北美洲在内的陆半球。”随后发生的商业革命推动了市场和贸易的发展,世界互联互通的范围不断拓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升级,但这是建立在全球殖民帝国体系下的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是部分群体和西方国家独享的、脆弱的全球化,随之带来的贸易壁垒、移民限制、金融危机和政治上的极端民族主义等,深刻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经济版图并最终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长期的民族战争、民族隔离和政治地理边界之争,使得欧亚大陆广阔腹地上联动和联通的资源、生产、服务和消费逐渐分散、割裂和断裂,昔日欧亚大陆上位于世界文明中心的国家逐渐淹没于滚滚历史洪流之中,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求而不得。二战以后,“冷战”思维深刻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演变,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分离与隔离依旧存在,但民族国家的觉醒使各国扩大合作,共同发展的呼声和愿望日益强烈。“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演变,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各国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国际市场和国际体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多年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使中国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中国和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顺应当今时代潮流提出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为合作重点,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了新能量,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将全面盘活亚欧大陆的存量资源,把亚欧大陆分散、断裂和割裂的资源、生产、服务和消费连接起来,推动沿线国家更加合理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要素,平等融入并共享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实现各国包容增长和平衡普惠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将通过互联互通,推动沿线国家从行政分割走向互联,从民族分裂走向合作,形成一个商品、资金、人员和信息无障碍流通的大市场,进而使世界各国在开放共赢的合作中实现联动增长和共同繁荣。可见,“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人类实现持久和平、共同发展的诉求,是全球和平、平等、互助、发展、合作、互信、共赢大格局的重大举措,将引领新的时代发展潮流。(二)“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奏”,而是参与国家和地区的“大合唱”,是走出世界经济低迷的希望之路,是实现全球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光明之路

2008年金融危机凸显了全球经济增长、治理和发展模式存在的突出矛盾,此后世界经济呈现长期低迷发展态势,贫富差距、南北差距问题更加突出,由此使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和低迷成为当前全球最迫切的任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然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现实挑战不同,但推动本国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愿望相同,应对危机和挑战的需求相同,实现持久和平、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憧憬相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沿线国家追求美好生活之梦是相通、相融的。

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一带一路”是世界经济走出低迷的希望之路,从更长远的历史时期看,将是实现全球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光明之路。“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初步搭建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享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构架,同时它不是从一国利益角度或从地缘政治角度的设计和安排,而是沿线所有国家和地区、所有利益相关方均可参与到共建中来的开放型合作倡议,符合各相关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了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一带一路”建设倡导文明宽容,和谐包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加强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实现了中国与沿线国家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和共生共荣;“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形成了既有利于中国发展,又有利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合作新思路和新机制,为沿线国家相互开放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硬联通和软联通水平,帮助沿线国家和大中小企业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有利于推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跨区域和地区的便利化、高效化和共享化以及国际化大流通体系和平台的形成。实践已经并还将继续证明,这是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是在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全球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一带一路”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球共赢共享,推动全球走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三)“一带一路”以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先手棋,有利于形成更为合理和更有效率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和价值链,重塑和优化产业布局

事实证明,“一带一路”是各国共同行动并引发了集成效应的伟大构想。以基础设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手棋,符合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诉求,互联互通将使地缘关系为之改变,并逐步取代分割成为全球化载体的新范式。“一带一路”倡议是21世纪中国为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品。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与互联网革命的结合,导致世界经济形态、经济表征与产业链接方式发生颠覆性变化。大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来了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革命,超越了自然和政治地理边界,发挥实际效用的功能连接网络线弱化了政治国境线,全球基础设施系统最终变得像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有动脉和静脉,有毛细血管和细胞,支撑起新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世界曾经从殖民帝国体系走向独立民族国家体系,现在正步入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主导下的互联互通全球网络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联通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传统的国界线。历史实践也证明,互联互通、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从数十亿美元规模跃升到数百数千甚至未来到数万亿美元规模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人类整体可持续发展之路。世界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更庞大广阔的价值链和供应链,来服务于快速增长的商品、货物、数据和资金流动。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是各国自身经济增长和国家之间贸易增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一带一路”建设东牵活力四射的亚太经济圈,西系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并连带北美经济圈,沿线涵盖了中亚、西亚、中东、东南亚、南亚、北非等超过60个国家,并辐射东亚及西欧。目前,欧亚大陆各区域发展仍不平衡、联系还不紧密,交通基础设施或者不连不通、或者连而不通、或者通而不畅,这已成为制约亚欧大陆合作和实现全球联通的重要障碍。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先手棋的“一带一路”建设,将大大改善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及与世界各地的连接程度,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共商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一场由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引发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革命已经开启,全球范围内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员流动的便利化、快捷化、共享化和顺畅化正在大大加快,真正迎来了一个全球化大流通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为大部分处于工业化初中级阶段的沿线国家平等合理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提供了新契机,随着商品、服务、信息、资本、技术和人才在所有沿线国家之间的共享、流动和重新组合,全球财富结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将会发生根本改变,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也将发生根本改变,“一带一路”将成为沿线国家共享经济的平台,为更大范围创造共享经济新模式提供范例。(四)“一带一路”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开放包容平台,共同行动将会不断产生集成与集聚效应,成为引领新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尽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已过去好几年,但全球经济复苏仍不稳固,传统经济增长动能逐渐衰减,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尚未全面形成。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全球范围内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民粹主义和孤立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反全球化呼声强烈,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促进本国经济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包容增长提供持续强大的推力,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逆转的客观进程。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不管是否愿意,都将或早或迟、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其中。总体来看,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符合世界各国利益,是大势所趋。过去数十年来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当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背景下,固有的经济增长与分配失衡,资本与劳动、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更加凸显。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顺应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领好经济全球化走向,释放更多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使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国际社会搭建了一个开放性、包容性的发展平台,创造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各地区的经济合作与经济关系新机遇,是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条件下的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经济合作发展倡议。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联动发展,合作应对挑战,已经并还仍使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中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并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已经并仍将继续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区域经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包容,发展更加平衡,成为新时期引领新全球化和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五)“一带一路”是民心相通的软工程和软联通,有利于凝聚更多共识,提升中国方案的价值感召力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薪火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是一个以民心相通为社会基础的合作倡议,是一条寻求相向而行、心灵沟通的理解之路、共赢之路和信任之路。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人口约44亿,是各种文明的汇聚之地,也是各种矛盾的交织之地。沿线国家集中了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各国的传统各异、国情悬殊、制度多样、发展水平差异大,彼此间有友好交往的历史,也有长期累积的矛盾和恩怨。古代丝绸之路告诉我们,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共享繁荣。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纽带。新的历史时代下,“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使沿线各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入,各国资金、技术、人员、信息与货物的跨国流动大大加快,各国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加速,多元文化交往加深,各国人民对他国的民族、国家、人民身份及其角色、商品等的认知、理解和认同不断深化,塑造了沿线各国人民对于“一带一路”共同身份的认知,夯实了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

人类文明因平等、包容和多彩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和动力,才会凝聚更多共识,形成价值感召力。“一带一路”是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共同财富,通过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生活在亚欧大陆地区的人们可以形成更多共识,塑造共同身份,逐步打破国家与民族隔阂,引领共同的文明复兴和未来发展,真正成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六)“一带一路”是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有利于塑造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秩序和新规则

目前,“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已经得到了联合国和一些区域、次区域国际组织的积极参与和响应,这说明“一带一路”符合全球治理新理念,有利于全球治理新体系的形成。

过去数十年,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演变,世界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日益融合,全球范围内的人口、商品、服务、资金、信息等流动大大加快,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迈向现代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但是天下仍不太平,贫困、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依然突出,世界经济进入深入调整阶段,整体复苏艰难曲折,金融领域风险依然较多,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增多,各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不少困难,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更加紧密合作,共同携手应对。此外,现有全球治理体系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格局新变化,也不能提供充足的全球公共品来迎接全球和区域性挑战,国际社会对全球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迫切要求变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沿线国家“促合作、谋发展”的最大利益诉求,突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一时代主题。“一带一路”推进三年多来,切实落实“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新理念,主动与沿线国家进行开放式合作,主动寻找和放大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群体的重叠认识和重叠价值,以共同认知、共同理念和共同行动创造了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和物质财富,不仅造福了中国人民,更造福了沿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