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书系:三十六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5 06:09:07

点击下载

作者:兰东辉

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文化书系:三十六计

中华文化书系:三十六计试读: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原文】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译文】

防备得周全严密,往往容易大意,常见的事情就不会引起怀疑。机密往往隐藏在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极大公开的事物里有极大的机密。【战例】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30年前陈霸先所建,国号为陈,定都于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军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军队于历阳(今安徽省和县一带)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高举旗帜,大张旗鼓,虚张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虚实难辨,起初以为大军来犯,全国兵马倾城而出,准备迎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调防,并没有来犯,陈国便撤回大部队。如此三番五次,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半点不露,陈国也司空见惯,防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也未有察觉。隋军从天而降,令陈军来不及防备,随后,一举夺取陈国的南徐州。【赏析】

本计是指人们平时对待事物,由于对某些事物习以为常了,也就没有了怀疑,慢慢地滋生出松懈、大意,是一种以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作战争伪装或掩盖某种军事行动,以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致胜目的。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译文】

进攻集中的敌人,不如分散它而后再打;攻打势气旺盛的敌人,不如攻打虚弱的敌人。【战例】之一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为解失中山国的仇恨,便派最为器重的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赵国。这中山国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家,后来归降于魏国,没过多久赵国乘魏国国丧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中山国给攻占了。魏大将庞涓认为中山国是“鹅卵石”的小地方,离赵国比较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这样又解以往的仇恨又能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魏惠王认为这种计策可行,就满心欢喜地答应大将庞涓的计策,随即拨些人马供庞涓调遣使用,然后大军直逼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在这生死面前只好向齐威王求救,并向齐威王承诺等到解围以后,以中山国作为报酬送给齐国。齐威王同意相助,他令田忌为大将,并重用从魏国救下的孙膑为军师,统兵出发。孙膑曾与庞涓同窗之交,对用兵之道,都非常精通。魏王用以重金聘请孙膑留在自己的身边出谋划策,当时庞涓也在事奉魏王。庞涓自认为才能不如同窗孙膑,嫉妒他的才能,遂谋害孙膑,并在他脸上刺字,目的就是让孙膑不能自由行走,又无脸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卖傻,遇得齐国使者在危难中得以相救,才能够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残害孙膑的陈年往事。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两国交界的地方,田忌要直取赵国都城邯郸,孙膑就对田忌说:“要解开乱成一团的绳子,不可以用拳头打它,要解开打斗,就不能参与双方的打斗,解除纠纷要抓住双方的要害,伺机出击,双方因受到牵制才能自然解开。现在魏兵将大举进攻赵国,其国内力量很薄弱。如果我们现在乘机去攻打魏国,那么庞涓必定撤军回来进行自救,如此一来邯郸之危不费一兵一卒而得到解围。我们应在途中埋伏袭击庞涓军队,其军必然遭到惨败。”田忌依计施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途中遭遇伏击与齐国战于桂陵,魏军因长途跋涉变得疲惫不堪,根本无力与对方交战。最后,魏军输得一败涂地。庞涓十分狼狈地收拾残败余部,逃回魏国。这次交战齐军大胜,赵国之危自然解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过十三年,齐、魏两军再度相遇战场,庞涓又中孙膑的埋伏,自知才不如人,魏军惨败后,他遂自杀。孙膑因此名扬天下,兵法被后人相传于世。之二

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内部矛盾加剧,大大削弱了太平军的力量。公元1860年,清军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仗着兵马众多,层层包围,使天京变成一座孤城。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议对策,但对如此迫在眉睫局势,诸王众将一时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这时,年轻的将领忠王李秀成为洪秀全献上一计。他说:“如今,清军兵马众多,硬拼难以取胜。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清军屯粮之地杭州。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杭州。然后天王乘此机会突围,我再杀回天京,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可解。”翼王石达开也积极响应,并表示也带一支人马协同忠王李秀成作战。诸王众将都认为这是“围魏救赵”之计,有两位王爷率领精兵突围,胜利是很有把握的。可是洪秀全猜忌心很重,以为天京被围,危机四伏,怀疑二王是想乘机逃脱,所以迟疑不决,没有吱声。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地说道:“天王,现在天国处于围困之中,我等若有二心,对得起天王和全军将士吗?”石达开也下跪恳求洪秀全下令发兵突围。洪秀全深受感动,终于同意发兵突围。这年正月初二,清军仗着人多势众,已把天京围得水泄不通,也就略有松懈。这天深夜,李秀成、石达开各率一路人马,乘着黑夜,从敌人封锁薄弱的地方突围出去。清将和春见是小股人马逃窜,也就没有派兵追击。二王突围后,分兵两路:李秀成奔向杭州,石达开奔向湖州。李秀成率小股人马到杭州城下,见防守严密,他急令士兵强攻,但都被击退。原来杭州是清军重要的粮仓,城中守军有一万多人,他们只守不出。李秀成见三天三夜没有攻下杭州,心中难免有些焦急。突然天降大雨,城中守军见太平军每次被击退,都很疲惫,再加上天降大雨,就都躲到城堡里休息,因为几天几夜没有合眼睡觉,倒在地上,便呼呼大睡。李秀成乘着雨夜,派一千多名勇士,用云梯偷偷爬上城墙,等守城士兵惊醒,城门已经打开,李秀成率部冲进城内,攻下杭州。为了吸引围困天京的清军,李秀成下令焚烧清军的粮仓。和春闻讯,知道杭州失守,断了补给,急令副将张玉良率十万兵马,火速救援杭州。洪秀全见清军已分兵去救援杭州,敌军正在调动人马,于是下令全军出击。李秀成攻下杭州,放火烧了粮仓之后,火速赶回天京。石达开也率军队赶回天京。两路兵马一汇合,机智地绕道而行,躲避了张玉良去救援杭州的军队,终于顺利地赶回天京。此时城内城外的太平军对清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清兵没有想到太平军能出这一招,打得清军一败涂地,死伤惨重。清军大败,天京之围已解。【赏析】

围魏救赵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一个成功的谋略,此计是从根本解决问题入手,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或者说一举多得。围魏救赵在政治斗争中表现为:要围的对象是第三方,从而解救处于围困之中的友军。这里的友军可以是联盟军,也可以是一方以利益许诺暂时的友军或者说有利害关系的友军,还可以是针锋相对的非联盟军,为了共同的利益或者说入侵者侵犯到他们各自的利益时,而暂时联合的敌人。不管哪样的友军,他们之间有某种利益相联系,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地去相助友军解围。围魏救赵之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是从表面上、浅层次上去解决问题,而是从根本上、深层次上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具有远见卓识的谋略。

第三计 借刀杀人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译文】

敌人已经明确,而盟友的主意尚未明确时,要诱导盟友去消灭敌人,不必自己出力,这是根据《损》卦推演出来的。【战例】之一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领兵攻打鲁国。而鲁国实力不如齐国,情况非常危急。孔子的学生子贡分析当前形势,认为只有吴国能和齐国实力不分上下,可凭吴军击败齐军。于是,子贡先到齐国去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要蓄意谋反,急想除掉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说他不要让异己去攻打弱小的鲁国,很易造成他的被动,相反能够增强异己的力量,应该去攻打较强的吴国,借吴国的力量去铲除异己。子贡这么一说,田常感到十分心动,但是齐国已完全做好攻打鲁国的战略部署,现在矛头突然指向齐国,便觉得师出无名。子贡认为:这件事好办,我立刻去游说吴国救援鲁国去攻打齐国,这就不是攻打吴国的最好理由吗?田常十分高兴地答应了。子贡急忙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要是齐国攻占下鲁国的话,其齐国实力必然越来强大,最后必将攻打吴国。大王不如来个先发制人,联合鲁国一起攻打齐国,吴国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而且能够成就一番霸业。”子贡不顾奔波劳累,又去游说赵国,劝说赵国派兵紧随吴国去攻打齐国,消除了吴王兵力不足的顾虑。子贡以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了齐、吴、赵三国,达到了联合吴、赵两国去攻打齐国的目的,他又想到吴国打败齐国以后,肯定会对鲁国相要挟,鲁国并不能够真正达到解决危难的目的。于是他就悄悄地来到晋国,向晋定公说明鲁国和晋国的利害关系:如果吴国攻占鲁国的话,必将攻打晋国,力图称霸中原。劝说晋国加强军队,进入备战状态,以防止吴国兴兵来犯。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上阵,率领大军攻打齐国,鲁国随即派兵相助。齐军中吴军诱敌深入之计,陷入重围,齐军大败,主帅国书和几名大将死于双方交战之中,齐国只好派人向吴国求和。吴王夫差战胜之后,骄狂自大,随即指挥军队去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没过多久就击退吴军。子贡巧妙地利用齐、吴、赵、晋四国的矛盾,进行周旋,借吴国力量,打败齐国;借晋国力量,灭掉了吴国的嚣张气焰。鲁国损失微乎其微,却获得较大的利益。之二

经过多年的征战到明朝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率领军队攻打宁远,以十三万之众围攻宁远守兵万余人。双方军事力量悬殊较大,努尔哈赤占有绝对的优势。宁远守将袁崇焕,以身作则,带头奋勇杀敌,击退后金兵三次大规模进攻。明军的拼死抵抗,力挫骄横的后金兵。袁崇焕乘后金军气馁之时,开始反攻,一路追杀,击伤努尔哈赤,后金军大败。努尔哈赤遭到战败,身体负伤,夺取天下的雄心未实现,不久死去。随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第二年,又带兵攻打辽远。袁崇焕早有准备,皇太极又大败而回。又经过几年的休整,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他避开袁崇焕守地,由内蒙绕过长城,要攻打山海关的后方,气势汹猛,长驱而入。袁崇焕闻报,立即率军日夜兼程,比后金兵早三天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作好迎战准备。后金兵刚到,即遭到当头一棒,后金兵先锋狼狈而逃。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从未有过的劲敌,又忌恨又害怕,袁崇焕成了他的一块心病。皇太极为了除去袁崇焕,想尽办法,定下借刀杀人之计,他知道崇祯帝有猜忌心,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崇祯帝身边的宦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皇太极订下密约,故此后金兵才有可能深入腹地。崇祯帝大发雷霆,将袁崇焕下狱,并不顾民众的请求,将袁崇焕凌迟处死。皇太极借崇祯之刀,除掉心腹大患,从此,再也没有遇到像袁崇焕这样的强劲对手了。【前人之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豭,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韩非子·内储说下》)【译文】

攻打已显露出来的目标,而另一种势力又有所增长,且将有所行动,这时应借此种势力,用来摧毁敌人。比如,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列了郐国的豪杰、良臣、辩智、勇敢之人的名单,张贴布告,说把郐国的土地送给他们,分别给他们封官爵,并在城郊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用公鸡、公猪做祭品,对天盟誓。郐国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以为这些豪杰、良臣、辩智、勇敢之人要勾结郑国叛变,便把布告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尽了。郑桓公得到消息,马上派兵去攻打郐国,结果轻而易举灭了郐国。【赏析】

借刀杀人,是为了给自己的实力保留余地而巧妙地利用友方和敌方矛盾而达到对自己有利的谋略。当敌方行动已十分明了时,就想方设法诱导友方快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实力因而可以保存下来。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原文】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译文】

迫使敌人处于围境之中,不需使用武力;敌人的强势消耗了,己方的力量也就增强了。【战例】之一

战国末期,秦国将军李信率领大军去攻打楚国,刚开始,秦军一路攻下楚国数座城池,势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的埋伏,溃不成军,狼狈逃窜,秦军损失惨重。后来,秦王重新起用已回故里的王翦。王翦率领军队,在楚国边境屯兵。楚军得知立刻迎敌。老将王翦没有进攻意图,只是一心一意地修筑城墙,装着一副固守不出的姿态。两军相对,战争随时可能爆发。楚军急于打败秦军,相持很久。王翦让将士们吃饱喝足,紧张有序地训练来增强全军的战斗力。秦军将士个个身体健壮,精神饱满,平时军队不断地操练,全军的战斗力不断增强,王翦心中自然十分欣喜。一年后,本已处于备战状态的楚军,现在已松懈,多数将士毫无斗志,以为秦军修筑城墙是为了防守,随后决定撤退。王翦认为现在是最佳出击的时机,于是就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个个勇猛无比,杀得楚军人仰马翻,最后楚军大败。公元前223年,秦国消灭了楚国。之二

三国时,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痛不欲生,便决定报仇雪恨,要起兵东征,这时众大臣直言相谏,都没有改变刘备的决心,刘备与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刘备是重情重义之人,其弟关羽被杀之仇不共戴天,任何人劝阻也是徒劳无益的。于是刘备决定御驾亲征,他率领七十五万大军伐吴。蜀军一路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一带,深入吴国腹地几百里。孙权命年轻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兵五万迎战。陆逊熟读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当前形势,认为刘备锐气正旺,并且处于上风,吴军难以获胜。于是决定实行以退为进战略,以坐观其变。吴军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几百里的山地一带一时难以收展,反而处于不利地位,有力使不上,斗志消沉。相持半年,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以相应,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大忌。陆逊见时机已成熟,便下令全军反击,打得蜀军落花流水。陆逊一把火,烧毁蜀军几百里连营,蜀军乱成一片,伤亡惨重。这一把火,险些让刘备丧命。陆逊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前人之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虚实篇》)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译文】

这是调动敌人的策略。兵书说:“凡是先进入战地等待敌人,就会显得安闲;后进入战地仓促与对方作战,就会出现疲劳作战被动的局面。所以,善于带兵打仗的人,总是能够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而不会让敌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兵书上主要是讨论对敌作战的方法,这里主要是讨论战争或者战斗的形势。其主要的目的不在于选择有利地形以等待敌人,然后再歼灭他,而是强调化繁杂为简单,以不变应付万变,以小变应付大变,以静制动,小的行动应付大的行动,以抓住事物关键,从容地应付周围各种环境和事变。比如像管仲以军令放在内政事务之中,以实实在在加强战备;孙膑在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坚守雁门关,久不出战,只是不断地充实、壮大自己,最后大破匈奴。【赏析】

本计的精妙之处是:要让敌方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并非一定要用进攻的方法。这里取胜的方法在于己方把握好主动权,见机行动,能够应对千变万化局面,以静制动,制造假像来迷惑敌人,从而创造有利的战机,不要让敌人反过来迷惑自己,要抓住敌人致命的弱点,从而进行有利的打击。所以,不要把以逸待劳的“待”字错误地理解为消极等待。

第五计 趁火打劫

【原文】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译文】

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处境危厄时,就应乘机获得利益。因为刚强决定于柔弱。【战例】之一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都有野心想吞并对方,因此两国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经过双方多年的交战,最终越国战败,只能违心地向吴国俯首称臣。吴王夫差还要求勾践到吴国做奴仆以示惩罚。勾践立志要消灭吴国,洗刷耻辱。为了能够消灭吴国,勾践忍受百般折磨,卧薪尝胆。表面上对吴王忠心耿耿,实际上为了取得吴王的信任。越王最终赢得吴王的信任被放了回去。回国以后,勾践仍然向吴王称臣,每年进献财物,用来麻痹吴王。为了使本国迅速地强大,勾践采取了减轻赋税和增加人口等惠民措施。几年后越国实力大大增强,人口众多,物阜民丰,人人安居乐业。由于夫差骄傲自大和被勾践的假象所迷惑,夫差认为勾践不过是自己手中一粒棋子,可以任意玩弄,便不把勾践放在眼里。这时,吴国大臣伍子胥向夫差直谏要消灭越国,不能麻痹大意。但是他的话遭到夫差的拒绝。以后,夫差渐渐地疏远他,而重用曲迎奉承的大臣,使得本想说真话的大臣,为了保命也都改口说假话来迎合夫差。夫差在生活上骄奢糜费,修建殿宇,其城中百姓怨声载道。公元前473年,吴国大旱,粮食匮乏,老百姓叫苦连天。勾践选定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的大好时机,去攻打吴国,趁着其国内空虚,无力抵抗,很快吴国就被越国攻占了。最终,勾践赢得了胜利,这是乘敌人之危,顺势取胜的一个战例。之二

明朝末年,由于全国上下的腐败已蔚然成风,官场黑暗,民不聊生,明朝的根基已经动摇。而崇祯皇帝又有猜疑心,忠臣良将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因猜疑而杀了立过战功将领袁崇焕,他的周围都是些奸邪之人,这就加剧明朝的迅速瓦解。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一举攻下京城,建立了大顺王朝。可惜农民军进京之后,根基未稳,首领们渐渐堕落腐化。明朝名将吴三桂的爱妾也被起义军掳去。吴三桂本是势利之人,惯于见风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势已去,李自成自封为大顺皇帝,本想投奔李自成巩固自己的实力,而李自成胜利之后,滋长了骄傲情绪,根本没把吴三桂放在眼里,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亲,掳了他的爱妾。因此,吴三桂没有投靠李自成,而是投靠多尔衮,借清兵力量消灭李自成。多尔衮闻讯,喜上眉梢,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实现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了。这时中原内地战火纷飞,李自成江山未稳,于是多尔衮迅速联合吴三桂的军队,进入山海关,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打到京城,赶走了李自成。【前人之语】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困,则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译文】

敌人国内动乱不堪,就乘机占领他的领土;敌人受到别国的侵略,就乘机掠夺他的民众;敌人内外受困,就乘机占领他的国家。例如:越王勾践乘吴国发生旱灾、连螃蟹和稻谷的种子都没有留下来的机会谋划去攻打吴国。后来终于等到吴王夫差带领军队到黄池与各个诸侯会盟的时候,趁着国内空虚的机会,乘势发兵大举进攻,很快就灭掉了吴国,获得了大的胜利。【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把“趁火打劫”计具体化了。所谓“火”,即敌方的正处于危难或困境中。敌方的危难不外乎有三个方面,即内忧、外患、内忧兼外患。天灾人祸,经济凋敝,农民起义,内战不断等等都是内患;外敌入侵,外敌要挟等等都是外患。内忧兼外患既有内忧的情况又有外患的情况,敌人有内忧,就占他的土地;敌人有外患,就去夺他的百姓;敌人内忧外患兼有,乘机吞并他的国家。本计的精妙之处,就是利用敌人正处于危难或困境时,乘机出兵攻击,从而轻而易举地获胜。

第六计 声东击西

【原文】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攻之。【译文】

敌人心志混乱不清而憔悴不堪,不能预料突发事件,即出现萃卦所显示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的现象;利用他们的心志混乱不清的机会,消灭他们。【战例】之一

东汉时期,班超派往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各国共同抵抗匈奴入侵。为了使西域各国便于共同抗击匈奴入侵,首先要打通南北走向的道路。地处大漠边缘的莎车国在周边小国“吹风”,要求这些小国归附匈奴,共同抗击汉朝。班超决定先要拿下莎车国。莎车国王北向龟兹国王求救,龟兹国王带领几万人马去救援

莎车国。班超决定联合于阗等小国家共同抗敌,联合兵力只有两万多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难以克敌,他们就想到了以计取胜。班超决定采用声东击西之计,让敌人摸不清自己的真实动向,最终达到制胜的目的。他派人在军中制造谣言,并假称如果打不赢龟兹国,就班师回朝,并且让莎车国战俘听得很清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令于阗军向东撤走,自己带军向西撤走,他们在撤走时故意显得乱乱糟糟,他们还在撤走时故意让战俘伺机逃脱,战俘也很快逃回莎车国军营中,便急忙向国王禀报汉军慌忙撤走的消息。莎车国王得到汉军撤走的消息,就立刻让信使向龟兹国王报告此事,龟兹国王听说此事后,非常高兴,以为班超害怕自己的强大军队而逃命了。趁此时机,要是一路追杀班超的军队,肯定会把班超的军队杀得片甲不留。于是,他即刻下令兵分两路,全力追赶杀敌,他也亲自带兵万人向西追击班超。这时班超深知龟兹国王定会带兵追击,所以,就趁夜幕笼罩沙漠,仅撤走十多里地,即就地隐藏起来。龟兹国王杀敌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军队隐藏处急驰而过。班超立刻集合人马,与事先约定好的东路于阗兵马,迅速杀回莎车国。班超的军队像是从天而降,趁着莎车国势单力薄,把莎车国守军打得措手不及,不久就攻下城池。莎车国王惊恐万分,还未来得及逃走,只好投降。龟兹国王气势汹汹地追赶一夜,未见班超军队的半点踪影,又得到探子来报,莎车国已被班超军队占领,其国王被生擒,龟兹国王觉得大势已去,只好集合部队,返回龟兹。之二

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公元1661年某月的一天,率领上万将士登上澎湖岛,准备攻打赤嵌城(今台南安平)。郑成功亲自寻访熟悉地形的当地老人,他了解到攻打赤嵌城只有两条航道可行:一条是攻南航道,这条道水深港阔,船只可以自由穿梭,又较易登陆。荷兰殖民军在此埋伏重兵,防备坚固,火炮密集,对准海面。另一条是攻北航道,直通鹿耳门。但是这条航道水浅,礁石密布,通航狭窄。殖民者还故意凿沉一些船只,阻塞航道。他们认为这里无法登陆,所以防守兵很少。郑成功又进一步了解到,这条航道虽然水浅,但是海水涨潮时,大船仍可以通过。于是他决定趁涨潮时先攻下鹿耳门,然后绕道从背后攻打赤嵌城。郑成功计划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战船,大张旗鼓地佯装从南航道进攻。荷兰殖民者急忙调集大批军队防守此航道。为了迷惑敌人,郑成功的军队声势浩大,喊声响彻云霄,炮火不断。这一下,郑成功轻而易举地把殖民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北航道上一片安静,殖民者以为平安无事。南航道交战激烈,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郑成功率领主力战船,悄悄地乘海水涨潮时机迅速从北航道登陆,直取鹿耳门,不久就攻下鹿耳门,郑成功乘胜出击,从背后攻下赤嵌城。荷兰殖民军大败而逃,台湾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原文】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译文】

诳骗,并不是长时间的诳骗,而是在诳骗之后,把真象推出。把小虚变成大虚假,在极端的虚假之后,采取极端真象的行动。【战例】之一

战国末期,七国并立。实际上,秦国有最强的兵力,楚国有最多的地盘,齐国有最好地势。其余四国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当时,齐楚结盟,秦国难以取胜。秦国的相国张仪是个著名谋略家,他向秦王建议,离间齐楚两国,再各个击破。秦王觉得有理,遂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带着厚礼拜见楚怀王,说秦国愿意把商于之地六百里(今河南淅川、内江一带)相赠,只要楚国能毁掉与齐国的盟约。楚怀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一是得了一片土地,二是削弱了齐国,三是可与秦国结盟。于是不顾大臣的反对,就高兴地答应了。怀王派逢侯丑与张仪赴秦,签订盟约。二人快到咸阳的时候,张仪假装喝醉酒,从车上摔下来,回家养伤。逢侯丑只好在馆驿住下。过了几天,逢侯丑见不到张仪,只好上书秦王。秦王回信说:既然有约定,寡人当然遵守。但是楚并未毁约绝齐,怎能随便订立盟约呢?逢侯丑派人向楚怀王汇报,怀王不曾想秦国早已设下圈套,立即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于是齐国毁约绝楚,和秦国订盟约。这时,张仪的“病”也好了,见到逢侯丑,说:“咦,你怎么还没有回国?”逢侯丑说:“正要和你一起去见秦王,谈送商于之地的事情。”张仪却说:“这点小事,不必秦王亲自决定。我当时已说将我的奉邑六里,送给楚王,我说了就可以了。”逢侯丑说:“你说的是商于六百里!”张仪故作惊讶:“哪里的话!秦国土地都是征战所得,哪能随意送人?你听错了吧!”逢侯丑无奈,只好回禀楚怀王。怀王大怒,发兵攻秦。可是现在秦齐已经结盟,在两国夹击之下,楚军大败,秦军轻取汉中之地六百里。最后,楚怀王只好割地求和。怀王中了张仪无中生有之计,不但没有捞到好处,相反却丧失大片国土。之二

唐朝安史之乱时,许多地方官员纷纷投靠安禄山、史思明。唐将张巡非常忠于唐室,不肯投靠安禄山、史思明。他率领几千人的军队坚守孤城雍丘(今河南杞县)。安禄山派降将令狐潮率领几万人马攻打雍丘。在两军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张巡虽然取得几次突袭的小胜,但是无奈城中箭不够用,现造根本来不及。没有箭,很难抵抗敌人大军攻城。张巡想起三国时期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即刻想起一计,何不效仿诸葛亮计策,就急命手下搜集麦秸,扎成千余个如人般大小的草人,将草人披上黑长衣,天黑的时候就用绳子小心翼翼往城下放草人。黑夜中,令狐潮以为张巡又要乘黑夜带兵偷袭,急命弓箭手齐发箭,箭多如牛毛。张巡很容易地获箭数十万支。天明后,令狐潮才知中计,十分气恼,叫苦不迭。第二天夜晚,张巡又从城楼上往下放草人。敌兵见状,个个开怀大笑。张巡见敌人已完全被蒙蔽,就迅速吊下几百名勇士,敌人仍不以为然。几百名勇士趁着黑夜,迅速摸入敌营,杀得令狐潮不知所措,军营乱成一片。张巡乘机率领军队冲出城来,杀得令狐潮落荒而逃,损失惨重。张巡利用无中生有之计打败了人多势众的令狐潮。【前人之语】

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如:令狐潮围雍丘,张巡缚嵩为人千余,披黑夜,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译文】

没有显露出有,这就是欺骗。欺骗行为不可以长时间使用,长时间使用容易被对方察觉,所以,空的不能始终让它空着,使无变成有,这就是由假变成真,由虚变为实。自始自终无不可以打败敌人,但是转变成有的话,就可以打败敌人。如唐朝叛将令狐潮围困雍丘城,雍丘城守将张巡命令士卒捆扎1000多个草人,给它们披上黑色衣服,夜里用绳子吊下城去。令狐潮的士卒争着用箭朝草人射去,张巡一夜之间得到数十万支箭。以后,张巡夜里再把人吊下城去,令狐潮的士卒觉得好笑,以为又是草人,并不加防备。于是,张巡选派500名勇猛士卒,连夜吊下城去,袭击令狐潮的大营,烧毁营帐,把令狐潮的部队追杀到十几里远。【赏析】

本计可分为三步:第一步,示敌以假,让敌人信以为真;第二步,让敌人识破己方制造假象,让敌人放松警惕;第三步,己方突然变假为真,让敌人仍然觉得是假。这样,敌人已被己方所迷乱,主动权就轻而易举被己方掌控。使用此计有两点要注意:第一,敌方的指挥官性格是多疑的,要过分的谨慎,此计很容易立竿见影。第二,要抓住敌人处于迷乱的时机,迅速变假为真,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此计的精妙之处在于真假要有先后,虚实必须结合,一假到底,很容易被敌人发觉,难以胜敌。先假后真,先虚后实,无中必须生有。指挥者必须抓住敌人处于迷惑的有利时机,迅速地以“真”、以“实”、以“有”,也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击敌人,等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即被击溃。

第八计 暗渡陈仓

【原文】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译文】

故意装着佯攻的行动,利用敌人决定,重兵在某地固守的时机,悄悄地实行真实的行动,乘虚而入出奇制胜,事物的增益,因为变动而顺利。【战例】

公元前206年,这年6月,本已归附刘邦的西魏王豹见汉兵受挫,就转而投靠项羽,联楚反汉,并带兵占据了刘邦去关中的交通要道———蒲津关。刘邦曾派谋士郦食到魏营劝服西魏王豹,遭到拒绝。于是刘邦命令大将军韩信带兵攻打西魏,大军进至黄河渡口临晋关。西魏王豹派重兵把守临晋关对岸的蒲坂,凭借黄河这道天然的屏障,坚守度日,封锁临晋关河面,防备森严。韩信深知,如果从临晋关渡河,损失太大,难以攻下。他决定再施“暗渡陈仓”的计谋。他佯装准备从临晋关渡河决战,调集兵马,赶造船只,派人沿黄河上游察看地形。经过认真调查韩信决定从黄河上游夏阳渡河,那里地势险要,魏兵守备空虚。韩信一面命大军向夏口调集,一面佯装从临晋关渡河,派兵敲鼓呐喊,推船下水,作出强攻的样子。魏军不曾想到,就在汉军佯装大举强渡的时候,汉军已在韩信率领下从夏阳渡河,直取魏都平阳,等到西魏王豹得到消息,派兵阻截汉军,已经来不及了。汉军生擒西魏王豹,占领了西魏。【前人之语】

奇出于正,无正则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昔邓艾屯白水之北;姜维遣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结营焉。艾谓诸将曰:“维令卒还,吾军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我,令不得还。必自东袭取洮城矣。”艾即夜潜军,径到洮城。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破。此则是姜维不善用“暗渡陈仓”之计;而邓艾察知其“声东击西”之谋也。【译文】

出奇制胜的用兵方法出自正常的用兵道理。如果没有正常的用兵道理,也就不会有出奇制胜了。

不公开地修复栈道,暗渡陈仓也就不会成功。三国时期,魏将邓艾屯兵于白水的北面,蜀军大将姜维派廖化在白水的南岸安营扎寨。邓艾对他的部将们说:“姜维突然把他的军队退了回去。我军的兵力较少,按照兵法讲,他应该不等架桥就渡河来攻打我军。我料定姜维是为了斩断我军退路,派廖化驻扎在河边想牵制我军,他自己则带领部队袭击洮城去了。”于是,邓艾带领部队连夜急速行军,抄近路赶到洮城。姜维的部队果然正在那里涉水渡河。邓艾率军先到一步,坚守洮城,因而洮城没有被姜维攻破。这是姜维不会运用“暗渡陈仓”的计谋,而邓艾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他用的是“声东击西”的计谋。【赏析】

本计是利用敌人被己方“示之以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乘虚而入,以达军事上的出奇制胜。此计与声东击西计有共同之处,都是迷惑敌人以及在敌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最终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二者的差异之处是:声东击西,隐蔽的是进攻地点;暗渡陈仓,隐蔽的是进攻路线。

本计的精妙之处,是制造从正面进攻的假象来掩护真正的进攻路线,在神不知鬼不觉地情况下潜入敌人的后方,乘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迅速出击,从而战胜敌人。

第九计 隔岸观火

【原文】

阳乖序乱,明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译文】

当敌人内部发生混乱时,己方应等待内部反目成仇,就会不攻自破。己方顺其自然,自然会有所得,若想要有所得,就不能操之过急。【战例】之一

战国末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数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慌乱。白起乘胜攻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可以说危在旦夕,就在这紧急时刻,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一往,以救赵国之难。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对他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一统天下的头号功臣。可我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位子比他高,将来恐怕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易相处啊。”苏代说得头头是道,范雎被说得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良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是秦国的对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位子就保全了。”范雎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秦国退兵。白起突然被召回,心中不高兴,后来才知道是应侯范雎的建议,也无可奈何。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防备严密,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征伐。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兵法,不能与当年的赵括相比;再说,两国现已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人。所以,这次进兵,难以取胜。”秦王又派范雎去劝说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打邯郸,又没攻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雎对秦王说:“白起心有怨恨,如果让他逃到他国去,肯定是秦国的一大祸害。”秦王一听,便赐剑白起,让其自刎。之二

东汉末年,袁绍兵败以后,不久抱病而亡,几个儿子为了争权夺利相互算计对方,曹操决定要消灭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二人逃向乌桓,曹操就派兵向乌桓攻打,不久,就攻下了乌桓。袁氏兄弟又逃到辽东,投靠辽东太守公孙康。曹军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定辽东,捉拿袁氏兄弟。曹操听了哈哈大笑说,用不着去打,公孙康自会将袁氏兄弟的人头递上门来。于是就下令班师回朝,静观辽东局势。公孙康听说袁氏兄弟来投靠,心有猜疑。袁家父子向来有夺取辽东之心,现在袁氏兄弟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容身,投靠辽东实为情势所逼。公孙康认为自己收留袁氏兄弟,日后必有大患。再者,收留袁氏兄弟,肯定会得罪实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虑到,如果曹操带兵来攻打辽东,只好收留袁氏兄弟,共同抵抗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退回许昌,并没有攻打辽东之意时,认为收留袁氏兄弟必定有害无益。于是,公孙康埋下刀伏手,假装召见袁氏兄弟,一举拿下袁尚、袁熙兄弟二人,割下头颅,派人送到曹营中。曹操大笑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害怕袁氏家族要占他地盘,二袁投靠公孙康,他必起疑心,如果我们急于攻打公孙康,反会促使他们联合起来一致对外。我们退回许昌,他们肯定会自相残杀。今天的结局,果不出我所料。【赏析】

隔岸观火,就是利用敌方与他方的矛盾或者敌人内部矛盾,让他们相互斗争,这时,不可以攻打他们,免得促成他们联合起来对付己方。最好的方法是观其势,顺其变,让他们互相厮杀,双方力量自然会慢慢削弱,等到两败俱伤之时,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

本计的精妙之处,就是利用敌方与他方的矛盾或者敌方内部的矛盾,进行“打劫”。敌人内部矛盾可以是自发形成的,也可以是用人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不管哪种方法只要敌人的内部矛盾产生了,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地加深,直至激化,最后到爆发,这时,己方应“坐山观虎斗”,不宜攻打任何一方,而是让双方的力量消耗殆尽,便能轻举获胜。

第十计 笑里藏刀

【原文】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译文】

表面上使敌人深信不疑,并使其安下心来,麻木松懈,在暗地里却谋划制胜的方案,经过充分准备后,乘机突然行动,不让敌人察觉而采取防范措施,这就是外表上友善、柔和,内心却深藏杀机。【战例】之一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扩大地盘,必须取得地势艰险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大将,带兵去攻打魏国。公孙鞅军队直达魏国吴城下。这吴城原本是魏国名将吴起的宝地,地势艰险,易守难攻,若要攻打恐难取胜。公孙鞅苦思冥想破城之计。他想到吴城守将曾与自己有过交往的公子昂,心中暗暗高兴。他立刻修书一封,主动与公子昂说往年之义,还说虽然我俩现在各事其主,但考虑到我们以往的交情,还是觉得两国罢兵好,订立和好之约。他还写好约定时间会谈议和大事。信送出后,公孙鞅还主动摆出撤兵的架势,命令秦军前锋即刻撤回。公子昂看完来信,又见秦军撤退,自然十分高兴,马上回信赴约。公孙鞅见公子昂已钻入自己设下的圈套,暗中在会谈的地方埋伏兵将。会谈那天,公子昂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很少,而且没带兵器,便觉得对方十分有诚意。会谈气氛融洽,都表露出不想与对方为敌和修好的诚意。公孙鞅还摆上好酒好菜招待公子昂。公子昂入席后,还未坐稳,忽听一声号响,伏兵从四面八方围过来,公子昂和三百随从没有来得及反应,全部被拿下。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去开吴城门,不久就占领吴城。魏国只好忍痛割让西河一带,向秦国求和。秦国用公孙鞅笑里藏刀之计就轻而易举攻占了吴城。之二

三国时期,由于荆州是交通要道,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17年,东吴重要谋臣鲁肃病死。孙、刘联合抗曹的“好景”已经结束。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孙权早想夺回荆州,只是时机尚未成熟。不久以后,关羽派兵攻打曹操控制的樊城,怕有后患,留下重兵驻守公安、南郡,保卫荆州。孙权手下大将吕蒙认为夺回荆州的时机已到,但因病在身,就建议孙权派当时毫无名气的年轻将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驻守陆口。陆逊上任,并不显露有攻取荆州之心,而是先定下假与关羽和好,暗地里真备战的策略。他给关羽写去一封书信,信中极力赞扬关羽,说关羽功高威重,可与晋文公、韩信齐名。自称一介书生,年纪太轻,难担重任,要关羽多加指教。关羽读完陆逊的信,便哈哈大笑,说道:“无虑江东矣。”马上从荆州的守军中调出大部分人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陆逊又暗地派人向曹操通风报信,约定双方一起行动,夹击关羽。孙权认定夺取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派吕蒙为先锋,向荆州进发。吕蒙将精锐部队埋伏在改装成商船的战船内,傍晚时分停泊在荆州城外的江岸边,江岸守卫误以为是商船,也就放松了戒备。等到晚上,吴军估计守卫士卒已睡熟,就乘机拿下江岸守台,随后吴军冒充蜀军一举夺得荆州。关羽得讯,急忙回师,但为时已晚,吕蒙已占领荆州。关羽只好败走麦城。【前人之语】

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一日,玮方召诸将饮,会有叛卒数千,亡奔夏境。堠骑报至,诸将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徐谓骑曰:“吾命也,汝勿显言。”西夏人闻之,以为袭己,尽杀之。此临机应变之用也。若勾践之事夫差则意使其久而安之矣。【译文】《孙子兵法》说道:“敌人的说话谦让卑下,这是要发起进攻的征兆;……没有预先相约而突然请求讲和,一定是另有图谋。”所以,凡是花言巧语、满脸微笑的敌人,都是内藏杀机的外在显露。

宋代曹玮在渭州任知州时,号令严明,西夏人都很怕他。有一天,曹玮正在和各个将领饮酒,突然有几千名士卒叛变,逃往西夏国去。当边防侦骑前来禀报时,将领们个个大惊失色,而曹玮却谈笑和平常一样,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这件事,并且不紧不慢地告诉侦骑说:“他们是遵照我的命令去投敌做内应的,你不要张扬出去!”西夏人得到这个消息,以为这些人是被派来袭击他们的,就把这些人全都杀死了。此计是曹玮临机应变谋略的应用。再比如越王勾践被俘后做吴王夫差的奴隶,竟然使夫差长期受蒙蔽而变得没有疑心,也是这样子的。【赏析】

笑里藏刀是一种表面友好却内藏杀机的谋略。表面上装出真实可信,和蔼可亲,以假慈悲换取真慈悲,以虚情假意换取真心实意,而实际上却使敌人在不知不觉中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从而轻而易举获胜。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原文】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译文】

当局势发展到必会有所损失的时候,要舍弃局部的损失而保全大局的利益。【战例】之一

春秋时期,晋国大奸臣屠岸贾鼓动晋景公灭掉晋国有功的赵氏家族。屠岸贾率三千人把赵府围得水泄不通,把赵家全家上下,杀得一个不剩。幸好赵朔之妻庄姬公主已被秘密送进宫中。屠岸贾闻讯要晋景公杀掉公主。景公不肯杀公主。庄姬公主当时已怀身孕,屠岸贾见景公不杀她,就定下斩草除根之计,准备除掉婴儿。庄姬公主生下一名男婴,屠岸贾亲自带人进宫搜查,公主将婴儿藏在裤内,才躲过了一劫。屠岸贾估计婴儿已偷偷送出宫,立即悬赏缉拿。赵家忠实门客公孙许臼与程婴商量救孤之计:如能将一婴儿与赵氏孤儿对换,我带这一婴儿逃到首阳山,你便去告密,让屠贼搜到那个假赵氏遗孤,方可罢休,赵氏嫡脉才能保住。程婴的妻子此时正生下一名男婴,他决定用亲子替代赵氏孤儿。他以大义说服妻子忍着悲痛把儿子让公孙许臼带走。程婴依计,向屠岸贾告密。屠岸贾迅速带兵追到首阳山,在公孙许臼居住的茅屋,搜出一个用锦被包裹的男婴。于是屠岸贾摔死了婴儿。他认为已经斩草除根,放松了戒备。在忠臣韩厥的帮助下,找一个心腹的人假扮成医生,以入宫给公主看病为名,用药箱偷偷把婴儿带出宫外,程婴听说自己的儿子被屠岸贾摔死,强忍悲痛,带着孤儿逃往外地,十五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在韩厥的帮助下,兵伐讨贼,杀了奸臣屠岸贾,报了深仇大恨。程婴见赵氏深仇大恨已报,陈冤得已昭雪,不愿独享富贵,便拔剑自杀而亡,他与公孙许臼合葬一墓,后人称作“二义冢”。之二

战国后期,赵国北部经常被匈奴詹褴国及东胡、林胡等部侵扰,边境民众痛苦不堪。赵国派李牧大将去镇守北部门户雁门。李牧到任以后,每日杀牛宰羊,犒赏将士,只准坚守,不准与敌交锋。匈奴搞不清李牧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也就不敢轻举妄动。李牧加紧操练军队,养精蓄锐,几年后,兵马强壮,斗志昂扬。公元前250年,李牧准备攻打匈奴,他派少数人马保护边境百姓出去放牧。匈奴人见状,立刻派出小股骑兵前去抢掠,李牧的士兵与敌军交手,假装被击退,扔下一些人和牲畜。匈奴骑兵抢得东西,得胜而回。匈奴单于心想,李牧不敢出城交战,果真是一支不堪一击的队伍。于是亲自率领大军直逼雁门。李牧已料到骄兵之计已见效,于是严阵以待,兵分三路,给单于准备了一个大口袋。匈奴军队轻敌冒进,被李牧截断几处,随后逐个歼灭。单于兵败,狼狈而逃,詹褴国灭亡。李牧用较小的损失,却换取了全局的胜利。【前人之语】

我敌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决,即在长短之相较。而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如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之类,则诚兵家独具之诡谋,非常理之可测也。【译文】

己方和敌方的情况,各有优势与劣势。在战争中,各个方面都超过敌方是很难做到的。决定战争胜负,在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优势与劣势的较量。而在优势与劣势的较量中,也有劣势战胜优势的秘诀。比如赛马,用下等马对上等马,用上等马对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下等马这一类例子,则是带兵打仗的指挥人员独有的诡计和谋略,并不可以用一般道理能推测出来。【赏析】

李代桃僵在军事上指敌我双方实力相当,或者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用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胜利的谋略。两军对峙,敌强我弱或实力相当的情况是很多的。如果指挥者作战谋略符合实际情况,那么,可变弱势为强势。孙膑赛马的故事为大家所知晓,他在田忌的赛马处于劣势情况下,仍使田忌以二比一获胜。但是,在军事上不可以生搬硬套。春秋时齐魏桂陵之战,魏军左军最强,中军次之,右军最弱。齐将田忌准备用孙膑赛马之计攻打魏军,孙膑却认为此方法只是为了赢取赛马游戏的胜利不能与作战相提并论。他说,这次作战不是争得两胜一负,而是大量地消灭敌人。于是用下军对敌人最强的左军,以中军对实力相当的中军,以力量最强的上军迅速消灭敌人最弱的右军。齐军虽有局部损失,但是敌人左军、中军已被钳制住,右军很快被击败。田忌迅即指挥己方的上军乘胜与中军合力,力克敌人的中军,胜利后,三军合击,一起攻破敌人最强的左军。这样,齐军在全局上处于了优势,终于获胜。李代桃僵,就是趋利避害。将帅的聪明之处,在于要会“算账”。古人所说:“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以少量的损失换取全局的胜利,是明智之举。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原文】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译文】

敌人再微小的疏忽,必须利用;微小的利益也要争取到,让敌方的小疏忽成为己方的小得利。【战例】之一

公元383年,前秦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一大片土地,可谓是实力强大。秦王苻坚坐镇项城,调集数十万军队,打算要消灭东晋。他派其弟苻融为先锋去攻打寿阳,初战告捷,苻融判断东晋兵力不多并且缺少粮草,建议苻坚迅速攻打东晋。苻坚闻讯,不等大军集齐,即率领精兵数万,去攻打东晋。接着前秦大将梁成率军屯于洛涧,东晋强渡洛涧,杀了前秦守将梁成。刘牢之乘胜出击,重创前秦军。谢石率军渡过洛涧,顺淮河而上,抵达淝水一带,驻军在八公山边,与驻军在寿阳的前秦军隔岸相对。苻坚见东晋军队严阵以待,立即下令坚守河岸,等待后续军队的到来。谢玄想到若要等到后续军队的到来,敌人的兵力越来越多,只有速战速决。于是,他决定用激将法将骄狂的苻坚给激怒。他派人递去一封信,说道,我要与你决一死战,如果你怕跟我决一死战,还是趁早向我求饶。如果你有胆量和我决一死战,你就后退一箭之地,让我渡河与你决一死战。苻坚非常气恼,决定后退一箭之地,等东晋军队渡到河中间,再回去攻击,将晋兵歼灭在水中。苻坚不知这时秦军士气很低落,下令撤军后,顿时引起大乱。秦军争先恐后,人马相撞,混乱一片,怨声四起。这时指挥已不灵,有几次下令停止后退,但如洪流般的人马已混乱不堪,根本无心作战。这时谢石指挥东晋将士,迅速渡河,乘敌人杂乱无章,奋力追杀。前秦先锋苻融被东晋军在混乱中杀死,苻坚也中箭受伤,逃回洛阳。前秦军大败。淝水之战,东晋军抓住有利战机,乘虚而入,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著名的战例之一。【前人之语】

大军动处,其隙甚多;乘间取利,不必以胜。胜固可用,败亦可用。【译文】

在大部队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的空隙有很多。利用敌人的空隙和过失便可取得利益,不必要通过战争的途径来获胜。打胜仗时可以运用此计,打败仗时也可以运用此计。【赏析】

顺手牵羊在军事上指看准敌人在移动中出现的疏忽,抓住了敌人的软肋,从而有机可乘,获取胜利。敌人大部队在行军的过程中,漏洞肯定不少。比如,大军急于前进,各部行军速度不同,可能造成给养困难,步调不一致,战线拉得越长,可乘之机就会越多。看准敌人的空隙,抓住时机出击,只要对己方有利,不一定要完全取胜。这种方法,胜利方可以运用,失败方也可以运用;强大的一方可以运用,弱小的一方也可以运用。战争史上一方经常用小股游击队,打入敌人的心脏,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攻敌人的“软肋”,从中得利。古人所说:“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意思是说,要善于抓住战机,乘机得利。当然,这种小利是否要必得,还要考虑全局,只有不会出现“因小失大”,小利才可以夺取。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原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译文】

有了疑点就应当查实,在察看清楚之后作出行动。一次又一次地察看,是对付敌人阴谋的重要手段。【战例】之一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派兵攻打郑国,他准备和打入郑国的情报人员里外结合,攻下郑国都城。大夫蹇叔认为秦国离郑国相距甚远,兴师动众的,郑国定会作好战前准备。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率领大军出征。蹇叔在军队出发时,泪流满面地警告说,恐怕你们这次偷袭郑国不成,相反遭到晋国的伏击,只有到崤山去给将士们去收尸了。果然正如蹇叔所说,郑国得到了秦国要偷袭情报,逼走了奸细,充分作好了战前准备。秦军见偷袭郑国不成,只好移师而回,但秦军经过了长途跋涉显得十分疲劳。秦军经过崤山时,没有防备。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文公有恩,晋军不会对秦军下手。他们哪里知道,晋军早已在崤山险峰峡谷中埋下了重兵。一个酷热的中午,秦军发觉晋军小股人马,孟明视大为恼火,下令追杀。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突然不见人影。孟明视一见此地山高路窄,草密林深,感觉情况不妙,忙令军队后退。这时鼓声震耳欲聋,杀声四起,晋军伏兵一拥而上,大败秦军,生擒秦将孟明视。秦军不明敌情,作出错误的决策,终于遭到失败。当然,军事上也有“打草惊蛇”而诱敌暴露行踪,从而赢得胜利的战例。之二

李自成起义部队逐渐发展壮大,所向无敌,公元1642年,围困河南开封。崇祯皇帝连忙调集各路人马,救援开封。李自成部已完成了对开封的进攻部署。明军二十五万人马增援开封,集中在离开封西南几十里的朱仙镇。李自成为了不让援军与开封守军汇合,在开封和朱仙镇分别埋下了两个包围圈,把明军兵力分割开来。又在南方交通线上挖一条长百里、宽为一丈六尺的大壕沟,一断明军粮道,二断明军退路。明军各路人马,表面上奉朝廷的命令去增援,实际上各有各的打算,互不买账。李自成兵分两路,一路突袭朱仙镇南部的虎大威的部队,起到“打草惊蛇”的作用,一路牵制兵力最强的左良玉部队。虎大威部队被击败后,左良玉因被围困难以脱身,人马损失惨重,拼命往西南突围。李自成故意留一条路,让败军逃窜。哪知,左良玉逃了几十里地又遇伏击,面对李自成挖好的大壕沟,马过不去,士兵只好弃马徒步渡沟。这时在此等候多时的伏兵迅速出击,杀得敌军措手不及,血流成河。最后,全军覆没。【前人之语】

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也。”【译文】

当敌人的实力还没有显露出来时,而把他的阴谋深藏着时候,不可轻敌贸然进攻。此时,应先采用不同的方法从各个不同方面去探清他的锋芒所在之处。《孙子兵法》说:“军队附近若有险地险阻、低洼沼泽、芦苇丛生、山林、繁茂草茅的地方,必须仔细地、小心地反复搜索,因为这些地方都有可能隐藏奸细和伏兵的。”【赏析】

打草惊蛇在军事上指敌人兵力没有暴露,行踪隐蔽,动向不明时,切不可盲目攻敌,应当查清敌人主力位置,运动状况再作决定。

兵法上对行军的路旁的周围情况,都作了一些分析。兵法认为险要地势,坑地水洼,芦苇密林,野草遍地,这些地方是敌人最容易隐藏的地方。这时,己方不能麻痹大意,稍有疏忽,便会“打草惊蛇”而被伏敌所歼。可是,战场上情况复杂多变,有时己方设下伏兵,故意“打草惊蛇”,让敌军中计的战例也有很多。打草惊蛇之计,一则指对于隐蔽的敌人,己方不得轻举妄动,以免敌人发觉己方的意图而采取主动的出击;二则指用佯攻的方法“打草”,引“蛇”出动,中己方设下的伏兵之计,聚而歼之。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原文】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译文】

凡是自身有作为的人,就很难受他人的驾驭和控制,因而不可以为我所用;凡是自身难以有所作为的人,往往可以借来用以达到某种目的,也就是说可以为我所用。将自身难以有所作为的人加以驾驭和控制,这里的道理,如同幼稚愚昧的人需要求助见多识广的人,而不是倒过来说见多识广的人需要求助于幼稚愚昧的人一样。【战例】之一

秦朝实行暴政以来,天下百姓“欲为乱者,十室有五。”老百姓被逼得都想反秦,但是没有领导者,也就难成大事。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率戍卒走到大泽乡时,连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眼看不能按时到达渔阳了。按秦律规定,凡是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的戍卒一律处死。陈胜、吴广深知,即使到达渔阳,误期也会被杀头,不如冒死一拼,以求一条活路。陈胜、吴广知道同去的戍卒也都有冒死一拼的想法,这正是起义反秦的大好时机。陈胜又想到,自己地位卑微,担心没有号召力。当时有两位大人物深受人民爱戴,一个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温和贤良,已惨遭秦二世毒手,老百姓对此毫不知情;另一个是楚将项燕,功勋卓越,对手下将士十分关爱,威望极高,在秦灭六国后不知所踪。于是陈胜,公开打出他们的旗号,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响应。陈胜还利用当时人们的迷信心理,精细地做了其他安排。有一天,士兵做饭时,在鱼肚中发现一块丝帛,上写“陈胜王”(这个王字是称王的意思),士兵十分惊奇,暗中相互传开。吴广还趁深夜在旷野中学狐狸叫,士兵们隐隐约约地听见空中有“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士兵觉得陈胜不是一般的人,肯定是“上天”让他来领导大家的。陈胜、吴广见时机已成熟,就率领众戍卒杀掉朝廷派来的将尉。陈胜登高大呼,揭竿而起。他说:我们反正活不了,不如和朝廷拼个你死我活,就算死,也要有个样子。于是,陈胜自诩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占大泽乡,民众响应云集,纷纷加入陈胜的队伍中来。后来,陈胜被部下拥立为王,国号“张楚”。之二

赤壁大战之后,刘备实力增强,但还不雄厚。他和孙权都看好四川,那里地理位置好,物富民丰,是个可以大展宏图的好地方。但是,曹操早有统一中原的决心,对待东吴更是虎视眈眈,牵制住了孙权的兵力。刘备、孙权一时都对四川不好下手。公元215年,曹操攻打汉中,张鲁降曹。益州刘璋集团情势危急。这时,刘璋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刘璋生怕曹操进兵四川,就请同宗兄弟刘备来,共同抵御曹操。刘备闻讯,喜上眉梢,正中下怀,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刘备怎能放过,他派关羽留守荆州,亲自率军进入益州。刘璋推举刘备为大司马领司隶校尉,自己为镇西大将军兼益州牧。

刘备与刘璋的联合抗曹这段“好景”不长。一日,刘备接到荆州来信,说曹操兴兵侵犯孙权。刘备请刘璋派数万精兵、十万斛军粮前去助阵。刘璋怕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只同意派数千老兵出川相助。刘备乘机大骂刘璋:我为你抵御曹操,你却吝惜钱财,我怎能和你这种人合作共事!于是向刘璋宣战,直逼成都,刘璋深知敌不过刘备,就主动献出成都,从而刘备完成了占领四川的计划。刘备就是借刘璋这个“尸”,扩充了实力,占据了四川,为以后建国奠定了基础。【前人之语】

换代之际,纷立亡国之后者,固借尸还魂之意也。凡—切寄兵权于人,而代其攻守者,皆用此也。【赏析】

借尸还魂在军事上指利用或凭借某种力量来达到己方所要达到的目的策略。战争中会有这样情况,双方都有相当的势力,一般难以驾驭,不好加以利用,而没有什么势力的,往往要寻找靠山。这个时候,利用和控制强大的势力,往往能达到取胜的目的。能够取胜的关键一点,即指挥官一定要善于分析战争中各种力量的变化,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有时,己方即使受到挫败,处于被动局面,如果能善于利用敌人的矛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就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改变战争发展势态,才能达到取胜的目的。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般在改朝换代的时候,都喜欢把自己说成是亡国之君的后代,打着他们的旗号,来号召天下。用这种“借尸还魂”的方法,赢得他人拥护,以达到夺取天下的目的。前面讲的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打着别人的旗号,来号召戍卒共同推翻秦朝就是一个例证。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原文】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译文】

利用天然的条件去困扰敌人,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敌人。敌人占据坚固或艰险难攻的守地,主动进攻会有危险,诱敌来攻则有利。【战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