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心理学2:不同场景下的说话策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5 04:21:02

点击下载

作者:彩沄心理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沟通心理学2:不同场景下的说话策略

沟通心理学2:不同场景下的说话策略试读:

前言

生活中的人们,在你生活和工作的周围,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看起来能力并不突出,外貌也不出众,但在他们所在的圈子里,他们就是如鱼得水,就是“混”得好,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受到欢迎,他们总能受到上司的器重、客户的关照,所以,他们比别人更容易成功。

其实,他们并没有什么通天的本事,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说话和与人沟通的技巧,他们说出的每句话,都能让别人感到愉快,而且,他们似乎总能用语言引导别人,仿佛他们天生就能做到“呼风唤雨”。也许你不服气他们的成功,并在心中产生疑问,他们到底是怎样做到的呢?

其实你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职场还是商场,一个人的口才就是软实力,决定了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如果别人认同你、喜欢你,就会愿意帮助你、与你开展合作,从而给予你更多的机会,让你获得成功。

当然,要获得别人的认可,除了你自身的实力以外,还有重要的一点:你说出的话要能打动对方的心,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所以,说话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要知道,世界上90%的生意都是谈出来的,没有好口才,好的机遇怎会垂青你?口才训练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成功,约有15%取决于专业知识,85%取决于沟通能力——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的确,一个人如果连话都说不好,又如何成功呢?

所以,当你在疑惑甚至抱怨那些能说会道的人抢占了成功的先机时,不妨反问自己:为什么自己不能成为这样的人?

其实,你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不过,要想让你说的话产生积极的效用,就要从心出发,攻心为上。

的确,同样都是说话,效果却各不相同。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语言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呢?很简单,直指人心的语言才是最有效的。为此,一定要“攻心”,以“心”为重,针对我们说话的对象,具体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弱点,以此来决定什么时机该说什么话,什么时机不该说什么话,或是该说多少话。

在这本书中,你将学到实用高效的沟通技能,提高你在与人交往方面的语言沟通能力。懂点沟通心理学,它可以使你摆脱无所适从的困惑。这样,无论是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还是在职场中,或是在商业销售与谈判中,你都能够使用本书所提到的心理沟通技巧,在与人沟通时做到畅通无阻。

本书除了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原理和方法的讲解外,还引用了丰富多彩的案例。这些案例能够打开你的思维,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也便于你理解本书中提到的各种沟通原理、技巧。

当然,要提高你的沟通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你经过长时间的认真练习,结合本书中提供的方法,相信你日后必将成为一个轻松驾驭语言沟通的人。编者著2017年11月上篇揭开心理面纱,洞悉心理奥秘第1章剖析自己,拨开点滴生活中的心理迷雾

每个人最熟悉的是自己,最陌生的也是自己。一个人在清醒的时候,会很好地安排自己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是当一个人因为一些事情感到迷惘的时候,则往往被自己迷惑。这时,就需要解码自己,找到自身的问题所在,从而解决问题。很多情况下,一些人会选择逃避,然而这样做只能短暂地回避,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解铃还须系铃人,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慢慢解开心中的结,拨开心理迷雾重新看清自己。

无须逃避心理问题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能够很明显地影响一个人的状态。无论这种问题是工作、生活还是感情上的,都会使人的内心情绪出现波动,从而使其不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完成相应的工作。面对这样的心理问题,很多人选择了逃避。事实上,心理问题是不能逃避的,因为越逃避问题就积累得越多,当在某一个时刻突然爆发时,就会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应该关注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李倩是一名小学教师,她所在班级的学生年龄偏小,不少学生自觉性差,稍微严厉管束,就会有孩子哭哭啼啼向家长告状,一些家长甚至不问青红皂白就责怪老师管理过于严格。另外,不少家长对学校和老师期望过高,一旦孩子成绩下降就责怪老师。同时,学生的安全问题也令她很担忧,每次放学以后,她都处在极度焦虑的状态,甚至下班回家后,脑子里也在想这些问题,以致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李倩还特别注意同年级其他班级的情况,一旦其他班级的孩子拿了奖,她心里就特别紧张。然而,李倩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一直回避这些问题,这一切都使她的工作难以开展下去。

李倩老师的工作压力过大,使她的状态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她却选择了回避问题,这是不正确的。俗话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心理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问题不解决就会越来越严重,就更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所以,针对这些情况,李倩应该去相关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咨询,从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的精神压力骤增,像李倩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很多人都是因为工作上的压力产生了焦虑的症状。面对这样的情况,逃避不是办法,要从压力中挣脱出来,就要绕开认识中的误区,合理宣泄压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

很多人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不去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是选择寻找退路,这种退缩,往往源自自卑心理。对于这类人来说,很多挑战非但不能激起他们的斗志,反而会刺激他们选择回避,这种没有能力去应对而采取回避问题的态度又叫作回避型人格。产生逃避心理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缺乏自信。一个不自信的人,心理承受能力要比自信的人小得多。二是害怕惩罚。当一个人因为做错事而担心受到指责,而他本身又恰恰不愿意接受这种指责时,往往就会找各种借口推卸责任。然而,面对心理问题,逃避是没用的。心理问题就像“感冒”一样,几乎人人都会遇到。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存在心理障碍人群的比例在20%左右。所以,要正视心理问题,要想办法解决心理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保持心理健康。

解铃还须系铃人,做自己的心理调节师

一些心理问题是可以通过相关的咨询机构或者专家来解决的,但前提是存在心理障碍的人能正确看待问题,能够从内心去接受一些自己本不愿意接受的现实,这样,相关的机构和专家才能真正帮助你将问题解决。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结还是需要自己解开。

据明代《指月录》记载,金陵的一个寺庙里,有一个法灯和尚,他性情豪逸,但终日无所事事,众和尚都看不起他,只有法眼和尚很器重他。一天,法眼问众和尚:“老虎项上系着一个金铃,哪个人能把它解开来?”众僧皆回答不出。恰好法灯和尚走进来,法眼也用同样的问题问他,法灯和尚随即答道:“系铃的人能够解开。”法眼和尚十分满意,对众和尚说:“你们对他可不能小看。”后来,人们就用“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句话代指谁造成的问题仍由谁去解决。

正如这个故事所讲的,给老虎系铃铛,一般人都会问这是怎么系上的,当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自然会想到给老虎系铃铛的人,因为只有知道如何系铃铛才能知道怎么把铃铛按照原来的步骤解下来。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出现心理问题时,只是漫无目的地想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是徒劳的。因为只有清楚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所以,可以针对问题产生的过程寻找解决方案。很多有心理问题的人都试图用一些别人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效果往往不佳,这是因为别人不能代替自己,只有自己最清楚问题的来源,就像别人不能替自己生存一样,治疗者只能起到疏导的辅助作用。所以,解决心理问题就像解铃铛,还是需要系铃铛的人自己来解决。

人们遵循这个程序,不是想当然,因为心理有顺其自然的因素,不能强迫心理活动。两千年前,荀子就在《解蔽篇》中指出心(按今人观点应为脑这个器官)是身体的支配者,是精神智慧的主宰,它对身体的各个部分发出指令,而不接受命令。所以,虽然人可以控制自己的嘴巴去说什么或者不说什么,对意志的改变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两千年前,管子在《心术》中说不要代替马去奔跑,使马能够发挥它的能力;不要代替鸟去飞翔,使其羽翼得到锻炼,不至于衰败。心理治疗的道理应该是大同小异的,主要就是把阻碍心理问题的过程去除,帮助患者形成一种应对能力,最好能够激发患者的潜在能力,从而使其获得一种类似于重生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他已经超脱了,获得了新的能力。解铃还须系铃人就是这个道理。

要学会给自己减压

压力大了就要放松,一个人就好比一座大坝,水太满了就要往外放,否则大坝就会崩溃。所以,对于在职场上打拼的人来说,懂得一两套放松的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在自己压力大的时候,要懂得给自己减压,使自己的内心时刻处在一个平稳的状态:一个有利于工作的状态。

张强是一家保险公司的客户经理,平时工作十分努力,业绩在公司中的排名也不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保险的认识也逐步加深,投保的人数越来越多,公司的业绩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大涨,但是张强所在的区域业务量总是上不去,这使他感到十分苦恼。看着其他同事与客户签订一单一单的协议,业绩不断创新高,张强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公司集中开会后,张强在会上没有得到表扬,反而被渠道经理责怪了一番,这让张强心里很不是滋味,无形中又增加了他的压力。张强干脆给自己放了几天假,约上朋友出去游玩、听轻音乐,思想上没有负担之后,他重新投入到工作中,结果取得了惊人的业绩。

张强的例子就是典型的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状态出现滑坡的类型,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快节奏的生活是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都在努力着,所以难免会产生压力。有了压力后,如果能扛得住当然好,如果感觉压力过大,那么用适当的方法给自己减压是很必要的。

有很多常用的方法,压力大时不妨试一试。有的人喜欢用香熏疗法,香薰能够使人的大脑清醒并保持镇定,这种方式可以从精神上使人感到轻松,将压力驱散到九霄云外,使人们能够重新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有的人喜欢在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到比较安静的地方待上一段时间,例如,离开喧嚣的城市到那些僻静的郊区或者乡村,从而使自己完全脱离压力产生的环境,起到减压的作用。另外,还有的人喜欢在压力大的时候选择洗一个热水澡,这样能使自己全身放松,从而达到减压的效果。

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时间非常紧张,充满了压力,休闲和放松似乎变得越来越奢侈,这样的生活经常会使我们陷入一种无序和混乱的状态,使我们难以平静,其实,这样的感觉是不正常的,是需要我们调节的,否则我们就难以掌握生命的节奏。压力本身就对我们造成了伤害,它会使我们变得焦虑不安,心情也随之受到影响,而坏心情会使我们的免疫系统受到影响,降低我们的免疫力,乃至有害于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应该寻找一种合适的解压方式,以便面对压力时能够释放压力,放松自己,使自己时刻都能找到平衡,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从而使人生目标顺利达成。

人因为什么导致心理不健康

人们的心理健康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是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的,但是现在生活、工作的压力使人们承受的东西要比以前多很多,这样的心理压力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进而使人们的身体也受到了影响。这些影响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

第一,生活环境因素。

首先,生活中的物质条件差,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改变现状,而人们一直向往一种更好的生活状态,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时间长了便会形成一种影响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或者一个人曾经的生活非常舒适,但是遭遇了一些变故后变得十分糟糕,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落差,以至于使心理上变得不稳定。其次,工作环境差,比如,工作的时间持续很长、工作中遇到很多不顺利的事、不被领导信任、工作单调乏味、经济收入低等,都会影响人们的情绪,使人产生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这种情绪持续的时间长了,人们的健康自然会受到影响。有的人会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过量饮酒,或者大量抽烟,或者暴饮暴食,这些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非但不能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反而会给人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第二,突发事件因素。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无法预测的,让人防不胜防。这些突发事件往往会使人们的心理受到一定的冲击,这些突然的变化往往是人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这些事情有很多,如家人突然病故、感情上遭遇挫折、婚姻遇到问题、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等,都会给人们的精神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刺激。这时,人们必须学会调整,否则精神压力过大会引起心理失调,使人处于崩溃的边缘。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不幸事件太多或事件较严重、突然,个体的身心健康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第三,文化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家庭的;二是来自学校的。早期的教育主要是在家里进行的,这个时期的教育对一个人早期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早期教育过于单调贫乏,这个人的潜能就不会被挖掘出来,甚至会影响他未来的发展。如果能够得到良好的开发,接受好的教育,就有可能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另外,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态度、方式,家庭的和睦程度等也会对个体以后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产生压力时,不要担心,找到解压的方法才是首先要去做的。其实,解压的方法有很多,从肢体的运动到静坐冥想,几乎可以说有成百上千种,但是这些方法与技巧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在产生压力时很难保持一种清醒状态,以至想不起这些解压的方法或者选择回避。所以,平时一定要重视那些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因素,同时要敢于去面对,不回避面对难题的痛苦,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成长。

掌握健康的减压方式

压力大了不利于工作和生活,这时选择一种合适的减压方式就成了人们关注的主题。很多人生活非常随性,这种人有一个特点就是让自己舒服,认为做自己喜欢做的就是减压。也许这样做他自己感到舒服,但是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例如,有的人在压力大时会不停地抽烟,不一会儿烟头就堆满了烟灰缸;有的人会在压力大时独自饮酒,想借酒浇愁,结果喝得酩酊大醉;还有的人喜欢做一些能够转移注意力的事情,比如,晚上看通宵电影或者打通宵游戏等。虽然这些方法能够让人从心理上缓解压力,但是经常耽误第二天的工作,因为他们的身体会感到不适,即使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身体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因此,这些减压方式都是不提倡的。减压是正确的选择,但是选择正确的减压方式同样很重要。

周伟是一家商贸公司的业务员,由于业绩不好,上司又总是责怪他,他每天都过着一种担惊受怕又感到十分不满的生活,生活和工作压力让他经常失眠。有朋友建议他多听轻松的音乐或者去跳跳舞,从而达到减压的目的。之后周伟回家后就打开电脑,放一曲欢快的音乐,然后一个人在屋里跳着舞,他顿时感觉心理压力减小了。当他累了,坐在电脑前休息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能够冷静下来去思考如何应对工作上的事了。通过总结,他找到了一个好方法,工作上也有劲头了,不久便扭转了颓势,获得了领导的认可。

周伟的减压方式可谓健康有效,不仅有效将压力消除,而且使自己的工作业绩扶摇直上。这种健康减压正是现代提倡的减压方式。另外,一个人在压力大的时候,脑子也是不清醒的,这不利于工作的继续开展;当压力减轻时,他的思路往往会打开,就像周伟。压力小的时候,自己能够思考,并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近些年,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减压方式,那就是登录专门的“发泄网站”进行发泄。这些网站提供了网民可以发泄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用文字的方式将自己的不满写出来,然后会受到网友的关注,感兴趣的网友就会与你交流。其实一些话只要说出来,心里就会舒服很多,从而达到减压的效果。倾诉本身就是一种发泄,郁积在心中的事情多了,人自然会感到压力重重、喘不过气来,只要把这些无形的“重物”从心中搬运出来,自然会感到轻松,因为每个人的心理空间都是有限的。

今天的生活节奏飞快,生存的压力不期而至,特别是今天的职场,人们在工作中会遭遇激烈的竞争,想要生存,是很有难度的。再加上房价等生活压力,人们每天都处在高压之下,无法喘息,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怎么挣钱、怎么生活得舒服一些。这样的生活使人疲惫,因此,减压成了不二选择,既然可以轻松一些活着,为什么要和自己过不去呢?所以,如果你是“压力一族”,还是想想怎么减压吧!这里要注意的就是,不要为了一时的痛快,因错误的减压方式损伤了自己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一定要科学减压,这样才能既放松身心又有利于身体健康,从而真正享受生活。

正视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一个人忙碌是很正常的,但是一直处在高压状态、神经一直紧绷就不正常了。我们说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职场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的确会造成很大压力,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一个环节,那就是为自己的生活合理规划。很多人之所以会有巨大的压力,恰恰是因为自己的规划不合理,工作起来比较乱套,结果工作效率低、质量差、受到上司的批评或者得不到公司的认可,这样一来,压力自然就找上门了。所以,必须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这样才可以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加有序,从而把压力平均分配,成功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小张从事写作工作,平时很享受在文字的海洋里徜徉的感觉,但是有时候手头上的稿件繁多,交稿时间又比较紧,再加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时常让他感觉压力重重。小张在压力大的时候就没有灵感,写不出任何东西,所以很烦心。后来经朋友建议,他把自己的写作时间和要处理的其他事情写在一张纸上,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安排得条理分明。这样一来,他每做完一件自己规划好的事情就有一种成就感,心情大好,从而使自己有更充足的精力去做接下来的事情。

小张科学合理的规划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良好地融在一起,大的压力转化成小的动力,每天都给自己一点动力,让自己总能看到希望,这样工作起来就会有好心情。很多人在工作时喜欢一下把眼前的事情做完,想着做完了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做自己的事了,殊不知,在你工作到一半或者接近尾声的时候,往往会有另一件工作接踵而至,应接不暇的工作会让你疲惫不堪,压力不请自来。所以,作为一个聪明人,要懂得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把工作规划一下,不要盲目地做事,不要自己给自己找压力。

有的人觉得应该给自己一个大的人生规划,这当然没有错,但是,把眼前的事情先做好更重要。其实,只有把小的规划做好,才能真正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好。人生规划不仅是一个实现你终生目标的时间表,也是一个实现那些影响你日常生活的、无数更小目标的时间表。所以,要着眼现实,脚踏实地。科学规划不仅能使你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而且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因为只有将工作顺利完成才能真正将压力化解。所以,在遇到难题时不要急,一时解决不了就分成几部分解决,让自己一直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幸福通常属于这类人——他们的职业规划往往与自己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例如,一个很有组织能力又有着文字天赋,还能给他人建议的人,通常都会从事编辑、教师等职业,这样的职业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因此,我们做工作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来安排时间,从而更加高效优质地完成任务。

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不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是因为压力过大,一时无法转换。其实,我们可以通过科学规划生活和工作来将压力分割成小段,再将小压力转化为动力,如此就容易得多了。这样一来,不仅不会让工作枯燥,也不会让生活无趣,还能让自己有一个好心情做事,每天都像星期天。第2章心理影响,一开口就让他人记住你

想打动一个人的心,可以从心理影响入手,利用心理策略打动他人,要学会使用心理撒手锏,在瞬间抓住人心。首先要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否则将不能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技巧,便不能达到影响对方心理的效果。好的状态加好的技巧,可以出其不意,对方还没来得及防备,就已经被你的话语俘虏,如此,他对你之后的话非但不会反感,反而更加欣赏,从而助你达到打动对方的效果,为你接下来的交流铺平道路。

使出“撒手锏”,让对方迅速记住你

要想一下子抓住人的心,需要有一定的心理技巧,这种瞬间就能把握对方心理动向的方法往往会成为一个人攻心的心理“撒手锏”。使用这种撒手锏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不过大体上都离不开一种倾向,那就是想对方之所想,说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一位日本议员前去拜见埃及总统纳赛尔。尽管彼此的经历、兴趣、脾气等都极不相同,但日本议员为了搞好与埃及当局的关系,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谈话中极力运用投其所好的技巧。

日本议员说:“尼罗河与纳赛尔,在日本是妇孺皆知。今天这次谈话,我与其称您为总统,不如称您为上校吧(纳赛尔以前是上校)!我读过阁下的《革命哲学》,我曾把它同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作比较,我发现希特勒是实力至上的,而阁下则充满幽默感。”纳赛尔听了此番话语非常高兴,说:“呵,我那本书,是革命之后3个月匆匆写成的。您说得对,我除了实力之外,还注重人情。”日本议员说:“对呀,我们军人也需要人情。阿拉伯人现在为独立而战,也正是为了防卫,而不是杀人。”纳赛尔大喜,说:“阁下说得对极了,以后欢迎您每年都来一次埃及。”言到此处,谈判的氛围可谓是祥和温馨。当转入正题,涉及两国的关系及贸易时,谈判进行得非常顺利,双方很快达成了一致的协议。

日本议员之所以可以令谈判进行得非常顺畅,正是因为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纳赛尔比较感兴趣的,都能够引起纳赛尔极大的关注。例如,他将埃及的母亲河和纳赛尔相提并论,还将纳赛尔写的书作为聊天内容,这都是纳赛尔非常喜欢的,所以能够瞬间抓住纳赛尔的心,使纳赛尔对这个从未谋面的日本议员充满好感,为谈话的进一步深入铺好了道路。

赞美是好事,但要运用心理战术

我们在平时的交流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往往是话题不能够引起对方的兴趣、不能瞬间抓住人们的心造成的。许多谈话之所以陷入僵局,常常是基于谈话双方在立场、感情、原则上存在一些分歧,其实,这些分歧是可以通过谈话者的努力消除的。通过打通心理渠道,逾越人为障碍,是能够重新抓住人心,取得谈话成功的。

心理学表明,情感能引导行为。积极的情感,如喜欢、愉悦、兴奋往往产生理解、接纳、合作的行为效果;而消极情感,如讨厌、憎恶、气愤等则带来排斥和拒绝。谁都喜欢和一个面带笑容的人交流,因为这种情绪可以给对方积极的影响,使其更加愿意说出心里的话。没有人喜欢和一个哭丧着脸的人谈话,因为这样的情绪只会让对方感到消沉,如果不能及时扭转,势必给接下来的交流带来障碍。因此,在使用自己的心理撒手锏时要注意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态,一种能够使自己发挥出良好技能的情绪。

这种心态常常不能长久保持,例如,遇到了突发情况,严重影响人们的心情,但这并不是不能解决的。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不要慌,常言道“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谈话并不是自始至终都是顺畅的,出现僵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关键在于谈话者本身要有健康成熟的心态,从容地面对问题和矛盾,用自己的诚恳去征服对方的心。而这种诚恳的态度,不仅是缓和僵局的有效手段,也是交谈的基础和继续合作的条件。所以,要调整好自己,使出自己的心理撒手锏,瞬间抓住对方的心。

每个人都喜欢别人肯定自己、夸赞自己,只不过有的人表现比较明显,而有的人则比较平淡。不过,人们在听到别人对自己肯定的评价时,通常都会有比较愉悦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会使其愿意打开本来关闭的心扉,从而比较畅快地交流。但是赞美一个人不是只要说话就可以了,很多时候还需要了解对方的心理动向,根据对方的心理来赞美,这样效果才会更加明显。因此,想要运用心理战术说美言,必须将赞美技巧熟练掌握。

刘政是从事公关工作的一名青年,平时有很多饭局,虽然面对的人纷繁复杂,但是他每次的表现都有亮点,这也使其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成了一名公认的社交能手。一次,在与客户吃饭的时候,饭桌上大家没有什么话题,一时很沉寂,刘政看了一眼坐在自己旁边的一名女士,发现女士脖子上的项链很特别,于是说:“您佩戴的这个挂坠很少见,非常特别,不过很适合您。”原来这挂坠是女士在法国买的,并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这段故事一下就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饭桌上的氛围融洽了许多,这名女士也对刘政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刘政的话语非常得体,他赞美了女士的挂坠,不但让女士因为自己的心爱之物被赞美而感到开心,而大家纷纷向女士投去的欣赏的目光,也让女士顿时成为饭桌的焦点,更令大家的话题瞬间打开了。这样一来,当刘政再次与这名女士见面时,肯定就有“饭桌趣事”的话题了,女士也因此对刘政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从而为刘政与这名女士的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赞美一个人最好不要以对方的性格作为赞美对象,尤其是初次见面时,一句“你人真好”可能会让别人误会,甚至引起戒心,因为初次见面时是很难判断知道一个人的好坏的。而把对方取得的成绩或者一些配饰之类的所属物作为赞美对象,往往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赞美也分好坏,恰当的赞美可以让人的心情美好,可以使人获得乐趣,不断地回味。相反,不恰当的赞美就像一颗臭了的瓜子,吃到嘴里让人难受。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恰当地赞美别人是必不可少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赏识,所以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其实,周围充分理解我们言行的人并不多,而我们自己也很少注意周围发生的事和人们所做事情的闪光点。所以,人们一旦被别人赞美或者自己去赞美别人,心中的那扇门就会被推开,从而以一种愉悦的态度去交流。所以,正确运用赞美的艺术,会使被赞美者心情愉快,作为赞美者,我们也会从中感到快乐和幸福。

让对方获得心理优势,使其主动接近你

让对方占据心理优势,能够使对方内心产生一种比较舒服的感觉,从而使对方认为你是一个非常容易接近的人。另外,因为可以从你这里得到一种心理优越感,所3以对方会更加乐意和你接近。让对方占据心理优势不是示弱,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好办法。人们在心理上不占上风时,通常会比较被动,不会主动地说话、交流,这样就不会有成功的沟通。所以在交流时,不要只顾着让自己心里感到舒服,而要适时地让对方获得一种心理优势,只要对方感觉良好了,就会愿意与眼前的人接近,从而获得更好的沟通效果。

第一,给对方展示的机会。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肯定,这往往也是一个人前进的重要动力。但并不是自己所有的行为都会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样的状态持续时间长了,就会使一个人自我表现的欲望变得强烈。所以,现在很多人在人际交往时,往往不分场合地展示自身的优越,情不自禁地高谈阔论,生怕别人把自己看低了。殊不知,这样一来,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别人的优越感压下去,令对方的荣誉感和自尊心都受到一定的伤害,如此,对方肯定不愿意继续与你交谈下去。所以,一定要注意展示自己的时机和程度,要恰到好处。

我们平时在与人交往时,可以适当提供让对方展示自己的舞台,这样能让对方感到他很重要,至少在你的眼里是这样,从而对你产生好感,愿意与你接触。

第二,意见在事后提。

在别人说话时一定不要打断对方,当对方说到自鸣得意的时候,更要倾听,这样对方会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会有一种继续和你说话的冲动。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对方会出现错误,但你不要马上指出他的错误,尤其是周围还有很多人在听的时候。但既然是想诚心诚意地交流沟通,也不能有错不管,你可以在对方说完话后告诉他哪里是错的,这样对方不仅会认为你在认真倾听,从心理上获得一种优越感而愿意与你接触,还会因为你在众人面前为他着想而感激你。这样一来,不仅使这次交往获得了成功,也为之后的交往铺平了道路,打好了基础。

第三,在沟通出现问题时主动道歉。

在人海中摸爬滚打,再小心谨慎的人也会与人产生矛盾,就像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与人发生摩擦一样平常。冒犯他人后,首先要做的是化解矛盾。道歉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诚恳的道歉不仅可以化解矛盾,还可以使对方有一种心理优越感,从而更愿意与你交往。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所以,平时交往中一定要注意让对方有心理优势,这对你们的进一步交往是很有用的。

学会换位思考,表达同理心

同理心其实就是在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并且能够理解他人的立场,懂得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想他人所想。同理心通俗的说法就是换位思考。所以,在交往中,我们首先要真诚,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难处,对他人的缺点错误能够包容,感动对方,从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杰克打完仗回到国内,从旧金山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我想请你们帮我一个忙,我要带我的一位朋友回来。”“当然可以。”父母回答道,“我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儿子继续说:“他在战斗中受了重伤,他踩着了一个地雷,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他无处可去,我希望他能来我们家和我们一起生活。”“孩子,”父亲说,“你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这样一个残疾人将会给我们带来沉重的负担,我们不能让这种事干扰我们的生活。我想你还是快点回家来,把这个人给忘掉,他自己会找到活路的。”就在这个时候,儿子挂断了电话。父母再也没有得到他们儿子的消息。然而,过了几天,父母接到旧金山警察局打来的电话,被告知,他们的儿子从高楼上坠地而死,警察局认为是自杀。悲痛欲绝的父母飞往旧金山。在陈尸间里,他们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只有一只胳膊和一条腿。

杰克的悲剧之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父母没能站在杰克的角度考虑一个因为战争致残的人的痛苦;同时,杰克也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去考虑他们只想自己的儿子能回来,而不是带一个残疾的战友回来一起生活,结果双方产生了误会,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人们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强调的也是同理心。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是善于体察他人意愿、乐于理解和帮助他人的人。这样做不但能够让他人感到温暖,而且能够使自己更加受欢迎,获得大家的信任,也可以让自己心里感到舒服。把同理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东西方都赞同的一种行为。同理心不仅为人们的交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人们以后的发展打牢了基础。社会学家发现,同理心是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社会化则是一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前提。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利用同理心原则,我们自己首先要足够真诚,才能使双方的交流更加有诚意。

交流中争取双方能产生“心理共鸣”

心理共鸣是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两个人在交流时没有共同话题,那么交流只能停留在表层,因为话语不多就不可能有深入的交谈,没有深入的交谈又怎能深入人心?所以,要想在交流中深入人心,就一定要寻找双方能够产生心理共鸣的东西,因为这在无形中能抓住对方的兴趣,从而打开对方的心扉,获得深入交谈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不容错过。

心理共鸣是在自己和对方都感兴趣的话题的基础上产生的,一般情况下,这种共鸣要先从对方感兴趣的问题找起。

赵晓丽是一名中学教师,她平时上课很严谨,给学生上课时总能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但是她的语言总是非常专业,缺乏一些日常用语,缺少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这不但使学生们理解起来比较费劲,时间长了,学生们也容易失去兴趣,这让赵老师有点头疼。后来,赵晓丽在备课时特意加入一些比较生动的例子,同时把一些费解的语言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话语,这些工作使赵晓丽的教学风格有了明显的改变,同学们产生了学习兴趣,而且经常主动和赵晓丽讨论一些问题,这些可喜的变化使全班同学的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赵晓丽认识到了自己之前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主动改进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同学们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她成功地抓住了学生们的兴趣点,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生活中,很多交流都和教学十分相似,当听者感兴趣时,交流的效果自然会好,所以一定要注意打破“一言堂”的教育或者交流方式,努力寻找对方的兴趣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动自己对相关内容的了解,从而使双方在交流中产生共鸣。

在与人交流时,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对方并没有听我们说,而是手头做着一些其他的事情;要么就是嘴里应付着你,注意力却放在别处;或者转移话题,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应该放弃原来的话题,寻找对方的“兴趣点”,即能够和你产生共鸣的内容。苏格拉底曾说过:“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所以,与人交流时想深入人心,一定不能错过“心理共鸣”的机会。

让对方有一种满足感

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看到促销派送就想方设法地多拿一些,看到什么事情有利可图就赶紧介入。所以,在交流时不妨尝试一种满足对方此类心理的方式,多给对方好处,让对方因为自己有了某种满足而感到欣喜,从而为打开对方的心扉铺平道路。

张玲是一名销售人员,她的业绩在公司总是处于前列,并且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张玲总会遇到回头客,这让许多同事都羡慕不已。后来大家发现,张玲经常让利于客户,虽然这一点点的让利不足挂齿,但正是这些小的让利,让张玲的客户源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状态,这也是她的业绩居高不下的重要秘诀。

张玲的销售思路具有长远性,她不只在乎眼前的利益,而是放眼于未来,所以,她会在与客户交谈时让利于客户,让其在得到好处后有一种满足的心理,从而愿意与张玲交谈,愿意与张玲达成协议。创业者每每琢磨怎样把产品卖出去,很多人第一思路就是“教育”别人,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让人厌倦。例如,有的人会把产品的各项优势表达得无比精良,无比先进,无比有益,然而对客户没有任何让利的意思,客户得不到一点点实惠,怎么可能愿意购买呢?每一个好的经营者都具备一种能力,那就是让买家得到实惠。钱散则人聚,钱聚则人散的说法是不无道理的。其实让买家得到实惠并不难,不是非要让买家能够以较少的钱买到东西,而是可以采用很多其他方式,如可以送礼物,只要能让买家高高兴兴买到东西,就能成功利用买家的满足心理。

有满足感是大多数人都喜欢干的事,不要否认这个事实。我们可以观察年幼的孩子,能够“六岁让梨”的已是少见,他们身上都具有原始的占有欲。在我们让对方获得满足时,不仅会让对方感到心里舒服,我们自身也会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因为“吃亏是福”是一种大智慧,拥有这种智慧的人往往有比较长远的目光。所以,在交往中不妨利用这种心理,让对方有一种满足感,从而更愿意与我们作进一步交流。

适度暴露一些小缺点,让你更可爱

有些人很喜欢展示自己优势的一面,总是把自己优秀的一面秀给人们,这种做法并没有错,但是这样的人往往不能够获得人们的认可,因为他们的优秀遮挡了他人的光芒,这让别人感到很窘迫,所以非但不会获得他人的夸赞,反而会令对方产生反感。相反,适时暴露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缺点,不仅不会有大碍,还会令对方产生好感。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一个人没必要太在意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缺点,面对这些缺点的时候要坦然。其实这种做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这是需要勇气和自信的。一个不自信、胆子小的人是不会主动将自己的缺点暴露的,因为他的内心深处不愿意被人们否定,所以他会极力地掩饰,这种掩饰往往就表现为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优势,给人们一种他很强、很完美的印象。心理学家认为,如何对待自己的缺点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动机。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想方设法“藏短”的人,内心深处的动机是自我美化;而敢于承认并改进自己缺点的人,内心深处的动机则是自我提升。所以,很多时候那些总是表现自己优点,努力给他人一个好的形象,从来不会给别人机会、时间注意自己缺点的人,往往是一些比较缺乏自信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去面对。

所以,在平时要正视自己的缺点,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缺点,从而在与人交流时更加自然。不时暴露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缺点,这样不仅会让自己显得更加真实,也会令对方因为你的这种真实而愿意与你交流。另外,敢于暴露自己缺点的人才是内心强大的人,他们更容易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马斯洛认为,能够接纳自己缺点的人不会因为自己的过失而过分担心或自责,相反,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去改进自己的缺点;而对那些不可改变的缺点,他们则会顺其自然,不会跟自己过不去。

所以,要记住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有一些缺点的,不用故意掩饰这些缺点,因为缺点是掩盖不住的,早晚都会被人发现,那时人们就会觉得你这个人比较虚伪,反而会影响你的社交。相反,适时地暴露一些小缺点,并且抱着一种虚心接受批评的心态,这样对方不仅不会因为你的缺点责备你,还会被你的真诚打动,从而对你产生好感,这对你的深入交流是非常有益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人的意见还会使你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能更好地改进自己,获得自我提高。第3章社交心理,掌握攻克他人心理防线的策略

在社交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怀着一种心理,这种心理也许会促进交流的顺利进行,也许会阻碍沟通的有效进行。相信谁都不愿意处在一种被动的态势,不能进行成功的社交。所以,在社交中可以采取主动应对的心理策略,这样可以让自己更加轻松自如地进行人际交往。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个人习惯进行,交往初期要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交往中时刻注意观察,努力看穿对方的心思,把握好社交距离和尺度等,这些都有助于自己时刻掌握交往的主动权,从而进行较为成功的社交。

谨慎无害,多一分防备多一分安全

交往看似是语言的交流,实质上这仅仅是表面上的现象,交流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在交往时会有不同的目的,所以一定要谨慎和小心,不要中了别人的圈套。另外,每个人的为人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的心地比较善良,在与其交往时可以比较随便,甚至不用过于警惕;但是有的人的品质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符合道德标准,所以,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谨慎,多一分防备就多一分安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交范围也越来越广,会在社交场合遇到各种各样的交往对象,所以,自己一定要有一套交往方式,以便在不同的情况下、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都能轻松自如地应对。

就拿男女之间的交往来说,男女之间的交往,本是一种正常的社交活动。异性间建立纯正的友谊,会使人的视野更开阔,人际关系也更和谐,精神生活更充实。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使交友的渠道增多了,交际的范围广泛了,于是各种诱惑和欺骗充斥在交友的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交往就充满了变数,也更不安全了。尤其是婚后异性间的交往,更要谨慎,不但要保证夫妻之间的信任,还要避免人们的流言蜚语。已婚女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注意:

首先,自然得体的姿态是不可缺少的。已婚女性与异性交往要让丈夫知道,要对丈夫坦诚。同时,对待异性朋友也要坦诚,为了避免误会,可以介绍自己的丈夫与这些人认识,介绍他们认识的好处是很多的,一方面可以避免朋友误会,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丈夫的担忧,避免不必要的误会。这样就不会影响夫妻间的感情,也会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得以拓展。

其次,要热情大方。已婚女性在与异性交往时,通常不存在择偶的因素,所以要避免少女在交往中的腼腆,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纯洁的友谊是落落大方的。但是这种热情要注意一点,即不要过度,以免让对方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最后,要洁身自爱。或许你还年轻,或许你已人到中年,也许你性格开朗,也许你相貌出众并多才多艺……不管怎么样,你都要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把握好度。因为异性之间的爱慕是很自然的,无论是已婚还是未婚女性,都可能引起异性的爱慕。在引起异性的爱慕时,一定不能虚荣,不能轻佻地玩弄感情。因为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最后只能引火烧身,被丈夫发现后,可能使婚姻不保,幸福也随之东流。另外,不能见异思迁,一个成年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能够抵制诱惑,不可轻易背叛自己的爱情。

除了异性间的交往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情况也需要谨慎对待,例如,国家重要机关的工作人员,在交友时更要注意,以免泄露国家机密、给国家带来损失。总之,在社交中多几分谨慎并无害处,多一分防备就多一分安全。

洞穿他人心思,赢得沟通先机

与人交往时,很多人都喜欢跟着感觉走,但是这种做法往往不能够准确把握对方的想法,以至在交往中没有针对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因为自己说的某些不适当的话而破坏双方的沟通,不能进行成功的交往。如果能够知道对方心里在想什么,很好地制订下一步的交往方案,就能抓住对方的心,为自己赢得先机,成就成功的社交。

汤米是一家公司的业务经理,他平时喜欢与同事交流,但是比较喜欢掩饰自己,所以很多时候真假难辨。一次,汤米在回答同事杰西卡的提问时耸了一下左肩,然后说:“我不知道。”杰西卡又问了一遍这个问题,汤米盯着杰西卡又说了一遍“我不知道”。当杰西卡问汤米公司的职位招聘是否已经终止时,汤米吸了吸鼻子,并且揉了揉。杰西卡又问现在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汤米先是轻轻地点了点头,然后又用力地摇了摇头。最后,杰西卡和其他同事说:“汤米在说谎。”

杰西卡针对汤米在谈话中的一系列反应作出的判断是有一定根据的。汤米先是单肩耸动了一下后才回答杰西卡,这样的回答方式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表明他对自己的话不自信。而杰西卡第二次问他时,他则盯着杰西卡的眼睛,并且重复了一次自己所说的话。有研究指出,人在试图说假话蒙骗他人时会选择盯着对方的眼睛,这样做是为了验证对方是否相信自己的谎言。同时,汤米作了比较生硬的重复,这也是典型的撒谎标志。后来杰西卡在询问汤米是否真的终止职位招聘时,汤米吸了吸鼻子并且揉了揉。有研究表明,因为人的鼻腔下方有海绵体,当他想要掩饰的时候鼻子就会不自觉地发痒。所以,综合这些细微的动作,杰西卡看穿了汤米的内心活动,并断定汤米在说谎。

如果了解了对方在想什么,做起事情来就会更有针对性,就会使自己赢得先机。在中医理论里面,有一个基本原则:望、闻、问、切。其实在识人、辨人方面,道理也是一样的。其中的望就是要观察,观察的内容包括一个人的衣着、神态、眼神等。闻,自然就是听,听对方的声音、语气、语调。问,自然就是要向他提问。切,就是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作出相应的判断。当然,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要靠经验和积累,留心身边和见过的每个人的性格特质,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个自己的数据库,甚至是数学模型。这是个硬功夫,没有捷径可走。所以,平时要注意观察和总结,建立自己的模型库,形成一套判断的体系,从而能够比较顺利地看穿对方,了解其内心想法,有针对性地交往,赢得交往的先机。

刺猬法则:怎样的社交距离最佳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不能太近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有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彼此间的感情处于最佳状态。刺猬法则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如果太近就会刺伤对方,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使两个人有一定的默契。刺猬法则来源于西方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两只刺猬要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但互相之间能够取暖,而且很好地保护了自己。在社交中,刺猬法则同样适用,把握好社交距离,能够使双方处在一个最佳状态,从而使交往一直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通用电气公司的前总裁斯通在工作中就很注意刺猬法则,尤其在对待中高层管理者上更是如此。在工作上,斯通对管理者们从不吝啬,总是给他们最好的待遇,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工作。但在工作之外的时间,他从不邀请管理人员到家做客,也从不接受他们的邀请。正是这种保持适度距离的管理,使得通用的各项业务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

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把彼此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既不会因为太远而疏远了员工,也不会因为太近使自己没有了威信。所以,刺猬法则是有利于彼此的最佳状态。

当员工和领导不分你我、称兄道弟时,也是领导者将遇到麻烦的时候,虽然可以跟员工打成一片,但是很多时候自己的执行力在下降,领导能力和效力大打折扣,不利于工作的开展。相反,当领导和员工的距离过远时,员工会把领导看得高高在上,虽然能树立威信,但是不利于管理,员工不了解领导,对领导意图的领会就会产生偏差,以至使工作不能按照设想的方向进行。因此,领导和员工应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

刺猬法则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当双方离得太近时,必然会产生摩擦,而离得太远,人际交往会形同虚设,所以,不近不远、刚刚好的程度是人际交往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状态的法宝。

这种心理距离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一方面为了做好工作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另一方面要把这种亲密关系限制在一定范围,要亲密有间,即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与下属保持心理距离,一方面可以减少下属和上司交往而产生的紧张和防备心理,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下属行贿、产生麻烦的机会。这样做既可以获得下属的尊重,又能保证在工作中不丧失原则。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社交中同样要遵守这个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交流的节奏,使交流有序顺畅地进行下去。

南风法则:善用温情攻势

南风给人的感觉是温暖和煦的,南风法则强调的就是用温情去对待他人,用温情去感动他人,从而在沟通上实现顺畅。紧张的社会生活,让人们体验不到真情,心中的冷漠使自己逐渐封闭起来,南风法则的运用可以逐渐暖化人们的内心,从而展现真正的自我,让彼此成为真正的知心朋友。

南风法则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阵冷风,寒冷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意上身,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在很多管理者看来,下属是需要管理的,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他们每天都是板着脸,对下属也不关心,这样做虽然让上司很有控制力,但是下属不会喜欢领导。南风法则要求管理者要尊重和关心下属,多点人情味,多注意解决下属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下属真正感受到温暖。这样,下属出于感激,就会更加努力地为企业工作,维护企业利益。

日本著名企业家岛川三部曾自豪地说:“我经营管理的最大本领就是把工作家庭化和娱乐化。”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也说:“一家日本公司最主要的使命,是培养它同雇员之间的关系,在公司创造一种家庭式情感,即经理人员和所有雇员同甘苦、共命运的情感。”

其实,日本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非常严格,但日本企业家深谙刚柔相济的道理。他们在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尊重员工、善待员工、关心员工的生活,使员工家属也感受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不要把员工当成会说话的机器,不要像对待仆人一样随意地使唤员工,不要把自己的下属放在最容易被人遗忘的角落,否则只会激发员工的反抗情绪,令其不愿意合作。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只有真正俘获员工的心灵,员工才会为企业死心塌地地工作。在管理中用南风法则,可以让下属感受到自己是公司很重要的一员,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更愿意在公司中工作,享受这种感觉。

这种现象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在日常交往中,对南风法则同样可以比较灵活地加以运用。没有人会愿意与那些态度强硬、尖酸刻薄、毫不讲理的人交谈,即使因为一些因素迫不得已,最后也会选择远离,避免继续接触。所以在交流中要以诚相待,将心比心。不要只顾着自己的利益,目光短浅,要用情,使双方在一种比较和谐的氛围中交流,从而使对方从内心感到温暖,愿意将心中的话与你分享。南风法则可以化解彼此间因为陌生而产生的隔膜,温情攻势能让你如鱼得水,使交流能够更进一步。

体谅与换位,子非鱼亦知鱼之乐

俗话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是别人,所以不知道别人内心所想,似乎这种说法是众人认可的,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一个人的内心所想大多会通过行为流露出来,或者通过话语有所表现,这时,注意观察说话者,可以大体推测出对方内心的活动。另外,如果因为一些因素不能推测,那么可以进行换位思考,这样就能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获得相应的信息,即使子非鱼,也能知鱼之乐。

老郑退休在家,平时就喜欢逛逛商场,买点菜回家做饭和老伴一起吃。但是他家小区附近商店的门很大很沉,每次老郑都要很费力地把它推开。一次,他正准备走进这家商店,走在前面的年轻女士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他进去后才松手。老郑向她道谢,女士说:“我爸爸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是希望他这种时候也有人为他开门。”听了女士的话,老郑心里热热的,感慨很多。

年轻的女士不是老郑,她并不知道老郑心里在想些什么,但是她站在了她父亲的角度,在想如果自己的父亲遇到了这种情况会有怎样的反应,于是她做出了帮老郑开门的举动。结果,这样的行为正好是老郑所期待的,温暖了老郑的内心。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换位思考,因为人们的思维总会受到一定的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也许是促进,也许是阻碍,所以,当一个人的思维受到阻碍的时候,换位思考就显得比较重要了。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马太福音》的“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们,说着大意相同的话。

不要以为自己不是别人就不能了解对方的内心,就不能很好地根据对方的想法作出相应的反应、使交流顺畅地进行下去。平时要注意体谅对方,注意观察,时不时地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问题,这样往往会得到一个自己没有预料到却又恰到好处的结果,从而使双方产生共鸣,获得理想的沟通效果。

换位思考不是一种简单的想法,而是人类经过长期博弈,付出惨重代价后总结出的黄金法则。人与人之间是联系的,而不是独自存在的,所以不要忘记彼此间的联系。克鲁泡特金在《互助论》中证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