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5 00:43:56

点击下载

作者:熊伟,周怡沛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研究

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研究试读:

前言

天然气是一种高热值的清洁能源,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加速,天然气在工业与民用两大领域获得了大规模的应用。从全球能源利用趋势看,天然气在能源利用中的份额不断扩大。2011年,全球一次能源中,天然气占有的比例已达到23.6%,而同期中国天然气占有的比例仅4.5%,与国际水平比较,中国天然气工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受国民收入提高与城市人口增加等因素的驱动,天然气的利用规模与领域也将随之扩大。因此,天然气利用在一个很长的时段内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川渝地区是中国天然气利用最早的地区,据《四川盐政史》记载,早在秦孝文王时期,就出现了最早的天然气利用。新中国成立后,川渝地区的天然气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从1958年开始,在绝大部分时间内,西南油气田天然气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有力地推动了川渝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与全国其他天然气主产区不同,川渝地区不仅产量高,其就地利用转化的规模也高居全国第一。天然气在川渝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已达到13%以上,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工业领域利用范围遍布川渝地区主要支柱产业,包括冶金、建材、化工、汽车、机械、钢铁和白酒等行业;民用领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天然气利用规模稳步增长,其中,CNG汽车成为民用天然气利用领域的亮点。

川渝地区的天然气产业在过去50年取得了巨大发展,但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对天然气的利用需求迅速增加。天然气以其清洁环保及价格低等优势,在利用中出现了供求缺口不断加大、需求过度、利用不合理及配置效率低等问题。

天然气是一种稀缺资源,其稀缺性决定了我们在发展天然气工业,增加天然气利用规模的同时,也应该探索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天然气利用结构,提高其利用效率的可能。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川渝地区已经形成了大量天然气用户的集聚,天然气利用与川渝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这种区域上的用户集聚与产业关联,形成了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本书将通过研究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的成长与运行,提高天然气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风险管理水平,更好地推动天然气利用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供求平衡,确保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实践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三大责任。为建设300亿立方米战略大气区与一流天然气工业基地而努力。

本书共分为九章,其中,前三章为理论部分,阐述产业集群的相关文献,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理论概述。第四章至第八章为实证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分类与判别,成长动因与动力模型实证研究,效益研究,规划与布局研究。第九章总结了各个章节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分述如下。

第一章绪论。本章分析了本书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书研究的技术路线,总结了研究的创新点,包括三个理论创新点与三个应用创新点。主要内容包括(1)论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本书研究的背景在于:产业集群理论已经非常成熟,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已有一定基础,但天然气利用中存在定价偏低,需求过度,供气紧张,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有必要在产业集群理论基础上创新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理论,对上述问题深入研究。(2)技术路线。本书的研究技术路线遵循从理论到实证,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研究思路。(3)创新点。本书创新点分别包括三个理论创新点与三个应用创新点。

第二章主要内容为产业集群相关内容综述。主要内容包括(1)国内外产业集群相关综述和产业集群基础理论综述。国内外产业集群相关综述部分从产业集群研究、资源型产业集群研究、区域性资源型产业集群研究和天然气产业集群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综述。(2)产业集群基础理论综述包括产业集聚相关理论、产业关联相关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三个方面。

第三章主要内容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结构与特征研究。本章对全球天然气利用进行了概述,提出了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的定义,并归纳总结了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的三层结构与四大特点。主要内容包括(1)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的定义。本书认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天然气利用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企业及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聚集体。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包括天然气原料利用产业集群、天然气燃料利用产业集群和天然气其他利用产业集群等。(2)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的结构。本书把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结构分为服务层、核心层和外围层。(3)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分别为:资源的地理根植性、政府主导性、产业关联性和周期性。

第四章主要内容为川渝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判别与分类研究。本章提出了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判别标准,分别分析了冶金、建材、化工和化肥四大产业集群的特点。主要内容包括(1)川渝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判断。本书认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的判别包括三个指标,从关联企业个数、区位商和耗气量提出了判别标准。(3)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的分类及特点。本书重点研究化肥、化工、建材和冶金四大产业集群,本书针对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主要内容为川渝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成长动因研究。本章对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成长动力划分为内源动力与外源动力,就经济周期波动对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成长的内外动因。本书认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成长的外部动因包括产业政策、经济增长、天然气供应和天然气价格;内部动因包括效益驱动与技术创新。(2)经济波动对天然气利用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定量计算了冶金、建材、化工和化肥四大行业天然气消耗量与行业景气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化肥、化工、建材三行业天然气消耗量与行业景气指数关联度非常高,冶金行业天然气消耗量与行业景气指数关联度较低。

第六章主要内容为川渝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成长动力模型与仿真研究。本章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成长系统动力模型,并对化肥、化工、冶金和建材分集群进行了系统模拟仿真。模拟结果表明,(1)影响化肥产业集群的成长动力因素从强到弱依次是:天然气利用政策、天然气价格政策、技术创新、天然气供应、经济增长。(2)影响化工产业集群成长的动力因素从强到弱依次是:经济增长因素、技术创新、天然气供应、天然气价格。(3)影响建材产业集群成长的动力因素从强到弱依次是: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天然气供应、天然气价格。(4)影响冶金产业集群成长的动力因素从强到弱依次是:经济增长因素、技术创新、天然气供应、天然气价格。

第七章主要内容为川渝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效益研究与应用。本章针对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效益评价,结合实例进行了计算。主要内容包括(1)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书建立了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 12个二级指标。(2)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效益评估及实例计算。以乐山市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及三大化肥企业为例,对相应的产业集群或发展中的新兴产业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乐山市盐磷化工、多晶硅、不锈钢和夹江陶瓷等产业集群在天然气利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化肥利用效益相对较差。

第八章主要内容为川渝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规划与发展研究。本章针对化肥、化工、冶金和建材四大产业集群规划与布局建议如下。(1)建议化肥产业集群维持现有发展规模与用气规模,限制化肥产业集群的发展规模。(2)鼓励和支持高附加值产品做大做强大,调整化工产品结构。(3)建议冶金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布局维持现状不变,但是在天然气利用方向上,重点支持产品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广阔,产出投入效益良好的冶金产业集群。(4)建议建材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布局维持现状不变。鼓励和支持发展高端建材产品和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企业。

第九章主要内容为结论与建议。主要建议包括(1)调整能源结构,提升天然气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与地位。(2)调整天然气利用结构,提升天然气利用效益。(3)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4)积极扶持优势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5)加快天然气价格改革步伐,促进价格杠杆调节作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特向这些学者及本文引入参考文献的作者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的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经济要参》上,其中《培育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四川省乐山地区天然气利用调研报告》载于《经济要参》2010年第6期,《川渝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发展与绿色贡献评估实证研究》载于《经济要参》2012年第3期。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同时本书涉及的研究范围较广且较为复杂,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2013年5月第一章绪 论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产业集群理论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产业集群成长动力机制,生命周期,风险管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政府的关系。产业集群的构成包括核心圈层、配套圈层和服务圈层。迄今为止,产业集群理论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在资源产业领域的研究较少。

随着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逐渐提高,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研究已成为经济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天然气作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要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也随着经济发展应运而生。本书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研究对象为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即天然气及相关资源利用企业、天然气生产企业、相关科研机构、咨询机构和高校等在川渝地区的集聚现象。

川渝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地区。经过50年的发展,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已具有一定规模,利用领域集中在工业、商业和民用,天然气成为影响区域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普光、龙岗等巨型气田的发现,天然气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川渝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天然气需求平稳增加,天然气的利用范围也越来越宽广,城市燃气、压缩天然气(以下简称CNG)和天然气化工用户需求的增长,使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但在现有的天然气价格管制背景下,天然气利用中存在定价偏低,需求过度,供气紧张,资源配置效率低等问题。随着天然气定价逐渐市场化,天然气利用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价格对天然气资源的配置能力增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将获得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因此,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川渝地区已形成了城市燃气、化肥、化工、建材和冶金五大类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但鉴于城市燃气刚性需求的特点,且属于民生产业,受宏观经济景气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因此,本书重点研究化肥、化工、建材和冶金四大工业产业集群。

本书的研究将促进川渝天然气供应商加强用户管理,识别用户价值,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以下简称西南油气田公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书的研究也将从战略上把握川渝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发展的机遇,识别风险,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研究还有利于理顺天然气资源价格,提高天然气资源配置效率,丰富产业集群理论。

本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现状研究、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研究,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识别分类研究,经济周期波动对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影响研究、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成长动力模型研究与仿真,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效益评价及应用,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规划与布局、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运行风险管理研究。本书研究成果应用于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

本书的研究目标包括:(1)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成长动力理论模型;(2)经济波动对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影响;(3)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效益评价与资源优化配置。本书将深入研究上述目标,为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的运行和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第二节技术路线

本书遵循从理论到实证,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研究思路。以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现状与产业集群理论两大支撑为研究前提与基础,以理论部分为基础,运行部分为实证。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图1-1 研究技术路线图第三节主要创新点

本书以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以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理论为研究基础,以集群成长与运行为主线展开研究。理论部分通过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理论概述,进行了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分类、判别标准与成长动因研究,围绕产业集群成长机理展开研究,建立了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成长动力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实证部分在微观运行方面,进行经济周期波动与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利用效益评估、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规划与布局和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运行风险为对象展开研究,取得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一、理论创新(1)对国内外产业集群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结合天然气利用的特点,提出了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的概念、特点、结构和生命周期。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对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的判别与分类的标准。(2)以系统动力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结合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运行情况,建立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成长动力模型,并进行了仿真。(3)建立了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二、应用创新(1)应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了进行实例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天然气资源优先发展和配置的方向。(2)以经济周期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经济增长这一主要动力因素,利用景气指标研究了经济周期波动对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的影响。(3)以川渝相关产业规划为基础,在建设300亿立方米战略大气区的背景下,结合动力成长模型、价值评价等研究成果,对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分类进行了规划,提出了保障措施,并根据风险管理理论,对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运行中的风险进行了识别,提出了集群运行风险管理措施。第二章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综述第一节国内外产业集群相关研究综述一、产业集群研究1.产业集群的含义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集群现象进行解释时,对产业集群给出了不同定义(表2-1),其中波特(Porter)的定义具有代表性。表2-1 国外产业集群概念

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以及机构在地理上的聚集体,集群包括一系列相关的产业和其他一些与竞争有关的实体,如零部件、机器设备和服务的供应商、专业性基础设施的供应商等。集群也往往向下游拓展到销售渠道和客户,横向扩展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和在技术、技能上相关或有着共同投入品的企业。另外,许多集群也包括政府和其他机构,如大学、标准化机构、智库、职业培训机构以及商会等,这些机构提供专门化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这说明产业集群是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聚集。

本书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物流企业、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和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

本质上讲,产业集群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进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知识生产机构、中介机构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2.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起源

国际上对产业集群问题的研究主要源于两大流派,分别为产业区位论和产业组织论,其代表作可以分别追溯到1909年韦伯(Weber)的《关于工业的区位》和1800年马歇尔(Marshall)的《经济学原理》。其后,产业群一直成为产业区位论和产业组织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后来,随着产业集群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国内外学者从经济地理、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技术创新、经济社会学、制度经济和竞争战略等不同视角对产业集群进行剖析,可以归纳为六大理论流派,即外部经济论、增长极论、交易费用论、弹性专精论、技术创新论以及社会经济网络论。

1988年斯科特(Scott)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提出了动态的产业集群论,从柔性专业化以及面对面接触的角度探讨了产业群的形成及其原因。近年来,伴随着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中国珠江三角洲和中国中关村等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获取成功的集群典范的涌现,使产业群备受关注,引起多个学科领域广泛的研究与讨论。

以马歇尔、韦伯、克鲁格曼、斯科特、皮艾尔、赛伯和波特等人为代表的欧美地理学、经济学、经营学界就产业群现象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形成了诸多理论(表2-2)。表2-2 产业集群研究的相关理论3.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因

国内外理论研究中对产业集群形成动因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

一是外部经济效应。产业集群区域内企业数量众多,从单个企业来看,规模也许并不大,但集群区内的企业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效率极高,产品不断出口到区域外的市场,从而使整个产业集群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

二是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产业集群区内企业地理邻近,容易建立信用机制和相互信赖关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集群区内企业之间保持着一种充满活力灵活性的非正式关系,在一个环境快速变化的动态环境里,这种产业集群现象相对垂直一体化安排和远距离的企业联盟安排相比,更加具有效率。

三是学习与创新效应。产业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激烈竞争的压力,不甘人后的自尊需要,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这种创新的外部效应是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产业集群也刺激了企业家才能的培育和新企业的不断诞生。二、资源型产业集群研究

资源型产业集群研究是近年来产业集群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内学者对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育与成长方进行了研究,少数学者开始对天然气产业集群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包括整个上中下游整体的研究。1.资源型产业集群含义

邓宏兵和李俊杰认为资源型产业是以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和依托的产业,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结合资源型产业的特殊性,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资源生产加工为纽带,具有产业内在联系,且在地域上集中的产业群落可称为资源型产业集群,如煤炭、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生产基地等。

赵海东认为资源型产业集群是指依托独占性自然资源,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和消耗实现成长的企业在资源禀赋地区聚集,通过深度专业化,形成完整的价值链条、健全产业支撑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形式。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资源型产业集群是指因自然资源的勘探、再生、开采、种养殖和加工等聚集在一起的众多企业和组织组成的网络群体,既包括资源型产业链上的供应企业、生产企业、销售企业以及科研教育机构、咨询、金融和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也包括当地政府组织。并且该网络群体可以实现内部的资源共享、规模效应、知识溢出和分工合作等经济效应。因此,资源型产业集群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依赖于自然资源,以资源型产业为主题,二是基于资源的勘探开发构成产业集群。2.资源型产业集群动态发展研究

杨伟民和秦志宏研究了资源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变,他们认为资源型企业在资源富集地区具有空间集群现象。静态分析或成本分析仅能部分地解释产业集群的成因。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说明只有加入制度因素,才能揭示该类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演进过程。政府可以依据资源型产业集群三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分阶段培育集群竞争优势。

张连业和杜跃平认为资源型产业集群顺利地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升级转型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健康发展、避免过早衰退的唯一途径。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可以分为渐变式和剧变式两种类型。在中国资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中要注重应用和谐管理理论,完善产业创新机制。

顾金亮和胡汉辉以江苏省东海县硅资源产业发展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认为资源型企业在资源富集地区具有空间集群现象。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发展一般要经历起步期、成长期、转型期和蜕变期四个阶段。在转型期,产业发展有两个走向:一是由于资源开发殆尽,产业走向衰落;二是由于注意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及时实现技术转型,产业竞争力得以提升。江苏省东海县硅资源产业是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的一个典型。在发展中已经出现了产业集群竞争力下降趋势,应该通过创新使产业集群获得新的竞争优势。3.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禀赋。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开发利用难度等都会对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性使资源型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相应的资源供给方式以及初级产品的运输成本在成品中的价值比重等因素关系密切。

自然资源配置机制。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通过市场配置机制或是规划机制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自发形成和有组织的产业集群是不同资源配置方式作用下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的两种具体形式,实际中更多地为综合作用的产物。有组织的产业集群在中国更多地表现为政府的效用,政府会从资源的供给方式与规模、产业的进入壁垒、技术创新水平和融资等方面影响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政府也影响着需求,使产业的需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市场需求和成长机会。波特的钻石模型认为市场需求是影响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资源型产业集群来讲,由于基于不同资源成长起来的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市场细分程度不同,相应集群的产业价值链分布也就不同。成长机会是诱发资源型产业集群成长的重要因素,非再生性资源型产业受技术、全球市场的影响很大,再生性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成长也同样依赖市场给予的机会。而这种机会是很多的,尤其是在全球性资源产业产品需求剧增,而资源枯竭、不合理利用问题又普遍存在的背景下更是如此。所以,巨大的成长机会为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资源型企业发展情况。资源型企业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载体和核心,资源型产业集群本身都是由众多的资源型企业组成。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竞争策略、企业之间的关系与结构等对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成长速度、规模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三、区域性资源产业集群研究

由于自然资源都具有区位特点,生长形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因此,区域性资源产业集群实际上与资源性产业集群研究内容主体是一致的。但是区域性资源产业集群在理论研究方面侧重于区位条件下的产业集群的实证性分析,重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王锋正、张永军和陈文成对内蒙古资源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内蒙古依托资源禀赋,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资源型产业集群,这些集群的成长动力来源于资源地域集中性、外部经济性、技术外溢性、相关组织机构的支持、相关组织机构的支持、熟练的劳动力市场和优越的制度政策环境。

安尼瓦尔·阿木提运用产业集群理论考察分析了新疆经济发展问题,提出了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产业集群战略思想和模式框架。

屈新英认为资源型产业集群是西部地区获得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其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采取各种手段提高资源型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力、优化资源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政府功能以营造良好的集群发展外部环境、积极创建优秀的集群文化等,是促进西部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对策。四、天然气产业集群研究

国内对天然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价格、市场和政策等方面,而天然气产业集群相关研究文献非常稀少,仅少数学者对天然气产业集群进行了初步探索,专门针对下游进行产业集群研究的文献尚没有发现。

胡健和焦兵利用CRn指数、H指数、Ellison-Glaeser指数等指标(均为产业集聚度判断指标),对中国油气资源开发行业的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对石油行业的上、下游环节进行了细化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中国油气资源开发上游产业已显现出较强的集群性,且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但是油气资源开发下游产业并没有体现出相应的集群性。油气资源开发业的产业链布局存在缺陷,这导致油气资源密集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一研究仍然主要研究天然气中上游,对天然气的利用基本没有涉及。

因此,中国天然气产业集群的研究刚刚起步,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第二节产业集群基础理论综述一、产业集聚理论1.产业集聚的含义

产业集聚(industrial agglomeration)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的核心特征,体现了产业上下游的产销联系。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动态过程,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形成的结果。产业集聚是促进区域经济长期繁荣发展的“驱动器”和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产业集聚的研究既要注重其形成机理、演变特征和理论部分,也要加强对某一特定区域产业集聚的定量分析,这将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该地区的产业现状和发展潜力。

多数学者认为产业集聚即是产业集群。如王缉慈和李晓莉认为“所谓产业集聚,也称为产业集群,或者称簇群经济、集聚经济”,而产业集群概念则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的。按照他所下的定义,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由此可以克服单个企业自身发展的弱势,通过产业联盟、技术联盟和地区联盟等联合的方式促使不同的企业加强合作。

因此,本书认为通常情况下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研究的内容是一致的,为遵从国内大多数学者把产业集群等同于产业集聚的研究习惯,本书不对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做严格的区分。2.区域产业集聚分析方法

就区域产业集聚定量分析的方法而言,目前经济学文献中比较常用的有基尼系数法和区位商。基尼系数指某一个地区某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该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以及该地区全部就业人数的情况。基尼系数(取值在0和1之间)越大,表明产业在地理上越集中。

国内外的一些学者都曾采用基尼系数法对一国或某一地区的产业集聚进行过分析:如克鲁格曼运用此方法计算了美国3位数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分析了美国制造业的集群程度;Amiti计算了EU10国的3位数水平的27个行业的基尼系数及5国65个行业的基尼系数,以检验EU国家在1968—1990年期间的工业是否更为集中;中国学者梁琦计算了中国工业的24个行业的基尼系数,分析了产业集聚现象;白重恩等人在分析中国地方保护主义问题上也采用区位基尼系数作为衡量产业集中度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指标。作为分析产业集聚的平均指标,基尼系数在衡量产业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上是比较有效的,但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基尼系数大并不一定表明这一地区存在着产业集群现象,因为它没有考虑到企业的规模差异。因此,区位基尼系数并不能对产业集聚的具体程度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除基尼系数法外,产业集聚程度也可以通过区位商(Rosenfeld,1997)和产业集聚指数来测量。倪鹏飞等人运用区位商方法对中国47个城市50多个产业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计量,分析了城市竞争力。戚晓曜利用区位商、产业集聚指数和区域基尼系数分析了深圳市宝安区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施雯通过计算区位商对广东省工业各行业的产业集聚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对于基尼系数而言,区位商能够更好地从区域的角度分析某一产业的地方专业化程度,以反映该产业的集聚能力;产业集聚指数可以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某一地区某一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水平,以反映产业的集聚趋势。3.区域产业集聚的测度指标

根据前述区域产业集聚分析方法的论述,采用区位商与产业集聚系数作为研究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集聚程度的测量指标。1)产业集聚的静态规模指标——产业区位商

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是区分地域分工格局的基本指标,它可以说明在地域分工中某种产业或产品生产区域化的水平,通过产业或产品生产区域化的比较,显现出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是现代经济学中常用的分析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优势的指标。

区位商是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相对集中度,是分析区域产业集聚的规模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i——第i个产业;

 j——第j个地区;

 X——第j个地区的第i产业的产值指标。ij

区位商也称为区域规模优势指数,表示该地区该行业的规模在全国的位置。区位商越大表明该地区该产业的地方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明显,集聚能力越强:(1)当LQ>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ij业具有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产业较强的集聚能力;(2)当LQ=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均势,该产业的集聚能力并不明ij显;(3)当LQ<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集聚能力ij弱。

区位商分析法是建立在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而区域比较优势是同区际贸易、区域分工密切相关的概念,最具代表性的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区位商分析法正是根据这一原理来对一个区域的产业进行比较分析,进而识别出这一地区的优势产业。2)产业集聚的动态指标——产业集聚指数

产业集聚指数是分析区域产业集聚的动态指标。假定考察周期为[0,t],有n个产业m个地区,j地区i产业期初和期末的产值分别为q和q,用A表示j地区i产业的集聚指数,令:ij0ijtijt

则考察期内j地区i产业的产业集聚指数为:A=S/S。其中,Sijtijtitijt表示考察期内j地区i产业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S表示全国i产业产值it的平均增长速度。(1)当S≥0时,表明i产业在全国仍处于成长阶it段,此时如果A≥1,表明i产业向j地区集聚,该产业的发展速度超ijt 过全国平均水平,即j地区i产业在全国的比较优势显著;如果0≤A≤1,ijt表示i产业尽管在j地区也在增长,但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如果Aijt<0,说明j地区的i产业已出现了萎缩。(2)当S<0时,表明i产业在it全国出现衰退。此时,如果A<0,表示i产业在j地区仍然在增长,ijt即该产业在j地区存在比较优势;如果A>0,即S小于0,表明i产ijt ijt业在j地区也出现了衰退。

通过区位商与产业集聚指数两大指标。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共同对区域产业集聚程度进行判定。二、产业关联及相关理论1.产业关联理论1)产业关联理论的含义

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产业关联理论能很好地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这是产业关联理论区别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一个主要特征。

产业关联理论可以分析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关系(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等),产业的波及效果(包括产业感应度和影响力、生产的最终依赖度以及就业和资本需求量)等。2)产业关联理论的演进

产业关联理论经过了两个多世纪的演进(表2-3)。根据现有的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理论,与产业关联相关的理论主要有列昂惕夫提出的投入产出理论与产业链理论。里昂惕夫于1936年提出了投入产出理论后,在理论上趋于成熟,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产业经济学的兴起,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表2-3 产业关联理论演进的历史渊源3)产业关联分析方法

产业关联效应是分析产业与产业间的波及与影响的分析方法。一般说来,分析产业关联的主要指标有产业感应度系数与敏感度系数。通过两个指标的判断,我们可以观察到相关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1)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

影响力系数一般用符号F表示,计算公式为:j

其中,为里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列之和;ijij为里昂惕夫逆矩阵列和的平均值。

当某一部门影响力系数大于(小于)1时,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高于(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即各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的平均值)。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2)感应度系数及计算。

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当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

感应度系数一般用符号E表示,计算公式为:i

式中 ——里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列之和;ij

 ——里昂惕夫逆矩阵行和的平均值。ij

当某一部门感应度系数大于(小于)1时,表示该部门的感应程度高于(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即各部门的感应程度的平均值)。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大。感应度系数越大的部门就越具有基础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属性。2.投入产出理论1)投入产出理论的含义

投入产出理论是1936年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最早提出应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研究各部门间平衡关系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投入产业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实现。

一般均衡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可以自动地均衡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引入投入产出分析理论之后,以分工与协作、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劳动价值论、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其理论基础。

投入产出表是由投入表与产出表交叉而成的。前者反映各种产品的价值,包括物质消耗、劳动报酬和剩余产品;后者反映各种产品的分配使用情况。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可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例如,产品平衡模型、价值构成模型等,用以进行经济分析、政策模拟、计划论证和经济预测。2)投入产出理论的演进

投入产出分析自提出以后,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其发展的特点:一是由封闭式发展为开启式,即由把居民消费看成是劳动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