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全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5 02:20:35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全彩)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全彩)试读: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著.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8(赛迪顾问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丛书)

ISBN 978-7-121-20609-2

Ⅰ. ①中… Ⅱ. ①中… ②赛… Ⅲ. ①互联网络-应用-研究-中国②智能技术-应用-研究-中国 Ⅳ. ①TP393.4②TP1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20148号

责任编辑:徐蔷薇   特约编辑:劳嫦娟

印  刷:北京市大天乐印刷有限责任公司

装  订:北京市大天乐印刷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发行:电子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173信箱   邮编 100036

开  本:787×1092 1/16  印张:24.75  字数:593千字  彩插:1

印  次:2013年8月第1次印刷

印  数:5000册  定价:118.00元

凡所购买电子工业出版社图书有缺损问题,请向购买书店调换。若书店售缺,请与本社发行部联系,联系及邮购电话:(010)88254888。

质量投诉请发邮件至zlts@phei.com.cn,盗版侵权举报请发邮件至dbqq@phei.com.cn。

服务热线:(010)88258888。《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指导委员会

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韵洁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宏任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

张 峰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

周子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

莫 玮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主任

郭福华 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肖 华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

郑立新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司长

闻 库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

肖春泉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

郑 昕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司长

周长益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

陈燕海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

张相木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

王黎明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

丁文武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

陈 伟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

谢飞波 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局长

徐 愈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

赵泽良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安全协调司司长

衣雪青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司长

陶少华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副主任

高素梅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研究委员会

主 任

罗 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宋显珠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

副主任

靳 伟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李朝兴 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王 昌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

胡玉亭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李耀新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徐一平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赖天生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朱建平 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主任

卜江戎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伍丕光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张宏年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薛 峰 镇江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冼周恩 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

李 坚 佛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

王佑兵 济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高彩玲 陕西省通信管理局局长

王 静 海南省政府副秘书长

刘 岩 大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谢力群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刘军国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徐小田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执行理事长

刘献军 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秘书长

夏亚民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成 员

钱 航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高技术处处长

任爱光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集成电路处处长

侯建仁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信息通信产品处处长

王建伟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产业信息化处处长

池 宇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处长

袁雷峰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划发展局科技处处长

杜广斌 中国电子商会物联网技术产品应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叶甜春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陈山枝 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

张天明 航天科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克峰 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李树翀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王 靖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文 芳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北京赛迪方略城市经济顾问有限公司总裁

孙会峰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北京赛迪经略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裁

李 珂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赫建营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北京赛迪世纪信息工程顾问有限公司总裁

付长文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北京赛迪经智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裁《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撰文部

主   任 李树翀

常务副主任 李 珂

副 主 任 王 靖  朱 蕾  陈 静  闪承东  丁雪峰

成   员 王 桓  王 勇  郑芳华  郭 鹏  张晓康

      岳 婷  袁 远  王 安  丁瓅辉  陈思敏

      葛 霁  张凌燕  饶小平  宋 涛  高毓娇

      常金龙  陈 伟  郭建楠  马维一  黄 磊

      常 春  董盛楠  马思超  熊名焕  李洪亮  等

总   务 马 欣  陈 曦  张渝若  梅景珍  李 梦

      张福汉  张庆丰推荐序一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颁布,提出我国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工业强国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国确立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2012年7月,《“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布,提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从有利条件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国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发展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严重缺乏,标准体系不健全;投融资体系、市场环境、体制机制政策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强宏观引导和统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要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和任务,当前应该重点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针对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有效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

二是创新驱动、开放发展。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健全标准体系,加速产业化,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探索国际合作发展新模式,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道路。

三是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坚持突出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选择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重点方向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明确阶段发展目标,集中优势资源,促进重点领域和优势区域率先发展。总体部署产业布局和相关领域发展,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适时动态调整,促进协调发展。

四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发展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行业,加快形成支柱产业。着眼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对重要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培育先导产业。

在此背景下,我欣喜地看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著述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丛书》,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做了全面的阐述和展望。

其中,《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一书作为系列丛书的第五部,聚焦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紧扣《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关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规划与要求,汇集了目前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应用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物联网产业战略转型和应用创新的典型实践;从产业发展、行业应用、典型案例几个角度,以精练的语言对物联网发展及应用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剖析,对区域、园区、企业把握物联网产业发展机遇,对“产学研用”在物联网领域的协同发展,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翔实论证。本书有三大特点:

第一,作者阵容强大,研究有高度。本书的作者汇集了物联网产业政府主管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的从业人员,业界的专家学者,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的描述准确深入,对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的预测科学严谨。

第二,内容视野开阔,范围有广度。本书从产业综合、应用发展、实践案例三个角度分析研究了物联网产业发展概况、区域布局、产业链、关键技术、标准、安全、人才、发展策略、行业应用等诸多领域,研究范围全面、覆盖广泛。

第三,案例实际具体,分析有深度。本书针对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应用实践给出了大量具体的案例,在创新特点与借鉴价值方面的案例剖析对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为区域政府布局物联网产业发展并实施应用示范工程、为相关企业面向物联网业务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

本书紧密结合当前物联网发展实际,对各级政府与企业紧紧抓住物联网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挑战,防范产业大潮中出现的项目仓促上马、投资风险加大等问题,实现物联网产业与应用的理性、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2013年6月6日推荐序二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加快物联网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深化物联网的应用,国务院于2013年2月以国发〔2013〕7号文发布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方向。

在此背景下,赛迪顾问出版《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作为《赛迪顾问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丛书》的第五部。本书以产业发展、应用研究、政策管理和典型案例为主干,研究和收集了国家关于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文件,物联网产业应用的重点领域、应用场景和市场现状,总结了我国在物联网技术开发、产业发展、应用示范试点方面所取得的阶段性进展,分析了物联网产业的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勾勒出物联网产业的布局状况,较全面地归纳了物联网的应用领域,提炼出有推广意义的经验。本书为业界提供了兼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资料与见解,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对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的解读作用。此书内容全面、资料丰富、条理清晰、分析客观,对地方政府、园区、企业发展物联网的管理提出了可参考的建议,对于各地区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和应用特色发展物联网产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6月10日前 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同时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2012年7月,国务院发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实现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创业环境更加完善,国际分工地位稳步提高,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对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就业等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与此同时,各行业、各地区也积极落实和部署本行业、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企业也纷纷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约70%的中央企业都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和实践阶段。

2013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之后,全国便涌起了发展物联网产业的热潮。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便已有超过90%的省份将物联网作为支柱产业,几乎所有一、二线城市都涉足物联网产业园的发展。时至今日,国内物联网产业已经到了该科学谋划、有序健康发展的关键时点。《意见》提出了九项主要任务,推出了六项保障措施,还提出到2015年,要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未来要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掌握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形成安全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值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物联网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之际,深入研究、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从理论到实践、从战略制定到具体操作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领导的指导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凭借自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传统产业的深厚积累,策划并组织撰写了《赛迪顾问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丛书》。《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作为系列丛书的第五部,汇集了目前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应用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物联网产业战略转型和应用创新的典型实践;从促进产业发展与注重应用实践的二维视角,考虑产业发展、产业承载、创新与转型的客观现实,立足于区域、园区、企业的协同发展,多层次、多角度地对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应用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刻的研究,是我国首部系统研究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的高端专业文献。

本书在秉承系列丛书之首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的研究风格基础上,着重展示了对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应用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产业发展、行业应用、典型案例为主线,按照产业综合篇、应用发展篇、实践案例篇依次展开,力求以精练的语言透视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的特点与趋势。

产业综合篇通过对产业演进趋势的研判,着重从中国物联网的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投融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尽阐述。产业发展部分系统阐述了物联网的产业范畴、产业特征、空间布局、产业价值链、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安全策略等内容。人才培养部分首先对产业人才给出科学界定,分析了产业链关键环节人才需求特征,对比分析了各区域人才政策的特点,并从政府、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等层面提出了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策略建议。产业投融资部分总结阐述了物联网产业的投融资环境,详细论述剖析了股权融资、IPO、并购集中投融资模式的企业特征与典型案例,并对物联网产业投融资策略提出了可借鉴、可操作的建议。

应用发展篇重点研究了物联网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实践,选取了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场景,深入分析了各个领域的业务特点与物联网应用需求,从发展环境、重点应用、发展趋势三个维度展示出各个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架构,详细论述了各领域中的多个典型应用场景,最后剖析和归纳出各个重点领域物联网应用的模式与建设策略,为各行业的物联网应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实践案例篇从区域实践、行业实践和解决方案三个方面,筛选了当前产业发展与应用实践的典型案例,从案例概述、创新特点、借鉴价值等方面加以归纳总结。其中,区域实践部分以聚焦发展物联网产业的重点地区为案例,在案例概述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各地区发展物联网的具体措施与主要内容,提取了各自的创新特点,为各地区发展物联网产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行业实践部分选取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应用较为成熟的经典案例,剖析了各行业实践案例的成功模式与创新特点,为全面推动各行业物联网应用落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解决方案部分选取了多个国内外领先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厂商,展示出各厂商的物联网相关解决方案,剖析了解决方案的实施案例与创新特点,为物联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

作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智库,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直属单位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诸多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积累、完备的统计数据与众多的合作伙伴,已为逾100家政府、园区、企业、投资机构提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咨询服务。《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一书的出版,可为关注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实践的各界人士提供科学翔实、切实可行的借鉴。

本书的编撰工作历时近一年,经过总体策划、内部论证、专家研讨、稿件征集、体系编排、审核校对、专家评审等多个阶段,最终成稿。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地方政府、产业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和相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的鼎力支持和无私帮助。本书成稿过程凝聚了数十名参加编写工作的产业界、学术界专家学者所付出的大量心血和艰辛努力。

在此,谨向支持和帮助本书成功出版发行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各省区市经信委(工信委)、相关行业协会、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各类园区相关领导,向参加本书研究和编撰的专家学者,以及所有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付出辛勤劳动与汗水的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限于时间、条件与水平,本书中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地方,衷心希望广大读者与各界人士给予批评指正。产业综合篇第一章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概况

物联网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具有知识密集度高、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特点。

物联网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赋予了“两化融合”更多智能化内涵,用物联网改造传统产业,必将提升传统产业的经济附加值,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生产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随着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服务模式的创新,也必将催生一批新兴业态,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物联网在社会生产各领域的应用将促进传统生产方式向绿色、智能、低碳的方向转变,从刚性生产方式向柔性生产方式转变,显著降低人们的劳动强度;物联网广泛应用于社会管理,将有力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的安全,大大提升社会管理的效能,普惠民众生活;物联网进入社区和家庭等领域也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全新的体验,大大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物联网蕴涵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和机遇。物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同时,物联网的发展也必将对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基础产业、高端软件与新兴信息服务业等产业提出更高的创新需求。大力发展物联网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抢占技术制高点具有重大意义。第一节 物联网内涵与外延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以及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例如,假设一个城市有100万辆汽车,若只在1万辆汽车上安装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智能交通系统;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状态,必须保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在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当然,物联网也可以构建在静止物体上,如机场周界、文物监护、桥梁监控、环境监测等。

从体系架构来看,物联网可以分为五层,即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支撑层首先是一个完备的技术支持体系,主要包括协同感知、样本库、安全、仿真、自组网、网络融合;其次是在技术体系上的平台支撑,主要包括柔性产线、IPv6。感知层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与采集信息,为后续信息处理和相应决策行为提供海量、精准的数据信息支撑。物联网感知层的信息采集方式主要包括RFID、传感器、二维码、GPS/北斗、传动器,其中RFID主要包括芯片、非接触IC卡、读写终端、标签、中间件/软件、个性化设备,GPS/北斗主要包括芯片、终端、接收机、应用系统,传动器主要包括微马达和人造肌肉。传输层主要包括光传输和通信与网络设备,其中光传输主要包括光纤光缆、光器件、光接入设备、光传输设备,通信与网络设备主要包括3G/B3G、NFC、ZigBee、蓝牙、WiFi/WAPI、M2M。平台层的主要功能是承载各类应用并推动其成果的转化。平台层产业链环节主要包括支撑软件、计算中心和SI等,其中支撑软件主要包括嵌入式软件、SOA、模式识别、数据挖掘/BI,计算中心主要包括云计算中心和超计算中心。应用层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的具体需求出发,结合行业特点,通过物联网技术的行业应用形成具有明显行业特色的物联网应用分支,最终形成涉及人们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的物联网应用集合。应用层产业链环节主要包括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楼宇、智能金融等。物联网产业链各环节结构的具体介绍请参阅本书第三章内容。第二节 产业发展环境一、政策环境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和规划。

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将“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列入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优先发展主题,将重点开发多种新型传感器及先进条码自动识别、射频标签、基于多种传感信息的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发展低成本的传感器网络和实时信息处理系统,提供更方便、功能更强大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环境。

2008年4月,在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领导下,全国无线传感器网络标准化工作组成立,其宗旨是促进中国无线传感器网络标准化工作的迅速发展,紧密结合中国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际情况,认真研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把国内、国际标准化工作结合起来,加速无线传感器网络运行标准的研制与修订工作,不断完善无线传感器网络标准化体系,进一步提高中国无线传感器网络运行水平。

2008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计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其中将“智能信息处理和物与物通信网络技术”确定为网络与通信领域11个主要技术领域之一,并将其确定为中国需要重点突破的核心技术,其发展目标包括“重视RFID、传感器网络等物与物通信网络技术的研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推广RFID、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全社会的应用,形成一大批有示范效应的应用范例,为无处不在、人与物共享的网络应用奠定基础”。

2009年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中国目前研究传感网的核心单位——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器研究中心予以高度关注,并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还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其中明确指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中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同时也指出要“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物联网被国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为中国物联网应用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保障。

2011年1月2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4号文从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等方面明确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将在未来几年有效地促进国内软件与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进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物联网基础产业的发展。

2012年2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阐述了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现状及形势、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等,指出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是我国物联网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并从政策、财税、技术、人才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加快我国物联网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7月9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物联网列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提出“支持适应物联网的信息产品的研制和应用”,“掌握智能传感器和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系统的核心技术”;推出“物联网重大工程”,即“构建物联网基础和共性标准体系,突破低成本、低功耗、高可靠性传感器技术,组织新型RFID、智能仪表、微纳器件、核心芯片、软件和智能信息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在典型领域开展基于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物联网示范应用,培育和壮大物联网新兴服务业,加强物联网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为国内物联网产业又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

2012年8月底,继成立“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领导小组”之后,国务院又批准建立了“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机制,这足以看出国家对物联网产业的重视程度。

2013年2月17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7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15年,要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未来要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掌握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形成安全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意见》提出了包括“加快技术研发,突破产业瓶颈”,“推动应用示范,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突出区域特色,科学有序发展”,“加强总体设计,完善标准体系”,“壮大核心产业,提高支撑能力”,“创新商业模式,培育新兴业态”,“加强防护管理,保障信息安全”,“强化资源整合,促进协同共享”在内的九项主要任务。《意见》同时提出了六项保障措施:①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建立健全部门、行业、区域、军地之间的物联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物联网应用推广、创新激励、有序竞争的政策体系,抓紧推动制定、完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③加强财税政策扶持,支持符合现行软件和集成电路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物联网企业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物联网企业按规定享受相关所得税优惠政策。④完善投融资政策,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加大对物联网企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物联网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物联网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⑤提升国际合作水平,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物联网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

总体来看,物联网已成为国家技术及产业创新的重点方向。推进物联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技术环境已经基本具备,加快推进物联网发展也已经在全社会达成广泛共识。

国家物联网相关政策要点如表1-1所示。表1-1 国家物联网相关政策要点(续)资料来源: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赛迪顾问整理,2013-02。二、产业环境(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十四点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韩国的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发达国家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传感器节点核心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智能计算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快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进程,谋求在未来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二)创新驱动日益明显

对于经济发展方式亟须转变的中国来说,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是国家大力培育的新经济增长点。而物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智能性,即让过去被动的“物”呈现主动的身份与感知,以增加更多的智能性,这其中孕育着巨大的拓展空间。一个拥有巨大拓展空间的产业,其发展机遇期是非常有限的。经验表明,工业革命真正的创新是在最初的30年之内完成的,电气革命也是如此。因此,当前要依靠创新来推动物联网的发展。可喜的是,国内诸多科研院所或企业,如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中科院微电子所、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华为技术、中兴通讯、普天通信、中电集团、中电科技等均开展了传感网及物联网的研究,已在传感器、通信、网络等方面获得众多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创新驱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趋势日益显现。三、技术环境(一)互联网面临挑战

互联网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军方的阿帕网。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欧美各国都在寻找使本国经济摆脱困境的途径,纷纷转向高新技术领域。在这个亟待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IPv4地址已近枯竭。2011年2月3日,国际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官方宣布:全球最后一批IPv4地址分配完毕。这意味着从2011年开始,人类将共同面临基于IP地址短缺的问题。IPv4地址耗尽将成为互联网发展新的挑战。而IPv6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必由之路,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网络安全仍需加强。网络安全包括以下几个特征: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用户、实体或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完整性,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可用性,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当需要时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可审查性,出现安全问题时提供依据与手段。2011年因网络安全上的漏洞给中国网民造成了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未来国内互联网在网络安全领域将面临更大挑战。(二)信息通信网技术演进与变革

信息通信网可分成实现人与人通信的电信网和实现物与物通信的近场通信网(即传感网),两者的发展是并行推进的。但电信网的发展要早,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可控可管的信息通信网络体系,安全、高效地服务于人类的信息通信。电信网的发展主要有两大方向:一类是移动化,移动电话逐步替代固定电话,实现位置上的自由通信;另一类是宽带化,通信从电路交换转变为以分组交换为主,从电报、电话到互联网,逐步实现宽带化的通信,实现传输容量上的自由通信。

传感网的发展也有两大趋势:一个是智能化,物品要更加智能,能自主实现信息交换,才能实现物联网的真正意义,而这将需要对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这一难题将得到解决。另一个趋势是IP化,未来的物联网将给所有物品都设定一个标识以实现“IP到末梢”,这样才能随时随地了解物品的信息。在这方面,“可以给每一粒沙子都设定一个IP地址”的IPv6担负着这项重担,将得到全球的推广。

由此,产生了物联网演进的两种模式,即电信网主导模式和传感网主导模式。电信网主导模式就是由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主导推动物联网的发展,目前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已经跃跃欲试;以传感网为主导的模式是以传感网产业为主导,逐步实现与电信网络的融合。由于传感器的研发瓶颈制约了物联网的发展,应当大力加强传感网络的发展。

但从战略角度看,针对未来会出现的信息安全和信息隐私的保护问题,应当选择电信网主导的模式,因为通信产业具有强大的技术基础、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源基础,能实现海量信息的计算分析,保证网络信息的可控可管,最终保证在信息安全和人们的隐私权不被侵犯的前提下实现泛在网络的通信。(三)标准缺失有待解决

目前,国内的物联网应用仅限于某一领域或某一区域,总体上呈“孤岛”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物联网相关技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产品存在很大差异,无法实现互联互通。而“有限物联”乃至“无限物联”的物联网应用应具备相当的规模,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统一标准的制定有利于产业链中各单位明确分工,在同一体系下推进物联网的研究、开发、集成和应用。

在传感网领域,我国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了传感网的相关研究,技术和标准与国际基本同步。清华、北大、北邮、中科大、中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华为、中兴、中国移动等企业在传感网领域进行了科研和产业化攻关,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取得一定话语权,我国是传感网国际标准四大主导国之一。

在RFID领域,虽然我国早在2005年11月就成立了RFID产业联盟,次年又发布了《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指出应当集中开展RFID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标准。但是目前技术标准的制定却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四)核心技术尚需突破

物联网产业链可分为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因此可以在物联网各层内对相关技术进行划分和界定。支撑层技术体系包括协同感知技术、共性技术、自治组网技术、仿真技术、融合技术等;感知层技术体系包括感知技术、标识技术、协同信息处理技术、微机电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等;传输层技术体系包含海量数据存储技术、数据管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云计算/超级技术等;应用层技术体系包括智能控制技术、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

中国物联网产业在感知层和应用层的整体实力较弱,而中间网络传输层的实力较强,国内三大运营商和中兴、华为这一类的系统设备商都已是世界级水平。目前,国内在超高频芯片天线设计与制造、RFID卷标封装技术与装备、读写器关键芯片、测试技术、中间件等方面仍处于劣势,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总体相对较低。在许多国家重大专项的材料采购中,核心芯片的采购和报价都由国外厂商控制。中国物联网产业在专利、产品、解决方案等层面对外依赖度较大,使国内物联网应用市场的拓展面临着一定程度的风险。第三节 产业发展历程

物联网的概念是1999年由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并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正式公布了这个概念。Ashton教授提出了结合物品编码、RFID和互联网技术的解决方案,当时基于互联网、RFID技术、EPC标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这时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虽然当时物联网的具体定义仍然不够清晰,但是物联网技术被称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性创新,得到了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

2008年后,各国政府开始重视下一代的技术规划,将目光放在了物联网上。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当年,美国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在2009年2月 24日的2009 IBM论坛上,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公布了名为“智慧地球”的最新策略。IBM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在策略发布会上,IBM还提出,如果在基础建设的执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不仅能够在短期内有力地刺激经济、促进就业,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为中国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IBM希望“智慧地球”策略能掀起“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产业革命。

在全球不断关注物联网的同时,中国非常重视物联网的发展,从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到2009年8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发布会上对传感网做了概括阐释,再到2009年9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宣布中国传感网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无不显示出了中国政府对物联网的关注、重视、支持和推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深刻反映出了物联网对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第四节 产业发展阶段

与其他新兴技术的发展历程相类似,物联网的发展也可划分成概念、研发、实验、应用四个不同阶段(见表1-2)。物联网发展的最初期是概念的形成,概念形成将促使相关技术得以研发,相关技术经过实验检验后,便逐步迈向应用阶段。其实从实验阶段开始,物联网就已经进行小规模应用了。表1-2 物联网各发展阶段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3-02。第五节 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2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产业规模达3651.1亿元,同比增长39.0%(见图1-1)。图1-1 2010—2012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3-02。第二章 中国物联网产业空间布局第一节 物联网产业空间布局概况

目前,中国物联网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的首位。2011年,西部的成都、西安、昆明、兰州、重庆也开始将物联网产业作为优先发展领域。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已有十余个省市规划了物联网产业基地或园区。

2012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如图2-1所示。图2-1 2012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3-02。第二节 物联网产业发展重点区域一、环渤海地区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物联网产业重要的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及系统集成基地。该地区关键支撑技术研发实力强劲、感知节点产业化应用与普及程度较高、网络传输方式多样化、综合化平台建设迅速、物联网应用广泛,并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体系架构。

环渤海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如图2-2所示。图2-2 环渤海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3-02。二、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物联网概念的发源地,在发展物联网产业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凭借该地区在电子信息领域深厚的产业基础,长三角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主要定位于产业链高端环节,从物联网软、硬件核心产品和技术两个关键环节入手,实施标准与专利战略,形成全国物联网产业核心,促进龙头企业的培育和集聚。

长三角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如图2-3所示。图2-3 长三角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3-02。三、珠三角地区

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电子整机的重要生产基地,电子信息产业链各环节发展成熟。在物联网产业发展上,珠三角地区围绕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及系统集成、网络运营服务以及应用示范领域,重点进行核心及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能力建设,着眼于物联网创新应用、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以及乡镇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

珠三角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如图2-4所示。图2-4 珠三角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3-02。四、中西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各重点省市纷纷结合自身优势,布局物联网产业,抢占市场先机。湖北、四川、陕西、重庆、云南等中西部重点省市依托其在科研教育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以及RFID、芯片设计、传感传动、自动控制、网络通信与处理、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领域较好的产业基础,构建物联网完整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重点培育物联网龙头企业,大力推广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中西部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如图2-5所示。图2-5 中西部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3-02。第三节 物联网产业发展重点城市一、重点城市发展格局

发展物联网产业需要强大的信息产业基础作为支撑。现阶段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城市发展格局,与信息产业重点城市的分布格局基本相吻合。2012年中国物联网产业重点城市分布如图2-6所示。图2-6 2012年中国物联网产业重点城市分布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3-02。二、重点城市发展现状(一)北京市

北京市物联网技术研发及标准化优势明显,拥有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所,以及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等标准化组织。同时,北京市拥有中星微电子、大唐电信、清华同方、时代凌宇等业务涉及物联网体系各架构层的物联网企业,在核心芯片研发、关键零部件及模组制造、整机生产、系统集成以及软件设计等领域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北京市发展物联网重在应用,主要聚焦在城市应急管理、社会安全、物流、市政市容管理应用、环境监测监管、水资源管理、安全生产监管、节能减排检测监管、医疗卫生及农产品和产品监管等领域。

北京市物联网相关政策规划如表2-1所示,北京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如图2-7所示。表2-1 北京市物联网相关政策规划(续)资料来源:相关政策文件,赛迪顾问整理,2013-02。图2-7 北京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3-02。(二)上海市

上海市是国内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具有一定基础。上海市重点发展先进传感器、核心控制芯片、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组网和协同处理、系统集成和开放性平台技术、海量数据管理和挖掘等领域。在推广应用方面,防入侵传感网防护系统已在上海机场成功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子围栏已在世博园区安装应用。

上海市物联网相关政策规划如表2-2所示,上海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如图2-8所示。表2-2 上海市物联网相关政策规划(续)资料来源:相关政策文件,赛迪顾问整理,2013-02。图2-8 上海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3-02。(三)广州市

广州市已基本形成数字家庭、信息服务、软件、光电、通信设备、集成电路、计算机、汽车电子及船舶电子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形成了“一核多点、南北主轴”的区域布局,打造了以广州科学城为产业核心基地,以番禺区、南沙区、花都区、从化市为主轴的产业发展带。围绕“智慧广州”建设,广州市重点发展RFID芯片设计和设备制造、传感器节点芯片设计和设备制造、卫星导航芯片设计和终端制造、智能装备制造、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信息运营服务六大物联网技术和产业重点。广州市还实施了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制造、智能安全监管、智能食品溯源、智能环保、智能电网、智能医护、智能支付等物联网重点应用示范工程。

广州市物联网相关政策规划如表2-3所示,广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如图2-9所示。表2-3 广州市物联网相关政策规划(续)资料来源:相关政策文件,赛迪顾问整理,2013-02。图2-9 广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3-02。(四)深圳市

深圳市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化的领军城市,拥有较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企业创新能力强劲。深圳市重点打造涵盖物联网的完整产业链,加强物联网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建设物联网传感信息网络平台、物联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加大城市物联网传感网络建设与整合力度,增强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深圳市还着力建设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电网、智慧水务、智慧生活等一系列实用性强、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明显的应用示范工程。

深圳市物联网相关政策规划如表2-4所示,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如图2-10所示。表2-4 深圳市物联网相关政策规划资料来源:相关政策文件,赛迪顾问,2013-02。图2-10 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3-02。(五)无锡市

无锡市主要围绕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全力打造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先行先试示范区。2012年示范区有608家限额以上物联网企业,其中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193家,合计销售额达到了297.7亿元。目前,在示范区内的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有125个,涵盖工业、电力、物流、环保、医疗等行业,其中,国家部委立项的应用示范项目有10个,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立项的无锡机场周界防入侵工程、220千伏西泾智能化变电站、太湖蓝藻爆发监测工程,国家发改委授牌的无锡物联网综合示范工程等项目。无锡市物联网产业链已经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

无锡市物联网相关政策规划如表2-5所示,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如图2-11所示。表2-5 无锡市物联网相关政策规划资料来源:相关政策文件,赛迪顾问整理,2013-02。图2-11 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3-02。(六)杭州市

杭州市以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滨江)和余杭仓前创新基地为核心区,其他主城区及萧山、余杭、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江东工业园区、临江工业园区协同发展构成支撑区,以及临安、富阳、桐庐、建德和淳安五县(市)构成拓展区,形成具有杭州市特色的“一网三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格局。目前,杭州市已基本形成了从关键控制芯片设计、研发,到传感器和终端设备制造,再到物联网系统集成以及相关运营服务的产业链体系。2012年杭州市限额以上物联网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7.99亿元,同比增长12.2%。

杭州市物联网相关政策规划如表2-6所示,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如图2-12所示。表2-6 杭州市物联网相关政策规划(续)资料来源:相关政策文件,赛迪顾问整理,2013-02。图2-12 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3-02。(七)成都市

成都市是国家电子元器件和信息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和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成都市作为国家电子信息高技术产业基地,拥有物联网前沿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科技优势,初步形成了满足数据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的基础体系。成都市还积极引导和组织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着力打造物联网技术体系、应用体系和服务运营体系,重点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现代物流、城乡管理和安全监管6个领域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

成都市物联网相关政策规划如表2-7所示,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如图2-13所示。表2-7 成都市物联网相关政策规划资料来源:相关政策文件,赛迪顾问整理,2013-02。图2-13 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3-02。(八)重庆市

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初步形成了以南岸茶园新区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核心区域,以北部新区、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同兴工业园、双福工业园等为拓展区的产业布局形态。重庆市拥有200余家从事物联网研发、制造、运营的单位,其中有以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中国移动研究院物联网支撑中心、国家仪表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软件所重庆分部为代表的20多家高等级科研机构。位于南岸区的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已经吸引了包括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北大方正、中感科技在内的20多家企业落户。

重庆市物联网相关政策规划如表2-8所示,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如图2-14所示。表2-8 重庆市物联网相关政策规划资料来源:相关政策文件,赛迪顾问整理,2013-02。图2-14 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3-02。(九)青岛市

青岛市拥有海尔、海信、澳柯玛、软控股份、青岛港、东软载波、中电集团22所、中科恒信、金弘测控、电子研究所、中科英泰、康富、零点电子、海大新星、信驰电子等一批物联网企业。青岛立足高端制造,大力发展物联网智能终端产品制造与相关服务业;借助应用示范工程,着重发展围绕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业;面向现代服务业,培育具有创新商业模式的第三方物联网服务运营产业;围绕RFID、无线传感器产业链,扶持推进RFID特种标签、超高频RFID读写设备、新型传感器、无线传感网络等产品研发与制造产业。目前青岛市已建立了包括芯片设计制造、电子标签封装、传感器制造、读写设备研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与硬件、设备销售、系统集成、网络服务、第三方服务等环节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建构。截至2012年年底,青岛市已累计有25个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得到国家和市两级专项资金1700多万元的支持。此外,青岛市还是全国第三个被确定为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全国共6个)的城市。

青岛市物联网相关政策规划如表2-9所示,青岛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如图2-15所示。表2-9 青岛市物联网相关政策规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