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年俗文化丛书: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5 04:04:55

点击下载

作者:《中华年俗文化》编辑部

出版社: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年俗文化丛书:寿

中华年俗文化丛书:寿试读:

前言

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无论是生而富贵的皇亲贵胄,还是庸碌穷困的不得志者,无不尽其所能去珍爱自己仅有的一次生命。它承载着一个人所有的荣辱、财富、声誉、梦想等。“寿,久也”,自古寿者少,求寿者无限。古人对死亡的恐惧,对未知和神灵的崇拜,无不源自对失去生命的恐惧和对长生的渴望。“寿”的概念出现之后,就衍生出很多相关的文化:祝寿、祈寿、养生、节日中的寿文化,与“寿”有关的字画、求仙祈寿故事等。民间的祝寿习俗如送寿桃、吃长寿面、敬寿酒……我们对这些过寿习俗习以为常,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缘由。民间还有很多隐晦的祈寿习俗,例如,小孩穿百家衣、戴长命锁,洞房花烛夜点长命灯,除夕守岁等,其中的意义便是祈求神灵保佑健康长寿。

古代更是有很多关于求仙祈寿的神话故事,且不说秦始皇派童男童女东渡求仙问药,只是八仙过海、麻姑献寿、蟠桃盛会、彭祖长生等故事就够大家品味一阵。民俗文化中也由寿衍生出南极仙翁、王母娘娘、麻姑、彭祖等寿神寿仙。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处处可见古人对长寿的渴望。虽然长生不死只是一种妄想,但是人们还是热情歌唱吟诵着,希望自己真能“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中国寿文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那便是尊老、敬老。敬老是自古就有的传统,传说汉代就开始立法,以法律的形式给老人更多特权,让老年人获得更多重视和尊重。这种尊老、敬老的习俗其实也体现了人们对长寿的渴望。民间尊老敬老的习俗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给老人做寿。祝寿的礼节有很多讲究,除了设置寿堂,赠送寿礼,大摆寿宴,还要行大礼祝酒拜寿,拜寿的程式一套一套,不能有丝毫马虎。人们为寿星行礼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祈寿仪式,大概是想从寿星身上沾点喜气,希望自己以后也能长寿如此。

中国寿文化最具特色的就是特权阶级即皇帝强加给寿文化的色彩。封建王朝的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最多的财富,正应了拥有的越多就越怕失去这句话,在古代社会,皇帝可以说是整个社会中最怕死的人。他们害怕失去拥有的一切,所以想尽一切办法追求长生,如大摆祭坛祭祀寿星,到处寻仙问药。不仅如此,就连生活中的细节也极其重视,其生日称“万寿节”“千秋节”。

寿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书对寿文化的起源与寿神的传说作了全面介绍,并为读者详细讲解了长寿吉祥物的常识以及民间祈寿的礼仪与禁忌,可供对寿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参考研究。本书禀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力求达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由于中华民俗文化绵延千年,博大精深,而编者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第一章寿文化的起源于寿神寿文化的起源“寿”字是如何产生的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最初的“寿”字也是以象形的字态出现在汉字的宝库中的。因为象形文字是演化自实物,而“寿”是一种没有实体的意象词语,所以“寿”字的象形只能从上古传说中演变。

最初的“寿”只是以一个吉祥图案的形式出现。从商代开始,人们便从甲骨文中借来“畴”字代替“寿”。因为“畴”是田垄的意思,因为田垄弯弯曲曲,延伸很长,有“长久长生”之意,所以大家便将“畴”作为“寿”字。“畴”一字两意,用起来毕竟不是特别方便,于是,人们便去掉“田”字,借来一个“老”字会意。“老”字,从字形上看像是一个手扶拐杖的老人。因为老人意味着长寿,于是人们便取“老”字头,再覆盖在“寿”字之上。上边形意“老”,下面形声“畴”组成了一个形声字。周代之后,“寿”字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百里不同风,文字亦是如此。但是“寿”字的写法大同小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寿”字才有了统一固定的写法。因为“寿”寓意美好,而且比较常用,所以后世演化出很多有趣的“寿”字形象,尤其是在“百寿图”“千寿图”等“寿”字图中。比如,画一圆圈,长四爪,长一头一尾,组成一个龟的样子,以此代指代“寿”,再比如,以“千”“秋”组合成一个“寿”字⋯⋯龟是长寿的象征,千秋本身就是指代的长寿,所以这些幻化出来的形似、意近的“寿”字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讲究和美感。所以,在汉字的历史中,“寿”虽然不是最早出现的,却是应用最广、变体最多的一个字。“寿”字有哪些含义《说文》言,寿,久也。“寿”字本身的含义是持久,例如,“情深不寿”中的“寿”就是这个意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核心概念,叫“中庸”。“中庸”是一个万能的词汇,它告诉我们待人处事要“淡如水”,生活起居要循常态,饮食房事要有节制。其实,中庸的目的无非就是长久,长久的友谊,长久的健康,长久的生命,中国向来是一个渴求永恒的民族,我们期待永恒的权力,永久的幸福,甚至永久的生命。于是,“寿”便成了一个很受欢迎的词。在中国文化中,秦皇汉武无不汲汲而求长生不老,虽他们为曾有“寿”,却让“寿”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追求。于是,便有了“祝寿”“庆寿”“祈寿”的礼俗,我们在老人的“寿辰”之日,为老人送上寿桃,为老人煮一碗长寿面,为老人送上一幅百寿图,说上一些吉利的庆寿语,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感恩,祈愿老人能够长命百岁。“寿”从诞生伊始就是成为一种美好的祝愿和一种美好的期待。但是,也有一种我们不愿意去面对的“寿”,例如,“寿木”“寿穴”“寿材”“寿衣”。当然,不管是寿木还是寿衣说白了就是丧俗中的棺材和殓服。有人就要问了,活着的时候可能对“健康长寿”还有些期待,为什么死了还要给老人穿“寿衣”呢?寿衣的确是老人死后穿的殓服,但是,却是在老人生前就做好了的。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明知道没有人可以长生不死,但是我们在做好“死”的准备的同时,还是期待着能够长生长寿。在庆阳,老人过了六十岁以后,儿子会及早为父母做寿衣,寿衣也是寓意健康长寿,形式有点类似于民间所谓的“冲喜”。过去做寿衣有很多讲究:外衣里子必须用红布做,这样子孙后辈的生活才会红火。帽子上边缀红顶子,也是象征后辈儿孙红火。寿衣无论内外衣,一律不用纽扣,只用小条布带。以带子代替纽扣,暗喻会带来儿子,家中后继有人。“寿”是一种祝愿,其实也是一种态度,一种文化,其中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尊老、敬老的一种人文情怀。中国寿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中国原始寿文化起源于神灵崇拜,在其萌芽阶段,寿文化以巫师、巫术为依托,带有浓厚的非理性特征和神秘主义色彩。春秋中叶这种迷信色彩浓重的祈寿、祝寿形式达到高潮。战国时期以后诸子百家勃兴,寿文化也开始出现分流。这时,寿文化突出表现为帝王对长寿的渴望、对寿者的仰慕、对上天和神灵的敬畏、对不死药的痴迷,以及对据说可以在上天、神灵与人之间自由沟通的巫者的迷信。秦始皇、汉武帝求长生药就是这个时期寿文化的典型代表。

诸子百家勃兴之后,孔孟之学盛行,中庸之道衍生出“节制”之学,教授人们开始科学养生,而且孔孟之学中尊老敬老的内容后来成为寿文化的核心内容;老庄之道广受推崇,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衍生出一种遵循自然的科学养生态度,庄子鼓盆而歌的典故也向大家传达了一种理性对待生死的态度。诸子百家对待“寿”的人文态度,使得寿文化开始从迷信的泥潭逐步步入科学的正轨。直到后来,从统治阶级到平民百姓等社会各阶层对《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等医学养生著述的推崇,寿文化终于从原始的神灵崇拜走向科学养生的轨道。后来出现的气功养生学、药物养生学、膳食养生学、宫廷养生学等都是寿文化中比较科学的内容。

中国寿文化的另一个阶段主要依附于宗教。魏晋时期宗教盛行,道家结合儒家的养生理念和中医养生的技巧开始通过炼制丹药、气功调息延寿。传说,刘安就是服食了自己炼制的丹药才得以长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佛家养生讲究静心明志,尤其以禅定除虑的佛教禅宗一脉最为典型。直到后来,不管是养寿,还是养生,其关键都落脚于养心。

寿文化不仅与中国的人文学、中医学结合,还涉及到宗教学和心理学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重阳节中蕴含了哪些寿文化

中国的节日文化丰富多彩,重阳节是其中唯一一个以敬老和祈寿为内容的节日。重阳节约起源于先秦时期,《易经》有云:“阳爻为九。”所以,九九就被定义为重阳。因“九”谐音“久”,所以,重阳节便有了尊老、祈寿的名头。

重阳节有登高野游、赏菊饮酒、佩戴茱萸、食蓬饵、放风筝、蒸花糕等习俗,据说这些习俗都是带着可以延年益寿的名头来的。说起这些习俗的讲法,还要从东汉末年说起。相传,有一年重阳节,曹丕给朋友送去了菊花酒和茱萸,并附一信说明:“岁往月来,忽复九月初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易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曹丕这段话说明了人们之所以重视重阳节是因为“九九”谐音“久久”,故“嘉其名”。而登高和食糕则和“高寿”“高龄”联系起来了。

其实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说法。据《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期汝南人桓景拜仙人修道。有一日,仙人对桓景说:“九月初九那天,汝南将有大祸降临。你只要让家人缝制一个布袋,里面装上茱萸,然后将布袋拴在手臂上,带着布袋到山上饮菊花酒,就可以避免这场灾祸。”桓景赶回家后如言照办,果然避过一场灾祸。从此以后,每到九月初九,人们就登高、野宴、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避祸延寿。后来,茱萸就成了“辟邪翁”,菊花则成了“延寿客”。虽说饮菊花酒和佩戴茱萸同是重阳节的习俗,但是饮菊花酒的由来却比佩戴茱萸要早得多。屈原在《离骚》中就曾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瑛。”菊花不同于其他的花木,它开于九月,恰逢寒霜将至,在整个秋季里,菊花可谓是愈寒愈艳。古人见菊花如此抗霜傲寒,便觉得吃食了菊花制成的食物也可以像菊花那般健壮强劲,久而久之,菊花酒就被传为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药酒了。

古时的重阳节和寿文化的联系主要是延年益寿,后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重阳节被正式定义为老人节。至此,重阳节正式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的节日,重阳节中寿文化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和深刻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当然,如果能够在重阳看到儿孙团聚,和乐融融,这何尝不是对老人的一种安慰和关怀。祝寿礼起源于什么时候

祝寿的礼俗根源于我国敬老文化。说到祝寿,就不能不提诞辰或是生日。其实,生日的概念从殷商时期就有了,生日的观念产生之后,庆祝生日的礼俗活动也就随之产生了。“老”在商周金文和甲骨文中“像老者倚杖之形”,而“寿”字则像器皿中盛肉羹或手持盛着肉羹的器皿的形象,这个形象恰好是《礼记》中记载的特定日子像老人献羹的形象写照,所以,这种形象后来就成为了典型的“祝寿礼”。关于祝寿礼的来源,还要从古时尊老敬老的风气说起。

战国古籍《礼记》记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饷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也就是说敬老文化不仅是一种民风民俗,更是被统治者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和保护。

据史籍记载,在秦汉时期,每年三月都要举行三老五更之礼:事先选好德高年长的三老五更,让他们穿戴整齐。在选定的日子,三老手持皇帝赐予的王杖,由皇帝派来的使者驾车把他们接到太学中,皇帝亲自在太学门口迎接、行礼,然后宴席款待。席间,大臣们为三老摆桌提鞋,皇帝亲自从供奉神明的牺牲上割肉、倒酒,然后拿着肉和酒依次向三老敬酒劝食。仿照宫中的习俗,地方上也会在每年的春、秋祭祀之时举行名为“乡饮酒”的敬老之礼。

不仅如此,朝廷还颁布法令,强制规定民间必须养老敬老。汉武帝就曾发布命令,要求老百姓养老敬老,命令中还提到:“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显然,在汉武帝颁布“养老敬老”这条法令之前,朝廷已经颁布过奉养九十岁以上老人的官方法令。甘肃武威出土的《王杖诏书令》也曾明确规定了老人的权利,朝廷会赐给年满七十岁的老人一种特制的王杖,持有王杖的老人可以享有特殊的权力。政府给予老人的这些优待是十分人性化的,例如,老人的社会地位相当于年俸六百石的官吏;侮辱或殴打老人要以忤逆罪问斩;家有八十岁老人的独子可以免除所有徭役和兵役;官府要负责给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准备好养老送终服。这些优待当然带有理想化的成分,但是大部分内容还是得以实施,而且不管怎样,这种制度间接地推动社会形成了一种尊老养老的风气。正是因为这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才使得民间兴起了为老人祝寿的习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祝寿的仪式也越来越完备。寿与生日有什么区别

不管寿辰还是生日其实都是庆生,之所以叫法不同,当然是因为二者有一定区别。平时,年轻人庆生都是说过生日,没有人听哪个年轻人说给自己做寿的。而给老年人庆生的时候,仪式不仅比年轻人隆重,而且庆生也有了“做寿”的名号,听起来也更加的正式起来。这在平时看起来稀松平常,可是里面的学问知道的人就很少了。按照传统的习俗,只有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才有资格做寿,不满六十岁的人庆生充其量就是过生日,如果你不满六十岁就说要给自己做寿,那就不是做寿,而是“折寿”了。“寿”与生日的界限为什么要定在六十岁呢?原来,天干地支六十年一个轮回,在民间看来,一个人过了六十岁就意味着他已经度过了一个完整的宇宙周期。所以,满六十岁的老人就和普通人不一样了,他们开始享受和死者即祖宗一样的礼遇。所以,每逢他们生日的时候,就要接受子孙的祝拜,仪式隆重的好似先人的亡灵接受儿孙的祭拜一样。或许还可以这样认为,当一个人开始享受“寿”的权利,那就意味着死亡已经渐渐逼近。正因如此,中国民间的丧葬用品才一概冠以“寿”字:棺材被叫作“寿材”,殓服被叫作“寿衣”,灵堂被叫作“寿堂”。

寿,是一种长久,寓意着生命延续,我们从“寿”中祈求中永生,但是谁都知道没有永生,当你到了祈“寿”的年龄,也就意味着生命即将结束,所以,祝寿礼不仅仅是一种祈寿祝寿的礼俗,同时也是一种丧葬礼俗的预演。衡山为什么被称为“寿岳”

衡山,又名南岳、南山、寿岳,是我国的五岳之一。说到衡山的“寿岳之名,最广为人知的恐怕就是“寿比南山”了。当然,这寿比南山也是有来头的,所以,寿岳之名还要从南山文化说起。

衡山是中国五岳之寿山,历来为祈福、求寿之圣地,福寿文化源远流长。关于南岳为寿岳的历史记载颇丰,《春秋元命苞》《开元占经》《春秋感精符》《费直周易》《唐书天文志》等许多古代典籍,都有南岳称为寿岳的记载。据《星经》记载,南岳衡山对应星宿二十八宿之轸星,轸星主管人间苍生寿命,南岳故名寿岳。也有传说,人类人文始祖、南岳主神祝融氏生息于南岳衡山,因为祝融氏主管人间福、禄、寿之神,所以南岳才有了寿岳之称。

衡山被称为南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建在山上的道观和寺庙良多,宗教文化、儒家文化、民俗文化。在这里交互生长,使衡山成为一座兼具众家之长的文化名山。但是,不管是宗教、民俗还是传统的儒家文化,其中都包含有浓重的康寿、长生等色彩,而不管是长生、福寿还是民俗中的养老敬老都是中华寿文化的内容。所以,衡山就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福寿仙山,每年节日来这里祈福求寿的人络绎不绝,常年不熄的香火和虔诚的人群无形中成就了“寿岳”的传奇。“五福寿为先”是怎么回事

商周时期,中国已经形成了以长寿为人间诸种幸福之首的认识,《尚书》中就已经有“五福寿为先”的说法。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唐人孔颖达也曾有云:“一曰寿,年得长;二曰富,家丰财货也;三曰康宁,无疾病也;四曰修好德,性所好者美德也;五曰考终命,成终长短之命,不横夭也。”也就是说古人把长寿看得比财富、精神、道德之类的都重要得多。这也难怪,如果没有可以永生的生命,财富、官爵、地位、荣誉一切都是空谈。“万福寿为先”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最极致的体现就表现在臣民对皇帝的称呼上。“万岁”是历朝皇帝的期望,他们为此不惜花费重金求仙问药,其实“万岁”的称呼不过是一种类似于祈愿的呼声罢了。不管你是流芳百世的贤君明主,还是遗臭万年的昏君慵帝,即便你拥有天下的财富、最高的地位、无上的权力,即便你能令万民齐呼“万岁”,你还是要在百年之后化为一抔黄土。一旦寿尽,生命消失,其他一切都化为乌有。所以,五福寿为先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共识,不仅是因为上古神怪文化影响,更是因为人们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吕洞宾“九转炼丹”和寿有什么渊源

众所周知,吕洞宾是八仙之一,据记载,历史上确有吕洞宾其人。据《宋氏》记载:“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说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抟斋中,人咸异之。”据《授墨堂记》记载,吕洞宾在游历庐山时遇见汉钟离,然后,汉钟离传授给吕洞宾丹诀,两人一起修炼成仙。其实,在吕洞宾修炼成仙之前,他曾在九江浔阳做过一段时间县令,为九江人办过不少好事。

相传,其时庐山有两个善使剑的妖怪,他们的剑锋指向浔阳城,浔阳因此瘟疫肆虐,民不聊生。为了救民于水火,吕洞宾前往庐山收服了这两个妖怪,并将妖怪的宝剑收藏在一个宝匣中。妖孽既除,民可安生。吕洞宾便亲手写了一个三尺多高的“寿”字赠给九江人民,祈愿九江百姓多福多寿。

据传,纯阳殿后的一块“寿”字碑,便是吕洞宾那时候写的。斗大的“寿”字,字体苍古,一笔九转。此字初看是个“寿”字,细看则为“丹”字,寓意“九转炼丹”,寄托着吕洞宾对九江百姓人寿年丰的美好祝愿。民间的寿神崇拜寿星的天文学来源是什么

说起寿星自然会想起一个仙人的形象,其实寿星之所以被称为寿星,是因为最初它确实是天文学中的一种星斗。据《通典》记载,周代就有秋分祭祀寿星的制度了。司马迁认为,寿星是西宫狼比地的一颗大星,叫南极老人星;见则天下大安,否则就会发生战争,天下大乱。唐代张守节也曾有言:“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极,为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见,国命长,故谓之寿昌,天下安宁;不见,人主忧也。”

那么南极星为什么被称为寿星呢?据晋代郭璞解释,寿星是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宿,而角、亢二宿又是东方苍龙七宿中为首的二宿,“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正因如此,角、亢才有了“寿星”的称号。因为角、亢二宿排在第一,所以被看作长寿的代表,这个解释确实有点牵强附会。后来,人们就将寿星和农事活动联系在一起了,找到了一个比角宿还亮的星星南极星,并将南极星定为了老人星,也就是寿星。南极星和角宿位置差不多,只不过位置更靠南一些。古籍记载看到老人星就天下大好,也不是丝毫没有依据的。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讲,老人星应是龙骨座A,仅在晴天出现在半天地平线附近。秋分为秋收之时,最怕阴雨天气,如果这个时候能看到老人星,就意味着天气晴朗,收成有望。古时以农耕为主,农耕顺利,百姓生活有保障,当然就天下太平。所以,南极星这个寿星的称号也是有些来头的,在古代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能够看出南极星这样的规律也算难能可贵了。他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只能将南极星当作神灵崇拜,也就无可厚非了。寿星的文化来源是什么

从周、秦直至宋、元,祭祀寿星便一直是国家一种重要的典礼,也是民间一种重要的风俗。值得一提的是,汉代朝廷已经将祭祀寿星与敬老活动结合起来。每年农历八月,朝廷“祀老人星于国都老人庙”,同时对全国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授以“王杖”和“糜粥”,对八九十岁的老人更是“礼有加赐”。

魏晋时期,宗教盛行,道教文化的兴起更是将寿星逐渐人格化。汉魏时期以南斗六星为寿星,道书《上清经》就将南斗六星分别称为司命星君、司禄星君、延寿星君、益算星君、度厄星君、上生星君,并提到他们各自居住在天符宫、天相宫、天梁宫、天同宫、天枢宫、天机宫。渐渐地,人们只记得人格化之后的寿星,却忘记了天文学的被称为老人星的寿星了。

寿星在我国民间影响深远,干宝的《搜神记》中就记载了一个关于寿星的故事:有个十九岁的年轻人颜超,在路上碰到被称为神算的管辂。管辂见到颜超一边摇头叹息一边道:“可惜呀可惜。”颜超听此便问其中缘由,官辂道:“我看你年纪轻轻的,到明天中午就要死了,觉得很可惜啊!”颜超听此,赶忙叩头求救。管辂便让颜超准备一盒鹿脯,一壶清酒,明日中午将这些物品带到他们家麦地南头的大桑树下。那棵桑树下面有两个人在下棋,会让颜超将酒肉送上,不要说话,只管叩头,其中有一个可以救他。第二天,颜超按照管辂的吩咐去做,两个人中有一个人对颜超大声训斥,另一个人却和言相劝。颜超未敢言一字,只管叩头。回到家中之后,颜超将自己的经历告诉管辂,管辂笑道:“你运气太好了,那二人是南斗和北斗两位星君,南斗司生,北斗司死,经过南斗的调节,你现在可以活到九十岁了。”不仅如此,在《西游记》《白蛇传》中,都曾出现过寿星的形象。当然,他每次出现都是为了救人性命。

民间传说、文学著作、历史记载中,人格化之后的寿星形象很多,最广为人知的是一个大脑门,拿着鸩杖的和蔼老人,被世人称为“南极仙翁”。除此之外,老子、彭祖、王母娘娘、麻姑等也常以寿星的形象出现。关于南极仙翁有什么传说

南极仙翁,又名南极真君、长生大帝,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之一,因为他主寿,所以又称“寿星”或“老人星”。传说经常供奉南极仙翁可以使人健康长寿。

关于南极仙翁的来历,民间有两种说法,其一就是南极仙翁为元始天尊之子的说法。据道经《高上神雷玉清真王紫书大法.序》记载,天地未成、万物未生之时,元始天王为“昊莽溟律大梵之祖”,他凝神结胎,结束了天地的混沌状态,开天辟地。后来,元始天王遇到“万炁祖母太玄玉极元景自然九天上玄玉清神母”,“行上清大洞雌雄三一混化之道”,生有八子,其长子就是南极长生大帝,也就是南极仙翁。这位南极长生大帝,不仅道行极高,而且宅心仁厚,他念及世间众生之苦,传道法于世间。还有一种说法是南极仙翁为元始天王第九子。据道经《高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记载,元始天王“第九子为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专制九霄三十六天,三十六天尊统领”。南极仙翁的脑门为什么那么大

南极仙翁是民间认知度最高的寿星,他的形象极为有趣,身材不高,弯腰弓背,一手拄着龙头拐杖,一手托着仙桃。再看他的面容,慈眉善目,笑逐颜开,白须飘逸长过腰际,颇有点鹤发童颜的味道。在列众仙班中南极仙翁可谓最具辨识度的一个,他的辨识度不仅是他亲民的形象,而且是他那个特大号的脑门儿。关于南极仙翁大脑门的来历,民间还有个传说呢。

相传,南极仙翁的母亲怀孕九年,仍不能分娩。这位母亲竟然急得直问肚中的孩子:“儿啊,你为什么还不出来?”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胎儿竟然在腹中答道:“如果家门口的石狮子双眼出血,那时我便会出生。”这话被隔壁的屠夫听到了,不知是好奇还是好心,他竟然拿猪血涂在石狮子的双眼中。母亲看到了,就将这事告诉了肚中的胎儿,胎儿听到母亲的话便匆忙从母亲的腋下钻了出来。因为怀孕的月份不足,小寿星出来的时候就有点畸形了,所以脑袋隆起,头变得异常大。

寿星硕大的脑门不但没有给他的形象减分,反而让这位看起来和蔼可亲的老人更加可爱亲民,这大概也算寿星的一大特色了吧。南极仙翁的手杖有什么来历

南极仙翁是一个憨态可掬的老人形象,作为一个老人,他手拿一柄拐杖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种信仰,南极仙翁手中的这把拐杖可就有不少玄机了。说起这把鸩杖的来历,还要从汉代的尊老敬老仪俗说起。

据《汉书》记载,汉明帝在位期间,曾主持一次祭祀寿星仪式,还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他将当时大汉朝年满七十岁老人,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请到宴会现场,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宴会结束之后,汉明帝给这些老人每人都赠送了一些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鸩杖。据《后汉书》记载:“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以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者九尺,端以鸩饰,鸩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鸩杖的寓意是老人吃饭的时候能够不噎着,身体健康,事事顺心。但是,因为鸩杖是朝廷赐给的,所以,它就带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又因当时汉朝有明文规定,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能够享受一定的特权,所以,汉明帝在宴会上颁发的鸩杖便是王杖,象征着一种特权。魏晋之后,寿星的手杖产生了变化,制作鸩杖的材料被规定为桃木,至此其政治教化功能逐渐被削弱。据说,鸩杖之所以以桃木制作,是因为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于是,过去象征特权的王杖,成了寿星手中祛病强身的长寿吉祥物。象征王权的王杖渐渐被象征健康的桃木杖取代,这也意味着寿星的政治色彩渐渐消失,寿星渐渐从朝廷专设的祭祀神坛走入民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寿星和宋仁宗有什么渊源

我们这里说的寿星,是天上的老人星幻化的人形,其实,从古籍记载来看,也就是南极仙翁。这南极仙翁素来以温和、慈善示人。殊不知,其实,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相传,北宋嘉祐八年,汴京来了一位道士模样的老人。这位老人身形十分奇特,其身材本来就略显短小,而头就将近占了真个身高的一半。这样一个身材长相本来就异于常人,再加上这位老人看起来步履生风,腰板挺拔有力。而且喝起酒来十分豪爽大气,喝得再多都不显醉。在热闹非凡的汴京,这位老人很快成为了街坊邻居们议论的焦点。还有好事者竟然毫无顾忌地亲近他给他画画像,而老人对此也见怪不怪,面不改色,神情坦然。这样一来,关于这位老人的传闻越来越多,就连皇帝身边的侍卫都开始对这位老人的来历产生兴趣。想来这侍卫也够八卦,他竟然将街头巷尾对这位来历不明的老者的议论告诉了日理万机的皇帝。宋仁宗听说此事也来了兴致,立马吩咐手下,将那位老人请进宫里,让侍卫抬出一石酒给这位老人喝。老人看到这么多美酒,高兴得手舞足蹈,捧起酒坛就大口大口地喝起来。老人喝酒的劲头活生生一个勇猛的中年武士,哪有一点垂老之年的样子,看得宋仁宗和在场的侍卫目瞪口呆。老人喝完七斗酒之后,却悠然自得地从御前退了下来,片刻间不见了踪影。凡是见此情景的人无不惊奇万分。次日,司天官员突然匆匆来报:“昨日,天上的老人星进了御前之后,便消失不见,时至今日未发现踪迹。”宋仁宗听到这话才思忖道:“想来昨日那老人便是老人星了,难怪如此不凡。”

如果将这个洒脱放达老人套在南极仙翁的形象上,很多人都会惊奇万分,想不到这个和善的小老头还有这么奔放的一面。其实这个故事,更多是在向我们展示一个寿星的形象:开朗豁达、乐观淡定。即使你不是神仙,能做到这样,那也离成为寿星不远了。世界上最长寿的人是谁《论语》记载,子曰:“述而不著,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老彭”即彭祖,把彭祖和“好古”联系起来,可见彭祖之高寿。据《神仙传》记载,彭祖“殷末已七百六十七岁,也不显得衰老。少好恬静,不恤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活身为事”。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孔子、荀子、吕不韦等先秦思想家都有关于彭祖的言论,庄子更在诸多篇章中提到彭祖的长寿之道。《大宗师》讲得道者的种种玄妙,讲到长寿之道时说:“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也就是说,彭祖得长寿之道后从虞时代一直活到了五伯时代,寿命长达八百多岁。

那么彭祖有哪些养生之道呢?古人为此也多有猜测。《庄子》有云:“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庄子认为彭祖的长寿之道就在于他采用了导引行气养生的方法。《荀子》中也曾讲到彭祖为“治气养生”之人。后来,道教出现并盛行,道教人士便教彭祖列为道教仙人,其身世、经历也因此丰富起来。道教名人葛洪就曾在《神仙传》中详细记述了彭祖的生平事迹。商纣和彭祖有什么渊源呢

彭祖生于虞时,至殷商时期彭祖已有七百六十多岁,却依然面色红润,器宇轩昂,丝毫未有衰老之气。当时,正是暴虐的商纣王执政,他听说彭祖的事之后,便千方百计向彭祖讨要长生的秘诀。可是这个商纣太不招人待见了,即使将方法告诉他对彭祖可能也没什么损失,但是彭祖还是不肯将长寿的秘诀如实相告。于是,商纣便想办法,派出了一个“女间谍”——后宫一个叫采女的宫女,去彭祖那里刺探情报。这采女虽说是一个宫女,却也不是一个凡人,相传彼时采女已有两百七十岁,不过看起来只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同彭祖一样,这位采女也有一定的养生本领,只不过没有彭祖的那么精通。于是,结合自己的知识和从彭祖口中套出来的话,她对彭祖长寿的秘诀也有了大体的了解:蓄养精力,服食药草,此外还要懂得房中之术。此外,彭祖还将房中之术、服气之法,以及吐纳引导的要旨告诉了采女。得知秘诀后,采女便回去汇报任务了。商纣拿到秘诀之后试用了一下,觉得很有效,便想独享秘诀,下令凡是传彭祖道法者诛,然后,准备诛杀彭祖。彭祖听闻消息之后,赶忙逃亡,不过那时他才七百七十岁,可见商纣并没有杀死彭祖。彭祖究竟是怎么死的,这仍是一个谜。为什么祝寿时很少用彭祖画像

彭祖是道教的尊神,更是民间长寿的象征,其画像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是,画师不知从何处获取灵感想出彭祖的形象:浓眉细眼,秃头黑须,手里拄着一根鸩杖。形象确实有点不符合百姓的审美,形象如此也就罢了,大概是因为他平静无为、修身养性的性格,这位长寿之神表情沉静之中竟还略显呆滞。彭祖这般死气沉沉的形象和南极仙翁灿烂的形象确实相差甚远。所以,现在为老人祝寿的时候几乎没有用彭祖像的了,大部分都用南极仙翁的画像。不光是因为南极仙翁画像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挂在墙上更美观,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彭祖南极仙翁看起来生机勃勃,大概更符合国人心中长寿的形象吧。王母娘娘是女寿星吗

大家对王母娘娘的认识大多应该是从《西游记》或“牛郎织女”“沉香救母”等传说故事开始的吧。在这些为大众所熟知的神话传说或故事中王母娘娘的形象并不是那么正面,但是,这么一个霸道专横、保守固执,甚至有些许凶残的形象怎么会位列仙班呢?当然,这些神话故事的王母形象都是为了讽刺封建统治者或权势阶层,王母娘娘只是因为在仙班中地位较高才成为统治者的代表被历代文人口诛笔伐。

王母娘娘是古代神话中的女神,也是道教的女仙领袖。据典籍记载,西王母介于人兽、人神之间,执掌“司天之厉及五残”,由此可见,电视剧和神话故事中的王母形象还是有一定依据的,王母不仅是一个怪神还是一个凶神。可是,两汉之后王母的形象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中王母娘娘全是另一般形象:三十岁左右年纪,气质雍容华贵,容貌惊世绝艳。出门巡游乘紫车,玉女驾车,青鸟护卫,如云的紫气缭绕四周,一派逍遥飘逸的景象。

在汉朝典籍的记载中,王母娘娘不但形象发生了变化,就连其神职都发生了变化。她不再是掌管瘟疫、刑罚的凶神,而是以赐福为主要司职,而且,王母娘娘还成了长寿的象征。据说,王母娘娘之所以成为象征长寿的吉祥神,是因为她掌管着西方昆仑山的不死药。据《山海经》记载,昆仑山开明北有不死树,不死树又称寿木,其果实能使人长生不死。传说,嫦娥服食不死药之后升入月宫成仙,而她的不死药就是从王母娘娘那里得来的。关于无量寿佛有什么传说

中国寿文化中体现最多的就是宗教文化,因为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融合和吸收了很多中国本土的文化,所以,民间敬奉的很多神仙都是道教神仙,南极仙翁、王母娘娘、彭祖等都是道教中能带来长寿的神仙人物。其实,不只道教,佛教中也有象征长寿的佛,那便是无量寿佛。

无量寿佛,是阿弥陀佛的意译,含无量光、无量寿两层含义。佛家言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加上修习福慧善根,自能开启极乐世界的法门。相传,无量寿佛俗名周宝,法名全真,号宗慧,生于郴州程水。无量寿佛之所以能成为寿佛,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其寿命很长。但是,关于无量寿佛的年纪文献中有多种记载,始终不能确定具体的年龄。据《湘山志》记载,无量寿佛“法腊百有六十六岁”,《广西通志》、《大清一统志》记载说无量寿佛终年一百四十岁,而《湖南通志》、《惠州府志》则记载说无量寿佛终年一百三十二岁。虽无量寿佛的寿命记载不一致,但是,其于唐咸通八年二月十日寿终在广西全州湘山净土院是确定的。因全真为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长寿者,因此人们尊称其为“寿佛”。

和所有传奇人物一样,无量寿佛的出生也不同寻常。相传,一日全真的母亲熊净照睡梦中看见一个手持摩尼宝珠的金色神人从天而降,这位神人进入她的房间,投入她的怀抱就消失不见了。做完这个梦不久,全真的母亲就怀孕生下了全真。据说寿佛年幼时,脸大如盆,耳大如扇,骨瘦如柴,身材和行走姿势与凡人都不一样。全真十六岁在郴州城西北开元寺落发受戒,学成之后,云游四方,传道授业。唐天宝十四年,全真开始驻守衡阳雁峰寺,离去之时全真留下一首偈诗云:“云游僧者悟真空,千佛袈裟万代宗。山寺众僧留不住,五百年后归雁峰。”至此,信众称此为“活佛道场”。相传,全真圆寂后常显灵于湘南,明代中期出现在衡州一带,清之际又转世为高僧,居雁峰寺传经布道。因此,有寿佛“生在郴州,死在全州,成佛在衡州”“刮风在郴州,天阴在全州,下雨在衡州”“五百年转灵回雁峰”之传说。麻姑是什么人

古时给老人祝寿是有男女之别的,给男性祝寿,要挂男寿星图,给女寿星祝寿则要挂女寿星图。男寿星大家都知道有南极仙翁、彭祖等,女寿星除了王母娘娘,还有一位麻姑。

麻姑是道教神话人物,麻姑的事迹最早见于葛洪的《神仙传》。据记载,麻姑是一个手指像鸟爪的仙女,在牟州东南姑馀山修道,年十八九,貌美如花。因麻姑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故古时以麻姑喻高寿。《神仙传》中记载了许多关于麻姑的精彩故事,但并没有交代清楚麻姑的身世。关于麻姑的身份,后世有很多附会之说,据《太平广记》记载,麻姑为东晋孝武帝太元时人,后因吃蛇肉“呕血而死”。

尽管麻姑的身世众说纷纭,还真有一个颇有人情味的故事:距今一千六百多年以前,北方有个叫赵国的政权,历史上称为“后赵”。后赵有个官员叫麻秋,性格暴躁,凶恶专横。虽然麻秋恶名昭著,他却有一个好女儿,他的女儿便是麻姑,这麻姑不仅长得俊俏,而且心地善良。有一年,麻秋奉命征发民夫建筑城池,为了讨皇帝欢心,麻秋便想抓紧时间把城池建成,于是他让监工逼民工昼夜施工,直到鸡鸣破晓时才允许大家休息一会儿。没几天就有很多民工活生生地被累死在工地。看着百姓遭受这等活罪,麻姑十分同情,便私下劝父亲宽容一些。谁想麻秋不但不听,反而将麻姑狠狠地训斥了一顿。麻姑见劝谏无效,便想办法帮助民工争取更多的休息时间。当时,监工判断天亮的标准就是公鸡打鸣。于是麻姑便每天夜半起床,悄悄跑到工地上学公鸡打鸣。监工听到鸡鸣只当天快亮了,便让工友们去休息。时间一长,监工也发现其中事有蹊跷,便留意侦查,很快便知道了麻姑学鸡叫的事。因为是上司的女儿,监工当然不敢擅自处罚,便将此事告诉了麻秋。麻秋得知此事,勃然大怒,竟提剑想斩杀麻姑。民工知道麻姑是为了他们才受到责罚的,便帮助麻姑逃到山里。麻秋带人追到山里,怎么也找不到麻姑,竟下令放火烧山。眼见善良的麻姑就要焚身山中,西王母乘坐云车恰好从此处经过,她见下界一阵浓烟、山火大作,便化了一场雨水浇熄了大火。后来,西王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连声称赞麻姑有慧根,便将其收为弟子,让她去南方一座山里修道去了。据颜真卿《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记载:“按《图经》,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麻姑献寿是怎么回事

麻姑修道成仙和王母娘娘有关,麻姑成为寿星当然也与王母娘娘脱不了干系。

传说,三月初三也就是王母娘娘诞辰这天,天上会举行蟠桃大会,届时各路神仙齐来贺寿。这年三月初三,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位花仙便邀麻姑同往。到达天庭时,花仙各自献上自己的鲜花为贺礼,麻姑则献上了自己用山泉灵芝酿造的寿酒。酒坛打开时醇香四溢,诸位神仙陶醉其中,有些神仙好奇向前一看,但见麻姑酒坛中的酒晶莹剔透,似是灵泉之水,细品之下,更是回味悠长。神仙们喝了麻姑的酒个个赞不绝口,王母见此也喜不自禁,当即封麻姑为虚寂冲应真人。说起来,这就是“麻姑献寿”了,也正是麻姑献寿成就了麻姑寿星的名号。麻姑献寿时之所以能得此封赏,她酿造的美酒功不可没。说起来麻姑酿的酒还真有些名头。相传麻姑山有十三泓佳泉,水清味甜。麻姑在山上也无其他娱乐活动,便在修炼之余,去山泉水和灵芝酿造灵芝酒。十三年后,麻姑修炼成仙,这灵芝酒也恰好酿成。灵芝本就是上等的养生补品,在古时更是神品,麻姑拿灵芝酿酒,而且一酿就是十三年,这沾了仙气的酒也定有不凡之处,怪不得神仙们喝了个个称赞。八仙庆寿是怎么回事

八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八位得道仙人: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关于八仙的传说除了广为人知的“八仙过海”,还有一个便是“八仙庆寿”。八仙本就是惩恶扬善、扶贫济困的神仙。“老则张,少则蓝、韩,将则钟离,书生则吕,贵则曹,柄则李,妇女则何”,八仙概括了社会众生相,其男女老少、富贵贫贱、文士武将、健壮伤残一应俱全,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神仙崇拜需求。八仙深受民间的喜爱,八仙庆寿图更是成为寿庆中必不可少的吉祥物品。

相传,王母娘娘寿宴这天,大摆蟠桃盛宴,邀请各路神仙前来相聚。铁拐李便约了吕洞宾、韩湘子、张果老、蓝采和、曹国舅、汉钟离、何仙姑等仙人去赴宴。他们在寿宴上吃饱喝足之后,拜别王母娘娘,同归渡海。八仙上船之后,吕洞宾突发奇想,提议大家一起去周游天下。于是,就出现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不管是八仙庆寿图还是八仙过海图都不可缺少八仙所使用的法器。据说,八仙的每一种法器都有一定的含义:张果老所持的宝物鱼鼓能占卜人生;吕洞宾的宝剑可镇邪驱魔;韩湘子的笛子可使万物滋生;何仙姑的荷花能修身养性;铁拐李的葫芦可救济众生;汉钟离的扇子能起死回生;曹国舅的玉版可净化环境;蓝采和的篮子能广通神明。八仙所用的法器合称暗八仙,暗八仙不仅寓意吉祥,符合民间拜神求佛的心理需求,而且它们还是传统装饰纹样,所以,在现代一些老年人的家中常能见到八仙过海图。而且,在给老年人祝寿的时候,也常会在设置寿堂的时候用到八仙庆寿图。蟠桃盛会是怎么回事

关于蟠桃盛会,大家最熟知的莫过于《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的桥段了。当然,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反封建反特权的斗士,蟠桃会也就是统治阶级特权的象征。但是,抛开政治因素,实际上蟠桃会是一种象征吉祥的盛会。蟠桃会祝寿图常常会出现在民间大大小小的寿宴之上。

大家都知道王娘娘是道教神仙中女神仙的首领,也是广受欢迎的女寿星。蟠桃盛会是王母娘娘的举办的宴会,各路神仙纷纷赶来参加,自然仙气缭绕,祥云四溢。将这样一幅蟠桃盛会图挂在墙上祭拜,岂不是一并将各路神仙齐跪拜了,省力又省事。当然,蟠桃盛会的名气不止于此,此盛会之所以蟠桃命名,当然是因为蟠桃有奇特之处。但看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夭夭灼灼,颗颗株株,花盈树,果压枝,一派喜人的丰收的景象。话说这蟠桃是王母娘娘亲自栽种,“有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间一千二百株,层花甘实,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所以说这蟠桃不比一般食物,乃是仙物。仔细想来,王母娘娘乃寿星,掌管着昆仑的不死药,由其培植的蟠桃有长生养寿之道,也是无可厚非的。这蟠桃盛会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阵仗,除了因为王母娘娘在仙界的地位之外,这能助人长寿的蟠桃也功不可没。第二章祝寿的民间习俗古时的祝寿典故蟠桃和普通的桃子有什么区别

桃子是一种常见的水果,品种很多,分为普通水蜜桃、油桃、蟠桃、五月红、毛桃、山桃、寿星桃、加工桃及观赏桃。多数桃树的果实都可以食用,桃核也是制作工艺品的材料。

桃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欢吃的水果之一,它的果子有红桃、碧桃、绯桃、缃桃、白桃、乌桃、金桃、银桃、胭脂桃,都是颜色命名的。近些年来,桃子经过转基因种植后有很多变种,例如油桃、蟠桃、寿星桃、碧桃。其中油桃和蟠桃都作果树栽培,寿星桃和碧桃主要供观赏,寿星桃还可作桃的矮化砧。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桃子都是吉祥的象征,千百年来一直被画家、雕刻家当作表示寿的对象,特别在为老人祝寿时,献上一幅寿桃画、一件寿桃艺术品是必不可少的,老人一定会非常高兴。这也是在吉祥绘画中寿星的手中为什么总要托着一个硕大的桃子的原因。随着人们对桃的吉祥崇拜,也增添了许多对桃画、桃雕的要求,如画桃要画双不能画单、画的桃越多越象征寿长等,由此也折射出人民群众热爱生活、追求长寿的美好愿望。

蟠桃属于桃子的一种,是较珍贵的水果之一,形状扁圆,顶部凹陷形成一个小窝,其果皮呈深黄色,顶部有一片红晕,味甜汁多,不愧有“仙桃”之称。蟠桃是一种枝丫盘曲的异种桃树,所产果实蟠桃有“仙果”“寿桃”之美称。

古代文献中常有对蟠桃的记载,宋·张孝祥《水调歌头·为时传之寿》词:“蟠桃未熟,千岁容与且人间。”清·黄遵宪《车驾驻开封府》诗:“诸侯香草方毡幕,西母蟠桃又绮筵。”这里所说的蟠桃就是水蜜桃。古人们觉得吃蟠桃可以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总是把蟠桃与人参、灵芝等归于一类。

在古典名著《西游记》里有关于食用蟠桃能够长寿的精彩描写。自古以来,桃始终被作为福寿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桃子是仙家的果实,吃了可以长寿,故桃又有仙桃、寿果的美称。

正是因为桃子跟仙桃挂上了关系,所以在民间,人们用桃来祈福,把寿团称为寿桃。寿宴中总少不了它。在传统的年画中,寿桃更是表现内容,人们把桃子、灵芝合称仙寿,多见于《蟠桃献寿图》,寄寓延年益寿。桃子,总与仙、寿连在一起,缘于它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西王母的蟠桃盛会是怎么回事

关于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几乎每个人都稍微懂一些,那么蟠桃盛会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中国的西王母,民间一般理解为玉皇大帝的夫人王母娘娘,是中国西方昆仑山居住的仙女,也是中国道家最高女神。相传每年三月三日为西王母诞辰,这一天,王母娘娘要在天上瑶池举行盛大的蟠桃盛会,宴请上八洞、中八洞、下八洞及五湖四海的诸路神仙,众仙也将受邀赴宴,是一种非常荣耀和神仙身份的象征。

当天西王母大开盛会,以蟠桃为主食,宴请众仙,众仙赶来为她祝寿,故称为蟠桃会。蟠桃会是盛大而庄严的,地位较低的神仙,在蟠桃会上要注意行为举止,否则很容易出错,被王母娘娘严厉惩罚。

据说“王母娘娘的蟠桃园有三千六百株桃树。前面一千二百株,花果微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得道。中间一千二百株,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细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传说王母娘娘蟠桃会,孙悟空偷吃仙桃的故事久为民间传唱,为人们品桃倍添韵味。

其实中国古书上讲的西方昆仑仙山就是现在的泰山。因为只有泰山脚下有个王母池,王母池以西五十华里处的肥城,恰巧就盛产佛桃,那桃的形象,与传说中的蟠桃别无二致,实际上就是传说中的蟠桃。俗话说:天上蟠桃,人间肥桃。肥桃又名佛桃、寿桃,被誉为群桃之冠,迄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栽培历史,自唐朝起即为皇室贡品。肥桃以个大质优驰名中外,单果重一般在三百五十克左右,最大九百克以上,人称“桃王”。肥桃不仅果实肥大,外形美观、汁多味甘,而且气味芬芳,营养丰富,曾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和大奖。东方朔偷桃是怎么回事我们在很多国画中经常看见东方朔偷桃这个题材,那么东方朔偷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必须从汉武帝说起,汉武帝过寿辰的时候,宫殿前一只黑鸟从天而降,武帝不知道这只鸟叫什么,于是问身边的东方朔。东方朔回答说:“这是西王母的坐骑‘青鸾’,王母即将前来为您祝寿。”果然,一时间,西王母带着七枚仙桃飘然而至。西王母自己留了两个仙桃,剩下的五枚都献给了武帝。汉武帝吃完之后,觉得美味无比,于是想留下桃核种植。西王母说:“这种桃子三千年才结一次果实,人间的地太薄了,是不可能长成的。”说完又指着东方朔说:“他曾经三次偷吃我的仙桃。”从这以后,才有了东方朔偷桃的传说。东方朔并以长命一万八千岁以上而被奉为“寿星”。后来的历代帝王过寿辰,常用东方朔偷桃图庆典。“寿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被绘画和文房用品等用作题材。

东方朔为汉武帝时人,性格诙谐,擅长于言辞。传说年纪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由邻居抚养长大。后得在一只白猿的帮助下上天宫求助,正好碰上了西王母开蟠桃会,他便在瑶池偷吃了仙桃,被守护神捉拿押见西王母,他以滑稽幽默的语言进行申辩,说得西王母不仅免其罪,而且还赐以仙酒仙肴。

东方朔偷桃是中国绘画、文房用品及工艺美术作品的传统题材。为了使构图更加饱满,古代的工匠们还在东方朔的前后分别增添了一只口衔灵芝的仙鹤和一头跳跃着的梅花鹿,鹤鹿在古代人心目中为象征长寿的仙界灵兽,这样的设计让作品不但构图饱满,而且处处充满了吉祥寓意,真是构思巧妙,匠心独运。

古代银饰上的人物故事在内容上很大一部分是祝愿人身体康健,延年益寿的。比较常见的题材有三星贺寿、麻姑献寿、八仙上寿等,这几个神话故事可谓妇孺皆知,而对于东方朔偷桃这一贺寿题材,知道的人很少。一开始都是用在皇家的首饰上面。

后来民间百姓后来也纷纷效仿皇家,也用东方朔偷桃作为贺寿和祈求长寿的吉祥图案。画面表现了东方朔从仙界偷桃后的情状,人物的胡须和飘曳的衣裾,显现出人物疾走的动态。东方朔肩扛偷摘的一枝蟠桃,回首环顾,面露窃喜,其偷桃得手后的得意之情和担心被仙吏发现的微妙心理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为什么说“仁者寿”仁者寿这个词语出自《礼记·中庸》引孔子:“故大德必得其寿。”意思是:怀有仁爱之心,胸怀宽广的人容易长寿。古人们为什么这样说呢?德者寿的观点是儒家养生思想最为集中而典型的体现。这是由于儒家特别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在养生中的作用,主张突出个人养德的主动性,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的境界,并认为这是人们得以长寿的基本要素。德者寿的原因,儒家有“天佑说”“情志说”等,以后者的看法较为科学。现代心身医学理论认为,人是大脑皮层统率的完善生物体。因此,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道德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高级情感。自我道德感的满足,缓解了这方面的情感矛盾,减少了心理冲突,并通过大脑皮层,又给生理机制带来良性影响,从而有益于人的健康。

儒家创始人孔孟关于养生的说法很多,但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养心,而养心又需从日常做起,也就是平时要养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仁者寿”。这“仁者”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这就是说待人要宽厚大度,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大德必得其寿”,孔子在《中庸》中对此说得更加明确。

我们周围经常会看到因大德而得其寿的老人。他们尽管满头银丝,但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这是因为他们德高望重,安心处世,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心底无私天地宽”,因为“无私”,所以终日心平气和,因为宽厚待人,所以没有嫉贤妒能的忧虑,心里始终是泰然自若的。一个人如果一直处于心平气和、泰然自若的状态,就可以使“主”明心正,这就是养心的关键。

孟子曾提出:不动心——寡欲——收心,最后达到“养浩然正气”。色彩缤纷,光怪陆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诱惑,金钱、官位等都可能使人心动神驰,孜孜以求。孟子所说的“不动心”,即指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不受外界事件的引诱,做到既“不以一得为喜”,也“不以一失为忧”,这样就可以保持内心的清静。

西汉董仲舒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春秋繁露》曰:“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董氏用物质的东西(利)来充养形体;以精神的东西(义)来陶冶心灵;及顺应自然界寒暑变化的理论,对后世养生者启发颇深。为什么说“大德必寿”

大德必寿的意思是有崇高品德的人必然能得到与之相应的社会地位,必然得到丰厚的俸禄,必然得到美好的名誉,必然得到长久的寿命。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得从孔老夫子说起,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其实这句话是有科学根据的,资料显示,现实生活中,凡是淡泊名利、不计得失、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尊老爱幼、择善而为、经常和他人和睦相处的人,尽管其终年辛勤劳作、素衣粗食,往往健康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