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5 12:33:37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导 论

0.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见表0-1) ★表0-1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见表0-2) ★★表0-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见表0-3) ★★★表0-3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

考点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见表0-4) ★★★表0-4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考点五: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见表0-5) ★表0-5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考点六: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

学习政治经济学理论可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本质和运行规律,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在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领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从事各项经济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自觉性。

0.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则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①生产是指人们直接利用并改造自然进而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②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原料、燃料等各种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活劳动的消耗。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物质文化的需要,对各种物质资料的消耗。③分配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品的分配。生产资料的分配说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消费品的分配确定个人对消费品的占有份额。④交换包括劳动活动的交换和劳动产品的交换。

2生产力

答:生产力是指人们利用并改造自然进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其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称为生产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它们又称为生产资料。生产力的这三个要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着。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力越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也就越高,创造的物质财富也就越丰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劳动者的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状况、生产工具的完善程度、自然物质的优劣有关。

3生产关系

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又具有反作用。

4经济规律

答:经济规律是关于生产关系运动变化的规律。它是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总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或者退出历史舞台,或者在新的条件下改变其作用形式。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质,即经济规律的产生和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经济规律按它们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①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均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②在某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③只在某一种社会经济形态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从经济上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况,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不可逾越的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而提出来的。其理论要点有:①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③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这一理论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和调节经济的方式,市场经济可以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并不是发挥一般的调节作用,市场机制应该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二、问答题

1怎样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答:(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2)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①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②抽象法

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收集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③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在学习政治经济学、研究各种经济问题时,必须全面地把握各种矛盾关系。

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是指在经济研究中,使逻辑推理过程与历史上经济关系的发展过程基本相一致。

⑤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在学习和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实践,又用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

⑥其他方法

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中,还应当借鉴和运用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如数量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等,这会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更为完善、更切合实际。

2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答:(1)经济规律是关于生产关系运动变化的规律。它是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按它们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①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均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②在某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③只在某一种社会经济形态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质,即经济规律的产生和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法律去发明、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经济规律。

马克思认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通过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和各种社会实践逐渐认识和发现经济规律。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利用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来规划自己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自觉性,从而较快地实现预定的目标。

3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什么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为无产阶级提供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学习政治经济学可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本质和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关系,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和运动规律,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初级阶段的特征,理解在当代实践中社会主义经济是怎样运行的、其规律是什么。(2)学习政治经济学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资本主义经济,其运动形式是市场经济,其许多理论在去掉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规定性以后对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适用的。(3)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在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领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从事各项经济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自觉性。

4如何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

答: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全面的制度创新,实现这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需要进行深入彻底的理论创新。(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是教条,而是一门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含义是: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②要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来认识、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现象;③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不断发展的实践特别是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构建中国经济学的新体系。(2)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

在对待西方经济学的问题上,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又要看到我们需要从西方经济学中吸收合理成分和精华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大厦。中国经济学的任务是立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提出自己独特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理论,作出自己的解释,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使中国经济学成为一门“面对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和“学以致用”的经济学。(3)拓宽经济学研究范围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生产关系,而应开阔视野,拓展自己的研究范围,形成与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生态环境学等学科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增强经济学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4)改进经济学研究方法

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方法。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①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②要用好科学抽象法,要从大量经济运行层次的经济现象、经济活动中找到基本经济关系的规律与性质,提炼出经济学的一般范畴,并从反映事物一般规定的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从而在本质上把握现实;③要引入并正确使用数学工具。

第1章 商品与货币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见表1-1) ★★★★★表1-1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考点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见表1-2) ★★★★★表1-2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考点三:与劳动有关的几个概念辨析(见表1-3) ★★★★★表1-3 与劳动有关的几个概念辨析

考点四: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见表1-4) ★★★★★表1-4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

考点五:价值规律(见表1-5) ★★★表1-5 价值规律

考点六: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深化与发展 ★★

1从局部劳动到总体劳动

在丰富劳动内涵的基础上,扩展生产劳动的外延把生产市场所需要的商品与劳务的劳动都确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这是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社会总体劳动看,知识劳动、服务劳动、管理劳动和交易过程中的劳动同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一样,都是社会总体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判断一种劳动能否创造价值的标准应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2)劳动产品有抽象人类劳动的体现或物化在里面;(3)劳动产品必须进入交换领域成为商品;(4)劳动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根据这四条标准,知识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都能创造价值,知识产品和服务产品都具有价值。

考点七: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见表1-6) ★★★★表1-6 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商品

答: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a.任何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因而不是商品。b.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虽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不能成为商品。c.有些物品虽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为了交换,而是用于自己的消费或无偿提供给别人消费。这种只具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

②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a.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b.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生产者和购买者来讲,只能实现其中一种属性,不能同时两者兼而有之。c.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一旦交换失败,就意味着商品价值不能实现,使用价值不能进入消费,商品的内在矛盾暴露。

2使用价值

答: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同一种商品具有多种自然属性,因而具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不同种商品具有不同的自然属性,因而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特点包括:①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②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③必须是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

答: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一种商品在与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时,会形成不同的数量比例关系,因而可以有多种交换价值。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会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一般来说,在同一时间的统一市场上,每一种商品都有为众多交换者共同认可的统一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价值

答:商品的价值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两方面。

①从质的规定性上说,商品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即抽象劳动的凝结。抽象劳动是撇开其具体形式的同质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②从量的规定性上说,商品价值是由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a.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b.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复杂劳动换算成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复杂劳动则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不需要专门训练和学习、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5抽象劳动

答: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其具体形式的同质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6具体劳动

答:具体劳动是指在商品生产中,人们为了生产满足各种不同需要的商品,所进行的各种特定形式的劳动,这些劳动的目的、对象、工具、操作方法和结果都是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并不是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的。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所谓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当时社会上某一生产部门内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在这种条件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大多数生产者所能达到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为准。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对于商品生产者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8简单劳动

答:简单劳动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不需要专门训练和学习、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复杂劳动换算成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9复杂劳动

答: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复杂劳动是外加的简单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复杂劳动换算成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0劳动生产率

答: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

劳动生产率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表示:①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低。②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越短,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越长,劳动生产率就越低。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各种自然条件等。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影响单位商品内包含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

11货币

答:货币是指固定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作为价值的代表,用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货币作为商品,同普通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它又和普通商品不同,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2价值尺度

答: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标准。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不过是商品内在尺度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外在表现形式。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时,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因为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是表现价值,不是实现价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衡量各种商品的不同价值量,就是要把不同的价值量表现为不同的货币量。

13流通手段

答: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不能是想象的、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是商品流通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定时期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流通中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和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打破了直接物物交换中存在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商品交换中出现的时间和空间的买卖脱节加深了商品的内在矛盾,隐含了商品流通中断、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14支付手段

答: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货币的这一职能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大大减少了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随着支付关系的发展,许多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债权和债务关系,形成了一系列的支付关系链条,如果其中有的人到期不能支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整个债务链条关系的混乱,就会给一些人在经营上造成很大困难,甚至因此而破产。

二、问答题

1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怎样?

答:(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相比,具有如下特点:a.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c.必须是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

②商品的价值

一切商品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数量上可以比较。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缺少这两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物品都不可能成为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它并不是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的。

商品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实际上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劳动在商品生产中的特殊形式,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商品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答:(1)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两方面。从质的规定性讲,它是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从量的规定性讲,它是由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

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是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影响单位商品内包含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少,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多,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又同时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这是由商品生产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决定的: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各个生产者独立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完全是他个人的私事,劳动产品也归他私人占有和支配,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每个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又总是依靠别人供给。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即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直接私人劳动产生的产品,是否在品种和数量上符合社会需要,只有通过市场的商品交换,商品被卖出去之后,个人的私人劳动才被社会承认。一旦商品卖不出去,他的私人劳动就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尽管他在生产这些商品的时候曾进行了一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商品不为社会所需要,他的劳动就没有被承认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而没有被承认为抽象劳动,产品不仅失去了社会使用价值的意义,也不会实现它的价值。由此可见,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都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对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而商品的其他矛盾都是这对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

4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1)货币的产生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它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简单价值形式只是价值表现的萌芽形式。这种价值形式既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充分的。随着进入交换的商品种类的增多和范围的扩大,简单价值形式必然向扩大的价值形式过渡。

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发展,使剩余产品增多了。这样,交换的范围扩大了,交换已经不是偶然的行为,而是经常的行为了;简单价值形式发展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③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公认的一般等价物逐渐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直接的物物交换,就为以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所代替,从而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曾有不同的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④货币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之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交换的范围更加扩大,参加交换的品种日益增多,客观上就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于是产生了货币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贵金属商品如黄金或白银上。由此可见,货币的产生过程既是价值形式发展的过程,也是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2)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作为价值的代表,用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作为商品,同普通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它又和普通商品不同,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即货币商品。(3)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主要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标准。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时,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不能是想象的、观念上的货币。

③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不能是想象的、观念上的货币;在信用不发达的条件下,也不能以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代替,而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银制品等。

④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货币的这一职能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⑤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当商品流通超出一国范围而产生了国际贸易后,货币也就超出了国内流通领域而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中发挥作用。

5什么是价值规律?其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它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哪些作用?

答:(1)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这是贯穿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实际发生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商品价格与价值偏离的现象,实质上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这是因为:①商品价格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进行的;②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期来看,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其涨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它的平均价格同价值还是一致的;③从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的涨落来看,无论价格怎样涨落,总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由此可见,价格背离价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自发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3)价值规律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但是,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有如下作用:

①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生产条件的好坏以及个别劳动时间的多少,不仅直接决定着各个商品生产者收入的差别,而且关系到他们在竞争中的胜败存亡。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都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具,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就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来实现的。当一些生产部门的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高于价值。这不仅会刺激该部门原有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还会刺激别的生产部门的生产者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移到这个部门中来,扩大生产、增加供给。当一些生产部门的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会低于价值。这时,该部门原有的生产者就会缩小生产规模,或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移到有利可图的部门去,缩减生产、减少供给。这样,就会使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大体上保持一定的比例。价值规律就是这样一种在生产者背后发生作用的自发力量。

③价值规律促进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和销售条件总是不同的。有的商品生产者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充足的货币和有利的销售条件,因而在竞争中占优势,越来越富;有的商品生产者拥有的生产条件落后又缺少资金,没有能力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因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亏本、破产。小生产者之间出现两极分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即封建社会末期,就会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少数发财致富的小商品生产者逐渐脱离劳动,上升为资本家;大批破产的小商品生产者则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

第2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

简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起点。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任何资本家都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才能进行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是,货币本身不是资本。

1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见表2-1)表2-1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2资本的总公式

资本流通公式应是:G-W-G′,其中G′=G+ΔG,即原来预付的货币额G加上一个增殖的货币额ΔG。适合于资本运动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即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商品实行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增殖。然而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流通的结果实际发生了货币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

3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或剩余价值的来源

在流通领域里,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始终不能找到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剩余价值的产生也不可以完全离开流通领域。因为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相互关系的总和,若离开流通领域,商品所有者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就只能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

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在流通领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

考点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见表2-2) ★★★★★表2-2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考点三: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见表2-3) ★★★★★表2-3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考点四:关于资本的几个概念(见表2-4) ★★★★★表2-4 关于资本的几个概念

考点五:剩余价值规律(见表2-5) ★★★★★表2-5 剩余价值规律

考点六: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表2-6) ★★★★★表2-6 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考点七:资本主义工资 ★★★★★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在资本主义企业里,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按工人劳动时间或产品数量来衡量的,这种假象掩盖了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有偿劳动与无偿劳动的界限。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形式和类别(见表2-7)表2-7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形式和类别

2工资的各国差异(1)影响各国工资水平差异的因素

①由于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传统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于是劳动力价值中包含的社会、道德的因素就有所差异,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数量和范围也就不同,各国工人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水平都不一样。

②由于各国生产技术条件的差异,要求其工人具备的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也就不一样。于是,用于教育和培训劳动力的费用多少不一,劳动力价值存在差异,反映到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水平上就有差异。

③由于各国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影响到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比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高。

④在各国工人的就业结构中,男工与女工的比例、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工人的组织程度、工人运动的发展情况等,都对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产生影响。(2)对工资水平上升的理解

工资水平变动趋势及其差异表明,各国工资水平呈上升的态势,但工资水平的上升不是资本家对工人的恩赐,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与资产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工资水平的上升也不意味着消除了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

2.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剩余价值

答: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中创造的,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因为只有在流通中才能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好前提条件。剩余价值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①一般性:即剩余劳动并不为哪种所有制或社会基本制度所独有,剩余劳动所生产的剩余产品采取价值形式,即剩余价值,同样也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所独有的。②特殊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即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最终在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

2资本

答:资本是靠剥削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在物质内容上和现象上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只有当货币和生产资料用于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而带来剩余价值时,它们才成为资本。从资本的价值运动形式看,资本具有的一般共同属性有以下几点:①垫支性。②运动性。③增殖性。在一般共同属性之外,资本又具有特殊性。资本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属性。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体现了剥削关系;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资本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按资本在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其周转方式,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同领域的独立职能,可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按产业资本在其循环中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形式,可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按其社会构成,可分为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

3价值增殖过程

答: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达到这一点,即新生产的价值只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一点,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4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答: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其他商品根本没有的特殊性质。一般商品在被消费或使用时,随着它的使用价值的消费,它的价值也随之丧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增殖。而劳动力这种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工人的劳动过程。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自身价值,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其超出原有价值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5超额剩余价值

答: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仍按社会价值出售其商品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即个别资本主义企业用了较少的劳动时间生产出与别人同样多的价值,因而获得了更多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由劳动生产率特别高的个别企业的雇佣工人创造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形态。

6实际工资

答: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所得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数量和各种劳务。实际工资和名义工资的数量关系为:实际工资=名义工资/[1+生活资料(包括劳务)物价指数]。故实际工资水平不仅取决于名义工资,而且受到生活资料和服务项目等价格变动以及房租高低、税收负担的影响。因此,只有实际工资才能真实地反映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

总的来看,实际工资水平呈现一种缓慢上升的趋势。其原因是: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正常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结构发生了变化;②新兴产业的出现、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服务行业发展的加快等,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失业工人队伍的扩大;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殖民地、对外贸易、对外投资中掠取了高额利润,资本家在增加自己利润的同时,稍稍放松了一些对本国工人的剥削;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为争取缩短工作日、提高工资进行了长期斗争。

7相对工资

答:相对工资是指工人所得的工资同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份额,也叫比较工资。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v+m)已定的条件下,工资与剩余价值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无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是减少还是增加,相对工资总是呈现下降的趋势。相对工资下降,表明了劳资之间的社会鸿沟在加深,工人的社会地位在下降,也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在加深。

二、问答题

1简述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异同。

答:(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相同点

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在流通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同样有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而在每一个流通过程中都同样有三个当事人,即买者、卖者和又买又卖者。(2)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不同点

①流通形式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流通的顺序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资本流通的顺序是先买后卖。

②经济内容不同。商品流通表现为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是“为买而卖”,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相反,资本流通表现为资本家拿出货币购买商品,是为了下一步卖掉商品重新收回货币,是“为卖而买”,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

③流通限度不同。商品流通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这就规定了商品流通的运动是极其有限的;资本流通的结果不仅要保持原有的价值,还必须取得更多的价值,即价值发生增殖,规定了以价值增殖为特征的资本运动是永无止境的。

④货币属性不同。被当做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而作为资本的货币能带来剩余价值,体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

答:(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为G-W-G¢。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商品实行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增殖。然而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流通的结果实际发生了货币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2)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先决条件

①在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所有商品都按照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剩余价值根本无从产生。在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如果资本家都贱买贵卖,互相欺诈,其结果是他作为卖者在商品提价时赚的钱又会在作为买者时多支付出去。这样互相抵消,剩余价值的普遍存在也无从说明。而剩余价值正好表现为原价值的一个增殖额,是新产生的社会财富。可见,在流通领域里,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始终不能找到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

②剩余价值的产生也不可以完全离开流通领域

因为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相互关系的总和,若离开流通领域,商品所有者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就只能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

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在流通领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在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只代表一个既定的和不变的价值量。所以货币的价值增殖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同样也不可能发生在商品出卖这个环节上,它只能发生在资本家所购买的商品上。而根据价值规律,商品交换是等价交换,所购买商品的价值并不会自动增殖,增殖只能发生在商品的使用上。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在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内得到解决,资本家就必须用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而这种商品的特殊就在于对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它的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3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答:资本家的生产目的是要生产一个比他垫支的资本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表现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一点,即新生产的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时间总是要超过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工人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只要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之上,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就会超过劳动力价值,资本家就能够从雇佣工人身上榨取到剩余价值。

4资本的本质是什么?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答:(1)资本的本质

从本质上讲,资本是靠剥削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定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范畴。(2)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

①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马克思根据预付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②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a.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表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的产物,而只是其中的可变资本带来的。

b.由于这一划分,我们将看到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即剩余价值率,它可以准确地表明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c.马克思正是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为基础,提出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再生产理论和剩余价值分配理论。这些对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及其历史趋势奠定了理论基础。

5怎样认识资本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答:(1)资本的一般性

资本的一般性,即资本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所具有的普遍的共同的属性。在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条件下,从资本的价值运动形式看,资本具有的一般共同属性如下:

①垫支性。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要有一定量的资本。资本积累到一定规模才能用于生产投资,在运动中要保持原有价值并如数流回企业。

②运动性。资本是一种运动着的价值,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并增殖。

③增殖性。增殖是资本的基本职能,私有资本要增殖,公有资本也要增殖。只有资本增殖,才能增加社会财富,积累资本,从而实现扩大再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增殖性是资本最重要的也是最一般的属性,资本就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2)资本的特殊性

资本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属性,这体现了资本的特殊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体现了剥削关系;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资本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二者的关系怎样?

答:在资本主义剥削活动中,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榨取剩余价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的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工作日必然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依靠工作日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就称为绝对剩余价值,而生产这种剩余价值的方法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而生产这种剩余价值的方法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①从两者的联系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又是绝对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必须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定在工作日的一部分为前提,因此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工作日绝对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所以它又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有生产出绝对剩余价值,才有可能以此为起点,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同时还是促进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②从两者的区别看,首先,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一般基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并逐渐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法的。其次,二者具有不同的技术基础。绝对剩余价值不以生产技术进步为条件,而是以延长工作日的方法生产出来;相对剩余价值则以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的根本变革为基础,主要运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生产。

7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如何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工资制度的新变化?

答:(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就是工资的本质。(2)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工资制度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并不是直线下降的,而是有升有降。总的来看,实际工资水平呈现一种缓慢上升的趋势。其原因是:

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正常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②新兴产业的出现、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服务行业发展的加快等,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失业工人队伍的扩大;

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殖民地、对外贸易、对外投资中掠取了高额利润,资本家在增加自己利润的同时,稍稍放松了一些对本国工人的剥削;

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为争取缩短工作日、提高工资进行了长期斗争。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无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是减少还是增加,相对工资总是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即使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提高了,但只要提高的幅度赶不上剩余价值增长的幅度,相对工资就仍然下降。而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增长得更快,用来支付工人的工资就会相对减少,因而相对工资就必然下降。正如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指出的那样,资本对劳动力要求增加会引起劳动力价格即工资的提高,工人得到的享受也会有所增加;但无产阶级物质生活的微小改善,同资产阶级的财富、社会需求、奢侈享受的迅速增长相比是悬殊极大的,而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

第3章 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积累(见表3-1) ★★★★★表3-1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积累

考点二: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见表3-2) ★★★★★表3-2 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考点三:相对过剩人口、失业问题、资本主义积累与贫困 ★★★★★

资本主义积累必然伴随着相对过剩人口和失业问题。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基本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作为失业特殊形式的相对过剩人口是私人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排挤和压迫带来的,失业服从于私人资本增殖的需要。

1相对过剩人口和失业问题(见表3-3)表3-3 相对过剩人口和失业问题

2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化(1)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实质上是指资本积累的进行必然会引起资产阶级财富和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发生作用,一方面造成了资产阶级的财富膨胀,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2)无产阶级贫困化

无产阶级贫困化是指整个无产阶级处于贫困状态,它有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两种表现形式。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是指无产阶级的收入在社会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是指无产阶级物质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

3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贫困不仅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上体现出来,而且在不同制度类型的国家内部表现出来。贫困是“无声的危机”,它不仅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也危及世界的繁荣和稳定。(1)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

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贫困和贫富鸿沟根本上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是财产所有权和收入分配不均的直接后果,要根除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2)当前中国社会中发生的贫困现象

目前中国社会中发生的贫困现象概括地讲是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思想政治路线上的失误和改革时期新旧体制转轨碰撞的副作用,以及某些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中国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力、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等来逐渐缓解贫困,最终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考点四:资本主义积累(见表3-4) ★★★★★表3-4 资本主义积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