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财政研究报告(2008-2009)(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03:27:59

点击下载

作者:陈秋生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云南财政研究报告(2008-2009)

云南财政研究报告(2008-2009)试读:

序言

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云南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10年,是云南财政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同时,也是云南财政改革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的10年。针对边疆民族山区和欠发达省份的实际,在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广大财政干部把支持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抢抓机遇、振奋精神、奋发努力,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雨雪冰冻、地震、洪涝、旱灾等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成功遏制住了经济增长持续走低的被动局面,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0年至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从1955亿元增长到6168亿元,增长2.15倍;固定资产投资从697亿元增长到4527亿元,增长5.5倍;财政总收入从433亿元增长到1490亿元,增长近2.5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325元增长到14424元,增长1.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478元增长到3369元,增长1.3倍。财政支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又好又快的良性轨道,云岭大地在西部大开发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10年来,全省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改革完善财政投融资体制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建成了公路“七入省四出境”、铁路“四入省一出境”、航空辐射国内外重要城市的交通体系;逐步形成“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全面加快“润滇工程”建设,有效解决了134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3%。我们坚决支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动摇,努力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始终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农业产业化与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巩固壮大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能源和矿产五大支柱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初步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发展向工业主导型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支持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集体林权制度、华侨农林场、农垦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企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实现。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实施了扩权强县、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我们坚定不移地支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全省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初显成效,云南的重要生态屏障作用日益显现。我们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全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在财政自身建设方面,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财政科研课题研究为抓手,加强理论武装和调查研究,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切实找准制约财政科学发展的难点和症结,稳步推进预算编审制度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当前财政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比如,预算执行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快,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方式和使用效益亟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财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推进不同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财政增收与支出的矛盾比较突出等。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云南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机遇就是潜力,机遇就是希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机遇是流动的资源,抓不住就会成为过眼烟云。抓住了机遇,就能变成巨大的优势和巨大的财富;抓住了机遇,就能把云南由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前沿;抓住了机遇,就可以后来居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全省财政干部职工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顺势而谋,乘势而上,抓住机遇不迟疑,扭住发展不放松,创造性地运用好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财政部门必须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战略目标,坚持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四轮驱动,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统筹对内对外开放,更加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更加注重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我省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希望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理论探索和政策研究,选好科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企业加强调查研究,切实有效地破题,为财政改革与发展出实招,求实效。

今天,我们把2008—2009年度的课题成果汇编成书,这些成果倾注了参与课题研究的同志们的心血,体现了财政干部的智慧和责任。为进一步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希望同志们高度重视财政政策研究工作,让我们的信心更加坚定,行动更加坚决,措施更加有力,始终保持知难而进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锲而不舍地把财政理论研讨和政策研究工作一抓到底,抓出实效。2010年8月

云南财政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省财政厅课题组课题指导:陈秋生 赵钰 丁峙课题组组长:任晓珍课题组副组长:罗美娟课题组成员:李保春 苏建宏 谭文 常斌课题报告摘编

编者按:财政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方财政作为地方政府的一种收支活动,是地方政府发挥职能的重要经济管理工具,是国家财政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地方以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为此,云南省财政厅成立课题组,通过研究地方财政在地方政府中的重要作用,使地方的经济有所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地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得到有效提供。地方财政的全面发展也会促进中央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从而使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现将研究报告摘编如下,供参考。

报告指出: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地方财政与地方经济相互促进、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协调、地方财政运行健康、有序、高效的良性发展状态。这种可持续是效率、公平、稳定的最佳结合,是经济、社会、生态等全方位的整体、长期可持续,实现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是财政领域的一种有效机制,也是一项战略性工作。报告还指出云南财政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规模及结构上,同时,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和债务风险问题也是制约云南财政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报告提出:针对云南财政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课题提出了五个促进云南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一是促进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四是防范地方财政风险;五是加强财政管理。

财政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方财政作为地方政府的一种收支活动,是地方政府发挥职能的重要经济管理工具,是国家财政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地方以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地方政府实施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财政对于地方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只有恰当运用财政这个有力的工具,才能使地方的经济有所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地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得到有效提供。地方财政的全面发展也会促进中央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从而使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第一章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理论

地方财政,泛指除中央财政以外的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是地方政府理财活动的总称。地方财政是相对于中央财政而言的,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共同构成国家财政的有机整体。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是从地方财力的角度分析和探讨收入、支出及管理的稳定、持续与发展问题。第一节 地方财政与政府职能

关于地方政府及其地方财政存在的原因,在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经典理论的解释。一是偏好认识论。这种理论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中央政府可能错误地认识社会共同偏好,把自己认为的偏好强加于全民,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是低效甚至是负效率的,从而造成福利损失;而地方政府更接近居民,往往掌握着更多的信息,更容易了解本地居民的偏好,从而将本地居民个人的偏好集合为公众的共同偏好,因此,地方政府相对于中央政府能较少地出现决策失误。二是“用脚投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资源可以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们为达到自己的效用或福利最大化,总是会根据纳税与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因素来选择自己的居住地,这样,具有相同偏好的人便会聚集在一起,每个人都会成为使其福利最大的社区中的一员,从而使每个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成本达到最小状态,而公共福利就处于最优状态。三是利益空间论。这种理论认为,公共产品受规模经济的限制,其受益范围不是无限的,所以根据成本与受益对应的原则,某种公共产品的成本应由受益地区的人负担,从而也就产生了公共财政的地区性问题,即地方财政的产生。一、地方财政(一)地方财政收入

地方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财力保证。在一般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由地方税收收入和地方非税收入组成。地方政府非税收入具有立法层次低、收入主体多样、管理复杂等特点,同时也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具有客观存在的理论依据:公共财政理论认为,纳税与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具体受益不发生直接的对应性,付费则与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具体受益存在直接对应性。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可以把地方税收收入用作社会成员转移支付的来源,而非税收入却不具备转移支付功能,只能用作地方政府弥补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当地方政府的职能范围扩大或职能实现的成本增加时,地方政府收入自然就要扩大,当与收费相关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扩张时,地方财政的非税收入的规模也就理应扩张。可见,地方财政的非税收入由于自身的特点,能较好地适应“公共选择”制度框架的发展。合理的收费不仅是准公共产品生产费用的一种补偿形式,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和改进公共资源的使用和配置效率,按边际成本定价原则,收费也可以减小对经济的扭曲程度,能有效提高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地方国有资产收入主要是指地方企业上缴给各级地方政府金库的国有资产收益部分,符合国有资产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管理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积极性。表1-1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续表

注:1.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均为本级收入。2.本表数字不包括国内外债务收入。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网站。

表1-1说明,分税制改革以来,由中央来确定的地方政府税收以及和中央共享的地方税收份额在总体上是逐年减少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政府提供地方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我国2008年地方财政本级收入总额为28649.79亿元,主要的收入来源有税收收入为23255.11亿元,占地方本级总收入的81.17%。其中营业税收入最多,为7394.29亿元(占地方本级总收入的25.81%),增值税收入为4499.18亿元(15.70%),企业所得税收入为4002.08亿元(13.97%),个人所得税为1488.08亿元(5.20%),城市维护建设税为1336.30亿元(4.66%),契税为1307.53亿元(4.56%),房产税为680.34亿元(2.37%),其他税收占0.01%;地方国有资产净收入为1108.7370亿元(3.87%),地方收费及其他收入占18.83%。图1-1反映了地方政府主要的财政收入结构。图1-1 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图

资料来源:由《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2009》中的数据计算得出。(二)地方财政支出

地方财政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各项公共事业的需要。地方财政支出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地方政府执行其职能的物质需要,按地方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可以表明地方财政支出的用途,还可以表明各类支出在整个地方财政支出中的相对地位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地方政府的职能把地方财政支出分为这样几类:

一般政府服务。本项目支出包括地方政府所需要的、与个人和企业的劳务无关的支出,如全部财政服务、一般人事政策、集中购买和供应服务及社会治安。

公共和社会服务。指直接向社会、家庭和个人提供的服务支出,包括教育服务、保健服务、社会保障和福利服务、住房服务、社区开发、卫生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

经济服务。指与经济管理和提高运行效率有关的地方政府支出,主要为了发展经济、调整区域内地区不平衡、创造就业机会等。

其他服务。主要是指公共债务的利息支出和经销成本,以及向政府其他机构的一般性转移支出。表1-2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注:1.中央、地方财政支出均为本级支出。2.本表数字2000年以前不包括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和利用国外借款收入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从2000年起,全国财政支出和中央财政支出中包括国内外债务付息支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网站。

表1-2表明,在我国总的财政支出大幅增长的同时,地方财政支出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而中央财政支出逐年减少,这说明了地方财政支出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国2008年地方财政本级支出总额为49248.49亿元,主要的支出项目有文教科卫事业费(占地方本级总支出的26.88%)、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13%)、公共安全支出(6.92%)、社会保障支出(13.12%)、城乡社会事业支出(8.51%)、农林事务支出(8.60%)、工业商业金融等事业支出(8.31%)。这些项目的支出占地方本级总支出的87.47%。图1-2反映了地方主要的财政支出结构。图1-2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9》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财政支出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地方财政支出不断增长,已经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1%,占政府国内总支出的70%以上,说明了地方财政支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国地方政府对财政的管理相对滞后,支出结构不尽合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已势在必行。(三)预算外资金

我国财政中的一个特点是,预算外资金的数量特别大,尤其是在省以下的各级地方政府中。“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其范围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事业收费、基金和附加收入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用其财政、计划(物价)部门审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务院以及财政部审批建立的基金、附加收入等;主管部门从所属单位集中的上缴资金;用于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预算外资金对政府(特别是较低级次的政府)财政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一定要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实现地方财政的有效运转。二、地方政府的职能

根据现代公共选择理论,政府是一种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制度安排,而财政则是这种制度安排的金融手段。财政的职能取决于政府的职能,强化财政职能,振兴地方财政是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从弥补和克服市场缺陷的角度来看,我们把财政职能概括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等三大职能。但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履行其财政职能时的侧重点和范围是有所区别的。(一)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就是通过对资源的分配,引导其流向,优化社会总产品的配置。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提供财力,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在于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上,即提供地方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这也是公共财政理论所强调的主要观点,也就是所谓的公共管理职能,这客观地界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也界定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公共财政理论把社会经济部门划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公共财政的本质就是弥补市场失灵、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需要的政府理财活动。公共财政的内涵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配置资源活动,这也是认识和界定公共支出范围的基本依据。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万能的,也存在市场失灵和“搭便车”、外部效应、社会公平以及“囚徒困境”等问题而造成实际供给往往偏离帕累托最优水平,这就使政府(公共部门)恰当地介入经济活动、弥补市场缺陷,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成为必要;而在市场能够提供并且由市场提供更能实现效率优化的私人产品领域,政府则不要介入。地方政府应该承担地方社会管理者、企业服务者的职能,处理好与市场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因为政府的分配具有公共性和非赢利性,应以外部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可以提高全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如环境保护这类外部经济效应很明显的领域正应该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再者,由于地方政府更接近本地的居民,在了解当地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方面,处于一个较为有利的位置,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质和量更能符合当地居民的需要、更能代表本地区居民的利益。也就是说,只有地方政府才有可能对本地区受益的公共产品提供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价,有利于对该公共产品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对应计量,从而做出合理决策并承担相应责任,所以由地方政府提供地方公共品是最优的博弈结果。相比之下,中央政府管理全国性事务,从而更多地考虑到全国性需要,所以中央政府提供全国性受益地公共产品会比较有效率。更重要的一点,按受益范围来确定公共产品的资源配置,即以其受益范围来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责范围,可以做到公共产品效益内在化,效益与成本对应化,使得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配置达到最佳状态。因此,由地方政府提供地方公共产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财政只是市场的补充,地方政府仍然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其地位始终是补充市场不足的方面,仍然要遵循市场优先的原则,坚持市场主导而非政府主导的政策和原则,防止出现政府行为的“越位”和“缺位”问题。(二)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的目标即公平分配,但必须是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是指通过调节社会各个分配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实现收入的公平合理分配目标。一般而言,由于人们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分配状况往往高低悬殊,客观上需要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目标的再分配机制,即只有政府以财政这个非市场手段去调节,而通过财政来实现公平分配主要是依赖于分配政策的财政工具——税收。但收入分配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要由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统一的分配政策(如累进所得税、地区间的转移支付政策等)来贯彻执行。由于国内要素的流动性,地方政府在收入分配职能上的作用相当有限,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一个国家内各地区之间的商品、资金和人员等这些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地方想加大本地区的收入分配力度,即从富人那里多征税,然后或给予本地区穷人各种补助,或改善各类公共设施,增加对诸如教育、住房、公共交通等方面的投资。但这样做会产生“用脚投票”的结果:即本地的富人迁到其他地区,而其他地区的穷人迁到本地,既导致了税源的流失,又使本地的支出增加,则必然导致地方政府的再分配政策失灵。同样,地方政府的再分配政策也有可能使资源从最有效使用的地区流出而转到其他使用效率不高的地区,从而造成资源的低效或无效配置。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各类要素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如户籍制度的存在、有些地方设置的城市增容费、对外来人员在打工就业等方面的歧视政策等都不同程度地阻碍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这样就为我国地方政府发挥收入分配职能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如除通过地方性税收和转移支付等,还可以招商引资,吸引资本和人才流动等实现收入分配职能。所以在选择这些分配政策手段时,必须考虑到由此而产生的“经济的额外损失”——“效率代价”,任何一种分配选择都应以最小的效率代价来完成,效率是寓于最佳的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之中的。地方政府的收入分配职能对于促进社会结构的整体优化,提升一个国家社会的质量,实现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稳定经济职能

稳定经济的职能主要是指通过财政政策工具的利用来影响物价水平、就业水平等,为社会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公共部门,政府通过公共经济活动,可以弥补私人经济的不足,并能对私人经济活动进行一定的干预和控制,以调节总需求,保持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一般来说,由于各级地方政府缺乏可供操作的政策工具,如没有像中央政府的货币发行权和独立的货币政策的执行权,以及生产要素的跨地区自由流动而产生的效果外溢现象而使地方财政在实现稳定经济方面的作用很小。但是,地方财政的收支是国家财政收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整个国家财政的收支规模、结构和宏观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央财政在采取经济措施时也必然会考虑地方财政活动的影响。地方财政在发展本地经济中要有所为,如利用熟悉的本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在适当的时期做出适当的政策安排,来更好的促进中央财政实现稳定经济的目标。对于现代社会和经济社会来说,地方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稳定的自动减震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财政和金融手段成为地方政府调节经济活动更为有效的经济手段之一。特别是政府职能由管理为主转向服务为主,财政更具有行政、经济相结合特征的调控手段。而政府职能的发挥和转换的理论指导是公共财政理论,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地方财政是为地方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国家财政的组成部分。地方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财政政策对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影响离不开地方财政的共同努力。而地方政府的经济活动集中反映在地方财政的收支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发挥必须依靠地方财政这个重要的经济工具,地方财政是地方政府发挥职能的手段,地方政府职能的实现是地方财政的目标,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第二节 地方公共品的均衡

地方公共品,即地方性公共物品(local public goods),指的是在一定的地域内具有非竞争性的物品,也就是说只能由居住于某一特定区域内的消费者才能享用的公共物品,并且多一个消费者并不会导致供给成本的增加。一、地方公共品的有效提供

经济学意义上的有效供给,包含着以适度的生产成本尽量满足需求和偏好的深层次内容。前面已经说过,地方公共品由地方政府提供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如果由中央政府按统一的标准为各地提供地方公共品或服务,将会造成效率损失。如图1-3所示。图1-3 中央政府统一提供的效率损失

如图所示,我们假定只有两个地区的两组人,而且每个地区内部1人们对某种公共品的需求完全一样。A地区的需求曲线由D表示,B2地区的需求曲线由D表示。假定提供公共品的成本固定不变为P,那1么A地区人们所希望的公共品和服务的产出就是Q,B地区的产出为2Q。

在仅仅由中央政府提供公共品的情况下,无论各地区人们对公共0品偏好的程度如何,中央政府只能提供一个标准的单一的Q数量的公共品,而这一数量高于A地区,这时由于超量消费造成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导致三角形ABC的面积为A地区所造成的福利损失;同时这一数量低于B地区的产出水平,那么由于没有满足此地区的消费水平也造成了三角形DCE面积的福利损失。

如果每个地区自己提供它所需要的量,就可以避免三角形ABC和DCE 面积之和的福利损失。A地区将消费更多的公共品,B地区将减少消费,但两个地区都将因此而提高福利水平,所以适度分权的财政体制显然比高度集权的体制有效,因此,地方政府提供地方公共品显然是有效的提供,这也是地方政府获取地方公共品或公共服务自主权的合理解释。二、地方公共品的均衡

相对于全国性公共品而言,地方公共品是由各级地方政府分别提供的,并且可以为本地区内每个成员所享用。地方公共品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受益范围基本上被限定在本地区之内,并且这种受益在本地区内相当均匀;②比全国性公共品具有较多的外部性,这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一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要素具有相对自由的流动性。经济学的效率原则要求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应该使其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由于地方公共品的外部性,地方政府提供的地方公共品的边际社会收益就很难等于边际社会成本,而只能是边际社会收益约等于边际社会成本,用式子可以表达为:j

其中,MSB为边际社会收益,MSC为边际社会成本。这种约等于的情况,在于本地区提供的地方公共品的边际社会收益的一小部分外溢至邻近的其他地区,从而造成了该公共品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在本地区的某种不均衡。在实际中,既没有必要而且也很难消除地方公共品的外部性。如果把本地区每个成员的边际社会收益之和同外部性(E)结合起来,那么,上面的表达式可以表示为:

这个等式说明,外部性是衡量地方公共品收益与成本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我国现行的分级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能够把外部性作用控制j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而使∑MSB 尽可能地趋向等于 MSC,符合经济活动的效率原则,这也为地方政府提供地方公共品的有效性又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三、地方公共品提供的最佳规模和社区规模

要研究地方政府应该提供多少地方公共品,就必须同时确定地方辖区的规模,即要确定辖区的居民人数,这是因为,最佳的辖区居民人数由当地现有的公共品的水平决定,同时地方公共品的最佳规模由现有的辖区居民人数决定,所以说这两个问题是互相决定的,是要同时解决的。

在财政理论和实践中,一般把公共品分为纯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纯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准公共品具有竞争性。同样,地方公共品也可以分为纯地方公共品和准地方公共品,并且在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品量中准公共品的成分比较大。“尽管准地方公共品在总体上仍然是竞争性的,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辖区内居民总数与每位居民所享受到的这种准公共品的利益之间是负相关的。”如果当地居民人数较少,那么,准地方公共品对每位居民所带来的利益就比较多;然而,随着辖区内居民人数的增加,这种准公共品在使用上的拥挤就会相应地扩大,它对每位居民所产生的利益以及每位居民所分担的该公共品的成本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比如说像某地区的教育系统就是一种典型的准地方公共品,如果更多的居民把子女安排到本地进行教育的话,则势必产生教育设施缺乏、师资跟不上等诸多教育经费不足等问题,于是,原教育系统对当地原有居民所产生的利益便会减少。可以看出,分析问题的关键要看这种准地方公共品的消费是否会因辖区内居民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关于如何同时确定准地方公共品的最佳规模和该地方政府辖区内消费这种准公共品的最佳人口数量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拥挤函数来表示:*-1

Z= aZ*

其中,Z为个人实际消费的准公共品数量,Z为生产出的准公共品数量,a为表明人口递增函数的拥挤参数。*

此拥挤函数可以用图1-4简单描述:当辖区内居民人数未超过n*时,个人实际消费使用的准公共品数量Z就等于生产出的准公共品数*量Z,当居民人数达到n后,a即随之增加。要知道,对于一个纯公共品来说,a=1。图1-4 人口数量与准公共品的提供:拥挤函数

关于一个地区内消费准地方公共品的最佳人数的确定,我们还可以借用图1-5来进行分析。图1-5 享用准地方公共品的最佳人数的确定

如图1-5所示,X轴表示地区内居民人数,Y轴表示每位居民消费某准地方公共品所得到的收益或成本。曲线PB表示随着居民人数的增加,每位居民的收益的变动情况,曲线PC表示随着居民人数的增加,每位居民的所分担的成本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要使本地的每位居民从政府提供的准地方公共品中获得的净收益最大,就得使曲线PB上的某一点(M)与曲线PC上的点(N)之间的垂直距离最远,即该地区内消费这种准公共品的最佳人数应该为图中所示的Q点。

在论述地方公共品的提供时,布坎南提出并分析了“俱乐部”理论。这一理论将一个地区比作俱乐部,研究在存在外部性的条件下,任何俱乐部如何确定其最优成员数量。在通常情况下,俱乐部理论包含着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当某一个俱乐部接纳新成员的同时,原来的俱乐部成员所承担的成本就由更多的成员来分担;二是随着新成员的加入,俱乐部会比以前更加拥挤,从而也使原来的设施更加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俱乐部的最佳规模就在外部不经济所产生的边际成本(拥挤成本)正好等于由于新成员分担运转成本所带来的边际节约这个点上。”这也是对前面所说的地方公共品均衡公式的补充说明。所以从理论上讲,辖区内居民承担的边际成本和所获得的边际收益相等时,达到辖区规模的最佳状态。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地方辖区的规模和该地区的居民人数是互相决定的,从而解决地方政府提供地方公共品数量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模型中分析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模型有几个重要的假定条件:① 假定不存在外部效应问题,即地方公共品的受益只限于本地区的居民;② 假定辖区内的所有公民对相关的公共品都具有相同的偏好;③ 假定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④ 只涉及地方提供的准公共品。图1-6 地方辖区的最佳规模

在图1-6的第二象限中,横轴表示辖区内的居民人数,纵轴表示当地政府提供地方公共品的成本和收益,这里的地方公共品的数量是固定的。这里要考虑的问题是,在既定的公共品水平下,一个地区最佳的居民人数。一般来说,某地方政府提供地方公共品(如公共安全、排水系统、教育等)的人均成本取决于分担该成本的该地区的居民人数。曲线A表示人均成本线,指的是在不存在拥挤状态的前提下,随着该地区居民人数的增加,每个居民所分担的既定水平公共品的成本会逐渐下降。曲线A′反映的是随着居民人数的增加而人均成本的减少,即表示人均边际成本。如果提供公共品的总成本为T,那么人均边际成本即为:2

d(T/N)/dN = T/N

由前面的假定条件看出,我们这里讨论的地方公共品指的是准地方公共品,因此,当消费人数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拥挤成本。相应地,曲线B′表示居民的人均边际拥挤成本,随着居民人数的增加,拥挤成本随之增加。在这里,由于曲线A′表示人口增加成本下降,可以理解为是一条随着人口增加而产生的边际收益线,而曲线B′就可以理解为是一条随着人口增加而产生的边际成本线。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1际成本的原则可以得出:辖区的最佳居民人数应该是N。人数小于11N,增加人数所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人数大于N,增加人数所带来的收益小于成本。

但是,辖区内最佳居民人数的确定和提供的地方公共品的总量是有关的。也就是说,如果公共品的总量增加了,其结果是总成本提高,2曲线A′移到A′的位置。同时,公共品产量的增加将会减少拥挤成21本,曲线B′移到B′的位置,所以辖区内的最佳居民人数从N增加到2N。这时就可以看出,只有先确定了地方公共品的规模后,才能确定最佳的居民人数,才能确定最佳的辖区规模。

图中的第一象限分析的是根据辖区内居民的人数来确定公共品的最佳生产规模。由于假定该辖区内所有居民对相关的公共品都具有相同的偏好,所以用曲线D表示该辖区的居民对地方公共品的需求。边际成本是辖区居民人数的函数,根据地方公共品的性质,当居民人数变化时,需求曲线不变,但公共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将会发生变动。因123此,我们用M、M、M分别表示在不同居民数量的条件下的人均边际成本曲线,它们与需求曲线D的不同交点处就对应了不同的公共品123产量水平q、q、q。同样可以看出,只有确定了辖区居民人数之后,才能确定地方公共品的最佳提供规模。optopt

由第一象限得到第四象限的Q曲线,Q表示的是在不同居民opt人数的条件下公共品的最佳产量;由第二象限得到第四象限的N曲opt线,N表示的是在不同公共品产量水平的条件下的最佳居民人数。optopt这样,Q和N的交点就意味着公共品的最佳产量和居民人数的最22佳规模同时确定,即最佳产量为q,最佳人数为N。第三节 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最初应用于林业和渔业,指的是对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即如何仅将全部资源中的合理的一部分加以收获,使得资源不受破坏,而新成长的资源数量足以弥补所收获的数量。我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做的一个较完整的定义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现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旅游等各个方面,并成为实际操作中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西方学者对于财政可持续性的传统定义是:如果在确定财政收支水平时,能够使所考虑时期内的净债务占GDP 的比重不变,则此种条件下所确定的财政收支就是可持续的。

我国有学者也指出,财政的可持续性指的是一国政府在现有的资产和负债水平上按某种模式继续发展将不会出现资不抵债和无力支付的风险。“还有学者认为财政可持续发展包含三重含义:一是长期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二是能够通过发行政府债券为财政赤字融资;三是当财政脱离平衡状态之后,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财政恢复或趋于恢复平衡。”

可以看出,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地方财政与地方经济相互促进、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协调、地方财政运行健康、有序、高效的良性发展状态。这种可持续是效率、公平、稳定的最佳结合,是经济、社会、生态等全方位的整体、长期可持续,实现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是财政领域的一种有效机制,也是一项战略性工作。一、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我们要以公共财政理论为指导,适应公共财政体系的准则,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地方财政。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是要在制度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充分把握地方政府收入和支出可持续发展这两个关键因素,即在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的前提下,地方财政的收入机制要规范稳定,保证财源的可持续;地方财政支出结构要合理并具有可持续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政府的职能;同时也要根据财权和事权明确地方财政的收和支,使二者相匹配。

同时,必须加以强调的是,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财政发展中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就是在资源有限、需求无限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的经济选择问题。要使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财政稳步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贯彻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其领域明显的外部效应理所当然地应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国内外的经验也表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和生态效益,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把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作为不容忽视的制度因子。(一)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机制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在公共财政条件下建立完善的地方财政收入机制。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培植广阔的税源是地方财政本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因此首先要深化税制改革,按市场规律优化财源结构,促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在我国分税制制度下,地方税分为完全的地方税和与中央共享的税种,其中大部分以共享税的形式存在,说明我国在收入划分上并非实行了规范意义的分税,而是带有很强的收入分成的痕迹。此外,分税制改革并授予地方政府开征新税、改变税率或税基等税收自主权,造成地方上相当一部分未纳入中央规定征收范围的税基和潜在收入流失;且随着政府层级的降低,财政收入不规范、不稳定的程度越高,财政预算内支出的“保吃饭”特征越明显,所以就使非规范收入大量衍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非规范收入可以弥补政府收入的不足,但是其负面影响非常大,不但侵蚀了地方预算内收入,还滋生了地方上的腐败现象、加重了一部分社会底层人民的负担、扰乱了分配秩序。应该改革现有的地方财政收入弊端,优化地方财源结构,在加快本地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同时,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相应的高新技术产业来维持和壮大财源,使其健康发展以保证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能力。

地方财政可以利用税收政策来发挥节能、环保的作用以促进地区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环境税收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协调资源节约、保护环境与加快地方经济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对此,我国学者和官员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路:“完善环境税收制度:一是征收环境保护税,如可将现行的水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建立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种;二是完善资源税,应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适时开征燃油税,并且根据可再生资源的再生成本、不可再生资源替代品开发的成本、生态补偿的价值等因素,合理确定和调整资源税的税率;三是对节能、环保型产品降低税率或减免征税,对高耗能产品提高税率或取消税率优惠,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研发费用的税前扣除比例,对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设备的企业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可以实行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等等。”要不断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等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

其次,注重地方财政支出的结构和效益,注重从长远和整体角度考虑地方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是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不仅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决策必须由地方政府做出,而且地方政府也必须拥有执行和实施这些决策所需要的财政资源,要建立地方政府财力支配自主权,对于来源于本辖区或上级政府转移到本辖区的财政资源,地方政府要能够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来使用,上级政府原则上不必要干预。地方政府财力支配自主权的理论基础是:要想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使用资源的人必须向提供资源的人负责。这实际上也是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统一的原则。而且,改善地方财政支出的结构、提高效益,可以充分发挥地方财政的“乘数效应”或“杠杆效应”。目前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越位”和“缺位”上。即地方财政还没有完全从竞争性、经营性领域中退出来,以及各种补贴过多过滥;而同时,地方财政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没有充分显现,如在文教科卫、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总额虽然逐年增长,但与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仍然不足,特别是对偏远、落后地区的覆盖面特别小。要从这些方面来解决地方财政支出的问题。(二)地方财政监督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效益观和价值观为指导,应该是有利于生态、社会和经济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要注重各种财政手段和监管的协调和搭配,有效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促使财政政策产生乘数效应。强化地方财政的监管职能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全面强化地方财政支出监督管理。对每一笔资金的运用,地方财政部门都应与其他监督部门要协调进行跟踪问效,要对预算的安排、资金的审批和拨付、资金的使用等全过程都要进行监控,查处和纠正地方财政资金不正确的行为,增加支出管理的透明度,全面提升地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②加强预算监管。根据《预算法》的有关规定,要深入预算改革、规范预算编制,加强预算审批,提高预算透明度,对支出管理工作可以推行“零基预算”,同时要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将节能和环保列为财政支出的一大类,建立健全财政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正确贯彻政府报告中的“中国在未来的工作重点,将是进一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二、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型(一)地方财政支出效益的成本—收益模型

提高地方财政支出的效益是地方政府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除了要优化地方财政的支出结构外,更主要的途径还在于加强地方财政支出项目管理,通过提高每个支出项目的效益达到提高整体支出效益的目的。

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它是通过比较各种备选项目的全部预期收益和全部预期成本的现值来评价这些项目,以作为政策决策或依据的一种方法,实际上就是衡量项目的效益超过了其成本,是对特定地方政府支出项目进行效益评价的最主要的一种方法。其模型形式如下:

①净现值NPV=收益现值总额-成本现值总额,用公式表示为:i

其中,NPV为项目i可能产生的净现值;i为所选择项目的第i项;iB(t)为项目i在第t年产生的收益;t为项目建设和发挥效益的第t年;iC(t)为项目在第t年所用的成本;n为项目持续的时间;r为折现i率;k为项目最初的资本投入。

如果净现值=0,说明收益现值总额恰好等于成本现值总额,该项公共投资的获利水平刚好合格;如果净现值>0,说明收益大于投资成本,公共投资的获利水平较高;如果净现值<0,说明此项公共支出项目不足抵偿投资成本,则此支出项目不宜采用。

②收益成本比率 BCR=收益现值总额/成本现值总额

此公式与公式①的实质是一样的,只是形式的不同而已。

在成本—收益模型中,如果我们指的是竞争性市场,则对有形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就较为容易。然而,在计算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项目的成本和收益时,许多都是没有市场价格的,而是无形的或是非市场化的。为此,需要引入“影子价格”分析工具进行处理,即对无价可循或有价不当的商品或服务所规定的较合理的替代价格。(二)资产负债平衡表模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一个运用资产负债平衡表来判断财政可持续性的分析框架:

上面的公式说明,如果政府的总资产超过总负债,净值为正,则政府有偿债能力,即具有可持续性;反之,政府资不抵债,面临风险。

这种资产负债管理框架内的平衡表方法是评估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在公共部门应用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就意味着应使地方政府的资产和负债的数量及结构相互匹配,也可以理解为地方财政的收支要基本平衡,也就是事权要和财权相统一。其中要明确税收收入是地方政府的一项主要的资产,此外还有国有资产收益(有时为负值)和一些收费和罚没收入;提供地方公共品或公共服务是其主要的支出,此外还有文教科卫支出、行政管理开支、社会保障开支以及直接负债和或有负债等都应属于地方政府的负债科目内。在这里,地方债券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它是现期的收入,但却是预期的支出,也就是说要同时考虑地方债券资产性和负债性。在现期,无论是地方公债还是直接负债或或有负债都是地方政府的负债内容。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和分级财政体制的客观要求,地方公债制度应该是国家公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债权是规范的分级财政体制下各级政府应有的财权,这可以为我国现在禁止地方政府直接发行地方公债提供一个新的制度思路。适度的负债规模,有利于地方职能作用的发挥,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但是如果负债规模过大,超过了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则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导致债务危机。总的来说,地方政府的总负债应由总资产来提供保障,使资产负债平衡等式两边基本匹配,以防止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从而规避政府面临的财政风险,要始终保持地方政府的资产净值为正,以保证地方财政的长期可持续性。(三)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滞后变量模型

我们知道,一个地区财政的可持续发展不是简单的短期状态,而是长期的一种良性循环状态,地方财政注重的不应该仅仅只是眼前的利益,而是要把财政问题放在一个较长的预期里进行可持续性研究的,因为它不仅受到同期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当期的收入、支出等),还受到过去某些时期的各种因素甚至自身的过去值的影响,即存在滞后变量(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财政政策的时滞性),所以我们就可以建立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滞后变量模型:tt-1t-2t-i

Y= f(Y,Y,…,Y)t+1tt-1,t-i

Y=f(Y,Y…,Y)t+jt+j-1t+j-2,t-i

Y=f(Y,Y…,Y)

其中,i,j =0,1,2,…,n

我们可以在估计方程形式的同时加入此滞后变量模型,再进行加权修正,最后再采取计量经济学软件来分析财政可持续发展各个时期之间的关系,从而知道地区财政可持续发展自身状态各期的影响。(四)综合考虑的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根据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是地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组合状态,即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经济—财政—社会—自然这个复合系统的整体性发展,我们首先选取一系列的量化指标,其指标体系可以分为四个一级子指标系,分别为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系列(A系列)、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系列(B系列)、地方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系列(C系列)和地方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系列(D系列)。其中,A系列主要是衡量地方财政自身是否健全、运转是否有序高效即自身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指标系列,具体如地方财政收入依存度(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地方财政支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弹性(地方财政支出增长率与地方经济增长率之比)等;B系列主要是评价地方财政活动是否能够对本地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能力作出贡献,如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等;C系列主要是衡量地方财政是否有利于地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系列,具体如社区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城乡收入比重等;D系列主要是衡量地方财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是否有利于维护和改善环境的系列指标,如湖泊污染范围、森林退化面积、水污染状况、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生物种类数量等。上面每一个一级指标系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二级具体指标。得到了各个指标系列后,我们就要将各子系的具体指标转化为得分,由指标得分及其权重汇总得出各自系的总分。如对于A系列,首先得到其具体指标12n系列集合{a|a,a,…,a},然后专业评价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对各指n12,n标打分,得到各指标得分系列集合{Ea| Ea,Ea…,Ea},再根据各具体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分别确定其在系列指标中的权重,得出权重12,nAnn集合{W|W,W…,W},最后用Y=∑EaW 计算出A系列的总分。然后用同一方法对未实施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年度进行评价,0AA0得出A系列的原始分数Y,这样A系列的评价结果I= Y/ Y。可以看A出,I>1时,说明地方财政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改AA善;当I=1时,说明地方财政本身的可持续性不变;当I<1时,说明地方财政本身不具有可持续性或者说可持续性受到威胁。依此类推,ABCD我们分别可以得到A、B、C、D各子系的评价结果I、I、I、I。像这样把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结合起来,就可以建立起下面的评价模型:

其中,α、β、γ、δ为地方政府根据价值优先判断而确定的各方面的权重,反映了政府政策的目标重心倾斜,并且满足α+β+γ+δ=1。A

模型说明:I≥1,表示地方财政本身的可持续性得到保持或改善;BCI≥1,表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性得到保持或改善;I≥1,表示地方社D区的可持续性得到保持或改善;I≥1,表示地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得到保持或改善。maxABCD

目标函数I = αI+βI+γI+δI表示地方财政总体可持续发展的程度。第二章云南财政收入可持续发展研究

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体现在财政随着经济发展,拥有广阔、稳定的税源;二是财政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的科学性,反映财政协调经济发展矛盾,适时化解各种财政风险的能力。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果,而科学有序、动转高效的财政调控体系,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因此,研究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发展,既要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条件,也要研究财政收入结构、财政征收政策的合理性,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措施和办法。本章按照这一思路,通过云南省“十五”以来财政收入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分析,具体阐述未来云南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实现途径。第一节 云南财政收入增长

在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研究云南财政收入增长的意义,不仅在于分析云南财政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理清云南与中央政府间财政分配的特点,从而客观反映出云南地方财政在收入增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矛盾。

云南财政收入的总量变化及其特点(2001—2008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云南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

云南是一个边疆多民族省份,经济基础薄弱,扶贫任务繁重。为尽快改善贫困落后面貌,云南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致力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和稳定增长。“十五”以来,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经济增长一改“九五”时期低迷徘徊、逐年减缓的态势,在2001年实现6.8%的基础上,2002年以后基本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3年为8.8%)。其中,2004年和2008年分别达到了20.6%和18.9%,均超过同期全国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以上。全省GDP总量2001年达到2000亿元,2004年和2008年又分别登上了3000亿元和5000亿元台阶。人均GDP在2006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标准,云南正在摆脱低收入阶段,向中低收入水平迈进。

云南经济的稳定增长,为财政收入规模的不断突破创造了条件。全省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上划中央税收,下同)几乎是每年登上一个百亿元新台阶,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速度,呈现出逐年加快的态势(参见表2-1)。表2-1 云南2001—2008年财政收入及GDP增长比例 单位:亿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