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研究论丛(2016年第2期/总第4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5 23:13:28

点击下载

作者:周烈,肖凌,侯宇翔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阿拉伯研究论丛(2016年第2期/总第4期)

阿拉伯研究论丛(2016年第2期/总第4期)试读:

国别与区域话题聚焦:“伊斯兰”、世俗化与国际政治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探析

[1]周烈

内容提要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复杂的原因。它的恐怖行为造成了震惊全球的影响。国际社会对它的联合打击产生了明显效果。“伊斯兰国”虽然短期内难以被清除,但也不可能实现它“哈里发帝国”的梦想。

关键词 “伊斯兰国” “哈里发帝国” 伊斯兰复兴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不仅对伊拉克、叙利亚这样的地区国家在领土完整、社会稳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带来极大的挑战与威胁,其在全球展开的恐怖活动也对世界各族人民的感情、人身安全等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伊斯兰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一 “伊斯兰国”的产生与发展

贻害四方的“伊斯兰国”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如何发展的?要探析极端组织“伊斯兰国”,首先应该对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一)“伊斯兰国”的产生“伊斯兰国”自产生至今已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早在1999年,其前身“认主独一圣战组织()”在约旦人阿布·穆斯阿卜·扎卡维()领导下便在伊拉克宣告成立。2004年扎卡维公开宣布效忠“基地”组织领导人乌萨马·本·拉登(),并将其组织更名为“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在“基地”内部则称“两河流域圣战组织”()。2006年1月该组织与其他一些组织合并,形成“伊拉克圣战者协商委员会”(),该委员会的领导人为阿卜杜拉·拉希德·巴格达迪()。2006年6月,扎卡维遭美军空袭身亡后,该组织再次与伊拉克其他几个组织联合,并于2006年10月13日宣布成立“伊拉克伊斯兰国”(),其领导人为阿布·欧麦尔·巴格达迪()。由于遭到美军和伊拉克民兵武装“觉醒委员会”()的联合打击,该组织的生存空间在随后几年中被大幅压缩。2010年4月19日,阿布·欧麦尔·巴格达迪也遭美军和伊拉克政府军突袭身亡。此后十天左右,阿布·巴[2]克尔·巴格达迪()被推选为接班人。

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本名为伊卜拉欣·本·阿瓦德·本·伊卜拉欣·巴德里()。1971年出生在伊拉克萨迈拉市一个信仰萨拉菲主义()的逊尼派穆斯林家庭。曾在巴格达大学获伊斯兰教研究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巴格达迪很早就参加了圣战组织的一些活动,由于他行事低调、作风强硬极端、颇具领导才能,很快就成为这些活动的核心成员。他创建的等一个组织叫“逊尼派团体军”()。此后,该组织加入了伊拉克圣战者协商委员会,巴格达迪任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与阿布·欧麦尔·巴格达迪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后者生前留下遗言,希望在他死后由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担任“伊拉克伊斯[3]兰国”的领导人。巴格达迪上台后,致力于恢复该组织的战斗力和影响力,特别是在2011年底,美国从伊拉克撤出作战部队后,“伊拉克伊斯兰国”所面临的军事压力大大减轻。2013年初,巴格达迪决定抽调部分主力挺进叙利亚,展开以推翻巴沙尔()政权为目标的“伊斯兰圣战”,试图在叙利亚建立政教合一的原教旨主义政权。同年4月9日,巴格达迪宣布:叙利亚的“支持阵线”()是“伊拉克伊斯兰国”的延伸,故将“伊拉克伊斯兰国”和“支持阵线”合并为“伊拉克与沙姆伊斯兰国”[4]()。对此,“支持阵线”表示有保留地接受,但由于巴格达迪及其手下的独断专行和残暴无度,双方分歧愈演愈烈。“支持阵线”总书记阿布·穆罕默德·贾拉尼()拒绝与“伊拉克伊斯兰国”联合,并宣布“支持阵线”效忠“基地”组织。“基地”组织领导人扎瓦赫里()则明确表示,“伊拉克伊斯兰国”扩名违背伊斯兰法,试图吞并“支持阵线”更不会得到真主同意,并责令巴格达迪将本组织活动范围严格限定在伊拉克境内。巴格达迪拒绝接受扎瓦赫里的裁定,命令所属各部解除“支持阵线”武装。在经过激烈的战斗后,“支持阵线”被逐出拉卡省,80%的武装人员投降。为此,扎瓦赫里宣布“基地”组织总部断绝与巴格达迪的一切关系。

巴格达迪在叙利亚建立了根据地并使自己的力量得到急速扩充后,决定打通伊拉克和叙利亚两大战场的联系。从2014年6月开始,巴格达迪抽调半数主力,东进伊拉克,攻克摩苏尔、提克里特、费卢杰等重镇,控制尼尼微、萨拉赫丁等省的大部地区,逼近库尔德自治区首府埃尔比勒,并控制伊叙、伊约边界的全部过境点。2014年6月29日,巴格达迪在摩苏尔宣布建立“伊斯兰哈里发帝国”,并将“伊拉克与沙姆伊斯兰国”更名为“伊斯兰国”()。巴格达迪自封“哈里发”,要求全世界穆斯林向他表示服从和效忠。(二)“伊斯兰国”的发展

近几年来,“伊斯兰国”一直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攻城略地,不断地发展和扩张,已成为与“基地”组织相互竞争的全球两大伊斯兰“圣战”组织之一。“伊斯兰国”遵循的是萨拉菲主义的逊尼派教义,其信念是让文明重新回到7世纪的法律环境下。故嘲弄现代,反对世俗,认为世俗化代表了社会和道德的沦丧,认为圣战的运用是合法的、必须的,因为只有圣战才能挽救伊斯兰教。其实圣战并不等于暴力,在阿拉伯语里翻译成“圣战”的词“吉哈德”()原本包含努力、奋斗等意思,指为促进和保卫伊斯兰事业做出的任何努力。例如,拂晓即起进行祈祷也是一种“吉哈德”。“伊斯兰国”的一些理念也可以从它使用的旗帜中得到解读。“伊斯兰国”采用的是一种“四合一”旗帜,即用阿拔斯王朝使用的黑旗为底色,以穆罕默德妻子艾莎()的长方形头巾为模式,旗的上方是用阿拉伯语书写的白色“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旗的下半部用“穆圣先知印”替代“清真言”后一句,即“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因为该印章为不规则圆形,文字分三行,自上往下为真主、使者、穆罕默德,内容与“清真言”后一句完全一致。尽管一些穆斯林团体争辩称,“阿拔斯黑旗”并非是恐怖、极端主义的标志,而是一面有历史传承的旗帜,但许多反对者指出,“四合一版”的“阿拔斯黑旗”如今已被各类原教旨主义极端组织用作发动“圣战”,进行恐怖号召和组织的象征。实际上,“伊斯兰国”的宗教信条就是要建立一个排他的、复古的、一切按照他们理解的宗教信条统治的世界。“伊斯兰国”就是要用国家的形式实施复古性统治。“基地”组织极力主张和号召袭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拉登心中的敌人在远方,而美国在伊斯兰国家的盟友只是其第二攻击目标。“伊斯兰国”的首要目标则并非西方国家,而是伊斯兰国家内部,是亲西方的本国政权。“伊斯兰国”主张在控制区迅速“建政”,并实行严苛的教法统治,它着眼于先安内。因此,拥有疆土成为“伊斯兰国”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成为显示“伊斯兰国”权威的先决条件。“伊斯兰国”作为一个国家实体形式的存在必须要维持合法的领地。“伊斯兰国”的目标是:首先打破原先欧洲殖民者在中东地区划分的边界,在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约旦、以色列等大片地区,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然后,在五年内占领整个中东地区以及非[5]洲、欧洲、亚洲的部分,直至中国新疆。目前,“伊斯兰国”已经占领了叙利亚和伊拉克约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大小接近比利时。也有报道预计“伊斯兰国”控制的区域达9万平方公里,面积与约旦接[6]近,在该地区生活着大约800万人口。“伊斯兰国”暂时“定都”叙利亚的拉卡。

除了已经拥有部分国土,“伊斯兰国”还拥有相当规模的武装力量。伊拉克专家海夏姆·哈希米()认为,“伊斯兰国”的战斗人员在3万到5万之间,其中30%是自愿加入的,其余人员是因为害怕被镇压而被迫加入的。这些人中有大约12000人是来自81个国家[7]的外国人,其中约有2500人来自西方国家。这些人中有原“基地”组织在阿富汗和车臣参加过战斗的伊斯兰武装人员,有欧美公民身份的穆斯林二代、三代移民,以及皈依伊斯兰教的欧美“纯种白人”,还包括几十名“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恐怖分子。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往往具备典型的“反社会”人格。他们或是因为不容于当地社会,或是反感甚至厌恶世俗主义,以及精神上的空虚而被伊斯兰激进主义“圣战”思想所吸引。自2013年7月以来,“伊斯兰国”袭击了多座监狱,除了能够从伊斯兰教法角度提供“特殊理由”者外,所有囚犯都被要求成为“圣战者”,否则格杀勿论。另外,“伊斯兰[8]国”还接收了数千名原萨达姆时期的军政人员和哗变的叙军官兵。

从装备水平看,“伊斯兰国”夺取了大量伊拉克和叙利亚政府军的武器装备。特别是2014年6月“伊斯兰国”占领摩苏尔时,伊拉克政府军的4个师溃不成军,丢下了大部分武器装备,包括坦克、火炮、装甲运兵车和大量弹药。就其拥有的武器数量和打击力而言,“伊斯兰国”已经超过“基地”组织总部、阿富汗塔利班、巴基斯坦塔利班、车臣伊斯兰武装等激进组织。值得一提的是,“伊斯兰国”在占据叙利亚塔布卡空军基地和伊拉克摩苏尔机场时,还获得了十余架“黑鹰”直升机和几十架米格-23战斗机。“伊斯兰国”不仅人多势众,而且财力雄厚。其经济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从海湾国家的一些个人和伊斯兰基金会得到资助。第二,从被占领区获得的石油、天然气收入。第三,在所控区域征收的税赋收入。第四,在控制区内向商店、加油站和超市等私营业主强行收取的保护费。第五,通过挖掘贩卖文物获取暴利。第六,靠绑架收取赎金。第七,从银行抢劫活动中获取大量资金,包括抢劫摩苏尔银行所获得的4.3亿美元现钞和大量金条。据估计,“伊斯兰[9]国”的总资产达20亿美元。“伊斯兰国”拥有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哈里发”巴格达迪手下有两名副手:阿布·穆斯林姆·吐勒克曼尼()负责分管伊拉克事务,阿布·阿里·安巴里()负责叙利亚事务。这3人是“伊斯兰国”的核心决策层。“伊斯兰国”设有1个协商委员会;9个分别负责行政、财务、军事、律法、安全、宣传等具体事务的管理机构;分别在伊拉克和叙利亚设有12名执政官,具体负[10]责执行高层的命令和决定。在管理上,“伊斯兰国”保证被占领地区的医院、商店、超市等民生机构的正常运营,并严格执行伊斯兰律法。事实上,“伊斯兰国”的领导成员并非乌合之众。这些人中有许多是高级知识分子,曾在西方获得博士学位,或者本身就是西方人。从他们开展的宣传战和军事行动中可以看出,他们并不都是武夫,“伊斯兰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军事组织。

由于“伊斯兰国”成功的宣传和它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影响,世界各地的一些恐怖组织开始陆续宣布效忠和支持“伊斯兰国”。车臣伊斯兰武装“迁徙者支持军”宣布效忠巴格达迪,并宣布车臣为“伊斯兰哈里发帝国”的组成部分。菲律宾反政府武装“邦萨摩洛伊斯兰自由战士”和巴基斯坦塔利班宣布效忠“伊斯兰国”。尼日利亚极端武装“博科圣地”宣布效忠“伊斯兰国”,并将“博科圣地”改名为“伊斯兰国西非省”。与此同时,“基地”组织在也门的阿拉伯半岛分支、在阿尔及利亚的马格里布分支、在埃及西奈的分支及菲律宾阿布[11]萨亚夫武装都宣布支持“伊斯兰国”。

二 “伊斯兰国”产生的原因

“伊斯兰国”的产生、发展,直到成为国际社会和世界媒体关注的热点,原因复杂多样。其中较为明显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美国中东政策的失败“伊斯兰国”能够产生并发展到如今这种阵势,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中东政策的遗祸。美国不负责任的政策导致了“伊斯兰国”的发展壮大,美国出于自身利益,插手他国内政导致地区陷入动乱,使得极端势力乘势崛起。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大力扶植伊斯兰武装。1981年,阿富汗的几个抵抗组织联合成立了“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并开始接受美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等国的军事援助,在全国开展抵抗苏军入侵的斗争。美国认为阿富汗的冲突是冷战时期对抗苏联的重要斗争之一。中央情报局不仅通过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向圣战者提供武器弹药及资金,其中包括著名的FIM-92毒刺导弹,还通过构建用圣战捍卫伊斯兰领土免受外来侵略的核心愿景,动员、招募、训练逊尼派穆斯林青年,组成圣战游击队到阿富汗与苏联作战。沙特富家子弟本·拉登便是当初被招募的人员。正是这支最初的战斗部队——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构成了逊尼派圣战分子的基础,其中也包括“伊斯兰国”。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圣战部队的某些单位演变为“基地”组织。阿拉伯语中的“基地”(),指的是由本·拉登和中情局在阿富汗建造的训练场地和军事设施。苏联撤军后,“基地”一词从代指某个[12]具体军事基地转而代指组织圣战活动的大本营。

2003年3月20日,以美英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对伊拉克发动军事行动。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到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美方始终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以对主权国家发动战争的方式应对属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恐怖主义,并推翻一个国家政权的做法,导致伊拉克逊尼派的政治影响力陡降,民众大量失业,财产遭到剥夺,激起了逊尼派圣战分子和更多伊拉克民众的愤怒,为极端势力滋生蔓延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为“伊拉克基地组织”(也是“伊斯兰国”前身)生根发芽提供了土壤。正是在伊拉克陷入内乱后,扎卡维于2004年在伊拉克打出了“伊拉克基地组织”的旗号,同年12月又将该组织更名为“伊拉克伊斯兰[13]国”,并使之成为从事恐怖活动的能量最大的极端组织。

化名为阿布·艾哈迈德的“伊斯兰国”早期核心成员认为,如果没有美军在伊拉克的监狱,就不会有现在的“伊斯兰国”。正是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在伊拉克设立的监狱,为不少后来的“伊斯兰国”高级成员提供了“安全”的联络和策划地点。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就是其中一员。他因善于帮助平息在押者之间的纷争而得到美军赏识,在监狱内有行动自由,最终因“表现良好”被美军释放。伊拉克政府预计,“伊斯兰国”最核心的25名头目中,大约17人于2004年至2011年期间在美军控制的伊拉克监狱中待过。一些人后来由美军移送伊拉克政府部门看押,在数年来的一系列越狱事件中逃脱,最终成为“伊[14]斯兰国”重要成员。

2011年中东剧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方面撤出在伊拉克的全部军队,一方面积极在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策动政权更替,造成相关国家局势失控,“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得以借机发展壮大。(二)阿拉伯国家治理的失败“伊斯兰国”异军突起并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东国家治理失败的产物。许多研究者认为,阿拉伯国家治理失败是恐怖主义的根源之一。国家治理失败是指国家无力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无法解决贫困、腐败、动荡等问题。人民的极度贫困、政府的严重腐败、长期的战争和动荡的政局成为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

阿拉伯国家治理失败是指在推行政治纲领中的失败,是指在整合民族文化、处理族群关系中的失败,是指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中的失败。特别是像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埃及、也门这样的阿拉伯国家,政府在长达30年到40年的执政过程中,没能为其人民提供安全保障、法律保障,没能提供包括医疗照顾、教育和基础设施等在内的公共福利,没能保证公民的政治权利,使人民陷入极度的贫困、国家处于崩溃的边缘。每当代表世俗民族主义力量的这些政府无法有效地进行治理、日渐失掉民心之时,宗教激进主义往往就会出现升温,试图取而代之。

阿拉伯社会公平正义严重缺失,贫富鸿沟扩大,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加剧,大量青年失业,官员贪污腐败,巴勒斯坦问题得不到公正解决,美国偏袒以色列并在“民主”“人权”“反恐”等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等矛盾的长期存在,为“伊斯兰国”的产生和扩张提供了条件。因为,每当公民不能指望他们的政府保障安全与法治的时候,他们就会转向现有的种族或宗教势力。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叙利亚战争使这些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的侵犯与打击,造成政府权威缺失,伊斯兰极端势力因此失控。这是“伊斯兰国”崛起的重要政治背景。(三)民主进程的失败

首先是西方民主推行的失败。由于美国以暴力手段强行在伊拉克及整个阿拉伯世界推行美式民主,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阿拉伯民众把美国主导的民主化与美国的霸权扩张等同起来。在许多阿拉伯人看来,民族分裂和冲突几乎成了民主的“伴侣”。民主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民族问题爆发的催化剂。

民主化有一个相当长的渐进过程,快速的民主化可能会破坏社会的平衡,助长极端主义的政治思潮,使激进分子和他们的组织靠着对西方和以色列的仇恨情绪而更加团结一致,不断坐大,甚至通过“大选”这一民主手段获得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基地”组织的发展、“伊斯兰国”的猖獗、埃及穆兄会的上台与下台都是最好的例证。

其次是民主尝试的失败。阿拉伯国家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但这些改革都是围绕一些边缘性问题进行的,没有让民众有解渴之感。

特别是“阿拉伯之春”这场“民主运动”的失败,在阿拉伯民众中造成了极大的失望情绪。阿拉伯人普遍认为,“阿拉伯之春”带来的不是民主,而是灾难。“伊斯兰国”其实就是在“阿拉伯之春”中长大的一只黑天鹅。

目前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都离实现民主所要求的环境越来越远。人们渴望民主,却又看不到实现民主的任何希望,由此而产生的必然是绝望的情绪。“伊斯兰国”正是这种极端恶劣政治生态环境的最终产物,其正是利用了民众的这种情绪,谋求打破现行秩序、建立替代性国家体系,以极端思想和暴烈行动“拯救和改造”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四)对宗教的片面理解

伊斯兰极端主义在当代社会的猖獗还与对伊斯兰教的片面理解有关。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精神信仰,还是一种政治制度。伊斯兰教主张两世吉庆,既重视来世的福乐,又重视现世的物质福利,要求教徒在参与日常宗教生活的同时,积极参与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现世的社会世俗生活。因此,伊斯兰宗教团体都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甚至把夺取和保卫政权作为现实目标,通过伊斯兰教与政治的互动来建立伊斯兰社会秩序。但是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统治者的独裁专制使伊斯兰教政治运动成为民众表达对政府不满情绪的唯一渠道,参加宗教反对派成为民众政治参与的合理选择。这也是“伊斯兰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一定的群众基础的原因。

伊斯兰极端主义是当代伊斯兰复兴的必然产物。面对目前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衰落,许多穆斯林产生了强烈的复古思想,极力倡导伊斯兰复兴,以期重振昔日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辉煌。伊斯兰复兴也就意味着政治与宗教的重新结合,其归宿必然是伊斯兰政治化。“伊斯兰国”秉持的正是这样一种复古主义价值观,其最大特点就是通过不断重温历史辉煌来赢取民众支持。在伊斯兰教史上,穆罕默德创教时期和随后的四大哈里发时期,一直是令穆斯林敬仰不已的“黄金时代”,并由此使政治伊斯兰势力形成一种回溯性历史观:在伊斯兰主义者看来,只有严格遵循《古兰经》和圣训、实行哈里发统治,才能实现国家复兴。因此,政治伊斯兰势力一旦掌权,定会将“全面[15]伊斯兰化”作为施政重点。伊斯兰极端主义正是伊斯兰政治化的结果。

三 “伊斯兰国”的影响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伤害平民,杀害人质,杀害被俘虏人员,发动袭击,毁坏文物等,密集和残酷程度震惊全球,不仅危害伊拉克和叙利亚国民的安全,更危害整个中东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及安全,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影响。(一)“伊斯兰国”的所作所为

为了打造和传播“伊斯兰圣战”的威慑力,“伊斯兰国”重视以血淋淋的行动来扩展影响,制造了无数骇人听闻的事件,试图从精神上摧毁对手和民众的意志,使其尽快成为哈里发巴格达迪的顺民。1.伤害平民

自2004年成立至2014年8月底,伊拉克境内发生的绝大多数针对平民的恐暴活动,都是“伊斯兰国”所为。从2013年初至2014年8月底,叙利亚境内半数以上针对百姓的恐暴袭击,也是“伊斯兰国”所

[16]为。每占领一个地方,“伊斯兰国”就会发布严厉的法令,对人们的言行做出严格的规定,违者将受到重罚。法令对妇女着装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无特殊情况,妇女不能出门,规定女性都要实行割礼;规定不准买卖和使用酒精类产品;不准买卖和吸食香烟、水烟;规定不准在车内、商铺内、公众场合播放音乐、歌曲;规定不准在商铺的展柜贴挂人物画像。违背这些规定者将受到鞭刑等惩罚。法令规定,对小偷的惩罚是剁手;凡犯有同性恋、卖淫嫖娼、观看黄色音像资料、使用和占有违禁品、强奸、卖淫、反对伊斯兰教、杀人等罪行的,将被判处死刑。死刑的执行方式有:石击、钉十字架、砍头、火烧、从[17]高楼推下等。

从2014年8月5日开始,“伊斯兰国”在伊拉克辛贾尔地区对亚兹迪人展开种族清洗,对拒绝皈依伊斯兰教又不愿交纳人头税的男子一律处死,女子则变为性奴,以平均约1000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有需要的“圣战士”。在奴隶市场,只要27美元就能买到一个40到50岁的雅兹迪妇女或者女性基督徒,而一个1到9岁的孩子的价格是 108美元。一名21岁名叫纳迪亚的伊拉克雅兹迪族少女沦为“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的性奴后曾被武装分子轮奸。她勇敢地现身联合国安理会作证,[18]讲述自己成为性奴的惨痛经历。另外,据叙利亚通讯社2016年1月16日报道,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当天在叙利亚东部代尔祖尔省一个村庄屠杀了约300名平民。这样的屠杀事件已经发生了许多次,还在继续发生。2.杀害人质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近年来为了故意制造恐怖气氛及索取大量赎金,抓了多个国家的记者或公民作为人质,并用残忍手段将他们杀害。从2014年8月到2015年8月的一年间,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就杀害了4名美国人质、2名英国人质、1名法国人质、2名俄罗斯人质、2名日本人质和1名克罗地亚人质,其中多为记者或援助人员。2015年11月19日,中国外交部确认,中国公民樊京辉被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绑架并残忍杀害。同时遭绑架和杀害的还有一名挪威人质。被杀害的伊拉克、叙利亚、埃及、利比亚等阿拉伯国家的人质更是不计其数。3.杀害被俘人员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对待被俘人员更是惨无人道。2014年6月15日,“伊斯兰国”攻克伊拉克尼尼微省塔勒阿法尔市后,将被俘的1700名伊军官兵以残忍方式集体处死,并将视频传播到网络上。同年7月17日,“伊斯兰国”占领叙利亚霍姆斯省沙尔天然气田后,将270名叙军官兵集体处死,尽管一些官兵求饶,但未能唤起刽子手的[19]恻隐之心。2014年12月,“伊斯兰国”武装在大马士革北郊卡拉蒙山区处决了20名“叙利亚自由军”成员。2015年2月3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残忍地将被劫为人质的约旦飞行员卡萨斯贝()活活烧死。2015年10月,伊朗革命卫队高级指挥官侯赛因·哈梅达尼在叙利亚阿勒颇北部执行“顾问任务”时被恐怖组织“伊斯兰国”杀害。被杀害的被俘人员中还有黎巴嫩和库尔德武装人员。4.制造袭击事件

频繁发动恐怖袭击是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另一惯用的手法。2015年3月19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网络上发布一段音频,宣布制造了在突尼斯议会大厦附近巴尔杜博物馆发生的武装袭击事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