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08:38:59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故事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故事试读:

前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一批批优秀人物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些卓越人物中有腹藏治国良策的政治家,有胸怀万卷兵书的军事家,有发明创造的科学家,有吟诗作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还有那些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们身上,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从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同样也会继续激励我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

从古到今,正是这些伟大的人物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带来了人类的进步。阅读他们的成长故事,有益于我们熟悉历史,认识社会,懂得道理,明白人生。

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汲取激励人心,催人上进的力量。他们成功的人生之路,能够激发我们更高的人生追求。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教训,能够使我们事半功倍。在成长之路上,天赋固然重要,但人生的磨炼、社会的感染、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努力等,都影响着人生智力的发展和才能的表现。人与人的天生智力并没有多大的不同,但随着后天的学习与培养,不同的人就表现出不同的才智,只有把这种才智积极地运用于实践和创造活动中,才能发挥神奇的作用,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社会财富。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以上图书设计精美,格调高雅,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图书馆装备陈列。

成长历练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

爱听故事的孩子

1930年9月1日,在北平协和医院的产房里,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了。这个时候,袁兴烈已经是第二次当父亲了。他看着酣睡的婴孩,脸上现出了微笑。

这个孩子是在北平出生的,于是,袁兴烈就给他起了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名字,他按照家族“隆”字的排辈,取名为隆平,乳名二毛,隆平也就意味着“家族昌盛,世事太平”。

二毛出生后的第七天,袁兴烈就让他接受了第一堂教育。那天,袁兴烈从医院把母子二人接回来。在回家的途中,袁兴烈让车夫把车子拉到天安门广场。天安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政治风云聚集之地,集中体现着民族文化内涵,在中国人民心中有着非凡的意义。

自此以后,袁隆平每次从天安门经过,在内心深处便会产生一种亲切与自豪感。“我是中国人,我的荣誉属于中国。”这是埋在他心中的种子,这颗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茁壮成长!

袁隆平的祖籍江西省德安县城南郊。他的祖父袁盛鉴,在孙中山领导的民国时期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历任德中县高等学校校长、农会会长、广东琼崖行政长官秘书长等职。父亲袁兴烈曾任高等小学校长、督学,后就读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北平铁路局高级职员。

在古时候,人们就非常重视孩子的成长教育。作为知识分子的袁兴烈,也就对小二毛的教育格外重视。

袁隆平的父亲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为人正直,做事认真,非常重视礼仪。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袁兴烈对从政毫无兴趣。抗日战争爆发后,看都国土沦丧、家园被炸毁的情景,投笔从戎,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出生于江苏镇江的富裕家庭。自幼接受了西方教育,讲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华静高中毕业后积极投身到社会工作中,在一所小学教学,从此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

也就在这个时候,袁兴烈先生任小学的校长,两人很快就恋爱成婚了。长子隆津出生后,华静就把教师的工作给辞去了,全心全意做一个贤妻良母。

这位贤良的知识分子,对尼采哲学情有独钟,尤其是喜欢读英文版的尼采著作,她喜欢尼采的文字,喜欢尼采的豪言壮语。

由于华静太喜爱尼采了,于是,她经常会把这些深奥的哲学讲给孩子们听。在煤油灯光的照耀下,母亲拿出心爱的《善恶的彼岸》一书,有滋有味地讲起来。她说,尼采的著作中也透露着非凡的勇气和惊人的洞察力。在尼采的作品里,你是找不到语言的瑕疵。

母亲讲完了尼采,心里乐滋滋的。可是二毛听起来似乎不大懂,更不懂尼采。直到后来,他才慢慢体会到其中深奥的道理,才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

这位母亲很懂得对孩子们的品德教育,她很巧妙地把自己所学的东西都转化成动听的故事,然后讲给孩子们听,以此来启发孩子们的智慧。

夏日的夜晚,天气炎热,小二毛随母亲在庭院里乘凉,他总是盯着天上的星星看,每一颗星星都在闪着亮光,这让小二毛兴奋不已,感到天空非常的壮观。

这时,妈妈告诉他,天上的每一颗星星,与地上一个有名望的人物同属一个星座。为此,每到夜晚他总是痴呆呆地凝望着星空,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星座。

有时,他就会在无意间看到流星飞过,对此感到很无知,便问母亲,母亲告诉他,天上若是有流星飞过,这颗星星也就陨落了,说明地上的一位有名望的人物死去了。

袁隆平听到母亲这样说,便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那颗属于自己的星星,把自己的名字刻上去。后来,他的这一愿望实现了。

母亲看到二毛对故事的痴迷程度,一旦有了空闲时间,就会给二毛讲故事。那天,她给二毛讲了一个哲理性的故事:

在一个大森林里,有一只长得肥壮的大狐狸。一天,它正在觅食,听见一群野鸡卿卿喳喳地叫着,那叫声清脆动听。狐狸这时饥肠辘辘,顾不了那么多,只管去找食物。

终于,它发现了一个小洞。它也闻到了里面的食物的气息,可是洞口太小了,它那肥胖的身躯无法进去,这下可急坏了狐狸。

这只狐狸不停地在原地打转,也不忘想着怎样进去美餐一顿。想啊!想啊!突然,它想出了一个办法,只要绝食几天,把自己的身躯饿瘦,就能穿过了那个小洞了。于是,这只狐狸照做了,几天后,身躯饿瘦了,也钻进了那个洞,贪婪地吃光了野鸡的幼子。

就在这个时候,它吃得饱饱的大肚皮却无法钻出那个小洞。实在是没办法,只好再次绝食几天,又饿瘦了身躯。结果,它钻出了那个洞,回到了外面的世界,可他还是原来的模样,依旧没有变。

母亲讲的这个哲理故事,给小二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大成人以后,他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要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二毛看到忙完农活的母亲后,疾步跑过去抱住母亲的胳膊问道:“人是从哪里来的?”

母亲回答说:“在西方流传着一个传说,他们认为人类的始祖是亚当和夏娃,他们是上帝用泥土造的。”“在我们中国,也有着一个传说。女蜗用她那双神奇的手,把黄土捏成了男人和女人,朝着那些泥人吹了一口气,那些泥人就开始活动起来,于是,他们就有了生命。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后来,就出现了人类。”

接着,母亲对二毛说:“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是从黄土地来的。”

母亲又说:“我们吃的粮食也是从黄土地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从棉花织成布做成的,而棉花也是黄土地上收获的,我们住的房子也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总之,所有的一切都是从黄土地来的。因而,土地是生命之本。”

只要谈得土地这个敏感的话题,母亲心中的那份激情就会油然而生,像当年给二毛读尼采的故事一样。母亲看着窗外被毁的房屋,店铺,不禁产生了爱国之情。于是,母亲就给他们讲了爱国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她说:“人民的土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自古以来,多少英雄豪杰为保护自己的家园而与敌人作斗争,从而流血牺牲,他们的伟大壮举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都热爱自己的国土。“土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拿出真诚的心来爱土地。在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对土地怀着崇高的信仰,以不同的方式祭祀土地。每朝每代的皇帝也都要叩拜土地。”

这些热爱国家、热爱土地的故事,都给小袁隆平很大的启发,这也促成了他后来对土地的热爱。“妈妈,岳飞是个大英雄,他武艺超群,为什么还会被那些坏人陷害呢?”“之所以被坏人陷害,那是因为坏人阴险狡诈,使用了各种卑劣的手段,好人总是防不胜防呀!不过,他们的恶行总会得到报应的,终究会得到惩罚的,最后胜利的依然是好人。”

这位善良的母亲总是善于抓住时机,为孩子们讲做人的道理。

在二毛6岁时,袁兴烈一家迁居到了汉口。这一年的春天,母亲带他们兄弟游览了“神农洞”。

相传,“神农洞”是神农炎帝出生的地方,这里还供奉着炎帝的塑像。在“神农洞”的周围,都是青山绿水,香烟弥漫,来这里祭拜的人比较多,都是些农民,他们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

母亲做了一个示范动作,而后兄弟们开始祭拜,以表达一家人对这位炎帝的敬仰之情。

接着,母亲说:“炎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这位先贤勤劳朴实,智慧过人,创立了耕耘,种植了五谷,驯服了野兽,亲自尝百草,为人民治疗各种疾病。他的伟大功绩,传遍了九州大地。”

二毛问妈妈:“受人敬仰的炎帝是从哪里来的?”

妈妈看着二毛的天真、活泼,于是就给他们兄弟讲了神农诞生的故事。

妈妈说:“在很久以前,上界的神仙不愿看到人民过着艰苦的生活,想让人们脱离这样的日子,于是就化作了一个青年,进入到了牧羊女的梦中,并与这个牧羊女相爱了。梦醒之后,牧羊女发现自己怀孕了,过了几个月,临产前她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这个青年交给她一本神农书,还嘱咐她要儿子用功学习这本书,并按照书中的点化,耕地播种,收获五谷,为百姓造福。于是,便有了中华民族的繁衍史。“我们今天所吃的粮食,也都是神农教人们种出来的!”

袁隆平听得入迷了,还沉浸在故事当中,母亲喊了一声,才醒过来。从这个故事中,似乎懂得了“民以食为天”的意义。

那年初秋季节,二毛刚好6岁,他就随着老师来到了汉口郊区的一家果园去游玩。那果园犹如人间仙境,那里有数不清的桃子、沉甸甸的葡萄。在果树之间的那片空地上,种着那个年代少有的西红柿。毛茸茸的枝杈上,结着红、黄、白、绿几种颜色的果实,非常好看。还有那绿葱葱的片片竹林。

小二毛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了,深深爱上了这片果园,爱上了这绿色的世界,他实在不愿离开这里,总想在这里过完一生。

正如袁隆平后来所说:“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这个果园来,回忆起在果园游玩的情景。果园里到处是芳香的花草和沉甸甸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达尔文从小就喜爱身边的小动物,对小动物爱得疯狂,他最后步入了生物科学的殿堂,从而创立了“进化论”学说;爱因斯坦5岁时就对罗盘产生了兴趣,最终成为物理学界的泰斗;少年时代的袁隆平热爱大自然,对绿色世界怀有一份纯真的热情。

也就是这次郊游,奠定了袁隆平理想的基础,使他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片美丽的果园,影响了袁隆平的一生,那么也使13亿中国人的命运得到了改变。

颠沛流离的生活

1931年9月18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长驱直入,短短几个月内,就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东三省的同胞由此开始了艰难困苦的生活。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日军发动了全面对华战争,很快便占领了华北等地,不久又对上海、汉口和广州等地发动攻击,这些城市也相继沦陷。许多有志气的同胞,带着一家老小,逃向大后方。在战火硝烟的弥漫下,袁隆平一家,也同样离开了家园,四处奔波,最后,逃向战火的后方。

1938年初春,袁隆平跟随着父母,从汉口起程,乘坐一只小木船,沿着水路逃到了湖南,行程二十多天,清晨,一只小木船在沅水边靠岸了,船上载着妻儿和少许行李,这里就是湖南的桃园镇,并在这里开始了新生活。就这样,袁隆平在桃园镇度过了梦幻般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

袁兴烈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看到国家的落魄,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随口而出一句“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这是屈原《离骚》里的诗句,他似乎从这首诗中找到了同感。

据说,这里曾是晋代大文学家陶渊明笔下的“仙境”,这里的确是风景秀丽,美轮美奂,一派恬淡宜人的田园风光。

这时,袁兴烈不禁发出了一段感慨,随即吟诵了屈原的一段千古绝唱:

与天地兮同寿,

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余旦济乎江、湘。

父亲吟完屈原的这首诗,便对儿女们说:“这首诗表达了屈原的爱国热情,诗中说他在一个多难的黎明来到湘楚。现如今我们逃难而来到了屈原流落地。我们此时此刻,无不感到心情沉重,为屈原,为祖国而感到忧伤。”

原来,这里与螺祖的故乡很相近,母亲就讲述了螺祖娘娘的故事:“在湖南的衡山,有一座云流山,是螺祖的故乡所在。嫘祖勤劳朴实,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她们还把猎获的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不长时间,就有了衣服、鞋和帽子。嫘祖因为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她不想吃饭,一日比一日消瘦。周围的人个个坐卧不安。守护在嫘祖身边的几个女子,想了各种办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时爱吃的东西。谁知嫘祖一看,总是摇摇头,一点也不想吃。“有一天,这几个女人悄悄商量,决定上山摘些野果回来给嫘祖吃。她们一早就进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许多果子,但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好鲜果,就忙着去摘,谁也没顾得尝一小口,就背着筐子下山了。“回来后,这些女子尝了尝白色小果,没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烂。就在这个时候,造船的拱鼓说:‘咬不烂,你们可以用锅煮呀!’几个女子听他这么一说,连忙把白色小果倒进了锅里,用火煮起来。煮了很久,还是咬不烂。“这时,一个女子拿起一根木棍在锅里乱搅,搅了一阵子,把木棒往出一拉,木棒上缠着很多像头发丝细的白线。女子们继续边搅边缠,不大功夫,煮在锅里的白色小果全部变成了雪白的细丝线,看上去晶莹透亮,柔软异常。她们把这个稀奇事立即告诉嫘祖。“嫘祖过来后,详细看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又询问了白色小果是从什么山上、什么树上摘的。“嫘祖自从看了这白色丝线后,天天都提起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减轻,开始想吃东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顾黄帝劝阻,亲自带领妇女上山要看个究竟,嫘祖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并非树上的果子。“她回来就把此事报告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桥国山上所有的桑树林。黄帝同意了。“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

小袁隆平听完母亲的讲述,赞叹地说:“螺祖对人类的贡献可真大呀!我们后人应该向他学习,为人类造福。”

母亲听到小袁隆平这样说,脸上现出了微笑,并夸奖小袁隆平是个懂事的孩子。

桃园镇的春天让人陶醉,特别是桃园的景色,更是让人痴迷。桃花开了,樱花开了,阵阵花香迎面而来,小袁隆平深深体会这自然风景的多姿多彩。

桃花潭就在桃园的不远处,那里的潭水绿绿的,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水中的小鱼儿。岸边的小草青青的,几颗垂柳的枝条在细风中舞动着,四周被桃林环抱。

有一条小路,曲折地在桃林里穿行,黄昏时,在这片桃林里,时常听到欢快的鸟叫声,归来的牧童在牛背上轻轻地唱着小曲。那边农家的炊烟冉冉升起,在玫瑰花色的映照下,好似一幅天然的油画。

在炎热的夏季,人们都会选择桃花潭便,因为可以在垂柳下乘凉,在潭边悠闲地钓鱼。

小袁隆平被这里的一切所吸引,不断感受着大自然的美。有时会陶醉在美景中。

最让小袁隆平兴奋的是桃园里的溪水。他每天放学后,就会跳入溪水中快乐地游来游去,他简直就像一条快乐的鱼儿。有时还变换着各种姿势,像蝴蝶一样摆动手臂,像青蛙一样在水里窜跳。偶尔也会仰躺在水面上,看着蓝蓝的天空。

小动物是儿童最好的玩伴。在桃园镇,袁隆平和其他小孩一样,最喜爱到潭边捉螃蟹。在夏季,潭边的石缝间就会藏着许多小螃蟹,中午时分,阳光比较充足,小螃蟹就会成群结队地爬出来晒太阳。

调皮的小袁隆平,看见螃蟹那奇特的爬行姿势,非常有趣,要捉一只,拿回家玩。他伸手就去抓螃蟹,可是他的小手却被那坚硬的夹子给夹住了,疼得他迅速甩手。甩掉后,手指也流血了,但是他没有叫喊,也没有哭,反而变得更加坚强。

桃园镇的潭水,美丽的景色,都让人身心自由地放松,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就想高歌一曲。小袁隆平从小就喜爱音乐,当时流行的歌曲,他听过一遍就会唱。

于是,他快步跑到竹林里,砍下了一根竹子,用刀慢慢地削来削去,不一会就制成了第一根竹笛。并在一根长长的竹节上,钻开了7个音孔。静静地坐在潭水边开始吹奏,许多鸟儿听到优美的笛声,都陆续落在了树枝上;快乐的鱼儿也来抽热闹了,不住地摇头摆尾。

小袁隆平也喜爱桃园里的小鸟。每当清晨路过这里时,他都要停下来,听听小鸟的叫声。那悦耳的啼叫声,一定是黄鹂鸟了,那叫声嘹亮的一定是布谷鸟了。这美妙的叫声此起彼伏,与林中幽静的景色相呼应,就像一场天然的演唱会。

可是,当他看到一双双小鸟在枝头协同筑巢的情景时,心中便多了几分惆怅。因为,在他的心里,既容纳了桃园的美景,也留下了战争使他一家人流离失所的苦恼。

小袁隆平在桃园里,一旦看到他喜爱的鸟儿,在遭受小孩子们的袭击时,就会伤心得流下眼泪。

桃园的临时住所也是很美的,房前有一条用小石子铺成的小道,曲折地通往清澈的潭水。每天早晨,小袁隆平兄弟两个就会到潭水里,打两桶水回家,供全家人饮用。那潭水甘甜可口。桃花潭边还有一眼清泉,冬暖夏凉,永不枯竭。潭里的水也就来自那清泉。这泉水浇灌了桃林,所以结的桃子,也是个大皮红,香甜多汁。

桃园镇的孩子们放学后,经常和小袁隆平在一起玩。他们早已成了好朋友。他们教会了小袁隆平玩纸牌游戏。在这个游戏里,有鸡牌,鹰牌,还有木棒和标枪牌。当两个人玩时,就按照物物相克的道理来吃掉对方的牌。谁的牌被吃光了,那也就输掉了。反之,牌多的一方胜。几个月下来,小伙伴们经常在一起,形影不离。

在袁隆平的记忆中,桃园镇的夜晚也是丰富多姿。每到夜晚,小袁隆平就会叫上小伙伴们,每人拿一只玻璃瓶子,到天空中,或是草丛里捉萤火虫。他们很有技巧,不一会儿,就装满了玻璃瓶。

这时,玻璃瓶就不是普通的了,而变成了发出绿色光芒的小灯笼。这个小灯笼,把他们带入了一个童话世界里。此时,小袁隆平想起了母亲讲过的“千里送京娘”故事,于是就把他们全放飞了。

这时,小袁隆平又想听故事了,于是他在桃花溪边,找到了乘凉的母亲,要母亲给他讲故事。母亲说:“桃园镇的水养人呀!因为这里的水,都是从牛郎织女相会的银河流下来的,桃园的美景也是织女用心织成的。”说话时母亲看着远处的竹林,整齐的桃花林,鲜红的桃花,这一切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眼睛里流也露出陶醉的神情。

接着母亲就给小袁隆平讲了牛郎织女和世外桃源的故事。“相传,天上的织女没有经过王母的允许私自下到凡间,与牛郎成了婚。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想不到这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王母勃然大怒,派二郎神硬是拆散了这一对夫妻。“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王母娘娘看到后拔下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把织女和牛郎分隔在茫茫银河两岸,只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初七夜间一家团聚。“织女回到天上后,没日没夜地织锦,终于在七月七日的前一天织出了仙境图。相会的时刻到了,牛郎担着一双儿女兴冲冲地赶来,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可是时间是那么短暂,二郎神赶来大喝一声,织女忙将织锦递到牛郎手上,牛郎受到惊吓,没有接住。就在一瞬间,天空中一声巨响,发出万道金光。人间仙境图随风飘落,于是,地面上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桃源。”

在桃源里,袁隆平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可是好景不长,袁隆平还在想着这些意犹未尽的故事,却突然响起了警报声。接着,就是日军的狂轰滥炸。没多久,美丽的桃园镇顿时变成了一片狼籍。房屋倒塌,尸横遍野,天空中弥漫着浓烟。

这就在这个时候,母亲受到惊吓,提前产下了第五个儿子隆湘,乳名五毛。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于1939年的除夕,全家人一起,乘坐一条小木船,走沅水,入洞庭,逆流而上,逃往重庆。

在地沟教室里上课

1939年春, 9岁的袁隆平与家人一道,在江上艰难行程了几天几夜,终于到达了重庆。

重庆被称为“山城”。由于它位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依着金碧山建城,境内有金碧山、凤凰山、马鞍山、华蓥山、歌乐山等大小不一的山。又由于上空水汽滞留,长年都是雾气腾腾的,所以又被称为“雾都”。山环着水,水绕着山,其地理上的优势,在抗日战争期间,被当时南京国民政府选作战时陪都,以备后用。

袁隆平在重庆生活了八年,搬了几次家,都是在江水边,这给他游泳创造了良好条件。

重庆作为大后方,又两江在此交汇,其水上运输比较发达。袁隆平的新家也就在嘉陵江边。在这里,大街小巷都分布着很有特色的茶灶。市民用砖垒起一口灶台,上面放几只水壶,取来江水,只烧一会儿,就有开水了。只花一个铜板,就能买一壶开水。少年袁隆平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茶灶买一壶开水,供一家人饮茶冲凉之用。

虽然抗日战争的烽火不断燃烧着,但陪都重庆却还是很繁华的。

当年重庆之所以繁华,与两江的水是分不开的。水的流通引来了舟楫,后来又发展了水上运输。水上运输的运费低,江水两边又是陡峭的山崖,在战争年代选择水运是比较安全的。

在袁隆平的记忆中,离他家不远处,一年四季都有船只往来,上面载着许多的瓜果蔬菜和粮食。若是买粮食,只要走下码头就能买到,非常方便。每隔几天,母亲都会来这里买新鲜的花束。

袁隆平的母亲修养很高,她特别喜爱花朵,更喜欢插花艺术。在那个时候,他们家的房屋面积不是很大,母亲常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房间虽小,在母亲的精心管理下,显得格外整洁。特别是窗台的插花,更让小房间增添了温馨感。

母亲每次从码头回来,手里总会捧着一束鲜花。春天到来时,母亲就忙着把买来的花插在花瓶里,首先插的白色的玉兰花,接着是红色的郁金香,随后是黄色的芙蓉花,紫色的康乃馨。秋天是金色的野菊花,冬天,母亲还会带回松柏枝。虽然没有花好看,但是它也给小屋带来了清香,小孩子们就围着松柏枝做作业。

过一段时间,母亲就会给这些花换清水,让它们的生命力更强,更持久。母亲看到孩子们做作业确实累了,就给他们讲松柏树的风格。这位贤惠、有修养的母亲,希望孩子们用功读书,更希望孩子们能养成好的习惯,在今后的道路中,能够养成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袁隆平在小的时候,最让他兴奋的是,到嘉陵江里学游泳。不仅练习游泳的技术,还可锻炼身体。他每次从江边回来,都会捡一些漂亮的河流石带回家来,因为母亲对这些河流石爱不释手。母亲对着这些形态各异的河流石看了许久,然后对袁隆平说:“二毛,你看,这些河流石多漂亮啊!可是你知道吗?它可是经多少万年前,在大风大浪中,不断受到河水的冲击,大风的侵蚀,才变成今天的漂亮的河流石的。不过,它们也有很大的功劳,当时它们身上有棱有角,它们用锋利的尖角挖开河中的淤泥,它们用身躯加固河床。”“一颗小石子发现自身价值后,就能为人类造福,我们人类应该找到自身价值,去改造自然,去改造世界,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如果我们人类都能发挥自身的创造力,那么,这个世界就将是更美好、更理想的世界。”“妈妈,那我们要怎样发挥创造力呢?”小袁隆平疑惑地问妈妈。

妈妈告诉他:“小时候,要用心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长大后,要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当中,并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有一天,小袁隆平在江边玩耍时,突然间看到一个发光的河流石,他欣喜若狂,小伙伴们你一言,我一句都说是天然钻石。小袁隆平听到小伙伴们这样说,赶快跑回了家,让妈妈看。妈妈看到儿子的高兴劲,也是乐滋滋的,但无奈地摇了摇头说:“这块河流石的确漂亮,可是它并不是什么天然的钻石。”“什么样的才是钻石呢?”小袁隆平问妈妈。

妈妈说:“天然钻石晶莹剔透,光华闪烁,价值连城,人们视它为珍宝。钻石有十几种色泽,其中最优秀的是无色之色,如水所发出的色。”“但无论何种色泽,在钻石都不是凝滞的私有质料,而是一种光,一种闪射的活的精神,犹如心脏之跳动。仅有颜色是不够的,没有光,再美的色彩也是死的,仿佛没有灵魂。玫瑰有色,可惜无光,在深夜我们看不到它。只有在黑暗之中,才能辨别光的真假。” “生命不能没有光。人不能只知接受而不知给予;不能只期望别人是宝石,自己却永远是佩戴者。被光照是有福的,光照别人更为有福。钻石的色泽生自钻石本身,真实,自然,气质非凡。”

小袁隆平睁着一双大眼睛,接着问妈妈:“那何为人生的色泽呢?”

妈妈笑了笑说:“虚荣不是,浮华也不是;得意的脸不是,骄傲的心更不是。人生的光泽不是别的,是阳光般的物质。爱是心灵的光泽,美好的德行就是人生的光泽。众人看见了它,且得到了它。”“当你遭遇挫折的时候,一定不要气馁,要看到光明;当你人生贫穷落寞的时候,一定要发愤图强,不可懈怠;当你人生失意的时候,一定要抖擞精神,相信未来!”

小袁隆平听到母亲讲的道理,也似乎明白了一点,但还是不大懂。长大成人的袁隆平,回想小时候母亲讲的这些哲理故事,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不可贪婪,学会拥有,也须学会放弃。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信心。”

在袁隆平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橘子树,每到夏季就在树下乘凉。可是它的树冠不是很粗大,枝杈显得很瘦小,但是叶子还是很茂盛的。别看它瘦小,它的功劳却不小呢!它为了紫藤的生长,心甘情愿地付出着。

你看,那一株紫藤正攀缘着它生长呢!那紫藤的枝叶四处蔓延,下面开着一串串的花朵,它凭借着橘子树的树干,向上盘绕,竟爬到了顶端。

每天早上起床后,打开窗户,第一眼就可看到紫色的花朵。有一天,妈妈走过来,用剪刀剪断了紫藤的枝蔓,并把枝蔓扯下来,扔到了垃圾堆上。

小袁隆平看到母亲这样做,有些不解,便问妈妈,“为何要把这些好看的花毁掉呢?”妈妈反问他,“你是喜欢吃橘子的呢?还是喜欢看鲜花?”小袁隆平直截了当地说,“我两样都喜欢。”

这时,妈妈就给讲道理,妈妈说,“二者是不可兼得的。那紫藤花虽然好看,可它太霸道了,你看,上面全是它的花,很难再看到橘子树的枝叶了。况且,它还不停地吸取橘子树的汁液,再不把它弄下来,那橘子树便会死去。所以,二者是不可兼得的。”“勇于索取,也要肯于舍弃,二者不可兼得。”这是袁隆平在母亲的教诲中悟出的道理。

1939年8月,父母将袁隆平与弟弟袁隆德一同送进了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

袁隆平家与学校在同一条街上,距离并不远。龙门浩这条街比较长,一眼看不到头,街巷的道路都是由青石板铺成的,曲曲折折地向前延伸着,两旁的民房都用灰色砖建成的,基本上都是二层楼,看上去好像进入了灰色的世界。

每天早上,袁隆平吃饭早饭,就和弟弟一起穿过这条石板路,去学校上学。由于周围都是灰色调,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这条街在少年袁隆平心中似乎永远也走不完。

受到当时战乱的影响,袁隆平所上的小学并不太平。当时日军为了摧毁抗日的基地,对重庆进行了疯狂的轰炸,这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少有的轰炸,从1939年至1941年的年间,短短三年间,不足九平方公里的重庆市,却遭受了上万次空袭,空袭过后,整座城里遍地是倒塌的房屋,到处是被炸的尸体,使得整个重庆混乱不堪。

在这样的情况下,袁隆平的学习自然也受到了影响。每当防空警报拉响后,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迅速钻进防空洞。

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为了不让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老师就带领着学生到郊外的壕沟里上课,在当时被称为“地沟里的教室”。

空中敌机不断在上空盘旋,地下依旧是读书声响遍整个大地。敌人可以把学生的教室毁掉,也可以把我们的身体炸伤,但是他们却不能摧毁中华儿女心中坚强的意志,“地沟里的教室”,也就成了学生学习和避难的地方,这里也成了中华民族孕育希望的地方。

不久,由于日军的狂轰滥炸,使得水陆交通受阻,物资供应不上,食品和日用品也短缺,这个时候,袁隆平家的状况也发生了变化,一家人需要生活,孩子需要上学,而父亲的微薄收入也无法支撑这些开支,常常是入不敷出。昔日安稳的生活,此时,也不得不与全民族一样承受着生活的艰辛。

这一切罪恶,都应归于日军的大轰炸。这一页历史,让每个中国人愤怒不已,让每个中国人奋起反抗;让日本侵略者的惨无人道的嘴脸,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把中华民族的英勇斗争、顽强拼搏的精神表现得如此完美。这一页历史也让少年袁隆平明白,中国人是需要站起来的,是需要扬眉吐气的,这也激发了他爱国主义的情感。

在那阴森森的壕沟里,袁隆平学会了他终生难忘的歌曲,这是一首抗日救亡的歌曲: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战在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投降!宁愿死,不投降!

袁隆平和同学们唱得是那样振奋人心,慷慨激昂。回家时,他就把这首歌教给弟弟们唱,不知不觉中,爸爸、妈妈也跟着唱起来了,他们唱出了自己对敌人的仇恨,唱出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袁隆平从小就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他总是表现得很积极,全身心投入到抗日的队伍中去。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游行队伍中,他都会高唱救亡歌曲。那些救亡歌曲,就像火炬一样,不断在少年的心头燃烧着: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片片国土的沦丧!我们是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父亲看到日军的丑恶行径,以及那肮脏的嘴脸,恨不得将他们碎尸万段。再看到同胞们所遭受的灾难,不禁感叹道,“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惨剧啊!”

父亲带着愤怒的口气说:“你们兄弟要永远记住,中华民族在这段时期所遭受的灾难。”

此时,袁隆平在父亲的教诲下,懂得了做一个中国人所应肩负的责任,想到祖国人民所遭受的磨难,不禁潸然泪下,并在父亲面前下定决心,一定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调皮的“小马驹”

袁隆平因为他属马,又非常调皮,因此被大人们称为“调皮的小马驹”。

这个被称为“小马驹”的少年,有很多调皮的故事。在家人的眼里,这匹小马驹长得不是很讨人喜欢,有时做起事来显得笨手笨脚的,这难免会经常闯祸遭罚。

有一次,袁隆平看见祖母在抽水烟,那“呼噜噜”的声音让他非常好奇。等祖母回屋时,他眼疾手快地拿起了水烟,一阵猛吸,结果不小心把辛辣的烟水灌进了嗓子,难受得直咳嗽。

祖母听到咳嗽声,赶快跑了出来,看到孙儿在吸水烟,非常地生气,于是,揍了孙子一顿。过后,祖母也是很心疼孙子,就教育他说:“小孩子是不应该玩这些东西的,要学些好的东西。这会把你的肺给熏黑的。”

袁隆平听到祖母的教诲,并牢记在心里,后来,就再也没有碰过类似的东西。

袁隆平的母亲非常喜爱花卉,每到傍晚时分,便会给花瓶里的花浇水,或是换清水。那天,母亲正在给花换水,袁隆平放学回来了,一看到母亲忙碌着,他一声不吭地跑过来帮母亲的忙。

母亲刚把花拿出来,放在地面上,他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起花瓶去倒水,可是花瓶还没有拿起来就给弄倒了,花瓶里的水洒了一地。

母亲看到后,笑了笑,于是就拿起花瓶到水缸里装水,她刚离开,袁隆平就开始摆弄起地上的花,结果一不小心,把花的枝杈给折断了。

这次,母亲还是没有责备这个帮倒忙的小家伙,母亲从袁隆平的举动中发现了他所具有的好品质,原来他比较喜欢动手实践。应该说,袁隆平小时候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没到吃饭时,他就会积极帮着妈妈拿碗筷,可是毛手毛脚的他,走路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在地,手中的杯盘可遭殃了,没有一个完好的。每当这个时候,他知道自己闯祸了,就会站在一边不吭声,以示惩罚自己。

母亲为了不让他感到伤心难过,为了训练和调动他的积极性,对他关爱有加,让他多做事,这样可以锻炼他的动手能力。当然厨具难免会遭破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袁隆平的这些缺点改进了不少,毁坏东西的几率降到了最低点。

好奇心强是天才成功的最伟大标志,在瓦特小的时候,盯着沸腾的水壶盖发呆,不断思考,最终成为了伟大的发明家。袁隆平像瓦特一样,爱动脑子,爱思考问题,见到不明白的事情,总会打破沙锅问到底,对新奇事物总想体验一下。

一天,父亲去了一个朋友家,回来的时候,顺便带回了一袋子荞麦粉,并放在厨房的橱柜里。当时小袁隆平并不知道荞麦粉是什么东西,以前吃的都是白色面粉做的馒头,这袋荞麦对袁隆平来说,可是个新鲜东西。

袁隆平对这褐色面粉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不断问自己,“这么黑的东西可以吃吗?吃了之后会是什么味道呢?”

袁隆平的好奇心太强了,看着这个袋子有一会儿了,于是他决定亲自尝一尝。这个时候家里又没有其他人,只有自己在家,不怕被发现。

接着,袁隆平用手抓起一把放到了鼻子跟前,开始闻起来,“原来,没有什么味儿,和白面一样的。”“那是甜的还是咸的呢?”他不由自主地伸出了舌头刚要舔,由于吸气过大,荞麦粉一下子钻进了鼻孔,忍不住一个“阿嚏”,一把荞麦粉都喷在了脸上,这下可看不清他的小脸了,这个“小马驹”瞬间变成了一个“面人”。

就在这个时候,妈妈回来了,手里还提了一大袋菜。袁隆平还不知道妈妈回来,他正在用手抹脸上的面,希望弄干净,妈妈就看不到了。还没来得及全部抹去,妈妈走进了厨房,看到眼前的情景,不禁惊呆了,不敢相信这是自己的儿子,出去买菜才一会儿,他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母亲并没有怪他,看了看袁隆平手里拿着剩下的荞麦粉,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便又忍不住笑了起来。“真是个调皮的‘小马驹’呀!”妈妈一边,一边拿毛巾替他擦脸。“小马驹”被面粉弄脏了脸,可还不知道荞麦粉的味儿,这个疑问又出现在脑海里。忍不住便问妈妈:“荞麦是什么味道呀?”

妈妈摸了摸儿子的小脑袋,然后说道:“今天晚上,妈妈就给你们做荞麦面条吃,到时候不就就知道了吗!”于是,“小马驹”高兴地出去玩了。

这件事过后不久,“小马驹”对另外一件事产生了好奇心。他有一个温和的邻居叔叔,这位叔叔是个巧手木匠,每天都在不停地做生活用具。“小马驹”时常给小伙伴们提起,邻居叔叔会发出神奇的魔法。一块不规则的木料,经过他的巧手,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把椅子,吃饭用的桌子等,于是,每天午饭过后,“小马驹”就会和兄弟们到邻居叔叔家,看叔叔是怎么弄这些木料的。

木匠叔叔温和,待人又诚恳,看到他们来了,并不赶他们出去,还欢迎他们兄弟来自己家,这样家里就比较热闹了。叔叔给他们兄弟每人倒了一杯水,不再管他们了,任由他们玩,自己继续干活。

孩子们高高兴兴地玩着,还时不时看叔叔干活。很快,凳子就做好了,木匠就拿来锤子和钉子,又对凳子的腿进行加固。

这时,只见叔叔抓了几个铁钉,并把这些铁钉叼在嘴里,一个一个地取下。他所以能这样做,是可以节省很多时间,长期这样做,也不会出现什么危险。“小马驹”正快乐地玩着,突然看到木匠叔叔这样做,非常好奇,忍不住想试一试。

于是,他来不及跟叔叔打声招呼,便跑回了家,一头钻进了库房,在工具箱里找出了铁钉。在院子里,他找来一些木棒,也想做一把椅子。他就模仿木匠叔叔的样子,把铁钉放进了嘴里,可很不好受,铁钉又有一股味道。

接着他把铁钉吐出来,然后再放进去,再吐出来,弄了几次感觉很不熟练,只练习没有技巧也是不行的。“小马驹”想到这些,决定去向木匠叔叔学习。于是他嘴里衔着铁钉就跑出去了。刚跑出家门没多远,一不小心被一块大石头绊倒了,这时,衔在嘴里的铁钉也给咽了下去。“小马驹”给吓坏了,一时愣在了那里,过了良久才醒来,他倒是挺坚强的,没有哭喊,赶紧跑回家找妈妈。当时,妈妈正在院子里乘凉,看到袁隆平急匆匆地跑回来,问道,“你这么急,出了什么事?”“小马驹”就把自己吐下铁钉的事给母亲讲了,这下可把母亲吓坏了,赶快嘱咐大儿子去叫上邻居,把小隆平送进了医院。

在医生的努力下,这个害人的铁钉终于取出来了,袁隆平总算平安了,全家人惊恐的脸也露出了笑容。

这些小事给少年袁隆平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惊险。每当提起这些事,如今的院士还是会开心地一笑。

勤学好问的学生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军突然袭击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大损失。8日,美、英对日本宣战,11日,德、意对美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已无能力顾全局。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重庆,暂且平静下来,大街上开始修建店铺和住宅,袁隆平的学习和生活也逐渐稳定了。

1942年8月,袁隆平小学毕业后,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庆市复兴初级中学。这时他才刚刚12岁,可他已经成为中学生了。自此以后,爸爸、妈妈也改口了,不再喊他“二毛”了,都叫他“隆平”了。

由于日军的轰炸减少了,学生上课,也不用为防空警报而担心了。学生们从战乱时的壕沟课堂返回到新教室里时,无不感到欣喜若狂,学习的劲头更加高涨了。

学生们在经历了众多磨难后,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因而,他们都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更加努力学习了,以便掌握更多的知识,用知识这个强大的武器,把敌人从祖国的土地上赶出去。

在教室里,在花园的林荫下,在草坪上,到处都是用功看书的学生,他们热情地讨论着学习中的问题。

袁隆平刚进学校,看到这些爱学习的同学,感到自己身上的胆子不轻,下定决心,也像他们一样,勤奋学习。

袁隆平第一次来到中学,对校园里的一切都产生了新鲜感。用手不停触摸那涂着青漆的课桌,上面还留有上届毕业生刻下的字迹;对崭新的课本爱不释手,翻来翻去地看,好像永远也看不够;花园里开满了姹紫嫣红的鲜花。

袁隆平带着好奇、纯朴的童心深深感受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上学的第一天他便爱上了这个新学校。

到了中学以后,袁隆平为之感到兴奋,因为在中学的课程里,增加了代数、物理等新课程。这些新课程,给袁隆平带来了更多的兴趣。在上第一堂代数课时,他便向老师提出了难以回答的问题。

来中学的第二天,第一堂代数课讲的是:有理数。刚开始时,袁隆平对一些概念还能听懂。就在老师讲到两个同号的“有理数”相乘得正数时,袁隆平有些不大明白,他感觉有些不可能。

袁隆平陷入了沉思,怎么也想不明白,两个负数相加也得负数,两个负数相减也得负数,可是为什么相乘之后,就变成正数了呢?

教室里,老师在用心教学,同学们认真听课。袁隆平又深思一会儿,他觉得是不是同学们都听懂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自己这点都不懂,那么后面的学习也就更不懂了,再学也没有多大意义了。于是袁隆平把手高高举起,老师看到,就让他站起来,他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负数乘负数会得正数呢?”

老师被他的一问给难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班里会有这样爱思考、爱提问的学生。况且这个问题,也并非一时回答得了,这关系到高等数学的运算推理。

老师沉默片刻说:“这位小同学,你们刚开始学代数,只要准确地记牢法则,按照这条法则去运算就可以了。”

袁隆平听到老师这样回答,对此很不满意,从此他便对数学产生了厌恶感。以至后来,除了数学以外,其它功课都是全优。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袁隆平。在50年后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和另一位获奖者交谈时,袁隆平又把这个问题拿出来,慢慢说:“数学是科学之母,我初中时向老师提的问题,没有得到圆满的答复。这个问题是‘为什么负负得正’,直到现在我都弄不清楚,您能帮我解释解释吗?”

一句话把老数学家吴文俊问得无以应答。

爱提问成了袁隆平的家常便饭,因为他对那些不懂的问题,就喜爱思考,经过再三思考,还是不明白,就必须向老师和同学提出疑问。这个好习惯也给他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天,袁隆平早早就来到了学校,首先对功课进行了预习。上课的时间到了,他拿出物理课本。原来这堂课是物理课,老师要讲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关于“物质能量”的方程式。

老师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解,袁隆平也拿出了十足的精神在听,突然间脑海里闪出一个疑问,并把这个疑问提了出来,于是他问道:“老师,物质的能量和光速的平方为什么能成正比呢?”

这问题确实难以回答,它毕竟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花了十年时间,才得出这个著名公式的。但袁隆平的勤学好问,还是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袁隆平的少年时代,几乎对身边的一切都饶有兴趣,几片落叶,一窝蚂蚁搬家,都能让他凝神一个时辰。朦朦胧胧之中,他开始思考生命的奥秘。

正是因为袁隆平有着一颗好奇、纯朴的童心,才有他成年以后在科研事业中的豁达、坚毅与率真。

1943年,袁隆平在复兴初级中学只上了一年,随后转到了重庆博学中学就读,在这所中学里,他读了4年。

博学中学1899年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牧师杨格非教授创办,是我国最早的西式学校之一。办校的宗旨是“勤朴博学”,勉励学生勤奋朴实,博识善学。袁隆平1943年至1947年就读于当时的“博学中学”,从初一读到高二。1952年,该校更名为“武汉市第四中学”。

当时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汉口博学中学迁往重庆。新校址坐落在重庆市郊南岸背风铺,校舍十分简陋,除一栋学生宿舍属半砖瓦半土墙结构外,其余房屋都是用竹片敷上黄泥建成的。但这里却是风景秀丽的山区,周围绿树成荫,四季鸟语花香。这也给学生增添了生活中的乐趣。

可是,战争并没有停下来,动荡中的人民生活还是相当困苦的。学校里的少年学子也一样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

在这个时期,学生们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可他们吃的都是杂粮饭,那粗糙的米很难下咽,虽能够咽下去,有时还会扎到嗓子。菜也是少有,能够吃到的就是那些能照见人的菜汤。看着那一大锅汤,不觉让人心凉,上面只飘着一点青菜叶,剩下的就是清亮亮的水,一点味道也没有。不过,能有一点菜吃,已经算不错了。

学校每隔一两个星期,就会做一次腊肉或者梅菜扣肉,然而每个学生却只分到了一顶点儿,这也算打一次“牙祭”了。

在当时,学校里没有电灯。到了晚上,宿舍里只有一盏不太亮的桐油灯,几个同学围着桌子,紧挨着做作业。

虽然条件差一些,但学校的制度是非常严格的。博学中学有着自己的特色,因为它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早上6时起床,10分钟后就得洗漱完毕在操场集合做操,迟到者会受到惩罚。老师会在起床铃响后,马上赶到学校宿舍查看,是否有睡懒觉的。老师手里始终拿着一根竹片,敲打那些还在睡觉的学生的铺盖,催促他们起床。

某一天早晨,几个顽皮学生要捉弄老师,他们把几个枕头包在铺盖里,假装一个学生在蒙头睡懒觉。老师走进来,用力敲打那铺盖,但没有反应,掀开一看,才知道上了当。当时,这几个学生既高兴又恐惧,不敢出声,生怕老师责罚。但老师并不以为然,只是笑了一下,于是袁隆平忍不住大笑起来,也引得大家狂笑不止。

袁隆平在学习中,从不死记硬背,他善于找出重点,难点,思考,再思考,对于不懂的,就问同学或是老师。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这个好习惯,使他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也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博学中学因英国教会创办,它也就成了一所教会式学校,自然对英语教学格外重视。如果其它课程不及格,可以进行补考,但是英语不及格的话,那就只有留级的份了。

因此,博学中学的英语学习氛围特别浓。同时,也很讲究教学方法。在英语课上,老师用英文讲课,还定期进行阶段的考核,偶尔也会举行英语演讲比赛等。

在博学中学,使袁隆平受益匪浅的是英语水平的提高。

因为袁隆平的英语基础好。在他小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对他进行了英语启蒙教育,经常教他看一些英文书籍,有时还教他英文歌曲,所以他对英语的兴趣很高,英语成绩也是位居榜首。

袁隆平成名后,每逢国际会议他都用英文演讲,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并赢得了无数人的赞誉。正如袁隆平自己说的:“我现在之所以能在各种国际活动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主要是母校给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少年袁隆平在读这些英文著作时,从书中接触到了爱因斯坦,并首次了解他的理论。当他对爱因斯坦有了初步了解后,就对他产生了崇拜之情,他对爱因斯坦那超乎想象的思路和大胆创新的胆略非常佩服。“学习要敢于提出疑问,大胆创新”是爱因斯坦的精神内核。袁隆平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并在这一伟大科学精神的指导下,克服种种困难,为自己的人生开辟新的道路。

热爱游泳的少年

少年时代的袁隆平兴趣广泛,喜欢音乐,爱好体育。也许是长期生活在长江边的缘故,他对游泳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桃园时,他已经学会了蛙泳和仰泳;来到重庆后,就到长江边按照图例,一步步练习分解动作,不怕疲劳,坚持探索,很快就掌握了游泳的要领。一个暑假下来,仰泳蛙泳的动作更标准了,可以在重庆的龙门浩之间畅游。后又学自由泳。10岁时能横渡长江。他曾立志学习老船工过硬的游泳本领。

那年,袁隆平一家逃难,是沿长江向重庆进发的。当时,刚好赶上隆冬时节,天气格外的寒冷,全家人都萎缩在船舱里。小船在波涛汹涌的长江上慢慢向前方移动。

水流得很急,又是逆水而上,肯定要费力些。困难是避免不了的,有时遇上大浪,走一段,还要往后倒退几尺。一路上只有靠纤夫拉纤才能往前行进。

好心的母亲看着纤夫肩上被绳子勒得伤痕累累,便默不作声地回到了船舱,把四毛的小花被拆开,给纤夫缝了两条纤绳套,这样会减轻纤夫的疼痛感。母亲又在箱子里找出了丈夫的布鞋,送给了那位年长的纤夫。

老纤夫激动地说:“我们主要是靠拉纤吃饭呀,每一个拉纤人的肩上、脚上都会被磨伤的。”

纤夫们用力拉着纤绳,小船缓慢地在江水中行进。袁隆平站立船头,看着纤夫吃力的样子,怀着崇敬的心情对纤夫说,“我来给你们唱支歌吧,这样你们就不感到寂寞了。”

于是,袁隆平就高歌起来,唱的是那样有力,使得纤夫们精神抖擞。

唱了一会儿,感觉累了,就停下来,凝视着这冰冷的江水,在看看拉纤的纤夫,在少年袁隆平的心里,产生了同情感,不禁感叹道:“他们的这种生活,何时不再出现啊!”

这时,弟弟四毛走过来跟他说话,但袁隆平此时还在想着什么,没有在意弟弟的问话。又叫了一声,还是无应答,四毛生气了,于是把哥哥推下了船。

袁隆平虽然在桃源学会了游泳,但现在是湍急的江水,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自救。

老船工看到后,奋不顾身地跳入了江中。因为他的水性很好,很快就把袁隆平拖出了水面。袁隆平得救了,全家人脸上也都露出了笑容。为了感激老船工,都忙着为老船工换衣服、取暖。这个时候,唯有四毛被吓得哭个不停。

袁隆平看到老船工有这样的游泳本领,便下定决心要学会游泳,并要在大江大河中游去自如,长大后,遇险救人。也正是这次经历,激发了袁隆平的游泳兴趣。

袁隆平在重庆的家,靠近江水,到江里游泳成了他的最爱。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尽管敌机在重庆上空不断盘旋,城中充满了恐怖,但对这些孩子来说,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他们与往常一样,每天放学后,袁隆平就会叫上小伙伴们,还把弟弟隆德带上,跳入嘉陵江,尽情畅游。

那天放学后,袁隆平和弟弟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到江里游泳去了。在当时,社会处于战乱的年代,城内人来人往,秩序不是太稳定,日本的飞机时常轰炸。

父亲很担心两个孩子的安危,心情开始焦躁起来。于是,他拿来望远镜向江边望去。这一望却把他吓了一跳:那江中的两个小黑点,正是自己的两个儿子。他一路小跑到江边,对这兄弟两个大声呼喊,兄弟两个听到父亲在喊,就迅速游过来了,上岸后穿上了外套。

父亲看到他们二人私自下河游泳,非常生气,就责问袁隆平。父亲以严厉的口气说:“你从小就喜爱游泳,水性相当不错,偶尔到江里游一游,也无关紧要,让我放心不下的是,你为何要拉上弟弟四毛呢?”“隆德水性不好就更需要学习锻炼!”袁隆平底气十足地回答说。“那要是出现意外怎么办?”父亲愤怒地反问说。“请爸爸放心,有我‘浪里白条’在此,隆德一定会平安无事的!”

父亲听到儿子这样说,也就不再责怪他了,反而现出了微笑。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父亲的工作又有变动,袁隆平一家人于1946年6月由重庆迁回汉口。袁隆平也随之转学到博学中学汉口分校读高中。从1946年8月至1948年1月,袁隆平在这里学习了一年半时间。

1947年夏季,湖北省举行游泳比赛,热爱游泳的袁隆平想参加这次比赛。可是,袁隆平由于发育比较同龄人晚,个子也不太高,他向体育老师报名时,老师看看他,然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没有强大的体力,比赛是不行的,你回去吧!”

袁隆平觉得很委屈,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桃花潭里游泳。无论是自由泳和仰泳,都是轻车熟路。在水中像鱼儿一样穿来穿去。

在重庆时,每天都会到江里玩一番,还曾经横渡了几次长江,这么好的基础怎就不能参加比赛呢?他想不明白,也不去想它了,但他确实很想去试一试,可是又无可奈何。

也就在这个时候,有个同学帮他想了一个好办法,袁隆平听后高兴地笑了。

按照同学的办法,在汉口市区举行选拔赛那一天,袁隆平跟着队伍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进了赛场。由于他个子矮小,没有人注意到他。他默不作声地像其他选手一样,换上游泳服,做准备动作。

一声哨响后,所有队员都做好了准备动作。当哨声再次响起,袁隆平以出其不意的速度钻进了泳池,他如同一条飞鱼,快速地游着,吸引了台上观众的眼球,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在人们喝彩声中,袁隆平第一个到达了终点。最终,他获得了汉口赛区男子自由泳第一名。

这时,来参加比赛的同学们都被他的举动惊呆了,反应更强烈的是没有选他的体育老师。人们还在惊异的场面中,等他们反应过来后,才给予袁隆平热烈的掌声。

不久,袁隆平以预选赛第一名的成绩,参加湖北省的省级比赛。在这次比赛中,他获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两块游泳银牌,这是汉口博爱中学所没有获得过的荣誉。

学校领导和同学们得知他获奖的消息后,高兴得不得了。在比赛结束后,袁隆平回校的那天,受到了不一般的热烈欢迎。这时的他就像是一位英雄。班级里为他张灯结彩,校长还给他戴上了一朵大红花。

同学们看到他后,就迅速把他围了起来,有人已经把他高高抬起来了,使劲地向上抛起来。那欢声笑语,响遍了整个校园。这是袁隆平上学以来赢得的最大荣誉。

在上大学期间,也就在1951年春季,贺龙同志在成都主持了一场运动会,这是西南地区的第一届运动会。

因此,四川省所有的高校都派出了选手参加,经过层层选拔,袁隆平被选为参赛队员,他是代表西南农学院而参加游泳比赛的。

这次比赛与以往比赛不同,不是简简单单地奖励。在这些比赛中,能取得好成绩,就有可能入选国家游泳队,代表国家参加国际上的比赛,为祖国赢得荣誉。

进入国家队那可是袁隆平梦寐以求的事,这对他的诱惑力太大了,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捧着鲜花、手举奖杯为国争光,那场面多么壮观和自豪呀!

袁隆平为了这个目标,每天一大早起床,一个人跑到嘉陵江里,开始练习各种游泳姿势与技巧,仰泳、自由泳、蛙泳、蝶泳。他还不断变换着姿势,练得很有劲,每天早上都会练习三个小时。有时会长时间地练习,以争取比赛场上获得好成绩。

那天上午,天气格外晴朗。袁隆平代表西南农学院来到了比赛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