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难得师承录:跟师经方家刘志龙教授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03:50:56

点击下载

作者:黎崇裕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年难得师承录:跟师经方家刘志龙教授记

三年难得师承录:跟师经方家刘志龙教授记试读:

三年难得师承录跟师经方家刘志龙教授记黎崇裕 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三年难得师承录:跟师经方家刘志龙教授记/黎崇裕编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7

ISBN 978-7-5132-5468-7

Ⅰ.①三… Ⅱ.①黎… Ⅲ.①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Ⅳ.①R249.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22679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三街31号院二区8号楼

邮政编码 100176

传真 010-64405750

      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 880×1230 1/32 印张 10.75 字数 208千字

2019年7月第1版 2019年7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5468-7

定价 58.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社长热线 010-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89535836

维权打假 010-6440575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微商城网址 https://kdt.im/LIdUGr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天猫旗舰店网址 https://zgzyycbs.tmall.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联系(010-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黎崇裕(右二)跟刘志龙老师(左一)侍诊抄方刘序

我和黎崇裕医生相识是在2011年黄煌先生举办的“仲景南阳经方大会暨2011年度经方医学论坛”年会上,那时,他是“黄煌经方沙龙”小有名气的青年才俊,经常有精妙的发言,于是颇为欣赏。之后几年,我和他没有间断过联系与交流,关于经方、关于人生,无所不谈,惺惺相惜,成了忘年的朋友。5年前,黎医生放弃原来的工作,来到了我工作的医院,我们成了同事。后来藉“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黎医生成了我的学术继承人。

师承教育是中医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一般以师授为主,老师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侍诊左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通过老师的点拨达到心领神会、掌握精髓的效果。王琦教授在《师承论》一文中,将古代中医师承分为业师授受、家学相传、私淑遥承等形式。史载,最早的师承教育始于扁鹊学医于长桑君,而弟子又有子阳、子豹等人;太仓公淳于意学医于公乘阳庆与公孙光,其弟子有宋邑、高明、王禹、冯信等。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成长的摇篮,也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动力,她不仅传承了中医学术,也带来了中医的学术争鸣与繁荣,成就了千古不衰的中医。

作为老师,我的知识固浅矣,从医30多年来,教学、科研、临床、管理……杂而无序,在浩瀚的中医海洋里,只是了解些只鳞片爪,不足挂齿。黎医生是一位很有悟性的中医师,这些年来,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加之又笔耕不辍,把我的部分临证资料用心整理,以及他自己学习思考所得,积少成多,辑成本书,难能可贵!

弟子未必不如师。张仲景博采众长,叶天士拜师十七人,然其成就远远超越了他们的老师。我也希望黎崇裕医生能够以师为梯,勤学、慎思,不断在临证中积累提升,早日超越他的老师。刘志龙2018年8月22日记于珠海

刘志龙,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珠海十大名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珠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近年来致力于经方临床应用的研究与推广,是国内著名的经方专家,擅长用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各种内科杂病。黄序

黎崇裕先生跟随刘志龙先生学习3年,不仅学而有思,思而有所获,并且总结归纳刘先生的学术思想,传播其学术观点。刘先生是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亦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身兼数职,既是医者,亦是管理者,也是师也,不忘传道、授业、解惑,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努力做到“会科研,能科普,临床好,沟通强,懂管理,能中也能西”,多方位发展。

刘志龙先生对于经方、时方的运用有独特的见解,灵活运用六经辨证、方证对应、脏腑辨证、气血阴阳辨证等方法诊治,博采古今名医名方,融汇中西医,形成自己独特的诊疗方法。刘先生对一些方药有深刻的理解,如经方中的柴胡用量大小、柴胡与其他药物的比例等。刘先生尤善用经方治疗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及疑难杂症,对于治疗糖尿病提出“六重法”,即:首推问诊、舌分阴阳、六经辨证、脾肾之阳、健康宣教、减灶之计,彰显其特色及独特个性。

陈瑞春教授曾说:“临床治病应当有法有方,无论是经方、时方都可以灵活应用。”不论经方、时方,以病人为出发点,尽可能解决病人的痛苦,为中医治病救人的最大益处。

余不才,乐为斯序。七十三叟 黄仕沛2018年6月1日

黄仕沛,1945年出生,广东南海县人。祖辈五世业医,其父黄继祖为广州市著名老中医,精于温病。黄仕沛20世纪60年代初就读于广州市中医学徒班,并随父侍诊学医。1965年获得中医医师资格。1983年起连任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副院长、院长。2000年被广州市政府授予“广州市名中医”称号。2004年调任至广州市越秀区政协,任专职副主席。20世纪90年代起“觉今是而昨非”,转而专攻仲景之学。临床上独尊经方,推崇“方证对应”,以大剂称著。王序

古人云:书如其人,文如其人。要给书做序,自当先看其人。刘志龙院长在经方界乃至中医界可谓大名鼎鼎,我常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有这样的杰出校友而自豪。只可惜山水相隔,机缘未到,仅闻其声,未见其人。正应了“机会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刘院长邀请我参加2016年12月的珠海经方大会。初窥其人,俨然貌也,瞿然身也,温文尔雅,举止大方,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再听其论,理论娴熟,经验丰富,侃侃而谈,术如其人。这次会议,不仅使我眼界大开,收获满满,更重要的是,从此我迈入了久窥其门而未入的经方论坛。在此之前,我学经方、用经方、发扬经方,出过专著,得过奖,发表过60多篇相关文章,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这十几年只在肿瘤治疗领域徘徊,出不来呀!此门一开,受众更加广泛。一孔之见,竟能浪得虚名,受到国内外同仁重视,少不了刘院长伯乐之功。

黎崇裕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认识的。常言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师门亦如是。气质、学问颇肖其师,同时还得到他的新书《一个青年中医之路》。一回到家,就让女儿好好学习。年龄相仿,差距咋就这么大呢?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近期,第四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评奖结果揭晓,女儿王欢的作品《青年中医成才之路——读黎崇裕〈一个青年中医之路〉有感》荣获“提名奖”。

中医师承,经过60多年的冷落,现在又重新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师承的论文不少,质量高的不多;师承出专著的不多,能全面系统总结提高的更少。我的弟子写的《中医抗癌进行时——随王三虎教授临证日记》虽然第三本就要出版,但和黎崇裕的这本《三年难得师承录》相比就显得零乱松散而不成体系,也缺乏这本书的深度与高度。今有机会先睹《三年难得师承录》,正好为我在深圳宝安中医院要承担3年制的师带徒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本书的最大亮点是小题大做。以糖尿病为例,且不说开头部分的从医之路、学术之要中有关内容,在特色经验的一开始就首先详述了治疗2型糖尿病的“六重法”,其次分四个部分介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医临床艺术,还列有不少常用的名家治糖验方和糖尿病泡茶方。医案部分的玉液汤治疗糖尿病及其皮肤病案内容详尽,新意频仍,名言叠出,读来颇有会心之乐。由于一气呵成,不留整理痕迹,理论与实践交融,竟不知哪些是刘院长的原创,哪些是作者的升华,拟或兼而有之,珠联璧合。

本书第二个亮点是不仅有师传篇,更有徒承篇。师传常有而徒承不常有。徒承篇中经方求真、临证验案、收获提高、师徒对谈等部分精彩纷呈,实力雄厚。看来不仅我的学生有了学习、模仿的模板,广大中医学子也将得到质朴厚重的知识美餐,可喜可贺。乐为之序!王三虎2018年5月16日于深圳市宝安中医院

王三虎,医学博士,省级名中医。曾任第四军医大学教授,现为深圳市宝安中医院特聘专家、西安市中医院首席中医肿瘤专家,兼任世界中医联合会肿瘤经方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欧洲经方学会顾问、瑞士华人中医学会顾问、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等学术职务。先后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师带徒100多人。主编、参编书籍30余部,其中5本专著畅销。近年多次在国内外成功举办经方抗癌学习班。2017年获“最具影响力中医人奖”。师传篇Ⅰ 从医之路

这个月(2015年2月)是师承的第一个月,本人作为刘志龙老师的学术继承人,很高兴有机会可以正式跟他学习,希望通过3年的学习,能够学到刘老师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早前就一直仰慕刘老师,当时我和刘老师同在黄煌经方沙龙网站,他的网名叫橘龙,我的网名叫黎小裕。刘老师经常发表一些有关经方、养生的帖子,我们在网上常有互动后,遂萌生了想跟刘老师学习的愿望。我和刘老师第一次见面是在2011年的南阳经方会议上,第一次参加经方学术会议的我,一切都懵懵懂懂,感到新奇。当时刘老师对我这个小辈爱护有加,让我深受感动。机缘巧合,我进入了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莲花路门诊部刘敏如学术传承室,期间就利用休息时间跟随刘老师侍诊抄方。后来很荣幸地成了刘老师的学术继承人,这是刘老师对我学习和工作能力的肯定,同时也是给我的莫大鞭策。希望通过师承学习后,做好名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并使自己的临床水平更上一层楼。

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我跟诊期间所了解到的有关刘志龙老师从医之路的片段,希望可以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刘老师的人格魅力。从《大医精诚》说起《大医精诚》出自唐朝医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刘志龙老师在大学期间读此文后在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从而影响了他一辈子的从医生涯。《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一是医术精湛,即要求医生要有高超的医术,医术乃“至精至微之事”,学医之人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二是诚心救人,即要求医生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般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因此,刘老师在临床中时时刻刻都是以患者为主。从医生脾气说起

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脾气,但是作为医生,一定要收敛自己的脾气。受《大医精诚》的影响,刘老师在临床中从来不发脾气,因为他觉得,人在承受病痛时是最无助的,用良好的语言与患者沟通,是建立医患信任、消除医疗纠纷的最好良药。因此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他常对患者说的话就是“对不起,让你久等了”“让你饿着肚子看病,不好意思”。很多患者听到这话总是一扫久等的焦虑,反而觉得是自己不好意思,耽误了医生的下班,让医生饿着肚子为自己看病。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简单的“对不起”,可能就会给患者心灵上带来莫大的抚慰,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关爱。

对于心事重重的患者,刘老师则普及必要的心理减压方式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对于絮絮叨叨的患者,刘老师也总是巧妙地说,你的故事很精彩,我们下次再听你说,后面还有一大堆的患者等着,该让后面的人看病了,你看可以吗?这类病人往往一听就明白,立马带着歉意和感激离开。

我们觉得刘老师就像一个牧师,不但会看病,还会做心理辅导,打开患者的“心结”,成为患者身体和心理的修复工程师。从“七毛钱的药方”说起

那是一个手癣患者,刘老师开了七毛钱的外用中药方让他泡手,当时徒弟们都“笑”刘老师:药钱还没挂号费贵。可没多久患者的手癣就痊愈了,对此《羊城晚报》曾以“他用七毛钱的药治好过病他常开的药方只需几十元”为题进行过相关报道,并提到“使这些徒弟与他结缘的,有一个共同的平台——‘岭南经方沙龙’论坛。这是他在网上创办的中医学术论坛,目前点击率已过十万。这里集结了岭南地区众多的经方医师,除刊载经方经典的理论、文摘外,经方爱好者们还可发表自己遇见的疑难杂症及诊治经验,相互交流,氛围极好”。

刘志龙老师在临床上经常教导学生要为病人着想,药方不要开太大、太贵,尽量不要增加患者的负担。有些疑难病需要用药多,能用便宜药就不用贵重药材,实在无法代替者考虑用药粉冲服,这样会便宜很多。从“中医梦”说起

1988年,刘志龙老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他要求到当地的附属医院当一名医生,可命运却阴差阳错地安排他留校当了一名教师。在当时,做高校教师无疑是一份既体面又稳定的好工作,但他却始终揣着“从医”的梦想。1994年,他博士毕业,南京中医药大学又强烈要求他留校。但是,刘老师依然要圆他那个悬壶济世的“中医梦”,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来到珠海当了一名普通中医。20多年过去了,刘老师有了多重身份: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南粤最美中医,珠海市十大名医。兼任世中联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首任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珠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然而,无论名片上的头衔如何更换,在刘老师的内心深处,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领导,始终觉得自己就只是一名普通医生,一个实现了“中医梦”的追梦人。从业余时间说起

医生工作繁忙,业余时间少,但医生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深造的职业,繁重的日常工作外,剩余少量的业余时间亦不可荒废。我们经常笑刘老师是“夜猫子”。因为那时他经常在凌晨一两点还在自己创办的“岭南经方沙龙”上答疑解惑和浏览学习。正是他这样不放过周末假期和夜间休息时间辛勤耕耘,所以才在实现了自己中医临床梦想的同时,还出版了10多部医学专著,完成各级科研课题20多项,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他的事迹和学术思想在《中国当代医药杂志》《江苏中医药杂志》《南方都市报-名医栏目》《羊城晚报》《珠江晚报》、珠海电视台等均有专门报道。而且刘老师通过致力于推动纯中医治疗理论,旨在打造中医诊疗特色,突出中医的简、便、效、廉优势,特别是其以经方治疗糖尿病的突破以及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效果,在省内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Ⅱ 学术之要学术思想与临床特色

刘志龙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30年,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其学术思想与临床特色粗浅归纳如下:一、抓住“证眼”,见微知著《左传·哀公十七年》云:“诸侯盟,谁执牛耳?”刘老师亦云:“用经方,谁执牛耳?无他,唯‘证眼’尔!”刘老师认为,抓住“证眼”乃经方临床活用的最基本要素,可居经方活用的领导地位,可使经方深入浅出地运用于临床,使用者亦可达见微知著之境;抓住“证眼”,即掌握经方方证的证候特征,只要证候特征与经方方证相符,处方便可信手拈来,可不受后世创立的诸种辨证方法的限制,这是用好经方的一条捷径。《伤寒论》中方证繁杂,易互相混淆,如何抓住“证眼”就成了最重要的一环。证眼的“眼”有眼目之意,此眼目乃画龙点睛之笔,“证眼”大部分可以用方证的主证来概括,但不完全等同于方证的主证,因为仲景所描述的特征性证候,有时往往并不在主证范围之内。以小柴胡汤为例,小柴胡汤的证眼是什么呢?

先看看小柴胡汤的“方证”。《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涉及的主要症状有“寒热往来,胸胁满闷,默默不欲饮食,烦躁易怒,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口渴,咳,心下悸,腹满,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弦细或数,或脉沉紧”,有人归纳为少阳病八大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而刘老师在其编著的《100首经方方证要点》中所提炼的小柴胡汤的证眼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同样地,刘老师认为其他方剂的“证眼”亦可归纳。如:

麻黄汤的证眼:无汗,脉浮紧;

桂枝汤的证眼:自汗,脉浮缓;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证眼:口苦,便溏,肝气不舒(肝区不适、胁痛、情绪不佳);

半夏泻心汤的证眼:上呕,中痞,下利;

葛根汤的证眼:无汗,项背强;

五苓散的证眼:口渴,小便不利。《伤寒论》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所以临床上,小柴胡汤的证眼除了“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之外,刘老师认为脉弦也是证眼,休作有时也是证眼。而且刘老师特别强调:“‘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不仅适用于小柴胡汤证,也适用于所有的经方方证,有是证眼便用其方。”二、阐明药势,直达病所

肉桂与桂枝皆辛、甘,可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用于治疗寒凝经脉之痛经、闭经以及风湿痹痛等。但肉桂性热,气厚,主温中而止痛,且能下行而补肾阳,又可引火归原,常与附子同用,因而散寒止痛优于桂枝;而桂枝性条达,气薄,主上行而散表寒,走四肢而温通经脉,因而温通经脉胜于肉桂。刘老师认为,肉桂如一位老人,稳重厚实,药力直趋下焦,可引火下行,温肾中元阳,使上浮之龙潜归肾水,故临床见咽喉肿痛,只要是虚火所致者,不避“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说法,依旧使用肉桂并取得良好效果;桂枝如一位年轻小伙子,活力四射,善走肌表,温分肉,可达解表祛寒之功。再如枳实,量少则下走肠胃,可破结实、消胀满;量大则上走清窍,可补中益气,有治疗内脏下垂之功。

例案:刘某,女,37岁。2016年6月14日初诊。

患者自诉头痛2年余。2年多前,患者在加拿大生小孩后没有像国内产妇一样坐月子,反而是产后食用冰冻之品,此后患者一直出现头痛至今。这次回国慕名前来刘志龙老师处就诊。患者形体中等,面色偏青暗,其头痛集中在颠顶部位,且呈跳跃性、游走性疼痛,手足不温,无口干口苦,小便正常,大便偏稀,舌淡苔黄白润,脉细弦。

辨为厥阴头痛,头痛乃因血虚肝寒所致。处方用吴茱萸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

吴茱萸10g,潞党参10g,生姜片10g,大红枣10g,全当归10g,桂枝尖10g,北细辛10g,杭白芍30g,白通草10g,炙甘草10g,正川芎15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6年6月21日):患者就诊时喜笑颜开,说2年之病一周而愈,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太相信。现头痛已除,疲倦乏力,汗多不恶寒,大便偏稀,舌淡苔黄白润,脉弦。产后气血不足,此时血虚已复,气虚露出端倪,故而改用补中益气汤加浮小麦调理善后。按:《难经》曰:“三阳经受风寒,伏留而不去,则名厥头痛。”此乃言三阳之经上于头,因而头痛多属三阳经。然而阴病亦有头痛。太阴、少阴二经之脉,皆上至颈胸中而还,不上循头,惟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病亦有头痛。因而,刘老师以产后头痛位置为颠顶处、手足不温、脉细弦为证候要素,辨为吴茱萸汤合当归四逆汤方证,用此合方化裁而得效。王好古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宜以(吴茱萸)主之。故仲景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方治厥阴病温脾胃,皆用此也。”《本经逢源》曰:“吴茱萸气味俱厚,阳中之阴。其性好上者,以其辛也;又善降逆气者,以味厚也。”故而此案中,刘老师借吴茱萸之药势上达颠顶,且降逆气里急而获良效。三、经方时方,辨证为本

刘志龙老师在2000年以前临床用方以时方为主,虽然亦偶用经方,但解析用方思路还是时方思维。如刘老师早年写的一篇文章:

患者,男,40岁。因下班回家途中遭雨淋受凉,当晚腹痛腹泻,大便呈稀黄水样,一夜10余次,不发烧,不呕吐。舌苔白腻,脉紧。辨证寒湿困脾,分清泌浊失职,水流大肠。治当温脾胃,利水湿。以五苓散加减。

桂枝10g,白术10g,茯苓10g,泽泻15g,炒车前子10g。

服上药1剂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再服2剂,腹泻痊愈。按:治泻之法甚多,温阳、健脾、燥湿、涩肠均可依证而施。本案则是以淡渗利湿、分利小便为治的一个成功案例。患者因湿起病,因此治不能离“湿”。湿在人体,有生理之湿和病理之湿之分,“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讲生理之湿;如果感受外界水湿,寒湿之邪,或脏腑本身功能失调,水湿的正常代谢障碍,就会产生病理的湿而致病。患者感受外界湿邪后,水湿内困脾胃,影响脾胃“分清泌浊”功能,大量水液混入肠道,便成腹泻。治疗上,从病理机制着眼,应该加强脾胃功能,增加小便量,使水湿从小便排出,腹泻也就治愈了。中医称之为“利小便实大便”,还强调:“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法的代表方剂是《伤寒论》五苓散。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尿之功;白术有健脾胃、利水湿之效,桂枝则助膀胱气化,可强化利尿作用。临证运用时可加炒车前子、生姜等,无非是加强健脾利湿功效。有一医院用单味车前子炒焦研粉,每日3次,每次6g,治疗湿性腹泻,疗效可达91.3%。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有类似一案,可供赏析:“邹,湿伤泄泻,小便全少,腹满欲胀,舌白不饥。病在足太阴脾,宜温中佐以分利。生茅术、厚朴、草果、广皮、茯苓、猪苓、泽泻、炒砂仁。”

2000年后刘老师受黄煌教授的影响,开始注重以经方为主。如受《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这一条文的启发,他用当归四逆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通过观察发现当归四逆汤能增强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临床症状,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但刘老师在运用经方的同时,并不避时方,而是以辨证为本,以疗效为目的。如运用翻白草治疗糖尿病,运用药茶治疗糖尿病,活用张锡纯的玉液汤治疗糖尿病属气阴两虚者,把蚕茧、蜂房等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免疫调节剂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刘老师认为时方辨证与经方辨证有明显的区别:时方辨证是把一个病分成若干个证型,需要临床医生经过抽丝剥茧,把患者的临床表现归纳成为某一类证型,辨清楚证型后才能确定相应的治法,而后才会有相应的选方,然而此时选方是可以多选的,并非是唯一的答案。而经方辨证则是辨别一个个方证,在临床上只要把患者的症状和方证进行准确的对应,或遵仲景原文或抓主证,这个方就出来了,不需要像时方辨证一样需要一个繁杂的辨证分析过程,经方辨证简便高效。当然时方里面亦有方证明确者,如温胆汤、逍遥散、五积散等,因此刘老师临证虽然善用经方,但同时也不避时方,常经方、时方合用而获佳效。四、擅长守法,灵活变方

刘志龙老师临床擅长用经方治疗各种内科杂病,尤其善用经方治疗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及疑难杂症。2型糖尿病患者在其门诊中较为多见,因糖尿病体质改变和所有指标达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让患者不至于对处方产生异议,刘老师擅长守法,但处方却灵活多变。每次患者来复诊,看似处方不同,其实理法皆未变,实乃刘老师之精心处置,以求患者心理安稳,让患者感觉医者每次都能耐心细致处方用药而心甘情愿长期服药。刘老师对于首次接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会明确告知“糖尿病减灶之计”:以一年为一个疗程,最初3个月每天一剂药,如果病情稳定,血糖逐渐下降,则减为3个月每两天一剂药,然后逐渐变为3个月每3天一剂药,3个月每7天一剂药,直到彻底停药为止。因刘老师用经方治糖尿病服药时间长,故人称“刘百剂”。

例案:李某,男,53岁。2016年1月5日初诊。

主诉:发现糖尿病7个月。去年6月份体检发现糖尿病,现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1天3次,1次0.5g)控制血糖,血糖控制不稳定,近期餐后2小时血糖波动在8.4~16.3mmol/L,空腹血糖波动在6.2~6.8mmol/L,另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天2次,1次5mg)以及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天2次,1次25mg)控制血压,血压控制稳定。现疲倦乏力,大便不成形,夜间咽部有痰,喜抽烟喝酒,舌淡苔黄厚腻,脉弦滑。无药物以及食物过敏史。抽血检查显示餐后2小时血糖13.76mmol/L,糖化血红蛋白5.5%。

诊断:脾瘅(气阴两虚型)。治当益气健脾,固肾滋阴,方用玉液汤化裁。

生黄芪30g,怀山药50g,鸡内金15g,粉葛根100g,生苍术30g,醋乌梅30g,熟附子10g,川黄连10g,上肉桂5g,淡干姜6g,西洋参15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以此方为主随证加减,至2016年6月14日复诊,已停用降糖的西药,中药2天服用一剂,患者对此结果较为满意。按:玉液汤是刘志龙老师临床治疗糖尿病的一张常用方,多用于苔黄、脉弦滑或弦数的糖尿病患者,对于改善症状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临床上刘老师常结合六经辨证来合方,如有太阳病证则合桂枝汤,有阳明病证则合白虎加人参汤,有少阳病证则合小柴胡汤,有太阴病证则合附子理中汤,有少阴病证则合真武汤,有厥阴病证则合乌梅丸,不受后世“三消”辨治的限制,而是根据舌脉以及症状消息化裁之。少阴病八法探析

少阴病用温法已属约定俗成之见,但中医常用的治法有“八法”,故本文从中医八法角度对《伤寒论·少阴病篇》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归纳总结得出少阴病篇的十九方中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属汗法;大承气汤属下法;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散属和法;桃花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属温法;黄连阿胶汤、甘草汤、桔梗汤属清法;附子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真武汤属消法;猪肤汤、猪苓汤属补法。少阴篇中虽未见吐法之方剂,但也有相关的条文论述,我们补充少阴篇吐法所用之方,从而使少阴病八法完备。冀此能提高大家扩展临证用方的思路。一、少阴病提纲

少阴病提纲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传统中医认为少阴属心肾两脏,心主血,属火;肾藏精,主水。病则心肾两虚,阳气衰微,无力鼓动血行则脉微,阴虚则脉细;心肾阳虚,阴寒内盛,神失所养,则但欲寐。若临床见脉微细,但欲寐,则表明少阴之阳已虚,就应[1]给予温阳之治,才能避免阳气衰亡之危。因此少阴病用温法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共识。少阴病篇难道真的就仅仅只有温法一途吗?二、中医八法

中医治法中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当属清代医家程钟龄《医学心悟》之“八法”。即所谓:“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三、少阴病八法

“八法”高度概括了中医的治法,故而笔者亦从八法来探讨《伤寒论》少阴病篇的用方。《伤寒论》少阴病篇共有十九方,分别为: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黄连阿胶汤、附子汤、桃花汤、吴茱萸汤、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散、猪苓汤、大承气汤、四逆汤。仔细分析这19方可以发现,其实少阴病中“八法”已基本具备。1.汗法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少阴病虽有不可汗之说,但不可汗实指少阴里证禁用发汗之法,如第285、286条,而发汗是治疗表证的大法,故少阴病兼表证时用汗法乃理所当然之事。不仅仅只有太阳病可用汗法,六经病皆可用汗法。少阴病篇中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就是汗法的典型代表:

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攻表发汗、温经扶阳之剂,仲景用于治疗发热而又脉沉的感寒证,以附子扶阳,细辛通阳,麻黄解表。少阴病为阳气虚寒证,本不应当发热,若初起而反发热,是兼有表证,故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解表。

而第302条仲景则明确指出其治法是“微发汗”,说明少阴病是可用汗法的,只不过不能“发大汗”,需“微发汗”。由此可见,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应该是少阴病篇中的汗法之方。2.吐法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少阴病篇虽未见吐法之方剂,但有相关条文的论述。如《第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原文中明确提出治法为“当吐之”。“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这是少阴阴寒上逆的证候,但并不是绝对的,此条条文就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辨证。

一则“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如果刚开始发病的时候,就见到手足寒冷,可脉象弦迟,那可能是邪阻胸中的实证。胸中阳气被实邪所阻,不得布于四肢,故手脚寒凉;邪结阳郁,故脉象弦迟。实邪在上,不可攻下,应该因势利导,“其高者,因而越之”,故原文曰“当吐之”,可用瓜蒂散。

一则“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此时虽然寒饮在膈上,但其实根源在于脾肾阳虚,不能化气布津而津液停聚,此时用吐法就不适合了,而是应该用当归四逆汤温运脾肾之阳以化寒饮,阳气复则饮自化,而病自愈。3.下法

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下法其实是少阴病篇的常用方法,教科书素有“少阴三急下证”之说。

第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可下之,《玉函经》作“急下之”)《伤寒论》第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320条是燥实伤津,真阴将竭,治当急下;第321条是热结旁流,火炽津枯,法当急下;第322条是肠腑阻滞,土实水竭,治当急下。刘老师运用此方则以痞、满、燥、实、坚为辨证要点。4.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八法”之中,和法的应用最广,而小柴胡汤又是和法中最精炼的代表方。其药物虽仅7味,却是寒热并用、补泻合剂的组方典范,不仅对外感病可收表里双解之功,而且对内伤杂病也有协调和解之效。少阴病篇虽然未见使用小柴胡汤,但亦有和解之剂,如宣通上下的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咸苦反佐,兼以益阴的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达内外的通脉四逆汤;调和肝脾的四逆散等。

第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传统认为此方是阴盛戴阳证的证治;其病机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其证候特点为周身恶寒,面部独赤。但原文并未提及面赤以及戴阳,实乃后人据方中主药测证而得出来的证名,主要是用于区别格阳证。根据第317条通脉四逆汤方后加减法有“面色赤者加葱九茎”,因而推知白通汤证中必有面赤;根据第315条“下利脉微”,而知本证也必然是脉微,下利脉微是阴盛于下,面赤是格阳于上,所以称之为戴阳证,故用白通汤宣通上下,而沟通上下谓之和,故此方亦应是和法之方。

第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白通加猪胆汤。”此方是少阴病篇中和法的代表方。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云:“少阴病,下利,脉微,为寒极阴盛,与白通汤复阳散寒。服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寒气太甚,内为格拒,阳气逆乱也,与白通加猪胆汁汤以和之。”“白通加猪胆汁汤以和之”,直接表明了此方亦是和法之剂。章虚谷在《伤寒论本旨·少阴篇》则曰:“下利脉微,与白通汤温脉升阳,而利不止,反厥逆无脉者,中气已败,阴阳格拒,故脉道不通,又干呕而烦,加猪胆汁、童便,反佐苦寒引阳药入阴,以交通阴阳之气。盖胆汁属少阳,童便入少阴,而少阳、少阴皆为枢,运其枢,使表里阴阳之气旋转从和,而制方之妙如有此。”也明确指出此方具有“交通阴阳之气”之功,可使气机旋转从和,从而具有和解之功。

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这里“里寒外热”是少阴病阴盛格阳证的病机与证候特点,指的是内真寒而外假热,少阴阳气大虚,阴寒内盛,故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等里寒证,虚阳被阴寒之邪格拒于外,故又见身反不恶寒、面色赤等外热证,用通脉四逆汤通达内外,沟通表里,是谓和法。

如上述和法之剂还得不到大家的认可,那么四逆散作为少阴病篇的和解之剂,应该没有人反对吧?

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凡少阴病四逆,大都属阳气虚寒,但也有阳气内郁不能外达者,如四逆散主治。方中枳实宣通胃络,芍药疏泄经络血脉之滞,甘草调中,柴胡启达阳气而外行,阳气通而四肢即温。本方为调和肝脾之祖方,用治肝脾不调,后世逍遥散就是由此方合当归芍药散化裁而来。5.温法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少阴病篇吴茱萸汤、桃花汤、四逆汤属于温法的范畴。

第306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第307条:“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赤石脂其色赤白相间,别名桃花石,加之本方煎煮成汤,其色淡红,鲜艳犹若桃花一般,故称桃花汤。本方以重涩之赤石脂为主药,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佐以上二药而健脾和胃,合之而为脾肾阳衰、下焦不能固摄所致下利证之特效方,有温中固脱、涩肠止利作用。汪苓友在《伤寒论辨证广注·中寒脉证》云:“此条乃少阴中寒,即成下利之证。下利便脓血,协热者多,今言少阴病下利,必脉微细,但欲寐,而复下利也。下利日久,至便脓血,乃里寒而滑脱也。”指出此方乃是用于“里寒而滑脱也”,故而桃花汤是温里祛寒之剂,属于温法范畴。

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云:“吐利,手足厥冷,则阴寒气甚;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与吴茱萸汤,助阳散寒。”显然此方也是少阴病篇温法方剂之一。

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这里仲景明确提出用温法。《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进一步阐释云:“少阴病,但欲寐,脉沉者,若无发热、口燥之证,则寒邪已入其脏,不须迟疑,急温之,以四逆汤消阴助阳可也。”6.清法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的一类治法。

少阴病篇黄连阿胶汤、甘草汤和桔梗汤应该都属于清法的范畴。

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注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谓或四五日也。言以二三日,少阴之但欲寐,至四五日,反变为心中烦而不得卧,且无下利清谷、咳而呕之证,知非寒也;是以不用白通汤,非饮也;亦不用猪苓汤,乃热也。故主以黄连阿胶汤,使少阴不受燔灼,自可愈也。”明确指出用黄连阿胶汤“乃热也”,因此黄连阿胶汤应属于清法之剂,用以清热为主。

第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注云:“此咽当红肿论,故宜泻火以开利,以甘草缓之、引之,使泻上焦之火,而生中焦之土,则火气退矣。近有硼砂能化痰清火,为治喉要药,其味颇甘,即甘草汤意也。服之不差,恐壅塞未去也,故加桔梗开利之,后人用针刀放血,即是此意。”此方可泻火以开利,因此也是清法之剂。7.消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少阴病篇中的附子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真武汤属于消法的范畴。

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后世医家常用此方驱寒除湿治疗各种痛证,故而此方也属于消法之范畴,乃属于祛除水湿内停之剂。

第312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此方具有清热涤痰、敛疮消肿之功,乃属于消法的范畴。尤在泾《伤寒论贯珠集·少阴篇》曰:“少阴热气,随经上冲,咽伤生疮,不能语言,音声不出,东垣谓少阴邪入于里,上结于心,与火俱化而克金也,故与半夏之辛,以散结热止咽痛;鸡子白甘寒入肺,清热气通声音;苦酒苦酸,消疮肿散邪毒也。”

第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半夏散及汤具有散寒通咽、涤痰开结之功,符合消法的范畴,乃是消法中的化痰之剂。程知《伤寒经注·少阴篇》云:“少阴病,其人但咽痛,而无烦渴、心烦、不眠诸热证,则为寒邪所客,痰涎壅塞而痛可知。故以半夏之辛温涤痰,桂枝之辛热散寒,甘草之甘平缓痛。”

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后世虽然把真武汤作为一个温补肾阳的处方,但是仲景原意是因其“有水气”,用真武汤温肾阳,利水气,且以利水气为主。张璐《伤寒缵论》曰:“真武汤方本治少阴病水饮内结,所以首推术、附,兼茯苓、生姜,运脾渗水湿为务,此人所易明也。至用芍药之微旨,非圣人不能。盖此证虽曰少阴本病,而实缘水饮内结,所以腹痛自利,四肢疼重,而小便反不利也。若极虚极寒,则小便必清白无禁矣,安有反不利之理哉!则知其人不但真阳不足,真阴亦已素亏,若不用芍药固护其阴,岂能胜附子之雄烈乎?即如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皆芍药与附子并用,其温经护荣之法,与保阴回阳不殊,后世用药,能获仲景心法者,几人哉?”8.补法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补法的目的,在于通过药物的补益,使人体气血阴阳虚弱或脏腑之间的失调状态得到纠正,复归于平衡。

少阴病篇中的猪肤汤、猪苓汤属于补法的范畴。

第310条:“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方中猪皮甘凉,含蛋白质、脂肪、胶质等,尤以胶质多,可滋阴益血,滋润皮肤;白蜜甘凉,滋阴润燥,调脾胃,通三焦,泽肌肤;米粉调和诸药。故而此方具有滋肾润肺、补脾止利之功,乃属于补法之剂。《伤寒论今释》亦云:“猪肤汤……润滑而甘,以治阴虚咽痛,其咽当不肿,其病虽虚而不甚寒,非亡阳之少阴也。”猪肤汤临床使用不方便,可以用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等加减代之。

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猪苓汤证属阴虚而水湿内停,故猪苓汤属于补法之剂。此方用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阿胶滋润养阴,滑石能清热、渗湿利窍,荡涤六腑而无克伐之弊。合之清热泻火而不伤阳,利水渗湿而不伤阴。小结

少阴病篇中少阴病治疗八法简单归纳如下:

汗法: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吐法:未见吐法之方剂,但是有相关的条文论述。

下法:大承气汤。

和法: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散。

温法:桃花汤、吴茱萸汤、四逆汤。

清法:黄连阿胶汤、甘草汤、桔梗汤。

消法:附子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真武汤。

补法:猪肤汤、猪苓汤。

上述八法,适用于少阴病中的各种证候。少阴病篇中病情比较复杂,故而用单一温法不足于指导经方临床运用,正如程钟龄《医学心悟》中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因此,临证处方,必须针对少阴病中的具体病证,灵活运用八法,使之切合病情,方能收到满意的疗效。(本文由刘志龙老师和笔者一起撰写,原文发表于《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年11月第29卷第11期,第1814~1817页)从小柴胡汤谈经方临床活用的七大准则

经方即《伤寒论》《金匮要略》方。经方药味少而精,历代诸贤对其出神入化的微妙之处研究至深,使经方长盛不衰,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本文拟通过小柴胡汤来阐述经方临床活用的七大准则,希望对临床有所裨益,有所启发。一、抓“证眼”

“证眼”,即辨证要点,它集中地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证眼”后可不受后世创立的诸种辨证方法的限制,且可达执简驭繁之境。小柴胡汤证繁杂,又易与六经病篇其他方证相混淆,如何抓其“证眼”就成为临床活用的首要环节。

小柴胡汤的“证眼”是什么?部分医家认为是口苦、咽干、目眩,其实这是少阳病的主证,和小柴胡汤证不能等同。少阳病是一个病,多为外邪侵犯少阳,邪在半表半里,枢机不利,而小柴胡汤证只是少阳病的一个部分或者一类证候表现。太阳主开,阳明司合,少阳为枢。少阳者,主一身气机之升降,升而不能升,宣泄不及则郁而化热,故而口苦;火热熏灼肺金,当降而不能降,是以咽干;正气已衰,升降失常,于是目眩,是以少阳之为病,多见口苦、咽干、目眩。少阳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除提纲证外,还包括了《伤寒论》中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等的部分证候。

小柴胡汤证多由太阳病或其他病变失治、误治而来。伤寒五六日后,“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出现一系列证候。因此,小柴胡汤证除了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提纲证外,还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大症,和“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七个或然症。

故而笔者提炼小柴胡汤的“证眼”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主要症状为寒热往来,胸胁满闷,默默不欲饮食,喜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口渴,咳,心下悸,腹中满,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弦细或数,或脉沉紧。二、辨体质

黄煌老师的经方体质学说认为,辨别体质之时即在辨证论治,然后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辨别具体的方证和用药。而体质的辨证也不只是根据形体,而是结合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年龄特点及伴随症状等全面分析,而其中的病因病机辨证等其实都已经揉入在〔1〕了最后的处方中。通过体质辨证来使用小柴胡汤可以确保用方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那小柴胡汤体质是怎么样的呢?

小柴胡汤体质: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黯黄,或夹青,缺乏光泽,肌肉偏紧;四肢清冷;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气压等外界环境的变化敏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胸胁部憋闷感或有压痛,易恶心呕吐;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2〕痛结块等。三、循经络《灵枢·经别》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一语道破了经络既是入门之径,又是终极目标。

小柴胡汤之“和法”,有三焦生理与病理为其所本。所谓少阳一系,统隶手足两条经脉,分别内属三焦与胆。虽然胆之经脉也循身侧,但毕竟经脉在外,部位表浅,不足以胜任内外转枢之职,唯有少阳三焦,位居躯壳之内,脏器之外,一腔之大腑;其外应腠理,内邻诸脏,故离表未远,入里未深,正当表里出入之地带,适具内外转枢之机巧,因此少阳才有“病主半表半里,治在内外分解”的特点。同时,三焦既为通调行水之道,又为游行相火之腑,同具水火两性,因此少阳才有“为病寒热夹杂,治须寒温并调”的特点。另外,三焦既是协助水谷传化之腑,又为元气之别使而司元真之敷布,因此少阳才有“病易虚实相间,治有〔3〕攻补兼施”的特点。

而小柴胡汤的主治病位在“胸胁”,临床所见肝、胆、胰腺、肺、胸膜、乳房等疾病多表现为胸胁的不适。黄煌老师认为,临床上应该将胸胁的概念拓宽,诸如甲状腺、胸锁乳突肌、耳颞部等头颈部的两侧、少腹部、腹股沟等都可以作为广义上的胸胁,并称为“柴胡带”。通过循经络无疑可以大大扩宽小柴胡汤临床活用的范畴。四、悟症状《伤寒论》因年移代隔,原书内容散失甚多,故而临床对于书中症状的解读很重要,可以扩展,可以外延,如死守方证对应,会导致临床很多方子无法广用。如黄煌老师对于小柴胡汤主证之“寒热往来”解读如下:所谓“寒热往来”,包括三种情况:其一,指患者发冷发热持续较长时间。这种发冷发热,多指体温不正常。往来寒热,即比较长时间的体温不正常。其二,指一种寒热交替感。这纯粹是患者的自我感觉,即或忽而恶风怕冷,肌肤粟起,忽而身热而烦;或心胸热而四肢寒,或上部热而下体寒,或半身寒,半身热。其三,是一种过敏状态。这是在第二种情况上的推延,即对湿度、气压、光照、气候、居住环境、音响、气味的过敏,乃至心理的过敏。由此带来患者肉体和心理的种种不适。“往来”也有特殊意义:其一,指疾病呈迁延性,病程呈慢性化。其二,指有节律性,或日节律,或周节律,或月节律。其三,指没有明显的节律,时发时止,不可捉摸。对具有“往来”“休作有时”特征的疾病,中医常使用柴胡类方。如清代名医费伯雄曾用含有柴胡的处方治疗1例隔日彻夜不眠的奇症(《医醇义》),岳美中先生用小柴胡汤治愈每日〔4〕正午全身无力的小儿,都是以“往来”与“休作有时”为辨证依据的。

而小柴胡汤的另一个主证“胸胁苦满”,有两种情况:一是指患者有自觉的胸膈间的满闷感和胁肋下的气胀感。二是指他觉的胸胁部的硬满、肿块等,如沿肋弓的下端向胸腔内按压,医生指端有抵抗感,患者也诉说该部有胀痛不适感。对胸胁苦满,还有两点要强调:第一,胸胁的部位可作适当延伸,如头面、肩颈、身体两侧的疼痛、肿块等,也可归属于胸胁苦满的范畴;第二,胸胁苦满的“苦”字,除表示患者胸胁部的不适感比较明显或持久化以外,还指患者的心理处在一种抑郁痛〔5〕苦的状态。五、参表里《伤寒论》中有关小柴胡汤证条文共有20条(《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及《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重复条文不计算在内),其中只有2条在少阳病篇,其他18条均散在于其他病篇之中,如太阳病篇有12条,阳明病篇有4条,厥阴病篇及阴阳瘥后劳复病篇各l条。从中可以看出小柴胡汤适用范围广(太阳、少阳、阳明、厥阴、瘥后劳复),使用时间跨度长(四五日、五六日、七八日、十日以去、十余日、十三日不等),或然证最多(达七个)。在《伤寒论》中,有关本方及化裁方的记〔6〕载,其所占的篇幅比较其他方剂,都要大得多。但作为少阳病主方的小柴胡汤,在少阳病篇中却只有2条条文,而在太阳病篇的条文最多,阳明病篇中次之,所以小柴胡汤临床运用时一定要注意参表里,正所谓“《伤寒论》弄清深浅即可,因为伤寒深则深不可测,浅则浅在皮毛”,通过《伤寒论》原文(包括《金匮要略》原文)可以发现其实小柴胡汤可主治以下病症:①太阳与少阳合病,以少阳为主;②太阳与阳明合病,热结尚浅之“阳微结”;③少阳与阳明合病,病势各参半;④三阳合病;⑤少阳与太阴合病,以太阴腹痛为主;⑥厥阴转出少阳之“呕而发热”;⑦热入血室之寒热如疟;⑧肝胆郁热之发黄;⑨伤寒瘥后更发热〔7〕。

可见小柴胡汤证常表现为表证或里证,易与太阳及阳明病篇中其他方证相混淆。概而言之,柴胡证较之桂枝证或麻黄证等更为纷繁复杂,小柴胡汤证常见多证同现,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小柴胡汤证有着活泼灵透的化机和广泛的适应证。通过研读《伤寒论》原文101条、104条、149条,可发现小柴胡汤其实可发汗解表,如104条云“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再有251条云“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一文可知用太阳作为定语修辞柴胡证,由此可见小柴胡汤证是太阳病中继桂枝汤证后的又一大证。只是小柴胡汤的发汗解表作用机制和麻黄汤、桂枝汤不一样,小柴胡汤发汗解表是因其“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的结果,故而可以“身濈然汗出而解”。此正如姜建国老师所说:“如柴胡证,大多列于太阳病篇,这本身就是一种反常,反常才值得研究。可以说这也是仲景的思维方法特征,其寓意有三:一者,从病因学体现‘辨’字,即太阳病与柴胡证(少阳病)病因的相关性(如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二者,从合病观体现‘辨’字,即太阳、少阳两经发病的相关性(如146条‘柴胡桂枝汤证’);三者,从传变观体现‘辨’字,即两病传变过程中的相关性。总之,不离‘辨’字。‘辨’,就是鉴别。鉴别,首先要有标准,有对象,这是前提。太阳病篇列柴胡证,就是以太阳正病为标准,从病因、合病、传变的各个方面,辨析太阳、少阳两病的联系点,鉴别太阳、少阳两病的不同点。阳明病篇与厥阴病篇列柴胡证,其意义与此类同。假设将柴胡证全部列入少阳病篇,及六经各篇内容刻板归一,决不互参,那就不可能体会这种整体的、恒动的辨证观与〔8〕发病观。”所以运用小柴胡汤时,一定要注意参表里,不能被小柴胡汤的“和解”之用迷惑了辨证眼目,禁锢了辨证思维。六、识病谱

经方大家刘渡舟先生提出了柴胡治疗疾病的三大特点:第一,它能开郁畅气,疏利肝胆,通利六腑,推陈致新,调整气机的出入升降;第二,对木郁则能达之,火郁而能发之;第三,独具清热退烧的特殊功能。所以,柴胡治疗疾病,既适用于外感,又能治疗多种内伤杂病。此〔9〕亦《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之内涵所在。虽然小柴胡汤一直作为和解剂,但临床运用小柴胡汤治疗的疾病谱却十分广泛,下面列举一些小柴胡汤可治的常见疾病谱,从中可窥一二。

①发热性疾病:病毒性感冒发热,体虚劳热,结核性低热,各种感染性发热,如肾盂肾炎、产后感染引起的发热、不明原因性低热。

②免疫性胶原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大多对气压、温度的变化敏感,关节肿痛、晨僵,与往来寒热相符。

③肝胆系统疾病:慢性肝炎、乙肝、丙肝、肝硬化、肝脾肿大、胆囊炎、胆囊结石、胰腺炎等,与胸胁苦满相符。

④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皮炎、荨麻疹、异位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其发病具有休作有时的特点,此外,患者大多对风冷过敏,属往来寒热的范畴。

⑤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结核性胸膜炎、咳嗽、百日咳等,与伤寒中风相符。

⑥妇产科疾病:前庭大腺炎、阴道炎、盆腔炎、妊娠呕吐、月经不调、痛经、宫外孕、先兆流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与热入血室相关。

⑦疼痛科疾病:肋间神经痛、半身疼痛、头部两侧并波及前额及巅顶痛、腰腿痛、真心痛、胁痛、偏头痛、牙痛、齿龈肿痛等,与少阳三焦经相关。

⑧耳鼻喉科疾病:突发性耳聋、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会厌炎、慢性喉炎、鼓膜炎等,与少阳三焦经相关。

⑨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周期性精神病、癔症、忧郁症、神经症,与少阳三焦经相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