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大探秘:青少年看世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03:32:37

点击下载

作者:马云飞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地理大探秘:青少年看世界

中国地理大探秘:青少年看世界试读:

前言

“广阔苍茫的山川大地,浩瀚壮阔的幽深海洋,茫茫无际的宇宙星空,这些蕴藏了多少神奇与奥秘?”当孩子用憧憬的目光期望得到你的回答时,大人似乎无法将答案告诉他们。《青少年看世界·探秘系列》丛书以最全面的知识、最准确的解读,让孩子得到心目中最想要的答案,并将孩子引领进一个神奇瑰丽的科学世界中;也让孩子在阅读中慢慢了解科学的魅力,爱上科学的神奇。

在人类历经的数千年里,不论是神奇的生命、诡秘的自然,还是浩瀚的科学海洋,它们都以一种神奇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昨天的种种疑问已被今日先进的科学技术解读。而新的神秘和未知事物又层出不穷,它们静静地守候着那些将要到来的探索者。或许我们对某些未来还一无所知,但是请相信如今的孩子,他们将会在不远的将来为我们一一解答。

当你打开《青少年看世界·探秘系列》丛书时,你会感觉到这套科普图书真正满足了你“读图时代”、“知识时代”的需求。该书以青少年阅读兴趣为出发点,丰富的图片与知识的巧妙融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方便了青少年的阅读和理解。知识的融会贯通方便了孩子们全方位地摄取信息,从远古到现代、从人类的起源到发展、从历史的进步到生动的自然世界,都会让孩子们领略科学世界的神奇。在注重内容的前提下,我们也详细地描绘了各个知识点,让孩子能够充分地了解科普知识,我们坚信,《青少年看世界·探秘系列》丛书必将是一套家长首选、孩子喜爱的科普丛书。编者第一章高原阔林中的重重谜团神秘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世界第一大峡谷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整个峡谷地区冰川、绝壁、陡坡、泥石流和巨浪滔天的大河交错在一起,环境非常恶劣。许多地区至今仍无人涉足,堪称“地球上最后的秘境”。

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雅鲁藏布”是藏语,它的汉语意思就是“天河”。雅鲁藏布江发源于青藏高原西部,它由西向东一直在日夜不停地奔流,滔滔江水横贯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因此被西藏人民赞为“母亲河”。在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有一块宽为5~10千米的谷地,它是西藏的主要耕作区--雅鲁藏布江谷地。雅鲁藏布大峡谷——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措卡村(海拔115米),全长504.6千米,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风景——雅鲁藏布江下游,江水绕行南迦巴瓦峰,峰回路转,作巨大马蹄形转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峡谷。

人们对这条河进行科学考察时发现,它的沿途有许多河流汇入,这些河流的汇入增大了雅鲁藏布江的水量。江水在东经95°附近有个大拐弯,巨大的水流将这个地方冲出了一段大峡谷。这段峡谷又长又深,真是举世罕见。这一发现引起了众多科学工作者的兴趣。后来,又有许多人来到这里,许多新的发现不断被昭示天下。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景观壮丽旖旎。从海拔500米高的地方到5000米高的区域内,分布着从极地到赤道的不同气候带,来到这里的人们能够有不同的体验。雅鲁藏布江之所以有如此独特的风光,主要是由于它是印度洋南部的暖湿气流进入青藏高原的主要通道。

雅鲁藏布大峡谷有着丰富多样的气候资源。海拔1100米以下是常绿季风雨林地区,这里的平均气温在16~18℃。在这里,热带的花木果树和亚热带的植物以及喜阴的农作物都能健康生长。海拔1100~2400米的地区年平均气温是11~16℃,是常绿半常绿阔叶林地区,这里适宜亚热带经济作物和湿热带果树的生长。海拔2400~3800米处的气温下降为年平均2~11℃,是亚高山常绿叶林带,这里生长着青稞、油菜、冬小麦、马铃薯等耐寒农作物。另外,这一区域还是用材林的生产基地:海拔3900米以上的气候十分寒冷,湿气重,只能生长一些草。因此,这里成为适宜夏季放牧的优质高原牧场。

这里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品种多样。其中,维管束植物有3768种,是整个西藏高原植物总数的2/3;大型真菌有680多种,占西藏真菌总数的78%;鸟类有232种,占西藏鸟类总数的49%。此外,这里还有两栖爬虫类动物31种,昆虫200余种。

这里的水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因为这里地势高,有很多峡谷悬崖,重峦叠嶂,水流到这里十分湍急,遇到悬崖时就形成了许多落差大的瀑布。这里水能资源总贮量约有1亿千瓦,占全国的1/7,大峡谷地区又被誉为“天然冰库”。因为这里冰雪资源极为丰富,拥有面积超过4800平方千米的现代冰川。雅鲁藏布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深、最大、海拔最高的峡谷。

1998年10月至11月,“1998年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队”成立。这次考察和以往考察的不同点在于,这是探险者们第一次徒步考察这个新发现的大峡谷。从该地区的大渡卡村开始行程,到峡谷腹地墨脱县的巴昔卡村结束,全程约240千米。

这中间有大约100千米的地区是无人区,那里河底陡峭,常有野兽毒虫出没,树木乱石密布,基本上没有道路,为行程增加了许多困难和危险。这次探险考察也因此成为20世纪末人类探险史上的一次壮举。这次考察的成果,也为21世纪人类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较为翔实的科学资料。“世界屋脊”曾经是海洋吗

众所周知,青藏高原不仅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它的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

青藏高原由自南向北绵延不绝的一系列山脉构成。巍峨的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耸立在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中间是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北面则是广阔的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青藏高原鸟瞰图——中国最大的高原,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青藏高原——不仅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

青藏高原上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全世界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共有14座,都位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雄踞在地球之巅,确实无愧于“世界屋脊”的称号。青藏高原上有许多美丽的风景:无数蔚蓝色的湖泊镶嵌在广阔的草原上,雪峰倒映在湖里,美丽迷人;岩石缝里喷出许多热气腾腾的泉水,附近的雪峰、湖泊在喷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青藏高原的大多数山峰都覆盖着厚厚的冰雪,许多银链似的冰川点缀在群山之中,这些冰川正是大江、大河的“母亲”。发源于此的有世界著名的长江、黄河、印度河和恒河等,它们都从这里汲取了丰富的水源。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地势较低的地方,但海拔也有2000~3000米。

那么,青藏高原是怎么形成的?它原本就是这个样子吗?

可能我们很难想象,如今世界上最高的青藏高原曾经被埋在深深的海底,而且,喜马拉雅山至今也没有停止过上升。对1862—1932年间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人们就会发现,其许多地方以平均每年18.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如果喜马拉雅山始终按照这个速度上升,那么1万年以后,它将比现在还要再高182米。青藏高原雪山

在青藏高原层层叠叠的页岩和石灰岩层中,地质学家们发掘出了大量的恐龙化石、陆相植物化石、三趾马化石以及许多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如鹦鹉螺、三叶虫、珊瑚、笔石、菊石、海百合、苔藓虫、百孔虫、海胆和海藻等的化石。这些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让人不禁想起了遥远的地质年代:早在二三亿年前,青藏高原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它呈长条状,与太平洋、大西洋相通。后来,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了古生代的褶皱山系,海洋随之消失,古祁连山、古昆仑山产生,而原来的柴达木古陆相对下陷,变成了大型的内陆湖盆地。经过1.5亿年漫长的中生代,长期的风化剥蚀使这些高山逐渐被夷平,高山上被侵蚀下来的大量泥沙则全部沉积到湖盆内。

地壳运动在新生代以后再次活跃起来,那些古老山脉因此剧烈升起,重新变成高峻的大山。现今世界最高山脉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区在距今4000多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这里原本是连续下降区,厚达1000米的海相沉积岩层深积在这里,各个时代的生物也埋藏在岩层中。随着印度洋板块不断地北移,最终与亚欧大陆板块撞在了一起,这个地区的古海受到严重挤压,褶皱因此而产生。喜马拉雅山脉从海底逐渐升起,并带着高原大幅度地隆起,“世界屋脊”从此屹立于世。

高原的强烈隆升,对亚洲东部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原大地形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改变了周围地区大气环流的形势。经气象学家研究得知:夏季,高原的存在诱发了西南季风,使我国东部的夏季风能长驱北上,给广大地区带来了充沛的降水;冬季,高原的存在产生了西伯利亚高压,强大的冷空气又足以席卷南部广大地区。如果我们把高原与其周围低地相比较,便可以看出它们的显著差别。高原南部的印度阿萨姆平原为热带雨林地带,而高原北部却是极端干旱的温带荒漠;高原东缘与亚热带湿润的常绿阔叶林地带相接;其西侧毗连着亚热带半干旱的森林草原和灌丛草原地带。青藏高原恰恰处在这南北迥异、东西悬殊的“十字街头”上。高原强烈隆升的结果,使气候愈来愈寒冷干燥,并且愈往中心地区愈明显,由隆升前的茂密森林过渡到了今天的高寒荒漠。相比之下,高原东南边缘变化最小,至今仍然保存着温暖湿润的森林景观。青藏高原上的羊群探秘乐业天坑群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的乐业县,有着被人们称之为“中华一绝”的巨大天坑群,它们是由方圆十多平方千米的数十个巨大的天坑状溶洞组成。最大的天坑——大石围天坑

在所有的天坑中,最大的天坑“大石围”直径为500多米,深400多米,在这个天坑的坑底,有非常神奇的地下森林和地下河。当地人将天坑称为“石围”,广东粤北人称天坑为“箩”,但“大石围”比粤北的“通天箩”要大30倍。

大石围天坑位于同乐镇的刷把村,距乐业县城有23千米之遥。大石围的地下原始森林面积9.6万平方米,堪称世界第一。大石围天坑的垂直深度约为613米,东西长为600米,南北宽为420米,其容积约有0.8亿立方米。

大石围坑底原始森林里简直就像一方宝藏,这里面有各种奇花异木和无数的神秘动物,有的被称为“恐龙时代的活化石”,有的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名贵药材,还有人类至今没有过记载的蕨类。在原始森林底部,还有两条地下河,这两条地下河一暖一冷,河里有世界罕见的朦鱼。大石围周边还有4000米长的神秘的百朗大峡谷、300万米长曲径通幽的布柳河等景点。大石围天坑大石围天坑地球表面的漏斗

这奇特的天坑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它是一种特殊的岩溶地貌形态,在地质学上被称为“岩溶漏斗”。“天坑”一词,最早出现在袁道先主编的《岩溶学词典》中,它的基本定义是:在巨厚的碳酸盐岩层中,从地下通向地面、四周岩壁峭立围绕、深度与平面宽度大于数十米以上、底部并与地下河连接的陷坑状负地形。

天坑其实一开始并不是一个坑状的形态,而是由天然溶洞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逐渐演化而来的。溶洞在水流的长期冲击下,慢慢地被侵蚀和溶解,然后就逐渐产生溶蚀的现象。这种水与可溶性岩石之间的以溶蚀为主的地质作用和产生的地质现象被称为“岩溶”。岩溶形成分为两种形态:地面上形成的石林峰与地面下形成的天坑。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溶洞都能形成天坑,这也是天坑主要出现在南方的原因。因为南方经常下雨,这正是为天坑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比方说,年平均降水量近1400毫米的乐业地区。当雨水降落在石灰岩地面上的时候,就会沿着岩石的裂隙渗入到地下,一路溶蚀四壁,然后再逐渐扩大,在地下形成大型的溶洞。溶洞的洞顶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断往下崩塌,直到最后洞顶完全塌陷,终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坑。“雪的故乡”喜马拉雅山之谜

高耸挺拔的喜马拉雅山脉东西横亘,逶迤绵延,呈一向南凸出的大弧形矗立在青藏高原的南缘。喜马拉雅山系由许多平行的山脉组成,自南而北依次可分为山麓、小喜马拉雅山和大喜马拉雅山三个带。大喜马拉雅山宽50~90千米,地势最高,是整个山系的主脉。

位于中尼边境中部的喜马拉雅山,雪峰林立,有数十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在这一地区,海拔8000米以上的极高峰也比较集中,仅在我国境内就有5座,即珠穆朗玛峰、洛子峰、马卡鲁峰、卓奥友峰和希夏邦马峰。它们和境外的干城章嘉峰、马纳斯仟峰、道拉吉里峰及安那普纳峰等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共同组成整个喜马拉雅山系的最高地段。喜马拉雅山,全长2400千米,宽200~300千米,主脊山峰平均海拔达6000米,是地球上最高而又最年轻的山系。壮美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北翼自然条件差异显著,动物和植物的种类组成也截然不同。这种悬殊的自然景观十分奇特,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以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为例:中喜马拉雅山的南翼山高谷深,具有湿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特点,在短短几十千米的水平距离内,相对高差达6000~7000米,垂直自然带十分明显。

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及山麓地带是以娑罗树为主的季雨林带。海拔1000~2500米的地方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与我国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类似,主要有栲、石栎、青冈、桢楠、木荷、樟、木兰等常绿树种。林木苍郁,有多种附生植物及藤本植物杂生在里面。森林中常可见到长尾叶猴、小熊猫、绿喉太阳鸟等,表现出热带、亚热带生物区系的特点。

海拔2100~3100米的地方为针阔叶混交林带,主要由云南铁杉、高山栎和乔松等耐冷湿、耐干旱的树种组成。植物组成具有过渡特征,随季节变化而作垂直的迁移。海拔3100~3900米的地方为以喜马拉雅冷杉为主的山地暗针叶林带。森林郁闭阴湿,地面石块及树木上长满苔藓,长松萝悬挂摇曳,形成了黄绿色的“树胡子”。林麝和黑熊等适合这种环境,喜食附生在冷杉上的长松萝。冷杉林以上为糙皮桦林组成的矮曲林,形成森林的上限。

森林上限以上,海拔3900~4700米的地方为灌丛带。阴坡是各类杜鹃组成的稠密灌丛,阳坡则是匍匐生长的暗绿色圆盘状的圆柏灌丛。海拔4700~5200米的地方为小蒿草、蓼及细柄茅等组成的高山草甸带,再往上则为高寒冻风化带及其上的永久冰雪带。

中喜马拉雅山北翼高原上气候比较干旱,没有山地森林分布。在海拔1000~5000米的范围内生长着以紫花针茅、西藏蒿和固沙草等为主的草原植被,组成高山草原带。这里的动物多为高原上广布的种类,如藏原羚、野驴、高山田鼠、藏仓鼠、高原山鹑、褶背拟地鸦等;海拔5000~6000米的地方为以小蒿草、黑穗苔草等为主的高寒草甸以及坐垫植被带,主要动物有喜马拉雅旱獭、岩羚羊和藏仓鼠等;海拔5600米至雪线(6000米)间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地面一片石海,只有地衣等低等植物,形成黄、橙、绿、红、黑、白等各种色彩,组成独具一格的图案。珠穆朗玛峰——又意译作圣母峰,尼泊尔称为萨加马塔峰,也叫“埃非勒士峰”,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上,终年积雪。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的东、中、西各段也有明显差异。东段比较湿润,以山地森林带为主,南北翼山地的差异较小;西段较干旱,分布着山地灌丛草原和荒漠;中段地势高耸,南北翼山地形成鲜明对照。

喜马拉雅山的顶峰终年白雪皑皑,在红日的映照下,更显得晶莹剔透、绚丽多彩;一旦漫天风雪来临,它就被裹上了一层乳白色的轻纱,犹如从茫茫太空中飘来的一座玉宇。

千百年来,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的人们,利用河流切割山脉的山口地带,南北穿行。喜马拉雅山区的农业开发历史约有600多年。

藏族和其他民族在河谷阶地和缓坡上开垦耕地,修筑梯田,他们把耕地分成“巴莎”(上等地)、“夏莎”(中等地)和“切莎”(下等地)等类别。他们在这里开挖渠道,然后引来雪水进行灌溉,在这里种植青稞、燕麦、玉米等作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根据高山冰雪消融引起的河流水量的变化,来判断气候的变化。他们看山影,观候鸟,观察报春花发芽、生叶和开花等物候现象,来掌握播种时节,安排田间管理。他们的这些丰富的经验,对于发展喜马拉雅山区的农牧业有很实用的价值。喜马拉雅山

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的珠穆朗玛峰巍然屹立,为群峰之首。最先发现和熟悉这一世界最高峰的是我国的藏族同胞和尼泊尔人民,在西藏的历史记载和传说中,也流传着不少关于珠穆朗玛峰的故事。据西藏佛经记载,藏王下令把这个地区作为供养百鸟的地方,当地的喇嘛教则把所有的鸟视为神。

为了攀登珠穆朗玛峰,1921—1938年,英国人在北坡进行过多次尝试,但都没有成功。1953年5月29日,人们首次从南坡登顶征服了世界最高峰,其中一个是尼泊尔谢尔巴族人,另一个为新西兰人。1960年5月25日,我国登山队王富洲等三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在世界登山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探秘鬼谷洞

鬼谷洞是天门山十六洞之一,它悬挂在万丈的峭壁之中,因为相传纵横家鬼谷子曾经在此洞居住练功而得名,这里常年人迹罕至,洞内的一切一直是个谜。

鬼谷洞位于天门山山顶西线的一块峭壁上,洞口呈方形,山洞距山顶游道已经超过了百米,下临万丈深渊,下洞的唯一途径就是吊绳索。人们要先顺着绳索直下100米的悬崖,再紧贴着悬崖岩壁横走20米才能抵达洞口。

经过探险队员的勘察,发现洞里面一些小洞穴以及大量尚未发育的石钟乳,还发现了两大神秘景观:一是洞里面出现多处明显的人工生活的痕迹,有石头垒砌的灶台、休息的平台等,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能轻松自如的飞越这悬崖峭壁,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这个常人没有办法到达的洞里面?这是否就是传说中的鬼谷子?重重疑问有待专家考证。

其二,探洞队员在洞内的石壁上发现了唯一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石壁画”,以前的民间探洞者也曾经在洞中偶然发现了类似鬼谷子头像的“石壁画”,这个“石壁画”的原委如何,这还有待专家考证。鬼谷洞——天门山美景神奇的高原圣湖——青海湖

青海湖,古称“西海”,藏语叫“错温布”,意为“蓝色的海洋”。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青海省因湖而得名。青海湖离西宁约200千米,海拔3200米。它的周长360千米,面积4583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大约在2000多万年前,青藏高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这里由于地壳运动,海底隆起就渐渐成为陆地,青海湖地区也因为断层的陷落,而成为一个巨大的外潟湖,湖水从东西口直接泻入黄河。到第四纪造山运动时,湖东的日月山异峰突起,封闭了泻水口,而形成了内陆湖,由于各河流水进入湖中被盐化,因此就变成了咸水湖。古青海湖的面积很大,后来因为当地气候日趋干燥,湖面就逐渐缩小,以致成为现在的样子。青海湖景色——青海湖又名“库库淖尔”,即蒙语“青色的海”之意。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风景

青海湖的四周为群山环绕,北边有崇峻壮观的大通山,东边有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有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有峥嵘挺拔的橡皮山。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个是面积10多平方千米的尕海,系咸水;另一个是面积4平方千米的耳海,为淡水。在青海湖畔眺望,苍翠的群山团团围在一起,山巅被冰雪覆盖着,湖光潋滟,雪山倒映,水天一色,烟波浩渺,鱼群欢跃,万鸟翱翔。湖滨看起来一望无际,这里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夏秋中的草原,这里的绿茵就像毯子一样,金黄的油菜随着微风散发出阵阵清香。远远看去,这里的牧民帐篷简直星罗棋布;远处的牛羊就像云彩在飘动。

青海湖中心偏南的著名岛屿是海心山,长2.3千米,宽约800米,高出湖面7~8米,自古以产“龙驹”(从波斯引进、培育的良种马)而闻名,又以佛教古刹而显神圣。这里环境幽雅,绿草如茵,天朗云薄,淡水清泉,风景宜人。古刹白塔坐落在山南石崖前,石洞内外有经堂、殿宇、僧舍数间,其法器、壁画、白塔甚是可观,堂前壁上有多座彩色佛像和生动的故事绘画。相传历史上有不少名僧曾在此修行炼丹。登上海心山的顶端,从海拔3266米的高处可俯瞰青海湖的全貌,那海阔天空的壮观,水蓝云淡的秀美,尽收眼底,一览无余。青海湖的鸟岛栖息着成千上万只鸟

在湖的西北部有驰名中外的鸟岛,它是最诱人的奇观,面积仅0.015平方千米,每年5—6月份是观赏鸟儿王国盛况的最佳时期。来自我国南北和东南亚等地的斑头雁、棕头鸥、鱼鸥、赤麻鸭、鸬鹚和黑颈鹤等10多种候鸟,成群结队返回故乡,营巢产卵,孵幼育雏,栖息在这个小岛上,最多可达10万只以上。它们或翱翔在蓝天之间,或嬉游于碧波之中,或悠闲信步于沙滩之上,或安然栖息在巢中,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鸟儿发出的鸣声,汇集成一首奇妙的交响乐曲,娓娓动听。岛上遍地都是各式鸟巢和各色鸟蛋,几乎没有游人插足的地方。这个似乎散乱的众鸟部落,如遇到“天敌”,便精诚团结,群集而起,向来犯者发起猛烈攻击。万鸟齐飞时,隐天蔽日,极目纵观不由得使人心神俱往。神农架之谜

神农架位于我国湖北省西部的大巴山区,面积有3253平方千米,林地占85%以上,海拔差不多都在千米以上,素有“中华屋脊”之称。

神农架是个谜,这里神秘而博大:大量动物会在这里返祖变白,山溪之间出现了大海独有的潮汐,真假虚实的动物故事,怪异莫测的洞穴……这些独特费解的神农架之谜,叫人眼花缭乱,浮想联翩。动物白化现象

我国许多城市的动物园里都养有白熊。从外表看,它们实在没有什么区别,若注意到产地栏的记载,就会发现其中的大不同。原来多数白熊都属引进的北极熊,唯独武汉动物园里的白熊标记着“神农架”三个字,是地道的“国产货”。

关于神农架是否真的有白熊的问题,科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过争议,至今余波未了。

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在神农架山林里捕到的第一只白熊,将其送到了武汉的动物园,引起了科学界的震惊。依照常理,白熊只能生活在北极圈内、北冰洋地区,神农架属中纬度地区,是亚热带向温带气候的过渡地带,怎么可能出现白熊呢?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东与湖北省保康县接壤,西与重庆市巫山县毗邻,南依兴山、巴东而濒三峡,北倚房县、竹山且近武当。神农架捕捉到的白熊

没过多久,在神农架又相继捕到4只白熊,而且雄雌老幼兼备。

20世纪70年代在两次大规模的“鄂西北奇异动物科学考察”过程中,科学工作者竟陆续见到并捕到了神奇的白蛇、白獐、白麂、白龟、白金丝猴、白苏门羚、白鹳、白皮鹭、白冠长尾雉……当地百姓还曾经目睹过白“野人”、白蟾蜍等,几乎所有的动物物种都有白的。

神农架的白色动物同非白色的同种动物相比,在生活习性方面尚未发现有多大差异。

通体白色的动物在当今世界上已经为数寥寥了,非洲白狮、白人猿、印度白鹿、中国台湾白猴等无不被人视为珍宝。

在我国珍稀动物名录里,诸如白鹳、白冠长尾雉等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神农架被称为“白色动物之乡”的确当之无愧,而神农架所有白色动物均享受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待遇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人们至今还是不清楚,为什么唯独在神农架才会出现这么大规模的动物白化现象?山溪之间的潮汐

潮汐是由月球对地球的引力而产生的海水涨落现象。谁能相信,这海边特有的自然现象竟然也能出现在神农架的山溪间呢?流经红花乡茅湖村境内林区的潮水河就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观察潮水河奇观最理想的地方当数横卧于上游的一座小桥。这座桥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建立,虽然历经修补,却依然保留着原有的模样,桥墩是用石头垒砌的,桥身由树干架成,高丈余。平时看来,这座桥似乎架得多余。因为只有汩汩流水从桥下淌过,行人完全可以凭“石步子”安全过往。唯有到涨潮的时候才可以认识到桥的必要,那时候水位陡升,波涛翻腾,一下子便漫上桥头,需半个多钟头才会慢慢消退。溪水从观音岩上的一个岩洞中涌出,滚坡直下,最初为一挂瀑布,降至谷底才形成一条小溪。细观瀑流,时粗时细,一昼夜三变,因而引起溪水三起三落。涨潮时波澜翻滚,汹涌澎湃,落潮时水位锐减,露出岸边卵石。这与海边潮汐又不尽相同。神农架——位于我国湖北省西部的大巴山区,面积有3200平方千米,林地占85%以上,海拔差不多都在千米以上,素有“华中屋脊”之称。

民间将潮水河潮汐的起因解释为犀牛翻身,讲潮水河的源头是一口深渊,有一头巨大的神犀终年睡在水里修炼,神犀有个习惯,每昼夜要翻三次身,每当它翻身时就会激起渊水外溢,因而造成了河水涨潮。我们是否可以将这种说法看成是对间歇泉的神话解释呢?地质工作者曾经探察过潮水河的源头,发现观音岩上的岩洞内通地下河,地下河的源头远在海拔2060米的“一碗水”, “一碗水”又是一处间歇泉,因此认为潮汐为间歇泉所致。但“一碗水”究竟有多大的蓄水量?间歇泉是怎么形成的?间歇泉有能量使下游的溪水如潮水般定时暴起暴跌吗?潮水河还有许多令人费解的现象。譬如,它来潮时的水色因时节而不同。若逢干旱时节,水色混浊,像暴起的山洪;若逢阴雨时节,则碧波荡漾,如奔腾的清流。为什么如此泾渭分明呢?再譬如,它左右各有一条水溪,水色也因时节而异,不过恰与潮水河色相反,这是为什么呢?真假虚实动物故事

神农架动物世界奇闻特别多。1986年12月4日的《江汉早报》上赫然登着一则报道,题曰《神农架巨型水怪之谜》,称新华乡农民发现3只巨型水怪,“栖息在深水潭中,皮肤呈灰白色,头部像大蟾蜍,两只圆眼比饭碗还大,嘴巴张开有1.3米长,两前肢生有五趾,浮出水面时嘴里喷出几丈高的水柱,接着冒青烟”。神农架风景神农架风景

与水怪传闻大致相似的还有关于棺材兽、独角兽和驴头狼等的传闻。《神农架报》称,棺材兽是自然保护区科考队员黎国华最早在神农顶东南坡发现的,是一种长方形怪兽,头大,颈短,尾巴细长能自由摆动,时而还能搭到背脊骨上,全身麻灰色毛……当这种动物往山下狂跑的时候,会碰得树枝噼里啪啦地脆断,四蹄带起的石头甚至会轰隆隆地滚动。《神农架之野》里说独角兽“头跟马脑壳一样,体像大型苏门羚,四肢比苏门羚还长,后腿略长,尾巴又长又细,末梢有须……前额正中生着一只黑色的弯角,像牛角,长有40厘米,从前额弯向脑后,呈半回形弧弓。后颈部长有鬃毛,类似于马鬃”。

在谜一般的神农架,还生活着一种驴头狼身的怪兽,当地群众称其为“驴头狼”。据目击者说,驴头狼“四条腿比较细长,尾巴又粗又长,除了腹部有少量白毛外,全身是灰毛。头部跟毛驴一样,而身子又跟大灰狼一样,好比是一头大灰狼被截去狼头换上了驴头,身躯比狼大得多”。长着四只像狼那样的利爪,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当地不少人都见过它的踪迹,在20世纪60年代,有的猎手还打到过这种怪兽,可惜尸体没有保留。

这些传闻似乎荒诞可笑,但又是如此地言之凿凿,它们究竟存在吗?盛夏结冰的洞穴

一般岩洞里面都是冬暖夏凉,但这也仅是相对暖和而言,当隆冬热风扑面来,犹如置身于暖气房;盛夏冰川林立,就好像钻进了广寒宫,这样的现象非常奇怪。神农架就有这样一个奇洞,名叫“冰洞”。冰洞山高耸在宋洛河西侧,主峰海拔2400多米,顶部呈棱台状,正中内陷,形成一个倒扣的漏斗形天坑。天坑约10米深、7米宽、20米长,原来这里曾经盛着半池清水,大概是周围林木被砍伐殆尽的原因,水位渐跌,以至于到今天完全枯竭了。冰洞口便显露在石体上,仅有一人多高,宽也不过4米左右。在洞口处站不上1分钟,就能强烈地感到这里气候与外界截然不同。冰洞的主洞道不长,支岔却很多,门洞稍微宽展些,越向前越狭窄,可容游人通行者不足1000米。洞内有一条暗河,基本沿主洞道而流,水量不大,却可闻潺潺之声。究竟洞深几许,尚属未解之谜。盛夏结冰洞穴

冰洞里面的景象因时而异:春来珠光宝气,夏至冰塔林立,秋季碧水轻流,冬时暖气融融。结冰一般在七八月开始融化,有人做过测试,化冰时洞口温度为21℃,山麓温度为30℃。三伏盛夏,进入冰洞,犹如登上了嫦娥蟾宫。冰洞上面悬着各式各样的冰灯,地面上满是滚瓜溜圆的冰球,四壁耸立着奇形怪状的冰柱,深处飘逸着时隐时现的冰流。神农架冰洞

用科学的观点来分析,冰洞的奇特现象极有可能与洞体结构和所处的环境有关。冰洞山高达2000多米,冰洞深藏在天坑底部,洞道又呈正东西走向,洞体全是坚实的岩石,石体具有吸热快、散热也快的特点。冬季,地心温度高于地表,寒风有天坑遮挡,难以吹进洞内,来自地底的暖气流同外界的冷气流在洞口处相遇,于是形成了水珠。夏季情况则相反,外界的暖气流从天坑底部涌入洞内,遇上了来自地心的冷空气,温度骤降,就可能结水成冰。但这尚不是最终结论,人们仍须继续探索。在“野人”可能出现的地区,考察队员经常进行静态考察。这种考察要求日夜隐蔽在树丛里,一连数天,不能生火,不能有声响,不能随意走动,生活十分艰苦。信疑难定的“野人”传说

神农架“野人”被称为当今世界四大自然科学之谜中的一个(其他三个为尼斯湖水怪、百慕大三角和天外来客飞碟)。神农架地区自古以来就有“野人”的传说。在鄂西北地区的历代地方中都有“野人”出没的记载。据报载,至今有数百人声称他们见过“野人”。在传说中,“野人”有许多与人类相似的特征:体形似人,满身红毛,无尾巴,身材高大,能直立行走,能发出类似鸟类的鸣叫声。如此众多的报道、如此言之凿凿的描述,不能不引起科学界的关注。1976年5月,中国科学院组织了“鄂西北奇异动物考察队”深入神农架林区,收集了大量“野人”脚印、毛发、粪便样本。经初步鉴定,认为“野人”是一种接近于人类的高级灵长类动物,推测其正处于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正在形成的人”。

其后又有数支考察队进驻神农架林区,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捕获到一个活的“野人”,因此神农架“野人”仍是一个谜。它们是尚处蒙昧阶段的原始人类?还是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或者是人们虚构出来的不存在的东西?如果人类能捕捉到一个活的“野人”,也许这一切都将迎刃而解,我们等待着答案。神奇的高原地热现象

在雄伟的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山下,常常能见到山峰白雪皑皑,山脚热气腾腾,蓝天雪峰的背景与冉冉升起的白色汽柱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在青藏高原范围内共有1000多处地热区,以西藏南部的地热带为最强盛。青藏高原地热资源非常丰富,类型也非常复杂,水热活动也非常强烈。

喜马拉雅地热带就在青藏高原上,该地带南起喜马拉雅山,北抵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从西陲阿里向东经过藏南延伸至横断山脉折向南,迄于云南西部的强大地热带的形成,和年轻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在这条地热带里面有热水湖、热水沼泽、热泉、沸泉、汽泉和各种泉华等地热显示类型,还有世界上罕见的水热爆炸和间歇喷泉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现象呢?羊八井地热田——地热田是指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可以采集的深度内,富含可经济开发和利用的地热流体的地域。

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地热带内一共找到11处水热爆炸区,其中以玛旁雍热田最为典型。据目睹的人说,1975年11月,在西藏普兰县曲普地区发生了一次水热爆炸,震天巨响吓得牛羊们四处逃散,巨大的黑灰色烟柱冲上天空,上升到大约800~900米的高度,形成一团黑云飘走。爆炸时抛出的石块直径大的达30厘米,爆炸后9个月,穴口依然笼罩在弥漫的蒸汽之中,留下了一个直径约25米的大坑,称为圆形爆炸穴,穴体充水成热水塘,中心有两个沸泉口,形成沸水滚滚、翻涌不息的湍流区。泉口温度没有办法测量,但是热水塘岸边的水下温度已高达78℃。

水热爆炸是一种极其猛烈的水热活动现象,爆炸后地表留下一个漏斗状的爆炸穴,穴口周围组成的环形垣体堆积物逐渐流散,泉口的涌水量会慢慢减少,水质渐渐地变清,水温降低。水热爆炸通常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前兆并不明显,过程也很短促,约在10分钟以内,因此只有少数人碰巧亲眼见过这种奇特的地热现象。

有人认为,水热爆炸属于火山活动的范畴,这是因为目前仅有美国、日本、新西兰和意大利等少数国家发现过水热爆炸,但几乎都出现在近代的火山区里面。然而,青藏高原上的水热爆炸活动和现代火山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它是在以岩浆热源为背景的浅层含热水层中,当高温热水的温度超过了与压力相适应的沸点而骤然汽化,体积膨胀数百倍所产生的巨大压力掀开了上面的盖层而发生的爆炸。高原上水热爆炸的规模较小,但同一地点发生水热爆炸的频率却较高。如苦玛每年4~5次,有的年份则多达20余次。这种罕见的高频水热爆炸活动说明,下覆热源的热能传递的速率大,爆炸点的热量积累快。从地热带内其他各种迹象判断,这个热源可能是十分年轻的岩浆侵入体。19世纪末叶以来,涉足高原的任何外国探险家都没有报道过这里的水热爆炸活动,已经发现的水热爆炸活动大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它们形成的垣体中也不见泉华碎块,这不仅说明这些水热区形成的年代较新,而且还暗示这里作为热源的壳内岩浆体很年轻,正处在初期的阶段。羊八井地热田青藏高原

西藏是目前我国境内发现间歇喷泉的唯一地区,共有间歇喷泉区三处。高温间歇喷泉是自然界的一种奇特而又罕见的汽水两相显示,它是在特定条件下,地下高温热水做周期性的水汽两相转化,因而使泉口间断地喷出大量汽水混合物的一种水热活动。相邻的两次喷发之间,还有着相对静止的间歇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