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09:28:22

点击下载

作者:王园园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法国

法国试读:

前言

如果说西方文化是一顶皇冠,那么法国文化便是皇冠上一颗璀璨的宝石,闪耀着高贵迷人的光芒。穿越时空的迷雾,聆听岁月齿轮讲述悠久的历史:从远古的蛮荒走来,走进神奇瑰丽的高卢大地;从战马嘶吼的杀场中冲出,迈入迷人浪漫的法兰西国度;沿着回旋阶梯而上,抵达“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辉煌的巅峰。

在一个漫长的时期内,法国璀璨的文化成为欧洲大陆的风向标,各国宫廷以使用优雅的法语为荣;来访的使者们为凡尔赛宫的奢华壮丽惊叹不已;贵族和旅人们争相涌入巴黎,在贵妇人的沙龙里谈吐风流。巴黎,这座令人目眩的不夜城极尽繁华,销魂醉人,但繁华的背后却酝酿着如熔岩般的激流。思想启蒙运动由这里兴起,以巴黎为中心向欧洲大陆扩散,最终爆发了一场推动历史进程的大革命,拉开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帷幕。从某种意义而言,法国为世界历史提供了一个转折点。

法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不可小觑,然而最为引人注目的却是其多彩的文化。在欧洲历史长河中,法国如同焰火般绚烂,充满了西方式的传奇色彩。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色,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这片国土上,我们可以尽享醉人的葡萄酒、浓香的咖啡和迷人的香水。走在凡尔赛宫中,依稀可见贵妇、名媛摇着折扇穿梭于各种宫廷舞会之间;舞台上一边是莫里哀自编自演的喜剧,另一边是轻盈优雅的芭蕾……

为之赞叹,为之倾倒,法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奇葩。它在中世纪的黑暗中绽放,在时代之交的动荡中吐露芬芳,在古老和现代文明的交错中暗香悠远,弥久不衰。

走进史前时代

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灿烂夺目,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主宰了欧洲文化的前进方向。目前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200法多万年前,法国大地上就已经有人类居住,这些史前居民创造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史前文化。时间

●距今200万年前~约前1500年人物

●尼安德特人

●克罗马尼翁人早期的法国先民

法国地处欧洲大陆西部,三面临海,北面隔着英吉利海峡与英国遥遥相望,西面和南面分别面临广阔的大西洋和地中海。早在200万年以前,人类便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法国大地上的原始先民是欧洲最早的居民之一。

早期的法国先民结群过着迁徙、游猎的生活,他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用木头和石头制造工具。其工具主要是“万能手斧”。此类手斧用燧石打制而成,器身厚,一端尖锐,一端圆钝,具有砍砸、切割、挖掘等多种用途,所以称之为“万能”。当时的人尚未懂得用火,因此只能生吃猎来的食物。晚期智人头像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进入晚期智人阶段。下图的头像出土于法国布拉桑普尔,高不足4厘米,是在约公元前3万年~公元前2万年间,原始人用一只巨大的长毛猛犸象的象牙刻制的,造型上具有现代艺术特点。

距今约10万年前,早期智人开始在法国各地区出现。因其生活遗迹首先发现于今德国境内的尼安德峡谷,所以被命名为尼安德特人。他们大多居于洞穴或者岩棚(山岩峭壁的凹部)内,所以又被称为穴居人。尼安德特人的突出特点是身材矮小粗壮,头颅硕大,面部多皱纹,五官突出。他们已经懂得用火,能够用比较清晰的语言交流,会用兽皮制作衣服。使用的劳动工具也有了较大的改进,有些石器上已经安上了木柄,并能打造简单而粗糙的石刀和梭镖。尼安德特人是欧洲最早实行墓葬的古人类。当时的随葬品主要是劳动工具、饰品和动物等。

距今4万年左右,晚期智人出现了。因其骨骼化石最初发现于法国西南部的克罗马尼翁,因而被称为克罗马尼翁人。他们在体质特征方面已与现代人没有太大的差别。与尼安德特人相比,克罗马尼翁人的物质生活已经有了较大改进。他们猎取动物时已经有了较大的选择性,不再是抓到什么就吃什么。这主要得益于劳动工具的改进。当时的劳动工具日趋精细和复杂,甚至出现了绳索、渔网和弓箭。而弓箭的发明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可以射猎动物以果腹,还可以用来射击敌人以攻防。

除了狩猎、吃饭和繁衍后代以外,克罗马尼翁人竟然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艺术成就。克罗马尼翁人创造的艺术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雕刻和绘画。保留至今的那些雕刻和绘画是如此精致而成熟,以至于学术界一度怀疑它们并非出自克罗马尼翁人之手。动物和女性神雕像

克罗马尼翁人的雕刻作品初期以动物雕像为主,分为线雕和圆雕两种。雕刻用的材料包括石头、象牙、鹿角,甚至还有烧过的黏土。刻画的对象多为先民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如长毛象、驯鹿、鸟类和鱼类等。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令现代的艺术家也为之惊叹。

这一时期出现的最具特色的线雕作品是投枪器和“指挥棒”。投枪器是投枪的辅助用具,可以延长射程和提高命中率,上面通常刻有动物的形象,如鬣狗、野牛等。这些动物多是人们狩猎的对象,人们将其雕刻在投枪器上,可能是希望通过巫术作用捕获更多的猎物。“指挥棒”因颇似现代管弦乐队指挥所使用的指挥棒而得名,其作用至今尚无定论。“指挥棒”一般用鹿角制成,棒身上雕刻着动物。有些指挥棒上刻有多个动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卷。其中的杰作是法国洛尔特洞穴出土的一根“指挥棒”,圆筒形的棒上刻满了图案:三只驯鹿正在缓行,几条鲑鱼在驯鹿的腿间游动。驯鹿悠然自得,鲑鱼活泼穿行,整个画面生机盎然。

圆雕类的精品以法国图克·道朵贝尔洞穴出土的泥塑野牛为代表:一雌一雄两头泥塑野牛位于洞内的一个祭台上。在祭台的旁边,隐约可辨人类杂乱的足迹,并一直延伸到另一侧的洞壁。洞壁上的小龛里安置着一个黏土制成的男性生殖器。学者据此推断,这里可能是举行生殖崇拜仪式的场所。

距今约2.5万年前起,出现了人体雕刻。克罗马尼翁人的艺术品多以女性形象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些女性神雕像。这类雕像多以石灰石或泥灰石塑成,少数为象牙、骨头雕塑。雕像基本上是裸体形态,而且做了夸张处理:头部小且尖,五官模糊,乳房高耸丰满,臀部肥硕突起,腹部滚圆凸出,阴部明显,双腿都并拢成尖形。当时的人们直观地发现,肥胖的女人比瘦小的女人更加容易生育后代,养育的孩子也更健康,于是他们把丰乳肥臀同繁衍生育联系起来,加以夸张并给予膜拜。《受伤的野牛》绘于公元前1.5万年~公元前1万年,发现于法国的拉斯科岩窟中。岩洞壁画

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具震撼力的是克罗马尼翁人的岩洞壁画。这些岩洞壁画的艺术水平之高、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令人惊叹不已。这些壁画不是在洞穴高高的顶部,就是在幽深处,说明了先民作画的目的并不是供人观赏,而有可能具有某种巫术或宗教的意义。壁画中的一些动物形象有被尖状物戳划的痕迹,或用矛投射过的小孔。先民认为,通过“画出猎物并击之”这种交感巫术,便可以捕获真实的动物。

洞穴壁画的作画手法主要有刻画和彩绘两种,有时这两种手法也会同时使用。作画颜料从矿物中提取加工而成,有红、黄、褐、黑等多种颜色。主要题材是大型哺乳动物,如长毛象、野牛、马、野猪等。画面以写实为主,有时也有抽象图形。先民不仅刻画了动物的静止状态,还利用岩壁的凸凹不平表现出了其逼真的动态形象,可见艺术水平之高超。法国多尔多涅地区的拉斯科洞穴不仅是法国,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壁画洞穴之一。鱼叉尖图中带有侧刺的鱼叉尖,刻成于1.2万年前。中石器时代

公元前1万年左右,欧洲大陆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冰期结束,大地回暖,气温逐渐升高,出现了类似今天的气候。动物群和植被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长毛象、野牛、野马等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生活的动物逐渐北移,有的甚至灭绝了。人类的狩猎对象由从前的大型动物转向小型森林动物和鸟类。

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产工具也有了相应改进,出现了细石器,即小型削薄的石片,这是中石器时代的标志。中石器时代是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有的地区不明显,例如中国的中原地区;有的地区则较为突出,譬如欧洲。

在法国,中石器文化以阿齐尔文化和塔登努文化为代表。阿齐尔文化约存在于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6000年间,器物以几何形细石器为主,把三角形、梯形或半月形的石片嵌入骨质和木质柄的凹槽中组成复合工具使用。塔登努文化约存在于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间,其石器类型与阿齐尔文化的相似,但尺寸更为细小,形状更符合几何形。巴黎盆地以北地区大约自冰川消失后才有人类长期居住,在中石器时代属北欧马格尔莫斯文化范围。当地居民广泛使用木材建屋、制造弓矢,主要经济活动是渔猎。在这个时期,先民首先驯化了狗,牛、羊、猪等动物也随之被驯化,这就是畜牧业的雏形。巨石建筑

约从公元前6000年起,法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石器的制作技术从打制转向磨制,农业也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先民懂得了种植小麦,饲养绵羊、山羊和猪,还会制造陶器。这些技能使他们过上了定居的农业生活。

公元前1800年,法国进入青铜时代,当地居民学会了开采矿藏,用铜和锡来制造生产工具、武器及饰品。此时,农业已经成为了人们重要的谋生手段,农作物品种大为增加,耕地逐步扩大。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贫富分化,从墓葬中发现的随葬品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阶级。新石器时代工具图中的盘状环饰在法国莫尔比昂省吉贝农出土;玉石斧出土于布列塔尼;粒玄岩斧锤在莫尔比昂省出土。这些工具现收藏于法国国立文物博物馆。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中期,西欧、北欧出现了用巨大石料组成的建筑物,考古学界称之为巨石建筑。巨石建筑是史前时代重要的文化遗迹,世界各地都有所发现,其中以西、北欧沿海地区分布较为集中,特别是法国西部布列塔尼地区。经过考古鉴定,布列塔尼地区的卡纳克巨石建筑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便已竖起,是世界上最早的巨石建筑。

这些巨石建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立石和列石。立石是独立的整块巨石,尖端插入地中竖立,一般没有经过雕琢加工;列石则是由许多较小的石块排列成队或围成环状。立石和列石普遍被认为都是宗教崇拜物。另一类是石棚,大多用作坟墓,有的仅有数块大石竖立,上面横放一块大石板;有的比较复杂,由墓道与墓室相连,墓室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通道由两列并行的直立石块组成。卡纳克巨石建筑分布广泛,类型繁多。据推测,这些巨石建筑的出现应与当时的丧葬风俗及原始宗教密切相关。

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批印欧语系的民族从中欧迁到法国,他们与当地居民相融合,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

好战的高卢人

卢人被视为法国人的祖先。他们高大健硕,骁勇善战,曾经与强大的罗马人势均力敌。高卢人不仅是勇猛的战士,还是手艺高精湛的工匠、精明的商人。高卢人的精神世界里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和魔幻色彩。时间

●约公元前7世纪起人物

●高卢人

高卢人是凯尔特人的分支之一。从语言上看,他们属于印欧语系,最初的发源地可能在黑海北部沿海地区。公元前5000年左右,他们开始向外迁徙,有一支在中欧地区扎下了根,并以此为据点逐步向四方扩展。公元前1500年前后,凯尔特人的某个分支逐渐扩展到塞纳河流域和北方,形成了原始高卢人。原始高卢人与当地居民和陆续到来的新移民逐渐融为一体。公元前7世纪,“高卢人”这一族群宣告形成。好战的高卢人自杀的高卢人图中的雕塑表现了一个战败的高卢人不甘做俘虏,先杀死妻子,然后用剑自刎的情景。

高卢人十分好战,自公元前4世纪起,他们就开始向东南方推进,沿多瑙河谷而下,所到之处必大肆劫掠。公元前387年,高卢人兵临罗马城下,罗马人不战而败。公元前297年,高卢人入侵古希腊,洗劫了神圣的特尔斐神庙,搜刮了大量黄金满载而归。鼎盛时期的高卢人占据着从葡萄牙到黑海之间的大片土地,几乎可与后来的罗马帝国媲美。然而,他们最终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家,这与高卢人散漫好斗的民族习性密切相关。

高卢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根据古希腊、古罗马的学者记载,他们身材魁伟高大,面色红润,金发白肤(有时把皮肤染成蓝色),贵族往往蓄长须,以示威猛。据后来征服高卢的恺撒记载,当古罗马人远征高卢时,便因为身材相对矮小而受到高卢人的藐视。

其他民族为了利益而战,而高卢人却是为了战争而战。没有对手时,高卢人内部便会起纷争,互相残杀。他们争强好胜,战斗力强大,不仅是男人,女人也是如此,以至于一位罗马人这样描述道:“一支军队也无法抵抗一个高卢人,如果他叫上老婆帮忙的话。”

在战斗中,高卢人是最不畏惧死亡的战士。面对如林箭雨,他们不是躲闪,而是敞着胸膛朝敌人扑去,只要还有一口气,便不会放弃战斗。即使被长矛射中了胸口,高卢人也依然勇猛向前,有些人甚至会拔出长矛投向敌人,简直像丧失了理性一样。战斗结束之后,高卢人还会砍下敌人的头颅,带回家挂上屋顶或者镶嵌在墙上。高卢人对战争的狂热给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曾多次在著作中充满畏惧地提起这些高卢人。文明的“蛮族”

高卢人虽然被周边的民族称为“蛮族”,但他们其实是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他们很早就学会了冶铁,可以制造铁犁、铁铧等农业工具以及剑、矛、弓等兵器。高卢人还是技术精湛的工匠,他们加工青铜、金、银等金属的水平高超,并掌握了镶嵌、镀金和镀银的技术。他们生产的带有装饰图案和雕刻花纹的手镯、别针等饰物广受欢迎。

此外,高卢人致力于发展商业贸易。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城邦向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移民,陆续建立了一些移民城邦,马西利亚(今马赛)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高卢人通过这些城邦与希腊发生了密切的商业联系。他们建立了高度发达的贸易网,用铁器、盐、牲畜、皮革制品交换珊瑚、象牙、玻璃、酒、青铜器皿、贵重金属等奢侈品。高卢人喜欢戴上各式各样的首饰,将自己打扮得光彩夺目。高卢人的信仰世界

高卢人信仰德鲁伊德教,因其祭司被称为“德鲁伊德”而得名。高卢人很少为神建立神庙,也很少塑造偶像。他们的宗教祭祀仪式很隐秘,地点多在树林里,德鲁伊德身穿白袍,用金镰刀割下槲寄生枝条,并用白色公牛献祭,祈祷丰收或者军事胜利,有时可能也用活人献祭。

德鲁伊德教是多神教,具有明显的自然崇拜色彩。在他们看来,山川万物皆有灵性。与古希腊等级森严的奥林匹斯神系不一样,高卢人的神灵世界没有严格的谱系,一般都是地方神,没有受到广泛的尊崇。骑马神埃波娜是为数不多的例外之一,“埃波娜”之名来源于凯尔特语中的“马”,她是整个凯尔特地区崇拜的对象。埃波娜通常与马或者马驹一起出现,被认为是母性的象征。

高卢人的口头文学非常丰富,神话传说、故事比比皆是,以至于后来基督教徒情不自禁地记录下了其中的一些内容,并将之移植到教会传奇中,这也成了后世无数作家汲取灵感的源泉。

高卢战争

过几百年的苦心经营,高卢人在高卢站稳了脚跟,不过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广袤的大地上部落林立,大约分布着60多经个部落,他们虽然都说凯尔特语,但是所操方言不同,体质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各部落之间时而联盟,时而争斗。时间

●公元前1世纪人物

●恺撒

●阿里奥维斯图斯

●维尔琴盖托里克斯

到了公元前1世纪,高卢全境可分为三大部分和族群,即中部的高卢人、北部的比尔其人和西南部的阿基坦尼人,其中占地面积最为广阔、人口最多的是高卢人。高卢人是体质上较纯粹的凯尔特人,比尔其人是凯尔特人与日耳曼人的混合体,阿基坦尼人是凯尔特人与当地的伊比利人通婚混融形成的族群。各部族的人体质特征略有差异,但是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宗教。征服高卢

高卢与相邻的罗马帝国时有争端,高卢人时常入侵罗马的边境,曾经挫败过罗马人。或许只是作为借口,或许真的是为了洗雪耻辱,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罗马人以“雪耻”为口号,野心勃勃地试图侵占高卢。经过几十年时断时续的战争,罗马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占领法国地中海沿岸,控制了高卢部分地区。

公元前58年,恺撒出任高卢总督。作为平民派领袖的恺撒深知如果要与其他两位巨头抗衡,必须获取更大的声望。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高卢,希望通过扩展版图来赢取政治资本。恺撒一上任便开始积极备战,高卢人恰好在此时给了他一个绝佳的出兵名义。当时在莱茵河一带(今瑞士境内)居住着高卢人的一个部落——海尔维人。在迁徙的过程中,海尔维人触犯了另一部落埃督伊人的利益,埃督伊人于是向恺撒求助,恺撒自然乐于出兵。公元前58年,在比布拉克特战役中,罗马军团大败海尔维人,把他们赶回了老家。经此一役,迁徙时原有36万人的海尔维人只剩下了11万人,可见当时的战斗之惨烈。凯尔特人制造的铜圆盘

埃督伊人的敌对部落塞夸尼人与海尔维人保持着比较友好的关系。他们向日耳曼一个部落的首领阿里奥维斯图斯乞援。阿里奥维斯图斯派出了阵容齐整的部落军协助塞夸尼人作战。战争伊始,高大威猛的日耳曼人曾经使罗马人战战兢兢,取得了初步胜利,但是他们最终还是惨败于军事天才恺撒的手下。

两战皆告捷,恺撒借此在占领区驻军,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高卢其他地区,这引起了高卢人的普遍不满,尤其是北部的比尔其人。次年,比尔其人首先行动,各部落相互联合,组成了反罗马人同盟,浩浩荡荡向罗马军队进攻,试图把罗马人赶过阿尔卑斯山去。两军交战激烈,胜负难分。酣战之时,恺撒率领的罗马军团突然后撤。比尔其人大喜过望,急忙追击。当他们追至安特河口准备渡河时,预先埋伏在河畔的恺撒精锐部队突然杀出,将比尔其人的大军拦腰截断。比尔其人被杀了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随后,恺撒挥军直入比尔其人腹地,整个比尔其人部落毁灭殆尽。

此后,恺撒又用武力、讨好承诺、离间等手段征服笼络了其他高卢部落。到了公元前56年,高卢基本上已经落入了罗马的掌控之中。恺撒在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冲驻军,采取严密的措施牢牢地监控防范高卢人。奋起反抗

高卢人不甘忍受罗马人的掠夺和统治,各地区陆续爆发起义。公元前52年,高卢爆发了一场几乎席卷全境的反对罗马占领者的起义,领头者是高卢部落之一阿尔维恩人的首领维尔琴盖托里克斯。在维尔琴盖托里克斯的领导下,高卢人频频向罗马进攻,多次重创了罗马军团。

高卢人的起义遭到了罗马人的疯狂镇压。经过一番作战对垒之后,起义者被罗马人围困在阿莱西亚堡垒。十几万罗马大军团团包围了阿莱西亚,并构筑了大批工事壁垒。防御工事延绵数十千米,被围困的5万高卢人已经没有逃生的希望了。

最后,起义军几乎全被罗马军歼灭,首领维尔琴盖托里克斯被俘。将维尔琴盖托里克斯囚禁了6年后,趾高气扬的罗马人把他带回了罗马。在凯旋仪式上,他像动物一样被游行示众,最终被绞死。

阿莱西亚战役的失败宣告了高卢人辉煌历史的终结。之后,高卢虽然陆续有零星的起义,但是都被轻而易举地镇压了。公元前51年,罗马在高卢建立行省,正式确立对高卢全境的统治。

罗马化的高卢

过数年的战争,恺撒以100万高卢人的鲜血为代价,征服了高卢,正式将其归入罗马版图当中,高卢从此进入了罗马化时代。经对于高卢人来说,这既是一场灾难也是发展的契机,经过难熬的阵痛之后,高卢跨上了另一段历史进程。时间

●公元前51~476年人物

●波斯图姆

●泰特里克

罗马化时代始于公元前51年罗马在高卢建立行省,一直延续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为止。在征服初期,罗马人根据高卢各部落在战争中的不同表现,分别给予不同的待遇。有的部落享受很高的待遇,被视为罗马的同盟;一些顽抗到底的部落或被解散,或被剥夺一切政治权利,还要缴纳巨额赋税。罗马人采用鞭子加糖果的方式统治高卢。他们竭力笼络高卢的贵族阶级,许予他们高官厚禄,却不允许他们拥有实权;他们残酷地镇压陆续起义的高卢人,同时又宣布给予高卢人罗马公民权,以缓和剧烈冲突的民族矛盾。高卢的罗马化步伐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

罗马人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方式将高卢罗马化,这一点具体表现在城市建筑、文字语言和宗教三个方面。

在高卢人时代,出现了城市的雏形,其实是一些类似山寨城堡的高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位于河流转弯处和陡峭的高地上,以木棚或土坯筑墙,挖有护城河,墙高壕深,并设有哨楼。到了罗马化时期,不少城市以“寨堡”为中心发展起来,并完全按照罗马城市的建筑风格进行规划。此外,在交通要冲地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城市。

罗马化的高卢人城市由石头建造,筑有围墙,城门坚固宏伟,街道笔直整齐,私人住宅和公共建筑井然有序,建筑规模宏大,有广场、市政厅、法院、神庙、竞技场、大浴室等。这一时期建造的许多城市成为了今日法国的著名城市。

高卢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因为祭司阶层德鲁伊德以宗教的神圣性为由不允许书面记录,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惧怕文化知识的易于获得会削弱他们的权威和特权。出于商业贸易的需要,高卢人曾经用希腊文字记录交易。罗马征服高卢后,拉丁文成为高卢的官方文字,作为“普通话”的拉丁语自然而然也成为高卢的官方语言。为了与罗马统治阶级打交道,谋求更高的社会地位,高卢的贵族们争先恐后地学习拉丁文和拉丁语。上行下效,原本只是在上层社会流行的拉丁语,逐渐渗透进底层,很多地区开始双语并用,高卢语日趋式微。到了公元5世纪,基本上已经没有人会说高卢语了。

罗马人在宗教方面也采取了渗透同化政策。征服高卢后,罗马人在高卢广造神庙,将高卢神与罗马神同置一处,宗教崇拜逐渐融合,形成了强大的高卢—罗马宗教。它既保留了德鲁伊德教“万物有灵”的观念以及在葬俗等方面的宗教仪式,又吸收了罗马宗教中的某些元素。公元2世纪,从东方而来的基督教进入高卢地区。起初,基督教受到罗马政府的严格管制,迫害基督教徒的事件时有发生。但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了公元4世纪,基督教摇身一变,成为了罗马的国教。高卢地区也随之接受了基督教,自此,高卢—罗马宗教逐渐消亡。不屈的高卢人

从公元2世纪晚期起,罗马帝国的内部政权混乱,内战频繁发生,国库空虚,物价上涨。为了转嫁危机,罗马人大幅度提高高卢的赋税,许多农民被迫宣布破产,领取救济,也有很多人为了生存,不惜做起了拦路大盗。而此时,北方民族日耳曼人的入侵加剧了罗马社会的危机。

内忧外患大大激化了罗马帝国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许多行省的统帅纷纷拥军自重,展开内战厮杀。公元260年,高卢将军波斯图姆自立为王,建立了独立的“高卢帝国”。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反抗的结束,相反,在无节制的重税、暴政、战乱的压迫下,高卢人已经忍无可忍。公元269年,高卢全境爆发了巴高达运动,“巴高达”在高卢语中的意思为“战士”。起义者一呼百应,许多农民纷纷投身于起义当中,从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起义运动。大规模的巴高达运动令高卢末代皇帝泰特里克惊恐不安,他迫不得已向罗马皇帝求援。罗马向高卢派兵,镇压了起义,并趁机将高卢重新收回辖下。

起义之火并没有就此熄灭,公元283年,斗争再度爆发,起义军建立了独立政权。但是在罗马的血腥镇压下,起义再次惨遭失败。即使屡遭惨败,高卢人仍然是坚强不屈地时刻准备起义,这也是最终促成罗马帝国土崩瓦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

罗马帝国在高卢的统治走向腐朽之时,北方蛮族以摧枯拉朽之势攻了过来,法兰克人便是其中的一支。年轻力壮的法兰克首当领克洛维南征北战,在高卢建立起了伟大的法兰克王国。时间

●486年人物

●克洛维

●西格里乌斯蛮族的入侵

罗马帝国于公元2世纪末开始的危机导致了边界线的溃败,在此风雨摇曳之际,罗马帝国再也控制不住蛮族向高卢地区的渗透入侵了。此时,日耳曼人是罗马最大的敌手。

日耳曼人原本居住在北欧,后逐渐向罗马统治区迁徙,强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将他们遏制在边境线外。日耳曼人有许多部落,譬如东哥特人、西哥特人、勃艮第人、法兰克人等。有些部落分布在高卢东部边境地区,作为罗马的盟友向罗马交纳贡税,提供兵员;有些则敌视罗马,不时进犯。从公元3世纪开始,日耳曼人加快了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的步伐。到了公元4世纪~公元5世纪,迁徙达到了高峰期。496年圣诞节,克洛维率领3000亲兵前往兰斯受洗,正式皈依基督教。

406年是日耳曼人历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冬天,许多日耳曼部落越过了结冰的莱茵河,进入了高卢地区,其中包括法兰克人、勃艮第人、汪达尔人和阿拉曼人。衰弱的罗马帝国只能眼睁睁地任其发展。

公元5世纪,高卢已经是日耳曼人的囊中之物了,强大的日耳曼部落在那里相继建立了王国。西哥特人霸占了高卢西南部,416年以图卢兹为首都建立了西哥特王国;443年,勃艮第人以里昂为都城建立了勃艮第王国,将高卢东南部纳入统治范围。法兰克王国建立

日耳曼部落在高卢地区建立的众多王国中,对后世法国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王国。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定居于莱茵河右岸。在大大小小的法兰克部落中有两个最为强盛,一个是居住在莱茵河三角洲地区的萨利克法兰克人,另一个是居住在莱茵河下游平原地带的里普利安法兰克人。这两个部落之间争端不断。此时,一个名垂千古的伟大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克洛维。克洛维是萨利克法兰克人的酋长,他富有雄才大略,具有一个政治家的战略眼光。481年,年仅15岁的克洛维继承了父亲的酋长之位。年轻的他野心勃勃,不仅要统一法兰克部族,还要统一整个日耳曼民族,建立起一个空前绝后的国家。

克洛维遇到的第一个对手是自称“罗马人国王”的西格里乌斯,他是罗马帝国派往高卢的驻军将领。不将西格里乌斯击溃,法兰克的霸业就难以成就。486年,克洛维联合里普利安法兰克人,在苏瓦松城大败西格里乌斯,并处死了他。通过此战役,克洛维基本上占领了高卢北部,随后定都巴黎,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史称墨洛温王朝。南征北战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并没有让克洛维的野心得到满足,他以此为据点,开始向南扩张。496年,克洛维率军与进犯的阿拉曼人交战。战争之初,克洛维位居下风,屡遭重创,几乎被全歼。相传,在紧急关头,克洛维向上帝祈祷,许诺倘若上帝能够显灵助他绝境逢生,他便率领全军皈依基督教。接着奇迹发生了,阿拉曼人内部突然陷入了混乱。克洛维趁机集合部下,一鼓作气冲入阿拉曼人的阵营,一举将他们击败。打了胜仗后,克洛维遵守自己的诺言,率3000亲兵受洗,皈依基督教。

也许克洛维的皈依不只是出于信奉宗教的虔诚,更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重要政治策略。因为当时基督教在高卢地区的影响很大,克洛维与罗马教会合作互有好处,教会以法兰克人为保护伞,用世俗力量维护教会权威;克洛维则可以借助教会的支持巩固他在高卢的统治。

克洛维皈依之后,罗马教会立即宣布克洛维的权力是上帝赐予的。克洛维打着代替基督教消灭异教徒的旗号南征北战。军队所到之处,信仰基督教的高卢人纷纷打开城门迎接克洛维,当地基督教僧侣们也积极协助克洛维安抚民众。在罗马教会的支持下,克洛维所向披靡,500年,他征服了勃艮第王国;507年,他将西哥特人驱逐出了高卢。在四处征战的过程中,克洛维利用血腥暴力与和解等手段统一了法兰克各部落,成就了霸业。

511年,克洛维去世。这位终生在马背上打天下的君王为后代留下了一份丰厚的遗产,高卢大部分地区在他逝世前已被统一起来。按照法兰克人的继承习俗,克洛维的儿子们平分了江山。

“矮子”丕平废“懒王”

对不理朝政的“懒王”,权势滔天的重臣难免会对王位所代表的权力动心,尤其是离王位只有一步之遥的宫相。“矮子”丕面平富有雄才大略且充满野心,取而代之势在必行,改朝换代的时候到了!时间

●751年人物

●矮子丕平

●卡罗曼

●希尔德里克三世

克洛维的儿子们平分了他留下来的国土,接着,兄弟几个就陆续上演了一幕幕手足相残的惨剧。按照法兰克人的风俗,他们死后又将领土均分给自己的儿子,如此一来,法兰克王国四分五裂,只有出现强大的君主时,才会有短暂的统一。在墨洛温王朝统治的200多年里,只有5个国王曾经使得国家统一,其中还有2个是有名无实的。王权式微

分裂、统一、再分裂……无休止的混战削弱了王权。到了公元6世纪下半叶,法兰克分裂为3个王国,即东部的奥斯特拉西亚、西部的纽斯特里亚和中部的勃艮第,以及3个王国共同管辖之下的阿基坦尼公爵领地。这两枚法兰克王国时代的装饰银质别针,造型别致,做工精美。

639年,当最后一个明君达戈贝尔特一世去世之后,墨洛温王朝逐渐衰落,大权旁落宫相之手。宫相原本只是管理国王饮食起居的官吏,后因是国王的近臣,权势渐长,最后逐渐成为掌管宫廷事务的实权人物。在达戈贝尔特一世之后登基的国王,不是幼主便是沉迷酒色的昏庸之徒,整日不理朝政,因而被称为“懒王”。宫相借机独揽大权,权倾朝野,将国王变成了傀儡。

687年,经过多年的权力斗争后,加洛林家族的丕平二世成为法兰克王国唯一的宫相,独掌朝纲。丕平二世死后,他的私生子查理·马特继任宫相之位。查理在任期间,外抗入侵者,内统江山,兼并了勃艮第,成就了一代伟业。查理·马特虽然建立了稳固的统治,但是并没有称王,而是把这个任务留给了他的儿子——人称“矮子”的丕平三世。查理·马特去世之后,“矮子”丕平与兄长卡罗曼平分了法兰克王国。之后,他们将希尔德里克三世拥上王位,分别以纽斯特里亚和奥斯特拉西亚宫相的名义执政。

在最初的几年,他们的地位并不是很稳固。国内的贵族不满他们一手遮天的做法,暗自集结军队蠢蠢欲动;北部的撒克逊人、巴伐利亚人和南部的阿基坦尼人也趁机叛乱。为了共同的利益,两兄弟联手消除外患,平定了内乱。兄弟争斗随之而来,在746年的一次决战中,“矮子”丕平挫败了卡罗曼,逼迫他遁入修道院,从此不问世事。

至此,“矮子”丕平已经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但是他不甘心希尔德里克三世这个碌碌无为的君主骑在他的头上,即使只是名义上的。矮子丕平深知,希尔德里克三世是尊贵的墨洛温家族的成员,如果废除了他,势必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弄不好还会身败名裂。他必须使王冠获得某种“神授”的色彩。丕平加冕“矮子”丕平想到了罗马教皇,只要教皇支持他,谁还敢反对?恰好当时罗马教皇的辖地频频受到北方伦巴底人的侵扰,需要一位强有力的世俗统治者的支持。一个需要强大的武装保护,一个需要名义上的支持,结果当然是一拍即合。“矮子”丕平私底下派遣使者觐见教皇,询问道:“手握实权的人称王好,还是徒有国王虚名的人称王好?”教皇为了换取法兰克的支持,故作沉吟了一下,回答道:“自然是前者为好。”得到了教皇的暗示,“矮子”丕平更加肆无忌惮了。

751年,他召开贵族会议,宣布了教皇的旨意。在场的贵族,机灵一点儿的立即高呼万岁,少数忠于墨洛温王朝的贵族囿于生命威胁,也只能一语不发。于是,“矮子”丕平顺利地被贵族们推选为国王。教皇还派特使前来为丕平举行了加冕礼,这是历史上教皇第一次为国王举行加冕。“矮子”丕平将墨洛温王朝的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囚禁起来,从此改朝换代,一个新的王朝——加洛林王朝诞生了。

754年,教皇辖地再次遭到伦巴底人的军事威胁,新上任的教皇斯蒂芬二世不顾严寒,翻过阿尔卑斯山脉到法国向丕平求援。为了表示诚意,他亲自为“矮子”丕平及其两子涂油加冕,并宣布禁止任何人从别的家族中选立国王。礼尚往来,“矮子”丕平分别于754年和756年出兵意大利攻打伦巴底人,将伦巴底人以往占据的领土夺回,并作为回报赠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矮子”丕平是一个好战的征服者,他不断地四处出兵。768年,他在征服阿基坦尼人后的归途中患水肿病去世。

查理大帝

史上被冠以“大帝”名号的君王屈指可数。但无论是哪一位大帝,其名字都与他开拓疆土的丰功伟绩紧密相连,查理大帝也历不例外。这位身材魁梧的帝王有勇有谋,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开创者,他的名字在历代帝王谱上熠熠生辉。时间

●768~814年人物

●查理

●德西迪里斯

●教皇利奥三世

查理是矮子丕平的长子。他身材高大,精力充沛,自幼便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多年的征战赋予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丰富的作战经验,他的剽悍善战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也深得矮子丕平的赞赏和喜爱。768年矮子丕平去世后,按照传统惯例,查理和弟弟卡洛曼平分国土,同时登基为王。771年,卡洛曼猝然去世,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唯一的统治者。查理大帝像南征北战

查理和他的父亲一样好战,而且他的志向更为远大,那就是建立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登基伊始,他便不知疲倦地率领大军四处出击,几乎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战争上。查理首先发动了三次战争,平定了阿基坦尼人的再度叛乱,并立其子路易为阿基坦尼国王。773年,教皇国再次受到了伦巴底人的军事威胁,罗马教皇哈德良向查理求援。

伦巴底人是矮子丕平坚决消灭的对象,查理却显得比父亲开通,他娶了伦巴底国王德西迪里斯的女儿,并一度与伦巴底人结盟。这引起了教皇的恐慌不安,并以开除查理的教籍作为威胁。不过雷声大雨点小,哈德良教皇接受了查理给予的好处之后,这件事便不了了之了。

面对教皇的求援,查理本来犹豫不决,但伦巴底国王德西迪里斯的举动令他震怒了。卡洛曼死后,他的王后带着儿子逃到伦巴底寻求庇佑。德西迪里斯抓住了这个机会向教皇施压,要让卡洛曼的儿子重新获得继承权。

德西迪里斯的行径摆明了是在挑战查理的统治权威。当时查理正在与撒克逊人作战,无暇离开战场,只好表示希望与德西迪里斯和解。德西迪里斯笃定查理不可能抛下战事,于是有恃无恐地拒绝了。查理闻言后大怒,马上应教皇之邀率军前往意大利,讨伐伦巴底人。次年,查理彻底击败了伦巴底人,将伦巴底划入版图。卡洛曼的子女落入了查理之手,至于这位伯父是如何处置他的侄儿、侄女们的,人们就不得而知了。

778年,查理出兵西班牙,攻打占领该地的阿拉伯人。双方交战皆损失惨重。考虑到局势僵持对己方不利,查理答应了敌方的和谈提议,准备退回比利牛斯山以北地区。然而敌军一边假装谈判,一边却暗暗在法兰克军队回国必经的比利牛斯山朗塞瓦尔山谷设下埋伏。查理顺利地通过了山谷,但是负责保护辎重的后卫队伍却遭敌军突袭,几乎全被歼灭。经过多次战斗后,801年,查理终于报了一箭之仇,打败了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建立西班牙边区。

除此之外,788年,查理还率军征伐多瑙河上游南岸的巴伐利亚,废黜了巴伐利亚公爵,将巴伐利亚划分为若干个区,由他委任的伯爵治理。此后,查理又征服了多瑙河中游的阿瓦尔人。匈奴人和阿瓦尔人同属强悍的游牧民族,占据着多瑙河下游,是查理的心腹之患。征服了阿瓦尔人之后,查理自然不会对匈奴人置之不理。他调用了庞大的人力和物力,一路推进,一举击溃了匈奴人,解除了匈奴人对欧洲的威胁。征服撒克逊人

查理在位数十年共发动了50多次战争,其中最为漫长和严酷的是他对撒克逊人的征服。这次战争起于772年,终于804年,前后历时30余年。

撒克逊人居住在莱茵河下游和易北河之间。他们强悍野蛮,经常对周边地区进行掠夺。法兰克国王曾经挫败过他们,并强迫他们臣服。然而撒克逊人不愿俯首帖耳,时有反叛,令法兰克的历代国王颇为头痛。查理当上国王后,决定铲除长久以来的威胁,永绝后患。772年,查理派遣的一支队伍挺进撒克逊人的圣地,夷平了神殿,掠夺了大量金银财宝。法兰克人对圣地的亵渎激起了撒克逊人的愤慨,撒克逊人联合起来,起兵反抗查理。

恰在此时,教皇向查理求救,查理决定放下战事,率军开赴伦巴底。撒克逊人趁机展开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四处掠夺。查理返回后,迅速纠集军队,渡过莱茵河,击败撒克逊人,迫使他们投降。但是不到一年,撒克逊人再次起义。查理率领大军赶来,数千撒克逊人投降,并答应改变信仰,成为基督教徒。但稳定的局势没有维持多长时间,782年,撒克逊人掀起大规模起义,杀死传教士,并击溃了一支法兰克军队。查理获悉后怒不可遏,紧急调动兵力,攻入撒克逊地区,大败撒克逊人,一天之内集体屠杀了4500名撒克逊人。

查理的野蛮屠杀激起了撒克逊人更强烈的反抗,反反复复的战争一直持续到了804年。通过多年的军事征服和宗教感化,查理最终征服了撒克逊人,使他们成了法兰克的臣民。为了控制撒克逊人,查理将易北河畔的撒克逊人迁往他处,并实行严密的监控。

查理一生中大部分的时光都是在南征北战中度过的。他一手持剑,一手高举十字架,四处征伐,将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大了整整一倍。公元9世纪初,他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帝国版图东起易北河,西临大西洋沿岸,北濒北海,南抵地中海,占有西欧大陆的绝大部分土地,囊括了今天的法国、德国、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和部分西班牙的领土,成为当时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查理大帝

如此辽阔的大帝国,统治它的君主怎能没有一个相称的名号?对于查理来说,“国王”的称号似乎已经远远不够了。

当时,教皇哈德良已经去世,利奥三世继任教皇。利奥三世的生活放荡不羁,引起了许多教士的不满。他们威胁说要割掉他的舌头,把他拉下马。799年,被囚禁的教皇暗中出逃,走投无路的他在查理的扶持下坐稳了教皇的宝座。800年,贵族和教士再度反对教皇,查理率军开入意大利,平定叛乱,保住了利奥三世的教皇之位。利奥三世感激涕零,当得知查理有意称帝后,决定助他一臂之力。800年11月,查理抵达罗马,教皇率领众教士在郊外迎接他。这是一个公开的信号,因为只有当皇帝来访时,教皇才会亲自出城迎接。

12月25日,圣诞节,查理前往圣彼得大教堂做弥撒。他正在做祈祷的时候,教皇利奥三世突然捧出一顶金冠戴在了查理的头上,高声宣布:“上帝加冕于你,罗马人的皇帝!”在场所有人都欢呼起来。查理顺理成章地正式称帝,史称“查理曼”,意即查理大帝,正式的称号为:查理,最安详的奥古斯都,由上帝所加冕任命,是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太平皇帝,且以上帝的怜悯,担任法兰克人与伦巴底人的君主。法兰克王国遂称“查理曼帝国”。查理把自己当成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和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者,他的帝国自然而然便是古代罗马帝国的延续了。查理曼帝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远隔重洋的苏格兰和东方的非基督教国家阿拔斯王朝都和查理曼帝国建立了邦交,甚至后来的东罗马帝国也不得不承认查理曼的皇帝称号。治国平天下

查理称帝后,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基本上已经平息,他开始对内进行改革,以巩固统治。查理不仅是个能在马背上打天下的君主,也是个能够在宝座上挥斥方遒的有识之君。查理将庞大的帝国划分为数百个伯爵区,由他委任的伯爵或主教进行治理。查理继续推行采邑制,以保证下属对他的忠诚,帝国境内的所有官员和主教一般都要从皇帝那里领受采邑(即封土),成为皇帝的封臣;同时,作为接受采邑的条件,他们都要宣誓向皇帝效忠。查理大帝在圣彼得大教堂加冕。

查理设置了一套严密的由上至下的行政管理体系,以便有效地管理政务,地方上发生的重大事情可以迅速地层层通达上听。帝国的中央政权除由皇帝亲信组成的枢密会议外,还有讨论重大决策的贵族大会,每年都会召开一两次。为了防止底下官员阳奉阴违,除了派出巡按使视察监督地方行政司法外,他本人也经常到各地巡视。

为了加强对国内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统治,查理亲自参与制定法律。他先后制定的65个敕令中包括逾千条法规。这些法规的覆盖面很广,从政治到刑法,甚至到个人的家庭事务都有所涉及。

查理当政时,基督教在法兰克的影响深远广泛。他意识到基督教是控制人民思想的重要手段,便大力推行以基督教为主的思想文化统治,并建立教会制度,设立教区,为君权和教权的融合提供了有效机制。

此外,查理在文化教育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当时有很多朝臣都不识字,这对管理国家是相当不利的。于是查理在宫中成立学院,广泛聘请知名学者前来讲学,教导贵族子弟和推优选拔上来的贫民子弟。他还下令教会和修道院兴办学校,让人民广受教育。同时,他派人搜集和抄写了许多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古典著作,甚至整理了古代“蛮族”的传说和歌谣,使之得以保存和流传。他还命学者校对拉丁文本的《圣经》,并且在全国强制推行。

查理的种种举措使得法兰克的文化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这一时期也因此被后世的史学家誉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814年,统治了法兰克47年的查理大帝因病去世,享年72岁。作为伟大帝国的皇帝,骁勇善战的马背国王,兢兢业业统治国家的明君,查理的荣耀和光辉永远留在了史册当中。

《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

煌一时的查理曼帝国在其创立者查理大帝去世后,因其后继子孙的明争暗斗,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分裂。一番恶斗后,843年辉签订的《凡尔登条约》结束了帝国的历史,同时也展开了另一段历史画卷。时间

●843年人物

●虔诚者路易

●罗退尔

●丕平

●日耳曼人路易

●秃头查理软弱的代价

查理大帝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但在继承人问题上却是一筹莫展。792年,他的私生子驼子丕平在几个贵族的唆使下谋反。查理很快镇压了叛乱,处决了几位主谋,并将丕平软禁起来。811年,驼子丕平在抑郁中死去,此时,他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先后早夭了。查理大帝现在只剩下一个儿子了,那就是路易。813年,查理大帝亲自为路易加冕,使他成为共同执政的皇帝。次年,查理大帝撒手人寰,路易继承了王位。路易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人称“虔诚者路易”;他生性软弱,没有主见,因此也被称为“软弱者路易”。这幅《维维安伯爵圣经》中的插图表现了843年秃头查理登基的情景。

路易天性温良,但是他的优柔寡断却让帝国走向了末路。早存异心的贵族们在查理大帝死后,就像出笼的猛虎一样肆无忌惮。路易对此忧愁不满却无计可施。更糟糕的是,他的儿子们野心十足,个个觊觎皇位。起初他们只是私底下争权夺利,后来争斗竟然赤裸裸地搬上了台面,引发了内战。内乱频仍

817年,路易前往教堂祈祷,年久失修的墙壁突然倒塌,将其压伤。惊恐万分的路易以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把国土分给了三个儿子:长子罗退尔、次子丕平和幼子日耳曼人路易;同时宣布罗退尔与他共治天下。路易的决定惹怒了他的侄子伯纳德,因为他分给长子罗退尔的意大利原本是伯纳德的封地。伯纳德二话不说,立即起兵反叛,伦巴底人也趁机蠢蠢欲动,路易费了很大的力气才镇压了内乱。

路易为罗退尔顺利继承王位做了很大努力,不想到头来罗退尔也起兵意图篡位。原来,罗退尔三兄弟的母亲是路易的王后,后来路易另娶新王后,生了儿子秃头查理。新王后不甘心于自己的儿子得不到任何遗产,经常对路易吹枕边风。路易抵不过后妻的软硬兼施,又确实疼爱小儿子,便计划重新划分领土,匀给秃头查理一份。这下子罗退尔三兄弟可不干了,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割肉之痛。

829年,罗退尔与其弟丕平联手逼宫,大为恼火的路易马上调兵遣将围攻大逆不道的儿子,罗退尔和丕平不得不向父亲求降。被儿子的苦苦哀求打动,路易不但原谅了他们,而且保留了他们的领地。然而,罗退尔和丕平不但没有体谅父亲的苦心,反而怀恨在心。没过几年,他们联合老三、日耳曼人路易再次挑起内乱。这一次路易没有那么幸运,战败的他受尽了儿子们的侮辱,并被囚禁在修道院中长达一年之久,后来还是国内的大贵族发兵勤王,才救出了他。

内乱没有结束。839年,日耳曼人路易再一次撕碎了父子间脆弱的温情面纱,他直接率大军兵临城下,威胁父亲将王位传给他。路易无计可施,只好向罗退尔求救,允诺倘若挫败日耳曼人路易,便将帝国平分给他和秃头查理。罗退尔大喜过望,加入了战局。翌年,在悲愤和恐惧中度日如年的路易去世,罗退尔继位。罗退尔不愿与秃头查理共享权力,于是明里暗里地打击他,甚至试图暗杀他。秃头查理也非泛泛之辈,他遣使向日耳曼人路易表达了合作的意愿。

当时日耳曼人路易的处境也不是很好,他被罗退尔和秃头查理合攻,过得相当狼狈,这个时候秃头查理主动转向,他自然是求之不得。签订《凡尔登条约》

842年,日耳曼人路易与秃头查理在斯特拉斯堡立下盟誓。在日耳曼人路易与秃头查理的通力合作之下,罗退尔居于劣势。843年,在进难攻、退难守的不利情况下,罗退尔被迫妥协。此时丕平已死,三兄弟在凡尔登会晤,经过反反复复地谈判磋商后,终于达成协议,签订了《凡尔登条约》,将查理大帝呕心沥血打下的江山一分为三。

日耳曼人路易获得莱茵河以东的土地,称东法兰克王国;秃头查理领有罗纳河、索恩河及默兹河以西的土地,称西法兰克王国;罗退尔分得的地盘是意大利北部以及东、西法兰西王国之间的土地,且继承帝位,但是对东、西法兰西王国无统辖权。东法兰克王国后来发展为德国;罗退尔领地的南部演变为意大利;西法兰克王国不久改国名为法兰西王国,逐步形成法国,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法国史到此才算开始。

卡佩王朝:光荣的起点

洛林王朝以篡位开始,又因权臣篡位而亡,卡佩王朝取而代之。面临受制于大贵族的局面,几代国王极力摆脱困境,终于夺回加了大权,开始引领法国走向辉煌之路,这便是光荣的起始!时间

●987年起人物

●于格·卡佩

●胖子路易

●路易七世

●菲利普二世

●狮心王理查德

●无地王约翰加洛林王朝的衰亡

查理帝国一分为三后,秃头查理并没有给法兰西王国带来好运。在外交内政中,他总是显得霸气不足。秃头查理逝世之后,相继即位的路易二世(结巴路易)、路易三世和加洛曼皆平庸且短命。3位国王在10年内如走马灯似的轮换,加洛林王朝的气数将尽。

此后的数十年里,贵族们钩心斗角,互相倾轧,王权衰微,国王无法与贵族们抗争。尽管天真汉查理、路易四世等国王在位时间较长,但是他们只不过是贵族的傀儡,外不能抗敌,内不能平乱。于格·卡佩像

当路易四世之孙路易五世继位时,朝政全由出身于卡佩家族的权臣于格·卡佩操控。这一个世纪以来,卡佩家族一直和王室争权夺利,且始终占据上风。路易五世面对这种受制的情况,不由心灰意冷,从此不理政事,因此得了“懒王”的诨名。987年,懒王路易暴毙,据说是被他的母亲毒死的。路易五世死后无嗣。于格·卡佩称王的时机已经到了,他立即操纵贵族推选他为王。从此,法国进入了卡佩王朝时期。小王室与大诸侯

于格·卡佩做臣属的时候专横跋扈,拥兵自立,专门与“懒王”路易作对。这一回他也尝到了相同的苦头。由于加洛林王朝长期以来王权不振,国内的大贵族骄横一时。查理·马特实行了采邑制,分封给各地贵族的封邑按规定是不能世袭的,但是在查理大帝之后继位的国王个个都是无能之辈,贵族们胆大妄为,竟然将封邑据为己有,世代传袭下去。王权衰弱,无力打击贵族们,历代国王敢怒不敢言。

于格·卡佩上台后,虽然一心加强王权,但终归是有心无力:一来积弊过深,一时无法撼动大贵族的割据势力;二来他黄袍加身时,很多贵族都出了力,如果他一称王就翻脸无情,怕会引起众怒。

卡佩王朝早期的统治软弱不堪,即使是于格·卡佩这样的大枭雄也无力回天。他去世之后,先后继位的罗贝尔二世、亨利一世和菲利普一世在位时间都很长,但都没有多大作为,对内不能集中王权,对外不能彰显国威。不过,他们在世的时候便为下一任继承人加冕称王,这使得法兰西传统上的国王推选制走到了尽头。就此而言,他们巩固了卡佩王朝的统治地位,为王权的稳固打下基础。王室势力强大

卡佩王朝的强大要从第五代国王路易六世说起。路易六世是菲利普一世之子,1108年登基为王。他身材肥硕,被称为“胖子”路易。经过了四代国王的忍辱负重,“胖子”路易上台时,王室的势力已有一定的加强。他即位后不愿意重蹈覆辙,在王座上碌碌无为,于是开始增强军事力量,并采取各种措施削弱各地诸侯的权势。凡是不愿顺从者,“胖子”路易皆发兵讨伐,踏平叛逆贵族的城堡,剥夺他们的采邑。一番征战下来,原本骄横跋扈的贵族们纷纷俯首帖耳。

为了集中王权,“胖子”路易借助了教会和市民的力量。作为回报,他赋予城市居民自治权,大力支持发展城市公社,因而有“公社之父”之称。另外,出于抑制贵族权力的考虑,他还重整了御前会议。以往御前会议的成员都是各地的贵族,他们很容易联合起来操纵会议,使国王的决策非常被动。“胖子”路易因此将一部分市民、教士和中小贵族吸收进会议。这些新成员通常听命于国王,站在国王的一方,大贵族们便不能轻而易举地控制朝政了。

为了扩大地盘,“胖子”路易还让太子娶了阿基坦尼公国的女公爵埃莉诺为妻。这桩政治联姻使阿基坦尼公国成了王室的领地,扩大了王国的领土。失策的路易七世

1137年,路易六世去世,太子继位,即路易七世,人称小路易。小路易在位的43年间兢兢业业,为法国经济、文化上的繁荣兴盛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便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动工的。其间,路易七世的婚姻问题引发了以后法英两国长期的矛盾冲突。他和王后埃莉诺感情不和,埃莉诺背着他偷情,婚姻也随之破裂。后来埃莉诺嫁给英国国王亨利二世,阿基坦尼公国作为嫁妆也归亨利二世所有。

路易七世赔了夫人又折“地”,有苦说不出。而英王在法国占据了一大块地盘,比法国王室的领地还要大。路易七世感觉如芒刺在背,但又无可奈何。

1180年,路易七世去世,其子菲利普二世即位。菲利普二世继位时才14岁,是位少年天子。菲利普二世继位之初,由他的舅父香槟伯爵亨利、兰斯主教纪尧姆和沙特尔伯爵蒂伯联合摄政。通过联姻等手段,菲利普增强了自己的实力,从而摆脱了摄政大臣们的控制,得以亲政。虽然他年纪尚轻,但是才能出众,城府极深,很早就表现出了作为君王的天分。坐山观虎斗

一位真正的国王是绝对不允许别人挑战他的威严的。菲利普二世采取笼络、威胁和武力攻打的方式,削减大贵族的羽翼,将国内的诸侯玩弄于掌心,大振了王室声威。解决了国内的权力矛盾后,菲利普开始将矛头指向英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更何况这还关系到其父的名誉问题。英王对法国的威胁势在必除,不然他睡觉都不安心。

当时,英王亨利二世与他的几个儿子矛盾重重,斗得你死我活。菲利普二世觑准了这个弱点,决定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坐山观虎斗。他首先与英国王子理查德(亨利二世和路易七世的前妻埃莉诺之子)结盟,唆使他和亨利二世兵戎相见。理查德中了离间计,果然与父亲翻脸,打了几场恶战。菲利普二世坐收渔翁之利,收回了一些领地。

不久,亨利二世在父子相残的无奈中去世,理查德即位,人称“狮心王”理查德。菲利普二世故伎重施,挑拨“狮心王”的弟弟(即后来被称为“无地王”的约翰)与“狮心王”争权夺利。

1189年,菲利普二世和“狮心王”理查德曾放下彼此间的恩怨,共同参与十字军东征。行军途中,菲利普二世突然撤离,赶回法国后向英王在法国的领地发动进攻,迫使“狮心王”理查德不得不马上回国应战。如此一来,两人的矛盾更加难以消除了。巴黎圣母院是驰名世界的天主教大教堂,被视为法国最伟大的艺术杰作之一。它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开欧洲建筑史上一代新风。罗浮宫原为12世纪时为据守塞纳河险要位置而建的要塞,现已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博物馆。奥古斯都菲利普

1199年,“狮心王”理查德去世,无地王约翰继承王位。约翰软弱无能,在菲利普二世的进攻下屡屡败退。次年,无地王约翰被迫和菲利普二世订立和约,宣布向法国称臣,并将大片土地割让给菲利普二世。菲利普二世仍不满足,又通过拉拢无地王的侄子亚瑟与之对抗等手段,陆陆续续从无地王约翰那里夺回了诺曼底、阿基坦尼等地。

国土接连丧失,无地王约翰急了。他立即联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等王公贵族组成了反法联盟,向法国发动进攻。菲利普二世也不甘示弱,他与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和西西里国王腓特烈二世结盟,坚决予以还击。

1214年,以英国为首的反法同盟在法国西部登陆,双方在布汶展开决战。反法同盟惨败,菲利普二世彻底打败了无地王约翰,欢欣鼓舞的法国人将其誉为“奥古斯都”。

与菲利普二世的威名密切相连的不仅是他大败英国的战功,还有巴黎这座闻名于世的历史名城。在他之前,卡佩王朝的首都在巴黎和奥尔良之间轮换。菲利普即位后,将首都定在了巴黎,并修建道路和城墙,使得巴黎的面貌焕然一新,有了都城的风范。

“完美怪物”圣路易

似乎天生具有两面性的性格,他可以一边怜悯穷人,一边残忍地夺去敌人的生命,对他而言,仁慈和冷酷是可以同时并存的。他虔诚的信仰让他变得崇尚和平又暴力无情,对上帝的狂热让他不顾安危向东方进发,最终死于途中。“完美怪物”圣路易,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时间

●1096~1291年人物

●教皇乌尔班二世

●教皇英诺森三世

●法王路易九世崭露头角

1223年,一代天骄菲利普二世去世,其子路易八世即位。路易八世骁勇善战,颇有乃父之风,曾在布汶战役中大破英军,且一路追击至伦敦。登基后,他还陆续夺取了英国王室在法国西南部的领地,可谓是辉煌一时。然而,他仅在位三年便英年早逝了,其子路易九世继承了王位。法王路易九世在阅读

路易九世即位时年仅12岁,还是个年少无知的孩子,其母布朗什·德·加斯蒂尔遂垂帘听政。加斯蒂尔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是冷静果断丝毫不逊色于男人。她迅速平息了各地贵族们的叛乱,控制了朝政。在加斯蒂尔摄政期间,法国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路易九世成年后,加斯蒂尔虽然在名义上归政,实际仍在幕后操纵朝政。直到母亲逝世,路易九世才得以成为真正的国王。路易九世遗传了父亲的勇猛和母亲的智慧,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国王。

当时英国王室在法国的领土已经大大缩小,但是继无地王约翰之后登基的英王亨利三世不甘就此失去在法国的势力,于是重整旗鼓,企图收复失地。路易九世率军亲征,将英军打得落花流水。1259年,两国签订了《巴黎条约》,互相交换领地,亨利三世作为封臣对路易九世行臣服礼。通过该条约,路易九世基本扫清了英国在法国的势力。后来他又同西班牙的阿拉贡国王订立《科尔贝条约》,基本上奠定了两国以比利牛斯山脉为界的边界格局。改革内政

作为一名国王,路易九世在改革内政方面的举措更令世人瞩目。他做了两件事,对后来法国的发展影响深远,一是司法改革,二是币制改革。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路易九世进行了一系列司法改革,将司法权收归国王所有。国王的裁决就是最终的裁定,不允许任何人违抗。偷盗、通奸等犯罪行为可交给地方法庭审判,但是叛逆、铸伪币、矫诏等重要案件必须在王室法庭审理。他下令禁止人们在王室领地进行司法决斗、血亲复仇;还在王室领地之外实行“国王40日”制,即贵族遭受侵害后,40日内不得实施报复,只能上诉王室法庭,请求国王仲裁。此举一来制止了地方诸侯私斗成风的恶习,二来无形中限制了贵族们的权力,使他们对国王产生了敬畏感。

币制改革也是加强王权的重要举措。路易九世重铸新币,流通全国,并规定王室领地只能流通王室的铸币。他担心改革过了头,激起各地贵族的反抗,便施了一个缓兵之计,允许在王室领地之外,贵族铸币可与王室铸币并行使用。随着货币发展的自然规律,流通面更广的王室铸币自然逐步取代了贵族铸币。

在外交方面,路易九世从不主动挑起战争,在欧洲各国中实行睦邻政策,尽力以公正和宽大为原则处理国家之间的争端,这在当时是相当难得的。当然,对待蛮横入侵的外敌,他也丝毫不会手软。路易九世对友宽厚、对敌冷酷的作风使他赢得了“完美怪物”的称号,被誉为中世纪欧洲君主中的楷模。虔诚的教徒

路易九世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每天做两次弥撒,就寝前还要诵念经文。身为一国之君,他表现得非常亲民仁爱。他从私人金库里掏钱建立医院、救济院等公共福利设施,据说还曾亲自给穷人洗脚。

路易九世的虔诚还表现在积极参与十字军东征上。这场西方对东方的侵略战争残酷无比,但是对于当时的欧洲人而言,参战则是对基督教最虔诚的象征。路易九世先后参加了第7次和第8次十字军东征。1270年,年过半百的路易九世参加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东征,这一次他再也没有回来,病死于远征的途中。路易九世去世后,被罗马教廷追认为圣徒,尊奉为“圣路易”。

路易九世的统治,加强了法国王室的权威和地位,给法国带来了一个稳定繁荣的时期。但是他在对待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则显得十分苛刻:他制定了严格的反犹太人措施;正式禁止卖淫,将妓女集体关在指定的场所;严禁异教的流传,设立火刑场和异端裁判所,对异教徒进行残酷迫害。

骑士与骑士文化

国王将土地划分给公爵或伯爵,公爵和伯爵也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子爵等次一级的贵族,子爵再依样分封……领主赠予土地,封臣交予忠诚,为领主作战,这就是采邑制。而处在采邑制这个金字塔最下层的便是骑士。骑士之路

骑士等级虽低,但也都由贵族担任,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能力购置昂贵的装备:马匹、盔甲以及扈从。骑士起初只是等级最低的贵族阶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骑士逐渐成为身份的象征,只有获得“骑士”的头衔,才算真正迈入了上流社会。所以每一个贵族都希望获得骑士的荣誉,连国王也不例外。这幅14世纪的绘画描绘了当时欧洲的骑士授封仪式。

骑士是贵族,但是贵族不一定是骑士。骑士的荣誉不是可以随便获得的,必须要通过严格的训练和考核。成为一个骑士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而这种锻炼往往从儿童时代就开始了。当贵族家庭中的男孩年满7岁时,其父便会把他寄养在领主或另一个贵族家庭里,开始接受骑士教育。因为年纪尚小,所以这个孩子首先要从一名“侍童”做起,负责领主夫人及其子女的饮食起居,从贵妇人那里学习如何成为一名进退自如、彬彬有礼的骑士,并接受弹琴、歌唱、阅读等文化熏陶。到了14岁,初级的学习结束后,他便要成为“扈从”,接受军事训练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跟随领主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战士,学习的内容有骑术、武器的使用和运用战略战术等。授剑仪式

到了21岁,训练合格的扈从便会通过授剑仪式成为一名骑士。原则上说,任何一名骑士都能为扈从授剑。但是从扈从的角度来看,为他授剑的骑士的身份越显赫越好,这意味着他在仕途上的起点将比别人高。

起初,授剑仪式的时间、地点不限,后来随着基督教影响的扩大,授剑仪式一般选择在宗教节日举行,过程也变得更加隆重而繁缛。在特殊情况下,例如战争期间,国王会在战场上大规模册封骑士以激励士气,这一类的授剑仪式相对就简单得多了。

在和平时期,一个贵族家庭对儿子的授剑仪式是非常重视的。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有一个好的前途,父亲会想尽办法请来德高望重的骑士为儿子授剑。在授剑仪式举行的前一天晚上,预备骑士先行沐浴,身心皆焕然一新。沐浴过后,他来到教堂里守夜祈祷,一边守护自己的武器装备,一边净化自己的心灵。

第二天,预备骑士先参加弥撒,由神甫施予祝福;然后走进受封地点,跪在授予者前宣誓:遵循骑士的道德,为履行骑士的职责奋战到底。宣誓完毕,协同参与的骑士为他穿上盔甲。授予者将宝剑佩戴在他的腰间,然后抽出自己的剑,用剑面在他的肩膀上轻击三下。从此以后,预备骑士就成为一名真正的骑士了。

骑士的行头很多,由长矛、宝剑、盔甲、盾牌组成,当然战马也是必需的。宝剑在这一身行头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场战斗中,长矛可能会折断好几根,但是一把锋利的宝剑能陪伴骑士一生。如果某位骑士有辱于骑士荣誉,他的领主可命人当着这名骑士的面将他的剑毁掉,以示驱逐。在骑士去世之后,他的宝剑将被倒挂在墓碑上,代表一位勇敢的骑士长眠于此。骑士精神

身为一名骑士,必须遵循比常人更加严苛的道德准则。他要忠于国家与教会,秉着荣誉、牺牲、卑谦、精神、英勇、公正、诚实、怜悯八大骑士美德为人处世。对待长者要彬彬有礼,谦虚谨慎;对待弱者,要怀着一颗充满同情的心;对待敌人,要英勇作战,宁死不屈。扶危济困、除暴安良、行侠仗义是骑士的精神核心。

为了自己的荣誉,骑士可以不惜生命,这无形中促进了“决斗”的流行。当某位骑士感到被另一位骑士侮辱时,他可向对方提出决斗的要求。被挑战的骑士一般不能拒绝,拒绝表示懦弱无能。

对贵妇人的爱慕殷勤也是骑士精神的重要内容。骑士必须尊重妇女,为了爱慕的贵妇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描写骑士与贵妇人在花园里喃喃私语,却因太阳升起而不得不离别的《破晓歌》在当时非常流行。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骑士承担着保卫国家的职责,同时又和美人、醇酒相伴。许多作家和诗人热切地吟唱骑士的故事,由此产生了骑士文学。骑士文学包括抒情诗和骑士传奇。抒情诗的种类有很多,《破晓歌》是其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夜歌、情歌、怨歌等。骑士传奇分为韵文和散文两种,都是讲述骑士冒险或征战的故事。散文传奇多是根据韵文诗写成的,后来演变成骑士小说。

英法百年战争

英两国宿怨颇深,领土争端困扰着历代法王,错综复杂的王室关系又为此增添了许多变数。对于法英两国君主而言,对方都法是眼中刺、肉中钉,必先除之而后快。1328年的法国王位之争让两国之间的矛盾升级,由此爆发了持续百余年的大战。时间

●1337~1453年人物

●法王菲利普六世

●英王爱德华三世

●法王查理五世

●法王查理六世

●英王亨利五世法国王位之争

路易九世去世之后,菲利普三世成为国王。他在位15年,但是政绩无可圈可点之处。1285年,身材高大、英俊潇洒、有“美男子”之称的菲利普四世继承了王位。这位国王可不是“绣花枕头”,他通过联姻、战争等方式,大大扩展了王室领地。他还加强吏治,完善国家机构,命人编写了通行全国的法律。但此后,他的儿子路易十世、菲利普五世和查理四世都是短命国王,一共在位的时间不过短短的14年。1328年,查理四世亡后无嗣,宣告了卡佩王朝的终结,国王宝座一时悬空。15世纪的欧洲,行会控制着商业中的操作程序,大部分商人和手工业者都隶属于某个行会。此图为当时羊毛业行会的标志。

当时王位的主要竞争者有两个,一个是菲利普四世的侄子菲利普·德·瓦洛亚,另一个是菲利普四世的外孙英王爱德华三世。爱德华三世宣称他是菲利普四世的直系血脉,更有资格继承王位。但法国贵族们不愿意看到一个英国人成为自己的国王,最终菲利普·德·瓦洛亚做了国王(即菲利普六世),从此开始了瓦洛亚王朝的统治。菲利普六世上台后,试图收回英国在法国西南部的领土。爱德华三世进行了顽强反抗,并声称他才是正统的王位继承人。这场法国王位继承权引起的纠纷导致了英法的“百年战争”。

其实王位之争只是战争的一个导火索,其中还有更深刻的原因。首先是领土纠纷。英国的诺曼底王朝和安茹王朝都是由法国的贵族建立的,因而在法国拥有大片领地。从菲利普二世开始,法王陆续收回了英王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但英王仍占领着法国西南部不少土地,历代法王均对此耿耿于怀,从没放弃过驱除英王势力的努力。另一个直接原因是佛兰德尔问题。佛兰德尔是法国的附庸,毛织业非常发达,是西欧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因其毛织业的主要原料——羊毛大部分来自英国,因而在经济上与英国密切相关。1328年,法王菲利普六世在佛兰德尔建立了直接统治。英王爱德华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兰德尔为了保证原料供应,转而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承认爱德华三世才是佛兰德尔的合法统治者。菲利普六世为此大为恼火。这一连串矛盾交织在一起,终于引发了英法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

1337年11月,爱德华三世向菲利普六世下了战书,大举进犯法国,英法“百年战争”由此爆发。法英开战

法军主要由骑兵组成,而英军雇佣兵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步兵、弓箭兵和骑兵,由国王统一指挥。法国的骑兵部队精锐勇猛,从力量对比上看,要略胜英军一筹,但是战争伊始,法军却未能从英军身上讨到便宜,反而是连连受挫。

法国和英国隔海相望,可以说,谁能夺得制海权,谁就取得了制胜的关键性砝码。1340年,两国爆发了斯鲁斯海战,英军重创法军,取得了制海权。从此,英军接连不断地将军队输送到法国本土,战争在法国领土上展开。之后,在教皇的斡旋下,两国休战数年。

然而到了1346年,争端又起。英王爱德华三世亲率大军登陆法国。同年8月,在法国东北部的克勒西,双方展开了陆上决战。战争的结果是法军死伤惨重,英军不过损失40多人。英军乘胜追击,次年就攻克了法国的港口要塞加莱。

1348年,黑死病席卷整个欧洲。据粗略统计,1348~1352年,至少有1/3的欧洲人口被黑死病夺去了生命。法国和英国也未能幸免,黑死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比战争造成的更多。更令人恐惧的是,贵为一国之君的菲利普六世也染病而亡。人口锐减使两国元气大伤,无力再发动战争,双方因此息兵了近10年。法国惨败

1355年,英国再次开战,攻下了法国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翌年,双方在普瓦提埃城附近展开了第二次陆上大决战。英军由爱德华三世的长子“黑太子”率领,法军则是国王约翰二世御驾亲征。黑太子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将法军打得落花流水,还俘虏了约翰二世及其幼子菲利普。

普瓦提埃战役的溃败使法国陷入了混乱,英国狮子大开口,要求大笔赎金。年轻的法国王太子查理临危受命。为了筹集赎金和军费,他召开了三级会议。在会议上,市民代表要求惩处受贿官员,并要求会议选出的代表与王太子共同执政。查理拒绝了市民代表的要求,且强行解散三级会议。此举引发了巴黎的市民骚乱。迫于压力,查理只好重开三级会议,然而这次会议仍然不欢而散,会议上勉强达成的协议也没有得到实施。巴黎市民对王室及其官员的不满日益高涨。

1358年2月,在巴黎商会会长艾蒂安·马塞尔的领导下,巴黎市民举行了武装起义。起义者冲进王宫,被吓破了胆的查理在起义者的威胁下同意即刻实行改革。

没过多久,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爆发了,被沉重的税收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农民们揭竿而起,“雅克雷起义”爆发了。“雅克”意即“乡巴佬”,是巴黎的贵族们对农民的蔑称。法国的王室和贵族被吓得胆战心惊,立即纠集军队,残酷镇压了农民起义。巴黎市民起义不久也以失败告终。英法百年战争中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发生在海上,此图为斯鲁斯港口海战的情景。

国内动乱频发,查理忙得焦头烂额,无力与英国作战。1360年,他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布勒丁尼和约》,将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的领土全部割让给英国,并用巨款赎回了约翰二世。同时,法国承认英王以国王而非法王附庸的身份占有法国的大片领土,英王则放弃对法国王位的要求。“好人”约翰二世回国时,幼子菲利普被扣为人质。约翰不忍幼子遭此磨难,遂愿用自己交换菲利普。1364年,约翰二世病死,王太子查理继位,就是后来的查理五世。局势逆转

查理五世时刻记得法国的惨败。为了报仇雪恨,他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财政上,他整顿税收,征收关税、人口税和盐税,增强财政实力。改编军制则是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查理五世大量招募步兵取代部分骑兵,成立炮兵队,重建海军。在他的治理下,法国逐渐从战败的萧条中恢复过来。

1369年,查理五世对英国开战。他任命才略出众的德·盖斯克林为统帅,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英明的决策。在德·盖斯克林这位伟大的军事家的领导下,英军逐渐被驱逐出法国。到了1380年,法军已经收复了绝大部分割让出去的领土,英军的活动被局限于沿海一带。英王迫不得已与法国签署了停战协定。

正当法国扭转败局、情势见好之际,查理五世去世,未成年的查理六世登基。国王年幼,查理六世的叔伯们代之监国。然而这些王公贵族们相互争权夺利,将幼主当成权势的砝码。

查理六世成年后得以亲政,表现出了杰出的治理才能。但是从1392年起,查理六世开始精神失常,病发时将身旁所有人都视为仇敌。这样的国王自然控制不了朝政,贵族趁机结党营私,以奥尔良公爵路易为首的阿尔马雅克派与勃艮第公爵“大胆”约翰为首的勃艮第派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贵族内讧日益消磨了法国的实力,也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磨难,市民和农民的起义不断爆发。与此同时,英国国内也是矛盾重重。双方都无心交战,所以于1396年缔结了《二十年停战协定》。陷入困境

1413年,野心勃勃的亨利五世成为英王,这位年轻气盛的国王重新燃起了对法国的战火。趁着法国贵族混战之际,他提出了取得法王王位的要求,宣称他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1415年,英军登陆诺曼底,在阿金库尔城附近与法军相遇。法军虽然在兵力上占据优势,但统帅指挥不力,军队反应迟缓,被英军击败。而就在此时,勃艮第公爵在权力争夺中失利,为了一己之私而与英国人结盟。在勃艮第派的协助下,英军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整个法国北部,并攻入了法国首都巴黎。随后,亨利五世强迫查理六世将女儿嫁给他,剥夺了王太子查理的继承权,使自己成为王位继承人。

1420年,战局的失利迫使法国与英国签订了极为苛刻的《特鲁瓦和约》。和约规定,法国成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

1422年,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先后猝然死去。英国将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之女所生之子立为法国和英国的国王,即亨利六世。这位国王即位时还是个不满周岁的婴儿,根本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只好由亨利五世的兄弟贝特福公爵任法国摄政王。被英王剥夺了继承权的王太子查理不愿承认亨利六世的国王之位,于是率领拥戴他的军队退守法国南部地区,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英军占领了法国北部,他们在那里烧杀抢掠,所到之处都实行烧光、抢光政策,并对法国人民课以重税。英国占领区的法国人民遭受到无情的掠夺,他们的生活处境日渐艰难,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从此时起,王位之争转变为了民族解放战争。

圣女贞德抗英

个平凡的农村姑娘,却成为法国的奇迹;一个自称受到上帝眷顾的少女,却最终被教会烧死。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她挺身而一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了国家的希望。历史上只有一个贞德,法国的荣耀属于这位可歌可泣的圣女。时间

●1412~1431年人物

●贞德

●王太子查理

●博德利库

1431年5月30日清晨,刑场上,身穿男装的贞德在士兵的押送下缓缓走向火刑柱。她的脸色略显苍白,却镇静而勇敢。她低声请求身旁的神父让她握着一个十字架。8点左右,执刑人点燃了木架。贞德默默念诵着上帝和圣母的圣名,然后安详地闭上眼睛,任无情的火焰将自己吞噬……围观的群众突然躁动起来:“天啊,我们烧死了一位圣女!”觐见王太子

1412年,贞德出生于法国香槟与洛林交界处的一个乡村。如果没有意外,她将作为一个普通的农妇度过一生。然而,“奇迹”改变了她的命运,并使她成为整个法国的奇迹。据说,从13岁开始,贞德就陆续得到了许多“神的启示”。这些神的显现者告诉她,她的使命是带领法国人民赶走英国人,为王太子查理加冕。由惶恐到坦然接受,贞德逐渐明白了她生命的意义。当时,王太子查理退守于法国南部,为历任国王加冕的兰斯大教堂落入英国人之手,查理无法名正言顺地加冕称王。再加上英国人来势汹汹,兵强马壮,查理基本上对收复国土不抱希望。圣女贞德戎装像

1428年,英军围困奥尔良。这座城市是通往法国南部的要塞,一旦失守,仅剩的南部地区便会沦丧,整个法国的命运悬于一线。听闻奥尔良战况后,贞德再也按捺不住了,她立即前往家乡附近的沃库勒尔城谒见守城将军罗伯特·德·博德利库,诚恳地说明了上帝交代给她的任务。博德利库对这位农家女的“无稽之谈”自然是一笑了之。然而,在贞德成功地预言了一次战果后,他开始意识到:说不定这个农家女真的是法国的救星。于是,博德利库派士兵护送贞德觐见王太子查理。

王太子查理和贵族们对贞德同样持怀疑态度。因此,在觐见时,查理特地站在侍卫队里,安排一位贵族坐在高位上。贞德进入大厅后,并没有朝着假冒的王储下跪,而是径直走到侍卫队中的查理面前,深施一礼,说:“愿上帝保佑您,王储殿下。”随后,贞德又说出了一个只有查理自己知道的秘密。这使查理坚信贞德就是上帝派来拯救法国的使者,从而燃起了获胜的信心。法国的救星

1429年4月,贞德率领着查理拨给她的数千法军,奉命去解奥尔良之围。她一手持剑,一手扬旗,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在她的指挥下,5月8日,法军打败了围攻的英军,冲出重围,获得了重大胜利。奥尔良之战是法国由败转胜的转折点,此役大大激发了法国人的自信心,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局面。贞德的英雄事迹传遍了法国的每一个角落,人们亲切地称她为“奥尔良姑娘”。此后,在贞德的建议下,法军挥师北上,收复了兰斯。同年7月,查理在兰斯大教堂加冕,称查理七世。在加冕礼上,贞德手持旗帜,站立在查理身旁。

贞德如日中天的声誉引起了贵族们的嫉妒,他们暗地里想要加害于她。1430年5月,贡比涅城告急,贞德奉命前往救援。在一次突袭失利后,贞德撤退回城,却被贡比涅守城法军拒之于门外,结果贞德被勃艮第派所俘,后又被勃艮第公爵以高价出卖给英国人。永远的圣女

英国当局组织的宗教裁判所判处贞德为“异端”“女巫”。1431年5月,不满20岁的贞德被烧死于卢昂广场,骨灰被抛入塞纳河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贞德长达一年的被囚过程中,查理七世完全没有营救她的意图。贞德的死激起了法国人民的义愤,他们唱着庄严的战歌向英军进攻。法军1437年光复首都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解放曼恩和诺曼底,随后又于1453年夺回吉耶讷。1453年10月19日,波尔多的英军宣布投降,除了加莱之外,法国收复了全部领土,百年战争宣告结束。

战争结束后,贞德的母亲恳求教皇重审贞德的案件。1456年,教皇下令组织裁判所进行审查,审查结果认为:贞德是无罪的,所谓“异端”“女巫”的罪名纯属无中生有。在此后的数百年里,贞德一直被法国人崇敬。无论她的“神迹”是真是假,这个年轻的农家姑娘的故事将永远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1920年5月16日,贞德被教会封圣,史称“圣女贞德”。

骑士国王弗朗索瓦一世

朗索瓦一世风度翩翩、英俊潇洒,既有骑士的温柔浪漫,又不失骑士的桀骜不驯。与其他国王不同的是,他对文艺有着极其弗浓厚的兴趣。他不惜花重金收购名师大作,并邀请大师级艺术家前来巴黎交流,奠定了巴黎日后成为“艺术之都”的基础。也正是在他的倡导下,文艺复兴之花在法国热烈绽放。时间

●1515~1547年人物

●弗朗索瓦一世

●西班牙王查理五世

●拉伯雷

查理七世顺利收回了除加莱之外所有英王室在法国的领地,然而各地的贵族仍然保持政治上的独立。其后,他的继承人路易十一挫败了封邑主们联合起来对抗王室的贵族同盟,陆续收回了领土。之后,查理八世通过联姻合并了布列塔尼。至此,法国领土基本统一,近代法国版图轮廓初步形成。

查理八世于1498年意外身亡,他的堂叔奥尔良公爵继承了王位,即路易十二。即位之初,路易十二便对西班牙统治下的那不勒斯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那不勒斯和米兰公国。1511年,教皇国、西班牙、瑞士、威尼斯和英国等结成反法神圣同盟,大举进攻法国。路易十二不得不把已经吞进嘴里的米兰吐出来,割让给“神圣罗马帝国”,还将纳瓦尔王国割让给西班牙,并向英国赔款。弗朗索瓦一世弗朗索瓦一世是一位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王公,睿智并酷爱艺术。正是他将法国宫廷变成了艺术家的聚集中心,将法国变成了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艺术中心。

1515年,路易十二郁郁而终。由于没有男性继承人,王位被瓦洛亚家族的旁系子孙弗朗索瓦继承,称弗朗索瓦一世。骑士国王

弗朗索瓦一世身材魁梧,英俊洒脱,气质高贵;他生性浪漫而多情,喜欢追逐女性;他讲究精致和奢华,热衷于打猎和巡游。这种浪漫多情、爱好冒险的天性使他成为一个大家公认的“骑士式国王”。

弗朗索瓦一世如骑士一样浪漫多情,也如骑士一样骁勇善战,他即位后不久,就重新发起对意大利的战事。曾经得而复失的米兰是他远征的第一个对象。米兰公爵惊恐之下和瑞士联手抵抗法军的入侵。1515年9月,双方爆发马里尼昂大战,法军打败了联军,再度征服了米兰。翌年,法国与瑞士签订了《万年和约》,规定法国能够在瑞士境内自由招募雇佣军。

即位短短两年时间,弗朗索瓦一世便取得了重大胜利。法国人民欢呼不已,将他视为绝世英豪。他自然也是踌躇满志,扬扬自得,甚至打起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宝座的主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基本上没有实权,只是一种荣誉,与其他国家的王位世袭制不同,它是选举式的。1519年,弗朗索瓦一世参加竞选,他的主要对手是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这两个人年轻时是情敌,在那场爱情角逐中,弗朗索瓦一世获得了胜利,但是在这场政治角斗中,他却输给了成功运用金钱炮弹的查理。查理五世可能是欧洲历史上头衔最多的皇帝,他从父母双方那里继承了多个国家,获得无数个称号,成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皇帝。这些领土恰好把法国包围起来,弗朗索瓦一世感到了威胁。一生的对手

弗朗索瓦一世没有忍耐多久。不久,为了争夺西班牙在意大利的领地,他与查理五世开战了。战前,弗朗索瓦一世曾努力争取英王亨利八世的支持,然而亨利八世最终还是选择了加入查理五世的阵营。

1521年,弗朗索瓦一世和查理五世展开了激战。但他出师不利,一开始便栽了个大跟头,丢失了米兰。1525年,弗朗索瓦一世在帕维亚战役中惨败,甚至他本人也被查理五世俘虏。为了重获自由,他被迫签订了《马德里条约》,条约规定,法王放弃勃艮第公国和王室在意大利的领地。

弗朗索瓦一世回国后,为了报仇雪恨,开始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1526年,他与教皇克莱芒七世缔结科尼亚同盟以对抗查理五世,此后又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苏莱曼一世结盟。这是一个大胆的举措,因为法国人一直将土耳其人视为“异教徒”,但此时利益显然胜过了宗教信仰。查理五世也不甘示弱,与亨利八世联盟共同对抗法国。弗朗索瓦一世与查理五世之间的战争时断时续,直到他1547年去世也没有结束。文艺的保护神

弗朗索瓦一世称不上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在政治、经济方面作为也不大,却被公认为是法国第一位文艺复兴式的君主。他出身旁系,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他会成为国王。正因为他不是被当作一位王子来养育的,从而有了接受自由思想的机会。

弗朗索瓦自幼便对文艺产生了兴趣。身为国王,他渴望占领意大利;作为文艺爱好者,他对意大利有一种莫名的热爱。征服米兰后,兴致勃勃的弗朗索瓦参观了这座艺术之都,美轮美奂的建筑和精妙绝伦的艺术作品令他叹为观止。回国后,弗朗索瓦对此念念不忘,于是派人至意大利购买达·芬奇、罗索、提香、拉斐尔的名画,并将米开朗琪罗的一些雕塑运回法国。他甚至有过一个疯狂却最终未能实现的念头,那就是把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也运回法国。弗朗索瓦一世盐缸这只盐缸制于1543年,长33.5厘米,用纯黄金打造而成,造型别致,精美绝伦。

除此之外,弗朗索瓦一世还将众多艺术家邀至法国,达·芬奇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达·芬奇抵达法国之后,弗朗索瓦给予他极高的礼遇,将他安置在城堡里,并不时去聆听这位智慧老人的教导。然而年事已高的达·芬奇不久就与世长辞了,据说他是在闻讯赶来的弗朗索瓦的怀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国王与枫丹白露宫

弗朗索瓦对建筑有浓厚的兴趣,他常常带着自己的设计草图向达·芬奇请教。他下令改建、修筑的尚博尔城堡、罗浮宫和枫丹白露宫是他留给后人的建筑杰作。而枫丹白露宫的建筑设计更是开辟了一个艺术流派。

1530年左右,弗朗索瓦一世决定将巴黎市郊的住地扩建为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即枫丹白露宫。意大利两位大师级的画家罗索和普里马蒂乔担任了王宫内部的装饰工作,参与设计的还有法国画家古尚、卡隆和雕塑家古戎等人。他们竭力将枫丹白露宫作为一个平台,打造出了艺术史上的天堂。因其风格独特,所以被视为一种艺术流派,即枫丹白露派。

枫丹白露派在造型上注重线条流畅,追求细腻完美,优雅贵气。在宫殿的庭园和室内装饰方面,他们受样式主义风格的影响,使用人像柱或粗琢的石料墙、泥灰雕塑作点缀。王宫内部的壁画堪称一绝,其中的代表作有《艾丝特蕾姐妹》《猎神狄安娜》等,画中的女性高贵美丽,明暗交错,人体的质感细腻迷人。推动文学的发展

弗朗索瓦一世还积极鼓励文学发展。1530年,他建立了法兰西学院,聘请专才研究希腊语、拉丁语和希伯来语,并任命法国人文主义者纪尧姆·巴德为首席作家。正是在他的倡导之下,法语得到了统一和发展。

弗朗索瓦一世在位期间,法国文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许多伟大的作家,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拉伯雷。拉伯雷(1495~1553),出生于法国中部的一个律师家庭,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最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之一。他博闻强识,在医学、天文、地理、数学、哲学、神学、音乐、植物、建筑等领域均有相当造诣。他对世界文学史最突出的贡献是创作了《巨人传》。

这部长篇小说取材于法国民间传说故事,主要描述了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两代巨人的生活史。卡冈都亚一生下来便会说话,他身材高大,食量惊人,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可是在神学家的教导下,他蠢笨如牛,直到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后才变得思想开阔,成为体魄和心智上的“巨人”。在这部小说中,拉伯雷使用幽默夸张的手法讴歌“人”的巨大力量,嘲讽死板腐朽的教会和懒惰愚蠢的贵族,批判统治阶级的残暴冷酷,并表现出了期盼个人自由、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想。

弗朗索瓦一世是一位独特的君主,在他的血管里,既流淌着好战的血液,也有着对人文思想的向往。他热爱征服和醇酒美人,也对艺术充满兴趣,是他揭开了法国辉煌文化史的序幕。弗朗索瓦一世收到一幅艺术大师拉斐尔所作的圣母子画像。拉斐尔创作的圣母像集中了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像的一切优点,他堪称最优秀的圣母像画家。

浓缩法国历史的枫丹白露宫

这里承载着无数历史的记忆,这里是无数次震撼欧洲、动摇世界的政治大地震的震中。无上的光荣和卑劣的阴谋在这里交织,无辜者的鲜血之上是入侵者的马靴,权势滔天的身影背后是暗杀者无声的脚步……这里,是枫丹白露宫,浓缩了法兰西800年往事的绝美之地。国王的收藏

枫丹白露位于巴黎市中心东南90千米处,周围有2500公顷森林,历来以风景优美闻名遐迩。1137年,法王路易六世在这里修建了一座供打猎时休息用的城堡,这就是日后著名的枫丹白露宫的前身。从那时起,枫丹白露便成为法国王室和贵族们狩猎、避暑的胜地。

将枫丹白露城堡变成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的人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他容貌英俊,爱好华服美食等一切奢华的东西。在文艺复兴熏陶之下的弗朗索瓦一世对艺术有浓厚兴趣,他为许多艺术家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和舒适的生活条件,以吸引他们来法国定居和创作。

1530年,弗朗索瓦一世决定将枫丹白露城堡扩建成宫殿,于是聘请了一批大师级的意大利画家、雕塑家和法国的艺术家们共同合作,进行这一伟大工程。这次合作不仅造就了一座伟大的宫殿,而且还形成了一个著名的艺术流派——“枫丹白露画派”。从弗朗索瓦一世时代开始,枫丹白露宫成为历代法国国王居住的主要宫殿之一,亨利二世、亨利四世、路易十三、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拿破仑一世、拿破仑三世都曾在这里居住,并不断将这里重修、扩建。

当最优秀的艺术家拥有了君王的财富,绝世之作的诞生便成了必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与法国传统艺术的完美融合,造就了这座与自然美景结合得天衣无缝而又处处显露着皇家气派的城堡宫殿。为了装饰枫丹白露宫的内部,弗朗索瓦一世四处收集油画、雕塑等艺术品,此举开创了法国皇家艺术品收藏之先河。弗朗索瓦一世是当时最大的艺术品购买者,他专门雇用了一些人常年在意大利为他收集艺术品,再将它们运回法国。现在罗浮宫内珍藏的许多文艺复兴时期巨匠如米开朗琪罗、提香以及拉斐尔等人的作品,就是在那时来到法国的。最初这些作品大多收藏在枫丹白露宫,法国大革命之后才被移至罗浮宫收藏。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大师达·芬奇的绝世之作《蒙娜丽莎》,也是弗朗索瓦一世众多收藏品中的一件。弗朗索瓦一世十分仰慕达·芬奇的才华,曾说:“难以想象一个人在雕塑、绘画、建筑方面同时拥有如此多的学识。”据说他甚至曾经计划要把绘有达·芬奇创作的画作《最后的晚餐》的墙壁搬回法国。虽然这个疯狂的计划并没有实现,但这位对艺术有着狂热爱好的国王却得到了更大的收获——作画者。1516年,64岁的达·芬奇应弗朗索瓦一世的邀请,取道阿尔卑斯山脉,长途跋涉来到法国。而跟随着他的骡子的背上,则驮着他最为钟爱的三幅作品——《蒙娜丽莎》、《圣·安娜》、《圣·让·巴蒂斯特》。

达·芬奇甫到法国,弗朗索瓦一世便赠送了一座城堡供这位艺术大师居住。据说在弗朗索瓦一世居住的城堡和达·芬奇的居所之间建有一条地底隧道,弗朗索瓦一世时常带着自己绘制的建筑草图从隧道前去拜访达·芬奇,二人常常彻夜长谈。

枫丹白露宫建成后,弗朗索瓦一世在宫中的一个画廊内首次向世人展示了《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当然,在那时所谓的“展示”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够看到的,这个画廊面对的只是那些有资格伴随在国王身边的高级贵族们。枫丹白露宫“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在法语中有“蓝色美泉”之意,得名于该处一股清澈碧透的八角形泉水。而枫丹白露这个充满中国古诗韵味的中文译名,据说是出自大诗人徐志摩的手笔。拿破仑的伤心之地

枫丹白露宫的主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弗朗索瓦一世长廊、拿破仑一世套间、路易十三加冕门、路易十五配楼……每个曾经的主人都或多或少在这座宫殿中留下了痕迹。而对这座宫殿感情最为深刻的,当属法国的第一传奇人物——拿破仑·波拿巴。

枫丹白露是拿破仑最为钟爱的宫殿,他在这里的时间前后加起来共有15年,但其实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征战在外,真正住在这里的时候非常少,最长的一次是在1807年秋天,他在这里住了两个月。

1804年,拿破仑强迫罗马教皇庇护七世前来巴黎为他加冕,并在枫丹白露宫召见了庇护七世。在此之前,所有天主教国家的皇帝都需恭恭敬敬前往加冕城——德国的法兰克福,接受教皇的加冕,从没有一个皇帝敢于命令教皇来为自己行加冕礼。对拿破仑如此僭越的行为,庇护七世却敢怒不敢言。因为教皇的神圣对拿破仑来说根本毫无意义!他甚至曾经进军罗马,迫使教皇放弃领土,成立罗马共和国。加冕典礼对拿破仑来说,只是一场游戏而已。在典礼的最后,拿破仑甚至从庇护七世手中夺过皇冠,自己戴在头上,然后将另一顶皇冠戴在皇后约瑟芬头上。自此,君权神授的传说被彻底打破。枫丹白露宫中的白马广场1814年4月20日,心情沉重的拿破仑一步步走下马蹄形台阶,从这里踏上流放厄尔巴岛的旅程。

而10年之后,拿破仑也是从枫丹白露宫开始了他的流放生涯。1814年,拿破仑的主力部队被俄、普、奥联军击溃,拿破仑被迫在枫丹白露宫签署了《枫丹白露条约》,不堪受辱的拿破仑在签署条约之后企图服毒自杀,但因毒性不强而未能成功。1814年4月20日下午1点,拿破仑在德鲁奥和贝特朗两位将军陪同下,走下枫丹白露宫白马厅的马蹄形台阶,对广场中列队送别他的士兵们说:“我的老卫兵们,我来向你们说永别了!继续为法国效劳吧!”之后,他拥抱了禁卫军队长,三次亲吻了帝国鹰旗,并喃喃低语道:“亲爱的鹰啊,让你的吻声在所有的勇士心里震荡吧!”禁卫军们热泪盈眶地高呼“皇帝万岁”!在悲壮的气氛中,拿破仑登上马车,踏上了前往厄尔巴岛的旅程。从此,这座庭院便有了新的名字——告别院。一年之后,拿破仑重返枫丹白露宫,再次在同一地点阅兵,力图复国,但百日之后在滑铁卢之役中全军覆没,拿破仑再次退位,被反法同盟放逐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直至死去。

从坎贝王朝到拿破仑时代,整整8个世纪的历史都记录在这个由宫殿、城堡、教堂、回廊、剧院、花园、广场、湖泊、桥梁等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集合体之中。在这里,性格叛逆的瑞典女王克里斯蒂纳和法国王室密谋夺取西班牙的领地那不勒斯,却被她的侍卫长出卖,于是克里斯蒂纳派人在枫丹白露宫广场的长廊中杀死了他;在这里,路易十四颁布了《枫丹白露敕令》,以使所有的法国人都信仰天主教,胡格诺派的教堂被摧毁、学校被关闭,激起了他们的猛烈反抗;在这里,拿破仑囚禁了罗马教皇庇护七世,迫使他为自己加冕,又在这里签署了退位诏书;在这里,拿破仑三世为他的皇后欧也妮建造了中国厅,用来存放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掠夺自圆明园的几万件“战利品”;在这里,希特勒设宴庆祝攻占巴黎,并将此地作为德军指挥部,盟军夺回法国后,这里又被作为盟军的司令部;在这里,二战结束后的十多年中,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了军事总部,直到法国拥有了自己的核武器,在戴高乐总统的坚持下才迁往别处,而枫丹白露宫墙外至今还残留有“NATO”的标记。法国人说:“与其啃一本枯燥的法国历史书,不如到枫丹白露宫来走一遭。”枫丹白露宫里的天花板装饰精美,中间是一幅很大的画,周围塑有天使、花环等浮雕。

酷烈的36年内战

是一场宗教战争,更是一场权力争夺。各路人马各显神通,最终亨利四世赢得了法国。这位出身地方王侯的国王命运曲折离这奇,他曾是天之骄子,娶了一位美丽的公主为妻。可是没想到看似完美的婚姻只是个阴谋,他几乎被谋害。忍辱负重20载,他终于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时间

●1562~1598年人物

●亨利二世

●美第奇王太后

●亨利三世(安茹公爵亨利)

●吉斯公爵亨利

●亨利四世(纳瓦尔的亨利)

内战是以宗教之争作为导火索爆发的。16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路德和加尔文思想先后传入法国,形成了加尔文派新教势力。他们在法国被称为“胡格诺”派,意为同盟者。以底层人民为主的许多人纷纷改信新教。宗教冲突和阶级矛盾纠结起来,危机的雪球越滚越大。

在当时的大多数欧洲国家,神权多凌驾于世俗的王权之上。不过法国的历代国王都对教皇的权势采取压制的政策。弗朗索瓦一世还曾与教皇签订了《波洛尼亚教务条约》,规定国王的权力在法国教会之上。新教传播之初,弗朗索瓦一世对于新教的发展是支持的,因为当时他正与教皇交恶,想利用新教牵制天主教的发展。但是随着新教的广泛传播,它与政治联系起来,眼看宗教之争逐步演化为权力争夺,弗朗索瓦一世感到了不安。

法王态度的公开转变是在1534年。那一年10月,人们某天早晨起来时,突然发现巴黎街上到处贴满了揭露天主教罪行的帖子,甚至连王宫大门也不例外,这就是所谓的“揭帖事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弗朗索瓦一世大为震怒,下令彻底清查这一事件,严惩肇事的新教徒。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数十名新教徒被送上了火刑台。玛戈王后(1553~1615)指瓦卢瓦的玛格利特,是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女儿,亨利四世的王后。瓦西镇惨案

1547年,弗朗索瓦一世驾崩,亨利二世继位。其间,宗教冲突愈演愈烈,并与国内的南北贵族矛盾结合起来。胡格诺派在南方的势力最强,于1550年成立法国新教会,并得到了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支持,形成了以纳瓦尔国王安托万、孔代亲王路易为首的阵营;而北方的贵族坚持捍卫天主教,其派别的领导人是大贵族吉斯公爵和一些王室成员。

亨利二世对外颇有战功,对内手腕也很强硬。他设立了特别法庭惩办“异端”,大批胡格诺派的成员被处以火刑。如果他能活得长久一点,说不定胡格诺派便会被他从肉体上全数消灭,然而他的过早死亡注定了内战是不可避免的。1559年,亨利二世在一场比武中丧生,他15岁的长子弗朗索瓦二世继位。然而这位年少的国王在位短短一年便早逝了,他的弟弟查理九世登基时才10岁,由其母后美第奇王太后摄政。

天主教派和胡格诺派的冲突对王权构成了威胁,王室曾经试图促成他们之间的和解。1562年,国王颁布敕令,给予胡格诺派公民权,并准许他们在城堡以外的市镇举行弥撒。这一敕令激怒了天主教派的吉斯公爵,他于同年3月率军突袭了瓦西镇一群正在做祈祷的胡格诺派教徒,造成上百人伤亡,史称“瓦西镇惨案”。消息传出后,许多城镇的天主教徒开始肆无忌惮地围堵杀戮胡格诺派教徒,胡格诺派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胡格诺战争由此爆发。

孔代亲王立即率领胡格诺派占领了奥尔良、里昂等地,以此为据点反攻信仰天主教的北方贵族。同年12月,双方军队在德勒发生大战,结果两派的统帅都被对方俘虏。次年2月,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在率军围攻奥尔良时遭暗杀,而新教军的领袖之一纳瓦尔国王安托万也在另一次围攻中战死沙场,双方皆损失惨重。在美第奇王太后的斡旋下,两派达成了和解,新教徒争取到了信仰自由和在指定地点举行宗教仪式的权利。

然而争端远远没有结束,在1567~1568年和1568~1570年间,两派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战争,并基本上都以达成互相妥协的协议收场。不过相比之下,胡格诺派得到了更多的好处,他们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大,这引起了法国王室和天主教的不满。圣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

纳瓦尔国王安托万战死后,其子亨利继位。亨利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个忠实的胡格诺教徒。1570年,天主教与胡格诺派之间的第三次战争结束。连年战争使得哀鸿遍野,百里无人烟,两派都元气大伤,遂生和解之意。

1572年,美第奇王太后宣布将公主玛格丽特嫁给纳瓦尔国王亨利,婚礼定在8月18日。公主信奉天主教,亨利是新教徒,这对新人的结合意味着两派之间的谅解和融合。

为了庆祝婚礼,大批胡格诺教徒赶往巴黎参加婚宴,其中包括许多重要人物。但婚礼过后没几天,查理九世之弟安茹公爵亨利便派人暗杀著名新教领袖克利尼。暗杀事件激起了胡格诺派的愤怒,他们怀疑王室根本没有和解的诚意,一时间群情激愤。

没有人知道安茹公爵的行动是否出自美第奇王太后的授意,无论如何,为了镇压这群义愤填膺的胡格诺教徒,王太后唆使查理九世先下手为强。8月24日(即天主教的圣巴托罗缪日)前夜,在吉斯公爵亨利的指挥下,天主教军队以各教堂鸣钟为号,血腥屠杀了毫无戒备的胡格诺教徒。加尔文像

一夜之间,惨遭杀害的胡格诺教徒竟多达数千人。暴行随之蔓延至各地,数万胡格诺教徒遇害。刚刚结婚的亨利被迫改奉天主教才得以幸免。屠杀事件导致了战争的再度爆发,1572~1573年、1573~1576年间两派两度开战。

在圣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后,纳瓦尔国王亨利一直被天主教软禁。1575年,他脱离了天主教的控制,并立即宣布重新皈依新教。领袖的归来让胡格诺派信心倍增,进攻势如破竹,并于1576年迫使法王签署了《博利厄敕令》。根据此敕令,胡格诺派得以在南部8个城市建立混合的司法机构并设立特别法庭。天主教派对《博利厄敕令》强烈不满,拒不执行,吉斯公爵亨利成立“天主教神圣同盟”,自行征税和招募军队,要求恢复法国的宗教统一。次年,在法王的强压下,两派缔结了《贝日拉克和约》,宣布解散天主教同盟,同时对《博利厄敕令》给予新教徒的自由和权利实行某些限制。三亨利之战

1574年,安茹公爵亨利在查理九世去世后继位,称亨利三世。亨利三世原本是天主教派的领袖之一,在成为国王之后,吉斯公爵亨利力图对他施加影响,强迫他对新教徒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吉斯公爵的强横引起了亨利三世的不满,身为一个国王,他不允许任何人对他指手画脚。

为了摆脱吉斯家族的控制,亨利三世开始与纳瓦尔的亨利私下联系,而与吉斯公爵亨利的关系却日趋恶化。1588年,亨利三世试图将吉斯家族的势力从巴黎驱除出去,却反而被吉斯公爵率众驱逐。他狼狈地逃亡至布洛瓦,心里的仇恨越发强烈了。同年,亨利三世派人暗杀了吉斯公爵亨利。

吉斯公爵的死讯一传来,巴黎炸开了锅,随即发生了暴乱,建立了以吉斯家族成员为主的新政权。亨利三世已无路可退,便正式与纳瓦尔的亨利结盟。1589年,联盟军围攻巴黎。同年8月,亨利三世被天主教派的忠实拥护者刺杀,临死前他将王位传给了纳瓦尔的亨利,称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的继位引起了天主教派的强烈反抗,让一位新教徒成为国王简直是一个笑话!天主教派不予承认,亨利四世的处境显得非常艰难和尴尬。因为在当时的法国,天主教徒占了90%,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王位就会岌岌可危。

巴黎人拒绝让亨利四世进城,亨利四世整整围攻了4年也无法攻下巴黎。望着巴黎的城墙,亨利四世说了一句著名的话:“用一台弥撒来换得巴黎是值得的。”1593年7月,亨利四世宣布放弃新教信仰,信奉天主教,随后推动天主教与新教达成了和解。1594年3月,亨利四世在人民的欢呼声中进入巴黎,成为法国真正的国王,胡格诺战争遂告结束。

亨利四世是波旁家族的成员,他的即位宣告了波旁王朝的开始。亨利大王

亨利四世登上王位时,面临的是一个残破的法国。

30多年的内战给法国带来的破坏是巨大的,甚至比百年战争更为惨重。农民起义不断,西班牙也趁乱出兵干预。这位新上任的国王所面对的困境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为了安抚民心,亨利四世的首要举措是平息宗教派别的争端。1598年,他颁布了《南特敕令》,重申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归还天主教会被没收的土地财产;同时规定法国民众有自由信奉新教的自由;在担任公职方面,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享有同等的权利。这部折中敕令虽然不能使两派都满意,但至少满足了双方的部分要求,所以基本上缓和了激烈的宗教冲突。

在胡格诺战争期间,王权的威望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许多地区建立了独立的政府和法院,地方自治趋势加强。亨利四世恢复并加强了中央集权,要求各级机构向国王负责。在经济方面,他任命精明能干的苏利公爵担任财政大臣,整顿财政,改革税制。多年战乱使得大量农民逃亡,田地荒芜。亨利四世深知农业是国之根本,因此一方面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招抚流民;一方面修建水利,开垦荒田,提高农业生产率。在他的精心治理下,法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恢复,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亨利四世在极其不利的环境下,将法国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获得了人民的衷心爱戴,被尊称为“亨利大王”。在改革当中,亨利四世不可避免地触犯了某些阶层、团体的利益,勤勤恳恳治国20多年后,1610年5月14日,他被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刺杀,走完了传奇的一生。

红衣主教黎世留

难评论黎世留这位铁腕首相,他匡扶幼主,不计个人得失,虽功高震主,但从未想过取而代之。然而他又不是愚忠之辈,对很他而言,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他的一切作为只为国家服务,即便遭到国王的猜疑和政敌的攻讦也在所不辞。时间

●1585~1642年人物

●玛丽·德·美第奇

●黎世留

●路易十三

亨利四世与前妻玛戈王后没有子嗣。1599年两人离婚后,亨利四世又娶了意大利美第奇家族的玛丽为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路易。1610年,亨利四世被刺身亡,路易继位,称路易十三,年仅9岁。国王年幼,由其母后玛丽·德·美第奇摄政。玛丽·德·美第奇是个目光短浅的女人,热衷于权势的她没有远大的政治眼光,最大的失败是宠信意大利人孔契尼及其妻子。玛丽太后非常信任这对夫妇,甚至将朝政大权交付给他们。孔契尼利用职权作威作福、贪污受贿,短短几年间便成为巨富和玛丽太后的宠臣。初次亮相

1614年,王公贵族们要求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借此削弱王室的力量。在会议上,一位即将在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人物出现了,他的名字叫黎世留。黎世留(1585~1642)出生于巴黎没落贵族家庭,家道中落使他名利心极强,一心想出人头地。他学富五车、见识广博,靠着不懈的努力逐渐爬上了高位。当时身为地区主教的他是作为教士代表参加三级会议的。红衣主教即枢机,是教宗治理教务的助手和顾问。枢机之所以被称为红衣主教,是因为其礼服(长衫、披肩、方形帽等)都是鲜红色的,代表着他们为信仰流血牺牲在所不辞。

黎世留在会议上语出惊人,积极支持王室的决定,使大贵族们的企图落空。原本忐忑不安的孔契尼心花怒放,将他推荐给玛丽王太后,并委以要职。黎世留一迈上仕途便平步青云,可谓春风得意。然而不久后,因为在宫廷斗争中站错了方向,他遭遇了一次重大打击。

路易十三登基时年龄还很小,凡事都听从母后的安排。但是当他逐渐懂事之后,便开始对玛丽王太后的专横独断产生了反感,尤其厌恶狐假虎威的孔契尼。1615年,由王太后做主,路易十三娶了西班牙公主安娜。年轻的国王对这桩婚事很不满意,却又无可奈何。

1617年,孔契尼遇刺身亡,这极有可能出自路易十三的指使,因为在事发之后,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处死了孔契尼的妻子。王太后仓皇出逃,孔契尼生前重用的大臣纷纷被革职,恐受牵连的黎世留也被迫外出避难。荣耀的开始

按理说,如果是其他人便有可能永无出头之日了,但是黎世留不甘心。一方面出于稳定局势考虑,一方面出于个人前途的要求,他极力促使路易十三与王太后和解。经过调解后,王太后回到了巴黎。虽然母子间的隔阂依旧,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后来宫中竟分成两派,一派是国王党,另一派是以王太后和国王之弟奥尔良公爵加斯东为核心的后党),但和解之初,国王与王太后之间的气氛还是相对和缓的。两个人都有感于黎世留出力甚多,国王更是如此,于是对黎世留渐加信任。黎世留就这样回到了宫廷,此次,他站到了国王这一边。

1624年,黎世留进入代表权力中心的枢密院,一一排除对手,同年便成为首相。路易十三在孔契尼事件上有勇有谋,却没有治国的本领。因此他对黎世留大权在握的现状虽有所不满,但考虑到黎世留确有经世之才,也就默认了。从这点来看,路易十三可谓是相当宽宏的,而黎世留本人也对国王忠心耿耿。这对君臣虽然私底下暗流涌动,但是为了国家利益,他们的配合相当默契。

黎世留当上首相之后,开始改革内政,推行君主专制。他把自16世纪以来向地方临时性派遣的钦差大臣变为定制,称为总督。总督由国王直接任免,监管地方的行政、司法、财政和军事工作,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他还下令取消或者削减王公显贵们的年俸,用节省下来的经费加强军队建设。经济上鼓励工商业和海外贸易,扩充财富。他曾说过,他一生只为了两个目标奋斗,一是“国王的崇高”,二是“王国的荣耀”,实现前者的途径是增强王权,实现后者则需扩大国家利益。当时法国国内威胁君主专制的因素主要有两个:胡格诺派割据独断的倾向与后党逐渐壮大。消除隐患

亨利四世颁发的《南特赦令》结束了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但是胡格诺派和天主教的对立仍然严重。在天主教控制的地区,天主教徒禁止胡格诺教徒举行弥撒,并时常摧毁胡格诺的教会。而胡格诺教徒不但对天主教徒的打击给予针锋相对的回应,在其控制区甚至有割据独立的倾向,形成了“国中国”的局面,变乱频起。

黎世留是红衣主教,更是国王的首相,政治家的职责让他几乎放弃了教会的利益。他主张限制教皇权力,将教会有关俗务置于国家控制之下。对于胡格诺派,他也不像其他的天主教徒那样深恶痛绝,而是采取了不偏不倚的态度。

1627年,胡格诺派独立的情绪愈发高涨,他们企图将主要聚集区拉罗谢尔城独立出去。黎世留立刻率军包围了拉罗谢尔城,经过一年多的围攻后,最终占领了拉罗谢尔,并收复了其他叛乱城市。胡格诺派的势力遭到了严重的打压,天主教徒趁机要求彻底消灭胡格诺教徒,然而出自稳定局势和势力平衡的考虑,黎世留选择了就此止步。

1629年,在黎世留的建议下,路易十三颁布了《阿莱斯恩典赦令》,该赦令取消了《南特敕令》赋予胡格诺派的一切军事和政治特权,拆除胡格诺派的军事要塞,消除了他们在法国建立的“国中国”。不过赦令也明确规定胡格诺派依然享有信仰自由,政府军队中的要职向两派人士平等开放。《阿莱斯恩典赦令》有力地加强了王权,使法国进一步得到统一,也缓解了天主教派与胡格诺派的对立。打击后党

从黎世留雷厉风行地执行内政改革起,他便成了许多王公贵族恨之入骨的眼中钉。在他的一生中,贵族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他的攻讦,而黎世留也毫不客气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1626年,黎世留颁布敕令,摧毁大贵族的所有城堡,禁止贵族决斗。贵族们恼恨不已,密谋暗杀黎世留。不料行动还没有进行,阴谋便败露了。黎世留杀一儆百,将多名贵族送上了断头台。当贵族们向路易十三求情时,国王选择了沉默。

1630年,黎世留与路易十三的关系出现了波折,后党认为除掉黎世留的时机到了。玛丽太后向路易十三哭诉黎世留骄横跋扈、独揽大权。黎世留闻讯后惶恐不安,急忙向国王谢罪。路易十三反而和颜悦色地劝慰他说:“我不是为母后负责,而是为国家负责。”揣摩到圣意的黎世留当即对后党进行打击,他流放了玛丽太后,遏制了后党的嚣张气焰,此事在法国史上被称为“愚人日事件”。

1632年,王弟奥尔良公爵加斯东策动蒙莫朗西公爵谋反,黎世留毫不犹豫地处死了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蒙莫朗西公爵。此举让贵族们胆战心惊,从此再也不敢对黎世留有冒犯行动。因为国王多年无子,玛丽太后一直企图废黜路易十三,立王弟加斯东为国王。1638年,安娜王后生下王储,这让后党的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了。

王弟加斯东犹不死心,打算拼死一搏,便于1642年再度策反。此时黎世留已经时日不多,他似乎知道自己离死亡已经不远了,决定不再给加斯东机会,于是果断地下令,远远放逐了加斯东。大国崛起

在对外政策方面,黎世留凡事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使法国逐渐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在黎世留上台之前,著名的“三十年战争”已经爆发,这场战争起初是德国诸侯之间、诸侯同皇帝之间的一场内战,后来西班牙、奥地利、英国、丹麦、瑞士、荷兰等主要欧洲国家也先后卷了进去。

战争伊始,法国并未出兵,而是鼓动他国作战。1625年至1635年,法国先后策动丹麦、瑞典对德作战。1635年瑞典被击败后,一直在幕后操纵的法国不得不亲自出马了。1635年5月,法国对西班牙宣战。参战初期法国不断受挫,不过从1640年起,战局逐渐向利于法国的一方倾斜,法国及其联军接连取得胜利。

虽然“三十年战争”直到黎世留去世后才宣告结束,但是他在世时,法国已经奠定了胜局。1648年,交战双方分别缔结了两个和约,合称《威斯特伐里亚和约》,法国获得了大片领土。更为重要的是,法国通过此战削弱了西班牙王室的力量,从而摆脱了西班牙的影响,为法国的称霸铺平了道路。

黎世留虽然重视国家利益,但是对民生疾苦却熟视无睹。在他的任期内,税务成倍增长,人民负担日益加重。黎世留曾直言不讳地说:“如果人民太舒适了,就不可能安守本分……应当把他们当作骡子,加以重负,安逸会把他们宠坏。”黎世留的重压统治激起了农民和城市民众的不断起义,最大的一次起义发生在诺曼底,被称为“赤脚汉”起义,但这些起义最终都被残酷地镇压了。

1642年,黎世留去世。弥留之际,神父问他是否需要宽恕敌人,这位铁腕首相微弱而坚定地说道:“除了公敌之外,我没有敌人。”随后他永远地合上了眼睛。次年,路易十三也病故。画家鲁本斯所绘的《玛丽·德·美第奇在马赛港登陆》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玛丽的豪华宫船抵达了马赛港,一位头戴军盔的姑娘伸开双臂欢迎皇后来到法兰西。三个仙女正在海水中挽着缆绳让宫船尽快靠岸。

“太阳王”的伟业

易十四年幼登基,贵为一国之主,他的童年却颠沛流离。他的一生与那个时代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他代表了一个时代。路他是当之无愧的国王,一位君主的优点和缺点在其身上显露无遗。在位70余年,他给法国带来了无上的荣光,也耗尽了王国最后一点儿活力,当他去世时,王朝的丧钟也开始敲响。时间

●1638~1715年人物

●路易十四

●马扎然

1638年9月5日,路易十四诞生于圣日耳曼的王室城堡。他的出生是一个奇迹,因为路易十三夫妻结婚20多年却一直没有生育,到中年才喜得贵子。1643年,路易十四登基时才5岁,故由安娜太后摄政。路易十四年轻时经常在舞台上饰演太阳神阿波罗。投石党运动

当时掌握国家大权的是红衣主教马扎然。马扎然是意大利人,深得黎世留的器重。黎世留临终之前曾向路易十三保荐他,但是直到安娜太后摄政之后,他才得到重用,被任命为首相。精明能干的马扎然继续推行黎世留的内政和外交政策,致力于王权的加强和欧洲的争霸事业。身为一个外国人,马扎然不仅大权在握,还与安娜太后有非同寻常的亲密交往,这让显贵们产生了嫉恨心理。此外,他的敛财挥霍也令巴黎市民非常不满。当“三十年战争”进行到尾声时,为了筹备军费,马扎然下令提高税收。政府的横征暴敛激起了各个阶层对他的仇恨,从而造成了“投石党运动”。投石原本是一种儿童游戏,但是这个以儿童游戏命名的运动却如野火一般迅速在全国蔓延,让王室狼狈不已。

1648年,巴黎高等法院强烈反对王室的征税计划,并要求减轻个人税,非经议会投票表决不得征收新税;撤销国王派往地方的总督,废除国王不经法院同意进行抓捕的权力等。马扎然一口拒绝,并立即逮捕了数名法官。巴黎市民群情激愤,在法官们的指挥下走上街头,喊出“国王万岁,处死马扎然”的口号,贵族们也趁机加入反对马扎然的行列。安娜太后和马扎然携路易十四被迫逃出巴黎。逃亡路上,他们流离失所,不得安眠,甚为狼狈。

次年,贵族孔代亲王集结军队,围攻被叛变贵族占领的巴黎。叛变贵族惶恐之下向西班牙等国求救。眼看外国军队即将开入,巴黎部分贵族和市民人心涌动,他们虽痛恨马扎然,但是更不愿看到国外势力的进驻。于是,他们派代表向安娜太后表示臣服,声称他们拥戴王室,请求国王和安娜太后还朝。安娜太后赦免了放下武器的人,回到巴黎结束了这一场骚乱。孔代亲王也因护驾有功成了红人。

然而没过多久,孔代亲王不满马扎然继续主持朝政,便煽动贵族反抗。从1650年年初到1651年年底,叛变贵族与王室战争不断,贵族之间也相互倾轧。贵族军队一度占领了巴黎。路易十四及安娜太后被迫再度出逃。在多方面的利益冲突之下,马扎然审时度势,最终掌控了局势,结束了动荡的局面。王室重返巴黎,第二次投石党运动至此结束。国王亲政

路易十四成年后开始亲政,他本可以从马扎然手里夺回大权,但是一方面感激马扎然对他们母子维护甚多,同时也相信他的治国才能,便继续让马扎然掌管朝廷大事。马扎然也不辜负国王的信任,1659年,他联合英国打败西班牙,迫使其签订《比利牛斯和约》。西班牙被迫割让给法国大量土地,次年将公主玛丽亚·特里萨嫁给路易十四。

1661年马扎然去世之后,大臣们原以为国王会很快任命新首相,但是国王没有丝毫举动,反而亲自处理政务。疑惑不解的大臣们前去询问国王以后该听谁指挥,路易十四简短而坚定地说:“我。”从此,路易十四再未设首相一职,事无巨细他都亲自过问。对他而言,唯有君主才有权考虑和决策,其他人的职责只能是执行君主的命令;国家是国王的,只有君权神授的国王才是国家的象征。“朕即国家”

路易十四将法国君主专制统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最著名的治国名言是“朕即国家”。他把太阳图案设为王室的象征,表示他像太阳神那样伟大,将恩泽的阳光洒向四方。

投石党运动给路易十四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亲政后,他致力于削弱巴黎高等法院和三级会议的力量。1665年,巴黎高等法院对国王颁布的法令进行讨论。正在打猎的路易十四闻讯后勃然大怒,提着马鞭赶到会议厅喝道:“你们的集会带来的祸害众所周知,难道你们还不满足?我命令你们马上解散这次会议,禁止你们从此再召开此类会议……”

贵族的叛乱也让路易十四心有余悸。为了控制贵族,他在巴黎郊外营建了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邀请大批贵族离开他们的领地移居凡尔赛,并许以丰厚的赏赐和俸禄。贵族们长期居住在宫廷里,与领地人民逐渐疏远,国王又几乎不让他们担任有实权的职务,因此,贵族们渐渐蜕变成为游手好闲、只能仰承国王鼻息的寄生虫。路易十四借此削弱了地方权贵的势力。

路易十四将贵族排斥于政治圈子之外,接着便选择任命中产阶级担任政府要职,并亲自主持国务会议、政务会议和财政会议,讨论国家政策走向。路易十四做的头一件大事是惩治贪污腐败的财政大臣富凯,接着便任命出身商贾之家的柯尔伯为财政总监。柯尔伯积极推行财政改革,革除弊端,降低税率,实行开源节流,增收节支,使国家财政状况逐渐好转。他还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扶植国内手工业,实施保护关税政策,撤销关卡,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王权与教权之争

路易十四对任何可能会威胁王权的事物都深恶痛绝,其中包括新教徒和天主教会。作为一个天主教徒,他认为自己的忠诚只能给予上帝,而他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所以俗世的教会应当听命于王权。

1673年,路易十四宣布法国所有主教只能由国王授职,这一行动引起了教皇英诺森十一世的公开反对。路易十四针锋相对,于1682年召集一次教士会议,通过了《四条款宣言》,重申王权高于教皇的主张,并先后任命拥护宣言的教士为主教。教皇反应激烈,立即宣布这项宣言无效,并拒绝承认新任主教,结果导致1688年法国有35个教区没有正式主教。直到1693年,路易十四准许自己提名的主教可以否认《四条款宣言》,新任教皇英诺森十二世才承认国王有权提名主教。

新教徒始终是路易十四的心病。为了统一宗教,他开始清洗胡格诺教徒。1685年,路易十四颁布《枫丹白露敕令》,同时宣布撤销《南特敕令》,毁坏新教徒的教堂,彻底肃清国内的新教徒。这项敕令导致大量新教徒逃离法国。此外,他还严厉镇压了天主教异端,把法国变成了一个纯粹天主教的国度。好战的“太阳王”

路易十四是个极具扩张欲的国王,法国在他亲政期间竟有一大半时间处于战争中。1665年,他的岳父西班牙国王去世,年幼的查理二世继位。西班牙公主玛丽亚·特里萨嫁给路易十四时,两国曾有约定:玛丽亚放弃西班牙的继承权,西班牙给予她一笔巨款作为嫁妆以示补偿。路易十四以没有得到嫁妆为借口提出了领土要求,被拒后亲征西班牙。法国军队实力强大,尽管西班牙和荷兰结盟,英国和瑞典也来帮忙,但战争仍以法国的胜利告终。

为了报复荷兰,路易十四于1672年发动对荷兰的战争。见法国日益壮大,感觉受到威胁的英国、德意志、西班牙、丹麦、瑞典和荷兰结成反法联盟。路易十四运用外交手段拆散了这个同盟,并陆续打败各国军队。1678年和1679年,法国与多个国家签订《尼姆维根和约》,路易十四又获得了一部分肥沃富饶的领土。接踵而至的胜利让路易十四乐昏了头,他甚至成立了“属地收复裁决院”,调查过去历次和约中曾割让给法国的领土,并以“收复”之名派兵占领。一时间法国逞足了威风,路易十四本人也在1680年被巴黎高等法院正式宣布为“大帝”。

路易十四的行动咄咄逼人,没过多久,一路顺风顺水的他便尝到了苦头。忍无可忍的奥地利、荷兰、西班牙、瑞典于1686年缔结了奥格斯堡联盟,英国也在1688年加入这一联盟,同年双方正式开战。这场战争持续了将近10年,纵使法国再强大,面对多国也是寡不敌众。1697年,双方在荷兰里斯维克签订条约,法国被迫退回《尼姆维根和约》之后占领的大部分领土。

路易十四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但仍然不放弃在欧洲称霸的机会。1700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去世,无嗣。以西班牙王位不得与法国王位合并为条件,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继承了西班牙王位,即菲利普五世。翌年,路易十四却宣布菲利普五世有继承法国王位的权利。这在欧洲各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如果法西两国合并,将强烈动摇当时的政治格局。各国君主震惊不安,荷兰、英国、奥地利和部分德意志诸侯结成联盟反对法国,战争旋即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历时13年,到了1713年,法国渐显败势,反法联盟也疲惫不堪,协商之后,双方决定停战。根据1713年及1714年双方签订的条约,菲利普五世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法国将在北美的一部分殖民地割让给英国。这场战争大大削弱了法国的力量,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丧失殆尽。

路易十四时代是法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国势强盛,经济发展迅猛,文化高度繁荣,专制君主制度达到了顶峰。然而连绵不断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加之国王本人晚年的好大喜功、挥霍奢侈使法国迅速由盛转衰。在他统治的后期,法国人民怨声载道,各地频频起义。1715年,这位在位72年之久的国王撒手人寰,将日薄西山的王朝留给了路易十五。路易十四用28年时间建成了欧洲最宏大、最庄严、最美丽的皇家宫苑——凡尔赛宫。图为凡尔赛宫前的青铜塑像。

路易十四的罗曼史

易十四风流倜傥,平日在处理国事之余,四处渔猎美色,女人和国家、狩猎一样都是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他的生命里,路来来往往的女性数不胜数,不过还是有为数不多的几位女性在他的人生轨迹中烙下了重要的印记。时间

●1660~1686年人物

●路易十四

●玛丽亚·特里萨

●路薏丝·拉瓦利埃

●蒙特斯班夫人

●曼特农夫人风流国王

路易十四年轻的时候,曾经疯狂迷恋过马扎然的侄女玛丽·德·芒西妮,甚至想娶她为妻。然而,他的意愿却遭到了王太后和马扎然的反对。马扎然从国家利益出发,立即派使者向西班牙国王求亲,并将自己的侄女玛丽远嫁出去。路易十四虽然深爱着玛丽,但也清楚一位国王应当承当的责任,所以没有反对马扎然的做法。

1660年,路易十四与西班牙公主玛丽亚·特里萨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路易十四并不反感王后,但是王后的严谨古板和不善言辞也激不起他的一丝热情。他与王后玛丽亚·特里萨的婚姻关系只能用“相敬如宾”来形容。婚后没多久,波旁王朝惯有的好色毛病便在他身上体现出来了。路易十四虽然身材不高,但是体态强健,相貌英俊,举止潇洒,即使不是国王也会吸引女人的目光,何况他还是位高高在上的国王呢,巴黎有数不清的年轻仕女期盼成为国王的宠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