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指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16:07:38

点击下载

作者:刘小庆 俞林辉 王存芳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指导试读:

前言

随着高等院校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总数达到近820万人,比2017年增加近25万人。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以2%~5%的比例逐年增长,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大学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敢于拼搏的勇气,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就业所需的综合素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竞争实力、促进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合理确立就业预期,缓解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便更加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大学生的渴望。

本书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为宗旨,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职业发展的特点,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致力于创建一个新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

本书与目前市场上的其他同类教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内容切合实际。本书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环境下,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要求、心理素质、角色转换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升就业能力。(2)知识分布合理。本书包括

职业生涯规划编

和就业指导编,其中职业生涯规划编为第1~6章,主要介绍职业与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我、职业世界、职业决策、学业管理与职业生涯管理、提升综合素质等内容,让大学生从时间、实力和经验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第7~12章为就业指导编,主要介绍就业形势与政策、大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准备、就业心理、就业途径与求职方式、求职技巧与面试礼仪、就业权益与保障等内容,通过全面且系统的讲解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3)案例丰富。本书附有大量案例,这些案例真实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参考性,大学生可以从中得到感悟。

本书由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刘小庆、俞林辉、王存芳任主编,曹静、熊璠、朱礼军任副主编。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了一些同类书籍、文献和相关资料,在此谨向这些资料的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编者2019年12月职业生涯规划编

第1章 职业与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是个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大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一旦确定了职业目标,就可根据职业目标来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和生活积极地准备相关事宜;其次,要通过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专长、劣势与不足。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让我们一起了解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知识理论。

1.1 职业简介

职业是每个人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职业的种类很多,不同的人可以从事不同的职业,在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与职责的同时,通过创造社会财富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在开始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之前,大学生应该先弄明白什么是职业。下面将对职业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使大学生对职业有一个整体认识,为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一、职业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类需求的不断变化,个体需要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参与社会分工,以满足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岗位需求。人们在岗位上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也能满足社会发展的一般需要,这些岗位的集合就叫作职业。

职业由职业主体、职业客体、职业技术和职业报酬4个因素构成。职业主体与职业客体是相对而言的,如果职业主体指的是提供工作岗位的单位或组织,那么职业客体便是各个工作岗位的从业者。二者之间以职业技术作为桥梁,并以职业报酬作为纽带联系在一起。(一)什么是职业

职业作为人们谋生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体在社会分工中所处的层次,它在赋予每个人权利的同时,也要求个体承担与之对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角度来理解职业。(1)历史角度。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事不同的社会劳动,于是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分工,进而形成了不同的职业。因此,从历史角度来看,职业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出现分工后的产物。(2)社会角度。职业活动不仅用于维持个体的生活,而且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因此,从社会角度来看,职业活动对促进社会的稳定运行有积极的作用。(3)个人角度。从个人角度来看,职业既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又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因此,职业对个人来说有重大意义。

从上面可以看出,职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开始参与社会分工,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获取一定报酬,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过程。职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3个角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职业是什么。(二)运用“PLACE”方法了解职业信息

虽然我们刚刚学习了职业的含义,但这只是宏观层面上的。如果想具体完整地获取某个职业的信息,比如要了解该职业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信息,则可以采用一种叫作“PLACE”的方法。(1)P:职位(Position)。一个人在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方向时,往往需要对具体职业方向包含的所有职位进行评估。有些职位虽然属于同一个职业方向,但是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却不大相同,比如,就“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这一职业方向来说,它所包含的职位有总编、主编、编导、记者、摄像和后期制作等。(2)L:工作地点(Location)。工作地点指个体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日常了解,对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地理位置及其变化性等因素有大概的认识。比如,作为一名采购人员可能要经常出差,工作地点的变化性较大,需要在多地确认供应商的情况。如果职业是教师,则一般是在学校内工作,办公地点是教室和办公室,工作地点的变化性较小。(3)A:升迁状况(Advancement)。升迁状况包括该职位的升迁渠道与速度等。比如,会计从业人员的典型晋升渠道:会计→总账会计→主管会计→财务部负责人→财务经理→财务总监→财务副总。其升迁速度适中。(4)C:雇用状况(Condition of employment)。雇用状况指从事该职位后可以获得的薪资福利、学习机会和社会保障等。不同地区的雇用状况受到当地经济水平发展的影响,同一职位在不同地区的雇用状况各不相同。(5)E:雇用条件(Entry requirements)。雇用条件指要获得该职位所需要具备的诸如受教育程度、职业能力、工作经验、价值观等条件。如想要从事教育工作,应聘者一般需要具备师范专业和本科以上学历,其次还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与普通话等级证书。

大学生通过运用“PLACE”方法可以较全面地了解一种职业的信息,并结合自身条件,对照每条内容,看自己是否能接受某个具体的职位。若能接受,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将该职业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或备选职业目标;若不能接受,则再次运用“PLACE”方法去认识其他的职业,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业为止。

二、职业的重要意义

一切与职业相关的内容,都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个人价值的体现是围绕职业的发展进行的。认识职业的意义,可以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管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一)职业是满足个人需求的媒介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将人的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进行分层概括,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而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如图1-1所示。

职业是满足个人需求的媒介,只有个体真正意义上地实现自我,职业的效力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职业在满足个体生存需要的同时,对个体潜在能力的发挥、人生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作为自我实现的唯一途径,职业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图1-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扫一扫人生各层次需求的基本含义1 提供生活保障

提供生活保障指个人通过职业获得报酬,以此换取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如食物、衣服、住房等,从而维持生活。2 建立安全感

稳定的职业在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同时,还能为个人提供医疗保险、失业保障和退休金等福利,建立个人的安全感。这也是继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最关心的问题。3 促进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

个人在职业发展或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建立广泛的人际交往关系。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扩展与职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个人的职业场所是除家庭以外最重要的人际交往场所。4 赢得他人尊重

每个人都有获得尊重的需要,不管是自尊还是受人尊重,都可以通过做出让自己满意和社会认可的成绩来实现,而从事职业便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途径。5 实现自我价值,感悟人生意义

在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和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中,个人能履行或达到自己的意愿,便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动力源自内心,每个人只要对从事的职业用心投入,努力开发自身的潜力,就可能创造出闪耀夺目的成绩。

个人需求特别是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与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对社会的贡献紧密相关。但是,由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性,在具体的需求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加之每个人在职业需求上的独特倾向,便导致了每种职业都存在不同的潜在价值。这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和职业生涯的具体规划有重大的影响。(二)个人与职业的关系

从个人角度来看,个人与职业之间包含以下4个方面的关系。(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职业的结构是通过个人参与社会分工来表现的,职业多样性代表个人与社会之间作用形式的多样性。(2)个人知识技能与创造的关系。通过职业劳动,个人利用专业知识技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自身的需求。(3)个人创造财富和获得报酬的关系。当个人为社会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时,便有资格获得与之相对应的报酬。(4)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个人通过工作获得报酬,以满足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三、职业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职业的变化十分迅速。即使是同一种职业在同一时期,其活动内容和方式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职业的划分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在职业数量较少的时期,职业与行业是同义的;而如今,职业与行业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另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职业的种类和分布又有明显的地域上的差异,这就要求大学生对职业的分布特点有相对清晰、完整的认识,以便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和定位。

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体现,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具体特点如下。(1)社会性。职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出现社会分工后,各种职业应运而生。可以说,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职业的产生。各种职业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任何一种职业能独立存在于社会之中,每种职业都处在为社会服务的一个体系中。因此,职业具有十分明显的社会性。(2)经济性。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来说,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支撑。对于个人来说,职业能给个人带来收入,使个人能维持日常生活的开支并积累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于社会来说,每个人各司其职能维持整个社会的有效运转,能够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同时提高个人的生活水平。所以说,职业具有经济性。(3)稳定性。判断一种活动是否是职业,需要看它是否具有稳定性。临时的、短期的活动都不能称为职业。职业必须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的同一种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但在当今社会,一些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消亡,其稳定性较从前有所降低。(4)技术性。从事每种职业都需要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21世纪,全球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旺盛,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要求更高。这更加突出了职业的技术性这一特点。(5)专业性。如今的社会分工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更高了。同时,一些传统型职业,看似对知识技能要求不高,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它们的专业性要求有所提高。如环卫工,不仅需要从事体力劳动,而且需要掌握一定的垃圾分类知识。(6)群体性。职业具有一定的规模性,没有哪一种职业是只由个体来从事的,且同一职业的从业人员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从业人员通过团队合作来共同承担任务目标的完成和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职业具有群体性。(7)规范性。每种职业都有相应的从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即每种职业都对从业人员有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并且规定了从业人员的责任与义务,及所需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8)时代性。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消亡。职业也同样如此,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职业,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寻呼职业,现在已经告别了历史舞台。(9)多样性。由于职业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必然会导致其产生多样性的特点。(10)发展性。职业的发展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是社会化的产物,社会中每出现新技术、新知识和新变革的时候,势必会造成新职业的产生;第二,个人的发展离不开职业的平台,个人将自己的智慧与劳动奉献给职业,通过职业来实现个人价值,职业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会对个人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个人则需要提升自身的能力来适应这些新的要求。

四、职业的分类

虽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大不相同,但职业的特点却是一致的。通过对职业特点的了解和认识,人们按照一定的标准、规则把特点和本质相同、相似的社会职业加以区分并归纳到一定的系统类别中去,以便更好地对职业进行分类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需要对国内外的职业分类情况有所了解,从而对全球职业的总体概况有更清晰的认识。(一)国外的职业分类

职业是依据社会分工来分类的,在分工体系的每个环节上,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劳动的支出形式都各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便是各种职业之间的主要区别。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各国划分职业的标准也有差异。结合西方学者提出的相关理论,国外一般按以下3个标准对职业进行分类。1 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把职业中的从业人员划分为白领和蓝领两类。“白领”称谓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指从事专业性和技术性工作的人,如行政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和办公室人员等;“蓝领”称谓始于20世纪40年代,主要指从事手工艺及类似工作的人,如非运输性的技工、运输装置工人和服务性行业的工人等。2 按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依据的是美国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Holland)创立的“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把职业人格类型划分为6种,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3 依据各种职业的主要职责或工作领域进行分类

国际劳工组织依据各种职业的主要职责或工作领域对职业进行了分类,并制定了《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为各国的职业分类提供了统一的准则。1958年《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初版发行,已经1968年、1988年、2008年3次修订。该分类将职业分为以下十大类。(1)管理者。(2)专业人员。(3)技术和辅助专业人员。(4)办事人员。(5)服务与销售人员。(6)农业、林业和渔业技术员。(7)工艺和相关行业人员。(8)机械操作人员与装配人员。(9)非技术工人。(10)军人。(二)我国的职业分类

经济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职业分类问题的研究,这是进行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研究的前提。我国在职业分类上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对职业进行分类不仅关系到国家对职业岗位的考查,而且影响各行业从业人员对职业方向的把握,同时也是相关行业机构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依据。我国现行的职业分类主要有以下两个分类标准。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于1999年。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职业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适应发展需要,2010年年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统计局牵头成立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及专家委员会,启动修订工作。2015年7月29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审议、表决通过并颁布了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新修订版本的职业分类如下。(1)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该职业分类修订参照我国政治制度与管理体制现状,对具有决策和管理权的社会职业依组织类型、职责范围层次和业务相似性、工作复杂程度和所承担职责大小等进行划分与归类,包括6个中类、15个小类、23个职业。(2)专业技术人员。该职业分类修订着重考量职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包括11个中类、120个小类、451个职业。(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该职业分类修订主要依据我国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中从业者的实际状态进行分类。修订后的第3大类强化公共管理、企事业管理等领域的行政业务、行政事务属性,包括3个中类、9个小类、25个职业。(4)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该职业分类修订主要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特别关注新兴服务业的社会职业发展,主要按照服务属性归类职业。修订后的第4大类包括15个中类、93个小类、278个职业。(5)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该职业分类修订以农、林、牧、渔业生产环境、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农业生产领域中生产技术应用、生产分工与合作的现状为依据,参照国民经济行业进行分类。修订后的第5大类包括6个中类、24个小类、52个职业。(6)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该职业分类修订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生产制造业发展状态,以工艺技术、工具设备、主要原材料、产品用途、服务和技能等级水平相似性进行分类。修订后的第6大类包括32个中类、171个小类、650个职业。(7)军人。该职业分类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8)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该职业分类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还结合时代的变化新增了一些新兴行业的职业,包括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快递员、文化经纪人、动车组制修师、风电机组制造工等,同时取消收购员、平炉炼钢工、凸版和凹版制版工等职业。此外,本次修订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实情,对具有“环保、低碳、循环”特征的职业活动进行研究分析,划分出一些社会认知度较高、具有显著绿色特征的绿色行业领域,如环境监测员、太阳能利用工、轮胎翻修工等保护与治理、生态治理、清洁能源、生物质能与废弃物利用等领域。2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于1984年首次发布,分别于1994年、2000年、2011年、2017年进行修订。该标准主要依据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对门类、大类、中类、小类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改。其门类划分如下。(1)农、林、牧、渔业。(2)采矿业。(3)制造业。(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6)批发和零售业。(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住宿和餐饮业。(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0)金融业。(11)房地产业。(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6)教育。(17)卫生和社会工作。(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9)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20)国际组织。

1.2 职业环境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的职能部门也在加大对市场的管理和调控力度,这些因素对个人调整职业发展方向把握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在了解职业发展状况的同时,还要从职业环境的内涵、职业环境的发展趋势和职业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一、职业环境的内涵

职业环境指某种职业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发展状况、技术含量、社会地位和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职业环境分析是为了了解职业发展对职业环境的要求、影响和作用,综合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加以衡量、评估,并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判断。

大学生通过对职业环境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解和分析,可进一步掌握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形势,从而对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最终确立与自身匹配度最高的职业发展方向。通常所说的职业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行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4个方面。职业环境与就业环境相互关联,了解职业环境的内涵对熟悉就业环境和把握就业形势有积极的意义。大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应该逐步养成对职业环境进行探索和预测的习惯,加大对自身的管理力度,以期毕业后能够健康发展职业生涯。

二、职业环境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在不断分化的过程中也在逐渐趋于完善,人们的职业期望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任何一种职业的选择都要受社会环境、自身素质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一个人的职业期望能否变成现实,与职业环境和就业环境的实际情况是分不开的。我国职业环境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竞争十分激烈。(2)多元经济共同发展。我国当前的职业环境仍围绕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3)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根据国家的发展规划,我国计划在21世纪用30~50年的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阶段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4)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环境已经出现并开始发展壮大,大学生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

职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进步的标志。科学技术等因素引领着社会不断进步,从而使社会职业的数量、种类、结构、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职业环境主导着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职业市场必将更加专业化和多元化,综合型人才的作用将越来越大,社会分工将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三、职业的发展趋势

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科学技术和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新的职业不断产生,而当社会需求不再存在时,过时的职业就会逐渐消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职业分工越来越细,种类越来越多,科学技术含量高的现代职业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现代职业对从业人员的任职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在职业产生与消亡的客观规律要求下,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类型时不仅要考虑个人的职业发展意愿,还要考虑社会需求变化的趋势。职业环境和职业的发展趋势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大学生需要对职业环境做出合理清晰的分析,抓住关键信息,对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正确的判断,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就业机会与方向。

大学生选择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即是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把握。所以,在职业的选择过程中,要用前瞻性的眼光对未来职业的需求和发展进行分析。当今的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人们对创新观念的重视,使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井喷式”地出现。而国家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展,让职业的发展又呈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主要有以下3点。(一)传统职业不断消逝,新兴职业不断产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职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新科学技术有关的职业不断产生,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兴职业产生极大的兴趣。反观那些传统的职业,尤其是一些手工艺业,由于精通一门手艺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和沉淀,且随着机器化大批量生产的普及,其效率远远高于人工效率,传统的手工技术大多被现代技术淘汰,因此很多传统的职业正在逐渐消逝。(二)职业的专业化、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

从目前的就业情况分析,各岗位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过去单一技能就能胜任的岗位,现在则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与复合技能。究其原因,在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专业化、技术化程度更高的职业。这些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高于传统职业,而且更加青睐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职业,往往需要从业人员运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推动产业发展。从业人员的智力、创新能力、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产业的发展高度,因此职业的专业化与技术化程度不断加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从业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我来适应现代职业的需求。(三)第三产业相关的职业高速发展

如今,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有助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为60%~70%,而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仅占GDP的40%左右。这也说明了我国的第三产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相应的职业规模还会继续扩大,由此会产生大量的职业与岗位,缓解国家就业压力、吸收社会劳动力。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梦想,这个梦想将引导个体做出人生的选择。当大学生在展望未来职业生涯的时候,首先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明确自身的生活需求。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职业环境进行分析。同时,大学生可以搭乘职业发展趋势的“顺风车”,参与那些适应时代潮流变化趋势的职业,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再通过努力,就一定会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所以,大学生在对职业目标进行规划时,需要对职业的发展趋势有清晰的判断和把握。

1.3 职业生涯规划简介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是个体人生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身心历程,决定着个体追求自我和实现自我的内容。在职业、职位的变动及工作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个体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具体的设计,以实现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职业生涯贯穿每个人的生命历程,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对这一过程的策划、管理与经营。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大学生有必要对职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有细致、全面的认识。

一、职业生涯的概念

职业生涯可以理解为人生道路、生活经历和事业发展等活动过程的总和。人的一生,包含幼年、少年、成年、中年、老年几个阶段,人从成年开始便进入职业和生活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也是人们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阶段,职业生涯也随之变得宽阔和丰富起来。

从事职业是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职业处于职业生涯的核心位置,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关键作用。人的一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职业历程,而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包括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人能力和价值观的综合作用,以及个人把握机遇的能力等。总之,职业生涯是围绕学习、生活、就业和发展等方面展开的。

职业生涯的含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也发生过相当明显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职业生涯专指个人生活中与工作相关的各个方面。如今,生活中关于个人、集体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被纳入“职业生涯”的概念。可见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论职位高低、职业生涯成功与否,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独一无二的。

从经济的观点来看,职业生涯就是个人在人生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位和角色。它和个人的职业发展过程与经济生活相互关联,又与个人接受的教育培训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历程密不可分。个人的成长和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对自身进行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一系列潜能开发的过程,这些能力将会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但无论职业生涯如何发展,最终社会方面都会以其工作内容的变化、工作业绩的评价、工资待遇、职称和职务为标准,对其进行经济方面的考量;而个人方面则会更加注重工作经历、内心体验、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的达成。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指对职业生涯和人生的发展进行系统而持续的计划。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3个要素构成。职业生涯规划可表述为个人通过探索外部环境,对职业环境等外在因素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再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个性等内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然后根据个人的职业倾向和时代特点,确定最佳的职业定位和人生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和策划。

职业生涯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个人真实全面地了解自己,从而引导个人寻找最合适的方式和方法,最终实现人生目标。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订人生职业道路时,需结合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设计出科学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案;在朝着目标奋斗的过程中,需明确把握发展方向,制订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职业生涯发展的方案实施具体的行动,把达到目标作为人生的核心任务。由于职业生涯贯穿人的一生,因此,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即是给自己的未来绘制理想蓝图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般步骤如下。(1)对职业生涯及其规划有清楚的认识。(2)对外界环境有相对透彻的分析。(3)了解自己的特质,尤其是优势与长处。(4)通过沟通、分析、心理测评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方向。(5)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素质与个人职业能力的精确评估,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最终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6)围绕人生理想、愿望和价值观取向,确立人生及职业目标。(7)对职业生涯进行具体的解析和明确的管理,设计出最优发展途径,并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对目标和发展方向进行适当调整。(8)进一步发掘自己的特质和优势,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9)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为职业生涯的成功坚持奋斗。

职业生涯规划最明显的作用是有利于引导个人完成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任务,并为后续阶段发展做出预先策划和准备。按计划的时段完成人生各个阶段的生涯发展目标和任务,即是“生涯成熟”的表现。对大学生而言,参照自身的目标完成情况,评估出职业生涯实际的成长状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和行动,是职业生涯的主要发展任务。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与制订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规划是必需的,尤其是对职业的规划。能否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良好的成长,实现自我的价值,取决于职业规划的质量和在规划引导下的具体行动,这是关系个人日后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因此,大学生需要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和原则,为职业生涯的规划理清思路,寻找合理的航行方向。(一)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职业生涯规划应有具体的内容或措施,如设立具体的职业目标和制订实现目标的途径。大学生需要考虑目标的合理性、方向的准确性,把相关的条件和问题梳理清楚。因此,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具备的特点如下。(1)可行性:即规划是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的能力、兴趣、性格等)制订的,而非脱离实际的幻想。(2)适时性:即确定的目标应符合当时的情况,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有实施的措施与时间规划。(3)适应性:即适当地考虑职业环境的变化因素,规划应有一定的弹性和缓和性。(4)持续性:即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应持续连贯,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与步骤,需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需要逐一完成。(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制订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所要从事的职业及职业目标做出指向性的方案。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也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并且觉得做这件事很有价值,这就具备了成功的基本条件。若该领域有很好的发展前途,自己又能找准努力的方向并为之坚持不懈,这将会是成功的保障,能为获得长久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大学生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方案时,可以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考虑。(1)实际性原则:需根据个人特质、社会环境和其他相关因素,从实际出发,确保有切实可行的发展依据。(2)适应性原则:职业目标的制订要符合个人的性格、兴趣和特长等特质,从而产生内在的激励作用,并使其与外在的职业环境相契合。(3)清晰性原则:各阶段的目标与措施要清晰,实现目标的步骤和方法要明确得当。(4)一致性原则:发展目标要与个人意愿相一致,实际行动也应遵循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案。(5)变动性原则:目标与措施应具有弹性和缓和性,可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6)合作性原则:个人的目标与他人的目标应具有适当的合作性与协调性。(7)整体性原则:职业生涯规划要兼顾个人的整个生命发展历程,为人生做全程的量化考虑。(8)可评估原则: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应具备相应的时间限制和评估标准,以便能实时地进行检查并掌握情况,并以此作为修正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考依据。

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大学生要做出优质的职业生涯规划,就需要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以便在职业生涯探索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职业的发展方向和探寻人生价值。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的意义可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一)有助于自我定位

认识自我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充分地了解和认识自我,便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需要对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索,而不盲目从众。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认识自我,是对自身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以便对自己的能力、优势和劣势加以掌控,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解析出未来工作的方向,从而彻底解决“我想干什么”和“我能干什么”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了解和认识就职要求、就业渠道、工作内容和职业发展前景,以及行业的薪资待遇等相关因素,找到自我的职业和人生定位,理性分析自己所具备的能力和资本,从而做出长远打算,这是人生规划得以实现的理论依据,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有助于个人确定职业发展的目标

尽早地明确职业生涯的目标,并且为之坚持和奋斗,才能成就事业。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职业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事实上,明确的目标能激励人们积极地去创造条件,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了解自己,分析自身的长处和兴趣所在,同时发现缺点与不足,然后结合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环境特征,制订符合个人实际情况且切实可行的目标。如果一个人缺少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便会失去职业方向的引导,导致浪费宝贵的时光,造成职业生涯的延误甚至是人生的失败。若有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引,人们便能在朝着职业目标努力的道路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增加事业和人生成功的筹码。(三)有助于激励个人努力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的制订,不仅需要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看法,而且需要对自己有全面透彻的认识。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憧憬和幻想,要将职业目标和人生愿望变为现实,就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制订具体的行动计划,并努力工作,克服出现的困难,为早日实现目标而奋斗。对此,大学生需要懂得在学习和工作中珍惜时间,不断地完善自我,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四)有助于挖掘个人的潜能

每个人都有潜能。潜能大多数时间都是沉睡着的,甚至有些人都不了解自己的潜能。通过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实现理想的强烈愿望便在人们的心中扎根。在努力奋进的过程中,一个人若能克服艰难险阻,坚持信念,持之以恒地拼搏下去,就能把自己的潜能激发出来,获得可喜的成绩。当人们专注于自己热衷的事情时,就会进一步开发潜能,并增加职业生涯发展前进的动力。(五)有助于个人抓住生活重点

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人们处理和安排好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各项事务之间的关系,集中精力去做必须做的事,将生活的重心放在有助于实现和发展职业目标的事务上。有了合理的学习安排,生活就会越发充实,理清头绪,职业目标也会随之变得形象具体。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会使大学生明确生活和学习的重点,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提高学习效率,增加职业生涯成功的可能。(六)有助于实现人与职业的和谐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促进个人健康、持续、协调和全面发展,将人与职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个人在人职和谐的基础上,将职业发展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容和工具,让个人的发展成为推动和促进职业发展与进步的主导力量,达到职业与自我的双赢。个体的人生目标是多样的,如生活目标、职业发展目标、社会地位目标、人际环境目标等。在所有目标构成的体系中,各目标之间相互交叉影响。而职业发展目标是整个目标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它的实现与否,直接关系着人们对成功与挫折的感受,影响着生命的宽度和质量。人与职业的和谐发展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七)有助于个人评估自身的收获和成绩

评价人们学习和工作成绩的状况,需要有相对明确的参照物。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前后分析,人们对自己目前学习和工作的状况便能有评估和比较的标准。人们可以根据规划实施的进程来评价当前的学习和工作成效,分析自身的收获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如果学习和工作的成绩与预期的效果和花费的时间相匹配,这便是最好的肯定,人们在处理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时,目标会更加明确。若当前的学习和工作成绩与目标有差距,则需要找出原因,结合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便接受新任务的挑战。缺少对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必然会缺少对自我进行评估的标准,人们往往难以感知到进步和不足,得不到激励,或进展缓慢,或半途而废,最终会导致职场的平庸和人生的碌碌无为。(八)有助于个人寻找实现理想的通道

职业生涯规划能引导人们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它不仅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指明灯,而且能促使每个人去探索适合各自情况的发展方案。通过围绕职业目标去学习和提升,即使目标与实际情况还不够协调,也会使人朝着既定的需求方向前行,踏上实现理想的道路。实现目标的意愿会转变成实际行动所需要的动力,意愿越大,动力就会越强烈和持久,成功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加。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了通往人生理想的道路,同时又为人生旅程设定阶段目标,指引人们通往成功的彼岸。确立人生奋斗目标后,围绕这一中心,人们的行为将会变得更有效率和价值。

1.4 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

20世纪初,美国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兴起了大范围的辅导运动,职业生涯辅导领域开始建立并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模型,为个人在职业和生活方面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支持。每一套理论都试图通过各自的观点来指导人们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下面主要介绍对职业生涯的探索和实践具有较大影响的5种理论。在感受职业生涯理论发展历程的同时,大学生需要对这些理论进行借鉴和参考,以辅助自身建立起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整概念。

一、帕森斯特质因素论

特质因素论是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领域中经典的指导性理论。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Parsons)在《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提出个人和职业都具有稳定的特征,职业选择就是在这二者之间进行适当的取舍,即“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的观点。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明确阐述了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第一要素是个人特质,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态度、价值观和其他身心特征;第二要素是外界条件,应把握好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以及自己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前途;第三要素则是上述两者的平衡,帕森斯认为职业选择的关键在于个人特质与职业的匹配。只有个人特质与外界条件和环境相协调,才是个人和职业的最佳搭配形式,并且使个人和用人单位受益最大。帕森斯由这个理论出发,发展出了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的三大基本原则。(1)了解自我:即对自我进行探索,包括了解个人的性格、能力、资源、优势和劣势等内容。(2)了解工作:了解职业能力素质和知识经验、工作环境、薪酬、晋升机会及发展前途等相关因素。(3)协调匹配: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个人特质与外界条件相协调和匹配的最佳职业。

二、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20世纪60年代,霍兰德在帕森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兴趣理论,将职业与兴趣做出了更为直接的关联。经过60年的实践验证,职业兴趣理论已发展成为影响力较大的理论。霍兰德在特质因素论的自我了解原则上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而职业方面的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兴趣有促使人们活动的作用,凡是具有吸引力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使人们积极、愉快地从事该职业。

霍兰德把人格与兴趣结合起来研究,将个人特质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同样,他把人所处的外界环境和工作条件也进行了归类,划分出对应的6种职业环境,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当个人特质与职业环境匹配时,个人由此获得的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感也最高。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目标便是寻求个人特质与职业环境的适配。

无论是个人特质还是职业环境,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6种类型,按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的顺序依次围成六边形,各类型相互之间存在3种关系:相邻、相隔、相斥。

三、舒伯职业生涯发展论

自20世纪50年代起,舒伯(Super)以新的方式对生涯发展进行思考,经过不断的研究,最终确立了围绕职业生涯这一过程的彩虹理论。该理论较好地概括了人生的职业发展历程。舒伯指出,职业发展是人生成长的一部分,除了职业角色,个体在生活中还扮演着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持家者、配偶、退休者、父母或祖父母等角色。由此,他将职业生涯的发展分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与衰退阶段5个主要阶段。(一)成长阶段

成长阶段是4~14岁,该阶段的孩童逐渐发展起“自我”的概念,尝试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需要,通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摸索和探究,开始试图对自身角色加以修饰。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塑造自我形象,形成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开始了解工作的意义。该阶段包括以下3个时期。(1)幻想期(4~10岁):个体主要考虑“需要”方面的因素,是对幻想中的角色进行扮演的时期。(2)兴趣期(11~12岁):个体主要考虑“喜好”方面的因素,这决定着个体的抱负和理想的方向。(3)能力期(13~14岁):个体主要考虑“能力”方面的因素,能力逐渐发展成为主导力量。(二)探索阶段

探索阶段是15~24岁,该阶段的青少年,从参与学校、社会的活动中,逐步对自我能力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有了尝试性的探索和了解,因而扩展了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选择弹性。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趋于明确和具体并将其实现。该阶段包括以下3个时期。(1)试探期(15~17岁):个体尝试考虑将需要、兴趣、能力与机会等因素相结合,并在幻想和讨论的过程中加以尝试。(2)过渡期(18~21岁):个体进入专业技能培训或就业市场,更加重视实际,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3)试验期(22~24岁):个体的生涯概念初步形成,并对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加以验证,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三)建立阶段

建立阶段是25~44岁,经过上一阶段的验证和新的尝试,不合适者会谋求改变或做其他探索。因此,个体在该阶段通常能明确整个职业生涯中适合自己的目标和属于自己的位置,并逐步建立自己的地位,在40~44岁这段时期,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位子”,并使之坚固。该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稳固并求上进。该阶段包括以下两个时期。(1)试验稳定期(25~30岁):个体趋于安定,也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的变动而尚未感到满意。(2)建立期(31~44岁):个体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固,自身极具创造性价值,资历渐深,业绩优良。(四)维持阶段

维持阶段是45~65岁,个体在面对新生力量挑战的同时,仍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