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论——江苏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10:22:05

点击下载

作者:刘吉双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论——江苏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论——江苏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试读:

前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即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理论与国际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是经济高质量的显著标志。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南通市、盐城市、连云港市,历史上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洼地”,落后于苏南经济的发展。但是从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在江苏均衡发展思想指导下,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当前成为江苏经济增长最快、经济最有活力、发展最有潜力的地方。过去江苏发展看苏州,现在江苏发展看“苏东”。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情况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江苏沿海地区的崛起,得益于上海、苏州和浙江产业的转移。在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中,大部分是污染较多的重化工业,不可避免地给沿海地区带来环境污染。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背景下,江苏沿海地区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成为一个亟待探索的理论与实践话题。本书首先分析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与国内大背景,然后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思想指导下,从理论上探索了江苏沿海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涵,评估了江苏沿海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优势,查找了江苏沿海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构建了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生态化、绿色化发展评价模型,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经验,对推动江苏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一章 绪论一、研究背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进入了绿色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各国纷纷出台扶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经济增长迈上新质量阶段。当今中国经济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由追求速度增长转向注重质量发展,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想为指导,经济正迈上中高端。江苏沿海地区包括南通、盐城和连云港地区,既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洼地,又是江苏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2009年沿海地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江苏沿海地区成为江苏省经济增长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其中南通市的经济实力已经位居江苏省第四位。江苏沿海地区拥有大面积湿地,是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湿地。湿地又称“地球之肾”,对于地球气候的形成、生物的多样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态脆弱地区。江苏沿海开发近10年,沿海地区注重经济增长与生态良性互动,在经济快速发展下,仍然保持了较好的生态环境,盐城的空气质量优良率全国第四,全省第一,走出了一条增长与转型互动、经济与社会协调、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但是,对照发达国家绿色经济发展大潮,对比习近平总书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要求,江苏沿海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融合关系需要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虽然重视了生态保护问题,但是并没有把生态放在最优先地位;由于经济欠发达,仍然把经济增长放在优先地位;对沿海地区生态污染、环境破坏问题重视不够;有的甚至出现对排污企业视而不见、不作为的严重问题。中央和江苏省环保督查组对此进行了严重问责,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针对江苏沿海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情况,要以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江苏沿海地区要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红线意识、不可逾越规矩、根本前提条件,在生态环境可承载范畴内,加快经济发展,促进江苏沿海地区崛起。江苏沿海地区落后的实际,特别是盐城、连云港两市在江苏还处于中下游,决定了必须加快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补齐江苏发展的短板,实现江苏全面小康社会。在生态保护优先前提下,这种发展应该是高新技术发展、产业生态化改造发展、生态产业化创新发展,要在沿海地区建立低碳、循环、绿色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具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鲜明特征的新经济,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兴之路。二、研究目的

突出问题导向,在国际国内绿色经济大发展背景下,深入分析江苏沿海地区在实施国家开发战略中出现生态与经济发展关系矛盾问题,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思想为引领,提出江苏沿海地区构建低碳、循环、绿色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框架。三、研究的意义

理论上,进一步充实绿色发展理论。绿色发展理论是当今学者关注的理论前沿。本研究从江苏沿海地区中观视角,深入研究了这一个问题,有助于完善这一理论。

实践上,为江苏沿海地区走绿色发展之路提供决策建议。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也已经在江苏省全面铺开。但是实践缺乏理论的支持,需要不断总结实际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再指导江苏沿海地区绿色发展实践。

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对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的研究,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后,人们新的价值追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我们奠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思想基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新时代的重要内涵和基本特征。我们从求温饱到求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先富带后富到共建共享;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诸如此类的要求都是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也是新时代的具体特征。如今的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相比之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更加广泛了。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突出体现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二)对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研究,是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要求

早期,我国着力发展经济,从而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然而,一味地发展经济,却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有些地区的人们借助于生态资源,过量消耗各种生态资源以获得经济的增长,导致资源未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浪费问题严重,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生态被严重破坏。面临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实施“五位一体”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这是从“三位一体”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到“四位一体”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向“五位一体”的转变,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发展的过程。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前提,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基础。我国开始实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行低消耗、低能量、低排放的生活方式,建立节能型社会,努力发展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的工业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做到真正的节能减排。研究资源的再循环、再利用,确保我国工业化发展所需的资源能够持续供应。(三)对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研究,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迫切要求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40年的超高速增长(见图1-1),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采取了粗放式、速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而带来经济的飞速增长,造成环境污染现象严重,是一种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方式,耗费了大量的资源,污染了大量的环境,难以为继。我国“就目前来看,资本的投资效率正呈逐年下降趋势。在当前情况下,每新增1元GDP需要多增加6.9元投资,投资效率经过比较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准,同时相比我国10年前的水准也有着大幅度的降低。(2008—2017(1)年增量资本产出效率平均为5.7;1998—2007年则为4.0)。”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4年5月的河南考察行程中提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走出去,去适应新常态,同时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及的经济新常态,是指从经济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调优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从规模速度型粗(2)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对于高质量经济发展,其最根本的地方在于推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强经济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经济发展要转化为低能耗、少污染、高效率的绿色经济,步入绿色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1-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GDP增长率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所得。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内容为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的文献述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事关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各国经济建设,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各国越来越重视减少对生态资源的破坏。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各国经济的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研究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已经取得较为成熟的理论成果。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和汇总,并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行展望,以利于拓展江苏沿海地区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第三章内容为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世界与国内历史阶段性分析。生态文明是新工业文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融合协调是生态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二者融合协调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性特征。通过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理论分析发现,从发达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看,先后经历了生态和发展矛盾初现期、生态和发展矛盾加剧期、生态和发展矛盾爆发期及生态和发展融合发展期。从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看,先后经历了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协调期、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初现期、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爆发期、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协调解决期。

第四章内容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一直重视生态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分为四个阶段:生态经济的萌芽期(邓小平时期)、深入期(江泽民时期)成长期(胡锦涛时期)以及成熟期(习近平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视生态经济发展达到新的高度,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强调用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中国加强生态经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彼此协调、相互促进。在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将继续坚持党对生态经济建设的领导,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不断推进生态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内容为习近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思想形成过程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想来源于他的基层实践,从1969年开始下乡到梁家河当知青,再到河北正定、福建宁德、浙江等地任职,之后进入中央直到现今。习近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想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进程密切相关。我国经历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时期。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提法。21世纪,又加上“生态化”的提法。伴随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想由萌芽走向成熟,先后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深化期、成熟期四个阶段,集中体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即“两山”理论形成和发展中,成熟而丰富的“两山”理论成为新时代美丽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导思想。

第六章内容为江苏沿海地区三市自然情况与经济发展现状。江苏沿海地区包括南通市、盐城市和连云港市三个地级市。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是沿海地区,而江苏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则是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本应成为经济的增长极,但由于江苏沿海经济过去成为中国沿海经济的断裂带,经济发展状况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导致本地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城市化发展进程缓慢,沿海地区经济产业竞争力不强,浪费了江苏沿海地区本身具有的良好优势。2009年以来,江苏沿海地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近10年来,江苏沿海地区成为江苏经济增长最快、经济最有活力、经济发展最有潜力的地方,正在探索走出一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增长与转型互动,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第七章内容为江苏沿海地区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内涵界定与重点领域。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虽然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由于发展模式是以环境为代价的,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中国经济发展与环保问题突出,产生了许多协调发展的思想。这些思想产生的目的都是为了协调经济、技术、社会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以此来寻求更新、更优质的发展思维、对策以及战略。研究生态优化绿色产业发展的理论内涵,就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更为重要。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加速发展江苏沿海地区经济,促进江苏沿海地区开发已经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层面。因此,如何更好发展江苏沿海的经济引发了学界的研究与探索。是否可以为了更快发展,赶上中国经济发展步伐而放弃生态环境成了学者们广泛关注的话题。本章将围绕沿海地区生态与发展关系问题,探索江苏沿海地区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内涵,为推动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本理论支持。

第八章内容为江苏沿海地区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的潜力与优势分析。江苏省委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提出构建“1+3”江苏功能区的战略,建设江淮生态区,并明确提出苏北地区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全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江苏省委利用“绿色”底线思维,从产业形态、城乡业态、环境生态、生态保障四大方面,推进形成绿色发展。其中,江苏沿海经济带作为“1+3”江苏功能区战略中的潜在增长极,经济建设更应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全方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道路,必须摸清家底,为此需要对江苏沿海地区有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自然资源、社会基础、产业优势的现状进行评估分析。

第九章内容为江苏沿海地区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制约因素。沿海地区绿色产业尽管发展势头良好,成绩显著,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制约发展的因素仍然较多,甚至有些问题和制约因素是很难化解和协调的。带有普遍性和全局性的问题主要有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沿海地区人才不足且流失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经济发展能耗过大、沿海生态保护力度不够大,等等。

第十章内容为江苏沿海地区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趋势。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转折期,需要进行经济产业的创新升级,应该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江苏沿海地区本应该成为经济的增长极,但该地区却由于工业基础弱、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等原因成为江苏经济欠发达地区。加之该地区自然环境特殊,沿海湿地滩涂面积广大,脆弱的生态环境又为经济发展增加风险。因此,江苏沿海地区要大力推动产业朝着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示范基地。

第十一章内容为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生态化、绿色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018年5月14日,江苏省长吴政隆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出“以更高站位更严标准更硬措施,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落地落实”目标,即以更严标准、更硬举措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系统推进沿江、沿海等区域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目前,“十三五”规划是江苏沿海地区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产业的生态化、绿色化优化将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发展。根据近几年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的发展数据,利用模型对江苏沿海地区三市产业生态化和绿色化发展进程进行评价,分析三个地区在产业生态化、绿色化发展方面的优势和问题,为江苏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生态化、高端化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第十二章内容为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国内外经验及对江苏沿海地区的启示。如今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措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一种以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约束条件,发展的基础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创新型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实现绿色发展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发展社会绿色经济的关键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目标;三是要将发展“低碳化”“生态化”“节能化”的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作为绿色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途径。新一轮的江苏沿海地区开发需要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国内的一些关于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的先进地区做法,来推动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

第十三章内容为江苏沿海地区以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为引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江苏沿海地区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开发战略,这对于江苏沿海地区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是江苏沿海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良机。江苏沿海地区政府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走出一条以生态开发为前提的经济快速增长之路、经济发展之路、民生改善之路。一是以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理念为引领,进一步解放发展思想;二是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战略目标,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以产业生态化为重要路径,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步伐;四是以新能源研发应用为主要动力,加快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节奏;五是以生态产业化为创新路径,加快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六是加大绿色资金投入力度,为沿海绿色、低碳循环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资金保证;七是创新体制机制,增加政策供给,为沿海绿色、低碳循环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制度保证;八是建设生态型政府,为沿海绿色、低碳、循环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组织保证;九是建立健全行政法制,为沿海绿色、低碳、循环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法制保证;十是划定生态红线,为沿海绿色、低碳、循环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底线思维。五、研究的技术路线

本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2所示。图1-2 本研究技术路线六、研究的主要方法(一)文献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研究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已经取得较为成熟的理论成果。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和汇总,并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行展望,以利于拓展江苏沿海地区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之路。(二)库兹涅茨环境曲线假说

20世纪90年代,以格鲁斯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基于研究大量具体污染物,提出了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污染两者呈倒U字形关系。一国经济发展起步时,环境问题较少;而后环境污染随经济发展而增加;当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进入繁荣期后,环境问题随经济的发展而开始得到改善。当人均收入增加时,生态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当经济处于低水平时,人类只在意温饱问题,并不会考虑环境生态问题;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温饱问题早已得到解决,便开始又对生活环境质量产生更高的要求,人类愿意支付自己的金钱来改善环境,保护生态。这一方面使人们会有环保预算,如购买环保产品等,另一方面公众通过集会、游行等形式给当局者施压,促使政府制定出台环境保护政策。Jaeger验证库兹涅茨环境曲线是通过假定经济个体对环境质量的需求的增加是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三)社会主要矛盾分析法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经济发展历史进程的研究,必须掌握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社会主要矛盾分析法是一个有效分析方法。矛盾是对自身的反思与思考,也是矛盾双方的相互否定、相互促进,以及两者关系的不断变化。矛盾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现实的、具体的矛盾,转化的过程和条件也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矛盾是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过程中的,也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矛盾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影响其他矛盾发展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实际的工作中,主要工作、中心环节和工作重点指的就是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变迁所导致的,以至于主要矛盾的转变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四)现代化内涵延展分析法

关于现代化的提法,我国经历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时期。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提法。21世纪,又加上“生态化”的提法。伴随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想由萌芽走向成熟,先后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深化期、成熟期四个阶段,集中体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即“两山”理论形成和发展中,成熟而丰富的“两山”理论成为新时代美丽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导思想。(五)生态经济系统分析法

生态经济系统可分为三级系统。一是一级生态经济系统。一级经济生态系统中,仅存在简单的线性物质流。即人类开采资源和抛弃废料,这也是环境问题的开始,工业革命之前的社会处于该级。在该级生态经济系统中,人们还未意识到环境恶化,仅是简单线性物质流的叠加。早期农业社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就是一级生态经济系统的真实写照。二是二级生态经济系统。二级生态经济系统中,工业生产已经使用清洁生产,污染治理和污染防治双管齐下应对环境问题,目前多数工业体系处于该级。但在该阶段,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未达到最大化。由于资源有限、环境接受废料能力有限,必须扭转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状况,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走绿色发展之路。与一级生态经济系统相比,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环境改善,但不能长久维持。三是三级生态经济系统。三级生态经济系统中,资源使用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基本上不存在废弃物,因为某阶段的废弃物会成为另一阶段的资源。积极推进二级生态系统向该级升级是多数企业的转型路径,以达到废弃物资源化、环境破坏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六)SWOT分析

SWOT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又称态势分析方法。SWOT是经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分析经济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再结合经济组织内外部条件、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形成SO、WO、WT和ST战略。SO为增长型战略;WO为弥补型战略;WT为防御型战略;ST为拓展型战略。(七)PS模型

PS模型是从PSR模型简化得来的。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最初由Papport和Friend最早提出,用来分析生态环境压力,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现状和人类响应之间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PS模型的概念框架;80年代末90年代初,OECD对模型进行了适用性和有效性评价,认为PSR模型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指标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可以主要应用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湿地健康性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生态安全评价,以及风险评价等多个领域。20世纪初,PSR模型的应用又再一次被推广,世界银行根据《世界发展指标》《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评估》等资料,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化、绿色化发展相关的压力、状态和响应的指标,分析了响应的影响因素。PS模型的思想应用于建立产业生态化、绿色化发展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上。(八)比较分析方法

如今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和国内发展的重要趋势,许多国家和地区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措施,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和深刻内涵。新一轮的沿海开发需要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国内的一些关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先进地区做法,来推动江苏沿海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九)系统论

系统论在强调整体有机性的基础上,研究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相互作用,摒弃了机械论单一化的缺点。因此,在研究江苏沿海地区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加以分析解读。图1-3 美丽中国自然风光资料来源:作者田野调查拍摄。(1)靳涛,踪家峰.中国转型期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探讨[J].改革,2005(08):18-22.(2)李鑫.浅析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J].中国市场,2017(25):29-30.第二章 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文献述评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事关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各国经济建设,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各国越来越重视减少对生态资源的破坏。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各国经济的绿色发展,联合国先后发布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绿色经济:联合国视野中的理论、方法与案例》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等报告。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提出了“低碳经济”新概念,即使用更少的自然资源和产生最低程度的环境污染;欧盟提出“2020发展战略”并颁布《能源政策》绿皮书,其中将绿色增长作为欧盟的核心竞争力;美国为改善自然能源发展格局,降低能源浪费,先后颁布了《国家能源政策》《2025年前能源部战略计划》《能源政策法》等法案;中国政府则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指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做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加快由不可再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逐步替换,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研究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已经取得较为成熟的理论成果。本章将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和汇总,并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行展望,以利于拓展江苏沿海地区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之路。一、国际文献研究梳理

国际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论通常是指生态经济理论。20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然而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人口爆炸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了人类社会正面临的生态危机,引起了各界学者对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重视。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 E.Boulding在《宇宙飞船经济观》中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1969年,他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提出了(1)“生态经济学”这一词。

此后,经济学界开始了对生态经济理论的研究。数十年下来,国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硕果累累,归为如下几个方面:(一)国际生态经济的基本概念

纵观国外理论研究界可以发现,“生态经济”的概念界定仍未达成共识,其概念定义还是混乱繁杂的。有些学者,如Kenneth E.Boulding (1969)认为“现代经济社会系统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上,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经济活动都在大自然的生物圈中进(2)行”,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生态经济。Herman E.Daly(1974)认为生态经济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交叉领域,包含了从生物、生理到社会科学的见解,它以新古典主义的经济思想为基础,是一种革命式的观察世界的方法。而Costanza R.(1989)认为生态经济是一门专门研究生态与经济系统关系的科学,它是利用跨学科和多学科的方法去研究当前的生态经济问题。这里的定义更多是针对生态经济学领域研究生态经济问题的方法所做出的。Costanza R.本人后来也说生态经济本身的内涵较为丰富,不能得出统一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生态经济研究的中心目的一直是“解决生态经济问题”。

生态经济的概念在不断地更新完善,但是不管它的表述如何变化,它的核心都是不变的,都是要求经济的发展必须将环境条件考虑在内,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1.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其出版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在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的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造成威胁的发展”。生态经济学家自觉地思考起“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二者的关系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观点。美国生态经济学家Herman E.Daly(1990)的生态经济理论中包括了可持续发展观,他认为可持(3)续发展是本着生态经济思想、具有可实践性的方法论。而其他学者则持相左观点,他们认为可持续发展观是可运用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思想,而生态经济却只局限于生态与经济的发展关系研究,因此生态经济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Costanza R.将生态经济学定义为“可持续性的科学与管理”。2.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1996年,英国经济学家D.Pearce和P.K.Turner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正式提出有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循环经济”,并试图用循环经济来解决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问题。尽管“循环经济”一词已经出现几十年,然而至今学界对其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大致来看,循环经济就是指通过资源的重复利用,在社会生产中使用最少的自然资源,向环境中排放最少数量的废弃物,最后对环境的破坏降至最低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这一名词最早出现是在2003年英国的政府报告《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报告中指出,碳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就会产生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旨在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占领国际低碳市场,最终达到国家的低碳排放、高经济增长。事实上,低碳经济是关于如何最大效率地使用能源以及选择怎样的能源结构的问题。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指出,低碳经济作为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各国视为处理生态危机问题的最佳方案,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生态经济理论与循环经济理论、低碳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其他三者的基础理论,而这三者的内涵理论又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方法指导。越来越多的研究都表明,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相比,只是针对问题、侧重点与关注领域不同,但是本质上完全一致的经济发展模式,像低碳经济强调碳排放,循环经济注重资源的减量、循环再利用,生态经济则注重经济与生态系统的协调,这三个概念主张的经济形态都是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平衡为特征,主张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4)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国际生态经济的历史脉络1.国际生态经济的渊源

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Mekenzie首次将“生态学”的概念扩展到对人类社会的研究上,指出经济学分析不能不考虑生态学研究。此后“生态”学与“经济”学研究开始交叉发展。1969年,Kenneth E.Bou l-ding在他的著作《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提出了“生态经济学”,明确要求在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将生态因素考虑在内,还在其中阐述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并认为生态经济学的意义在于在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中寻找平衡点。至此,“生态经济学”这一名词正式问世。2.国际生态经济的发展繁荣

学者周立华在《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中,通过研究将国外生态经济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1850—1969年为生态经济的酝酿与产生阶段。

1970—1987年为国外生态经济学的大辩论时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出现出了大批关于自然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方面的论著,“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热潮一下子席卷了全球。此时的生态经济学引起了各个国家、各领域学者的注意,吸收了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学派的观点,衍生出生态经济的“乐观、悲观、中间派”三大派别。这几个学派的分歧点在于对生态危机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持不同意见。其中,1972年悲观派代表——罗马俱乐部经济学家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提出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其实是人口与经济的增长,要求人类减少生态活动以保护人类社会。“悲观论”的经济学家秉承着“人类社会福利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理念,认为只有调整经济增长模式才能改善生态环境。他们明显忽视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只关注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相反,乐观派者像美国未来研究会会长Herman Kahn (1976)则强调要保持甚至加强经济的增长势头,认为生态危机会随着社会经济的无限增长而消失。中间派的观点则处于乐观派与悲观派两个极端中间,代表学者柯尼什和阿尔文•托夫勒(1984)都强调要现实而理(5)性地看待人类当下面临的问题,这是中间派的基本主张。

1970—1987年这一时期是国外生态经济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虽然各流派各执己见,但他们普遍认为人类正面临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环境恶化这一矛盾问题,生态经济理所当然地成了时代的共识,被认为是解决生态与经济问题的不二法宝。3.生态经济理论体系的确立

1988年,国际生态经济学会的成立和刊物《Ecological Economics》的创立标志着生态经济学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也标志着国外生态经济学学科的确立。

这一时期的生态经济研究不局限于理论基础方面,而是扩展到生态经济价值研究与价值评估方法方面。例如,经济学家Daly和Cobb(1989)提出了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用来评估环境资源带给人类的福利水平高低;Odum(1996)的“能值理论”认为应当将生态经济系统中不同种类能量换算成同一基准的能值,分析、衡量系统内部的能量运动特征,以此来研究生态经济资源的价值;最有影响力的应当是Costanza R. (1997)等人建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他们将生物圈分为15个生态系统,将生态系统服务分为17个指标,逐项估算并汇总全球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的价值。在现代经济研究中,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但生态经济者们却另辟蹊径,从生态的角度,综合考虑生态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深刻思考生态经济的价值,不断深入研究生态经济的价值研究方法,为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分支。从这点也可以看出,生态经济不再局限于内部的理论探索,而进入到外部的应用研究阶段。4.生态经济的发展与深化研究

梁洁、张孝德(2014)在《生态经济学在西方的兴起及演化发展》中将2008—2014年称为西方生态经济学的内生发展时期,所谓的“内生发展”就是指在这期间产生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浪潮不断地扩充着生态经济学的内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领域去思考生态经济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同时在生态经济活动方面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度。生态经济领域不仅成为国家政府之间比拼经济领先权的热点领域,同时也成为具有远见的企业家追逐经济利润的新领域。(三)国际生态经济的基本理论1.国际生态经济的系统理论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受“生态学”的影响,提出了“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后期生态经济学的学者又将其发展为“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系统主要包括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我国学者尤飞、王传胜等人在后期的研究当中加入了社会系统。Tansley认为自然界中的各个系统,比如水系统、空气系统、生物系统等都不是独自存在的,它们都与其他系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因此,生态经济系统这一概念也继承了这个特性。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奠基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新兴学科,从各门学科学派当中吸取资源,又超越了学科间的限制。绿色经济学会(The Group of Green Economists)在《Ecological economics:a practical programme for global reform》中指出,经济学是生态经济调控的手段,因为最终要用经济学的效益理论分析与评估生态经济研究的成果;生态学则通过重要的生态参数,找出并预测人类作用下的自然系统的变动,从而指导环境管理问题;伦理学则帮助理清理念上的问题,以此指导人类社会行为。与此同时,从Jeroen等人编制的《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中也可以得出,各学派学科对生态经济研究提供的贡献,比如均衡—新古典经济学派提出并被生态经济学借鉴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不减少的福利”;物质—经济学派提出的“控制物质能量流出和流入的经济系统”;社会—生物学派倡导的“维持社会文化与生态系统的相互联(6)系”等,这些都为生态经济的理论内涵与研究发展提供了帮助。生态经济系统正是在与外界其他学术之间不断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借鉴,进行自我调节与反馈的过程中维持自身的持续存在和不断演化。2.国际生态经济的经济增长理论

在国外生态经济学研究当中,经济增长理论是用作解释在照顾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经济增长的规律与影响因素的理论,最早是由亚当•斯密提出来的,用于解释经济学规律的理论。

在亚当•斯密提出“经济增长理论”的200多年间,学界的研究成果也是相当丰富的。经济学家认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国家过去积累的生产性资源、当下的资源使用效率以及技术进步。这样的思想成果放在生态经济学领域来看也是相当具有研究价值的,因此很多生态经济学家开始从这方面去研究生态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学家Schumpeter专门研究了技术创新对生态经济的影响,发现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利润,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也会逐渐下降,致使经济收缩,而(7)这又促使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带来下一轮的经济高涨和收缩。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增长是生态经济学的目标,可见技术创新也是影响生态经济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帮助生态经济系统不断完善。二、国内文献研究梳理(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概念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论最先是由习近平提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对我国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其中就包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论,彰显了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为发展我国生态经济指明了方向。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论实际上就是我国生态经济研究进入到新阶段,继承了以往生态经济学的思想,为适应新时代国情需要而出现的新思想。(二)国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历史脉络(见图2-1)图2-1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起源与发展概略图1.国内生态经济思想的萌芽

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生态经济思想。中国政府持续在探索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生态道路。例如,毛泽东提出了要计划人口,缓解压力;保持水土,治理江河;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等建议。(《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1991)周恩来对环境污染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理原则、“综合利用、(8)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等思想。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看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研究还只局限于、应用于显而易见的生态环境方面,与经济、科技等并没有逻辑与实质上的联系。同时,我们对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思想研究也过多的偏袒军事政治思想等方面,对他们的生态经济思想研究则较少。

总的来说,到1970年之后,我国的生态经济事业才正式开始,在此之前,生态经济思想还处于萌芽当中。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公之于世,与此同时国外的生态经济研究也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注意,自此我国的生态经济道路探索进入生态经济研究阶段。2.国内生态经济思想的发展——生态经济学的研究

针对我国生态与经济关系严重失调的状况,借鉴西方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成果,1979年以后,我国开始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我国最先提出“生态经济”的是学者许涤新(1980),他首先倡导“要研究我国生态经济问题,建立我国经济生态学”,并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生(9)态经济学论文集——《论生态平衡》。紧接着1982年在银川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农业生态经济学术研讨会,同年,在南昌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我国经济学家熊文愈(1982)对我国传统的生态经济理论做出了明确论述,明确了自然生态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必要性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1982年,中国率先提出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发展的前途所在。”李周(2008)回顾历史指出: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创立可持续发展理论,用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10)将是今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发展与应用的基本任务。

1984年,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的成立,正式拉开了生态经济学系统研究的序幕。经济学家马传栋(1984)首先批判了我国学者对于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建构,实际上从开始就借鉴了西方生态经济学的理(11)论,没有中国特色。周立华(2003)研究也认为这个时期我国学者在生态经济理论研究方面过度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罗必良(1993)总结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主要在于引进、移植和吸收国外理论,从不同角度探讨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理论。这一时期的著作基本上弄清了我国生态经济问题的严重性,阐明了我国现代生态(12)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为生态经济体系的架构提供了夯实的基础。

1985年后,我国学者对生态经济学开展了更深入的全面研究。学者们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了生态经济的理论体系架构与方法体系探索上,并在吸取西方生态经济学研究精华的基础上尝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学。3.国内生态经济思想的繁荣壮大

1987—2011年期间,我国的生态经济思想进入了大发展大繁荣时期,逐渐引入国外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思想,这极大地充实了我国的生态经济学研究。

这一时期学者们对生态经济与其他相关概念进行了剖析,试图找出它们的交叉点、侧重点与不同点。在探索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中,学者杨运星(2011)对这四个概念进行了详尽的解释与辨析,指出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的理论基础与追求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客观来说,四者都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只是提出的背景不同、侧重点不同而已。由此,我国的生态经济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内涵扩容,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创新与发展。4.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论的确立

2012年,中共十八大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的决议,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为落实十八大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任务,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走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老路行不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去关注。”周光迅、周明等人(2015)、从我国十几年经济发展变化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吸收我国多年来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习近平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想是适应当下国内经济系统与(13)生态情形的最优思想。刘海霞(2015)典赛赛(2017)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不断变化,我国人民的需求也在变化,以解决生态环境破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为目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14)生,贯彻习近平生态经济思想是顺应大时代的发展潮流。段蕾、康沛竹(2016)也指出资源匮乏、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逼迫我国必须立即改变当今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发展”转变。也有学者认为习近平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转型大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三)国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理论1.国内生态经济的研究对象分析

生态经济学通常被认为是从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和解决目前生态经济问题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因此在对待“生态经济研究对象”的问题上,学者们的观点存在分歧。姜学民、时正新等人(15)(1984)认为有“角度论、结合论、客体论”三种认识,角度论者认为研究对象会随着研究本身是从经济角度研究还是生态角度研究的不同而改变;结合论者认为生态经济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交叉点或结合点;客体论者,如学者马传栋(1984)在《论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中认为生态经济的研究对象就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融合后的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它的特点、功能、规律性问题、外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等。罗必良(1993)在回顾、反思中国生态经济学时将生态经济学研究对象总结为“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生态经济系统本身”两大方面。

通过以往的文献研究可以发现,不管学者们如何确立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都离不开“生态经济系统”,也就是说,学者们普遍都认为,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当中必然有生态经济系统——即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结合而成的复合系统。2.影响生态经济实现的制约因素

我国很早就有关于生态经济实践的研究,但是有很多理论没有被实施到位,那么是什么在影响、制约生态经济的实践步伐呢?关于生态经济实现的制约因素,国内研究较多,将其大致分为生态物质要素、经济生产力水平、绿色科技水平、环境承载力等。邓小平认为经济生产力是制约生态经济实现的重要因素,他在借鉴马克思的“社会生产力”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生产力”概念,认为经济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获取自然物质资源的能力,是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运转的重要动力。李彦龙(2004)认为在社会耗费的劳动量和科技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生态提供的物质要素(即环境生产力)质量越高、数量越多,那么就能带来越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即环境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同时他也认为人口生产力、智力生产力、经济生产力(16)也是影响实施的重要因素。马克思(1884)、邓小平(1993)等强调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朱丽兰(1998)、李彦龙(2004)等人也说“绿色科技是第一生态经济生产力”。国内现阶段关于绿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当中,李胜连(2014)运用AHP法分析了关于我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得出该地区的技术因素(绿色技术的使用)与生态系统(水质量、土壤质(17)量、空气质量等)对绿色发展的影响最大,但与此同时,经济因素(比如鄱阳湖地区外部不经济补救成本等)与社会因素(比如就业质量、劳动就业人数等)的影响也不可小觑。3.我国生态经济思想的理论依据

关于我国生态经济思想的理论依据问题,很早就有相关学者进行了研究。许涤新(1981)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巨大贡献;于光远(1982)也强调:“生态经济学正在酝酿建立之中,我们要用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武器来建立我国的生态经济学。”这也无疑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依据这一论点。周光迅、周明(2015)认为习近平的生态经济思想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慧结晶。李军、刘鹏等人也认为习近平是吸取了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精华,并且以此为指导思想。

王磊、肖安宝、于晓雷(2013)研究认为习近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想的另一大重要来源是中国的传统伦理观,比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等生态伦理观思想。刘海霞、王宗礼(2015)认为习近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想还融合了生态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生态政治学等各个方面。

詹玉华、金小方(2017)总结了以往关于我国生态经济的思想来源,指出我国的生态经济学“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