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宜厚皮肤科文集:全2册(上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21:26:21

点击下载

作者:徐宜厚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徐宜厚皮肤科文集:全2册(上册)

徐宜厚皮肤科文集:全2册(上册)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徐宜厚皮肤科文集:全2册/徐宜厚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

ISBN 978-7-5132-4326-1

Ⅰ.①徐… Ⅱ.①徐… Ⅲ.①中医学-皮肤病学-文集 Ⅳ.①R275-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162425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政编码 100013

传真 010-64405750

        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50×1168 1/16 印张114.75 字数2991千字

2019年1月第1版 2019年1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4326-1

定价 688.00元(全2册)

网址 www.cptcm.com

社长热线 010-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89535836

维权打假 010-6440575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微商城网址 https://kdt.im/LIdUGr

官 方 微 博 http://e.weibo.com/cptcm

天猫旗舰店网址 https://zgzyycbs.tmall.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联系(010-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徐宜厚在中国台北市圆小饭店《徐宜厚皮肤科文集》编委会

主 编 徐宜厚

副主编 曾宪玉

    林志秀(中国香港)

    吴元胜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郁仁(中国台湾)

    王思勤(加拿大)

    王葆方(新加坡)

    刘长清

    李 凯

    李纯青(中国台湾)

    杨丽娜(美国)

    邱百怡

    陈小蝉(中国台湾)

    陈金兰

    周双印(新加坡)

    赵 星(英国)

    胡吉升

    秦宗碧

    戴 明自序

惠政频施,仁风洋溢。我七十五岁之余,承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厚爱,嘱我将业医五十余年的心得玄微,重新整合,汇编成册《徐宜厚皮肤科文集》。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考证史料,从明清以来,脉络清晰地表明汉派中医皮肤科的崛起与传承,给今人留下许多珍贵的记忆。

本书洋洋160万余言,涉及皮肤病中医诊疗诸多内容:

专著篇:结缔组织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我在学习先贤经验的基础上,另辟证治新见,朱仁康老先生在序言中评说:突出中医特色,深得我心。1974年,我有幸从师赵炳南先生,在他诞辰115周年之际,我会同师兄妹,编撰《跟师赵炳南手记》一书,对赵老珍贵的资料,按生平简介、传薪手稿、学术思想、学验传承、方药经纬、缅怀恩师六部分,予以翔实介绍。先哲曾谓躬尝百草,教世以医,对医对药,必悉其理,权其损益,方能做到心中了了,施治于人。为此,我依照审证、脏腑、皮损、经络、花类药、藤类药、动物类药、美容中药、外用药、配对用药十大类,经过数年的努力,编著《用药心得十讲》,从皮肤病的临床需要出发,将古今中医文献与个人经验揉合在一起,极具参考价值。英国中医学会名誉会长罗鼎辉教授在序言中说:该书出版,将与杏林橘井媲美增光。 《皮肤病中医手册》删去第15章结缔组织病、第24章性传播性皮肤病,因为有专著载入其中。此外,还有《性传播性皮肤病》 《针灸治疗皮肤病》《手足皮肤病》,均在1989年至2000年出版,迄今仍被引用。

医论篇:重点收集我从1962年至今先后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综述、书评等。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治疗狼疮性肾炎23例临床分析” “温阳通痹法治疗弥漫性系统性硬皮病8例”“湿疹论治十法”“特应性皮炎十个难点的对策”“解析银屑病治疗中的五个拐点”等。

临床篇:精选有代表性的医案76例,其内容既有常见的皮肤病,又有不少罕见的病例,并重点列出辨证的主导思想和药物分析,突出个人用药的心得与体会。

方剂篇:分两部分,一是对名方如小柴胡汤、真武汤等十六首,分别加入按语或心悟数语,二是自拟验方,内治方三十八首、外治方五十四首。均系我数十年常用的效方,供同仁试用。

序文、书评及散文:序文是应友人之邀而撰写的,书评则是个人读后的拙见,散文抒发余对中华大地的深厚情愫。

以上所述,反映我在不同时期学习先哲们宝贵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拓宽自己,丰富自己,并且从中深深感悟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在文集编汇的过程中,曾得到多方面的鼓励与支持,其中包括武汉市中医医院皮肤科、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武汉联合老中医门诊部皮肤科、武汉健民大鹏药业有限公司等的鼎力相助,特致忱谢。

我殷切希望文集的出版能体现明代张景岳先生所言:“人道须从性理,明心必贯天人,谟烈圣贤大德,图书宇宙长春。”

同时也是我中国梦的圆满实现。2017年11月18日于武汉编写说明

徐宜厚教授从事中医皮肤科临床、教学达50余年。承蒙恩师的教诲,同仁的厚爱,家人的支持,他潜心学习岐黄之术,略有心悟,笔耕于文,日久汇编成册。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北以及英国等地出版过中医皮肤科专著、临床辑要、用药心得、医学科普等著作20部。

此次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关怀与鼓励下,编委会在徐宜厚教授的主持下,将以往论著予以重新整合,使之更趋系统与完整,书名《徐宜厚皮肤科文集》。全书由五部分组成。

专著篇,选入的有结缔组织病、性传播性皮肤病、跟师赵炳南手记、针灸治疗皮肤病、手足皮肤病、用药心得、皮肤病手册。

医论篇,选自徐宜厚教授从1962年以来发表在我国北京、上海、浙江、广东、辽宁、天津、湖北、湖南、重庆、香港、澳门等地,以及新加坡中医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临床经验、书评等。

临床篇,为临床小结与个案报告,篇中有徐老对病例的分析和用药的心得,较好地反映了中医学主张的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的学术理念。

方剂篇,内含两部分,一是名方心悟,主要是徐老对《伤寒杂病论》部分方剂治疗皮肤病的心得与体会,其中徐老对王洪绪先生提供的经验方“西黄丸” “醒消丸” “小金丸”尤为青睐,二是徐老多年应用于临床的内治方和外治方。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徐老自称临床50余年的一鳞半爪之得,借此公布于众,意在供同仁使用,为解除病人疾苦尽一点绵薄之力。

序文、书评、散文篇,序文、书评是徐老应友人之邀所写,旨在宣扬中医学术精髓,殷切希望这个古老的学术思想能够得到传承与发扬,进一步激发和鼓励更多的后学者去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境界。30年前,徐老常在报刊上发表散文,一是抒发情怀,二是追忆往事,留下曾经美好与幸福的回忆。

最后附有徐老对两位恩师的缅怀文章,徐老的年谱及徐老过去出版著作的书摘,从中可以窥视到徐老学医的轨迹。《徐宜厚皮肤科文集》编委会2018年1月8日恩师单苍桂先生1984年4月到北京市中医院探望病中的恩师赵炳南教授恩师胡传揆教授1987年恩师朱仁康(后左)、顾伯华(前右)在上海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上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全国中医皮肤病学术研讨会在唐山召开,陈彤云(前右四)、金起凤(前右一)、张作舟(前右二)、管汾(前左三)、徐宜厚(前左二)、喻文球(前左一)、李博鑑(后左一)、李林(后左二)、何炳元(后左三)、王沛(后中)等合影996年7月,邓铁涛(中)、徐宜厚(右一)与王葆方(左一)在马来西亚云顶合影1992年,关幼波伉俪(中,右一)、周双印(左一)、徐宜厚(左二)与王葆方(右二)在新加坡合影2007年6月,英国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罗鼎辉与徐宜厚(右一)在中国香港合影2014年9月,陈达灿(右二)、艾儒棣(右三)、徐宜厚(左三)、刘巧(左二)等在海南三亚中医皮肤科会议期间合影2014年9月,赵炳南之子赵恩道(右一)、徐宜厚(中)、邓炳戌(左一)在北京合影2014年9月,张志礼之女张芃(左)、徐宜厚(中)、林志秀(右)在北京合影2013年,徐宜厚教授(前右三)在中国台湾讲学与部分师生合影徐宜厚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医皮肤科查房后与戴明(前排右一)、胡吉升(前排右二)、曾宪玉(前排右三)、李凯(前排左一)、段逸群(前排左二)等合影绪论目录

汉派中医皮肤科的崛起与传承 ………………………………………………………………………5

医家自传 ………………………………………………………………………………………………8

名师指点 步入殿堂 ………………………………………………………………………………8

善于思考 勤于总结 ………………………………………………………………………………9

回报社会 老树新花 ………………………………………………………………………………11汉派中医皮肤科的崛起与传承一、人文背景

汉,含义主要有三:一是水名,又名天河(《书禹贡》)。二是水,寓意着自然界万事万物均能从平衡中找到切入点,象征着超凡的智慧,古人赞“惟楚有才”是有一定道理的。三是水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块“九省通衢”的土地上孕育出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教育家、医学家等。

据《武汉市志·卫生志》记载,公元1552年李时珍应(明)楚恭王之聘,在武昌任“奉祠正”,并在蛇山观音阁设义诊所,为民治病;公元1637年叶文机在汉口开设“叶开泰药室”;公元1851年杨燮被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誉为江夏名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在武汉行医的有冉雪峰、杨树千、陆真翘、陆继韩、黄寿人等。中医外科方面的代表人物首推单厚生,其对痈疽疔疖及皮肤病的诊治尤为擅长,其子单少生(字苍桂)得其真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市卫生局也极为重视老中医的学术继承,1963年列入导师名单的有黄寿人、单苍桂等22名老中医,同时遴选素质较高的年轻中医拜老中医为师,采取一师一徒或一师多徒的方式,跟师学临床,徐宜厚等被确定为单苍桂老中医的学术继承人。二、学术传承

徐宜厚师从于武汉名医单苍桂、北京名医赵炳南教授,在长达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他既秉承二老的学术精髓,又结合当今繁忙紧张的生活节奏,赋予新的内涵,逐渐形成了徐氏中医皮肤科的学术特色。(一)辨证的三大原则

1.急性皮肤病遵循温病学说 在皮肤病的临床中,徐宜厚采用温病学说中的卫气营血作为辨证的纲领,急性皮肤病在初期通常采用从卫气辨证入手,其主方为银翘散之类,在中期出现高热阶段时,其病位定在气营阶段,主方为清营汤、犀角化斑汤之类,后期热退正伤阶段,病位定在营血阶段,主方为羚羊钩藤饮或大定风珠。

2.慢性皮肤病遵循李东垣脾胃论 徐宜厚根据当今社会的历史发展,认为劳倦伤脾,饥饿伤脾,忧虑伤脾,并认为脾胃元气匮乏,机体抗病能力减弱为该病主要病机,从而创立增强脾胃元气的法则。古人谓:“食而不化,责在脾,不能食,责在胃。脾以健而运,胃以通为补。健脾宜升,通胃宜降”(《医注余论》)。然而,脾与胃又各有阴阳偏盛之别,盛衰传变之异,求本虚实的不同,故而以脾胃论治皮肤病之法较少。徐宜厚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工作环境,将守护脾胃作为立法用药的主要环节,并贯穿治疗慢性皮肤病的始终。他将其要点归纳为十四条法则,结合皮肤病的特点,摘要叙述如下。

健脾益气法、扶脾化湿法、扶脾化痰法、扶脾固表法、清脾泻火法、清胃泻热法、和胃除湿法、补中益气法、益气温阳法、滋阴润燥法、扶脾保肺法、疏肝益脾法、清心泻火法、温阳通痹法。

3.疑难性皮肤病宗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素来为医学家、养生家所倚重,叶天士将奇经八脉引入内科和妇科,并对辨证用药有许多创造性发挥。徐宜厚在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一书的指导下,将其主要理论和用药用于指导疑难皮肤病的诊治,如干燥综合征,按任脉虚,冲脉衰、阴津枯槁的病理机制,用咸寒柔润、滋阴降逆等方药,如大补地黄丸加减,收到了有利于髓液填充恢复的效果;又如狼疮性肾炎,尿蛋白的长期丢失与带脉总束功能的丧失有关。用扶脾益气的同时,酌加固涩之品如五味子、芡实、金樱子、覆盆子等旨在固下元、益肝肾,有效地控制了蛋白的漏失。诸如此类还有成人硬肿病、艾迪生病等。(二)博采百家之长,引发创新思维

在中医学术的传承上,徐宜厚主张博采百家。诚如近代名医章次公所说:“各家学说互有长短。自学者,不应厚此薄彼,而需取长补短。”章氏之言,确为至理。徐宜厚针对服务的对象,发现皮肤病患者涉及多个方面,从人群而言,女性和儿童居多,从年龄而论青壮年较多,老者次之,从原患疾病谱而论,以过敏性体质居多,面对如此复杂的因素,徐宜厚主张从多学科的专著中汲取营养,以促进学科发展。如女性患者多与经、带、胎、产四大证有关,对其调治,他推荐北京刘奉五、广州罗元恺、湖北黄绳武,他在学习三位老中医从肝、从肾、从脾的基础上,对女性调经概分为三个年龄段:二七至三七为室女期,主方四物汤;四七至五七为婚产期,主方逍遥散;六七至七七为经将绝期,主方二仙汤。又如小儿患者,他常阅北京周慕新、上海董廷瑶的专著。他对小儿用药的思路提出四字诀:轻(处方轻,用量轻)、灵(随证增减,灵活变化)、简(精简用药,切忌芜杂)、效(追求实效)。合并鼻病当宗南京干祖望,合并咽喉病宜学北京耿鉴庭,他认为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与传承有利于临床水平的提高。正是在上述前辈的启迪下,引发出许多新的创新思维。

1980年左右,徐宜厚从著名针灸学专家承淡安先生所说“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一语中得到启发,探索微针治疗面部皮肤病,经过三十余年的临床检验,充分证明该疗法是一种价廉效显的疗法,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和境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

1993年,在纪念李时珍逝世400周年国际医学学术会议上,徐宜厚首次将奇经八脉的辨证用药引入皮肤病领域。

2012年,在《香港中医杂志》发表“银屑病治疗中的五个拐点”,首次提出解决诱发银屑病的途径时,要重视咽病用咽药,喉病用喉药。

2014年,在广州中医药学术会议上,对特应性皮炎一病提出了十个难点的对策,这将有利于对该病的针对性治疗。(三)熟谙药性,精于选药

“古医家不传之秘在于用药”的警句,引起徐宜厚研讨中药要旨的兴趣。1998年2月首次发表“皮肤病用药初探”[湖北中医杂志,1998(1):5-7],在当时颇为各方面所关注。十五年后,出版《徐宜厚皮肤病用药心得十讲》(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北京,2013),全书将用药心得归纳为十类:审证、脏腑、皮损、经络、花类药、藤类药、动物类药、美容中药、外用中药、配对与组合用药。与此同时,特别关注两个要点:一是从古今文献中对部分中药的应用予以详尽诠释;二是某些药物对某些病证的特效性也予以标明,如本草专著中所提到的“圣药”“神药”“要药”“良药”“妙药”“专药”“必用之药”等。在解毒药中,凡见到“消”“醒”“化”“解”“压”“杀”“举”等字样均需引起高度的注意和深刻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熟谙药性,精于选药。三、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徐宜厚从1962年在《新中医》发表第一篇临床报告以来,一直沿着尊名医、重实践、勤读书、善总结的道路前进。1980年11月,第一本中医皮肤科专著出版后,相继出版的医籍种类有科普读物、皮肤科专著、临床验案、用药心得,约计600余万字。

此外,在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广东、湖南、湖北、重庆、天津、香港、澳门等地,以及新加坡的各类医刊发表论文、综述、书评百余篇。医家自传

徐宜厚,男,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1940年2月,出生于一个劳动者家庭,由于社会动乱和家境贫寒,少年时期没有接触过良好的启蒙教育,在青年时期,却有幸接受了中医的系统教育。当时担任教学任务的老师均是武汉地区的一代精英,院长是著名中医学家陆真翘,授课的老师有鲁介民(内经)、熊济川(儿科)、曾少达(妇科)、刘亦鸥(中药)、郭焕章(伤寒)、黄慧慈、王明章(针灸)、单苍桂(外科)、许晴宣、徐精诚(内科)、胡希文(温病)等,为我今后从事中医临床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名师指点 步入殿堂

1963年7月,我毕业于原武汉中医学院中医专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到武汉市中医院,跟随武汉名医单苍桂老先生学习。在侍诊的五六年中,单老教我诊病的技能,同时推荐必读的中医典籍,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等,从这些医籍中了解到先贤的学术精髓。如陈远公对金银花的论述十分精辟与全面,王洪绪的小金丸、西黄丸、醒消丸、阳和汤等,只要辨证准确,效如桴鼓。20世纪70年代初,武汉皮肤科学会恢复活动时,我国现代皮肤科创始人之一,著名教育家于光远教授十分重视中医皮肤科在西医中的传播。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他请我讲中医治疗皮肤病的要点,其后,我时常拜望他老人家,印象最深的是在他的书房里我看到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对杂志、书籍认真批改的笔迹,这种孜孜不倦、严谨治学的精神使我终身受益。

20世纪70年代初,由武汉市中医院、市工人疗养院和市立一医院、市二医院部分医务人员重新组合为武汉市第一医院。众所周知,由著名皮肤病专家汪心治主任创建的皮肤科,在民众中享有盛誉,求医者甚众。此时,我在上级医师孙曾拯主任的指导下学习西医皮肤科诊疗要点,在临床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尽量做到中西互补,同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和病人的认同,为我从事中医皮肤科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在坚持临床医疗的同时积极查阅文献,经过近5年的努力,完成了《皮肤病中医诊疗简编》,1980年11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进一步激发了我对中医皮肤科文献的研究与系统整理的积极性。

1974年至1975年经原北京医学院院长胡传揆教授介绍,我有幸跟随北京名医赵炳南老师学习。赵老用药精与专,宽与深,使我终身受益,至今难忘。曾用筛选法对赵老治疗红斑狼疮、湿疹的用药规律进行过归纳与总结,为我另辟新径找到了准确的着力点。在北京期间,我曾多次到北京西总布胡同拜望胡老,胡老拿出一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消灭性病的照片赠予我,当时我只是抱着好奇的心理珍藏这些照片。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性病萌芽,并有泛滥的趋势,我才恍然悟到胡老的良苦用心。

1985年,我应朱仁康研究员的邀请,参加《中医外科学》撰写与统稿,有机会聆听到朱仁康、张赞臣老前辈的谆谆教导。1987年7月,在上海参加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期间,我专程拜访顾伯华老师,顾老亲笔签名赠予由他主编的《实用中医外科学》。

由此可见,我是一位十分幸运的人,在我从事中医皮肤科的过程中,不仅亲聆多位中西医老前辈的教诲,而且目睹这些老前辈高尚的学风,正是由于名师指点,使我步入中医学的辉煌殿堂少走了许多弯路。善于思考 勤于总结

恩师的教诲、社会的培育、家人的扶持,使我在中医皮肤科领域取得了点滴的成绩。归纳其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脾胃立论,阴阳逢源

综观历代文献,凡治杂病者,多从脏腑虚实立论,对脏腑的生理、病理、立法、用药的论述,既丰富又详尽,给今人留下许多宝贵的遗训。在众多论述中,尤对脾、肾更为关注。两者之中,不少医家推崇“善补肾者,当于脾胃求之”。我在治疗皮肤病的过程中,牢记李东垣所云“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唯益脾胃之药为切”,以此作为指导思想,为此,我将文献中的有关论述进行了梳理。(一)脾胃与腠理

从生理上讲,“气者,上焦开发,宜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气或乖错,人何以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病从脾胃生者,主张升阳益气,升阳足以御外,益气足以强中,不论病之虚实传变,均应以脾胃为本。从病理上讲,“其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脱落,从黄芪建中汤”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又有“胃气一虚,耳、目、口、鼻具为之病”(《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说明腠理虚乃九窍之病,无不与胃中之气的亏虚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这是由于脾胃既虚,不能顾扶肺气,机体防御机能减弱,各种病邪易于侵害,诚如《黄帝内经》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亦足以证实外因由于内因作用而导致疾病的邪正发病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二)脾胃与皮肤

皮肤病种类繁多,但从发病的机制而言,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六淫外邪,二是劳倦所伤,三是饮食失常,四是情志不遂,四者均与脾胃有关。“是知脾胃实,诸病皆实,脾胃虚,诸病皆虚,此医家之大关也”(《医权初编》)。李东垣在著作中列举的皮肤病主要有:瘾疹,方用消风散;瘰疬按其经络循行,病在阳明经者采用升阳调经汤,病在少阳经者用连翘散坚汤。此外,还有眼睑赤烂、脱发、酒毒、湿疡、耳疾、鼻疾等,充分反映了脾胃虚实与皮肤病的发生有着特殊的连锁关系。故“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景岳全书》)。(三)脾胃与用药特点《医验录》说:“医之权衡,在于用药,药之妙用,期于对症。”李氏用药有四大特色:一是升降,二是补泻,三是厚薄,四是随时加减。按照上述四大特色,我将从脾胃论治皮肤病的方法归纳为三类十四法:

一是从脾,有健脾益气法、扶脾化湿法、扶脾化痰法、扶脾固表法、清脾泄火法。

二是从胃,有清胃泻火法、和胃除湿法。

三是从传变,有补中益气法、益气温阳法、滋阴润燥法、扶脾保肺法、疏肝益脾法、清心泻火法、温阳通痹法。

综合上述,我深切体会到李氏用药的特色,凡见黄芪、党参、炙甘草、羌活、柴胡、苍术、升麻等辛、甘、温药,意在培养春阳升发,正合“少火生气”之旨。唯恐火亢之害,又加入甘、苦、性寒之品,如石膏、黄芩、黄连等沉降之味,使之泻阴火于升发阳气之中,寓阴药与阳药相制逢源之妙。二、博采名家,海纳百川

近代名医章次公说:“各家学说,互有长短。自学者,不应厚此薄彼,而需取长补短。”章老之言,确为肺腑之语。我在临床中发现皮肤病涉及多个方面。就发病人群而言,女性和小儿居多;从年龄而论,老者不少;从原患疾病所载,鼻咽病变常见。面对这样复杂的因素,要求医者必须博采名家之论,弥补本身不足。女性患者,凡遇经、带、胎、产,在大多数情况下我采用北京刘奉五、广州罗元恺两位老先生的理法方药。刘老对妇科疾病偏于肝,并说“肝为五脏六腑之贼”,提出了治肝八法。罗老强调调理冲任与妇科的关系,将妇科病概括为虚实两大类。又如小儿患者,我宗北京周慕新、上海董廷瑶两位老先生。周老认为对于幼儿湿疹,内虚是发病的先决条件,然后依据证候剖析之:病在上者,多为风盛,病在下者,多为湿盛。初期宜散风、清热、化湿、凉血、解毒,后期宜养阴、润燥。董老对儿科用药提出了六字诀:轻、巧、简、活、廉、效。我从两位前辈的宝贵经验中得到许多启发,如1984年2月28日,治一婴儿湿疹,利用验方三心导赤饮:栀子心、莲子心、连翘心、生甘草、蝉蜕各6g,灯心3扎,生地、淡竹叶、车前子、车前草各10g,赤小豆15g,枯芩3g。服药12天后,红斑消退,又服10天,90%皮损消退。后用健脾之剂调理月余。诸恙俱平。此方颇合董老所称六字诀。

众所周知,银屑病多与感染因素有关,特别是咽喉的炎症更为多见。对此,我遵照北京耿鉴庭、南京干祖望两位老前辈的经验,咽病用咽药、喉病用喉药,对于控制咽喉的炎症颇有功效。

总之,平时勤奋读书,博采名家精华,临证才能触类旁通,海纳百川,游刃有余。三、中西互补,相得益彰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曾与著名皮肤病专家孙曾拯教授合作,抢救过许多危重皮肤病人,如:亚急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重症多形红斑、落叶性天疱疮、Lyell中毒性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其基本思路是在大量给予皮质类固醇的同时,给予护心、滋阴、退热、解毒之类的中药。常能收到壮热退、皮损消、疗程短的效果。这种中西医互补的默契,常能达到相得益彰。四、从微入手,勤于总结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遇见一例女性成人硬肿病,按痹病诊治月余,颈项、背部肌肤仍然漫肿发硬,如绳所缚。鉴于病变发生在膀胱经和督脉经的区域,由此联想到是否与统一身之阳的督脉有关。我查阅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豁然开朗,方中加入通阳刚药,如鹿角片、肉桂、细辛等。十五天后,颈项活动明显见好,按此思路而治愈。又如干燥综合征,我从任脉论治,狼疮性肾炎中尿蛋白的大量丢失,我从总束带脉施治,均有较好的效果。我将上述的心得与体会分别汇编在《徐宜厚皮肤病经验辑要》《徐宜厚皮科传心录》《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徐宜厚》等专著中。回报社会 老树新花

2000年2月,我年满60,退休获准后,仍然专志于临床、读书、著述。我从心灵深处知道,现今的点滴业绩是建立在党的培育、社会的关爱之上的。1978年10月,我被评为武汉市先进科技工作者,1993年10月荣获武汉市人民政府颁发专项津贴,1997年1月,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9年4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元月,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北省卫计委授予湖北省中医名师,2013年武汉市卫计委授予中医大师,2014年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北省卫计委授予湖北省中医大师等光荣称号。面对这些荣誉,我深深懂得感恩与回报,在我退休的十年间,我先后应邀赴广州、长沙、北京、大连、哈尔滨、郑州、上海、深圳、山西、香港、台湾等地讲学。2010年,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皮肤专业委员会邀请,在会上做了“略论中医育才的八大关系”的报告,内容包括:一是科班教育与师徒相授的关系;二是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三是传统经典与专科名著的关系;四是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关系;五是精于临证与熟谙药性的关系;六是急性病与慢性病的关系;七是实践总结与专科提高的关系;八是医学科普与专科专著的关系。随后推荐读书目录五大类:一是字典:许慎《说文解字》、张玉书《康熙字典》、李戎《中医难字字典》。二是专著:陈实功《外科正宗》、祁坤《外科大成》、吴谦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陈远公《洞天奥旨·外科秘录》、余听鸿《外科医案汇编》、王洪绪《外科全生集》、顾世澄《疡医大全》、邹五峰《外科真诠》。三是综合类: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张景岳《景岳全书》、薛己《薛己医案》、唐容川《血证论》、程杏轩《医述》、李聪甫《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研究》、王新华《中国历代医论选》。四是中药类:李时珍《本草纲目》、庄国康等《疡科本草》、杨仓良《毒药本草》、马子密等《历代本草药性汇解》。五是西医专著: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美国的R.B奥多姆等《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中文翻译版》。总之,我将自己一鳞半爪之得和盘托出,希望对推动中医皮肤科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与此同时,我将应诊的地点、时间、电话均印在名片上,便于向患者解疑答难。尽管每天都要接很多的电话,给自己增加了麻烦,但是却给患者提供了及时的沟通与方便。

从1996年至2001年,我应邀先后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我国香港和台湾等地参加学术会议及讲学。特别是在香港工作期间,凭借这个国际都市的平台,广交朋友,传播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特长与优势。2000年应英国多尼克公司李燕萍女士之约,为海外同行编撰《中医皮肤病学》英文版,2004年在英国伦敦出版。2011年5月在湖南张家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二届中医皮肤科国际会议期间,来自美国的方一汉教授告知:有一位美国人抱着英文版《中医皮肤病学》兴奋地告诉她,我要跟你学中医皮肤科。结语

我虽年逾七旬,就像是一位接力赛跑的人员,既要继承古人遗产,又要准确地传递下去,让中医学在世界医林独放异彩。最后,我引用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的联句作为结束语:“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专著篇跟师赵炳南手记谨以此书献给恩师赵炳南先生诞辰115周年前 言

公元2013年12月,人民卫生出版社郝胜利编审电告:该社欲组稿编辑一套专门介绍现代名老中医大家的丛书,皮外科领域初定有赵炳南、朱仁康、顾伯华、张赞臣、夏少农等。委托我主持赵老文稿的编写。

我虽然年过七旬,但抱着一颗敬仰与感恩的心,利用春节休息时间,将北京市中医院皮肤科周冬梅、张广中两位同仁提供的珍贵资料重新进行编纂,分为“生平简介”“传薪手稿”“学术思想”“学验传承”“方药经纬”“缅怀恩师”六个部分,书名为《跟师赵炳南手记》。

全书突显四个亮点:

亮点一 客观而详尽地介绍了赵老刻苦学习、悬壶济世的艰辛历程。

亮点二 赵老早年在中央皮研所授业解惑的珍贵回忆。

亮点三 后学对赵老的学术思想与独特疗法的继承、发扬与梳理。

亮点四 缅怀赵老的文稿中,透露出许多感人而又鲜为人知的轶事。

与此同时,我邀请了国家级名老中医陈彤云教授担任主审,赵恩道、邓丙戌两位学兄担任副主编,更是为书稿增辉。

我们愿与各位同仁在纪念赵老115周年诞辰之际,献上这份薄礼。徐宜厚拜撰2014年2月10日目录

生平简介 ………………………………………………………………………………………………21

悬壶生涯六十年 ……………………………………………………………………………………21

赵炳南教授生平简介 ………………………………………………………………………………27

传薪手稿 ………………………………………………………………………………………………34

赵炳南老师在中央皮研所传薪纪要 ………………………………………………………………34

黑布药膏治疗瘢痕疙瘩 ……………………………………………………………………………38

熏药治疗神经性皮炎 ………………………………………………………………………………40

白疕风(银屑病)的中药治疗 ……………………………………………………………………41

癣(神经性皮炎)130例疗效观察 ………………………………………………………………43

婴儿湿疹 ……………………………………………………………………………………………44

调和阴阳在皮科的应用 ……………………………………………………………………………45

论托法——附761例分析 …………………………………………………………………………47

我对发展中医学术的几点体会——从带状疱疹(缠腰火丹)的辨证论治谈起 ……………………………………49

黑豆对白发、癣斑的妙用 …………………………………………………………………………51

嵌甲经验 ……………………………………………………………………………………………52

学术思想 ………………………………………………………………………………………………53

赵炳南学术流派的初步研究——从编写《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的体会谈起 ……………………………………53

赵炳南学术经验浅谈 ………………………………………………………………………………57

赵炳南皮肤科学术渊源研究 ………………………………………………………………………62

阴阳辨证与赵老的辨证思想 ………………………………………………………………………65

赵老从湿论治皮肤病 ………………………………………………………………………………70

皮肤病之湿证论 ……………………………………………………………………………………72

取象比类思维在皮科的应用 ………………………………………………………………………74

风淫皮肤病的证治 …………………………………………………………………………………76

赵炳南学术思想梳理 ………………………………………………………………………………79

学验传承 ………………………………………………………………………………………………81

口腔扁平苔藓经验拾遗 ……………………………………………………………………………81

狐惑病的经验 ………………………………………………………………………………………84

赵老从风论治验案举隅 ……………………………………………………………………………86

银屑病 ………………………………………………………………………………………………87

白癜风 ………………………………………………………………………………………………88

红斑狼疮——赵老治疗红斑狼疮的用药经验 ……………………………………………………90

湿 疹——赵老治疗湿疹的用药经验 ……………………………………………………………92

足癣继发感染 ………………………………………………………………………………………94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95

方药经纬 ………………………………………………………………………………………………98

略论赵炳南教授用药之道 …………………………………………………………………………98

赵老独特疗法的应用体会 ………………………………………………………………………100

赵老应用鲜药外治皮肤病的经验 ………………………………………………………………102

黑布药膏两种制作工艺的比较研究 ……………………………………………………………103

黑布药膏质量控制的研究 ………………………………………………………………………105

凉血活血法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106

多皮饮治疗慢性荨麻疹及其对血清IgE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 ………………………………………114

趣论赵老“淘砌”疗法 …………………………………………………………………………117

缅怀恩师 ……………………………………………………………………………………………118

追忆恩师赵炳南先生 ……………………………………………………………………………118

怀念恩师赵炳南先生 ……………………………………………………………………………119

愿赵老英名永垂不朽 ……………………………………………………………………………120

我的老师赵炳南 …………………………………………………………………………………122

点点身边事,娓娓心中情 ………………………………………………………………………124

怀念恩师赵炳南国医大师 ………………………………………………………………………125

缅怀恩师赵炳南教授 ……………………………………………………………………………126

忆外祖父 …………………………………………………………………………………………128

敬仰赵炳南 ………………………………………………………………………………………130

德艺双馨为传承 传承学子感师恩 ……………………………………………………………131

附 录 ………………………………………………………………………………………………133

附录一 赵炳南花类药应用的延伸 ……………………………………………………………133

附录二 赵炳南藤类药应用的延伸 ……………………………………………………………137

附录三 赵炳南根类药应用的延伸 ……………………………………………………………141

附录四 赵炳南皮类药应用的延伸 ……………………………………………………………143生平简介悬壶生涯六十年

我是个普通的回族老中医,今年八十三岁,经历过清朝、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行医生涯一甲子。可以说,人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备历,人生道路的酸、辣、苦、甜、咸五味俱尝。但是我新的生命却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的。我不能忘本,没有党、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我赵炳南的今天。一、老妈妈大全

我学名德明,改称炳南是以后的事了。听老人讲,祖父是饭馆掌灶的,很早故去。父亲很小便独立谋生。我家有兄弟姐妹五人,全凭父亲给人帮工做糕点,母亲零碎做点外活勉为生计。

我自幼身体羸弱,经常生病。记得五岁那年,我出天花,高烧昏迷,好几天睁不开眼。疹子出全,可谓漫无行蚁,体无完肤。那时,家里根本无钱就医,只听别人说: “别瞧这么厉害,要是出得顺,七浆、八落、九回头。”在万般无奈之时,只好请一墙之隔的老邻居王二大妈诊视。提起王二大妈,本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老人家虽不识文墨,但粗晓医理,多知多会,大家尊称她“老妈妈大全”。我的病经王二大妈指点,慈母上街买些化毒丹之类的小药,服后很快好转,落下一身小疤,出街门,乡亲看见,都叫我“麻孩”。

六岁那年,我闹一场红白痢疾,每天拉肚子,一病就是一年。家里穷得连手纸也买不起,只好把破旧衣服撕成片当手纸,使脏了,用小灰水洗完晾干,以后再用。还是王二大妈出了个偏方,用无花果加蜜蒸熟,每天服数枚,才把我的病治好。

七岁那年,我患了场疟疾,一闹也是接近一年,家乡泊岸边有块长条石,发烧时,我就躺到条石上冰身子,发冷了就去晒太阳。不少人出偏方没治好。家母央求王二大妈说:“您别瞧着孩子受罪了,干脆死马当活马医吧。”王二大妈说:“有个单方试试看,好了就好,不好就了。”她找了块绿豆大小的信石,布包砸碎,白开水送服。服药后,我觉得全身发热,如同登云驾雾,恍惚之中,仿佛有个天梯,爬呀爬呀,一不留神,撒手摔下来,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病也就逐渐好了。

三年的大病,使我失去了启蒙就读的大好时光,但也培养了我对中医中药的浓厚兴趣。记得后来念私塾,老师常讲:“人生一世,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我想,凭我家的条件,哪还希望当什么良相、良医呢?要是能像王二大妈那样,骑个毛驴,拎个包袱,能给人瞧病,也就知足了。放了学,别的孩子走东串西,我就喜欢到王二大妈那儿去玩。看她熬膏药、配方子,给她打下手,听她谈天说地讲故事。有时老人家外出采药,遇到爬坡上坎的地方,我就爬上去帮助采集。

在和王二大妈接触中,耳濡目染,我也学到了一点极为简单的验方小药,如马舌子焙干压面能治“羊角风”,鱼骨盆外敷能止血等。记得八九岁时,正遇有人家办红白事,杀鸡宰鸭,热闹非凡。本家外甥金荣奔走相告,不留神,摔倒在石头角上,头上撞个大口子,流血不止。旁人拿点细灰尘土用手堵住,我听王二大妈讲,鱼骨盆止血好,我找点药给他敷上,很快就好了。

回想起我多病的童年生活,毋庸置疑,王二大妈以她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渴望学医的强烈愿望。后来我学徒期满,业已行医,治好了一位盲人患者,他出于感激,问了我的生辰八字。只见他掐了掐手指头,叹息道:“好刚强的八字啊,就是五行缺火,改个名字可以补救。”常言道:“南方丙丁火。”赵炳南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其实,我幼年多病,哪里是什么五行缺火,是旧中国给我们穷人带来的贫困和饥饿啊!二、皮球的风波

要是讲学历,不怕您见笑,我既非书香门第,也无家学真传,只间断地念过六年私塾。八岁那年,我才开始上学,因为不是官办的学堂,经费、校址和师资都没有保障,就读之处不是庙宇,就是清真寺,老师常因经费不足辞去不干,或另被富豪家聘教专馆。六年之中,我就辗转投师六处,饱尝了辍学之苦。

我懂得单凭家庭接济,根本无力供我完学。所以每在放学之余,常帮人捎带买东西,挣上一两个铜板,零星添置点笔墨纸砚。有一次,好容易攒足了十三个铜板,看见别人家的孩子有皮球,心里很羡慕,就一个人到城里洋货店买个小皮球拍着玩。第二天,家母看见皮球,问我是哪儿来的,没等我说清了原委,家母急切地说:“咱们家哪能玩这个,你也不瞧瞧,鞋袜还都破着呢!”回到家,母亲把皮球刷洗干净,用净纸包好,带我进城。到了洋货店,家母向掌柜先生连连道歉,说我不懂事,错买了皮球,恳请退换。掌柜先生拿起皮球,看看完整无损,勉强同意换了双鞋面,由母亲给我做双新鞋。这段往事常常勾起我对童年生活的辛酸回忆,每念及此,不禁潸然泪下。看看现在的学生,一个个生龙活虎,无忧无虑,他们生活上甜如蜜,学习上有人教,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简直是手捧金饭碗,生活在天堂!我那时过得是什么日子啊!三、小沙弥子

十四岁那年,我经人介绍到伯贤氏药房学徒。一次偶然机会,德善医室的老师丁庆三出诊到药房歇脚,顺便谈起正在他那儿学徒的陈某,想到其舅父伯贤氏开办的药房学徒。于是两人商议互换徒弟,我就换到德善医室,投师丁庆三,开始了新的学徒生活。

提起德善医室,上岁数的“老北京”可能有些印象。我的老师丁庆三,起初开羊肉铺。遇有病家买肉,常常施舍肉铺自制的膏药。膏药很灵,患疮疡疖肿者,一贴就好。常言道:“此地无朱砂,红土为贵。”一传十,十传百,病人越来越多,以后干脆弃商从医,又收了几个徒弟,开设医室,给人治病。

我学徒那会儿,中医外科的水平低,人数少,只占中医人数的百分之一二。谈不上用麻药、止痛药,更没有抗生素。有了病,吃点中药,贴点膏药,再就是上白降丹,痛厉害了,让病人到大烟馆抽上一两口大烟。当时有“外科不用读书,只要心狠就成”和“会打白降红升(丹),吃遍南北二京”之说。在这种环境下学徒,哪有老师耐心地手把手教呢?记得有一次我看《濒湖脉学》上讲: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对“厌厌聂聂”四个字,我百思不解其惑。请教师兄,也只是说:“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学徒生活照例十分艰苦。每天早晨四点多起床,下门板、生火、收拾铺盖、倒便器、买东西、做饭、熬膏药、打丹、帮下手……不仅伺侍老师,还要照顾师兄。无冬无夏,一年到头,每天都要干二十个小时,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觉。有一次我摊膏药,一面用棍子搅,一面打瞌睡。突然一只手插进了滚烫的膏药锅里,顿时,手上的皮被烫掉一层,疼得我钻心,又不敢让人知道,只好偷偷拿些冰片撒在上面。由于我年龄小,手脚麻利又勤快,师兄都叫我“小沙弥子”,即小和尚。

艰苦的生活,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磨灭我强烈的求知欲望。每当夜深人静,大家熟睡之时,我就挑灯夜读,疲乏了,用冰片蘸水点一下眼角,醒醒神,又接着念。学习所用的文具纸张,家里根本无钱购买。医室对面纸店家有个小徒弟和我相熟,常取出店内残缺不能售出的纸、笔二人分用。

在这种饥寒困苦的环境下,我自学完《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外科明隐集》《疡医大全》 《濒湖脉学》 《本草纲目》等医籍,有的还能背诵,至今不忘。对于一些中医皮外科基本功,如熬膏药、摊膏药、搓药捻、上药面、打丹等,也都掌握得很娴熟。这些,对我以后的行医生涯颇有受益。四、设馆行医

1920年,北洋政府举办中医考试,我虽然考取了,但所发的是“医士”执照,只能在四郊行医,不准进城。过了几年,又经过一次考试,二百多人参加,只取十三名,我是其中之一,才准许在德善医室门口挂了个行医的牌子。旧社会,作为一个中医,不管你有多高技术,多大名气,也只能是个医士。就连蜚声遐迩的四大名医也绝无例外。直到现在,我还保存着这张用满汉两族文字书写,加盖官印的老执照,作为旧社会歧视中医的一个铁证。

就在我学徒的第四个年头,老师不幸病故,我又和诸师侄支撑门面,并继续苦读了三年。经过几年的钻研,我总算偷学了一些医疗技术,也为德善医室尽了徒弟之劳。一次河南省伪省长的女儿患鼠疮(淋巴结核),我出诊一周。师侄满以为这趟美差一定可捞到一大笔出诊费。谁知这个伪省长一毛不拔,回来两手空空。师侄怀疑我独吞了出诊费,不问青红皂白,第二天派人送了封信,硬是把我辞退,由他们独家经营。当时我没有一点积蓄,生活无着,只好到处奔波,求亲告贷,这家赊药,那家借房,东挪西借,总算在西交民巷办起了两间房子的小小医馆,有了落脚之处。三年后,医馆业务逐年兴盛,我重礼道谢了亲友,还清了债务,又租赁了一所有“天棚、鱼缸、石榴树”的大四合院,如此又干了三年,有点积蓄,才正式开设了西交民巷医馆。五、穷汉子吃药,富汉子还钱

旧社会,皮外科患者多为勤劳辛苦的穷人,一旦得了“腰痈、搭背、砍头疮”,往往“腿息工,牙挂对”。非但失去了养家糊口的能力,还要花费一笔钱治病。我来自底层人民,深知穷苦人看病不易。对那些无力就医者,我秉承“穷汉子吃药,富汉子还钱”的师训,免费看病吃药,分文不取。

一次几个农民从西直门外抬来一位对心发(背部蜂窝织炎)的患者。我见病人就诊不便,主动提出义务出诊,每次带上四五磅药,隔五六天去一趟。用药后,坏死组织很快脱落,新鲜疮面大小如盘,其深洞见筋骨。经我细心诊疗,亲自上药,两个月后,疮面长平痊愈。左邻右舍闻讯凑钱给我送了块木制的义匾,一路上百八十人敲锣打鼓,扭着秧歌,一直抬到医馆。在我行医生涯中,送来的木匾、玻璃匾、铜匾、银盾、银瓶不下百八十件,唯独这块义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请我看病的,也有达官富商之类的阔人,从中也取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我除了把这些收入用来维持医馆业务外,还为社会公共事业略尽绵薄之力。当时的北平中医公会缺乏经费,我解囊相济,华北国医学院需要资金,我慷慨捐款,建立妇产医院我竭力资助。到头来,乐得两袖清风,俭朴度日。六、御医与换帖

多年行医后,随着治好一些病人,我在中医外科界总算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听说,善书上写了我一笔。就连北京的洋车夫遇有皮外科病家乘坐,也主动介绍到我医馆诊疗。但那些有钱人根本看不起我们,他们管中医外科病叫“疙瘩”,管我就叫“瞧疙瘩的”。

作为一个医生,我接触了社会的各个阶层,看过各种人物的面孔。富人的傲慢与跋扈,穷人的哀苦与悲戚,就像一面无形的罗网,使我难于挣脱。有人要求我一夜之间为之除却沉疴怪疾,有人希望拉我入伙,为之效力。于是,我固守着一条信念: “岂能尽遂人愿,但求无愧我心。”这既是我做人的哲学,也是我对旧社会挑战的回答。

记得民国年间,清末皇帝溥仪退居天津旭街静园后,曾由他的老师陈宝琛、朱一藩二人介绍我前往看病。溥仪患的是右鼻孔“白刃疔” (鼻疖),唇颊部红、肿、高大,疼痛难忍,忐忑不安。那时虽说溥仪退位隐居,却还是关起门来做皇帝,神气十足。在询问病情中,我了解到他有破相之忧,希望免除手术,采用中药治疗。我就用中医提疔的办法,外用药捻加盖黑布化毒膏,内服清热解毒托里透脓的中草药。三天后,栓出脓尽,一周后,基本痊愈,没留瘢痕。康德年间,我又给溥仪的荣皇后看过一次病。二次接触,溥仪对我有些印象,提出让我做他的御医。我说:“家有八十岁老母无人侍奉左右,我这个年龄,只能尽孝,不能尽忠。”拒绝了皇宫的招聘。

民国年间,我曾给吴佩孚看过病,认识了他的儿子吴某。这个人喜欢玩狗,不惜重金。有一次,他的爱犬尾巴叫人剁了,蜷在墙角,疼得直打哆嗦。吴某知道我专瞧外科,便让我到他家给狗看病。当时我想,狗虽是个畜生,但毕竟也是生灵,也就不大介意。我察看完伤势,撒点用上等冰片调制的药面,纱布包好,很快痛止,伤面愈合。吴很高兴,提出要和我换帖拜把兄弟。我说:“我信仰伊斯兰教,祖辈传下的规矩,不和外教结亲。”就这样,换帖之事,始终未成。

旧社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使我信守一句话:“万事不求人。”我曾气愤地说:“旧社会我没有一个朋友。”七、挂钟和拐棍

北平沦陷前,我怕挂那么多匾招惹是非,悄悄托人拍照后,卸下收藏。谁知这样也难免飞来的横祸。北平沦陷后,人不自由,连挂钟也不自由!日本侵略者规定中国人要按日本时间把钟拨快一小时。我想,在中国的国土上,难道中国人都不能按照中国的时间生活了吗?我开设的诊室里的挂钟,就硬是不拨,结果被汉奸狗腿子发现,一进诊所,便把挂钟摔碎了。他们一走,我又重新买了一个挂钟,照样按照中国时间拨好,挂在墙上。后来又被摔了一次,我再次买了一个新挂钟。

当时,眼看国土沦陷,国难当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心情非常忧闷。我盼呀,盼呀,盼望抗战胜利。认为胜利后,日子可能好过些。谁知道,“强盗前面走,豺狼后脚跟”。在国民党统治下,生活更是艰难。地痞流氓到诊所闹事,敲诈勒索,无所不为,再加上物价飞涨,生活毫无保障……在这种日子里,我心灰意冷,虽未满五十,却深感垂暮之年已到,于是就拄起拐杖来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庄严地升起在天安门广场。毛主席、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中医方针、政策,中医事业获得了新生,宝贵的中医学遗产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北平一解放,人民政府就发给我中医师证书,我的工作也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1951年,北京各界人民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号召,纷纷订出拥军优属公约或计划。我主动提出愿意免费给患病的烈军属诊疗,受到政府登报表扬。在北京中医医院成立之前,我先后被聘请为北京市中医第二门诊部、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和平医院和北京医院的中医顾问,半日参加集体工作。在皮研所,我和西医同道商定共同搞湿疹、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三个病种的研究。西医同道提出:牛皮癣并无真菌,称其为癣,不大合适。我说:“中医有牛皮癣之名,指皮损坚如牛领之皮而言,并无临床上大量脱屑之实,治法也不相同。”我认为,牛皮癣与古代文献所记载“白疕”相吻合。“疕”字从其字形结构看,是病字头加一个匕首的匕,如同匕首刺入皮肤,以示病程的缠绵日久。经中西医认真研讨,始知中医所谓牛皮癣实际上指西医的神经性皮炎,西医所指的牛皮癣也不是中医所称的六癣之列。后来,我们取得一致意见,认为命名银屑病较为贴切。这件事虽小,却使我回想起一件往事。那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北京医院是德国人办的。有一次,一位病人的家属请我去医院诊病。但那时,这所医院规定不准中医进病房。因此,我只好与病人家属一起,作为探视病人的亲友进去,趁大夫、护士不在时,偷偷为病人诊脉,回来后再开方,病人也得偷偷敷药吃药。对比之下,不胜感慨,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西医才能真正摈除门户之见,取长补短,坐在一起,自由地交流学术思想。

1955年,经卫生部傅连璋同志介绍我给朱德委员长看病,见到了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态度和蔼,平易近人,亲切地和我握手,嘱咐我,给首长看病要安全有效,中西医结合,积极谨慎,与病人商量。周总理温暖的手,像一股暖流,使我感到激动,周总理的亲切指示,给了我勇往直前的力量。我觉得自己心明眼亮,力量倍增,从此以后,拐杖也就自然而然地扔到一边去了。八、经验不带走

1956年,北京第一所中医医院建立,我是第一批参加医院工作的老中医。在党的中医政策感召下,我离开了苦心经营多年的医馆,投身到伟大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列中。当时,我把自己开业时部分药材、器械和备够五间房子的柁、木、檩、架全部捐献出来,略表自己挚诚之心。为此,政府还授予我200元奖金。

参加医院工作后,使我有机会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帮助,为更多的劳动人民解除病痛。我觉得自己心胸开阔了,视野宽广了,精力充沛了。新旧社会对比,真是天地之别,是党和毛主席拯救了奄奄一息的中医药事业,给我们中医指出了光明大道。这时尽管我的工作空前繁忙,但我越干劲头越足,越活越有奔头。

我知道,自己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都很差,对人民的贡献微不足道,但是党和人民却给予我很高的荣誉和政治上的鼓励。我曾先后被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担任过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兼皮外科主任、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所长、北京第二医学院中医系教授等职务。尤使我难忘的是曾多次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朱委员长、周总理。

我常想,我只是个普通的回族老中医,来自底层人民,我所知道的一点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也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理应把自己学到的技术毫无保留地献给人民。于是,我把保留多年的所有资料和手稿拿出来,把点滴心得体会说出来。例如,应用金银花、生地烧成炭,清解血分的毒热,是我多年来摸索出来的经验,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俗话讲:“外科不治癣,治癣便丢脸。”这句话固然反映了皮肤病难达速愈,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对于皮肤病治疗方法不多。我想,皮肤疮疡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没有内乱,不得外患。皮肤病损的变化与阴阳之平衡,卫气营血之调和,脏腑经络之通畅息息相关。因此,我和同志们一起,从疾病的整体观念出发,从治疗难度较大的皮外科疾患入手开展了对红斑狼疮、白塞病、慢性瘘管和溃疡的研究工作,初步取得进展。

在总结经验过程中,我们从一个个病种入手。凡是跟我学过的医生,都把自己保存的有效病例,以及我讲解过的心得体会的笔记集中起来,然后我再逐个分析当时的主导思想,把同类的经验归纳起来,找出它们的共性和每个病例的特殊性。对于每味药、每个处方和每一段叙述,我们都认真研究修改,并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既总结成功的经验,也总结失败的教训,使后学者少走弯路。1975年,大家帮助我把过去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加以总结,出版了一本《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全书约有30万字,共收病种51个,病例137例,介绍了三种特殊疗法及多年来行之有效的经验方、常用方,较为系统地反映出我的实际经验,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近年来,我年老体弱,身体欠安,难以胜任门诊的繁忙业务。我就采用录音方式,讲一点,录一点,然后根据录音材料整理成文。这是一种快速、准确、省力的方法,有利于经验的整理和传授。此外,我还在同志们的协助下,将有较好疗效的十个常见病整理成计算机语言,编好程序,输入电子计算机,备日后的临床、教学、科研应用。我认为,整理、继承工作,老中医责无旁贷,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把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全部拿出来,哪怕是一点一滴,也能聚沙成塔。

我常爱说两句话:“知识不停留,经验不带走。”知识不停留,就是说,虽然我已经八十三岁,行医一甲子,还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还要钻研,还要攀登,还要挖掘,还要创新,绝不能在现有的经验上停留。经验不带走,就是说,把我的点滴经验和体会毫无保留地献给党和人民,传给青年一代,绝不带进坟墓。九、几点希望

我经常收到各方面的来信,其中许多是有志于从事中医工作的青年人,他们希望我能谈谈个人的看法和体会。借此机会,我想说几句不成熟的话。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