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书系·东汉碑刻词汇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13:39:40

点击下载

作者:刘志生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弘道书系·东汉碑刻词汇研究

弘道书系·东汉碑刻词汇研究试读:

绪论

一、选题缘由

本书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对东汉碑刻形容词、丧葬词语的考察和对《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未收词语的考释。选题缘由是拙著《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已对东汉碑刻复音词、典故词、成语等词汇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爬梳,但对在东汉碑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形容词、丧葬词语尚未涉及,也还有大量被《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漏载的词语没有去考释。

首先,就形容词而言,形容词是汉语三大实词之一,在汉语词类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形容词研究就成了汉语语言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并已有大量研究成果问世,论争问题涉及了形容词的各个方面,诸如形容词的分类、语法功能、形容词与动词及副词的区别等。尽管如此,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从时段上看,对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得多,而对古代汉语形容词研究得相对较少,这使得汉语形容词系统的历史变化及其发展演变的规律还不甚清楚。而具体到古代汉语阶段的形容词研究,也存在不足的地方:第一,从时段上来看,对先秦和元、明汉语形容词研究得多一些,先秦的如陈克炯《〈左传〉形容词的考察和非定形容词的建立》(《第一届国际先秦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集》,岳麓书社1994年)、赵金铭《〈诗经〉中的形容词研究》(《先秦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杨合鸣《〈诗经〉叠根词皆为形容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梁银峰《甲骨文形容词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巴蜀书社2000年)、王琼芳《连绵词在〈诗经〉中的运用》(《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杨建国《先秦汉语的状态形容词》(《中国语文》1979年第6期)、黄晓冬《〈荀子〉单音节形容词同义词的类别和多组同义词的意义关系》(《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唐瑛《〈墨子〉同义形容词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唐德政《〈庄子〉的状态形容词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甘斐哲《〈庄子〉形容词作状语情况考察》[《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麻昌贵《〈楚辞〉中形容词特点论略》[《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汪强《〈孟子〉中的单音节形容词研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2期]、车艳妮《〈诗经〉单音节形容词词义的发展变化浅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和《〈诗经〉中单音节形容词的语用考察》[《井冈山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第5期]等,元、明的如杨建国《元曲中的状态形容词》(《语言学论丛》第九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于红岩《元曲中的状态形容词连用现象》(《修辞学习》2004年第4期)、李大星《〈水浒传〉的重叠式形容词》(《吉林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程娟的《〈金瓶梅〉复音形容词结构特征初探》(《中国语文》1999年第5期)和《试论〈金瓶梅〉单音形容词的构词特征》(《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2期)等,而对中间时段的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汉语形容词研究得少,造成所研究的各个阶段失衡的局面。第二,从所研究的语言材料来看,古代汉语形容词研究基本集中在传世文献上,而对占有较大比例的出土文献的形容词的研究则严重匮乏。

上述情况无疑不利于对汉语形容词的追根溯源及其特点的全面研究,也不利于符合汉语自身特点的汉语词类体系的建立。但随着对出土文献的重视,这种状况将会逐渐改变。对属于东汉重要出土材料之一的东汉碑刻语料的形容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尚无同类相关选题和成果,在这一领域及时展开本书的研究,将可以使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东汉碑刻词汇状况,无论是对汉语形容词的研究,还是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乃至对汉语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东汉碑刻因语体关系而使用了大量的丧葬词语,反映出了东汉时期的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和伦理观念等,成为特定民族礼俗文化词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进行考察有利于窥见碑刻文体特殊的词汇特征。

再次,就东汉碑刻整个的词汇系统而言,据笔者整理统计,东汉碑刻中有相当数量的词语为《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所失收,这些被失收的词语中既包括一部分新生词,也有少数的生造词。但不管是新生词还是生造词,它们均可从一个方面弥补《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在词条收载上的不足。粗略统计,东汉碑刻中被《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所失收的词语多达500多个,笔者已在拙著《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2007)中考释了107个,兹在此再考释154个。

基于此,笔者拟对处于汉语重要发展阶段的东汉出土碑刻词汇,以形容词、丧葬词语和《汉语大词典》未收词语为核心,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清理和研究。通过对东汉碑刻形容词、丧葬词汇面貌的揭示和对《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未收词语的考释,既为汉语形容词历史研究、东汉词汇研究和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专类词汇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古代汉语形容词研究、汉语史研究,特别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也能从语言学角度充实对东汉碑刻材料的研究,是对整个汉语词汇研究领域的拓展,为汉语辞书编纂在词语的立目、词义的解释乃至书证方面提供可贵材料,具有比较重要的应用价值。二、语料价值

笔者以《隶释》、《隶续》、《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汉碑集释》、《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及《文物》等著录的东汉碑刻材料为底本,剔除石经和残碑,选定了167种篇幅比较完整的东汉碑刻作为研究对象,字数近10万字。其表现特点如下:

首先,东汉碑刻大多年代确定,材料真实。东汉碑刻的碑文大都有确定的年代,且时间跨度大,贯穿了整个东汉时期,这就保证了研究语料的时代的准确性;碑文均刻写在石碑上,后世不容易改动,这就确保了所研究语料的可信度。正如太田辰夫在《中国语历史文法》中把文献分为“同时资料”和“后时资料”,他说:“所谓‘同时资料’指的是某种资料的内容和它的外形(即文字)是同一时期产生的。甲骨、金石、木简等,还有作者的手稿是这一类。……所谓‘后时资料’,基本上是指资料外形的产生比内容的产生晚的那些东西,即经过转写转刊的资料。……中国的资料几乎大都是后时资料,它们特别成为语言研究的障碍。根据常识来说,应该是以同时资料为基本资料,以后时资料为旁证,但没有同时资料的时代就只有根据例子的多寡和其前后时代的状况如何来推测,这样还得不出明确的结论。”正是因为作为“同时资料”的出土语料具有作为“后时资料”的传世语料所无法比拟的真实性,所以就为我们提供了语言研究所需要的基本保证。

其次,语料充足,词汇量十分丰富。现存的经专家鉴定确认的东汉碑刻有230余种,我们剔除其中的石经和残碑,选定167种篇幅比较完整的东汉碑刻作为研究对象,字数近10万字,这在东汉出土文献中都还是不可多得的,这些为我们对处于汉语发展史重要阶段的东汉段进行词汇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语料。东汉碑刻语料内容比较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历史、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神仙鬼怪等东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词汇十分丰富。东汉碑刻如此兴盛是与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其目的主要是彰功表绩,或向社会宣扬孝道,展示亡者的德勋,对事件和人物进行品评,这就决定了东汉碑刻文献会使用大量的形容词,这为我们考察其形容词词汇面貌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再次,东汉碑刻具有一定程度上接近口语的语言风格。因为碑文必须面向大众,要让普通百姓基本读懂,这就决定撰碑者在行文时无论是用俗语,还是用雅言,都在很大程度上接近当时的口语,是当时语言的真实记录,其研究价值自然也十分珍贵。

综上,东汉碑刻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其语言研究能够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东汉碑刻语言研究的价值也越来越为当今学者所认识和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正在逐步地开展。三、东汉碑刻词汇研究现状

自宋以来,我国很多学者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对东汉碑刻进行过研究,研究所涉范围大多重在存目、录文、鉴碑、考释、用典、史实、文化、考古及文字的考订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学者们在一些刊物上陆续发表了关于东汉碑刻研究的单篇论文,如《汉碑中有关农民起义的一些材料》、《〈汉书〉所见汉代车名考辨》、《〈刘熊碑〉释读正误》、《〈石门颂〉、〈杨淮表纪〉主要人物考》等,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历史、考古、文化、书法等方面的研究。

至于语言研究方面,学者们给予的重视很不够,目前只有少量的考释性的文章偶尔问世。造成这种研究失衡的局面主要是对碑刻语言研究的价值认识不够充分。具体到东汉碑刻词汇研究上,早期已有一些专家学者开始注意利用东汉碑刻的语言材料,如复旦大学吴金华先生的《三国志校诂》附篇用东汉熹平三年《武都太守耿勋碑》证“分子”有“子民”之义,浙江大学王云路、方一新先生的《中古汉语语词例释》“剥截”条用《金乡长侯成碑》作书证,高文先生在《汉语集释》里做了一些词语考释工作等,但他们或限于引用东汉碑刻语料作旁证,或限于对少数语词的考释。

可喜的是,近阶段对东汉碑刻的语言研究正呈现出加速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研究队伍中,如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文献语言研究的思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一文从宏观的角度对碑刻语料的语音研究价值,特别是词汇研究的价值进行了揭示,另外他在《读汉魏六朝石刻词语札记——兼及石刻词汇研究的意义》(《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中考释了东汉碑刻中的“长夜”一词;魏平《汉碑连语概说》(《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则蜻蜓点水式地考察了汉碑(按:从作者所用语料看,基本为东汉碑刻)中的连语(按:据作者定义,文章的“连语”指复音词和经常连用的短语)的使用情况,对汉碑词汇的某些特点进行了揭示。真正对东汉碑刻词汇进行规模性研究的是刘志生撰写的有关复音词研究的一系列论文,如《东汉碑刻联合式复音词研究》(《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3期)、《东汉碑刻偏正式复音词研究》(《语言研究》2006年第2期)、《东汉碑刻典故词考察》(《唐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东汉碑刻词语考释》[《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东汉碑刻中的缩略词语考察》[《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东汉碑刻成语考察》(《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东汉碑刻词语考释十则》(《语文学刊》2006年第5期)、《东汉碑刻支配式复音词初探》(《学术论坛》2006年第4期)、《从东汉碑刻复音词看〈汉语大词典〉的书证迟后》[《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东汉碑刻三类复音词考察》[《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等及专著《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首次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东汉碑刻复音词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尽管东汉碑刻词汇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缺乏对词类系统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在东汉碑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形容词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论尚未出现等。在以上所列的论著中,不乏涉及对形容词的研究,但都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大多是在论述复音词结构中有所涉及。当然,更值得注意的是,东汉碑刻中还有富有时代特点的丧葬词语未被涉及,还有大量被《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语文辞书所漏载的词语未被考释。无疑,这些均不利于对东汉碑刻词汇特点的全面考察,也不利于对汉语历史词汇和汉语史的研究。四、研究方法

本书所采取的总的研究方法是使用目前学界通用的专书词汇的描写模式,即把词法与句法、结构与功能相结合,从语法构成和语义构成两方面对东汉碑刻形容词进行描写,以揭示语素入词后所发生的语法变化和语义变化。具体做法:(1)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既注重东汉碑刻中形容词、丧葬词语横断面的分析,又注意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考察其历史演变的情况。(2)定量分析。对东汉碑刻中形容词、丧葬词语的所有用例作穷尽式的调查统计,在穷尽调查的基础之上作穷尽描写,分析得出对研究汉语史有用的资料和数据。(3)ACCESS数据库统计分析法。在复音词统计方法上,我们没有采用传统的人工定量统计法,而是采用ACCESS数据库统计分析法。即甄别、切分出所选定的东汉碑刻语料所包含的全部词汇,逐条输入电脑,设定属性,建立ACCESS词汇数据库。五、形容词的界定及范围

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词类没有外在形态标准,或者说缺乏足够的形态标志,这给词的分类研究带来了严重障碍。进行形容词的研究自然要涉及词类划分的依据和标准问题。由于汉语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这使得汉语的词不具备像西方语言那样能清楚地显示词类的外在形式标记。这样,词类的划分就成了汉语研究的“老大难”问题,现代汉语如此,古代汉语也是如此。纵观汉语语法研究历史,汉语词类划分不外乎四个标准:

一是以黎锦熙、王力等语言学家的早期语法著作为代表的意义标准。最早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马建忠主张按词的意义来分类,对词类的划分不是只停留在虚与实的笼统的分类上。继马氏之后,主张意义标准的还有黎锦熙和王力。黎锦熙主张“词类是观念性质在语法中区分的品类”,王力早期也主张按照意义来区别词类,说“中国语里词的分类,差不多完全只凭着意义来分”。但因为很多汉语词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的具体意义不同,一个词可以同属于多个词类,所以很多人对这一标准持反对意见。

二是以陆宗达、俞敏、方光煮、胡裕树等语言学家为代表,主张“形态变化”。但因为汉语不像英语等印欧语言那样拥有丰富的形态标志,以形态来作为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也没有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此外,词的形态又有广义、狭义之分,各自认同的标准很不一致,难以达成共识。如高名凯认为由于“汉语的实词没有足以分别名、动词的形态”,主张“汉语没有实词的类的区别”。而胡裕树则说“汉语词类不得不借助广义的形态”,因为汉语单词“有形态变化的毕竟是少数”, “形态不足以作为词类的主要标准”,只有求助于“广义的形态”。可是广义的形态究竟包括哪些,很难有人能加以具体确定。

三是陈望道、陆志韦、赵元任、丁声树等语言学家倡导的“语法功能”标准。如陈望道说:“词的文法分类,从本质上说就是词的功能分类。”朱德熙主张,“由于汉语不象印欧语那样有丰富的形态”,给汉语词的分类只能根据“语法功能”。

四是综合标准说。如吕叔湘就认为词类的划分,形态和功能是两个标准,意义是半个标准。与此相类似的是,朱德熙在《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一文中,对形容词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时,他采用的就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标准,并把形容词分为简单形式和复杂形式两种。他认为,简单形式表示的是单纯的属性,复杂形式表示的是属性跟一种量的观念或说话人对于属性的主观估价作用发生联系。前者表示的是性质,后者表示的是这种性质的状况或情态。之后在《语法讲义》一书中,朱先生又明确地将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并指出两类形容词在语法意义上的区别,认为性质形容词单纯表示属性,状态形容词则带有明显的描写性。

我们划分东汉碑刻形容词词类时,参照了以上诸家的观点,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以语法功能标准为主。

汉语没有丰富的外部形态标志,划定词类的主要依据自然是词的语法功能,这是我们识别东汉碑刻形容词特别是单音节形容词的主要依据。在东汉碑刻中,形容词在句子中主要占据谓语、定语和状语等语法成分位置。

第二,以意义标准为辅。

划定东汉碑刻形容词时,我们以语法功能标准为主,同时也兼顾意义标准。这主要是因为东汉碑刻中的形容词同动词、名词特别是抽象的道德名词存在不少纠葛,有时单凭语法标准无法确定或不能准确认定,这时不得不借助于意义标准。

第三,以形式标准作参照。

在划分复音形容词时,我们就注意充分利用形式标准,将复音形容词中的非复合形容词切分出来。这样的复音形容词包括附加式复音词、叠音词和单纯复音词等。这些词相对于复合形容词而言,大多有形式上的标志,并且数量也相对有限,可以在穷尽封闭状态下进行鉴别。六、研究语料篇目(续上表)(续上表)(续上表)(续上表)(续上表)(续上表)第一章东汉碑刻单音形容词研究从音节的多寡看,形容词有单音节形容词和复音节形容词。单音词是汉语的基本词汇,是构成复音词的基础,在汉语词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对东汉碑刻中的单音形容词的认定,坚持以语法功能标准为主。汉语形态不发达,鉴别词类的最为有效的依据就是词的语法功能,我们确认东汉碑刻单音形容词,主要是根据其在句子中所处的句法成分的位置,大多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一般不能带宾语。同时,我们也以意义标准作为辅助标准,主要是因为东汉碑刻中的形容词同动词、名词,特别是同抽象道德名词存在不易分辨之处,仅凭语法功能标准不能准确认定,只能借助于意义标准。另外,东汉碑刻形容词同样存在兼类、活用和通假现象,对于它们不能仅仅根据其句法位置来确定其词类属性,而要借助词义来进行鉴别。诸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都是形容词的临时用法,并没有改变形容词的特点,因为其词义核心并未发生改变,我们依然将它们归入形容词。东汉碑刻共有形容词1173个,其中单音形容词333个,占形容词总数的28.39%。下面我们从使用频率和意义等方面来讨论东汉碑刻中的单音形容词。第一节单音形容词的使用频率

东汉碑刻中的单音形容词出现的次数各不相同,其出现次数的分布情况有以下几种:(1)出现次数在20次(含)以上的共有18个:

21美46长 20哀 52先 22威 22灵 29常

28明 28直 24乐 20少 26著 21尊 20惠

28高 21安 23光 23显(2)出现次数在10次(含)到19次(含)之间的有27个:

13幼 17宁 18孝 17重 14古 10盛 17善

13荣 10皇14广12多 19忠 13隆 13远

11悲 10平 12纯 18懿 18痛11彰 17正

11恶 15旧 10大 14齐 11异18清(3)出现次数在5次(含)以上9次(含)以下的有74个:

8恭 8洁 8康 8殷 8难 5铄 5弱 5絜

5强 6熹 7俭 7贤 6奸 8鲜 6艰 7渐

8穆 6殊 9和 8乱 5否 5危 5空 8圣

6衰 9盈 5恒 8肃 5富 5喜 7慎 8诚

5轻 6静 9微 5虚 5早 6困 5厚 5亮

5歆 7说 5贞 6闵 8众 8笃 8佥 5玄

6茂 5博 6烦 6死 5昌 8宽 6残 6悦

5苦 5枉 9真 5良 5亏 5险 5敏 6优

6精 6令 5故 7久 7深 7曜 5耻 7忧

7幽 7贵(4)出现次数在4次(含)以下的有214个:

2敷 3怒 4贪 3恬 1急 1煌 2暗 3颓 4耀

3廉 4满 4吉 2奢 2祥 3薄 4暴 4小 1倦

2沛 2浊 1猛 2亲 1周 4矜 3邪 2敝 4醇

3愚 2颐 4差 3遐 3群 3均 4欢 4信 4刚

1窘 2疏 3伪 4坚 1怛 1淑 3华 3雍 4珍

1奂 2炽 3细 1燥 2严 2慝 3寡 2诈 2怨

1秘 3豊 4老 1凄 2戚 1顽 3速 3藐 4柔

1黑 1粲 2恨 2滞 2虔 1惊 4屈 3滋 2愍

2香 1郁 3赫 1迟 1袤 4叡 1妙 1巧 2便

2谦 4峻 4曲 4休 4畏 3繁 1诬 4近 1晏

1怠 4贫 2靖 2陋 1昏 4焕 2辉 2勇 4彻

2寂 4温 3雄 1丑 1缓 3邈 1蠢 1艳 1爽

2新 2短 3忉 1侈 1快 1涣 2密 2约 1澄

1猾 2惑 1侠 3夷 3洞 2凶 1普 1热 2黄

3丕 2融 2烂 1怅 1净 1恕 1溥 3奇 2孤

1寒 4哲 1迩 3琦 1坏 2闷 4慈 2活 1睦

1丰 2浃 2全 2贱 1鬯 1绵 4徽 2逸 1夙

1悯 1稚 2卑 2欣 1谬 1惮 2慢 2次 1穷

1攸 1欣 1翩 1妄 1滥 1赤 1惨 1慛 1矫

1暖 1訹 1惆 1憀 3巨 1沃 3弘 1赳 2愤

2恻 1狂 1格 1淡 1缪 3雅 1旷 2祯 1虐

1狭 1顺 1硕 2洪 1祺 1澧 3熙 1巍 1瘠

1敞 1裕 1禧 1回 2好 1罕 1毒 1浚 1楙

1稔 1苛 1盲 1别 1菲 2私 1婉

由上可以看出,在东汉碑刻中使用频率在5次(含)以上的单音形容词,除了少数几个是因为语体的关系而使用次数较多以外,其他都是跟日常生活关系比较紧密的常用词,在东汉以前和同期其他传世典籍中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故而生命力比较旺盛,相当一部分还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现代汉语的原型形容词。同时,这些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单音形容词大多是多义词,有的义项多达四五个。相反,那些使用频率比较低的,特别是绝大多数使用频率仅1次的单音形容词,大多意义比较古奥难懂,与日常生活联系也不够紧密,带有非常强烈的碑刻语体色彩。同时,这些词的义项也较少,大多只有一个义项。第二节单音形容词的语义类型

对形容词的研究,存在着对形容词进行下位分类的问题。对形容词次类划分的标准,有的根据语法功能标准,有的根据意义标准。汉语形容词从意义上来看,可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东汉碑刻单音形容词基本上为性质形容词。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语言里都有表示数量、年纪、色彩和价值意义的形容词,自然,汉语也不例外。词的语义特征虽然不能单独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但它可以作为划分词类的基础,因为语义的类别有时就是语法意义的类别,语义范畴类型与句法成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下面我们就从评价、属性、空间、度量、颜色、情态、年纪、数量、时间等语义域对东汉碑刻单音形容词进行考察。一、语义域分布情况(一)表示评价的形容词

东汉碑刻中表示评价的形容词共149个,它们或表示人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或表示事物的性质,如“柔”、“和”、“温”、“洁”、“奢”、“俭”、“强”、“乱”、“周”、“廉”、“约”、“纯”、“正”、“贵”、“刚”、“静”、“懿”、“确”、“美”、“巧”等。例如:

[1]其辞曰:君体履柔和,温其如玉。(堂邑令费凤碑)

[2]□□束修,操洁冰雪。(相府小史夏堪碑)

[3]匪奢匪俭,率由旧章。(白石神君碑)

[4]四百年之际,变异蜂启,旋机离常,玉衡失统,强桀并兼,人怀侥幸。(益州太守高眹修周公礼殿记)

[5]杞缯潜替,又遭乱秦。(嵩高山开母庙石阙铭)

[6]刑无斧钺之周,行无拘绁之人。(巴郡太守张纳碑)

[7]禀性干元,世世廉约,故能高如不危,满如不溢。(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

[8]镇南将军荆州牧侯山阳刘君讳表字景升,以君禀纯履正,出自帝宇,缅荣轻举,厉志疾邪,牧侯[缺]葬[缺]为民所安,命还拜绥民校尉,领曲红长。(绥民校尉熊君碑)

[9]虽王公之尊,四海之富,曾□□□□□毛天地之性,斯其至贵者也。(仙人唐公房碑)

[10]文武彬彧,柔而能刚。(小黄门谯敏碑)

[11]神乐其静,翛荤无形。(西岳华山亭碑)

[12]懿乎其纯,确乎其操。(郭泰碑)

[13]宣慈惠和,柔不可诎。(安平相孙根碑)

[14]汉中太守南阳郭君,讳芝,字公载,修北辰之政,驰周、邵之风,歆乐唐君神灵之美,以为道重者名邵,德厚者庙尊。(仙人唐公房碑)

[15]师工精密,有班道之巧,使府内百石[缺]城。(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

其他还有“婉”、“瘠”、“穷”、“谬”、“坏”、“哲”、“凶”、“雄”、“顽”、“伪”、“敝”、“猛”、“暗”、“明”、“否”、“清”、“休”、“愚”等。

在表示评价类形容词中,表示人的伦理观念及道德品质的词占据了东汉碑刻单音形容词的绝大多数,这可能跟碑刻语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立碑撰文的目的是彰功表绩,焕往辉来,向社会宣扬孝道、展示亡者的德勋。这正如碑文所言,“作范后昆”, “揽英雄之迹兮以[缺]来哲,嗣长基而广宇兮后世无废违”(绥民校尉熊君碑), “爰勒兹铭,摛其光耀。嗟尔来世,是则是效”(郭泰碑)。这就决定了东汉碑刻词汇大量地使用评价类形容词。(二)表示属性的形容词

东汉碑刻中表示属性的单音形容词有“直”、“厚”、“薄”、“坚”、“平”、“燥”、“旧”、“香”、“美”、“残”、“新”、“热”、“寒”、“活”、“慢”、“暖”、“故”、“甘”等18个。例如:

[1]鐉山浚渎,路以安直。(西狭颂)

[2]处厚不薄,居实舍荣。(老子铭)

[3]部西都道桥掾李[缺]馔锤西坂天井山止[缺]八(入字)丈四尺,坚无陷溃,安无倾覆,四方赖之,民悦无强。(五都太守李翕天井道碑)

[4]又醳散关之崭漯,从朝阳之平燥。(析里桥郙阁颂)

[5]又省此阁,就乎平便。(汉安长陈君阁道碑)

[6]以传窄狭,不足处尊卑,庙舍旧久,墙屋倾亚,世室不修,《春秋》作讥。(樊毅修华岳碑)

[7]史君念孔渎颜母井去市辽远,百姓酤买,不能得香酒美肉,于昌平亭下立会市,因彼左右,咸所愿乐。(史晨飨孔庙后碑)

[8]特受命,理残圮。(曹全碑)

[9]□□□□□盛,胙日新而累熹。(嵩高山开母庙石阙铭)

[10]身冒炎赫火星之热,至属县巡行穷匮,陟降山谷,经营拔涉,草止露宿,扶活养餐千有余人。(武都太守耿勋碑)

[11]爱有偏移,子骞衣寒,御车失棰。[武梁祠堂画像题字(二)]

[12]赤子遗慈,以活以生。(武都太守耿勋碑)

[13]昔孔子制义,承奉则有兴盛之福,慢期即致来咎之变。(国三老袁良碑)

[14]智舍渊薮,仁隆春暖,义高秋云,行洁冰霜,慷慨壮厉,临[下缺]休,誉固已著矣。(荆州刺史度尚碑)

[15]故茔迫窄,兆告斯士,先君之庚地[缺]处还敞□□□□□神,东看祖祢,西眷旧庐。(郎中马江碑)

[16]是以三剖符守,致黄龙、嘉禾、木连、甘露之瑞。(西狭颂)

这类表属性形容词往往表示的是人或物的某种特征和状况,其所表述的概念内涵相对单纯,具有绝对性质的特点,没有度、量的变化。这类词往往跟人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属于基本词汇,后世传用不衰。(三)表示空间的形容词

东汉碑刻中表示空间的形容词有“遐”、“高”、“隆”、“曲”、“近”、“远”、“侠(狭窄)”、“宽”、“迩”、“巨”、“敞”、“乔(高大)”等12个。例如:

[1]幽不见兮存厥刑,嗟曰遐兮适窅窅。(李翊夫人碑)

[2]太山虽高,无得而拟,剑道虽险,孰可为比?(张休崖涘铭)

[3]余谷之川,其泽南隆。(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

[4]维兮本造此穿者,张宾公妻、子伟伯、伯妻、孙陵在此右方曲内中。(张宾公妻穿中二柱文)

[5]恤忧矜厄,施而不记,由近及远,靡不覆载。(费凤别碑)

[6]君发弘谋,虑斯□□□南移北,徙侠就宽。(成皋令任伯嗣碑)

[7]柔遐能迩,克亮□□□蛇[缺]机,夙夜惟寅。(丹阳太守郭旻碑)

[8]草木畅茂,巨仞不数。(三公山碑)

[9]其土地郁塕增高敞,宜生有德君子焉。(老子铭)

[10]出从幽谷,迁于乔木。(三公山碑)

东汉碑刻的空间概念类形容词中,“迩”、“遐”是从先秦继承下来的古语词,两者构成反义词。迩,《国语·鲁语上》“又求自迩”,韦昭注:“迩,近也。”遐,《楚辞·九叹·愍命》“废周邵于遐夷”,王逸注:“遐,远也。”“远”和“近”这对反义词一直流传到现在。“侠”通“狭”,与“宽”构成反义词,这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四)表示度量的形容词

东汉碑刻中表示度量的形容词仅有“小”、“大”、“袤”、“深”等。例如:

[1]由是小徯乃平直,大道允通利,抱布贸丝,交易而至,升涉周旋,功万于前。(桂阳太守周憬功勋铭)

[2]立石为体,二丈五尺所,政南□上□青下黄白色,前政平可布两大席,山周匝二十余。(无极山碑)

[3]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临邛舒鲔,将徒治道,造尊楗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干一百九十八日。(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

[4]池水[缺]兮钓台粲,四角楼兮临深涧。(张公神碑)

东汉碑刻未见用“长”来表示度量,却用与其意义相类似的“袤”来表示度量。《说文·衣部》:“南北曰袤,东西曰广。”《广雅·释诂二》“袤,长也”,王念孙疏证:“对文则横长谓之广,纵长谓之袤。散文则横长亦谓之袤,周长亦谓之袤。”“大”和“小”表示对立的概念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东汉碑刻继续沿用,并且一直使用至今。(五)表示颜色的形容词

东汉碑刻中表示颜色的形容词有“黑”、“仓”、“黄”、“白”、“素”、“赤”、“紫”、“青”、“丹”、“玄”等。例如:

[1]承敝遭衰,黑不代仓,周流应聘,叹凤不臻。(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

[2]□□□学问,竟轨往德,时已更迁,□□□仪,或黄或白。(缪纡墓志)

[3]白菟素鸠,游君园庭。(汉成阳令唐扶颂)

[4]黄龙白虎,伏在山所。(三公山碑)

[5]赤罴,仁奸息[下缺]木连理,王者德纯洽,八方为一家,则连理生。(武氏石室祥瑞图题字)

[6]惧祖紫宫,大一所授。(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

[7]而青蝇嫉正,丑直实繁,横共构谮,慷慨暴薨。(太尉杨震碑)

[8][缺]于旧[缺]长决□□折而不朽,名勒丹书。呜呼哀哉!(益州太守无名碑)

[9]玄砾菟芦,生延台涯。(成阳灵台碑)

[10]于是乃以药涂屋柱,饮牛马六畜,须臾有大风玄云,来迎公房妻子。(仙人唐公房碑)

从上可看出,东汉碑刻颜色形容词的种类已相当全面,按照其所表示颜色的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六类:表示黑色的“黑”、“玄”,表示红色的“赤”、“丹”,表示白色的“白”、“素”,表示黄色的“黄”,表示青色的“青”、“仓”,表示紫色的“紫”。颜色形容词数量的多少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发达程度,越是发达的民族和地区,其颜色形容词就越丰富。东汉碑刻颜色形容词的大量使用,从一个侧面说明东汉社会文化的发达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六)表示情态的形容词

东汉碑刻中表示情态的形容词有“怒”、“欢”、“喜”、“哀”、“痛”、“惊”、“欣”、“盛”等42个,它们主要表示对行为和事态的评价。例如:

[1]末怒而惧,不令而从,云行雨施,□□大和,海内归公,卿之任矣。(博陵太守孔彪碑)

[2]雪未消泽,时日清和,神欢民喜,诚圣朝劳神日昃,广被四表,覆毓之德,神人被施,遐迩大小,莫不幸甚。(上言复华下民租田口算状)

[3]熹平二年三月六日癸酉到官,奉宣诏书,哀闵垂恩,猛不残义,宽不宥奸,喜不纵慝,威不戮仁,赏恭罚否,畀奥[缺]流。(武都太守耿勋碑)

[4]凡百咸痛,士女涕泠,臣子褒术刊勒铭。(巴郡太守樊敏碑)

[5]是时府在西成,去家七百余里,休谒往徕,转景即至,阖郡惊焉,白之府君,从为御史。(仙人唐公房碑)

[6]□□□乐,行人夷欣。(析里桥郙阁颂)

[7]时有盛雨,彭濞涌溢,乘高趋下,扬波跳沫。(殽坑君神祠碑)

例[7]中的“盛”形容雨势的猛烈。

其他还有“熹”、“满”、“盈”、“狂”、“慎”、“彻”、“恭”、“暗”、“明”、“满”、“乐”、“倦”、“耻”、“肃”、“窘”、“怛”、“悲”、“凄”、“戚”、“困”、“恨”、“愍”、“茂”、“畏”、“悦”、“快(高兴)”、“夷”、“闷”、“惮”、“愤”、“恻”、“楙”、“矜”、“耀”等。表示情态的形容词在东汉碑刻中数量也相对较多,它们在现代汉语中基本上被保留下来,并作为构词语素大量地创造双音节新词。(七)表示年纪的形容词

东汉碑刻中表示年纪的形容词仅有“幼”、“弱”、“老”、“长”、“少”等少数几个。例如:

[1]幼与同好镌坟典于茅庐,是以根经纬,综精微,诲童冠而不倦。(太尉刘宽碑)

[2]捬育孩嘤,弱而能言。(童子逢盛碑)

[3]柏榆(伤)亲年老,气力稍衰,笞之(不)痛,心怀楚悲。[武梁祠堂画像题字(三)]

[4]君讳耽,兄弟三人,君最长。(梁相孔耽神祠碑)

[5]其少也,孝友而悦学;其长也,宽舒如好施。(先生郭辅碑)

[6]幼体兰石自然之姿,长膺清妙孝友之行,祖述家业,修《春秋经》,升堂讲诵,深究圣指。(孔谦碑)

例[2]“弱”乃“少小”义。东汉碑刻中,“幼”和“少”均可与“长”对言。(八)表示数量的形容词

东汉碑刻中表示数量的形容词有“多”、“群”、“鲜”、“寡”、“众”、“繁”、“全”等。例如:

[1]郡阻山□□□以饥馑,斯多草窃,罔不□贼刘曼张丙等,白日攻剽,坐家不命。(博陵太守孔彪碑)

[2]自右校君以旧墓在水阙,而坟墓多,地势□□□□□斯造坟垅,树碑铭。(赵相雍劝阙碑)

[3]复帅群宗,贫富相均。(成阳灵台碑)

[4]道牟群仙,德润故乡,知道者鲜,历世莫纪。(仙人唐公房碑)

[5]亮矣清,寡匹伦。(北军中侯郭仲奇碑)

[6]济阴太守河南偃师孟府君,讳郁,字敬达,治《尚书经》,博览众文。(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

[7]有四男三女,咸高贤姣,富贵显荣,可谓子孙繁者已。(先生郭辅碑)

[8]诛呼衍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裴岑纪功碑)

[9]故使婿乡春夏毋蚊蚋,秋冬鲜繁霜,疠盅不遐,去其螟蟘,百谷收入,天下莫知,斯德佑之效也。(仙人唐公房碑)

东汉碑刻中表示数量多的单音形容词有5个,而表示数量少的仅2个,两者的词数极不平衡。值得注意的是东汉碑刻中不见表示数量的“少”,却有用“少”来形容地位低的用例,如“世虽短兮名悠长,位虽少兮功悠扬”(冀州从事张表碑)。东汉碑刻中“少”还有副词的用法,义为“稍微”,如“命不少延,年六十四,以光和六年□□□□□□□□□□”(幽州刺史朱龟碑)。这可能与碑刻主要用于褒扬的功用有关,极言“多”而讳言“少”。(九)表示时间的形容词

东汉碑刻中表示时间的形容词有“古”、“先”、“常”、“迟”、“短”、“夙”、“长”、“久”、“早”、“晚”等。例如:

[1]古先哲王,类帝禋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白石神君碑)

[2]牧子统,金城太守沛相,让子著,高阳令,皆以宰府为官,奉遵先训,易世不替,天钟嘉祚,永世罔极。(太尉杨震碑)

[3]营宇既定,礼秩有常。(白石神君碑)

[4]祷禳请祈,应速不迟。(无极山碑)

[5]世虽短兮名悠长,位虽少兮功悠扬。(冀州从事张表碑)

[6]嗣子迁,寔以幼弱,夙叙王爵,而丧所天,礼备复位,以延熹三年冬十有一月自上蒸祭,乃寻惟烈考恭修之懿,勒之碑石,俾不失队。(中常侍樊安碑)

[7]于穆肃雍,上下蒙福,长享利贞,与天无极。(史晨飨孔庙后碑)

[8]邦域既宁,久劳于外,当还本朝,以叙左右。(敦煌长史武斑碑)

[9]旻天不吊,命也早殁。(堂邑令费凤碑)

[10]故吏故鄣施业字世坚,义民堂邑戚忠,忠年十有一,慈考早陨丧,以备于礼制,蓬首而□□, □坏而消辟,地□□□行。(堂邑令费凤碑)

[11]国□□宝,英彦失畴,列宿亏精,晚学后时。(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

[12]刊石铭,传晚年。(相府小史夏堪碑)

东汉碑刻表示时间概念的形容词也比较丰富,既有表示时间早晚的,也有表示时间长短的,绝大部分一直流传到现代汉语。二、小结

从上可以看出,东汉碑刻单音节形容词的语义类型具有如下显著的特点值得我们注意:(1)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语体特征。东汉碑刻单音节形容词不仅词汇数量多,而且拥有评价、属性、空间、度量、颜色、情态、年纪、数量、时间等多种语义域,特别是表示抽象概念的形容词成批、成系统地出现,其中表示人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评价类形容词数量大增,这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更是当时人们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的结果,当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汉碑刻形容词具有鲜明的语体特点。(2)具有系统性特点,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成熟性。东汉碑刻单音形容词拥有众多的同义类聚体、反义类聚体,常常同义词、反义词成对地对称使用,表现出东汉碑刻单音节形容词的系统性特点,从一个方面说明东汉碑刻形容词发展得相对成熟。(3)具有原型性特点,绝大多数流传到现代汉语。东汉碑刻单音节形容词绝大多数是形容词中的基本词汇和典型成员,表现出原型性特征。它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一直流传到现代汉语,有的成为现代汉语单音节形容词的基本词汇,有的则成为现代汉语多音节形容词的词素。第三节东汉碑刻多义单音形容词的义项分布

东汉碑刻有单音形容词333个,其中单义词298个,占单音形容词总数的89.49%,多义词35个,占单音形容词总数的10.51%。也就是说,在东汉碑刻单音形容词中,从所包含的义项多少来看,是以单义词为主的,多义词所占比例较小。下面我们就东汉碑刻多义单音形容词的义项分布特点进行考察,为探讨多义形容词义项的历史发展及其分布规律提供一方面的资料。一、义项分布情况(一)具有2个义项的多义形容词

在东汉碑刻中,具有2个义项的多义单音形容词共有26个,占多义单音形容词总数的74.29%。例如:【鲜】“鲜”作形容词在东汉碑刻中有2个意义:

一为“少”义:

[1]道牟群仙,德润故乡,知德者鲜,历世莫纪。(仙人唐公房碑)

[2]平阿湶泥,常荫鲜晏。(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

[3]府县请召,未曾窥城,守鲜贫苦,不豫辉荣。(故民吴仲山碑)

[4]久游大学,藐然高厉,鲜于双匹。(汉故执金吾丞武荣碑)

[5]宜乎昆仑,日月所蔽,行人过兹,鲜不垂涕。(张休崖涘铭)

[6]盖除患蠲难,为惠鲜能行之。(五都太守李翕天井道碑)

[7]故使婿乡春夏毋蚊蚋,秋冬鲜繁霜,疠盅不遐,去其螟蟘,百谷收入,天下莫知,斯德佑之效也。(仙人唐公房碑)

一为“洁净”义:

[8]列种嘉奇树,特为之润鲜,忠业与□□犹君恩使然。(堂邑令费凤碑)【旧】“旧”作形容词在东汉碑刻中有2个意义:

一为“原来的,从前的”义:

[1]再奉朝娉,十辟外台,常为治中诸部从事,举直错枉,谭思旧制,弹饕纠贫,务锄民秽。(巴郡太守樊敏碑)

[2]于是遂开拓旧兆,改立殿堂。(白石神君碑)

[3]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析,感思旧君。(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4]大将军辟举(高)第,拜(侍御史),迁梁令,丧旧君去官。(太尉刘宽碑)

[5]旧都余化,诗人所咏,并有亡新,君□□□□隆宽栗。(卫尉衡方碑)

[6]国旧秩而祭之,以为三望。(封龙山颂)

[7]自右校君以旧墓在水阙,而坟墓多,地势□□□□□斯造坟垅,树碑铭。(赵相雍劝阙碑)

[8]君之弟故太尉公薨,归葬旧陵。(丹阳太守郭旻碑)

[9]春秋七十三,延平元年七月四日薨,皇上潣悼,两宫赙赠,赐秘器,以礼殡,以九月十日葬于芒门旧茔。(贾武仲妻马姜墓记)

[10]汉初平五年仓龙甲戌旻天季月,循旧筑周公礼殿。(益州太守高眹修周公礼殿记)

[11]于是族旧门人,莫不伤瘁。(议郎元宾碑)

一为“陈旧的”义:

[12]以传窄狭,不足处尊卑,庙舍旧久,墙屋倾亚,世室不修,《春秋》作讥。(樊毅修华岳碑)

[13]因缮旧室,整顿端平。(西岳华山亭碑)【大】“大”作形容词在东汉碑刻中有2个意义:

一为“在程度、重要性、规模等方面超过所比对象”义:

[1]辉裔昌远,大乃侯伯,分仕诸夏。(山阳太守祝睦碑)

[2] [缺]欲救民,德弥大兮。(巴郡太守樊敏碑)

[3]君子嘉之,孝莫大焉。[武梁祠堂画像题字(二)]

二为“在面积、数量、体积等方面超过一般,与‘小’相对”义:

[4]立石为体,二丈五尺所,政南□上□青下黄白色,前政平可布两大席,山周匝二十余。(无极山碑)

[5]墙垣坏决,作屋涂色,修通大沟,西流里外,南注城池。(史晨飨孔庙后碑)【赫】“赫”作形容词在东汉碑刻中有2个意义:

一为“火红色”义:

[1]因孟府饬治大殿,自率掾史□□驻驾便坐,南北[缺]望,表内相副,赫如屋赭,兰然成龙。(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

一为“显赫”义:

[2]其辞曰:铄鸿德,赫含光。(郎中马江碑)

[3]门堂郁兮文耀光,公神赫兮坐东方。(张公神碑)【茂】“茂”作形容词在东汉碑刻中有2个意义:

一为“草木繁盛”义:

[1]芝草茂木,潇潇滋荣。(张公神碑)

[2]列种槐梓,方茂烂兮。(张公神碑)

一为“美盛”义:

[3]既陨慈恕,续嗣不茂,哀心摧剥。(富春丞张君碑)

[4]其辞曰:天降雄彦,资才卓茂。(汉故执金吾丞武荣碑)

[5]叶叶昆嗣,福禄茂止。(先生郭辅碑)

在东汉碑刻中具有2个义项的单音形容词占绝大多数,其他还有“洁”、“明”、“直”、“薄”、“微”、“虚”、“寡”、“痛”、“正”、“厚”、“恶”、“众”、“幽”、“曲”、“博”、“宽”、“残”、“苦”、“慢”等。(二)具有3个(含)以上义项的多义形容词

在东汉碑刻中具有3个(含)以上义项的多义单音形容词共有9个,占多义单音形容词总数的25.71%。其中具有3个义项的有“和”、“隆”、“平”等3个,具有4个义项的有“盛”、“高”、“弱”、“美”等4个,具有5个义项的有“长”,具有6个义项的有“清”。例如:【和】“和”作形容词在东汉碑刻中有3个意义:

一为“和顺,平和”义:

[1]刚柔攸得,以和以平。(沛相杨统碑)

一为“和谐”义:

[2]天时和兮甘露泠,日番[缺]兮无亏倾。(张公神碑)

[3]飏雨时降,和其寒暑。(三公山碑)

[4]积和感畅,岁为丰穰,赋税不烦。(酸枣令刘熊碑)

一为“和睦,融洽”义:

[5]百姓欣和,举国蒙庆。(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

[6]令德高誉,遗爱日新,内和九亲,外睦远邻。(鲜于璜碑)

[7]深达和民事神之义,精通诚至,礿祭之福。(西岳华山庙碑)【隆】“隆”作形容词,在东汉碑刻中有3个意义:

一为“高”义:

[1]余谷之川,其泽南隆。(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

一为“盛,隆盛”义:

[2]维恩并隆,远人宾服。(西狭颂)

[3]哀矣慛伤,感惟既殁,德之隆者,莫盛不朽。(繁阳令杨君碑)

[4]复莅五年,政隆上古,流移归怀,襁负而至。(绥民校尉熊君碑)

[5]《诗》云恺悌,君隆其恩。(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6]威隆秋霜,恩踰冬日。(樊毅修华岳碑)

[7]智舍渊薮,仁隆春暖,义高秋云,行洁冰霜,慷慨壮厉,临[下缺]休,誉固已著矣。(荆州刺史度尚碑)

一为“兴盛,使兴隆”义:

[8]乞差诸赋,复华下十里以内民租田口算,以宠神灵,广祈多福,隆中兴之祚。(上言复华下民租田口算状)【平】“平”作形容词在东汉碑刻中有3个意义:

一为“平坦”义:

[1]又省此阁,就乎平便。(汉安长陈君阁道碑)

[2]又醳散关之崭漯,从朝阳之平燥。(析里桥郙阁颂)

[3]立石为体,二丈五尺所,政南□上□青下黄白色,前政平可布两大席,山周匝二十余。(无极山碑)

一为“太平、安定”义:

[4]□□□睦,宇宙称平。(平都侯相蒋君碑)

一为“平和”义:

[5]刚柔攸得,以和以平。(沛相杨统碑)【盛】“盛”作形容词在东汉碑刻中有4个意义:

一为“大”义:

[1]时有盛雨,彭濞涌溢,乘高趋下,扬波跳沫。(殽坑君神祠碑)

一为“显赫”义:

[2]功名休赫,盛巍难蔽障。(严䜣碑)

[3]慕巍巍之盛,乐风俗之美,遂安处基业,属都乡高相里,因氏仲焉,以传于今。(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

[4]是以兄弟并盛,双据二郡,宗亲赖荣。(中常侍樊安碑)

[5]哀矣慛伤,感惟既殁,德之隆者,莫盛不朽。(繁阳令杨君碑)

一为“多,众多”义:

[6]敦书悦礼,[缺]心术艺,土阶环堵,兼业并授,门徒云集,盛于洙泗。(封丘令王元宾碑)

一为“旺”义:

[7]火阳之盛,先暗后明,遂以侯伯,恢践帝宫。(成阳灵台碑)【高】“高”作形容词在东汉碑刻中有4个意义:

一为“由下至上距离大,与‘低’相对”义:

[1]父有余财,东西南北,不能起楼高殿。(故民吴仲山碑)

[2]高山崔嵬兮,水流荡荡。(析里桥郙阁颂)

[3]羊窦道旧故南上高山,下入深谷,危骏回远,百姓患苦。(青衣尉赵孟麟羊窦道碑)

[4]于是熹平三年,岁在摄提,仲冬之月,曲红长零陵重安区祉字景贤,遵承典宪,宣扬德训,帅礼不越,钦仰高山。(桂阳太守周憬功勋铭)

[5]陟彼高冈,臻兹庙侧。(桐柏淮源庙碑)

[6]跨高山,铺云际。(国三老袁良碑)

[7]其辞曰:天作高山,实为封龙。(封龙山颂)

一为“在一般标准之上的”义:

[8]太山虽高,无得而拟,剑道虽险,孰可为比?(张休崖涘铭)

[9]吁嗟此山,高且险只,上视彼苍,相去能几?(张休崖涘铭)

[10]高难隐,深不测。(司徒掾梁休碑)

[11]其辞曰:天寔高,唯圣同。(圉令赵君碑)

[12]智舍渊薮,仁隆春暖,义高秋云,行洁冰霜,慷慨壮厉,临[下缺]休,誉固已著矣。(荆州刺史度尚碑)

[13]山高听下,恐近庙小民不堪役赋,有饥寒之窘,违宗神之敬。(上言复华下民租田口算状)

[14]将蹈鸿涯之遐迹,绍巢、许之绝轨,翔区外以舒翼,超天衢以高歭。(郭泰碑)

一为“高尚,清高”义:

[15]英儒仰则,景附其高。(繁阳令杨君碑)

[16]司马慕蔺相,南容复白珪,仰之以弥高,钻之而弥坚,不堪哀且思,叙诗之一篇,庶几昔子夏,起夫子之所言。(费凤别碑)

一为“等级高”义:

[17]玄虚守静,乐无名,守不德,危高官,安下位,遗孔子以仁言,辟世而隐居,变易姓名,唯恐见知。(老子铭)【长】“长”作形容词在东汉碑刻中有5个意义:

一为“指时间距离较大,与‘短’相对”义:

[1]曷亿遘罹,景命不长。(小黄门谯敏碑)

[2]道阻而且长,望远泪如雨。(费凤别碑)

一为“长久,久”义:

[3]君躬自案行,以眇思省去根阁,令就土著,长无劳费,为万世基。(汉安长陈君阁道碑)

[4]于穆肃雍,上下蒙福,长享利贞,与天无极。(史晨飨孔庙后碑)

[5]长履景福,子子孙孙。(三公山碑)

一为“擅长,善”义:

[6]夏禹长于地理,脉泉知阴。随时设防,退为肉刑。[武梁祠堂画像题字(一)]

一为“成年,与‘幼’相对”义:

[7]幼体兰石自然之姿,长膺清妙孝友之行,祖述家业,修《春秋经》,升堂讲诵,深究圣指。(孔谦碑)

[8]其少也,孝友而悦学;其长也,宽舒如好施。(先生郭辅碑)

[9]君则上党太守之弟,幼履慈孝之德,长执忠謇之操。(金乡长侯成碑)

[10]幼有贞恪谦约之操,长柯芬芳成人之行,通经综纬,兼究古雅。(广汉属国侯李翊碑)

[11]少以文塞,敦厖允元,长以钦明,耽《诗》悦《书》。(卫尉衡方碑)

一为“排行第一的”义:

[12]君讳耽,兄弟三人,君最长。(梁相孔耽神祠碑)【清】“清”作形容词在东汉碑刻中有6义:

一为水明澈。与“浊”相对:

[1]饮清泉兮□□□,见[缺]伏兮不骇惊。(张公神碑)

二为高洁义:

[2]清过夷、齐,行同参、骞,以身率下,非礼不言。(汉安长陈君阁道碑)

[3]及其从政,清拟夷齐,直慕史鱼。(曹全碑)

三为太平义:

[4]承考让国,家于河南,究职州郡,辟公府,除防东长中都令,诛强虣,抚瘠民,二鄙以清,命守斯邦。(樊毅修华岳碑)

[5]班化棃元,既清且宁。(沛相杨统碑)

四为洁净,纯洁:

[6]介然清皓,渐心于道。(山阳太守祝睦后碑)

[7]立朝正色,进思尽忠,举衡以处事,清身以厉时,高位不以为荣,在卑官不以为耻。(豫州从事尹宙碑)

[8]学事官曹,清身夙兴。(冀州从事郭君碑)

[9]入则腹心,出则爪牙,忠以卫上,清以自修,犯颜謇谔,造膝诡佹辞。(郞中郑固碑)

五为清静义:

[10]华殿清闲,肃雍显相。(白石神君碑)

六为清廉,清白。

[11]怀□□□□静有绩,迁颍川大守,修清涤俗,招拨隐逸,光大茅茹。(卫尉衡方碑)

[12]朝无秕政,直哉惟清。(博陵太守孔彪碑)

[13]亮矣清,寡匹伦。(北军中侯郭仲奇碑)二、小结(1)先秦形容词基本是单义词,而东汉碑刻单音形容词中虽然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多义词,但单义词占单音形容词的89.49%,依然占绝对优势,而多义词仅占10.51%,说明东汉碑刻多义形容词还处在发展的初期。(2)多义形容词的义项越多,其形容词的数量就越少,并且2个义项的形容词占绝对多数,3个义项以上的形容词就非常少了。义项最多的形容词也只有6个义项,但只有1个形容词“清”。(3)从多义形容词意义形成的方式来看,多义形容词的意义基本上是以引申的方式形成的,以比喻的方式产生的多义形容词数量较少。(4)从词义的历史发展来看,只有一部分属基本词汇的多义单音形容词的义项意义和现代汉语词的基本义、常用义相当,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绝大部分词的词义发生了变异,有的虽保留在现代汉语词的词素义中,但意义也有了差异,有的已经完全消失。第二章东汉碑刻复音形容词结构特征研究第一节东汉碑刻的单纯形容词

据向熹统计,《诗经》共约28000字,其中有连绵词98个。据程湘清统计,《论语》共15883字,其中只有1个单纯复音词。《孟子》共35402字,有单纯复音词12个。《论衡》约21万字,有单纯复音词75个。据李海霞统计,《楚辞》有连绵词116个。据我们统计,东汉碑刻约10万字,共有单纯复音形容词124个,从音节上看包括叠音和非叠音两种形式。其中叠音单纯形容词83个,占单纯形容词的66.94%;非叠音单纯形容词41个,占单纯形容词的33.06%。一、叠音单纯形容词

叠音单纯形容词,就语音形式上看,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构成的;就其意义来说,其构成的两个音节字作为一个整体是不能分割开来解释的,两字相叠合成一个语素,整体上表达一个新的意义。故我们将其归入单纯词。对于这类词,程娟将其分属于单纯形容词和合成形容词里,把前者称作“叠音形容词”,把后者称作“重叠式形容词”(程娟,2004);唐子恒将其统属于连绵词,称作“两字读音相同的连绵词”(唐子恒,2002);向熹则沿用传统“小学”名称,即“重言词”(向熹,1993)。尽管目前学界对其分类归属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但由此也可以说明这类词在古汉语词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诚然,这类词在古代汉语里数量多且使用频率高,在形式和意义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在语用上也有其独到的表现力。正如古人所言:“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机,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东汉碑刻共有叠音单纯形容词83个,其形式为××式。下面从意义和历史发展等方面加以考察。(一)叠音单纯形容词的意义1.意义类型

东汉碑刻的叠音单纯形容词从词的整体意义上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摹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声响的拟声词,共7个,占整个叠音单纯形容词的8.43%。如:

[1]六泷作难,湍濑溞溞,泫沄潺湲,虽《诗》称百川沸腾,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盖莫若斯。(桂阳太守周憬功勋铭)

[2]其辞曰:泫泫淮源,圣禹所导。(桐柏淮源庙碑)

[3]岸参天兮无路徯,石纵横兮流洄洄,波隆隆兮声若雷。(桂阳太守周憬功勋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