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梦想置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18:08:29

点击下载

作者:省登宇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将梦想置顶

将梦想置顶试读: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时候停下脚步,却不禁要问自己:

为什么我们的物质越来越丰富,却越来越难感觉到幸福?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快乐却不那么容易了?

为什么身边一起玩的朋友越来越多,却找不到人可以交心?

为什么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便利,却又多了那么多困惑?

诸如此类的问题,可能会困扰我们。

有时候我们觉得生活节奏快到都没心思读完一本书,或者都没办法读完一篇文章。

如果你有这样的感觉或困惑,我敢说,这套书很适合你。

这套读本汇聚了《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等国内著名刊物最知名的签约作家的最新力作。这些作品,涉及方方面面,它们有些直指心灵,在阅读中悄然渗入心田,给内心带来震撼;有些灵气十足,让你回味值得典藏的温暖和感动;有些睿智凝练,给你带来直接的启迪,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深情感人,直达灵魂,让你不禁为之潸然泪下……这些故事,将让你体验前所未有的心灵盛宴,获得终身受用的人生智慧,给你带来感动和快乐,以及直面生活的正能量。

古语说:“开卷有益。”

你准备好了吗?翻开它,也许你的一生会因此而改变!

第一辑

将梦想置顶

文/朱砂

对于许多人来说,生命里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在最需要呵护的童年失去母亲,六岁的法国男孩儿雷奈克便是其中的一员。

雷奈克的母亲患有非常严重的肺结核病。温暖的笑、苍白的面容、消瘦的身体和暗夜里那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咳嗽声,是母亲留给小雷奈克最初的,也是最深的记忆。

幼年时的雷奈克几乎没有得到多少母爱,便被父亲送到了叔叔家寄养。母亲的肺结核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当时的医学根本就无法医治。一家人都希望小雷奈克能远离病源,有个健康的身体,然而,很不幸,年幼的雷奈克还是遗传了母亲的肺结核病。

雷奈克的叔叔居洛木是个医生,尽管他对待小雷奈克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疼爱,然而叔叔的关心却终是无法代替母亲的怀抱,每当身边的小朋友一脸幸福地说起自己爸爸妈妈时,小雷奈克总是悄悄地躲到一边,沉默不语。

暗夜里,多少次从睡梦中醒来,面对窗外皎洁的月光,小雷奈克静静地想,等将来自己长大了,一定要当全法国最出色的医生,让所有像妈妈一样的人都能摆脱病魔的困扰,快快乐乐地生活。为此,虽然身体羸弱,可小雷奈克的意志非常坚定,从背上书包的那一天起,他便成了班上学习最刻苦的学生。

1801年,带着父亲和叔叔凑的600法郎,19岁的雷奈克只身来到巴黎,向巴黎最有名的大医院——创建于1607年的慈善医院递交了入学申请。雷奈克之所以选择这家医院,是因为它拥有当时最有名的医生科维萨特。科维萨特是19世纪法国医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一度曾经做过拿破仑的御医。

在科维萨特的帮助下,仅仅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雷奈克便通过了当时最优秀学校的所有严格的资格考试,获得了一名法国医学生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被选进属于皇家医学会的医学卫生学院。后来,他如愿以偿地成了巴黎内克医院的一名医生。

从医的每一个日子里,雷奈克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做一名最优秀的医生,竭尽全力地帮助每一个患病的人。

然而,许多时候,不是光靠个人努力和热情就能解决问题的。

一次,雷奈克接诊了一名女病人,很胖,雷奈克给她检查后并没发现任何异常,然而病人痛苦万分的表情却分明昭示着她确实有病,而且病得很重。那个女病人在医院住了好几天,最终也没检查出病因来,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她死了。

征得家属的同意后,雷奈克解剖了病人的腹腔,发现腹腔内有大量的积液。原来,这个病人的腹部脂肪太厚,单凭医生用手敲打腹腔根本听不出异样来,而如果能及时发现病因,这名病人完全可以活下来的。

女病人和雷奈克母亲过世时的年龄差不多,她的死,意味着又有一个或几个如雷奈克一样的幼儿失去了母亲。一个从小便立志做一名优秀医生的他,面对和自己母亲一样的病人,却束手无策,任其死去。雷奈克陷入一种深深的自责中。

从那以后,如何能发明一种可以清晰地听到病人胸腔里心肺运转情况的仪器,成了雷奈克工作之余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

1816年9月的一个下午,雷奈克在公园散步,无意中发现有几个孩子正在木料堆上做游戏。一个孩子在一根木料的这一端,用大铁钉敲击木料,另外几个孩子在木料的另一端,用耳朵贴在上面听那敲击的声音。

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雷奈克突然想到了什么,他快步走上前去,对几个孩子说:“小朋友,让我听一听好吗?”孩子们愉快地答应了。雷奈克将耳朵贴在木料的一端,果然,通过木料,另一端敲击的声音清晰地传来。“听到了,听到了。”雷奈克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立即招来一辆马拉篷车,纵身跳了上去,直奔医院。

跑进办公室,雷奈克拿起一个笔记本,卷成筒状,把它紧紧地贴在一个病人的左胸,那一刻,他清楚地听到了病人心肺的跳动声,长期困扰他的诊断问题瞬间迎刃而解!

后来,经过多次试验,雷奈克试用了金属、纸、木等材料不同长短形状的棒或筒,最后改进制成了长约30厘米、口径0.5厘米、中空,两端各有一个喇叭形的木质听筒,这便是人类医学史上的第一只听诊器。通过它,雷奈克能非常准确地诊断出许多不同的胸腔疾病,他也因此被后人尊为“胸腔医学之父”,年少时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200年后的今天,先进的医疗器械进入了医院,但是,听诊器仍然是最基础、最简便、最重要的诊断仪器。现在,越是名医越重视听诊,也越能通过听诊器发现心肺疾病的蛛丝马迹。

敲击固体物质的一端可以从另一端听到放大的声音,这原本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现象,之所以能被雷奈克发现,并成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大发现,是因为,从失去母亲的那一天起,他的梦想,便是成为一名全法国最优秀的医生,为此,他付出了一生的努力。

许多时候,现实常常是这样,在生命之初,几乎每一个年少的你我都曾有过梦想: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做一名杰出的科学家,成为一名英勇的人民警察……小时候,我们的梦想是那么的简单而清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梦想不是被现实压缩得无可察觉,便是被一个又一个的念头抵消,最终变得了无痕迹,成为生命暮年感叹的标的。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时间用在哪儿,他的成就就在哪儿。固然,我们无法选择事业的成败,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在自己人生的主页上,将梦想置顶,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小赚4.75亿美元

文/高兴宇

在中国某所大学里,殷教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道作业。作业很简单,就是将用电池驱动的小马达与棒棒糖有机结合起来。不多久,所有的学生都交上了设计图纸。

殷教授很满意。他问学生:“如果一家企业花钱雇你们进行这种设计,你们要多少报酬?”

一个学生说:“10元钱就够了,因为仅仅花费我1个小时的时间。”

另一个学生说:“如果狠狠心,我会向企业要100元钱,但恐怕他们不会给。”

还有的学生说:“只是一道简单习题,免费把图纸提供给他们就是了。”

殷教授静静地听着,很长时间没发一言。忽然间,学生们似乎意识到这道题题外有话,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好了,是要钱好呢还是不要钱好,是要100元钱好还是要10元钱好。于是,都安静了下来。

殷教授开始讲话。他先讲述了一个真实事情。

1987年,美国的两个邮递员科尔曼和施洛特无意中看到一个小孩拿着一种发亮光的荧光棒,这东西能派什么用场呢?在胡思乱想中,两个人随手把棒棒糖放在荧光棒顶端。结果,光线穿过半透明的糖果,显现出一种奇幻的效果。这一小小的发现,让两人惊喜异常。他们为此申请了发光棒棒糖专利,还把这专利卖给了开普糖果公司。

奇迹由此开始。两个邮递员继续想:棒棒糖舔起来很费劲,能不能加上一个能自动旋转的小马达?由电池对它进行驱动,这样既省劲又好玩。这种想法很快付诸实施。对他们来说,这种创造太简单了!旋转棒棒糖很快投入市场,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最初的六年里,这种售价2.99美元的小食品一共卖出了6000万个!科尔曼和施洛特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更大的奇迹还在后面。开普糖果公司的负责人奥舍在一家超市内看到了电动牙刷,虽有许多品牌,但价格都高达50多美元,因此销售量很小。奥舍灵机一闪:为什么不用旋转棒棒糖的技术,用5美元的成本来制造一把电动牙刷呢?

奥舍与科尔曼、施洛特着手进行技术移植,很快,美国市场上最畅销的旋转牙刷诞生了,它甚至要比传统牙刷还好卖。在2000年,三个人组建的小公司卖出了1000万把该种牙刷!这下,宝洁公司坐不住了。相比之下,他们的电动牙刷成本太高,几乎没有市场竞争力。于是,经过讨价还价,2001年1月,宝洁收购了这家小公司,由宝洁首付预付款1.65亿美元,三个创始人在未来的三年内留在宝洁公司。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宝洁公司便提前结束了它和奥舍、科尔曼、施洛特三人的合同,因为宝洁公司发现电动牙刷太好卖了,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料。借助一家国际超市公司,它已在全球35个国家进行销售。按照这种趋势,宝洁在三年合同期满后付给奥舍三人的钱要远远超出预期。最后经过协商,合同提前中止,奥舍、科尔曼、施洛特一次性拿到了3.1亿美元,加上原来1.65亿美元的预付款,共4.75亿美元。这是一个令人头晕目眩的天文数字,如果用卡车去银行拉这么多现金,恐怕要费上相当一番工夫!

故事讲完了。所有的学生目瞪口呆!他们不可能不惊讶,不可能不想得很多,因为这事实确实令人意想不到。

最后,殷教授进行了点评。他说:奥舍、科尔曼、施洛特三个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松赚取4.75亿美元。他们是凭借什么呢?小小创造?不错,这确实是直接原因,但你们也有这小小创造,为什么一分钱没拿到呢?原因是你们是被动的,没有那三个人的创意。有了创意,就会获利吗?也不对,还要有眼光,既要有申请专利的眼光,还要有把专利投入市场的眼光。有了眼光就会获4.75亿美元吗?不会,因为还需要有一个充分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大环境!如果仿制、冒牌、盗版成风,如果不尊重劳动、不尊重知识、不尊重创造盛行,那么几万个类似发明也不会赚取4.75亿美元。创造、创意、眼光、环境,层层递进,不可缺少其一。一个人,可以不去奢望那4.75亿美元,但不应该冷落技术创造、灵感创意、前瞻眼光和保护知识产权这四大成功要素。

把思绪延伸一厘米

文/王国军

1451年,他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的一个工人家庭,虽然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纺织匠,但是他从没有对纺织产生过任何兴趣。每天,他都站在海边望着远方,他想知道,如果自己从这边游过去,对面会不会有更繁华的城市。

他经常会问父亲:“我什么时候能到对面去看看?”父亲说:“等你长大了,有钱了,买了自己的船,就可以去了。”他接着沮丧地说:“那我什么时候会有钱呢?”父亲蹲下来,严肃地说:“孩子,只要你把眼光放远点,财富迟早会被你左右。”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父亲的朋友那儿借来了一本《马可·波罗行纪》,他如获至宝,待在房间里,如饥似渴地读着,一周都没有出来。等读完了,他热血沸腾地对父亲说:“我希望能去黄金满地的日本。”那一年,他才八岁,他说他的梦想是当一名出色的航海家。

为了实现能拥有一条船的梦想,在1476年,他参加了一支法国的海盗船队,后来流浪到葡萄牙,做了一名水手,开始了他的航海梦想。但是,他并不满足于近海航行,而是把目光瞄准了更远处。通过申请,他获得了一次去冰岛的机会,在到达冰岛之后,他却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向前航行了160公里,这次航行的成功更加坚定了他西航的志向,那一年他26岁。他坚定地对父亲说:“我的目标是横跨大西洋,去彼岸的亚洲。”

当葡萄牙不能满足他的雄心壮志时,他毅然选择来到西班牙,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他硬是说服了所有反对他的人,尽管这个过程相当漫长,漫长得花费了他整整八年时间,但他并没有因此意志消沉,他执着地相信,只要把视野放远一点,海那边就有无穷的财富在等着他。

1492年8月,他带着招募的88名水手和三艘船出发了,由于这次航行牵涉着大家的切身利益,所有人都信心百倍,但是船在大海上整整航行了三周,都没看见陆地的影子。很多人都犹豫了,抱怨这是一次愚蠢的行动,甚至叫嚣着:“海那边根本没有大陆,他是想把我们带进地狱。”但他根本不为所动,只是执着地坚持一直西行。

在坚持11天后,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海岛,所有的人都尖叫起来。此时的他不再是一个探险家,而是一个新大陆的发现者。是的,他就是蜚声世界的哥伦布。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回到西班牙后,他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盛情招待,很多人忌妒他,说不就是带了几艘船,发现了块陆地么?这事人人都可以做到,没什么了不起。这话传到哥伦布耳里,他只是微微一笑。一天,他带了个自制的地球仪进宫,正好有人对他发泄不满,他把地球仪拿出来说:“你看见了什么?”对方傲慢地说:“欧洲大陆。”哥伦布指着左边说:“这是什么呢?”“是大海。”“你再想想。”对方毫不犹豫地说:“一望无际的大海。”哥伦布稍微转动了一下地球仪,说:“不,是大陆。其实地圆之说已经是众所皆知的了,可你们不愿去想,也不愿去做,我只是把你们的思绪往前延伸了一厘米,我坚持了,我做了,所以我成功了。”

每个人都有影响力

文/查一路

不是只有明星或政坛人物才可以引领潮流或掌控局面,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的影响力。只是普通百姓的影响力往往不够明显,不够闪光和耀眼,也不那么立竿见影,但千万别因此忽视了普通人的影响力。

日本农学博士远山正瑛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种树,一直种到97岁,每天在中国的恩格贝种树10小时。在他的影响下,日本有7300名志愿者来到恩格贝种下树木三百多万棵,染绿黄沙30万亩。一个人,20年,让茫茫的沙漠一角,奇迹般地冒出绿洲——这就是影响力。

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经意的行为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足以影响一件大事。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形的,不去细心体察,你就很难发现。

一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地投资,重点考察了A城和B城。在A城,他坐在街头擦皮鞋,擦皮鞋的大嫂的一个动作让他对这座城市死了心:那个大嫂先把他的一只鞋的鞋带解开,擦完等他付了钱才给他系上。这个细节让他不得不怀疑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 一定是有人擦完皮鞋没付钱就跑掉过。在B城,他乘坐了五次出租车,下车前,五位司机都提示:先生,请带好您的随身物品。

最终,他把企业办在了B城,B城因此有5000人上岗就业,B城的税务部门每年也因此获得上亿元的税收——这就是一位擦鞋大嫂和几位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

我儿子每次饭前便后都很认真地用洗手液洗手。有时候时间紧,我就试着和他商量:“就不能稍微马虎一点儿吗?”他很果断地摇着头说:“这怎么可能,我从上幼儿园的时候起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可想而知,这是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影响力。在有些人的意识中,幼儿园老师不就是带孩子玩玩嘛,有那么大影响力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他们的教育足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习惯。

金牌只是比银牌个子高些

文/古堡祥

印度首都新德里国家体育场,一个个子矮小的小姑娘正在刻苦地进行羽毛球训练,虽然年纪轻轻,但她出手快、动作敏捷,教练说她有着惊人的羽毛球天赋。

2006年印度运动会上,小姑娘一鸣惊人地夺得了金牌,这让她的老师戈比昌德喜出望外,他下定决心将自己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将小姑娘培养成世界一流的羽毛球手。

2007年,年仅16岁的内瓦尔报名参加了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她是所有报名选手中最年轻的一个,但在决赛中,她却意外地没有发挥好,只取得了一枚银牌。下场后,懊恼的内瓦尔摔坏了羽毛球拍,她大声吆喝着不再打羽毛球了,自己不是这块料。

戈比昌德想劝慰内瓦尔,但是她却不听,她跑到自己的房间里拼命地哭。

内瓦尔哭着睡着了,醒来时意外发现桌子上面放着一枚金牌和一枚银牌,银牌是自己获得的,金牌是老师在前全英羽毛球公开赛上获得的。在两枚奖牌的旁边,还放着一张字条儿,上面写着一句话:金牌只是比银牌的个子高些。

老师是在告诉自己:银牌离金牌的距离并不远,通过努力是可以获得的。她喜极而泣,将这张字条儿装在自己的贴身口袋里,重新投入了训练中。

2008年世界青年锦标赛上,内瓦尔一路过关斩将,夺得了冠军。在同年,她还获得了中国台北羽毛球公开赛的冠军和英联邦运动会的冠军。她在2008年和2009年被国际羽联称为进步最快的运动员,在2011年青岛举行的苏迪曼杯羽毛球混合团体赛上,她在小组赛中击败了世界排名第二的中国运动员汪鑫。在印度,她是全民族的骄傲,被印度人称为“天才少女”。

有时候,成功只是比失败个子高一些,而我们只需要昂首挺胸、大步向前,就可以摘取成功的桂冠。

正视自己的痛

文/刘述涛

走进中戏的考场,他的心里依然在被那个问题困扰着,说,还是不说?如果把这件事情说出来,又会不会像考北电那样,虽然自己一路过关斩将,可到了最后却是名落孙山。

这件事情困扰了他足足三年,每每一想起,他心中的痛就在全身蔓延开来,就像一颗石子击中了自己的心,荡起一圈圈痛苦的涟漪。

那年他18岁,考上了无数渴望成星的少男少女梦寐以求的学校——上海戏剧学院。他走路都是昂首阔步,看人的眼神更是带着得意与骄傲。所以当听见别人说他一看就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青瓜蛋子的时候,他的拳头挥了出去。

打架的结果,换来了一纸上戏开除他的决定。当他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什么行李都没带就从老家沈阳飞来上海,一见他就拉着他的手说:“走,我们找找老师去,请他们再给你一次悔改的机会。”

父亲带着他,找授课老师、系主任、校领导,一级一级往上找,一次又一次放下做父亲的尊严去祈求那些老师给他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可惜一扇一扇的门敲开又关上,没有一扇门是最后为他的希望开着。

尽管父亲的努力没有改变他被开除的结果,但通过这段日子的奔走,忽然之间他成熟了。他懂得,有些事情做了就永远无法挽回,现在要做的就是重新站起来,重新给自己机会。

回到沈阳,他听从了父亲的安排,决定到国外去学习,可就在拿到签证的那一天,他忽然又想起自己儿时的梦想,想起了在上戏读书时站在舞台上那神采飞扬的样子,他发现离开上戏这两年,自己一直放不下做演员的梦想,他对父亲说:“再给我一次机会,如果没有考上,我就头也不回地出国学习。”父亲点头答应了。

于是,他先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在考试的时候,他没有隐瞒,说到了自己被上戏开除的事情,可是最后北电却因为他的这件事而放弃了他。

现在又站在中戏的考场上,他到底说不说这件事呢?

看着考场上的几位评委老师,他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曾经是个被上戏开除的学生,现在我悔过了,我也懂得了如何去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了,只是我不知道中戏会不会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一切重新开始?”

于是20岁那年,他又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

写到这里,大家一定都知道他是谁了,他就是《士兵突击》里成才的扮演者陈思成。当《士兵突击》的导演康洪雷选演员的时候,无意间知道陈思成的这段经历之后,立刻决定让陈思成来演成才,因为成才和陈思成一样,都是一位经历过挫折之后,正视自己痛的人!

肥料把我养得很足

文/姜钦峰

吴冠中17岁开始学画,随后留学法国巴黎,学成回国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任讲师。他没有料到,自己满怀热情为艺术而来,却陷入了另一个旋涡。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文艺界开展整风运动,他稀里糊涂地变成了“资产阶级形式主义堡垒”,艺术生命从此冻结。

1970年,吴冠中被下放到河北鹿县某军队驻地,参加生产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刚到那儿,指导员第一句话就是:“把所有画具统统给我收起来,你的任务就是改造思想,新中国是我们用枪杆子打出来的,不是你们用笔杆子画出来的。”除了画画,什么都可以做,这几乎要了他的命。

他身体不好,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于是被指派去看管一群鸭子。有一次,突然死了一只小鸭子,吴冠中大祸临头。全连立即召开批判大会,说吴冠中故意打死贫下中农的鸭子,这是阶级报复!后来查明,小鸭子身上没有伤痕,是吃错了东西才死的。那时他的地位,还不如一只鸭子。

两年后,政治空气有所松动,他终于得到允许,只要完成劳动任务就可以画画。他欣喜若狂,心中积压了多年的创作热情,重新迸发。然而此时,他竟连画架都找不到了,只好就地取材,找了个粪筐代替,柳条编的粪筐,挺高,臭烘烘的。每天出去劳动时,他都把粪筐背在身上,劳动结束后,就将粪筐倒扣在地上,再把画板立在上面画画。

没兴奋几天,问题又来了。北方是大片的平原,当地农村除了庄稼还是庄稼,到处都一模一样,没山没水,就连块高地都找不到,而他最擅长画风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几乎没什么可画。实在没办法,他就找来一块大石头,对着它努力构思,凭着想象,他把那块石头画成了一座大山,上面山花烂漫。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也一刻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那个冬天格外漫长,整整30年,直至“文革”结束,他的艺术春天才姗姗来迟,一代大师终于破土而出。1992年3月,大英博物馆举办了吴冠中画展,这是大英博物馆第一次为在世的中国画家办展。2002年初,他又高票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艺术家。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这就是吴冠中前半生的真实写照。他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都被迫荒废,这样的灾难,无论降临在谁的头上,恐怕都是灭顶之灾。后来有人问他:“对于这几十年走过的路,您有何感想?”他没有愤怒指责,也没有激动自豪,只是平静地说:“我被埋在土里30年,肥料把我养得很足。”

由此想来,人生其实应该是一种态度。有些事情我们无力改变,但心态是由自己掌控的。与其愤世嫉俗,自甘沉沦,倒不如坦然面对,默默积蓄,即便你被埋在土里,也要做一颗种子,奋力成长。

比黄金更贵的,是智慧

文/方益松

他出生在印度班加罗尔附近的一个小镇,由于家境贫寒,中学还没有毕业,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了。

他家有三亩多田地,像众多的村民一样,也遍植了橡胶树,由于产量有限,每年的收入,家家户户仅够勉强填饱肚子。从小,他就不甘于一辈子过这种贫穷的日子,每当割胶的时候,他觉得那些树流的不是汁水,而是流自他心中的眼泪。

这个小镇有一个独特的景象,那就是这里的土壤呈一片红褐色,在外地的旅游者看来,这的确是一种罕见的自然奇观,但在村民看来,这种独特的土壤正是造成橡胶树减产的主要原因。

一个周末,他在当地的唯一一家图书馆查阅得知,这种红土很可能含有丰富的氧化铜。他的头脑里立刻有了一个生财之道。

他立刻租了一辆汽车,把一整车红土运到了几百公里外的一个铜矿,经过检测,铜矿方同意以较高的价格收购,并和他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回来一算,除去运费,他这一趟净赚了96个卢比。从此,他砍伐了自家田地里的所有橡胶树,开始变卖那些在村民眼里看似一文不值的红土。可以说,这是他为自己人生掘的第一桶金。

当村民们开始纷纷效仿,四处变卖红土的时候,他迅速在镇里开设了第一家铜矿,大量收购红土,并且开出了更高的价格,由于节省了往返的运费,他几乎垄断了所有的红土。很快,他就成了镇里最富有的人。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当地电视台的连续报道,更多具有实力的铜矿开始进驻到这个小镇。同行间的恶意竞争,使红土的价格越抬越高。到了最后,几乎无任何利润可图了。

一天,他在电视上无意间听到这样一句话:卡邦科技部前副部长库尔卡尼表示,过去四年中平均每周有一个公司来班加罗尔注册,这个速度在印度是独一无二的。他马上敏锐地意识到,此时,在这个濒临城市的小镇投资地产将会获得最大的收益。

说到做到,他迅速变卖了自己的铜矿,并开始转向收购村民手里的土地。由于土地遭到了村民大规模且无限量的开挖,早已遍布深坑,满目荒芜,也不再适合种植任何的农作物,他几乎用相当低廉的价格就回收了镇里90%以上的土地。他做出的唯一承诺就是给村民免费建设一个封闭型的小区,并安排他们的子女在其新创立的公司就业。

两年后,果真印证了他的推测,由于扩建工业园区的需要,政府开始大规模收购土地,且每亩地的价格高出了他当初收购价的600倍,他的举措,令那些至今还靠着开垦红土地做着发财梦的铜矿老板措手不及。靠着这一大笔资金,他终于成功组建了自己的软件公司。

25年后,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他从昔日那个整天围着橡胶树忙着割胶的穷小子,摇身一变,成了开创世界知名IT品牌的跨国公司总裁。

是的,他就是号称“印度比尔·盖茨”的普雷吉姆。他一手开创的公司就是业务遍布全球的著名的维普罗软件公司。2009年,他再次被评为印度首富,其公司也排名为印度三大软件公司之首。

敢为人先,他首先把红土卖出黄金的价格,然后再告诉我们:比黄金更贵的是人的智慧。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形容他的成功。

试着选择脚印少的那条路走走

文/小榭飞花

基丁说过:森林中有一个分岔口,我愿意选择脚印少的那条路走,这样我的一生将截然不同。

莫尔斯便是那样一个选择了脚印少的道路走下去并得到成功的典型范例。

莫尔斯生于1791年,是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的长子。莫尔斯从小就喜欢画画,14岁进入耶鲁大学学习美术,开始在象牙上画纤细画,1810年毕业后去英国伦敦学习具有英国艺术风格的历史画,1815年学成回国后以画肖像画为生,并开始在新英格兰、纽约、南卡罗来纳州当巡回画家。

莫尔斯以技法见长,结合英国的浪漫主义,对所画人物的性格加以鲜明的描绘。莫尔斯最著名的两幅绘画作品是拉菲德和布莱恩特的肖像,还有雕塑《垂死的赫丘力士》。

莫尔斯对美国绘画的最大贡献是他发起倡议,在1826年建立了美国国立艺术设计院,成为第一任院长,主持院的常务工作一直到1845年。他曾举办过美国首次的系列艺术讲座。1829年莫尔斯开始漫游欧洲,1832年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游船上,一位年轻医生对电磁铁的讲解使莫尔斯的兴趣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莫尔斯回到美国后,41岁的他开始致力于研究实现电报通信的装置,历经三年夜以继日的研制改进,并耗尽了一生的积蓄,1835年得到初型。为了解决生计和研究费用,1836年他又回到纽约大学担任绘画雕塑教授职务。1837年后他只画过一幅肖像画,这时他已经把全部兴趣都转移到了发报机的发明上。

莫尔斯在1837年完成了自己的电报装置,并在大学进行演示。1838年莫尔斯申请了专利。同年他还发明了莫尔斯电码,这种电码通过点、短线和间隔的不同排列来表示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1844年莫尔斯建成了实验性电报线路,并完成了电报通信的重大实验,他发出的第一封电报的信息是“这是上帝的杰作”。

12年的艰辛换来了成功,但有人使用莫尔斯的系统却不肯付费,因此他又不得不为维护自己的专利进行数年诉讼。1854年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确认了莫尔斯作为电报发明家的法律地位,从此他的声誉和财富大增。而莫尔斯却将他的巨大财富用于慈善事业,得到人们的敬仰。

一条路走的人多了,总会弄得泥泞不堪、尘土飞扬,为何不换一条路走走,也许一切将会是另一种样子。莫尔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别人很少涉猎的领域,或许你也可以找到你自己的位置,掘出自己的财富。

寻找理想

文/鲁先圣

一代文学巨匠沈从文仅有高小毕业的文凭。他12岁就被送到军中学习军事,到了15岁就已经作为一名正式的军人转战湘西的丛林了。

1922年夏天,20岁的沈从文决定离开湘西的丛林到更大的世界去寻找理想。他告别军队,搭上了去北京的列车。来时军需处给他的27块钱还没有到北京就花光了。在武汉,一位军人借给他10块钱,到了北京的时候,摸摸身上仅剩下7块钱了。此时他的大姐沈岳鑫和姐夫田真一正在北京,他就去找他们。姐夫问他:“你怎么到这里来了?”沈从文说:“我来寻找理想。” 姐夫十分惊诧:“寻找理想?什么理想?”沈从文说:“想读书,写文章。” 姐夫听完十分钦佩,很赞赏地说:“很好,很好,人家带了弓箭药弩到山中猎取虎豹,你赤手空拳带着一脑壳幻想来北京做这买卖。我告诉你,既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让信仰失去!因为你除了它,什么都没有。”

姐姐和姐夫他们不久就回湘西了,年轻的沈从文开始了他在北京为寻找理想而闯荡的人生历程。他首先报考了燕京大学两年制国文班,但他仅仅高小毕业的文化水平,考试时一问三不知,人家连报名费都退给了他。同班考试的人和老师对他说,你赶快回家吧,这做学问的事不是想做就能做的。而更可怕的是,此时他的经济来源完全断了,他陷入了生活困境。 他责问自己,我怎么才能实现我的信仰呢?考不上,我就自学,没有饭吃就卖卖报纸,帮别人做小工,我总之是不能退缩。他在银闸胡同租了一间由储煤间改造而成的又小又潮的小房子,房子仅能放下一张小床和一张小木桌,沈从文称为“窄而霉小斋”。因为房子很小,他微薄的收入除了吃饭还可以应付得了。他很高兴,相信自己又可以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奋斗了。他白天去京师图书馆读书,傍晚去街头卖报,晚上在自己的斗室里伏案写作。北京的冬天很冷,他没有条件生火炉,就坐在被窝里写。尽管艰苦的生活和恶劣的条件对于只有20岁的沈从文来说困难太大了,但那个神圣的信仰在鼓舞着他,激励着他,使得他不仅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苦中有乐。他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文章,但文章投出去却都如石沉大海。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两年。他开始怀疑自己,自己真的不是搞文学的材料吗?他给当时的知名作家郁达夫等人写信,备述自己对文学的信仰和苦苦追求的艰辛。不料他的信还真的引起了郁达夫的注意,当时已经名满文坛的郁达夫去那个小房子里看望了几乎濒临绝境的沈从文。这个湘西青年对文学的信仰和生活的艰难强烈地震撼了郁达夫,他回去立即写成了那篇著名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自此,中国文坛上一段传世佳话产生了,一位世界级的文学大家开始走上了文坛。郁达夫的关注,使得天资聪颖,生活阅历丰富,又有了一定文学积淀的沈从文很快名满京华。很多年以后,沈从文在回忆自己的那段经历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信仰,各种生活的困难就不足为虑了。

桀骜少年的美味餐厅

文/徐立新

法国是一个休闲和美食之都,崇尚休闲的法国人,对美食尤为看重,九成家庭每周至少要和家人到附近的餐馆里吃一次正餐。每年,法国的餐饮业要为经济贡献630亿美元。

马克·哈维是出生在法国高山地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在父亲的影响下,哈维从小就特别喜欢亲近大自然,并且乐于从大自然中获取无污染健康的食品。由于对厨艺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发现法国人又很爱吃,于是念完高中后,哈维便要父亲花“巨资”,送自己进入法国最高级的一家久负盛名的烹饪培训学校,接受全法国最优秀的厨艺大师们的亲自指点。

但是,让父亲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桀骜不驯的哈维很快便被赶出了学校,因为他顽固地坚持跟大师们“对着干”,觉得他们所选用的食材和烹饪方法都是不健康的,对顾客的身体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被赶出烹饪学校后,哈维很快便了解到烹饪学校里的老师们的做法其实都是为了迎合顾客们的需求。事实上,法国人的饮食方式非常不健康,他们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饮食习惯——喜欢大量食用红肉、奶油和牛油这类高脂肪、高能量的食物,他们每年食入的红肉量和奶酪、饱和脂肪分别是美国人的4倍、1.6倍和1.5倍。这些不良的饮食开始严重摧残法国人的健康,但是他们对此却毫不在意。

于是,哈维决定全身心地开始自学,研究改良法国传统的菜肴,还消费者们既美味又健康的食谱,比如,他将传统的意大利面进行改良,面的食材不是蛋和面粉,而是绿色蔬菜和果实,先将它们磨成粉末状,然后用水搅拌,最后再用切面机将其切成面条的形状,不仅外形与真的意大利面毫无区别,而且口感更好,更营养和健康。

他还改良了法国汽水,用自家后院里的食材,将其做成一款具有甘草风味的低卡饮料……类似的改良还有很多。

在完成一系列的改良后,2006年,哈维在阿尔萨斯开了一家家庭式餐馆,取名为“父亲的味道”,哈维将其定位为“来自大自然的餐馆”。餐馆里的所有食材都来源于他亲手打理的“父亲农场”,纯天然的,拒绝大油大荤和添加剂。在“父亲的味道”里,菜单都是世界顶级厨师没有见过的,比如,汤是用山上稀缺的野菜做成的,蛋糕是鸡蛋在经过九个小时的慢火烹蒸后,直到只剩下蛋黄,然后再用玉米糊将其包裹起来,再用注射器注入从山上刚采摘下来的野生小茴香。“父亲的味道”,除了所有的菜肴都是改良后的健康饮食外,其室内布置也完全体现食客父辈那个时代的乡音、气味和滋味,都在默默地讲诉父辈一代的悠久故事。餐厅后面的“父亲的农场”则是山野草地、瓜果菜园和散养的牛羊……哈维认为没有什么比爱和回忆更有感染力,比遗忘更伤感。而“父亲的味道”就是一个能让人找回回忆和爱的地方。

餐厅这样的定位深受法国人的欢迎,一开业便顾客盈门,下至普通百姓,上至法国总统。现在,要想在“父亲的味道”吃上一顿饭,至少要提前一年预订,两个人,除红葡萄酒外,一顿饭的费用大约为1000美元。

2010年4月,哈维的“父亲的味道”获得了法国餐饮业和厨师界的最高荣誉——米其林三星评价。米其林三星表明,哈维的餐厅有令人难忘的回味,而全法国能获此殊荣的,包括哈维在内,一共只有三个人。

哈维,这个昔日桀骜不驯的叛逆少年,掀起了一场法国健康饮食的革命,冲击了法国传统的饮食习惯,让法国饮食跟上了21世纪人人追求饮食健康和营养的高要求,并逐步赢得人们的肯定,很多法国餐厅开始纷纷仿效他。“我有世界上最好的学习经历,因为我的父母都是农民,这让我能够充分走进原生态的土地和自然,今天,我为我‘父亲的味道’能如此亲近自然而感到荣耀。”

处方笺背面的飞翔

文/朱成玉

一个心脏内科大夫,长得一点儿也不像医生,脸黑黑的,头发及肩,非常结实的样子,话语不多。在日常生活中,他和大多数人一样,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因为他是一个职业医生。然而在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里,他都在专注地做着同一件事情:画画。对于此,他自己则谦逊地说是糟蹋纸张。那么在处方笺的背面画画,总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浪费降低到最低点了吧。好,那就在那上面画。他找到了一个可以让灵魂自由驰骋的地方——处方笺的背面。

多年来,无人知晓,他画出去的处方和写出去的处方哪个多,哪个少。他的哥哥看到那一大堆画在处方和废纸上的东西,随口说了一句:“行,就这样画。”在许多人看来,“这样”画就是胡画、乱画。但他就“这样”一直画了下去,日复一日地画,画面上也逐渐有了变化,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但都没有让他停止。他的笔在那些处方笺的背面轻盈地飞翔,他感觉到灵魂里的惬意。那些窄窄的空白的地方,在他看来,却那般空阔,任他的灵魂之笔自由驰骋。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从小他就喜欢随手在纸上画点儿什么。慢慢地,被他“糟蹋”掉的纸张也就越来越多。后来,这些信笔涂鸦的玩意儿被一些画画的朋友看到,觉得挺好玩,还把它拿到美术刊物上发表。这使得他这个平时胆子很小的医生,着实出了回风头。打那以后,他开始很可笑地把那些“废纸”保存起来,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画过后便随手扔掉。直到有一天,好心的朋友打算把那些废纸上的画结集出版,他才知道,自己“惹祸”了。

这个“惹祸”的医生叫韦尔乔,他没有学过一天画,他的画就是他的感觉。他只是一个年轻的医生,在一个不大的医院里,晚上独自值夜班,周围都是生病的人。这样的环境里,他不停地想象,不停地画,试图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繁复的人生,这是一种完全的自我沉醉。

就这么一点儿业余爱好,因为他的坚持,竟整出了好几本书,成了全国闻名的腕儿。他先后为十多部作品画插图。最早与王玉北合作,创作了《西方哲理漫画》2500余幅插图,为畅销书《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绘制了160余幅插图,这本书创造了当时出版界一个“版本升级”的成功典型,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特别是他的《梦游手记》,更是扬名于文艺界和书画界,实在出人意料。

对于他的书,业内人士评价说:看他的画让人感到惊讶,那种对直觉的发掘,无意识的表露,极为自由的想象,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为技术所累的普通职业画家所无法达到的境地。画,是他一闪即逝的思绪和灵感不经意的记录,让画家震动;文,则是他对人和事的理解和思考的自然流露,让文学家羡慕。

韦尔乔的成功表面看来有些偶然,实则必然。如果没有日复一日专注于内心的绘画,他不会取得那样的成就。

苏格拉底曾经在开学第一天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做一件事,每个人尽量把胳臂往前甩,然后再往后甩。”说着,他做了一遍示范,“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谁做不到?可是一年之后,苏格拉底再问的时候,全班只有一个学生坚持下来,这个人就是大哲学家柏拉图。其实苏格拉底只是想在他的学生们心中培养一种品质:坚持。他知道,如果一个人一生能够坚持于一件事,往往会使他在某一个方面出类拔萃。

是的,从韦尔乔身上,我再一次领会了坚持的力量。

做自己的上帝

文/凌仕江

世上有太多所谓的思想家愿意做别人的“上帝”。他们乐意做的事就是设置别人的生活,强加自己的理想,实施各类计划,监督各个步骤的运行,但是最终效果如何?

有一个快乐的女孩,很喜欢表现自己,她天生一副好嗓子,于是最爱做的事,就是唱歌给别人听。但当流行小调从女儿的口中唱出的时候,她的父亲就皱着眉头,觉得应该培养女儿的高雅爱好了。考虑良久之后,他决定让女儿学习油画。女儿娴静地坐在画布前,几丝从窗户中洒落的夕阳余晖照亮了她的头发,成为他心中定格的永恒的美。为了培养女儿的油画功底,他不但为女儿邀约名师,而且还买来萨贺芬、凡·高等画家的画册让她临摹,希望她的画技一日千里,希望自己想象的画面终成现实。

此后,每每女儿练习之际,他便悠然地靠在躺椅上,一边监督她要怎么画,一边引导她将来要报考美术学院。因为他太热爱艺术了,自己年轻时的画家梦因某种原因没能实现,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父亲欣赏着女儿在自己的引导下学画,可女儿却如坐针毡,觉得父亲的决定太自私,又觉得为自己的前途铺路是父亲对自己的爱,反抗不得。于是便一天天变得沉默了,她感觉自己如同经历了牢狱之灾。

这个女孩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不久父亲就从自己的想象中醒过来,其实是她自己唤醒了父亲。高二那年,她勇敢地对父亲说:“老爸,请原谅我,我有了自己的选择,我不能生活在您为我设置的生活里。因为经过这两年多的油画学习,我发现我自己并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我的每一幅习作都让我感到不愉快,我甚至连看它们一眼的心情也没有了,最重要的是我对油画从未产生过兴趣。”

虽然父亲对女儿放弃油画而惋惜,但女儿的坚毅目光却更让他欣慰。结果,她没有成为油画家,但对音乐的热爱使她成了舞台上一名快乐的歌者。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时候我们都无法挣脱“上帝”的指引或命令,即使沿着那样一条被上帝命名的路走下去说不清对与错。可你始终做的不是自己,永远不是自己,这是人的一生难以弥补的遗憾。因此,许多人一生都在努力寻找自己,却无法找回自己。

更有一些人,是从来就没有想过做自己。他们习惯了听别人的指令做事,他们愿意别人为自己做决定。当失败、受挫时,就能理所当然地把责任推到那个主宰自己人生的人身上。比起心有不甘被别人主宰的人来说,这种人更令人同情,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最大的权利,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管理。事实是,谁比自己更了解自己?

有时候,看着背着书包匆匆而去的学子,我心里也疑惑着他们是在父母的叮嘱下亦步亦趋,还是有着自己的打算摸索前进。

自己的青春自己做主,永远做自己的上帝,即使这次失败,也是下一次成功的经验。

第二辑

一个差生的人生传奇

文/王国军

他出生于一个英国贵族家庭,是英王威廉四世的直系后裔。父亲是一位股票经纪人,母亲是一位从男爵的女儿。作为贵族世家,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五岁,他进了英国一所著名私立小学就读,父母的本意是要把他培养成一名政治家,但幼年的他并没有显示出政治方面的天赋,不仅成绩在班里排名倒数第一,而且极为害羞,几乎让旁人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学校里的小朋友见他好欺负,就经常凌辱他,常在下雨天把他从学校后面的小山上推下去,弄得全身都是泥,他只好请假跑回去洗澡,母亲就告诉他,做人只有足够强大才能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但当时他并没在意母亲的教诲,中学后他不仅终日逃学,还吸食大麻,也经常酗酒。但这种生活没有持续多久,经过内心挣扎,他决定痛改前非,考上了牛津大学布雷齐诺斯学院。

在进入大学前的九个月里,他先是谋求到一份保守党办事处的工作,并列席很多下议院的辩论会,但他清楚,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他说:“我希望我并不是为了某个党派忙碌,要忙碌也是为了整个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宏伟梦想,在父亲的帮助下,他决定前往香港,在怡和洋行担任一份文职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尽管琐碎庸常,并且薪水很低,但他事无巨细做得很认真,很多人就不理解,他却笑着说:“我来这里,并不是为了薪水,我还年轻,我知道,和你们在一起,就能学到很多东西。”他谦卑的回答,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直到现在,他都认为,三个月的文员工作是他曾受到的最系统的教育,在这里他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还学会了与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游刃自如地交流。

回到牛津大学后,他参加了以狂饮和行为放荡不羁而著称的布灵登俱乐部,并担任学院网球队的队长,他的公众影响力也与日俱升。大学毕业后,他和母亲做了一次深入的交流,他列举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现象,母亲就问他:“你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我希望能改变一些社会现象,让更多的人能快乐。”母亲告诉他:“那就从政吧,只有这样你才能改变整个社会,让更多的人更快乐。”他一下就顿悟了。

为了谋求长远的政治前途,他先在保守党政策研究部门工作,后来在蒙卡尔顿传播公司干了七年,同时,他开始竞选议员,正式步入他的从政之路。

2005年,在保守党领袖霍华德宣布辞职之后,他竞逐新领袖之位,在几乎无人看好的情况下,他以出色的演讲口才最终成功当选保守党党首。2010年,他以“变革”二字为筹码,如愿以偿成为英国最年轻的首相。

他自己都没想到,当年一个成绩倒数第一的差生,有一天居然能成为英国最年轻的首相,他想到母亲常和他说的一句话:“卡梅伦,拥有谦虚和智慧,你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从一个差生到首相,卡梅伦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是一部活生生的励志传奇,我想,许多人也和卡梅伦一样,也有过自卑,有过彷徨和迷茫,但只要有谦虚,能听得进意见,并且为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一步步去努力实现,我们的人生也能和卡梅伦一样,快乐且丰富多彩。

别人的看法与你无关

文/姜钦峰

当埃里克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时,全世界为之震惊,因为这位登山勇士是个盲人。埃里克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幼年不幸患上了一种罕见的视网膜疾病,13岁时完全失明。为了帮助儿子树立信心,每年夏天,父亲都会带他出去徒步旅行。埃里克渐渐爱上了户外运动,并开始练习攀岩、登山。

生性好强的埃里克越攀越高,他要以这种方式来寻找自己的光明。几年后,他在登山界已小有名气,在“美国盲人基金会”资助下,依靠队友帮助,用绳索和铃铛引路,他成功登上了北美洲最高峰麦金利峰。从此以后,他的足迹遍布世界七大洲,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峰、南美洲的阿空加瓜峰……他征服了一座又一座世界高峰,2001年,他又成功登顶珠峰。

埃里克站在了世界之巅,成为第102位全部征服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登山者,也是他们当中唯一的盲人,其中艰难可想而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他不断挑战极限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最大困难,并非自身的生理障碍,也不是危机四伏的大自然,而是人们固执的成见。后来,埃里克在自传中深有感触地写道:“失明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们对盲人的看法。”

当埃里克第一次宣布,要向高山发起冲锋时,顿时遭到一片质疑,几乎没有人相信,一个盲人能够登上山顶。有的登山运动员不愿加入他的队伍,在他们看来,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简直是对职业登山者的侮辱。甚至有人大言不惭:“连我这样的正常人都不会做这样的蠢事!”高山不可怕,人言却可畏,埃里克承受的压力,常人无法想象。

许多时候,别人对你的看法,其实与你无关,因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如果有人认为你不行,而你竟然信以为真,这才是真正的失明。雄鹰之所以能翱翔蓝天,那是因为,它从不怀疑自己是雄鹰。

做法国没有的法国菜

文/方益松

在日本富士山下有一条街道,由于当地游人如织,这里几乎汇聚了全球各个国家不同风味的餐厅,而且大多生意红火,但奇怪的是,整个一条街,唯独没有法国餐厅。

一个法国人经过充分的市场考察,决定在此投资。无论是装潢还是设计,他几乎完全参照了法国餐厅的全部风格,甚至连餐厅的桌椅、地板和餐具也是从法国空运过来。不仅如此,他还从法国自带厨师,在餐厅里遍植法国花卉,完全就是一个法国高档餐厅的原版照抄。

谁知开业后的情形却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两个月下来,餐厅不仅没有盈利,反而陷入了严重亏本的境地。菜肴的口味完全地道,配料也绝对正宗考究,可是,问题的症结究竟出自哪里?老板一筹莫展了。

其后不久,一个年轻人来店里应聘,经过几天的观察,年轻人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其实餐厅生意一直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不是别的,就是缘于咱们这里的法国菜过于正宗了。”“正宗的难道不好吗?”老板愈发不解了。“您有没有注意到,来咱们这里就餐的很少有法国人,试想,人家千里迢迢从法国来到日本,肯定不会再去品尝家乡的菜肴。”年轻人继续分析,“那么,也就是说,光临咱们这个餐厅的90%都是外国人。您做的菜也许是很正宗,可是,您恰恰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点,传统的法国菜肴尽管外观品质精美绝伦、品种繁多,但却存在火候较小、口味肥浓等不为大多数外国人所接受的弊端。就以咱们餐厅里的臭芝士、鹅肝酱为例,并不是很受顾客欢迎,特别是榴莲饭那种刺鼻的味道,相信,那只是法国人的最爱。不管是口感还是味觉,法国菜肴并不是适合这条街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这也是之前几家法国餐厅最终歇业的主要原因。”

老板若有所思,也许,自己的失败真的就是缘于做的法国菜肴过于正宗。接下来,餐厅老板开始给自己的菜肴重新定位,那就是做法国没有的法国菜,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了菜肴的配方与制作工艺,不断借鉴其他各国餐厅的经验和做法。不仅如此,餐厅老板考虑到好多游客由于赶时间,也许不会像传统法国文化那样耗费几个钟头,坐在那里,持着刀叉文质彬彬地用餐,于是,该餐厅率先推出了独创的法国快餐和外卖。渐渐地,该餐厅在这条街有了名气,好多国家的旅游团来富士山旅游都会指定在该餐厅用餐,甚至很多法国的游客也特别青睐这种经过改进的特殊的法国菜肴。

这家餐厅就是后来著名的法国福楼集团的前身,经过30年的创业,该集团已发展成为法国餐饮业的第一大集团和上市公司,在全球拥有200多家餐厅,5240名员工,2009年的营业额近4亿欧元。

很多时候,成功并不是原版照抄或者一成不变,正宗的法国菜,只适合于法国人,你不可能强求全球的游客都去迎合你的口感。

刀锋上的秘密

文/张珠容

世界上最贵的剃须刀一把不过六七千元人民币,但在英国,有人竟将一个剃须刀刀片的价格卖到了4.75万英镑,更关键的是,不止一个顾客愿意购买。这个刀片为何能卖到如此高价?如果你有一台可以放大400倍的医学显微镜,你就能知道它的价值了。

这个看似普通的刀片,能在400倍的医学显微镜下绽放它的独特之处——薄如蝉翼的刀锋上刻有一句名言:一切皆有可能。如此微型的雕刻出自英国雕刻家格雷厄姆·肖特之手。

肖特常常在一些小物件上下功夫练习手法。多年的磨炼使得他的手法越来越熟练,两年前,他完成了第一件微型雕刻作品“上帝的祷文”—— 一枚刻有278个字母的黄色大头针。此后,他常常在螺丝钉顶端、大头针帽或别针上进行雕刻。随着时间的推移,肖特越来越想知道自己能挑战的极限是什么,是针尖、钢丝,还是小挂钟里的指针?

2012年年初,肖特终于找到了微雕极限的雕刻对象。那天他剃须的时候,稍一分神,下巴被刀片刮伤。注视着刀片上的血迹,他突然想:这么薄的刀片,能不能在它的刀锋上进行微雕创作?

肖特当即找出显微镜细细研究起来。再薄的东西都有一定的厚度,不过,他几次在显微镜下拿起雕刻刀对着剃须刀锋,都没能留下一点儿刀痕,因为刀片不是晃动就是被雕刻刀弄断。短短半个小时,肖特就刻坏了三把刀片。

经过反复尝试,肖特总结出了微雕的两个要点:第一,要抵御外界干扰;第二,要让自己的身体处于最佳静止状态。第一个要点好解决,肖特选择在午夜开始雕刻。第二个要点要做到绝非易事,为了尽量保持静止,他将右臂绑在椅子的扶手上,并且工作前静坐90分钟,同时保持均匀缓慢的呼吸。雕刻过程中,肖特的耳朵上挂着听诊器,他监听自己的心脏跳动,然后试着在两次心跳之间下刀。为了将心跳频率降低到每分钟30次,肖特每天都会坚持跑步一万米。

事实证明,这些措施果然效果显著,一个多月后,肖特终于在刀片刀锋上刻下了第一个字母,此后,他一个晚上可以完成三个小写字母。他想把“一切皆有可能”(Everything is possible)这句话雕在刀锋上,因为他希望当人们看到这一行字时,能悟到它的真正含义。

有好几次,他已经刻到最后几个字母时,刀片突然断裂。一次又一次的功亏一篑非但没有使肖特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创作到底的决心。

经过整整七个月的辛苦努力,在断了150枚刀片之后,肖特终于完成了心愿。显微镜下,肖特看着那几个字,长长舒了一口气,因为他终于完成了极限挑战,并且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那句刻在刀锋上的话—— 一切皆有可能!

这件作品创作出来后,肖特给它定了4.75万英镑的超高价。许多人被肖特的执着与坚韧所震撼,纷纷表示要购买,最终,一个名叫布莱迪的收藏家幸运地拥有了它。拿到刀片的那一刻,他激动异常:“这是一个奇迹,我有幸收藏了这个奇迹,是的,一切皆有可能。”

阴霾是失去信念的阳光

文/古堡祥

1967年5月,美国西雅图第一中学,操场上人声鼎沸,学校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篮球比赛,以华人骆家辉为首的一支篮球队与另外一支篮球队在赛场上狭路相逢,双方剑拔弩张,打得不开可交。

由于裁判的一次误判,骆家辉对这样的结果感到不满,他上前与裁判申诉,裁判认为他无理取闹,便掏出了黄牌,对方球员认为骆家辉输不起,便用嘲笑的口吻讽刺他,他忍无可忍,将一记耳光打在了对方球员的脸上。

球场上发生了械斗事件,这在西雅图中学还是头一遭,校长闻讯后,要求对闹事者严惩不贷,当时的美国,对华人有偏见,骆家辉收到了一份在家停学三个月的惩罚书。

骆家辉不服气这样的判决,他几次找到校长申诉,校长觉得他不可理喻,便给他的父亲打了电话,让父亲领他回家反省。

父亲领着骆家辉回转西雅图的家园,他们每天在田园里劳作。骆家辉低着头,失败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他一心想当个好学生,将来振兴华人在美国的影响力,可是这路程走起来却无比艰难。

有一次,他与父亲一起拉着一大车的蔬菜去市场上叫卖,但在回来的路上,却突然遇到了暴雨,由于未带雨具,周围也没有找到一个适合的避雨场所,他们被淋成了“落汤鸡”。

雨始终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父亲看了看天,对骆家辉说道:“我们接着赶路吧,等到雨停了,天也就黑了,我们就失去了光明,回家的路会更加坎坷。”

骆家辉看了看天,他看到一大块一大块的阴霾布满天际,他嘴里嘟囔着:“怎么都是阴霾,阳光哪去了?”

父亲一边在前面拉着车,一边大声告诉他:“不,阳光就在那儿,它没有走远,阴霾只是失去信念的阳光,只要天空充满了力量和自信,用不了多久,阴霾就会变成阳光的。”

父亲的话很有哲理性,让骆家辉有些顿悟,他一边推着车子,一边抬头看天,果然,过了好大会儿,雨停住了,夕阳露出了笑脸,阴霾消失殆尽。

这个叫骆家辉的孩子不负众望,一口气奔跑在青云直上的仕途上,2009年,奥巴马提请骆家辉为第一任华裔商务部长,2011年,他又被奥巴马钦点为新一任驻华大使,奥巴马在白宫自豪地透露:骆家辉是担任驻华大使的唯一人选。

阳光无时无刻不停留在我们的天空中,只是我们被困难所缠绕,被失利所笼罩,我们的双眼沾满了泪水,却没有看清前方的康庄大道。

阴霾只是失去信念的阳光,在乌云覆盖的天空下,只要我们从不停歇,多去分析失利的原因,总结经验,总有一天,我们的双手一定可以拨云见日,阳光会重新照耀生命的蓝天。

春天没有埋藏你的理由

文/凌仕江

杜鹃花开了,燕子归来,季节号的地铁在银装素裹里迎来了兔年的春天。换上新日历,又开启了奋斗征程里美丽的一页。清晨,邮筒里一封来自南方的信笺,给原本因为雪的到来而欢呼雀跃的心,平添了几分惊喜。熟悉的字体,即便不看信的署名,我也一眼能猜到它的出处。

那一年的冬末春初,我在西藏的小木屋里,收到了女孩的第一封来信。一起收到的还有近百封来自全国各地热心读者的书信,创作的忙碌使得我难有精力一一回复,但当读到女孩的信时,我却无法淡漠这位花季女孩的焦虑与无奈。女孩说为了实现她上大学的梦想,年迈的父母不惜变卖一些值钱的家当,来铺平她参加艺术生考试的道路;为了增加被理想中大学录取的机会,除了艺术生考试,她还报名了艺术特长生和自主选拔录取等所有能参加的考试。然而,四处奔波“赶考”重重压力,对家庭的愧疚和对前途的迷茫让她窒息,原本对梦想的执着却成为她最终选择放弃的诱因。

连夜我写了一封简短的回信,在第二天的清晨,踏着白皑皑的大雪寄了出去。信里,我对女孩说:史铁生在他20岁的那年,双腿突然残废,他的所有对未来的期盼被命运无情地夺去。然而,放下心中的种种不甘和不平,将人生当成纯粹奋斗与战胜自我的旅程,史铁生写出感动人心的一篇篇文章。所以,当你感觉春天为他人送去了希望却带给了你失望的话,不要以为只有万紫千红才能赢得春天的奖赏,哪怕只是纯粹的一丝白、一点绿,也会让你收获春天的绽放。“坚守自己纯粹的色彩,也不会被春天埋藏。”在女孩后来的来信中说,这句话给她很大的鼓舞。她终于明白要想攀登高峰,就必须抛弃太多的杂念,学会做减法。第二年,她又走上了考场,只是这次的她,不再当空中飞人,踏实地选定了一所自己实力相当的学校。直到有一天夜里,她兴奋地在电话里告诉我,她被花城的一所大学录取了。我被她成功的喜悦深深感染,原来春天的故事让生活变得如此美好。

这一次的来信,她又带给我一个报喜:她已经保送上了研究生。如今透过她那隽秀的字体和淘气的表情符号,可以肯定她早不是几年前那个忧郁的女孩,我甚至能想象即便容貌不漂亮的她,爽朗的笑声都可以化作一朵朵飘逸的白云,带给整片阴沉的天空一片晴朗。只是有谁能想到,几年前的她,在四处盲目“赶考”的重压下,差一点被埋藏在春天里呢?

谁曾想到,把梦想满满地装进口袋,最终所有的理想都有可能提前丢掉你。又有谁曾想到,只坚持一个梦想,可能开出一条花径呢!

他的肩膀你的高度

文/查一路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曾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把六只猴子分别关在三间空房子里,每个房间两只。每个房间里分别放着一定的食物,但放的位置高度不一样。

第一个房间食物就放在地上,第二个房间的食物挂在屋顶,第三个房间的食物则分别从易到难挂在不同的高度位置上。

几天后,打开房间发现,六只猴子的生存状况迥异:第一个房间里的猴子一死一伤;第二个房间里的猴子全死了;唯有第三个房间里的猴子安然无恙。

原因不难明白。第一个房间里的食物唾手可得,激起猴子们膨胀的私欲,让它们大动干戈,结果非死即伤;第二个房间里的食物挂在屋顶高不可攀,让两只猴子在无望中,互相感染着悲观的情绪,彼此孤立地在饥饿和绝望中死去。

只有在第三个房间里的猴子,在独立跳跃取食失败后,同时想到了对方,采用了“叠罗汉”的方式,取得食物,猴子也在合作中发现了一种新的高度,这种高度让它们饱食、生存,以至于后来离开这个房间,它们仍然相亲相爱。

其实,人与人相处,有类于六只猴子的景况。互相撕咬和孤立,都会加速灾难的来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当感觉到自己的高度不够时,借出你的肩膀就会给你赢得新的高度。

你的存在,无形中就成了他人存在的重要前提。当困难来临时,需要记住的是:你需要他的肩膀,他需要你的高度。

造就传奇的力量

文/高兴宇

先说说一个人。1979年1月19日,一位19岁的青年在滑雪时突发奇想,要从朋友张开的双腿间滑过去,结果却撞到了朋友的身体上,折断了脖子,导致颈以下全身瘫痪。自此以后,一位高大英俊的青年,变成了只能摇头的残疾者,终生依靠轮椅生活。

再说说第二个人。他会驾驶汽车,这不足为奇,但他不是飞行员,却能自由驾驶飞机在空中翱翔,这就不简单了。1993年,当他33岁的时候,竞选温哥华市议员,成功了。在连续做了12年市议员后,2005年,他被温哥华市民拥上了市长的宝座。单说这些,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如果说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是同一个人,那就恐怕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刚才说的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原本就是同一人,这个人就是加拿大的萨姆·苏利文。

一位四肢瘫痪的人,活着本已不易,但苏利文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残疾人坐在轮椅上也可以走得很远。除了刚才说的那些成就外,还有工商管理硕士、多个非营利助残团体的创建人、多种助残设备的发明人、加拿大勋章获得者……可以说,苏利文是个不折不扣的奇人。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段传奇经历的几个片段吧。

在折断脖子后的几年里,待在家里的苏利文陷入了选择生还是死的挣扎中。他把受伤前自己打工赚取的钱都取了出来,买了辆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汽车。为了不让父母太伤心,他设计了开车坠崖这种自杀方式,所幸的是,他的几次“坠崖练车”都没有成功。此后,要强的苏利文不忍再拖累两位老人,便坚持离开了家,搬到了一个半公益半营利性的公寓。

一天傍晚,苏利文又一次独自在房间中品味绝望的痛苦。他盯着空白的四壁,感觉自己的生命就像它们一样空虚。他推着轮椅来到户外,看到远处的城区正掩映在落日的余晖中。他想那里有沸腾的生命活力,人们正在摇动着生活风帆向前航行。此刻,苏利文忽然想到自己的大脑很好用,也能够独立吃饭穿衣,甚至还能微笑。苏利文决心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也要做一个完整的人,我要工作。”苏利文此时对自己说道,“受伤前我有十亿个机会,而现在我还有五亿个。”从那一刻起,一个新的萨姆·苏利文诞生了。

从那以后,苏利文广泛涉猎知识,勇于挑战生活。他不但学会了驾驶飞机,而且还教会了另外20位残疾人飞行。由于温哥华人口中华人超过三分之一,在加拿大土生土长的苏利文还学会了中国广东话,这在他以后的竞选中收效奇特。苏利文一讲广东话,就会得到华人的掌声和鼓励。市长选举中,华人几乎把选票都投给了苏利文。

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将这传奇经历赋予萨姆·苏利文?

答案是不屈不挠地与生活抗争的精神。

苏利文年轻时把脖子摔断,几十年过去,换了别人,也许早就厌倦人世或是默默无闻了,可苏利文却把命运演绎到了极致。他经历了痛不欲生的时光,但他没有消沉下去,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不屈不挠地奋斗,结果生活给予了他传奇和精彩。苏利文说过:“我们一生中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有些是好事,有些则很不幸。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面对挑战时的表现,这与他是否坐轮椅无关。”

穷人的屋檐,高过天堂

文/朱成玉

那是一个穷人的土坯房子,低矮、破旧,正值冬天,漫天大雪,让人担心它时刻会被雪压垮,被风吹倒。

屋子里,母亲和三个孩子紧紧拥在一起,父亲脱掉他宽大的棉袄,给他们披上。他自己在炉子旁边守着,一根一根地往炉膛里添加着柴火,让炉子始终保持着燃烧姿态,以抵挡窗外呼啸的北风。

父亲就那样守着炉子,他不能让它熄灭,天气太冷了,那是唯一的温暖。父亲提议说:“咱们编歌唱吧。”孩子们一致响应,围着炉子兴奋地手舞足蹈起来,忘却了寒冷。

他们每编出一首歌词,父亲就用本子记下来。那个寒冷的冬天,总能听到那破旧的屋子里传出来的歌声。

从此以后,编歌词成了他们的一种嗜好,乐此不疲。经过整理,已经有厚厚的一大本了。父亲突发奇想:“我们把它编成集子出版怎么样?”没想到一家人全同意了。母亲说:“出书要很多钱呢,我们只能从牙缝里抠出钱来。”

他们吃了一年的咸菜,省吃俭用,攒下了出书的钱。

父亲去城里联系出版社,在一个有钱的亲戚家三室一厅的房子里住了一宿。亲戚嘲弄他说,你们都穷那样了,怎么还那么不实际呢?那钱留着做点买卖不好吗?他没有辩驳,沉默着。回来后,家人问他,那一宿住得是不是很舒服。父亲说:“城里人富有是富有,但一家人住在三间分开的房子里。我们一家老小能相依为命地挤在一间房子里,每个晚上都能住在一起,我觉得我们更幸福。”

他们的集子终于出版了,捧着散发着油墨香的书,他们激动得一夜没有合眼。

他们一起编了一首歌曲《种太阳》:“我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以后去播种太阳/仅种一颗,就够了/会结出许多的太阳/一颗送给南极/一颗送给北冰洋/一颗挂在冬天/一颗挂在晚上/到那个时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温暖、明亮。”后来,作曲家徐沛东亲自为这首《种太阳》谱了曲,经过节目主持人鞠萍之口,传唱全国。

这,是我朋友的亲身经历,他说:“我是那三个孩子中的一个。虽然我们在那个破旧的屋子里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但我知道,有一种东西可以使穷人的屋檐,高过天堂。”

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别

文/鲁先圣

拿破仑·希尔是美国著名的人际学家,世界著名成功学大师。1933年,罗斯福总统把希尔请进白宫,帮助他主持著名的“炉边谈话”节目,唤醒美国人民沉睡已久的信心与活力。拿破仑·希尔为总统组建了国家有史以来最庞大的智囊团,他睿智深刻的智慧,被人们称为“当代基督”。

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别,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别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别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也就是说,心态是命运的控制塔,心态决定我们人生的成败。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位成功学大师的智慧。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如果你的心态始终是积极向上的,生命的阳光必会将你的前程照亮;但是,如果你总是消极地对待生活和人生,你所有的希望就会渐次破灭,它就像一剂毒药,使你的意志逐渐消沉,精神慢慢泯灭,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有一位日本企业家西村金助验证了这个哲学。他原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但是他从没对自己有一天成为富翁产生过怀疑。他始终相信自己可以成功。西村先借钱办了一个制造玩具的小沙漏厂。沙漏是一种古董玩具,它在时钟未发明前用来测量每日的时辰;时钟问世后,沙漏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西村金助却把它作为一种古董来生产销售。本来,沙漏作为玩具,趣味性不多,孩子们自然不大喜欢它,因此销量很小。但西村金助一时找不到比较适合的工作,只能继续干老本行。沙漏的需求越来越少,西村金助最后只得停产。但他并不气馁,他完全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眼前的困难,于是决定先好好休息,轻松一下。

他每天都找些娱乐,看看棒球赛,读读书,听听音乐,或者领着妻子、孩子外出旅游。但他的头脑一刻也没有停止开拓新事业的思考。机会终于来了,一天,西村翻看一本讲赛马的书,书上说,马匹在现代社会里失去了它运输的功能,但是又以高娱乐价值的面目出现。在这不引人注目的两行字里,西村好像听到了上帝的声音,高兴地跳了起来。他想:“赛马骑用的马匹比运货的马匹值钱。是啊,我应该找出沙漏的新用途!”就这样,从书中偶得的灵感,使西村金助的精神重新振作起来,把心思又全部都放在他的沙漏上。经过几天苦苦的思索,一个构思浮现在西村的脑海:做个限时3分钟的沙漏,在3分钟内,沙漏里的沙子就会完全落到下面,把它装到电话机旁,这样打长途电话时就不会超过3分钟,电话费就可以有效地控制了。

想好了后,西村就开始动手制作。这个东西设计上非常简单,把沙漏的两端嵌上一个精致的小木板,再接上一条铜链,然后用螺丝钉钉在电话机旁就行了。不打电话时还可以作装饰品,看它点点滴滴下来,虽是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儿,却能调节一下现代人紧张的生活。担心电话费支出的人很多,西村金助的新沙漏可以有效地控制通话时间,售价又非常便宜。因此,一上市,销路就很不错,平均每个月能售出3万个。这项创新使原本没有前途的沙漏转瞬间成为对生活有益的用品,销量成倍地增加,面临倒闭的小作坊很快变成了一个大企业。西村金助也从一个即将破产的小业主摇身一变,成了腰缠亿贯的富豪。

看看西村金助成功的例子,我们会发现,他与我们大家的差别真的像希尔先生所说的那样,差别很小。但是他赚了大钱,而且是轻轻松松,没费多大力气。如果他不是一个心态积极的人,如果他在暂时困难面前一蹶不振,那么他就不可能东山再起,成为富豪。心态是一把双刃剑,是任何一个人内心都具有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像成功的西村,始终相信自己能够行,这把双刃剑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引导我们走向成功。

不,折腾!

文/刘述涛

父亲对拿着吉他,又想要出去的庞龙说:“我求求你,别折腾了好不好?你就一建筑工人,把砖砌好,把墙刷好,能不比唱歌强?能不比唱歌靠谱?”庞龙却说:“不,我要唱歌,而且我要把唱歌当成我一生的事业……”

父亲生气了,从庞龙的手里夺过吉他,从六楼扔了下去。庞龙看着一地的吉他碎片,他的心也碎了。他不明白原来一直支持自己唱歌,并且给自己买吉他的父亲,现在是怎么了。

直到过不多久,父亲躺在病床上,庞龙才明白,自己的父亲已经被确诊为肺癌晚期,这样摔掉自己的吉他,让庞龙不再折腾,不做歌星的梦,就是想告诉庞龙,他不行了,庞龙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他很不放心庞龙还要在看不到一丝希望的唱歌路上继续走下去。

庞龙决定不折腾了,他从一名建筑工人,调到父亲的煤矿企业当电工。可是当电工的那段日子里,庞龙却发现自己的内心像是长了草一样难受,他不想当电工,虽然在矿上挎着一个电工包,走来走去的被挖煤的工人羡慕,但这不是庞龙想要的生活,他还想唱歌,还想成为一名站在舞台上唱歌的歌星。

为了实现自己的唱歌梦想,庞龙对母亲说,你给我买架钢琴吧,我要考音乐学院。母亲却说,你怎么又折腾起来了,不是说好不唱歌了。庞龙说,不唱歌我心里难受!看着庞龙天天茶饭不思,只一味地恳求自己给他买钢琴,母亲的心软了,把家里准备给庞龙结婚的钱,给动用了,为庞龙买了一架钢琴。

可是,从考上沈阳音乐学院学习到毕业,庞龙仍然没有看到自己可以唱红的希望在哪里。他仍旧是一名默默无闻的酒吧歌手,除了每天模仿一些大牌歌手的声音,就是酒吧老板每天给他开的五块钱和一顿饭的待遇。

这样的生活,让任何一个人都会觉得自己会疯掉,而不再坚持,可庞龙却仍然坚持,并且决定把父母去世留给他的唯一一套房子也要卖掉,来做自己的第一张专辑。庞龙的姐姐们不同意了,都求庞龙别再折腾了,这样把房子卖了,等于把对父母的唯一念想也给卖没了。到时候,庞龙就是一个没有了家的人,他不知道自己的心会归到何处。可庞龙却像是吃错了药一样,谁的话都听不进去,他一门心思就是想卖房,出专辑。

最后房子卖了,专辑出来了,庞龙却还是没有火,他就如一杯温开水一样,让所有的人一喝完,就很快忘记了这是一杯解过渴的温开水。这时候的庞龙才开始真正感觉到没有了家的感觉,他不知道自己该漂泊到何方?不知道何方才是自己梦想实现的地方。

来到西安,依然是一名酒吧歌手,如果说这时候做酒吧歌手是为了梦想,还不如说庞龙是为了生存。他已经对自己的歌星之梦产生怀疑,他开始有点不相信自己还能够真正唱出来。虽然内心深处的梦想火苗不时会跑出来灼痛他的心,但总体来说,庞龙真的比以前实际了许多。这时候,有一首叫作《两只蝴蝶》的歌,又传到了他的手上。这是一首庞龙拒绝过两次,不肯去唱的歌。真正拒绝的原因,不是这首歌不好,而是这首歌的旋律太过一致,庞龙觉得唱起不过瘾,庞龙又想拒绝。朋友却对他说,事不过三,就算你折腾一次,把这首歌唱了,你又不是没有折腾过。

录这首歌不是在录音棚里,而是在一位朋友的家里,唱完之后,这位朋友对庞龙说,如果这样的歌会让你红起来,我就去撞墙!庞龙说,你撞完了,我也撞!但是,世界上的事情就有这么奇怪,最后,庞龙就是靠着这首歌红遍了大江南北。

如今,已经出道二十多年的庞龙,就要在北京展览馆开启他全国个人演唱会巡演。只有在这时候,庞龙才开始真正明白,一个人,有思想,有抱负,他就不可能不折腾,那既然要折腾,就得让自己始终保持足够的清醒和自由思考的姿态,让自己在折腾中变得更好,更接近自己的梦想。

所以说,人有时候被人劝说不要折腾了,也得反过来问问自己是不是应该说:“不,折腾!”

打开自己的天空

文/徐立新

很小的时候,他就患上了脑瘫,而且双腿也有残疾,只能借助拐杖行走。“伤痕累累”的他成了人们眼中的一个“废人”,没有人对他的明天抱有希望。

但他却依然热烈地活着,从不在乎外人的评论甚至是嘲讽。他的嗓子并不好,但他却开始学着大声歌唱,久而久之,痴迷上了音乐。他收集了许多歌手的卡带,然后对着家里唯一一个破旧的录音机反复学唱。他决定:要用歌声打开自己乌云密布的天空,邀请阳光晒进来。

功夫不负苦心人。后来,他参加了艺术高考,并被四川一所大学的音乐系录取,他向音乐的艺术殿堂又迈近了一大步。

三年的大学生活中,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比同学们多得多的努力,始终成绩优异,这让他的信心再次大增。

就在快毕业的时候,他又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举办一场个人独唱音乐会,为自己音乐之路,做一次测验。而类似的活动,学校以前从没有举办过,刚开始校方并不同意,但最终还是被他的执着和坚持感动了,决定破格为他举办一次。

为了使演唱会有一定的水准,他有意增加了演唱表演的难度,主动要求在演唱曲目里加入六首意大利歌曲。学过音乐的人都知道,演唱意大利歌曲时,最大的难度就是“弹舌”,很少有人能够轻松过这一关,对于他来说,更是如此。练习几次后,老师还是摇头,建议他最好还是放弃演唱意大利歌曲。他再次选择了坚持,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着一个镜子,日夜反复练习。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演唱会一共要持续两个半小时,对于坐在轮椅上唱的他来说,非常困难,因为身体不是直立的,气息很难长久地跟上。为此,他又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练气息方法,每天睡觉时,将许多本书叠加在肚子上,以此来锻炼肺活量和气息的持久性。

演唱会终于开始了,两个半小时,场内掌声不断,他成功了!那天到现场的,还有一些其他残疾人,他的歌声不仅是给自己的,更是给他们的——只要有勇气和信心,万事皆有可能!

每个人都有对待生活的态度。他说,我的生活态度是:不绝望,不退缩,直面现实。

交不交代他的姓和名,已经不重要了。对于他来说,人生,就好像是一场海啸,但他却乘着歌唱的翅膀,卷干了所有的潮水!

面对同一片天空,无心之人说,那只不过是一个空空如也的不毛之地而已,而独具慧眼的人却说,哦,不,不,那是座晃眼的黄金地。

第三辑

比云更高的,还有山

文/古堡祥

2000年12月的一天,日本东京国立中学的一间教室内,正在进行年度的作文测试,一个矮瘦的男生此时正紧张地在抽屉里搜索着一本作文书。他身体多病,最讨厌的课程便是作文,最喜爱的事情是户外运动,攀登珠峰是他最大的梦想。

作文老师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他的面前,使他的梦想暂时停歇,当老师的手触及他的手时,他感觉有一种一脚蹬空的失落感,在失去依赖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借助于自己的空想完成今天的考试。

他凭空设想了自己的将来:自己可以在云朵上翩翩起舞,原来云朵上也是一片平坦,在地面上能做的事情,在云朵上也可以完成,你可以唱歌,可以种一片庄稼,更可以与小伙伴们一块儿玩耍,只是你需要注意云朵的间隙,那是整块云最薄弱的部分,一不小心,你就会从云朵的缝隙里掉下来。

这篇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诵,老师的点评结果是:文采并不出众,但想象力丰富,只是缺乏可以实现的基础。

同学们嘲笑他的空想,说云朵是虚幻的,怎么可能上去?他下课时,带着疑惑找到作文老师,问他这样的梦想是否可以实现?

作文老师被这个小家伙的执着感染了,他低下身去抚摸着他的头,说道:“科幻是不可能实现的,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在云朵上跳舞。”

这个叫栗城史多的小个子听完后,一阵沮丧,他每天傍晚时分,便站在村口的山坡上,看着天上的朵朵白云思考,他好想自己长了一对像雄鹰一样的翅膀,飞越苍穹,跨越云朵。

18岁那年,他开始攀登日本的富士山,体弱多病的他受尽了折磨与白眼,在无数人奚落的眼神里,他选择了执着。富士山并不高,他却登了两次才成功,第一次他的腿抽筋,打的急救电话,医生与护士风风火火地将他抬了下来,医生告诫他不要玩火自焚,他却赌气从病床上爬起来逃回家中;第二次他准备了很长时间,成功后,他不知足,觉得应该挑战更高的山峰,他的目标瞄准了珠穆朗玛峰。

这简直就是一个幻想,医生听完他的宏图伟业后直皱眉头,因为无论从身体素质、心脏搏动情况,还是握力、脚力、肺活量及肌肉发达程度,他都低于成年男子的平均水平,先天发育不良的人如何挑战人类生命的极限?

但他是个不服输的家伙,他认为自己有登顶富士山的经验,况且自己的心理状态极为优秀自信,即使不成功,也可以积累登山方面的经验,哪怕真的失败,结果也不过是永远与高山葬在一起。

在攀登珠峰前,他先做了热身,加强了体育锻炼的强度,以期望提高自己应对各种困难的决心和经验,他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后,成功地登上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

2008年,他第一次登珠峰失败,他的身体出现短暂性的休克,且视力模糊,严重的缺氧反应差点让他丢命,第二次,他总结了经验,在自己身体状态最好的时候出发,但事与愿违,珠峰发生了严重的雪崩,当一位遇难者的遗体呈现在他的面前时,苦难、死亡的考验像雪花般袭来,由于心理接近崩溃,他退缩下来。

在两年的调整期当中,他选择了沉默与坚强,冷眼旁观,亲人与家人的不理解,爱人的痛苦离开,系列变故如雪片般倾轧过来,他并没有被击倒,而是痛定思痛,暗下决心,从头再来。2011年11月,在经历了两次失败后,他成功地登顶珠峰,在日记中他这样写道:看到无数的云朵在自己的脚下游荡时,我感到自己胜利了,小时候的梦想实现了,原来,比云高的,还有山。

云时常用一种高傲的姿态面对着世间万物,让你无法企及,折戟沉沙,让你儿时的梦想休克停止裹足不前。既然我们无法在云朵上航行飞舞,无法用自己的身躯去征服她的虚幻与翱翔,我们何不更换思想,高人一头,超越云的身躯。

比云高的还有山,当你有一天登上伟大的巅峰时,你会发现,云不过以虚幻的面貌在你的脚下徘徊、游荡,而你脚下所踩的,是实实在在的胜利,你可以睥睨云,让云朵在你的脚下萦绕起舞,对你崇拜敬畏。

比路更长的,还有脚;比云更高的,还有山。

忍一忍就过去了

文/小榭飞花

他于1934年出生在广东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全家人生活一直很艰苦。小的时候,冬天连鞋都穿不上。新中国成立后,依靠助学金念完了中学和大学。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

1963年,他经香港到泰国,侨居了五年。1968年,又从泰国回到香港。初回香港时,他两手空空,处境艰难。为了生活,他甚至为人照看过孩子。

生活的艰难,却萌发了他创业的决心。他利用晚上的时间认真钻研香港的市场状况,发现尽管香港的服装业发达,香港人也很喜欢穿西服,可是却没有一家生产领带的工厂。于是,他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6000港元,又腾出自家租住的房子,办起了领带生产厂。

万事开头难。起初,他和妻子两人只是用手工缝制低档的领带。尽管夫妻两人起早摸黑,干得很辛苦,生意却非常不好。经过仔细考虑,他决定改做高级领带。他买来法国、瑞士的高档领带进行研究仿制,生产出了一批高级领带。为打开销路,他下了狠心,把第一批产品在一家商店免费供应顾客。

由于花色、款式好,他拿出的这批产品很受欢迎。很快,他制作的领带便在香港小有名气了。及至1970年,竟然已在香港十分走俏。也就在这年,他正式注册成立了“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第二年,他在九龙买了一块地皮,建起了一个初具规模的领带生产厂。

他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他心中的目标是要创世界名牌。他多次到西欧领带厂参观,学习他们的制作工艺和经营方法,然后集众家之长,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严格的管理、检验制度,从而使“金利来”领带逐渐占领了香港市场,成为男人们庄重、高雅、潇洒的象征。

1974年,香港经济出现了大萧条,各种商品纷纷降价出售,而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一方面不断改进金利来领带的质量,另一方面独树一帜地适当提高价格。结果,生意反而出人意料地好起来,当经济萧条过后,金利来更是身价倍增,在香港成了独占鳌头的名牌领带。

不仅是领带,他还将他的发展计划拓展到更多的男士用品。他将这些年来已使香港人耳熟能详的广告词“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做了看似简单、实则深具创意的改动,改为“金利来,男人的世界”,又从T恤衫开始,逐步推出了金利来牌的皮带、袜子、吊带、花边、腰封、领结、领带夹、袖口纽、匙扣等系列产品,使公司和金利来品牌都走向了多元化。

在发展巩固香港市场的同时,他还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拓展海外市场,向东南亚国家进军。他亲自到新加坡考察,创办分公司,寻找合作伙伴。获得成功后又迅速把战场扩展到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中国台湾……迄今为止,金利来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型客户数目已超过上千个。

他就是“领带大王”曾宪梓。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有一颗可贵的中国心。在香港创业不久,就开始对家乡广东的教育事业及母校作出捐赠。至今为止,曾宪梓先后捐助的项目超过800项,涉及教育、科技、医疗、公共设施、社会公益等方面,捐款总额超过6.3亿港元。

谈起成功的时候,他一再地和人提起小时候的一些经历:

父亲去世后,所有的重担都压在母亲蓝优妹身上。为了能让孩子们活下去,她不得不去干男人们都不愿意干的累活,挑石灰、挑盐……即便这样,他们的生活依旧窘迫无比,常常吃了上顿愁下顿,没办法,母亲只好租了几亩薄田。

那是一个天寒地冻的冬日,曾宪梓的母亲蓝优妹由于经常赤脚下田,双脚生了冻疮,并裂开一个个露出红肉的口子,再赤脚下田的时候,痛得钻心。如果用胶布贴上伤口,下田时一沾水就会掉,而且她也舍不得花钱买胶布,但她想到第二天还得下田,如果不处理,裂口会越来越宽,于是就决定用铁针和棉线来缝合它。她将双脚泡进热水里,等裂口上的皮肤泡软之后,再咬着牙一针一线地将裂口缝起来,每缝一针,鲜血直流,小宪梓在一旁看得眼泪直流,母亲忍痛安慰儿子:“傻孩子,不缝好怎么办呢,裂口会更大更痛的,没事的,忍一忍就过去了。”

这一幕永远铭刻在曾宪梓的心里,每当他在困难面前感到疲惫烦乱之时,他便会以此来鞭策自己:母亲连那样深痛的苦难都挺过去了,忍过去了,我还有什么困难不能过,什么艰苦不能忍呢!

让世界跟你一起“偷懒”

文/查一路世界需要两类人,一类懒惰的人,一类勤劳的人。用传统的眼光看待这两类人,肯定和褒扬的无疑是后者。因为勤劳的人每天都在为公众奉献新鲜的牛奶和面包。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比尔·盖茨,原是个程序设计员,因为懒得读书,他就退学了。他又懒得记那些dos命令,于是就编了个图形的界面程序,叫什么来着?我忘了,懒得记这些东西,于是全世界的电脑都长着相同的脸,而他成了世界首富。

这是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的一段演讲词。马云也很懒,但他创造的业绩却不平凡,正如他自己所说:“像我从小就懒,连肉都懒得长——这就是境界。”瘦得形销骨立的马云幽了自己一默,意在强调懒人有懒人的用处,懒人有懒人的境界。

懒惰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消极的懒惰,一种是积极的懒惰。民间故事中,那个懒孩子,出远门的父母,在其脖子上套一块饼,但他宁愿饿死,也懒得去咬。这是无可救药的懒惰。另一类,是不愿在繁复的劳动中耗费艰辛,而去思考省时、省力、快捷、有效的方法。创造和发明,往往为这类懒惰的人预留着通道。

正如马云所分析的,懒得爬楼,于是有人发明了电梯;懒得走路,于是有人制造出汽车;甚至懒得去听音乐会,于是有人发明了唱片。正是懒惰的想法,激发出一些人的智慧。他们不想在多余的过程中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而是极力寻找捷径,直达目的。

比如说登山者。在缆车发明之前,人们必须汗流浃背,累死累活,亦步亦趋,过度的疲劳大大降低了游客游玩的兴趣。其实这些过程可以省去。而缆车的发明正好契合了人们偷懒的想法,既可以须臾间登上山顶,一览众山小,又可以在峰与峰之间,像猴子荡秋千一样荡来荡去,好不惬意痛快。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成功的偷懒,总给人新鲜和刺激。

省略过程,直达目的是懒人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懒惰确实不是一件坏事,它在努力让一切漫长复杂的程序简单化,让一些专业工具变得不再跟人为难,让傻瓜也能操作,比如傻瓜相机。许许多多偷懒在人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成功,其结果是,让人们从辛苦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活得更轻松、自在、享受。

当然,为了达到懒惰的目标,需要勤奋地工作;在懒惰的目的未达到之前,在原有的工作环境之下,仍需要勤奋地工作。二者并不矛盾。

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给那些貌似懒惰实则有想法的人以空间。懒惰的人也需要懒出方法,懒出风格,懒出境界。这个境界就是——让世界跟你一起“偷懒”。

弯下腰,是为了昂起头

文/朱成玉

他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腰缠万贯。他很久没有坐过公共汽车了,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体验一下普通百姓的生活。他投了币,找到一个靠窗的座位坐了下来。他好奇地打量着身边的人,他的前面是个怀孕的妇女,他的身后是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每天挤着公共汽车,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依然很快乐。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出悲苦,有的只是对生活的满足。他的心情很好,他的对面有一个很漂亮的女人,他可以近距离地欣赏。车子到了下一站,上来的人渐渐多了。美女就渐渐被人遮住了,他看不到她,就闭上了眼睛,回味着那女人的曼妙风情。忽然,有个尖利的声音向他砸来:“你就不能给让个座啊,一个大男人一点儿都不绅士。”他睁开眼睛,看到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婴儿,站在他面前。而那个抛出尖利声音的女人继续对着发愣的他吼道:“瞅什么瞅,说你呢!”全车的人都朝他这里望过来,他的脸“刷”的一下霞光万丈。赶紧站了起来,把座位让给了那个抱孩子的妇女。在下一个站口,他狼狈地逃下了车,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出这么大的丑,下车前,他狠狠地看了一眼那个牙尖嘴利的丑女孩,恨得直咬牙根。

他的公司要招聘,在面试的时候,他亲自进行把关。他见到了一个面熟的人。是她,那个让他出丑的女孩。不是冤家不聚头,他在心里暗暗得意,终于有报复她的机会了。

女孩也认出了他,神情顿时紧张起来,额头上沁出了汗。“你把我们每个人的皮鞋都擦一遍,你就可以被录用了。”他对她说。她站在那里,犹豫了很久,家里的经济已经全线告急,她太需要这份工作了。尽管自己有高学历,也有能力,但因为长得丑,很多公司都将她拒之门外。现在,机会就摆在她的面前,只要她放下自尊,为他们擦一次皮鞋。可是,她又怎么可以用自己的尊严去交换啊。

他在心里断定这个倔强的女孩是不会屈尊的,继续挑衅一般地催促着她,没想到她竟然同意了。她拿来鞋刷子,蹲下来,开始替这些考官们擦鞋。他得意地想,你不是厉害吗?怎么没动静了。轮到他了,他还故意跷起二郎腿。忽然,他觉得自己有些过分了,女孩在车上虽然伤害了他,但本质上却是为了做好事,有点侠义风范呢。他向下属要来她的档案,她的笔试成绩第一,遥遥领先于后面的人。从各方面来看,女孩都是出色的。再说,自己也总不能在众人面前食言吧。

于是,在她给几个考官擦完鞋子后,他当众宣布,她被录用了。

她并没有显得过于兴奋,只是微微地向众考官们道了声谢谢。然后一字一顿地对他说:“算上您,我一共擦了5双鞋子,每双2元钱,请您付给我10元钱。然后,我才可以来上班。”

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女孩会这样说,但他的宣布决定已经做出,无法再更改。只好很不情愿地给了她10元钱。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女孩拿着10元钱,走到了公司门口一个捡垃圾的老人身边,把10元钱送给了他。

有一些灵魂注定是高贵的,不管命运将他拿捏得如何卑微。就像这个女孩,虽然她的尊严受到了伤害,但她却给它们找到了一个高贵的出口。

从此,他对这个丑女孩刮目相看。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女孩在日后的工作中,表现得非常出色,业绩出众,替他完成了很多貌似无法完成的任务。

有一天,他忍不住问她:“当初我那样难为你,你的心里有没有怪怨?”

女孩却答非所问:“我弯下腰,是为了换一个可以昂起头的机会。”

充满喜悦的生活

文/鲁先圣

英国哲学家罗素是以研究幸福问题著名的哲学家,其著作《幸福论》畅销世界。在上世纪20年代访问中国以前,他对于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怀着深深的同情,他深信此刻的中国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24年,罗素怀着“拯救中国人民于水火”的宏愿来到了中国,在几位中国作家的陪同下去农村访问。在四川,罗素看到两个衣衫褴褛靠卖苦力养家糊口的农民,十分同情。他停下来与他们攀谈。罗素问:“你们有什么快乐的事情吗?”农民没有直接回话,其中一个问罗素:“你能够用11画写出两个中国人的名字吗?”罗素思索了一会儿说:“不能。”两个农民开心地笑了,他们对罗素说:“我们两个的名字叫王一、王二,加起来就是11画。”

这件事情对罗素触动非常大,几乎改变了他对于中国民众生活状况的看法。也正是从这个故事当中,罗素得到深刻的启示: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快乐是错误的,快乐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

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境遇,我们有没有办法让自己的生活都一样充满喜悦?喜欢金钱的人是以金钱数额的增加为乐趣的,但是这对于一个醉心于学问的书生来说没有一点儿意义。一个喜欢修饰爱慕虚荣的女人会以得到时尚的衣服和首饰为最大乐趣,但是这对于一个娴静朴素的女子反而是多余的累赘。一个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对于官员的升迁一定无动于衷。一个真正的学者也不会羡慕一个暴发户的金条和珠宝。农民最大的快乐在他自己的麦田是否丰收了,渔民最关心的是一次出海的收获。你的爱好就是你的乐趣,你的追求就是你的快乐,只要你不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你的生活就一定充满喜悦。

那些充满悲苦的人是怎么回事呢?他们的自我迷失了,在生活的路途上找不到自我了,总是在看着别人的目光行事,总是在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答案就在这里了,不论任何时候,不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际遇当中,我们都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喜悦,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在我们自己手里。

一条忍着不死的鱼

文/徐立新

在距非洲撒哈拉沙漠不远处的利比亚东部,有一个叫杜兹的偏远农村,这里白天的平均气温高达42℃,一年中除了秋季会有短暂的雨水外,其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骄阳似火。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中,却生长着一种世界上最奇异的鱼,它能在长时间缺水、缺食物的情况下,忍着不死,并且通过长时间的休眠和不懈的自我解救,最终等来雨季,赢得新生——它便是非洲的杜兹肺鱼。

每年当干旱季节来临时,杜兹河流的水都会枯竭,当地的农民便再也无法从河流里取到现成的饮用水了。为了省事,当他们在劳作时口渴了,便会深挖出河床里的淤泥,找出几条深藏在其中的肺鱼,肺鱼体内的肺囊里储存了不少干净的水。

农民们将挖出来的肺鱼对准自己的嘴巴,然后用力猛然挤上一顿,肺鱼体内的水便会全部流了出来,帮他们解渴。

然后,农民便会将其随意地一扔,不再顾及它们的死活。

有一条叫“黑玛”的杜兹肺鱼就不幸遭遇了这样的事情:当一个农民挤干了它的水分后,便将它抛弃在河岸上。无遮无挡的黑玛被太阳晒得直冒油,生命垂危。好在它拼命地蹦呀,跳呀,最后终于跳回到了之前的淤泥中,重新捡回了一条命。

但是,不幸远没有就此打住。很快,又有一个农民要搭建一座泥房子,于是他开始到河床里取出一大堆的淤泥,好用它们做成泥坯子。不巧,黑玛正好就在这堆淤泥中。于是,它又被这个农民毫不知情地打进泥坯里。泥坯晒干后,那个农民便用它们垒墙,黑玛很自然地便成了墙的一部分,完全被埋进墙壁里,没有人知道墙里还有一条鱼。

此时墙中的黑玛已完全脱离了水,而且没有任何食物,它必须依靠囊中仅有的一点水,迅速进入彻底的休眠状态之中。

在黑暗中整整等待了半年后,黑玛终于等来了久违的短暂雨季,雨水将包裹黑玛的泥坯轻轻打湿,一些水汽便开始朝泥坯内部渗入。

湿气很快将黑玛从深度休眠中唤醒了过来,体衰力竭且体内水分已基本耗尽的黑玛,整天整夜开始拼命地吸呀吸,好将刚进入泥坯里的水汽和养分一点点全部吸入肺囊中——这是黑玛唯一的自救办法。

当再无水汽和养分可吸之时,黑玛又开始新一轮的休眠。

很快,新房盖好后的第一年过去了,包裹着黑玛的泥坯依旧坚如磐石,黑玛如同一块“活化石”被镶嵌在其中,一动也不能动。黑玛深知此时再多的挣扎都是徒劳,唯有静静等待。

第二年,在自然的变化以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泥坯彼此之间已不如之前密合得那么好,它们开始有了些松动。黑玛觉得机会来了,它不再休眠了,而是开始日夜不停地用全身去磨蹭泥坯,生硬的泥坯刺得黑玛生疼,但它始终没有放弃,在它的坚持下,一些泥坯开始变成粉末状,纷纷下落。

在黑玛昼夜不断的磨蹭之下,第三年它周围的空间大了许多,甚至可以让它打个滚,翻个身了。但是,此时的黑玛还是无法脱身,泥坯外还有最后一层牢固的阻挡。

改变命运的转机发生在第四年,一场难得一见的狂风夹带着米粒般大小的暴雨,终于在某个夜里呼啸而至,更可喜的是,由于房子的主人已在一年多前弃家而走了,这座房子已年久失修,在暴雨和狂风的作用下,泥坯开始纷纷松动、滑落,直至最后完全垮塌。此时,黑玛用尽全身最后一点儿力气,与暴风雨里应外合,一使劲,破土而出了!

沿着满路面下泻的流水,重见天日的黑玛很快便游到不远处的一条河流中,那里有它期待了四年的一切食物和营养——肺鱼黑玛终于战胜了死亡,赢得了重生!这是杜兹,也是整个撒哈拉沙漠里的生命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名字显然便叫坚持和忍耐!

幸运会敲谁的门?

文/朱砂

1878年6月6日,一个名叫威廉·D·江恩男孩子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路芙根市的一个爱尔兰家庭。他的父母是虔诚的基督徒,受父亲的影响,从小时候起,江恩便虔诚地笃信基督教。

由于江恩的父母是爱尔兰裔移民,家里没有一丝的积蓄,加之当时美国经济不景气,江恩的母亲常常为一家的一日三餐发愁。

少年时代的江恩只读了几年书便早早辍学了,他不得不像个大人一样。为了生计奔波。江恩在火车上卖报纸、送电报,贩卖明信片、食品、小饰物等东西,赚取微薄的收入,以贴补家用。与所有报童们不同的是,江恩装报纸的大背包里时刻都装着一本《圣经》,空闲的时候,当别的报童们都纷纷去听火车上卖唱的歌手们唱歌或跑到街上玩耍时,江恩便悄悄地躲到车站的角落里捧起《圣经》来读。

从《圣经》的一个个小故事里,江恩意识到,自然法则是驱动这个世界的动力。《圣经》里的“轮回”学说与中国哲学里“物极必反”的哲学理论给了江恩很大的启迪。

江恩的家乡盛产棉花,经过对棉花过去十几年的价格波动做了分析总结后,1902年,24岁的江恩第一次入市买卖棉花期货,便小赚了一笔,之后他又做了几笔交易,几乎笔笔都赚。

棉花期货上的成功坚定了江恩投资资本市场的信心。不久,江恩到俄克拉何马去当经纪人。当别的经纪人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客户借以提高自己的佣金收入上时,江恩却把自美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的纪录搜集到一起,一头扎进了数字堆里,在那些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寻找着规律性的东西。

当时做经纪人的收入是很可观的,每到夜晚,江恩的许多同事便出入高级酒店,呼男唤女,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而由于没有客户得不到佣金,江恩却只能穿着寒酸的衣服躲在狭小的地下室里独自工作着。他将数以百万根的K线用铅笔一根根地画到纸上,然后将它们连到一起,贴到墙上,接下来便对着这些K线静静地思索,有时他甚至能面对着一张K线图发几个小时的呆。同事们笑他迂腐,笑他没有头脑找不到客户,还暗地里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路芙根的大笨蛋”。

江恩并不理会这些,依然我行我素。他用几年的时间去学习自然法则和金融市场的关系,不分日夜地在大英博物馆研究金融市场在过往一百年里的历史,并集中研究古老数学、几何和星象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1908年,江恩30岁,移居纽约,开展了自己的经纪业务。同年8月8日,江恩发展了他最重要的市场趋势预测法:“控制时间因素”。

经过多次准确预测后,江恩声名大噪。

许多人对江恩一次次对证券市场的准确定位颇为不解,更有一些人坚持认为这个年轻人根本没有那么大的本事,他的成功只不过是传媒在事实的基础上大肆渲染的结果。

为证明自己报道的真实性,1909年10月,美国The Ticke trand Investment Digest杂志编辑Richard.Wyckoff对江恩进行了一次实地访问。在杂志社人员和几位公证人员的监察下,江恩在10月份的25个市场交易日中共进行286次买卖,结果,264次获利,22次损失,获利率竟高达92.3%。这一结果一见诸报端,立即在美国金融界引起轩然大波,人们惊呼,这个年轻人简直太幸运了!

以后的几年,江恩在华尔街的投机生涯中,共赚取了5000多万美元的利润,相当于今天5亿美元以上的财富,创造了美国金融市场白手起家的神话。不仅如此,江恩还以自己潜心研究得出的“波浪理论”而成为世界金融市场推崇的对象。如今,这一理论已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作为世界金融领域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而广为传播。

许多时候,人们总会用“幸运”来形容一个企业家或是某个人的崛起与成功,还有一些人会经常抱怨自己时运不济,对生活和事业中的“不公平”产生困惑与不满。事实上,幸运和运气并不是一个范畴,运气是一时的,是上苍偶尔的馈赠,而幸运的得来靠的却是一个人坚苦卓绝的努力与永不放弃的执着。

幸运不会去敲一个懒汉的门,这是一条毋庸置疑的真理。

机会藏在哪里

文/梁阁亭

那是炎热的7月,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富阳县人民医院参加体检。他的高考分数上了大学调档分数线,但仅仅高出分数线几分,而报考这所军校来参加体检的学生很多,有些学生甚至超出分数线80多分。他心想就当是完成一个过程好了。体检结束,刚抽完血的他有些累,就坐在医院后面院子一个有树荫的石凳上休息。这时,走过来一个胖老头,站在他的旁边,热得满头大汗,用手中的一小片纸使劲地扇着,大滴的汗水还是吧嗒吧嗒往下掉。

正值中午,阴凉处就他坐的那一小片。他赶紧站起来,把这个“宝座”让给了这位长者。胖老头点点头,坐下来,和他开始聊天。一聊才知道,原来那胖老头就是他报考的那所军校的招考官。问了他的考试情况后,老头有点惋惜:“你要分数再高点,我就可以把你带走。”他急忙解释,自己数学100分,物理98分,就是语文和政治差点。老头听了点点头,又坐了一会儿,走了。第三天,他接到了录取通知书。

那是1981年,他18岁。几十年后,已成为炙手可热的谍战作家,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麦家提起往事,很感谢自己生命中的这位贵人——那个胖老头;感谢这次难得的机会:“当年上了调档线的人依然有很高的淘汰率,是我的积极主动为自己赢得了机遇。每一个人的世界都需要我们用信念去开启,用心血去铸造,用岁月去打磨,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