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演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20:29:54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日本历史演义

日本历史演义试读:

内容提要

日本历史是指日本或日本列岛的历史。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现在的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楔子

且说宇宙初生,浑沌不清。不知过了多少载,清者上升为天,浊者沉落为地,一物如芦芽,冒出天地之间,隐然间化为一神,曰国立常尊。“咦,宇宙茫茫,天地悠悠,独来独往,好生寂寞呀!”这尊神慨叹道,却实在耐不得寂寞,便催生出其他十神。最后生成的两尊神,一曰伊奨诺尊,乃为男神;一曰伊奨册尊,乃为女神。两神形影不离于天界高天原,情意绵绵。

也不知是哪一天,二神来至天浮桥上,俯视凡尘大地。透过翻飞的五彩祥云,看那大海蔚蓝,白浪如雪,天水相连,苍苍茫茫。只是唯闻单调的涛声,未免缺些生气。女神遂含羞道:“我俩结成夫妇,创造供我儿孙立足的国土如何?”男神欣然同意,道:“是该添丁进口,让这苦寂的世界热闹起来。”两神便取来其长无比的琼玉天矛,用来搅动大海,并让矛尖滴下的盐水化为一岛。须臾间,岛上百花丰茂,鸟雀飞鸣。两神便降临岛上,生出淡路、秋津洲、伊豫、筑紫、隐歧、佐渡、吉备等大八洲,又生出美丽娇艳、光彩照人的太阳神天照大神、月神和海神。太阳神和月神飞升高天原,海神留在了下界。

说那海神名曰素戋鸣尊,生得力大无穷,性情暴烈。见姐姐天照大神虽与己为同胞,却能在自己头上主宰天界,不免愤然不平。顽皮劲一上来,便闯进高天原,戏弄天照大神,把个天界搅得诸神不安。天照大神发了怒,气冲冲地躲进右洞天之岩屋中去,顿时天昏地暗。任凭800万诸神怎样呼唤请求,它就是不出来。诸神急中生智,想起天照大神爱热闹,就在石洞前的神树上挂起八坂琼曲玉、八咫神镜和青白串币,又唱唱跳跳,嬉笑打闹,故意弄出许多声响,引逗天照大神走出石屋,天界复现光明。众神忙追究闹事者素戋呜尊的责任,将其逐出天界,发配出云国。那素戋呜尊倒也并不气馁,在出云国击杀肆虐一方的八尾巨蛇,又从蛇尾中炼出神力无比的草薙剑,献给姐姐以赔罪。天照大神笑纳之,加上诸神献上的曲玉、神镜,便拥有了主宰天界的凭据“三种神器”。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照大神春心萌动,遂婚配生子忍穗耳尊。未几,忍穗耳尊又生子火琼琼杵尊。当上老祖母的天照大神,想让自家子孙永享称帝为尊的好处与荣耀,便唤过天孙火琼琼杵尊,道:“大八洲乃吾子孙称王万代之地,宝祚无穷,当与天地同寿。”天孙道:“孙儿谨领神敕,只是两手空空,如何统治下界?”天照大神嘿嘿一笑,道:“吾孙勿急。特赐尔象征武力的神矛一枝,象征皇位的神器三件,吾孙有此四件宝贝,何愁不能打出个万世一系的天下!”天孙不敢怠慢,点起神将天兵,降临九州日向国的高千穗峰,用神矛镇服地方,供神器,称王称雄。此后,天孙又生子,子又生孙,其四孙取名神日本磐余彦尊。转瞬间,神日本磐余彦尊长大成人,又不甘心呆在僻野九州,便率兵队舟师,挥戈东征。一路上说不尽的艰苦险阻,杀死能喷毒雾的怪熊,智败各路酋长军,靠着背后太阳神的庇护和神鸦八咫鸟的引导,平定大和国。苦战十载,终于在大和亩傍山橿原宫即位称帝,是为肇国的首代天皇神武天皇。至神武登基,天皇虽贵为太阳神之神裔,毕竟食用起人间烟火,再无飞升高天原的本事了。

以上三段故事,分别为高天原、出云和日向神话。这些神话源出东瀛失民的英雄传说或自然崇拜。8世纪初,出于大和朝廷的政治需要,由稗田阿礼承天武天皇之命口诵,太安万侣奉元明天皇之诏记撰,于712年录成《古事记》,720年复由舍人亲王等编修《日本书纪》,分别将上述神话纳入这两本书的“神代卷”,杜撰出皇权神授的“肇国”神话,用以神化皇权,论证皇统的神圣与正统,吓唬老百姓。此后,所谓皇统延绵“万世一系”、日本乃“神国”、日本人乃“神裔”等奇谈怪论便孽生出来,并数度甚嚣尘上。其正谬真伪,自然不说自明。

总序

新历史演义的风采《世界列国史演义》即将问世了。

演义体,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用于文学艺术作品,这自然不难被接受,但要用于表现社会科学的一些学科甚至自然科学的著作,一般人接受起来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何以早在古代就有人力图使演义体作品朝向文艺小说方向发展,而今天也还有人在否定演义体著作的科学价值。

本丛书,还有前几年陆续出版的几套丛书,如《世界史通俗演义》、《浩劫与辉煌——第二次世界大战演义》和《世界末代皇帝演义》等,虽然都具有演义体的形式,但就其内容而言,却都是对世界通史和专门史的探讨与研究成果的体现。它们与古代的演义作品有很大的不同。从内容上说,不同于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等,因为后者大多采用虚构、杜撰、夸张的表现手法,作品所选取的视角、规模和风格,是由作家的形象化思维和想象决定的。同时,它们也有别于历史演义的《东周列国志》和《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等,后者虽然大体上取材于史书,但由于受到正史纪传体断代史法的影响,较少写到活动在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人民大众,大多篇幅用于描写帝王将相等内部篡窃乱夺、王朝递交乃至宫闱秘闻。从形式上说,上述新作品是对旧演义体的革新。形成于明清之际的演义体,源于唐宋时期的“说书”,深受广大民众喜爱。以历史为创作题材的演义作品,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以通俗取胜,流传甚广,传播历史知识的作用超过了堪称高文典册的二十四史。但同时还应看到,这种演义体写史方法已不能适合现代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读者的欣赏水平。古代演义的“套路”甚多,如对昏君、清官、武打、暴动、起义等的描写,几乎同出一辙,缺乏时代及个性特征。由于遵循“慈祥领袖”的框架,像刘备、宋江这样本应颇有个性的正面人物就没有写好。古时演义还有片面追求现场热闹和表面动作性的倾向。如《借东风》、《草船借箭》等故事,就不能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考问题。由于脱胎于说书话本,旧体演义生造噱头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量的“噱头”重复雷同,并时常有庸俗现象。其他还有用语八股、生癖之弊等。历史的发展是没有套路的,现在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们有谁还愿读“套路”充斥的作品呢?新历史演义在采用演义体时,大胆克服其种种不足,并借鉴西方小说之长,深刻、细致地揭示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革新尝试也许会使演义体写史方法更加适合当代读者的欣赏口味。由于我们的演义丛书与古代演义作品有着这些不同,故可称“新历史演义”。

另一方面,我们的演义作品与纯史学即传统史学著作也有明显不同。历史的主体是人,以历史作为研究对象的还是人,其社会功能仍然作用于人。从本质上讲,历史对后人具有不可质疑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启喻性。简单地讲,这就是我们编撰新历史演义的主要思想基础,而它的种种特点无一不是从这一思想基础生发出来的。与纯史学相比,新历史演义具有如下特色。

第一,写作的立场面向人。新历史演义主张史学社会化、史学大众化。历史是群众创造的,反映历史发展、陶冶人们情操、使人增长智慧的历史著作也应该面向群众,为他们所喜闻乐见,从而使他们在轻松的阅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可是,在中国,当前史学著作由于其形式严谨、内容枯燥、语言艰涩,使广大读者往往“望而生畏”。这样的史学著作曲高和寡,已于无可奈何之中走入“象牙之塔”。大多数此类专著仅限于同行史学工作者数十人或仅数人阅读,有的甚至仅仅限于作者评定职称之用。史家实在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们写成的著作的读者如此之少,其心血岂非是付诸东流?为了突破此种困境,新历史演义以演义的形式努力创造新的史学流派——“演义史学”,为史学研究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设新的沟通与理解的桥梁。它以通俗的形式、生动的笔法、流畅的语言,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地再现丰富多采的人类历史,使历史从抽象的“故纸堆”变为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从而使“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二,写作的内容围绕人。新历史演义提出“以人带史”的命题,即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来编织历史。它不同于一般史学著作,多见事件、少见人物或多见群体、少见个体;也有别于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著作,多见人物、少见事件或多见个体、少见群体。“以人带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性:其一,叙述相对集中,紧紧围绕某些中心人物来进行,中心人物如若具有代表性,亦可作为叙述的对象,但不是泛论一切人。其二,人物的选择取决于历史的真实与典型性的结合。可以是帝王将相,也可以是普通劳动大众;可以是促进历史进步的正面人物,也可以是阻碍发展的反面人物。其三,记述的主题是事。以人系事,但不是因人涉事,人物是附于事件的。人与事在着墨浓淡上的规定性,也是新历史演义不同于演义小说和人物传记的主要表现之一。

第三,写作的角度重视历史的另一面。人类历史是一尊构造极其复杂的主体式艺术雕塑,它由无数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面”所组成。新历史演义在不断地发现历史的另一面,努力使作品接近长期以来所追求的历史原貌,努力对历史做出更加完整和充分的理解。所谓历史的另一面,是很宽泛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甚至是无限的。问题是我们要重视它,去发现它。例如,在阶级社会,人们之间除了阶级关系外,还存在有大量或多或少打上阶级烙印但不等于阶级关系的人伦、人际关系,其中包括家庭、亲友、师生、同事、上下级、同乡等关系。再如,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除看得见的外部活动外,还有大量的看不见的活动,即心理活动。类似这样比较重要的“另一面”,如不去发现和运用,我们的历史研究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讲,历史的另一面发现得愈多,研究得愈透,我们就离历史的原貌愈近。

第四,写作的风格真与美共求。历史事实并不等同于历史真实。历史真实除了事实之外还包含着人类的精神面貌。所谓求真,即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包括人类的精神面貌来刻画历史,这是新历史演义严格遵循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史家在对人物和事体的描写上,保持高度的真实性,反对于史无据的虚构,即使采用民间传说或野史记实,亦须查有旁证。求美是人的本性。无论是创造历史的人类,还是研究历史的学者,在实践中都有各自的美学追求。所谓“美学追求”,对新历史演义的作者来讲,主要表现于个人的参与,即在不损害历史的科学性的前提下,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如对材料的取舍、事件的编排以及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人物的刻画、语言的运用等,都表现出史家在创作上的艺术功力。这样做,既可补充史料的缺漏,又可使作品更加生动。司马迁和希罗多德正是由于自己的积极参与,才把历史的真实性与编纂的艺术性成功地结合起来,使《史记》和《历史》分别成为东西方世界第一部史学名著,而他们也因此被誉为“历史之父”。新历史演义的求真与求美是统一的,难以分割的,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表里。求真之时注重用艺术方法来丰富和加强对事物的认识,而求美之时则注重用现代科学的成就去把握世界。史学研究的严肃性与作者的形象化感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真和美同时体现在一部著作之中。

第五,写作的领域涉及多学科。在一定意义上说,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新历史演义的多学科性。新历史演义的研究对象,是人及其所代表的群体在生存和发展中进行的一切活动。人是一个个具有自然、社会、思维等方面属性的高度协调、不可分割的生物体,也是一个不断从外界吸收和交换物质能量及信息的耗散结构系统。这样的人所进行的历史活动,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活动,是极其丰富多彩和纷繁复杂的,更不用说这些历史活动是立体式的、多层次的。面临如此复杂的研究对象,新历史演义当然不可能仅只涉及单一学科,它采用了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心理、生理和社会关系上,进行探索,以此得到正确认识。

一言以蔽之,新历史演义,从内容及其真实性上看,与一般文学作品有根本区别;从形式和方法上看,与纯史学即传统史学著作也有明显不同。它是以文学方法对史学内容进行的加工和补充,因而兼具史学和文学两种特性,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可称为“史学写生”。这种史书,既可满足广大读者的知识追求,又可满足他们的艺术享受,这正是我们的新历史演义力求达到的效果。

编著一套书,当然期望它能收到最大的效果,使最大多数读者看后知识上收获十分,精神上享受十分。如果仅能使读者收获四五分,享受五六分,那就没有收到最大效果。当然,限于史料的发掘与搜集,限于编著者的经验和水平,特别是多学科研究的能力和文学艺术素养,也许无论如何都不会收到最大效果。可是,一个严肃认真写作的史学工作者,总不肯放弃这个追求,总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本套书的编著者正是抱着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创作的。

依据最大效果的标准,本套书可得几分,评判权属于广大读者。在这里,我可以郑重申明,编著者们的的确确向这个最大效果的目标努力了,尽心了,因而也使作品与最大效果的目标靠近了。

编著者们为争取最大效果付出了巨大艰辛。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和掌握新历史演义的基本创作原则和要求,搜集散存在专著和教材之外的零星的而又是大量的资料(包括具有旁证的稗史轶闻和民间传说等),还要熟悉甚至重新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建立起自己的相应的知识结构,从而解决明清以来历史演义作家所遇到的既要吸取演义小说之长,又要将史料处理得恰到好处的难题。这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尝试的过程。

新历史演义的构思提出后,激起了史学界有识之士的广泛理解和认同。为了将此构思变为现实,老将敢领风骚,不吝潘江陆海;新秀风华正茂,一展雏凤清音。于是,我们才终于有机会读到这套别具一格的新历史演义。

本丛书此次出版,暂收五大国,即美、日、英、法、俄,每国一卷,今后还将陆续增补,分批推出。在每一国别演义体通史中,作者从大量文字宝藏中进行筛选和提炼,以少见多,妙笔生花,活灵灵地凸现每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在塑造历史人物的同时,对那些跨度较大的重要历史事件采取本末纪事与编年纪事有机结合的写法,或分段记述,或一气呵成,铺述来龙去脉,使所记事件首尾相接,使每个国家的历史都有一个完整的概貌。加之作者的积极参与,使其真知卓见和感情色彩渗透于字里行间,使人感到每个国家的历史是真实的。丛书就像面面历史镜子熠耀闪光,逼真地反映了美、日、英、法、俄五国的悠久历史,璀璨文明,民族智慧以及历史前进中的风雨坎坷。从书中人们可以获得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对国际性事物的洞察力和加强对外国历史发展的理解。

我们殷切希望这套丛书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关心和厚爱。张联芳丙子年冬于京城寒舍

第一回 徐福跨海访仙山 倭国遣使通汉魏

红云起处是蓬瀛,十二楼台白玉京。不知秦世童男女,还有儿孙跨鹤行。

此诗乃明初主修《元史》的文学家、大学士宋濂所作,说的是齐人徐福东渡日本,跨海访仙的故事。这故事,说来话长。

却说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之际,各国诸侯混战争霸。其中,这秦国经穆公、孝公等历代名君苦心经营,变法图强,国力蒸蒸日上。至秦王赢政登位,关东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已如强弩之末,秦军势如破竹,拔城灭国,于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后人唐朝李白作诗赞曰:秦王扫六国,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嬴政中原获鹿,踌躇满志,以为其功远盖三皇五帝,便自封为始皇帝。乍登宝座,即谋划子子孙孙世代为帝,以至千世、万世,传至无穷。为此,秦始皇设郡县制,废分封制,权归皇帝一人之手;又以酷法治国,将六国旧贵族和豪族迁出旧地,远配南阳、巴蜀等地,断其根本;下令各郡县将流散于民间的兵器运至咸阳销毁,改铸成12个大铜人,威摄四方。

待举国稳定,秦始皇便开始到各地巡游。巡游的目的一来为展示皇威赫赫,威震四海;二来为游历山水,暗察各方情况;三是听信方士所言,以为海上有仙岛,岛上有仙人,仙人有仙药,食之则长生不老,若云游各大名山,途中巧遇仙人,仙人一高兴,或可求得长生灵药。此乃一石三鸟之举,何乐而不为!只是求寿目的切不可过分张扬出去。这秦始皇便将国事托付与朝中李斯、王绾等重臣,自率一班文武大臣,先后巡行五次,遍访名山大川和渤海、黄海一带。只是巡访已多时,并未曾见得半个仙人,难免心中惆怅。

这一日,巡行到了东岳泰山。秦始皇率众登临顶峰,极目远眺,只见云海茫茫。秦始皇道:“众卿家,想那云海深处必是东海。”一方士上前躬身答道:“陛下,正是东海。那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就在这茫茫东海之中。”秦始皇问:“方今朕已上得泰山,为何不见仙人踪影?”方士答道:“陛下虽贵为人皇,然仙人属仙界,不受人皇辖制;且仙人无性无拘无束,来去无踪。”秦始皇又问:“如此神出鬼没,朕须巡访到何时才能遇仙啊?”方士答道:“有道是心诚则灵。陛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仙人早已有知,相会之日不远矣。”秦始皇怏怏不乐,在率众祭祀山川神灵,勒石封碑,昭示功德之后,方下得山来。

秦始皇一行继续巡行,来到齐国旧地。虽遍访齐鲁名山,也未能见得仙人踪影。秦始皇未免唏嘘。这时忽报有徐福等齐地方士求见。秦始皇心想欲知齐地神仙事,当问齐地人,遂宣旨召见。不一会儿,但见一人身高七尺,体格强壮,一双细眼炯炯有神,几缕长须飘洒胸前,头戴方巾,身披羽氅,步履矫健。见秦始皇在前,急趋宝座前跪拜。此人即齐地方士徐福。

秦始皇见徐福气概不凡,有仙风道骨之相,心中暗生三分喜欢,开口便道:“朕欲求长生不死之药,已遍访齐鲁名山,终不见仙人踪影,卿可知其中缘故?”徐福躬身揖礼,问:“陛下可知道海上有三神山?”秦始皇道:“联已有所闻。”徐福道:“欲求仙药,必会神仙;欲寻神仙,必到神山。小臣以为神仙住在茫茫东海之中那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之上。神仙来去无踪,只有找到这三座仙山,才能真正找到神仙,求得仙药。齐鲁之地偏野,故神仙罕至。”秦始皇道:“那如何是好?”徐福道:“陛下洪福齐天,功德盖世,如陛下斋戒,率三千童男童女去海外访仙山,定能遇仙得药。”秦始皇颇有兴致,道:“朕倒是希望亲自去东海一趟,只是国不可一日无主,许多政事待朕处理。这样吧,有劳先生代朕走一趟,卿可愿意?”徐福闻言,连忙叩拜再三,道:“臣受命在所不辞。”

且不言秦始皇调集三千童男童女及大小楼船一并交与徐福统领操练。单表这徐福自得出海旨意后,满心欢喜。原来自秦始皇当政以来,为扩充国库修建阿房宫和郦山皇陵,连年横征暴敛,令百姓不堪其苦;加之秦法苛刻严酷,稍有违触,处以极刑,百姓更是敢怒而不敢言。有道是,“天下苦秦久矣!”这徐福乃徐国人,是远古徐夷偃王之后。春秋战国之际,徐国北有宋、齐,西有楚,南有吴。各国交争,徐国首当其冲,屡受其害。徐先尊齐为盟主,后又依附于楚,而后又依附齐。至公元前512年,徐国终被吴国所灭,遗族散落各地。徐福这一支流落到齐国。秦亡齐后,改为事秦之民。徐福一族居住的琅玡一带,地处水陆交通要冲,是重要的入海航道。北上可入黄海,南下可通江淮,西北可达齐鲁,南来北往,十分便利。当地人性格强悍,进出海陆之间,善舟楫,敢冒险。秦统一后,民众倍受重税徭役之负,人无喘息之机,皆思移民海外。此番徐福受命跨海访仙,正是避秦苛政,寻求一个不受管束的新天地的良机。公元前210年,徐福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吉日,祭拜神灵先祖之后,自率三千童男童女扬帆启程。波涛汹涌之间,船队逐渐消失在天水一色的大海深处。

徐福等东去杳无音信,且接下慢表。却说那秦始皇求延年益寿之心,因年岁日老而更加迫切。徐福去后第4年,始皇又派出韩终、侯公、石生等人去求访不死之药,兼寻找徐福踪影。但此拨人等去后,仍然是石沉大海,不闻回音。秦始皇愈加烦躁不安,北上旧燕故地,登碣石,望苍海,期盼出洋访仙寻药的方士们早日回归。

时光荏苒,徐福出海访仙已去9年。这一年,秦始皇东驾重游琅玡,忽闻报徐福归来求见,急宣徐福进见,君臣重逢。9年间,秦始皇平添了几分老态,徐福却显得历尽沧桑而精神焕发。但见他拂去身上的尘埃,不慌不忙地禀道:“臣奉命率三千男女到东海访求仙山,茫茫大海,历险无数。惊涛骇浪尚罢了,那东海之中尚有大鲛鱼阻挡去路,难近仙山。年复一年,颇费周折,眼见船队历尽风险,人越来越少。到了第7个年头,有一天终于在大海上遇见神仙。”

秦始皇急问道:“既然见到神仙了,那仙药可曾求到?”

徐福说:“陛下勿急,容臣详禀。那神仙问臣:‘汝可是西方皇帝的使者吗?’臣恭答道:‘正是。’大神又问:‘尔等漂泊海上,所求何事?’臣答道:‘为我皇求延年益寿之灵药。’大神道:‘尔主秦王所献贡物太少,故可令尔等观看灵药而不能赐赠。’大神携臣等东南行至蓬莱山,有铜色龙形的使者前来相迎。臣得观瞻仙山琼阁,得享福地洞天之乐。臣等叩问大神应献何供物,大神答曰:‘若献上良家童男童女及百工匠人,则赐药有望。’臣等又在大海上颠沛二载,方返回中原。”

秦始皇听得徐福这番陈述,龙颜大悦,道:“如此有劳徐卿再走一趟。朕命各路官员听你调遣,速速备好一切,即便启程。”

徐福当下又调集三千童男童女及百工匠人,令其携五谷谷种以及各种器械。为对付海中大鲛,秦始皇又特许徐福选挑善射士兵随行。转眼间装备就绪,徐福择吉日辞别秦始皇,复扬帆渡海而去。此后徐福再未归来。次年,秦始皇也于巡行之中暴病而亡。

徐福一行究竟前往何处?不啻千古之迷。司马迁《史记》载曰:“至平原广泽,止王不归。”是说徐福一行到了一个平原地区,徐福称王不归,未说其地在何处。后世史家或说徐福到了朝鲜半岛,或说去了台湾,或说只到了日本近海的某一个小岛上,或以为徐福东渡纯属子虚乌有。

在笔者看来,《史记》所言徐福东渡是信史。是否抵达日本,则无须非寻个水落石出不可。因为秦汉之际,大陆战乱不止,大批难民拥往朝鲜、日本。他们携家带口,在躲避战乱的同时,也把先进的农耕文化推广至所到之处。徐福东渡在公元前二、三世纪,此时日本正值绳纹文化和早期弥生文化的交接时期,正由狩猎、渔捞为主的新石器阶段过渡到使用铁器的稻作文化阶段。显然,这种新文化是不可能从日本内部自行产生。因此,本书以徐福东渡开篇,正是要说明日本历史发展离不开大陆文化的影响和中日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民间传承中,多以为徐福东渡来到日本。在日本,从本州岛东北部的青森县至九州岛的南部,留有徐福传说或遗迹之地多达20余处。其中伊纪半岛熊野有徐福神社,千余年间香火不绝,至今每年2月、8月大祭两次;京都府与谢郡印根町有新井崎神社祭祀徐福;佐贺县的诸富町、佐贺市内均建祭祀徐福的金立神社,追忆其传播农耕、养蚕医药之德;在鹿儿岛树有“方士徐福上陆地”的标柱,还留有秦人港的地名;在富士山北麓,多传说徐福在此采仙药,并繁衍子孙,初称秦氏,后称羽田氏等等。近年来中日学术界也兴起徐福研究热,山东龙口、崂山和江苏赣榆、杭州,日本新宫、佐贺、东京、大阪、京都等地,徐福研究会的活动可称活跃非常。

且不言徐福曾来东瀛与否,单说日本国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及一些附属的小岛组成,山川秀丽,土地丰饶,远古时代已有列岛居民在此繁衍生息。至公元1~2世纪间,形成百余个小国。诸国争伐不已,一竞雄长。各国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纷纷向汉朝表示友好,岁岁纳贡朝贺,讨取封号。公元57年,倭奴国遣使洛阳,拜见汉光武帝,捧“汉倭奴国王”金印东归。公元107年,倭面土国男王帅升派使者携重礼来到东都洛阳,向汉安帝献奴隶“生口”160人,却未获封号而归。不久,国内大乱,面土国败落。号邪马台国继之新兴。

邪马台国国人笃信鬼道,女王卑弥呼事鬼道,颇能惑众。国人对其深信不疑,颇为拥戴。这卑弥呼女王深居戒备森严的宫室之中,平素难得露面,日常国事都交与摄政的男弟处理,只在祭神的典礼上才装束而出,露得一面。只见她身披神袍,甩动长发并配以手舞足蹈,口诵咒语,如癫如狂。臣民惊恐不已,纷纷跪拜。女王治国,固然靠神灵威慑天下,同时也重视外交。起初,邪马台国频繁遣使新罗,以结永好,共同对付狗奴国的侵攻。但新罗国鞭长莫及,两国关系阴晴不定,卑弥呼便把眼光转向雄据中原的曹魏。公元239年6月,卑弥呼委派难升米为正使,都市牛利为副使,带上贡献礼品,直赴魏都洛阳。

难升米一行一路上历尽难险,渡过大海,抵达位于朝鲜半岛的带方郡,后由太守刘夏派兵一路护送进入洛阳。此时魏明帝曹芳正与东吴、蜀汉争夺正统而兵戎相见。邪马台遣使朝贡正可谓四方宾服、诸邦称臣的吉兆。曹芳大喜,择吉日隆重接见。殿堂之上,只见难升米等手捧进贡的两匹2丈长的斑布,鱼贯而入,身后膝行着权作贺礼的男生口4人,女生口6人。曹芳端坐宝座,令人宣诏,曰:“尔国所在遥远,知遣使贡献,此乃汝之忠孝,朕甚为欢喜。今特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赐金印紫绶。”

难升米等匍匐在地,忙叩首谢恩。曹芳含笑示意,继续宣诏,难升米等侧耳细听。当宣到封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封副使都市牛利为“率善校尉”时,二人心花怒放,连连谢恩。继而曹芳诏书又宣布,待其归国时,将赠予绛地交龙锦5匹,绛地绉粟罽10张,倩绛50匹,绀青50匹的丰厚回礼,并另赠送卑弥呼绀地句文绵3匹,细班华罽5张,白绢50匹,金8两,五尺刀两把,铜镜百枚等。此时,难升米一行愈加欢天喜地。

使臣满载而归,女王重赏不提。公元240年,魏国又派出建中校尉梯儁隽为使,捧诏书、印绶赴邪马台国,再赐卑弥呼以金、帛、锦、刀、镜等财物。女王大喜过望,上表称谢。从此,邪马台国与曹魏之间使节往来不断,曹魏又赐黄幢及各色重礼。邪马台国声威赫赫,令狗奴等他国不敢小视。

公元248年,卑弥呼年老而终。邪马台国复立男王,国人不服,造相诛杀。国人拥立卑弥呼的宗女壹与,国内遂定。女王壹与继承卑弥呼亲魏政策,两国往来密切,邪马台国倒也安定一时。后因国内动乱再起,狗奴国趁机骚扰,邪马台国势日衰。

此时,在邪马台国以东,本州岛中部地区的大和国,却已悄然兴起。这大和国青翠迭嶂,群山环抱,富饶而土地肥沃。大和国的国君称大王,手下多谋臣猛将,其佼佼者之一即大和武尊。这武尊勇武过人,且足智多谋,一十六岁时便长得面如敷粉,唇红齿亮,兼血气方刚,急欲建功立业。

一日,武尊径向大王请命道:“大王统率海内,德威所至,四方莫不宾服。今闻熊袭酋长自傲不逊,臣恳请大王派臣前往征讨。”

大王见其年少,难免犹豫。武尊性急,竟大叫道:“大王只管发令,不斩贼首,誓不回朝!”

大王早闻武尊英勇果敢,见其如此慷慨激昂,自然欢喜,遂应允。

武尊领命,却并不张扬,悄悄潜入熊袭国。到达熊袭,见其酋长果然防范森严,难以近身,只能耐心等待时机。不久,酋长举行新居落成庆典,武尊心生一计,乔装成一位美丽少女,怀藏短剑,随前往祝贺的人群混入酋长府宅。酋长于觥筹交错之间,在人群中发现了这位妙龄“少女”,十分喜爱,呼至身边问话。武尊趁机向酋长献酒把盏,将其灌醉。武尊乘其不备,迅速拔出短剑。寒光一闪,短剑刺入酋长胸膛。酋长大叫一声,扑倒在地。众宾客大惊失色,宴席一片混乱。武尊迅速夺过卫兵手中利剑,大声叫道:“吾乃大和武尊是也!今奉王命斩杀顽逆,如有不服者,且看贼酋下场!”众人被武尊威严镇服,皆跪道:“武尊明言,谁敢不依,我等愿请降归顺。”武尊等归来,备受大和国王嘉奖。

平定熊袭后,武尊威名大振,又受命东征十二国,破关斩将,历尽难辛。东国平定不久,武尊因长期征战,伤病缠身,在东国长满稻禾的田野上一命呜呼。大王痛失良将,悲伤不已。

武尊虽亡,大和国统一日本征战未停,先后东征毛人55国,西服夷人66国,又渡海北平95个小国部落。大约在4世纪末5世纪初,大和国终于控制了西至九州东到关东的广大地区,基本统一日本。

天下初定,赞、珍、济、兴、武等五位大王论功行赏,进一步完善统治制度,即氏姓制度。氏乃血缘集团,各集团首领称氏上,在朝中享有世袭的特权地位;姓乃区别诸氏尊卑秩列的官位,计有10余级。功绩昭著的中央豪族大氏,赐以“臣”、“连”、“宿弥”等姓,以其辅佐朝政;对地方豪族则授予“造”、“君”、“直”、“首”、“史”、“吉士”等姓。

天下承平日久,难免武嬉文恬,诸氏争权夺利,内争不已。氏姓秩序陷入混乱,冒称高姓的现象更愈演愈烈。大王济召集群臣诏告全国,下令各级贵族必须在指定之时参加“盟神探汤”,以定姓氏序列与真伪。

择吉日,贵族们奉命前来,接受“神”的验定。但见广场正中支着一锅沸水,内放许多小石。四周卫兵环列,个个手持兵械,表情严肃。大王济的宝座位于正北方,王端坐其上,目光威严。广场上一片肃静。那口大锅底下呼呼作响的烈火声和锅中沸水翻滚的声响,令人毛骨悚然。

一会儿,传令官朗声宣布:“时辰已到,各家按序列锅中取石,以明真假。”

各贵族氏上出列,依次以木绵裹手去锅里取小石。大王济在一边静候消息。众人取石毕,由检验官一一审验。凡乎入锅而未被烫坏者,即被定为“神”,认可其自报的氏姓属实;反之,则被认为亵渎神灵,虚冒氏姓,取消其氏姓,予以惩罚。经过这种“盟神探汤”,各氏上亲受皮肉之苦,国中再无一人敢虚冒氏姓了。

支撑氏姓制统治的基础,是部民制。“部”最初是与大和国神的祭祀相关联的,后来在统一战争中又扩大到与军事有关的各生产领域。大和国统一日本后,又进一步扩大推广到全国和所有的生产领域。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称“品部民”,从事农耕的称“田部民”。属于朝廷的劳动者,称品部、名代、子代;属于贵族的劳动者,称部曲。部民负担沉重的劳役贡赋,生活十分艰辛。

中央各豪族凭侍权力和地位,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为抢夺田产、部民纠纷不已,并追逐奢侈腐化的生活,竞相赛宝斗富,纵情于声色。地方豪强势力也日益增长,纷纷独霸一方,藐视王权,伺机叛乱。

公元6世纪,大和国周边国际形势的剧变,为地方豪族反抗中央王权提供了机会。公元527年,继体大王欲派兵远征新罗,九州地方的磐井起兵叛乱。

磐井乃九州北端筑紫国国造,凭借临近大海、物产丰富、远离朝廷等有利条件,不断扩大势力,独霸一方。此人心怀异志,谋密造反已有多年,又深知此事重大,不能轻举妄动,且以一己之力难成大事,故暗中寻找支持。此番继体大王欲远征新罗,民怨沸腾。磐井认为时机已到,派人联络新罗,以求外援。新罗对磐井异心早有耳闻,此番人来,正中下怀,立即表示支持并赠以大量贿金。磐井自以为万事俱备,加紧起事筹划。527年6月,毛野巨奉王命率领的6万大和国军,欲经筑波渡海远征朝鲜半岛。大兵过境,民不堪其扰,怨声载道。磐井趁机发起兵事,扯起一面救民于水火的旗号,兵据筑紫国,对抗王军。

消息传来,朝廷震惊,继体大王紧急召开大伴、大连等重臣会议,商议对策,任命物部大连麁鹿火为征讨磐井之乱的大将军。麁鹿火临行前进殿辞拜,继体大王召其近前,亲授节刀一把,且密嘱一番。这嘱言话语不多,却直教九州横尸遍野,血肉横飞。原来这大王说的是:“卿去征讨,事关社稷危安,准尔生杀大权,专掌赏罚,勿须奏报。”

物部大连麁鹿火率军直扑筑紫。一路上旌旗飞扬,兵尘蔽日。磐井闻朝廷援军赶来,并不着慌。有道是水来土掩,兵来将挡。磐井调兵遣将与王军周旋,双方展开拉锯战。

公元528年11月,两军各集主力会战于筑紫国御井郡。但见得旗鼓相望,杀声震天。王军人多势众,将磐井军团团包围,一声号令,弓箭手万箭齐发。磐井军死力突围,经过一场惨烈的厮杀,磐井军渐渐不敌。磐井拼死杀开一条血路,向丰前国落荒而逃。王军穷追不舍,将磐井围困于高崖之上。磐井见大势已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遂堕海而亡。其子筑紫君葛子缴械投降,献出领地。物部大连麁鹿火平息了这次反叛。

磐井之乱给大和王敲响了警钟,深悉抑制地方豪强乃当务之急,遂加紧控制各地国造、伴造,并在中央和国造、伴造之间新设了行政官员“大国造”,选拔亲信担任;重新划定了全国统治区,增设王室所属的屯田、屯仓,严防部民逃脱。

却说继体大王勉强镇压了磐井之乱,国内暂时太平。星转斗移,继体大王一命呜呼。诸皇子的皇位之争愈演愈烈。先是尾张氏等畿外地方豪族得势,拥立继体大王与尾张连草香之女目子媛所生的两个皇子当上安闲、宣化大王。畿内豪族不服,总觉得土老帽们从僻野之地跑到繁华的大和畿内招摇不是个事儿,又担心尾张氏站住脚跟会作威作福,便私下串联,终于找了个机会废掉有尾张氏血统的大王,另立钦明大王。这钦明大王之母乃仁贤大王的皇女手白香,其父为继体大王。登基之日,畿内豪族兴高采烈,派出人来四处放风说:“龙生龙,凤生凤,土老鼠回老家去打洞!”果然,钦明大王即位伊始,立即颁发保护畿内豪族利益的政令。一番整顿,加强了朝廷约束。然地方稍定,中央又起风波。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正是:史迹传承两茫茫,自古神州通扶桑。纵使东海波滔天,使船踏平万顷浪。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回 乱朝纲权贵倾轧 定冠位太子摄政

弄权朝中争风流,物部苏我弄权谋。太子兼用儒佛道,三教归一建奇筹。

且说那大和国以天皇为尊,执掌实权的却是些衣紫带玉的大贵族。诸权贵分别以葛城氏、苏我氏和大伴氏、物部氏为首,分成两大派,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倾轧中,葛城氏、大伴氏相继衰落。到6世纪中叶,只余下苏我氏与物部氏两虎相争。钦明大王徒唤奈何。

公无552年10月,百济的圣明王派使节向大和国赠送了一尊佛祖释迦牟尼的金铜像和经论若干卷,佛教传入日本。百济使臣归国后,一日,钦明大王临朝理事,问及群臣可否接受佛法。

大臣苏我稻目出班,言称道:“佛法福德无量无边,西方诸国以礼相待,我国岂可不闻不问?今若大王降旨崇佛,百姓必潜心向佛,不生滋扰。佛法盛行则民风敦纯,民风敦纯则可国泰民安。望大王崇扬佛法,此乃治国之上策。”

言未了,那大连物部尾舆急忙出班,高声奏道:“臣以为不可!我大和国乃神国。国运发达,功在八百万诸神庇佑。今若弃神向佛,诸神怪罪,国将不国,吾王勿听谗言。”

物部派大臣皆躬身言道:“望陛下三思。”

苏我氏一伙大臣也纷纷出班,一起叩道:“佛法无边,陛下当顺之。”

群臣分成两派,各不相让,在朝堂激烈争吵起来。钦明大王听了半晌,默不作声,临了一挥手,示意双方停止争论,说道:“稻目卿家,朕且命你将佛像带回去试拜,以观功效。届时再决是否尊法崇佛。”

苏我稻目近前两步,双手承接佛像、经论,朗声道:“臣谨尊旨。”他神色得意地把佛像捧回,斋戒沐浴后将其郑重安放在小垦田的家中。又把向原的自宅改为佛寺,举家拜佛诵经。苏我氏广修寺院,佛教渐渐兴盛起来。

偏是天有不测风云。不久,大和国瘟疫流行,瘟疾自南而北,初发自九州,蔓延及本州,死者甚众,国内恐慌。

物部派的人趁机制造谣言,说瘟疫起因皆在苏我氏崇佛引起神怒,故诸神降灾于人间。一传十,十传百,人言汹汹。

物部尾舆乘机入朝,向钦明大王上奏,言道:“苏我氏崇佛触犯神怒,以致国内瘟疫四起,民心浮动。为今之计,只有速速放弃佛法,毁却佛像,以息神怒。”

钦明大王正因瘟疫之事烦恼不堪,听物部氏上奏后,立即准奏,命令他去销毁佛像,拆除寺院。物部氏领旨,匆匆出朝,派家臣率兵丁冲进苏我氏领地,将佛像投入了难波的河流之中,又纵火焚烧伽蓝寺院。一时各地各佛寺皆被查封,佛像被毁。苏我稻目痛心疾首,气极成疾。

苏我稻目眼见病势日益加重,自恐不久于人世,把儿子苏我马子叫至跟前,有气无力地说道:“我儿,为父此病恐是不会见好了,但心里这口恶气实在难消。父要儿立誓崇扬佛法,再建佛寺,与物部氏势不两立,替为父出了这口气。”

苏我马子悲泣道:“父亲放心,孩儿定谨遵父命,为父报仇。”

苏我稻目闻得此言,面露欣慰。不久,稻目一命呜呼。马子袭位,果真谨遵父志,愈加虔心尊崇佛法,又修复佛寺,每日修行,等待东山再起。

且说那苏我马子原是极有心计之人,表面上他偃旗息鼓,不与物部氏争执,却暗中以重金招募敢死之士,日日训练武功技艺,以准备用诸拼击之时;又不惜重金,将朝中一大批皇族、大臣和武将拉拢收买过来。571年,钦明大王病亡,太子敏达大王继位。苏我稻目之孙女炊屋姬才貌出众,遂被迎入宫中册封皇后,苏我氏又掌握朝廷财政大权。苏我氏身为皇亲国戚,地位大为稳固。不久,炊屋姬生太子。这太子自幼受其母影响,信佛法,敬僧尼。待敏达驾崩,太子登基称王,是为用明大王。然而才过两年,用明大王病逝,朝廷中为王位继承争吵不休。物部守屋欲立与之交好的穴穗部皇子,苏我马子则拥立炊屋姬为女王。眼见时机成熟,马子遂当机立断,抢先一步派人暗杀了穴穗部皇子。得手后,立即派兵围杀物部守屋。物部守屋闻讯,连夜出逃。朝中诸王子、众豪族惶恐不已。为了暂且稳住人心,马子先拥立人望颇高的泊濑部皇子为王。那班早已被马子拉拢收买的皇族和大臣,皆跃跃欲试,声言讨伐物部守屋。

7月,苏我马子亲率各路大军直扑河内国讨伐物部守屋。物部守屋临时纠集子弟执兵器对抗。乌合之众哪能敌得苏我氏大军。物部氏连战连败,守屋与儿子均战死疆场。物部所属的田庄、部民全部被没收,物部氏从此灭亡。苏我马子卧薪尝胆,终于大获全胜。

公元587年8月,苏我马子立了泊濑部皇子为王,称崇峻大王。马子自恃有功,骄横不可一世,出入朝廷目中无人。群臣为保住冠带,唯其“马”首是瞻。崇峻虽位居王位,但形同虚设。朝廷议事只听苏我马子一人喋喋不休,指鹿为马,群臣噤若寒蝉,甚至连崇峻大王也无插言机会。崇峻心中不满,日甚一日。

592年的一天,有人向崇峻大王敬献野猪一头。但见那野猪龇着一对獠牙,在笼中横冲直撞,哼哼怪叫。崇峻大王见野猪性发,不由想起苏我马子在朝中的蛮横举止,心里顿生嫌恶,便手指野猪言道:“何时才能如断此猪头一般,断了朕心嫌恶人之首。”言毕,甩袖扭头而去。

宫中密布的耳目很快便将此言传告苏我马子。马子闻言大怒,立派亲信东汉直驹杀了崇峻大王。安葬崇峻之日,冷冷清清,不行仪式,不造殡宫,形同庶民,有心者只能在暗中一掬悲伤之泪。

崇峻大王死后,苏我马子又除掉东汉直驹灭口。尔后立其外甥女、原敏达大王的王后炊屋姬为王。592年,炊屋姬正式登基,即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女天皇推古天皇。翌年,推古女天皇立胞兄厩户皇子为皇太子,委以摄政之权。厩户皇子即日本古代有名的改革家圣德太子。

这厩户皇子出生在574年。父为用明天皇,母为穴穗部间人皇后。传说皇后一日夜间做梦,觉得彩云环绕,玉鸟飞鸣,恍惚天地之间,但见远处金光四射,近前细看,却是一面白齿红唇的金身小和尚正合掌诵经。皇后十分怜爱,俯下身去询问,只见小和尚纵身一跃,竟自皇后口中滑入腹内。皇后大惊,俄而梦醒,不久身怀六甲。临产前数日,皇后在庭院中缓缓散步,行至马厩前,只觉腹内一时疼痛难忍,众宫娥扶将进马厩,娇儿旋即分娩在稻草之上。一时间,满院金光闪烁,香气袭人。宫娥把刚刚呱呱坠地的小皇子抱呈皇后。皇后挣扎坐起,将其搂入怀中,细细观看。见那小皇子生得天庭饱满,长耳垂肩,颇似梦中所见金身小和尚,不禁满心欢喜,遂取名厩户皇子。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厩户皇子已满周岁。用明天皇设宴庆祝。席间,天皇令宫娥将皇子抱出,与群臣相见。群臣睁眼屏息,抬头观看,朝堂一时鸦雀无声。一阵细零的脚步声过后,小皇子端坐在宫娥怀中,出现在朝堂。只见他双目微睁,表情沉稳,双手合十,口中念诵“南无阿弥陀佛”,俨然释迦佛再世。群臣见状,不觉纷纷跪拜,齐呼“万岁”。

圣德太子自幼便显得聪明过人,7岁时已读了经论百卷。曾拜高丽僧惠兹和五经博士党哿学习佛经和中国典籍。及593年4月,圣德太子摄理国政。

圣德太子深感朝中大臣为争权夺利拉帮结伙,相互倾轧,国无宁日,便奏明推古天皇,宣布改革。

603年,圣德太子召集群臣入殿,宣布实施“冠位十二阶”。群臣不解其义,个个面露疑惑之色。太子道:“冠位者,官位也。自今以后,朝廷按照尔等才能和功绩授予官位,此官位可以晋升,但不可世袭。”

一臣子近前小心询问道:“这十二阶为何意义?”

太子微微一笑,道:“这十二阶分别是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及大智和小智。各以紫、青、赤、黄、白、黑等色浓淡不同的冠帽和官服相区别。”

群臣闻言,暗自揣摩自己头上的冠色该为何色?色浓?色淡?个个缄口不语。

太子又道:“冠有颜色浓淡之分,冠花示尊卑有别。夫大德戴金花,大仁戴豹尾,礼以下插雉尾。众卿可听得明白?”

群臣纷纷点头称是。其中位低而有才有功者暗喜,以为升迁有望;位高才疏无功者则惴惴不安。以苏我马子为首的几家大贵族自恃位极人臣,拒绝接受官位;一班无功无禄的世袭重臣附庸其后,反对新冠位。群臣不和不提。

转眼间过了一年,圣德太子眼见群臣争吵于朝上,苏我氏弄权于幕后,国政处理委实棘手,未免心中焦急。太子连日间夜难成眠,秉烛苦读《尚书》、《礼记》、《论语》、《左传》、《韩非子》。读毕,他不禁拍案自语道:“治家须有家规,治国焉得无法!”待暗诵《法华经》道篇后,他执笔疾书,将儒法、佛释论融于一炉,写成《十七条宪法》。

次日清晨,太子急忙赴朝廷上奏女皇。女皇也正为朝政纷乱不安,见太子呈上“宪法”,遂逐条细读。

但见那第一条写的是:“以和为贵,以无忤为宗。人皆有党,达者亦少。是以或不顺君父,乍违邻里。然上和下睦,论事谐时,则事理自通。”女皇边阅边思,只觉得眼前一亮,暗想此条若得群臣尊奉,“上睦下和”,可避免多少无谓争论,少生多少是非?精神为之一振。再读那第二至第十七条“笃敬三宝”、“承沼必谨”、“群卿百行以礼为本”、“绝食弃欲、明办诉讼”、“惩恶劝善”、“人各有任、掌事勿滥”、“群卿百行早朝晚退”、“信为义本”、“绝忿弃嗔”、“明察功过,赏罚必当”、“国司国造勿敛百姓”、“诸任官者同知职掌”、“群臣百行无有嫉妒”、“背私向公,乃臣之道”、“使民以时,与之良典”、“凡事不可独断”时,更觉条条可用可行,愈读愈喜,遂慨叹道:“卿真乃治国英才,朕之肱股。”太子拱手顿首:“陛下可否准奏?”女皇连连点头,一连串地答应道:“准卿所奏!依卿所奏!”

太子领旨,择吉日召集群臣颁布《宪法十七条》。那一班良臣莫不欢呼雀跃,连称治国有望。苏我马子等佞臣碍于女皇对圣德太子的支持以及太子的德高望重,也只得隐忍,对改革阳奉阴违。

内政改革初见头绪,圣德太子把目光转向海外,派兵进攻新罗。公元607年,圣德太子派出精明强干的大礼小野妹子为使节,以鞍作福利为翻译,携国书出使中国。

小野妹子等二人精通汉学,颇知应对。经过海陆两路的一番辗转周斩,小野妹子一行终于来到隋东都洛阳,被安顿在鸿胪馆。天朝大国,果然令人炫目景仰。闲暇时,小野等外出游览,但见那:琼楼玉阁,栉次鳞比;市井繁华,货物山积;大街小巷,万头攒动,好一派热闹景象。

却说那隋炀帝好大喜功,开运河,下扬州,北服突厥,南平林邑,国威远扬。但连年用兵辽东不果,急欲东联日本,夹击高句丽。闻听日本国遣使来朝,龙心大悦,即命以礼优待,隆重欢迎。

那小野妹子一行被引至大内,炀帝立命宣旨召见。小野等手捧礼品及国书呈送炀帝。炀帝展目看去,不觉怒从心起。但见辟首即道“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心道这小小倭王竟敢自称天子,真可谓是狂妄之极。然转念一想,小不忍则乱大谋,何必与其计较。遂故作喜色,对小野嘉奖一番。待小野退出,炀帝方大发雷霆,对鸿胪卿嚷道:“再有此等无礼之事,不必呈朕观看!”

翌年,隋炀帝任命文林郎裴世清为使节,携诏书赠礼,陪送小野妹子一行归国。

圣德太子闻知隋使回访,兴高采烈,早命工匠在难波营造迎宾馆,派出大批人员沿途设仪仗鸣鼓角隆重相迎。隋使抵倭京飞鸟之时,又设宴款待。太子挽留裴世清在日本居住一年,时时讨教中华典章制度。待弄个明明白白,方打点赠礼,又派小野妹子为大使,以大礼吉士雄成为副使,再次访隋,并陪同裴世清回国。同行者还有高向玄理、僧旻、南渊请安等8名学问僧和留学生。这些人均成为后来大化改新的历史功臣。

小野妹子再次赴隋,又受到隋炀帝的盛情接待。小野妹子呈交国书方物,炀帝一概笑纳。此番国书以“东天皇敬白西帝”开篇,是日本历史上倭王首称“天皇”。炀帝见怪不怪,平静待之。待听得小野极力赞扬自己说“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时,炀帝高兴起来,赐小野等大批礼物,回赠天皇。小野完成使命,重抵倭国,因使隋有功,升作大德。614年,圣德太子复派犬上御田锹访隋。不久隋亡唐兴,两国交往随着遣唐使的频繁派遣而进入高潮。

圣德太子日理万机劳顿过度,身患重病。622年,49岁上竟一病而亡。王公大臣及庶民百姓闻讯大恸,飞鸟京内一片哭号声。众人皆悲,却有人独喜。此人并非别人,乃是潜伏爪牙隐忍20余载的苏我马子。宫庭内外的又一场新的较量在所难免。

正是:权贵相斗倾朝纲,赖有太子德威扬。一朝人去政亦废,谁主国运兴与亡。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三回 杀入鹿大化改新 战近江皇叔夺位

三笠山下赤旗飞,战云如墨杀声催。同胞成仇残骨肉,春秋谁解其中味?

上回说到圣德太子撒手西归,朝廷再起波澜。兴风作浪者正是苏我马子。太子丧事一毕,马子立即胁迫推古天皇中止改革。推古天皇势单力薄,只得听任马子飞扬跋扈。

626年,苏我马子染疾而亡。其子苏我虾夷更加嚣张,铲除异己,不择手段,竟公开传令遣兵围攻诤臣摩理势寝,迫其剖腹自杀。虾夷横行朝廷,文武百官噤若寒蝉,只有唯唯喏喏,哪还敢道半个不字。

628年,推古女皇病亡。虾夷篡改遗诏,立他所选的田村皇子为新天皇,即舒明天皇。舒明天皇下诏任命虾夷为太政大臣,且莫不言听计从。苏我氏气焰万丈,大兴土木,把大臣官邸建造得如同皇宫,一派富丽堂皇。虾夷又恣意征发徭役,修建陵寝。一时间劳民伤财,国库耗尽,百姓莫不怨声载道。

641年,在位13年的舒明天皇去世。虾夷遂一手遮天,拥立了皇后宝皇女做天皇,即皇极女天皇。皇极女皇生性懦弱,把国事一古脑交给虾夷全权处理。虾夷不经女皇批准,就向儿子苏我入鹿私授紫冠。这事非同寻常,按《冠位十二阶制》戴紫冠者乃是一品大德,授予权在天皇。虾夷授冠直接冒犯了皇权。诸臣愤愤不平,但无一人敢持异议。如此,朝廷更成了苏我父子的天下。

有其父必有其子,入鹿阴险狡诈,凶残暴戾。出任大德后所做的第一件缺德事就是诛杀圣德太子的儿子山背大兄皇子。一日深夜,入鹿神不知鬼不觉派兵包围了山背大兄府邸,守住各个路口。入鹿通知山背大兄自裁。山背大兄无奈,只得饮恨与子弟、妃妾一同自杀身亡。

入鹿杀害山背大兄,令满朝哗然。然入鹿却在皇极女皇面前反诬山背大兄欲谋反篡位,死有余辜。女皇无奈而默认。苏我氏为所欲为,入鹿出行也如天皇出行一般,大吹大擂,招摇过市。

苏我氏这般猖狂,逼得众朝臣起来与他拼命,领头的就是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鎌足。中大兄皇子乃舒明、皇极天皇所生的长子,天资聪颖,性情果断,对苏我氏一门的残暴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总想有一天将其除掉,可惜身边无人。中臣鎌足乃主管官中祭祀的世宦之子,年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爱读姜太公的《六韬》,足智多谋且胆识过人。鎌足对苏我氏乱君臣长幼之序、挟窥社稷之权的行为十分愤慨,也在暗求志同道合者,共图大事。

一日,中大兄皇子和一班扈从在法兴槻的树下踢毬毽。一只锦缎缝成的彩球满场跳动,众人迫逐,抢球猛踢,场上笑声不绝。正玩在兴头上,皇子的短靴脱脚随球飞上半空,正好落在中臣鎌足的脚边。鎌足连忙拾起短靴,跪呈皇子。皇子连称“失礼,失礼”,也推金山、倒玉柱,拜纳短靴。有道是豪杰惜豪杰,好汉爱好汉。鎌足见皇子如此礼贤下士,心中大喜。在接触中,鎌足愈感中大兄怀有大志,勤奋好学,知书达理,越发敬佩不已。二人遂成莫逆之交,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一只短靴无形之中成为二人联手的媒介,自此两人往来日益密切。说到苏我父子专擅朝政,谋杀异己的暴举,两人扼腕慨叹,愤恨难止,开始秘密商议剪除苏我氏的良策。

这第一策是入赘苏我氏,取得其信任,近其身,直接掌握其动向。具体行动是由中臣鎌足携带厚礼,前往苏我家中下帖,恳请入鹿同意中大兄皇子娶其堂兄弟苏我石川麻吕的女儿远智娘为妃。那鎌足只管摇动三寸不烂之舌,把两家联姻的种种好处说得天花乱坠,顺便把入鹿吹捧一番。入鹿闻听,心花怒放,哈哈大笑,很痛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择吉日,中大兄将远智娘迎娶过门。一路上吹吹打打,好不风光。从此,中大兄成了苏我家的姑爷,入室穿堂,无所避忌,将苏我氏的举动摸了个一清二楚。

这第二策便是分化瓦解,将宫廷警卫军掌握过来。皇宫门禁森严,警卫军诸将官原本都是苏我氏的亲信。欲成大事,须得争取这支重要的武装力量的支持。中臣鎌足暗中查访,得知担任宫廷警卫的佐伯连子麻吕、稚犬养连网田、海犬养连胜麻吕等诸将尚有良知,对苏我入鹿的骄横早已心存不满,便逐一拜访,晓以大义,使之很快站到中大兄一边。

这第三策乃联络朝中重臣,形成犄角之势,夹击苏我氏。当时朝中最有声望的重臣是学识渊博的阿倍内麻吕,他与苏我入鹿素有矛盾。鎌足先对其展开工作,以门生辈自谦,常登阿倍家门。二人不久成为至交,由学术探讨发展为政治联盟。接着,鎌足又频频拜会640年自中国归来的硕儒南渊请安等,借学周礼孔学,与其谋议诛灭苏我氏大计。通过南渊,鎌足又结识了归国不久的僧旻、高向玄理,为将来的政治革新作好了准备。

645年新春伊始,诛灭苏我氏的政变愈加紧锣密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由于苏我氏手中握有重兵,稍有不慎,一旦打草惊蛇,后果则不堪设想。因此,必须小心寻找机会。机会乃此次政变的关键。

6月12日,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当天,正是高句丽、百济、新罗等朝鲜三国使者向天皇进赠礼品的日子。中大兄与中臣鎌足等早已计议停当,准备借机下手。

这天清晨,苏我入鹿按惯例佩剑整装前往皇宫早朝。至宫门前,入鹿正欲进入,忽闻娇滴滴一声呼叫:“入鹿公子!”一看,原来是旧日相好的宫廷乐工明姬。那明姬生得明媚娇艳,颇得入鹿喜欢。明姬道:“公子怎么连日不肯光临寒舍,想必是另有新欢,早忘了小女子吧?”言语间明姬扭捏作态,半骄半嗔,引得入鹿心旌驰荡。“哪里哪里,明姬最知疼人,哪里会忘。只是朝政繁忙,抽不出身来前往。”入鹿道。“还说呢!每次公子一去便好久不来,教小女子伤心断肠。”明姬道罢,早已面如梨花带雨,泪下沾襟。

入鹿近前忙加安慰,明姬趁机扑入入鹿怀中,顺手解下入鹿的佩剑。明姬道:“这宝剑好漂亮,公子今日权且将此剑存于我处吧!好教明姬见剑如见公子。”

入鹿想身为朝廷大臣,不便在此与乐女长谈,便不加思索地答应道:“你且将剑带回,好生看管,过几日我到你家去取。”

明姬连连称谢,道:“盼能与公子早相聚。”目送入鹿入宫门,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原来这明姬早已被中大兄皇子重金收买,她的任务便是让苏我入鹿解剑。入鹿进了宫门后,大极殿的十二道大门即刻全部关闭。在此以前,中大兄皇子亲自召集全体门卫,以俸禄倍增相许;众侍卫也怨恨入鹿所为,无不雀跃听命。

大极殿口,早朝仪式正在进行。入鹿大模大样地站在首班,眯起眼来听石川麻吕一板一眼地唱读三韩赠送礼品的表文。那表文冗长,入鹿直犯困。大殿两侧的帷幕后边,藏着手执利剑、长枪的中大兄、中臣鎌足、佐伯连子麻吕等人,气氛极为紧张。按照事先约定,在石川麻吕唱读之间,乘苏我入鹿不备,由佐伯连子麻吕冲出将其刺杀。可佐伯连子麻吕惧怕入鹿威严,眼见唱读快完也迟迟不敢动手。正在唱读的石川麻吕也越发紧张,声音发颤,两手发抖,汗流满面。苏我入鹿不觉动了疑心,忽然睁开双眼,一把抓住了石川麻吕的手,喝道:“为何浑身颤抖?不成体统!”

说时迟,那时快,中大兄皇子急从一旁跃出,举枪刺入苏我入鹿右肩。苏我入鹿吃了一惊,疼痛难当,松开了石川麻吕的手。这时佐伯连子麻吕等纷纷从旁侧跃出,挥剑斩断入鹿的一只脚。

入鹿疼痛难忍,大叫一声,带伤跳到皇极女皇座前,叩头作揖道:“臣不知罪,乞望陛下垂察。”

皇极女皇一时惊呆了,待回过神来,问中大兄皇子发生了什么事。中大兄大声答道:“苏我入鹿灭尽天良,企图篡位,无恶不作。今若不诛杀此贼,国法难容。”皇极女皇听罢,半晌不作声,挥挥手,默默退殿。

佐伯连子麻吕迅速冲上前。苏我入鹿一看大势已去,仰天长叹:“天亡我也!”。佐伯连子麻吕一剑刺入其心脏,入鹿顿时气绝。

苏我虾夷获知其子被杀的消息,立即调兵遣将,准备反扑。无奈苏我父子素日作恶太多,部下见苏我氏大势已去,或避门归隐,或反戈一击,正所谓飞鸟各投林。虾夷见众叛亲离,徒唤奈何。政变第二天,不待中大兄军队围攻,便举家自焚而亡。

政变后第三天,皇极女皇宣布退位,想传位给中大兄皇子。但中臣鎌足早已劝告中大兄皇子不要接受皇位。因此,中大兄将王位让与皇叔轻皇子。轻皇子继位登基,称孝德天皇。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年号为大化。日本历史上第一次革新运动随着第一个政令的颁布,即将展开。

新天皇践祚,立即论功行赏。中大兄被立为皇太子,辅助政事;阿倍内麻吕、苏我石川麻吕分别为左右大臣;中臣鎌足为内大臣。封赏完毕,天皇率群臣在大树下向天地神明盟誓。君臣宣誓说:“皇天假手于我诛此暴逆。今后君臣一心,励精图治。”朝中一派新气象。孝德天皇下诏宣布尊上古圣王之道而治天下,以取信于民。

公元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发布《改新之诏》,开始了改革。

大化改新的各项改革,均模仿盛唐制度。改新的智囊团中,僧旻、高向玄理等都是从唐朝留学归来的博士。他们参照唐朝的《贞观令》等律令及均田制、租庸调制等,结合日本固有习惯法,首先“改去旧职,新设百官”,废除世袭氏姓贵族制度,确立中央集权官僚制度,把各级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又将土地和部民全部收归国有,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占有,让部民成为公民,私地成为公地,而国家只是赐与大夫以上官员以“食封”,作为奉禄;同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加强了国家对农民和土地的控制。大化改新后,盛行唐朝的风俗习惯,举国之内崇尚“唐风”。改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全面展开,远超圣德太子改革之上。《改新之诏》陆续颁布,朝中的斗争也在继续进行。改新之初,与苏我入鹿有旧交的古人大兄皇子勾结旧豪族密谋造反。实行新冠位制,仍有大臣戴旧冠以示抵制新政。同时,革新集团内部也开始分裂。孝德天皇听信谗言,逼苏我石川麻吕一家自杀。中大兄皇子要求实行更进一步措施以巩固改革成果,而孝德天皇却以旧贵族反对为由拒绝。两人之间政见上的不同造成隔阂,孝德天皇在抑郁之中魂归西土。

孝德死后,655年,中大兄之母皇极天皇再次登基,称齐明天皇。661年,齐明天皇驾崩,中大兄以太子身份总揽大政,名为“称制”。“称制”7年之后,中大兄便正式做了天皇,是为天智天皇。

天智天皇把改革又推进了一步。推古天皇改革时,实行的是十二阶冠位制,到大化改新时增加到十三阶,最后天智天皇又增加到二十六阶。据此,旧的豪族特权被废除,旧的氏姓制度亦失去其原有意义。天智为照顾旧豪族们的情绪,实行“定氏上”,给他们一种荣誉的称呼,后来又发展成为给功臣的一种尊称:凡定为大氏的氏上者,赐以大刀;小氏的氏上者,赐以小刀;伴造等氏上者,赐以弓矢。

为确保班田收授法的实施,天智又特别对“民部”、“家部”作了规定,以防止国家所属的公民沦为豪族的私民,确保全国公私所属人口的稳定性。

从668年开始,天智天皇命令中臣鎌足等人把大化改新以来发布的诏书编纂整理成法典。因为建都近江,该法典亦被称为《近江令》。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正规法典。自此,日本开始走上法制完备的轨道。670年,天智又下令编制全国的户籍,包括畿内、东海、山阳、南海、西海等地区的公民、奴婢的户籍。这成为后来有名的《庚午年籍》。《近江令》和《庚午年籍》的编订,使大化改新的成果制度化。

天智天皇当政时期,朝鲜半岛上高句丽、百济、新罗之间冲突不断。新罗与唐朝结盟,日本支持百济、高句丽夹击新罗。新罗武烈王吁请唐军支援。660年1月,唐高宗派苏定方为主将,统率水陆大军13万征讨百济。苏定方用兵神速,远征军船队从山东莱州出发,直扑百济。很快,唐新联军大败百济。9月,百济义慈王被押解回长安,百济一时无王在位。次年,百济遣使日本,要求放归在日充当人质达30年的丰璋王子回国为王。662年,天智天皇派大将比罗夫率170艘军船护送丰璋王子回国登位。663年,日本出兵25.7万人,伙同百济进攻新罗,试图收复失地。新罗与唐朝结成水陆联军,攻占周留城,又列阵白村江口,以逸待劳,静待日军来攻。

8月,日本出动大批战船,直扑白村江。双方初战,新罗军击败为日本水师警卫的百济骑兵,唐水师挫败日本水师先遣船队。日军后援水师赶到,战船增至千余艘,而对阵的唐军战船仅170艘。日军统兵将领卢原君臣、三轮君根麻吕等恃仗船多兵广,欲一战而痛歼唐军水师,遂全员出动直扑白村江唐军水师驻地。此时天降大风,日本水师逆风而进。唐将刘仁轨早已计议停当,将170艘战船分成数队,满载引火之物,分左右两路,绕道迎敌。待双方船队交接之时,一声号令,唐水军船队万箭齐发。那箭头上带着烈焰,纷纷射中日船。须臾间,烈火升腾,映红江面,400余艘日船着起火来。火借风势,愈发烧得猛烈。日军士兵纷纷落水逃窜,被烧死溺死者无数。日军大败而逃。

白村江一役,百济彻底灭亡,日本退出朝鲜。天智天皇不得不改变对外政策。一面花费巨资,先后建立了四道防线,严防唐新联军进攻日本本土;一面停止对唐敌视的政策,先后与唐、新罗修复关系。于是,日本的遣唐使节船日益频繁地前往中国。

671年12月,天智天皇病逝,宫庭内围绕皇位继承又陷入一场新的危机。皇叔大海人与其侄大友皇子之间,势同水火。

天智天皇原来册立其弟大海人为皇太子。大海人身高九尺,虎背熊腰,武艺精熟,更兼满腹文韬武略,心怀治国安邦之志,很早就成为天智天皇的左膀右臂,颇得信任。但一待天下稳定,尤其是天智天皇到了晚年,天智天皇更想把皇位传给大友皇子,便疏远了皇弟大海人。大友皇子虽缺乏治国安邦之才,但因有天智宠爱,一帮阿谀之臣如苏我赤兄等便见风使舵,为保自己高官厚禄,纷纷云集大友门下,极力拥立大友皇子继承皇位。中臣鎌足等一邦老臣死后,大海人皇子更在朝中显得势单力薄。

天智病危,大海人皇子深知大友皇子、苏我赤兄等人欲乘机发难,便请求允许削发为僧,移居吉野。大海人离京出发,正中苏我赤兄等人下怀。待天智病死,苏我赤兄等匆匆把大友皇子推上了皇位,称为弘文天皇。新皇登基,照例又是一番封赏。苏我赤兄等大贵族一面压抑中小贵族,竭力恢复大贵族的特权地位,引起中小贵族不满;一面策动天皇出兵吉野,诛杀大海人,以绝后患。于是,弘文天皇以修造山陵为名,征调2万兵丁,筹草积粮,准备袭击吉野。

消息传至吉野,大海人不觉愤然,当机立断,派兵抢占不破关。不破关乃近江京与东部各国联系的必经之道,占据它,就等于扼住了近江的咽喉。得手后,大海人率精骑数百,巡行美浓、尾张一带,招兵买马。弘文朝的逆施倒行,已搞得怨声载道,大海人得到东部地方豪族的支持,队伍一下子发展至数万人。

大海人平素崇尚汉高祖刘邦。刘邦自比赤帝,因此大海人军队一律用赤旗,官兵皆戴赤巾。一时间,大海人军队赤旗招展,红巾遍地,声势雄壮,向近江杀奔而来。

弘文天皇派皇弟高市皇子为主将,率精兵2万前去抵挡。但由于不破关失守,弘文军被阻于雄关之下。高市皇子临阵倒戈,投向大海人。大海人不战而胜。7月初,大海人乘胜兵分两路,逼近近江国。一路上大海人军队破关斩将,锐不可挡。接着大军迅速逼至近江京。京城震动,一片混乱。弘文天皇孤注一掷,派兵出城迎战。两军在势多大战,但见赤旗蔽野,红尘连天,大海人部所向披靡,大破弘文军。弘文天皇走投无路,遂自杀身亡。战事历时月余,以大海人的胜利而告终。这次军事政变发生在672年,干支纪年为农历壬申年,史称“壬申之乱。”

673年阴历2月,击灭皇侄弘文天皇的皇叔大海人正式继位,称天武天皇,迁都飞鸟净御原宫(今奈良县)。天武坚持大化改新的方向,继续新改革。684年颁布八色之姓制度,将官位分为真人、朝臣、宿弥、忌寸、道师、臣、连、稻置等八级,各级等级森严,拱卫最高皇权。他废除旧贵族拥有的世袭特权,制定《飞鸟净御原律令》,实行法治;还派史官编纂史书,把皇族说成是天照大神的嫡传子孙,称天皇为“九天云上之君”,神化皇权。天武死后,其妻持统天皇、其孙文武天皇等不改天武定制,皇权鼎盛。

且说701年晚春3月,文武天皇在朝堂院召集群臣,庆贺新春。庆典伊始,先由内廷官员进献对马国出产的大块黄金。那金块映着春天的太阳,愈加显得金灿灿的鲜亮动人。“好宝贝!”“天降瑞祥!”“神佑吾皇!”群臣竞相叩拜,称颂不已。“众卿所言极是。”文武天皇乐了,随即宣布:“朕意已决,自今日起颁布新年号大宝。众卿悉遵朕之旨意,重新制定律令,以固皇基!”“臣等遵旨,竭诚效力。”群臣齐声道。

随后,在刑部亲王、藤原不比等的主持下,当年制定了《大宝律令》。计有律六卷,令十一卷,详细规定了官制、官位、诉讼、地方行政、家族、身份、田赋、寺社等各类规制。天皇又命朝臣率先熟读理解新律令,然后再由官员巡行全国,令各地百姓恭听讲解,举国奉行。

正是:诛灭苏我革旧弊,皇统更迭也称奇。宫帷之中多秘事,刀光剑影说悲喜。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四回 藤原氏嫁女擅朝政 太上皇争权设院厅

万世一系夸皇祚,金瓯煌煌满无缺。道破真相人自明,满纸杜撰尊王歌。

且说公元707年,文武天皇驾崩,皇子年幼无知,难理国政,遂由文武天皇之母即位,是为元明女皇。女皇登基,立即择地营建新都平城京(今奈良市)。710年迁都至此。迁都之日,举国共庆,歌舞升平,好不热闹。710年至784年,史家称之为奈良时代。

奈良时代唐风大盛,日本与唐朝的文化交往十分密切。满朝以模仿盛唐为时尚。上行下效,唐风吹遍全国各角落。小至日常生活用具、礼仪风俗,大至律令制度、赋税财政,无不仿效盛唐。单说那平城京的建筑格局,也几乎是一丝不变地照搬了唐都长安城。

平城京坐北朝南,略呈正方形,东西宽8里余,南北长9里余。一条大街纵贯全城,划城为左右两京。城内市街纵横交错,一如棋盘,真不啻东瀛奈良盆地的小长安。“小长安”的正北方为禁城大内,大内里明争暗斗从未停止。当年开国元中臣鎌足被天皇赐姓藤原氏,优宠备至。鎌足之子藤原不比等官至右大臣,在朝中权倾一时。藤原氏虽位极人臣,却时常有危机四伏之感,整日里为保住地位而焦思苦虑。

却说当年文武天皇在位之时,一日,不比等夜难成眠,踱步庭院,长吁短叹。忽闻有人悄声道:“爹爹为何夙夜不安?”不比等回头望去,见是女儿宫子站在树荫下,便道:“吾儿近前说话。”

宫子应声款款而至。月光下,年方二八的宫子愈显得丽质天成,容貌出众。不比等暗自感慨:每日忙于朝政,竟不知女儿已长成待字闺中的大姑娘。“待字闺中,当嫁何人?”刹那间,不比等心头一亮,忽明计之所出,遂召宫子近前耳语。宫子听得含羞掩面,低声道:“但凭爹爹做主。”

次日,不比等匆匆上朝后,召集亲近同僚密议。再过几日,朝廷议事方毕,体弱多病的文武天皇正待退朝,却见几名大臣出班跪倒,齐声道:“吾皇大喜,贺喜陛下!”

文武天皇道:“喜从何来?众卿所言何事?”

大臣道:“陛下已是大婚之年,自当择女封后,以母仪天下而使皇祚无穷。”

文武天皇道:“朕亦也有此意,只是择何家女为佳?”

大臣道:“右大臣藤原不比等之女宫子最当。宫子年方二八,有沉鱼落雁之客,更兼淑静贤惠,知书达理,可迎立为后。”

文武天皇对宫子才貌出众早有耳闻,今群臣举荐者正是意中人,不觉大喜过望,当即容允。这时,才见不比等慢慢跪倒,奏道:“臣举家幸蒙圣眷,不胜荣幸之至。”此后便是张灯结彩,天皇大婚并大赦天下。

藤原氏以嫁女与皇室结亲为手段,门庭地位一步登天。昔日肱股之臣,现今又成了皇亲国戚,不啻双重保险。而且藤原女如若生下皇子,藤原氏便成了天皇外公,专擅朝政,何其便当!果然,婚后年余,宫子产下太子首皇子。724年,首皇子继位,称圣武天皇,不比等又将女儿光明子送进宫中为妃。727年,光明子生下一小皇子,圣武天皇宠爱异常。经不起光明子软语缠磨,圣武天皇破例立年仅1月的小皇子为皇太子。不比等十分得意。

此番立皇太子的做法,有违祖例,且不比等之心,路人皆知。左大臣长屋王、中纳言大伴旅人冷眼侧视。立太子日,群臣纷纷前去藤原家礼贺,长屋王等闭门不出。不比等心中恼怒,不久将大伴旅人左迁大宰府长宫,远贬九州。朝中只剩下长屋王与不比等周旋抗衡。那长屋王也非等闲之辈,乃天武天皇之孙,且为官清廉,深孚人望。不比等虽欲除之,却不得不坐待时机。

天有不测风云,光明子生下的皇太子刚满1岁便染病夭折。藤原氏惧怕因此在朝中失势,一不做二不休,便指使人诬告长屋王“私学左道,欲倾国家”,“施用妖术,咒死皇太子”云云。同时以谋反之罪派兵包围了长屋王邸宅,兴师问罪。

长屋王乃皇子皇孙,生性傲岸清高。今受不白之冤,情知有口难辩。本欲闯出门外直奔朝中与不比等理论一番,无奈宅邸被重重包围,无法冲过。那带兵将军下令士兵在外齐声大叫:“长屋王谋反,罪在不赦!”夜以继日,无休无止。长屋王不堪污辱,便欲一死了之。围困两天,不比等矫诏令其自杀。长屋王仰天长叹,泪沾胸襟,与其妻及四个儿子抱头痛哭一阵,不见朝廷收回成命,举家含悲自杀。

长屋王屈死,藤原氏拔掉眼中钉,愈加气焰嚣张。满朝文武附炎趋势,唯唯诺诺。藤原氏趁机拥立光明子为皇后,朝中更无一人敢持异议。光明子的四个兄弟藤原武智麻吕、房前、宇合、麻吕等,很快把持大纳言等要职。放眼朝中,几乎全是藤原氏的人。

谁知好景不长,几年后全国流行天花。藤原氏四兄弟感染病疫,先后死去,藤原家摧梁折柱。圣武天皇转而重用橘诸兄及自唐朝归来的学问僧玄昉、留学生吉备真备,对他们言听计从。玄昉由空寂佛门一变为紫衣权贵,早把佛门教诲置之脑后,竟欲夺藤原广嗣之妻为妾。这一来可惹恼了藤原氏一族。藤原广嗣上书圣武天皇,状告玄昉,要求天皇将其罢黜。天皇正宠着玄昉,遂一笑置之不予理睬。广嗣羞愤交加,拉起“清君侧”的旗号,举兵叛乱。朝廷派出大野东人为将,率军征讨。经过两个月的激烈战斗,广嗣军落败,藤原氏备受打击。

广嗣叛乱虽被平息,但圣武天皇颇受刺激。夜寝时一闭眼,忧惚就见浑身是血的广嗣立于身前厉声大叫:“还我命来!”每夜惊梦,圣武困扰不堪。有人献策扬佛法以镇阴魂妖孽。圣武遂降旨广修佛寺。佛寺虽建了100多座,但广嗣阴魂仍然不散。公元749年正月,圣武天皇终因患病宣诏退位,出家为僧。藤原氏东山再起,太后光明子将所生的女儿推上皇位,称孝谦女皇。孝谦女皇登基伊始,便任命不比等之孙藤原仲麻吕为大纳言紫微中台令和中卫大将。后来藤原仲麻吕又屡蒙圣眷,被赐名惠美押胜,当上太政大臣,军政大权悉收掌中。圣武朝得势的橘诸兄很快就被排挤出政界。

且说那孝谦女皇虽年轻美貌,但称帝在朝无法出嫁。长夜漫漫,芳心寂寞,为排解愁苦,便一心向佛。孝谦继位后,东大寺终于建成,内置巨大的卢舍那铜像。那大佛高16米,肃穆端庄,香烟缭绕,威严自显。孝谦女皇更是晨钟暮鼓,时时礼拜,打发那绵绵无尽的岁月。

公元758年,孝谦女皇索性在宫内建寺,让位于藤原血统的皇太子大炊王,自己却做了只管吃斋念佛的太上皇。新皇称淳仁天皇,全赖藤原仲麻吕的拥立才得以登基,更对藤原仲麻吕毕恭毕敬,国家大事听任其自行处理。藤原氏势力急骤膨胀。藤原仲麻吕相继任命了三个儿子为右兵卫府、越前国和美浓国的长官,控制了京城和不破、爱发两大雄关。

孝谦上皇虽称进寺院修行,但眼见藤原仲麻吕权欲熏天,心中不快,忧虑成疾。一日,上皇诵经毕正闭目养神,一宫娥禀报:“有高僧求见。”

上皇因体不适,懒得会客,便道:“就说朕已安歇,让他去吧。”

过一会儿,宫娥再禀道:“高僧有言,此番下山专为上皇疗疾而来。陛下还是召见为好。”

上皇乃传旨召见。那僧人披一件袈裟,持一串念珠,背挎一药葫芦,款款而入。见上皇稽首道:“贫僧道镜,这厢有礼。”

上皇睁凤眼看去,见那道镜果然生得不俗:两道浓眉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鼻若悬胆,大耳有廓,声音朗朗,柔悦动听。待落座,道镜望、闻、问、切,不敢怠慢。沉思片刻,他慢慢道:“陛下左手脉象弦而紧,是虚火心悸;右手脉象迟而结,是烦闷胃寒。诊此贵恙,是心忧国事,抑郁难消所至。贫僧各有灵药,煎而服之,可药到病除。”

上皇听道镜将病因说得明白,已生信服,又见有药来献,更觉满心欢喜。服药旬余,果然感到心宽体爽,精神好些,便时时召见道镜,与之谈论佛法经论,越发恩宠有加,封道镜做了少僧都,令其随侍左右,如此竟冷落了藤原仲麻吕。

760年太后光明子殡天,仲麻吕已痛失庇护。今又平地冒出了道镜,夺去孝谦女皇对其宠爱,仲麻吕更觉大事不妙,便欲策动淳仁天皇废上皇,杀道镜。764年9月,仲麻吕举兵叛乱占近江国,孝谦上皇震怒,发诏全国,夺仲麻吕官位,下令举兵讨伐。仲麻吕兵力不敌,兵败如山倒,逃往琵琶湖上,旋被擒获,全家老小均被斩首。

藤原仲麻吕被灭后,孝谦上皇废黜了淳仁天皇,将他流放到淡路岛,自己再度登基,称为称德天皇。称德天皇还俗回宫,身边还多出个道镜,难免有些不伦不类,便召集群臣,宣诏道:“朕虽出家,但时刻不忘国政。今日再见众卿,全仗佛法大师道镜鼎力相助。道镜有功,应封大臣禅师。”群臣诺诺,道镜得意洋洋。不久,称德又封道镜为太政大臣禅师和法王。君臣二人出则同行,入则同寝。

那道镜一朝大权在手,便做起了天皇梦。经过一番授意策划,769年,宇佐八幡神宫神官来京城四处活动。不久,八幡大神颁“道镜即位,天下太平”的“神谕”不胫而走,道镜只待皇袍加身。众大臣将信将疑,议论纷纷。某夜,称德帝梦见八幡大神,大神让其派人去宇佐神宫听取神谕。称德帝派和气清麻吕为使,前往宇佐神宫请神降谕,朝中莫不屏息静候传达。

过了一个多月,仍不见和气清麻吕回来,道镜便有些沉不住气,派人四处打听。8月里某天,和气清麻吕匆匆回朝,向称德帝禀报“神谕”。道镜手下人探到消息,立即回府密报。道镜急问:“神谕作何理论?”来人便道:“大事不好。八幡大神明示:道镜无道,敢窥神器,天国立嗣,要归皇族。”道镜听罢,大喝道:“清麻吕伪托神谕,不可轻饶。”急忙上朝,请称德帝将清麻吕绳之以法,以平心中恶气。称德帝明知“神谕”已家喻户晓,道镜不能奈清麻吕何,因此疏远了道镜。道镜的天皇梦终成黄粱。

770年,称德天皇驾崩,藤原氏乘机卷土重来。藤原百川等拥立了光仁天皇。道镜被逐出朝廷。781年,桓武天皇继位,794年,他把京城迁到了平安京,开始了皇权继续衰落的平安时代。藤原氏家庄园越来越多,势力也越来越大。桓武帝之后相继继位的平城、嵯峨、淳和、仁明天皇不过是藤原家的傀儡,大权长期握在右大臣、太政大臣藤原良房手中。

850年,仁明天皇死,道康亲王继位,称文德天皇。文德天皇继位不久,藤原良房胁迫文德天皇册立自己的小外孙惟仁为皇太子。惟仁是藤原良房之女明子所生,出生不过数月。文德无奈,只得立惟仁为皇太子,并将政事悉数交给太政大臣藤原良房管理。858年,文德天皇暴死,9岁的皇太子惟仁继位,称清和天皇。藤原良房借口天子年幼,自任摄政,独揽朝纲。

866年闰3月10日夜,朝廷举行重要仪式的大极殿正门——应天门突然火光冲天,浓烟翻滚,噼噼叭叭的声响震动了整个平安京。宫廷警卫连忙救火,无奈风随火势,越烧越旺。倾刻间,轰隆隆一声巨响,应天门倒塌。

此火并非天火,但不知何人所纵。大火过后,朝臣间展开倾轧。大纳言伴善男由于与左大臣源信长期不和,诬陷应天门纵火者是源信。良房之弟、右大臣藤原良相立即派兵包围了源信的府邸,立命交出纵火犯。祸从天降,源信一家老幼慌作一团,窝了好大一口气在心里,度日如年。因查无实据,包围解除。那帮素日里与源信来往甚密的人眼见源家失势,纷纷转向投靠藤原氏。两年后源信抑郁而亡。

有道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源信死后,伴善男升任左大臣,好不得意。那一日,藤原良房正在房中踱步,拈须思量如何铲除伴氏。忽听门人附耳禀报:“备中权史生大宅鹰取求见,说有要紧事报告。”

藤原良房道:“唤他进来。”

一会儿,大宅鹰取贼眉鼠眼地随门人蹑入房中。见良房,纳头便拜。良房道:“请起,有事近前来说。”

那大宅一步三顿首移近良房跟前,轻声细语道:“据小人私访,应天门之火是伴善男指使其子伴中庸所为。”“此话当真?”良房不禁反问。“决无戏言。”大宅指天立誓。良房暗喜,却不动声色,正言道:“如此,你且在府中静候,待我派人缉拿凶犯。情若属实,当有重赏。”“小人遵相爷之命。”大宅又是一通叩头纳拜,称谢不已。

当天夜里,藤原良房派军兵抓获伴氏父子,问明罪状,将伴氏一门九族抄没家产,流放远岛,并乘机大量处罚与此事无关的纪氏。源氏、伴氏、纪氏一蹶不振,藤原氏更在朝中称王称霸。

公元872年,藤原良房病死,9岁即位的清和天皇已经23岁了。良房一死,清和天皇便要亲政。这一日,朝廷议事,清和天皇宣诏道:“自今日后,朕亲理朝政,无须再任命太政大臣一职。”良房之子基经闻此宣诏,心中一震,悄然捏紧拳头,掉头打道回府。当夜,清和天皇正在酣睡,忽听殿外人喊马嘶,一片噪杂。他急忙披衣而起,殿门已被撞开,为首的正是藤原基经。基经手执利剑,吼道:“为君不德,休怪臣等无礼。陛下若不退位,掌中利剑不容!”利剑直拍天皇。清和帝浑身发抖,连连道:“联无才无德,理应退位,出家为僧,闭门思过。”基经领诏,这才气哼哼地领兵自退。第二天,年仅9岁的皇太子继位,称阳成天皇。8年后,待其长大成人蠢蠢欲动时,又被基经所废。新拥立的时康亲王时年已55岁,称光孝天皇。年纪偌大的光孝帝仗基经之力上台,对其感激涕零,礼敬一如太上皇,自己乐得做傀儡。887年,基经出任相当宰相的“关白”。当年,光孝天皇病重,临终前托孤基经,要太子待基经如父。23岁的宇多天皇继位,果然谨遵父皇遗命,下一道上谕:“事无巨细,百官皆须经关白太政大臣,然后奏明朕知道即可。”这样一来,藤原氏既为摄政,又为关白,其家族统治,史称“摄关政治”。此后,冷泉、圆融、花山、一条、三条、后一条、后朱雀、后冷泉诸天皇等均先后由藤原家女儿所生,幼时在藤原家养大。久而久之,藤原家府邸反倒成为处理朝政的办公地点,朝廷不过是举行仪式的场所而已。

藤原道长一代,身兼太政大臣、摄政,又先后把自己的三个女儿彰子、妍子和威子分别立为一条天皇、三条天皇和后一条天皇的皇后,自己则成了三位天皇的外公。藤原家荣华富贵,轰轰烈烈。那道长好不得意,真格是上朝时一呼百应,回府后宾客如云。某夜,皓月当空,藤原家照例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众宾客坐于庭院,饮酒赏月。道长手持金杯,连饮数杯,兴头上随口吟出和歌一首:斯世即我世,我做我所思,皎皎十五月,圆盈无缺时。

吟毕哈哈大笑。众宾客鼓掌助兴,“好诗!好诗!”赞声一片。道长的月夜歌一时传开,宫中的天皇也只能做一番面带苦笑的慨叹。大权旁落,历代天皇多为昏弱之君,唯余对月叹息,赏花流泪的份儿了。

然及1072年白河天皇即位,那藤原家族已过鼎盛时期。内部先自乱了起来,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白河天皇转而重用村上源氏,压制藤原氏。无奈藤原氏却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仅凭一家源氏,难敌满朝藤原氏的势力。且说应德3年(1086年)的一日,夏虫狂鸣,闷热难忍。白河天皇烦闷无聊,便走出宫室,到庭院中踱步纳凉。此时满天乌云翻滚,大雨将至。忽然间,白河天皇停住脚步,目光被路侧的蚁群吸引,但见那黑压压的蚂蚁,各自叼着沙粒土块,往来如穿梭,忙着垒窝筑堤。细细看去,这蚁窝隔石铺小径,各为南北两个。群蚁奔忙,却各忙各自的窝。白河天皇看得发呆,竟未觉得噼噼叭叭豆大的雨点已自天而降,待宫人呼唤方惊醒过来,急步进长廊避雨。廊外雷声隆隆,大雨倾盆。透过雨帘,只见满地蚂蚁早已钻回蚁窝,那南北相对的蚁窝任雨水冲击,却安然无恙。白河天皇眼前一亮,忽明计之所出,急召村上源氏商议。

次日,天气放晴,群臣会聚朝堂。白河天皇表情轻松,一如晴朗的天色。只见他稳稳移步走来,落座后,目视群臣,一字一顿地宣布道:“朕意已决,自今日退位做上皇,上皇不便再居大内,朕思日后择院别居。”群臣愕然,鸦雀无声,不知白河帝何出此言。唯有藤原家一班朝臣,个个相顾而笑,巴不得白河天皇赶紧离开朝堂,好再收拾那政敌村上源氏。

数日后,白河天皇已然另择一处别居。藤原道长之孙、太政大臣藤原师实派人前去窥望。那人走近上皇新居,但见门卫森严,执剑之士罗列门外。门框上挂起巨大匾额,上书两个大字“院厅”。那人欲再近前,却被壮如门神的执剑之士喝止,便急忙回府禀报。藤原师实闻听心里一惊。

再过数日,师实上朝毕刚刚回府,正欲宽衣休息,忽听门下来报:“相爷,门外拥来大队人马,白河上皇派敕使前来降旨。”“降旨?”师实冷笑一声,“当了太上皇享清福得了,凭什么降旨支派本大臣,不必理会他。”

言犹未了,“蹭蹭蹭”一阵脚步声,另一门人又赶来气喘吁吁地报告:“相爷,敕使已闯进府门!”师实侧耳听去,果然堂外传来一声喊:“师实接旨!”只得整衣恭迎于门堂之外。

出得门来,不由师实倒吸一口冷气。但见数十名彪形大汉持剑仗戟,威风凛凛,怒目而视。前呼后拥中一位紫冠敕使大踏步走来。师实不敢怠慢,忙躬身施礼,口称:“臣师实恭迎天使。”

那敕使微微一笑,道:“藤原师实听宣!”

师实抬头望去,只见敕使手捧敕书,展开来,上书“院宣”二字。

敕使道:“本敕使自院厅来,今奉白河上皇之命,特来宣布院宣。院宣即当今上皇诏旨,朝廷大臣不得违抗!”师实叩头称是,恭迎院宣。那院宣告诫藤原家奉公守法,不得私立、私夺庄园,又道藤原家乃开国元勋之后,理应率先将自家庄园奉献院厅,云云。

师实越听越不耐烦,正待发作,却见那数十名虎贲武士晃动手中兵器,剑戟相击,铿锵有声。师实已知大势不妙,禁不住双腿发软,“扑通”一声跪倒,连连叩首道:“臣谨遵上皇院宣。”敕使这才一招手,率众虎贲武士扬尘回院厅复命。

且说那敕使身边的虎贲武士并非朝廷的兵将,此乃9到10世纪从庄园中崛起的一股新兴势力。朝堂上争权夺利之辈,总要网罗势力,收买死党,壮大自家的营盘。班田制土崩瓦解,庄园制应运而生。从庄园里冒出来的人群,立即引起京都权贵们的注意。1096年,白河上皇出家,成了佛法之皇,又称法皇。白河上皇不甘寂寞,与庄园武士取得联系。于是,他身边的虎贲武士也越来越多。这势力从何而来?在接踵而来的历史上又充当何种角色?

正是:藤原女儿多绝色,嫁出深闺登凤阙。荣华富贵过眼云,三世而斩君子泽。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五回 平清盛京都衣紫 源赖朝镰仓拜将

武家崛起皇权落,平源二氏分秋色。战罢关东斗关西,消长兴衰待评说。

上回说到平安时代后期,虎贲武士从地方上崛起,卷入中央政治斗争漩涡。这武士也就因此而成为朝廷之外的又一股武装起来的政治势力。追根溯源,武士原本是庄园的农民。随着庄园之间争斗的加剧,庄园主便把庄民们武装起来,平时务农,战时从戎,亦农亦武。到后来,寺社的庄园主看到发生争执时,还是刀枪更有发言权,便也组织起号称僧兵、神人的武装集团,武士的人数越来越多。再到后来,连国司、郡司们也把朝廷的军人组成私人的军队,成为地方武士。这样,武士团就逐渐分散在全国各地。手中有刀,心中有气,弄得不好,便相互厮杀一番。斗来斗去,分散在各地的武士慢慢集中在平氏、源氏大纛之下,争斗愈发激烈。

平氏为皇族授平姓的地方贵族,有桓武、仁明、文德、光孝等四大平氏家族。其中,桓武平氏最为著称。始祖为桓武天皇曾孙高望王,受平姓后出任上总国介,定居东国,扩充势力。高望王妻妾成群,生有八子:除次子良兼、四子良孙、五子良广、七子良持无子嗣外,长子国香子嗣众多,名将迭出,如正盛、忠盛等,到了平清盛一代更是气焰万丈。三子良将膂力过人,生七子,即将持、将弘、将赖、将门、将文、将武、将为,个个孔武勇猛,有乃父之风;那四子将门更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奇人。高望王的六子良文生子忠赖,其后人改姓千叶、畠山氏;八子良茂生子良正,其后人改姓三浦、和田氏。真可谓根深叶茂,子孙殷昌。

那源氏分清和、村上、花山、宇多、嵯峨、淳和、文德等若干支,以清和源氏最著名。这一支源氏家族始于961年清和天皇皇孙经基受赐源姓,其子满伸出任关西摄津国守,以摄津多田庄为基础,结成武士团,并逐渐发展为关西武士的大统领“栋梁”。满仲生三子,长子赖光生赖国;二子赖亲无后;三子赖信生赖义,后世子孙义仲、义经等名震天下,赖朝更出任镰仓幕府的首任征夷大将军。

皇族子孙被赐姓后列入臣籍,多离开京城,去当地方官,食禄一方。官位、食禄终究有限,而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争官夺禄遂不可避免。斗急了眼,刀兵交加,于是贵胄子孙们便迅速武士化。

且说高望王的六子良文被分封在武藏国村冈,自招集一批唤做“田夫”、“伴类”的农民开基垦地,扩大庄园,侵犯邻近庄园源充的领地。源充号称箕田的源二,性情暴烈,武艺精熟,称雄一方。闻听平良文仗势侵地,立即火冒三丈,叫道:“平良文得寸进尺,着实可恶!儿郎们,各自抄家伙来,找他算账去!”

那平良文也不是个善主,听家丁报告源二叫阵,哪里咽得下这口恶气,便也召集五六百名庄兵,唤道:“取吾的弓箭来,且与源二走上一遭!”

那日,双方摆开阵势,先是一通弓箭对射。互射半日,难分胜负。“暂停放箭!”良文大吼,“叫那源二出阵,吾与他大战三百回合!”部下一起大叫:“源二出阵,别当龟孙!”

源充岂肯示弱,扬手一鞭,跨下马四蹄翻飞,撞出阵来,吼道:“良文休狂,吾来也!”良文也飞马出阵,大叫:“良文在此,源二快来受死!”当下两人一场恶战。杀了半日,仍不见高低。源充催马跳出圈来,叫道:“平良文,我与你比试箭法!”两人遂各取雁翎箭,对射起来。互射半日,均未射中对方。待箭射尽,各自领兵回庄,约好再战。

平良文与源充对射,乃是源平相争的第一回合。自此以后,争斗有增无减,天下愈乱。说话间到了931年,那平氏门中先自风波猝发。良将之子平将门早已长大成人,相貌堂堂,身躯高大。到娶亲年龄,可巧看上了伯父良兼之女,便前去提亲。良兼深知此儿心怀异志,行为不轨,遂以堂房结亲于礼仪不合为由,拒绝嫁女。将门得知,大怒道:“老匹夫敬酒不吃吃罚酒,就怪不得侄儿无礼。”竟自带一群庄兵打上门去。良兼见势不妙,急令家将飞马报兄长国香。国香素知将门骁勇善战,不发重兵难以制服,遂求同僚源护协同出兵。三家兵合一处,人多势众,将门只得暂且退兵回庄,伺机报复。

时光匆匆,四年后将门兵马愈强。935年2月,将门出兵奇袭,将源护之子源扶击灭。兵锋一转,将门直奔伯父国香官衙杀来。国香仓促应战,被将门在混战中杀死。将门杀红了眼,命手下庄兵放手烧杀,将国香官衙和筑波、新治、真壁三郡的庄园一起烧光。良兼见将门如此凶暴,便引兵讨伐侄儿,不想一接战,又被将门打得落花流水。将门接连夺庄占地,成为关东一霸。次年,源护写状纸,详列将门罪状,上奏朝廷严惩将门。将门倒也乖巧,先自赶赴京都,来了个恶人先告状,又用钱贿赂朝廷官员,竟胜诉而归,仍与良兼等争斗不休。朝廷恼怒,发令命平良兼、源护和国香之子平贞盛追讨将门,但无奈其兵多地广。

且说939年2月武藏国权守兴世王与武藏介源经基为争地盘,与足立郡司武藏武芝发生争执。将门正闲得无聊,见邻居打架,就领着一支兵进入武藏国国府,扬言如果争执双方不讲和,谁先动手则出兵打谁。兴世王、源经基和武芝见平地冒出个炫耀兵威的平将门,只得宣布和解。将门带兵进国府,应邀出席和解酒宴。三家首领正待举杯同饮,忽一庄兵闯进酒宴会场,大叫:“武芝出兵包围经基营盘!”经基闻听后,扔下酒杯回营,击退攻营敌兵。事后,经基怀疑是平将门与兴世王合伙捣鬼,便星夜赶往京都告御状,指控将门与兴世王谋反。朝廷正待查明真相,又有常陆国来人告状,指控将门拥兵进入国府,抓走常陆介藤原维几。朝廷震怒,准备下令讨伐意欲谋反的将门。

此时,将门早已不把京都的朝廷放在眼里,恣意兵占下野,气焰愈加嚣张。不久,兴世王来附,更有一帮附炎趋势之徒前来投奔。一日,一巫女求见将门。见面后,巫女故作神秘之色,道:“我有八幡大菩萨神谕在此。”将门道:“你且说来。”巫女道:“神谕不可亵渎,先备香案来。”将门依其言。待香烟升腾之时,巫女突变男腔,双目发直,口中吐道:“吾乃八幡大菩萨是也。”将门忙跪倒礼拜,道:“将门恭听神谕。”那巫女口中念念有词,道:“吾观关东王气冲天,特授皇位于将门!”言毕,昏迷不醒。将门正在发怔,兴世王等按捺不住,齐声大叫:“天意不可违,吾皇万岁,万万岁!”将门两眼放光,起身道:“卿等平身,且随朕新皇共谋大业。”择吉日,将门把下总国石井乡定为国都,兴世王等分别封为太政大臣、左右大臣、纳言、参议等职,只管在关东称孤道寡起来。

京都的朝廷得知将门自称新皇,便于天庆2年(940年)初春,派东征大将军藤原忠文率兵前来剿灭。待忠文来到关东,将门早已身首异处。原来,这年1月新皇将门带人马进入常陆国搜捕平贞盛,贞盛忙引兵藏匿于常陆国北部深山,并派人四处传布贞盛已逃离关东的假消息。将门信以为真,道:“手下败将,胆小如鼠!”便解散大队人马,自带本部兵马千余返回下总国。队伍行至猿岛郡的北山,忽地一声唿哨,山后冲出无数兵马,将将门军冲得七零八落。将门大惊,急率400军兵布阵死战。对方阵门一开,转出两匹马,马上端坐着平贞盛和下野押领使藤原秀乡。一阵梆子响后,箭矢如雨,向将门射来。将门大叫一声,撞下马来。贞盛率军猛冲过来,把将门残兵斩尽杀绝,并割下将门首级送往京都报捷。朝廷论功行赏,贞盛出任常陆国大掾,秀乡授从四位官职,皆封为镇守府将军。源经基也跟着沾光,授从五位官职。举朝庆幸平定了平将门之乱。

将门虽亡,平安朝却再也不平安,各地豪族武士四处掀起战乱。1051年陆奥国地主豪强安倍赖时夺六郡,建立半独立的安倍王国。朝廷任命源赖义、源义家父子为陆奥守兼镇守府将军,耗时9年方予平定,史称“前九年之役”。时隔不久,1086年源义家又与另一镇守府将军清原氏混战。义家直苦斗到第三个年头上,方制服清原氏,此即“后三年之役”。源氏通过两次战役,在东国站稳脚跟,雄视京畿。

此时京都朝廷正陷入匪盗横行的困扰之中,便急召源义家后世孙源为义入京,接左卫门尉;召平贞盛分封在伊势的后世孙平正盛、忠盛父子入京,分别受以备前、越前守之职,带兵反复剿灭匪盗。兵荒马乱之时,方显英雄本色。源为义之子义朝、孙赖朝,平忠盛之子平清盛等于战乱之中崭露头角,颇为众武士仰慕,也为朝廷倚重。

且说1155年第76代天皇近卫天皇驾崩,膝下无子。新天皇人选成为朝廷争论的热点。左大臣藤原赖长支持崇德上皇立其皇子为新天皇;鸟羽法皇则看中雅仁亲王,指定其即位,是为第77代天皇后白河天皇。赖长和崇德上皇恨得牙根发痒,却也无可奈何。转过年来,即1156年(保元元年)3月,鸟羽法皇驾崩,赖长和崇德上皇以为时机成熟,便策划兵变,欲推翻后白河天皇。后白河对赖长的阴谋早有觉察,也伺机给予反击。

无巧不成书。到了这年7月10日,双方同时密谋击杀对方。在白河寝殿,崇德上皇召见为义、赖长计议,神色紧张道:“两位爱卿,后白河准备对朕下毒手了。”“上皇勿忧,”61岁的瘦老头子源为义声音苍老地回答道:“京都源家武装皆为老夫子孙,自当唯上皇马首是瞻。”赖长道:“令郎义朝与后白河过往甚密,是否能听老将军号令?”“这个……”为义略一沉吟,“兵贵神速,明夜发动突袭。一战而灭后白河,义朝纵有奇能也无机会施展。”赖长听罢,连连摇头,道:“不可,不可。夜袭乃傍门左道,人所不齿。我等乃王师出阵,自应堂堂正正。等大和援兵到来,一鼓可擒后白河那伙贼兵。”

崇德上皇见赖长成竹在胸,且振振有词,便道:“藤原卿言之有理。源老将军当对子孙辈严加管束,待大兵一到,阵前破敌立功!”为义见上皇表态,也不好再说什么,遂点头称是。

此时,高松殿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后白河天皇、源义朝、平清盛等均为年富力强之辈,急功近利,不择手段。源义朝不待坐稳,便急忙建议道:“陛下,上皇那边正在连夜开会,赖长、为义等皆前去策划。若连夜偷袭,保管一网打尽!”平清盛极力赞成,道:“源将军所见极是,臣请陛下当机立断。”后白河天皇抚掌大笑道:“卿等所言甚合朕意。源将军大义灭亲,忠义可嘉。不知军兵可都准备妥当?”义朝、清盛齐声答道:“万事俱备,只待诏令!”“既然如此,连夜出兵!”后白河天皇断然发令。

次日凌晨4时,义朝、清盛率兵包围白河殿,义朝下令火攻,手下兵丁便点起一把火,烧着了中讷言藤原家成宅院。大火熊熊,直扑白河殿。“上皇且随我来!”源为义杀开血路,上皇、赖长紧随其后,冲出东门,落荒而逃。义朝烧得性起,命兵丁索性将上皇、赖长、为义家邸烧了个净光。

至上午8时,战斗停止,后白河天皇一方大获全胜。不久,崇德上皇在仁和寺被抓获,流放赞岐;赖长逃奔奈良,走投无路,自杀;为义出家为僧,被义朝家臣畠田政家所杀。这次动乱史称“保元之乱”。武士首次直接插手皇位更替,显示了实力。“保元之乱”刚过3年,1159年源义朝又与平清盛争斗起来,时值平治元年,史称“平治之乱”。在这次战乱中,清盛击杀义朝,将其子赖朝流放伊豆,把源氏势力赶出京都,自此衣紫冠玉,专擅朝政。1161年将妻妹滋子嫁给后白河上皇为妃。滋子生子宪仁亲王。1168年宪仁7岁即位,是为高仓天皇。与皇家结亲,清盛铺平升迁之路,1167年获从一位官位,出任太政大臣。清盛尝到甜头,又将女儿德子嫁给高仓天皇。德子所生言仁亲王不满周岁便被立为太子,1180年被拥立为安德天皇。清盛做了天皇外公,愈加恣意横行。平氏一门中,16人位居公卿,领地遍及半个日本。大纳言平时忠狂妄已极,公开扬言:“出入朝堂者,舍平氏其谁!”

平氏原本地方武士,举族进入京都繁华之地,位极人臣后,便迅速腐败。逃出伊豆的源赖朝,自称得到后白河上皇二皇子以仁王的旨令,在关东向平氏公开挑战。1181年2月,忧虑重重的平清盛忽患热病卧床不起,自知大限已到,便唤诸儿孙至病榻前,有气无力地嘱咐道:“我平家发祥伊势,赖皇天垂怜,自保元、平治以后,满门享尽荣华富贵。”说到这里,清盛面露苦笑,落下几滴浊泪。诸儿孙强忍悲泣,故作欢悦之色,道:“贵体偶恙,康复有望,恳请勿过于忧伤。”此时,清盛忽双目发亮,一脸恼怒,道:“尔等务必留神源赖朝那厮。吾死之后,若得赖朝首级供于墓前,于愿已足。切记,切记。”言毕,溘然长逝。

源赖朝,乃义朝第三子,“平治之乱”后被流放伊豆。赖朝深怀亡国杀父之仇,隐身伊豆20余载,只管每日学文习武,等待时机;又与伊豆豪族北条时政的女儿政子结亲,自此奠定东山再起的基础。1180年8月,赖朝得北条氏支持,举兵讨伐平氏。关东源氏旧部闻风来附,队伍迅速扩大到近3万骑。10月,赖朝统兵进镰仓,刻意经营,建立家臣效忠主君、主君授家臣以俸禄的御家人制度,日夜操练兵马。

这年10月,以平维盛、忠度、知度为大将、副将的东征军数万骑进抵骏河国,隔富士川与赖朝军对峙。20日夜,赖朝军的一部,由甲斐国名将武田信义指挥,迂回富士川,从背后偷袭维盛军。兵马潜行间,忽惊动河滩上熟睡的水鸭,“呼啦啦”数只水鸭腾空飞起,引得成百上千只水鸭一起鼓翅惊飞发出巨响。夜深人静,这巨响煞是骇人。那维盛军远道而入生僻之地,兵将神经过于紧张。朦胧间,忽闻帐外巨响骤发,尚未明白发生何事,便有人大惊小怪地乱叫起来:“源家军偷营来了!”一时间,营中大乱,兵将竞相逃亡。待到天明,富士川一带维盛军逃得无影无踪。赖朝军不战而胜,士气大振。待到清盛病亡,赖朝更加紧完善统治机构,设侍所,统管御家人;设公文所,掌管财政;设问注所,处理御家人纠纷;又派使潜入京都,与院厅取得联系,遥相呼应。

1184年1月,院厅发布院宣,任命赖朝为追讨使,征伐平氏。2月,赖朝派四弟范赖、九弟义经带9万人马西征平氏,进驻摄津国一谷附近。一谷城乃平氏防守的要塞,易守难攻。5日夜,义经偷袭平军外国阵地,先挫其锐气。6日,义经兵分4路,分头围困一谷城。7日,各部到达指定地点,发起总攻。熊谷直实自西城户进击;土肥实平自明石出兵攻击;多田行纲幸部从山平城户发起攻击;义经则自带精骑70余,一路疾行,从平氏军背后发动奇袭。平氏军正穷于应付义经军的多点进攻,不想背后猛地冲出一支人马,顿时大乱,纷纷夺路而逃,向西溃败。战至中午,源氏军得胜,义经、范赖凯旋京都。平清盛二子宗盛早已拥安德天皇携神器逃往四国屋岛,构筑城堡,演练水军,欲与擅长陆战的源氏军决一死战。

且说到了这年8月,赖朝召来四弟范赖道:“击灭平氏,当用大迂回包抄战法,四弟须引兵占据九州,以断平氏退路,一举聚歼。”范赖领命率北条时义、足利兼义、武田有义、三浦义澄等22员猛将,催军沿山阳道西进,攻打平氏军。起初进军尚称顺利,西国原属平氏旗下的武士纷纷归降,范赖军据安艺,远抵本州西部的长门、周防国。有言道:“困兽犹斗。”平氏军占据四国的屋岛与长门的彦岛,各有勇将平行盛和平知盛分兵把守,濑户内海的制海权被平氏军掌握。平氏水军来往海上,一有机会,便袭击源氏军辎重部队,闹得范赖顾此失彼,十分狼狈。直到1185年2月,亏得九州东北部丰后国豪族相助,范赖方渡海抵达丰后国,实现赖朝大包抄的意图。

身居镰仓的赖朝每日翘首盼望捷报,直拖了半年,方见眉目,不免心中恼恨范赖无能。暗忖半日,方下决心,派九弟义经出阵。原来,义经在一谷之战中威名大振,朝廷上下都很喜欢这个文武双全、相貌堂堂的青年将领。消息传到赖朝那里,不免心中酸溜溜的不是滋味。因此,此次西征平氏,赖朝拜听话的四弟范赖为大将,故意把有能耐的九弟扔在京都,让他坐冷板凳。不想战事日呈胶着状态,只好派能征善战的义经参战。

俗话道:兵一个,将一窝。范赖无能半年打不开个局面。待义经一出马,战局顿时活跃起来。1185年2月18日,义经率150名精骑渡海抵达四国的阿波胜浦。当地武士近藤亲家来附,带义经抄一条近路,杀败前来阻挡的樱庭介良远,直奔平氏屋岛阵地背后。平氏原以为源氏军必从海上来攻,海岸城垒牢固,内陆城垒尚未完工。义经率数百骑突然杀到,放火烧毁存放粮草的牟礼、高松村。浓烟滚滚,烈焰飞腾。平氏军以为千军万马杀来,就张皇失措,一窝蜂地乘船向西狂逃,屋岛陷落。

3月20日,义经军攻进周防国,迅速包围彦岛,困住平氏军。23日,义经调集战船840余艘,向西搜索平氏水军,欲决战于海上。24日,在坛之浦海面与500余艘平氏战船相遇,两军展开激烈海战。

平氏水军自恃擅长水战,两军交手之初,士气高昂。阵前总指挥平知盛站在指挥船上大吼:“全军将士听令!我水军名震天下,歼灭那旱鸭子源军在此一举!”“我军必胜!”部下齐声高喊。

趁海潮西流,平氏水军鼓帆东进,箭矢如雨,猛攻源氏军,迫其处于守势。双方激战3个时辰,海潮开始东流,两军更加接近。

源义经赤膊站在船头,下令:“不射兵将,专射水手、舵手!”箭矢如雨,平氏军划船掌舵的船夫纷纷中箭落水,战船失去控制,滴溜溜随海潮漂散。

战至下午3时,平氏战船被潮水裹向坛之浦海空近处。岸上源氏军放箭乱射,平氏兵将带箭着伤,鬼哭狼嚎。总指挥平知盛哀叹:“天亡我也!”便一头钻进海中自沉。清盛之妻时子见大势已去,将8岁的安德天皇抱在怀里,泪如雨下,道:“时也,运也!人间污浊,海中清净。我带陛下同赴西方净土去!”言毕,闭目向海中一跳,祖孙二人连同玉玺、宝剑同沉海底。同船的平氏公卿、宫娥接连跳入海中自杀。大纳言平重衡之妻正欲抱“神镜”入海,可巧被绊倒。源氏军一拥而上,夺过“神镜”。三件神器尚留其一,义经大喜。傍晚时分,海战结束。源义经逮住了龟缩在船上瑟瑟发抖的平宗盛父子。

4月24日,义经凯旋还京都,奉还神器。后白河法皇大为嘉赏,有了神器,哪怕是一面铜镜,也总算有了向天下宣示皇权正统的依据。6月21日,平宗盛父子被斩首,平氏满门灭绝。远在镰仓遥控平源之战的赖朝且喜且忧。喜者,平氏被灭;忧者,义经、范赖战场立功,名高盖主。后来赖朝终究找个理由,不许义经凯旋回镰仓。接着又设法将四弟、九弟除掉。1192年7月,赖朝拜受征夷大将军之职,创幕府于东国镰仓。

然赖朝本人也不得善终。白日里公务缠身,顾不得想三思四。到了夜深人静之时,独对青灯,便总觉得黑暗处鬼影闪动。抬眼望去,朦胧中似乎是披发带血的义经站在那里,怒目圆睁,厉声大叫:“赖朝!还我命来!”那赖朝忙施礼打躬,只管喃喃地哀求:“义经休怒,为兄这厢有礼,宽恕,宽恕。”“让我回镰仓!”义经不依不饶。“回镰仓,回镰仓……”赖朝忽然打一个寒战,“义经回镰仓,谁当将军?”想到这里,突地清醒过来。举目四顾,依旧是青灯闪闪,哪里有义经的影子?

为摆脱义经鬼影的纠缠,赖朝每日狂饮水酒。堂堂将军,竟成了个酒鬼。1198年12月,赖朝酒后坠马,跌成重伤。次年正月一命呜呼。

正是:纷纷扬扬为哪般,父兄相残争政权。平氏衰败源家兴,华荣如梦实堪怜。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六回 忽必烈东征日本 北条氏两拒元军

蒙古铁骑泣鬼神,拔城灭国风卷云。踏遍欧亚无敌手,唯余东瀛不称臣。

话说源赖朝官拜“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开设幕府,建立日本史上第一个武士政权。京都的天皇朝廷依然存在,只是成了将军控制下的傀儡,废立荣辱全在幕府将军一句话。源赖朝在建立幕府的过程中,显示了过人的才能。他选择地势险要、物产丰富、由源氏经营多年的镰仓作为根据地,又获得了关东地区武士团的普遍支持,进可攻,退可守;他建立御家人制,使武士团忠心耿耿,任其调遣;他广招贤士,按能授职;他对敌军分化瓦解,尽量缩小打击面……这些措施使一个只身流放伊豆的“逆贼叛臣”,在短短的12年内成为制服群雄的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幕府组建过程中,源赖朝对其统治机构不断进行整顿。他对侍所、公文所、问注所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公文所改称政所,成为幕府的最高行政机关;公文所改为专门保管文书的机构,附属在政所之内;地方上,又强化了守护制度,委派亲信武将镇守四方。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番时,不幸身染重病,未几病死,时年52岁。

1202年,源赖家在其父逝世后继承将军职位。赖家年方18,少年气盛,目中无人。他重用岳父比企能员,排挤、抑制幕府元老。本来幕府内部就矛盾重重,御家人之间,御家人与文职官员之间都存在矛盾,只是由于源赖朝的卓越才能和政治手腕,这些矛盾才未激化。赖家所作所为,引起关东武士的极大不满。为了抑制赖家,在赖朝之妻北条政子及其父北条时政的策动下,乘赖家生病无法视事之机,改革了御家人的诉讼制度;又把将军独裁改为由北条时政、比企能员等13名元老共同商议裁决的合议制,夺走将军的部分权力。北条氏步步进逼,欲除比企能员等而后快,双方更成为乌眼鸡。至1204年7月,比企能员一家和赖家长子一幡被杀,赖家被迫让出将军位,出家为僧,不久被暗杀。赖家之弟源实朝继任将军。北条氏唆使赖家遗子公晓替父报仇杀死实朝,随后又以犯上作乱的罪名将公晓杀死。至此,源赖朝的子孙全部被消灭。那年是1219年,时距赖朝之死仅20年。

幕府的内部纷争给朝廷以恢复权力的机会。双方最后于1221年兵戎相见,皇室军队与幕府军相遇于杭濑川,皇室军队不战而败。不久,幕府军进入京都,朝廷屈服。

北条氏既消灭了源氏又压服了朝廷,便独掌了幕府大权。由于北条义时在1213年自称执权,北条氏专权的政治体制便称为执权政治体制。使这一体制完善的人是义时之子泰时。泰时把执权独裁制改为集体合议制,又以法治国,于1232年制定第一部武士法典《御成败式目》。幕府体制从政治、法律各方面得到健全和完善,政局稳定,经济发展。这样的太平日子过了几十年。1268年,第八代执权北条时宗登上了历史舞台。

北条时宗是第5代执权北条时赖之子,生于1251年,幼名正寿,俗称相模太郎。此人五短身材,方面大耳,二目炯炯有神,颔下无须,嘴上留着两撮小胡子,颇有不怒自威之感。时宗本来就孔武有力,加上多年演练弓马之道,俨然成了一个武林高手。时宗颇为自负,喜欢独断专行,对泰时建立的执权政治的集体评议体制很不以为意,经常在自己的私邸召集北条氏嫡系家族、外戚和家臣裁定幕府大事。这种抛开幕厅,以私邸为据点议决大事的聚会,历史上称之为“御寄合”。时宗并非一介武夫,他对文化很是重视,甚至也思考一些关于人生的大问题。禅宗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日后竟削发出家,做了和尚。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1268年9月的一天,时宗正在私邸里议事,忽报元使赵良弼到。时宗大惊,心想到:“蒙古国强大无比,与我国并无交往,今遣使至,不知何意?”又转念一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怕它作甚!”忙命人:“有请蒙古使臣!”

但见赵良弼手持国书,大踏步走上殿来。时宗展开国书一看,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原来表面上忽必烈很客气,希望和日本“通问结好,以相亲睦”,如若不然,“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图之”。意思是说,如果不“通问结好”,那就刀兵相见,你好好考虑考虑吧!更令时宗生气的是国书中以高丽为例说明忽必烈是何等大度,希望日本也效仿高丽。时宗心想:“高丽已成蒙古属国,我岂不知,想让日本也成属国,忒狂了点!”他先让蒙古使臣下去休息,随后便与群臣商议起来。

那时宗道:“蒙古与我国并无交往,今遣使逼我称臣,诸位有何高见?”

一谋臣曰:“主公,蒙古铁骑称雄天下,连唐土也抵挡不住……”时宗打断其言,高声道:“你是让我投降蒙古人吗?”“非也,非也。”谋臣连连摇头道:“在下是说不可断然拒绝,而应以策略胜之。”时宗转怒为喜,问道:“有何妙策?”谋臣道:“只对蒙古使臣说我国需要时间考虑,以拖延时日,准备决战。”

时宗拍案道:“此计甚好,正合我意!”

时宗计议已定,便派人带厚礼并转告蒙古使臣赵良弼:我家主公正在考虑大汗的耍求,只是需要些时日。那赵良弼信以为真,笑逐颜开,欣然同意,只等时宗答复。6个月后,他才发现上了时宗们的当,只好启程回国。乘这半年的空隙,时宗加紧行动:调集民工用巨石自本州西南端和九州西北沿岸构筑防垒;抽调精兵驻守对马岛;又命各地守护守卫沿岸险要山口要地,并与内地建立了联系,随时可把军队调至海防前线;同时招募工匠打造大小战船,准备水战。在举国紧张备战的6个月里,那赵良弼被北条氏送来的妖姬美酒搞得昏昏沉沉,颇有些乐不思蜀。直到有一天夜里做梦见到忽必烈大汗要杀他,方才想起自己是派往日本劝降的使臣。

忽必烈得知国书被拒,勃然大怒,欲马上发兵取日本,以解心头之恨。怎奈当时蒙军攻宋不利,襄阳之战正难解难分,四川战况也是相持不下;再说征日本需要作一定准备,故又派使者前往。日本也派使答谢,但对忽必烈“通好大朝”的要求仍不予满足。忽必烈恨恨连声:“等着瞧,等着瞧!”

1273年,襄阳城被攻破,守将吕文焕出降;四川战况趋于好转,伐日准备也基本停当;高丽被忽必烈彻底征服后,蒙古军队打造战船的速度加快,征日的时机成熟了。1274年10月,忽必烈任命凤州经略使忻都为都元帅,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及汉人刘复亨为左、右副元帅,率领3万人马、战舰900艘,远征日本。10月3日,远征军由朝鲜合浦出发,直扑对马岛。

对马岛是日军的防守重点,守将允宗助国等英勇善战,看来元军要大费周折了。允宗助国刚愎自用,他自恃对马防线坚固,拒绝了谋臣们建议主动出击之计,只想元军胆敢登陆,就把他们赶到海里去。交战伊始,元军元帅忽敦与高丽都督使金万庆率军攻上了对马岛,牢牢地控制了滩头阵地,并向纵深前进。允宗助国才知大势不好,忙披挂上阵,亲率骑兵抵挡元军。怎奈元军势大,日军死伤殆尽,允宗助国也阵亡于乱军之中。10月5日,元军占领了对马全岛。10月14日,元军在壹岐岛登陆。该岛守将经高单骑挑战,冲入敌阵,被元军团团围住,虽左冲右突斩杀元军多人,怎奈独力难支,最后力竭身死。元军深入岛内,野蛮屠杀劫掠。地方守官宗马允助国仅率80余骑拼死反击,元军且退。宗马允助国率队继续前进,碰到大队元军,所部80余人全部血染沙场。

10月16日,元军再攻肥前沿岸岛屿。当地豪强松浦氏率一族之众数百人抵抗元军。两军接仗,松浦氏单独出阵,将日本刀舞得嗖嗖作响,大吼一声:“那蒙古将官,来来来,与吾大战300回合!”人猛马快,转眼已冲到元军阵前。那元将并不出阵迎战,只管将令旗一挥,喝一声:“放箭!”霎时间,箭矢如雨,齐奔松浦氏。那松浦氏武艺再高,也经不起箭雨的猛袭。只见他大叫一声,撞下马来,须臾间,人马中箭无数,宛如带血的刺猬。部下见松浦阵亡,发一声喊,冲将过来,也都成了元军箭下之鬼。

且说日本武士抗击虽甚为壮烈,但作战方法简单,多采用单骑出阵的老战法。虽十八般武艺精熟,但要冲击能征善战的元军集团,无疑以卵击石。反观元军采用的集团战法如泰山压顶,使日军损失惨重。加上元军配备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回回炮。此炮每次能发射数十枚球状弹丸,杀伤力极强。故征日之初,元军进展顺利,很快进抵博多弯大宰府附近,撩得老幼妇女1500余人。日本军民沿途英勇阻击,死战不退。日将藤原景资拉得百石硬弓,骁勇善射。混战中,他见元军右副元帅刘复亨站在高处催军掩杀,便偷偷抽出一枝雕翎箭,抬手就射。刘复亨应声倒地。忻都见副帅受伤,便鸣金收兵。元军疲惫不堪,忻都担心马主寺陆寨遭日军夜袭,乃下令人马回船休息。

夜半时分,风雨大作。但见那风裹着豆粒大的暴雨铺天盖地怒吼而来,掀起冲天巨浪,势不可挡。呼啸着的狂风如鬼哭狼嚎,将元军的小船吹起,鼓起的波涛将大船掀翻。那大船小船均在高丽匆匆制成,并不坚固,哪经得起这通折腾。倾刻间,或一声响从当中折断,或相互碰撞而散架沉没。在船内酣睡的元军睁开朦胧睡眼,来不及叫出声来,便纷纷落水,葬身鱼腹。1.3万兵将溺死水中,元军实力大伤,无力再战。忻都张皇失措,连夜带残兵逃回朝鲜不提。

次日风停,海面上不见一个元兵的踪影。探马急报北条时宗,时宗闻报不禁大喜过望,下令:“犒赏三军!”朝野沉浸在劫后余生的激动中,愈加起劲地祈祷八百万诸神降“神风”破顽敌的无量功德。可贵的是,时宗头脑清醒,预见到元军还会卷土重来,便决定沿博多海岸构筑一道石墙,阻止善于陆战的元军登陆。幕府动员了筑前、筑后、肥前、肥后、丰前、丰后、日向、大隅、萨摩等国军民数万人日夜赶修,费时5年,于1279年筑成一道从笤崎绵延至今津总长达10余公里的石墙。石墙高达3米,蔚为壮观。就在这一年,忽必烈将南宋的残余势力赶下了大海。建筑石墙的同时,时宗调西海道及阿波、赞岐、伊予、土佐武士驻守博多,令山阴、山阳两道武士守护京都,东山、北陆两道武士守卫敦贺津等,以巩固博多的侧翼和后方。

忻都返回大都,闭着眼胡吹一通“赫赫战功”,哄得忽必烈满心欢喜。以为日军已败,再派使臣劝降必可奏效。忽必烈派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等30余人持国书赴日本。1275年4月,杜世忠一行出发。杜等原以为日本朝野必恭迎于道旁,俯首称臣。不想一登陆便被“武装护送”到镰仓。杜世忠等又气又急,暴跳如雷,破口大骂时宗。时宗的处置倒也干脆,一道命令,将杜等30余人全部斩首于镰仓。

忽必烈闻讯大怒,决定尽快荡平南宋,腾出手来收拾日本。1279年,南宋最后的抵抗在广东崖山停止,时机到来。忽必烈边令江南四省和高丽赶制战船,边决定再派使者赴日本劝降。

1279年,元使周福、栾忠来到日本。此时,博多岸边的石墙已修建完毕,时宗有恃无恐。“把元使押往博多!”他一声怒喝,倒把手下人弄糊涂了:“上次元使杜世忠等来日,时宗大喝一声:‘推将出去,砍了!’何等痛快。这回为什么要把元使押往博多呢?”手下人心里直犯嘀咕,但执行命令还是决不含糊的,于是押着元使奔往博多岸边。待元使到达博多,见时宗早已布置完毕,准备杀人祭灵了。时宗手捧一杯酒,大声道:“为国捐躯诸君,英灵不远,且痛饮此杯!”说毕,神色庄重地把酒洒在地上。而后,双眼一瞪,吼道:“把元使押上来!”周福、栾忠面无惧色,稳步走来。时宗暗赞道:“真是两条好汉,可惜我不得不借你们的头颅一用!”随即传令:“将其斩首,以祭我阵亡将士英灵!”俗话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时宗两次斩杀元朝使节,确实鲁莽,目的无非是唤起举国同仇敌忾之心罢了。

时宗再斩来使,把个忽必烈气得暴跳如雷。1280年2月,忽必烈在朝鲜合浦设置征日大本营“征服日本中书省”。同年11月,朝鲜忠烈王上书中书省道:“小国已备兵船900艘,梢公水手15000名,正军10000名,兵粮以汉石计者11万,什物机械不可缕数。”看来万事俱备,只待忽必烈一声令下,元军就要再度扬帆东征了。

1281年,忽必烈命忻都、洪茶丘率军4万,由合浦出发,是为东路军;命阿塔海、范文虎率军10万,由庆元(宁波)出发,是为南路军。先说东路军5月初从合浦出发,经对马、壹岐,直逼九州。6月6日到达博多湾,只见沿岸石墙高耸,无法攀登,且墙上众多武士把守,不时有冷箭放出。大军久攻不下,转攻志贺岛、能古岛,也因防守较严,未能攻破。当时,日军战术灵活,常采取夜袭战术,元军吃了不少苦头,只好用锁链连结战船,环形相卫,不敢妄动,静等南路军到来。且说南路军6月18日出发,7月到达平户岛与东路军汇合。两军将领齐聚中军帐里,商讨作战计划。忻都摸着下巴,神色不安道:“日军打算拼命了,那伊予国武士组织的‘百人决死队’势同猛虎,且博多湾沿岸石墙高筑,登陆甚难呵。”南宋降将、善于水战的范文虎不以为意,道:“大帅,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石墙虽固,然日本海岸线甚长,总会发现登陆地点的。”忻都道:“依将军之见,我军应如何行动?”范文虎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何不避实就虚,直攻大宰府?”忻都点了点头,道:“正合我意,只是日军水军强悍,且采用夜袭手段,不好对付,我们还是要多加小心。”范文虎道:“末将所率南路军最习水战,怕他作甚!”忻都见范文虎说得蛮有把握,心中遂安,不由哈哈大笑起来,阿塔海、洪茶丘也随之抚掌大笑。

正是乐极生悲。东、南两路联军7月27日移兵鹰岛,拟攻大宰府。元军略取小胜后,没承想大难随即临头。

8月1日夜,台风又突然发作。狂风怒号之中,元军战船大多翻沉,兵将纷纷落水,溺死者无数,以至尸体漂入港湾,航道为之堵塞。14万大军,生还者仅3万左右,范文虎等逃回大都。剩下数万元军,除原宋军降元的新附军及随军工匠外,皆被日军杀死。范文虎虚报军情,后真相大白,被忽必烈斩首。忽必烈本欲再兴兵伐日,恰好交趾犯境,不宜两面作战,只好不了了之。

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之举,在日本史书上称“文永・弘安之役”或“蒙古来袭”。靠北条时宗的坚强果断、指挥才能和日本军民的拼死抵抗,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只能望洋兴叹。元军征日失败之因,颇为复杂。第一次元军进展神速,日本已危在旦夕,只是由于元军登陆当夜便发生台风,日本才转危为安。第二次情况就不一样了,日军的抵抗使元军两个月不能登陆,救命的“神风”又使元军惨败。不管因何而败,不义之师,败不足惜。只是作为自然现象的台风偶发,被日本统治者吹嘘为“神风”,进而演化出“日本乃神国”的神国思想,后来竟成为对外侵略的精神支柱,太平洋战争后期的“神风特攻队”即为一例。

言归正传,北条氏举全国之力以抗元军,耗费大量财富,虽胜却无法兑现许诺的论功行赏。一帮子御家人成天骂骂唧唧:“言而无信,北条氏算个什么东西!”“再不行赏,老子不干了!”镰仓城里,人言汹汹。北条氏面对乱局,无可奈何。幕府的统治危机在加速到来。

正是:世祖两征日本国,损兵折将梦南柯。人能自助天方助,何必乱唱神风歌。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七回 后醍醐奔波倒幕 南北朝终归一统

击退元军气如虹,怎奈府库米粮空。天皇难忍门庭冷,政海掀波万千重。

话说镰仓幕府举一国财力物力击退元军,御家人们舍命苦战数载,均指望战后有所封赏。执权北条时宗许下不少诺言,但御敌于国门,并无些须收获,府库积蓄却耗费精光,许下的诺言无法兑现。那御家人们便不依不饶,闹起事来,致使幕府统治不稳。第14代执权北条高时对政治心灰意冷。

幕府那边出了事,乐坏了京都的后醍醐天皇。这天皇名尊治,1318年31岁上即位,是为第96代天皇。1321年,后醍醐设法求得后宇多上皇废止院政,后醍醐天皇便成为京都皇权的唯一代表。他见幕府上下离心离德,就想乘机颠覆北条氏,让皇权再现辉煌。即位后,他连日间受理百姓申诉,关怀民间疾苦,以收买民心,赢得“仁君”、“明主”的赞誉;又礼贤下士,不问贵族、御家人武士,还是僧侣、神官、儒者,只要是对幕政不满者,便设法召见,从中选拔霸业的佐臣。此着很灵,果然募集了诸如万里小路宣房、北畠亲房、吉田定房、日野资朝、日野俊基等一批文臣武将和权谋家。后来,地方豪族,如河内国的楠木正成等,也对后醍醐天皇心向往之,只待天皇登高一呼,便扯动勤王大旗,造反倒幕。

且说到了1324年,即正中元年6月,后宇多上皇驾崩。后醍醐正在伤心,近臣入宫禀告:“陛下,幕府有意乘机让您退位,扶皇子邦良亲王践祚。”后醍醐闻言又惊又怒,止悲咒骂道:“北条高时这个蠢贼,又在玩弄什么馊主意!”骂了半日,再寻思一会儿,让近臣急召日野资朝、俊基入宫议事。次日,日野资朝以敕使身份下关东;俊基则昼伏夜行,到纪伊、大和、河内等国暗中联络各地志士,准备举兵讨幕。

有道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美浓国志士土岐赖员当面表示尊王反幕,背后却跑到幕府设在京都的督护府六波罗府长官那里告密道:“日野家找到美浓国的多治见国长、土岐赖贞一帮人密谋,打算9月23日北野祭神时闹事。”“他们想干什么?”六波罗府长官问道。“是想乘乱召集南都僧兵和各国武士攻下六波罗府。”赖员神色紧张地小心答道。“这还了得!”长官大吃一惊,忙一面派人去镰仓报告,一面派兵逮捕了日野资朝和俊基,追杀了国长和赖贞。

兵变流产的消息传到宫中,后醍醐急得团团转。近臣权中纳言万里小路宣房奏道:“陛下勿忧。日野资朝、俊基皆为忠贞之士,不会供出实情。”“这个我倒放心。”后醍醐还是一脸愁云,“可镰仓那边不依不饶,如何是好?”宣房道:“凭臣三寸不烂之舌,下关东陈辩,必能使幕府抓不到任何把柄。”“那就拜托爱卿了。”后醍醐转忧为喜。果然,那宣房奔赴镰仓,对主事的内管领长崎圆喜信誓旦旦地为后醍醐辩白了半天。那圆喜耳根子软,便没有追究天皇的责任,仅仅训斥了俊基,将资朝流放佐渡,就算了结了这次“正中之变。”

第一次倒幕行动失败,后醍醐天皇并不甘心。1326年3月,皇太子邦良亲王病亡,后醍醐欲立亲生皇子尊良亲王为皇太子;但幕府却支持后伏见上皇,立其子量仁亲王为皇太子。后醍醐又恼又恨,便策划第二次倒幕行动。这日,后醍醐召见日野俊基,任命其为右中弁。俊基一脸喜色,山呼万岁毕,奏道:“陛下,幕府不倒,后患无穷。”后醍醐气哼哼地道:“卿所言极是。此次立皇太子足见北条氏用心险恶,不除这班逆臣贼子,实难消朕胸中这口恶气。”俊基又近前奏道:“依臣之见,武士虽勇,但居心叵测……”不待俊基说完,后醍醐恨恨道:“‘正中之变’就坏在美浓国武士土岐赖员手中,有朝一日必将其碎尸万段!”俊基复奏道:“臣以为京畿诸寺社的僧人神官诚实可靠,各寺僧兵骁勇狠斗,可助陛下大业成功。”“甚合朕意,过几天朕将巡幸南都诸寺。”后醍醐天皇捋着长胡须,慢慢地说。

计议已定,后醍醐任命护良亲王为天台宗座主,宗良亲王长驻真言宗寺院,控制、联络诸宗势力。自己则或召文观、圆观等高僧入宫传法,或行幸南都北岭诸寺,在香烟缭绕、诵经念佛的背后,密谋倒幕的军事行动。时间一久,公卿们也知道了后醍醐突然热心向佛的原委,未免想起“正中之变”而心惊肉跳。1330年3月,大判事中原章房下朝途中,突被刺客杀死。原来,章房苦谏天皇中止冒险,天皇当时脸色阴沉。待章房离开宫门,天皇便派刺客杀人灭口,防止密谋泄露。“谁坏朕大事,朕就让他不得好死。”后醍醐天皇听完刺客报告,斩钉截铁地说。

到了1331年(元弘元年)4月29日夜,一匹马自前权大纳言吉田定房的府邸驰出,星夜赶往镰仓。那马上的使者乃吉田的心腹。驰至镰仓将军府,使者将倒幕计划合盘托出,只是把主谋者说成是日野俊基、僧王文观和圆观等。

5月12日,后醍醐天皇正在与俊基等议事,一阵喧哗声自门外传入宫中,许多兵士边乱叫着“不要走了俊基”,边闯进宫门。带兵的将领是从镰仓赶来的长崎高贞和南条高直。俊基想溜掉,已经来不及,遂被当场抓获。随后,文观、圆观也被逮捕。倒幕计划再次败露,后醍醐天皇不知是谁走露风声,整日愁苦不堪。待得知告密63者竟是老臣吉田定房,不禁目瞪口呆。原来吉田定房老谋深算,以为幕府虽说气数将尽,但依旧兵多将广。时机尚不成熟便冒险倒幕,不啻自投罗网。为此,定房屡屡以老臣身份进谏,怎奈天皇就是听不进去,只管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般。定房无奈,只得指俊基为主谋,为后醍醐摆脱干系,阻止倒幕行动。这可谓一箭双雕。

然而,对吉田定房的这番苦心,后醍醐并不理解。整日里暗骂:“定房,定房!朕视尔为亚父,缘何这般与朕过不去?”看看俊基等已被捕3个来月,幕府仍未解除对皇宫的戒备,后醍醐如热锅上的蚂蚁,绞尽脑汁,苦思脱身的办法。此时,宫女前来献茶。天皇忽觉眼前一亮,遂想:“嗯,如此这般,甚妙甚妙。”不由兴奋得手舞足蹈。

且说8月24日夜半,一队幕府巡逻兵打着哈欠,在皇宫周围值班巡查。“吱呀”一声,宫门打开,一群宫女打着灯笼走将出来。“什么人?站住!”几个巡逻兵围了上去。“唉呀,老总,辛苦了。是我们哪。”一个宫女娇声娇气地答道。“深更半夜,到哪里去?”“陛下近来贵体欠佳,我们去北岭庙里拜佛,祈祷神佛保祐龙体呀!”“老总您看,这几天夜里我们已走过好几遭了,干嘛这么大惊小怪呀?”另一个宫女也凑近来插话。“原来如此,过去吧。”为首的巡逻兵一挥手,那群宫女提着包裹一溜小跑地直奔北岭而去。天将放亮,宫门又打开,一顶天皇乘坐的凤舆抬出宫门,向比督山而去。巡逻兵见是大驾出行,不敢阻拦,忙报告六波罗府。长崎高贞等立即派兵追踪。追了半日,撵上凤舆,掀开轿帘一看,里面坐的不是天皇,而是权大纳言花山院师贤。幕府兵将情知上当,便转回皇宫搜索,只抓住几个天皇侧近的辅臣,不见天皇踪影。原来,后醍醐天皇早在夜里怀揣神器,化装成宫女,路过东大寺、金胎寺,直奔地势险要的笠置山寺。几天后,护良、宗良亲王率大批僧兵赶来护驾,从京都城里逃出的近臣纷纷上了笠置山。消息传开,京畿诸国的倒幕志士一伙伙地投奔而来,笠置山顿时成了大兵营。天皇发旨勤王倒幕,各地豪强呼应。河内国南部金刚山下的地方小领主楠木正成率兵占领了赤板,遥相响应。后醍醐天皇闻讯异常高兴,夜里做起梦来。梦境中,但见一棵大树参天而立,南向的枝叶繁茂,树下众公卿坐满一地,居中的宝座空无一人。“这个宝座该由谁来坐?”天皇心中暗想。忽两个童子出现并道:“树下南向的宝座专为天下之主而设。”言毕,便升空飞去。“仙童留步!”后醍醐天皇大叫起来。醒来,竟是一梦。忙找人圆梦,说是“树乃木也,加一南字,即楠木也。”“呀!”天皇闻言,以一副茅塞顿开的表情道:“此梦正应了楠木正成河内举兵,天下之主舍朕其谁!”急派使与正成联络,共谋大业。

后醍醐天皇在笠置山制造神话,以鼓舞士气且按下不表。单说镰仓幕府的北条氏听说天皇又在谋反,便命令大将大佛贞直和足利高氏领幕军20万前来讨伐。9月5日讨伐军刚出动,次日六波罗府先发兵7.5万人围攻笠置山。山上的勤王军本是一帮乌合之众,见大军前来攻击,先自乱了起来。20日,进驻京都的大佛、足利与花园上皇拥立量仁亲王登基,称光严天皇,废黜了后醍醐天皇。28日,全军总攻笠置山。激战一夜,勤王军大败。后醍醐天皇慌忙出逃,身边仅有公卿万里小路藤房、季房追随。黑暗中,君臣如漏网之鱼,慌不择路。方逃至有王山麓,前面伏兵忽起,君臣三人被御家人深栖三郎入道抓获,押往京都。

新君光严天皇听说抓住了后醍醐,便令其交出象征皇位的神器。后醍醐把脑袋一晃,道:“朕并未让位,凭什么交出神器?”光严天皇冷笑一声,道:“朕乃即位新君,尔已为阶下囚,不献出神器,休怪刀剑无情!”足利高氏等把眼一瞪,齐声吼道:“快献神器!”后醍醐无奈,只好哭丧着脸将剑玺双手托出。随后,垂头丧气地被押往六波罗府,住进班房。10月15日,幕军开始总攻赤板城。血战6天,城陷,楠木正成、护良亲王等杀出重围,向金刚山、奈良落荒而逃。发生在1331年即元弘元年的倒幕事件,史称“元弘之乱。”

1332年3月7日,后醍醐天皇在重兵看押下,发配隐岐岛。一路上,天皇禁不住对月流泪,迎风叹息。一行人沿西国街道,经美作国,入出云国,夜息昼行,走得飞快。负责押解的带兵官不敢稍有懈怠,严令兵丁刀出鞘、箭上弦,防备有人解救天皇。后醍醐见幕府兵将如此戒备森严,便也不再心存侥幸,只是悲悲切切地打不起精神。

一日清晨,正待出发,忽见几个兵丁吼起来:“快看,树上有字!”后醍醐天皇偷眼望去,只见庭院樱树树干上,歪歪斜斜地刻着两句汉诗:“天莫空勾践,时非无范蠡。”天皇心中猛地一震,暗忖道:“天下义士,大有人在!这诗分明是将朕比为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期待朕东山再起嘛。”想到这里,顿时周身热血沸腾。“10年河东,10年河西。鹿死谁手,咱们走着瞧!”后醍醐恨恨地想。原来,这天夜里,备前国武士儿玉高德带几名敢死之士,潜入庭院,本想解救天皇逃脱,无奈幕府军兵看守甚严,便慌慌忙忙刻字树上,翻墙而去。

且说后醍醐来到流放地隐岐岛后,虽每天度日如年,却也在岛上不断活动,或游幸各处寺庙神社,联络寺社势力;或召见附近豪强,寻觅范蠡式人物;或恩威并用,拉拢看守士兵;或与护良亲王保持秘密联系,窥测政局的变化。转眼过了几个月,各种消息源源不断传来,令后醍醐忽悲忽喜。6月里,有人来报:“日野俊基被幕府斩于武藏国。俊基临刑仍不忘天皇大业。”后醍醐为此伤心多日。8月里,有人密报:“护良亲王已在吉野举兵,天下豪杰跃跃欲动!”后醍醐乐得几夜难以成眠。12月里,有人再报:“楠木正成夺回赤板城,正与护良亲王东西呼应!”后醍醐更兴奋得一个劲儿地大喝米酒。酒助诗兴,他随口还哼了几句汉诗。到了1333年正月,传来的消息更使后醍醐躁动不安:楠木将军在摄津四天王寺击败幕府军,赤松则村在播磨国起义反幕,各地豪杰群起响应。“范蠡,全是朕之范蠡也!”后醍醐高兴得连连击掌,扼腕赞叹。

岛上的幕府守兵,见四处都在造反,幕府已是风雨飘摇,士气低落。加之后醍醐的多方策反收到效果,那些看守的兵将们为给自己留条后路,便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乐得送个顺水人情。后醍醐见时机已到,就在这年闰2月24日在隔海相望的伯耆国豪强名和长年的帮助下,乘船逃出隐岐岛。他渡海登陆,在船上山住进临时行宫。刚刚安顿下来,后醍醐便传旨募兵,准备推翻幕府。3月,任命近臣千种忠显为先锋大将,入但马国。守护太田三郎左卫门开城迎投,合兵一处,直奔京都。这时,播磨国勇将赤松则村已在兵库、尼崎击败幕府军,挺进至京都七条口。后醍醐派出的谍报队也潜入京都,放出风来:“天皇要归京,大家都去迎接圣驾!”闹得人心惶惶。宫中的光严天皇如坐针毡,生怕哪一天被乱兵活捉,一跺脚,便搬到六波罗府里躲了起来。宫中无主,人心更乱。

西国半壁天下即将易手的消息,不断传到镰仓。3月27日,执权北条高时急召名越高家、足利高氏入府议事。高时神色慌张,道:“两位将军,西国已乱。还得请二位出马,扫荡那班乌合之众!”名越、足利拱手答道:“执权公放心,末将即刻点兵出征。”“不过——”高时略一沉吟,道:“虽说二位出征,必有捷报传来。但为本执权放下心来,不得不委屈足利将军,将尊夫人赤桥氏和令公子千寿王义诠留在镰仓。”见足利高氏面露不快之色,高时又补充道:“这也是为他们母子的安全,战阵上刀箭不饶人嘛。”“老狐狸!明明是拿我家妻子作人质,还说是为了什么安全!”高氏心中暗骂。但实出无奈,只有领命而出。回至家中,与夫人密议至半夜,不提。

且说足利高氏点齐人马,离镰仓向西而去。行至近江国镜驿附近,唤过爱将细川显氏和上杉重能,俯耳密语。两人领命,拨马向西,直奔伯耆,与后醍醐天皇取得联系。当下,又密遣心腹家将掉头向东,设法搬取妻子老小来归。待一切按排停当,4月16日大军开进京都,却按兵不动,也不理睬六波罗府督促出战的命令。拖了数日,拔营西进,入丹波国。高氏传檄东国的结城宗广和九州的岛津贞兼招兵反幕。29日,他在八幡宫神前发布讨伐北条氏的宣言。同日,名越高家与赤松则村交战,败死军中。

5月7日,足利高氏与千种忠显攻入京都,30万西征军倒戈反幕。六波罗府随即陷落,后伏见、花园两上皇和光严天皇及皇太子连夜逃往近江国。5月22日,上野新田庄御家人新田义贞率军攻占镰仓,大佛贞直等败死。北条高时率一族283人逃入东胜寺,全部自杀,镰仓幕府灭亡。25日光严天皇被废,重现天无二日、后醍醐独尊的局面。

6月5日,后醍醐车驾进入京都,名和长年、赤松则村、楠木正成等护驾随行。天皇心中好不得意,暗想道:“勾践复国还得10年生息,10年教训;朕车驾还都不过15个月。朕比勾践强上百倍”。车驾至二条大内门前,早有足利高氏等门前迎驾。待坐定龙庭,后醍醐首先论功行赏。“足利高氏听宣!”后醍醐先点那高氏出班。“臣足利高氏恭请圣安。”高氏跪到,山呼万岁一番。“元弘靖难,尔为首功之臣。”后醍醐天皇大姆指一竖,满脸是笑,道:“朕封尔为镇守府将军,守护武藏、常陆、下总三国,官至正三位。尔弟直义忠勇可嘉,封左马头,官至四位,守护相模国。”“谢主龙恩。”高氏连连叩谢。后醍醐天皇又道:“朕名尊治,特赐尔一尊字,此后便以足利尊氏相称罢。”“臣诚惶诚恐。”尊氏一拜,伏地不起,只等天皇继续封赏,等了半天,只等到一句“卿平身入班去吧”。其余楠木、赤松、新田、名和等一班功臣皆获封赏,不提。

且说足利尊氏打道回府,心中不快,对夫人赤桥氏直发牢骚:“不是咱们丹波国传檄讨灭北条氏,天皇还不是只能在船上山喝西北风!咱们费了半天劲,连个征夷大将军的头衔都不给,让咱今日在二条殿白跪了半天,真是不给面子,老子不干了!”尊氏越说越气,不由得骂起街来。夫人道:“将军息怒,气恼伤身。何况圣人有言:小不忍则乱大谋呀。”尊氏出了一通气后,听夫人这般劝说,也觉得无须过于急躁,便平静了许多,道:“夫人说得对,只要咱不放兵权,看他怎的,”“静观待变嘛。”夫人笑道。尊氏边点头,边笑将起来。

转眼过了半年。1334年正月新年伊始,后醍醐颁布新年号“建武”,有意套用后汉光武帝灭王莽、复兴汉室时所用的年号。又向群臣宣布:“建武之年乃新政之年,从此以后,朕将临朝听政,亲裁万机。日常政务乃由百官有司分担,国库支给俸禄。”旨意一下,“建武新政”便鸣锣开场。简而言之,这新政一是取消平安朝以来架床叠屋的分支机构,如院厅、摄政、关白等,集大权于天皇一身,重振皇威;二是对庄园领有权进行再分配,扩充皇室、公卿、寺社的财力,还发行新币乾坤通宝,铜制新币来不及大批铸成,便发行纸币补充。皇室、公卿、僧侣、神官从新政中获益巨大,武士们的利益被剥夺。手握重兵的武将有职无权,以米谷傣禄为生的一般武士承受不住滥造货币引起的米价下跌的冲击,生活穷困化。武士们从上到下,心怀怨恨。后醍醐又暴敛民力,大修宫殿,也使庶民们叫苦连天。新政基础动摇。民间纷纷传说:怪鸟飞临皇宫紫宸殿,不停鸣叫“何时了”、“何时了”。好事之徒一传十,十传百,添枝加叶,绘声绘色,怪鸟的鸣叫声就变成了“新政何时了”。群情汹汹,天下不稳。后醍醐天皇闻知后,不免心中焦急。足利尊氏却躲在一旁连连冷笑。

护良亲王对尊氏的野心十分警惕,便密奏父皇道:“尊氏欲当征夷大将军,取北条氏而代之。不除此贼臣,天下必乱。”“皇儿有何妙策?”后醍醐问道。“当务之急,是封儿为征夷大将军,以断尊氏非分之想。”护良亲王又奏道。当下,后醍醐准奏,护良亲王成了征夷大将军。尊氏得知后,心中恼怒,便派亲信家臣监视护良亲王的动向。

10月里一日,家臣手持信函跑来报告,尊氏拆信看去,脸色顿时变得十分难看。阅后也不说话,唤过其弟直义,点一支人马,直奔皇宫告御状。待拜过天皇,尊氏一脸委屈道:“臣对陛下忠心不贰,但有人欲诬告臣谋反。”后醍醐故作不知,道:“何人敢如此胡乱猜疑?”尊氏双手呈上信函,道:“请圣上御览,为臣做主。”言罢,竟抽抽搭搭地哭将起来。天皇拆信,仔细观看,方明白护良亲王在信上指尊氏为逆臣,传令各地发兵讨伐。心中暗想:“孺子误朕大事,怎就将这等信函落到尊氏手中?”脸上却做出愤怒状:“传旨,将护良亲王拘捕,交尊氏将军带走。”原来,后醍醐看得明白,尊氏掌有30万大军,一旦将其逼反,后果不堪设想。为缓兵计,只好牺牲护良亲王。尊氏也不客气,乘机派直义将护良亲王押往镰仓,关押起来。

且说到了1335年7月,北条高时的儿子时行见天下渐乱,天皇与尊氏不和,便纠集北条氏旧部在信浓国作起乱来。直义与之交战,被击败,只好撤出镰仓,临走时将护良亲王杀死于狱中。8月,后醍醐天皇任命尊氏为征东将军,率军东进。相模川一战,北条时行大败,自杀身亡。平定北条氏,天皇传敕令,命尊氏还都。尊氏非但不服从敕令,反而在9月举起叛旗,决心用武力争到征夷大将军的头衔。12月,尊氏大破新田义贞军。1336年1月,尊氏又拥兵西进,连败千种忠显、名和长年、楠木正成诸部,杀回京都。后醍醐天皇大惊失色,忙携带神器逃进延历寺躲避。尊氏一时大意,遭义贞、正成军袭击,败走西国、九州。4月里,他重整军势,调头反攻。5月里,尊氏军攻进兵库,与正成、义贞军决战干凑川,正成败死,义贞逃往京都。后醍醐天皇再次捧神器逃往延历寺。6月,足利直义攻击延历寺,千秋忠显、名和长年等战死。尊氏军围住比叡山,后醍醐天皇插翅难逃,只好自叹命运多舛。

且说尊氏兵进京都后,便请被废的光严上皇出山。两人一合计,拥立上皇皇弟丰仁亲王即位,称光明天皇。8月,新皇举行登基大典,场面虽十分隆重,只是并无神器在手,心中颇为发虚。“这个不难。”尊氏道,“后醍醐手中就有现成的神器,待我派人取来就是。”说取便取,尊氏写一封信,派军使送往比叡山,请天皇带神器还都。后醍醐见山上粮尽兵逃,难以硬撑下去,只得于10月10日返回京都,当着仗剑怒视的尊氏的面,将传国神器乖乖送给光明天皇,然后垂头丧气地随押解兵将,走进软禁之地花山院。新田义贞、北自亲房等慌忙保护恒良、尊良、宗良亲王等后醍醐的皇子逃离京都,分赴南国、伊势。尊氏兄京都城中的政敌全被扫除,开怀大笑。11月7日,尊氏发布武家法典《建武式目》,创室町幕府于京都。

当年12月21日,后醍醐天皇故伎重演,扮成贵妇人模样,乘守兵麻痹,逃出花山院,狂奔至吉野,宣布建立南朝,发诏痛斥尊氏叛逆,宣称光明天皇的北朝为伪朝廷,夸耀神器的真品仍在手中。从此,皇统嬗裂为南北朝,日本陷入南北对峙的混战中。

1338年8月,北朝光明天皇封尊氏为征夷大将军,看着盼望多年方才到手的将军印,尊氏哭笑不得。

次年8月,心力交瘁的后醍醐天皇重病不起,弥留之际,一手拿一本《法华经》,一手执剑,口齿不清地嘱托群臣:“生生世世……勿忘灭尽朝敌,四海太平……”言毕驾崩。1358年4月,当了20年征夷大将军的足利尊氏也魂归西土。长逝之前,尊氏平息幕府内讧,调兵遣将,把新田义贞、北畠亲房等部各个击灭。

继后醍醐天皇之后,12岁的皇子义良亲王登基,是为后村上天皇。登基之日,朝中老臣特意将象征皇位的神器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上,炫耀正统。

一时间,吉野和京都流言纷纷:“知道吗?神器真品在吉野……”“老兄慎言,少说为好。”

流言传到朝廷和幕府,光明天皇和第二代将军足利义诠心里很不是滋味儿。连忙一边派武士巡查市街,禁止庶民议论神器真伪;一边想方设法,急于把真神器弄到京都来。

时光匆匆,50多年的光景一晃而过。这期间,南朝又历长庆、后龟山天皇。北朝在光明天皇之后,又有崇光、后光严、后圆融、后小松天皇先后登基。虽说有无真神器,照当天皇不误,但北朝诸皇还是心里不踏实。眼瞅着南朝日见衰落,北朝加紧施加压力。至1392年10月,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以南朝奉还神器仍享受优厚待遇为条件,劝说南朝末代天皇后龟山还都,并将神器呈让给北朝后小松天皇。56年的南北对峙至此结束,但室町幕府又面临新的政治动乱。

正是:官武纠争何时休,争权压利逐波流。政坛沉浮后醍醐,一抔黄土掩春秋。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八回 丰臣氏官拜太閤 侵朝鲜梦断桃山

秀吉原本田舍郎,腾达皆因逢信长。一统东瀛彪史册,兵侵海外英名丧。

却说室町幕府末年,政治腐败,政局动荡。掌握重兵的诸路守护大名们,各生觊觎天下之心。那身兼数国守护大名并参与幕政的山名宗全和细川胜元更是明争暗斗,势同水火。

大厦呼啦啦将倾,可第九代将军足利义政却不管不顾,依然是派自己的亲信到各地搜寻美女、奇珍,凡是看到的,便强行占有,天下百姓没有不恨将军的。尽管是民怨沸腾,部下胸怀异志,银阁里却依然天天丝竹管弦之声袅袅,美女歌舞翩翩,杯觥交错,豪饮达旦。那义政终日里醉眼蒙眬,纵情声色,国事政务全都委托给手下那班文士武将。看看年纪老大,一直未得贵子,便想让弟弟足利义视袭位,自身远离政坛,而混迹脂粉队中。不想几年过去,宠姬忽怀孕生子,取名义尚。

这样一来,将军位置是兄位弟袭还是父位子袭就成了诸国大名们争斗的新话题。一日,义政召诸大名前来将军府议事,未等将军义政开口,山名宗全挺身站出,躬身祝贺道:“恭喜将军喜得贵子!父位子承,乃祖宗家法,天经地义。俺山名宗全虽肝脑涂地,亦誓死追随义尚小将军!”言犹未了,但见细川胜元涨红了脸,大叫起来:“将军一言,取信天下。主公曾明言传位义视将军,今出尔反尔,为天下耻笑。俺细川胜元为武士信义,誓死拥戴义视为将军!”两人一来一往,越说火越大,后各自愤愤然,打道回府不提。

说话间到了应仁元年,即1467年,山名率兵11万和细川所率16万大军摆开了战场。义政哪儿见过这阵势,又气又急,便派一近侍劝说两方:“将军人选好商量,何必大动干戈?和为贵,和为贵嘛。”山名和细川听得明白,反正就是不撤兵。

没过几天,5月份,山名氏出兵挑战,“应仁之乱”开始,京都便乱了套。厮杀声惊天动地,吓得义政带着他的3名宠姬,躲在床底下,瑟瑟发抖。正在哆嗦时,外面响起军士的叫喊声:“将军在哪里,将军在哪里?”原来细川想劫持义政,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怜义政就这样被推推搡搡拉走了。府中一大堆美女、优伶也作鸟兽散。

细川军队厉害,山名也不弱,便打起了拉锯战。你来我往,一打就是6年,京都成了一片废墟。杀到1473年,宗全和胜元先后魂归西土。两军无帅,兵卒厌战,又拖了4年,战斗无果而终。

应仁之乱爆发后,诸国大名割据一方,连年混战,日本进入战国时代。那守护大名个个摇身一变,成了战国大名。

在连年征战过程中,织田氏控制了尾张国,今川氏控制了三河国。尾张国的织田信长,身高9尺,头大如斗,留两撇胡须,怀一颗统一日本的勃勃野心。他扯起“天下布武”的旗号,养精蓄锐,坐待时机。

织田信长尚武,好游猎。一日打猎归来,收获颇丰,猎获十几只山鹿野鸟,心情很好。正行走间,却猛然发现路旁有个异物,不禁勒马要看个究竟。刚停下来,异物忽然动了一下,扬起一张脸,信长不禁一愣。却说这张脸,三分像人,七分像猴,动一动有千百道皱纹,头上红发蓬乱如麻。信长纳闷,大喝一声:“什么东西?”“大王……”没想到这异物会说话,是个小童。这小童生在尾张国,父亲早亡,母亲改嫁。小童忍受不了继父虐待,愤而出走,四海为家。仗着一身鬼机灵,倒没饿死。小童经常看见武士腰佩大刀,趾高气扬,心中羡慕不已。后来得知织田信长的大名,他便想入非非,几次求见,吃了闭门羹,乃想出这个办法。信长是个怪人,喜欢怪东西。见到这副尊容,先自暗暗称奇,再让小童站起来,身长仅信长一半有余,活脱脱一个猴子。信长甚感有趣,便把小童带了回去,让人专门给他穿鞋换衣,又洗浴干净,留在身边听候差遣。

与信长为邻的今川义元势力不大,便联合甲斐国的武田信玄、相模国的北条氏康,相约在1560年5月三面夹击织田信长的尾张国。

早有探马飞报信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信长大智若愚,冷静地作了部署,准备决战。

今川义元军号称4万,浩浩荡荡杀将过来。接连攻取沓挂城、丸根城、鹫津城,眼看就可以活捉织田信长了。今川此时心花怒放,见天气炎热,随军携带的肉菜极易变馊,乃下令停止进军,先犒赏三军。“织田信长嘛,不过是瓮中之鳖。”今川心中暗想,离镫下马。

也是天道难测,这今川驻军之地,唤作桶狭间。桶狭间者,乃又长又窄又深之山沟也。今川军沿沟谷安营扎寨,摆成了一字长蛇阵。兵士们早已饥渴,乃纷纷躲在树荫之下,吆三喝五,大嚼大咽,竟无人放哨警戒。

今川军轻敌懈怠之状,早已被织田信长派出的细作看得明明白白。那日,信长正玩赏着“天下布武”的印章。忽然,手下大将梁田政纲汗流满面地大步跑来。信长急起身相迎。两人耳语,信长眼睛一亮,遂传令集合。

号角低鸣,战旗猎猎。信长号令一发,三千精骑如离弦之箭,冲向桶狭间。也是天意,行至途中,空中霹雳作响,大雨倾盆而下,今川军乱作一团。正在这时,信长铁骑从天而降,喊杀声响成一片。许多今川士兵未明白是怎么回事,便作了刀下之鬼。慌忙间,今川欲骑马逃命,然而刚翻上马背,便被马颠了下来。原来今川素来娇贵,一向是坐轿子。再加上体态肥胖,下肢短小,岂有不被颠下来的道理。见今川落马,信长的家臣毛利新助急步赶来,刀光一闪,今川身首异处,魂归他乡去了。

桶狭间一役,信长大获全胜,今川氏一蹶不振。

此后,织田信长福星高照,与德川家康结盟,进占美浓国,又入京都,挟持天皇与将军,号令天下。1575年,长篠一役,信长与家康依靠从西洋传来的3000枝鸟铳火绳枪,一举消灭武田氏称雄天下的骑兵队。火绳枪声威大振,各国诸侯也随之采用,日本军的战术和战斗序列为之一变。击灭武田氏后,织田信长一统天下似已水到渠成。

且说方才讲过的那个被信长收留的小童,如今已成为羽柴将军了,早已今非昔比,八面威风。

当初被信长带走,小童干的虽是下等差事,却做得一丝不苟,毫无怨言。他又伶俐可人,善于察言观色,甚得信长欢心,因此接连被信长提拔,人们都叫他藤吉郎了。

军阵中,藤吉郎也不含糊。虽人小力亏,缺乏泰山压顶的气概,但头脑冷静,诡计多端,胆识过人。在一次攻打美浓的战斗中,信长被围,情况危急。藤吉郎带领数人,在外围摇旗呐喊,以为疑兵。美浓军害怕两面受敌,急忙撤退。藤吉郎这次救主有功,被赐姓羽柴,大名秀吉。此后,羽柴秀吉连立战功,颇得信长信任。在信长建立安土城之后,公元1582年,秀吉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讨伐毛利辉元和小早川隆景。

毛利家拥有西日本国7国,人多势众。毛利氏调集大军,阻击秀吉。两军势力相当,互有胜负,战事便拖了下来。秀吉忙向织田信长求援。

织田接至飞报,不敢耽搁,急调手下得力大将明智光秀率军协同作战。是夜,信长宿于京都本能寺,身边仅有少数亲兵守卫。劳累一日,信长略饮几杯,便酣然入睡。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明智光秀为人奸诈,待手握重兵,便怀取信长而代之之心。得知信长宿于本能寺,护兵甚寡,光秀心中暗喜,道:“机会来了。”当兵至老之坂这个十字路口时,本应向西增援秀吉,可光秀却兵锋一转,直扑本能寺。

公元1582年6月2日黎明,光秀包围了本能寺。信长被守卫的家臣唤醒,直觉告诉他情况不妙,遂仗剑冲杀。无奈猛虎难敌群狼。经几番格斗,亲兵已先后阵亡,信长也身负重伤。他仰天长叹:“天亡我也!”然后退入内室,引火自焚。可怜一代豪杰,却只落得个如此下场。

此时,秀吉巧施妙计,水淹毛利军,已稳住了战局。6月3日,秀吉从逃命出来的信长家臣口中得到“本能寺之变”的消息,不由捶胸顿足,号啕大哭起来,诸将亦无不悲泣。正恸号之际,秀吉忽止悲声,道:“兵贵神速,刻不容缓。”立刻派出使者,与毛利氏议和停战。也是天助秀吉,本能寺之变的消息,毛利氏还丝毫未知。那光秀并非碌碌之辈,发动事变之后,马上派使毛利军,欲与毛利氏前后夹击,一举消灭羽柴秀吉。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使者鬼使神差地被秀吉军捕获。在议和成功之后,6月6日晚,秀吉拔营起寨,率大军浩浩荡荡杀往京都。

此时的光秀,正在等待使者回报毛利军动手的消息,不想没几日,秀吉大军已压境。光秀闻讯,心中慌乱,骂道:“这瘦猴子来得好快!”遂仓促布阵,准备应战。6月13日,光秀、秀吉两军决战。光秀不敌,迅速溃败。眼见一夜之间,形势急转直下,光秀不禁万念俱焚,留一首“五十五年梦,觉来归一梦”的绝命诗,抽刀切腹身亡。

秀吉为主报仇,声威大震,诸大名纷纷归顺。信长部将中的柴田胜家却不以为然。这胜家是一员猛将,力大无比,战功赫赫,向来为信长所倚重。今信长一死,眼见秀吉大有取而代之之势,心中不服,未免动了起刀兵的念头。秀吉也早有准备。

1583年,两军大战于贱岳山麓,胜家兵败自杀。这次战斗,秀吉收获颇多,最令他高兴的却是虏获了美女淀姬。那淀姬长得花容月貌,楚楚动人,更兼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秀吉仰慕已久,今日弄到这美女,大喜过望,日夜留在身边。转过年来,淀姬为他生了秀赖。年过半百,膝下无子的秀吉,自然高兴万分。

自得了淀姬、秀赖后,秀吉福星高照,统一日本进展顺利。1585年占四国岛,1587年荡平九州岛,1591年征服奥羽。日本国终于统一于秀吉刀剑之下。

这秀吉既已武功赫赫,朝廷褒奖有加。1585年朝廷任命秀吉为关白,1586年又任命他为太政大臣,赐姓丰臣。1591年,秀吉将关白之职让给养子秀次,自己称“太閤”。一班趋炎附势之徒,纷纷拜倒在丰臣门下,打躬作揖,只管颂称“丰太閤”。这丰太閤便在京都南郊的桃山修筑城堡邸宅,宅内装金铺银,一派豪华气象。更修黄金茶屋,举行大茶会,招待如云宾客。

且说这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便把目光转向海外,决定假道朝鲜,征服中国。他压根就瞧不起明帝国,说:“什么大明,不过文人长袖,弱不禁风。我日本刀剑锐利,武勇刚健,号令一下,俺部下率大兵掩杀过去,还不是势如破竹,风卷残云一般吗?”

这时候的丰臣氏,年龄大了,声音不是那么洪亮,体力也渐渐不支,喜欢闭目养神。闭上眼睛,神思便飞到了千里之外的中华土地上。飘忽间,他飞越浩瀚东海,似已经踏上了明朝的国土。但见四百军州富饶壮丽,一班明臣却贪生怕死,对他敬若神明,情愿臣服。秀吉手舞足蹈,思量着封其养子、功臣于北京四周,移天皇于北京,自己据宁波,再亲率大军,去进攻更远的印度。正蒙蒙眬眬之际,夫人的叫声打断了他的思绪,揉揉眼睛,才发现是黄粱一梦。

主意已定,他便行动起来。1592年,丰臣秀吉命17万陆军和水军侵入朝鲜。日本军队于釜山登陆后,兵分三路,取汉城,占平壤,长驱直入。朝鲜两王子被俘。国王狼狈不堪,一口气狂奔至中朝边境义州城,连派数人,向明朝告急。

却说一日,明神宗升殿,一大臣奏报朝鲜火急。神宗闻言,大怒道:“那倭国敢如此妄为,实在可恶可恨。哪位将领愿率我大明铁甲踏平倭国?”宋应昌出班奏道:“臣等愿往。”遂率兵5万,以东征提督李如松为先锋,前往朝鲜助战。

虽说日本武士年年战斗,勇悍异常,然而明军乃正义之师,早对倭寇胡作非为憋了一肚子火,士气高昂。明军与朝鲜军合兵一处,猛攻日军。日军战线太长,抵挡不住中朝联军的攻势,平壤、汉城先后失守。丰臣闻讯,忧心如焚,眼睛转了许久,心生一计:还是来个缓兵之策吧!乃授意议和。

神宗听说日本要和谈,哈哈大笑:“日本议和,那就依他,停战吧。”遂命主和派兵部尚书石星遣沈惟敬等赴日谈判。这沈惟敬是出身浙江的游说之士,凭三寸不烂之舌,颇讨得兵部尚书石星的欢心。此番赴日,石星临时授予其游击将军之职,命其设法讲和停战,少给兵部惹麻烦,免得累及兵部尚书的乌纱帽。

且说1593年5月,沈惟敬一行来到名护屋,与秀吉展开谈判。6月,秀吉提出7条讲和条件:第一,明帝皇女远嫁日本为天皇后妃;第二,恢复两国间的勘合贸易;第三,日、明重臣互换誓约书;第四,割让朝鲜4道给日本,以归还北方4道和国都;第五,以朝鲜王子或大臣为人质;第六,送还被俘的两名朝鲜王子;第七,朝鲜君臣写下誓词,永不反悔。

沈惟敬本来想来日本风光一番,也好回国弄个一官半职。没承想秀吉提出如此苛刻的条件,哪里敢自行作主?思量半日,竟假造日方求和国书,谎称秀吉只求封王纳贡,以图蒙混过去。

沈惟敬造假,得到小西行长的配合。小西急于罢战回国,给沈出了不少主意。这年8月,丰臣接受小西建议,委派其家臣内藤如安来中国讲和。交涉自然很不顺利,幸好没有露出马脚。到了1594年正月,沈惟敬与小西又编造出丰臣的降表。这一来一往,空耗了不少时日。

明军停止了战斗,可日军却不肯闲着。丰臣在日本列岛到处招兵买马,操练军士,还派了许多暗探探明军虚实。1596年,明朝册封秀吉为“日本国王”的诏书送到日本,气得秀吉暴跳如雷。1597年再动干戈,发兵14万,再攻朝鲜。明朝举全国之兵驰援朝鲜,重创日本军。日军损失惨重,气得主将毛利秀元、宇喜多秀家哇哇乱叫,下令把朝鲜人斩首割耳鼻。其中一人把耳鼻带往日本。丰臣秀吉见此,狂笑不止,命人把耳鼻埋于京都方广寺,名曰“耳冢”。

1597年11月,在露梁海面,500艘日船与中朝水军遭遇,双方展开了激战。日方主帅是悍将岛津义弘,中朝联军分别由陈璘、李舜臣指挥。但见辽阔的海面上喊杀声震天动地,战船你来我往。李舜臣的指挥船被数艘日船包围,他奋力砍杀,毫无惧色,在杀伤数名日寇后,终因寡不敌众,血染战袍,战死疆场。激战中,日军战船愈来愈少。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呼啦啦日船全往东部海面冲去。中朝海军也战得疲惫,无心追赶。1598年5月,侵朝日军陆续撤回本国。

前方败报频传,秀吉暴跳如雷。但日军一败再败,秀吉因忧愤交加而一病不起。这时的秀吉,已经六十有二。他情知自己活不长久,乃托付德川家康等“五大老”,让他们辅佐年幼的儿子秀赖。想到在朝日军,秀吉不禁黯然伤神。“倘明军来日,我军不敌,我国朝从未受外国侵辱,这便如何是好?”弥留之际,秀吉忽然张目,曰:“勿使我十万兵为海外鬼。”言罢,头一歪,魂登西土。

正是:“吾似朝霞降人间,来去匆匆瞬即逝。大厦巍巍气势盛,亦如梦中虚幻姿。”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九回 东西军关原死斗 源家康计取大坂

烽火狼烟遍扶桑,称王争霸逞刚强。战功赫赫今安在,荒城颓阁冷月光。

上回说到丰臣秀吉弥留之际,托孤于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辉元、上杉景胜和宇喜多秀家等“五大老”,道:“诸君,犬子秀赖年幼无知,难立掌大业。诸君多多提携指教,拜托,拜托了。”五大老连忙一起躬身施礼领命。为首的德川家康更是诚恳至极,只见他鼻子一耸,眼睛挤了几挤,涕泪顿时流了下来,抽泣道:“主公只管放心养息,关照幼主之事全交给在下便是了。”

且说那德川家康乃三河国冈崎人氏,幼名竹千代,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之长子,其母为水野忠政之女阿江。他本姓松平,“德川”一姓是他在25岁时天皇赐的。冈崎城地狭力薄,在战国大名夺土占城的混战中,不啻羊逢群虎,常有被侵吞之虞,只得依附于势力强大的大名以求自保。松平广忠后来虽做了三河国主,但领国地处尾张国与骏河国之间,这两国领主织田氏与今川氏均为当时势力雄厚、名震列岛的大名,三河每每受二者的压制。

1547年,尾张的织田信秀率军攻打三河国,兵围冈崎城,情势危急。广忠急召手下家臣议事。一家臣献计:“主公,当今之计,应请骏河的今川文元发兵来援。今川家兵强将勇,且与织田氏争夺天下,水火不容,倘若今川家出兵,定可解冈崎之围。”广忠闻言转忧为喜,连连称是。当夜派使臣带着他的亲笔信,突围赴骏河国搬救兵。一阵拼杀之后,使臣总算来到骏河国,向国主今川义元呈上广忠的亲笔信。义元拿起信来,瞪着眼瞅了半响,才干咳一声道:“告诉你家主公,出兵可以,但有一个条件,须将你家少主人送至骏河作为人质,以保信义。”

使臣不敢怠慢,又连夜出发,将此口信带回三河。广忠听此回话,捋须沉吟不语,暗想:“竹千代年仅6岁,小小年纪离家作人质,实在不忍。”但转念一想,那城中饿殍遍地,伤兵满营,顷刻间面临城破国亡的命运,因此不得不狠下心来,回到内宅将此事告知夫人。夫人听此言不禁悲从中来,竹千代生得虎头虎脑,聪明伶俐,被她视为掌上明珠,突然间骨肉至亲生离死别,不由得垂首啼哭起来。但是为了顾全大局,只得含泪为爱子收拾行装。6岁的竹千代天真烂漫,却也善解人意,眼看要远离父母,却不哭不闹,反倒拭去妈妈脸上的泪珠,安慰说:“莫哭,莫哭!父王说儿去当人质就可以换来救兵。等打败敌人,我就能回家看阿姆了。”

广忠在旁强忍悲痛点了点头,蹲下身来抚摸着儿子稚嫩的面颊,道:“竹千代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今日之事,实出无奈。为父只盼儿长大以后勤于学习治国治军之道,富国强兵,那时还有谁敢欺负我家!儿去骏河国,遇事能忍则忍,得让则让,保全性命为上策,但一定不要磨灭了自己心中的志向。记住为父的话!”

竹千代抬头望着父亲严肃的面容,那张脸因数日的征战操劳变得憔悴苍老,目光中流露着父亲对儿子的殷切之情。竹千代眨了眨眼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嫩声嫩语地大声道:“儿子记住了。”

广忠转身出去,挑选几十名骁勇武士,护送儿子突围出城。哪知城中奸细将此消息报告织田信秀,信秀立即埋下伏兵。待到武士护送队伍来到,发出一声呐喊,将护送的武士杀个精光,抓获了竹千代,连夜送往热田监护起来。即日,广忠登上城楼眺望远方,急盼救兵到来。看了半天,不见一人一马的踪影。正低头悲叹,忽地脑后一阵风响,未及回头,早已身首异处。广忠之后,其弟成为城主,并开城与织田氏讲和。两年后,今川氏败织田信秀,8岁的竹千代又被送往骏河作人质。这次在骏河一住就是10年,整日里寄人篱下,常常受到今川氏部下的排挤和欺辱。少年家康忍辱负重,始终不忘其父遗志,练习剑术之余,专心学习兵法及治国兴邦之道。10年时间,家康由幼童成长为一名满腹经纶、虎背熊腰的武士。17岁那年,他随今川氏军队出征,扬威战阵。

1560年桶狭间一战,今川义元遭织田信长突袭阵亡。兵败如山倒,德川家康趁乱逃脱,返回冈崎,成为城主。他采取纵横捭阖之术,依强凌弱,伺机发展自己。先与织田信长结成同盟,平定三河,站稳脚跟。1568年又与武田信玄联手,订立平分今川氏领地的攻守同盟,却只佯作攻势,坐待武田氏与今川氏厮杀,巧取远江国。武田氏为此很是恼火,两家貌合神离。1570年,家康移居城于滨松,出兵助织田信长击败浅井、朝仓联军。1575年,再与织田军联合作战于北畠,败武田军。1582年,痛歼武田军,占领骏河国。不料形势骤变,信长于当年在本能寺被杀,丰臣秀吉抢先一步控制织田旧部,夺取了中央政权。家康闻讯颇为不悦,但是想了半日,觉得还得坐下来等待时机。果然,1584年信长之子信雄不服秀吉,起兵讨伐。家康应织田信雄之邀,出兵击丰臣氏,战于小牧、长久手。此时交锋,家康并未想决一死战,只不过要震慑一下丰臣。结果信雄与秀吉议和,家康见势不好,于1586年也与秀吉结好,做出臣服于秀吉的姿态。两年交战时日不多,但德川军的勇猛顽强给丰臣留下深刻印象,不由得对家康另眼相看。

1590年家康随秀吉攻打小田原的北条氏,战胜获赏,领有关东八州,成了260万石的关东一霸。家康以江户为居城,全力经营关东地区,养精蓄锐,坐待称霸全国的时机。1592年,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严令各路大名出兵助战。是日,家康正在卧榻上闭目养神,家将赶来,俯耳细语。“什么?”家康睁开眼问道。“主公,丰太閤派使传令,让主公率军出阵。”家将道。“是吗?”家康拖长声音,又闭上双眼,半天不作声。家将偷眼观瞧,见家康眼皮下的一双眼珠动个不停,便也不作声,静待家康定夺。果然,家康睁眼坐起,唤家将过来,悄悄道:“你当如此这般……”家将领命而去。

且说那秀吉所派来使正在门厅等候,见家将率众来迎,忙起立行礼。述礼之后,家将满脸愁苦之色,道:“我家主公近染重疾,整日昏睡不起,实难领兵出阵。”“可这太閤的将令是可以违抗的吗?”来使责问。“太閤之命谁敢违抗,”家将陪着小心道,“但我家主公纵挣扎上阵,无益我军声威。贵使不信,可隔窗探视我家主公贵恙。”见来使面露狐疑,家将一招呼,从人将满满一盘金银珠宝呈上。“这是我家主公慰劳贵使的一点小意思,敬请笑纳。”家将道。来使见状,转嗔为喜,随家将来到家康卧室门前。这时,一阵痛苦的呻吟声从门内传出。来使侧耳倾听,道:“果真病得不轻,在下将据实向太閤复命。”家将连连称谢:“请多多关照。”于是,家康称病不起,躲过了这次出兵。几年后,他又用同样的手段躲过1597年的出兵。保存了实力,也就保住了家康的霸业之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