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华神祇文化丛书(套装共5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21:31:39

点击下载

作者:殷伟,程建强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说中华神祇文化丛书(套装共5册)

图说中华神祇文化丛书(套装共5册)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图说中华神祇文化丛书(套装共5册)作者:殷伟,程建强排版:吱吱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3-01ISBN:9786245800551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作者简介

殷伟,多年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现任新加坡世界中华传统文化交流会执行会长,专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甚丰,颇有影响。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著作《中国琴史演义》《中国围棋史演义》《中国绘画演义》《中国书法史演义》《中国酒史演义》《中国茶史演义》《中国沐浴文化》《沐浴中的女性》《中国鱼文化》《钟馗》《图说中华五福文化丛书》等60余种。

程建强,20世纪90年代初留学俄罗斯,在莫斯科攻读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员,主要有《时尚学》《中国时尚文化》《世界时尚文化》《中国服饰时尚》《中国美容时尚》《环境管理学》《图说剑文化》《中国私立高等教育探讨》《中外职业教育现状、趋势》等专著和论文。协助策划单位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序

同窗殷伟研究传统文化,著述甚丰,影响颇大。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勤勉的治学精神,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清华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这套《图说中华神祇文化丛书》,再次凸显殷伟君一以贯之的治学特色,相信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可谓举世无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使命。传承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认知。近年来,许多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者为此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殷伟君的研究在众多学者中独树一帜,他特别关注的是与普通中国人生活联系密切的各种文化现象,而这些文化现象又多是不太引起学者关注的问题。他的研究似乎更接近于民俗学,也可以说是民俗文化的研究。比如,他对民间“福文化”、“沐浴文化”、“鱼文化”、“神鬼文化”等主题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异常丰富多彩的民俗图景。这些文化现象虽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长期以来,却并不为主流文化研究学者所重视。

传统文化的研究不仅要深入挖掘那些高文大典所保存记录的内容,研究那些影响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进程的主流文化,同样还要关注在民间传承发展,和亿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文化现象,只有二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图景才会得到最为真实而全面的展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殷伟君的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

中华民俗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复杂,民俗文化学者认为:作为农耕文明古国,我国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形成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总体上包括:与物质生产和消费相关的经济民俗类、以宗亲和婚姻为基础的社会民俗类、以信仰崇拜和传统节会为代表的社会民俗类以及民间文学艺术和竞技等活动体现的游艺民俗类,各大类别民俗又可细分为不同的民俗系列,从而构成中华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民俗文化活在民间,深入国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但是文献记载却极为有限。数千年来,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民俗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和现代化思潮的冲击,使一些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元素快速趋于消亡。因此,开展中华民俗文化的研究,不但是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的需要,而且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保存历史文化记忆来说也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中华民俗文化的研究是一项需要有开拓精神的工作,研究者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爬梳出极为珍稀的、零星的民俗文化记录,如何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和民间传说中捕捉有价值的文化信息,不仅取决于研究者的学识和专业素养,更依赖于研究者敏锐的视野和孜孜以求的精神。殷伟君多年来在这一领域辛勤耕作,涉猎广泛,从文献记录和民间流传的各种资料和传说中,清理出一个个民俗文化主题,并收集了众多的原始材料,这对民俗文化研究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民俗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方式有其特殊性,研究民俗文化的方法、阐释民俗文化的方式,在遵循一般意义的学术范式的同时,也应该具有其独特的方式,我认为殷伟君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很有意义的尝试。他的民俗文化著述,图文并茂,语言简洁明快,尤其是“图说”系列确实是阐释民俗文化的一种很恰当的方式。正是由于其形式与内容的较好结合,这些图书才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民俗文化虽然不是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但是毫无疑问却是那个时代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鲜活存在。中华民俗文化是一个蕴涵丰富的宝藏,民俗文化深层的内涵和价值,有待更多的文化研究学者的关注和开掘。殷伟君在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我期待他在保持自身研究特色的同时,能够对民俗文化开展更加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从更高学术层次上揭示中华民俗文化的重大价值,以贡献于中华文化的研究和当代文化的建设!安徽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著名中国文字学学者 黄德宽2013年10月4日壹全能神1.城隍神:佑护百姓 惩恶扬善

由最原始的护城神,到后来的祛灾除患、惩恶扬善、督官慑民,城隍已成了人们生命与财产保障的全能神明。城隍与人间地方长官平起平坐甚至权力超出了冥界的地方官,所以,不仅平民百姓时常祭拜,地方官到任时首先要去拜的也是城隍。2.土地神:四方清静 五谷丰登

土地公地位级别虽然很低,但这个面目慈善的老头爱为百姓办事,得到了百姓拥戴,人们在村头路口建小庙祀奉,供品也极为简单,为纸烛肴馔,鲜花果品。老百姓心中有杆秤,不管你神位高低,只要能祛灾赐福,庇佑百姓,就信奉就祭祀。3.驱邪神:太公在此 百无禁忌

姜太公神位崇高,是众神之首,法力无边,正神邪鬼都惧怕他三分,所以,民间凡新建房屋上梁时,工匠必先用红纸写下“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悬贴在木梁上,认为各种妖魔鬼怪,看见姜太公大名必远避逃散,而新建宅屋必定平安,习俗相沿,迄今不衰。4.伏魔大帝:义炳乾坤 万世人极

关羽是个全能大神,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祛灾、驱邪避恶、巡察冥司乃至司财守门、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万能神力。百姓敬慕关公的义气,官府厚爱关公的忠勇,各行各业都把关帝视为保护神,今日这种祭祀四处可见,尤其在南方一带最为盛行。1.城隍神:佑护百姓 惩恶扬善

在民间普遍信奉的俗神中,城隍神颇有名气,俗称其神职是守护当地的城池,佑护一方百姓,是一位对上天负责的地方最高神祇。旧时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里,几乎无一例外都设有城隍庙,供奉城隍神。

祭祀城隍历史悠久,早在周朝以前就有祭祀水庸的习俗。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城堑为隍。城隍神是由最早的护城沟渠水庸神衍化而来的。关于城隍的源流,据《明史·礼三·城隍》载:最早见诸史籍记载的城隍庙是三国时东吴赤乌三年(239)修建的芜湖城隍庙。南北朝时,北齐大将慕容俨镇守郢城,被梁朝大都侯瑱率水陆大军团团围住。慕容俨听说郢城有一座城隍庙,官府百姓遇事都向城隍神祈祷。于是率众祈请,希望神灵保佑。果然反败为胜,大败梁军,人们认为这是城隍神显灵保护的结果。唐代已是普遍信奉城隍神,各地城镇纷纷建庙祀奉。李德裕曾建成都城隍庙,张贴有祭城隍之文。李阳冰作《缙云县城隍碑记》,称祀奉城隍起于吴越,水旱必祈祷。张九龄、杜牧均有《祭黄州城隍文》,张九龄祭文说到祭祀的目的是“城隍是保,甿庶是依”。宋代以来,城隍庙遍布天下,或有皇帝赐匾额,或有颁诏封爵,甚至出现许多迁就附会,说某人死后而为城隍神,各种神异离奇的城隍神传说层出不穷。南宋高宗诏封为昭佑公,孝宗又加封忠应王。

城隍神的地位高升,当归功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据《明史·礼三·城隍》载: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封京城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临濠、和州、太平、滁州的城隍皆封为王,分别为显圣王、贞佑王、灵护王、英烈王,秩正一品;其余各府城隍诏封为监察司民威灵公,秩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民灵佑侯,秩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马显佑伯,秩四品。又下令建京城都城隍庙,迎城隍神像入庙时,用王者仪仗大礼,朱元璋亲为文以告,并诏令天下府、州、县重建城隍庙,庙制规格与当地官署正衙相同,祭祀城隍列入国家祀典,各藩国亲王要亲自祭城隍神,各府、州、县最高长官更要亲自主祭。朱元璋更下令将全国各地大型庙祠只保留府、州、县城隍庙,于是天下大兴祀奉城隍神之风,城隍神成了地方无所不管、无所不问的最大保护神,香火极旺。泰山岱庙典藏神仙画城隍尊神像(清代)

历代统治者都懂得利用宗教和鬼神信仰的价值,而曾当过和尚的朱元璋就更懂得这一点,深解其中奥妙,朱元璋为何如此大力推崇城隍神?明人全登善《典故纪闻》记载了朱元璋对大臣宋濂说过的心里话:“朕之所以封城隍,是要人知道畏惧,人有所畏惧,就不敢妄为了。”他还公开声称:“朕设京师城隍,是让京师城隍统辖各府州县的城隍神,鉴察百姓和地方官吏的善恶,施以赏罚,让他们感到冥冥之中有神灵在监督自己。”这坦白了其目的并非真的信神,而是为了让老百姓服服帖帖地接受他的统治,借神威来震慑百姓和臣子,强化中央集权,朱元璋不愧为御鬼高手。

最有趣的是,道教见城隍神地位影响日益显赫,便急忙把城隍神请出来助声势,纳入道教神的系列,称其为剪除元凶、护国安邦之神;应人所求,必定有求必应,并利用佛教的阴间地狱之说,以城隍为管领阴间亡魂的神灵,称人死去阴间,必须要先到城隍处报到,城隍神发了文牒,鬼差才能拘解亡魂去阴曹地府。因为城隍神专门主管冥籍,故各地城隍神常以人们心目中已去世的英雄、名臣来担任,大概亦是希望他们的英灵能同生前一样保佑百姓,除暴安良。人们造神最终是让神为人服务。全国各地许多城隍神都是“名贤殁为神”的,如会稽城隍为唐初施惠于民的大将庞玉,桂宁城隍为宋代忠勇殉国的苏缄,杭州城隍为明代锄奸的直臣周新,上海城隍为元末显灵救护上海百姓的秦裕伯,北京的城隍为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芜湖、宁国、太平、镇江等地的城隍为有汉代孤忠美名的苏信。再如苏州祀春申君、各州祀范增、襄阳祀萧何、临江祀灌婴……不可尽述,历代文人笔记和地方志书中记载甚多。百姓祀奉殁为神的名贤,是希望神保护地界太平,惩恶扬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甚至祓除疾疫,赐子降福。总之,多做百姓之所急的善事是城隍神的神职所在。《城隍之神》(清末北京纸马)(注:纸马为民间祭祀用的木刻黑白版画)

城隍专司人间善恶的记录、通报、死者亡灵审判和移送的职责。城隍左右有阴间四大判官,他们的职责是判处人的轮回生死,对坏人进行惩罚,对好人进行奖励,分别为赏善司判官、罚恶司判官、查察司判官、崔判官。2.土地神:四方清静 五谷丰登

土地神,民间往往习惯称作土地公、土地爷,和城隍神一样,是中国古代民间普遍信奉的管理本地区的保护神。但他的地位级别却很低,远远不可与城隍神同日而语。只是因为土地神年老面善,爱为人做实事,所以人们不因其是低级别小神而歧视他,反而觉得他比其他神更亲近更可爱,在城乡各地建庙祀奉,旧时几乎无处不见土地庙。在老百姓心目中,土地还是一个赐福送财的神祇(qí),人称福德正神。

江西萍乡傩戏《土地赐福》,表现的就是土地公作为一方土地的保护神,佑人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土地夫妻二人天天挨门串户,为百姓赐福。土地爷(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婆

土地神最初曾经地位显赫,上古天子百姓共同敬奉的尊神社神,原本就是土地神。当初作为土地神的社神是一位与天神相提并论的尊神。天子居国祭神叫社神,百姓居家祭神叫土地神,都是祭同一神。春秋战国以后,土地神日趋人鬼化、区域化、世俗化,从而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神秘色彩反而大为减少。先是各部族有功绩的先祖相继为神,接着又由各地有德行的贤人纷纷入主神庙,最后竟连社会底层普通人都可入主其庙。晋人干宝《搜神记》载,汉末秣陵蒋子文捕盗受伤而死。到了孙权建立东吴时,人们立庙奉蒋子文为建康(今南京)土地神。据清人姚福均《铸鼎余闻》粗略考证,汉时萧何、曹参,南朝梁人沈约,唐人韩愈、薛稷、张旭,宋人鲜于侁、岳飞,等等,都被奉为不同地方的土地神。除了这些名贤外,更有小贩仆从亦为土地神的,宋人洪迈《夷坚支志》说画眉山的土地神为侯官县以造扇为业的市井小民杨文昌,宋人江休复《嘉佑杂志》说临安的土地神是钱尚父的一个侍童。无论是为官一方的地方官吏还是小贩仆从,只要有恩德于民或有善举于世,都可以被一方的百姓所念而奉为土地神,这些由社会底层人物担当的土地神,与皇家祭祀的后土皇地祇尊神相比,其神威实在有天壤之别。《土地之神》(清末北京纸马)

土地庙里供奉的土地神像造型,一般都是一个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头戴员外帽的福态吉祥老人,有些土地神像边还会配祀着土地夫人(土地婆)。而在民间纸马中,一般都配有男女侍从。

既然土地神大大地世俗化了,那么人们塑造土地神像随意性就更大,一般多为须发银白、面如重枣的老翁模样,称为土地公公,并为其加上配偶土地奶奶。《土公土母》(清代纸马)

正因为多数土地神地位低微,故官方不怎么看重他们,土地庙往往小得可怜,只是城角村头一个二三尺高的小庙而已。供品也极为简单,为纸烛肴馔,鲜花果品,顶多也只有一只雄鸡。土地公公有时连身边的土地奶奶也保不住,硬是让别人强夺而去。明正德年间,台州知府顾遴看到土地庙设有夫人像,说:“土地岂有夫人。”命人撤去。郡里人对他说:“府前城隍庙的神缺夫人,请移土地夫人配之。”顾遴遂把土地夫人移入府前城隍庙。时人说:“土地夫人嫁庙神,庙神欢喜土地嗔。”连夫人都让城隍神抢去了,土地神能高兴得了吗?却又无可奈何,土地神历来是唯唯诺诺,俯首听命,加之地位低微,也只有任人宰割了。

土地神在阴间也只是个低级小吏,官微权小,即便想为亡魂做点好事,也因神位有限,常常力不从心,甚至连自己有时也免不了挨饿受饥。清人袁枚《子不语·土地挨饿》载,阴间和阳间一样,土地神因为恪守操守,不受贿赂,就得挨饿,真是够可怜了。看来要在阴间当个清官也很难很惨。尽管如此,土地神在百姓心目中还是个善神,人们普遍祀奉他,因其善良随和,人们有事必祭祀祈祷,尤其在土地诞辰,人们都要杀鸡宰羊,虔诚供祭,祈求土地神保佑四方清静,阖境平安,也保佑人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清人顾禄《清嘉录》卷二“土地公公生日”条记苏州官民祭祀土地神说:“(二月)二日,为土地神诞,俗称土地公公。大小官廨,皆有其祠,官府谒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乐以酬。村农亦家户壶浆,以祝神厘。”老百姓心中有杆秤,不管你神位高低,只要能祛灾赐福,庇佑百姓,就信奉就祭祀。《土地正神》(清代纸马)

土地神又称土地公公、土地公、土地爷,是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神祇之一。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中国的社神中以社稷为首,包括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之神。3.驱邪神:太公在此 百无禁忌

姜太公是西周开国名相。中国民间关于姜太公的传说极多,据说姜太公在七十岁时,常在渭水河边垂钓,遇上了周文王,两人一见如故,十分投缘,周文王请他同车而归,并拜为国师。姜太公辅佐周文王,励精图治,打败犬戎,征服崇国,振兴国力。文王驾崩,姜太公又辅佐周武王伐纣灭殷,功勋卓著,被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有太公之称,故称姜太公。《史记·齐太公世家》有载。

汉代刘向《列仙传》把姜太公称为活了二百年的神仙。大约在唐代,姜太公被尊奉为神。据《唐会要》称,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皇帝旨令在东西两京和天下各州,分别修建太公庙,并让汉代开国功臣留侯张良陪伴太公同享祭祀,姜太公一举成为全国性的神灵,各州举人进士,都要隆重祭祀,每逢军队出征,任命将领,亦要拜庙禀告。早在唐玄宗之前,唐高宗上元元年(674)闰四月十九日,皇帝就曾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诏令有关部门按照文宣王孔子庙的规模和格局修建庙宇,与文庙相对应称武庙,把姜太公抬到了与孔子平起平坐的地位。唐玄宗天宝六年(747)正月,皇帝又下令,乡间贡试选拔上来的武举人赴省应试时,要先去拜祀太公庙;又规定每次任命大将或将军打了胜仗,都要拜庙告捷。到了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皇帝颁发诏书,大意说因师尚父兴周灭纣,应加封昭烈武成王,并在青州建庙祭祀。于是天下文庙尊奉孔子,武庙则敬奉姜太公。《渭滨垂钓图》(局部) [明]戴进 作

描绘的是周文王拜访在渭水边隐居垂钓的姜太公,邀请他入朝辅政的故事。《姜子牙打将封神》(纸马)

直到明代《封神演义》问世,更把姜太公神化为法力无边的驱邪神。明人许仲琳根据《尚书·武成》“唯尔有神,尚克相予”语及《六韬》、《太公金匮》中记载姜太公神术之事敷衍成著名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姜太公成了全书主角,神通广大,法力无边,驱神役鬼,叱咤风云,助周灭殷,建立周朝。大功告成后,姜太公奉元始天尊之命,捧着玉符金敕,登上封神台封神。封过诸神后,姜太公在封神台上宣布:“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我在众神之上。”台下有神问:“你为什么在诸神之上?”姜太公说:“你们的神位在屋内地面上,我的神位在屋梁上,房梁高于地面,所以我在你们之上。”

后来世人举行祭祀姜太公,驱煞镇邪的仪式就由此而来,并逐渐演变成抛梁习俗。民间凡新建房屋上梁时,工匠必先用红纸写下“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悬贴在木梁上,认为各种妖魔鬼怪,看见姜太公大名则必远避逃散,而新建宅屋必定平安。然后烧香磕头,鸣鞭放炮祭拜姜太公,再从梁上往下扔馒头、撒铜钱,以镇妖除怪,确保住宅平安,大吉大利。《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清代苏州桃花坞年画)姜太公(清代苏州桃花坞年画)

民间年画把姜太公像当驱邪降福的吉祥图,逢年过节时贴在家中墙壁上,以预示祛灾镇邪,迎来喜庆吉祥,姜太公像就成了人们家宅中一年四季的守护神。姜太公像多绘姜太公骑在瑞兽麒麟上,肩插发号施令的杏黄旗,手持伏羲八卦和多宝鞭,伴有面目可憎的小鬼;或在画上方画阴阳八卦图,铃上有“驱邪降福”、“镇宅灵符”红印,并且书有“姜太公在此,百事无禁忌”,如清代上海神符。传说家中拥有了这幅强有力的护身符,就无灾无病,幸福永保了。

姜太公被民间奉为驱邪神,人们用它抵御一切不幸,保证太平安康,姜太公像既成了辟邪物,又成了吉祥图。人们现在还常贴着“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太公在此,无所畏惧”“太公在此,一切随意”“太公在此,大吉大利”的神符,以驱邪祈福。《姜太公在此 百事无禁忌》(清代神符)

姜太公的神位崇高,他是众神之首,自然神力最大,正神邪鬼都惧怕他三分,所以,人们只要觉得行事有可能得罪邪神或鬼怪,就把姜太公请出来,习俗相沿,迄今不衰。4.伏魔大帝:义炳乾坤 万世人极

关公,在中国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更是民间俗神中最受人崇祀的神祇。旧时,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各种神祇庙宇中,恐怕关公庙占居的数量不说是第一,也会是第二。关公即关羽,原本是三国时蜀主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他水淹七军,勇谋善战,生前最大官是个前将军,最高爵位是汉寿亭侯,死后谥为壮缪侯。然而,他后来成为全国性的大神,享有广泛祭祀,并享有伏魔大帝、关圣大帝等崇高称号。伏魔大帝关公(清代年画)

佛教尊关公为护法神,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享有九五至尊,无上权威。一般关公像左右有贴身护卫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

其实,自三国到唐代,关公还只是个没有什么神通的凡人,在民间的影响并不大。但从宋代以后,关公却平步青云,扶摇直上,登上了帝位。这话得从宋真宗说起。祥符七年(1014),解州刺史上表奏道:“盐池水位下降,影响了国家税收。”宋真宗派特使前往解州城隍庙祈祷,特使回来禀报说城隍入梦,告诉他盐池之患是蚩尤作怪。宋真宗说他也梦见此事。关羽在宋真宗的面前现了神身,请求会合五岳四渎的各名山大川的所有阴兵,一齐开往解州讨伐这个妖魔,并要皇帝下诏让解州百姓都闭门不出,皇帝答应了关羽的请求,于是关羽率阴兵到解州讨伐妖魔蚩尤。大战五天后,蚩尤败退,盐池的水又跟往常一样满溢了。宋真宗赞赏关羽立下大功,派大臣王若钦带上诏书前往解州关羽庙祭祀,以谢神功,并扩建庙宇,又赐“义勇”匾额,追封武安王。宋徽宗时又追封他为忠惠公,加封尊号为“崇宁至道真君”。《关圣大帝》(清代纸马)

民间供奉关圣大帝为武财神,《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的作者说:“关公被人视为武神、财神及保护商贾之神。人遇有争执时,求彼之明见决断。旱时人们又向彼求雨,又可求病人药方,被人视为驱逐恶鬼凶神之最有力者。”这幅纸马表现的就是关圣大帝作为财神的形象,关圣大帝左右有贴身护卫关平、周仓,偏财神利市仙官、招财进宝;下方为东、西、南、北、中五路财神。

从此,关羽的神威名震天下。元代加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尤其元末《三国演义》问世,使得原本历史上地位并不重要的关羽,在民间成为勇武和忠义的化身,地位一下显赫起来,正如湖北当阳关陵一副对联所云:“汉朝忠义无双士,千古英雄第一人。”明清两代皇家更是推崇关羽,屡屡御封“关羽大帝”称号,地位与文圣人孔子并驾齐驱,朝廷同时制定了祭祀关圣人的礼仪,配享武庙,列为国祀要典。《威灵关圣大帝》(清代纸马)

正是由于历代帝王的大力推崇,关羽的地位无比显赫,不仅成为国家祭祀的高级神祇,充当了皇家的保护神,更成为民间供奉的大神,祭祀庙宇遍及各地,仅北京就有二百多座关帝庙,甚至在皇家花园圆明园中也建有几座关帝庙。佛、道二教也不甘落后,都称关帝是本教的神祇,以壮声势。佛教称天台宗隋朝智凯大师在当阳玉泉山建立精舍,关羽请示受戒,寺成以后关羽成了该寺护法神伽蓝,以后各佛教寺院争相将关羽列为本寺护法神,甚至连喇嘛教在喇嘛庙雍和宫院中也要建关帝殿,供奉关帝圣像。道教更是制造关羽种种神迹,以张扬其灵验,把关羽奉为“荡魔真君”、“伏魔大帝”加以崇祀。这样一来,关公成了儒教、佛教、道教、喇嘛教共同尊奉的超级大神,这在民间俗神中是极为罕见的。雍和宫所藏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关公唐卡

关公曾被藏传佛教格鲁派蒙藏四大活佛之一的章嘉国师认定为智慧护法,清乾隆年间著名史学家、佛学家土观·洛桑曲吉尼玛《三界伏魔大帝关云长之历史和祈供法·激励事业雨流之雷声》记载:关公曾是密宗本尊马头明王之眷属红面狱主,又称红司命主。雍和宫还藏有数幅布本彩绘关羽像唐卡,此图为其中之一,是雍和宫所藏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关公唐卡。关羽红脸长髯,神态威武,气宇轩昂,左为持剑武臣,周仓执刀侍立;右为捧圭文臣,关平手捧帅印;下有日行千里的赤兔马,将关羽那义结金兰、忠贞不贰的英雄气概描绘得淋漓尽致。关公像 [清]高升 作

在佛教中,关羽加入佛教还有一段传说。据南宋僧人志盘《佛祖统记》卷六记载:隋朝开皇十二年(592)十二月,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来到荆州,想在当阳玉泉山创立精舍,跌坐中遇无数鬼神干扰,智顗不为所动。后来云散月朗,天气清肃,有二人来向智顗致敬,二人威仪如帝王,长者美髯丰厚,少者冠帽秀发,自称是关羽、关平父子,死后主此山,因慕大师法力广大,定力深厚,愿以此山舍给大师作道场,并且永远护卫佛法。智顗欣然同意,遂在寺院建成后为关羽授五戒。关羽就这样被法力无边的佛教收编成护寺队伍中的一名神祇了。

关羽受到民间广泛崇祀。传说关公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祛灾、驱邪避恶,诛罚鬼怪,巡察冥司,乃至司财守门、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万能神力,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万能大神。千百年来,百姓敬慕关公的义气,官府厚爱关公的忠勇,举国上下各行各业都以各种方式寄托着对忠义双全的关圣大帝的崇仰,使关羽由一个史传上的名将而演化成一个超载众神的大神。各行各业都把关帝视为保护神,设神位长年祭祀祈求平安顺利,事业兴隆,今日这种祭祀亦四处可见,尤其在南方一带最为盛行。民间年画绘关公,正中端坐,神威凛凛,左有关平捧大印,右有周仓持青龙偃月刀,正面上方往往还加上一个福字,寓意关公保护生灵,赐福于民,传说只要信仰关公,就会带福还家,福气登门,家宅平安。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为关公圣诞,民间都要隆重祭祀一番,各地关帝庙举行盛大庙会,祭祀仪式都隆重无比,人们纷纷上香叩头,祈求关帝祛灾降福。关公像 [清]高升 作关公(年画)

清顺治皇帝对关羽封号长达二十六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诩赞宣德关圣大帝。关公享受帝王的崇高地位,年画中一副帝王形象。关羽的义子关平战死后,人们为表彰他,将他作为关公的配祀;周仓知道关公战死后,因悲痛而自杀,所以也被后人列为关公的配祀。贰居家神1.门神:家宅平安 福运满门

门神是家宅平安的吉祥保护神,最受人普遍尊崇。最早的有形门神是神荼、郁垒,开中国有形门神先河。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威望最高、普及性最强的武将门神则是唐代开国元勋秦琼、尉迟恭。吴道子奉旨画出了《钟馗捉鬼图》,与唐玄宗梦中的钟馗一模一样,唐玄宗龙颜大悦,厚赏吴道子,又御笔下旨让人们在岁暮除夕时在家门上贴钟馗以祛邪魅。经大唐天子这么大力推崇,并敕造其像颁布天下,钟馗一下跃登上了头号镇鬼神的宝座。还有祈福门神表达了人们对幸福、财富的向往和渴望,祈盼神灵赐福,带来好运和福气。2.灶神:上天言好事 下界降吉祥

在老百姓眼里,灶王爷并不是纯粹的铁面无私,也不是专打小报告的卑鄙小人,而是一位通情达理、圆滑世故、稍加贿赂就替人消灾免祸的好好先生。灶王爷是掌管每家福运的家神,所以家家户户过年都要祭祀,并有一套行贿讨好的做法。3.井神:载汲载饮 造福人类

早在殷商时代,井神已经是人们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井神不仅负责井的水量,还以保护水质为己任。对井神的祭祀,自古以来朝野上下无不奉祀,久盛不衰。4.厕神:占卜众事 预知祸福

传说紫姑神能问休咎祸福,凡农耕桑织,建房造星,生儿育女,商贾贸易,乃至国事征战,科举仕途,功名利禄,都必有灵验。所以,民间流行紫姑神信仰,盛行正月十五迎祀紫姑神习俗。女子迎紫姑占卜众事,祈求紫姑赐福降祥。5.床神:合欢床上 高枕无忧

床神主司婚姻、生育之神,在婚姻嫁娶礼俗中,她是新人祭祀和膜拜的神灵,能保佑新婚夫妻如胶似漆,生活幸福美满,尤受女子虔诚崇拜。床神的级别不高,在床头摆上一只插着焚香的粗瓷碗,就是床神的神位了,祭祀时不需大鱼大肉,只供茶、酒各一杯。1.门神:家宅平安 福运满门

门神为中国民间最受人普遍尊崇的神祇之一。自古至今,民间一直流行春节贴门神的风俗,在门楣上张贴门神画像,以求驱邪辟恶,祈福纳吉。在民间信仰观念中,门神是家宅平安的吉祥保护神。五谷丰登吉祥门神(清代)

门是人们出入的必经之地,从而也被认为是鬼怪侵入家宅的必由之路,对保护家人平安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古代社会备受敬重。古代天子祈年时,五祀(即门、户、中溜、灶、行)大典中首选要祭祀门、户,十分隆重,上至君王,下至庶人都要祀门、户,无不虔诚恭敬。祭祀门神,可谓源远流长,经久不衰。门神成了我国民间最具广泛性的流行神。

门神一词最早见于汉代,《礼记·丧服大礼》“君释菜”下郑玄注说:“释菜,礼门神也。”还说国君去参加大夫的葬礼,因从未去过大夫家,大夫家的门神不认识国君,故在门前放菜以示对门神的礼敬,让门神放行,这有点贿赂门神的意思。但这里的门神只是抽象概念,并没有具体的形象和名姓,只是泛言的门神。

然而,门神最初只是一个抽象的神祇,并无具体神形,为泛神灵信仰的表现,若把家宅的平安寄托在一个虚无的东西身上,不免令人担心,于是人们请来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置于门上充当门神,以增加门神的威慑力量。早在先秦,人们就借鬼头目驱鬼,有亦人亦鬼的神荼、郁垒出现在门户上。神荼、郁垒(清代北京年画)

东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佚文说:神荼、郁垒是神话中两个统辖天下万鬼的头目,人们便拿他们来驱逐恶鬼,在门户上画他们的像,意在请他们把守家门,使恶鬼惧而远之,保护家宅平安。由于神荼、郁垒具有镇伏众鬼的威慑力,这就确定了他们充当门神的地位,其实他们的尊容向来狰狞,也是一副鬼模样,今所见汉画像石和明刊本《三教搜神大全》中二神图像,大概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亦人亦鬼的模样,虽然是人格化的神,但实际上仍是虚幻的。《类说》卷六引《荆楚岁时记》佚文说:“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到南北朝时,神荼、郁垒正式作为门神春节时贴于门户已成为流行风俗了,门神之名落在神荼、郁垒头上。明刊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之神荼、郁垒

神荼、郁垒毕竟与人没有亲近感,汉代人们曾将人世间武士形象画在门上把守门户,大概更有亲近感受。《汉书·广川惠王刘越》说:广川王借武士形象充当门神以驱邪鬼。后世沿袭了以武士为门神的传统,只是武士形象历代各不相同。宋朝靖康之前,有人以武士形象作门神,这些门神多为金人模样,头戴虎头盔,但尚为一般想象的神灵,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元明以来,门神的造像渐随意,大多附会历史上著名的武将功臣。人们首选了唐太宗手下的名将秦琼、尉迟恭为武士门神,虽也是神,但与神荼、郁垒、钟馗等相比较,神味显然少了,人味却明显多了些。秦琼、尉迟恭门神名气最大,流传最广,至今兴盛不衰。秦琼、尉迟恭(台湾地区门神)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最为著名的捉鬼英雄,也是民间奉祀的大名鼎鼎的镇鬼之神。传说钟馗能捉鬼食鬼,变为悬挂钟馗像能够镇宅避邪,祛恶纳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