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术论文中英文摘要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23:55:32

点击下载

作者:牛桂玲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外学术论文中英文摘要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

中外学术论文中英文摘要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外学术论文中英文摘要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作者:牛桂玲排版:KingStar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11-20ISBN:9787513023252本书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牛桂玲老师的这本专著是基于她所主持的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外学术期刊论文中英文摘要的语类分析研究”的研究成果。

通读全书可以发现,牛桂玲老师和她所带领的团队所取得的成果可归为三大项:其一,创建了不同类型的摘要语料库,包括外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语料库和中国期刊学术论文中英文摘要平行语料库,并自主开发了相应的检索软件。众所周知,创建语料库是一项艰苦且繁琐的工作,从文本收集、处理、语料标记与标注,到软件开发和技术维护,都需要极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尤其是平行语料库,工作难度更大。但他们不惮繁难,利用有限的基金,创建的语料库初具规模,使之成为一个极有价值的学术资源平台,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其二,基于所创建的语料库,应用语料库主题词和短语学方法,以及语类分析理论视角,进行了摘要的对比分析,既对前人的研究结论有所验证,又有作者自己独立的发现。其三,基于其自建的中英文摘要平行语料库,进行了中外中英文摘要语类的汉英对比、英英对比和学科对比研究。通过实证方法,基于真实语言实例,以及同质语料的翻译对比研究,所获得的研究发现具有很强的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其结论比那些纯粹靠直觉经验的演绎性研究更加可靠。

中国的外语语料库开发与基于语料库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至今已有三十年。三十年来,在语料库语言学家杨惠中教授和桂诗春教授等前辈学者的引领下,中国的外语语料库研究从最初的点点星火,到如今已延伸到语言对比研究、话语分析、语类分析、ESP研究,以及认知语言学研究诸领域,为这些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发展已呈燎原之势。这本专著涉及的领域是基于语料库的语类对比分析,也是国内外语料库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所创建的语料库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当可视作‘语料库研究之火’的添薪之作。

本书虽然属于描述研究,但其视角仍然是诊断性的,即通过中外摘要对比,试图发现中国学者论文摘要的问题。我们期待以及她的团队,在后续的研究中,能够尝试更多的研究视角。此外,国内学术期刊的论文摘要大多译自中文(这点作者已在书中确认),因此所提取的特征可能大多与摘要翻译有关。在后续研究中,如能进一步收集中国学者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原创摘要进行分析,将能使作者的研究更加丰满。

和本书作者牛桂玲老师认识,也是缘于语料库研究。在她获得教育部课题资助之前,她就在利用一些现有的语料库作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期间我们通过通信或当面讨论,探讨过语料库创建和分析的技术问题。在个人印象中,感觉牛桂玲老师是一位认真执著的人。看到她从以前单枪匹马,慢慢聚拢人才,发展到如今的团队作业,真为她感到高兴。

蒙作者诚邀为序,然深感个人学力见识皆有不逮,以上寥寥读后感言,充数塞责而已。李文冲2013年10月16日 北京第一篇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第一章引论

近年来,随着学术论文(Research Articles,简称RA)写作和摘要索引的进一步国际化、规范化和普及化,摘要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时至今日,摘要已成为大多数学术论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信息传播、学术交流与合作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又是国际上各主要检索机构数据库重要的信息源,对推广先进理念、先进技术,促进人类各个领域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摘要具备多重功能,可以帮助论文读者预览全文内容;有助于期刊编辑和学术会议审稿人员预先了解学术论文的核心内容和论述;有助于期刊数据库的信息索引等。总之,摘要已成为“有效掌握和管理科学领域日益增长的信息流的工具”(Ventola, 1994:283—303)。

摘要日益凸显的重要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摘要研究并促使摘要逐步发展成为学术语篇中一种独特的语类(Genre)。

语类曾经一直属于文学研究领域的范畴,但自从俄罗斯的巴赫金(Bakhtin)将“语类”理念引入非文学领域以来,语类的研究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在当代语言学中,语类已被用来指所有类别的语言交际现象,从打招呼到长篇大论的演讲,所以它实际上用以指所有语篇的类型(转引自:张德禄,2002)。

目前,国外的语类理论研究主要有三个学派,即以Swales和Bhatia为代表的英国ESP学派,以Martin、Halliday及Hassan为代表的澳大利亚系统功能学派以及以Miller、Bazermen、Berkenkotter和Hukin为代表的美国的新修辞学派,他们对语类这一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但他们对语类的理解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语类分析(Genre Analysis)是研究学术或专业语篇中的语言学行为(Bhatia,2002),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产物。总的来讲,语类分析研究的着眼点主要是学术语篇的宏观结构,这种结构要么是整个语篇(如研究论文、硕/博士论文、书评和项目申请书),要么是一种语篇的某个组成部分(如论文摘要、论文引言部分和博士论文结尾部分等)。

语类分析有助于揭示实现交际目的的特殊方式和语篇建构的规范性(秦秀白,2000)。

与国外的语类研究成果相比,我国的语类研究还存在理论研究不够系统、实证研究欠缺等不足之处。即使是实证研究,也存在样本小、观察不够全面和深入等缺陷,研究质量有待提高。对摘要语类的研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种欠缺与摘要日益凸显的重要作用不相匹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研究人员研究成果的国际交流和传播,因此,加强和深化摘要语类的研究已成为广大研究人员、语言学家、编辑人员等的共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快速发展,利用语料库方法进行语言研究已受到业界普遍认可,因为研究人员可以在语料库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可以避免凭直觉进行科学研究的片面性(Biber et al., 1998)。语料库将数据收集与理论论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Halliday, 1993)。王克非等(2004)认为,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具有三大优势:①运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进行快速、准确和复杂的分析;②语料库规模大、语域宽、语言信息范围广;③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解释功能,对语言的描写比较全面。因此语料库方法因其自身优势近年来受到国内外众多语言学家的推崇并被逐步广泛地应用于词汇学研究、翻译学研究、语义学研究、语言教学研究、文学作品分析、计算语言学研究及语类研究等领域。

与单语语料库相比,平行语料库(Parallel Corpus)对翻译和语言对比研究的价值更大,因为平行语料库可用于探索“同一内容是如何用两种语言表达的”(Aijmer K. & Albtenberg B., 1991: 83—91),让人们意识到“翻译应从规约性(Prescriptive)研究向描述性(Descriptive)研究过渡”(Baker,转引自廖七一,2000:380)。

语料库研究方法具有其他研究方法难以企及的优势,但语料库规模小造成语料在数量上的不足是目前研究学术语篇共性和个性特征、探求其历时演变、研究其宏观与微观因素互动模式等问题上的一个瓶颈。利用语料库方法进行学术语篇的相关研究一是要避免在语料选择方面的随意性,二是语料的数量要够大,能达到具有代表性的程度。目前语类分析的大部分研究语料数量一般在三四十篇上下,存在明显不足。这一难题只有在较大型的专业语料库建成之后才能解决(姜亚军,2006)。

中外学术论文中英文摘要平行语料库(Chinese-English Parallel Abstract Corpus,简称CEPAC)的建设目的就是构建一座语言桥梁,在语料选择方面规范严谨,语料采集数量大,充分利用语料库的大文本、多功能以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优势探讨中外中英文摘要共有的语类特征以及各自在实现其语类交际目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互区别的语篇特征,从而帮助更多的中国学者将他们的科研成果推向世界。

有了这样一个中英文摘要平行语料库,研究人员便可以进行中外中英文摘要语类的汉英对照、英英对照和学科对照研究。这种建立在大量、真实且具有比较性的语料基础之上的汉英对照,将有利于研究者取得客观的、可供检测的结论,有利于中英文摘要翻译研究,对翻译培训、翻译测试、翻译教学和翻译评改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并促进学术词典编纂和语料库辅助翻译研究;英英对照研究为英文摘要的撰写和教学提供更为微观的观察并尝试提供英文摘要模型,有助于科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创作符合英语语类惯例的英文摘要,实现撰写英文摘要的目的;学科对照研究为分析中外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不同学科门类的特点提供语料和数据库支持,其研究成果可应用于我国的ESP/EAP教学并促进语类教学的发展。第二章摘要与语类分析概述2.1 引言

21世纪的研究领域正在面临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年有数百万篇研究论文发表,并不断有新的电子或纸质学术刊物开始发行(Swales, 2010)。学者及学子们每天都要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做着艰难的抉择:读哪一篇论文?哪一篇值得从头至尾细读?如何在信息的海洋里迅速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已成为每个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的研究人员的最大渴望。正是基于这种现实的需要,摘要研究便应运而生并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青睐。2.2 摘要的界定、用途与分类2.2.1 摘要(Abstract)的界定

何谓摘要?摘要又称提要、文摘,其对应的英文名称为Abstract。本书中的摘要仅指学术论文摘要。不同的学者对学术论文摘要一词的定义和阐释也有所不同。Swales(1990)认为,摘要是置于学术论文正文之前,对紧随其后的正文语篇内容和结构的预先指示。Cleveland(1983: 104)指出,摘要概括了一份特殊知识记录的核心内容,是该篇文章的真正替代品。Graetz(1985:125)指出,摘要是一个节约时间的结构,用于读者不读全文就可以找到文章的各部分;预先了解文章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深入到文章中去;如果摘要概括得足够全面,也许就可以替代全文阅读。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对摘要下的定义如下:摘要是一个文件的缩写,是原文内容的精准代表。国际标准ISO214-76对摘要的解释为“an abbreviated,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ntents of a document without added interpretation or criticism”,意为对文献内容的准确压缩,不加以解释或评论。

Orasan(2001)则认为,摘要不再是文章的一面“镜子”,而是将读者注意力吸引到原文章所包含的最重要信息。该论断强调了摘要内容的选择性。本书作者比较认同Orasan对摘要的认识,认为摘要是置于论文正文前,将论文的核心要素信息依序介绍给读者并帮助读者了解论文全文的核心内容的预示性结构。2.2.2 摘要的功能

关于RA摘要的主要用途及特点,研究人员从各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已形成共识:摘要“是有效掌握和管理科学领域日益增长的信息流的工具”(Ventola, 1994:283—303)。

具体来说,摘要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①具有相对独立的子语篇功能,向读者简要介绍研究的话题、方法和主要发现;

②具有筛选、甄别的作用,帮助读者定夺他们是否有必要进一步阅读全文;

③具有预览的作用,帮助想读全文的读者预先熟悉全篇阅读的脉络;

④具有索引帮助功能,为专业的摘要写作者和编辑们提供必要的信息索引(Huckin,2001:93—103);

此外,摘要可以为审稿人员即刻审核全文以决定接受论文或退稿提供帮助(Swales & Feak, 2010: 167—172)。一些世界顶级期刊,如 British Medical Journal和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文稿录用率平均约为5%,而其中的许多文章都是审稿人员仅仅在阅读了摘要以后就直接退稿的(Langdon-Neuner,2008)。

从某种程度来说,摘要已成为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走向国际国内期刊和学术会议的通行证(Swales, 1990: 179—182)。

英文摘要对学术文化传播的作用更加突出。

当前,中国研究人员学术成果的国际传播和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首要的挑战即是语言问题。统计表明,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以英语为普通用语或官方用语,约1/7的人能够使用英语,且分布在世界各国。

随着学术论文写作和摘要索引的进一步国际化、规范化和普及化,英文摘要在促进学术信息的国际交流和传播方面所起到的媒介和推进作用已成为研究人员、语言学家和编辑人员的共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信息检索中,摘要作为文本替代语类而被广泛地研究。尽管到了八九十年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全文检索提供了方便和可能,但是摘要依然是最有效的检索方式(转引自:任再新、马静,2008)。

学术期刊英文摘要是独立于学术论文存在的二次检索文献。目前,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普遍使用的语言是英语;世界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的大多也是英文期刊,如SCI检索系统80%以上为英文期刊。一些非英语科技强国,如德国、日本、法国等,为了实现学术期刊国际化,相继将刊物改成英文版(王剑乔、韩蕾,2008)。就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的情况来看,如果不是全文收录,所收录的项目一般包括论文题目、署名、期刊名称、出版时间以及摘要和关键词等部分,这部分收录项目几乎都为免费检索,且全部采用英文,而其中的核心部分便是英文摘要。作者如若希望自己的论文被这些检索系统索引,首要的工作就是提供一份高质量的英文摘要。对于读者,由于多数论文全文下载都需要付费且费用昂贵,他们一般需要在读了摘要之后才能决定是否有必要花钱下载。另外,由于多数国外读者不能读懂中文期刊论著全文,他们多依赖于英文摘要来先了解论文的大致内容,以便决定是否再接着去下载或啃读对于他们来说有相当难度的中文全文。由此可以看出,英文摘要对促进学术信息的传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并已成为介绍或了解国内外学术成就非常有效的途径。

近年来,我国研究人员的总人数有巨幅增长,研究水平也大幅提升,在很多领域甚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然而,他们的学术论文却很难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或经常被国际学术会议拒之门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他们论文的英文摘要没有被首先接受,后续的发表和参会就无从谈起,从而阻碍和限制了他们学术成就的有效传播;同时,我国的有些刊物虽曾被纳进了国际著名检索系统,但由于低检索率、低转载率等原因而最终被从索引目录中排除。2004年5月在大连召开的中国地区Ei工作会议上,Ei总部宣布有多家国内科技期刊主要因摘要质量的问题,已从Ei Compendex和Ei Page One年度收录剔除出局(熊春茹,2005)。造成这些不良结果的诱因,首先是因为需要发表论文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研究人员缺乏写出一篇用地道英语表达的摘要或论文的技能,或者是他们过度重视论文本身而低估或忽略了摘要的价值和作用;其次是这种现象也反映出我们ESP/EAP(English for Academic/Academ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学术英语)教育的不甚成功。周流溪(2009:1)曾指出,在信息时代,外语工作者应是具有国际眼光的人,要有能力介入到各门学科的建设和国际交流中,在全球化的激烈进程中向外宣扬中国文化,参与推广中国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而实际上,我们的外语教学偏知识、轻应用,对ESP/EAP教育不够重视,结果造成了英语学习者“高分低能”,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此外,作为为期刊论文的最后发表把关的各类杂志的论文编辑也应为此负一定的责任,因为摘要写作不当不仅会影响到作者本人论文的发表,对读者阅读、文献检索和二次、三次文摘影响也很大,会直接影响传播效果。编辑工作者的责任不仅仅是审阅稿件的内容和质量、论文查新以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等,他们还应与语言工作者一道,加强中英文摘要规范化意识,肩负起帮助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介绍和推广到全世界的责任。

对于期刊本身而言,英文摘要已成为中文学术期刊对外宣传和进行国际交流的窗口,提高英文摘要的质量,是中文学术期刊突破语言关口、走向世界的一条捷径(王剑乔、韩蕾,2008)。从某种程度来说,英文摘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文文稿的国际录用率、下载率、被引频次和转载率。好的英文摘要,入选世界知名文献检索数据库,如SCI、EI、SSCI的几率会更高,从而扩大文献的影响,促进文献的传播,也因而可以提升论文载体期刊本身的知名度。因此,英文摘要的质量、摘要的汉译英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文期刊论文在国际学界的传播力度和广度,影响着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进程。

提高摘要的质量,促进学术文化的传播,是摘要作者、语言学家、编辑人员的共同责任。2.2.3 摘要的分类

摘要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应用到医学论文,在此之前,绝大多数学术期刊文章并没有摘要。后来摘要的应用才逐渐普及到其他学科,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开始要求发表论文需配有摘要,根据摘要的作用和内容,摘要也逐步被细化为指示性摘要(Indicative Abstract)、评价性摘要(Evaluative Abstract)和信息性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三种主要形式。2.2.3.1 指示性摘要(Indicative Abstract)

指示性摘要,也称说明性摘要或描述性摘要(Descriptive Abstract),说明研究中所发现的信息和数据(如图2-1)。描述性摘要仅仅说明全文包含哪些内容,并没有阐明文章的中心意思,其目的是帮助读者快速作出决定是否有必要阅读全文。说明性摘要对研究目的和范围加以明晰化,对研究本身不做任何主观性评价,也不提供研究结果或结论。说明性摘要一般较短,只用几句话概括论文的主题,不涉及论据和结论,适用于学术性期刊的简报、综述、评述、问题讨论等栏目以及技术性期刊等只概括地介绍论文的论题,促使读者对论文的主要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与信息性摘要不同的是,说明性摘要可以看作是学术论文的提纲,因为没有研究结果和结论部分,该类摘要可用于帮助读者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但无法替代全文阅读。图2-1 指示性摘要示例(源自:薛凤生,《语言科学》,2009年第4期)2.2.3.2 评价性摘要(Evaluative Abstract)

评价性摘要,也称批评性摘要(Critical Abstract)(如图2-2)。此类摘要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和评价原学术论文的准确性、完整性、用途、引人之处和可读性等,突出的是摘要作者个人对原作的评价,包括作者本人的评论和反映,用词主观感情色彩较浓。批评性摘要主要用于书评、文评或其他评价性文章。由于学术论文,尤其是科技论文的严谨性和客观性,该类摘要很少用于学术论文。图2-2 评价性摘要示例(源自:吴赟,《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4期)

图2-2中的摘要总共包括四个句子,作者分别用四个带有评价性的动词概括性地评价了王安忆的译著“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is acclaimed as...”, “reproduces the power and beauty of...”, “The conflicts... have been reconciled into...”, “can provide a good reference to...”。2.2.3.3 信息性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

信息性摘要,也称报道性摘要或资料性摘要。

信息性摘要概括整个学术论文的全文内容,给读者提供一个对文章细节内容的一个纵览,对全文内容要点进行言简意赅的解释,其特点是全面、简要地概括论文的目的、方法、主要发现数据和结论。从某种程度来说,信息性摘要是全文内容的浓缩,为节约时间,这类摘要可部分地取代阅读全文。

信息性摘要可以帮助读者迅速找到感兴趣的信息,快速获知文章的要点,指引长篇文章的阅读。科技论文摘要一般采用此种形式。

本书中所研究的摘要种类即是学术论文信息性摘要,不包括说明性摘要和评价性摘要。但信息性摘要有时也掺杂描述性摘要的写法,即对部分内容不详细叙述,而是按通报性摘要的写法提示一下。

信息性摘要可以划分为非结构式(Non-Structured)和结构式(Structured)两大类型。

2.2.3.3.1 非结构式摘要(Non-Structured Abstract)

非结构式摘要即普通的传统型摘要(如图2-3)。传统型的学术论文摘要一般不分段,全部内容融为一段,因此也称为一段式摘要。这种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摘要内容和格式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其特点就是各要素前边没有相应的小标题,且各要素部分也不用单独分段,从而节省了文本空间。

摘要最突出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各类期刊一般都对摘要字数作出规定,以免占用过多篇幅。Swales(2009)认为,传统型的学术论文摘要一般需要150~200字/词。图2-3 非结构式摘要示例(为了阅读方便,每个句子前都依次标上了数字符号)(来源:From Jock Irons(2001). How to write an abstract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uaf.edu/cnsm/ashsss/students/abstract_guidelines/)

在该摘要样例中,句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The theory of competitive exclusion(竞争排斥理论),句②直接说明该研究目的就是为验证该假设的科学性,句③、④、⑤介绍了为验证假设所进行的实验的研究样本及具体的研究步骤,句⑥、⑦、⑧描述了实验研究的结果,句⑨、⑩是在研究结果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并对句①中的假设做出了回答,证实了“竞争排斥理论”的合理性,因为“两个物种在同一栖息地不食用相同的食物资源”。

图2-3的非结构式摘要示例说明,该摘要虽然没有进行分段,文字不庞杂,但摘要要素齐全,脉络清楚,重点突出,较好地体现了向读者介绍研究话题和帮助预览全文等作用。

一段式摘要有其独特的优势:①一段式摘要可长可短,期刊可以根据自己的杂志特色进行字数规定;②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将两个甚至三个要素成分进行合并,节约文字和篇幅;③摘要语句之间更加连贯,避免短语型的非完整句表达,书面语特征更加明显;④有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内容(如:结构式摘要中各部分的小标题)。

2.2.3.3.2 结构式摘要(Structured Abstract)

结构式摘要大约是在1987年才出现的(Swales & Feak,2010),结构式摘要最先出现在医学杂志论文中,后来被普遍应用于医学和其他研究领域(Nakayama et al.,2005)。创建结构式摘要模式的初衷是为了支持综合推理和减少学术报告的主观偏见性。如今,结构式摘要是医学杂志论文中最为常见的摘要形式,尤其是临床医学,其次是社会科学论文(Hartley,2008),其他学科较少采用该种格式。

结构式摘要与传统一段式摘要的差别在于其为了便于读者了解论文的内容,行文中用醒目的字体(黑体、全部大写或斜体等)在摘要中直接预先标出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标题或要素,将摘要分割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一个小标题,从而起到对整个研究的纵观作用。结构式摘要指摘要的每个部分可以是由句子组成的段落,也可以是短语,各部分自然分开,各成段落。结构式摘要一般比其他形式的摘要要长,但其结构清楚,读者轻易便可找到各部分信息。多数期刊要求其出版的RA结构型摘要长度在250字/词左右,如Emerald Journals。

结构式摘要根据预设的标题或要素呈现相关研究和研究结果的核心事实,主要可以起到下列作用:

①为读者和其他研究人员快速做出阅读决定呈现真实的、客观的信息;

②在报告和解读研究发现方面保持一致;

③有利于识别、定位和评估相关研究。

一般来说,结构式摘要还可以分为全结构式摘要、标准型结构式摘要和半结构式摘要三种。(1)全结构式摘要(Full-Structured Abstract)

据报道,现代生物医学期刊论文中约有60%的信息性摘要采用结构式的写作格式(如图2-4)。《美国医学学会杂志》(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简称JAMA)和《内科学纪事》(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性论文基本上采用全结构式摘要形式。JAMA的研究性RA摘要的全部项目一般包括八项,但该学会下管的杂志不同,八项要素也不尽相同,如JAMA Neorology采用的八项要素为:

①目的(Objective):说明研究的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

②设计(Design):说明研究的基本设计,包括研究的性质;

③地点(Setting):描述进行研究的地点和研究机构的等级;

④对象(Subjects, Patients, Participants or Samples):介绍参加并完成研究的病人或受试者的性质、数量及选样方法;

⑤处理(Interventions):说明确切的治疗或处置方法;

⑥主要测定项目(Main Outcome Measures):说明为评定研究结果而进行的主要测定项目;

⑦结果(Results):陈述研究的主要客观结果;

⑧结论(Conclusions):阐明主要结论,包括直接临床应用意义。图2-4 全结构式摘要示例(1)(来源:Ebru Erbayat Altay et al.. JAMA Neurol. 2013;70(3):338—344. doi: 10. 1001/2013. jamaneurol.211. [On-line]. Available: http://archneur.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485846)

JAMA Surgery中的RA摘要同样是八项要素(如图2-5),但采用的是Importance, Objective, Design, Participants, Exposure, Main Outcomes and Measures, Results, Conclusions and Relevance八项要素。图2-5 全结构式摘要示例(2)(来源:Michael E. Lidsky et al. JAMA Surg. 2013;():1—6. doi: 10. 1001/jamasurg.2013.695. [On-line]. Available: http://archsurg.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673989)

其他各类采用全结构式摘要形式的期刊所涵盖的要素内容也不完全相同,但都大致接近。

与传统型非结构式摘要相比,全结构式摘要观点更明确(More Explicitness),信息量更大更全(More Information),遗漏信息更少(Less Missing Information),检索提取都更为方便(Easier Indexing and Retrieval),同时更符合计算机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要求。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烦琐、重复、篇幅过长,而且不是所有研究都能按照医学的八个要素或标准结构式摘要分类的。

关于结构式摘要中研究方法要素所涉及的内容,Hartly(2008)曾借助于一项调查进行摘要中具体研究方法的说明和阐述,详情如下(表2-1):表2-1 健康与社会科学类采用结构式摘要的期刊案例(来源:Hartly, J.Academic Writing and Publishing. New York:Rouledge,2008:34(期刊一栏内容为本书作者所加))

为了支持教育研究人员对实证研究的重视,世界知名学术书刊索引数据库(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简称ERIC)正在尝试启动一项有关结构式摘要的项目,要求科研人员投稿时配有结构式摘要,以收集大量的数据,对结构式摘要的价值进行评估。(2)标准型结构式摘要(Standard Structured Abstract)

除较多的现代生物学和医学以及部分社会科学期刊学术论文采用特殊的全结构式信息性摘要外,其他学科和部分生物医学期刊学术论文依然采用标准的结构式信息性摘要。

目前流行的标准型结构式摘要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Swales, 2009:1; Hartley,2008:31)。

标准型结构式摘要的结构形式及所含要素成分如下:

①Background/Introduction:简要介绍“本”研究的当前研究形势;

②Purpose/Objectives/Aim:简述研究目的或需解决的问题;

③Methods:描述研究所遵从的原则或标准,实验研究涉及的研究对象及所用材料等,采用的技术方法或步骤等;

④Results/Findings:呈现研究所得数据、研究效果和结果等;

⑤Conclusion:对“目的”部分所提出的问题提供答案;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建议或结论;说明本研究的意义等。

Hartley(2004:31)认为,与传统摘要相比,(标准型)结构式摘要具有下列优势:

①更加易读和便于同行审稿。读者和审稿人员可以快速浏览摘要,因为结构式摘要的格式基本相同。

②各部分信息更明确,更便于检索。摘要各部分应用的小标题及将各部分隔开的排版布局使得摘要各部分内容更加一目了然(Hartley and Betts, 2007),读者在每次阅读摘要时可以在同一位置快速找到自己所需部分的信息。

③包含信息量更大更全。由于要求读者在摘要中提供各小标题后的信息,基本确保了摘要信息的充分性和完整性。在传统型或普通型摘要中经常会发现某个部分的重要信息给遗漏了,结构式摘要可以避免这方面的疏漏。

④更受读者和作者的普遍欢迎。图2-6 标准型结构式摘要示例(源自:E. M. Intelmen. et al. of Diffevences in diefary patterns between older and younger obese and overweight outpatients. Journal of Nutrition Health & Aging,2008(12)1)

图2-6所呈现的摘要是一个典型的标准型结构式摘要,其中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五要素俱全,且各要素前均有一个独立的小标题。

不同的数据库或学术期刊对五个要素的要求不一或名称不一致,但内容大致都比较接近,所起的作用也大致相当。(3)半结构式摘要(Semi-Structured Abstract)——简化式摘要

采用何种摘要形式要根据各杂志的具体要求而定。由于篇幅所限,结构式摘要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简化,更多的杂志扬长避短,采用半结构式(Semi-Structured)摘要,即选取较为核心的要素作为摘要的必需内容,其余的视具体情形而定。目前除少数医学与卫生及生命科学类期刊由于学科性质的原因仍采用全结构式摘要外,国内外许多杂志正从全结构式摘要向半结构式摘要过度。

在国外,为节省篇幅,有些期刊对上述全结构式摘要或标准型摘要进行了适当简化,如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采用背景(Background)、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s)四大要素;《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曾经采用全结构式摘要,但目前采用的也是背景、方法、结果、结论四个要素。《外科杂志》(Surgery)采用的是同一结构;虽然同为四大要素,The Lancet则采用背景(Background)、方法(Methods)、发现(Findings)和解释(Interpretation)四个方面,我国的《生命科学》杂志(Life Sciences)也采用的是这种四要素结构,如图2-7所示。图2-7 半结构式摘要示例(1)(源自:Simon W. Rabkin. Life Sciences,2010-86-(1—2))

虽然有的结构式摘要在形式上被简化为四要素,但其内容依然是包含摘要的五个要素。如图2-8所示。图2-8 半结构式摘要示例(2)(源自:UlfP. Neumann et al. Surgery 2009(146)1)

在上例摘要中的Background部分,作者还是明确地通过“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提出了研究的目的,使得该摘要依然保持了标准型结构式摘要的特征。其实许多摘要都具有类似的特点。虽然摘要形式简化了,但被简化掉的因素却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了其他要素中。

有的数据库或杂志则通过设定其论文摘要的必选要素(Required Elements)和可选要素(Optional Elements)来规范摘要的格式。也就是说,一篇摘要中必须包含限定的必选要素,至于可选要素,则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譬如,ERIC数据库的五个必选要素是下面小标题中加星号的部分:

Background*: Context of the study or the problem it addresses

Purpose*: What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and why

Research Design(s)*(selected from among the following terms,从表2-2可选项目中选)

Setting: Place and time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Study Sample: Number of sample members and information on relevant demographic variables

Intervention:lt@span b=1> Description of the intervention implemented and how(if applicable)it differed from what the control/comparison group experienced

Control or Comparison Condition: What, if anything,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r participated in while the other group(s)received or participated in intervention(not applicable to all designs)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How and when outcomes were measured, including any instruments employed and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to analyze data

Findings*: Study results; estimates of intervention's effects on measurable outcomes for the study sample and for subgroups

Conclusions*: Recommendations of author(s)based on findings and overall study表2-2(来源:http://www.eric.ed.gov/ERICWebPortal/resources/html/pdf/SAElementsFlyer.pdf)

从该结构可以看出,ERIC数据库将Background, Purpose, Research Design, Findings和Conclusions五要素作为其收录论文所配摘要的必选要素,而将Setting, Study Sample, Control or Comparison Condi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作为可选要素。但这些必选因素和可选因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也会有所变化,参见图2-9。图2-9 ERIC数据库摘要必选要素示例(源自:http://www.eric.ed.gov/PDFS/EJ727552.pdf)

在该示例中,要素Intervention取代了Findings成了五要素之一。

判定摘要的优劣也并不因其是结构式或非结构式为标准,一段式摘要与结构式摘要各有利弊,而一篇摘要中所包含的要素成分却是加以判别其质量高低的一个主要参考内容。譬如,虽然前文样例图2-3中仅有一段内容,没有结构式摘要中各段落前的小标题,但该摘要内容依然涵盖了标准型结构式摘要中的所有五个要素。非结构式摘要和结构式摘要的功能相同,同样需要必要的摘要要素并具有与结构式摘要类似的图示结构。一篇摘要中包含的摘要要素的多少并不因其为结构式或非结构式摘要而定,而应视需要而定。

目前,国内外学术期刊采用一段式非结构式摘要的学术期刊依然占多数,因此,对一段式摘要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本书的研究重点。

综上所述,无论采用结构式摘要还是一段式非结构式摘要,除了考虑摘要的篇幅长短之外,哪些要素是必需的(Required)?哪些要素是可选的(Optional)?各要素的分配比例如何?探讨这些问题是本研究探讨的重点,而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将帮助我们勾列出RA信息性摘要基本的语类结构潜势。2.3 语类与语类分析

随着摘要的逐步普及和其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国内外对摘要的相关研究在近几年也有了显著增加。Montesi & Urdiciain在2005年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关于摘要的研究在全球仅有28个,而如今,国内外关于摘要的研究已不胜其多,研究视角涉及语言学的语法、语义、语用、文化以及编辑学的规则、结构等各个层面,将关注焦点放在摘要修辞语步的研究也为数众多(Graetze, 1985; Swales, 1990)。这些研究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摘要作为一门独立语类研究的发展。2.3.1 语类(Genre)

Genre(语类,也有学者译为“体裁”,在本书中一般称作“语类”,在特殊情况下沿用“体裁”一说)一词来源于法语,原意是“类型、类别”(kind or type),指事物的“种类”,在汉语中对应的词是“体裁”。在19世纪以前,语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上,而俄罗斯学者巴赫金(Bakhtin)是将“语类”理念引入非文学领域的第一人,他在19521953年发表的“言语体裁问题”(the Problem of Speech Genres)一文中曾明确指出:“话语题材所具有的普遍特征显得过于抽象而空洞。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话语体裁这个问题从来没有真正提出过。得到研究的主要是文学体裁。……话语及其类型问题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几乎完全被忽略了。”他进而指出:“语言的使用是在人类某一活动领域中单个而具体的话语形式(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话语)中出现的。……每一个单个的表述,无疑是个人的,但使用语言的每一领域却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话语类型即我们所说的话语语类。”(转引自:胡壮麟等,2005:284)。巴赫金这里所说的话语其实就是语篇。按照他的界定,小到日常生活中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您早”,大到洋洋万言的小说,都是语类的具体体现形式。

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外的语类理论研究主要形成了三个学派(Hyon,1996):即以美国密歇根大学的Swales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Bhatia为代表的“Swalesian School”(斯韦尔斯学派,也称英国ESP学派),以Miller、Bazermen、Berkenkotter和Hukin为代表的“New Rhetorical School”(美国的新修辞学派),以及以Martin、Halliday及Hassan为代表的“Australian School”(澳大利亚系统功能学派,也称悉尼学派)。前两个学派的研究重点均为学术文章,悉尼学派的语类分析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小学和初中学生教学所需要的语类的研究。三个学派对语类这一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属于“Australian School”的Hassan(1978:229)早在1978年便将语类定义为“语篇的类型(Type of Discourse)”,我国学者据此将genre译为“语类”(方琰,2002)。后来Hassan(1985)更深入地探讨语类界定问题,提出了值得注意的3点:①语境构型(Contextual Configuration),即“实现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的值”,可以预测话语的结构成分、成分出现的次数与顺序;②每个语类都有语类结构潜势(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包含语篇的必要成分(Obligatory Elements)和可选择成分(Optional Elements),其结构遵循一定的次序;③“语类是由语篇的必要成分来定义的”。也就是说,具有相同必要成分的语篇属于同一个语类。可选择成分决定属于同一个语类的语篇变异现象(Halliday & Hassan, 1985)(转引自:方琰,2002)。Swales(1981)对语类的理解是:语类是“由一组同类的交际事件组成,这些交际事件具有相同的交际目的。这些交际目的得到话语社团专家成员的确认并由此构成了语类的基本原理。这个基本原理形成话语的图式结构,影响并限制话语内容和风格的选择。”(方琰,1998)。Bhatia(2002)的定义与此类似:语类是以一系列交际目的为特征的可识别交际事件,这些特征在特定的专业领域或学术团体中经常出现,团体中的成员彼此都接受和了解。Bhatia(1993)对语类的特征进行了如下概括:①语类是一种可辨认的交际事件;②语类不是一般的交际事件,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特征鲜明、高度约定俗成的交际事件;③在建构语篇时,人们必须遵循每个语类所具有的常规;④尽管语类有其规律性和制约性,人们仍可在语类规定的框架内传达个人意图,实现交际目的。Swales(1990)在论述语类的性质时明确指出:“语类是交际事件的一种分类,是包含具有共同交际目的和特定程式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运用语言办事的实例。而每个交际事件都涉及多种因素,如话语活动参与者和文化背景等。”“Australian School”的Martin(1984:25)将语类定义为“一个由讲话者以文化社团成员为身份而参与的有阶段、有目标、有目的的活动”。之后,他又将该定义修改为“通过语域未实现的有步骤的、有既定目标的社会过程”(Martin, 1992),比如诗歌、叙事体、说明文、讲座、讨论会、新闻广播等。同样,艾金斯(Eggins,2004:56)也把语类看做是“有步骤、有目的的活动类型”,认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多少种已经被承认的社会行为就有多少种语类”。比如文学语类、教育语类、日常生活语类等。而每个大语类又包含若干子语类乃至子子语类。如:日常生活语类包含买卖东西、订约会、与朋友交谈等子语类(方琰,1998)。而同属“Australian School”的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Ventola(1995)也认为语类是一种具有可辨认步骤的交际过程,且具有常规性(Routinelike)。

新修辞学派的Miller(1984: 151)认为,定义语类不能以话语的物质或形式为基础,而应该以话语所能完成的行动作为定义语类的依据。

秦秀白(2000)经过对英国ESP学派和悉尼学派的比较分析发现,两个学派对语类的界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共同之处体现在3个方面:①交际目的的决定性。交际目的决定了语类的存在,形成了语篇的“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影响着语篇的内容和风格的选择(Kay et al., 1998)。Swales认为有着相对一致目的的语类应该拥有相对相似的结构。在某一特定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和学者应该尽量保持这种结构形式,以便提高交流的质量和速度(Swales,2000)。②语类的常规性。语类是为其使用者所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的社会交往工具,具有重复性和习惯性,其基本原则不能被随意更改。③属于同一语类的语篇之间存在差异性。语类的常规性并不意味着语类是一成不变的东西;相反,随着文化因素或语篇变量(Text Parameter)的不同,属于同一语类的语篇之间仍然存在某些差异,娴熟的语类运用者可以在不破坏语类基本结构的原则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同样,Bhatia(2004)认为,尽管三个语类理论流派有不同的取向,但是不同流派之间也有许多的共识,其共识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①语类是可以辨认的交际事件,其特征是有一组可以确认的交际目标,同时为它们所出现的专业以及学术社区的成员所共同理解。②语类是高度结构和常规化的构建体。在所要表达的意图以及所采用的词汇语法资源等方面都有限制。③某一个专业社区的固定成员要比这一社区的新来者、外行对这一语类的使用和运用要有更多的理解与认识。④学科或行业的专家经常会利用语类资源来表达私人或组织的交际目标。⑤语类是学科或组织文化的反映。从这种意义上讲,语类关注学科、专业或机构实践中所蕴含的社会行为。⑥所有的学科与专业语类具有它们自己的整体性。通常可以参照语篇、话语以及语境因素来加以辨认(转引自:丁建新,2007)。

归根结底,语类是一种话语的类型,是符号的社会分类。在语类研究的三个重要流派当中,对语类的定义都大同小异,求同存异,无原则性的分歧,只有视角或观点的出入(丁建新,2007)。

从以上语言学家对语类的论述中不难看出:语类是文化语境的产物,在文化语境中,文化是语言系统运作的环境,语言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社会经验逐渐演变成行为理论的基础。语类其实就是人类社会活动模式和目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语言图式结构。张德禄等(2005)认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语言能够实现多少种功能,就会产生多少种语类。

人类长期生活在同一地球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难免有相似之处,例如,几乎在所有的文化背景中,自我介绍总是出现在对话的开头,与他人道别总是出现在对话的结尾。当然文化差异也会造成同种语类结构的变化。如打电话,美国人打电话时第一个讲话者一般都是接电话者,第一句话是自报家门,而中国人打电话时虽然第一个讲话者也是接电话者,但他第一句话却是询问对方是谁。电话结束前,美国人都要说一声“再见”,而这句话中国人却可说可不说。所以当不懂美国文化习惯的中国人和美国人通话时,很可能因为不讲“再见”就挂电话而给对方造成突兀甚至不礼貌的印象。另外,不同的文化会有不同的语类的产生,如五言七律只存在于中国文化,而十四行诗则是西方特有的语类。可见语类来源于文化,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近二三十年来,语类这一概念逐渐渗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其概念的外延大大的扩展,包括了人类社会交际活动的所有言语事件。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多少种人类的社会活动就有多少种语类(鞠玉梅,2007)。2.3.2 语类分析(Genre Analysis)

语类分析(Genre Analysis)是研究学术或专业语篇中的语言学行为(Bhatia,2002)。语类分析既涉及文体分析,又涉及语篇分析,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产物,其根本宗旨是研究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秦秀白,2000)。

语类分析并不单纯采用语言学分析方法,而是将语言学的分析方法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方法紧密结合起来(Bhatia,2003: 16—22),超越对语篇语言特征的简单描述,力求解释语篇建构的理据,探讨语篇结构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认知因素,揭示实现交际目的的特殊方式和语篇建构的规范性(秦秀白,2000)。

Hyland(2006:48—49)指出,语类分析有助于反映人们表达特定目的的习惯性方式。广义地讲,语类分析可达成下列目的:

①明确不同文本在功能阶段或语步方面的结构;

②明确文本间相互区别并能实现交流目的语言特点;

③检验那些撰写和阅读这些语类语篇的理解程度;

④发现语类和使用者活动之间的关系;

⑤从社会、文化和心里语境的视角解释语言的选用;

⑥为语言教学提供见解。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由于语类分析不仅可以提供交流活动的描述,并且有助于学生明了其中的含义,因此语类分析是EAP教师的重要资源。这些交流活动促进了教学中对专门语类语篇的认识程度(Hyland,2006:48—49)。2.3.3 国内外有关语类和语类分析的研究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韩礼德是最先重视语类研究的,他在许多著述中(如:Halliday, 1978; Halliday, 1985; Halliday & Hassan, 1985; Halliday &Matthiessen,2004)都对语类的性质和功能进行了讨论。20世纪80年代Swales(1981)将Genre这一概念与语篇交际功能相结合,并将其引入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简称ESP)教学,近年来,Martin还将语类理论运用到学术用途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简称EAP)话语的教学与研究中。当前,有关语类的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应用语言学家和ESP/EAP教师的广泛关注。

国外语言学家对语类和语类分析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①语类结构潜势理论(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简称GSP)(Halliday & Hasan, 1985)关于主导语类变化的各种元素研究。每个语类都有语类结构潜势,包含语篇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其结构遵循一定的词序;具有相同必要成分的语类属于同一语类。实际上,语类结构潜势就是某个语类在其意义结构上所具有的可能性。②语类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