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青春期的女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9 06:56:53

点击下载

作者:章程(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读懂青春期的女孩

读懂青春期的女孩试读:

前言

对于每一位父母来讲,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内心一定是感到骄傲与自豪的。然而在孩子个头儿越来越高的同时,他们那越来越难以捉摸的心理却让父母感到不知所措。于是,聪明的父母们意识到,孩子进入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青春期。

青春期是指个体的性功能从未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变时期,也就是一个孩子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身体的发育,对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及学习生活影响很大,由此也让他们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卫生问题。本书就是针对青春期女孩的心理,从家庭生活、学习生活、情绪状态、为人处世、与异性交往、生理困惑等六大方面,指导父母拨开孩子心灵上的迷雾,看到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本书收录了青春期女孩的生活故事,从中反映孩子可能遇到的心理、生理问题。通过这些真切的家庭故事,教育专家与读者一起探讨故事背后的原因,揭示孩子种种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秘密,进而向读者展示一条条教子之道。父母可以结合家庭及孩子的情况,在“专家给您支招”板块中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子方法。书中案例提及的人名均为化名,如有同名同姓,纯属巧合。

阅读之后将有什么收获?

√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陪孩子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 使孩子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 让孩子学会正确处理情绪;

√ 令孩子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 教会孩子坦然地与异性相处;

√ 解开孩子的生理困惑;

……

家长多了解一些教育理念和沟通方式,孩子将多获得一份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一本好书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希望我们精心编辑的这本书能够为父母们提供帮助,为孩子们消除烦恼。

最后,感谢为编辑本书提供很大帮助的同事们:唐敏佳,赵静,殷皎,朱晓婷,赵霞,刘敏,鲍田军,王雷,章剑锋,边萍椒、徐玉娟、马淑霞、冯大海、许媛媛、王月涵、王萌、桑剑秋、边惠椒、李迎兵、崔广玉、周莉、杨建新、赵菊珍、李书城、杨建群。编者2015年4月第一章家庭生活

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青春的岁月如金子般珍贵,如鲜花般美丽。然而,春天里也同样有乌云、风沙,甚至狂风暴雨,青春期的孩子令不少家长感到迷惘,甚至找不到教育的方向!原来的“贴心小棉袄”与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远,一天说不了几句话;原来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的孩子竟然偷偷看起了言情小说;原来崇拜刘胡兰、撒切尔夫人的女儿现在疯狂“爱”上了李宇春……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变化,父母感到不知所措,想引导孩子,可又不知如何去做?作为父母,迫切需要学习、掌握有关孩子青春期教育的知识。妈妈,你过来一下……——为什么女儿爱和妈妈说话却不和爸爸交流?

婷婷爸爸今天难得准时下班回家,一进家门,他就看见因为飞机模型而愁眉苦脸的女儿。女儿今年上初二,一次春游参观了航空科技馆,回来便买下了这套模型。可能是女儿天生这方面比较薄弱吧,看到皱着眉头的女儿,爸爸兴致勃勃地想和她一起做,帮她一把。可是没想到当爸爸拿起一片模型时,婷婷却马上抢走,并大叫:“别碰!”“爸爸和你一起做啊!你不是不知道这个怎么拼吗?”爸爸解释着。

婷婷说:“不要!”然后扭头对厨房里的妈妈说:“妈妈,你过来一下!”

爸爸不解,虽然自己平常工作忙碌,早上女儿还没醒来就出门,回到家时女儿也已经回房睡觉了,可是到了周末自己总会尽量把工作放下,陪家人到郊外走走,为什么婷婷对自己似乎有点冷漠?这令爸爸非常困惑……

晚上,婷婷回房后,爸爸对妈妈说:“为什么女儿只爱和你说话,却不和我交流?今天我一动她的模型,她就大叫‘别碰’!”“那个模型我都和她一起做了快两个星期了,只有我最了解情况。”妈妈乐呵呵地回答,似乎很不以为然。

爸爸叹了口气:“那总不能看着女儿和我的距离越来越远吧!”“这有什么关系,再远她还能不认你这个爸爸?别多心了,女儿现在是青春期,难免有些怪,你就别多想了!”说着便离开了客厅,回房睡觉了。

客厅里留下了爸爸一个人,他琢磨着,是不是青春期的女儿都对爸爸敬而远之?难道真的是自己想多了?读懂孩子心理1. 孩子的青春期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知道了男女有别,尤其是女孩儿对这方面特别敏感。比如:女儿在洗澡,母亲可以很自然地递给女儿忘记拿进去的换洗衣服,而如果父亲这样做,相信女儿一定会躲躲闪闪,或者对父亲说,让母亲拿进来。大多数父亲对这一点还是很容易理解的,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父亲在女儿的心目中不仅仅是一个亲人,还是一个异性,当一个异性和自己很亲近时,女儿心里会有一些紧张、不好意思,她们本能地会逃避与拒绝。只要孩子仍然愿意在生活中与父亲聊天,和父亲正常接触,对此就不用大惊小怪。2. 父母双方的付出不同

当孩子出现喜欢和妈妈说话,做什么喜欢和妈妈在一起,而不想和爸爸交流的情形时,有可能是妈妈在对孩子的教育、照顾中付出得多一些,而做爸爸的平常却疏忽了孩子,这种付出的不同很容易让孩子表现出抗拒爸爸的言行,故事中婷婷的爸爸就是如此。妈妈对婷婷呵护有加,不论婷婷做什么都会陪在她身边,而爸爸虽然会抽空带着全家出游,但是爸爸和婷婷之间的互动实在不多,在婷婷的世界里缺少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另外,孩子都玩模型两个星期了,爸爸才发现,而妈妈却已经陪伴孩子拼了两个星期,这时爸爸要求加入,自然会遭到孩子本能的拒绝。由于父母双方付出的不同,导致孩子已经习惯于妈妈的陪伴,而对于爸爸的爱需求得越来越少了。专家给你支招1. 给孩子一定的空间

青春期孩子的心思很细腻,当她们有些冷落父亲时,父亲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不要急着向女儿“献殷勤”。等到女儿重新找到和父亲相处的模式之后,自然会重回父亲爱的怀抱。2. 尽量多给孩子一些关爱

生活中,父亲常常为了事业、为了赚钱,耗费许多的精力与时间,没有时间陪孩子,但这却会影响亲子关系。当父亲发现自己在孩子的心中似乎不被重视,与孩子不亲时,再想要弥补往往需要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要费尽心思,这对父亲、对孩子都将会是一种可怕的煎熬。因此,建议忙碌的父亲们可以为自己也为孩子做一个备忘录,要事先有个书面的规划,在孩子青春期的这一阶段,自己该做什么样的准备?用什么样的心情去面对?以便于随时提醒自己不能忽略孩子的成长。因为陪孩子成长是一项无法预测的挑战,一路上随时可能出现状况,如果父母用心地去预防,将比出现问题再来弥补容易多了。3. 不要忽视了父亲的作用

美国和新西兰心理专家的一项联合研究发现:父女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女孩青春期的发育。调查表明,尽管遗传基因和饮食、锻炼等因素会对孩子的青春期发育产生影响,但父亲与女儿之间的关系同样会影响孩子的发育,与父亲关系融洽的女孩青春期发育优于与父亲关系一般或关系不太好的女孩。所以,要想自己的女儿健康成长,父亲能否与女儿融洽相处是非常重要的。故事中婷婷的妈妈对于女儿对父亲的冷淡有些掉以轻心了,她忽视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青春期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期,父亲是女儿生命中出现的第一位男性,也是女儿最熟悉的男性,如果父亲给予女儿的是积极的影响,女儿会感受到爸爸的责任、坚强。这样,爸爸既可以成为女儿的榜样,也可以帮助女儿明白女性和男性不同的家庭位置。

第二,父亲的关爱更能帮助女儿建立自信。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往往与母亲不同,他不会像母亲一样“宝贝,宝贝”地呵护女儿,父亲的积极介入有助于抑制女儿对母亲的过度依赖,他对女儿及其能力的肯定会给女儿自立的信心,特别是女儿处在青春期的时候更是如此。因此,作为父亲,千万不要吝惜在别人面前骄傲地介绍:“瞧,这就是我的女儿!”

第三,在女儿到了开始异性交往的阶段,父亲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很多父亲觉得自己作为异性,不方便与女儿谈这样的话题,其实,父亲从异性的角度给女儿的建议以及如何处理异性交往中面对的问题,对女儿往往会更有指导意义。妈妈送给女儿的母爱小纸条父爱同母爱一样无私、伟大,只要用心,就能体会。她就是比你们好!——“闺中密友”如何代替了父母的位置?

欢欢初三了,在这个人生的节骨眼上,却让父母愁煞了心。欢欢读的是私立学校,学校是寄宿制,每周只有周六、周日才可以回家。在学校,欢欢有一个“死党”琳琳,她和欢欢同一宿舍,欢欢和琳琳在生活、学习中形影不离。渐渐地,爸爸妈妈发现,欢欢像变了个人似的,不愿意和他们说话,有什么都和琳琳说。回到家后,除了吃饭,看一会儿电视,就钻进自己的房间不出来了。

周六,欢欢在家,妈妈故意找话题说:“在学校怎么样?”

欢欢很简单地回答:“还那样。”“上次朗诵比赛结果如何?”妈妈说。“不好,什么也没选上。”欢欢转过身,拿了本书,看样子不愿意多说。

妈妈知道欢欢爱朗诵,没有得奖她心里肯定不高兴,便关心地说:“不要太往心里去,下次努力啊!”“知道了。”

这时,琳琳给欢欢发来了短信,让她出去shopping,欢欢起身准备出门。“怎么,要出去?又是和琳琳?”妈妈急忙拦住欢欢,“和爸爸妈妈连句话都不愿意多说,整天和那个琳琳在一起,她又不是什么学习尖子,跟她在一起干嘛?”“我就爱跟她在一起,她就是比你们好!琳琳知道我没得上奖,好心好意陪我出去逛街散心,你们呢?回家就是那‘老三篇’,学习怎么样,身体怎么样……我不愿意和你们多说!”说完,琳琳背上小包出去了,留下了错愕的妈妈……读懂孩子心理

不少家长不解孩子的行为:为什么心中有话不向父母倾诉,却愿意与同伴分享?为什么对父母的经验之谈听不进去,而对年少无知的小伙伴的意见却言听计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产生这样的现象呢?主要有如下几点。1. 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时期,他们的自主意识在不断增强,自我表现也日益突出。随着知识的增加,眼界的开阔,思维的完善,他们的这种自我意识就更强烈了,他们强调自己已经长大了,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不再依赖父母,喜欢和同龄人交流,有了困惑,更愿意求助朋友、同学。2. 和父母缺乏共同语言

父母找孩子谈话多半围绕学习,而谈到学习,大多数家长又都一味要求孩子成绩好,分数高,但是,对孩子心中喜欢的事物却并不关心,甚至直接扼杀制止。据调查,只有11%的家长能或多或少地和孩子谈他们的喜好,更多的家长是不会选择这样的话题的。另外,由于年龄的差距,父母与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容易统一,处理问题的方式常不一致,这也是亲子之间无法交流的原因。3. 父母对孩子的伤害

父母有意无意的伤害,会让孩子断了与父母交心的念头。有意的伤害比较容易理解,比如:父亲的一顿痛打,母亲的一顿斥责……无意的伤害对孩子的打击也不可忽视,比如:现在的单亲家庭不断增加,虽然父母无意伤害孩子,可是残缺的家庭却无可避免地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每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禁区,他们或是怨恨父母;或是拒绝父母;或是用沉默来回应父母的关心……这些受到伤害的孩子在遇到事情想倾诉时,自然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的朋友,而常会把父母放在后边。专家给你支招

一些家长看到孩子与同伴在一起时有说有笑,与自己在一起时却寡言少语,不免有一种失落感。尤其是当孩子有了秘密只与同伴分享,而不愿意告诉父母时,一些家长心里很不舒服。这些都给人一个印象:孩子亲近了同伴,疏远了父母,甚至少数家长还因此对孩子的同伴怀有几分敌意。那么,如何正确对待有“闺密”的孩子呢?1. 正视孩子交友的需要

绝大多数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都在上中学,在不少父母看来,孩子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长知识、长身体,因此,与同伴交往也要以此为中心。比如:故事里欢欢的妈妈认为琳琳不是什么学习尖子,没有必要整天和她黏糊在一起。不少家长也和欢欢的妈妈一样,只鼓励自己的孩子与同伴一起学习、一起锻炼,却不赞成他们与同伴一起玩耍、聊天。其实,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青春期孩子的一个重要的心理需求是拥有关系密切的朋友,他们可以和朋友一同分享内心的情感,一起分担成长的烦恼。青春期的孩子毕竟还不是成年人,还保留着小孩子的一些心态,还需要共同玩耍的伙伴,他们需要一个知心的同路人,一起来认证自己的身份特征,一起去了解将要走进的成人世界。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交友是心灵成长的需要。

当然,孩子的友谊有其局限性,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不能没有父母的指导。称职的家长不会放弃对孩子的指导,也不会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指导,而是力图将家长的指导和同伴的支持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实现这种结合,家长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交友的需要。2. 不宜强求孩子什么都对家长说

在一些家长看来,最了解孩子的是父母,最关心孩子的也是父母,因此父母是孩子寻求理解和支持的最佳对象,青少年如果对情感和人生问题有什么疑惑,应该向父母请教。而与孩子同龄的伙伴一样缺乏人生经验,他们自己都充满困惑,孩子如果与他们交流这类问题,顶多是同病相怜,不会有什么好处。是的,青春期之前的孩子的确更愿意向父母袒露自己的情感,但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生了变化,对于生活,他们更重视亲身体验,而非间接经验。他们最需要的是心心相印的朋友,而不是经验丰富的向导。当然,他们也会向家长和老师请教,向书本请教,但是,间接的学习是代替不了自己的探索的。作为一道探索的同伴,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父母无法替代的。因此,家长应该给孩子留有充分的余地,不要要求孩子什么都必须对家长说。3. 寻找和孩子的共同语言

家长想要孩子重新把自己放在与“闺密”同等的位置上,可以从生活点滴的细节做起:当喜欢唱歌的孩子闲暇时想看“超级女声”时,不要因为看新闻和她抢频道;当孩子津津乐道她学习中的一次小小成功时,不要忘记给她一个及时的鼓励;当孩子受到挫折时,一定要为他鼓劲加油……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避免总是“学习,学习”地唠叨个不完。

值得一提的是,做家长的决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角色里止步不前,不妨学着做个与时俱进的时尚家长。当孩子在网上开博客、微信、写日志时,家长也开个博客、写东西;当影城里有新影片上映时,家长也和孩子一起去观赏;有时也可买来一些新书,和孩子一起阅读并交流感想。

另外,如果是单亲家庭,或者家长曾经在身心上伤害过孩子,一定更要注意寻找和孩子的共同语言,多些对他们的欣赏,以尽量缩小与孩子的距离,努力和他们做心无芥蒂的朋友。妈妈送给女儿的母爱小纸条父母的第二身份是孩子的好朋友。等一下,马上开门!——女儿总偷偷看言情小说怎么办?“怎么办?女儿中了‘言情毒’,每天晚上看小说都要到凌晨两三点,不看完不睡觉。”露露的妈妈发愁极了,晚上和露露的爸爸抱怨道。

露露今年上初二,多关键的一年啊,可偏偏这时候孩子迷上了言情小说!本来露露的妈妈不知道,有一回,她想给开夜车的女儿送些点心,却发现女儿把房门反锁了。“等一下,马上开门!”过了两三分钟露露才磨磨蹭蹭地打开门。

母亲虽然有疑问,但是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她没有多问。第二天女儿上学之后,她在女儿的床单底下发现了好几本巴掌大小的言情小说,顿时明白了怎么回事。

露露的妈妈知道,打骂是没有用的,她等女儿放学回来之后,好好地和女儿谈了谈,乖巧的女儿答应不再看了。可是一天晚上,妈妈起夜,发现女儿房间有微弱的灯光,她开门进去一看(自从上次之后,妈妈让女儿睡觉不许锁门),原来女儿正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言情小说呢!

露露的妈妈觉得软的不行只有来硬的了,她严厉地斥责了露露一番,然后进行了“围追堵截”,没收了所有的言情书籍,也不许女儿上网,免得她从网上下载。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女儿的手机里居然也有言情小说!这下妈妈彻底“崩溃”了,认为女儿是中“言情毒”了,千方百计地看言情小说。

听了妈妈的话,爸爸也很着急,但他对此束手无策,他们决定去学校向老师请教请教,这样的孩子该怎么管。读懂孩子心理

青春期的女孩子正处在情窦初开的年龄,对于爱情都是有所期待和憧憬的,在她们的心里总有着自己幻想的童话情节,总期待有一天在马路上与自己心仪的王子邂逅,并发展一段唯美的恋情,然后双宿双栖,共度今生。言情小说在女孩的一生中扮演了开启爱情梦想的角色。但因为不少父母对充满憧憬和幻想的孩子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所以孩子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电视和书刊来获取,而其中又以言情小说最具吸引力。专家给你支招1. 冷处理

孩子上初中后,生理、心理上都发生了变化,引导不好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应该了解孩子这种变化,因势利导,不要轻易去触动她那脆弱的神经。如果发现孩子在看爱情小说,不要急着去处理,家长可以找个适当的时机,在和孩子谈话气氛比较融洽时,从侧面提醒孩子注意,或者找个孩子的好朋友、孩子比较敬佩的老师提醒一下她,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一些,效果也会好得多。2. 宜疏不宜堵

孩子爱看言情小说,家长宜疏不宜堵。一方面,青春期孩子的世界观正在慢慢形成;另一方面,现在孩子的视野较上世纪开阔得多,可供选择的读物很多,阅读的渠道更多,所以,堵是堵不住的。惟有理性的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不妨有意选择一些适合学生成长阶段和心理需求的言情类书籍,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阅读,让他们学会判断,在书中吸取精华。3. 将计就计

孩子爱看言情小说,父母也可以从此入手,将计就计:

第一,通过看言情小说,要让孩子明白,小说的世界里有我们生活中所拥有不了、接触不到的东西,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不可能遇到那么浪漫的爱情,在小说中,我们可以寻找安慰,同时满足自己对完美爱情的憧憬,但那只是虚幻的。由此让孩子对言情小说逐渐产生厌倦感。

第二,家长可以借言情小说让孩子明白什么样的男人才是好男人,正好以此来反衬孩子身边男孩子的幼稚和不成熟,反而可以防止孩子早恋。4. “言情”不等于“色情”

不少家长之所以特别反对孩子看言情小说,是在观念上把言情小说和淫秽书刊画上了等号,其实不然。在中国言情小说拥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的文人们塑造了一系列或凄美或荡气回肠或惹人艳羡的爱情故事,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就是最好的例子。言情小说其实是一种对爱情的升华和憧憬,它只是为了勾勒出人们心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幻想。现在,有很多家长尚且还在看电视里的爱情片,那么,为什么孩子们就不能借助小说来幻想自己的未来呢?妈妈送给女儿的母爱小纸条想象与现实永远都有差距。为什么你不去沏茶,要让我去?——当唱反调成了女儿的习惯……

星期天,童童的叔叔来串门。“童童,给叔叔沏杯茶!”童童的妈妈一边拿花生、水果出来,一边对童童说。可是等了老半天,童童都没有动,妈妈定睛一看,原来童童耳朵里塞着耳机,正摇头晃脑地陶醉于其中。“跟你说话没听见啊!去给叔叔倒杯茶!”妈妈一把扯掉女儿的耳机,语气严厉地说。

正陶醉在音乐中的童童被着实吓了一跳:“干嘛啊你!为什么你不去沏茶,要让我去!我不去!”说着转身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再也没出来。

妈妈正想进房间好好说说童童的时候,爸爸拉住了她:“你这种态度,要是我也会跟你对着干的!动不动就‘命令’孩子干这干那,她现在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你要尊重她的意见。”

一旁的叔叔乐呵呵地说:“我们家孩子也和童童一样,我说东,她往西,你心态要好,别生气,孩子嘛,要好好开导。”

童童的爸爸说:“不过她今天在客人面前这样是不对的,晚上我和她谈谈。”

晚上,叔叔走后,爸爸走进了童童的房间,和颜悦色地说:“知道你今天的行为对叔叔是不礼貌的吗?”“我知道,可我就是气不过,妈妈干什么都要指使我,我已经长大了!”“我理解,但是你的行为会让叔叔觉得难堪,让他觉得自己不受欢迎,这怎么办呢?”“那下次他来的时候我给他道个歉好了……”“妈妈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一会儿我会和妈妈好好谈谈,你别生气了。”

童童点点头,露出了笑容。读懂孩子心理

青春期的青少年与成人之间充满着冲突和矛盾,充满着逆反,常常“你说东,我偏往西”,为什么孩子这么不服管教、爱唱反调呢?1. 家长的原因

孩子爱唱反调与家长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是家长说得太多了,要求孩子事事都得按照家长的想法去做;二是家长过于武断,根本不听孩子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就从心里反感大人说的每一件事;三是家长平时对孩子过于溺爱,使他们缺乏约束,不懂礼貌,在长辈面前我行我素,养成了唱反调的习惯;四是家长以身作则不够,平时在家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老人不尊重,往往为一些小事与家人发生口角,这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2. 孩子的原因

经常唱反调的孩子可能是逆向思考型的孩子,这种孩子通常表现为:观察敏锐,喜欢逆向思考,好奇心强,却不追根究底;倾向特立独行的学习风格,容易受刺激,常带有强烈的反抗心理;对于不是自己所想或计划中的事,决不苟同,甚至不管对错都想反抗;思考模式经常跨越常理,不受限制,具有批判的倾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任意而为,言行颇多棱角,个性略带另类与批判色彩。专家给你支招“不要你管!”……如果这类伤人的话语开始从那个原本温顺的孩子口中不断冒出,多数父母一定会从震惊转变为恼怒,再到茫然不知所措。不过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只要父母能恰当处理,孩子就会迅速度过这一充满“挑衅”的烦恼阶段。1. 改变命令式的说话习惯

不少父母习惯于命令式说话,当孩子听到“一定要”、“应该”及“不可能”这些字眼时,精神便会立刻紧张起来,并要相应地做出选择:“究竟做,还是不做呢?”而在没有自由选择余地的情况之下,子女通常会表现出无可奈何、抗拒等举动。换言之,只要父母注意克服命令式的说话习惯,孩子接受父母意见的机会自然会大增。

比如:“孩子,你放学了!”“对呀!”“快去换鞋?”“哦。”(本来在换,但听到命令后情绪有些不好了。)“去冰箱里拿点饮料喝。”“我不渴,要喝的时候我会自己拿。”(开始和家长唱反调)“喝完饮料赶紧做作业。”“我会自己安排,你别管了。”(进入完全抵触的情绪状态)

家长如果改变说话的命令方式,情况则会完全不同:“孩子,你放学了!”“对呀!”“在换鞋吗?”“是啊!”“冰箱里有饮料,要不要喝一点?”“唔!”“喝完饮料要快点做作业哦,妈妈给你录了你爱看的演唱会!”“好!”

举例后者在谈话中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没有事事都安排你,你可以自己做出选择;我在充分征求你的意见,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在这种谈话的氛围中,孩子唱反调的可能性一定会大大减小。2. 家长要以身作则

家长的榜样力量对孩子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孩子之所以常常和大人唱反调,家长一定要看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常粗鲁地反对长辈或同事、爱人提出的意见、想法,让孩子“依葫芦画瓢”了。如果没有则好,如果有这种情况,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改变,用自己的行动带领孩子走出爱唱反调的怪圈。3. 纠正对孩子的溺爱现象

所有的家长都知道溺爱的害处,如果真是因为溺爱造成孩子爱唱反调的习惯,那只能从治根开始,把对孩子溺爱的氛围清除了,唱反调的现象就能减少了。在孩子无故唱反调时,家长要定下心来,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给他讲道理。等到孩子有所改变后,要用鼓励的言行肯定他的转变。4. 坚决制止孩子不礼貌的行为

小蕾的阿姨兴高采烈地带着她外出就餐,回来后,阿姨却生气地告诉小蕾的妈妈,在吃饭时,她让孩子多吃点,别顾着减肥只吃那么少,可小蕾却说,“你又不是我妈妈!别再整天唠唠叨叨!”

当孩子唱反调,对别人出现不礼貌行为时,家长一定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她这样做是不对的,要立刻向对方道歉,然后对孩子说:“妈妈很失望,也很生气。因为你对阿姨说了很不礼貌的话,让我和她都很伤心。”如果孩子争辩,说她今天心情不好时,可对她说:“我知道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还要讲礼貌是很困难的,但是对长辈说如此不礼貌的话是绝对不允许的,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然后要求她立即向阿姨道歉。虽然可能孩子的道歉并不是发自内心的,但这足以让她认识到,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妈妈送给女儿的母爱小纸条长者是指导者、协商者,不是命令者。——鲁迅你是不是看过我的信了?——该不该拆女儿的信?

一个周末,乔乔准备痛快地玩一天,因为一个星期的紧张学习已经使她筋疲力尽了。可是,在她回来后,却发现书包被翻过了。于是,她立刻想起了书包里笔友的那封信。“妈妈,你是不是看过我的信了?”乔乔生气地问。

在厨房做饭的妈妈停下手里的活儿:“妈妈也是关心你,想了解你嘛!最近你的老师对我反映,你老是有信,我就是想知道你在干些什么,没其他的意思!”“你知道吗,偷看别人的信件是犯法的!”乔乔依然气呼呼地说。“我没有偷看啊!偷偷摸摸地不让你知道那叫偷看,我看了就是看了,明摆着告诉你,这哪叫偷看啊!”妈妈争辩说。

乔乔无言以对,闷头儿坐在沙发上,再也不理妈妈了。

妈妈走过来,摸着女儿头说:“好啦好啦,不管是不是偷看,妈妈都向你道歉,妈妈知道你是个好孩子,来信的是你小学的好朋友,其实你可以跟妈妈说的啊,你这样什么都不说,妈妈能不担心嘛!”

乔乔没有搭理妈妈,因为妈妈的行为仍然让她不能释怀,她的信中有对好朋友诉说的小秘密,就这样被人偷窥了,她感到很伤心。最后,乔乔心中暗自决定,以后还是和同学多打打电话,再也不写信了。读懂孩子心理

该不该拆女儿的信,这关系到隐私权的问题。说到隐私权,不少家长会认为它是大人才拥有的,对孩子的隐私权就不以为然了,因为一些家长会担心孩子“瞒人没好事”,于是一定要破获孩子的秘密。所谓隐私权是指:个体拥有隐瞒或不公开个人隐私的权力。青春期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当然也有这个权力,孩子不想让他人知道的秘密就是个人隐私,然而这一点往往不被大人尊重,一家媒体公布了一项调查报告,结果发现,69%的妈妈偷看过孩子的日记和信件。长期以来,孩子的隐私之所以得不到大人的尊重,首先是大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有隐私权,再者,因为孩子是弱势群体,他们在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时,往往只能是无助的沉默,不像大人那样会反抗和自卫。

进入青春期,孩子对成人的封闭性、对伙伴的开放性更显得突出,这些“小大人”似的孩子的隐私尤其需要得到尊重。因为尊重孩子的隐私有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一定的隐私意识能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有利于形成孩子相对独立的个性。没有隐私意识的孩子往往比具有隐私意识的孩子显得幼稚,他们的适应能力也普遍比后者差。而具有隐私意识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他们也更能赢得其他人的尊重。专家给你支招

孩子有了隐私,许多做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地去侦察,如:翻抽屉看日记、拆信件,甚至打骂训斥。殊不知这种做法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沉重的精神压力,甚至对父母产生敌意和反抗,采取全方位的信息封锁和防备措施,导致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恶化。理智的做法是:充分了解侵犯孩子隐私权的危害,尊重孩子的隐私权,给他们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 而非放任自流,并加以积极的引导。1. 充分了解侵犯孩子隐私权的危害

如果把孩子的自尊心比喻为花瓶,那么她们的隐私就是瓶上的细小裂纹。为了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做父母的应细心保护好这个花瓶,不要随意侵犯孩子的隐私,因为这样做的危害很大。

第一,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就是自信心,青春期的孩子希望有一定的独立性,希望自己的某—领域不受干预,这正是有自信心的表现。做错了事,想偷偷改;学习落后了,想暗自追上去,这也正是不丧失自信心的表现。家长轻易破坏了他们的这种希望,侵犯了他们这方面的隐私,就会无意中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

第二,麻痹孩子的羞耻心。孩子因知羞耻才把某些过失、缺陷看做隐私,随便被揭开、公布、宣扬,孩子起初还会觉得难堪、痛苦,渐渐地便会麻木了。俗话说“破罐子破摔”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削弱孩子的自省力。写日记、给好朋友写信是一种自省方式,不尊重孩子这方面的隐私,孩子就会不再使用这些自省方式,就会大大削弱他们自省的欲望和能力,妨碍孩子健康成长。

第四,破坏孩子的人际关系。孩子的一些隐私会涉及他的同学、朋友,比如:与朋友一起进行非不正当,但又不愿别人知道的活动,并约定保密。家长知情后,如果不小心公之于众,便会招致孩子的朋友和同学的怨恨,无意中破坏了孩子与同伴的友谊。

第五,削弱孩子与亲人的亲密关系。孩子的隐私常被侵犯,家长又不善于补救,其结果必定是孩子对父母反感,不信任。一旦双方形成隔阂,再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就困难了。2. 多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主动交谈

家长可多以主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谈,谈父母在与他同龄时的一些所思所想、成功和挫折,甚至谈一些当初的隐私,谈家长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和想法,倾听和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建议,使家长成为孩子可以信赖的朋友。一段时间后,孩子会愿意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诉父母,用这种方法来了解和掌握孩子的隐私,有助于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指点和教育。3. 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

如果家长获取了有关孩子隐私的信息,即使有些越轨和不良因素,也不必大惊失色、殴打辱骂,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讨论理想、事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引导孩子自己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孩子按规则要求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孩子有了这种自我教育能力,对一些隐私中的危险倾向,就有可能自我解决了。4. 不应纵容孩子把隐私扩大化

家长既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同时也要小心孩子打着保护隐私这个幌子,拒绝家长的监督、保护和教育。不可否认,有时孩子的隐私中可能包含某些不良行为,家长要既尊重又巧妙地引导、教育,争取孩子的信任。某全国重点中学的一个学生,还是班长,成绩甚佳。他的父母听信了什么专家的话,说是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所以从来不进孩子的房间,结果,有一天警察突然来家里搜查,打开孩子房门一看,床底下堆满了孩子偷来的照相机、录像机之类的东西,原来这孩子利用双休日偷东西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因为家长尊重他的“隐私”,他的房间成了窝藏赃物的地方。所以,家长不应该无原则地放纵孩子把隐私扩大化,家长应该明白哪些是隐私,哪些不是隐私,从而避免一些孩子以隐私权为借口来学坏。妈妈送给女儿的母爱小纸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花园,但它并不妨碍人们相互了解。爸爸一会儿就能修好车,来得及!——为什么女儿做事总爱往后拖延?

姗姗做事磨蹭经常拖拖拉拉,爸爸妈妈打算好好“治治”她这个毛病。

这天早上,妈妈告诉女儿:“快点起床,你爸爸的车正在修理,不能送你,迟到了老师要批评的。”

姗姗没事似地说:“爸爸一会儿就能修好车,来得及。”

等她起床洗漱完毕,车子还没修好。这下姗姗急了起来,动作立刻快了几倍,等她到校时,早已迟到了……

从学校放学回来后,姗姗耷拉着脑袋,爸爸妈妈不用问也知道,姗姗一定被老师训了。姗姗虽然做事爱拖拉,但是“面子”还是要的,自己都那么大了,而且还是班里的生活委员,这样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挨训,她心情挺不好的。“学生迟到不是常有的事嘛,真不知道老师今天干嘛发那么大的火……”姗姗抱怨道。

她哪里知道,这是爸爸妈妈和老师联合好的,他们知道姗姗爱面子,故意和老师导演了一场“当众教训”的戏。

看到姗姗的样子,爸爸妈妈知道教育的时机到了:“姗姗,凡事有因才有果,今天要是你不磨蹭,怎么会迟到,又怎么会挨老师的训呢?”“那我怎么办嘛,我一直都是那样的啊!今天是意外情况,谁让你的车坏了!”姗姗不服气地说。“那我明天开始不送你了,”爸爸佯装生气道,“你迟到居然怪在我的头上……”“那好,我还想骑自行车上学呢,以前要不是你们怕出危险不让我骑,我现在怎么要你送!”姗姗说完就提着书包进房间做作业了。

爸爸妈妈的“计划”失败了,他们真不知道拿这个拖拉磨蹭的女儿怎么办!读懂孩子心理

怎样的孩子算是拖拉的孩子呢?假如她有下列2至3项毛病,可以断定她是个办事有拖延倾向的人:

怕困难而把艰巨任务拖到最后办理;

卧室、桌子总是乱七八糟,经常不清理卧室和桌子;

迟迟不能完成作业,或拖泥带水,点灯熬油开夜车;

遇到棘手或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便频频生病,或遭遇轻微意外;

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即使自己有道理或有权利申辩,仍忍声吞气,避免与人冲突;

怨天尤人;

以泼冷水或者挑刺的手法来拒绝接受某项任务;

怀疑健康有问题,却不肯去检查身体;

新想法很多,但却从不付诸行动。

如果孩子确实有拖拉的坏毛病,那么家长就要找出拖拉的原因,只有知道了拖拉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克服这个坏习惯。从心理学角度讲,孩子拖拉的原因有以下几个。1. 逃避行为

拖拉并不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得到自己喜欢的礼物,总是迫不及待地打开,绝不会拖拉半天不去接触,为什么?因为她喜欢。所以,如果孩子拖拉,那么往往是一种逃避行为,因为她不喜欢即将要做的事情,所以就会拖拉。除了主观的好恶外,孩子还可能因为天性胆小腼腆,缺乏自信,总是害怕做不好事情而迟迟不肯动手,或者害怕成功后受到别人的关注,不好意思,因此总是拖到不能再拖的最后时刻,才鼓起勇气把事情完成。2. 激进行为

孩子拖拉有一种原因是“激进”心理作祟。她把任务的积累当成一种压力,自信能在高压之下,在最后一刻完成任务,就有点像惊险电影一样,不断制造悬念,但英雄总能在最后时刻完成壮举。孩子也是这样,家长越是催她,越是显示家长的焦虑,她却故意不当回事,故意在最后时刻大显身手,完成自己的壮举。可以说,任务越重,旁人的焦虑度越高,越能证明她的伟大。激进型的拖拉是为了在最后一刻寻求刺激。专家给你支招

拖延是许多孩子身上所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习惯,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而且孩子还可能形成拖沓的性格,影响到孩子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那么,家长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帮助孩子克服这种拖延呢?1. 对逃避的孩子要多鼓励

如果是因为逃避的心理而拖拉的孩子,家长就要多鼓励,让她有自信,敢于面对自己的任务。同时要告诉她,世界上的事,躲是躲不过去的,只有勇敢地去做,才能彻底解决它。对于胆怯的孩子,家长要多给他一些机会去证明自己,人的自信都是在成功的经历中建立起来的,总是不成功,就会失去自信,大人和孩子都是如此。同时,家长不能只是在语言上鼓励几句,就把孩子扔在那里,让她自己去做,自己去吃苦受罪,自己去承受失败。家长要帮助她,指导她,创造条件让她成功,这就像孩子学步一样,先要大人牵着走,等她慢慢长大了,有力了,大人就要逐渐放手了。2. 对激进的孩子要漠视

对于激进型孩子的拖拉,大人的催促反而会成为孩子拖拉的动力,因此就要采取漠视的态度,让她不能从拖拉中得到成就感。同时,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真本事,如何证明自己的能力,把她从畸形的炫耀中拉回来。3. 榜样的作用

如果家长是个慢性子,做事情时常拖拉,孩子耳濡目染,做事情时自然也学着拖拉起来。这时家长应该从主观上找原因,先从自己做起,为孩子树立榜样。为了提醒孩子,可以在孩子的房间挂上“今日事今日毕”的条幅;还可以进行一个约定,彼此互当监督员,如果谁做事磨蹭、拖拉,谁就没有选择电视频道或者买冷饮等的权利。孩子在家长的提醒下,也是为了获得一些权利,做事肯定快得多。

另外,家长可以给孩子找她所熟悉的朋友或同学做榜样,让孩子与这些榜样一起学习、玩耍,通过孩子之间的影响作用帮助其逐渐改掉拖延的坏毛病。4. 用规矩进行督促

家长可以定下一些规矩:父母安排的事情没做完,不许看电视;家庭作业没按规定完成,不许上网;帮父母买东西超过了时间,“功劳”减半……开始孩子也许会屡屡“犯规”,但是一定要记住按规矩执行。5. 利用孩子的潜意识

家长要经常提醒孩子,当事情确定之后一定要立即行动,并在行动中不断纠正和完善自己的行为,哪怕是芝麻粒大的小事,这样的提醒会让孩子形成“立即行动”、“现在就去做” 的潜意识。比如:孩子把闹钟定在早上六点,当闹钟响起时,她却觉得睡意正浓,于是干脆把闹钟关掉,倒头继续睡。如果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那么她将来就很容易养成懒惰拖拉的坏习惯。而如果家长经常提醒她,让她在潜意识里时刻告诫自己“这样不行啊”、“立即行动”、“现在就去做”,那么她就会迅速爬起来。妈妈送给女儿的母爱小纸条成功的秘诀是要养成迅速去做的习惯,这能帮助你迅速地成功。妈妈,给我买个手机吧!——要不要给女儿买手机?

林妈妈最近很烦恼,她的女儿林兰在一所中学读初二,上个星期天,女儿缠着妈妈说:“妈妈,给我买个手机吧!班里已经有一部分同学有手机了!”“你要手机干嘛?”林妈妈问。“方便联系啊!我挺健忘的,经常丢三落四,你以后找我就不费劲了!像上次,我放学后和同学逛街,逛着逛着就忘记了时间,你们拼命地找,要是有了手机,你不是可以随时掌握我的行踪了吗!”

林妈妈点点头,道理是有,可是担心也有啊!手机可是和外界联系的最好工具,女儿又长得漂亮,她要是买了手机之后,用手机谈恋爱之类的,那不是得不偿失嘛!

看着女儿殷切的目光,林妈妈为难极了,这事情到底怎么办呢?该不该给女儿买手机呢?读懂孩子心理

孩子为什么提出买手机的要求?首先是从众心理作祟,像故事中的林兰一样,孩子周围的朋友可能已经有了手机,这引起了孩子“我也要有”的从众心态;其次是虚荣心理,部分孩子看到别人有了,自己却没有,心里会“不舒服”,为了满足虚荣心,便向父母提出了要求;第三是由于青春期早恋,孩子早恋了,手机自然成了传情达意最好的媒介,除了联系方便外,还有“保密”性,不会因为使用家里的电话而被发现。专家给你支招

现在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开始要求父母给自己买手机,他们的理由很充分:有的说住校期间便于和家里联系,也有的说在校期间与外界接触有限,通过手机可以了解外界的信息等。面对孩子们的种种理由,该不该给孩子买手机,是许多家长面对的难题。买,怕孩子和同学互发短信影响学习;不买,孩子不乐意。最好的做法是:能不买尽量不买,如果要买,一定要让孩子明确买手机的目的。1. 给孩子买手机的目的要正确

不少家长给孩子买手机的目的就不正确。“我知道孩子会用手机发短信或上QQ,但和她的安全相比,这些都不重要。女儿很贪玩,不好好上课也就算了,还常偷偷跑去网吧上网。给她配了手机,她想上QQ就上吧,只要不乱跑,能让父母找得到人,我也就放心了。”“这年纪的孩子比较叛逆,又爱攀比。别人有手机她没有,心里也会郁闷,还不如大方些,直接给她买一部,既监督她,也让她在同学面前抬起头。”

如果抱着这种态度给孩子买手机,那么家长就是犯了一个大错误。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可能买一部手机的钱并不多,但是如果轻视手机对孩子的危害则是不对的。家长虽然用手机可让孩子少去网吧,可是上网的危害并没有得到根治,只是治标不治本。有些孩子用手机玩游戏、上QQ、下载彩信,一样容易上瘾,到时候就又会有一连串手机带来的问题要家长解决。

另外,家长如果为了让孩子“抬起头来”而给孩子买手机,那么就是家长的教育原则问题了。家长不可以助长孩子的虚荣心和攀比心,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手机等一些高档用品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没有必要的。2. 提防不良信息

第一,“黄段子”。北京铁营中学在学生中做的一个调查发现:学生发送、接收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时尚。孩子在有了自己的手机以后,很有可能接触到黄色短信,而现在又没有更好的过滤手段加以拦截,所以家长要提防这一点,要进行有效监控。

第二,手机诈骗。现在利用手机进行诈骗的事情数不胜数,孩子的分辨能力较差,很有可能在经济上受到欺骗。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给孩子讲些诈骗者惯用的方式方法,帮助孩子有效提防“隐形的骗子”。3. 别让手机引发孩子早恋

孩子一般用手机做什么?调查统计发现:“和朋友发短信”,“闲聊”占了较大的比例,这个“朋友”是谁?“闲聊”些什么?都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以免孩子通过手机早恋。所以,家长在要不要给孩子买手机的问题上要三思而行,不要因此为自己、为孩子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妈妈送给女儿的母爱小纸条没有攀比的必要,因为永远有人比我们拥有更贵重的东西。我欣赏他的音乐有什么不对!——怎样对待追星的女儿?“老公,你看到‘杨丽娟’的报道没有?哎呀,我真是担心女儿啊!她从小学五六年级就开始迷周杰伦,现在是越陷越深,我一阻止她,她就说‘我欣赏他的音乐有什么不对!’老公,我真怕她和杨丽娟那样无法自拔啊!”罗雪的妈妈担忧地对自己的老公说。

前一段时间,无论是电视媒体、网络新闻,还是电台广播里,都铺天盖地地大肆报道兰州籍女子杨丽娟追星一事。杨丽娟自十岁开始迷上刘德华,疯狂追星10多年,誓要见刘一面。为了帮助女儿圆梦,其双亲不惜倾家荡产、债台高筑,甚至还想去卖肾。杨丽娟如愿见到刘德华并与之合影后,仍不满足。3月 26 日,杨父在香港跳海自杀,留下长达数页的遗书,控诉刘德华的“狠心”,希望刘德华再见她女儿一面。承受丧夫之痛的杨母竟表示:虽然家破人亡,但仍要支持女儿的追星行为。

杨丽娟的追星悲剧让罗雪的妈妈为之一震,虽然她相信女儿是个有分寸的女孩儿,但是青春期的孩子那么冲动,万一干出出格的事情怎么办啊?

罗雪的爸爸说:“女儿应该不会演变到你担心的那个地步。放心,我明天会和她谈一谈的。”

罗雪的妈妈知道现在担心也没有用,只能在忐忑的心情中渐渐睡去。读懂孩子心理

青春期正是青少年确定人生观,走向成熟的阶段。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方志敏、焦裕禄、雷锋等人的精神对那一代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今天的青少年却疯狂地追星,把演艺明星当作崇拜的偶像,“追星”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褒贬不一的社会问题。细究起来,孩子追星既有其深层的心理因素,又有其现实的各种原因。

第一,对明星、名人的追慕、崇拜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并非少男少女所特有。因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便是对神和伟人崇拜的历史,这样才有了今天青少年对歌星和影视明星的追慕。

第二,人类总是按照美好的理想来设计自己的世界并为之奋斗的。可是理想与现实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人们在试图缩短这种距离时,不断在上下求索,不断在超越自我。崇拜明星现象就是植根于这样一个事实:大多数人都是有缺陷的,而明星在影视上确实是比较完美的,所以人们只能通过与明星建立最亲密的联系而象征性地完成对完美的追求与超越。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关注明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不惜模仿他们的方方面面,就是为了建立这种关系。

第三,追慕、崇拜明星是孩子走向成熟、逐渐具有成人感的心理需求。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影视明星和歌星的型和酷就是他们所追求的成熟。

第四,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予孩子的压力太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十分繁重,造成孩子在紧张学习之余,不顾一切地把精力投入到“追星”中去,以此作为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寄托。专家给你支招

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场景:在各种演出和比赛场地,有无数年轻人在为自己的偶像摇旗呐喊,如痴如醉;在校园,同学们省吃俭用,用节省下来的零用钱买心仪已久的明星画报、照片;明星的着装打扮也是年轻人模仿的对象。崇拜明星现象作为青春期孩子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目前基本处于自发阶段,“追星族”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因此孩子的追星行为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的、必然的社会心理现象,家长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并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1.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追星现象

家长要端正认识,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这一现象。“追星”作为孩子中的一种流行文化,是伴随着经济腾飞一起发生的,它可以迅速满足孩子即刻的感官需求,给他们以现实的心理慰藉,确实具有调节情绪、沟通人际关系、引导文化消费等积极作用。但它同时又有华而不实、急功近利的特点,显示出孩子对人生、对人类终极价值追求的迷惘、困惑、麻木和无所适从。它给人的往往是“吃饱了不饥”的片刻满足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短暂感受。所以,孩子适度的追星行为是一种娱乐、放松的方式,家长不应一刀切地谈“星”色变。如果孩子追星影响到了生活、学习,家长就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争取把孩子的追星行为控制在合理范围内。2. 帮助孩子明确应追之物

孩子的追星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她们正在寻找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发展目标,而她们所崇拜的偶像或许正是她们追求的典范,是她们的思想和目标在外部的投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他十七岁时,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当肯尼迪亲切地握着他的手时,这位来自贫苦家庭的十七岁的小男孩已经在心中树立了一个明确而坚定的目标:以肯尼迪为榜样,成为美国的总统!二十年后,他终于走进了白宫。从这里可以看到,“星”的影响力、感召力是十分巨大的,甚至可以产生难以估量的效果。几乎每一个青少年都渴望成功,成为令人瞩目的人。对偶像的崇拜可以激发他们发现自身的潜力,总结偶像成功的经验,有助于早日成材。所以,家长要适时引导孩子,让孩子认识到那些科学家、宇航员、雷锋式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者才是应追之星,并要帮助孩子明确应追之物。要告诉孩子,不要把同歌星见面、亲吻、拥抱、照相留念作为人生最高理想和长期追求的生活目标,这是一种不健康、不明智的行为。3. 制止孩子追星要讲究方式方法

对孩子所看的电视节目、所听的音乐、所玩的电脑游戏、所上的网站,家长要心里有数。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孩子心里会想些什么,才能帮助孩子客观理智地思考问题。家长不妨参与孩子的相关活动:看孩子看的节目,上孩子上的网站。这样就与孩子有了共同的话题,就可以为与孩子讨论相关问题打下基础,就可能及时将大人的看法和建议传达给孩子,让孩子欣然接受。妈妈送给女儿的母爱小纸条好的偶像可以引领你的一生。别吵了,我讨厌你们!——夫妻吵架影响到了女儿怎么办?

一位初二的女生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

昨天晚上,爸爸和妈妈又吵架了,尖利的声音钻进我的耳朵,简直要刺破耳膜了,我跑了出去,确切地说,我是双手捂着耳朵跑的。我不能不跑,再待下去我的脑袋肯定要爆炸。“别吵了,我讨厌你们!”虽然我曾冲着爸爸妈妈叫嚷过,可是他们从来不听我的,我从小到大,家里就没有安静过,他们总是有吵不完的话题。

上了中学以后,我几次想“远走他乡”,去过流浪的生活,可我没有勇气离开这个家,我盼望着爸爸妈妈能和好,然而现在我几乎绝望了。生活教我学会了忍耐、沉默,我总喜欢待在自己的天地里,不愿见任何人。

唉!吵架、吵架,吵架夺走了家庭的温暖,夺走了父母的爱,也夺走了我那颗原来快乐的心。上课时,我不能集中精力听课,经常想家里所发生的一切,我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以寄托自己的一点希望,我写日记,以倾诉心中的苦水。

又是一个难熬的周末!我愣愣地望着提着大包小包的同学,他们那压抑不住的欢乐和急切回家的情绪,如同一把利剑深深刺伤了我的心。读懂孩子心理

上海市日前对1000 名未成年人的调查显示,在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中,子女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1 .68%,比离婚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检出率(28.33%)还要高!此外,专家们在“2005 上海国际儿科论坛”上特地指出,与离婚相比,子女对父母吵架的心理体验更为明显,受到的直接伤害更大。那么,夫妻间吵架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会造成什么影响呢?1. 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强烈的冲击

家长的争吵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诸多不良情绪,如:恐惧,悲伤,无助感等。夫妻吵架时往往吵得脸红脖子粗,用高八度的嗓门大喊大叫,常常会吓着孩子。同时,夫妻吵架的时候,往往顾不上理会孩子,对孩子的哭喊、恳求也听而不闻。孩子看到自己认为最亲密的人之间也针锋相对,不由得会倍感伤心和无助,认为最安全的避风港也不安全了,内心自然会涌出阵阵的恐惧。2. 给孩子提供了攻击性行为的反面示范

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是由于学习,也就是模仿。其模仿的来源包括:暴力电视、父母及教养者的行为、同伴的行为等。夫妻在吵架过程中,往往会丧失理智,讲许多刻薄的话、粗话乃至脏话,有的甚至大打出手。父母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语调、用词用句,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反面教材。

夫妻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就吵架或者打架,往往会使孩子误以为吵架、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不知道应该如何克制自己的怒气,也不会采用其他的、真正有效的办法解决冲突。3. 使孩子的情绪、性格、行为出现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硝烟弥漫”的家庭中,除了攻击性性格显著增强以外,孩子的情绪、性格等都会出现扭曲,会变得感情冷漠,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人刻薄,爱挑剔,脾气暴躁,或者内向,压抑,容易退缩,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等。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易于和不良少年交往。专家给你支招

生活中,夫妻之间意见不同在所难免,爸爸妈妈吵架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经历的一件事情,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1. 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

夫妻间意见不同在所难免,可心平气和地讨论,沟通,这不仅有助于达成一致,更可给孩子做榜样,帮助其养成善于接受他人不同意见的好品质。有专家说,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不是高档的童装或昂贵的玩具,而是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和谐、安全的家庭生活环境。为此,父母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尽可能杜绝争吵、打架问题的发生。2. 及时消除吵架对孩子的影响

关于吵架,不少家长的办法是“不当着孩子的面”,可是青春期的孩子不再是小孩子了,父母之间的不良情绪孩子很容易感觉得到,因为她正在用心体会着父母的情绪。面对父母之间的“战争”,孩子大多是用沉默、回避的方式来应对的,他们常常把疑问压抑在心底,这样很容易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父母一旦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发生了吵架的情况,对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就一定要在事后及时消除这种不良的影响,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吵架是由于一时冲动,当时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爸爸妈妈吵架是不对的等,以求得孩子的谅解。看到爸爸妈妈平心静气地讲话,听到爸爸妈妈客观、理性的解释,孩子的心情自然也会平静许多。3. 千万别对着孩子相互指责

有些爸爸妈妈吵架以后会对着孩子指责爸爸怎么样怎么样,妈妈如何如何,这种做法会让孩子过早地面对成人的烦恼,会给他们的心灵增加许多负担。孩子是单纯的,这种重负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不由自主地想从工作、配偶或其他方面弥补当年的遗憾,还可能造就另一个不健康的家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