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从木匠到画家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9 22:40:17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齐白石从木匠到画家的故事

齐白石从木匠到画家的故事试读:

前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一批批优秀人物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些卓越人物中有腹藏治国良策的政治家,有胸怀万卷兵书的军事家,有发明创造的科学家,有吟诗作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还有那些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们身上,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从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同样也会继续激励我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

从古到今,正是这些伟大的人物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带来了人类的进步。阅读他们的成长故事,有益于我们熟悉历史,认识社会,懂得道理,明白人生。

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汲取激励人心,催人上进的力量。他们成功的人生之路,能够激发我们更高的人生追求。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教训,能够使我们事半功倍。在成长之路上,天赋固然重要,但人生的磨炼、社会的感染、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努力等,都影响着人生智力的发展和才能的表现。人与人的天生智力并没有多大的不同,但随着后天的学习与培养,不同的人就表现出不同的才智,只有把这种才智积极地运用于实践和创造活动中,才能发挥神奇的作用,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社会财富。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以上图书设计精美,格调高雅,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图书馆装备陈列。

爱画画的孩子

识字要记住,还要懂得这个字的意义,才会用得恰当。假使贪多务博,识了转身就忘,这是欺骗自己。

出身于贫寒农家

2009年11月,在北京的一场秋季拍卖会中,一本十三开册页的画册《可惜无声》以9520万元的天价成交,这项拍卖打破了全球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成交纪录,创造了现代画家画册价值的最高记录。

这本画册的主人,就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齐白石。

事实上,齐白石在57岁时还是默默无闻,但他通过不懈努力,在晚生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齐白石是湖南省湘潭县白石铺人,出生于1864年元旦,他的家乡是个有山有水,风景优美的地方。

那是在一群群山中极其平常的一个小山村,这个小山村的名字名叫星斗塘,村落四周的山峰层层叠叠,宛若一道道滴翠的绿色屏障,又好似微波轻漾的绿色海洋。北山上繁茂、蓊郁的树林,南坡上摇曳、多姿的竹丛,还有遍地青青的野草,处处洋溢着活鲜鲜的生命力。

据说,齐家的祖宗是从江苏省砀山县搬到湖南湘潭来的,他们的祖辈世代以务农为生。

齐家里有一块地,可以出产大米,可是,这块地每年的收成只够一家人吃,很少拿出去卖。要是遇到收成不好,齐家的两个男丁还要外出打零工挣钱来养家。

齐白石的父亲齐贳政,是一个怕惹事、肯吃亏的老实人。

他的岳父周雨若就是看上他的诚实、善良,才将女儿周氏嫁给他的。

1861年,17岁的周氏与齐贳政结婚。嫁过来的那天,按照湘潭的乡间风俗,婆家是要看儿媳妇嫁妆的,周氏的娘家不富裕,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因此她觉得很寒碜。

齐白石的祖母也是个穷苦人出身,她对媳妇说:“好女不着嫁时衣,家道兴旺靠自己。”

周氏听了很感动,婚后第三天就下厨房做饭,干起了家务活。

齐白石的外祖父是个教书先生,他对周氏的家教非常严格,所以周氏知书达礼。家里有了好东西,她总是先敬长辈,再给丈夫,最后才轮到自己。

当时的湘潭地区,做饭是烧稻草的,周氏看稻草上面,常有没打干净、剩下来的谷粒,觉得烧掉可惜,就用捣衣的椎,一椎一椎地椎了下来。一天可以得到稻谷一合,一月就可以得到三升,一年下来就是三斗了。

当积了差不多的数目后,周氏就拿它们去换棉花。

齐白石的母亲又在房屋旁的空地上,种了些麻。有了棉花和麻,周氏就春天纺棉,夏天织麻。

这样,自从齐家娶进了周氏,老老小小穿用的衣服,都是用她自己织的布做成的,直到齐白石出生时,齐家的衣服和布,足足装满了一箱。

周氏还养了不少的鸡鸭和猪,鸡鸭下蛋卖钱,猪养肥了也能卖钱,因此,自从周氏嫁进齐家,齐家的生活家境虽然不算富裕,但日子过得还是很和美的。

齐白石的祖父祖母看见儿媳如此地会持家,高兴得不得了,他们逢人便说:“我儿媳妇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齐白石出生的那年,他的父亲25岁,母亲19岁,家里还有祖父和祖母。齐白石不仅是祖父母的长孙,也是他父母的长子,而他的父亲也是他祖父唯一的儿子,因此,当他出生后,齐家就有五口人了。

对于齐白石的出世,齐家全家都非常高兴,齐白石的祖父笑呵呵地拈着胡须说:“依照齐家宗派的排行,到孙子这一辈,应该是个‘纯’字。所以,我要为这个长孙取名叫纯芝。芝,也作‘芷’,是一种香草。孔子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我也希望这个孙儿的品质像芝兰一样高洁。”

后来,齐家人都习惯地称齐白石为阿芝。

齐白石的“白石”二字,是他成名后常用的号,这是根据他家的居住地而起的。

在离齐家不到一里地的地方,有个驿站,名叫白石铺,阿芝长大学画画的时候,他的老师重新为他取名叫齐璜,号濒生,并给他取了一个别号叫白石山人。

但是,别人都习惯把“白石山人”中的“山人”两字去掉,光叫阿芝为白石,于是,后人就很少有人知道齐白石又叫阿芝了。

齐白石3岁前,身体非常弱,经常生病,乡间的大夫说要忌荤腥油腻,并开列了一大堆不能随便食用东西,齐白石当时只是个吃奶的孩子,还不能够自己去吃东西,吃的全是母亲的奶。

大夫这么一说,周氏就忌口了,凡是荤腥油腻的东西,都不敢吃,生怕从奶汁里过渡,对小白石不利。就是逢年过节,齐家买些鱼肉回来打牙祭,周氏也总是看着别人吃,自己却一口也不沾。

因为齐白石身体不好,家人都舍不得将他一个放在家里,祖母和母亲下地干活时,就把他背在背上,形影不离地在地里来回打转。

齐家的婆媳常对别人说:“自己身体委屈点,劳累点,都不要紧,只要娃儿不遭罪,我们就心安了!”

为了齐白石的病,齐家的大人真是操碎了心,幸好到了小白石3岁的时候,他的病一下子全好了,全家人这才松了一口大气。

火炉旁边的识字生涯

1866年,齐白石刚过完3岁的生日,他的身体就渐渐地好了起来,随后,他就被安排和祖父睡在一起。

齐白石的祖父齐万秉,号宋交,大排行是第十,人称齐十爷。他是一个性情刚直的人,心里有了点不平之气,就要发泄出来,所以人家都说他是直性子,走阳面的好汉。

当时,齐十爷已经59岁了。这个时候正是冬季,南方的冬天特别潮湿,也很寒冷,齐十爷常常拣拾些松枝,在炉子里烧火取暖。

齐十爷冬天唯一的好衣服,是一件皮板挺硬,毛又掉了一半的黑山羊皮袄,当秋风阵阵,树叶飘零的时候,他就从箱子里取出那件用布包着的羊皮袄。

老人穿上皮袄,大襟敞开,把小小的齐白石裹在胸前,小白石常常就这样在老人身上睡着了。齐十爷常对别人说,抱着孙子在怀里暖睡,是他生平第一乐事。

齐十爷是一个很有见识的农民,他认为读书识字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其实他自己识得的字也不多,因为他小时候几乎就没有上过学,但却自己偷偷地学习认识了几百个字,对于孙子,他倾注了全部的爱。

虽然他无法预测孩子的未来,但却期待着美好的未来,他没有更多的奢望,只企望孩子能过上略好于自己这一代人的生活。

在冬天,农村的农活不是很多,齐家人常常坐在灶屋里烤火,齐十爷抱着孙子,一边烧火,一边开始教小白石写字。

齐白石认得的第一个字是“芝”字,他的祖父拿着通炉子的铁钳子,在松柴灰堆上,比划着写了个芝字,并对小白石说:“这是你阿芝的芝字,你记准了笔画,别把它忘了!”

小白石把眼睛睁得大大地,认真地注视着。祖父又重复一遍,再重复一遍。

年幼的齐白石照着祖父的教法认认真真地写下了“阿芝”两个字。虽然他的字还写得非常不整齐,但却写出了齐白石彩色人生的开始。

祖父高兴极了,把阿芝抱到怀里,在他娇嫩的小脸蛋上亲了又亲。

齐白石被爷爷的胡子扎疼了,他昂起头来好奇地对祖父说:“爷爷,为什么要识字?”

齐十爷望着孙子询问的目光,缓慢地说:“不识字,就要吃苦头呀!”

他抬起头,向窗外望望,叹了一口气,语气沉重而缓慢地说:“好吧!现在爷爷给你讲个故事,这是爷爷年轻时候一个好朋友的真实故事。我那个朋友是一个老老实实的种田人,由于从小家里穷,没有上过学,所以他一个字也不认识。有一次,他妈妈病了,他找财主借债,将一亩荒地做抵押。谁知那财主根本看不上他家的荒地,倒是看上了他家那两间破房的基地。到了签契约的那一天,财主连那两间破房的房地基也一起写上了。我的朋友不识字,根本就看不懂便稀里糊涂地画了押。半年后,他妈妈病故了,又欠了很多的债。过了一年,期限到了,财主要债,我的朋友还不起,财主就拿出那张契约,要霸占荒地和房地基。我的这个朋友说,他只抵押了一亩荒地,哪有房地基呀?可财主就拿出契约念给他听,还说是我的朋友赖账,反而将打了他一顿,把他从家里赶了出来了。唉,我的朋友一起之下就跑到衙门告状,官老爷把财主找去,一看契约,不分清红皂白,又把农民打了一顿……”

齐白石听着听着不禁眼睛都湿润了,他担心地问:“那么,后来呢?您的朋友后来怎么样了?”

齐十爷再一次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后来,他走投无路,跳到河里,淹死了。”说着,热泪沿着他那古铜色的多皱的脸,缓缓地淌下。

朋友的死给齐十爷一个很深的教训,他深感认字的重要性,但是,他的家里也穷,也上不起学,于是他就利用一切机会,偷偷地自学。从自己的名字到平常一些普通的字,最后居然能够认识三百多个字。

自从开始教齐白石识字后,齐十爷每隔两三天,就教小孙子认一个字,并天天教他温习。他常常对小白石说:“识字要记住,还要懂得这个字的意义,才会用得恰当。只有会用才能算识得这个字了。假使贪多务博,识了转身就忘,意义也不明白,这是欺骗自己,跟没有认一样。”

齐白石小时候,虽然身体不好,但却非常聪明,祖父教的字,教一个,他认识一个,并很快就记住了。他常常在玩耍的时候独自拿着树枝在沙土上练习,有时,齐十爷看见了,就悄悄走到孙子的背后,一边不动声色的看他写字,一边满意地捋着自己的胡须。

齐白石认真的写着,根本就不知道爷爷什么时候来到了背后,直到齐十爷在身后说话,小白石还不知道后背有人呢。

齐十爷见他那么认真地学,便称赞他有出息,这话被齐白石的祖母和母亲听到了,全家人都非常高兴。

识字,开启了齐白石童年生活的另一个天地。他感到自己比周围的小伙伴们似乎多了一点什么。人家看见树、狗、猫,写不出来,他就写给他们看。他拉着伙伴,指着前面一颗绿荫如盖的参天大树,问别人:“你知道那是什么?你知道树字怎么写吗?我知道!来,我写给你看看。”

于是,他半蹲下身子,用树枝在地上划了起来,孩子们把他团团围在中间。

齐白石6岁那年,他家附近的黄茅堆子来了一个新上任的巡检,不知为了什么事,这个巡检来到了白石铺。

黄茅堆子原名黄茅岭,也是个驿站,比白石铺的驿站大得多,离齐家不算太远,离白石铺就更近了。这巡检原是知县属下的小官儿,论他的品级,刚刚够得上戴个顶子。

在那个年代,像这类官,流品最杂,不论张三李四,阿猫阿狗,花上几百两银子,买到了手,就走马上任,做起老爷来了。芝麻绿豆般的官儿,又是花钱捐来的,算得了什么呢?可是这地方天高皇帝远,这些人也能端起官架子,为所欲为地作威作虐。别看大官儿势力大,作恶多,别人外表倒是有模有样,可他却坏到骨子里。因此,他在乡里,很能吓唬人。

那年,黄茅驿的巡检,也许新上任的缘故,站齐了全副执事,坐了轿子,差役们挺起胸脯,吆喝着开道,耀武扬威地在白石铺一带打圈转。

在那个年代,乡里人向来是很少见大官的,听说官来了,就很多人邀约起去看热闹。

齐家隔壁的三大娘,来叫小白石一起去,周氏问小白石:“阿芝,大娘带你去看大官,你去不去?”

齐白石回答说:“我不去!”

周氏对三大娘说:“你瞧,这孩子挺倔强,不肯去,你就自己走吧!”

小白石一开始还以为母亲说自己倔强,一定会生他的气。

谁知隔壁三大娘走后,周氏却笑着对白石说:“好孩子,有志气!黄茅堆子哪曾来过好样的官,去看他作什么!我们凭着一双手吃饭,官不官有什么了不起!”

母亲的话,齐白石永远都记在心中。

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一辈子都不喜欢跟官场接近,一直过着普通的平民生活,宁愿布衣终生也不攀比权贵,继承了齐家朴实的农民本色。

培养兴趣的学堂生活

从齐白石第一次跟祖父识字起,直到白石满6岁,齐十爷认为他自己认得的字,已经全部教完了,他觉得自己再没有办法教孙子识字了。

实际上,齐白石也真的将爷爷教的这几百个字认完了,就连每个字的意义,他都能讲解得清清楚楚。齐十爷一面夸奖孙子能干,已和自己认识一般多的字,一面却又为自己家中太穷供不起孙子上学而着急。

周氏是个聪明的人,她发现了公公的忧愁,就对齐十爷说:“儿媳今年椎草椎下来的稻谷,积了四斗,存在银匠家里,原先打算再积多一些,跟他换副银钗戴的。现在可以把四斗稻谷的钱取回来,买些纸笔书本,预备阿芝上学。我父亲明年要在枫林亭开个学馆,阿芝跟外公读书,学费是一定免了的。我想,阿芝白天去晚上回,这点钱虽不多,也许够他读一年的书。让他多认识几个字,会记记账,写写字条儿,有这么一点识字的底子,将来就算不能干个别的,也可以做个掌柜什么的。”

齐十爷非常赞同儿媳的话,就决定让小白石过完年去上学。

1870年春,齐白石的外祖父周雨若在枫林亭附近的王爷殿,开设了一所学馆,也就是那个时候的小学堂。

枫林亭位于白石铺北边山坳上。这里是著名的五岳之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衡山逶迤数百公里,从南到北,像奔腾着的一条蛟龙,横卧在苍茫的云海之中。

这里千山万岭,陵谷相间,错落有致。丛林修竹,迭翠堆青,绝壑深涧,苍郁葱蔚,是自古以来的名胜去处。枫林书馆就坐落在这山明水秀的衡山怀抱之中的王爷庙里。

枫林亭离齐家有1.5公里,过了这年的正月十五,母亲给小白石缝了一件蓝布新大褂,包在黑布旧棉袄外面,打扮得整整齐齐,由齐十爷领着,来到外祖父的学馆。

王爷庙前是用青石头砌成的台阶,齐白石和祖父一老一少拾级而上。

走进王爷殿,小齐白石禁不住东张西望,在殿内有四尊天神,分列两旁,面貌狰狞、凶恶,好像随时都能跳下来一样。

见到神像,齐白石吓得立即将脸藏在了爷爷的衣襟下,拉爷爷的手也下意识地更紧了。

王爷殿里面是小庙的天井,这是一处很宽敞的地方,一群小孩子正在那里追逐、打闹。

天井的左边,有一棵百年古柏,曲折、苍劲的枝干,青翠茂盛的叶子,给人以生命永恒的情思。天井的右边,是一株清香四溢的腊梅,花朵盛放的势头快要过去,枝头已吐出嫩黄色的小叶。鹅蛋石铺成的通道从山门直到正殿的台阶下。庭院打扫得十分洁净,给人一种圣洁的印象。

庭院的东西两厢,过去是僧人的住所,现在他们都搬到后院去了,这里便成了课堂。

天井正面是供着菩萨的正殿,这间房子四周的围墙歪歪斜斜的,房子的大门挂着一把大锁。

正殿东西两侧各有一间屋子,这两间房经过人工修理了一下,看上去稍微整齐一些。

在天井的孩子们一见有人进来,马上停止了打闹,疑惑地望着齐白石爷孙俩。

齐十爷弯下腰向其中一个小男孩问道:“请问你们的周先生在那间屋?”

没等这孩子开口,从正房东侧的屋内传出了这样的声音:“在这里,在这里,亲家公来啦!”

齐十爷抬眼一看,只见齐白石的外祖父周雨若快步走出了门,沿着台阶,来到了天井里。

齐十爷迎上前去,一把握住了他的手,脸上露出了重逢的喜悦。

周雨若抬手拍拍齐十爷的肩膀,亲热地说:“亲家公最近身体可好!”

齐十爷笑眯眯地回答:“不行咯,老啦!”说完,他转身拉了拉身后齐白石的衣角说:“阿芝,还不快来叫人!”

齐白石大大方方地走到周雨若面前。学着临走前母亲教给他的,深深地向周雨若鞠了一躬,轻声叫道:“外公好。”

齐十爷在一旁纠正说:“阿芝记着,以后在学馆要称外公为先生,在学馆外边才能叫外公。”

周雨若高兴地笑了起来,慈祥地抚摸着齐白石的头:“好好好!看得出来,我这个小外孙天资聪明。亲家公,请进屋里谈吧!”

齐十爷感激地说:“给你添麻烦真过意不去,以后劳你费心了。”

周雨若感慨地摇摇头说:“亲家公瞧你说的,我们是一家人嘛!”说着,他扶着齐十爷,拾级而上。

周雨若的屋里整洁、简朴。靠正墙上的一张八仙桌上,供着孔圣人的牌位,前面有一个香炉。房子的左边摆着一张床,床上挂着陈旧却洗得很干净的蚊帐。临窗一张硬木的桌子上,整齐地堆放着书籍、笔、砚之类。右边进门处,放着两把藤椅,中间有一张茶几。茶几上方挂着一幅条幅,装裱得十分精美,上面写着:“一代师表”几个大字。这是周雨若的门生送给他的。

按照古人读书的规矩,小白石先在孔夫子的神牌前磕了几个头,算是先拜至圣先师,再向着外祖父拜了三拜。当时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的隆重大礼,读过书之后才能当上相公,也就是上层社会的人。

从此,齐白石正式进入了学堂。

从那天起,每天清早,齐白石都由祖父送去上学,傍晚又接回家。这1.5公里的路程,不算太远,但却都是黄泥路,平常日子走起来倒也轻松,但要是遇到下雨天,黄泥就都成了泥浆,走起路来,一不小心,就得跌倒下去。

在这样的天气,齐十爷总是右手撑着雨伞,左手提着饭箩,一步一拐,仔细地看准了路面,扶着小白石走。若是路上的泥浆太深了,他还把小白石背在背上。泥地里走路非常辛苦,常常累得他气喘吁吁。

上学之后,外祖父教齐白石先读了一本《四言杂字》,这是当时启蒙的必读书。由于小白石先前就有一定的认字基础,很快就将此书背得滚瓜烂熟了。外祖父高兴极了,随后又教小白石《三字经》《百家姓》。

在同学中间,小白石是班上学习最好的一个,外祖父非常喜欢他,常对齐十爷说:“这孩子,真不错!”

齐十爷听了亲家这样夸自己的孙子,也高兴得不得了,后来,外祖父又开始教齐白石读《千家诗》。

这诗引起了齐白石的强烈兴趣,他刚一读,就觉得读起来很顺溜,音调也挺好听,便越读越起劲。

旧时候上学,就是死读书,读熟了要背,背会了就行,可以不用知道书中文字的意思,这叫作读“白口子”书,小白石在家里认字的时候,知道了一些字的意思,但进了外祖父的学堂,虽然读的都是白口子书,但他从学堂回家后还是要用一知半解的见识,琢磨书中的意思,将书中的文字大致自我解释一些。

尤其是齐白石在读《千家诗》时,因为读着顺口,他就更加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有几首他认为最好的诗,更是经常挂在嘴边,简直成了个小诗迷了。

由于齐白石的《千家诗》读得好,所以为他后来读唐诗和写诗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齐白石读书特别努力,从这个时期起,他经常都是手不离书,口不离诗,这种刻苦读书的精神一直保持到老。

后来,他还曾雕刻过一枚“一息尚存书要读”的印章来勉励自己。

刻苦学习绘画基础

齐白石第一次学画画是在学堂上学的日子,那时,外祖父的学堂除了背书之外,还要教写字。

在旧的学堂里,学生学写字是要用描红纸的,纸上有木版印好了红色的字,写时依着它的笔姿,一竖一画地拿毛笔蘸墨描着去写。这是齐白石最喜欢的功课,因为在这之前祖父教他写字,都只是用松树枝在地面上划着写,这比那样做有意思多了。

为了让齐白石学写字,祖父齐十爷把他珍藏的一块断墨,一方裂了缝的砚台,郑重地送给了齐白石。

这是齐十爷唯一的“文房四宝”中的两件宝贝,原是他预备自己记账时用的,平日都舍不得给别人看。他文房四宝的另一个宝贝毛笔,因为笔头上的毛,快掉光了,所以就又重新为孙子买了一支新毛笔。至于描红纸,齐家也没有现成的,齐十爷也为小白石买了新的。

齐白石的书包里,笔墨纸砚,样样都有了,他高兴极了,常常没事就拿着描红纸,在那里描呀,写呀,有时,他描字描得有些腻烦了,私下里就悄悄学起画画来。

在旧社会的湘潭地区,新产妇家的房门上,都要挂一幅雷公神像,据说是镇压妖魔鬼怪用的。这种神像,大多是乡里的画匠用朱笔在黄表纸上画的,画得很粗糙。

在齐白石5岁那年,他的母亲为他生二弟时,他家门前也挂过这样一幅画,齐白石当时就觉得好玩,到他上学会描字以后,他又在一个同学的家门口发现了这种画像。

那天,他在同学的家门口再次看见雷公画像,他觉得这张画像比他以前看到的画像清晰多了。浅黄色的纸上,用朱砂勾勒出雷公神狰狞的面孔,那两只眼睛很圆很大,大约占去面部的三分之一。咧着的大嘴,露出了几个牙齿;嘴边的胡须向四周翘起;满身披甲,赤着脚;两手提着铜铃,威风得很。

齐白石被这神像深深地吸引住了,他越看越有趣,很想摹仿着画它几张。

他跟同学商量好,到放学以后,他带上自己的笔墨砚台,对着同学家的房门,在描红纸上画了起来。可是画了半天,画得总不太好。齐白石觉得雷公长得太奇怪了,很不好画。他依着神像上面的尖嘴薄腮,画成了一张鹦鹉似的怪鸟脸。

可画好后,齐白石怎么看也不满意,改了几次也觉得不好。

但神像挂在墙上取不下来,不能描着画呀。后来,齐白石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好办法,他对同学说:“这样吧,你帮我找个高脚凳子来,我站在凳子上去描红试试。”

同学很快搬来了凳子,齐白石站到凳子上,接过同学递上来的纸,紧紧地放在雷公神像上面,然后用笔轻轻地勾了起来。

他刚勾了没几笔,就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摇摇头对同学说:“唉!还是不行呀,我的描红纸质地太厚了,根本看不清神像的大致框架。”

齐白石的同学在凳子下面也为他焦急起来,突然,同学拍拍自己的脑袋说道:“嗯,我记得我应该有几张薄的描红纸。”说着,他急忙在自己的书包了翻找起来。

同学果真在书包里找到了一张包过东西的薄竹纸,他高兴地递给齐白石。

齐白石看到这张薄纸,真是喜出望外,他兴奋的大叫着:“真是太好了!”

齐白石用这张纸覆在画像上面,用笔认真的勾描了起来。

由于他是站在凳子上画,所以心情也比较紧张,画得也非常吃力,当他画完以后,他才发现自己身上的内衣都打湿了。

这次的画像是比较成功的,神像的轮廓几乎和原画一模一样,齐白石快乐地从凳子上跳下来,他的同学看到这幅画高兴地要齐白石再画一张送给自己。

齐白石很快就又画好了一幅,同学对齐白石竖起大拇指说:“齐阿芝同学,你简直可以当画匠呢!”

齐白石体验到一种从来没有的满足感,他从此对画画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并与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齐白石能画画的消息在学堂的同学中很快被传开了,很多同学都来请他画画,于是,他的小伙伴们就成了他的作品的第一批观赏者和欣赏者。

从这之后,齐白石常常撕了写字本,把它裁开,半张纸半张纸地画。在反复的描着画画时,齐白石掌握了画画的技巧,将不同的人物形象深深地记到了脑中,他不再画门上的神像了,而是开始画自己见到的东西。

他最先画的是自己的村庄星斗塘中常见到的一位钓鱼老大爷。这个老大爷给齐白石的印象很深,闭着眼睛,他就能想到大爷那慈祥的神态。他照着自己心里的摸样对老大爷画了起来,可是画来画去,他画出的大爷总是不能使他自己满意。

为了画得像、画得好,齐白石决定再多观察大爷几次。第二天一大早,齐白石就去小河边找这位钓鱼老大爷,哪想到,齐白石去得太早了,那位大爷还没有来呢,齐白石只好失望地回家了。

回家后,齐白石总是想着这件事,于是他在家等了一会儿,又再次去了河边。

这次,钓鱼的大爷总算出现了,齐白石蹑手蹑脚地走到大爷的旁边,悄悄地观察起大爷的一举一动。

钓鱼大爷一手扶着鱼竿一手拿着烟袋,正聚集会神地观察盯着鱼竿和水面,根本就没有发现身旁的齐白石。

齐白石仔细地记下了钓鱼大爷的眼睛、鼻子和神态,看完后就悄悄地转身跑了。他一边跑一边回忆大爷的形象,生怕大爷的样子没有记清。没跑几步,他突然又想起了什么,自言自语地小声说:“噢,对了,还没有看清他的耳朵呢。”

他停下来,转过身,又重新悄悄跑过去用心地观察了一次。

回到家,齐白石立即躲在屋里画了起来,他凭着自己大脑里记下的大爷的面貌,终于把老大爷成功地画了出来。

齐白石拿着这幅画看了又看,想了又想,一会儿觉得像,一会儿又觉得不像,他有些不自信了,就把这画拿去给同学看。

同学一见到齐白石的画,高兴地大叫起来:“呀!这不是钓鱼的老大爷吗?齐阿芝同学,你真是画得太像了,太像了!”“像或者不像”是孩子们对一张画的好坏的最高评判标准。因为在他们这个年龄,还有什么比说“画得像极了”更高的赞誉呢?

齐白石从画第一幅神像的成功,到画第一幅人像的成功,更诱发了他画画的激情与兴趣。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同学向他索画,也让他应接不暇,这也成了他画画的推动力,促使他不断地去画。

每天,除了习字背书,他的全部业余时间,都被画画占去了。

同学们见他画人物画得那么好,就建议他在画其他的东西,接着,他又画了花卉、草木、飞禽、走兽、虫鱼等等,凡是眼睛里看见过的东西,齐白石都把它们画了出来,尤其是牛、马、猪、羊、鸡、鸭、鱼、虾、螃蟹、青蛙、麻雀、喜鹊、蝴蝶、蜻蜓等眼前常见的东西是齐白石最爱画,也画得最多的。

随着齐白石画画的兴趣越来越浓,他写字本上的描红纸,也越撕越少,他总是在刚换上新的一本描红纸,没有几天就又用完了,外祖父看见他的本子用得那么快,刚开始还以为是他用来写字了,后来发现了齐白石作画的秘密,很是生气。

外祖父对齐白石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你看你!一天只顾着玩,不干正事,描红纸白费了多少?”

学堂的学生,都是怕老师的,齐白石平日都是非常听话的孩子,从来没有挨过外祖父的批评,但因为浪费了本子,被外祖父严厉地批评了一顿。

从那以后,齐白石不再撕写字本画画了,而是到处去找包皮纸一类的东西,偷偷地画。因为这个时候,他的画瘾已是很大了,让他戒掉画画的兴趣,他是不会同意的。

辍学期间的勤奋自学

秋天到了,田里的稻子一片金黄,眼看就要收割了。这时,齐白石正在学《论语》,按照当时农村学堂的规矩,到了秋收的季节,学堂是要放假的,恰好这个时候齐白石又生病了,齐家父母就让他在家休息一段时间。

那一年年底,齐白石的母亲又生了三弟,齐家的收成也不好,几乎穷得没有粮食吃了,而齐白石的祖父也生病了。为了多挣钱,齐十爷的儿子齐贳政到外边干零活去了,家里人手不够用,周氏等到齐白石病好了,就对他说:“现在你长大了,家里这么忙,就先不要上学了,等糊住了嘴再说吧!”

这样,读书不到一年的齐白石就辍学了。

此时的齐白石已经不是一个光会吃饭不会做事的闲汉了,他在家帮着挑水、种菜、扫地、放牛,闲着就带看自己的两个弟弟。他最主要的工作是上山砍柴,砍了柴,不仅自己家里有柴烧了,还可以卖钱,补助家用。

齐白石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砍柴。邻居的小伙伴,和他岁数差不多的,一起去上山的有很多,不久,他们便成了很好的朋友。在他和小伙伴砍柴时候,他又找到了一本祖父记账的旧账簿,把账簿拆开,在这本账簿的背面继续偷偷画画。

齐白石也没有忘记读书,他牢记着外祖父的话,读书是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的,也是能够做到的。所以,就算是他在帮着家里做事的时候,虽然一天到晚忙得非常辛苦,他也要抽出时间,把外祖父教过自己的几本书,从头到尾,一遍一遍地温习。

轮到齐白石出去放牛的日子,他的身上都带着一两本书,等牛在山上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看书。

放牛回来,吃了晚饭以后,齐白石又坐在油灯前头看书。有时候,家里没有钱买油,他找一些树枝来烧,就坐在柴火前面念书。

在学堂念书的时候,齐白石的《论语》还没有读完,回家后,他用空闲的时候自己学习《论语》,有不认识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就趁放牛的时候,绕道到外祖父那边去向他请教。

一天,齐白石上山放牛,正好遇到外公。他急忙从牛背上跳下来,取下挂在牛角的书本,把牛栓在树干上,快步走到外公前面,深深的向外公鞠了一躬说:“外公好!”

周雨若笑吟吟地握着外孙的手说:“好好好!”当他看着齐白石手中的书,他关切地说::“阿芝啊,看你放牛都带着书,不忘读书,外公真高兴啊……”

不等外公说完,齐白石连忙说:“是的,外公,我正读着《论语》呢,只是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我看不明白,所以特意划了记号,今天专门趁放牛的机会绕道过来询问您。”说着,齐白石拿出书,把自己划的记号一一指给外公看。

周雨若和外孙在一旁的石头上坐了下来,开始看齐白石指出的不懂之处。他反复地为齐白石讲解每一个记号的含义、要点,同时,也把每篇文章的大概提示讲给外孙。

在讲解的过程中,周雨若还强调了自己对这些文章的看法和见解,并告诉外孙,不管看什么书,都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因为别人告诉你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自己就认为是什么。

外公的一番讲解令齐白石茅塞顿开。他静静地听着,不时地点头、提问。

外公把书中的知识讲完了,突然又想起了什么似地,对外孙说:“对了,你现在还画画吗?”

齐白石知道外公是不赞成自己画画的,他有些紧张地低下了头,但他又不愿意欺骗外祖父,便不好意思地回答:“嗯,我还在经常画,我已经改不了这个习惯了。”

齐白石的回答让周雨若大吃一惊,他接着问:“啊!你这么大的兴趣?”停了一下,他又若有所思地说:“不过,练练也好,以后如果你能够做个画匠也是不错的。”

周雨若继续说:“听说过宋代人王冕吗?他也是个穷孩子,放牛的,同你一样,也喜欢画画,并且天天画,天天画,最后成为了一代画师。”

齐白石激动地抬起头来,他聚精会神地听着外公的话,眼睛里放出惊喜异样的神彩。他没有想到一向不支持他画画的外公也会这样赞成自己画画,还为他讲了一个穷画家的故事,这令他多么开心啊!

回家后,他更加用心地画画和学习了,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他居然把整整一部《论语》学完了。

有一天,在上山砍柴的时,齐白石只顾着看书,忘记了砍柴,到天黑回家时,柴还没砍满一担,吃完晚饭,他又照例爬在凳子上写字,祖母叫住他说:“阿芝!你父亲是我的独生子,没有哥哥弟弟,你母亲生了你,我有了长孙了,真把你看作夜明珠和无价宝似的。以为我们家,从此田里地里,你父亲有了好帮手!你小时候多病,我和你母亲,急成个什么样子!求神拜佛,烧香磕头,哪一种辛苦没有受过!现在你能砍柴了,家里等着烧用,你却天天只管读书,俗语说得好‘三日风,四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明天要是没有了米吃,阿芝,你看怎么办呢?难道说,你捧了一本书,或是拿着一支笔,就能饱了肚子吗!唉!可惜你生下来的时候,走错了人家!”

齐白石听了祖母的话,知道她是因为家里贫穷,希望这个长孙能够多出些力气,帮助些家用,怕他只想着读书,把家务耽误了。

以后,齐白石上山虽还是带着书去,但总是把书挂在牛犄角上,等捡够了粪和砍足了一担柴之后,再取下书来读。

除了读书之外,齐白石还坚持每天写字,描红纸写完了,祖父又给他买了几本黄表纸钉成的写字本子,以及一本木版印的大楷字帖,教他临摹。有了这些东西,齐白石总会抽空写上一页或半页。

齐白石从小体弱多病,每天不仅要帮着家里干活,还要不停地学习,他的祖母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就为他专门买了一个小铜铃,用红头绳系在脖子上,说是能帮助他逢凶化吉。以后,每次他出门,母亲只要听见铜铃的响声,就知道是他回来了。

母亲和祖母对齐白石的疼爱伴随着他成长,他也在这忙碌的日子中渐渐地长大了。

1874年3月9日,11岁的齐白石迎娶了同乡比他大一岁的女孩陈春君为妻。

在旧社会,中国有一种早婚风俗,就是男孩和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只要经过两家父母的同意,就能让这两个孩子结婚。拜堂以后,女孩就住在男孩家里,帮着男孩家做事。这种先进门的儿媳妇,叫做童养媳。

但由于这时男孩和女孩子的年纪都太小,暂时还不能住在一起,家里要等他们都成年了,才会重新找一个合适的日子,让他们正式结婚。

齐白石就这样,还是懵懵懂懂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个女孩的丈夫。而齐家也像是了却了一件大事,因为他们毕竟又为自己的子孙新添了一房媳妇,这在农村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子孙的延续,家族的兴旺都与此息息相关啊。

做木工的岁月

以富而能富人者,欲贫不可得也;以贵而能贵人者,欲贱不可得也;以达而能达人者,欲穷不可得也。

认真琢磨木工技术

1875年端阳节,齐十爷病逝,齐家将家里的所有的积蓄都用来办了丧事,加上这之前曾给齐白石娶媳妇,两件大事加在一起,使齐家的日子显得异常窘迫。

祖父去世后,齐白石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家里的劳动力,除了父亲,就只有他了,作为齐家的长子,他认为自己有义务帮助父亲挑起生活的重担。

当时,齐家田里的农活由他的父亲一人承担,可他父亲毕竟精力有限,所以经常显得疲惫不堪。

齐白石小时候身体不好,祖父在世时,他不过是砍砍柴,放放牛,捡捡粪,在家里打打杂,田里的事情,从来没有干过,看着自己的父亲这么劳累,一天,他对父亲说:“我的岁数也不小了,让我也学着干田里的活吧!”

父亲齐贳政见儿子这么懂事,便同意了他的要求。

齐白石最先学的是扶犁,由于他身体弱,跟着父亲学了好些天也没有学会。他常常是顾得了犁,却顾不了牛,顾着牛,又顾不着犁。这样来回地折腾,弄得满身是汗,也没有把犁扶好。

齐贳政又叫齐白石跟着他下田,插秧耘稻。

下田插秧的活就是整天弯着腰,在水田里泡,这比扶犁更加辛苦,齐白石一天干下来,累得晚饭都不吃就睡着了。

看着儿子一天天的消瘦下去,他的父母决定不再让他干地里的活了,而是让他学门手艺,以后好养家糊口。

但是,究竟学哪一门手艺呢?齐贳政和自己的母亲以及妻子商量了很久,都没想出一个好的主意。

1877年,齐白石已经15岁了。这年正月,去世的齐十爷的堂弟、齐白石的本家叔祖齐仙佑来到齐家向自己的堂嫂拜年。齐仙佑是一个木匠,被乡里人称作齐满木匠。

齐贳政请他喝酒。在他们闲聊的时候,齐贳政突然想到,如果让这个堂叔收自己的儿子为徒,跟他一起学木匠的手艺,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

他试探性把这个想法说了出来。没想到齐仙佑一口答应了下来。齐贳政赶忙把齐白石叫来:“阿芝,快给叔公行个礼!”

齐白石上前深深地鞠一躬说:“叔公新年好!”

齐仙佑会意地点点头,说:“好,好,几年不见,阿芝都长成大人啦!不错不错。”

齐贳政在一旁说:“阿芝啊,我已经给你叔父说好了,以后跟着叔父学木匠手艺,你同意吗?”

齐白石看一眼父亲,又看一眼叔父,用力地点点头,懂事地说:“如今我已经是一个有家室的人了,学门手艺才好养家,这是再好不过的事了,我还有什么不愿意的呢?”

齐仙佑看着这个聪明、乖巧的孩子,满意地说:“好哇,既然这么看得起我,就跟着我干吧!不过,我的这个活可是个又苦又累的活,阿芝你能够吃得消吗?”

不等齐白石回答,齐仙佑就抢着说:“我们是穷人家的孩子,什么苦活累活没有干过啊!一定没有问题的。是不是,阿芝?”

齐白石在一旁大声地跟着父亲附和说:“是是是!”

这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几天后,齐家人找了个好日子,齐白石就被父亲领到了齐仙佑的家。他们简单地举行了拜师礼,齐白石就算是齐仙佑的正式徒弟了。

齐白石出生以后,这还是第一离开家。在师傅身边,他每天都认真地学习量尺寸、画墨线、用锯子、使刨子等木工活计,认真琢磨木工技术。

齐仙佑是个粗木作,又名大器作,盖房子立木架是他的本行,做粗糙的桌椅床凳和种田用的犁耙之类,也不在话下。

这年清明节时,有人请齐仙佑盖房子,他自然就把自己的徒弟齐白石带了去。

谁知,齐白石的力气太小了,他的师傅让他给自己立木架,面对一根大檩子,齐白石不但扛不动,就连扶也扶不起。

齐仙佑的脾气非常暴躁,对徒弟自然也很凶。他见齐白石什么也干不了,就说他不中用,并毫不讲面情情地把他送回了家。

齐白石心里很难过,但也没有办法。

大约一个月以后,齐贳政又为儿子找到了第二个师傅。

这也是一位作粗木活的木匠,名叫齐长龄,他同样是齐家的远房本家亲戚。但他为人忠厚老实,性格开朗,对徒弟非常关心,齐长龄看到齐白石力气小,就鼓励地说:“别着急,你好好练罢,什么事都是练出来的!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听了师傅的话,齐白石对学木匠充满了信心,经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齐白石开始随着师傅走村串户地做木工活,他的木工手艺也一步一步的提高了。

时间很快就到了该齐白石出师的日子了。一天,他跟着师傅做完工回来,在乡里的田埂上,远远地看见对面过来三个人。他们肩上有的背了木箱,有的背着很坚实的粗布大口袋,箱里袋里装的,也都是些斧锯钻凿这一类的家伙,一看就知道是木匠。

开始的时候,齐白石看见对方是自己的同行,并不在意。但让他想不到的是,当那三人走近他们时,他的师傅垂下了双手,侧着身体,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满面堆着笑意,首先向他们问好。

而那三个人,却高傲地瞅了他们一眼,略微地点了一点头,爱理不理地搭讪着:“从哪里来?”

齐长龄连忙答道:“刚给人家做了几件粗糙家具回来。”

其中一人带着讥讽的口吻说:“赚不少钱啦?”

齐长龄诚恳地回答:“哪里会,做粗活一天能挣几个钱呢。”

另一个人说:“哟,还带了个徒弟?”他这句问话,包含有轻视的成份,似乎说像齐长龄这样的手艺,还配带徒弟。

齐长龄弯下腰,向他们点点头,回答:“嗯,一个小徒弟,刚来,刚来不久。”

没有等齐长龄说完,对方“哦”了一声,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一直到那三个人走了很远,齐长龄才又转身拉着齐白石往前走。

齐白石觉得很诧异,他心想,同是木匠,同样干力气活,难道还有高低贵贱的不同?他好奇地问:“我们是木匠,他们也是木匠,师傅为什么要这样恭敬?”

齐长龄拉长了脸说:“小孩子不懂得规矩!我们是大器作,做的是粗活,他们是小器作,做的是细活。他们能做精致小巧的东西,还会雕花,这种手艺,不是聪明人,一辈子也学不成的。木匠当中一百个也只有几个会做这些细活。我们大器作的人,怎敢和他们平起平坐呢?”

师傅的一番话,说的齐白石心里很不服气,虽然他嘴上不再吭气,但他才心里却说:“干吗那么神气,你们能学,难道我就学不成!”

齐白石暗自决定,以后一定要去学做小器的木活。

精心练就雕花工艺

又过了一年,齐白石16岁。祖母见做大器木匠,非但要用很大力气,有时还要爬高上房,怕他的孙子干不了。齐白石的母亲也顾虑到,万一手艺没曾学成,先弄出了一身的病来就麻烦了。她们跟齐贳政商量,想叫齐白石换一行别的手艺,就是那种既能照顾他的身体,又能够轻松点的活计。

齐白石把愿意去学做小器的意思,说了出来,他们都认为可以。齐贳政打听到有位雕花木匠,名叫周之美的想领个徒弟,就托人去说,一说竟说成功了。

就这样,齐白石辞了齐师傅,又到周师傅那边去学手艺。

这位周师傅,住在周家洞,离齐白石家也不太远。那年周师傅38岁,尚未结婚,孤身一人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

细木雕花的手艺,是受人敬重的。他也因此经常出入于名门望族之家,不过他始终保持农家那种淳朴和厚道的习性。

他的雕花手艺,在白石铺一带是很有名的,他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样子栩栩如生,很是受人称赞。

齐白石非常喜欢这个行当,所以学的很用心,而周师傅教的也非常用心。

周之美是个有点性格的人,他对喜欢的人,恨不得掏出心来对待。他见齐白石学得用心,就决定把自己的技艺一丝不留的教给他。

他首先把自己的全套雕花图案让齐白石观看和学习,然后又抽出时间让他临摹。齐白石虽然画过几年画,也看过一些画,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精美的仕女、花卉、走兽图案画,他见师傅教他学习这些东西,简直是高兴坏了,自然也学得非常认真。

学会了图案画之后,周之美又为齐白石讲解雕花工艺,从木料花纹的选择,进刀的程序和方法,由浅而深,由简而繁地一一讲述。当齐白石在理论上有所领会后,师傅就让他试刀,从简单的图案,到复杂精美的构图布局;从表面的雕削到内部的缕镌,逐步让他掌握雕花工艺各项技术。

在周之美的精心培育下,齐白石正式开始了他的木雕生涯。这是他生命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这次转折为他今后的艺术事业腾飞奠下了第一块基石。

在师傅的尽心传授和自己的勤奋努力下,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齐白石天赋的艺术灵性很快就被发掘出来。

三个月后,齐白石就能独立工作。雕刻刀在他的手中,犹如一个有灵性的神物,一块光洁的木板,随着他的手动刀飞,木屑纷纷扬起,不一会就会绽出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或飘来下凡的神仙等美丽的图画。

周师傅看见齐白石的进步,觉得这个徒弟比任何人都可爱。他没有儿子,就把齐白石当作亲生儿子一样地看待。

他常常对人说:“我这个徒弟,学成了手艺,一定是我们这一行的能手,我做了一辈子的工,将来若想沾着些光彩,就靠在他的身上啦!”

人们听了周师傅的话,都知道周师傅有个有出息的好徒弟,从此找他们师徒俩做活的人就更多了。

按照学小器木匠的行规,学徒学到三年零一个月时就要出师,但齐白石在学徒期间,曾因生病耽误了半年,所以,他在两年后又在周师傅门下多待了半年。

在学徒期间,齐白石肯动脑筋,善于钻研,不仅学会了师傅的平刀法,还改进了圆刀法,这为他以后的艺术生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881年年底,周之美看到齐白石已经学会了自己的手艺,就让他出师了。

出师是一桩喜事,齐家的人都很高兴,祖母和周氏同齐贳政商量,选了个好日子,让齐白石和他的妻子陈春君正式结婚了。这样,虚岁19岁的齐白石就挑起了一个大男人的重担。

齐白石出师后,因为名气还不大,干活的路子还不广,所以只好仍然跟着师傅干。

在白石铺附近100公里地之内,周之美的雕花手艺是非常有名的,找他做活的人很多。齐白石跟着自己的师傅出去干活,自然别人也都知道了周师傅有个徒弟叫阿芝,时间长了,别人都亲切地称齐白石为“芝师傅”。

雕花工匠是计件挣工钱的,做一件家具多少钱都是先给工匠师傅商量好再干活的,齐白石挣到了钱,一个都舍不得用,全部交给母亲作为家用。母亲常常说:“阿芝能挣钱了,钱虽不多,总比空手好得多。”

母亲虽然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将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的身上。

一次,齐白石又给家里送钱回家,进屋后发现父亲正陪着一个本家叔父聊天,齐白石立即给叔父鞠躬问好。

这位叔父对他说:“阿芝你回来得正好,我正要请你去给我的一位朋友的女儿做几件嫁妆呢?我可是听说你的手艺可在你师父周之美之上呀!”

叔父的话还没有说完,父亲齐贳政急忙谦逊地说:“哪里,哪里,做徒弟的哪能超过师父呢?”

叔父说:“我可不是恭维,阿芝这孩子的雕花功夫真是了得,我不是亲眼所见,我也不敢下这个结论。”

齐贳政又在一边插话说:“那些功夫都是师傅教的,是师傅教育有方。”

就这样,就算客人单独请齐白石做活,齐家为了不和师傅争生意,也总是要客人先经过周之美同意,然后才让齐白石去接这些活。

在旧社会,农村能做得起雕花家具的,都是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在白石铺一带,有钱的财主人家是陈家垅胡家和竹冲的黎家。每到他们家里有了婚嫁的事情,他们都要请周之美师徒俩人去做活。

他们大都是男家做床橱,女家做嫁妆,件数做得很多。有时,周之美若接了其它的活,就叫齐白石一个人单独去。从此,齐白石开始了他的木匠生涯。

齐白石一人常去做活的人家还有他的本家叔父齐伯常的家。

齐伯常名叫敦元,是湘潭的一位绅士,年轻时曾读过书,家里很有钱。齐白石到他家,一般在他们的稻谷仓前做活。

齐白石是一个有头脑、有远见的年轻人,他在干活的同时,总想象着推出新的雕花作品。

在当时,雕花工艺主要是为了装饰,装饰的形式都是固定的,雕花匠所雕的花样是由祖师传下来的一种花篮形式,差不多都是千篇一律的,这些花篮形式,更是陈陈相因,雕的人物,也无非是些麒麟送子和状元及第等一类东西。

齐白石天天雕刻着这些东西,雕来雕去,总是一个样式,一种雕法,不久就开始厌烦了。于是,他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桃、梅、李、杏等果子,或牡丹、芍药、梅、兰、竹、菊等花木。人物从绣像小说的插图里,勾摹出来,都是些历史故事。还搬用日常画的飞禽走兽,草木虫鱼,加些布景,构成图稿。

齐白石运用脑子里所想得到的,造出许多新的花样,用雕刻刀雕刻出来,这些花样,既新鲜又富有浓郁的民间特点和农家气息,深得乡里人的喜爱,他们常常在空闲时称赞白石铺出了个巧木匠。

齐白石出师前两年,虽然能挣一些钱了,但他们家的经济仍不富裕,他的妻子在家为他料理家务,每天非常辛苦,有时肚子饿了,家里又没有东西可吃,就喝点水充饥。但她的娘家人来问起她的生活,她总是对他们说自己过得很好。齐白石知道这件事后暗下决心,有这么好的妻子,真是自己的福气,我一定要让她过上好日子!

仔细临摹作画书籍

1882年,齐白石仍是肩上背了个木箱,箱里装着雕花匠应用的全套工具,跟着师傅出去做活。

一次,齐白石到一个书香门弟的家中作活,就住在主人家中,主人看到齐白石做的活不仅雕工精细,而且花样新颖,就问齐白石从小可否念过书。

齐白石老实地回答:“读了不到一年。”

主人惋惜地说:“唉,像你这么聪明的人,不读书真是浪费啊!”他叹了一口气说:“那么,你现在还看书吗?”

齐白石说:“看,十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

主人同情地说:“俗话说‘自古名士出寒门’真是一点都不假啊,像三国的董季直,晋代的车胤、孙康,穷得没有油点灯看书,就用萤火、冬雪作照明,终于做出了大学问,看你自己创作出了这么多的雕刻花样,你也算是一大奇才啊!”

听主人这样夸奖自己,齐白石有些不好意思了,他谦虚地说:“我哪能和他们相比呢?”

主人话题一转,又问:“我看你雕刻得这么好,想必你的画画功夫也一定不错,难道你小时候学过画画?那么你的师傅是……”

齐白石回答:“会画一点,但都是我偷偷学画的,没有拜过师傅,因此画功不怎么样呢!”

主人感兴趣地问:“哦,那你现在还画画吗?”

齐白石害羞的抓抓脑袋,笑着说:“嗯,一直没有停下,我画画简直可以说是上了瘾,几天不画,我的手就痒痒。”停了一下,他又收起笑容,严肃地说:“现在学雕花,就更需要画了,有时我看到了新的花样,就先把它们记在心里,再学着画出来,然后在练习雕刻。”

主人点点头说:“哦,原来是这样,”他想了想说:“芝师傅要是喜欢读书,我的书房倒是有些书。对了,你还可以直接住在书房,在书房作画也很方便。”

主人把齐白石带进了家里的书房。这是一间布置得十分素朴雅致的屋子,房间虽然不大,但充满着浓浓的书香气息,两个大书架上,摆放满了各种线装书,临窗还放着一张大大的书桌,齐白石看着有这样的好房间,心里非常感动。

此后,齐白石在主人家干活的时候,每天白天干活,晚上就伏案看书。主人的大书架里不仅有《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还有唐宋名家的文集诗集,以及其他很多连齐白石听都没听说过的书,他能有这样的机会看到这么多的书,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高兴。

在这家主人家干活的日子里,齐白石从这一本翻到那一本,从这一架翻到那一架,挨次翻下去。他知道自己在这里的时间不多,读不了这么多的书,于是,他把自己认为好的书,想读的书,一本本记下来,以备将来查找。

一天晚上,在翻阅第三架时,齐白石发现书架的最上面,有一包用纸包着的书,开本似乎比其他的要大一些。显然主人保护得很精细,肯定是珍本或善本。他搬来凳子,登上取了下来,拂去上面的灰尘,小心翼翼地打开来,里边是厚厚的三本书,黄色的封面上,朱红色的线匡内,端端正正地书写着五个大字:“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谱》是以清初名士李笠翁的金陵别墅芥子园为名命名的。它是李笠翁的女婿沈心友根据家中原有的一卷李长蘅画的43页山水画稿,再请山水画名家王安节花了三年时间整理,最后增加到133页,并于1679年用木刻的方式精刻成书。

在沈心友的制书过程中,由于得到了他的岳父的大力帮助,所以他以岳父的别墅命名,这就是《芥子园画谱》第一集。

之后,沈心友又请清代杭州名画家诸曦奄编画“兰竹谱”,请王蕴奄编画“菊及草虫花鸟”谱。由王安节、王安草、王司直兄弟三人经过十多年的斟酌增删,写了学画浅说,于康熙四十年刻印行世,这是《画谱》的第二集和第三集。

后来,书商又把民间流传的丁鹤洲编的《写真秘诀》等画谱汇集,假冒《画谱》第四集行世。

在我国的画坛上,这是一部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画谱,它把山水画的各种技法加以归纳和分析,并附录临摹了各式画样四十多幅,里面介绍了“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兰谱”“竹谱”“梅谱”等多种物体的画法,是一本学画者不可多得的启蒙画册。

在齐白石出生后的同治年间,我国的印刷条件有限,能够买得起画画书籍的人很少,像他这样的普通老百姓则更是见不到这种珍贵的画册。

齐白石见到的这套《画谱》,是清朝乾隆年间刻印的,用的是开化纸、木刻板,五色套印,极为精美,遗憾的是,这部书并不完整,只有前三集,没有第四集。他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详细介绍作画的书籍,真是欣喜若狂。

这部画谱讲解了从作画的第一笔开始,一直到全幅画画成的全过程。用墨着色的浓淡、深浅、先后、远近、配合和渲染之法,都有十分详尽的叙述,为初学者提供了难得的入门之法。

书中所说的分宗、重品,六要六长,三病、计皱、释名、触变等等,都是齐白石听都没有听说过的,他将画谱仔细地看了一遍,觉着自己以前画的东西,存在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画的人物像,不是头大了,就是脚长了,画的花卉,不是花肥了,就是叶瘦了。

齐白石真想将书中的每一幅画都画上一遍。虽然主人的案上摆着砚台、宣纸和笔,但齐白石却一件也没有动,因为这是主人家的,齐白石从来不随便使用别人家的东西。

齐白石真后悔自己没有带纸笔来,不能将书中的画临摹下来,他便只好尽情地、静心地看起《画谱》,一边看,一边手在一边比划着。

有了这部画谱,齐白石好像是捡到一件宝贝,他想将画画的技术从头学起,但是他又想:这画谱是别人的,不能久借不还,如果买新的,自己的家乡也没得卖,省城长沙也许有,但恐怕也是自己买不起的。

于是,当主人家的活做完的时候,齐白石决定先跟画谱主人借,再用自己早年勾影雷公像的方法,先勾影下来,再仔细琢磨。

借来了书,齐白石回家就与母亲商量,在自己挣来的工资里,拿出些钱,买些薄竹纸和颜料毛笔,在晚上收工回家的时候,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

周氏爽快地同意了儿子的要求,第二天,齐白石跑到镇上,买来了材料,从回家的当天晚上开始,就从画谱的第一页开始勾画起来。

他先勾画树,从“二株分形”“二株交形”“大小二株法”,一直勾画到“树中衬贴疏枝法”,整整勾画了十几幅。一直勾到母亲敲门,让他早点睡,他才放下手中的笔。

齐白石勾画十分认真、十分精细,勾勒出来的作品,十分逼真,当他勾画完了画谱的所有图画后,他便开始为每一幅画上色。

他依着原样,找相应的颜色往上填。但是,上色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读了书上关于上色的论述,潜心地揣摩了好久,调好颜色,然后,对照着原图,一笔笔地填了起来。

这样,齐白石先勾画图样,再为图样上色,一直用去了他半年多的业余时间,把借来的这部《画谱》终于像模像样的临摹了下来了。他把这些画,按照原来的样子,装订成16本,自己还精心地为它设计了一个封面,看上去就像一本真书一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