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阿里巴巴 如何才能决胜未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00:07:24

点击下载

作者:陈卫中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互联网+阿里巴巴 如何才能决胜未来

互联网+阿里巴巴 如何才能决胜未来试读:

前言

创建一家成功的企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艰苦的事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外部的环境形势,甚至是一丝一毫的机遇或运气,都会决定一家企业的成败。

特别是在当前的互联网大趋势下,技术在发展,环境在剧变,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进步。这些变化为所有企业——无论是创业企业还是早已声名在外的企业——都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同时也使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白热化。如何通过战略布局和经营管理,让企业适应新的挑战,不仅关乎到企业的发展问题,还决定着企业更根本的生存问题。

企业的成功并非轻而易举,成功的背后往往掩藏着无数的挫折和痛苦,而这些困境也是企业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企业通过分析困难、解决困难到战胜困难,每一步都是在为其将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要在经营企业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最好的方法自然是直接向成功者“取经”。

阿里巴巴,从十几年前一个不被看好、屡遭抨击的初创企业,如今发展到轰动世界的互联网公司,可谓是互联网时代成功的最杰出典范之一。阿里巴巴的成功,是传统管理理念与现代化互联网思维完美结合的产物。阿里巴巴人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既做到了脚踏实地,同时也不忘高瞻远瞩,他们顺应了时代潮流,更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时代。阿里巴巴如今不仅是国人的骄傲,也是国内企业纷纷学习效仿的榜样。《互联网+阿里巴巴:如何才能决胜未来》是一本帮助读者从阿里巴巴的成功中分享经验的书,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解读阿里巴巴经营管理的独到之处。

第一部分带领读者回顾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通过阿里巴巴的成长历程,读者可以看到,阿里巴巴的每一步行动,都对其未来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阿里巴巴15年来的重大事件轨迹,展示了一个世界级的大企业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阿里巴巴获得成功的十大因素。这些因素帮助阿里巴巴迅速从一个小公司成长为一个世界知名企业。同阿里巴巴一样,企业想要获得成功,必须要同时具备专注、战略、团队、经营管理、企业文化、营销策略、客户、创新、资本和社会责任感这十大要素,缺一不可。

第三部分着重阐述了当企业发展到足够强大后,应该如何守住自己的“疆土”,又该如何去进一步扩张“领土”。本部分通过阿里巴巴对未来十年的布局描述,告诉大家,一个成功的企业不能仅满足于现状,而是要有更长远的眼光。将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提前布局,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环境的突变。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会对阿里巴巴的创立、发展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将会获得经营一个成功企业的更多启示。

本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语言清新明快,致力于将虚无缥缈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融入到简洁的文字与事例之中。本书希望通过这种写作风格,摆脱传统管理书籍的教条式理论和冗长叙述,让读者朋友们能够读得更轻松、学得更透彻。第1章15年征程,阿里巴巴足迹1.萌芽期(1999—2002年)2.扩张期(2003—2007年)3.重整期(2008—2013年)4.成熟期(2013—2014年)第2章成功之道,阿里巴巴制造1.始终专注:阿里巴巴的创业思想

马云曾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部分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却看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我们干什么都要坚持!”阿里巴巴今天之所以能如此成功,就在于阿里巴巴对未来的梦想有坚持和乐观的心态,阿里巴巴正是凭借这些,才会一次次渡过困境。伟大的企业必然有伟大的愿景,愿景永远是支撑企业走向成功的动力!梦想要有,而且要大

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梦想都是强大的能量聚集体。梦想虽然无形,但弥足珍贵,它为个人和企业展示了一个远大且清晰的目标,激励着人们坚持不懈地向着理想奋斗。特别是身处困境之中时,唯有坚持对梦想的追求,内心才能坚定,行动才能果断。

所以,每个想要成功的企业都必须要有自己的梦想,并要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梦想并不是我们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那些真正能够鼓励人们去奋斗,并愿意为之挥汗如雨去吃苦的理想。

梦想对一个企业是多么重要,相信阿里巴巴最能说出其中滋味。在阿里巴巴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中,如果不是其对自己理想的坚持,也不会在今天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正如马云在2011年和网友聊天时说的,“争当第一容易,但是做到最好很难。时间将证明一切,我有信心,最重要的是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而且幸运的是,未来互联网产业会比较坚挺而且充满希望。我们都很平庸,好在我们有梦想,一旦有了梦想,我们将无所畏惧,而且感到不再无能为力!”

梦想是一个企业最不能缺少的,没有梦想就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把握机会。所以没有梦想的企业很难获得成功。

梦想就是企业前进的动力,企业有了梦想才会促使员工一直努力和拼搏。远大的梦想会使企业拥有更多的激情,中国有句古话说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就是说,做任何事情,不但要有目标,而且要将目标定得高一点。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愿景就是梦想的体现,每一个伟大企业的背后必然都有一个伟大的愿景做支撑。比如:波音力争成为“全球卓越的航空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力争成为一流的全球饮料公司;微软力争成为“全球主要软件商”等。这些伟大企业的愿景为他们提供了目标和动力,最终也都得以实现。

阿里巴巴同样如此。在创立之初,第一批阿里巴巴人就一致达成了在当时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伟大企业愿景:“一是要把阿里巴巴建设成全球10大网站之一;二是把阿里巴巴发展成102年的企业;三是只要是商人就会选择使用阿里巴巴做生意。”

阿里巴巴的这些大梦想在今天看来,也一步一步将要实现。如今,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2014年所完成的交易数额约2.3万亿元。这样一个庞大的数目,在刚建立阿里巴巴时,所有员工都不敢相信。

阿里巴巴定下了一个看似很难完成的梦想,但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使阿里巴巴不断地创新和突破自我,使阿里巴巴的每一个员工都为自己的这个梦想努力拼搏,使得阿里巴巴在今天才能如此靠近自己的梦想。

阿里巴巴为何今天会成功,正是因为每个员工都肯为这个大梦想拼搏。这个梦想看似很难实现,然而最终成功的也是这个本遥不可及的梦想。“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第一天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马云这样告诉自己,也将这种正能量传递给旁人。

梦想就像是人生的指南针,让人愿意去努力拼搏。梦想越大,一个人被开发的潜力就越大。梦想会给现实带来压力,并逼迫着我们将压力转为动力,有了动力,我们才会为了梦想去努力拼搏。

阿里巴巴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也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拉风的梦想,并用这种梦想去完成每一次的困境和失败。就是凭借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梦想,阿里巴巴一次次重新起航。到现在,无论是B2B模式还是B2C模式,阿里巴巴都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用远大的梦想支撑自己发展和前进的步伐,是每一个力求卓越的企业都应当具备的精神力量。放弃的那一刻就是彻底的失败

马云曾在演讲中这样说道:“永远不要跟别人比幸运,我从来没想过我比别人幸运,我也许比他们更有毅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熬不住了,我可以多熬一秒钟、两秒钟。”

对于不放弃这个词,阿里巴巴和他的员工有着深刻的理解。2001年股票指数狂跌,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陷入了寒冬期。在这一年,国内很多数得上牌子的大企业都濒临倒闭,阿里巴巴也陷入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危机。在阿里巴巴生死存亡的时刻,阿里巴巴的员工都坚持留在阿里巴巴共同应对难关。最终在所有人的努力之下,阿里巴巴成功渡过了困境。

其实在当时,很多企业比阿里巴巴要大要强,但却只有阿里巴巴获得了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阿里巴巴比别人更懂得坚持。

什么是坚持?坚持就是为自己的梦想持之以恒的努力、拼搏、永不放弃。

2001年,世界经济出现危机,互联网行业出现泡沫,很多公司一夜之间纷纷倒闭,其中不乏耳熟能详的大企业,就连新浪、网易等也是处境艰难。

就在这种环境下,阿里巴巴将当年的发展主题定位“活着”。让企业活着,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太难。阿里巴巴面对来势汹汹的世界经济危机,不得不大幅度裁员和缩减业务,这使公司上下陷入一片担忧之中。很多人都对阿里巴巴未来感到担忧,想要选择离开。但阿里巴巴始终自己不放弃,它希望公司的员工和它一起为了理想坚持下去,熬过寒冬。

最终通过阿里巴巴所有员工的努力和坚持,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消亡时,阿里巴巴奇迹般地存活下来了,并且到年底时,阿里巴巴还实现了盈利。

既然选定了目标,就注定要付出辛苦,与其感慨不如意,不如坦然接受,并继续为之奋斗。

阿里巴巴从成立以来一直备受质疑,所有人在当时都说阿里巴巴就是一个笑话,这个东西在中国怎么会成功。然而,不管别人骂什么,阿里巴巴的创始伙伴始终没有放弃,无论是过去年薪几十万美元的金融精英还是拥有牛人技术的程序员,所有人都愿意拿着几百元的工资一起坚持。最终,因为他们的坚持,使阿里巴巴获得了成功。

坚持是成功最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最初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并倾尽全力要完成,就是一种坚持。坚持是一种力量,在别人放弃时,它会支撑你依然向前走;在别人找不到方法时,它会支撑你继续寻找;在别人退出战场时,它仍会支撑你依然浴血奋战。坚持就是获得成功的砝码。“面对重大决定时,多坚持一会,多想一会甚至是睡一觉起来再做决定,都强过脑子一热时的决定,因为有时候放弃就等于是全部的失败。”这是马云在一次演讲中告诉即将创业的青少年的话。这些话也是阿里巴巴所有员工每一次面对困境时坚持的动力。正是这每一次面对挫折时的坚持,才使阿里巴巴一步步走上了成功之路。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难免有时会陷入困境之中。如果企业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放弃任何机会,那么企业就还有翻身成功的机会。相反,如果企业最终因为困难而放弃自己的坚持,那么企业遭受的可能不是一时的损失,而是长久的损失。当企业放弃自己的梦想的那一刻,企业也许就失去了获得成功的机会。

坚持是真正获得成功的法宝,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鼓舞着人们为了自己的梦想去拼搏和奋斗。它让人们一旦认准目标,就会义无反顾地朝前迈进,绝不退缩,决不放弃。大胆犯错,笑对困境

正确的战略方针对一个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什么是正确的方针,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只能靠不断的摸索,不断的尝试。所以阿里巴巴总在尝试不同的发展方案,并鼓励它的员工有好的想法要大胆提出来,不要怕错误。

2000年,刚刚创立一年的阿里巴巴便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决策失误。由于过早地追求国际化发展,且海外扩张计划缺乏控制,投入与产出完全不成正比,阿里巴巴很快陷入了生死存亡的边缘,险些破产。

这一年,马云带着融资来的几千万美元,决心大干一场,准备用几个月的时间,将阿里巴巴成功扩展到海外去。

然而,实际上,阿里巴巴为它的着急扩张付出了代价。2000年,在这个阿里巴巴成立还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阿里巴巴进入了高度危机状态。

一开始,阿里巴巴这样做,的确为其带来了许多关注,表面看起来,阿里巴巴正在迅速成为国际化的大公司。但暗潮涌流,阿里巴巴的日子并不好过,在阿里巴巴急于对外扩张的这段时间里,花费巨大,每个办事处的花销都是天文数字。

当时大量的互联网公司倒闭,按照这个趋势下去,阿里巴巴很快也会走向消亡。鉴于内外部形势,惨遭失利的阿里巴巴管理层果断决定停止扩张,在海外地区大幅裁员、关闭办事处。此次决策对阿里巴巴人来说可谓是切肤之痛,融资来的几千万美元发展资金有一半以上都打了水漂。但是此次果断的决策也保留了企业生存的火种,“回到中国”的阿里巴巴决定立足本土、稳健发展,并鼓励它的员工要笑着面对困境。

阿里巴巴这次的失败,并没有打击它对未来的信心。就像马云所说的:“对中国电子商务来讲,任何一次小小的失败都是成功,也是进步。

阿里巴巴并不会因为一次的失败而却步,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次是怎样。大胆决定成了阿里巴巴每次前进的口头禅,因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能力都是有限的。只有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企业才会获得发展和进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误是成功的一部分,与错误共生是人类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然而犯错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错误。有些企业在错误被指出时感到尴尬万分,因而千方百计地回避错误、掩饰错误,“讳疾忌医”的做法不但无法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还会饱受错误侵蚀,“病入膏肓”。如果企业能够正视错误,并具备积极纠正的勇气和行动力,不仅能避免错误问题恶化,还能使企业从挫折中成长,变得更加强大。

阿里巴巴在失败后,从来不回避错误,而是积极对待和分析,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自己下一次再犯同样的错误。阿里巴巴正是凭借这种乐观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淘宝网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支柱产业,它的注册会员高达1.7亿名。为方便众多用户在上面进行交易,淘宝网推出竞价排名服务“招财进宝”,这是一种增值服务,它建立的目的是为更好地管理淘宝商户。

然而这种做法显然不被大多的卖家接受,短短20天内,就出现了6000名卖家在网上声明,要集体跳槽到其他电子商务网站。

当事件发生后,阿里巴巴没有预想到会出现这样混乱的局面。此时此刻,阿里巴巴意识到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场危机,将对淘宝网以后的发展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于是阿里巴巴决定让广大网民通过投票决定是否保留“招财进宝”这一项目。最终,“招财进宝”因61%的用户表示反对而被阿里巴巴取消。

企业的产品最终被自己亲手“扼杀”,像这样的压力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坦然承受的,但是阿里巴巴却做到了,这份胆识与气魄也确实令人赞赏。最重要的是,阿里巴巴并没有认为自己这次丢了人,因为阿里巴巴知道,在错误面前,面子一文不值。

阿里巴巴敢于犯错,是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一次的决定到底是不是机遇。阿里巴巴认为敢于犯错才会有更多新鲜的想法不断冒出,才会敢于创新。这种大胆犯错的乐观心态,使阿里巴巴一直走在其他企业的前头。

不仅如此,阿里巴巴也经常鼓励自己的员工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这些想法实施起来无论是否能成功,只要出发点是为企业好,阿里巴巴就鼓励员工去尝试。并且,阿里巴巴不怕员工的失败,阿里巴巴鼓励员工要不断与时俱进,即使这次想法错误,也要从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阿里巴巴敢于犯错的同时,也乐观面对犯错后的窘境,这是阿里巴巴成功的秘籍。因为一个渴望成功、渴望改变现状的企业,绝不会因为一个错误就止步不前,必会找出成功的契机,继续前进。因此,当出现错误时,阿里巴巴不会因为好面子而遮掩它,而是积极面对它,像有创造力的思考者一样了解它的潜在价值,然后把它当做垫脚石,从而产生新的创意,最终依靠自己乐观的态度和进取的理念获取成功。2.做该做的事:阿里巴巴的战略部局

马云一直以来都在强调:“阿里巴巴的成功是战略布局的成功。”无论是产品、技术还是服务,都有不逊于甚至超越阿里巴巴的公司,但是这无碍于阿里巴巴成为行业领头羊,这主要就得益于成功的战略。一个好的战略,能促使一家公司在正确的节点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使整体发展走向最优化。别人看不懂的才是好机会

许多人在公司遭遇发展瓶颈后,都会埋怨“生不逢时”,做出诸如“如果能早些入行会怎样”的感慨。不过,这些“事后诸葛亮”式的感慨不会给公司带来任何益处,只能错误地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客观环境。

不同的时代,或是同一时代的不同节点,其实都有着属于自身的全新机遇。公司发展遭遇瓶颈,不是因为没有赶上好时候,而是因为从一开始战略定位就已经落伍,市场早已被领先者“瓜分殆尽”了。所以,“生不逢时”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经营公司,应当去发掘全新的机遇,而不是妄想着机遇能够刚好配合自己。

阿里巴巴创立的1999年,且不说电子商务,就连互联网在国内都算得上是“新鲜玩意儿”。虽说是新事物,但当时有机会了解电子商务的绝不是只有马云一人,不过,大多数人都认为电子商务“成不了气候”,真正放开手脚去做的,只有阿里巴巴。

所谓的商机,只有当绝大部分人都看不到、看不清、看不懂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好机会。每个时代、每个领域中都必定会出现领先者,等到大家都看清的时候,领先者早已独占鳌头了,而之后的追随者,仅能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处处受挫。

当阿里巴巴在1999年开始专注于电子商务时,大多数人沉迷于下海经商;当2003年淘宝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时,阿里巴巴又开始致力于打造第三方支付平台;而现在人们认识到电子商务的大势所趋,试图从中分得一杯羹时,阿里巴巴早已投入到云计算、物流体系、互联网金融中去了。正是因为阿里巴巴永远先人一步,在别人想不到、不敢做的时候先声夺人,才使众多追随者不仅追不上自己的脚步,差距还越拉越大。“如果有一个方案,90%的人都说‘好’,那么我一定要把它扔进垃圾桶。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好的方案,必然有许多人在做,这就不是一个好机会。”阿里巴巴的机会选择也许未必像马云这句话说得一样简单,但至少也表明了,阿里巴巴就是要抓住与众不同的机会,要做当前市场上很少甚至无人去做的事。

抓住商机,不是一劳永逸的行为,而是需要贯彻到公司发展的始终。一个长寿的公司,绝不会只抱着一颗大树,而是会审时度势,随时发掘新的树苗。一个庞大的商机,也需要根据不同领域和发展阶段细化为许多较小的商机,再做出次序选择。这一连串发掘商机并抓住商机的公司行为,也就构成了所谓的战略方向。

从大的方面来说,阿里巴巴所抓住的商机就是电子商务,但是十多年来的发展并非那么单一。从B2B进军C2C,又进军B2C;从打造服务平台,到打造支付平台,再到打造信息平台,等等。阿里巴巴的这一连串商机选择,根本上是在电子商务这一大商机下的细分,最终则是为了成就电商梦想。

好商机是发展契机,是战略选择,同时也是一种信念。阿里巴巴选择电子商务,不仅仅是因为电商有利可图,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更重要的是他们坚信,电商会彻底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会使生活更美好、社会更美好、世界更美好。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商机,必然是一个好商机。敢吃“螃蟹”,才能取得大成就

经营公司,就是要胆大心细,想常人之不敢想,为常人之不敢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机遇总是会被那些敢吃“螃蟹”的所抓住。

有些公司不敢吃“螃蟹”,想先等其他公司吃后看看有没有毒,结果等自己想吃的时候早被其他公司分食一空了。

阿里巴巴显然就是一家敢于“吃螃蟹”的公司,在一个国内连互联网还没普及的年代,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几乎等同于未知领域的电子商务中,而且在最困难的时期没有放弃、没有转型,坚持到底,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战略决策。

还有些公司不会吃“螃蟹”,他们谨小慎微地尝了一口,感到有些“身体不适”,不去深入分析和考量便惊慌失措地放弃了。

2000年,阿里巴巴刚成立一年,还处于蹒跚学步的状态,连商业模式都没确定,盈利更是丝毫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偏偏又遇到了互联网泡沫破裂,全球金融市场陷入恐慌状态,整个互联网行业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一些此前盲目投资互联网行业的投机者谈互联网色变,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因融资困难,许多互联网公司选择了关门大吉或是进行转型。不过,面对这场行业性灾难,阿里巴巴却没有步入同行的后尘,而是坚持既定的发展方向。

以马云为首的阿里巴巴领导集团,不仅不把互联网泡沫破裂视为危机,反而当作是一次机遇。此前,确实有许多没有真实价值的互联网公司鱼目混珠,大量充斥于市场;而此次危机爆发后,市场会自动将这些劣质公司清除出局,保留下真正有实力、有战略、有愿景的互联网公司。而待恐慌消退,市场中有限的资本也会集中到这些优质公司上,更有利于其进一步的发展。

正是这种睿智的眼光和勇敢的坚持,才使得阿里巴巴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将“螃蟹”一吃到底,为以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经营公司也不能看到“螃蟹”就吃,市场中免不了会充斥一些“毒螃蟹”。发现“螃蟹”后,我们要去全方位考察,这只“螃蟹”有没有毒,营养是否丰富,然后再决定是吃还是不吃。

许多公司的失败,是由于一开始抓住的就不是一个好机遇,没有市场,生存发展自然无从谈起。也有一些公司,对机遇的深度判断失误,最终导致市场需求与公司规模严重不符,供过于求,很快就陷入了经营困境。

马云是在1995年年初才真正认识了互联网,就在当年4月,他创办了杭州海博网络公司,专门给企业做主页,这一做就是四年。经过了四年的知识与经验积累,马云认准了互联网在未来必将改变零售业,电子商务将成为未来商业的导向。于是,在1999年,他二次创业,创建了阿里巴巴。可以说,阿里巴巴的战略方向是经过长期的考察所做出的精准预测,而非出自一时的头脑发热。

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是一次革命,它必然会在未来改变商业模式的方方面面,而且有着数不清的进化路径。这绝对是一个大机遇,是一个吃不完的“大蛋糕”。所以,阿里巴巴创立后,在一年内就先后融资2500万美元,从一开始就意图做一个大公司。而这一决策,无疑是成功的。

有太多的公司,看到机会就去抓,但自身对机会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和理解。也许运气好了,机会抓对了,迎来了不错的发展期。但是,这种缺乏牢固战略基础的“撞彩”行为,能保证公司一直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吗?能在遭遇挫折困境时还矢志不渝地坚持吗?

战略不是运气,也不是匹夫之勇,而是智慧与勇气的结合。同时,战略的成功也包含着某种必然性。所以,有着正确战略的公司,才有充分的底气立足市场,才能在别人都不敢或不愿尝试的时候充满信心地坚持,并收获最终的成功果实。发掘并紧握“垄断机会”

垄断机会是商业成功的捷径,如果能够掌控市场,又何愁成功不至?

不过,传统意义上的垄断不仅是不道德的,还是违法犯罪行为,但是这并不代表“垄断机会”在市场中不复存在、不能去做了。现代化的“垄断”,是一种在开放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下的正当行为。一家公司,如果在行业中遥遥领先,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竞争者难以对其造成动摇,我们都可以称之其为“垄断”。

现代化的“垄断地位”,不是坚不可摧的,而是随时可能易主或发生格局变动。在全球手机市场中,诺基亚曾经达到过“垄断地位”。后来,智能手机时代到来,苹果抓住了机会抢过了“垄断地位”。而现在,则是苹果和三星双雄对立,由两者共同占据“垄断地位”。

而阿里巴巴,在国内的电子商务领域曾经牢牢占据着“垄断地位”。后来,随着京东、当当等一系列知名电商平台的涌入,阿里巴巴的“垄断地位”有所动摇。但是,在第三方支付领域,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仍旧占据着霸主地位不可动摇。这所有的一切,都与阿里巴巴用超前的思维、高效的执行抓住了“垄断机会”密不可分。

阿里巴巴作为一家普通的民营企业,没有国家资源和政策的扶持,无法也不能去垄断市场和资源,但是凭借着对市场的观察预测,阿里巴巴同样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垄断机会”——电子商务。

1999年,国内绝大多数人和企业都没搞清楚电子商务是什么,即便有,也只是一些公司的“小打小闹”,只有阿里巴巴从一开始就力求成为一个大公司、大平台。阿里巴巴不仅看得透彻,而且行动迅速,从创立之日起就确立了方向并多方筹资。到了2002年,当人们对电子商务有所理解时,阿里巴巴已经实现了盈利,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客户资源。正因为发现了“垄断机会”并率先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才成就了不平凡的阿里巴巴。

在现代商业中,资源无法垄断,市场无法垄断,甚至连技术和创意都难以垄断。那么,这些占据了“垄断地位”的公司究竟垄断了什么呢?答案就是客户。垄断归根到底是为了最大化地获取客户资源,只不过传统意义上的垄断是让客户除了本公司外无从选择,而现代化的“垄断”则是让客户在众多选择中忠实于本公司。换句话说,就是让客户不断地成为回头客,并由此产生一种习惯和依赖,让客户离开你就不舒服。

在现代竞争激烈化的市场中,看似选择很多,但大部分领域,对于客户来说好的选择却寥寥无几。这些客户眼中的“好选择”往往就是那些“垄断公司”。假如说,现在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宣传得很诱人,那么你是否会因此而放弃支付宝呢?相信大部分人不会轻易放弃。一方面,全新的工具是否实用,是否值得信任尚未得到市场验证;另一方面,支付宝使用范围广泛且没有明显硬伤,消费者不必花时间尝试新工具。

在许多行业和领域中,都普遍存在着这种“垄断现象”。而这种“垄断”的作用机制,则是在良好的产品和服务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品牌效应和客户忠诚度。阿里巴巴没有因为“垄断地位”就摆出大公司做派,反而是处于一种危机感之中。客户提出的问题,他们迅速地弥补改正;客户没有发现的问题,他们也主动调整修订,力求不断改善客户体验。这些行动,都不断巩固着阿里巴巴的电商巨头地位。“垄断机会”无处不在,需要去发现、去抓住,更要去维护。现代化的“垄断”,是机遇而不是霸权,需要珍惜与呵护。而一个擅于发掘并紧握“垄断机会”的公司,必能在市场上有一番作为。面面俱到的战略等于没有战略

当一家公司做大了,做强了,各种机会的诱惑就会纷纷而至,让人感觉做什么都能成大事,前途一片光明。但正是这种所谓的“全面发展”式战略思想,让无数公司在发展中迷失或失控,最终彻底沉沦。

在2007年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中,当记者询问马云阿里巴巴接下来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时,马云回答道:“阿里巴巴下一步的战略方向是电子商务,永远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一直以来,马云都信奉“只抓一只兔子”的战略思想,他深信过于贪婪一定会付出代价,无论公司多么强大,贪婪的战略背后,总是有傲慢的心态在作祟。

早在2002年,就有许多的诱惑“找”上阿里巴巴。那一年,阿里巴巴实现了全面盈利。当时,阿里巴巴上下几乎陷入一种狂喜的状态中,不仅仅因为盈利,还因为阿里巴巴拥有着众多高价值的注册用户,这在互联网行业中是最宝贵的资产。当时,许多高管都在商讨是做门户还是做游戏,或是多方兼顾。但最终,马云还是放弃了所有选项,坚持专注于电子商务。

如果当时阿里巴巴选择了转型或全面发展,现在会变成怎样,没有人能知道。历史没有如果,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现实就是,由于当初的战略选择,阿里巴巴坐上了国内电子商务的“头把交椅”,其电子商务发展战略让其他公司望尘莫及。

坚持战略方向不代表一成不变,根本战略的形成是由众多具体化的战略计划所实现的。一直以来,阿里巴巴的根本战略都是“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但在战略执行上已经经历了数次节点转折。一开始,阿里巴巴专注的是B2B业务,主要服务企业客户;后来,面对eBay咄咄逼人的态势,创建了淘宝网开展C2C业务;再后来,随着国内的京东商城、当当网等电商平台的兴起,又创建了天猫开展B2C业务。尽管业务内容多样化了,但这些战略决策都是围绕着“打造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这一战略思想而展开的。

尽管阿里巴巴的业务一直在扩展,但在具体的阶段中,其战略都是专注的。淘宝网是在阿里巴巴全面盈利后才创立的,而天猫则是在淘宝有着坚实的用户基础后才创立的。这种战略方针的成功之处在于,可以用最快速度将原有业务发展成熟,同时最大程度地开发市场,为公司带来稳定的收益。之后在开展新业务的时候,就能集中全部的人才、资金、时间重拳出击,占领制高点。如果一开始就漫无目的地四处出击,没有重点,将所有的业务都发展成“半吊子”,就会被来自各方的竞争者所击溃。

阿里巴巴的战略决策,不是随心所欲地想当然,也不是在竞争压力下的无奈之举,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考量。自身能力、市场环境、竞争对手,这些都是阿里巴巴战略决策的依据。最初,阿里巴巴将业务定位在B2B,一方面因为eBay当时很强大,而他们的定位是C2C;另一方面是当时国内电商体系太不成熟,面向个人的业务不易开展。因为正确的专注,才为阿里巴巴初期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空间。

战略本身就是一种决策,是在众多选项中选择在当时最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决策。如果面面俱到,在多个领域都投入,那么就不是在做战略。而最终的结果,公司可能也会发展为“四不像”或“半桶水”,甚至难以生存下去。所以,成功的战略,最基本的特质就是专注。从平台出发制定战略

平台战略是互联网时代下的重要战略思想,从打造平台的视角创建并发展公司,能使其最终达到非凡的高度。

阿里巴巴选择了电子商务发展方向,从一开始,就没把自身定位为普通的电商企业,而是要成为平台运营商。在当时,有许多发展不力的中小企业关注到了电子商务,并试图用这种方式给企业带来发展契机。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没有信息、技术和交易空间支持,开展电子商务简直是“痴人说梦”。而阿里巴巴瞄准的就是这些中小企业的需求,由他们来打造电商平台,让这些企业的电子商务战略得以实现。

平台式的战略选择,使阿里巴巴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面向的是一个前景广阔但运作艰难的领域。而这种艰难也内化为了一种推动力,促使阿里巴巴不断提升,始终从全局视角来制定战略。

阿里巴巴发展15年,期间所制定的一切战略,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将电商平台做得更大、更好、更强。

无论是阿里巴巴自创立时起两年时间没有一分钱收入,还是淘宝推出时承诺的“三年不收费,三年不盈利”,都是为了快速地聚拢平台参与者。通过大量参与者的涌入,整个平台才能得以活跃,而整个平台的价值才能获得飞跃性的提升。

每当阿里巴巴做出了一些“超前”决策,外界就会惊呼“看不懂”,指责阿里巴巴过于冒进。而等多年经过,人们会发现这些当初被指责的决策都成为了阿里巴巴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步棋”。而这些认知上的巨大反差,则在于外界是从阿里巴巴的战略本身来评价,而阿里巴巴则是从整个平台的视角来制定战略。

2004年,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宝就引起了广泛争议。当时,淘宝刚成立一年,还没有站稳脚跟,这时阿里巴巴却推出了支付宝这个“烧钱”工具,它不仅无法带来盈利,每年还需要投入两亿元以上。外界只看到了支付宝不能赚钱还很花钱,却没认识到如果当时不解决支付问题,整个电商行业都难以取得进展。最终,支付宝成为了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成为了电商平台的重要模块。

2013年,阿里巴巴的电商巨头地位坚不可摧,而他们“不务本业”,却在全国范围内置地。这次又有许多人心生疑惑,难不成阿里巴巴要进军房地产?要知道,已有无数公司因为贸然进军房地产而一败涂地。而后证明,阿里巴巴四处“圈地”,是为建立仓储系统,完善国内的物流体系,迎接未来的“大电商”时代。这一战略,同样是为完善整个电商平台所服务的。

正因为阿里巴巴是从平台出发来制定战略,所以才能面对外界的质疑而充满自信地坚持,才能在面对短期的亏损时丝毫不惊慌失措。阿里巴巴的每一项战略,都不是为了攫取当前的利润,它瞄准的是未来收益。阿里巴巴完善电商平台,不仅是要自己获益,同时还要让平台的参与者和使用者都因此而获益。在这种刺激下,必将有更多的参与者和使用者加入到平台中,使平台更加壮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平台战略,能使一家公司拥有一个非凡的起点,同时在发展道路上能够从截然不同的角度做出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从平台出发并最终服务于平台,这样的战略是经得起时间和市场考验的。3.得人心者得天下:阿里巴巴的团队建设

很多企业都有着一个充满人才的团队。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团队都足够优秀,都能够及时地应对变化。马云说过:“没人能够挖走我的团队。”马云的这话不是胜者的狂妄自大,而是一种正确的自我认知。因为,从开始创业到后来起步发展,阿里巴巴一直都注重团队建设,都能让团队高效运转起来,发挥最大的作用。企业的成功需要团队力量而非个人英雄

在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中,团队利益总要高于个人利益。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依靠团队力量的奋斗结果,而不是个人力量的匹夫之勇。

所谓团队力量就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资源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逐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

之前和马云一起奋斗的小伙伴,阿里巴巴的上市让他们有了丰厚的物质回报。他们都成了百万富翁,但是他们并没有选择离开阿里巴巴单独创业,相反他们继续为阿里巴巴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让阿里巴巴成为世界上优秀的互联网公司。

相比较其他公司,阿里巴巴工作条件并不是业界最好的。雇员每周工作时间经常超过60个小时,工作强度也比较大,有时营销人员每天都要为找到一个好的创意而加班加点。猎头经常用丰厚的物质条件作为诱饵,但是收效甚微。为什么雇员愿意死心塌地地追随马云?

答案只有一个,员工在工作中都以团队为中心,团队意识十分浓厚,以阿里巴巴的发展为自己的工作使命。他们感谢阿里巴巴公司,让他们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打工者变成一个百万富翁,作为阿里巴巴的一员,团队意识在他们刚开始进入公司的时候就深深地埋下了,他们的血液早已和阿里巴巴的发展融为一体。

阿里巴巴既有亚马逊这样狼一样的对手,也有京东,当当老虎式的追随者。它要想生存就必须让团队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然后把他们的才智优化组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依靠团队的力量把自己的“城墙”打造得十分坚固,才能守得住这份霸业。

这种团队意识,绝非阿里巴巴队独有。其他公司也在追求和培养这种团队意识,阿里巴巴比他们最先意识到这种意识的重要性,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另外在培养这种团队意识中加入阿里巴巴所独具的元素,让这种团队意识更加“阿里巴巴化”。因此其他公司短时间内很难模仿和超越。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无论在企业的初创期,还是发展期,团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个互联网式的社会,去中心成为趋势。个人的力量不能决定企业的发展。企业的长存是由每一个平凡的雇员组成的团体,雇员在团体拥有一定的话语权,那么他才会有更大的工作热情。工作体验更深,他会为这个企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企业也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伴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阿里巴巴的发展不能单独靠市场的推力。企业还需要培养一种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因为员工的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集体创造力的源泉。

阿里巴巴是一个世界性的大企业,但没有人能够伟大到自己建立一个这样的企业。只有团队和制度才能使公司不断发展,而不是个人力量。就像阿里巴巴的马云所说:“我不是公司的英雄,如果我看起来像,那是因为我们的团队造就了我,不是我造就了我的团队。阿里巴巴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它的团队,他们是阿里巴巴的一切。”

阿里巴巴的创业团队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它在很多竞争中一直是常胜将军,很多高管都抛弃了自己原有丰厚的工资跳槽到阿里巴巴。当时阿里巴巴并不能给他们提供很好的物质条件,但是他们都毅然决然到阿里巴巴上班,其中像前首席技术官吴炯,前运营管关明生。阿里巴巴用自身的魅力赢得了他们的青睐,他们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阿里巴巴的建设“添砖加瓦”。经过艰难岁月的伙伴更能抵挡住来自竞争者的威胁。

对于一个员工来讲,他的价值的实现是在公司有一定的话语权,建议能够被采纳。阿里巴巴为员工提供了充分展示自身价值的场所,通过小而精的团队,给每一个有主见的人提供一个可以大显身手的机会,在这个团队里每个人的主见都可能实现。

想做好一份事业,办好一家公司,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的。一个人如果脱离了团队合作,即便他能力再高,发挥出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个人英雄并不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方法。

凝聚力浓厚的环境才能让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首先要建设团队的凝聚力,让团队成员融入团队,懂得合作,使大家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集合起来,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无坚不摧。适才适用,合适的人才是最好的

有时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运用葛大爷的一句话就是:“二十一世纪最缺的就是人才。”企业要想做大做强,首先要笼络人才,为自己的企业增加筹码,寻找适合自己的血液。通过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让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让企业实现二次腾飞。

企业在引进人才的时候,要注意引进的人才和自己“血型”是否相配。假如引进与自己公司发展不适合的人才,不仅不能给自己企业带来发展反而浪费自己在培训新员工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同时企业在引进好人才之后,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性格、学历把他安排到能发挥他最大价值的岗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他的价值的同时给企业带来发展。

2000年的时候,阿里巴巴获得高盛的500万美元融资。马云踌躇满志,花重金引进了我国香港以及美国的优秀人才,准备大干一场。

马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你能拿到MBA,则意味着你一定是个很优秀的人才。”因此,在拉里巴巴的12个人的高管团队成员中,除了马云自己,其余全部都是从海外聘请。接下来的几年,阿里巴巴聘用了更多的MBA,包括哈佛、斯坦福等学校的MBA。

但很快问题就来了,按说这样优秀的人才放在一起为阿里巴巴服务,阿里巴巴应该发展得很快,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世界各地的精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念,他们各执一词,每次开会,都会争得不可开交。

那些优秀的人才开起会来讲得头头是道,感觉每个人都很有道理,讲起来全对,但是做起来却全错。就如同将飞机引擎装在拖拉机上一样,然而,高性能的飞机引擎安在拖拉机上,不仅飞不起来,而且连跑都跑不动。

阿里巴巴在这些所谓的高优秀人才上栽了大跟头,花了大价钱聘请来的优秀人才却显得和阿里巴巴公司格格不入。马云痛定思痛,重新考虑引进适合公司发展的人才。

2003年时,马云准备开始建立淘宝网。这时,他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十分重视MBA出身的高端优秀人才。在当时“海归”云集的阿里巴巴,马云大胆启用了孙彤宇这个地地道道的“土鳖”。因为马云意识到,孙彤宇作为阿里巴巴的老部下,对阿里巴巴的熟悉不亚于马云自己,从而更能适应建立淘宝网的重任。

孙彤宇根据自己在阿里巴巴的多年经验,在面对竞争者时采取多种策略进行抵御,主动出击,抢占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通过短短几年的时间,让淘宝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消费平台。马云打了这一手好牌,充分发挥孙彤宇的价值,淘宝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加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能打好这样的牌,如何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是困扰管理者的问题。

优秀的人才固然容易得到企业的青睐,但比优秀人才更为重要的是将正确的人放到正确的位置上,这样才会真正发挥人才的作用。

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总结工作的经验,就能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在企业引进优秀的人才的时候,一定要了解人才的优缺点,俗话说“龙生九子,各不相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企业要根据人才的优势把他安排在能让他快速发展的岗位上,只有发挥他的优势,才能让他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一腔热血。再优秀的人,如果没有合适的位置,也很难发挥出特有的才能。

优秀不是绝对的,它是相对的。没有一个人能达到绝对的优秀,智慧的管理是让每个人各司其职,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样就能让公司协调发展,优秀只是个相对的概念。

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选择适合企业的人才最重要,适才适用是指选择能够和企业完全相融合的人才。很多企业一开始注重从国外引进高端人才,但却不了解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既耽误了企业的发展,也使这些人才无法展现自己的长处。所以,企业选择人才也一定要适才适用。

就好比一块田地原本只能适合种庄稼,即使插进了世界上最昂贵的花种子,这片土地上也开不出一朵花来。做企业也是一样,再优秀的人才,如果与公司不适应,就是花费再多的心血,企业也无法走得长远。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才能如虎添翼,得到快速发展。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人才都适合自己的企业。企业选择人才,首先根据企业本身的定位,企业要寻找与自己的公司文化相融合的人才,这样才能帮助自己的企业真正成长。只有选择那些合适的人才,企业才能越走越远,越做越大。组建“唐僧式”团队

马云曾不止一次地这样描述阿里巴巴的团队建设:“阿里巴巴就像是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唐僧是团队中的最高领导者,它采取的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但是他目的性明确,就是到西天取得真经。悟空就是代表公司创意多、能力强的员工,但是耐心不强。

八戒就相当于公司里经常迟到,是大家的开心果。沙和尚任劳任怨,他就是公司按时上班,下班,脚踏实地的员工。这样的团队是一种优势互补,互相扶持的关系。当团队气氛沉闷时,八戒就能调节气氛,使大家高兴起来,悟空能够迅速想出绝妙的创意,沙僧则会脚踏实地地去执行。

团队虽然会有磕磕碰碰,偶尔还会吵架。但是在关键时候,“唐僧式”的团队能团结一心,在抵御竞争对手时,每个人都能全力以赴,使出自己最大的本事。

阿里巴巴需要的领导,不一定是技术骨干或是业务精英,即聪明的人往往需要一个不那么聪明的人来领导。就像唐僧,他不是很能说话,也不像一个领导的样子,但是他很懂得怎么去领导这个团队。很多企业领导者就像唐僧一样,他们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出众,但是他们拥有很多良好的习惯和素质,使得他们在众多企业领导者中脱颖而出。

唐僧虽然不是很能说,但他会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信念。西天取经,无论是否困难重重,唐僧从没有想过放弃。因此,唐僧形式的领导是企业真正需要的领导。

孙悟空聪明,武功又高强,但经常犯错误。如果一个公司里都是像孙悟空这样的人物,公司就无法生存下去。相反,如果公司里没有孙悟空这样的人物,公司也无法进步。

猪八戒好吃懒做但是乐观幽默,在公司遇到困难、士气不振时,猪八戒很容易帮助团队提高士气。

沙和尚勤勤恳恳,这样的员工会说:“你不要跟我讲理想讲奋斗目标,我每天工作8小时,早上到,晚上回去。”勤奋的员工才能帮助公司成长,沙和尚这样的员工也是公司不可或缺的。

这四个人,经过九九八十一个磨难,到西天取到了真经,这种团队是阿里巴巴真正需要的,也是每一个想要成功的企业所需要的。

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离不开优秀的团队,一个团队里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分工,好的企业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定位角色。他们在一个团队里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共同面对问题和挫折。唐僧式团队就是这样一种团队,他们师徒四人无论在过程中遇到多少困难,也都彼此扶持,从不放弃。这种团队成员是所有企业都必须的。

很多企业正是因为缺乏这样的团队,才使得自己无法获得成功。如果团队之间不能合理分工、互相合作,那么企业在遇到问题时,很可能因为团队的不团结或是不合理的分工,而丧失走出困境的机会。所以说,好的合作团队是企业成功的动力。“唐僧式的团队”,是每个想要成功的企业都应该建设的团队。建设这种团队,需要注重以下三个要素。

一是要有共同的目标。阿里巴巴从1999年创立至今,已有16年。在这16年中,他们都在沿着最初定下的目标前进,这个目标就是:改变传统的购物方式,方便人们的生活,做全球性的企业。团队的成员都在践行这个目标。每个人都将这个目标作为自己的使命来完成。根据这个目标阿里巴巴人走得更加掷地有声。

二是要有积极的团队气氛。一个沉闷、积极性不高的企业,员工在工作时会感到压抑,不开心,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团队中有“开心果”式的员工,能增加工作的趣味,让员工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领导也可以简政放权,让员工有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主人,让他们少点拘束感,一定的自由能够让他们享受到工作的乐趣。

三是要有好的团队制度,让每个人各司其职。制度是一种硬权力,它能够保证措施顺利实施,制度能够让员工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制度明确每个职员的工作任务,能够让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每个企业都需要有唐僧团队的三个特点。①企业上下只有取得一致的目标,才能将企业的员工团结起来,团结在一起的团队能够爆发出巨大的潜力,这样企业才会有机会获得成功;②企业内部如果能一直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气氛,它能够带动企业员工鼓足干劲地工作,会使企业做任何事都事半功倍;即使遇到困境,员工也能够笑着面对,不放弃;③企业打造团队制度,能够使企业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有条有理,不慌不乱,制度规范企业员工才能严格约束自己,才能保证企业每天的工作进度。

因此,唐僧式团队是企业最为理想的团队方式,它能够帮助企业改善现状,使企业能够长久地发展下去。团队成长,企业才能成长

在一个企业中,团队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都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企业在发展中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应对挑战主要靠企业的团队来解决,靠每位员工的共同努力,让大家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如何让绳子发挥最大的力量,是企业解决的问题。只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团队,才能创立一流的企业。

马云曾说:“优秀的员工永远是自己的公司培养出来的,外面招不到,与其把钱存在银行里,不如把钱花在培养员工身上。把钱投在人身上是最赚的。我们坚信团队不成长,企业就不会成长。员工是公司最好的财富,有共同的价值和企业文化的员工是最大的财富。”

团队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力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企业的团队建设。团队可以使企业内部凝聚力得到增强,可以帮助企业打造共同的价值观,使团队成员都能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也能使企业内部的冲突减少,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所以,团队的成长对企业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阿里巴巴为使自己的团队不断进步,2001年,创办了名为“百年大计”的“销售培训班”。“百年大计”培训内容主要是价值观,其次才是销售技巧。培训班由阿里巴巴自己主办,公司高层几乎全部参与讲课。如果员工没有通过阿里巴巴的“百年大计”,新员工就无法进入阿里巴巴销售团队。

2002年,互联网度过泡沫危机,互联网的趋势渐好,马云为了阿里巴巴的快速发展,开始“招兵买马”活动,招纳新员工,组成团队,训练团队,帮助他们了解客户,了解市场。这一年,阿里巴巴员工达到1300名。因为马云多次强调,把钱投在员工身上是非常正确的,这能让员工快速成长,通过员工的成长带动企业的成长。

因此,阿里巴巴团队中的员工都需要经过培训,如果不培训,员工就不会成长,那么企业也会变得越来越落伍。马云甚至认为,有两种人如果不成长,就会成为阿里巴巴成长的阻力。一种人是阿里巴巴的干部,另一种人是阿里巴巴的客户。阿里巴巴的理念是:如果不在团队上投钱,那么公司将永远难以成长起来。

从2001年到2005年,阿里巴巴坚持不懈地培养团队,如今阿里巴巴的毕业学员超过了30届。除了“百年阿里巴巴”培训外,阿里巴巴还有许多培训机制,比如“阿里巴巴课堂”“阿里巴巴夜校”“管理培训”等。

对那些被认为是可塑之才的员工,阿里巴巴安排他们在不同的部门实习,让他们遇到不同的问题,锻炼他们处理不同业务的能力,让他们能在不远的未来,在阿里巴巴能够独当一面。

团队的成长,帮助的不是一个人的成长,而是整个企业的成长。与此同时,这种不断成长的团队,在企业里做起事情来也会事半功倍,其效率要远远高于企业刚成立的初期团队。企业刚成立的团队无论是为企业制定目标还是完成企业下达的任务,往往都显得稚气未脱,不知变通,如果企业遇到困难更是因为缺乏经验而无法提供相关的解决措施。而随着团队的不断成长,当企业再遇到问题时,团队就会有更多的经验帮助其顺利解决。所以,只有帮助团队成长起来,企业才有机会成长起来。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一个企业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使它的团队不断与时俱进,开阔眼界。一个企业想要成长,想要做扎实,需要每一个人的进步。在团队中,每人前进一小步,企业就会前进一大步。人人都做出一份贡献,企业就会获得更好的发展。4.内外兼顾:阿里巴巴的经营管理

阿里巴巴一路走来,同其他企业一样,在经营管理上会遇到各种问题,遇到大大小小的挑战。企业的运营需要发挥极大的智慧,任何一个决策对企业来说都将是一个挑战。作为电子商务界的王者,阿里巴巴的经营管理有着自己的一套特色和眼光。先生存再发展

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看到自己苦心经营的企业陷入破产清算的境地,可谓是一件最痛苦的事。任何一个企业家,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能不断发展壮大,甚至成为全球性企业,成为“百年老店”。无论发展的目标是大是小,在前期都需要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一家无法存活的企业,是没有资格和能力去谈发展的。

如今,衡量一家企业强大与否的首要标准不是发展力,而是生存力。商业环境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快,唯有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企业,才能生存下去。否则,即便强大如恐龙,如果不能适应环境的剧变,也会面临灭顶之灾。

2001年到2003年期间,是阿里巴巴开始盈利并快速发展的三年,同时也是行业内危机丛生的三年。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众多互联网公司纷纷倒闭,网易和搜狐的股价一度跌到冰点,阿里巴巴的日子也不好过。

虽然在互联网泡沫中破产的多是一些价值虚高甚至没有真实价值的公司,但却给整个行业内的互联网公司造成了冲击。由于对互联网信任感的急速缺失,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众多互联网公司,融资困难,市场开拓举步维艰,纷纷陷入经营危机。

在众多昔日的“网络巨人”元气大损甚至“一命呜呼”的那个冬天,马云却带领他的阿里巴巴挺了过去,并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人。到了2002年底,阿里巴巴的网商用户已经超过400万家,同时阿里巴巴开始盈利。

危机来临,为了公司的生存,阿里巴巴大幅度裁员。这个动作让很多人不理解阿里巴巴的企业战略到底是什么。马云说道:“战略有很多意义,阿里巴巴是一家小公司,小公司的战略简单一点,就是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